园林风格

2024-08-12

园林风格(精选12篇)

1.园林风格 篇一

除此之外, 上海豫园, 南京玄武湖, 扬州瘦西湖、个园、何园, 苏州沧浪亭、狮子林等都是江南园林的典范。

1 江南园林特点

1.1 叠石理水

江南水乡, 以水景擅长, 水石相映, 构成园林主景。太湖产奇石, 玲珑多姿, 植立庭中, 可供赏玩。宋徽宗营艮岳, 设花石纲专供搬运太湖石峰, 散落遗物尚有存者, 如上海豫园玉玲珑, 杭州植物园绉云峰, 苏州瑞云峰。又发展叠石为山, 除太湖石外, 并用黄石、宣石等。明清两代, 叠石名家辈出, 如周秉忠、计成、张南垣、石涛、戈裕良等, 活动于江南地区, 对园林艺术贡献甚大。今存者, 扬州片石山房假山, 传出石涛手。戈裕良所叠山, 以苏州环秀山庄假山为代表, 今尚完好。常熟燕园黄石湖石假山经修理已失旧观。

1.2 花木种类众多, 布局有法

江南气候土壤适合花木生长。苏州园林堪称集植物之大成, 且多奇花珍木, 如拙政园中的山茶和明画家文徵明手植藤。扬州历来以莳花而闻名。清初扬州芍药甲天下, 新种奇品迭出, 号称花瑞。江南园林得天独厚和园艺匠师精心培育, 因此四季有花不断。

江南园林按中国园林的传统, 虽以自然为宗, 绝非丛莽一片, 漫无章法。其安排原则大体如下:树高大乔木以荫蔽烈日, 植古朴或秀丽树形树姿 (如虬松, 柔柳) 以供欣赏, 再辅以花、果、叶的颜色和香味 (如丹桂、红枫、金橘、蜡梅、秋菊等) 。江南多竹, 品类亦繁, 终年翠绿以为园林衬色, 或多植蔓草、藤萝, 以增加山林野趣。也有赏其声音的, 如雨中荷叶、芭蕉, 枝头鸟啭、蝉鸣等。

1.3 建筑风格淡雅、朴素

江南园林沿文人园轨辙, 以淡雅相尚。布局自由, 建筑朴素, 厅堂随宜安排, 结构不拘定式, 亭榭廊槛, 宛转其间, 一反宫殿、庙堂、住宅之拘泥对称, 而以清新洒脱见称。这种文人园风格, 后来为衙署、寺庙、会馆、书院所附庭园, 乃至皇家苑囿所取法。宋徽宗的艮岳、苑囿中建筑皆仿江浙白屋, 不施五彩。清初营建北京的三山五园 (见圆明园) 和热河的避暑山庄, 有意仿效江南园林意境。如清漪园的谐趣园仿寄畅园, 圆明园的四宜书屋仿海宁安澜园;避暑山庄的小金山、烟雨楼都是以江南园林建筑为范本。这些足以说明以蕴含诗情画意的文人园为特色的江南园林, 已成为宋以后中国园林的主流。北方士大夫营第建园, 也往往延请江浙名师为之擘画主持。

2 江南园林建筑布局及空间特点

江南园林所拥有的古典艺术及传统历史文化是任何建筑形式所不能代替的, 作为一个完整的设计体系, 它采用了诸多的造园手法, 例如平面的布局、空间的组织、意境的创造等。主要特点包括立意与布局;空间的延伸、渗透与分隔;空间的含蓄;空间的虚与实。

2.1 立意与布局

在古典造园中, 人们通过园林这种形式来表达自身的情感和意义。根据具体的时间与空间特征, 真实的景象被转化为概念化的艺术形式。在这个阶段中, 道家思想产生了微妙的影响力, 清钱泳曾指出:“造园如作诗文, 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强调了中国古典园林更加注重的是追求诗的意境美, 除了采用“多方胜境, 咫尺山林”的手法之外, 还经常借匾联的题词来破题, 有助于启发人的联想以加强其感染力。例如网狮园中的待月亭。其横匾曰“月到风来”, 而对联则取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诗句“晚年秋将至, 长月送风来”, 在这里秋月赏月, 对景品味匾联, 确实可以感到一种盎然的诗意。另外, 佛家认为人有眼、耳、鼻、舌、身五根, 感受江南园林的意境美不能单靠视觉这一途径来传递信息, 而应该综合运用一切可以影响人的感官的因素来获得。

我国古代, 长期禁锢在封建宗族的法统之中, 使得整个民族逐渐形成一种以内向为主要特征的民族性格, 它渗透于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其中最明显的一个方面就是建筑的布局形式, 江南私家园林也不例外, 如半圆、畅园、鹤园, 它的特点是:建筑物、迥廊、亭榭等均沿园的周边布置, 所有建筑均背朝外而面向内, 并由此而形成一个较大较集中的庭院空间。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引水作用, 所形成的较大较集中的庭院空间通常是以水面为中心, 其向心和内聚的感觉分外地强烈。

2.2 空间序列

空间序列组织是关系到园的整体结构和布局的全局性的问题。有人把古典园林比喻为山水画的长卷, 意思是指它具有多空间、多视点和连续性变化等特点。例如苏州的留园, 其空间组成异常复杂, 就整体来看似乎很难找到一条明确的观赏路线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空间序列。但是如此, 我们还是可以把它划分成为几个相联系的“子序列”, 其入口部分颇近似于串联的序列形式;中央部分基本呈环形序列形式;东部则兼有串联和中心辐射两种序列形式的特点。由此看来江南园林实际上所采用的是一种综合式的空间序列形式。为了达到以小见大的目的, 空间序列也并非是平面展开的。从城市的街道首先进入的是园林的建筑, 往往几经曲折才进入园林的主体空间。这是空间上的抑扬顿挫, 建筑在这里是一个从城市环境到自然环境的过渡空间, 它为豁然开朗打下了基础。

2.3 空间的延伸、渗透与层次

空间的延伸对于有限的园林空间获得更为丰富的层次感具有重要的作用, 空间的延伸意味着在空间序列的设计上突破场地的物质边界, 它有效地丰富了场地与周边环境之间的空间关系, 即“流动空间”。江南园林主要通过对空间的分隔与联系的关系处理, 古典私家园林的内部空间通常按照功能关系划分区域和院落, 其中包含了若干个空间层次和主要景物。主要的构成元素则有山石、水、植物、声音、光线乃至气味。空间的延伸与渗透使得空间分隔用的院墙、影壁、廊桥等与园林的其他部分融为一体。通常借用大量设置完全透空门洞、窗口而使被分隔的空间相互连通、渗透。

2.4 空间的含蓄

由于文化传统与审美趣味的差异。中国人多倾向于取含蓄隐晦的方法使艺术作品引而不发, 显而不露, 江南园林的造园艺术每每采用欲显而隐或欲露而藏的手法把某些精彩的景观或藏于偏僻幽深之处, 或隐于山石、树梢之间, 避免开门见山, 一览无余。

2.5 空间的对比

沈复曾论及到园林建造的艺术规律;“以小见大, 小中见大, 虚中有实, 实中有虚, 或藏或露, 或浅或深”它们在哲学上是对立与统一, 互为因果关系, 在园林艺术上则是相互对比的关系。江南园林通过一系列的对比手法, 在空间上产生变化, 以有限面积造无限空间。

摘要:通过分析江南园林的特点, 建筑布局空间特点等来更加透彻的理解江南园林的内涵, 神韵等。

2.宋代园林的风格探析 篇二

摘要: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学和艺术的极盛时期,不仅在诗词歌赋方面成就辉煌,而且出现了大量举世的艺术作品。这些艺术作品的种类包括绘画、建筑、陶瓷、染织和园林。宋代是中国传统园林的转折期,因其特殊的社会背景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文人园林风格。

关键词:宋代文化;文人思想;宋代园林;园林风格

国园林从商周时期“囿”的出现,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中国是世界园林艺术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园林在世界园林史上占据极重要的位置。两宋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受宗法政治和哲学体系影响,处在内向封闭的境界中,经历着从整体到细节的自我完善过程。文化和艺术由表面的外向拓展转向纵深的内在挖掘,其表现出的精致细腻程度是汉唐无法企及的。中国古典园林作为文化的主要内容,当然也概莫能外。作为一个园林体系,它的内容和形式趋于定型,造园技术和艺术达到了历来所前所未有的高度,形成中国园林发展史上的一个高潮阶段。同时两宋时期出现了较多的私家园林,是中国园林发展的重要转折期。

一、宋代宗法政治和哲学

在中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中,两宋时期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宋代重文轻武,知识分子数量陡增,科举制度更完善,封建官僚政体完全成熟,文官执政成了宋代独特的政治特色。宋代将传统的儒学与佛、道结合,形成更精致、更富有理性思辨色彩的政治哲学,即宋代理学。理学的主要范畴有:理、气、义、利、心、命、情、性、阴阳、太极等。理学家们认为,理是世界的最高范畴,是万事万物的根源,一切都要依理而行。理的政治含义就是封建的秩序和伦理。这种思辨哲学的政治实质,是维护封建的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同时影响到组成社会的各个阶层和所对应的衍生物。

二、文人思想的产生

宋代对文学和艺术推崇的直接结果是文人和艺术家的思想解放。文人画家陶醉于山水风光,企图将生活诗意化。借景抒情,融汇交织,形成文人构思的写意山水园林艺术。所造之园多以山水画为蓝本,诗词为主题,以画设景,以景入画,寓情于景,寓意于形,以情立意,以形传神。楹联、诗对与园林建筑相结合,富于诗情画意,耐人寻味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人园林风格,同时还影响及于皇家园林、官府园林及寺庙园林。文人士大夫们把自然景物看作是品德美、精神美和人格美的象征,注重从自然景物的象征意义中体现物与我、彼与己、内与外、人性美与自然美的统一。因此,宋代的造园活动由单纯的山居别业转而在城市中营造城市山林,由因山就涧转而人造丘壑。因此大量的人工理水,叠造假山,再构筑园林建筑成为宋代造园活动的重要特点。

三、宋代园林特点

对宋代园林的记载,除文人的诗文吟诵,还有文献的记载。根据这些材料,宋代园林有几个特点:

(一)疏朗,园林景物体积不庞大、数量不多,但整体性强而不流于琐碎,这就是疏朗的特点。常见的布局,是园内山体主山连绵、客山朝拱,构成一体,而且山势比较平缓,不作故意的大起伏,水体多半为大面积,有利于借之营造园林空间的开朗气氛。另外是建物的密度低,数量少,而且个体多于群体。总体而言,虚处大于实处,低处多于高处。正是由于诸造园要素特别是建筑布局着眼于疏,故此,园林景观乃益见于开朗。

(二)简约,不能望文生义,以为简约就是简单和节约,其准确、全面的表述,应是景象简约但意境深远。这是对大自然风致的提炼与概括,也是创作方法更多地趋向写意的表征。其效果是以少胜多,以一当十。在具体的操作上,是造园的要素如山形、水体、花木、建筑不追求品类的繁富,不滥用设计的技巧,也不过多地划分景域或景区。

(三)雅致,两宋官僚士大夫通过科举取得进身之阶,但出处进退都不能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追求不同于流俗的高蹈,沉缅隐逸的雅趣,就成了逃避现实的唯一的精神寄托。这种情况不仅反映在诗词、绘画等文学艺术创作上,也直接地反映在园林设计建设上。一个突出的现象,是园林种竹十分普遍,而且常见大面积种植。

(四)天然,宋代园林天然特点表现在两个方面:园林内部的成景以植物为主要内容,为求园林本身与外部自然环境的契合。园林选址重视因山就水,利用原始地貌,园内建筑注意收纳、摄取园外的“借景”使得园内园外两相结合浑然一体。

上列特点是文人的艺术趣味在园林中的集中表现。文人园林在宋代的兴起促进了中国园林艺术继两晋南北朝之后的又一次重大升华。宋代文化发展的登峰造极,文人广泛参与造园活动,以及政治、经济、社会的种种特殊因素,为此创造了条件。文人园林及其风格的形成与文人画的兴起一样,是文人广泛参与园林规划的结果。宋代文人园林的四种风格特征与文人画的主要风格特点有某些类似之处,从某种意义上说,文人所写的“画论”可以引为指导园林创作的“园论”,园林的诗情正是当代文人诗词风骨的复现,园林的意境与文人画的意境异曲同工,诗词、绘画之以园林作为描写对象的屡见不鲜。诸如此类的现象,均足以说明文人画与文人园林的同步兴起,绝非偶然。

显而易见,宋人的诗画艺术给予园林以直接的影响;隐而可见,宋代所确立的独特的艺术创作和鉴赏方法,对于文人园林有着间接的浸润。宋代社会尤其是北宋中叶以后的忧患意识和病态繁荣,文人士大夫出处进退的祸福无常,逐渐在这个阶层中间造成了出世与入世的极不平衡的心态,赋予他们以一种敏感、细致、内向的性格特征。

【参考文献】

[1]曹林娣.中国园林文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章采烈.中国园林艺术通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3.东方园林有哪些风格和特色? 篇三

从古至今的世界园林景观基本上分为东方和西方两大类,各有典型的传统风格和特色, 西方园林是以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为代表的几何形式,景观特点是整齐、规则、对称均衡,常以轴线作引导的几何形图案美为其独特的风格特色,包括树木也都作规则式造型。东方园林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的自然山水形式,景观特色表现为不对称均衡,以曲线作为引导的自然式山水园,成为著称于世界的独特风格。形成东西方园林形式各异的原因,都受各自的历史、文化、哲学、和美学思想传统的影响。西方园林把美学建立在”维理“的基础上,它还左右着雕塑、绘画、音乐和戏剧等艺术。东方园林源出于我国五千年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学艺术、哲学思想和伦理道德观念,特别是儒、道、佛三家崇尚自然的”天人和一“观,把美学建立在”意境“的基础上,并因借于文学、绘画和建筑诸艺术,

中国园林景观的内涵”意境“,是中国园林传统风格和特色的核心。所谓”意境“,意是寄情,境是遇物。情由景生,景由心造,景情交融而产生意境。古人又说:”情与景遇,则情愈深,景与情会,则景常新。“所以”意境“赋予艺术以灵魂,灌注以生气,化景物为情思,变心态为画面,对景

4.园林风格 篇四

1城市规划中园林设计风格分析

1.1结合城市自然环境设计园林风格

在当前我国城市规划中,园林风格设计需要注重当地自然环境因素,要与园林所在地周围建筑相协调。如园林处在居民聚集区,园林风格设计要简约并且实用,应从自然环境着手,尽量选择自然材料,降低材料对城市环境的污染,降低造园成本,杜绝铺张浪费,注重园林空间的秩序性与实用性。其秩序性和实用性的外部特征,既能满足人们在紧张学习工作之余对简洁、实用、舒适、休闲环境的需求,更能使人放松精神[1]。

1.2结合城市本土文化设计园林风格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迫使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园林建设在新建或是改扩建时也应融合城市本土文化,才能体现出城市独有的特色。设计师在设计城市园林前,首先,应做好园林建设地的实地考察,其次,应对城市的本土文化有着深刻了解,设计出的园林风格才能与城市整体风格相融合。比如,在河南宜阳滨河公园内,依托洛河穿城而过的自然特点,在洛河两岸以突出宜阳地域文化特色,体现现代园林风格的规划设计理念,设计了李贺文化广场、韩都广场、滨河文化广场、太阳岛、和谐岛等一批景观设施。其中,在洛河南岸,沿河堤设计书有唐诗300首的柱状路灯,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沿路种植各色牡丹,在植被设计上突出洛阳牡丹文化,形成一道亮丽的洛河景观带。不但极大改善了区域自然生态环境,有效涵养地下水,为市民提供一个高品位的休闲娱乐场所,还能使外来观光的人们在游玩过程中,对宜阳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有所了解。

2城市规划中园林设计的意境分析

意境是艺术辨证法的基本范畴之一,也是美学中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意境是属于主观范畴的“意”与属于客观范畴的“境”二者结合的一种艺术境界。这一艺术辨证法范畴内容极为丰富,“意”是情与理的统一,“境”是形与神的统一。在2个统一过程中,情理、形神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就形成了“意境”[2]。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离不开石的运用,园林中的山石景观是对自然山石的艺术表现,通过造园家选用不同形状、纹理、质感的天然石进行艺术创造,不仅能体现师法自然的效果,还具有传情的作用,这就是情理、形神的相互渗透,就是所谓的园林意境。扬州个园中就以石造景,营造四季意境。其中,“春石”位于园林南部,以粉墙漏窗为背景,以石笋造景,一峰突兀于疏竹丛中,犹如雨后春笋萌发出勃勃生机,象征万物竟春,春回大地之意。“夏石”位于园西北,运用太湖石造景,峰岩耸立盘礡浑厚,碧波穿流其间,太湖石的倒影碧波之上如夏日行云、苍翠蓊郁、气氛极浓,彰显夏季生机勃勃的活力。“秋石”位于园东北位置,运用黄石造景,依立于亭的一侧,黄石颜色呈暗赭色,在夕阳下呈现金秋色彩,寓意硕果累累之后万物萧索,叶枯翠残之意。“冬石”位于园东南角小院内,运用宣石造景。宣石颜色呈灰白色,其造型柔而绵,似有惨淡欲睡之意,加之院墙之上有开凿若干圆形窗孔,北风掠过石后,园洞发出瑟瑟风声,寓意冬日里一切生物就像被冰封,失去了往日活泼的作风。置身这样的意境之中,仿佛置身于一幅美丽的山水画之中。

3总结

综上所述,城市规划中对于园林意境与风格的设计,要充分结合城市中的自然环境因素与城市本土文化背景,结合中国传统造景手法,打造出适合城市的园林意境,使人们在观赏园林时放松心情,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陈顽岩.简约风格的园林中式设计特点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6(29)

5.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形式和风格探究 篇五

1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艺术解析

要想准确把握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艺术的发展方向与前景, 必须对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类型、主要建筑特色有清晰系统的认识, 在认识的基础上把握其审美价值。

1.1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主要类型

中国古典园林特别喜欢在建筑设计中融入民族风格的文化元素, 如亭、台、楼、阁、廊、榭和桥等在自然的山水间成为独有的建筑美景, 其不再是单独的艺术元素呈现, 更多的是整体美的烘托, 与艺术境界的别具一格。

1.2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艺术的特色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艺术从起源到发展成熟历经几千年, 因此在几千年的文化孕育与建筑总结中, 形成了属于中国特色的艺术风格与亮点。其一在造园中坚持师法自然的原则, 不违背自然发展规律, 讲求与自然环境的巧妙融合[1]。每个元素展现表达是从整体角度出发, 不显得孤立突兀。其二是空间分隔更为自然。对于建筑来说, 空间分隔的方式很多, 最主要的就是使用建筑来分隔, 而古典园林设计中空间的分隔是与自然融为一体的, 十分巧妙。

1.3 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审美价值

中国古代园林建筑别具一格的原因在于其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其审美价值体现在2个方面。一是建筑与自然环境有机融合形成独特的美。建筑与自然环境结合是否得当直接决定人们对建筑艺术的审美感受;二是建筑风格和造型别具一格。风格与造型往往是建筑艺术最直接、最鲜明的体现。

2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艺术的未来发展

作为人类文明遗产的代表, 古典园林艺术价值极高, 其以自然精神境界的追求为最终目的, 因此中国几千年孕育的文化内涵深藏其中。在新时期, 振兴中华的使命迫切要求人们深入研究中国园林艺术, 实现其新时期的发扬光大, 更好地推动精神文明建设, 也让古典园林的杰作呈现在世界面前。

2.1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艺术国内发展前景

朴素自然一直是园林建筑艺术的主要审美标准, 古典园林建筑艺术作为现代园林建筑艺术的灵感源泉, 可以为现代园林建筑设计提供理论指导[2]。真正好的园林作品是建筑师毕生心血凝聚的体现, 在前人设计经验基础上结合实例设计出来的。

2.2 中国古代园林建筑艺术国际发展前景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艺术别具一格并深深地影响到东西方国家, 一直享有“中国是世界园林之母”的美誉。日本、韩国往往以中国古典园林建设为摹本, 寻求建筑设计经验灵感, 成就自身的建筑艺术。

3 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城市化建设进程加快, 园林建设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 因此做好古典园林建筑设计研究是时代环境下的必然选择。一方面, 要加大对古典建筑艺术的研究, 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 将传统的文化历史背景与西方特色设计理念巧妙融合, 寻找最佳的展现方式, 以最完美的姿态呈现。凸显中国民族特色元素, 建设具有现代感与古典美的园林建筑在国际上树立建筑典范。另一方面, 要加大与外界的交流, 让古典园林建筑艺术的设计成为专业性的学术研究, 通过国际性的交流, 取长补短、优势互补, 提升中国建筑艺术的国际地位。

参考文献

[1]郭沁梅.中国古典园林理水手法浅析[J].建材与装饰, 2016 (35) :82.

6.园林风格 篇六

关键词:伊斯兰教;阿拉伯清真寺;建筑风格;古典园林;寺庙建筑

建筑在社会属性上可以划分为私人建筑和公共建筑,而清真寺建筑是宗教活动中心,无疑属于公共建筑范畴,人们到公共建筑中,在时间上是短暂的,即时有使用和观赏权利。它体现着具体个人、当地、当时的文化,但其设计和营造的过程代表着对现实的认识。多种文化的并存博弈,对建筑的影响使地区的建筑形式既具有多元性、边缘性的特点。伊斯兰教建筑艺术,包含着穆斯林对历史与宗教哲学的宗教艺术;在向外传播的过程中,有极强的包容性。中国是一个多种宗教传播、发展、并存的特殊地区,中国的清真寺建筑艺术的发展、传播与宗教发展的联系非常密切,其中离不开伊斯兰教教义的根本思想基础,可以说清真寺建筑艺术是伊斯兰教文化艺术的完美体现;伊斯兰教在中国地区开创、传播、发展与中国清真寺兴建是相辅相成的,和伊斯兰教文化从用阿拉伯等中东国家传入中国是密不可分的。中国清真寺建筑风格主要有阿拉伯、波斯建筑风格和中国传统古典园林寺庙建筑两大类别;在中国有11座属于中国古典园林寺庙建筑为主体风格的清真寺,其中有西安化觉寺、甘肃天水后街清真寺、宁夏吴忠同心大寺、几座最为著名;阿拉伯建筑风格为主体的清真寺有新疆喀什艾提尕尔清真寺、吐鲁番苏公塔清真寺、广州怀圣寺、福建泉州清净寺。

1 阿拉伯建筑风格

“阿拉伯属于民族的范畴,阿拉伯建筑风格依附于阿拉伯人的社会政治,宗教生活,和道德等体裁,伊斯兰教文化给阿拉伯人提供了清晰,明确的世界观,阿拉伯清真寺建筑风格是由阿拉伯传统文化,伊斯兰文化以及受外族文化影响的基础上吸收了古代东西文化的精华逐渐融合、发展形成的。是宗教制度演化的产物,是以伊斯兰教为主体核心,并继承阿拉伯民族传统的文化,其综合性来说一种宗教文化、一种生活方式的体现,注重人存在价值和自身的意义。

阿拉伯清真寺建筑风格是中国清真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中国人民的艺术智慧产物宝库。植物几何图案装饰,阿拉伯书法艺术是其不可分割的装饰元素,起烘托,美化主體建筑的作用,以线条为主体,通过线条变化来制造布局严谨的气氛,使其具有东方装饰风格的特征;最常见的着色大多是蓝色、黑色做对比、象征着古朴、崇高;用阿拉伯书法形式表现《古兰经》内容,在中国清真寺阿拉伯建筑风格占据重要位置,赋予了很强的宗教色彩,俨如广大穆斯林心目之中的圣洁之地,在阿拉伯建筑艺术上绽放出绚丽的光芒。从整体上来看具有高贵、和谐美观、圣洁的形态,在清真寺建筑上以对比形式法则组合。新疆艾提尕尔清真寺和吐鲁番苏公塔清真寺是非常典型的阿拉伯式清真寺建筑风格,全寺布局合理、工艺精湛、风格独特,与当地自然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建筑物以礼拜堂、教经堂、门楼为主体,色调为浅蓝色,门上方有以阿拉伯书法输写的《古兰经》经文牌匾,周围有植物几何花纹的精美装饰图案;采用浮雕、彩绘等多种装饰技法,使建筑整体显得古朴而典雅,

2 传统古典园林寺庙建筑风格

传统,既包含世代相传、具有特点的社会因素,如文化,道德,思想,制度,也包含着至今还大流传都会的落后保守的东西,而建筑风格传统是清真寺建筑历史继承、发展的根本法则;是清真寺建筑在国家、民族发展中沿袭的原则,是建筑风格艺术文化上的精髓所在。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后,为了缩短与当地人的心理距离,使宗教传播的更好,为公众所接受;在清真寺建筑的基础上,保持基本结构,与当地的传统建筑风格充分整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伊斯兰文化和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逐渐融合;中国的穆斯林以自身的生存环境和文化环境为基础,结合生活实际,用智慧创造一个中国独特清真寺建筑艺术风格。采用中国传统的建筑方式,大多为封闭式四合院,坐西朝东,平面布局大多为大殿居中,两旁南北讲堂相对,后殿设米哈拉卜,外部角楼屹立。大门设在庭院南面;建筑形式以殿、亭、厢房为多。建筑造型受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影响,采用大屋顶宫殿式建筑造型,保持了古代传统木结构建筑样式,具有鲜明的中原古代传统宫殿建筑的风格,融合了民族文化的建筑精华。在建筑装饰上雕梁画栋,悬匾垂联。使整个清真寺井然有序、庄严肃穆。主体建筑礼拜大殿以砖木结构、玻璃瓦顶、四周柱廊的传统中国式古典园林寺庙装饰风格。西安化觉巷清真寺,是传统古典园林寺庙建筑风格的代表作。全寺有四进院落,均为四合院模式,设置大厅、殿、门楼,前后贯通。中轴线起点为东端院墙正中的照壁,在中轴线上依次设置木牌楼、石牌坊、敕修殿、邦克楼、凤凰亭、月台、礼拜大殿等主要建筑物。轴线的两侧建碑楼、石坊、门楼等各种附属建筑,左右对称,排列有序。

3 结语

阿拉伯清真寺建筑风格、传统古典园林寺庙清真寺建筑风格,都是伊斯兰文化在中国相互传播交流的产物,都带有浓厚的伊斯兰教风格,表现出鲜明的中国独特的文化特征,是历代广大穆斯林的智慧结晶。丰富了中国独具一格的建筑文化。

参考文献:

[1] 孙建华.漫步清真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2] 新疆民间美术丛书——民间建筑[M].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06.

7.室内设计风格解析现简约风格 篇七

现代风格具有非常典型和鲜明个性的主观特色,钢筋混凝土、平板玻璃、钢材的大胆运用,简单的几何、直线元素拼铺,让艺术与实用功能得到高度融合。简约主义是由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对复古风潮的叛逆和极简美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90年代初期,开始融入室内设计领域。

简约风格的特色是将设计的元素、色彩、照明、原材料简化到最少的程度,但对色彩、材料的质感要求很高。因此,简约的空间设计通常非常含蓄,往往能达到以少胜多、以简胜繁的效果.二、现代简约风格的设计特点 :简洁、采用塑料、不锈钢、复合木板、和玻璃为材料。很多人把现代简约风格误认为是“简单+节约”,结果出现造型简陋、工艺简单的伪简约设计。其实现代简约风格非常讲究材料的质地和室内空间的通透哲学。一般室内墙地面及顶棚和家具陈设,乃至灯具器皿等均以简洁的造型、纯洁的质地、精细的工艺为其特征。尽可能不用装饰和取消多余的东西,认为任何复杂的设计,没有实用价值的特殊部件及任何装饰都会增加建筑造价,强调形式应更多地服务于功能。室内常选用简洁的工业产品,家具和日用品多采用直线,玻璃金属也多被使用。

以简洁明快为主要特点,具有强烈的时代节奏感,重视室内空间的使用效能,强调室内布置按功能区分,家具布置与空间密切配合,主张废弃多余的、繁琐的附加装饰,重质和神韵

现代简约风格在处理空间方面一般强调:①室内空间宽敞、内外通透,常用通透或半通透形式进行空间分割,以及一些低矮的家具界定空间属性。

②在空间平面设计中追求不受承重墙限制的自由。③墙面、地面、顶棚以及家具陈设乃至灯具器皿等均以简洁的造型、纯洁的质地、精细的工艺为其特征。④尽可能不用装饰和取消多余的东西,认为任何复杂的设计,没有实用价值的特殊部件及任何装饰都会增加建筑造价,强调形式应更多地服务于功能。

8.浅谈美术风格中的个人风格论文 篇八

117班 丁一

纵观西方美术史,各类画派层出不穷,各种艺术大师也数不胜数。但是我们总是谈到艺术时,都会讨论到个人的风格问题,我今天就来谈谈美术风格中的个人风格。

首先我想先理顺一下西方美术的发展过程:西方美术在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原始美术之后,逐渐发展了包括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古罗马、古希腊时期的美术。古希腊的雕塑家们对身体结构的认知,对神态的描摹以及对雕刻技术的运用,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另外古希腊雕塑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比如,雕塑《掷铁饼者》。而古罗马艺术在建筑上成就很高。大型建筑物风格雄浑凝重,构图和谐统一,形式多样。罗马人开拓了新的建筑艺术领域,丰富了建筑艺术手法。接下来的中世纪美术由于受到基督教的制约,开始不注重客观世界的真实描写,而强调所谓精神世界的表现。这一时期建筑艺术高度发展,拜占庭教堂、罗马式教堂和哥特式教堂是主要的成就。十七世纪在欧洲出现了巴洛克美术,发源于意大利,主要是追求激情和运动感的表现,强调华丽绚烂的装饰性。十八世纪洛可可风格在法国兴起,其特点是追求华丽纤巧和精致。期间随着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到来,先后出现了新古典主义艺术运动和浪漫主义画派。德拉克洛瓦和席里柯都是杰出的代表人物。十九世纪是现实主义美术蓬勃发展的时期,期间的大量作品或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或歌颂人民的辛勤劳动。十九世纪后期在法国产生了印象派,受到现代光学和色彩的启示,注重在绘画中表现光的效果。二十世纪以来,现代美术呈现出流派迭起,千姿百态的局面。

我想要讲的主要是从文艺复兴开始的一段绘画的演变,以及一些大师的个人风格。一.文艺复兴时期

文艺复兴是指13世纪末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认为是封建主义时代和资本主义时代的分界{1}。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艺术的理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同时也涌现出一些著名的艺术大师,例如: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达芬奇作为文艺复兴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他个人艺术风格是像镜子似的反映事物,而且还以思考指导创作,从自然界中观察和选择美的部分加以表现。壁画《最后的晚餐》、圣坛画《岩间圣母》、肖像画《蒙娜丽莎》是他一生中的三大杰作,就绘画而言,他是当之无愧的欧洲第一人。二.印象派时期

印象派”这个名称不是画家自己取的,1874年4月,几个青年艺术家在巴黎的一个摄影师的工作室举办了”无名画家、雕刻家和版画家协会”的展览,看展览的人很多,但对于这种新风格的绘画却难以接受。因为莫奈展出了一幅名为《日出·印象》的作品,有一个杂志记者就把他们讽刺性地称为”印象派”。印象派画家并没有一个组织或团体,也不是想发起一场艺术运动,但这个展览一出来,他们就被看成了一个有共同艺术倾向的群体,印象派这个称呼就这样被人们接受了,而且还把他们称为印象主义绘画{2}。

在如此多的流派时期的作品与画家当中,印象派给我的感觉最深刻也最独特,因为印象派画家注重表现绘画中光与影的变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莫奈了。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1840年11月14日-1926年12月5日),法国画家,印象派代表人物和创始人之一。莫奈是法国最重要的画家之一,印象派的理论和实践大部份都有他的推广。莫奈擅长光与影的实验与表现技法。他最重要的风格是改变了阴影和轮廓线的画法,在莫奈的画作中看不到非常明确的阴影,也看不到突显或平涂式的轮廓线{3}。他最出名的作品就是《日出印象》,拂晓时分,一轮红橙橙的太阳缓缓升起,挣扎着冲出平静的水面,奋力地划破浓浓的晨雾,露出自己的面目。朝阳,染红了天空,染红了云彩,染红了水面,染红了画布,染红了我们的视觉。三艘小船,早已扬帆,摇曳缓进,沿水而行,由远及近,慢慢行驶出重雾,渐渐淡入到前景,静悄悄的,好像不忍惊醒远方还在沉睡的港都,隐约约的,好像不敢干扰眼前正在凝视日出的观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新的一天开始了,这就是《日出印象》给我的感觉,一种说不出的朦胧之美。三.现代派美术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欧洲动荡不安的时代,连续不断的战争造成人类巨大的物质损失和精神创伤,各国先后兴起现代工业现代化,加速了社会的运转和生活节奏,造成人心的苦闷与烦躁。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所谓的现代派美术{4}

现代艺术主要归为3种艺术类型:现主义艺术、抽象艺术、梦幻艺术。谈到现代派艺术,就不得不提到两个人,梵高和毕加索。为什么要提到这两个人呢?因为他们对现代艺术的影响非常巨大。

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荷兰后印象派画家。他是表现主义的先驱,并深深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尤其是野兽派与德国表现主义。梵高的作品,如《星夜》、《向日葵》与《有乌鸦的麦田》等,现已挤身于全球最具名、广为人知与昂贵的艺术作品的行列。1890年7月29日,梵高终因精神疾病的困扰,在美丽的法国瓦兹河畔结束了其年轻的生命,是年他才37岁{5}。梵高的个人特点就是点彩画,他大胆探索自由抒发内心感受的风格,以达到线和色彩的自身表现力和画面的装饰性、寓意性。他的作品充满了感情,向人们表达他内心的不甘与愁苦,向人们展现自己的才华,但可惜的是在他生前没有实现。

以上就是我对美术风格中的个人风格的看法,一个大师的风格一定会受他那个时代的影响,而他的作品也会影响那个时代。短短几个周的学习,使我对美术知识认识还很有限,对画家及其他们风格的看法可能有点片面和不足。但是,完成鉴赏美术的课程后,再分析国外大师时,能够提到自己的观点。这或许就是学习鉴赏美术后的最大收获吧。

【参考文献】 {1}、{2}、{3}摘自于《西方美术史》

9.视觉决定风格,风格诠释视觉 篇九

◎1995年赴美国留学并开始摄影创作

◎2006年回国创办绍剑摄影工作室

◎专注于大画幅数码影像的经典放印

寻找自己的视觉风格是摄影者永远的探索课题。明确的视觉风格也是“新经典风光”作品不同于其他风光作品的一个重要原因。如何让自己的作品脱颖而出,不论对于业余或是专业的摄影师都是最大的挑战,这需要有独树一帜的视觉角度加之娴熟的技术来相互配合形成自己的风格。

学习,是建立自己的风格的重要途径。每一个摄影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的崇拜对象,会反复观看研习他们的作品,在潜移默化中模仿他们的风格。我在美国留学时开始了自己的自然风光摄影之路,当时以亚当斯、韦斯顿等为代表的经典放印风格从很多层面深深影响着我的视觉趋向——良好控制画面光比,运用小光圈来给予画面从远到近最大的景深,使细节质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期间我也学习到了最重要的一课,就是每次影像的拍摄制作中,让自我特有的视觉感受来完全主宰着自我风格形成确立。当然,在开始时意图、操作和结果之间常常会无法衔接,这时的问题大多出现在视觉和技术两个元素的不平衡,毕竟摄影是手和脑的结合艺术。随着操作技术的提升,你会发现预想的效果会表现得越来越准确。

总是有人说,艺术感是与生俱来的,你或有或是没有,但以我的自身经历来说通过不断的练习,我们的视觉艺术感和创造性都会不断增加。在这儿就又要谈及亚当斯提出的“预想法”——在我们看到景物时,脑海中设想最终影像的效果,以此为依据进行速度、曝光、暗房等控制。有了这样的视觉思维,很快你会发现自己开始有了固有的视觉模式,也就是自己的风格。

当然,风格在很多时候又局限了我们的创造力,习惯性的模式会大大减少了原有的多角度的思考,解决这种局限性的最终办法还是在于学习,不是只了解摄影内的知识,更要多元地学习其他文化来充实内心世界。知识为大脑输送着“养分”,给我们新的感受和思维,使得我们看待世界的角度发生变化,风格也会循序发展。

再来谈谈数码影像对我们风格建立的帮助。今天数码影像已经完全占据了主导地位,但我们在学习数码技术的同时不要摒弃传统工艺,传统与现代是理念延续的关系,“新经典风光”不可能是毫无根基的创造,而是在传统、经典的基础上有所延续的创新,它们之间的很多理论都是由古至今传承下来的。学习传统工艺会更好地帮助我们掌握最新技术带来的便利,只有有了较高的影像控制能力才可能把每个人的视觉风格展现得淋漓尽致。

10.园林风格 篇十

当今园林的公共性和同社会发展的不可分割是现代园林风格的重要特征, 探究日本现代园林风格在不同时期产生的设计与研究的热点, 从侧面上映射出日本现代园林风格发展的过程。了解这一过程, 就可以更好地明白城市建设发展的轨迹与园林的发展进程关联性, 更好地理解现代园林的作品。从明治维新便开始了日本现代化的进程, 日本园林也慢慢地改变了贵族化与私有化的特征, 走向了和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不可分割的特征。这个时期对园林的创造是把私有园林变为公共园林。

二战后的日本, 随着经济的复苏与人口的不断增加, 城市化的进程发展很快, 大范围的集中住宅项目从而实施了, 同时也带来了社区公园与儿童公园的很多建设。和当时关心住宅质量和提高供给与满足基本的使用要求的现代住宅设计方向, 通过理论建设社区与居住区作为服务对象的小型公园绿地, 从而有户外游戏、运动与休息这些基本功能。伴随着日本城市化水平的增大, 大中城市的人口也不断地加强, 农村的人口也不断地往城市转移, 使用“区划调整”等对土地使用的改变, 农业用地也慢慢地变为了城市的建设用地, 农村的产业也变为了依赖机械化和集约化等高科技的农业和增大农业附加价值的旅游休闲农业。

最近几年, 日本经济增长的速度也比较缓慢, 人口增长缓慢, 城市的产业开始往信息、资讯、金融等高技术的产业升级, 城市的扩张速度也没那么快了。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变为了增强城市的生活质量和城市活力, 城市的建设也变为了旧城改造和城市复兴这些形式。

2 日本现代园林风格的思考与探索

日本园林风格和倾向的演化, 并非完全无关联的断裂, 而是包容和演进, 现在园林关心的对象和内容没有丢掉对传统园林重要成果的吸取和发展, 单一的园林包括了全面的思想与多渠道的尝试。本文在分析日本现代园林的作品中, 类群化的分开了不同的设计目的, 主要是为了快速地了解园林的特点, 而且横向地对比了不同类群中现代园林风格的全方位形象。设计的类别有以下3种:

2.1 继承了传统文化要素的现代园林风格

日本通过学习与传承了中国传统的园林, 而且根据日本本身的自然条件与他们的民族文化与生活方式, 慢慢地产生了有单独特色的日本传统建园体系。即使中国和日本的造园方式、手法和使用方法不完全相同, 但是2个国家都是属于东方的造园体系, 其中相同的特点是都追求造园的意境。这是西方景观设计中没有的, 所以叫做东方的园林特征。不管园林的设计者, 还是使用者, 追求造园意境的这一审美心理特点是会作为民族的文化特征, 会长期存在而且进一步发展。日本的现代园林风格中对传统的创新主要有:重森林和枯山水庭院的现代园林风格, 新的日式的庭院———传统和现代共存。

2.2 和城市发展同步的日本现代园林风格

现代园林理念重视的是满足各项功能的使用要求, 用比较少的设计元素和比较简单的组合规律来追求画面的组成感与视觉冲击力。近几十年来, 一些追求美式风格园林的设计师在日本创造了许多作品, 园林和城市的发展同步有形式的创新与内容的深入这2个层次。

被快节奏生活与快速文化的消费这些影响下的城市居民, 把园林当做审美的对象时需要它简洁、易识别, 而且印象深刻。现代感觉的组图形式与组图的规律被大众喜爱, 本身就表现了民众审美时代化的发展需要。许多的园林风格不会再被特定的范围与相对独立的空间限制, 而是和建筑、城市完全融合。现代的日本园林采用较多的是现代建筑和城市的景观。在环境协调方面要求现代园林中现代风格元素的应用, 创新的形式与适应时代的要求变成了日本园林设计创造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 王德, 彭雪辉.走出高城市化的误区——日本地区城市化发展过程的启示[J].城市规划, 2004 (11)

[2] 张广瑞.日本旅游研究与教育的概况与趋势[J].旅游学刊, 2001 (4)

[3] 刘继和.二战后日本环境教育概述[J].比较教育研究, 2000 (2)

[4] 李胜, 张帆, 仇银豪.运用屋顶绿化构建雨水回用系统[J].安徽农业科学, 2008 (5)

[5] 郭巍.美国景观规划历程 (1880~1940) [J].风景园林, 2008 (2)

[6] 苏贵智, 梁洁.屋顶花园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园林, 2006 (5)

[7] 关伟锋;高宁.生态设计与城市近郊绿地景观建设[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26)

11.园林风格 篇十一

中式装修设计案例(公众号:jia-zs)为您收集最新最全的中式精彩装修案例,感受中式韵味,提供更多装修知识,为您找到更多的设计灵感,打造您想要的家装效果。心之所安,为爱齐家!中式风格经历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在家居装修中已有一套成形的设计理念。今天小编就跟大家分享6个案例,古今对比,新中式风格PK古典中式风格,哪个更有魅力,过来比比看吧!

NO1.现代新中式风格装修设计案例设计理念:亮点本方案为新中式风格,业主为50岁左右,经商,比较喜欢中式风味。要求素雅简洁有品位。

NO2.古典中式风格装修设计案例设计说明:业主是一对特别通情达理的老年夫妇,在领导岗位退休后颐养天年。由于空间有一个挑空,而且房屋两边斜顶,存在不称问题,客户要求在设计时尽量在视觉上处理得舒适一些,色彩及风格实用大气即可。男业主由于平常喜欢喝茶小酌一杯,家里长有客人,希望有一个单独的空间。女业主爱干净,对收纳空间要求多一点。

NO3.现代新中式风格装修设计案例设计理念:现代中式风格更多地利用了后现代手法,墙上挂一幅中国山水画等传统的书房里自然少不了书柜、书案以及文房四宝。中式风格的客厅具有内蕴的风格,为了舒服,中式的环境中也常常用到沙发,但颜色仍然体现着中式的古朴,中式风格这种表现使整个空间,传统中透着现代,现代中揉着古典。

NO4.中式古典风格装修设计案例设计说明:业主是一对稳重热情的中年夫妇,先生是个教授同时也自己经营一家公司,要求家里是一个能够放松和沉淀的地方;女士是个全职太太,在家照顾老人。由于房子基本没有可拆改的地方,要求美观的同时能有自己的钢琴房,二层起居厅便成了兴趣和爱好的天地。

NO5.现代新风格装修设计案例设计说明:中式风格的代表是中国明清古典传统家具及中式园林建筑、色彩的设计造型。特点是对称、简约、朴素、格调雅致、文化内涵丰富,中式风格家居体现主人的较高审美情趣与社会地位。

12.高飞:教学风格总结 篇十二

大家好!我是博兴县第一小学的一名科学教师高飞。我从事小学科学的教学已经有13年了。13年来,我一直把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作为自己教学和研究的重要课题,认真观察,积极探索,不断总结,发现了一些有规律的问题,并初步摸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今天在此与大家交流,希望能引起各位老师关注,多提意见和建议,让我们共同提高。

老师们可能都熟知一句话: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有什么样的行为,就有什么样的习惯;有什么样的习惯,就有什么样的性格;有什么样的性格,就有什么样的命运。由此可见培养习惯的重要性。孔子说:少年若天性,习惯如自然。理论和实践都充分证明,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人不断进步走向成功的重要保证。罗马最著名的哲学家爱比克泰德说过,是否真有幸福并非取决于天性,而是取决于人的习惯。心理学研究证明,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促使学生逐渐学会调节自身的学习,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并逐渐意识到自身的思维过程和学习的策略与方法,成为一个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学习者。国家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承担着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责任,并应为他们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而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正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培养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是小学科学课重要的教学任务。

在自己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还发现,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但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还能有效地提高我们科学课堂的教学效率,让学生学得愉快,教师教得轻松。然而,任何学习习惯的养成都是循序渐进的,不能一蹴而就。就科学课而言,培养学生学习习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课前预习和课前准备中

小学科学课的主要学习方式是探究式学习,这一特点决定了科学课的学习具有开放性和自主性,不局限于课堂的40分钟里,而在课前和课后、在日常生活中,都要注意观察和积累。从教学的意义讲,课前预习和课前准备是有计划的开放性自主学习。课前预习和课前准备的主要任务是学生通过预习,了解将要进行的科学学习活动,知道应该进行哪些课前准备,通过课前的观察、访问、搜集等收集和获取资料和数据,有时也进行一些简单实验材料的准备。课前预习和课前准备在学生刚刚开始学习科学课的时候,教师进行有效的指导是十分必要的,但随着科学课学习的推进,就应该培养起学生自觉主动和自主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前准备的习惯。在这一方面,教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是,由于教师忽视学生习惯的培养,大多数学生始终处在被动的课前预习和课前准备状态,教师不作安排和叮嘱,他们就不去预习和准备,有时候即使教师布置和叮嘱了,他们的预习和准备也不用心,敷衍了事。针对这一情况,我在教学中根据三至六年级学生的科学学习特点,制定了课前预习和课前准备的习惯培养计划,按部就班和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如在三年级第一学期学生刚接触科学课时,就把课前预习和课前准备的要求提的具体一些,并根据学生的居住情况,就近建立课前预习和课前准备互助小组,相互做好检查、督促和落实,教师在上课前的第一件事就是进行课前预习与准备的检查和评价。从四年级开始,就逐步放手,引导学生自己制定课前预习和课前准备方案,通过组织交流和教师指导,完善方案,付诸实施。到五六年级,就基本上放手让学生自觉主动进行课前预习和准备了,教师的任务是及时做好检查、评价和矫正,鼓励学生坚持下去。久而久之,认真做好课前预习与准备就成了学生学习科学的自然状态,即成为了好习惯。

二、在科学探究活动中

科学探究是科学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即是按照科学方法认识自然和社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既是科学课的学习方法,又是科学课的学习目的,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科学探究不仅应该成为学生熟练掌握的科学方法,更应该成为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科学探究一般包括提出和聚焦问题,设计研究方案,收集和获取证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五个要素。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就应该逐步使学生养成善于通过观察发现问题的习惯,善于经过思考和加工提炼和聚焦问题的习惯,善于对问题作出预测和假设的习惯,善于通过观察、实验等获取证据的习惯,善于质疑和表达观点的习惯,等等。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教师往往注重把科学探究作为科学认识方法来指导,忽视作为科学学习习惯来培养;在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状态而缺乏主动性;学生的问题意识淡薄或只凭感觉胡乱提一些低层次问题;观察、实验、收集数据等不够认真仔细,不善于做笔记,意识不到这些活动的重要性,信息资料或数据粗糙单薄;合作意识不强,合作不默契,讨论交流形式化;讨论和交流时没有章法,乱吵一气;研究报告做的简单,证据不充分,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不完整,支离破碎,等等。

十几年来对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和科学课的学习研究使我深深体会到,科学素养是人的全面素养的主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其中最重要的是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以及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是有其规律的,培养的方法和途径也有其规律。在小学阶段培养科学素养主要是一种养成性教育,即通过引领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在科学化的氛围和行为过程中熏陶和塑造。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把科学探究作为一种习惯来培养成为我自觉的行动。针对科学探究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我认真分析了这些问题发生的原因,最主要的还是教师在教学中指导不到位、要求不严格、管理不细致、坚持不持久。

为了解决好培养科学探究习惯的问题,我把培养学生学习科学课的兴趣放在第一位,在学生学习科学课之初通过有趣启发谈话、奇妙的科学现象、精彩的科学故事、生动的科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然后逐步地引导学生在科学探究和解决问题中获得有趣的体验和成功的快乐,保持和发展学生的兴趣,并转化为学习主动性和意志品质。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开始是通过奖励调动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积极性,建立“问题笔记本”,每月评一次;后来把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以提出这个问题的学生命名,作为大家一起研究的问题;再后来就是设立“小诺贝尔奖”,每学年评选一次。这些措施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了学生提出问题和聚焦问题的质量。在指导学生观察、实验、记录数据、搜集证据时,我都是进行细致指导和严格检查,不合格的就要返工重做,绝不将就姑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我根据学生性格特点和学习状况进行分组,并进行合理分工,每个单元一轮换,还引导学生对本小组的合作情况进行自我评价,每节课评选一个合作优秀的小组。我十分重视学生对研究报告的整理和表达,根据年级不同提出不同要求,如三年级的研究报告是100-300字,四年级是300-500字,五年级是500-700字,六年级是700-900字,并要格式规范,字迹工整,有数据和简图,有分析,有结论,有小组成员签名;汇报交流时要声音洪亮,语言流畅,讲解自如,利用展台展示数据和图标。通过这些具体的做法,培养起学生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和能力。

三、在使用科学专用场所中

我校参考“科学研究院”的特点,设立了科学教室、科技馆、科学基地“一室一馆一基地”。科学教室是进行科学教学活动的专用场所,科技馆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专用场所,科学基地是学生进行种植、观察等实践活动的场地。这些场所为我校学生学习科学提供了充分的物质保障。不同的场所有不同的功能,也有不同的设施设备,因此也就有不同的使用要求。所以,培养学生使用这些场所的良好习惯,也是十分重要的。在学生学习科学课的初期,我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学生对科学教室的布置感到新鲜,进到教室后东张西望,很久不能平静下来;对实验器材很感兴趣,进入教室就迫不及待地随意摆弄实验器材;到实践基地更是被动物、植物、各类科学观测仪器和设备所吸引,乱摸乱动。大声喧哗、吵吵嚷嚷更是家常便饭。科学探究活动应该是一个十分安静的活动,学生在这些场所学习应该是静悄悄的,有秩序的。所以,从学生刚刚接触这些场所开始,我就提醒学生:除了最后的报告交流活动,在这些场所学习时不能大声说话,需要交流时要小声交流,不能影响到其他同学,挪动桌凳和器材时要轻拿轻放,不能造成很大的声响;进出这些场所都要按事先安排的顺序排队进出,不能争抢和拥挤;实验桌上的所有材料都是为了让同学们亲手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而准备的,老师一定会让每位同学都有机会使用这些材料,所以不能争抢,要按老师的分工轮流操作;在实践基地要按照老师的要求和研究的问题有序地开展观察、种植和养殖活动;观察、实验、查阅等活动结束后,都要认真进行整理,清扫卫生,然后有序地离开场所。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训练和指导,学生都逐步养成了使用这些场所的好习惯,成为了自觉行为,和老师一起创造了一个整洁、文明、有序的科学学习的乐园。

上一篇:qehs内审员培训班试题下一篇:两学一做民主评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