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现状与对策

2024-08-28

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现状与对策(共11篇)

1.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现状与对策 篇一

摘 要:设施农业是衡量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之一。设施农业就是利用人工建造的设施,为种植业、养殖业及其产品的贮藏保鲜等提供最佳的环境条件,以期将农业生物的遗传潜力变为现实的巨大生产力,获得速生、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产品。本文在分析国内外设施农业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提出目前我国设施农业发展中的对策建议。关键词:工厂化农业;设施农业;对策

0.引言

进入21世纪,我国开始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在农业,难点在农村。为此,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农业已开始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发展 进入了一个关键的新时期。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正在促使世界农业发生巨大变化,并成为支撑各国农业发展的基石和提高农业竞争力的关键。在新的形势下,我国农业生产正从数量型向数量与质量并重型方向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已成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在这一过程中,设施农业必将发挥重要作用。设施农业就是利用人工建造的设施,为种植业、养殖业及其产品的贮藏保鲜等提供最佳的环境条件,以期将农业生物的遗传潜力变为现实的巨大生产力,获得速生、高产、优质、高效的农畜产品。设施农业是知识与技术高度密集的产业,集成了现代科学领域如信息、材料、电子、能源、机械、生物、建筑、品种、栽培、养殖、管理等现代科学技术,是衡量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之一,具有高科技含量、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易于集约化生产等特点,近年来在国内外发展速度很快。

1国外设施农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1.1国外设施农业的发展现状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在设施农业上的投入和补贴较多,设施农业发展迅速。目前全世界设施农业面积已达到400万hm²。设施农业比较发达的国家主要有荷兰、以色列、美国和日本。另外,法国、西班牙、澳大利亚、英国和韩国等国家的设施农业也都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在上述这些国家,其设施设备标准化程度、种苗技术及规范化栽培技术、植物保护及采后加工商品化技术、新型覆盖材料开发与应用技术、设施环境综合调控及农业机械化技术等具有较高的水平,居世界领先地位。并在向高层次、高科技以及自动化、智能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实现了农产品周年生产、均衡上市。设施农业已发展成为由多学

科技术综合支持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它以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以及可持续发展为特征,有的已成为其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1.2国外设施农业发展的趋势和重点

目前国外设施农业的发展呈现以下的趋势:①温室建筑面积呈扩大化趋势。大型化扩大每栋温室的面积,有利于节省材料、降低成本、提高采光率和提高栽培效益。国外农业技术先进的国家,每栋温室的面积基本上都在0.5 hm²以上,连栋温室得到普遍发展,室高一般在4.5m以上,最高的有6m左右。这种大空间可进行立体栽培,便于机械化作业。②机械化、自动化水平。设施内部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光照度、一氧化碳浓度等)的调控由过去单因子控制向利用环境计算机多因子动态控制系统发展。发达国家的温室作物栽培,实现了播种、育苗、定植、管理、收获、包装、运输等作业机械化和自动化。荷兰Petson花木公司的8000m²盆花栽培从播种、育苗到定植、管理等作业只用了3个工人,年产30万盆花,产值达180万美元。美国开发了移苗作业机器人,可将作物幼苗从穴盘中转栽到苗床上。③向无土栽培发展。在设施农业发展进程中,无土栽培正在改变着设施栽培的传统种植方法,成为当今世界栽培学领域里飞速发展的一项新技术。无土栽培具有节水、节能、省工、省肥、减轻土壤污染、防止连作障碍、减轻土壤传播病虫害等多方面优点,已引起世界各国关注。无土栽培温室的发展在国外发展较快,荷兰超过70%,加拿大超过50%,比利时达50%。美、日、英、法的无土栽培面积达到250—400hm²。日本无土栽培作物占温室总产量比例是:草莓66 %、青椒52%、黄瓜37 %、西红柿27 %。已成功开发计算机控制的营养液配制和供给的闭路循环系统。④覆盖材料多样化。除玻璃纤维增强塑料板(FRP),聚乙烯(PE)薄膜、聚氯乙烯薄膜(PVC)等常用材料外,现已开发了多种覆盖材料。例如聚碳酸酯塑料板(多制成波浪板)透光好、耐冲击强度好,使用寿命长。双层或多层聚碳酸中空板(PC板),重量轻、保温好,价格比较便宜。国外还研制了多利,缀铝遮阳膜,具有不同的遮光率和保温性能,可供用户根据需要选用。⑤发展温室生物防治减少农药施量,发展超低量喷雾设备,开发生物防治技术,使荷兰温室青椒生物防治率达到80%—90 %,日本从1993年也开始发展温室生物防治。⑥温室内部广泛使用喷灌或滴灌等节水灌溉系统。

2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历史悠久,至今已形成多种类型,其结构由简单到复杂,功能由单一到综合,管理由粗放到集约。设施农业技术的研究开发工作也得到不断加强,设施农业科技项目正受到国家前所未有的重视。继“九五”期间国家科技部将“工厂化高效农业”列入国家

重大产业工程项目,投入大量人力、财力与物力进行产业化开发推广后,“工厂化农业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也被列入国家科技部“十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2001年,“设施园艺可控环境生产技术”也被首次列入国家“863”计划。这都反映了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设施农业的发展。世纪50年代,我国从前苏联引进的保护地栽培技术,可谓简易的设施农业,然而受制于设施条件和技术手段,设施农业发展十分缓慢,难成规模。20世纪60年代末,我国北方大、中城市郊区才初步形成了由简单覆盖、风障、阳畦、温室等构成的一整套保护地生产技术体系。70年代,地膜覆盖技术由日本引入中国,很快得到推广,对保温、保墒、保肥起到了很大的作用。80年代,以日光温室、塑料大棚、遮阳网覆盖栽培为代表的设施园艺取得长足进步,形成了以塑料棚为主的与风障、地膜覆盖、阳畦、温室等相配套的保护地蔬菜生产体系。90年代以来,我国较大规模地引进国外大型连栋温室及配套栽培技术,设施农业也以超时令、反季节的设施园艺作物生产为主迅猛发展。到2000年,我国以蔬菜栽培为主体的设施园艺面积已达210万hm²,按绝对面积计算为世界第一。设施园艺的发展基本上解决了我国长期以来蔬菜供应不足的问题,并实现了周年均衡供应,达到了淡季不淡、周年有余的要求。在设施园艺研究领域,我国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不仅试验研究出比 较适合我国气候条件与国情的园艺设施,而且在保护地栽培、节水灌溉、机械化育苗以及蔬菜花卉无土栽培等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某些成就,有些研究成果已逐步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与推广。目前,我国设施农业已超越早先的瓜、菜、花卉等园艺作物的范畴,广泛地用于大田作物、水产养殖、畜禽饲养及林果生产等农业的诸多领域。

2.2我国设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设施农业的建设与发展体现了现代化农业相对于传统农业的、一种带根本性的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与进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十分重视设施农业的发展,从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地膜覆盖,到单栋塑料大棚产生,发展到今天的温室连栋大棚、智能温室节能温室,目前,我国设施农业的面积已居世界之首。然而我国的设施农业在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上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尚有很大差距,还有很多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⑴ 科技含量低。发达国家发展工厂化农业采取的是“高投入、高产出”的高科技路线,而我国由于技术和经济的原因,采用的是低投入、低能耗的技术体系。温室结构简易,环境控制能力低;栽培管理主要靠经验,与数量化和指标化生产管理的要求相差甚远;温室种植品种也大多是从常规品种 中筛选出来的,还没有专用型、系列化的温室栽培品种,设施条件下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始终在低水平上徘徊;

⑵ 设施水平低下。从统计数字上看,我国设施栽培面积很大,但设施装备的水平低下,90%以上的设施仍以简易型为主,有些仅具简单的防雨、保温功能,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土地利用率低,保温、采光性能差,作业空间小,不便于机械操作,更谈不上对设施内的温、光、水、肥等环境因子的综合调控。虽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比较落后的农村经济状况和较低的人民生活水平的需求,但整体设施水平较低,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

⑶ 机械化程度低,劳动强度大。我国设施农业机械的配套水平不高,机械化作业水平低,生产仍以人力为主,劳动强度大。现有的产品机型不多,且多为借用已有的陆地用小型耕耘机械。机械化水平低也是制约我国设施农业发展的瓶颈;

⑷ 运行管理水平较低。现代设施农业具有市场、高技术和企业化3个特点,是硬件设施和软件技术的统一体。当硬件设施建成后,软件技术将起到主导作用。设施农业发达的国家除了拥有先进的硬件设施,还需要有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完全与市场相适应的运行管理机制。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起这种管理机制,仍然以经验的和粗放的管理手段为主。硬件设施是可以靠一次性投资在短时期内建成,而后期管理和运作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预期目标的。

此外,我国设施农业目前还存在着如土地利用率低、劳动生产率低、经济效益不太明显等诸多问题。现代设施农业的优势是要靠现代工业管理和生产手段才能充分得以展示。3 我国设施农业发展对策的思考与建议

⑴ 转变观念,正确认识设施农业。设施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设施农业的发展程度已经成为当代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志。为此,我国应从一个战略的高度去认识设施农业,既不能盲目引进、扩大设施农业的规模,也不能对设施农业无动于衷。因此,各地要正确认识设施农业,在制定农业发展远景规划中,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有预见性地、不失时机地将设施农业的发展列入应有的位置,积极引导经济发达的城市地区和企业集团起步发展设施农业;

⑵ 发展符合国情的现代设施农业体系。国外的现代设施农业确有独到之处,其科技含量高、智能化程度高、管理得当。因此,我国应适当引进,以提高我国设施农业水平。但我国幅员辽阔、气候类型多样、地域条件差别大,经济、技术、市场条 件不一,致使我国不同的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各不相同。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发展设施农业,而不能盲目照搬某一国家或地区的模式。必须重视区域特点,因地制宜,找出适合本地的、先进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设施农业类型,形成适合中国国情的设施农业发展体系;

⑶ 推进设施农业的规模化和产业化。设施农业是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产业,只

有形成相当规模的生产,才有可能形成强有力的品牌效应,从而占领市场,使资源优势得到有效的开发与持续利用,同时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各级政府应在搞好规划的基础上,采取加大投入等政策措施,以有前途、规模大的龙头企业为突破口,集中扶持和培育规模化的设施农业基地,加快设施农业企业的发展,进而推进设施农业的产业化;

⑷ 大力提高生产者的素质。先进的设施和技术只有由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人来操作,才能使设施和技术的先进性得以发挥,巨大的增产潜力得以充分体现。目前,我国在设施农业的技术开发、管理等方面极度缺乏高素质的人才,有些关键技术的开发管理与国外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必须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大力普及设施农业的科学知识,注重培养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才,大力提高生产者的素质;

⑸ 建立设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发展设施农业必须以科技创新为依托。没有科技含量或科技含量低的设施农业,将无法确保设施农业得到有效的发展,其经济效益也是相当有限的。只有以科技创新为依托,才能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力优势、经济效益优势,从而使设施农业能走上一条快速、持续发展的道路。因此,必须加大科研开发力度,切实解决设施农业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难题,重视设施农业相关生物技术的协作攻关,积极开展设施农业配套技术的开发研究,因地制宜地研制和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设施农业设备,建立设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

参考文献

[1] 祝华军,田志宏等.农业技术的要素替代特性及我国工厂化农业技术的发展方向,[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3.11

[2] 赵冬梅.我国工厂化农业发展状况与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02.5

[3] 魏文铎等.工厂化高效农业,[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53—57

[4] 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研究课题组.我国工厂化农业发展战略与管理创新研究调研报告,[R].2002年10月

[5] 李云伏.几个重要农业基础研究方向的探讨,[J]中国科学基金2006.1

[6] 叶全宝,李华,霍中洋等.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战略,[J]农机化研究,2004(5):36—38

[7] 安国民,徐世艳,赵化春.国外设施农业现状与发展趋势,[J].现代化农业,2004,(12):34—36

[8] 古文海,陈建.设施农业的现状分析及展望,[J]农机化研究,2004.1

2.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现状与对策 篇二

1 现代农业面临的改革

自20 世纪50 年代起, 发达国家的农业开始纷纷进入机械化时代, 在大型农机、化工、杂交及转基因品种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 高产量的机械化农业满足了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 但现代机械化农业的一系列弊端也逐步显现[1,2]。

1.1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在机械化石油农业阶段, 人们为了保证产量, 追求经济利益, 不断掏空和破坏大自然的宝库;过度砍伐、伐林造田、林地放牧导致森林面积锐减, 浪费和污染导致水资源危机, 不合理的种植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 对石油资源的大量应用导致了化学污染、气候变化以及能源短缺的问题。随着自然资源的枯竭, 如何将机械化的石油农业打造为高效节能环保的高科技农业是未来必需要解决的问题[3,4]。

1.2 减少环境污染, 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

农药和化肥等现代化工产品大幅提升了农业生产力, 推动了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 但这些化工产品也带来了许多危害, 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造成难以逆转的环境污染;二是一些农药残留直接污染了农产品, 降低了农产品的质量和商业价值。反复大量地使用农药化肥还会导致病虫害耐药性增强、土壤板结退化、破坏生态系统等一系列的严重问题, 并最终威胁到人类自身。因此, 如何将生态农业的理念融入到集约化的农业生产, 将是未来农业发展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的议题[5]。

1.3 维持农业生态系统稳定

种植品种的单一性和遗传特性上的相似与单调是农业生态系统脆弱和抗逆性低的重要根源[6]。首先, 单一集约的生产降低了生态群落的多样性, 生态系统稳定性下降, 受病害干扰的可能性急剧上升;其次, 过多的人为干涉粗暴地破坏了生态系统原有的平衡, 一味追求产量, 不顾及环境承载力, 不合理的开发和管理直接导致农业生态系统失衡。因此, 在未来农业的发展中, 应重视生态学理论的应用, 在生态系统层面上, 不断实践创造新的生产模式, 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再平衡和可持续。

2 农业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及其理论探索

2.1 农业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

为了解决现代农业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世界各国都在努力寻求农业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模式。人们进行了包括自然模式、生物模式以及有机模式等一系列尝试, 在节能、环保和食品安全等方面取得了广泛进步, 并开始逐步重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984 年, 哥尔丹·道格拉斯出版了《Agricultural Sustainablity Changing World Order 》, 首次提出了“农业可持续性”问题。1991 年, 联合国粮农组织发表的《登博斯宣言 》强调了几个层面上的农业可持续发展, 包括自然资源的管理和保护, 动植物遗传资源的延续, 以及环境、技术、社会经济的相互协调。由此开始, 农业可持续发展不但作为一个重要理论思潮被科学家熟知, 更在全世界的农业发展规划中得到广泛的关注和认可[7]。

2.2 生态农业概念的发展

土壤学家Ablerche在1970 年率先提出了“生态农业”的概念, 此后, 英国科学家Worthington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拓展, 提出生态农业就是“生态上能自我调节, 能量输入较少, 在创造经济效益上有发展前景, 在生态、伦理、景观方面均适应需要”的小规模农业[8]。生态农业的概念大约于20 世纪80 年代引入中国, 在不同发展时期, 不同研究方向的科学家也有着不同的见解。卞有生认为, 中国生态农业是“总结吸取了各种农业生产实践的成功经验, 根据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的基本思路, 应用现代科技所建设和发展起来的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集约经营管理的农业生产综合体系”[5]。叶谦吉认为, “生态农业, 是从系统思想出发, 遵从生态学理论、经济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 以现代科技成果和最新管理手段, 汲取有价值的农业传统的基础上建设起来, 获得比较高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模式”[1]。这些对生态农业概念的认知, 其基本内涵并无本质区别, 都是基于汲取本地农业传统, 在生物学、生态学和社会经济学理论和技术的指导下, 协调统一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农业发展模式。

3 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历程

3.1 我国的传统生态农业

我国农业的发展已有约1 万年的历史, 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发展阶段。早在南北朝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中就指出“顺天时, 量地力”, 提出了一系列尊重自然, 量地耕作, 顺应天时合理安排农事的思想, 并将这些实践经验用朴素的五行理论总结成一套系统, 包含了间作学说和地力再生学说等。清初农学著作《沈氏农书》中, 也描写了当时江浙一带农业资源利用和集约经营的一些基本措施, 提出了一些基于农家庭院尺度的小型生态农业生产模式。因此, 真正适合中国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切实可行的生态农业思想应该从本国的农业历史传统中寻找源头, 而不是照搬西方成功经验。我国的生态农业是借鉴了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精华, 尊重自然规律, 度量环境承载力, 主张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使生态系统的质能循环保持稳定和适量, 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协调的基础上, 实现以发展为核心的可持续[9]。

3.2 我国现代生态农业模式探索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 我国生态农业力求建设基于生态系统物质能量流通循环规律的本土化的生态农业模式。经过多年的摸索, 通过建设一些不同类型、不同层级的模式探索试点, 正在建设扎根本土、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发展体系[10]。每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资源、历史文化、经济发展水平都有其特殊性, 因此要因地因时选择适当的生态农业模式。我国当前的生态农业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以下3 种类型:基于质能流通规律的食物链循环型;基于群落演替规律的时空立体型;基于生态学原理的系统调控型模式。不同的生态农业模式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在生态农业的规划中则要根据各种具体条件来加以应用, 并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对其进行改进和完善。当前, 我国生态农业还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与挑战, 随着新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与面临资源环境瓶颈, 为了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我国的生态农业应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创新, 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

4 我国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生态农业发展已取得许多成就, 但仍存在问题:一是当前的各种生态农业模式多局限于物质能量循环和能量资源多级回收利用, 农业的多功能生态服务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二是基本格局始终以种植业为核心, 且未能与其他产业部门良好地结合, 存在市场导向缺失、规模上不去、品牌辨识度低、经济效益差等一系列问题;三是在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研究方面始终缺乏系统完整的理论整合成果;四是标准化的农业管理需要完善, 并需要进一步提高可操作性[11]。

5 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前景和新趋势

5.1 发展多产业结合的开放性农业

现代生态农业能将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模式向工业化、集约化、多产业耦合的方向转变, 以农林牧渔产品的生产加工为基础, 与生产流通领域紧密联系在一起, 实现农业、工业、服务业的网络化连接, 促进各种资源及劳动力的有效利用, 最终形成良好的生态农业框架, 这一框架不是封闭的, 并有利于与农业以外领域的交流。

5.2 以发展多功能生态农业为新方向

我国的生态农业注重采取不同农业生产工艺流程间的横向耦合, 达到提高产品产量的目标;同时具有较强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地域性特征, 从南到北形成了丰富多样、形形色色的农业区域, 既表现了自然界的多样性, 又为文化的多样性奠定了自然基础, 使当前生态农业从以生产功能为主向生产、生态和文化等复合功能的转变成为可能[12]。例如在上海等大都市所建立的许多城市菜园, 除部分生产性功能外, 更多的则是关注生态文明、旅游观光、科学教育等方面。

5.3 在生态农业的发展中注重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我国的生态农业主张对本土农业传统进行扬弃, 在继承并革新传统农业实践经验的同时, 以现代农业科学理论为基础加以整合, 引入最新的实用技术进行二次革新创造, 并对整个系统的各个环节进行再优化, 最终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化生态农业的有效转型。

5.4 重视生态农业技术的研究、应用和推广

我国生态农业已初步建立了一套技术体系, 但其还很不完善, 现有的体系基本上只是对以往技术的简单整合, 还需要进行不断的改进和优化。关于生态农业的研究和探索将关注2 个方面:一是围绕可持续农业的发展, 巩固生态农业的理论基础;二是加强生态农业技术的应用与推广, 尽快解决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技术问题。目前, 关于我国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任务是:通过调整相关政策, 积极组织实施技术创新, 形成一套既适合我国国情又符合国际市场要求的生态农业核心技术体系和管理模式, 并加以推广和应用。

5.5 重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农村可持续发展

3.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现状与对策 篇三

关键词 农业经济;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21-00-02

1 现状

首先,农业基础相对薄弱,国家保障农产品供给平衡的能力相对不足。即便是当前人们已不再担心温饱问题,但大家必须要认识到,我国粮食安全及粮食供求平衡一直以来都是必须重视的问题。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耕地面积逐渐被城市所侵蚀,尤其是水资源的急剧短缺,造成农产品供给的资源压力;另外,因为种粮经济收益低,农民群众种粮积极性无法提起来,地方上也不注重这一问题,国家保障农产品供给平衡能力也被再次削弱。其次,农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多不确定的因素。由于农民群众重量收益较低,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持续上升,造成农业生产的投入不足。过去几年来,我国农民人均年收入在5 000元左右,但农民群众收入增长依旧形势严峻,如果要在2020年前让这一数字翻一番,就代表今后每年的平均增幅必须要保证在6%以上,但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农民选择了进入城市打工,农村土地荒废情况越来越严重。加之一些技术上、资源上的因素影响,也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最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始终存在,其中的矛盾依旧突出,在很多地方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在不断的拉大,农村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教育、医疗以及社保等都与城市地区存在较大差距。

2 对策

2.1 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要不断深化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改革。推动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基地以及地方性的农业科技研究开发中心,在机构的设置、人员的招聘以及投资建设方面运用新的机制;鼓励一些地方性企业建立农业科技开发中心,国家在财政税收、金融和技术服务上给予一定的支持;不断改善农业科技发展环境,加快高新技术的开发研究,实施高科技产业化项目,尽快取得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农业科研成果;对于目前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应重点进行农作物与禽畜繁育、动植物病虫害防治、循环农业与绿色农业等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将农业科技开发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重要位置上来,不断增加农业科技在社会科技投入中的比例;努力推动农业新技术推广体系的创新与改革,深入探索对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性服务实行分类管理的科学手段,不断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机制。

2.2 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必须结合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并安全的要求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优化与调整;做好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的投资建设工作,努力发展地区特色农业,持续发展绿色农业与生态农业,构建知名的农产品品牌,不断壮大主导产业;努力发展畜牧业,增加禽畜良种补贴,普及健康养殖技术,利用专项投入支持禽畜养殖小区建设;做好动植物病虫害的疫病防治管理工作,打造一支专业化能力强的农业科技带头队伍;努力发展水产业及远洋渔业,保证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努力增强农产品在国内乃至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做好优质农副产品的出口工作,强化农产品对外贸易磋商,增强我国农业面对国际贸易争端的能力。

2.3 促进农民群众增收致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有很多,让农民群众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的难度比较大,还需进一步努力。国家和地方政府部门应根据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稳粮、增收”的基本观点,出台更多惠农政策并贯彻落实,为农民群众的增收创造一个好的外部环境。一方面,政府部门应该适度的提升粮食直补标准,提高农资综合补贴力度同时完善补贴调整机制,通过综合性收入补贴的提高来实现农民增收的目的。另外,还应加强农业机械化、规模化、一体化建设,让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提升。另一方面,应适当放宽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准入政策,努力培育农村生产要素市场,构建现代农村金融体系,促进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形成,让农民群众能够进行多要素、多形式的联合合作,做好农业组织化建设。

2.4 用现代化经营发展农业

在不断完善家庭承包经营的前提下对农业经营方式进行创新和发展,部分有条件的地区可探索不同形式的规模经营,另外,应积极探索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首先,可进行产业化经营,围绕发展农村商品生产,根据不同产品产业类型,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逐渐推行贸易工业农业一体化,实现产业加工以及销售一条龙经营模式。其次,可探索规模化经营,逐渐发展以耕地适度规模经营为主导的集约化经营模式,努力发展一大批专业化养殖户、发展地区性的龙头企业等能够符合现代农业经济发展需求的经营主体。依托这些专业大户、龙头企业以及地方农业技术部门、供销部门组建合作社,促进地方特色农业建设,做好中介流通工作。

3 结语

总而言之,要确保我国农村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处理好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困难与问题,必须要站在农村经济的角度出发,不仅要让农民群众增收,同时,还必须要解放农业经济发展中的科技力量。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应依靠现代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利用现代科技转变传统农业生产模式,推动农业生产朝着精细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不断提升农村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另外,还必须要深入分析市场规律,构建农副产品试产监督管理机制,只有重视农村经济,才能够确保它的稳定健康发展。

4.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现状与对策 篇四

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成因与对策 作者:林惠忠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02期

[摘 要]随着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形成,环境会计开始成为会计科学一个重要的新分支。西方发达国家的会计界积极开展对这一新兴领域的研究,逐渐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理论和方法,有关国际组织和会计职业组织也采取了多种措施以推动其研究与实践。文章揭示了目前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并对其进行原因分析,最后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现状;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F23

5.我国农业推广的现状和对策研究 篇五

农业科技推广作为农业科技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与农业科技研究与开发创新同样重要,尤其是面对我国农业科技新成果转化速度慢、产业化程度低、科技对生产贡献率不高的现状,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就显得更加重要。根据国家实施 “科教兴农”、“可持续发展”及 “西部大开发”战略要求,农业科技推广的重点和方向也必须进行相应调整。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与此同时也存在相当多的问题,因此,必须认清现状,查找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我国农业推广的现状和对策研究

一、我国农业推广概述:

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农业进入发展新阶段,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由数量型向质量型发展,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1]。面对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沿海和城郊部分地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等新的形势和任务,有效地解决产量与品质、增产与增收矛盾,提高农业效益和增强国际竞争力等已十分迫切。因此,加速农业科技创新步伐,推动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和产业化进程,满足新阶段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对科技的需求,将是我国农业现阶段的重要任务和历史使命。

二、我国农业科技推广发展基本现状与存在问题:

农业科技推广无论是在传统农业发展阶段,还是在现代农业发展阶段,都是一项推动农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非常重要且富有成效的事业。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与此同时也存在相当多的问题。

(一)取得的主要成就:

(1)建立了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保证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有序进行。

(2)推广了一大批先进、适用的农业新技术、新品种,为我国农业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3)开展技术培训,提高了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为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打下了良好基础[4]。

(4)积极参与农业执法和监督管理,有效地保护了农民的切身利益。

(二)面临问题与困难:

(1)农业推广资金投入不足和推广体系不够完善,制约着推广力度:发达国家农技推广经费一般占到农业总产值的0.6%~1.0%,发展中国家也在0.5%左右,但我国不足0.2%,人均经费更少。

(2)农民对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接纳能力差,基层推广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影响农业新技术成果推广转化质量:首先,由于环境及待遇不好,基层农村推广部门很难吸引高知识学历 1 [5][3][2]

人才,加上一些非专业人员进入,造成推广队伍中整体知识水平低;其次,基层推广部门缺乏知识更新和进修深造机会,对现代农业新技术的熟悉程度和操作能力不够;第三,推广机构专业分工过细,推广人员知识结构单一,不能很好适应当前市场经济与高效农业多样化发展,对农民缺乏足够的权威感。

(3)面对加人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农业产量与品质、农民增产与增收的矛盾更为突出: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科研、推广基本是以提高农产品数量为主要目标。进入农业新阶段,尤其是加入WTO,将意味着国内农产品直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而目前我国主要农产品,由于生产成本高和品质差,不仅在国际市场竞争优势不强,可能在国内市场也要受冲击。农业产量与品质的矛盾、农民增产与增收的矛盾将愈加突出,传统的农业科技推广从机制、技术上都面临挑战。

(4)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中的技术市场和科技企业发展缓慢:随现代农业和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农业技术市场和科技企业对农业科技推广的作用会更为突出。但我国在这方面起步晚、基础差,对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力度和贡献都较弱,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悬殊。如何培育农业技术市场和农业科技产业化快速发展,也是当前农业科技推广面临的任务和难题[8]。

(5)农民的教育文化水平普遍较差,高科技知识的接受能力较弱。

(6)信息传播媒介的欠缺导致农业推广信息传播受到制约。

三、对策与改革方向的探讨:

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的人口大国,粮食问题是一个关系着国计民生的大事。所以中共中央、国务院一直把它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今天初出台的一号文件就是关于农业问题,这足以看出国家对于农业的重视程度。

农业基础地位是否牢固,关键要靠科技,要提高农业的技术含量。一方面,要加强科学研究,提供技术源泉,另一方面,要把现有的科技成果尽快推广出去,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10][9][7][6]。过去的实践说明,我国农业科技推广在这方面已经发挥了重大作用,并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而农业科技推广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能否更好发挥作用和发挥更大作用,除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自身要深化改革、创造条件外,还需要各级政府、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也需要相应的政策措施、资金支持等外部环境和条件作为坚强的后盾。

(一)加强政策法规建设,保证农技推广事业健康发展:

需要制定由农业部等相关部门颁布实施的加强农业科技产业发展的系列规定,并与相 关的法律、法规体系相配套,逐步使农业科技产业化发展纳入法制化轨道。

(二)加强政府财政支持力度,增加农技推广资金投入:

一要对丰收计划等国家重大推广计划项目要继续组织实施并加大支持强度,使各类 项目的资助强度有明显提高[11]。建立农业科技推广专项基金,并能逐步制度化地增 加财政支农资金用于农技推广的份额。二要利用“绿箱”政策,调整支农资金投入 结构。

(三)强推广体系建设,更新观念和鼓励创新:

现行的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必须更新观念和进行机制创新要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把服务领域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由单项向综合服务延伸,利用技术和信息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参与并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各级推广机构在切实履行公益性职能的前提下,可以兴办经营实体,实行“一站两制”、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新的管理运行机制。

(四)加强科学普及和宣传力度,利用多种方式加快人才培训,实行农业技术人员资格准入制度:

一要利用各种渠道加大科技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农业广播学校作用,深入农村对农民进行科普宣传;组织技术推广示范基地之间的相互观摩、交流。二要培训一批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农民企业家。三要坚持不懈地开展农民技术培训,开发农民智力,培养一批掌握并能应用现代科技的新型农民[12]。

(五)发展和引导农业技术市场,规范农业技术推广市场行为:要加强农业技术市场建设,促进农业技术转让[13]。为农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及民营科技企业的成果转化及市场化提供便利条件和措施保障。

(六)建立有效的农业技术推广激励机制[14]。

(七)提高农民素质,以妇女作为重要目标群体等措施[15]。

农业推广是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农业推广工作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全依靠行政手段的传统农业推广,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我们必须根据现实情况,采取必要的措施,才能使农业推广深入广大基层,充分发挥其功能[16]。

参考文献:

1、刘信,我国农业科技推广现状与发展思路浅析.农业科技管理,2001(6)

2、《中国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改革研究》课题组,中国农技推广现状问题及解决对策.管理世界, 2004(5)

3、朱立军, 关于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的几点思考.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4、陈良玉, 高启杰,优化农业推广模式发展农业推广事业.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00(4)

5、王明文,蔡长霞.新时期中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模式的构建 农业与技术, 2004(3)

6、蒋和平, 孙炜琳.我国种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现代农业科技, 2005(3)

7、孙东升,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探讨.经济研究参考, 2003(43)

8、于延申,齐心, 朱晓天, 陶立时.我国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现状成因及采取对策.吉林蔬菜, 2003(1)

9、高翔,胡俊鹏,张俊杰.农业科技推广的现状发展思路与对策.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2

(6)

10、王移收,提高农技推广人员和农民文化素质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2(6)

11、舒利敏,完善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对策.农村经济,2004(6)

12、刘国瑜,张永竹,章东林.我国当前农业推广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路.南京农专学报,2001(3)

13、兴连娥,我国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问题及措施.农业科技管理, 2005(2)

14、赵丽华,王志清.立足现状和问题谈农业推广的发展趋势.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4)

15、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调查与改革思路.中国农村经济, 2005(2)

6.我国生态农业发展对策论文 篇六

摘要:结合生态农业的定义,分析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意义,提出发展生态农业的具体措施和主要方向。

关键词:生态农业;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现代农业

生态农业是强调结合有机物和无机物的优点,把其充分运用到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中,克服传统农业的缺陷,寻求人与自然的健康发展,构成有机物与无机物、生态环境内外部结合,实现农业体系中的物质和能量的循环。生态农业要从地区的实际出发,合理搭配农林牧副渔等产业的比例,通过合理的投入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有效提高。

1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意义

1.1生态农业有利于减少环境污染

我国现阶段是各行各业都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农业发展在向现代化进程迈进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各种急需解决的现实困难,例如滥用化肥、农药,农业污染等社会问题。我国农业生产因大量使用化肥,引起了土地污染、水体污染,土壤生产力降低、农副产品质量低下。与此同时,我国农业生产因大量使用农药,致使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农产品污染,农田的生产能力失调,严重影响了资源的再生和人类的生活。在发展生态农业的同时要减少对自然的掠夺和滥用,有效保护自然资源,使其得到可持续发展,为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1.2生态农业有利于农业长远发展

生态农业是吸收传统农业在种植过程中的优势,发挥现代化科学技术对农业的贡献,即做到回归自然,又注重全面有效规划,就是在发展模式中合理分布种植业、加工业、养殖业等大农业的思路,这是建设现代化农业的必须条件。生态农业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土地的使用效率、土地的利用效率、资源的利用效率,继而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社会的经济效益。生态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因重复、合理的使用资源、促进物质和能力的转换,而显著提高农业的生态效益。在为人们提供多样化的农业产品时,满足人们日益多样的生活需求。可以说,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有序发展有积极推动作用。

1.3生态农业符合市场经济的需求

生态农业发展中集合了我国传统农业的优势,吸收了国外农业发展的精华,在将农业本土化的进程中,按照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方法和要求,遵循农业生态学的基本理论进行生产,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农业生产质量和经济效益,有效地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引进新的物种,通过科学手段生产无公害的`健康食品,实现农业的出口创汇。与此同时,伴随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和环保意识不断加强,有机、绿色、无公害的农产品消费具有极大的市场潜力,可以有效引导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新潮流。

2发展生态农业的主要措施

2.1发展生态农业工作要重点突出、目标明确

实现生态农业需要各方齐抓共管,各地在农业建设中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的主要需求,结合经济发展现状,遵循“全面、系统、高效、再生”的原则,寻找发展本地经济的具体方法和有效措施,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以降低农业生产的盲目性。在运用生态农业系统的观点上,改变单一生产方式,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实现生产、加工一体化的农业生态循环系统,以有效提高农业产品的转化率,促进资源、环境的稳步发展,建立彼此依存、共同促进的农业有机体。

2.2发展生态农业工作要科学有效规划

要建设好生态农业要在事前做好全面的规划,注重生态系统内部的整体性、防御性、系统性、调控性的特征,制定出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一致的生态农业规划体系。结合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实现生态农业的积极实施和有序发展。利用科学技术手段,将新的研究成果运用到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实现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有机结合,到达社会效益、生态发展、经济利益的相互统一。

2.3发展生态农业工作要采取辐射带动方式

各地发展生态农业时要做到扬长避短、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根据当地的社会需求和自然条件探索适合的农业发展战略和套路,采取以试点农业带动大范围种植的方式。农业生态环境中的关键问题是实现生态农业的系统工程,通过立体化种植的模式、养殖模式、观光性质的农业模式,将绿色生态农业形成产业。利用试点的示范带动作用,使优势资源得以推广,在改善环境的同时提升经济效益。

2.4发展生态农业工作要通力配合大力宣传

生态农业是全新的农业生产模式,要将这一体系深入人心要加大宣传的广度和力度,切实提高全社会和全体农民的环保意识,实现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目标。全社会要抓住新农村建设的机会,建立完善的调控和服务体系,健全生态农业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从政府层面加大对生态农业的资金项目和投入力度,把农业建设及绿色食品开发有机结合,促进生态农业的时代化发展。从政府层面发挥农民在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推动新农村建设。利用科学技术改善农业和农村的生态结构现状,引进农业新品种、科学新技术、种植新材料,提高生态农业的科学性。

3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

7.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现状与对策 篇七

1 农业技术推广现状

目前我国在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着农作物产量的提高。例如,我国相关政府对于农业技术的推广力度比较低,投入的资金比较少,使得推广不能有效开展。另外,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许多农业技术部门对于推广不够重视,而将推广工作的重心放在了技术的发明和创造上。最后,在农业技术的推广过程中,推广的范围比较小,在一些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农业技术完全得不到推广。

2 促进农业技术推广的有效对策

2.1 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投入力度

为了促进我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和进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我国相关政府必须不断加大对于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投入力度。例如,在推广过程中,相关政府应根据推广的范围适当地增加资金投入力度。尤其是对于一些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必须尽可能地增加资金投入力度。另外,在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相关政府应加大对于农业技术推广的宣传力度,鼓励社会上的一些企业积极地为农业技术推广进行资金补助。

2.2 加大对于农业技术推广的宣传力度

为了使得先进的农业技术可以被更好地应用到实际的农业生产中,我国相关政府必须尽可能地加大对于农业技术推广的宣传力度。例如,在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应尽可能利用现代新型的信息技术进行推广,如电视广告和多媒体等,定期向多媒体平台上上传最新的农业技术,然后利用多媒体使得这些农业技术可以得到快速的传播[1]。或者相关政府也可以定期地邀请一些专业的农业技术人员到各个地区开展农业技术宣传活动,并且在活动过程中应积极邀请当地的人们参加这一活动,鼓励他们积极与专家进行交流和探讨,鼓励他们积极地将这些先进的农业技术应用到实际农业生产中。

2.3 成立农业技术推广小组

在农业技术推广的过程中,推广人员扮演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农业技术推广的过程中,我国相关政府应尽快在各个地区成立一定的农业技术推广小组,然后鼓励这些小组定期在该地区宣传各种先进的农业技术。例如,农业宣传小组应定期组织当地的农民开展农业技术交流探讨活动;或者相关政府可以要求这些小组定期到当地的各个地区进行大幅度的农业技术推广,并且鼓励农民积极将这些农业技术应用到农作物生产过程中;此外,还应鼓励这些小组定期对农业技术的应用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对于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积极地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2]。

3 结语

为了使得农业技术可以得到更好的推广,进而促进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和进步,我国相关政府必须提高对于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大对于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投入力度。另外,我国相关政府也可以针对农业技术推广制定一系列的优惠政策,鼓励农民积极将这些先进的农业技术应用到实际农业生产过程中,进而大大增加我国农作物的产量,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进步。

摘要: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极其迅猛的发展和进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进步,我国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就,尤其是在农业技术方面更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收入是我国主要的经济来源之一。但是,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我国的农业技术水平比较低,严重影响了整个农业的发展。基于此,就目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与思考做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邹岳威,刁建华,张海波,等.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与思考[J].农民致富之友,2014(10):61-61.

8.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现状与对策 篇八

1生态农业现状

1.1农业生态自然现状

河南省新蔡县地出华北平原的南端,属北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地带,季风型气候,年平均降雨量902.1mm,大于零度以上有效积温4861.6℃,无霜期221天,年平均气温15℃,年平均日照时数2180.4小时。土壤有黄棕壤土、潮土、砂姜黑土三大类型。适宜于南北方多种农作物生长。

1.2污染程度及地理环境

新蔡县地处华北平原的南端,地上无矿山,地下无资源,没有大型工矿企业,乡镇企业发展也较薄弱。受工业“三废”的污染程度也较轻,新蔡县又是全国平原绿化达标县,平原农业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得较好,宜于发展生态农业和无公害农产品。

1.3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是生态农业经营模式少而单一,单纯的种植业获养殖业生态农业较多,尤其是立体种植型的生态农业更多。而种养结合型的生态农业更少,特别是集农作物、林果、花卉、药材、养殖、加工于一体的立体综合型的生态模式更少。例如:充分利用光、热、水、气如、肥、空间多种形式的间作套种则较多。全县9,87万/am2耕地,有5.67万hm2实现了多种形式的间作套种。养殖型的生态农业只有363处,种养结合的立体综合型生态农业仅有36处。二是生态农业发展不平衡。交通发达的地方发展较快、发展得好,而偏僻落后的地方发展得慢、发展得差。如沿洪、汝河两岸的林果、农作物、蔬菜间作型生态农业发展得好。三是化肥的大量使用及盲目施肥,特别是假冒伪劣农业生产资料的使用,导致了农田污染、土壤肥力降低、耕性退化变差、养分失调、土质恶化、病虫害滋生、农产品产量和品质下降,严重阻碍了农业实现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目标。四是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和滥用,成为农田、农业环境、农产品的最直接污染源。五是沿河流流经该县的污水是该县农业生态系统的主要破坏者。六是农村垃圾没有得到妥善处理,形成农田和农业环境的新的污染源

2治理对策与模式

2.1加强治理

各级环保部门应加强环境保护综合治理,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灭源治流,从根本上治理,严防环境恶化。212综合运用多种措施。发展生态农业

2.2.1加强宣传工作

广泛深入宣传,使各级领导和广大干部群众深刻认识到农业环境恶化的严峻性、治理环境恶化的紧迫性和大力发展优先提供的必要性、重要性。

2.2.2

强化技术培训

强化各种生态农业经营模式的经营和市场技术培训,使农村致富能人、快捷示范户、农民技术员、种养大户和广大群众掌握多种生态农业模式的市场和经营技术。

2.2.3政府积极引导和支持

政府应采取政策引导,资金倾斜,制定优惠政策,采取优先提供经营场地、优先提供生态农业项目资金,优先提供贷款,适当降低土地租金,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治安环境等措施,积极鼓励引导生态农业示范户,大力发展各种模式的生态农业。

2.3改以化学农药为主的病虫害防治为综合防治病虫害

一是农业防治,通过科学的鼓励措施,培养健壮植株,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减少化学农药用量。二是加强化学农药管理,严禁使用国家禁止使用的剧毒、残效期长的农药。三是扩大生物防治面积和生物农药使用面积。四是科学使用化学农业,以减少农药对人、畜的危害。降低农产品、农田污染,有效保持农业生态良性循环。

2.4大力推广平衡施肥技术

平衡施肥就是根据不同作物的生理需要和不同类型土壤中养分含量的不同,合理地供应和调节作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各种营养元素,以满足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达到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减少肥料浪费、防止农田污染的目的,有利于生产安全、健康、无公害的绿色农产品。

2.5积极推广秸秆还田技术

秸秆还田不仅可以消除秸秆废弃或焚烧的污染,还可以变废为宝,增强土壤肥力,改良土壤性状,使农田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2.6妥善处理农村垃圾

农村垃圾应得以妥善处理,否则将成为新的农业环境污染问题。

2.7大力推广各种形式的生态农业经营模式

2.7.1立体种养综合型

在农民科技素质高、种养业起点高的地方宜于发展“立体种养综合型”生态农业。

2.7.2依靠食物链循环利用物质能量型

在养殖业发展较好的地方宜于发展“依靠食物链循环利用物质能量型”生态农业模式。如:

2.7.3果(林)草牧型

在沿河的河堤坡滩上宜于发展“果(林)草牧型”生态农业模式。例如:

果、草为鸡鸭鹅提供了优质饲草,降低了养殖成本:鸡鸭鹅减轻了果树、牧草虫害和杂草危害,鸡鸭鹅粪为果树、牧草肥田,降低了果树、牧草成本;牧草、果树减少了水土流失,起到保堤护坡的作用。

2.7.4光、热、水、气、土、肥、空间充分利用型

9.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现状与对策 篇九

调研报告

二O一二年十一月四日

我国财政农业投资的现状、必要性、问题以及对策

摘要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社会安定、国家繁荣的基础保证。同时,农业也是一个具有先天弱质性的特殊产业部门。农业的重要性和弱质性决定了政府必须对农业发展予以大力支持与保护。而政府财政对农业的投资是各国政府支持和保护农业的重要措施之一。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9亿多,占总人口约70%。近年来, 从中央到地方, 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扶农的政策和措施, 加大了对农业投资的力度。但是, 长期以来农业投资与其他产业投资的差距越来越大, 农业投入资金严重不足, 已成为农业基础脆弱、发展滞后的关键性因素。在农业投资中, 财政投资具有特殊的示范作用, 因此研究财政对农业投资问题, 对我国农业发展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

关键字 :财政农业投资投资结构

一、我国财政农业投资的现状

不考虑价格因素,除改革开放之初的少数年份外,我国财政农业支出的绝对规模在逐年增长,尤其是从2004年开始,国家财政用于农业支出的总量出现了较大幅度提升,并在此后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2008年国家财政用于农业支出总量达到了4502·8亿元,分别是改革开放初1978年的29·9倍和农村税费改革启动前1999年的4·2倍。

尽管我国财政农业总支出的绝对规模在持续增长但相对规模变化不大。财政农业支出相对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各级政府对农业的重视程度。1978—2008年,除少数年份外,我国财政农业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基本在7% ~8%,这与中央提出的“新增财力主要用于农村”的要求大不相符。值得高度关注的是,我国财政农业支出结构存在明显的不合理,且目前尚无出现趋于合理的迹象。主要表现在,一是支援农村生产和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支出比重过大。改革开放以来,所有年份的支援农村生产和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支出占财政农业支出的比重都超过了50%,大多数年份的该项支出占财政农业支出的比重超过了70%;尤其是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的事业费占财政农业支出的比重过高,超过了40%(韩林,2009)。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的事业费增长部分主要用于人员及机构经费支出,而用于业务支出的很少。这意味着我国财政农业支出资金中相当大的部分被用于“人头费”和“吃饭费”,对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的直接贡献不大。二是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和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占财政农业支出的比重过低。财政用于农业基本建设支出是构成农业固定资产、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的主要资金来源,财政农业支出理应占有较高的比重。1978—2003年,除少数年份,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占财政农业支出的比重基本维持在30%以上,而2003年以后该项支出呈明显下降趋势。由于财政用于农业基本建设支出严重不足,造成我国大江大河得不到有效治理,农业抗灾能力下降,旱涝灾害频繁发生,水土流失严重,农业生态环境恶化。财政用于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的支出严重不足,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占财政农业支出的比重过低是我国财政农业支出结构不合理的一个突出表现。改革开放以来,只有两年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占财政农业支出的比重超过1%,其余年份均徘徊于0·7%左右。

二、财政农业投资的必要性

1、农业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交织的弱质产业特征,给农业生产经营带来很大风险, 客观上需要财政支持

农业生产对自然条件具有很大的依赖性, 造成了农产品供给的季节性与需求的常年性之间的矛盾。农业生产与其他产业比较, 其生产周期长、外部条件差, 对市场信息反映滞后, 从而使得农业生产者的生产和经营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出于信息的滞后和不准确, 容易形成一哄而上、一哄而下, 造成市场均衡的脆弱性和市场进人的盲目性, 农产品供给短缺和过剩交替出现, 严重影响到农民收人的稳定。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的交织,使得农业在市场经济下成为一个需要政府支持和保护的弱质产业。

2.农业的比较利益低, 投融资渠道狭窄, 需要政府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

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低下, 社会资金难以流入。一方面, 农业投入资金的盈利率太低, 农业资金的机会成本必然上升, 资金用于其他行业创造的价值必然大于投入于农业创造的价值, 因此使得农业资金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难以统一。另一方面, 在市场经济下, 投资行为的商业化不可逆转, 经济效益越发被投资者所看重, 社会效益将逐渐被投资者所忽视。因此农业吸纳社会资金的能力将逐步降低。目前我国对农业投融资主要依靠国家财政、国有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虽然中央财政和国家银行配置支农专项资金逐年增加,但是, 民间信用互助合作组织, 如互助储蓄会等对农业投融资数额非常有限。由于同样的原因, 外资进人农业的比例也较低。截至19 97 年底, 我国累计利用外资已超过3 6 0 0 亿美元, 农业利用外资总额只有120 亿美元, 只占利用外资总额的3.3 %

3.加入WTO给我国农业带来的挑战需要强化政府对农业的支持

加入WTO后, 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将超过人口增长、耕地减少、农业投人不足等问题。我国农业在生产规模、基础设施、外部环境、价格、质量、市场体制等方面的劣势制约着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国外农产品的进入也将冲击国内市场。因此, 在农业的发展过程中, 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 以便尽快适应国际市场的竞争。入世后, 财政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还必须符合世界贸易组织《农业协议》的有关规定, 必须尽量减少和避免“ 黄箱支持” 而多多增加“ 绿箱支持”

三、财政农业投资存在的问题

1、财政投资农业的总量不足

“五五” 期间, 国家财政农业支出比重为: 13.2%,“六五”期间下降到9.5%,“七五”期间下降为8.4%,“八五”时期平均为8.8%, 比“七五”时期略有回升。1996~ 1998 年为

10.7%。从以上的一系列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 我国财政农业支出的比重呈现出下降、徘徊和增长缓慢的趋势。需要指出的是, 如果剔除水利费用、气象费用(水利气象是为全社会服务的), 农业投入年均只占财政支出的3%左右,这与同期国家财力连续几年增长1000亿元的格局是不相适应的。而其他发展中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投入一般都保持在10%左右.由于财政投入农业的比例较小, 因而很难保证我国农业的健康发展。

2、财政支农资金到位率低, 挪用挤占现象严重

建国以来, 政府对农业投入往往过分重视短期经济效益和社会目标。由于农业的比较利益低, 在短期内政府投资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往往不远不能适应当今日益复杂多变的的市场需求。国企缺乏有效的奖励机制和对员工培训工作的忽视, 已成为阻碍国企增强活力的关键因素

3.中央与地方政府财政农业投资面临不同的制度约束结构,现有激励约束制度安排难以规范地方政府的农业投资行为, 财政农业投资两大主体行为冲突日益突出

随着20 世纪90 年代分税制的逐步推行, 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建立了内容存在较大差异, 独立人格被不断强化了的激励与约束制度结构。由于独立利益的增强, 我国财政农业投资的两大主体行为出现了“ 合成谬误” , 即地方政府的“ 理性”投资行为与中央政府的“ 理性” 选择往往不相一致。地方政府都希望在中央的财政农业投资安排中分配更多的资金和项目, 从而将自己的可支配资源配置到其认为边际收益更高的环节。在上世纪最后10 年间地方政府财政支出按现价计算增长了3.52倍, 而其中农业支出仅增长了213 倍,且其在地方财政总支出中的比重逐年下降, 地方财政农业支出中支援农村生产与农业发展专项资金所占比重在1994年达到58.5% 的最高峰值后一路走低, 至2004年已下降了近12个百分点。中央政府对于地方的财政农业投资监督约束力度减弱, 由于地方政府拥有支配资源的权利越来越广泛, 地方政府也就有了更多可以和中央进行“讨价还价”的筹码;而中央为了激励各地在发展经济方面“ 各尽其能” 也就相应放宽了对地方财政农业支出的硬约束“信息不对称” 和“搭便车”不仅加大了中央政府检查监督地方财政农业投资行为的成本, 中央政府的预期净收益也随之降低。出现此类现象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中央与地方政府有着不同的制度约束结构和综合发展目标,而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进一步强化了这一制度安排。

四、改善财政农业投资的几点建议

财政对农业投资要以“ 多予、少取、放活” 为指导思想, 以农村经济发展动力, 以农民增收为目标, 通过财政支出和收入政策的选择运用, 实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提高农民的收入。

1、加大政府农业投资的力度, 确保财政农业支出增长速度高于经常性收入的增长速度。

在当前财政困难的情况下, 一方面要把该收的收人收回来, 同时要不断提高财政收人占GDP的比重, 为支农提高较充足的财源;另一方面要千方百计地节约资金, 为财政支农留有足够的资金。中央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应该按照有关法规, 使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人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人的增长速度, 至少不低于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

2、改进财政支农方式, 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农支出结构

今后, 在加大对农业投资的同时, 更要重视改变财政投资的方向, 优化财政支农支出结构, 突出支农重点。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的重点应放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增加投人、而依靠市场和非政府部门解决不好或解决不了的关键环节上。

1、要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农业基础设施具有较高的社会效益以及资金投入大、回报期限长的特点, 很难由个别企业独立投资完成, 所以使之成为政府必须予以着力提供的公共产品。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 对农业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向应主要集中于: 支持水利基础设施。主要是加强大江、大河、大湖的综合治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重点是现有大中型灌区水利设施的修复和完善;支持发展节水农业, 扩大农田灌溉面积;加强农村电网改造和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2、要增加对农业科技开发和农村教育的投入。

农业内部结构调整重在优化农产品品种, 提高农产品质量。有大大改善农产品的品种、品质,才能增强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的竞争力, 创造新的需求, 开拓新的市场。“ 十五”期间, 应将政府对农业科研的公共投资逐步增加到占农业GDP的0.7一15%, 将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事业的投资增加到相当于农业科研投资的2 一2.5倍。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不应以“ 财政预算有限”为由,弱化政府对农业科研进步的支持。要保证科技支农资金规模, 财政用于农业

科技方面的资金增长幅度要高财政支出资金的增长幅度。同时要加强对重点农业科研成果与技术项目应用的支持, 如良种繁育、栽培技术、科学施肥、节水灌溉等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加快发展优质高效农业的步伐。其次政府必须担负起农业、教育和培训的责任, 增加对农业教育的经费投入, 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3、要大力支持生态环境建设。

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是进行植树造林、水土保持、沙漠农业发展等,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减少风、水、沙对土地的侵蚀, 大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增加可耕地面积。

3、建立财政职能监督机制, 确保国家支农资金及时全额到位。

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是财政支农职能作用发挥的保证手段。要进一步健全支农资金预算安排、执行、使用、项目管理等环节的监督检查制度,加大检查力度, 确保财政支农法规、政策得到全面落实。首先, 要依法强化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对政府的农业投资进行监督检查。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财经委员会或财经小组, 不仅要在大会期间认真审核政府的预决算报告中农业投资的比重, 而且要在日常工作中监督检查预算的实际落实情况,保证实际投资与报告一致。其次, 要加强社会监督。可由各级人大财经委员会或财经小组部分成员牵头, 广泛吸收农民代表、政协委员、各专业工作者以及农业事业单位的代表组成, 赋予这个组织相应的监督检查权力, 督促政府的农业投资及时全额到位。最后, 强化新闻舆论监督。各新闻单位不仅目光集中在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上, 同时要将视线转移到关系经济未来发展的农业问题上, 最主要的是财政对农业的投资问题上。

参考文献

1.郭永芳.完善财政农业投资政策的思考[J].中国财政,2000(5).2.张悦玲.张晓光.我国现阶段财政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取向[J].农业经济问题, 2001.(9)

10.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现状与对策 篇十

邢台市西部山区农业生态环境现状及发展对策

通过对邢台市西部山区农业生态环境现状的分析,认为山区农业的发展应改变传统农业方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突出山区绿色畜牧业,小流域生态农业和山区特色农业,实现农业和谐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

作 者:陆敬山 作者单位:邢台学院地理系,河北省邢台,054001刊 名:农技服务英文刊名:SERVES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年,卷(期):25(12)分类号:X53关键词:生态农业 生态环境 特色农业 结构调整

11.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对策 篇十一

根据我国农业发展特色、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资源状况,可以将我国现有的生态农业模式分为如下4种:(一)物质多层利用模式。在该模式中,一个环节的产出是另一个环节的投入,废弃物在生产过程中得到多次利用,实现物质良性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可以细分为沼气利用模式、病虫草防治模式、产业链延长增殖模式。(二)生物互利共生模式。该模式通过在一个生物群落内安置生态位互补的生物,分层利用空间,充分利用太阳能、水分、养分、积温等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土地生产力,实现高产、优质、高效、低耗的目的,可以细分为:山地丘陵模式、农田平原模式、水体立体模式、草原立体模式。(三)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治理模式。该模式把农业生产活动纳入生态循环链内,参与生态系统的生物共生和物质循环,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与生产条件,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四)观光旅游模式。该模式在当地自然景色的基础上,以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开发为中心,以农产品加工为突破口,以农业旅游观光服务为手段,将生态农业建设和旅游观光结合为一体,可以分为观光农园模式、农业公园模式、教育农园模式。

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主要对策:

(一)转变农业发展理念。生态农业的发展与农业发展理念紧密相连,只有先进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才能成为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变的指导思想。这需要农民转变传统的“重农业产出,轻生态环境”理念,形成环境友好型的集约化经营理念,还需要政府和农民通力合作,政府转变“唯GDP论”的思想,同时通过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专业技术教育,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素质。

(二)完善生态农业法律法规。尽快出台《生态农业促进法》等生态农业专门法律,制定《生态农业发展条例》等相关法规,修改完善《农业法》,明确我国生态农业建设的总体目标、指导思想、发展战略和管理体制等内容,指导生态农业具体政策的制定。还需要加强监管,强化执法力度。

(三)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在发展生态农业的过程中,要积极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为主导,发展多种生产类型、多种经营模式和多层次的农业经济结构,构建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有效结合,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体系。

(四)加强生态农业组织管理。关键要理顺政府、农民、企业、科技实体、社会组织等相关利益主体的关系,逐步形成政府引导,科技实体与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农民与企业积极建设的生态农业组织与管理框架模式。

上一篇:安全生产标准化贯标领导组和专业工作组调整的通知下一篇:耐心的老师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