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荒漠化现状及治理

2024-07-06

中国荒漠化现状及治理(共9篇)

1.中国荒漠化现状及治理 篇一

位于祁南园的塞罕坝林场是防治荒漠化的典型,从1962年开始种树治沙,经过55年的务力,林场职工让这里变成了112万亩茫茫林海。如今森林覆盖率由建场初期11.4%高到80%筹建塞罕坝等林场是很长一段时间政府治沙的主要模式,除改变当地自然风貌,保持水土之外,主要目的还是减轻京津地带的风沙危害。

先治理容易的,再治理“远沙,大沙”,而容易治理的地方多与居民居住区相邻,植被容易被火灾或牲畜破坏。笔者发现即便在沙漠腹地种下的灌木丛也时常会引来放牧者,护林员要劝说对方离开。如果放任不管,多年辛苦种下的植物可能几天之内就被吃光。

毗邻四大沙地之一的毛鸟素沙漠,遮天蔽日的黄沙让这里寸草不生,农业和畜牧业完全荒废,人穷到没有出路。32年前嫁到这里的般玉珍相信只有把树种活,人才能活下来。她卖掉家里唯一的羊种了600棵乔树苗,然而第一年过去只有十几棵存活,由此般玉珍认识到造林不能单一种植乔木,必须先用沙柳等灌木树种固定流沙。之后30多年里,她坚持造林7万亩,这些树林被纳入国家公益林享受补贴。改善后的水土条件,还为她搞种植园旅游业提供便利。 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林占熺及其团队研发的被称为沙漠克星的茵草,被广泛应用于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屏障建设以及一些生态脆弱地区的防风固沙、水土流失治理和荒漠化治理中。现在,通过网络更多的人正在参与治沙,比如人们通过支付宝虚拟积分换取在阿拉善种下一棵梭梭树,至今植树量已超过76万棵。

塞罕坝林场,库布齐、毛乌素沙漠是中国治理荒漠化的缩影,受到世界关注。9月6日,联合国荒漠化大会在鄂尔多斯召开,大会认为中国经验值得推广到全世界。事实证明沙漠能够充分利用起来,沙漠这种给人类带来负面的东西,能够让它产生正能量。

(据央视网《新闻周刊》栏目整理)

7.下列对材料二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经过多年的持续治理,我国截止已经实现了荒漠化零增长,甚至出现了荒漠化面积负增长的现象。

B.第五次监测与第四次监测结果相比,荒漠化土地面积和沙化土地面积在减少,荒漠化和沙化程度也在减轻。

C.-20间,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面积整体上呈下降态势,实际有效治理的`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增加。

D.尽管整体上经历了近十年的缩减,但到年荒漠化土地仍有261万平方公里,超过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一。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荒漠化被称为“地球癌症”,容易在发展中国家蔓延,发达国家经济实力雄厚,解决起来比较容易。

B.离北京最近的库布齐沙漠,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可以说库布齐沙漠已经治好了

C.治沙种下的植物不仅要有存活率,还要求不被火灾或牲畜破坏,这些都是荒漠化治理中的首要难题。

D.到20,我国荒漠化地区植被状况进一步好转,区域风沙天气明显减少,林沙产业也不断发展。

E.从“谈沙色变”到“点沙成金”,中国走出了一条有特色的治沙道路,环保领域出现了中国样板。

9.联合国荒漠化大会认为中国治理荒漠化的经验值得被推广到全世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中国有哪些治沙的措施。(4分)

试题答案:

(三)(12分)

7. C(3分,从图表中并不能得出有效治理的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增加的结论。)

8.DE (A,原文是说被称作地球癌症的荒漠化是个全球性的难题,只不过在发展中国家蔓延速度更快,危害也更突出。“解决起来比较容易“无中生有。C,“不被火灾或牲畜破坏”只是与居民区相邻的荒漠治理难题之一。一项2分,两项5分)

9.政府建林场治沙,企业参与和治沙,个人种树国家补贴,科技治沙,互联网参与治沙。(每点1分,任4点即满分)

2.中国荒漠化现状及治理 篇二

1.1 自然条件

宣威市位于云南省的东北部, 处于云、贵2个省交界处, 东与贵州省盘县接壤, 南与富源县、沾益县相连, 西与会泽县隔牛栏江相望, 北与贵州省威宁县、水城县山水相依。宣威市地势西北高, 东南低, 略向东南倾斜。境内最高点海拔为2 868 m, 最低海拔为920 m, 相对高差达到1 948 m, 国土面积为6 052.62 km2。全市河流分属长江上游金沙江水系和珠江流域西江水系及其支流, 水资源丰富。宣威市境内立体气候明显, 干湿季分明, 冬春干旱多风, 干冷同期, 夏秋季节雨量集中, 雨热同季以及年温差小, 日温差大、光照充足、积温偏低, 区域之间差异大, 年均温13.3~14.5℃;日照时数2 108.2 h;年均风速2.1 m/s;年降水量在979.3 mm, 但降水年分配不均, 降水量主要集中于每年的6—7月;年均霜日37.6 d;年均降雪12.1 d。境内成土母岩有石灰岩、玄武岩、砂页岩等, 以石灰岩居多, 约占全市的60%, 为云南省岩溶面积第二大县, 是典型的石灰岩地区, 其次是玄武岩和砂页岩等。根据宣威市1982年土壤普查资料, 全市土壤共有8个土类、19个亚类、36个土属、75个土种。主要土壤类型有红壤 (黄红壤、红壤) 、棕壤、黄棕壤、石灰土、紫色土等。红壤分布面积最广。

1.2 土地利用状况

全市土地总面积605 262.0 hm2, 其中:林业用地面积308 854.4 hm2, 非林业用地面积296 407.6 hm2。在林业用地中, 有林地面积248 020.3 hm2;疏林地面积984.3 hm2;灌木林地面积44 488.6 hm2;未成林造林地面积6 532.8 hm2;苗圃地面积19.4 hm2;无林地面积2 869.9 hm2;宜林地面积5 927.6 hm2;辅助生产林地面积11.5 hm2。全市森林覆盖率45.2%, 林木绿化率49.7%。

1.3 社会经济状况

宣威市有26个乡 (镇) 街道办事处, 356个村 (居) 委会。总人口147.86万人, 人口密度为244人/km2;农业劳动力为768 322人。宣威市境内居住有汉、彝、回、苗、蒙古等民族。国民生产总值143.3亿元, 其中:林业总产值0.75亿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3 445.6元。全市现有耕地217 873 hm2, 粮食总产量为613 079 t。煤炭资源是宣威的主要能源, 电、太阳能、沼气的利用有了长足的发展。宣威市境内交通发展较为发达, 贵昆铁路由北至南纵贯全境, “六沾”铁路复线将2012年4月建成通车。326国道、天宣高等级公路从北向南穿境而过。

2 石漠化土地状况

在全市105 308.9 hm2的石漠化土地面积中, 轻度石漠化面积72 886 hm2, 中度石漠化面积28 976.5 hm2, 重度石漠化面积2 467 hm2, 极重度石漠化面积979.4 hm2。从石漠化演变类型看, 明显改善型13 719.7 hm2, 轻微改善型的4 468.6 hm2, 退化加剧型7 096.8 hm2, 退化严重加剧型的15 394.1 hm2;从石漠化变化情况看:轻度石漠化面积减少3 252.9 hm2, 中度石漠化面积减少9 575.8 hm2, 重度石漠化面积增加915.5 hm2, 极重度石漠化面积增加了979.4 hm2, 潜在石漠化面积增加13 596.7 hm2, 非石漠化面积增加了13 868.9 hm2;从治理措施及石漠化状况、程度看, 5年来共有101 693.3 hm2岩溶地区土地得到初步治理。其中, 治理石漠化土地28 121.8 hm2 (治理轻度石漠化土地15 942.8 hm2, 治理中度石漠化10 901.7 hm2, 重度石漠化922.6 hm2, 极重度石漠化354.7 hm2) , 治理潜在石漠化土地38 514.7 hm2, 治理非石漠化土地35 056.8 hm2。

2.1 石漠化的地理分布

宣威地区处于世界三大喀斯特地貌集中分布区之一的东亚片区的中心地带, 是喀斯特集中分布区, 区域内除龙潭镇、得禄乡、杨柳乡大部分、倘塘镇和来宾镇中部少数区域为玄武岩、砂岩、砂页岩外, 其余60%以上区域成土母岩均为可溶性碳酸盐石灰岩类。通过监测发现, 宣威市石漠化分布具有分布广、面积大及成片分布的特点, 全市26个乡 (镇、街道) 均有分布, 但从整体分布来看, 几乎所有的喀斯特是连成一片的。

2.2 石漠化的空间分布

宣威市的石漠化分布从空间上具有低海拔较少、高海拔地区相对较为集中的特点。多分布于海拔1 900~2 800 m海拔之间, 1 900 m以下分布面积相对较小;另外, 在一些区域类同一地点, 还有许多独立的、大小不同且各具特点的可溶岩体。

2.3 石漠化的分布规律

根据宣威市石漠化的空间分布状况, 结合矿产资源、社会经济、自然地貌等方面分析其分布规律, 一是宣威市的石漠化主要分布在缺煤或少煤、群众生产生活燃料主要依靠林木资源的西南、西北、东南、东北四大区域。二是宣威市岩溶面积广、石漠化程度严重的区域大多处于以农牧业为生、交通不便、经济欠发达的偏远山区。三是宣威市低海拔地区的干热河谷地区岩溶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明显少于其他地区。

3 石漠化动态变化分析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宣威市石漠化土地面积减少了10 933.8 hm2, 潜在石漠化面积增加了13 596.7 hm2, 非石漠化面积增加了13 868.9 hm2。

3.1 石漠化动态变化规律及特点

一是石漠化总体恶化趋势得到初步扭转。2005年, 宣威市石漠化土地面积为143 666.6 hm2, 2011年为105 308.9 hm2;非石漠化土地由2005年的133 288.7 hm2增加到2011年的148 884.9 hm2, 石漠化恶化的趋势得到逐步遏制。二是潜在石漠化面积由2005年的50 378.9 hm2增加到了2011年的92 673 hm2, 如不注重植被的保护, 又会形成面积新的石漠化。三是部分地区石漠化程度加重。虽然部分轻度石漠化已经转化为潜在石漠化, 但中度石漠化、重度石漠化面积呈现逐渐增多的趋势, 其中中度石漠化面积由27 578 hm2增加至28 976.5 hm2, 增加了1 398.5 hm2;重度石漠化由322.3 hm2增加到2 467 hm2, 增加了2 144.7 hm2。极重度石漠化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过程, 2011年新增了979.4 hm2。

3.2 石漠化动态变化原因

宣威市石漠化动态变化呈现出“整体好转、局部加重”的特点, 动态变化的原因除2005年和2011年2次调查可能存在一些差异外, 更多的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土地资源过度开发。宣威市人口密度较大的地区均为岩溶地区, 耕地人均占有量少, 土壤贫瘠, 粮食单产低, 经济落后, 当地群众生活贫困, 为了生存, 人们广种薄收, 许多陡坡地都被开垦出来辟为农地, 坡耕地比例大, 水土流失严重, 是造成石漠化动态的主要原因之一。二是过度樵采。1958年以来经历了几次大的乱砍滥伐, 森林资源遭受了严重的破坏。近年来, 由于煤炭价格的迅猛上涨, 依赖廉价的薪柴再次作为农村能源的首选, 致使森林植被急剧减少, 形成了新的土地石漠化或导致了石漠化程度的进一步加剧。三是过度放牧。由于近年来宣威市畜牧业发展迅速, 植被被超载过牧, 植被遭严重破坏、加剧水土流失, 导致基岩裸露。四是暴雨冲刷。石漠化动态变化的另个原因是宣威市岩溶地区多为岩溶山地和少数岩溶峡谷, 山高坡陡, 而土壤又多为红色石灰土, 土层浅薄, 土质疏松, 宣威市大部分降水集中在6—7月, 而且以暴雨居多, 加大了对山体表土的冲刷强度, 使山体表土流失。五是干旱影响。2008年以来, 宣威市连年遭受特大旱天气, 出现了夏旱、秋旱、冬旱的严重的恶劣气候, 尤其是冬、夏2季降水量严重不足, 使植被生长困难, 植被稀少, 综合盖度低而使石漠化的程度进一步加剧, 甚至形成了新的石漠化。

4 石漠化治理成效

4.1 生物措施治理状况

宣威市的石漠化治理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以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的方式进行, 旨在改善生态环境的治理, 但由于治理方式单一, 资金缺乏、技术落后, 治理不系统, 力度不够, 且治理的地块零星分散, 没有形成规模, 治理效果不明显。

4.2 石漠化综合治理成效

2008年, 宣威市被列为全国石漠化综合治理100个试点县之一, 自从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县启动以来, 2008—2010年3年共完成岩溶治理面积146.18 km2, 占计划面积的100%, 其中完成封山育林面积11 272.13 hm2, 人工造林面积2 980 hm2 (其中经济林面积513.3 hm2) ;完成坡改梯工程380 hm2;完成建设拦沙坝45座, 谷坊73道, 引水渠11.77 km, 引水管81.03 km, 取水池8个, 100 m3蓄水池8个, 50 m3蓄水池2个。

通过连续3年的石漠化综合治理, 项目区在以下方面得到较好的效益:项目区石漠化程度有所减轻, 遏制了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提高了石漠化地区土地的产出率和人口承载能力;强化了项目区农业基础设施, 改善了当地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群众从石漠化治理方面得到了真正的实惠。

5 石漠化治理的对策

石漠化是在岩溶和气候的自然背景下, 受人为活动干扰而形成的, 仅靠单一大措施和方法很难取得好的防治效果, 应坚持“标本兼制、综合治理、长期保护”的治理方针[1,2,3]。优先考虑生态脆弱、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 以小流域为治理单元, 突出重点, 因地制宜, 同时兼顾人口密度大、水源奇缺、土壤贫瘠、农民生活水平现状等因子, 实行以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及其他措施相结合, 并以生物措施为主、工程措施及其他措施为辅的治理模式[4,5]。

5.1 生物措施

一是对已成林的林地进行封山管护, 使其植被不被破坏;对新造林地、疏林地进行封山育林。二是对宜林地、无立木林地、荒滩荒坡、对未利用地中的裸岩 (客土) 营造混交林或培植混交林造林。三是对坡度大于大25°的耕地采取林粮、林药、林草等方式进行退耕还林, 对坡度小于25°的坡耕地进行坡改梯, 实行土地改良。四是对品质差、覆盖度小的牧草场进行改良。

5.2 工程措施

对坡度较大的耕地和水土流失严重的季节性沟谷, 以坡改梯和修筑拦沙坝、谷坊等方式拦截水土, 减少水土流失;对有条件的水流和储水性好的谷地, 修筑堤坝, 增加储水量, 并附加水利设施进行利用;对严重缺水的地区以建水池、水窖的方法进行储水利用, 对有地下水的地区进行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

5.3 其他措施

一是对偏远地区生态脆弱地区尤其是人口密度较小的偏远地区借助实施异地扶贫项目等实行生态移民搬迁, 减少人为干扰, 实现自然植被的尽快恢复;改变过度依赖薪材的习惯, 以煤、电、太阳能、沼气等作为替代能源, 减少薪材消耗, 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发展农村小水电, 使群众不砍薪材或少砍薪材, 加快森林植被恢复。二是整合项目, 利用各种优惠政策搞好扶贫开发, 以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 增加农民收入, 降低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 减轻人为活动对岩溶土地的干扰, 促进岩溶土地石漠化的防治。三是建立石漠化治理的长效激励机制。对在石漠化治理过程中有较大贡献的给予适当奖励, 对在石漠化治理项目中弄虚作假、治理措施不力的单位给予惩处。四是通过各种新闻媒体等各种议论工具大力宣传石漠化的危害性, 治理石漠化的必要性以及其他地区治理石漠化的典型经验等, 让普通老百姓家喻户晓, 自觉投身到石漠化治理工程里来。五是为保证治理效果, 必须加大投入力度, 提高单位面积的投入资金以及人力、物力, 加快科技措施的转化率, 石漠化才能从根本得到有效的治理。

参考文献

[1]吴协保.我国县级石漠化综合治理的思路与技术探讨[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09 (1) :5-7, 22.

[2]廖义善, 卓慕宁, 李定强, 等.粤北石漠化地区土地利用优化配置及资源利用研究[J].中国岩溶, 2010, 29 (11) :12-19.

[3]戴国富, 谢世友, 刘芙蓉, 等.重庆市石漠化山地生态恢复与重建中的造林技术探讨——以乡土树种山桐子为例[J].湖北农业科学, 2010, 29 (11) :770-775.

[4]刘艳, 蔡德所.广西西部地区石漠化现状及治理对策[J].中国水土保持, 2012 (3) :43-45.

3.乐昌市石漠化现状及综合治理对策 篇三

关键词:石漠化岩溶地区治理措施植被恢复

1乐昌概况

乐昌市地处广东省最北端,位于东经112°31′~113°34′和北纬24°37′~25°31′之间,韶关市西北部,东邻仁化县,南连曲江和乳源县,西部和北部与湖南省接壤,素有“广东北大门”之称。

2乐昌石漠化现状

乐昌市是广东省7个石灰岩县(市)中石漠化面积最大、石漠化程度最高的县级行政区之一,是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确定的在“十一五”期间进行综合治理的100个试点县之一。乐昌石漠化地区属于峰林平原型石漠化类型,岩溶地区主要分布在乐昌的西北部,集中在沙坪、秀水、梅花、云岩、庆云、白石、黄圃、坪石等8个乡镇。

全市岩溶面积达79662.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为32.9%;其中石漠化土地面积26758.9公顷,占岩溶面积比例的33.6%;潜在石漠化土地面积47719.3公顷,占岩溶面积比例的59.9%。石漠化土地中,极度石漠化面积23.7公顷,强度石漠化面积5646.2公顷,中度石漠化面积11496.4公顷,轻度石漠化面积9592.6公顷。

注:数据来源于2003年广东省石漠化调查

3石漠化地区存在的问题

乐昌石漠化地区土壤瘠薄,植被覆盖率低,坡耕地的大量开垦等因素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形成石漠化。因此,乐昌石漠化地区的石漠化趋势依然严重。

3.1人为因素

3.1.1火烧:部分石山植被受森林火灾危害,林地覆盖率明显降低,在久雨或暴雨侵蚀下,斜坡陡坡土体或表层松散土壤大量流失,致使基岩大面积裸露,形成石漠化。据监测显示,因火烧致使的石漠化面积达27.0平方千米,占全市石漠化面积的10.1%。

3.1.2不适当的经营方式:在经济开发和项目建设中,往往只从部门、地方的短期行为和经济利益出发,对区域植被的恢复和生态重建认识不够,对土地进行掠夺性开发、索取,加剧了土地石漠化。

3.1.3人口压力:岩溶地区部分区域人口多,耕地少,生活压力迫使人类活动向山地转移,坡耕地所占的比例很大,且烧山耕种活动明显。破耕地极易造成水土流失,石漠化地区土壤薄,水土流失一段时间石灰岩就裸露出来形成石漠化。

3.1.4经济因素:岩溶地区地处山区,经济贫困、科技文化落后,加上石漠化治理涉及面广,在经济条件、群众基础、造林技术等方面,都比在非石漠化地区林业建设困难得多。特别是石漠化治理的投入不足,缺乏稳定的投资渠道,已成为制约治理的主要因素。

3.1.5思想觉悟因素:由于石漠化地区地处偏僻,农民文化素质不高,缺乏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加上当地政府对石漠化治理的宣传工作还不到位,群众治理石漠化的积极性还不高,群众对植树造林、绿化石山的意识不强,石漠化治理还未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局面。

3.2旱涝灾害频繁石漠化导致山地涵养水源功能下降,当地旱涝灾害频发,2002年至2006年乐昌市先后发生了两次百年一遇和超百年一遇的特大洪灾,灾情十分严重,损失极为惨重。由于其特殊的地形地貌和石灰岩的特性,生态问题尤其突出。水土流失加重,土地的承载能力和抗灾能力降低,区域生态环境恶化,干旱、洪水、地质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加大,无雨就旱,遇暴雨就成灾,给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危害。

3.3冰冻雪灾的影响2008年1月底的持续冰冻雪灾给广东省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及严重的生态灾害,乐昌是广东最北及地势最高的地方,同时也是受灾最严重的县市之一。据初步的调查,乐昌林业受灾面积84206.7公顷,占全市林业用地的45.8%。石漠化地区所在的乡镇都位于乐昌的西北,地势较高,林业雪灾情况是全市最严重的地区,95%以上的乔木林地严重受损,使近20年的封山育林成果毁于一旦,雪灾使本来生态状况比较恶劣的石漠化地区的生态状况雪上加霜。

4石漠化治理的对策

4.1植被恢复建设植被恢复是石漠化综合治理的首要目标,只有石漠化地区的山地全部覆盖了森林植被,石漠化的危害才能逐步减轻。

4.1.1封山育林①封山育林对象:石漠化山地内有乔木树种或灌木树种分布,有望培育成乔木型、乔灌型或灌木型植被类型的林地,以及不适于人工造林的高山、陡坡、基岩裸露度大干60%的林地。②封山育林措施:设立封山育林的管护机构、制定管护制度(或乡规民约),落实管护人员(成立30人的护林队),建立管护设施;设立封山育林的标志、标牌等。

4.1.2人工造林①人工造林条件:石漠化山地内基岩裸露度小于70%、土壤厚度不小于40cm、适宜造林或改造的林地。②造林措施: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原则,选取适应性强、生长较快的优良乡土树种上山:最大限度地利用造林地现有植被,禁止砍山、全面炼山等措施毁坏原有植被、见缝插针、局部整地;应用容器苗造林、抗旱保水剂等提高造林成活率;采用乔灌草结合原则,尽早恢复植被。

4.2护林队伍建设由于部分当地政府和农民的保护现有植被的意识不强,农民烧荒行为经常引起火灾。火灾使石漠化地区的植被遭受灭顶之灾,一场大火把仅有的一点植被化为灰烬,因此,护林队伍的建设是石漠化地区林业建设的重中之重。石漠化地区不仅要植树造林、而且要养林、护林。护林队伍的职责不仅是防止乱砍乱伐等破坏林地的行为,而且要严防火灾。

4.3农村能源设施建设据有关方面测算,建~座沼气池,每年可节材2000公斤,按每公顷林地每年生长7500公斤计算,相当于每年封育了0.27公顷林地。因此,石漠化地区要大力发展沼气池、节柴灶、太阳能以及小水电的建设,减少农民对林地植被的依赖。加强农村能源建设,改善农村能源结构,可节省薪材消耗,有效地保护石漠化山体植被,对于巩固石漠化治理成果至关重要。

4.4农村水利水保设施建设为了改善岩溶地区农村生活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规划建设一定的小型水利水保设施。发展以投资少、见效快的小型微型水利水保工程,合理布设各类拦、蓄、积、灌、排工程等设施,努力提高有效灌溉面积,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形成多功能的防治体系。

4.5循环生态经济产业工程建设在人均耕地少、生态条件较为恶劣的乡村,以一个自然村为单位,以集体+个人的形式种一片果、建一个场、修一座沼气池的工程,发挥最大的生态经济效益。

4.6扶贫项目建设贫困是石漠化综合治理的瓶颈,因此当地政府要大力发展扶贫项目的建设,扶贫项目要在结合岩溶地区土壤气候条件下,充分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提高农作物种植技术,推广灌溉保水节水技术,种植经济效益高的经济作物、大力发展养殖业等一系列措施。通过科学种植与科学养殖,在不增加种植面积的前提下提高经济收入,有效减轻岩溶地区的生态压力。

5结束语

4.中国水质现状、治理情况及成果 篇四

摘要

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本要素,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本文首先从各方面介绍了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并简要介绍了针对我国水质状况而采取的治理方案。最后,以重庆市桃花溪为例对该治理方案以及所取得的成效进行分析。

关键词:水质;污染治理;富营养化;

一、中国水质现状

某种意义上,人类最赖以生存的资源不是土地或食物,而是水资源。然而,随着人口的激增、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以及经济的高速增长,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中国的淡水资源总量为26263.9亿m3,占全球水资源的6%,名列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占有量却很少,仅2400m3,只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水量1/4。我国水源分布不均匀。由于时间、空间分布与水环境污染等原因,使水资源问题愈加突出。

目前,无论是水污染的广度、深度还是频度,均表明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水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70%的河流、湖泊和水质都受到各种污染物的影响,四分之一的居民不能饮用到清洁水源。据《2014年中国水资源年报》显示中国水体水质现状如下。

1、河流水质

2014年,对全国21.6万km的河流水质状况进行了评价。全年Ⅰ类水河长占评价河长的5.9%,Ⅱ类水河长占43.5%,Ⅲ类水河长占23.4%,Ⅳ类水河长占10.8%,Ⅴ类水河长占4.7%,劣Ⅴ类水河长占11.7%,水质状况总体为中。从水资源分区看,西南诸河区、西北诸河区水质为优,珠江区、长江区、东南诸河区水质为良,松花江区、黄河区、辽河区、淮河区水质为中,海河区水质为劣。从行政分区看(不含长江干流、黄河干流),西部地区的河流水质好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好于东部地区,东部地区水质相对较差。

2、湖泊水质

2014年,对全国开发利用程度较高和面积较大的121个主要湖泊共2.9万km2水面进行了水质评价。全年总体水质为Ⅰ~Ⅲ类的湖泊有39个,Ⅳ~Ⅴ类湖泊57个,劣Ⅴ类湖泊25个,分别占评价湖泊总数的32.2%、47.1%和20.7%。对上述湖泊进行营养状态评价,大部分湖泊处于富营养状态。处于中营养状态的湖泊有28个,占评价湖泊总数的23.1%;处于富营养状态的湖泊有93个,占评价湖泊总数的76.9%。国家重点治理的“三湖”情况如下:

(1)太湖:若总氮不参加评价,全湖总体水质为Ⅳ类。其中,东太湖和东部沿岸区水质为Ⅲ类,占评价水面面积的18.9%;五里湖、梅梁湖、贡湖、湖心区、西部沿岸区和南部沿岸区为Ⅳ类,占78.2%;竺山湖为Ⅴ类,占2.9%。若总氮参评,全湖总体水质为Ⅴ类。其中,东太湖水质为Ⅲ类,占评价水面面积的7.4%;五里湖、东部沿岸区水质为Ⅳ类,占评价水面面积的11.7%;贡湖、湖心区和南部沿岸区为Ⅴ类,占64.1%;其余湖区均为劣Ⅴ类,占16.8%。太湖处于中度富营养状态。各湖区中,五里湖、东太湖和东部沿岸区处于轻度富营养状态,占湖区评价面积的19.1%;其余湖区处于中度富营养状态,占80.9%。

(2)滇池:耗氧有机物及总磷、总氮污染均十分严重。无论总氮是否参加评价,水质均为Ⅴ类,处于中度富营养状态。

(3)巢湖:西半湖污染程度重于东半湖。无论总氮是否参加评价,总体水质均为Ⅴ类。其中,东半湖水质为IV~Ⅴ类、西半湖为Ⅴ~劣Ⅴ类。湖区整体处于中度富营养状态。

3、水库水质

2014年,对全国247座大型水库、393座中型水库及21座小型水库,共661座主要水库进行了水质评价。全年总体水质为Ⅰ~Ⅲ类的水库有534座,Ⅳ~Ⅴ类水库97座,劣Ⅴ类水库30座,分别占评价水库总数的80.8%、14.7%和4.5%。对635座水库的营养状态进行评价,处于中营养状态的水库有398座,占评价水库总数的62.7%;处于富营养状态的水库237座,占评价水库总数的37.3%。

4、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状况

2014年全国评价水功能区5551个,满足水域功能目标的2873个,占评价水功能区总数的51.8%。其中,满足水域功能目标的一级水功能区(不包括开发利用区)占57.5%;二级水功能区占47.8%。

评价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3027个,符合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主要控制指标要求的2056个,达标率为67.9%。其中,一级水功能区(不包括开发利用区)达标率为72.1%,二级水功能区达标率为64.8%。

5、省界水体水质

2014年,各流域水资源保护机构对全国527个重要省界断面进行了监测评价,Ⅰ~Ⅲ类、Ⅳ~Ⅴ类、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64.9%、16.5%和18.6%。各水资源一级区中,西南诸河区、东南诸河区为优,珠江区、松花江区、长江区为良,淮河区为中,辽河区、黄河区为差,海河区为劣。

6、地下水水质

2014年,对主要分布在北方17省(自治区、直辖市)平原区的2071眼水质监测井进行了监测评价,地下水水质总体较差。其中,水质优良的测井占评价监测井总数的0.5%、水质良好的占14.7%、水质较差的占48.9%、水质极差的占35.9%。

二、中国水质治理情况与治理成效

中国的水污染治理与国外相比,更为艰辛和困难。1972年,周恩来总理批准成立的官厅水库水污染治理办公室,可以看作为中国水污染治理的起步标志。

1989年,第一次水污染防治大会在河南省安阳市召开,提出了水域分类管理、污染源分级控制、划分水环境功能区、发放排污许可证等一系列对策,大大强化了各级环保部门依法行政的手段。

1995年,以治理淮河为动员令,向污染宣战,中国污染最为严重的淮河、海河、辽河、太湖、滇池、巢湖以及渤海,成为“ 33211”工程的主要组成部分。目前对这几个流域的水污染治理,只是初见成效,离最终目标还有很长的路程。2000年,为使中国跨世纪工程,南水北调项目发挥综合效益,确定东线治污、东西中三线的水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的任务,把中国水污染防治工作推向了新的高度,即让治污为重点工程开路,并融入重点工程的建设计划,实现“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

2002年,在进入中国水污染治理30年之际,小康社会、“三个代表”的伟大思想,统帅起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发展要有环境目标、注重国家环境安全等现代理念,揭示出新世纪治污工程应包容更多的生态保护以及与以人为本的内涵。

2008年,国家环保部门为加大污染减排工作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使SO2和COD的排放量得到控制。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提出,要着力推进结构减排、工程减排、管理减排,在水治理方面,要确保2008年COD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5%。其中工程减排方面,要求该年新增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1 200万t,2008、2009年两年,36个大中城市实现污水的全部收集和处理。2008年《,水污染防治法》针对“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问题进行了修订。修改后的新法,综合运用了多种行政处罚手段,加大处罚力度,提高水污染的违法成本,增强了对违法行为的震慑力。

现以重庆市桃花溪为例对治理情况以及治理成效进行简单分析说明。

1、重庆市桃花溪概况

桃花溪是重庆市主城区条重要次级河流中最大的一条,是长江一级支流。桃花溪主河道全长15.79公里,共有支流7条,9个汇水面积,流域面积31.12平方公里,河床平均坡降为1.29%。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桃花溪成为排污河道,其水质污染日益严重,河水发黑发臭。自1999年以后,桃花溪的两期整治工程开始实施,第一期为2003年完成河道的污水截流工程;2007年完成以建设彩云水库以及桃花溪湿地公园为主的清水工程。

2、治理情况

桃花溪水环境综合整治中涉及到的治理技术种类多,本文主要对几种应用较为广泛的技术进行介绍,包括污水截留、雨水截留净化、人工曙气、底水置换、生态净化等。(1)污水截留

污水截留是控制点污染的根本措施,桃花溪污水截留主要是左右岸分别设置截留干管,并分别在支流设置二级截留干管,同时对排水口进行整治。(2)雨水截留净化

桃花溪雨水截留措施是其外源污染控制的有效手段,主要是在桃花溪两岸、彩云湖湖湾等建立雨水截留净化带,以收集降水地表径流。桃花溪雨水截留净化带主要利用构建渗滤系统,通过植物修复功能净化水质。(3)人工曝气

2008年在对桃花溪流域彩云湖净化工程中,在湖心和湖湾出安装套曝气装置,助桃花溪的生态净化工程。(4)生态净化

生态净化工程主要包含岸边带植物群落构建、植物浮床、湿地公园等。在桃花溪的整治中,岸边带植物群落构建被称之为“消落带”整治工程。桃花溪人工浮岛技术主要是在一些死角位置构建小型的植物浮岛,同时投放链鱼、鲫鱼、鲤鱼和輔鱼等鱼苗。桃花溪的湿地公园是集湿地、污水处理为一体的生态景观公园,占地200多亩。

3、治理成效

(1)水质得到明显改善

桃花溪经过内源与外源控制相结合、点源和面源控制相结合的整治措施后,水质得到明显改善。以治理前和治理后的对桃花溪彩云湖段各监测点水质结果显示,治理前桃花溪彩云湖段水质污染较为严重,各项水质指标均超过地表水V类水标准,治理后的桃花溪彩云湖段水体中、COD、NH3-N和BOD5的含量分别为28.49mg/L、1.40mg/L、8.18mg/L,水质达到了IV类水质标准。(2)河道景观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桃花溪是其两岸桃花灼灼,香气袭人而得名。然而,随着桃花溪河道的严重污染,桃花没有了,河里的鱼虾也没有了,在人们眼里,桃花溪就是死水沟”一条。随着桃花溪绿化工程的圆满完工,形成了层次分明、梯级结构的生态景观。随着桃花溪湿地公园的投入使用,与桃花溪两岸景观连为一体,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桃花溪生态岸带。

三、结论与讨论

5.中国荒漠化现状及治理 篇五

加快毕节地区石漠化生态治理及可持续发展进程的探讨

毕节地区土地石漠化的不断加剧和贫困落后互为因果.在岩溶山区极具典型性和代表性.根据毕节地区石漠化成因以及石漠化危害,结合已开展过的.石漠化防治工作经验,在此基础上提出对加快石漠化生态治理及可持续发展进程的探讨.

作 者:曾佐伟 zeng zuo-wei 作者单位:毕节职业技术学院,贵州毕节,551700刊 名:农业科技通讯英文刊名:BULLETI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年,卷(期):“”(4)分类号:X3关键词:石漠化 生态治理 可持续发展

6.中国荒漠化现状及治理 篇六

甘肃河西走廊草地沙质荒漠化监测与治理对策

对河西走廊地区草地沙质荒漠化的.遥感监测结果表明,全区5市91 563.47 km2草地面积中,强烈发展沙化草地占29.22%,发展沙化草地占1.5%,潜在沙化草地占30.34%,未沙化草地占38.94%.全区沙质荒漠化草地占草地面积的61.06%,50%以上的草地处于沙质荒漠化状态,其中金昌市与嘉峪关市强烈发展的沙质荒漠化草地面积比例最高,超过60%以上.调查分析认为,该区草地沙质荒漠化成因主要是气候干旱、多风以及土壤质地疏松等自然因素和长期滥垦、过度放牧和水资源利用不当等历史和人为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治理河西走廊地区草地沙质荒漠化的对策.

作 者:吕子君 卢欣石 LU Zi-jun LU Xin-shi  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100083 刊 名: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ACTA AGRICULTURAE UNIVERSITATIS JIANGXIENSIS 年,卷(期): 27(3) 分类号:X52 X833 关键词:草地沙质荒漠化   监测   河西走廊   治理对策  

7.中国荒漠化现状及治理 篇七

关键词:石漠化治理,植被恢复,四川省汉源县

石漠化土地的形成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自然因素主要是土壤、气候、地形及降雨等致使特殊区域土壤流失, 人为因素主要是盲目的耕种及不当利用致使林木资源减少、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主要通过植被恢复、土地整理及水利水保等主要措施, 并结合生态移民、转变群众生产生活等方式综合治理。汉源县自2008年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 治理中植被恢复成果及问题的分析对石漠化综合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1 石漠化治理现状

1.1 汉源县石漠化概况

汉源县隶属四川省雅安市, 位于四川省西部, 雅安市南部。东邻眉山市洪雅县和乐山市金口河工农区, 南连凉山州甘洛县, 西靠甘孜州泸定县和本市石棉县, 北接本市荥经县。幅员面积约2 382.06km2。全县境内最高海拔4 021 m, 最低海拔550m, 垂直高差达3 471 m。据2005年《汉源县石漠化监测工作报告》数据, 汉源县岩溶面积为91 315hm2, 非石漠化面积80 459 hm2, 潜在石漠化4 314.7hm2, 石漠化面积6 541.3 hm2, 分别占县国土面积的38.24%、33.69%、1.81%和2.74%[1]。石漠化是汉源县岩溶地区当前严重的生态问题。

1.2 石漠化治理植被恢复现状

2007年, 汉源县被列入国家100个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县, 自2008年汉源县开始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 按照《四川省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项目管理实施细则》及国家相关规定, 汉源县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项目建设分为3个阶段, 期限为3年。目前, 汉源县已完成2个阶段的石漠化整治:2008-2010年为第一阶段, 2011-2013年为第二阶段。第三阶段2014-2016年实施方案已编制完成, 目前, 正在实施之中。在汉源县石漠化整治已完成的2个阶段中植被恢复措施主要为人工造林及封山育林[2]。

1.2.1 人工造林

石漠化治理中人工造林主要是指在破坏彻底、深度退化、土壤较少、自然恢复潜力较小的地段进行客土造林。汉源县在充分尊重农户意愿的基础上, 本着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 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充分发挥生态效益的原则, 选择生态与经济效益兼顾的树种进行人工造林。目前为止, 汉源县石漠化整治中已完成人工造林1 308.00 hm2。

1.2.2 封山育林

封山育林是指对不能采取人工造林的地段, 如石面、石缝、石沟等各小生态环境, 采用封山育林的方式恢复植被。对封育区内自然繁育能力不足或幼苗、幼树分布不均匀的间隙地块, 按照封育类型成效要求以补植的方式进行人工辅助育林。截止目前, 汉源县石漠化整治实施封山育林面积合计4268.26 hm2。

2 石漠化治理植被恢复中存在的问题

2.1 造林成本相对较高但成活率不高

按照汉源县石漠化综合治理年度实施方案规划, 实施人工造林区域树种栽植成本相对较高, 如核桃造林成本为380元/667 m2、刺槐造林成本为280元/667 m2, 但因实施区域环境条件恶劣致使苗木栽植后难以成活, 实际成活率难达到验收合格标准, 需加大补植力度, 实际造林成本较大。

2.2 管理力度不足

虽然县级主管部门专门成立有领导小组, 对石漠化整治从上到下明确了管理责任, 县林业局也与施工单位签订有合同, 但实际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管理不到位的现象。

2.3 技术支撑不足

石漠化综合治理植被恢复措施主要涉及到林业相关技术, 需要考虑林业苗木造林技术及社会经济情况分析等方面, 需要通过对恶劣生存环境及当地农户经济发展需求确定最适合的造林树种。而石漠化治理植被恢复措施实施过程中, 林业系统技术人员以编制完成的年度实施方案为依据进行指导, 未结合实际实施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 与专家沟通力度不够, 未充分发挥林业技术支撑作用。

3 石漠化治理植被恢复对策

3.1 高度重视合理规划

按照《汉源县石漠化监测工作报告》, 聘请专业设计队编制阶段规划及年度实施方案, 充分考虑当地实际确定树种及栽植方法, 确定方案合理的实施成本, 县石漠化综合治理领导小组落实各部门责任, 确保综合治理成果。

3.2 加强技术支撑

汉源县应与省内及国家有关科研院校对县域内石漠化相关情况进行科学的分析, 如石漠化的形成机理、植被退化与恢复、造林树种筛选及治理模式等, 探讨最合理的整治方式, 为石漠化治理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3.3 加强后期管护

石漠化整治中林业项目植被恢复措施主要是人工造林及封山育林, 因石漠化区域土壤气候等条件比较恶劣, 对造林苗木生长十分不利, 需根据栽植苗木特性加强管护及时抚育以保证新栽植苗木成活率。对未达到国家标准成活率的地块, 及时安排补植补造。

参考文献

[1]田雨, 谢强.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措施和经验[J].四川环境, 2012, 12 (31) :103-107.

8.新疆土地荒漠化成因及现状 篇八

关键词荒漠化;现状;影响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荒漠化形成的原因。

一、荒漠化形成环境背景

(1)从地理区位来看。新疆深居亚欧大陆腹地,远离海洋,群山环绕,是世界上的干旱中心之一,也是中国干旱区的主体。乌鲁木齐永丰乡地处亚心,距太平洋2500公里,距印度洋2200公里,距北冰洋3400公里,距大西洋6900公里。

(2)新疆最典型的气候特征是干旱。受深居大陆腹地以及群山阻挡的影响,新疆气候干旱少雨,蒸发强烈。年均降水量不足150毫米,但年蒸发量达2000毫米左右,是降水量的数十倍,甚至百倍。请看右图:

(3)新疆水资源短缺。新疆共有河流570条,年径流总量为884亿立方米,仅占到全国地表总径流量的3%;新疆单位面积的水资源量为53,253m3/km2,远低于世界单位面积的平均水资源量800,000m3/km2。

(4)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新疆河流以中山带降水和积雪融水补给为主,径流年内分配极为不均,其中6~9月的径流量占到全年总径流量的80%以上。新疆水资源空间分布极为不均。若将新疆划分为面积大致相当的二部分,那么西北部的水量就占全疆水量的93%,而东南仅占7%。

(5)植物稀少。新疆国土面积中40%的土地是不毛之地,42%的土地为荒漠植被覆盖,森林、湖泊、湿地等面积仅占全疆面积的12~18%。

(6)沙漠面积大。新疆共有10片沙漠,总面积达43万平方公里,约占新疆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一,是中国沙漠总面积的63%。塔克拉玛干沙漠面积33.76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第二大流动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面积4.88万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的固定半固定沙漠。

(7)绿洲面积小。新疆地貌轮廓表现为“三山夹两盆”,山地与平原的面积大致各占50%。其中,沙漠面积占26.43%,戈壁及碱滩、草甸面积占20.34%,绿洲面积4.28%,水域面积0.40%。而绿洲仅仅是沿山麓地带,呈星星点点块状分布。

(8)人为影响。目前新疆人口近两千万人,绿洲面积约7万多平方公里,分别是50年代初的4.1倍和5.4倍。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和绿洲面积的扩大,改变了水资源的时空分布,造成了河流下游区域和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从而加剧了荒漠化进程。不合理的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开发以及过度放牧等也是引起荒漠化的原因之一。

二、新疆荒漠化现在的状况

新疆土地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复杂,其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

(1)沙质荒漠化形式多样。新疆沙漠化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流动沙丘外侵,主要分布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二是固定和半固定沙丘活化,在准噶尔盆地南缘和绿洲与荒漠过渡带较多;三是潜在沙漠化土地转变为沙漠化土地,在弃耕地、断流河道下游和干涸湖泊附近较多。

(2)沙质荒漠化快速发展。新疆沙漠化土地总面积9.31万平方公里。目前沙漠化土地面积仍以每年168.8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

(3)盐渍化土地广布。新疆盐渍土面积 1336万公顷,占土地面积 8.05%,新疆的荒地资源面积达950万公顷 , 其中盐渍土地面积 556万公顷, 占荒地资源面积 58.49%。

(4)土壤盐渍化危害严重。新疆盐渍化的耕地面积约126.7万公顷,约占现耕地面积31.4%,其中强度盐渍化耕地 占18.0%,中度的占33.0%,轻度的占49.0%。

(5)草地退化。新疆是我国四大牧区之一,其天然草地退化面积达2133万公顷,占草地总面积44.4%,其中严重退化面积达670万公顷,占草地总面积近14%,减少草地240万公顷,目前年均退化面积达29万公顷。产草量下降30%-60%

(6)水土流失。新疆水土流失面积达十几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的6.1%。近50年来,新疆各地共发生大小洪水一百多次,冲蚀草场耕地,其中1996年和1999年的特大洪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60亿元以上。山区土地侵蚀造成的泥石流也十分严重,近50年来发生的重大泥石流灾害15次,对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重大危害。

三、结语

土地荒漠化不仅仅是我们新疆一个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它也是全球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荒漠化治理不但需要人人关心,而且需要全世界共同行动,需要全社会广泛参与。新疆生态环境极度脆弱,荒漠化问题较为突出,荒漠化防治也是任重道远。因此,新疆热忱欢迎大家共同讨论治理新疆荒漠化问题,为新疆成为我们西部大开发的重要阵地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9.中国荒漠化现状及治理 篇九

2.1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学设计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知道荒漠化的含义及其发生的基本过程,能运用荒漠化的概念判断一些实际问题。

2、了解西北地区的大致范围、自然特征及其形成原因、能解释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

3、理解人为因素对荒漠化发生和发展的影响。

4、理解荒漠化发生的危害。

5、理解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过程与方法:

1、通过影视图片,引入说明沙尘暴的发生是土地荒漠化、沙漠化直接导致的结果。

2、读图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及其成因,并解释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

3、利用课文材料引导学生分析西北地区人地关系演变的过程,包括人类生产生活的类型和特点、人类活动对于荒漠化的影响、以及受此影响环境和资源的变化趋势和环境问题的产生。

4、通过以上分析帮助学生建立区域环境问题的危害描述、成因分析、治理说明的综合观念与能力,结合读图分析突出现代荒漠化的发生、发展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增强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环境观,充分认识区域环境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即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认识人地关系,培养对环境、资源负责的观念和行为。

二、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某一区域在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不合理开发产生的危害及治理措施。

教学难点:举一反三,培养和掌握分析一个区域内环境和资源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关系的一般方法。

三、教学思路:

[新课引入] 通过新闻影片沙尘暴,引入说明。沙尘暴的发生是土地荒漠化、沙漠化直接导致的结果。

[读图] 读沙尘暴对生活影响图,分析图中反映出的生态问题对我们的影响越来越严重。强度越来越强。

[讲解] 荒漠化的含义:

荒漠化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和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下所造成的土地退化。

湘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三

土地的退化主要是指耕地、草地和林地等资源的生产能力下降,严重的甚至是让土地丧失生产能力。

阅读课本得出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涉及陕、甘、宁、青、新等省区。其中三江源、甘肃中部等地荒漠化现象尤其严重。使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变得十分脆弱。

[读图分析]

1、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与植被等方面,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地理位置:深居内陆,远离海洋

地形:位于第二级阶梯,海拔高,以高原、山地和盆地为主。

气候:远离海洋,加上高达山系、特别是青藏高原隆起对水汽的阻挡,导致北区成为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

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降水稀少,干旱、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 河流:多为内流河和季节性河流,水量少

植被:植被稀疏,自东向西为草原、荒漠草原和荒漠

[材料分析] 根据课本P37的课文“阅读”、“活动”等引导学生进行类比分析; 探究:造成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的因素有哪些? 自然原因:

1、气候干燥,2、大风频繁

3、植物覆盖率低,生态环境脆弱。

人为原因:

1、过度放牧

2、滥砍滥伐

3、过度开垦

4、水资源利用不当

5、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小结:荒漠化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因而消除和减弱人为因素是防治荒漠化的根本途径。

图片演示: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度砍伐 使得我国沙尘暴的次数越来越多。图片演示: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出示荒漠化的定义。

荒漠化:包括风蚀和水蚀等外力作用造成的土地退化,也涉及人类滥垦滥牧所导致的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破坏。

说明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地区。

阅读课文p36探究:

2、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在此过程中,人类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同学分组活动总结: 自然原因:

地形——位于山地和平原的过渡带,坡度较大。

湘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三

降水——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流水侵蚀严重。土壤——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易被流水侵蚀。植被——植被覆盖率低,对地面保护性差。人为原因:

人类破坏了植被(营造宫殿、过度樵采、毁林开荒、轮荒、开矿等),加速了水土流失。在此过程中,人类扮演了“帮凶”的角色,且起主要作用。

探究:

3、有人说,“植被破坏,加剧水土流失,其结果是土地荒漠化”。对此,你的看法如何?说出你的理由。

正确。因为由于植被的破坏,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能力大大降低,因雨水和流水的冲刷和侵蚀作用,土地变薄甚至缺失,土壤中的有机物质和营养元素流失,使土壤贫瘠,不能生长植物,结果就是土地荒漠化。投影图片胡杨树的变化探究活动:

1、塔里木盆地荒漠化土地面积为什么会扩大?

2、据了解,在我国南方地区出现了“红色荒漠”(指我国南方地区土地退化后红壤等红色土层裸露的现象)。查阅资料,找出“红色荒漠”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哪些省区)。其形成原因与新疆荒漠化面积扩大的原因有何异同?

红壤性状:红壤是我国亚热带湿润地区分布的地带性土壤,呈酸性,较贫瘠。“红色荒漠”主要分布在湖南、江西、福建、广东等省。两者相同之处:都是植被破坏后导致的土地退化。

不同之处:“红色荒漠”是在湿润环境下,主要由流水侵蚀形成;而新疆荒漠化是在干旱环境下,主要为风力侵蚀形成。

前者人为原因主要是开山取石、毁林开荒,后者主要为过度樵采和水资源利用不当。

3、面对日益扩大的荒漠化,人类应从哪些方面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自觉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和保护天然植被;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等等。

[分析理解] 阅读P39课文,结合“阅读”理解荒漠化的危害。

目前,全世界2/3的国家和地区、1/4的陆地面积、近12亿的人口受荒漠化的危害,已被公认为当今世界的头号环境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荒漠化面积267万平方千米,约占国土总面积的28%。图文资料:古楼兰的消亡

大约距今三千多年前,欧州一个古老的种族在一次战争失败后,沿着欧亚大陆桥向中亚迁徙。来到了罗布泊,于是就在这里定居了下来,并建立了楼兰国。他们之中的另一支,在敦煌、玉门一带建立了大月氏国。在经历了被称为前所末有的繁荣和文明之后,楼兰国却神秘的消失了。被历史学家称为古楼兰文明发祥地的罗布泊,也在三十多年前彻底的干 3

湘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三

涸了。古楼兰的突然消失,使造就了古楼兰文明的罗布人或称为楼兰人的他们,从此一直追寻着“阿布旦”的去处。他们放弃了古楼兰的废墟逆塔里木河而上,放弃了盐渍的罗布泊,逐水草而行,一代一代定居在被称为水草丰美的“阿不旦”的地方。思考:分析楼兰古城兴衰的原因?

兴:(1)塔里木河带来丰沛的水源(上游有大量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补给)

(2)大片胡杨树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 衰:楼兰的消失和罗布泊的干涸

(1)自然原因:深居内陆,降水少,温带荒漠广布,容易引起沙漠扩张。

(2)人为原因:过度放牧,导致植被破坏,水源减少;盲目垦荒,农业用水量加大,导致塔里木河流量锐减,大片胡杨树枯死;乱砍滥伐,砍伐胡杨树,毁林开荒。

二、荒漠化的危害

1、进一步恶化了生态环境,威胁基础设施。

2、为沙尘暴提供了充足的沙源。

3、使农牧业生产力水平大幅度下降,引发饥荒,造成系列经济、社会问题。

4、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已经影响到其他国家和地区。

三、荒漠化的防治

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6月17日)

1994年,联合国正式通过了《国际防治荒漠化公约》

1、防治荒漠化需要全球合作

2、防治荒漠化的基本方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3、措施:封沙禁牧,禁樵禁采,合理用水,生态移民等。

4、我国的具体措施

针对我国北方、特别是西北地区荒漠化严的状况,1978年国家开始实施“三北” 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图文演示荒漠化的防治 阅读p40活动探究

(l)科尔沁草原的荒漠化,对周边地区会造成哪些影响?

使周边地区出现沙尘暴、扬沙、浮尘的天气增多,降低大气能见度,污染周边的地区环境,使周边地区气候发生改变,如光照减少等,严重影响周边地区人民的生产和生活。(2)科尔沁草原土地利用方式的变更,对治沙工作有哪些启示?

土地利用经历了放牧——垦殖——放牧——垦殖的过程,沙丘有三层土壤,说明它历史上曾有三次退耕还牧,保护土地资源的措施。

因地制宜安排农业生产方式,宜农则农,宜牧则牧。

2、在我国西北荒漠化地区,应当怎样处理保护环境与脱贫致富的关系?

应把环境保护放在首位,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求得脱贫致富,要在保护环境

湘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三 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经济。

3、什么是“生态移民” ? “生态移民”是逃避自然,还是对自然的尊重?

当一个地区人口数量超过了其环境承载力时,就有可能出现种种环境问题,为了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应有计划地将一部分人口迁移到其他有接受能力的地区,这就是“生态移民”。

“生态移民”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是对自然的尊重。

总结:荒漠化问题已成为全球威胁人类生存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它既是一个生态与环境问题,也是一个社会与经济问题。面对荒漠化的威胁,防沙治沙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在眼前的短暂经济利益驱动下的人类发展并不是长久之计,我们只有坚持走人地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才能获得经济、社会、环境的最优化发展。板书设计:

一、荒漠化的含义

1、气候、人类活动---土地退化

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 自然原因:

1、气候干燥,2、大风频繁

3、植物覆盖率低,生态环境脆弱。

人为原因:

1、过度放牧

2、滥砍滥伐

3、过度开垦

4、水资源利用不当

5、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2、风蚀、水蚀、人类活动---土地退化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原因

二、荒漠化的危害

1、进一步恶化了生态环境,威胁基础设施。

2、为沙尘暴提供了充足的沙源。

3、使农牧业生产力水平大幅度下降,引发饥荒,造成系列经济、社会问题。

4、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已经影响到其他国家和地区。

三、荒漠化的防治

1、防治荒漠化需要全球合作

2、防治荒漠化的基本方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3、措施:封沙禁牧,禁樵禁采,合理用水,生态移民等。

上一篇:描写四季海棠的作文300字下一篇:历史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