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谈语文教学中的困惑(12篇)
1.我谈语文教学中的困惑 篇一
我谈体育教学中的磨课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研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磨课成为落实新课改理念的一种全新的教研形式。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弥补教师教学过程的不足,取长补短,提高教学的整体水平;可以将集体的智慧与个人的特长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提高。
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他人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使自己获益匪浅。新课程改革以来,上精品课、上好课成为学校对教师的要求,成为一个优秀教师的追求。为了上好一节体育课,教师不仅要进行大量的课程研读,必要知识准备,集体备课、、、、、、还要进行磨课这一必不可少的环节。集体备课和磨课是体育教学的两大环节,集体备课是课前对教材、学情在深度、广度方面进行深入钻研、领悟;而 “磨课”是为之后的上课服务的,是体育教学具体实施的再创造再加工过程,集众人智慧采众家之长,提高教学效益,实现资源共享。
磨课的过程是任教者、参与者共同成长的过程,“磨课”应当以新课改为依据,并建构和催生新的教学理念;“磨课”者将围绕教学过程进行相互的争辩和碰撞,这势必会带来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挖掘。
磨课的过程是多位教师围绕一个教材进行试教、反思,再试教、再反思、再上课的过程。经过反复的实践、思考、改进,可
以在最大限度上让教学过程贴近学生的实际,帮助学生找到最佳的学习方法,可以深入地思考教学中出现的某个问题,找到相应的最佳解决办法,这也会极大提高教师的自信心,培养了教师的积极性。
新课标十分注重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愿望和能力的培养。在体育教学中通过多次的磨课,我们能够从试教者提供的多种教法中认真思考并选择适合学生的有效学习方式。最大限度地做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把课堂还给学生,营造出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会锻炼、学会健康。我相信,经过磨课我们可以打造出“精品体育课”,多个精品课,可以成就一位优秀体育教师,让我们携手共进,在磨课中历练,在培训中成长。
2.我谈语文教学中的困惑 篇二
一、阅读教学的困惑及对策
我认为语文教学应该把学生的能力培养和语文素养的提高放在第一位。能力培养主要包括阅读欣赏和写作两大能力;而语文素养,我的理解就是学生文字素材在大脑中的积淀,以及据此而表现出的语言表达水平及层次。当然,也不可否认,由于近几年社会、学校对老师的评价主要体现在教学成绩上,所以绝大多数老师的教学出发点就是如何提高学生的成绩,这一出发点没有错误,但是我认为,我们不能因为这一目的而忽略了语文本身作为文学的魅力,我们应该找到这两者的最佳结合点。据我了解,现在有些老师,包括我在以前也是这样做的,即为了应付考试,唯恐哪篇课文漏掉知识点,所以把每篇课文分解成许许多多的知识点,逐一讲解,让学生一字不差地记下,这样就使语文课成了学生的负担,时间一长,不但学生不喜欢听,就是老师也越上越没意思。所以就产生了我们语文教学的困惑之一:语文教学的出发点是把学生的能力培养和语文素养的提高放在第一位,还是把应试教育放在第一位?
我认为上课应该完全抛弃应付考试这一思想包袱,挖掘每篇文章的精彩点、趣味点、价值点,提高语文课堂的趣味性,教会学生欣赏一篇文章的方法,而不是去讲解一些知识点,当然,有碍于学生对课文理解的知识点还是有探讨必要的。那么,作为生活在社会中的一员,也不能不为自己的利益考虑,所以考试还是要估计的,我解决这一矛盾的方式是把上课时没有涉及的课文中的一些零散的知识点在课后复习、单元复习以及总复习时以练习的形式呈现出来。
在过去的一年多,我就是以这种思想为指导来组织我的语文教学的,自我感觉效果很好,既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没有使他们的成绩受到较大的影响。
二、作文教学的困惑及对策
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最难以操作的一项教学工作。就目前来说,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作文指导,每次上作文课之前,老师随便浏览习作练习题目就去上课,课上给学生读题目一遍就让学生写,老师不做任何解释,这样学生在写作时抓耳挠腮,老师看着学生习作愁眉苦脸;每次写作之前需不需要指导,如何指导才有好的效果,也是令很多语文教师伤透脑筋的问题。(2)作文批改,因为每写一次作文,每个老师要批改四五十篇的学生作文,耗时耗力,发到学生手中,学生看完分数,一笑了之,甚至有的学生连看都不看就塞到书包里了,老师的心血没有换来丝毫的效果。(3)作文讲评,到底怎样的作文讲评模式才能使学生有真正的收获,起到较好的效果。由此,就出现了我们语文教学的困惑之二:作文教学到底如何指导、批改以及讲评?
由于本人作文教学成功经验不多,自己感觉非常欠缺,但新近的一点做法自我感觉还值得一提,在上次的作文完成后,我没有急于批改,我认为既然老师的批改没有效果,不妨换一种方式,于是一周后的作文课我是分以下几步来组织的,第一步:写“同桌评语”。同桌相互交换作文读两遍后,写出对同桌作文的评语,这不仅从同桌那里学到了对方作文中的有益“养料”,而且提高了分析文章的能力。第二步:小组推荐。每六个人一个小组,选出一篇小组内认为最好的作文,然后小组讨论推荐理由。第三步:全班展示。每个小组推荐出的作文由本同学在班内朗诵,并派另一位同学说说“小组推荐理由”,之后全班同学自由畅谈对这些作文的认识。
通过最近仅有的两次实验,我最深的感触就是老师负担减轻了,学生课堂积极性也空前高涨起来,课堂效果非常理想,所以将此做法提出来,希望大家共同商榷。
三、课件使用的困惑及对策
课件在近几年的教学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可以说已经成为教学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但随着课件的长期使用,就我们的语文教学来说,也出现了一些困扰我们的问题。从网上下载的一些现成的课件,确实很好看,花样也很多,但如果我们不修改,根本不好用,甚至会约束我们的上课思路,其次,无论是下载的,还是自制的课件,有些可用可不用的都用,不但浪费了时间,而且浪费老师的精力。比如,课堂要探讨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完全可以由老师直接说出来,如果再制作到课件上就大大浪费了时间,更主要的是养成了学生的不良习惯,学生每次就等着老师给出问题的答案,自己不思考,老师讲的过程也不记,时间一长就会造成学生的思维惰性。这就造成了我们语文教学的困惑之三:语文课用不用课件?如何用?
我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及做法:课件在可用可不用的情况下就不用,更不要在乎它的形式有多漂亮,而是要有实际内容,比如我们用课件检查字词是多方面的,那么我的做法就是利用极短的时间只制一张带字词的幻灯片。总之,我的理解就是课件的应用以节省时间、取得较好的课堂效果为原则。
新课程所蕴涵的新思想、新理念,给我们前所未有的冲击,给我们带来困惑,但新课程所构建的理想未来,正是需要我们带着这些困惑去实践、去探索、去创造的。
摘要:<正>在新课程教学中,我一直在努力探索一条适合自己的语文教学之路,但到现在也没有找到一套自己非常满意的方法,反而困惑颇多,当然也找到了几点自己认为可以一用的做法,现就自己的几点粗浅想法简谈一下,也许有些是许多同仁的共同困惑。一、阅读教学的困惑及对策我认为语文教学应该把学生的能力培养和语文素养的提高放在第一位。能力培养主要包括阅读欣赏和写作两大能力;而语文素养,我的理解就是学生文字素材在大脑中的积淀,以及据此
参考文献
3.我谈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篇三
多媒体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必须突出语文性,既要形象地表现文字教材的内容,又要兼顾语言文字的特点,遵循“从文着眼,按文作图,图文结合,从图列文”。
一、运用形象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很多,如查字典或出示实物;或打个手势做个动作等等。但在语文教学中,有不少词语与学生现实生活相距较远,教学中教师尽管在语言上对这些进行了解释,但学生还是不易理解,感受不深。那么,对这些学生难以理解的词语,我们就可以制作有关的幻灯片,借助多种多媒体帮助理解。如教《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一句,“移”、“舟”、“泊”三词,教师一讲,学生就容易理解,可“烟渚”一词,无论教师用怎么生动的语言进行描绘,学生总是不理解,言不达意。我们就可以制作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打出来,学生看到如烟般的雾,如轻烟的小洲,空渺的江面,如血的夕阳,随风飘洒的芦花,在凌寒的江水中,有一叶小舟停泊在江中,雾气笼罩着小洲边。在此基础上,老师指导朗读一、二句,学生很快很准地说出了诗句的意思。所以恰当运用多媒体,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一)激发入境,感知课文
一般来说,教学一篇课文,总是从整体感知开始的,特别是一些远离学生生活的课文,感知就尤其重要。如教学《丰碑》的时候,首先播放有关红军长征及北方雪景的录像片,让大家通过视觉去体会那艰苦的岁月和革命英雄主义的气概,然后通过配乐朗诵引领学生进入情景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再让学生跟读,最后自由朗读,学生就能深入体会军需处长那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伟大精神了。再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文章时,为了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周总理逝世后人们对他的悼念和崇敬之情,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选用多媒体播放配乐录音。那肃穆悲壮的曲调,加上那慢速低沉的语调,能很快地把学生带入文中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使学生正确理解了课文。
(二)激情入境,突破重、难点
运用电教媒体,把直接形象与抽象文字结合起来,可以帮助学生突破课文的重、难点。如《白杨》,学习这篇散文,要理解它的借物喻人的写法,在理解课文的时候,要把白杨的品格和爸爸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优秀品质联系起来,把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和孩子们一定会在边疆茁壮成长联系起来。学这课时,我先让学生们观看大戈壁的景色,让他们从直观的角度去体会这段文字对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作用。然后再读描写大戈壁的词语,同时理解重点词语(看着图复述出来),为下文对白杨树高大挺秀和坚强精神的理解提供了感性的认识。这样,避免了空洞的说教,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
二、巧用多媒体手段,培养学生素质
我们的语文教学是以学生能力发展作为立足基点的,“听、说、读、写”应该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之中。传统的教学过多地强调“读和写”而忽略了“听和说”,但是生活中“读和写”的能力并不能真正体现出来。“语文就是生活”,“以人为本”都是素质教育的要求,这一步必须要走。巧妙地运用多媒体,可以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获得更大的发展。
(一)培养听说读写能力
可以运用录音、音频的效果,训练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中心思想、重点词句的能力。模仿别人的朗读,更正自己的读音、语气、语调、重音、语速的快慢以及如何把握感情,在模仿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风格。也可以把自己的朗读录下来,然后在全班播放,请大家谈谈优缺点之所在。通过多媒体提供的音频或视频素材(结合课文进行)展开自己的想象,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发表自己的看法。多种看法的碰撞必然产生智慧的火花。还可以发挥多媒体的优势,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如观看辩论会,分析辩手的得与失,训练演讲的能力等,这无疑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的“不爱说,没时间说”的弊病,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二)借助多媒体提高读写的能力
利用多媒体,可以下载有关学习方法和学习动态资料,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触角涉猎的范围更广。看图作文,这是经常采用的作文指导方法,还可以使用多媒体进行作文审题、选材的练习,及时反馈效果,评改作文。可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习作,当堂评改。这样教学效果迅速显示,做到“讲中有练,练中有讲,讲练结合。”此外,还可以把批改的作文利用投影进行评改,及时而有针对性。
总而言之,使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的效果是明显的。它可以化繁为简,变抽象为形象,能更便捷而高效地发挥它的优势。但我们必须正确把握语文教学语言文字学习的特点,摆正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地位——辅助作用,不是主导作用,否则,多媒体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4.语文教学中的困惑教学反思 篇四
困惑二:学校语文教学始终把应试教育放在第一位,让我们这些语文老师难以开展一些活动。如何把应试教育与培养学生的能力很好地结合一起呢?
困惑三:语文课用不用课件?如何用?
困惑四:如何布置农村学生的语文作业?
现在很多语文作业需要上网查资料,一些孩子家里没电脑,无法进行。布置的语文作业学生多半达不道预定的效果。
困惑五:如何教学农村学生的阅读?农村学生阅读量太少,学生做有关阅读的作业,很烦躁。
5.一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 篇五
第四实验小学 李元元
对于一个新老师来说,刚接手一年级。特别是一年级孩子的学前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因此,我在教学的同时有了一些困惑。
1、在教学中,我发现一年级孩子们的差别太大,布置同样的任务,有的学生十分钟就能完成任务,然后无事可做。有的学生很长时间也完不成任务,可又不能置之不理,老师要等他们很久,所以总有很多时间浪费在四五个学生身上。例如:拼音的教学。有的孩子上学前已经学得不错,可有的几乎不懂。在教学时,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教学时,已经会认的孩子觉得已经会认了,于是没有学习兴趣,学得浮而不实;而不会的孩子呢,跟着会的孩子会读,一单独认,又不会了。针对这种现象,我认为每节课抽出5-10分钟的时间让同学们多练习,在以后的课文中也要多多的渗透拼音的拼读。
2、在教学写字开始,我通过图片画面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正确的写字姿势,什么是不正确的姿势,让孩子们在头脑中形成可参照的“书写形象”,同时,我还结合坐直姿势告诉他们写字姿势不正确会给我们身体带来害处。可我发现现在孩子写字时,执笔的方法是千奇百怪,坐姿是五花八门。每次一到写字时间,我都要苦口婆心地叮嘱“一寸,一拳,一尺”,还经常用榜样的力量去激励他们,“xxx小朋友写字姿势真漂亮!”话音一落,能看到很多孩子齐刷刷挺了挺腰板,抬了抬脑袋,调整了握笔姿势,可坚持不到3分钟,又故技重演。每节课都要多次提醒孩子们用正确的姿势读书写字。
3、我们总是提倡要共同发展,但是课堂上绝大多数时间是优等生在动脑、在发言,有时专门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鼓励后进生发言,虽然能答上来,但一节课下来,很难把课上的知识全部掌握。有时为了让差生能多掌握一些,有的题目或内容要多讲好几遍,这样一来好生又是在浪费时间。我听说过一句话:“学生是什么材料就培养成什么材料”。话虽这样说,可分数的成分占得越来越重了,老师只能把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每天死拉硬拽得让他多学会一分,看着他们勉为其难的样子,我也替他们难受。可是一个班五六十人,这课堂我要怎么才能把握?要让学生得到锻炼,要照顾大多数,要完成教学任务,要学好基础知识,又要发展学生的能力,这一切的一切,我怎么样才能协调好呢?
4、前几天,让同学们做了做汉语拼音测试卷,一看,都是挺难的题目,拼音和字连线,找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三拼音,拼音和图连线。之前我从未讲过类似的题目,所以每个题目我都带着同学们读了读告诉他们怎么做,可是好多小孩子理解不了。针对这种现象,我觉得首先老师得多讲几遍题目,孩子们第一次接触这样的题目可能不知道无从下手,多理解题意;二是让他们熟练拼音的品读,即使是教了,可能有同学不会品读,就不能理解题目的意思。
5、班级管理中如何处理好乱丢东西的习惯。
6.物理教学中的困惑 篇六
随着新一轮教改的全面展开,我们的物理教学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开头。在提倡创新、实践、合作、交流的理念下,在提倡试题要开放性、主观性、条件不确定的背景下,我们迎来了新课程的改革。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很难适应和把握住现在的教学。
一、教学内容好象不多但很难按课时完成,新课教学一课时,练习要讲二三节。习题做了一大堆,讲评花了大量时间,但实际很难说有什么效果。希望谁能给我们明确每个知识点教学要求,应用该知识点解题应达到的难易程度。
二、在教学过程中有较多的学生活动(也就是以前的实验),但所需要的器材却很难配齐。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出发点是对的,但要考虑实际情况和可行性。再者说,有多少学生能在实验活动中发现问题,通过观察现象,收集数据,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啊。还有交流、讨论实验中的得失及对实验的改进等等。这样的要求是通过上几节物理课能做到的吗?
三、在近几年的中考中出现了比较多的阅读题、设计题、联想题、探究题。这样的题目对一些语文基础差一点的同学来说是不可逾越的。有很多题目我估计连教师也很难完整的表达完成,有些题目的长度让不少的学生望而生畏,虽然设计的试题比较简单。但让将题目看完的勇气都没有的学生去做显然是勉为其难啊。
7.我谈语文教学中的困惑 篇七
针对教学中产生的诸多困惑, 笔者依据自己的实践体会, 提出以下一些基本对策。
一、困惑之一:教学内容的处理——该不该讲?讲到什么程度?
“该不该讲?讲到什么程度?”这是在教学实践中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其中包含了两层含义, 一是这个内容该不该讲, 二是如果要讲, 讲到什么程度。历史课程改革, 最突出的变化体现在内容的模块设计上, 其编排方式的优点是:以专题的形式出现, 打破了以往的课程构建观念, 使教科书的面目焕然一新, 内容更加鲜明、活泼, 渗透了许多新的课程理念, 提倡学生发挥个性与创造性思维, 从而进行多视角、多层次的学习。但是, 再新的教学理念也离不开合适的载体, 否则理念只能是空中楼阁。如新教材的专题模块设计优越性, 要在扎实的初中历史教学基础上才能更加充分地得以体现。然而, 现在的高中历史教材内容过于深奥, 对一些初中历史知识基础薄弱、还未形成历史知识体系的高中学生来说, 理解起来有很多的障碍。加之部分内容安排过于简略, 无法让学生感知历史的全貌。这样, 就使专题教学产生了困难。比如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之一“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中, 出现了“代议制”这个名词。“代议制”作为一个政治名词对高一学生来说, 理解起来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在不完全理解名词的情况下学习历史, 难以发挥学习的主动性。而教师在解释概念上花了很多时间, 已无精力进行教学创新。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再如,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三之三“新民主主义革命”一节, 为了教学内容的完整性, 教材对新民主主义过程只做了简要的叙述, 内容平铺直叙, 无法形成一个完整体系。教师为了弥补教材漏洞做了大量的知识补充工作, 明显是“穿着新鞋走老路”。以上两个例证均是教师因无法控制“该不该讲?讲到什么程度?”这个度而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的真实写照。
在教学实践中, 笔者是这样把握这个“度”的。
对策之一:认识模块功能, 深度解读教材
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构成, 这种编排, 既强调了历史知识的专题性、包容性, 又兼顾了历史知识的选择性和学生的个性化要求。因此, 课程内容设计呈现为螺旋上升的两个阶段。讲究螺旋式上升是为了避免拔苗助长、一步到位的不当做法, 做到教学到位而不越位。同时, 对于一些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中都出现的内容, 在必修模块的教学中应当控制在“基本要求”的层次上, 在选修模块的教学中再拓展到较高的层次, 这样就可以在体现构建性的学习过程中, 同时也体现出教材的选择性功能。
新教材内容多, 理论分析要求比较高, 正常讲授, 课时显然不足。因此, 教师处理新教材时, 要善于大胆取舍, 能不讲的坚决不讲, 可讲可不讲的尽量少讲, 把教学重心放在一些重要知识点的分析上。虽然现行的高中历史教材是“一标多本”, 但据笔者的理解, 不管使用哪个版本的教材, 教师都要研究新课标, 发挥新课标对历史教学的指导作用。教材的编写者、教师和考试命题者是三张皮, 只有课标才对三者都具有约束力。要发挥课标的导向作用, 上课前教师必须将课本知识“吃透”, 做到重点、难点心中有数, 避免教学时出现挖掘得太深、太细的问题。仍以人民版“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例, 讲授具体内容时, 对“五四运动的经过”“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背景”“解放战争的经过”等内容可少讲或不讲,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应把讲解重点放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线索”“发展历程以及胜利的意义和经验”等内容上。
总之, 教师要善于跳出教材看教材, 要站在整个中学历史课程系统的高度去审视必修课程模块。即不仅要考虑“怎样教”的问题, 而且还要考虑“为什么教”“为什么要这样教”“教到什么程度”等问题, 多研究新教材与新课标共性的东西, 结合学情将教材知识激活、整合和重组, 形成带有教师个人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 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
二、困惑之二:教学方式的改变——要不要探究?如何探究?
新教材删减了旧教材中政治性很强的内容, 增加了贴近生活、关注民生的诸如“本课要旨”“历史纵横”“学思之窗”“探究学习总结”等新栏目, 使得我们能更好地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亲身实践的学习情境, 组织课堂讨论和辩论会、编演历史剧、开展历史知识竞赛、成语接力赛、举办虚拟拍卖会等也成了教师常用的教学形式。然而, 热闹之中有隐患, 每堂必探究极易导致“无效探究”。诸如人民版必修一“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一目中有关“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哪些?”这一问题, 书中可以找到现成答案, 组织探究实在是画蛇添足, 不但不能使学生开启思维、迸发火花, 久而久之反会熄灭学生思考的热情。
那么如何处理要不要探究、如何探究这个问题呢?
对策之二:针对实际情况,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及教学方式
探究式学习, 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 积极主动地获取历史知识, 认识和解决历史问题的学习实践活动。新课程倡导探究式学习, 为的是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 引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 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 探究已成为新课程教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关键是如何探究, 因为倡导探究并非意味让探究主导一切, 否定其他的教学模式, 只是实施探究必须坚持“有所为, 有所不为”的原则。
首先,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根据教学要求, 坚持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开展探究活动, 只有那些具备探究价值的并且适合学生探究的内容才可以设计成历史探究活动。比如“三农问题”、“和谐社会”、国家统一、改革开放、经济全球化等问题, 都能找到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 既能站在历史的角度看待现实问题, 鉴古知今, 又能选择现实的视角审视历史问题, 拉近历史和现实、中国和世界的距离。选择此类问题进行探究式教学, 既能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使学生又很好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 又较好地落实了历史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历史的三维目标得到了有效的落实。
以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六第一课“自由放任的美国”为例, 对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 许多学生感同身受, 因此, 他们对发生在1929~1933年的那场经济危机很有兴趣, 急于在探究学习中发表自己对经济危机的看法。基于这一情况, 笔者先组织学生课前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有关经济危机的资料;然后, 在上课时出示“经济危机时资本家为什么宁愿把物资销毁也不把它廉价卖给工人?”“美国的危机是从股票开始的, 你们的父母很多也在炒股。假如有一天股票暴跌, 会引发危机吗?”“今年上半年我国股市持续下跌, 你见过发生危机吗?”“当年, 席卷美国的经济危机蔓延成资本主义世界危机时, 苏联却在有序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为什么它能逃过此劫?”等系列问题供学生讨论。在实际探究过程中, 学生众说纷纭, 此时笔者就引导学生去伪存真、由表及里, 积极地寻找答案、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使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自我完善, 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8.语文教学中的困惑及对策 篇八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是作为主体参与的,学生不但用自己的大脑思考,还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巴说,用双手做。也就是说学生要用自己的身心经历、感悟和体验。合作学习改变了传统课堂的单一、被动、陈旧的学习方式,使教学过程真正的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互相沟通的基础上,从而有效开发了课堂教学资源。
但任何一种教育方式的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会遇到种种困难和困惑。只要认真去分析问题就一定能得到解决的方法和对策。以下是我在合作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种种困惑及对策,总结出来与各位同仁探讨交流。
困惑一
在一节初一年级的语文公开课上,教师布置问题之后,让学生四个人一组进行讨论。但学生们并不急于讨论,都在找笔记本,都等着其他同学发言。如果一个同学发言了,其他人都开始记录,结果发言的并不多,全部都是记录的。5分钟之后开始汇报,只有各小组学习优秀的组长汇报。而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则是“言听计从”,别人说什么他都“同意”。于是,时间一长,小组讨论时,只有学习较好的唱独角戏,学习差的埋头发愣或说闲话。
问题分析: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一是小组成员之间没有明确分工,没有协作造成学习效率低。二是差生根本没来得及思考,汇报就开始了,时间一长,他们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就低了,甚至连思考问题的欲望都没有了。而好学生充满了自豪,往往也就不屑于差生交往了。解决策略:
将小组成员明确分工,我们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成小组长、汇报员、记录员等职务。这样,差生看着小组成员记录的讨论结果就能发言。
困惑二
学生合作交流时,常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一部分学生在汇报,但很多学生并不听。学生汇报完了,再问其他学生“刚才汇报的内容是什么?”时,许多学生早已记不全了。
问题分析:
有些学生的注意力差,并不能专心的听取汇报者的观点意见,有些同学想记下有用的意见和观点却没有时间。
解决策略:
让汇报的学生将自己的观点写在黑板上,这样交流起来就比较方便了。
困惑三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完了之后,为了方便交流,教师常常让学生把观点板书在黑板上,几个小组的代表在讲台上板书的时候,台下的学生却无事可干,浪费了时间,课堂效率不高。
问题分析:
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教师在学习任务的布置上没有考虑时间的统筹安排问题。
解决策略:
可以将黑板分成几个区域(几个小组板书汇报就分成几个区域)让小组成员走上讲台,一边讨论,一边将本组的观点直接写在黑板上。这样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
困惑四:、
教师布置了学习任务,学生行动开始了,学生的能力有高有低,提前完成的学生要么坐着等,要么开始玩,而此时教师往往又是最忙碌的,得帮助没有完成的和完成有困难的小组。针对此种情况,教师往往很生气。
问题分析:
1、学生的差异是自然存在的。
2、教师布置的作业过于少或零散。
解决策略:
1、让组与组合作起来,提前完成的帮助没有完成或完不成的。采用“兵教兵”“生教生”的方式。
2、问题的布置有层次性,给提前完成的小组一部分选作的任务,让差生“吃得了”优秀生“吃得饱”。
9.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疑难与困惑 篇九
回民小学马爱玲
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教师的热情都很高涨,个个都气势昂扬,有信心把语文工作做好,但我有很多的疑难与困惑:
一、课堂上的时间不够用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通过学方法,让学生勇于探索,对新事物产生兴趣。为了适应新课程教学,我们必须转变教学理念,必须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己找方法,那就会产生拖堂现象,那我们如何去完成教学计划,识字能力又怎么样培养?
二、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但学生自己不能成功地自主、探究、合作
10.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困惑 篇十
新课改的实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探索知识的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学内容的选取更加密切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学生的学习普遍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师生之间关系和谐、民主、平等。但同时也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作为一名一线的数学教师,在新课程教学理念逐渐的深入人心的氛围之中,却也产生了很多的困惑。
一、课堂教学课时紧张的困惑
在素质教育下,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明显缩短,但是面对难度较大的中考,我们还要像以前一样在短时间内学完初三的课程,仅限于完成课本内容,课时非常紧张,学生的年龄决定了自制力仍然差,再有家长的娇惯或者没有时间管孩子,导致在家学习效果并不好,没有自学机会,很多内容需要课上巩固,短时高效落实的并不好。
二.课本内容肤浅与考试难度不相称的困惑
数学课本的内容从例题到练习题,题量不多也比较简单,但是无论平时的段考还是期末考试,特别是最后的中考,试题难度都远远超过课本知识,这样让老师不得不补充大量的习题,但是素质教育下时间又得不到保障,时间短做的题量少而考试又不曾降低难度,让老师们纵有万般技能却也得不到施展的困惑。
三、关于“小组学习”的困惑
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能充分体现教学民主,能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从我教学实践中感悟到:因为班额较大,很多时候“合作”都只是流于形式,盲目跟从,学生没有得到真正的发展,特别一部分学生在初一初二没打好基础,到了初三面对进度快,难度加深,只有一片茫然,对自己几乎失去了信心,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导致教室内拥挤,增加了这类学生交流的机会,甚至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是很好。
合作学习时,优生活动多,学困生成了旁观者,如何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提高合作学习的时效性?
“书越来越难教”,这是我和部分同事的感慨。我们只能边实践边反思改进,努力提升自己的反思能力,才能找到更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以上是我的一些粗浅的认识,不一定正确,希望能得到各位老师们的指点和建议。
学应用较为突出或关键的事件及思考
于七年级学生而言,使其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学习是不容易的,在使用白板的拖拽、隐藏等功能后,使得学生能够长时间集中注意,共同方法和角平分线的几何语言,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同时利用白板中的工具模板能较好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大大增强了课效果,也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了主动学习。
观全课,多媒体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不仅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还可以大大发挥教师“教”的创造性与学生“学”的主动性,在教学方法上指明了方向。
用白板前后教学效果的比较?
传统教学中,学生不易从教师的口头讲解中理解角的比较的探索过程;使用了smartnotebook10.0软件后,可以通过实际操作直观且生现在学生面前,且在具体运用方法解决问题时,也能较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化其观察总结的能力,让学生乐于合作探讨,快交流的学习氛围中来。
较之传统黑板教学,白板教学时若当前板面已书写满了,可以新建页面再书写,之前书写的内容会自动临时保存,这样便于课堂上的。
成了哪些生成性资源,如何再次使用?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学生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进行学习,可以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学习环境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培养他们的认知学习策略和批判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以实现所有黑板上的功能,能够任意书写、画图,使得本节课中出现的问题得到快速直观的解决,同时,还可以变换字体图像的颜色、准确和实用;还可以更新存储,积累教学资源,有助于科技资源的积累和共享。
他建议
对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提两点小小的建议,不足之处,还望指正:
mart notebook10.0中的工具模板具有很好的便捷性和实际操作性,但输入数据时较为麻烦,而针对数学学科的特殊性,在具体问题中入一些专业的特殊符号时,会出现无法方便输入的问题,希望能够很好的予以解决;
11.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困惑与反思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语文 困惑反思
教而知惑,惑而思进。在教学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必将引起教师更多的思考与探索。
一、一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再浓厚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只要能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他们自然会进入学习的境界中,进行自觉、自主地学习。
然而,在现实的学习中,我们的一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再浓厚,学习的热情不再高涨。他们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更多的,他们只是完成学习的任务。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学生的这种学习情况呢?
1、教师自身的原因。
教师的教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如果教师对教学没有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课堂教学缺乏足够的激情,学生又怎么会兴趣盎然、满怀激情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呢?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自问:我们对教学是否充满了兴趣?我们的课堂是否充满了激情?当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再浓厚,我们是否应该更多地反思自己的教学呢?
2、学生自身的原因。
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景:教师一腔热血、激情四射,一些学生却面无表情、无动于衷。教师的满腔热忱付诸东流、化为乌有,这不能不让教师感到心痛。的确,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部分学生没有表现出语文学习的兴趣,这也是一个客观现实。
3、学习语文的渠道过于单一,学习的方式过于简单。
教学中,课堂成了学生学习的唯一场所,语文课本成了学生学习的唯一用具,大量的练习挤占了学生们课外阅读和实践活动的时间。语文学习成了识记、诵背、练习、考试……这样的学习,学生会喜欢吗?学生会感兴趣吗?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反思的问题。
1、以趣激趣。
要让学生对语文学习充满兴趣,教师必须对语文教学充满兴趣,让语文课堂充满激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一面镜子,是一部“活生生”的教材,更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教学潜移默化地影响、熏陶、感染着学生。教师的兴趣必定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教师的激情必定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激情。
2、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丰富学生学习语文的方式。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学习语文的渠道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方式也应该是灵活多样的。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呼吸芬芳的空气,感受景色的怡人,激起情感的涟漪,这是在学习语文;让学生走进社区,感受社区的变化,体验社区人民的生活,这也是在学习语文;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朗诵会、故事会、辩论会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陶冶情操,这同样也是在学习语文。这些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都能够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学生的想象思维没有得到较好地发展
爱想象,爱幻想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对任何事物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好奇心理,他们总是喜欢用独特的想象去描绘五彩斑斓的世界,总能在想象中感受世界的奇妙和生活的美妙。
然而,在现实的学习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学生的想象思维开始变的迟缓,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不喜欢想象。是什么原因让他们不再热衷于想象呢?
1、想象时间和机会的缺失导致了学生想象思维没有得到较好的发展。
想象力是一项重要的能力。想象思维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在实践中逐步培养和发展起来的,需要有足够想象的时间和想象的机会。作为教师,我们给予学生充分想象的时间了吗?给予他们充分想象的机会了吗?为了追求高分,我们挤占了学生太多的课余活动时间,挤占了学生想象的时间。没有充分的想象时间,学生的想象思维会得到发展吗?
科学、音乐、美术等课程对于学生的想象思维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在现实的教学中,这些课程往往被挤占,尤其是在期末考试的时候,这种现象更为严重。没有充分想象的机会,怎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思维和想象能力呢?
2、“标准化”的评价限制了学生想象思维的发展。
很多时候,为了追求所谓的“高效”,为了让学生快捷、准确地掌握知识,为了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教师们总是以一些现成的、常规的思维去引导学生,害怕学生创造性地思考,害怕学生出错,影响分数。很多时候,教师总是对参考书爱不释手,总是热衷于“标准答案”,一切唯书是从。在很大程度上,参考书犹如一把矩尺,限制了教师的思维,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在这样的情景下,学生的想象思维会获得发展吗?如何才能有效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呢?
1、创设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
学生的学习、成长应该是全方位的。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分数,而是要获得全面的发展。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又要培养和发展自己的能力。我们不能以牺牲学生的能力来换取学生分数的提高。我们要善于把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创设足够的机会,引导学生进行大胆地想象。
科学课是培养学生想象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有效平台。学生的思维会随着科学家的大胆想象而任意驰骋;音乐课上,优美、激昂的旋律会激起学生无限的遐想,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美妙的乐池中;美术课上,伴随着学生画笔的飞舞,学生在天马行空的想象中感受艺术的快乐,感悟艺术的真谛……这些课程对于学生的想象思维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鼓励学生进行大胆地想象。
12.我谈语文教学中的困惑 篇十二
一、问题与困惑
1. 评价与新课标理念如何紧密结合?
当前, 社会对学校、学校对教师、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几乎都还是以学生成绩、升学率为主要标准, 不可否认, 考试仍然是教、学的导向和指挥棒, 这无形中导致教师们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却又回到了应试教育的评价上。我们知道, 应试教育重视扎实有效训练, 更多关注教师的“教”, 而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 师生缺少个性的张扬。新课程则更多关注学生的个性、兴趣, 通过体验、合作探究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自主建构知识, 由于课时有限, 探究需要时间, 加上选修模块增多, 训练时间必然减少, 怎样才能保证学生在考试中依然保持优势, 除了进一步反思目前的课堂教学, 是否也应该从考试方式、目标等角度考虑?
以往的教学绩效以试卷成绩论英雄, 平时讲究稳扎稳打, 现在讲究能力方法、探究体验, 教学内容多了, 选择性大了。那么我们的教学绩效如何得到合理的评价?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 教师的负担重、压力大, 这是一个事实, 班额过大, 也是加重教师负担的原因之一。如何把考试、评价与新课标理念紧密结合, 体现考试目标和教学评价的多元性, 是广大一线教师们困惑和关注的问题之一。
2.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怎样才能提高?
在物理学习过程中, 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主要表现在:课堂没有预习、复习的习惯;没有当天及时消化巩固的习惯;遇到困难没有认真思考的习惯;遇到错题没有经常反思的习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验创新能力普遍较低。在以往小学、初中阶段的学习中, 老师、家长管的太多了。尤其初中阶段, 为提高重点高中录取率, 课堂上教师拼命讲, 留白的时间太少, 学生没有养成思考习惯, 课后已锻炼成做题的机器, 甚至有不少学生到了初三已经有厌学情绪。到了高中, 自然对自主学习陌生, 方法缺失, 给时间也不知道怎么学。
曾在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上看到一个教师发帖求教:“一个知识点我讲了99次, 可学生考试时还是做错了, 考试后学生们都又想起来了, 这到底是为什么?”我们自己也经常会抱怨:学生“一听就懂, 一看就会, 一做就错”。究其原因,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模仿的多, 思考的少, 被动接受多, 主动参与少, 知识理解不深, 规律运用不活, 常常反映在推理、分析、综合的过程中存在逻辑混乱、思维颠倒。
反思高中物理课堂教学, 讲授新知识点时为了增加课堂容量, 教师往往注重讲, 甚至很多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变成了“只讲不做”或“计算机模拟”, 学生缺失了知识获得的参与过程, 自主思考的时间太少, 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引导训练, 知识建构过程由教师包办代替, 导致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下降。难怪学生感觉到物理离生活越来越远, 学习兴趣降低。在高中物理教学中, 教师如何才能从一个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与学生一起发现物理现象、探寻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课堂怎样才能成为学生能自由的想、充分的问、大胆的做、自主的学、平等的交流的乐园?
3. 教学深度如何准确把握?
虽然每个学校、每个教师都很重视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的研讨, 但在真正教学时, 教师普遍有一种“宁愿多讲, 不愿少讲;宁愿讲深, 不愿讲浅”的心理, 这似乎能防止考试出现偏差, 但如果大家都是这种心理, “减负”势必会成为一句空话。加上有个别老师缺乏对考试说明的研究或才从高三下来, 凭老习惯上课, 在新授课中一不小心超纲的高考题就出来了。参加集体备课, 经常会听到对同一考点教学深度上的不同理解。比如, 前不久参加高一物理集体备课, 对考试说明中“有关向心力的计算, 只限于向心力是由一条直线上的力合成的情况”这个说明有不同的理解, 有的老师认为, 类似圆锥摆运动, 就可以不讲了;但也有老师认为, 教材上有火车拐弯问题, 向心力就不在一条直线上, 所以圆锥摆问题不能不讲。
为了更准确把握教学深度, 教师要注意三个方面:第一, 相信权威, 不相信习惯。要认真研究考试说明、教材的变化, 根据教研室、学科专家等的解读, 准确把握教学方向与深度。第二, 集体教研, 碰撞智慧。扎实进行集体教研, 深度讨论, 达成共识, 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教学深度不一的现象。第三, 精选练习, 避免因题加深。学生做前, 教师要先做, 对于起始年级难度太大的坚决删除, 不作要求的坚决删除, 这会在很大程度上缓解高一学生在物理学习上的迅速分化。绝对要避免出现由所选择的教辅资料难度左右教学深度的现象。
4. 该坚守怎样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
在新课程理念下, 关于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研讨逐步深入, 但在各级各类赛课中, 经常会看到以下几种现象, 值得反思。
(1) 贴标签式的体现“三维目标”的现象。为实现三维目标, 一个完整的物理问题在课堂上被人为分割成很多支离破碎、没有思维深度的小问题, 学生轮番站起来回答, 非常热闹。课堂看似很“活”, 但实质也很“乱”, 学生少了一次深度参与, 多了一份信息混杂中的忙乱适从。更有甚者, 为了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不时来一段无病呻吟的“情感教育”, 标签痕迹可见一斑。
(2) 有了分组讨论、探究, 就能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现象。不管课程内容需不需要, 合不合适, 课堂一定要搞几次分组讨论、合作学习或是科学探究, 表面上是热热闹闹, 全员参与, 实际很多时候, 搞不清学生在讨论什么, 探究到什么程度, 教学多了几分随意性和盲目性。抛弃虚假繁荣, 追寻教学效果, 让学生“真”学习, “真”讨论, 应该成为共同的追求。
(3) 教师少说话, 学生多说话才能体现新课程理念的现象。为使课堂气氛活跃, 课堂上教师都不敢说话了, 有些学校还具体规定了教师每节课讲解的时间, 似乎让学生说得越多, 越能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个人认为, 应该教师讲解的地方, 就是给学生再多讨论的时间, 也不一定能得出结果, 该教师多讲时就要多讲, 该让学生讲时, 让学生充分表达, 这也许才是正道。
(4) 不使用多媒体就体现不了新课程理念的现象。多媒体的滥用, 可能导致教师教学能力退化, 实验能力下降。长期这样, 会使学生产生兴趣缺失, 视觉疲劳, 思维迟钝。有的教师上课放课件, 感觉在给学生做讲座, 甚至离开课件不会上课。实验规律该做实验时就进实验室, 微观、天体问题该用多媒体模拟的就用多媒体, 重要知识点、公式该板书时就板书, 这才是高中物理教学该坚守的。
二、思考与策略
1. 知识与方法。
香港《亚洲周刊》曾在题为“中国教育体制应进行改革”一文中谈到:“相当一部分教师除了把学生当作‘考试机器’来操练, 已经不知道什么是教育的真正目的。”在这种课程模式下, 听讲和习题成为学生最主要的学习方式, 提不出问题, 不会做研究, 创新精神严重缺乏。
在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 如何获取新知识远比知识本身重要。有关研究结果显示:一个人的成功, 只有15%来自专业知识, 而85%则来自态度和能力。从这个角度说, 高中物理课程不仅仅是传授物理知识, 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物理新课标特别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让学生参与知识与技能获得的过程, 学会学习, 其目的就在于此。
在实际教学中, 可以通过设置问题情境, 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 通过实验、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活动, 经历探究过程, 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获得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的发展, 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唤醒、激活学生的潜能。
如在《电容器的电容》一节的教学中, 可以先让学生通过图1体验电容器的充、放电过程, 有条件的, 还可以借助传感器观察电容器充、放电过程中的i-t图像。在探究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时, 可以将教材中预设的图2演示实验改为学生自主探究, 让学生自主发现影响平行板电容器电容的因素, 实际教学效果很好。
不能只重视“教什么”, 更要重视“如何教”, 很多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形成来自实验探究和生产、生活实际,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在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下, 关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问题意识”, 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 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 这才是物理课教学的本真。
2. 一步到位与循序渐进。
客观地分析高中物理尤其是高一物理教学起点过高, “一步到位”的教学思路是导致学生“高中物理难学”印象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是起始年级的物理教学首先是要正确的引导, 让学生顺利实现从初中物理到高中物理的衔接。从直观到抽象, 从定性到定量, 从标量到矢量, 从简单到复杂等都是学生高一物理学习中首先面对的坎。如从初中的速率、路程概念对应到高中的速度、位移概念, 面对首次出现的有方向的物理量, 学生在理解上有较大困难, 再加上高一物理从二力平衡到多力的平衡, 从匀速直线运动到匀变速直线运动等都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相对而言, 初中物理教材难度小, 趣味性浓, 所研究的课题一般都直接来自于实验或生产、生活实际, 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总结、归纳得出物理规律, 比较符合初中学生认知规律, 而且定量少, 定性多, 一般比较形象、具体、生动, 易于接受;而高中物理教材重视理论上的分析推导, 逻辑思维能力要求高, 定性讨论减少, 定量研究增多, 还常常需要运用函数、图象和极值等数学方法来研究解决物理现象和问题, 这些都会使学生感到物理抽象难学, 因此, 高中物理老师在教学中更应注意循序渐进, 切忌一步到位。
例如, 有的教师在教完《力的分解》后, 马上就去讲解大量的静力学问题, 甚至去讲动态平衡问题, 试想这时学生对合力的几个效果尚难以完全理解, 对平行四边形法则的应用还不够熟练, 再加上数学中三角函数学习的滞后, 学生解决这类问题的困难就可想而知了。这种由于教师的引导方法不当, 导致学生一开始就觉得物理如此之难, 怎么能怪学生认为物理难学呢?教师不应该把教学目标选择不当的责任完全推向考试, 推向参考书, 这实际上是站不住脚的, 应该多从自身的教学理念以及对教材的把握上找原因。高一物理教师作为高中物理的引路者, 要有意识地降低学习的门槛, 努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先将学生引进门, 物理学习就成功了一半。
3. 教书匠与研究者。
新课程教学呼唤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走向研究者、反思者, 也就要求新时期的教师不仅专业学识要较为丰富, 而且还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和反思。
教学反思及其必要性, 早在1910年杜威在他的著作《我们怎样思维》中, 就有所体现, 他倡导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在杜威看来, 反思的出发点是对问题、情境、结果等的困惑, 经过分析、假设、推理与检验而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是否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反思, 似乎已成为当代衡量优秀教师的标准。教师的反思可以随时进行, 比如听公开课或上示范课后的随想, 教学过程中的感触、思考或困惑;试卷作业批改后对学生出现的某个错误的反思;学生对你的课堂教学进行评议等。
对教学问题的研究和反思一定来自于日常的实践中。有一次笔者和两位老师一起同题异构上了《实验: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这节课, 结束后我及时写下如下三点反思:
(1) 学生实验时间还偏少。这节课是一堂实验课, 但我最终留给学生实验的时间只有不到20分钟, 和我预设的还有差别。可能是在一些实验操作的细节讲解上纠缠的时间偏多了一点。应该重点选择伏安法, DIS方法上花的时间还偏多。简单铺垫后就应该把更多时间留给学生动手。对于学生器材的选择和使用强调得还不够多。对学生实验中暴露的问题关注得还偏少了一点。
(2) 课堂总结不够充分。在这节实验课中, 学生数据记录、坐标标度选择、单位换算等方面还是暴露了不少问题的。比如电压电流表读数时, 根据所选量程, 有学生未能注意到表的最小分度, 有的读数错误, 有的未进行估读;在作图时, 有的学生纵坐标从0开始, 使得U-I图未能展开在整个坐标纸内;有的在连线中电压电流表连接错误等等, 这些问题应该在最后课堂小结时进行提醒和总结, 以免学生对一些问题保留错误的认识, 但由于时间关系, 我感觉自己本节课小结得有些匆忙, 有些问题未能给学生特别提醒。
(3) 要重视与学生思维互动。物理课对学生的思维要求还是蛮高的, 有时我们过多地关注了课堂的整体设计, 希望学生能向着自己预设的轨迹行走, 但事实上, 课堂是一个思维动态形成的过程。学生有时会出现对问题完全不同的认识, 超出你的预设。整个课下来, 总体上还是比较关注学生的课堂思维表现的, 但感觉自己有时还放得不开, 总想着这堂课的教学任务, 对学生即时生成的一些问题, 轻描淡写地带过, 不敢展开让学生讨论。都知道知识需要学生自己去体验获得, 但总感觉时间不够用, 有时又对学生不放心, 不敢放手让学生探究, 还是比较矛盾的一些想法, 我会不断尝试、反思, 希望自己的课堂能真正成为学生感悟、顿悟的地方。另外两位老师教学中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有:课堂设计中用水果电池引入比较真实, 对电学器材选择非常重视, 电压电流传感器使用很熟练到位等。
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反思我们的教学, 这是提升教学能力的一个快速通道, 如果坚持反思, 一个阶段后, 你会惊喜的发现驾驭课堂的能力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每一个高中物理教师都是新课程的践行者, 只有不断审视自己的课堂, 关注自己的学生, 反思教学中的问题, 着眼教育的未来, 才不至于在前行的路上迷失自我。
【我谈语文教学中的困惑】推荐阅读:
初中作文教学困惑10-22
语文教学中的兴趣教学论文10-23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10-07
语文教学中的美感培养08-27
语文教学中的三个原则09-06
浸润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10-06
体验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10-23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07-10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口语训练09-01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预习论文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