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合作研究

2024-07-07

家园合作研究(精选8篇)

1.家园合作研究 篇一

一、对研究性问题的情景性分析 偶然事件:

一天早上,田谭磊小朋友妈妈送他来上学。一进教室,看到他的同桌小朋友已经在玩桌面玩具,就转身跟妈妈讲:“我不要玩这个玩具…”于是他妈妈马上过去跟他的同桌小朋友说,阿姨帮你们换一筐玩具,边说便拿玩具,小朋友们都停下了手中拼搭的半成品,无奈地看着阿姨帮他们换玩具…

引起思考:

当今社会独生子女数量居多,父母对孩子的过多保护、迁就,与同伴交往的减少,也为幼儿“独占”、“独享”行为提供了温床,从而养成了他们不愿与人分享的恶习。我们在生活中也常常会看到两个小孩为争抢一个玩具而大打出手,不愿意将食物分给长辈或同伴,等等。许多家长看到这一现象,往往是纵容或不以为然,却忽略了其对幼儿心理和行为的不良影响,这就为幼儿成长后迈入社会埋下了不良因素。因此家长应重视孩子分享行为的培养,塑造孩子健全的人格。

(二)研究的意义

1.符合当今社会现实的需要。当今社会独生子女数量居多,父母对孩子的过多保护、迁就,与同伴交往的减少,也为幼儿“独占”、“独享”行为提供了温床,从而养成了他们不愿与人分享的恶习。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看到两个小孩为争抢一个玩具而大打出手,不愿意将食物分给长辈或同伴,等等。许多家长看到这一现象,往往是纵容或不以为然,却忽略了其对幼儿心理和行为的不良影响,这就为幼儿成长后迈入社会埋下了不良因素。因此家长应重视孩子分享行为的培养,塑造孩子健全的人格。

2.符合儿童自身发展的需要。小班幼儿正处于自我意识最强烈的时期,强调自我为中心,具有非常强烈的独占意识,不愿理解也无法理解他人的想法。但三、四岁的幼儿涉世不深,他们的想法单纯、美好,几乎是一张白纸。这时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将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研究综述

分享是与他人在情感和物质上的共享,是一种亲社会行为,有助于更好的与他人交往,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以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针对小班幼儿的心理特点及所处的环境,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的进行了培养,使小班幼儿的分享行为逐步转变成内化的自觉行为。

三、操作的定义

分享,指幼儿将自己所有物质或所支配的物质或者事件、欢乐、幸福、好处、机会等与别人一起使用,体验的行为,如图书、玩具、食品、一件好事的分享等。

分享行为,是亲社会行为的一种,是一种对别人、对社会有利的行为,有助于个体社会性的发展。

四、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幼儿的分享行为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长期引导和教育。将分享活动贯穿于每日生活各个环节,以生动活泼的方式让幼儿对人对事产生积极的态度和情感体验。在主观上产生分享的内在动机与愿望,使幼儿的分享行为逐步由被动分享、诱发分享上升到自发分享,最终自觉产生分享行为,为其一生良好品德的培养打下基础。

五、研究的方法

(一)研究思路

对3~4岁幼儿进行分享行为的培养教育是幼儿健康成长的奠基期。3~4岁的幼儿已有了初步的道德认知,但由于成长环境的不同,家庭教育方式的差异,他们的分享意识和行为也是有很大差别的。在新的集体环境中,他们从面对亲人转为面对同伴,可以说是从个体到社会的最初适应阶段。在这个阶段对幼儿进行分享教育,非常适应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研究措施及做法

1.分享行为培养的原则

(1)以同情尊重为主。要使幼儿具有无私道德行为及动机,在生活中,就要使幼儿形成同情、尊重别人的道德态度。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内在的、自觉的道德动机,人才会发自内心地去与别人分享。为此,我们在培养幼儿良好的分享行为时,需要技巧:对事情做评价而不是对人做定性的评判;正面指示和制止相结合。例如:在鼓励幼儿分享他所喜欢的东西时应该这样说:现在他没这个东西,他会很难过。他和你一样想玩,如果你让他玩一会儿,他会很高兴的。而不这样说:你给他玩吧,就是好孩子;不给他,就不是好孩子,大家不喜欢你的。在教育幼儿不独占、不自私的行为时应该这样说:别人等了很久了,你插进来,他多着急。你不排队,大家也会生气的。你也排队等待吧。而不这样说:不插队的孩子就是乖孩子,插队了,就变成坏孩子了。

(2)正视分享行为、坚持正面教育。树立榜样、坚持正面教育是分享教育必须坚持的原则。但是,幼儿有时会有一些所谓“大方”的表现,却不是真正的分享行为;有时一些不起眼、甚至不以为然的举动却正是分享行为的萌芽形式。所以很有必要指导幼儿区分哪些是真正的分享行为,以便让幼儿了解什么是自己所“拥有”的,对良好行为及不当行为有正确的认识。

(3)家园共育。家庭历来是幼儿教育共同的承担者,所以我们把家长列为研究的重要参与者。大多家长都认为自己能有意或无意培养孩子的分享行为,比如:让孩子分水果给大人吃,将玩具拿出来给同伴玩;但在“什么是真正的分享行为”“如何引导”等方面存在不恰当的认识。所以家长有必要关注此方面专业知识,从而实现家园共育。

2.分享行为的培养途径

在幼儿园里,我们常能目睹这样的情景:两个幼儿为了一件玩具发生争抢甚至打斗;有的幼儿宁愿自己拿着玩具不玩,也不愿把它让给别人玩;经常听到:老师,他又抢我的玩具了;老师,他的玩具还不肯让我玩;他不跟我换着玩,等等。幼儿的这些语言、行为都是其以自我为中心的外在表现,更是其不会与他人分享的真实体现。而人的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并非与生俱来的,需要经过后天的培养、教育逐步形成。所以,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小班幼儿可塑性强的特点,设计系列活动,帮助他们学会与人分享玩具、图书、食物及喜怒哀乐的情绪,尽可能地加快消退自我中心的速度,促进幼儿社会化的进程。

(1)让幼儿正确理解分享的含义。分享是与他人在情感和物质上的共享,是一种亲社会行为,具有利他的性质和目的。幼儿之所以不愿与人分享,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认为分享就是失去。对此,我们有目的地选择一些形象化的教学材料,利用文学文学作品中的适当的正面形象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让幼儿明白分享实际是一种互利行为。

(2)从生活实践情景入手,为幼儿提供物质分享的机会。

以食品为依托,打开幼儿愿意与同伴分享的第一步。刚入幼儿园的小朋友,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容易封闭自己,这时丰富诱人的食品是吸引幼儿与人交流的最佳手段,引导其他幼儿将自己的食物分享给刚入园的小朋友,这不仅能够培养其他小朋友的分享行为,也会形成榜样,启发刚入园小朋友做出分享行为[5]。

以玩具为辅助,增加幼儿分享行为的操作机会。小班的幼儿,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人拿了许多积木抱在怀中,不让别人拿,自己也不能搭,或是看到别人的积木,自己没有的,就硬是要抢一个过来。这都是幼儿不能正确的和同伴进行分享和合作所产生的。所以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要让幼儿将自己喜爱的玩具与别人分享。通过表扬鼓励等方法引导幼儿互相交换着玩,让幼儿感受到与同伴分享玩具的快乐,这是一种互利的行为:既能玩到许多不同的玩具,又能结交到许多朋友。

3.树立榜样,激励幼儿分享行为的学习。

(1)教师。小班幼儿常常是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的,在幼儿园,教师是幼儿模仿的重要对象。所以,教师要做有心人,为幼儿做好行为示范。如有意识地将自己的物品让幼儿分享。当看到幼儿一人独自在看书、玩玩具时有意地走过去说:“我和你一起看好吗?”“我和你一起玩吧。”待幼儿体验到分享带来的乐趣后,幼儿便会自觉产生分享的动机,模仿老师的行为。

(2)同伴。同伴是幼儿观察学习的榜样,教师要有意识的在同伴中树立好典型,让其他幼儿学习。当幼儿能较好地与同伴一起分享玩具或食物时,教师要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使幼儿情感得到极大的满足,从而进一步强化分享合作的动机,愿意更多地、自觉地做出分享行为。同时也激励其他的幼儿去模仿和学习。

(3)故事主人公。对小班幼儿来说,他们都非常喜欢听一些有关小动物或身边小朋友的故事,并且无意中就会对故事中的语言和行为进行模仿。因此,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幼儿感兴趣的小动物(小猫、小狗、大象、大灰狼、小鸡、小鸭等),利用幼儿日常活动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与分享相关的故事设计,这将会非常有利于幼儿分享意识的培养,强化幼儿对分享的情感迁移,逐步形成幼儿的分享意识。

(4)教会幼儿一些必要的分享交往技能,促进分享行为的产生。有很多幼儿不太会分享或缺乏分享意识,教师要给予适时的引导,针对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建议。皮亚杰指出:“一般的同伴交往和具体的同伴冲突是儿童发展视角转换能力的必要条件,是儿童摆脱自我中心的前提[7]。”因此,作为教师,我们更应尽量多为幼儿创造自由交往的机会,鼓励个别幼儿参与集体活动,启发他们相互交流、磋商、协调,引导他们把自己的书和玩具拿出来与小朋友一起玩一起看,在过程中,教师适当培养孩子进行合作,让幼儿充分感受到与人交往的乐趣。当孩子之间发生矛盾时,首先要求他们应该在他人的位置上想想,使他们学会考虑别人的感受,形成换位意识,从而克服自我中心,形成与人合作、共享的品质。

(5)家园合作,采取一致教育态度。首先,做好家长的沟通、合作,转变家长的育儿观念,家园采取一致的教育态度。家长对幼儿分享行为要有正确的认识,明确分享行为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让家长了解一些分享行为教育的方法、措施。我们通过家长会、每月一信、网站沟通的方式把这些信息传递给家长。让家长对幼儿分享行为方面的教育引起重视,并能在平日的生活中,有目的的进行教育。其次,家长做好榜样、鼓励工作,用自己的言行教育幼儿,让幼儿无论在幼儿园还是在家都能感受到分享所带来的快乐。

六、研究的步骤

本研究计划用一年的时间,从2015年9月起到2016年10月完成,其基本研究过程如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5.5)

确定课题研究切入点,制定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初步实施阶段(2015.10---2015.11)

1.课题首期实施,修改实施策略,完善课题支撑系统。2.写好阶段计划及小结,完成中期报告

第三阶段:具体实施阶段(2015.10—2015.9)

全面实施课题方案,组织散步,运用策略,记录观察。第四阶段:总结阶段(2015.10)

撰写研究报告,整理实践操作方案,并推广。

七、研究的条件分析

1.本课题的研究实施,符合幼儿园管理提升要求,符合新课程教育的改革目标,也适合小班幼儿的发展需求。

2.课题负责人多年从事幼儿教育教学研究,较丰富的经验,工作认真负责,有耐心,有创新能力,有较强的反思能力。

义蓬二幼分园 小一班

二〇一五年九月二十日

参考文献:

[1][7]梁志燊.幼儿好行为养成教育丛书——分享合作篇[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陈会昌.社会性发展心理学/儿童心理和行为书系[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3]王任梅.幼儿谦让行为研究综述[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7,(6).[4]朱静怡.幼儿园发展能力课程[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3.[5]朱蓓凌.儿童入园适应与儿童社会化[J].幼儿教育教师版,2006,(9).[6]张莉.榜样和移情对幼儿分享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1998,(1).[8]陈莉.家长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化——家庭教养方式误区及其成因分析[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6,(12).浅谈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

【论文摘要】:分享是与他人在情感和物质上的共享,是一种亲社会行为,有助 于更好的与他人交往,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以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针对小班 幼儿的心理特点及所处的环境,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的进行了培养,使小班 幼儿的分享行为逐步转变成内化的自觉行为。

【关键词】:小班幼儿

分享行为

培养

一、问题的提出:

小班幼儿正处于自我意识最强烈的时期,强调自我为中心,具有非常强烈的独占意识,不愿理解也无法理解他人的想法。加上家庭生活的核心化、小型化的发展趋势,虽然生活环境得以优化,但没有与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经验及互爱互让的经验和相应的训练。孩子在家中是一颗星六人捧,孩子想要什么大人就给什么,好吃的东西总是先让孩子吃,好玩的东西也是想要什么大人就给买什么。而且幼儿在上幼儿园之前,接触较多的都是比之年长的人,大人都有一种“让让他,他还小!”的心理。于是幼儿这种“唯我独享”“唯我独尊”的心理在得到成人的默认之下“茁壮”成长,从而形成了“我的东西是我的,别人的东西也是我的!”矛盾心理,他们乐意接受别人的东西,却不愿将自己的东西让与别人。到了幼儿园也表现的和在家一样,把玩具占为己有,看到喜欢吃的就自个儿吃,根本不会想到与别人一起分享。有时就为了拥有一个玩具,大家都相互不肯谦让而发生争执,这种现象如不加以纠正,是不利于孩子发展的。

在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有了更新的内容,除了要求智商,更要求情商,其中与周围人的关系处理能力,是它的重要指标。而分享是其中的一个品质,分享是指将自己喜爱的物品、美好的情感体验及劳动成果与他人共享的过程。幼儿的分享既是幼儿之间团结友爱、相互关心、爱别人的更高层次的品质表现,也是幼儿个体亲近群体,克服自我中心的手段。培养幼儿的分享观念,有利于幼儿健全人格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形成、发展。

分享是幼儿的一种亲社会行为,这种行为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需要从小培养。

三、四岁的幼儿涉世不深,他们的想法单纯、美好,几乎是一张白纸。这时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将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为此,笔者对自己所在的小班幼儿的分享行为进行了研究。

二、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的措施及策略

调查发现影响幼儿分享行为的因素有来自家庭方面的因素和孩子自身的心理因素。根据这样的情况,我们决定从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这两条途径开展工作。家庭教育是幼儿重要的成长环境。它无时不刻在发挥着教育的功能。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以正确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幼儿是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幼儿园为幼儿创设一个温馨的环境,使幼儿在轻松愉快地学习活动、生活活动、游戏活动中感受分享的乐趣,鼓励他们大胆地与同伴交往,学习分享。通过家庭与幼儿园两方面的努力,培养幼儿关心他人、学会分享。帮助幼儿成为一个社会人,促进孩子社会化的发展,让他们能够健康的成长。具体做法如下:

(一)家园合作,采取一致教育态度。

首先,做好家长的沟通、合作,转变家长的育儿观念,家园采取一致的教育态度。家长对幼儿分享行为要有正确的认识,明确分享行为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让家长了解一些分享行为教育的方法、措施。我们通过家长会、每月一信、网站沟通的方式把这些信息传递给家长。让家长对幼儿分享行为方面的教育引起重视,并能在平日的生活中,有目的的进行教育。

其次,家长做好榜样、鼓励工作,用自己的言行教育幼儿,让幼儿无论在幼儿园还是在家都能感受到分享所带来的快乐。当买了好吃的东西,家中老、少一起品尝,感受一家人在一起分享其乐熔融的感觉。当家中来了客人,家长主动把好吃的拿出来给客人吃,把好玩的玩具给小客人玩。“身教”重于“言传”,家长的榜样示范,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孩子也会跟着帮忙拿东西给客人,学着招待。家长及时把幼儿在家的表现告诉老师,老师有意在班中表扬在家招待客人表现出色的幼儿,树立榜样作用。每当家中有了什么好吃的、好玩的玩具,家长就鼓励孩子:“把这些糖带去给小朋友吃,小朋友一定很高兴,大家一起分享多好啊!”“把玩具拿到幼儿园给小朋友玩玩,小朋友一定会很开心的,他们也会把好东西、好玩具与你一起分享呢。”而每次,幼儿从家中带来东西,教师都不忘给予赞美:“xx小朋友真好,总想着小朋友,把好东西拿来与小朋友一起分享呢。”并请这位幼儿亲自把东西拿出来与同伴去分享,教其他幼儿说:“谢谢xx。”当看到同伴开心的吃着自己带来的东西;一起开心地玩着玩具;听到老师的赞美声,同伴嘴里说的“这是xx给我的。”感激声时,幼儿的心里别说有多开心和自豪了。在榜样与激励的作用下,幼儿分享行为就有了行动的动力。外出旅游回来、喝喜酒回来、买了什么好玩具,都会把带回来的特产、喜糖、玩具高高兴兴地拿来与同伴分享。区域活动要收集一些废旧材料,幼儿也会主动回家告诉家长,有的幼儿还自己亲自动手在家中收集了带来。一次,小胡看到妈妈在换新牙膏,忙说:“妈妈,你那牙膏壳不要丢掉,我要拿到幼儿园里去的。”在一次一次的强化教育中,幼儿的分享行为从被动逐渐变的主动。

(二)营造一个温馨的环境,感受分享的快乐。

教师要做有心人,努力在班级中建立起一个温馨、和谐的环境,让幼儿感受到在班集体这个大家庭中大家都是彼此关心、彼此互爱的。当幼儿把东西发给同伴吃时,请幼儿学会用语言表达对别人的感谢,从内心体验分享的快乐。当老师请幼儿帮忙做了一件小事,我们会对幼儿说“谢谢”。如果我们帮幼儿穿衣服、系鞋带等,幼儿也会对我们说“谢谢”。让幼儿知道,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请别人帮忙都要说“谢谢”,帮助别人和被人帮助都是快乐的,这种快乐是我们通过语言表达和彼此的心灵感受来进行分享的。

经常利用偶发事件,及时表扬能关心其他小朋友的幼儿,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关心周围的每一位同伴,从而形成一种互相关爱、融洽友好的同伴关系。记得刚开学时,佳仪常想家人,有时还默默的流泪。一次,佳仪又流泪了,妞妞看见了,连忙走到佳仪身边安慰起来:“别哭,妈妈下班就会来接你的。”还拿来餐巾纸帮她擦眼泪。其他的小朋友看见了,也跑过去安慰她,还像个小大人似的说些小朋友为什么要上幼儿园的道理给她听,佳仪看到这么多人都来安慰她,擦干眼泪不哭了。随即我和幼儿进行了谈话,使幼儿知道,当同伴伤心时我们要给予安慰,这样伤心就在大家的分享中变淡了,人的心情就会好转。记得一首歌中唱到:“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给幼儿营造一个分享、关爱的愉悦环境,体验人与人之间温暖的爱,才能让幼儿充分体验给予及被给予带来的快乐和满足。

(三)树立榜样,激励幼儿分享行为的学习。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小班幼儿常常是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的,在幼儿 园,教师是幼儿模仿的重要对象。所以,教师要做有心人,为幼儿做好行为示范。如有意识地将自己的物品让幼儿分享。当看到幼儿一人独自在看书、玩玩具时有意地走过去说:“我和你一起看好吗?”“我和你一起玩吧。”待幼儿体验到分享带来的乐趣后,幼儿便会自觉产生分享的动机,模仿老师的行为。

同伴是幼儿观察学习的榜样,老师要有意识的在同伴中树立好典型.让其 他幼儿学习。当幼儿能较好地与同伴一起分享玩具或食物时,教师要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如“xx和xx小朋友两个人一起玩汽车,轮流着玩的可好了,你们开心吗?”“开心。”两个幼儿相视而笑。“你能把好吃的带来与小朋友一起分享,真大方!”教师赞许的目光、肯定的语言、微笑的面容,以及轻抚孩子的肩膀、翘起大拇指等赞许的言行,给予幼儿极大的鼓励,情感得到极大的满足,从而进一步强化分享合作的动机,愿意更多地、自觉地做出分享行为。同时也激励其他的幼儿去模仿和学习。

(四)教会幼儿一些必要的分享交往技能,促进分享行为的产生。

有很多幼儿不太会分享或缺乏分享意识,教师要给予适时的引导,针对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建议。在建构区,小山看到丁丁手中搭好的飞机,他就伸手去拿,急的丁丁大叫“是我的,我的。”把手中的飞机举的老高,小山却也不肯放手,眼看两人就要动起手来了,我忙说:“小山你应该跟丁丁商量,‘你的飞机给我玩玩好吗?’”看到我介入,两人都停下了手。小山学着我的话:“给我玩玩好吗?”丁丁说:“这是我搭起来的。”还不乐意呢,怎么办呢?小山拿眼神看着我求救,我说:“丁丁今天你当老师,教小山搭飞机好吗?”听到当老师,丁丁乐意了,肯教小山搭飞机。一会,小山看到飞机搭出来了高兴极了,我在一旁提醒:“小山快谢谢丁丁。”丁丁也高兴的说:“不用谢。”两人的心里都美滋滋的。于是,我就提议全班幼儿,把自己学会的本领教给同伴,让大家彼此分享,体验快乐。

2.家园合作研究 篇二

一、当前家园合作存在的几个问题

1. 有些家长缺乏专业育儿知识,家园教育差异性大

大多数的家长,不管学历高低,都没有经过专门的育儿知识培训和幼儿教育方法的培养,他们对孩子的教育完全依靠自己的想法。有些家长对教育的想法就是进了幼儿园就是老师的责任,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在幼儿园只要吃好玩好,学习是以后的事,有些家长一味地追求赢在起跑线,给幼儿很大的压力。多数家长对于家园共育没有具体的概念,对于在家庭中得到的教育和在幼儿园得到的教育相差甚大的孩子来说,全面的平衡发展也就变得更为艰难。家长不理解幼儿园的做法,老师无法使家长参与到家园合作中,这给家园合作带来了直接的影响。

2. 教师与家长地位差距大,家园合作参与度不协调

在幼儿园中,教师的作用非常重要,幼儿的日常生活、教学活动全都依赖教师。教师在很多时候都只是告知家长家园合作的内容,很少会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许多家长对教师十分尊敬,也不敢对教学活动提出异议,而有些家长则对教学活动兴趣缺失,不主动提出自己的看法,甚至有的家长对于家园合作很抵触。有些教学活动需要家长准备大量材料,这使得有些家长产生厌烦心理,导致家长不配合幼儿园活动,原本存在的很多问题由此搁置。这样的后果就是教师与家长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大,使得家园合作变得很难推动,也给幼儿的教育带来一定影响。

3. 家园合作的形式单一,效率较低

家园合作的方法比较单一,大多数时间是在幼儿进园和离园的时候。但是教师不可能与每个家长进行长时间谈话,家长也不可能长时间逗留。大多数幼儿还是由祖辈家长接送,这使得教师难以与幼儿的父母联系交流,给家园合作带来困难。较常见的家园合作形式是教学活动,家长的一日参观或亲子活动。这样的活动虽然很好,但是家长参与度不高,教学活动的意义得不到体现。而且有些教师将这种亲子活动看得很形式化,真正的精髓得不到发展。还有一些比如家园联系栏、家园录录通,都是教师单方面发布一些信息,双方得不到交流,家园合作就得不到体现。

二、家园合作问题的解决策略

1. 开展专业讲座,给予家长育儿帮助

要多开展幼儿教育的专题讲座活动,通过专家讲坛,改变家长错误观念,提高家长现代教育意识。平时,幼儿园可以利用双休日,邀请育儿专家或幼儿园的老师,给家长开展一些定期的讲座,使家长能够有足够的知识和方法去处理自己孩子的问题。同时,也使家长注意到幼儿的自主权利,让家长学会尊重幼儿,给幼儿自由快乐的成长空间。家长通过这样的方式,能更好地配合幼儿园的工作,能让家长认识到幼儿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到能力比知识重要。

2. 家长变倾听者为发言者,主动参与交流

在以前的家长座谈会中,很多时候都是教师在发表自己的看法,而家长作为倾听的角色,非常被动。在家长座谈会中,家长应该作为主导地位存在,教师作为辅助和支架。要让家长能够说出自己的想法,家长之间能够交流沟通,教师也能通过这样的座谈会知道家长教育的利弊,以便及时地纠正和指导。同时,教师应该改变一味让家长准备教学用具的做法,不能以安排指使的态度让家长去做,而是应该和家长合作,和家庭合作,一起完成工作。对于不配合的家长应该与他们进行交流,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3. 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合作,激发家长参与兴趣

3.家园合作研究 篇三

关键词:家园合作;达成共识;创新机制;潜能开发;共同发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这为我们家园合作式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随着幼教改革的深入,家园合作领域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广大幼教工作者的重视,许多幼儿园在丰富家园合作的内容、扩大家园合作的空间和探索家园合作的方式上进行了探索并积累了许多值得借鉴的、有益的经验。而我园以“家园合作式主题教育活动”为模式,以期探索出一条家园合作的新捷径。以一种合理、有效的合作式主题教育为样式,充分挖掘和展现家长的资源优势和特殊才能,满足幼儿知识经验积累和身心发展的需要,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同时,在家长与老师的研讨合作中促进家长教育观念转变、提升家长教育水平,也使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得到提高。

家园合作式主题教育目的,首先是为了促进幼儿知识、经验和技能的发展,以幼儿的发展为核心。其次是帮助家长提升教育引导幼儿的经验和水平。再次是有效利用家长资源,解决幼儿教育过程中老师知识、经验和能力不足的现状。因此,助教活动的最终目标是希望幼儿、家长、老师三方都得到发展和提高。

虽然近几年来,教师在开展主题活动研究中也比较注重家长的参与,但家长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物质资料的提供支持上,如何使家长充分挖掘自身的“教育资源”,融入幼儿主题活动的整个过程中,使家长成为幼儿园主题课程的参与者和实施者,产生双向互动,成为家园合作互动的真正伙伴,这是需要我们探索实践的。家长是一群有着不同职业、不同专业知识与技能、不同文化内涵的群体,其富有差异性的职业与文化背景本身可以在幼儿园的教育中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幼儿在与这些不同职业家长的直接接触中,开拓了视野,了解了不同职业的职能和工作技能,提高了家园共育的整体效应。

一、提高家长在家园合作中主动的策略

(一)达成共识——共同研究,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幼儿园和家庭是影响幼儿发展最主要的两大环境,家长和教师分别是这两大环境的核心,两者的教育对象是一致的,教育目标也是统一的,这就决定了两者必须相互协调、紧密配合。但在家园合作教育实践中,家园双方对这个问题存在着不少的误解,需共同研究,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二)创建家园合作的新机制,为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奠定基础

各行各业的家长身上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做为教师只要充分挖掘这些教育资源,利用其为教育服务,定会收到好的教育效果。只有让家长真正认识到自己肩负的义务与责任,明确家长资源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与价值,才能激发起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的热情,参与到幼儿园活动中来,发挥教育合力。

1.家长参与主题教育环境创设

2.家长参与主题教育活动

3.家长助教协同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二、在家园合作式主题教育活动中,促进幼儿成长与发展

(一)在家园合作式主题教育活动中,让幼儿学习知识,提高认识

1.提高幼儿对科学知识的积累

比如,在开展关于昆虫的主题活动中,发动家长和孩子共同去收集各种有关昆虫的资料以及去制作一份昆虫标本,不仅可以让孩子们清楚地看到图文并茂的各种各样的昆虫变化图,揭开不同昆虫变化的规律,了解各种昆虫的周期变化,更是家长们在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积极配合,让幼儿享受到了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乐趣,并在探索中提高对科学知识的累积。

2.促进幼儿自主学习,开发幼儿的智力与潜能

围绕主题对幼儿进行了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教育:和父母一起在家观看奥运新闻报道,一起收集图文并茂的奥运简报,并装订成书供班里的其他孩子翻阅、交流;班里自发开展奥运知识竞赛、学做小小奥运健将、为奥运设计小标志等活动。生动活泼的运动、游戏、竞猜活动,可以让孩子深深地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骄傲与自豪。

(二)在家园合作式主题教育活动中,锻炼和固化幼儿的行为习惯

让家长与幼儿园在家园一体化教育中,充分利用主题教育活动的契机,帮助幼儿更快、更有效地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提高幼儿的合作与分享能力

结合主题活动中的家园合作互动,增强家长科学育儿的意识,引导家长积极为幼儿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支持幼儿和同伴的合作与分享行为,更鼓励家长们多提供一些让孩子在生活方面的合作机会,让孩子在合作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增强分享能力。

2.培养幼儿良好的时间观念

尽早帮助孩子建立起必要的时间观念,为今后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以图文表征法,引导幼儿在熟悉的生活中形成正确的时间观念。带领孩子根据活动内容认识时间、理解时间运行的方式和规律,并在认识时钟的基础上,设计“我的一日活动表”,在生活中建立按时做事的意识,发展幼儿时间感与日常生活的具体事件联系起来,使之有可以感知的具体内容。再利用家园资源,请爸爸妈妈与幼儿一起制作作息时间表,运用既清楚又简单的画面表达出每个时间段要做的事情,这样不仅提高了幼儿做事的积极性,还培养了孩子良好的时间观!

(三)在家园合作式主题教育活动中,共同促进幼儿道德品质健康地发展

1.架起家园合作桥梁——让孩子学会感恩

在感恩节来临之即,通过开展“我来当爸爸妈妈”的护蛋行动,让孩子们深刻地体会到爸爸妈妈的艰辛与不易,从中感受到他们平时给予的浓浓的爱。并利用“家园互动栏”、班级网站向家长宣传培养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共同交流教育体会,积极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共同促进幼儿道德品质健康地发展。

2.架起家园合作桥梁——共同培养幼儿援助行为

设置“爱心大搜集”活动:欢迎父母一起来回忆曾经做过的好事、善事,并将其以画的形式展示出来;或者请家长捕捉生活中的好人好事,比如:家里有成员或老人生病了,孩子在家长的引导下关心照顾。在公共汽车上,孩子为妇、幼、病、残的人士让座。某个地方发生灾难或某个家庭不幸,对受难者奉献上一份爱心……爸爸妈妈们纷纷用相机将它们拍摄下来,我们将这些画儿和相片全部张贴到“爱心墙”上去,孩子们经常会去看自己的作品,也会看着自己以爱心宝宝的形象出现在相片上自豪不已!当然,这每看一次也无不都是对幼儿援助行为的强化与支持!

三、在家园合作式主题教育活动中,各层面的发展与进步

(一)幼儿园层面

家长的积极参与和配合,更是给予幼儿园重视和家长之间建立起的合作伙伴关系的信心和动力!让爱成为“家园共育”的主旋律,让教师与家长真正建立起真诚的伙伴、互动关系,让幼儿园和家庭真正携起手来,超越家园沟通中的障碍,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家园互动,使教育形成合力,促进幼儿个体健康、和谐、全面地发展。推动了幼儿园各项工作不断上台阶。让每一位家长积极参与到各个主题教育活动中,增进家园间的互相了解,拉近彼此的距离,同时也增强了家长的主人翁意识,使“家园共育”工作得到进一步完善。

(二)教师层面

拉近了教师与家长、幼儿之间的距离。家园合作,缩短了教师与家长、孩子的距离。

通过一系列的合作,让家长看到了教师组织活动的过程、方法,看到了教师的辛苦,对教师工作给予更进一步的理解和支持。而在活动中,每一位幼儿都有机会与老师互动,在活动所营造的友好氛围中,增进了师生间的感情。

(三)家长层面

1.家长角色的变化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倡导:幼儿园教育必须与家庭教育互相支持、互相配合,由此,家长的角色定位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家长不再是教育的旁观者,家长与教师不再是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而是平等的合作关系。在活动中,家长成为支持者、指导者、参与者和管理者,不断促进家园合作,激发孩子的活动热情,家园共同配合,促使孩子快乐健康地成长。

2.掌握科学育儿的方法,学会全面了解、评价自己的孩子

通过参与活动,提高了家长的素质和家教质量,及时了解孩子在园学习中的不足之处,学到了可以借鉴的教育方法,给家长提供一个实地学习的机会,不断改善自己的教养行为,并学到了科学育儿的好方法。

(四)幼儿层面

幼儿的个性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家长的积极参与,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在活动中,幼儿更加主动、活泼,而家长、老师的引导,则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提高了幼儿的表现力。让幼儿的个性得到了良好、全面和谐地发展。

在教育越来越强调生态化的今天,幼儿教育中的家园合作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也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它可以帮助幼儿园改进工作、提高办园质量,完善管理、课程改革等方面也会有明显的推动作用。所以,我们在不断贯彻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实践新课程中,不但要依靠家长的配合与支持,还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不断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有效推动课程改革,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缪建东.家庭教育社会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秀诚钧,李顺银,王国民.家庭教育学.海口:南方出版社,1998.

4.幼儿园家园合作新思路研究的论文 篇四

家园合作已成为教育的一种趋势,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随着幼教改革的深入,幼儿园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合作成为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利于提高幼儿园工作质量,更重要的是,能够更好地促使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一、家园合作的涵义和现状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中指出,家园合作是指幼儿园和家庭都把自己当作促进儿童发展的主体,双方积极主动地相互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通过幼儿园与家庭的双向互动共同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因此,家园合作需要双方平等、合作地参与幼儿教育活动,积极发挥家长应有的.作用,幼儿园也要设法多开展活动,最大程度地保证家长参与进来,以实现共同的目标——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目前,家园合作的效果仍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家长的参与程度低,部分家长不够重视,以及教师与家长的地位不平等。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比如,长期以来,家长都认为教育只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没有认识到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中应起到的作用,有的家长认为自己教育程度低,教育不了孩子,或者工作忙没有时间,便把孩子的教育全放在了学校方面。

二、家园合作的新思路探索

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家园合作的必要性,但教师和家长对如何更好地开展家园合作,还存在很疑惑,现在就家园合作的新思路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树立主体意识,更新教育观念

家园合作的出发点是获得家长的配合,充分调动家长资源,实现双方共育,更好地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在一切实践开展之前,双方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家长要摒弃“教育孩子仅是幼儿园的事”的观念,充分意识到自己在幼儿教育中的主体性,应该经常补充,经常与教师沟通,了解孩子在园的情况,并向教师反映孩子在家的情况。作为教师,也不应有主要依靠自己完成保教的任务,应该充分和家长合作,更全面地了解每一个孩子,使幼儿教育由封闭性走向开放性。

2.家长要督促幼儿巩固在幼儿园所学

幼儿在幼儿园所受的教育,家长要注意帮助其巩固下来。一方面,孩子在幼儿园学到的各种好的行为和习惯,家长要注意帮助其保持,在家里也要不断得到练习和巩固。如幼儿园要求孩子要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要尊敬老师、团结小朋友、待人要有礼貌等,家长要注意配合、严格要求,只有这样,幼儿园教育才有成效,也有助于孩子健康地成长。另一方面,家长要经常与幼儿沟通交流,多了解孩子在园的情况,如问问孩子认识了哪些新朋友、教师今天讲了什么、玩了什么游戏、学了哪些新知识等,也培养了孩子的表达能力,同时还要注意对于孩子的进步要及时予以肯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3.幼儿园多开展活动,家长积极参与

组织家长多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是家园合作的重要方式之一,如开展一些亲子活动、家长表扬栏、家长志愿者活动等。这样一来,家长可以更深入了解幼儿园的工作,可以学到很多科学的,也可以了解幼儿园的发展规划、近期工作计划、教学目标等。同时,也可以向教师提出自己的疑惑和建议,共同做好家园菜育。而对于教师而言,这样的活动可以让他们不断反思自身不足,从面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

三、结语

家园合作是双向的,双方都要树立主体意识,经常沟通和交流,共同分享教育成果。通过家园共育,家长真切看到了自己的付出促进了幼儿素质的提高,参与热情必然增加,而且也学习了很多科学幼儿知识,有助于巩固幼儿在园所学。对于教师而言,正是有了家长的配合和支持,他们的工作才有了源源不竭的动力和良好资源。双方要互相适应,只有实现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和谐统一,才真正为幼儿创造了健康的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1]毛小碧.携手合作家园共育——浅谈幼儿园家园合作新思路[J].快乐阅读(上旬刊),2011,(7):32~33.

[2]王娟.家园合作新视角[J].教师,2012,(7):109.

[3]许舒敏.换个角度看家园合作——浅谈家长的主动参与[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zl):154~155.

[4]周若冰.家园合作共育新模式的探索[J].学前教育研究,2005(10):60~62.

5.家园合作浅谈 篇五

所谓家园合作,是指幼儿园和家庭都把自己当作促进儿童发展的主体,双方积极主动地相互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通过幼儿园与家庭的双向互动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在幼儿教育中,家园合作的成败直接影响幼儿发展的优劣。

我国目前的家园合作正处于一个良好的发展阶段,越来越多的幼儿园、教师和家长认识到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特别是幼儿园方面,他们积极、主动地与家长们联系,开展各式活动,带动家长们共同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而努力。虽然在一些方面还存在不足,但总的发展前景还是很乐观的。我们欣喜的看到,中国的家园互动工作正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与发展。

家园合作的引导者是幼儿园和幼儿教师,这向工作能否作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与幼儿园方面。而其中,幼儿教师对这个活动的“意识”是否全面、正确则直接制约着家园合作的进展。

对于家园合作的认识,幼儿教师基本持有两种意识:一是“服务”的意识,二是“利用”的意识。持“服务”意识的幼师往往只会把家园合作看成把孩子在园的情况反映个家长,或者简单地完成家长所要求的对幼儿的生活照顾,而持“利用”意识的教师会把家园合作工作看成自己与家长之间能动地互相反馈信息,并设法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调动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工作的积极性,让幼儿园与家庭的沟通和交流更加积极主动,是家园合作做得更加深入具体,避免了合作形式的单

一、合作内容的夫妻,使之成为良好的家园关系,促进亲子互动服务。

很明显,持“利用”意识的幼儿教师对家园工作的认识更为深入,他们真正领会到了家园合作的意义只所在。用“利用”意识知道家园合作的幼儿教师能更好地了解幼儿,全面地评价幼儿,从而改善师幼关系,间接地影响亲自关系,由此家长也会及时合适地调整自己的育儿方式和对待幼儿的态度,调整自己对孩子的期望。同时这样的教师也会积极引导家长参与到幼儿园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使家长延长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让家长对自己孩子的了解在幼儿园这个特殊的环境下更加全面。

因此,作为未来幼儿教师的我们,一定要用“利用”的态度对待家园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在满足家长们需要的同时,促进我们的教育工作不断完善,从而更有利于儿童发展。

有了正确的意识以后,就可以投入到实际的操作中来了。

家园合作活动需要教师与家长们交换意见,良好的交谈会增进家长与老师的关系,使家长更理解、信任老师,近而配合幼儿园的工作,最终达到促进儿童健康发展的目的;而失败的交谈,不但会影响双方的关系,还会使家长对幼儿园工作产生抵触情绪,这对孩子的发展是很不利的。

那么,教师在与家长交谈时应该注意什么呢?

首先应当明确关系。家长与幼师之间应该是一中平等的关系,因为任何一方居高临下的指挥者的态度都会让另一方退缩,这就要求教师应把自己看成是与家长一样的儿童教育的主体,相互间是合作伙伴的关系,共同的目标是促进儿童的发展。很多家长都遇到过这种青年概况:老师相当严肃地命令自己说:“您不能„„”,”您必须„„” ,”„„绝对不成”。相信老师说的这番话也 一定是为了孩子好,可却没有考虑到家长的感受,很多时候,家长们因为怕与老师辩驳会对自己孩子日后在园内的生活不利,因此就忍气吞声,并不与老师发生争执,但这种交谈的结果往往是老师说了等与没说,家长根本不配合,如此一来,与我们家园合作的初衷完全背道而驰。因此,在与家长谈话时,我们的口气一定要婉转,要与家长协商,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

与上述情况相对的,就是无论家长怎么问,老师都是一句“挺好的”敷衍了事。这么做会让家长觉得老师不重视自己的孩子,会感到很失望。其实,家长们并不怕老师指出自己孩子的缺点后不足,他们希望知道自己孩子真实的情况,希望听到老师善意的批评。

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就是对待所有家长,我们都要一视同仁,我们要关注每一个孩子,只有这样的老师才能赢得孩子的尊敬,家长的信任。

当然,有些时候,老师们也会遇到不讲道理的家长。对待这些人,需要有耐心,真诚地与他们交流,努力使他们理解幼儿园的工作。

掌握了良好的交流方法之后,下一步就是进行各项家园工作的实践操作了。

家园合作的形式多种多样,下面仅阐述其中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活动。最便捷而有效的家园合作方式当属“接送环节”。与其他的家园工作形式相比,接送环节传递信息最快,最及时。每天早晨和晚上,教师都会和家长见面,抓住这一机会与家长进行沟通,能够增强家园同步教育的有效性,接送环节可以折射出教师对孩子、家长的重视程度,可以折射出幼儿园的园风,教师的敬业精神,并直接影响家长对幼儿园工作的看法、态度、参与的积极性。

可以说,接送环节的交流是整个家园合作工作的基础,它是以后进一步合作的基础。因此,教师们务必要重视这个环节,从点滴小事中,逐渐赢得家长的信任。

接送环节虽具有方便、及时等特点,但也会受到一些制约,比如家长较多时,交流时间短,交流不充分;比如家长不能看到教师组织活动,对幼儿在园生活把握不够深入等。因此,要注意多种沟通方式的相互补充,灵活运用。

家园联系本是很多幼儿园常用的家长工作手段,有着独特的作用:帮助家长解决分离焦虑;发现工作中的问题;促进自身工作的改善。很多家长都希望了解孩子在幼儿园中的生活、学习情况,比如孩子学会了什么,今天吃的好不好,按时吃药了没有等等。这些细微的小事通过一个家长联系本就可以轻松解决。此外,在生活中一道的很多教育方面的问题,家长可以通过联系本与老师共同探讨。老师也可以及时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

家长联系本还可以有很多形式,幼儿园可以针对自己工作中的实际情况灵活应用。比如,可以让孩子叙述自己一天的生活,由家长做记录,第二天交到老师手中。从这些记录中老师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孩子掌握知识的情况,从而进一步调整教学计划。家长也可以从老师的反馈中知道幼儿园近期的教学内容,看到自己孩子不足之处,以便对症下药。孩子也可以通过叙述,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如此一举三得,岂不妙哉?

与家长联系本相似,网络也可以建立家长与老师间的快速联系。有的幼儿园,还在网上登出孩子们在班里活动的相片,使家长能更直观地看到孩子在园内的学习、生活状况,受到了家长们的广泛好评。

网上展现教学的确有其优越性,但也不能太过激。前不久,某报上登出这样一则消息:有幼儿园在班里安装射相头,并在网上“现场直播”,家长们只 要凭借帐号就能随时监视孩子们的一举一动。消息一出,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这种做法的确有其优越的一面,如:可以监督老师的教学工作,可以随时看到自己孩子的学习情况等等,但总的了来说还是弊大与利。如果孩子们知道爸爸妈妈在看着自己,他们也许会装出一副很听话的样子,长此以往会对孩子们人格的形成产生不好的影响。老师们大都也认为这种方式不妥,在教学活动中他们会相当谨慎,生怕一个小失误被家长发现后会不依不饶。可想而知,在这种“恐慌”状态下的教学活动决不可能会有良好的效果。老师和孩子都有所修饰,家长们看到的是不真实的幼儿园生活。如此一来,使这项活动变得毫无意义。

家长联系本和网络,都只是家长与老师见的间接联系,而家访则是一种直接接触的家园合作方式。

老师们了解到的孩子的情况,只是孩子在集体活动中的表现,这个时候孩子的个性特征不如在家中表现得那么充分,因此,教师应在家访时亲耳听听家长对自己孩子的评价。家访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成长环境和表现,从而对孩子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对于家长们来说,可以从老师口中了解到孩子的情况也是他们所盼望的。

无庸置疑,家访是很重要的家园合作工作之一,但如果掌握不好方法,同样会工作毫无成效。

在家访前,老师应先了解家长想和自己共同探讨的问题,有目的的交谈既节省时间,又有显著效果。这种针对家长需求,有目的的进行的家访,很受家长们的欢迎。当然,如何安排时间也很重要,这也需要老师事先与家长联系,在不影响家长工作与家庭生活的前提下,作好家访工作。

家长会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家园合作活动了,一次成功的家长会,取决于老师合理的设计。与家访相似,老师要在开家长会之前了解清家长想知道、想讨论的问题。发言提纲要简练,内容一定得是面向全体孩子的。老师要可以向家长们介绍近期园内的主要活动,教学内容和目标等,使家长能在日常生活中更加的配合幼儿园教学工作。也可以组织家长之间的论坛,针对某一个幼教问题,大家各抒己见,既解决了问题,又增进了关系,是一中不错的活动方式。

关于近期幼儿园、班级内的教学信息,也可以在黑板报或幼儿园自办的报刊、通讯上进行详细介绍,从这些资料中,家长可以迅速了解园内“最新动态”,从而配合老师工作。

家长开放日活动不但可以最直观的想家长们展示孩子在园内的生活情况,而且通过观摩活动,可以是家长们看到老师工作的辛苦,理解老师,敬佩老师,这些都可以拉近老师与家长心灵的距离。

家长开放日活动也有需要注意的地方,比如为了保持园内日常活动的正常进行,采取增加开放次数,减少开放人数的方法;为了使家长更有目的的观摩,在活动之前,告诉家长们一些有关信息,要求家长做观察记录等等。

家园合作活动还有很多种,这里不一一介绍。只要掌握了合作的宗旨,对其有正确的意识,我们完全可以针对不同情况开展各种有趣的家园互动活动,从而使我们的幼教工作更完善,使我们的家长更放心,使我们的孩子更健康、快乐的成长。

6.家园合作内容 篇六

教师对家长——

1.幼儿园概况、特色。

2.班级教育计划。

3.各阶段教育目标、要求与内容。

4.《纲要》教育理念宣传。

5.家庭教育方法与技能介绍,如专家论坛、教师沙龙等。

6.转变家长观念的对话式讨论。

7.孩子发展的关键期介绍。

8.家教话题(疑难问题、困惑问题)讨论。

9.提供幼儿园所需资源菜单。

10.近阶段孩子的表现情况反馈。

11.近阶段孩子出现的问题分析与探讨。

12.近阶段班级动态,如需要配合的事、大型活动等。

13.教师反思随笔、教育感悟等“走近孩子心灵的”教育一得。

14.推荐学前家庭教育好书,提供亲子游戏、分享阅读、郊游地点等内容与信息。

15.家庭教育环境的创设,如活动区角的开辟、物化的生活规则等。

16.询问、慰问孩子。如当孩子请假休息时,询问孩子近阶段的身体状况,表示教师的关心;当孩子在园发生意外事故,向家长及时解释事件的发生原由,表示歉意等。家长对教师——

1.家长教子困惑、矛盾。

2.孩子在家各种表现。

3.教师所需教学资源,如关于恐龙的资料等。

4.家教经验交流、分享。

5.孩子业余生活介绍。

6.家长需求、要求与建议。

7.家庭教养状况介绍。

8.提供亲子游戏、分享阅读、郊游地点等内容与信息。

9.介绍自身特长,推荐可供班级利用的自身教育资源,如当足球教练、围棋老师等。

10.介绍家庭环境创设情况。

11.宝宝日记,如有意让宝宝口述所闻所见、亲身经历,家长记录;无意发现宝宝的童稚趣语,随时记录等。

7.家园合作研究 篇七

一、幼儿园利用家园合作进行英语教育的价值

1. 为家园提供了一个交流和经验共享的平台

首先, 在英语教育教学方面, 家长可以分享幼儿教师的教学技能和经验, 能够深入的了解孩子英语学习的情况, 以正确的态度与方法在家庭中对幼儿的英语学习进行指导。其次, 家长掌握孩子在家中学习英语的第一手资料, 教师可以获得更多有关儿童在家庭中的有效信息, 使每一名幼儿在原有英语水平上都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而且教师还可以从幼儿家长所拥有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中获得帮助。

2. 有利于家园共创幼儿英语学习的环境

除了语言环境的创设外还包括物质环境和人际环境。物质环境指在一定的时间内, 活动室内的环境布置应与国外英语幼儿的活动环境相同或相似。更重要的是人际环境的创设。在幼儿学习英语的过程中, 教师、幼儿和家长之间都应尽量用英语交流, 给幼儿提供模仿和内化英语的机会。创设英语教育的氛围和环境应当是家园同步进行, 家庭的参与具有重要的意义。

3. 有利于家长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

父母的良好期望, 对儿童学业的支持以及正确的学习指导策略都是影响儿童学习动机的积极因素。错误的教育理念导致了家长错误的教育途径。一些家长只重视英语教育的训练而忽视兴趣培养;只重视传授而忽视能力培养;只重视学习结果而忽视学习过程。[2]家长将幼儿学习英语当做是整个社会风气或社会发展的需要, 是孩子未来升学或就业的基本保障。

二、幼儿园利用家园合作进行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

1. 合作缺乏积极性, 合作地位不平等

教师和家长对自己的角色定位比较模糊。家长把“参与”仅仅看作是自己的义务而不是权利;教师则认为“家长参与”的作用主要是配合教师做好巩固工作。导致了教师与家长在合作地位中的不平等。教师只希望家长配合, 却没有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 不知道家长对幼儿英语教育的理解及需要, 从而使得家园合作变得盲目而且无效。

2. 幼儿园开展的家园合活动频率较低

幼儿园主要是通过请家长入园, 如家长会、家长开放日、亲子活动及观看节目等形式开展活动。而且活动频率较低, 通常一个学期只有一到两次, 英语课堂的开放程度与家长的实际需求有一定距离, 家长主要成为“旁观的参与者”, 而没有成为“合作的参与者”。所开展的“走出去”的活动形式, 如家访、利用社会及社区资源进行英语学习等方面较少。

3. 对家长资源的利用有待深入开发

在家长资源方面, 家长特长、家长对幼儿的家庭指导和家长建议在丰富幼儿园英语教学内容及形式, 促进幼儿英语学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家长参与幼儿园英语教育内容、形式、时间、地点基本由幼儿园来决定, 对家长资源的利用不够多元化, 尚未深入开发。幼儿园虽然开展了对家长的家庭指导, 但是由于家长受教育水平的不同, 导致指导效果良莠不齐, 难以激发家长参与幼儿园英语学习的主动性。

4. 家园之间交流比较匮乏

由于幼儿园规定的晚间接幼儿的时间紧张, 教师在此时也较繁忙, 与家长交流最多的是幼儿在园的纪律、饮食、睡眠等方面的问题, 而对英语学习的情况交流较少。家长主要是在家长园地中会看到英语学习内容以及需要家长指导的内容, 对于幼儿具体的学习情况了解甚少。而且更多的教师也愿意通过家长园地或校信通与家长“交流”幼儿英语学习的情况。

三、对策与建议

1. 正确认识幼儿园英语教育

幼儿园英语教育作为幼儿园整体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应关注幼儿兴趣个性的发展, 从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着眼。在幼儿教育阶段, 语言文化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幼儿对民族语言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为将来后续教育中民族文化认同的进一步强化打下坚实基础。[3]因此, 幼儿应在学好汉语普通话的基础上学习英语, 并逐步发展多元文化意识。

2. 树立正确的平等的家园合作观念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合作观念。转变角色, 经常与家长联系, 赢得家长的尊重和信任, 从召开家长会到组织家长委员会及家长志愿者协会, 吸收家长共同参加幼儿园的英语教育工作和家庭教育指导工作, 做到双方全面、系统、深入地了解幼儿。首先让家长通过多种途径参与幼儿园英语教育, 能够发现自己对幼儿英语学习认识上的不足, 了解幼儿园英语教育的基本过程和幼儿学习状况, 家长有了学习英语的兴趣与热情, 才能积极主动参与合作活动, 意识到合作伙伴的关系, 与幼儿园达成一致的英语教育观念。

3. 加强幼儿园英语教师的培训

幼儿园必须规范英语教师的语音语调, 加强教师的教学、教研能力, 拓展教师第二语言学习的理论知识, 使教师能够用流利的英语恰当、简明的组织英语教学。此外, 幼儿园应对英语教师展开系统、稳定的培训, 使其掌握有效开展家园合作的多元化策略。教师与家长沟通时不仅要考虑家长的职业特点、文化程度、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多样化, 还应考虑环境的多样化, 顾及家长的自尊心。

4. 有效利用网络资源拓展家园合作的平台

首先, 教师能够有效的利用网络资源, 不仅丰富了英语教育的内容与形式, 还能汲取先进幼儿英语教师的经验。其次, 开通幼儿园网站, 构筑幼儿园与家庭、教师与家长互动的平台, 使双方实现跨时空、跨地域的交流。通过班级内部的校信通博客、BBS论坛或QQ群的建立, 使家园之间的沟通更为通畅, 对因工作需要无法参加幼儿园英语活动的家长开辟了一条跨时空体验英语教育活动的途径。

摘要:幼儿园利用家园合作进行英语教育指的是幼儿园在英语教育中利用家庭中蕴含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 培养幼儿英语学习兴趣, 发展幼儿英语听说能力。本文呈现了幼儿园利用家园合作进行英语教育的现状, 剖析了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幼儿园,英语教育,家园合作,家庭资源

参考文献

[1]、刘晶波:师幼互动行为研究一一我在幼儿园看到了什么[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2]、余珍有:幼儿园双语教育的实践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 2000 (4) 。

8.家园合作研究 篇八

1.网络沟通

利用上海学前教育网建立班级主页论坛和QQ群、微信、飞信,为家长、教师间的互动沟通和交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我们发布幼小衔接环境创设中家长需要配合的工作,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观念,有意识地从规则、交往、责任等方面观察、引导孩子。同时指出家长在幼小衔接环境创设中的不足之处。如有个别幼儿布置的任务一直不完成,缺乏任务意识,与该幼儿家长交流还需加强配合。通过进一步沟通促使家长转变观念,多做配合。

2.班级家园窗

通过教室门口班级家园窗的“请您关注”和“育儿知识”两个栏目,每期张贴科学的幼小衔接环境创设内容和方法,并每两周更新一次,教师对重点内容用黑笔划出。其中“请您关注”针对在日常观察中幼儿较多出现的问题进行梳理,请家长重点关注。“育儿知识”则围绕班级本月内主题活动环境创设所进行的主旨说明,如《春夏和秋冬》主题中关于幼儿增减衣物的说明,请家长在家配合让幼儿有意识地学会关注温度的变化。

3.家长会

为了更全面细致地了解在孩子们的成长中家庭环境的影响和家长的想法,我们不定期地利用离园时间召开简短的家长会,目标是全面具体地了解家长在各个阶段对幼小衔接环境创设工作的认识,调动家长参与学习环境创设工作的积极性。通过与家长的交流,我们发现有的家长会有计划分阶段地对自己的孩子实施教育,如本周是任务意识,给孩子布置一些简单的任务,如擦桌子,洗袜子,若孩子不能完成则延长时间,下周继续培养,若能完成则在下周培养交往意识,不断地在生活中培养孩子,我们觉得这个办法很好,在班级家长中进行推广,受到了父母家长的热捧。

二、家园联系,发挥幼小衔接学习环境作用的方法

1.谈话交流法

每位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都是不同的,我们必须了解每位家长对幼小衔接活动的认知才能进一步开展活动,这是重要的前提,只有对活动了解了,才能有针对性地创设相应的环境,提高活动效果。通过谈话我们发现家长们非常重视幼小衔接环境创设工作,有的家长表示希望在环境中增加汉字,有的希望在日常的个别化学习活动中增加难度较大的加减运算,而有的家长提议多让孩子在环境中交流,怕以后上小学不善于和同学交流。家长们对幼小衔接环境创设的理解程度存在差异,通过谈话既拉近了我们的空间距离,又进行了亲切的实现交流,让家长感受到自己也是环境创设的一分子。

2.主题互动法

幼儿园每月都会开展不同的主题,通过家园联系窗宣传我们的活动,定期介绍相关内容,如“有用的植物”主题中我们要求家长们利用节假日和和孩子一起去书店或图书馆查阅和主题相关的图书,了解几种有用的植物,让孩子开阔视野、感受阅读的快乐。请家长和孩子一起搜集各种树叶,夹在书中压平后带到幼儿园,丰富区域操作材料。让家长们了解这也是幼小衔接学习环境创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家长认识到参与环境创设的意义,成为环境教育的支持者、参与者、分享者。

同时注意培养幼儿的学习习惯,如在家开辟一个独立空间,供孩子专门摆放学习用品,陪同孩子选购书包,学习有规律地整理书包,文具用品等。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如用不同方式和孩子一起测量物体,结合四季的变化引导孩子观察水的三态等,引发幼儿对事物的求知和探索欲望。

3.分层指导法

针对幼儿园祖辈家长较多,我们分析祖辈家长在幼小衔接学习环境创设中的问题,并进行研讨,帮助祖辈家长尝试将一些科学的育儿方法和原则运用到家庭教育实践中,指导家长创设有效的幼小衔接家庭学习环境,帮助孩子减缓幼小衔接中的“陡坡”。

通过家园合作,我们较好地达到了研究的目标,创设的幼小衔接学习环境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幼儿入学做好了充分准备。在研究过程中,有些内容有待进一步的探讨。

幼儿良好学习品质、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真正的提高是一个多次实践、长期积累的过程,每一次的努力都是为成功做铺垫,我们需要逐步积累和强化,厚积而薄发,因此幼儿需要在幼小衔接学习环境中不断学习。

某些家长因为工作生活等原因对教师幼小衔接任务意识的配合度还不够高,而祖辈家长则更喜欢给孩子进行包办代替,孩子习惯被成人代替,习惯于依赖,阻碍部分幼儿的观念意识形成,个别家长对幼小衔接学习学习环境创设的态度有待提高,家园真正的帮助必须以严爱结合的教育方式来引导孩子。

希望我们的教师、家长能继续落实幼小衔接学习环境的创设,互相协作,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日积月累,帮助孩子更快地做好入小学的心理物质方面的准备,自信独立地面对小学生活。

上一篇:小学语文优秀教师培训学习心得体会下一篇:柳絮的一年级作文1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