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的案例

2024-08-17

风险管理的案例(共8篇)

1.风险管理的案例 篇一

目标管理中的七个经典故事

2010-06-10 10:27浏览次数:8086来源:本站进入心灵互助吧>>

第一个故事:爱丽丝的故事

“请你告诉我,我该走哪条路?”

“那要看你想去哪里?”猫说。

“去哪儿无所谓。”爱丽丝说。

“那么走哪条路也就无所谓了。”猫说。

——摘自刘易斯·卡罗尔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

点评:这个故事讲的是人要有明确的目标,当一个人没有明确的目标的时候,自己不知道该怎么做,别人也无法帮到你!天助先要自助,当自己没有清晰的目标方向的时候,别人说的再好也是别人的观点,不能转化自己的有效行动。

第二个故事:游泳的故事

1952年7月4日清晨,加利福尼亚海岸下起了浓雾。在海岸以西 21 英里的卡塔林纳岛上,一个43岁的女人准备从太平洋游向加州海岸。她叫费罗伦丝·查德威克。

那天早晨,雾很大,海水冻得她身体发麻,她几乎看不到护送他的船。时间一个小时一个小时的过去,千千万万人在电视上看着。有几次,鲨鱼靠近她了,被人开枪吓跑了。

15小时之后,她又累,又冻得发麻。她知道自己不能再游了,就叫人拉她上船。她的母亲和教练在另一条船上。他们都告诉她海岸很近了,叫她不要放弃。但她朝加州海岸望去,除了浓雾什么也没看不到„„

人们拉她上船的地点,离加州海岸只有半英里!后来她说,令她半途而废的不是疲劳,也不是寒冷,而是因为她在浓雾中看不到目标。查德威克小姐一生中就只有这一次没有坚持到底。

点评:这个故事讲的是目标要看的见,够得着,才能成为一个有效的目标,才会形成动力,帮助人们获得自己想要的结果。

管理者在和下属制定目标的时候,经常会犯一个错误,就是认为目标定的越高越好,认为目标定的高了,即便员工只完成了80%也能超出自己的预期。实际上,这种思想是有问题的,持有这种思想的管理者过分依赖目标,认为只要目标制定了,员工就会去达成。

实际上,制定目标是一回事,完成目标又是另外一回事,制定目标是明确做什么,完成目标是明确如何做。与其用一个高目标给员工压力,不如制定一个合适的目标,并帮助员工制定行动计划,共同探讨障碍,并排除,帮助员工形成动力。

另外,目标不是唯一的激励手段,目标只有与激励机制相匹配,才会形成更有效的动力机制。所以,除了关注目标之外,管理者还要关注配套的激励措施。

最后,合适的目标是员工可以跳一跳能够得着的目标,当员工经过努力之后可以达成目标,目标才会对员工有吸引力,否则,员工宁可不做,也不愿意费了很大力气而没有完成!

第三个故事:石匠的故事

有个人经过一个建筑工地,问那里的石匠们在干什么?三个石匠有三个不同的回答:

第一个石匠回答:“我在做养家糊口的事,混口饭吃。”

第二个石匠回答:“我在做整个国家最出色的石匠工作。”

第三个石匠回答:“我正在建造一座大教堂。”

点评:三个石匠的回答给出了三种不同的目标,第一个石匠说自己做石匠是为了养家糊口,这是短期目标导向的人,只考虑自己的生理需求,没有大的抱负;第二个石匠说自己做石匠是为了成为全国最出色的匠人,这是职能思维导向的人,做工作时只考虑本职工作,只考虑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很少考虑组织的要求;而第三个石匠的回答说出了目标的真谛,这是经营思维导向的人,这些人思考目标的时候会把自己的工作和组织的目标关联,从组织价值的角度看待自己的发展,这样的员工才会获得更大的发展。

德鲁克说,第三个石匠才是一个管理者,因为他用自己的工作影响着组织的绩效,它在做石匠工作的时候看到了自己的工作与建设大楼的关系,这种人的想法难能可贵!

中松义郎的目标一致理论讲的就是这一点,当一个人的目标与组织的目标越一致,这个人潜能发挥就越大,就越有发展!

第四个故事:保险销售员的故事

有个同学举手问老师:“老师,我的目标是想在一年内赚100万!请问我应该如何计划我的目标呢?”

老师便问他:“你相不相信你能达成?”他说:“我相信!”老师又问:“那你知不知到要通过哪行业来达成?”他说:“我现在从事保险行业。”老师接着又问他:“你认为保险业能不能帮你达成这个目标?”他说:“只要我努力,就一定能达成。”

“我们来看看,你要为自己的目标做出多大的努力,根据我们的提成比例,100万的佣金大概要做300万的业绩。一年:300万业绩。一个月:25万业绩。每一天:8300元业绩。”老师说。“ 每一天:8300元业绩。大既要拜访多少客户?”

老师接着问他,“大概要50个人。”,“那么一天要50人,一个月要1500人;一年呢?就需要拜访18000个客户。"

这时老师又问他:“请问你现在有没有18000个A类客户?”他说没有。“如果没有的话,就要靠陌生拜访。你平均一个人要谈上多长时间呢?”他说:“至少20分钟。”老实说:“每个人要谈20分钟,一天要谈50个人,也就是说你每天要花16个多小时在与客户交谈上,还不算路途时间。请问你能不能做到?”他说:“不能。老师,我懂了。这个目标不是凭空想象的,是需要凭着一个能达成的计划而定的。”

点评:目标不是孤立存在的,目标是计划相辅相成的,目标指导计划,计划的有效性影响着目标的达成。所以在执行目标的时候,要考虑清楚自己的行动计划,怎么做才能更有效地完成目标,是每个人都要想清楚的问题,否则,目标定的越高,达成的效果越差!

第五个故事:马拉松运动员的故事

山田本一是日本著名的马拉松运动员。他曾在1984年和1987年的国际马拉松比赛中,两次夺得世界冠军。记者问他凭什么取得如此惊人的成绩,山田本一总是回答:“凭智慧战胜对手!”

大家都知道,马拉松比赛主要是运动员体力和耐力的较量,爆发力、速度和技巧都还在其次。因此对山田本一的回答,许多人觉得他是在故弄玄虚。

10年之后,这个谜底被揭开了。山田本一在自传中这样写到:“每次比赛之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路线仔细地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标志是银行;第二标志是一个古怪的大树;第三标志是一座高楼„„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结束。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奋力地向第一个目标冲去,到达第一个目标后,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40 多公里的赛程,被我分解成几个小目标,跑起来就轻松多了。开始我把我的目标定在终点线的旗帜上,结果当我跑到十几公里的时候就疲惫不堪了,因为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吓到了。”

点评:目标是需要分解的,一个人制定目标的时候,要有最终目标,比如成为世界冠军,更要有明确的绩效目标,比如在某个时间内成绩提高多少。

最终目标是宏大的,引领方向的目标,而绩效目标就是一个具体的,有明确衡量标准的目标,比如在四个月把跑步成绩提高1秒,这就是目标分分解,绩效目标可以进一步分解,比如在第一个内提高0.03秒等。

当目标被清晰地分解了,目标的激励作用就显现了,当我们实现了一个目标的时候,我们就及时地得到了一个正面激励,这对于培养我们挑战目标的信心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第六个故事:幸岛短尾猴的故事

位于日本南部宫崎县的幸岛是短尾猴的故乡。日本科学家对幸岛短尾猴的研究已有半个世纪之久,研究过程中最著名的发现是猴子也会清洗红薯。科学家将这种行为看作是非人类种群表现出的一种文化现象。

1952年,日本京都大学的一位教授带着几名学生对短尾猴进行了观察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他们在沙土里种植了一些红薯,走的时候就把这些红薯留下了。后来,猴子发现了红薯,就开始作为食物来吃。由于是在沙土里生长的,红薯上经常粘着一些沙子,比较磕牙。后来,有一个聪明的猴子发现,把红薯放到水里洗一下,然后再吃,就不会磕牙了,于是他高兴地把这个发现告诉了身边的小猴子,这些猴子也开始用水洗红薯吃,再后来,这些猴子又把这个秘密告诉了其他的猴子,甚至告诉了其他岛上的猴子。于是,一天,一个令人震撼的场景出现了,在皎洁的月光下,100多只猴子排着队在水里洗红薯,这就像预示着一个新纪元的出现。

点评: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一个人在小范围内做正确的事情的时候,他的行为可以影响到身边的人,而这种影响可以产生一种聚合效应。在目标管理里,领导带头谈目标、定目标、回顾目标就是在做正确的事情,而领导的这种行为可以影响到经理层和员工,使大家逐渐培养一种目标管理行为,最终形成自我控制!

目标管理如果没有高层领导的支持和推动,没有高层领导的以身作则和示范作用,很难推行,因为它一种思想和组织行为,领导必须起到带头作用!

第七个故事:吴起不败

吴起,战国初期著名的政治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军事理论家、军事改革家。后世把他和孙子连称“孙吴”,著有《吴子》,《吴子》与《孙子》又合称《孙吴兵法》,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改革

吴起是一位军事和政治上的鬼才,吴起的一生中毫无败绩,可以说是不败的军神,在政治上提出的改革方案,令魏国和楚国成为当时战国的霸主,吴起在作战上号令严明,在寻常的出征途中愿意和普通士卒同甘共苦,赢得了士卒的爱戴,以至于士卒为其战死亦在所不惜。吴起在军制的改革抛弃了当时军事上士卒作战不积极的弊病,使所仕国家的军事强于其他国家,正因此才能抵御强国的入侵,侵占小国的领土。

赵日磊:这个故事讲的是领导在目标管理中要拉下架子,平等对待部门或团队的每个成员,并提供顾问、教练、保姆服务,就会创造出惊人的团队的整体业绩。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作者史蒂芬柯维曾提到了一个仆人式领导的概念,讲的也是这个道理:一个仆人式的领导会问员工五个问题:

1、工作进展如何?

2、你在学习什么?

3、你的目标是什么?

4、我能帮你做什么?

5、我作为一个帮助者做得怎么样?

七个故事很好地诠释了目标管理理论,首先,一个人要有明确清晰的目标,其次,目标要切合实际,看得见,摸得着,第三,目标不是孤立存在,一个人的目标要和组织相关联,第四,目标与计划密不可分,第五,目标要进行分解落实,第六,领导要在目标管理中起到率先垂范作用,第七,领导要关注目标的执行情况,为员工提供支持!

有人说绩效管理是管理者的圣杯,我信了,并且深信不疑;

柯维说,读书的最好方法是便阅读边发表,我信了,并且实践不止;

《绩效魔方-一个HR眼中的绩效管理》很好地印证了以上两点

赵日磊

2.风险管理的案例 篇二

新华集团(上海新华控制技术集团有限公司)曾控股的新华工程是中国主要的火电厂控制系统工程公司。2001 年,新华工程谋求在香港上市。然而新华工程的外方股东(中华控制系统有限公司)认为股市不景气,并希望能够将新华工程的股份卖掉套现。面对外方股东的压力,新华集团董事长李培植迫于压力在2004 年决定将新华工程90%股份卖给GE(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自己保留10%,并约定GE承诺收购后的三个不变:新华的品牌不变,传统不变,来新华工程向新华集团的其他子公司采购硬件、配件及服务不变,GE也公开声称要帮助新华工程把产品推向国际市场。2005 年3 月31 日,双方股权交易完成之后,GE太平洋将转让价款的27.3%作为托管金保留在了花旗银行香港分行的专门账户里,托管期限为二年,也就是2007 年3 月31 日这笔钱应该付给新华集团。根据另行签订的托管协议约定,托管金作为买方索赔以及以新华工程净资产为调整基础的购买价调整额的担保,只有在满足一些要求之后,托管金的余额方可支付给卖方。然而在协议托管到期之前,2007 年3 月7 日,GE以软件许可、环保问题、未披露的重大合同、潜在的税务责任、违法不竞争不干扰义务等事项向新华集团提出高达1261万美元的索赔,远远大于收购价,并要求托管银行从托管金中支付上述索赔款。

二、案例分析

在上述案例中,李培植决定将新华工程出售本意是好的,期待它能够向国际化大企业发展,但是在这场收购前,新华集团并没有认真的对这项计划进行风险评估,没有一点风险意识。

当初,李培植之所以将新华工程卖给GE,就是因为GE承诺了保证新华的品牌不变、传统不变、新华工程向新华集团的其他子公司采购硬件、配件及服务不变,也公开声称要帮助新华工程把产品推向国际市场。然而GE收购新华工程后并没有如其承诺将DCS推向国际市场,且国内市场新华品牌长期积累下来的影响力也逐渐被削弱。此外,新华工程也不再与新华集团续签采购合同,GE也不再按照新华工程的公司章程规定进行利润分配。从索赔时间和托管金到期时间,以及新华被GE接管后的业绩(新华工程在2006 年,即被GE并购后的第二年,年销售额从2005 年的8 亿元急剧跌至4 亿元,2007 年业绩也未有起色)来看,本文认为GE的此次索赔是为一己私利的毫无道理的赖账行为、是不诚信的行为,从而导致新华集团面临信用风险。

此外,新华工程业绩的衰落也是由于两国公司治理模式不同而遭遇经营风险,新华工程在被收购之后,完全照搬美国的管理模式和文化,而将新华的一些优秀传统抛之脑后。新华过去和讲究优质的服务,但并非靠服务来赚钱,而是希望能够提高公司的信誉和售后保障。而GE想把美国承包服务的模式也搬到中国来,向客户收取高昂的服务费用,而很少有客户愿意为服务付出过高代价,因而职工们服务热情也削减,现在新华工程的传统和文化已经完全变味,也使得公司的经营和管理状况大不如前。

此外,在新华集团与GE就索赔一案的仲裁及法院诉讼中也因不同的法律法规约束而面临着法律风险。在与国外公司进行交易时,一个紧要的问题就是不同的国家制定的法律不同,一旦出现了纠纷,按照哪国的规则来处理。在考虑被国外公司收购的时候,一定要先了解该国外公司所处的法律环境和由此可能给本国公司带来的影响。此外,中国有法律规定,股权购买协议、境内公司增资协议应适用中国法律。所以,在类似的股权购买协议中,一定要明确地指出若出现纠纷后遵从的法律,降低潜在的法律风险。

但深究其因,新华集团自身也有过失,出售前只看到国外知名企业的光环,却没有深入彻底分析收购存在的各种风险,并且新华集团由原来的控股股东变为了只占10%的小股东之后,并没有及时地维护自己的监督权和知情权。从新华集团的组织机构(见图1)来看,它并没有专门的内部控制系统,以及风险管理部门,从而导致风险意识薄弱,无法控制和应对风险的产生,以至于此次事件的发生。

三、企业信用风险及信用风险管理

基于上述案例,本文对信用风险管理进行了深入思考。

信用风险是指由于客户和当事人不能履行承诺的支付而造成企业经济损失的风险,也称违约风险。信用风险往往更多地出现在商业银行借贷、担保、承兑和证券投资等表内、表外业务中,公司之间的业务往来中,以及个体行为之中。对于银行业来说,信用风险是其主要风险,在银行风险中占有特殊地位。对于企业市场经济活动中,信用风险主要表现为应收账款的逾期和坏账风险,以及进出口贸易的信用风险。

企业信用风险的产生从外部来看,可能的原因有贸易纠纷、客户经营不善无力偿还、蓄意欺诈或有意占用对方资金;从企业内部分析可能是由于事前没有对客户进行全方面了解,对风险没有识别评估,事中没有时时监控,缺乏与客户的有效沟通,事后没有有效的对拖欠账款追讨的方法、手段及管理措施。这两个环境下的因素将导致企业面临信用风险,为了避免或减低这一风险的产生,就必须有一套专门的针对性的可实施性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

信用风险管理,即针对交易对手、借款人或债券发行人具有违约“可能性”所产生的风险,进行管理。每种风险都有可控(企业内部因素引起的)与不可控(外部环境所应起)的一部分,对于不可控的我们只能通过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的方式,确定其风险大小,是否在风险容量之内而尽量避免;对于可控的,我们应该采取相关措施对它进行辨别、评估和控制,消除或减少风险。

进行风险管理时,企业首先要建立并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的必要环节。一个有效的内部控制必须兼顾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适应性以及成本效益原则,并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内部监督五要素。同时应建立一个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程序。一般而言,风险管理过程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四个阶段:风险意识、风险衡量、风险决策以及风险效果评价(见下页图2)。

在进行一项交易活动时,企业首先要做的是广泛地、持续不断地收集对方企业信用风险和风险管理相关的内部、外部初始信息,包括历史数据和未来预测。并将所获得的信息分配到各个部门和业务单位进行分析,识别是否有潜在的风险。

如果存在风险,企业不能直接拒绝该项交易,而应该在权衡利弊后决定,所以企业第二步要做的就是根据所获得的信息,使用相应的风险评估模型衡量风险所带来损失的大小,以及该项交易可以带来的收益。

第三步企业根据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以及企业发展战略确定风险偏好、承受度、风险管理有效性标准,对比所衡量的风险带来的损失和收益,决定风险管理策略:风险转换、风险规避、风险控制和风险承担。

最后,企业应对实施风险管理措施后的结果进行认定、评价和总结,对风险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并反馈给决策层,以利于今后风险管理工作的改进与完善,为下一个风险管理周期作指导和参考。

通过制定一个有效的信用风险管理措施,有利于企业的应收账款中的坏账得到更好的控制,在进出口贸易中掌握更多信息,促进企业决策科学化,以最小的耗费把风险带来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提供安全保障。

目前,中国企业在风险管理方面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建立信用风险管理部门从理论上是很好很有用的一个预防和降低信用风险的措施,但实际上有很多企业对这并不是很重视,没有一个独立的信用风险管理部门,认为只要有一个内部控制体系就够了,没必要花费更多的成本成立一个功能类似的部门,这些企业错误地把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概念混为一谈。或者有一些企业虽然有内部控制系统也有风险管理部门,但是并没有充分利用其管理职能,形同虚设。当然,这只是一部分企业,也有很多企业已经意识到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例如一起解放汽车有限公司的大连柴油机分公司,从1997 年成立的“清欠办公室”到1999 年的“应收账款控制室”最后到2002 年的“信用管理科”,说明大连柴油机分公司对公司信用管理的重视,以及对信用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完善。“大柴”科学完善有效的全程信用管理体系,不仅可以帮助企业避免信用风险,同时还可以促进企业的销售能力,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信用在同产品质量和价格的情况下是企业营销竞争的重要因素。

四、结论及建议

新华集团此次遭遇索赔事件,快到期的托管金突然被冻结,表面上看是不良的市场环境和GE公司信用状况所致,然而其直接原因却在于新华集团内部管理缺陷。新华集团忽略了对GE资信水平和信用风险的正确评估,没有在收购前后进行全面的风险辨识和评价,从多个角度分析潜在的风险点,并及时加以控制和预防。

本文认为,新华集团应该从此次事件中意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无论是收购还是产品交易,信用风险都存在着。新华集团作为中国最大的发电厂分散控制系统公司,在市场上占有很大份额,必定需要一套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和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因此,新华集团迫切需要设立一个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促进销售部门和财务部门的联系,避免各自为政,同时衡量销售目标以及风险目标,减小两者间的差异,避免损失。在设立信用管理部门后,还需要一套相应的企业风险管理制度对其进行指导和约束,包括客户资信管理制度、客户授信管理制度以及应收账款监控制度。企业信用管理部门通过收集和更新客户信息,建立客户档案、分析客户信用资料赊销额度、制订应收账款收款计划、催收到期账款等方式对企业的各项交易活动进行事前、事中以及事后监控,降低或减少企业信用风险。

摘要:基于新华集团被GE巨额索赔的案例,分析跨国并购中的风险,并针对其中的信用风险进行深入思考,综述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以及预防和控制信用风险的风险管理,并对新华集团提出一些关于信用风险管理的措施。

3.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的组织 篇三

[关键词]财务管理 案例教学法 传统教学法

一、引言

案例教学是指通过教师讲授案例,组织学生讨论案例,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教师归纳总结等过程来实现教学目的的教学方法。自从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于1921年首创管理案例教学方法以来,案例教学以其独特的教学效果在西方国家备受青睐,已在美国乃至全世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入案例教学法,目前已在一些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领域,如临床医学、法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学科等得到应用。国内外的实践已经证明,案例教学对学生掌握学科理论,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

财务管理是以企业资金运动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如何组织企业资金运动、处理企业同各方面财务关系的一门经济管理学科。它是在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基础上,利用会计信息和数学工具对企业经营过程中货币资源的取得和分配进行研究,为企业经营过程中的筹资、投资、营运资金管理和收益分配决策提供依据。因此,财务管理既是一门理论课程,也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由于多种原因,案例教学在财务管理课程尚没有广泛开展起来,以至于目前我国大多数院校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方法还是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讲授法。这种状态显然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影响未来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在财务管理课程教学用应用案例教学法非常必要。

二、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的组织

要使财务管理案例教学取得预期的效果,在组织财务管理案例教学过程中,应重点做好课前案例准备、课中教学组织、课后报告撰写三方面工作。

1.课前案例准备

课前案例准备主要包括教师选择或编写案例和学生预习案例两项内容。其中,教师对案例的选择或编写尤为重要,因为好的案例可以让学生从中学到科学的理财观念、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的财务决策能力,实现财务管理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教学案例类型多种、内容各异。为保证案例教学取得预期效果,教师在选择或编写案例时,应遵循如下原则:(1)目的性原则。选择或编写案例要符合财务管理课程及相关章节的教学目标与要求,案例内容及授课顺序要与课堂教学基本同步;(2)实践性原则。选择或编写的案例要符合实际情况,即使是虚构的案例,其情节设计与现实情况也应基本相符;(3)启发性原则。选择或编写的案例应蕴含能启发学生思考的一些问题,学生需要灵活运用书本中所学的知识,进行广泛深入的思考,并通过互相讨论,启发才能得到问题的答案。(4)生动性原则。选择或编写案例时,要选择或编写生动活泼的案例要做到生动活泼,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在案例学习中更好地学好财务管理专业知识。

课前案例准备阶段,教师除了要根据教学进度和教学要求选好或编好案例外,还要并认真备课,分析案例讨论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收集相关的资料(特别是背景资料),以便在讨论中向学生介绍。学生要根据教师安排复习相关理论知识,并通过阅读案例,了解案例中提供的各种信息,针对案例中的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提出相关对策,必要时还可以分小组进行讨论,以发挥群体智慧。

2.课中案例教学的组织

课中案例教学组织包括案例分析与讨论、案例总结两个环节。在案例分析与讨论阶段,教师一方面要创造良好的自主讨论的气氛和环境,并注意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使案例讨论紧紧围绕中心展开;另一方面在讨论中教师不应直接表露自己的观点,避免学生产生依赖思想,没有自己的见解。对学生的错误之处不应立即纠正,而应在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使学生自觉地加以修。案例讨论中,学生不仅自己要积极发言,还要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积极参与案例的讨论。

在案例总结阶段,教师应针对学生在讨论中提出的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思路、解决问题的途径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加以肯定,同时指出讨论中存在的缺点与不足。总结时并不一定要给出标准答案,因为除了个别案例外,多数财务管理案例很少有绝对正确的标准答案。关键是要从案例讨论中加深学生对财务管理理论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从事理财工作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课后案例分析报告的撰写

案例分析报告是学生对案例思考与讨论后的书面总结。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是锻炼和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对案例分析报告的要求:一是能反映案例分析与讨论中的不同观点和案例讨论的结论;二是案例分析总结报告要符合写作规范。学生提交案例分析报告后,教师应对案例分析报告写出评语并打分,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

三、组织案例教学应注意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关系

案例教学法尽管有许多优点,但财务管理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也会存在一定的不足。由于案例教学法是从归纳的角度展开某一专题的学习,而传统的讲课方法一般是通过演绎推理来传授知识,这使得案例教学与课堂讲课等传统的教学方法比较,在知识的系统传授、教学效率、学生对知识的准确理解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因此,在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实践中,应把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法有机结合起来,以便取长补短,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例如,对财务管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及课程中重点与难点仍可采用课堂讲授、课后作业等传统教学法。当然,讲授教学不应是灌输与填鸭式的,而应是诱导与启发式的。除了案例教学、课堂授课等教学方法外,组织学生到企、事业单位进行业务实习、组织学生进行财务管理业务的模拟实验、组织学生做一定数量的习题以及进行必要的测验和考试,都是十分重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案例教学只有与这些传统教学法有机结合起来,才有可能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2.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传统的课堂授课教学方式,采用的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授课模式,课堂上的教师是主角,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因而师生关系相对比较容易处理。而案例教学是一种双向互动式教学模式,要求在课堂教学过程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密切沟通与合作。因此,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比较,案例教学组织的难度以较大,师生关系处理不好,就会影响到案例教学的效果。在案例教学的组织过程中,教师应该在选用案例、带领学生做好讨论前的准备、组织学生认真讨论案例、做好讨论后的总结等方面起主导作用。在课堂案例分析与讨论过程中,教师要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广开思路,踊跃发言,同时要对讨论内容加以引导,以免脱离案例主题。在案例教学的组织过程中,学生则应在课前按要求收集资料、阅读分析案例并撰写发言提纲。在课堂案例分析与讨论过程中,学生一方面要积极发言,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对其他学生的发言和教师的总结要注意聆听,要敢于和其他学生和老师争论问题。

3.不同类型案例的关系

财务管理案例,存在各种各样的类型。根据案例功能不同,财务管理案例可以分为描述性案例和分析性案例;按案例的范围不同,财务管理案例可以分为专题性案例和综合性案例;按采用的分析方法不同,可以分为定量分析案例与定量分析案例等等。不同类型案例的功能和作用是有差异的。为此,教师在选择或编写案例时,要注意处理好不类型同案例之间的关系,注意不同类型案例的合理配置,以确保实现案例教学的预期目标。专题性案例要体现一定程度的“专”,要突出重点,避免面面俱到,以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和对课程中某些重点和难点的理解。综合性案例则要体现一定程度“综”,以利于提升学生运用各方面知识分析和解决财务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4.“秩序”与“活泼”、“激励”与“约束”的关系

组织课堂案例分析和讨论时,如果没有一定的课堂秩序,就会出现一位同学人大声讲,其他同学人交头接耳地小声讲的混乱局面。为此,组织课堂案例分析和讨论时,要取得好的效果,必须处理好“秩序”与“活泼”、“激励”与“约束”的关系。教师一方面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案例分析和讨论,把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实现从“要我说”到“我要说”的转变。为此,可以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语言,必要时也可以对积极参与案例讨论的学生发放一些小礼品;另一方面,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必要地引导和实施一定的行为约束,维护好课堂秩序,以保证案例分析与讨论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胡爱荣:案例教学法在财务管理教学中的应用[J].会计之友,2005,(4):59

[2]郑晓云:案例教学法在财务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高等建筑教育,2003,12(3):62~64

[3]郑吉昌周瑞平:财务管理案例教学法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1年,22(34);43~45

4.班组长管理案例管理案例 篇四

本月初,车间主任又安排下来一个大客户的紧急订单,要求赵成业的班组必须按时、按质完成。于是,第二天的班前会上,赵成业鼓励班组成员一定要以拼搏精神完成任务,并针对原定生产任务和新的紧急任务进行了调整,明确必须按时完成紧急生产任务,并给每位班组成员规定了具体的任务和要求。

为了确保紧急订单任务按时、按质完成,赵成业每天都会在生产现场进行监督、控制。到了第8天,班组骨干王业生病请假,赵成业就安排张磊接替他的工作,尽管张磊的工作能力比王业要差一些,但也能满足按时交货的要求,因此赵成业就没有过多考虑。

5.海尔的企业管理案例 篇五

一、东方神话

“没有海尔的世界是什么样的?”这是海尔的一段广告词,这使人联想到“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的广告词,一片蔚蓝色的工业园区和一群身着巨著色工装的人们,使人想到在蓝色大海里畅游的鱼儿。

“以永远的忧患意识追求永远的活力”,通过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海尔已是一个销售收入超过60亿元,品牌价值77.36亿元,仅次于红塔山和长虹的巨人。但是海尔并不满足,其扩张之路仍然在继续。

二、扩张的基础

“资本”是船

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说:“资本是船。”没有船,只能涉水过河,有了船,则可以载着“父老乡亲”一起过河。船小一点,载“街坊四邻”,船大一些,载“千家万户”,大、再大,就可以载“五湖四海”了。“海尔号”有多大?

海尔起初并无“船”——1984年时它只不过是一个亏损147万元的集体小厂,可谓“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海尔今天已有“船”——岂止是“船”,而是一支阵容壮观的“联合舰队”。它今天已是一个拥有67家企业(其中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14个),直属员工1.8万人,总资产达56.8亿元的多主体、多成分、多元化的开放式大企业集团,在我国家电行业中门类最齐、水平最高、规模最大。它在南斯拉夫、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开设了分厂,在北美、欧共体、中东等重点市场发展了31家海尔专营商,800余个经销点。资本是逐步积累起来的。从小到大,从小到多,中间有一个过程,数量在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就具备了扩张的条件,亦即发生了质的变化。质变以量变为基础,量变以质变为界限。而这界限又是以扩张规模的大小来确定的。小规模扩张适当,有些资本即可承受,扩张规模大一些,则需要更多的“金刚钻”,才能揽起“瓷器活”。

名牌是帆

资本运营的高级阶段是品牌运营。“名牌是帆”,这是张瑞敏的又一思考。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已超越了资本竞争的阶段,进入了品牌的较量。波音、麦道,最终是以品牌的力量决出了雌雄,强者被更强者所吸纳。张瑞敏把“海尔”这两个普通的中国汉字,做成了“四个九”的纯金制品。他一上任,觉察到了市场信号,发出的号令是:“起跑创名牌,冲刺到名牌!”重任肩上挑,使命不能辱。76台冰箱不合格,他不是降价处理。而是扬起铁锤,一台一台砸烂。要的就是这样一个震撼人心的效应:海尔产品件件皆一流!海尔人决不能心存“二等品”意识!13年来,“海尔”两字迅速膨胀,海尔优势逐年上升。今天,可以理直气壮地宣告,海尔已是中国家电第一名牌,是世界家电一强。

海尔品牌的价值,经权威部门评估。1995年为42.6亿元,1996年为77.36亿元。国人喜欢海尔,洋人认识并接受了海尔。英文本是世界通用的文字,可美国、德国的经销商却偏偏在自己的包装和名牌上,赫然印上“海尔”两个大大的中国汉字。

文化的灵魂作用

海尔拥有一座采之不竭,取之不尽的“富矿”,那就是企业文化。海尔员工人手一本巴掌大的小册子《海尔企业文化手册》,总共30页,精致得特别,精致得可爱,这就是海尔文化的“经典著作”。全书三部分11章节,内容有海尔理念、海尔战略、海尔经营目标体系、管理制度、道德规范等。全书不足5000字,但它是企业文化“全书”。“全书”并非全部,看企业文化的真谛,主要看他们波澜壮阔的实践活动。他们巧妙地把“斜坡球体论”运用于企业管理:企业如同一只球,在往坡上爬,必须不断克服阻力才能上升到新的高度。

1为此,必须实行“OEC管理(Overall Every Control and Clear的缩写),即全面地对每个人、每一天、每件事进行控制和清理,每位员工按“日日毕、日清日高”的标准检查自己,使每项工作每天都有新提高,整个企业有条不紊地向上“爬坡”。“企业每天都没有惊天动地的事情发生,这才是正常的、成功的。”海尔达到了国外企业管理专家要求的境界。理论,是实践的总结和结晶,当它回实践中去时就变成了推动物质运动的伟大力量。

人才的根基作用

企业活动是人操作的,扩张也必定靠人去完成。张瑞敏是海尔“联合舰队”的“指挥长”。以杨绵绵为代表的三位副总裁,最善于领会、发挥、执行张瑞敏的意图,是优秀的“舰队舵手”。冰箱、空调、洗衣机等各个事业本部的本部长、总经理们,他们都是谙熟悉市场,战法练达骁将。是他们把张瑞敏、把决策层的创造性延伸到“顶”到“边”,让海尔好戏连台,爆发出此起彼伏的辉煌。“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在海尔崭新的用人理念和机制下面,一批批优秀的管理人才脱颖而出。张瑞敏说:“你能翻多大的跟斗,我就给你多大的舞台”。海尔每个月都举行一次“大选”,人事部把空岗情况公布于众,每个人都可以上台打擂。这种“大选”,为海尔培养了一批人才,造就了一批人才,激励了一批人才。资本、品牌、文化、人才,这是企业扩张的四大必要条件。从海尔看扩张,四项缺一不可,某一项不强亦不可。四项皆强,方可谈扩论张。假如基础不实,底子不厚,即使一时成功,也是勉强搭起的空中楼阁,很快就会倾塌,甚至会把自己拖垮。

三、扩张的战略

在风起去涌的企业兼并扩张大潮中,海尔是一道独特的风景。海尔的兼并扩张不是摸着石头过河,而有一套自己首创的理论,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做法。正是这套独特的理论和方法,保证了海尔15项兼并扩张案例个个成功,其中有的案例堪称经典之作。羡慕海尔兼并扩张的结果,就应该研究海尔兼并扩张的过程,学一点海尔扩张的战略。

“吃休克鱼”理论

人们习惯上将企业间的兼并比作“鱼吃鱼”,或者是大鱼吃小鱼,或者是小鱼吃大鱼。从国际上看,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先是“大鱼吃小鱼”,这时技术含量尚未成为竞争的决定因素,企业的资本存量、经营规模决定着竞争的成败,兼并重组的主要形式是大企业兼并小企业;再是“快鱼吃慢鱼”,此时技术含量的作用已经超过资本的作用而成决定性的因素,谁占领了技术制高点,谁就在竞争中赢得了主动。兼并重组趋势是资本向技术靠拢,新技术企业兼并传统产业。然后是“鲨鱼吃鲨鱼”,这时的“吃”,已经没有一方击败另一方的意义,而是我们常说的所谓“强强联合”。这是资本高度集中、技术飞速发展、世界经济日趋一体化的今天,企业兼并重组的最高形式。波音和麦道的合作就是“鲨鱼吃鲨鱼”典型案例。

海尔吃的是什么鱼呢?海尔人认为,他们吃的不是小鱼,也不是鳗鱼,更不是鲨鱼,而是“休克鱼”。什么叫“休克鱼”?张瑞敏的解释是:鱼的肌体没有腐烂,比喻企业的硬件很好,而处于休克状态,比喻企业的思想、观念有问题,导致企业停滞不前。这种企业一旦注入新的管理思想,有问题,导致企业停滞不前,这种企业一旦注入新的管理思想,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很快就能够被激活起来。

“吃休克鱼”的理论为海尔选择兼并对象提供了现实依据。海尔看重的不是兼并对象现有的资产,而是潜在的市场、潜在的活力、潜在的效益。如同在资本市场上买期权而不是买股票。海尔15件兼妆案中有14件是按照“吃休克鱼”的模式进行的。14家被兼并企业的亏损总额达到5.5亿元,而最终盘活的资产为14.2亿元,成功地实现了1+14>15的低成本扩张的目标。

鱼性不同,吃法有异。海尔兼并重组的十几家对象企业分属不同的所有制、不同的地区、不同的行业。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海尔探索了不同的兼并重组形式。该红烧的红烧,该清炖的清炖。

归纳海尔的做法,主要有四种形式:

一是整体兼并,也就是依托政府的行政划拨实现企业的合并,比如对红星电器公司的兼并。红星电器曾是我国三大洗衣机生产企业之一,年产洗衣机70多万台,拥有3500多名员工,但由于经营不善,企业亏损1亿多元。1995年7月,青岛市政府决定将红星电器公司及所属5个厂家整体划归海尔。兼并3个月后扭亏,半年后盈利151万元。

二是投资控股。整体兼并更多地出现在同地区、同一行业企业间的兼并中,而跨地区、跨行业的兼并则主要依靠投资控股的形式。1995年12月海尔收购武汉冷柜厂60%的股权,迈出了跨地区经营的第一步。1997年3月,海尔再度挥师南下,出资60%与广东爱德集团公司合资组建顺德海尔电器有限公司,并创下了“一个月投产,第二个月开成批量,第三个月挂牌”的“海尔速度”。

三是品牌运作。品牌是一种标识,代表的是以企业文化为内涵的无形资产。在通过运作资本实现兼并扩张的同时,海尔开始以无形资产调控、盘活有形资产的尝试。山东莱阳家电总厂生产的“双晶”牌电熨斗曾名列行业三大名牌之一。1997年1月,海尔与莱阳家电总厂以“以定牌生产”的方式合作推出了海尔“小松鼠”系列电熨斗。8月,又进一步组建了莱阳海尔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海尔首次以无形资产折股投入合资企业,开辟了低成本扩张的新途径。

四是虚拟经营。所谓“虚拟经营”,既是品牌运作的一种高级形式,又是海尔“先进市场、后建工厂”经营理念的具体体现,这种重组方式已经超越了“吃休克鱼”的模式,而是通过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新造一条活 鱼。与杭州西湖电子集团的合作就是海尔虚拟经营的成功尝试。从这个意义上说,海尔不仅是市场的探路者,也是扩张重组新形式的探路者。克隆海尔鱼

“总体一定要大于局部之和”,这是海尔兼并扩张的一条基本原则。它体现了海尔扩张的宗旨:求强,而不仅仅是为了做大。想“做大”是很容易的。1997年上半年,海尔平均每两天就接到一个企业要求加盟的信息,涉及重工、轻工、电子、生物、服务等各个行业。仅就彩电而言,用集团常务副总裁杨绵绵的话说:“一个通知下去,马上就可以拉进生产300万台的能力。”

因为求强,所以海尔必须兼并一个成功一个,必须最大限度地优化资源配置,挖掘企业重组后的潜能。海尔兼并重组的过程,实质上是海尔自我复制的过程。用时髦的话说,就是“克隆海尔鱼”。许多人都问张瑞敏同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海尔搞兼并个个成功?张瑞敏总爱以麦当劳作比:麦当劳在世界到处设店,不管你的饮食习惯怎样,生活习俗如何,都能够征服你,为什么?因为它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就是利用不可改变的模块——经营模式,或者叫经营理念。兼并能不能成功,就看你自己有没有一个过得硬的经营模式。如果你自己的经营模式不成功或者不成熟,那么兼并别的企业只会是一种灾难。

一般接收兼并企业,第一个派去的总是财务部门,海尔第一个派去的却是企业文化中心。由企业文化中心的人去讲海尔精神、海尔理念。当年海尔兼并红星电器公司时就是如此,没有一分钱的投入,靠海尔精神、海尔理念激活了一个企业。今天这家被兼并的企业用同样的办法成功实现了爱德洗衣机的合作、重组,在被称为“中国家电之乡”的顺德复制了一个新的海尔。

海尔要想在不久的将来昂首步入世界500强,成为在国际市场上扬帆出海的“联合舰队”,需要克隆更多的“海尔鱼”。中国经济要培育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集团,需要克隆更多的海尔。

四、扩张风险的防范

兼并扩张是企业快速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但是,扩张也有风险,盲目扩张很可能给企业埋下致命的隐患。因盲目扩张遭致灭顶之灾的案例,国外有,国内也有。

所谓扩张风险,即企业在扩张时必然遇到的问题。这可能来自多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是多元化风险、组织风险和人事风险。

在海尔13年的发展历程中,先后合并、兼并了15家企业,产品从冰箱扩展到冰柜、空调、洗衣机,又从“白色家电”扩展到“黑色家电”领域。如果说一次扩张成功不足为训,15次兼并扩张的成功,就说明一个问题:海尔集团对扩张风险的防范,也有可圈可点的妙笔。

多元化风险的防范:“东方亮了再亮西方”

“东方不亮西方亮”企业采取多元化发展时,一般都在打这个“如意算盘”。实践的结果显示,往往并不是都灵难,失算者并不比胜算者少。面对企业多元化扩张实践中出现的种种风险,有些人开始对它产生了疑问。甚至提出:“谁家的多元化成功了?”

“东方亮了再亮西方”。海尔的这个多元化发展战略,属于第三种立场。

“问题不在于企业需不需要搞多元化,而在于企业自身有没有能力搞多元化。”海尔的决策者张瑞敏如是说。显然,对于企业的多元扩张,海尔人持的态度是:有前提、有条件、讲方针的谨慎的肯定。这是一种风险意识、有风险防范措施的立场。

海尔已经“亮了”的东西是什么?它自身的优势是什么?一是以“日清日高”管理法为核心的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二是靠质量享誉的名牌效应;三是覆盖广泛的市场网络和星级服务体系。

这三张“王牌”,主要是无形资产,“以无形资产盘活有形资产”,是海尔兼并扩张、资产重组的特色,也是其实现低成本扩张的秘诀。

组织风险的防范:五阶段对策

企业扩张的主要目标是实现规模化。企业经营的规模化,必然要求企业组织上的集团化。对于大企业集团来说,组织风险可是一种致命的风险。

如果规模化的结果是1+1<2,就是规模不经济。这种情况,一般源于企业组织结构、运行机制的不科学。

如何把握好分权和控制力的度,历来是大集团最头疼的难题。分权不到位,所属的企业容易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和活力。分权过度,缺乏必要的控制力,总体上又形不成1+1>2的效果。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提出的“联合舰队”模式,既有效的防范了企业组织风险,又为实现1+1>2效果奠定了组织保障。

分权与控制力这对矛盾,在企业组织成长的不同阶段,其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

1、初创阶段(1984-1988年):规律性的问题:企业组织不正规,海尔采取的对策:确立名牌战略,使企业从无序走向有序。

2、定向发展阶段(1989-1992年):规律性的问题:低层管理者要求自主权。海尔采取的对策“权力分散化”。

3、分权发展阶段(1992-1996年):规律性的问题:因分权形成多个利润中心,协调、控制问题日益突出。海尔采取的对策:提出“允许各自为战,不允许各自为政”。

4、协调发展阶段(1996年至今):规律性的问题:管理部门出现官僚作风,海尔采取的对策:提出协调发展。

5、合作发展阶段(目前正向此过渡):规律性的问题:职工因创造性工作而感到紧张、压力。海尔采取的对策:提出“实现个人价值”,以期达到好的效果:“感情和体力上都精疲力尽,但心理上十分满足”。

人事风险的防范:“赛马”、“用亦疑”

企业管理一般主要管四样东西:管人、管财、管物、管信息。后三者都要由人去管理和操作。可以说,人的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

人的管理,涉及选人、用人的观念,标准、制度和机构等内容。其中某个环节搞得不好,就会出现人事风险。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张,必然伴随着员工和管理人员的膨胀。人事风险也会随之加大。海尔在人的管理方面,形成了一套很有特色的做法,有效地防范了可能的人事风险。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层面:

1、“人人是人才”。“优秀的产品是优秀的人干出来的”。这种尊重人的理念,有助于调动员工干好本职工作、在本职岗位上成才的积极性,防范离心力风险。

2、“事事有人管,人人都管事”。这可以有效防范“无事找事”的组织风险。在风险管理理论中,“无事找事”是组织人事风险的一个定律。

3、“赛马不相马”。“管事凭效果,管人凭考核”。这就把竞争机制引入了人才选择中,从概念上消除,防范住了任人唯亲、用人凭领导好感的组织人事风险。

4、激励机制:工人实行“三工并存,动态转换”。所谓“三工”,即在全员合同制基础上,把员工的身份分为优秀员工,合格员工,试用员工(临时工)三种。根据工作态度和效果,三种身份之间可以进行动态转变。管理人员实行“届满轮流,升迁靠竞争”。这种机制,可以有效防范铁工资、铁饭碗、铁交椅所带来的怠惰风险。

5、“用亦疑”的用人理论。张瑞敏有一个高论:所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是对市场经济的反动。通过“赛马”方式“赛”出来的人就用,但用了的人不等于不需要监督。封建社会以道德力量约束人,如忠义之士为知己者死,市场经济则靠法制力量,目前法规还不健全,需要强化监督。市场是变的,人也会变,有些人权力大了就把握不住自己,监督就是爱护,无情就是有情。及时地审计,可防止铸成大错。海尔的这个高论,我们暂且称之 为“用亦疑”的用人理论。在实践中实际上是一种约束机制。正因为有了这个机制,企业组织人事方面的授权失当风险,在海尔的发展中得到了有效的防范。

在兼并扩张成为全国性热潮的今天,我们也给有扩张冲动的企业提个醒千万别漠视扩张风险!一定要研究扩张风险,防范扩张风险。

海尔是怎样步向成功的呢?

海尔原是一家生产电动葫芦的集体企业,争取到原轻工业部最后一个生产冰箱的定点资格,经过10多年的裂变,发展到现在已是一家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大型企业集团,其成功之处归纳为4点:

1、海尔的发展战略。海尔自1990年开始,按照“先难后易”的出口战略。相继进入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开始了创世界名牌的奋斗之路,其提出的市场国际化的“三个1/3战略”,即国内生产国内销售1/3。都体现了海尔的经营意识颇具战略性。

2、海尔的扩张之路。海尔发展之路实际是一条扩张之路,从资本运营、品牌运营、管理体制、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等各个方面都体现了现代企业制度的精髓。

3、海尔的扩张策略。海尔在扩张过程中所运用的“吃休克鱼”理论,以及吃鱼的四种方法,都是结合自身情况和周边环境,将自己的扩张灵活进行,而不是一味盲动。

6.手机银行风险的案例 篇六

广州大学的张同学平时喜欢通过手机银行管理自己的个人资产,不久前他通过互联网搜索下载了一款某国有银行手机网银支付客户端,但在登录使用几天后发现再也无法登录,一再提示密码错误。

安全厂商分析,张同学的智能手机是感染了手机操作平台下知名的“终极密盗”手机病毒,其典型特征为:病毒侵入手机后会自动在后台监听用户的输入信息,捕获到用户的银行密码后通过短信外发给黑客,对方一旦远程修改密码,则可进行转账操作。

中国银行负责电子银行业务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手机银行与网上银行一样,最大的便利是不用到柜台或者ATM机用银行卡(存折)、身份证等实物凭证进行交易,但这也恰恰成了其最大的安全隐患,因为虽然有登录密码、取款密码、支付密码等一些列安全屏障,但获取这些信息的难道要比盗取银行卡的难度小的多,尤其是对一些经常上网购物且警惕性不强的用户,稍有不慎就可能将银行信息泄露从而造成损失。“对于警惕性不强的手机银行用户来说,你能掌握的信息别人在千里之外也可以掌握,这样你的银行就等于跟不法分子共享了!”该工作人员说。

7.关于本科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的探讨 篇七

一、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的重要性

(一) 案例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案例教学是互动式的教学, 教与学紧密配合, 强调教师和学生的知识、观念的互动交流。学生必须积极参与, 从企业管理者角度, 思考企业在特定环境下面临的问题, 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从而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 案例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不重视得出正确答案, 重视得出结论的思考过程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倡导发散型的思维方式, 创造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措施, 因而可以不断培养、提高本科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案例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财务管理案例教学既可强化与巩固所学的理论和方法, 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 又可通过对理论知识的应用来促进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增强与提高本科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与此同时, 利用财务管理案例可以改变学生所学理论知识条块分割的状态, 使各门课程的内容相互渗透、综合运用, 将所学理论知识融会贯通于财务管理实际工作中, 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比如在讲到项目投资时, 假想一个案例:假设你要开设一家网吧, 请对网吧投资的财务可行性进行分析?内容应包括:投资对象 (如租金、电脑、桌椅、管理人员、注册费用等) 、具体金额、预计营业收入、成本、利润、现金流量, 并运用本章的投资分析方法进行分析。

1. 分析要点。

投资对象分析;投资金额分析;预计

5年内的营业收入、成本及利润情况;预计5年内的现金流量情况;评价投资效果, 作出投资决策;

2. 讲课形式分组、分工进行讨论。

每5个人一组, 最后要提交设计方案并作出分析报告。这样使学生把相关理论就应用到身临其境的现实的环境中, 有效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并提升了教学质量。

(四) 案例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

案例教学要求学生对案例中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 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措施, 并进行课堂辩论, 这对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很有帮助。而学生在案例讨论中必须按要求写出发言提纲和案例分析报告, 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五) 案例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为满足财务管理案例教学对案例的需要, 教师要深入财务管理实践或通过其他渠道收集大量真实案例, 并根据案例案情及教学要求筛选、改编和包装案例, 使之典型化, 同时在讨论中要当好指挥, 这样可以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业务水平。

二、财务管理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对财务管理案例教学认识不足

大部分从事财务管理教学工作的教师自身所接受的是传统的应试教育, 已经形成了一种惯性思维, 认为采用案例教学方法虽然形式比较好, 但就知识传递而言, 只要教师卖力, 学生努力, 采用传统教学法同样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实施过程中, 把案例教学当作了任务、流于形式, 要么专门传授专业基础知识, 要么就案例而谈案例, 未能将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有机结合起来。此外, 由于财务管理课程涵盖的知识量大, 而安排的课时有限, 同时案例教学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 许多老师对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缺乏足够的热情。

(二) 教学案例内容的选择

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的案例内容应依据财务管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教学目的以及会计案例教学法的特点来选择。财务管理案例素材可以由任课教师根据教学的目的和学生的情况自己编写或与学生一起编写, 也可以直接选用现有的教材和报告。考虑到教师的工作时间和精力, 应该以现有的教材和报告为主, 教师根据实际需要编写少量案例。现有的财务管理案例教材的内容基本上能做到典型性, 即涉及某一问题的案例, 能够选用真实的企业案例, 能提供相关问题的背景、法规和知识, 通过学生的阅读, 有助于学生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 积累实际的经验。但有些教材描述性案例居多, 分析性案例偏少, 不利于学生以报告者或决策者的角度, 收集相关资料, 运用已有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 作出有效的决策方案, 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如有些教材有许多公司治理、资产重组的方面的案例居多, 而本科的学生在这方面的理论基础较少, 而且从本科毕业生从事的非上市公司的财务管理工作, 更多的是企业的内部资金管理、资产管理等方面的内容。从而有可能让学生觉得案例并不“实际”, 降低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在专题的选择方面, 也要结合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的需要进行选择。比如讲到财务分析时, 结合五粮液集团公司上年财务报告资料, 通过偿债能力分析;资产管理能力分析;获利能力分析;现金流量分析;财务状况综合分析简述做好财务分析工作对企业有何重要意义。这样就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 提高了学生的基本技能。

(三) 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高

案例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学生的基本素质、文化底蕴、专业知识及对案例教学的重视程度, 课前的准备状况、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及课后报告的认真态度都会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现实存在的情况是, 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对案例讨论的积极性不高, 缺乏主动参与意识, 没有能力或不愿意主动思考, 不敢或不愿意表明自己的观点, 已习惯于教师在课上当主角, 学生当听众, 总是寄希望于老师给出现成的答案, 发言不积极, 讨论不活跃, 造成案例教学达不到预期目的。

(四) 案例教学手段落后

从调查的情况看, 有很少一部分学校设有财务管理案例教学实验室, 其教学手段比较先进外, 大多数学校仍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据我国十四所重点大学会计现状评估与改革方向的调查报告显示, 偶尔使用或基本不使用现代教学手段的占23.47%和27.79%。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教学手段相比, 无论是在信息的传播量上还是在信息的传播速度上以及学习效率, 学生有无直观感受等方面均存在很大的缺陷。

三、改进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的对策

(一) 建立并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和教学激励机制

建立并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和教学激励机制案例教学的工作量较大, 但效果不一定理想。如果没有有效的激励机制和教学评价体系, 愿意尝试的教师肯定不会太多。因此有必要建立并完善教学激励机制, 对实施案例教学的教师给予适当的工作量补贴, 对教师深入社会和企业调研、编写的案例计入科研工作量:对效果良好的案例教学组织观摩和总结推广;积极开展案例教学大赛, 对优胜教师给予物质及精神奖励。在教学组织上, 完全有必要实行教师“挂牌上课”, 由学生自主择师, 给教师以案例教学的压力和动力, 促动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二) 案例选择或编写要符合财务管理课程培养目标的要求

一是内容要全面, 应覆盖筹资、投资、运用、分配等财务管理内容;二是案例内容深浅要适中, 符合本科学生层次;三是案例的安排要与课程教学进程相一致, 按照先简单案例到复杂案例, 先专题案例到综合案例循序渐进, 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并树立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四是案例的思考题设计要有科学性、启发性,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 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案例教学的成功实施, 学生是关键因素之一。首先要因材施教。一方面任课教师要了解班级的基本情况、学生知识能力水平上的差异, 根据多数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不同难度、不同内容的案例进行教学。另外, 教师要根据课堂气氛给不同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独到见解的机会, 并对学生在参与过程中的表现给予及时的鼓励;其次, 实施案例教学过程中一般分组讨论, 要求学生分工合作, 相互配合, 让学生树立与人沟通、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 从而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热情。最后, 建立相应的学习激励机制, 把学生在案例教学过程中的表现计入学期总成绩, 例如将学生课前对案例讨论内容的准备、案例教学过程中参与程度、课后案例分析报告的撰写质量、态度按照不同权重计入期末总成绩。值得注意的是, 案例分析一般是分组进行, 对于组内同学评分的高低应与实际相符, 作出客观评价。

(四) 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提高案例教学效率

8.风险管理的案例 篇八

关键词:案例教学;公司战略;课程组织

一、课程特点分析

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课程知识体系比较丰富,是一门实践性和整合性很强的课程。讨论的是企业在复杂多变情况下为求得长期生存和发展,如何在分析内外部竞争环境的基础上选择战略并保证战略实施效果。它具有以下的几个特点。

(一)内容综合全面。2009年全国注册会计师考试中新增了这一科目。在此之前,注会考试科目为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税法、经济法,无一不是针对某专业方向进行的职业能力测试,而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课程站在公司战略高度分析并解决公司问题,这门课程涵盖了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金融、内部控制、公司治理等课程内容,内容更加宏观、综合。

(二)贴近实务。这门课程分为两大块,公司战略管理(一至四章)和风险管理(五章和六章),实务性很强,因此课程对老师把握理论和诠释知识点的能力有一定要求。既不能光讲知识点,使其变成一门高调的理论课,又要带有一定深度,不能成为一门讲故事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教学方法、教学技巧以及教学互动等问题。

(三)表述方式不符合中文习惯。这门课程的教材大多翻译自国外教材,因此文字阅读起来有些拗口,一些表达比较模糊,容易引起歧义。在学习过程中就不能逐字逐句深究,而应强调学生的理解,这需要众多案例进行解说。

《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是一门融知识性与操作性为一体的应用性课程,其特点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应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结合具体教学情境,选择和引入案例,指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探讨和决策等一系列教学活动过程,将学生引入教育实践的情境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热情,强化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式,进而转化为综合应用能力,为其以后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或者参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案例教学法在实际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设计环节欠缺。(1)案例选择不当。就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课程来说,可供选取的案例很多,但案例有时并未依据知识点而选取,光靠讲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却忽视了案例本身所能带来的启发和思考。很多时候选择的案例与本节课所将知识点不是非常契合。同时,目前所用教材很多都使用国外案例,这固然有扩宽学生国际视野的优势,但是国内外企业的经营环境、法律环境毕竟不一样,过于引用国外案例可能会让学生感到有些晦涩。(2)课堂组织不规范。目前会计学院班级多,开展本门课程教学的老师少,虽然案例教学法比较适合小班级,但因客观条件的约束,常常在大班级开展。如果是小班级授课(50人以内),案例教学法开展的形式会比较多样,使用起来会更加灵活。如果是大班级授课(50人以上),则多是老师讲述案例,学生在下面听适当举手回答问题,或者是老师播放财经案例视频,师生间的互动少很多。更因课堂组织问题导致大家参与度不高,出现老师与一部分学生互动,而另一部分学生置身事外的情况。

(二)教学实施环节不足。(1)忽视对学生分析过程的引导。在教学实施环节中,教师很多时候比较注重于对知识点的分析,判断案例结果的正误。却会忽视学生运用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一般思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锻炼。学生思考的角度往往多种多样,但如果只用单一思维引导则会对学生思维的扩散产生“误导”,与实施案例分析法的初衷相违背。(2)忽视对相关学科的拓展。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课程与经管类课程相结合比较紧密,尤其与财务管理课程、审计课程内容互补。在教学环节中,教师常常依据某知识点来选取案例,倘若这个案例内容比较丰富,其能涉及到的知识点也会越多。若教师只针对本节课的具体知识点来讲解案例,而忽视相关学科的拓展,也是对案例的“浪费”,案例教学的实施效果将会大大降低。

三、运用案例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一)完善教学设计环节。首先,要认真选择案例。选择的案例要与教学目标吻合,能反映课程所讲的知识点,并且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思考。要将“公司战略的分析、选择与实施”和“风险管理”与“公司事件”紧密结合,选取近年来引起关注的典型行业、典型公司和典型事件作为研究对象,开展对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课程知识点的学习讨论,并通过教师的合理引导,加强案例讨论的效果。在案例的选择上,要遵循几个原则。第一,来源于实际。很多公司事件都会引发公众探讨,网络上会出现很多讨论版本。在选取案例之时,要注意甄别信息的真伪,尽量选取还原度高,能展现真实细节的案例。第二,多样生动。案例教学的关键在于师生互动,引起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案例的选择和编写上一定要展现多样生动的特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乐于研究。其次,要规范课堂组织。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课堂氛围十分重要,倘若没有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将大打折扣。在案例教学中,老师要营造一个有利于案例学习和讨论的氛围。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课程的内容比较枯燥,一般又开设在大三,大三学生面临着兼职、实习的诱惑,因此在案例小组讨论时容易出现学生没有回应的情况。这时老师要多多扮演导演角色,引导并鼓励学生发言,尊重学生的思考和分析,允许分歧的存在。

(二)优化教学实施环节。首先,优化教学步骤。教学实施环节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完善教学步骤。一般在案例讨论前4周将案例以多种形式(如新闻报道、视频资料、文字材料等)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尽可能理解案例发生的始末,并针对性的提出几个开放式的问题,方便学生讨论。然后将学生分成5-6人一组,让他们课后查找相关资料进行小组讨论。为避免小组成员参与度参差不齐,可以让3名学生在课堂上呈现PPt,另外2-3名学生在前3名同学展现完PPt后上讲台来回答老师和其他小组同学提出的问题。在正式展现结果的前一周,小组成员将ppt发给老师和其他小组,老师和其他小组通过ppt了解他们的思考成果,并设计几个问题,等到展示当天提出,并现场和小组成员一起讨论。其次,扩展相关学科知识面。一个好的案例所含的知识可能包罗万象,作为老师一定要认真研读案例,并注意将相关学科的知识点找出,设计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扩宽知识面。这需要老师提高自身的水平,需要有会计学、审计学、财务管理学等复合专业知识以保证案例的实施效果。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课程里的财务战略与财务管理课程联系比较紧密,内部控制与审计课程联系比较紧密,在案例分析中注意挖掘两者之间的结合点,有利于扩展学科知识面。

参考文献:

[1] 葛晶.案例教学法在《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课程中的应用探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7

[2] 李鹏雁.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学研究.2008.01

[3] 梁毕明.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几点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2010.12

[4] 梁毕明.财务管理案例教学中增强互动教学效果的新探[J].中国教学与研究.2009.11

上一篇:反思总结 论遗憾与成长下一篇:护士试用自我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