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传统文化反思教学行为

2024-09-13

学习传统文化反思教学行为(15篇)

1.学习传统文化反思教学行为 篇一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是八年级生物新教材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二节内容。本节课第一课时的一个主要任务是让学生通过资料分析,学会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并能说明这些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这堂课我采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论为指导,采用了“资源利用——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模式,以信息技术为基础进行教学,通过学生调查、资料收集、小组讨论和自主学习,实现了对学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养成教育。

围绕“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这一主题,我让学生根据自己饲养小猫或小狗的实际经验、发表意见,互相交流。这个过程不仅使得部分同学的思维流畅和表达能力得以训练,而且对于所有的学生来说,通过部分同学的展示,都可以获得大量的信息,达到对大量知识的内化。使学生在学习新课前对教科书上的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课堂教学中,首先配合多媒体课件播放了两段录象,通过直观的感性材料,使学生很好的掌握了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概念等基础知识。紧接着,我又组织学生对教科书上的4个资料进行分组讨论,这样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小组讨论结束后,各组分别展示自己的成果,并加以简单说明,对其他各组同学提出的问题给予解答,所有同学可以点评和补充各组展示的成果。学生们在整个学习活动中,通过小组合作、参与调查、、讨论交流,相互学习,汲取并互补了各自的经验,从被动的“知识容器”变成了主动学习的参与者,学习资源的开拓者,合作的意识、自主的个性得到了充分发展。在学习体验中生成新的`问题,在争论中解决问题,这让他们感到了学习的快乐。

不足之处,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少数同学参与意识淡薄,我也想激励他们参与,但是效果不够明显。今后教学中,我会加强对学生激励性的评价,使少数基础差的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

2.学习传统文化反思教学行为 篇二

1.反思性数学日记的形式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把平时学习数学时发现的问题写在日记上,通过自主学习或者向老师求助去解决问题。反思性数学日记不同于传统刻板的教学方式,反思性日记是指学生批判地考察自我的求知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自己肯定或否定,从而提高教数学成绩的过程。

1.1 反思学习方法

数学日记不仅可以让自己剖析案例和习题,也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的日记中有价值的想法,从而更好的实施教学。只有经过学习方式的反思,学生的学习能力才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在记录数学日记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让学生明白数学日记也是促进学习的一个过程。

数学日记依赖着学生内在的积极性,只要学生的积极性能被充分的调动,数学日记才能在数学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价值,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才能让学生掌握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并对今后的学习行为产生影响。

1.2 反思知识联系

数学知识相互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数学表象打破原有认知平衡,通过改造、整理和重组已有的知识经验,使每一个学生建立自己独特的反思性日记,形成融会贯通的数学知识网络。因此,需要学生在平时数学日记的基础上进行其他数学知识的梳理,例如通过对知识的关系理解,学生将在某种情境中获得的数学知识迁移到另外一种全新的数学知识领域。

数学日记不仅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产生影响。通过数学日记,学生可以有机会反思学习行为,端正学习态度,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写数学日记就是对自己掌握数学学习过程的再认识,反思自己的情感态度,学习困难等。教师也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对学生展开不同层次的辅导帮助。因此这种数学日记的形式可以让师生之间进行平等的对话和交流,使整个教学过程中,出现人性化。有助于更多的学生找到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且对自己的整个学习也有了全面的认识和计划。

1.3 反思解题过程

教师提供一些一题多解的典型题目,要求在学生自主、议论的基础上,对这些题的多种解题方法总结成数学日记。例如,有一批运动器材,分给甲、乙两家公司进行销售,原售价为每台800元,甲公司销售方法如下,购买一台单价为780元,购买两台都为760元。以此类推,即每多购买一台则所购买各台单价再减20元,但是每台单价不能低于440元;而乙公司一律按照原价的75%促销。假设某单位需要购买一批健身器材。比如,如果此单位需要购买8台健身器材,去哪一家公司购买花费比较少?或者此单位花费7500元,在同一家公司购买了一定数量的健身器材,请问在那一家公司购买的数量最多?有的学生把分析后得到的答案和解答过程以及新发现、新方法在日记上记录下来,课后经过仔细研究,让这一部分的知识掌握的更加牢固。在这样的过程中,也使学生养成了善于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习惯。这样通过记录数学日记的方式能够促进学生更有效地进行反思。

2.反思性数学日记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影响

数学日记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能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通过数学日记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具有显著的效果,使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去调整学习方法和策略,发现数学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及时的补充和改正,最终达到改变学习方式,活跃数学思维的目的。

2.1 改善学习方法

成功的学习行为需要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而数学日记可以根据学生自己对数学知识的思考,通过自己组织语言,用图形、符号的形式去加强自己的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目的,有计划的强化学生的学习行为,包括对数学日记的这种学习方式,教师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时候,应该体会到数学日记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其不仅仅是学习方式的转变,也是推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

数学日记可以主导学生探究课后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自主的学习,形成一种强烈的控制感,长期的坚持记录数学日记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形成一种有效的学习行为,改掉过去不正确的学习方式。

2.2 优化思维方式

数学思维就是在进行思考的过程中,能够熟练的运用数学逻辑和思想,逐渐形成的多种思维方式。数学日记可以改变学习的方式,也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逻辑,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不再墨守成规,而是努力的寻求多种解题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把教材中的例题进行分析、归纳,将正确的解题方法都整理到日记中,表现出思维的灵活性以及独创性。

3.学习传统文化反思教学行为 篇三

关键词:怀旧;文化心理;行为机制

近年来,全球刮起了一股怀旧复古风,在领衔世界时尚潮流的欧美设计圈,以致敬赫本而风靡的一字肩大摆裙系列,赚足了定位高端优雅品味女士的青睐,而背带裤、九分裤、中筒袜、巴洛克花式等中世纪流行元素也频频被应用或嫁接到各大品牌和山寨单品上;在影视圈,以《甄嬛传》为代表的古代宫斗和权谋剧也持续发力,在以“莞莞类卿”和“真真是极好的”等为代表的古体台词之后,《花千骨》和《琅琊榜》等剧也因其清新淡雅的水墨韵味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在文化界,以校园文化生活为代表,学生们纷纷成立汉服社、国学社,并且在世界范围内交流切磋,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和弘扬民族精神努力;教育界,孔子学院已遍布世界;而在文学创作中,乡土文学似乎一直没有退出过历史舞台,中国文人从《诗经》和“楚辞”里继承来的古典文学基因一直在被反复诠释,“乡愁”与“乡土”的叙述更是在当代抒写中有了新的社会意义与价值……“温故而知新”,这种自上而下、全方位、全世界的复古潮流,固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们的审美饥渴,但是文化复古也不是一个新话题,纵观历史,我们似乎可以找出一条暗藏的规律: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文化的表现总会在行为上出现反复,而这反复又恰好是其生命力所在。

皮埃尔·诺拉说:“怀旧是一种对回忆,对记忆的深层渴望,而这些所谓的记忆是基于断裂的全球后现代文化情境的到来,而产生的对过去传统家庭、社区、生活形式结构的认同。”①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大潮流下,文化冲击与交流带来的文化趋同化与多元化现象,使民族文化产生危机。“怀旧”和“复古”、“民族文化复兴”其实是一种基于对文化传统的怀旧心理,是一种典型的文化怀旧现象。

中国历来有怀古的文化传统,而形成这种传统是有其历史原因的。从文化背景来看,源于农耕文明的中华文化具有较强的本土意识,土地是中国人最根本的劳动生产对象,是物质的供给者和精神的依存者;从文化氛围上看,中国长期处于一个封建君主专制的统治时期,文化高压和思想控制使人民没有自由独立的话语权,往往被压抑而不能够产生有效的行为结果;从时间观上来看,相对于西方的“逐渐推移的线性时间观”,我国古代的时间观“虽然在一定的时段内,是一个逐渐推移的时间序列和发展过程,但从总体上看,它是一个不断地向原点返回的可逆的过程;”古代的空间是具有联想意义的视觉色彩和生命动态景象渗透和充满的空间,而与时空观紧密相连的现实主义生命价值观促使中国人少于对未来的设想,而多于对当下生命的检视。这就造成了中国民族中 “向后看”,固定性的心理结构及安逸静默,内敛保守民族性格的。再者,中的国传统哲学,“儒家的复古主义与道家的复元古主义,深深地影响并规定了后世人们的文化复古心态,前者主张回复到进入文明时代的西周礼乐盛世,为艺术设立规范化、体制化的文化框架。而后者则以‘行而无迹,事而无传’的远古自然之世为理想的社会文化形态,想要超越文明、文化社会中容易形成体制化、概念化的框架,以恢复人与自然的原始和谐以及对外在世界直接的、浑全的感知和接触。”依照“文化——心理”的对应关系,“向后看”的民族心理带来的是对“根文化”和“桃花源”式的“天人合一”的伦理和谐境界的追求,“怀旧”和“文化乡愁”是这种文化心理机制的具体反映。我们一提起中华民族就想到“上下五千年”,“大唐盛世”、“天朝上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这种表现无异于阿Q说“我们先前比你阔多了……”狭窄的文化心理阻碍了我们看向世界的视线,而对民族文化历史的童年怀念和家园依恋,使我们沉浸在过往美梦的优越感里无法自拔。

从更深的心理学层面看,“文化怀旧隐含着人的退行心理,退行是一种防御机制。”从这一角度来看,我们之所以要求文化复兴,是因为冲突,这种冲突来自于现代化社会的多元格局和复杂变化,一部分群体的社会位置从中心滑落至边缘,而产生明显的失落感,而后现代文明社会的到来,使信仰缺失的都市人群寻找一种感情位移。无疑,这种排斥了物理时空的、带有个人主体情感的选择和判断,使记忆对象被“文化合理改造”,对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向心力、凝聚力是有一定作用的。“凡是回忆触及的地方,我们都发现有一种隐秘的要求复现的冲动。”②但是历史是不可能再重现的,暂时的心理平衡与满足之后,我们必须再次面临遗留的“乌热尔图困境”,在缺失了传达本民族文化符号的前提下,弱势文化和边缘文化面临被强势文化和主流文化的文化本性消解。所以,当下的任务在于,如何解决这种固有的民族心理与文化观念的对应关系,如何定义主流文化的价值与意义,用真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为当下文化生存找到出路,而不是打着中国梦的旗帜去空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口号。

注释:

①邱贵芬:《历史记忆的重组和家园叙述的建构:试探<新兴民族>、<迷园>及<暗巷迷夜>的记忆认同政治》,《中外文学》1996年第五期。

②[美]宇文所安著,郑学勤译:《追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113页。

参考文献:

[1]赵玲玲.文学与怀旧:论民族记忆的艺术传承[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3.

[2]张婧.论大众文化中的怀旧情结[D].山东师范大学,2013.6.

[3]赵静蓉.怀旧文化事件的社会学分析[J].社会学研究,2005.5.

[4]王鸿卿.当代审美文化中的尚新与怀旧[J].艺术广角,2008.1.

4.社会行为的教学反思 篇四

社会行为的教学反思1

结合所教班级学生情况,我把生物人教版第五单元第三章第三节《社会行为》的教学目标定为:掌握动物社会行为的概念与判断,动物信息交流方式与判断。教学重点是如何判断某些动物是否具有社会行为和一些动物的“语言”方式是什么。难点是社会行为与先天性行为、学习行为的区别,动物动作“语言”的理解,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备课写教案时,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设计一些问题,如: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蚂蚁和蜜蜂相关问题引入,从而引出社会行为的概念,又根据这些动物的行为特点理解社会行为的特点。然后让学生举写例子说明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并说出他们的生活习性。随后,教师列出一些动物的行为,让学生判断他们是否具有是行为。在这个环节中,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活动并很好地完成了第一个教学目标。

在教学动物信息交流方式时,教师从最高等动物人的信息交流方式引入,如:人类丰富的语言,打手机来传递信息是靠声音方式传递,还有各种体态和手势。引出问题:其他动物也有他们的语言吗?这时让学生举例靠声音来传递信息的动物,如:鸟,鸡等。靠动作传递信息的动物有哪些。而一些动物不是用声音和动作,他们是靠什么来传递信息呢,如蚂蚁。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又完成了另一个学习目标,另一个环节是教师小结,考评学生知识掌握情况。整个课堂活动,共安排了三个环节,由教师提出问题和追问,都是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解决问题从而完成学习目标。这是在这课堂教学中取得成功的方面。

在这节教学活动中,不足之处需要改进的是:教学语言不是精练生动,对课堂节奏调控不好,没有留出时间关注个别学生,特别是后进生。没有很好运用表情、等体态语学生信息传递的效果,时有口头禅。在以后教学工作中,要是这些不足之处能得到改进,相信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社会行为的教学反思2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1、利用对动物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导其把握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即群体中的分工与合作,从而认识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认识到合作的必要性。

2、虽然在初一就接触了探究实验的相关类容,但几乎都是半选择性地给学生答案了,而真正独立地提探究出问题、进行方案的设计并贯穿实施,对一部分学生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在第二课时的设计中,注意到创设情景,从而启发、引导学生能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3、本节整个课教学过程突出培养学生形成探究问题的意识,让学生通过观察提出问题,在问题中去探究,在探究中得出结论。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获得知识,使探究更有趣、更有效。4、在学习动物群体中的信息交流知识时,设计了两个方案,可以根据教学情况作出选择,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更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不足之处:

1、在个别教学中,忽视了某些学生,没有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教学。

2、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有些同学观察很仔细,能观察到蚂蚁触角相碰的清况,很多同学观察不到,教师没有及时给予指导和说明。

社会行为的教学反思3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层层设疑,使知识不断深入,并适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本课的一个亮点。如:讲蚂蚁群体战胜熊熊大火的故事,使学生感悟到群体力量大于个体,要将团结协助精神融入到学习生活中,这样通过一系列的情感教育使学生的认识得到升华。

在《探究蚂蚁的通讯》的`教学设计中,通过设计探究方案

培养学生形成探究问题的意识,让学生通过观察提出问题,并讨论设计出不同的探究方案,其中有些同学不拘于书中“放小纸片”的探究方案,大胆创新,设计出比教材的探究方案更简便易行的实验方案,改用在蚂蚁行程上喷香水或醋等方案,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使探究更有趣,更有效,学生对知识记得扎实,难以忘怀。

本节课另一比较成功之处是注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在感受和体验中获得感悟。如请各小组用一句话概括成功的秘诀,其中有一组同学说“兴趣+汗水=成功”。学生感悟到科学的探究除了需要掌握知识和方法,同时还需要坚韧不拨的毅力。

学生提出实验后应该把蚂蚁放回到大自然,还有几个同学提出为在实验中死去的蚂蚁默哀,学生在体验中感情得到了升华.接下来谈如何对待动物,学生发自内心地说应该热爱动物,保护动物。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有些同学观察很仔细,能观察到蚂蚁触角相碰的情况,很多同学则观察不到,我还要在学生阅读课文发现问题的时候,应多给予指导,同时这也是我不断努力的地方。

另外,本课在教学设计上还存在不妥之处,如课的开篇再多让学生举一些他们所知道的群体生活的动物就好了,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5.物理教学行为的反思 篇五

教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不断要与时俱进,且要因人而宜。

在物理教学中教学行为长期墨守陈规,一刀切,齐步走,不反思不总结不更新,教学效果就会体现低效无效。物理老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要进行经常性反思,但在反思教学行为时仅仅依赖于自身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仅仅停留在经验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对教学行为的反思,还需要有一定物理知识的教学理论和专业学识为基础。及时更新教学理念,以教学理念为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

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而这样的`教学所蕴涵的课堂文化,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特色,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呢?即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

6.如何反思教学行为之我见 篇六

关键词:反思,教学,行为

教学应该是实实在在的生活、扎扎实实地耕耘, 它需要我们真实地面对、深刻地反省、兢兢业业地劳作, 唯其如此才能获得丰硕甘甜的成果。由此可见, 只有不断的通过体验创设一系列问题进行思考, 这样才有助于自己的教学设想顺利实现、教学步骤有序进行。下面笔者就如何反思教学行为, 谈谈粗浅的看法供大家交流。

1.你的学生是否每人都有一本错误跟踪薄, 随时校正作业中出现的错误或似是而非的问题, 这些问题经教师指导或同学讨论自己反思得出正确结论的第二次作业。我们每人是否经常写教后记, 如经验总结、体验感受、教学失误、灵感火花、新异的教学设想和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困惑等, 不拘形式, 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有何感受就写什么感受, 可一课一写或单元一写。学生是否都有一本课堂练习本, 学生对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是否一样认真, 学生能否会记课堂笔记。

2.在备课时是否认真地研究学生、研究自己、研究教材, 将新理念的体现和三维目标的落实放在首位。新课标要求我们在制定不同学科的教学目标时, 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即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现代教学要求摆脱唯知主义框框, 进入知识与情感和谐统一的轨道。因为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来讲, 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实用性更广、持久性更长。是否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特长的培养, 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我们要善于在差异中总结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智慧, 把学生间的差异看作是一种资源 (因为学生的基础知识、认知水平、学习习惯等都明显存在差异)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 各种智能只有领域不同而没有优劣之分。因此每个学生都有可供发展的潜力, 只是表现的领域不同而已,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差异是一种可贵的资源, 如果我们能正视差异利用差异就能促使学生多元发展, 使教育更加丰富多彩。从教学理论上来讲只有学生有疑惑上课才有价值, 真正高明的教师往往把学困生看成一种重要的学习资源, 善于抓住他们的思维特征, 激起全体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展开极具个性化的教学, 我们应该反思好课的标准, 真正的好课是不容回避学困生的。木桶效应理论认为决定一个木桶盛水容量的不是最长的木板而是最短的那块木板。莎士比亚说;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 理论上是多么高贵, 才能上是多么无限, 行动上像天使, 智慧上像天神, 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故此我们希望学生个个如此, 因为他们本该如此。所以说备课是终身的感悟, 而不是凭一时兴趣偶而得到。备课它是刻在心中永远难以忘怀的教学蓝图, 而不是写在纸上供人查验的文稿, 更不是形式和内容俱佳的美文或徒有外观的花拳绣腿。

3.我们是否做到自己没有研究透的不讲给学生, 对于事是而非的问题可以查资料或与同事共同探讨虚心请教, 绝不糊弄过关, 一定要给学生一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备课绝不进课堂, 一定要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 收集课程资源, 设计好教学方案, 落实教学目的和方法。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先做到, 要求学生做好的教师先要做好, 要求学生不做的教师坚决不做, 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4.我们上课时是否考虑利用自制教具或尽最大程度地运用先进教学设施, 板书设计是否科学、艺术、合理。首先我们知道有些教学内容的抽象性、逻辑思维的严密性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来说是比较枯燥的、乏味的, 学起来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再加上教师若脱离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或内容过深过多或教学不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这就容易形成人为的学习障碍, 学生易出现畏难情绪或干脆放弃学习, 糊里糊涂地听老师唱独角戏, 教师教的吃力学生学的被动, 课堂效率急剧而下, 这时务必要采用一些直观形象的教具, 使抽象问题直观化, 深奥问题形象化, 如制作生字卡片、数学算式卡片或利用现代教学设施创设情境宜人的问题画面有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大大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巩固。其次就板书而言, 大家明白板书是凸显知识内在联系的主要手段, 知识的重点问题的关键要靠板书来体现, 学生靠板书去判断、去感知、去理解, 所以我们经常说重点内容要凸显在重点位置, 不同色彩不同位置都能形象的、直观的给学生展示知识网络和结构, 首先板书要工整其次板书要具有艺术性, 给学生图文并茂赏心悦目之感, 通常要求教师所具备的基本素质中就有对板书的要求。

5.你所设计的题目讲完后师生能否共同有探讨解题的反思和感悟, 你为何要设计这道题, 为何要这样讲。题目设计与教学重点是否密切联系, 换种方式如何, 教学中我们能否异想天开, 标新立异, 我们能想方设法改变年年岁岁人不同, 岁岁年年课相似的状况吗?你上课时是否设计了少讲一些, 让学生多练一些, 这样的教学活动, 是否允许学生发表见解甚至不正确的意见吗?当学生意见不正确时, 你是否带着微笑、带着善意、带着温和去帮助他们摆脱困境获得成功。如何在教学中实施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教学中我们做重结果更重过程了吗?你是否聆听学生家长的意见, 让学生经常评价自己, 能真诚地向同事学、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向学生学吗?

7.灵动的“六模块”教学行为反思 篇七

一、对教学中成功之处的反思

成功之处,我的理解是在上课时让教师本人和学生自己都感觉到高兴的地方。因为我觉得这样学生才是真正的学进去了,互动的效果也最好,教学效率提高了,引起了教学共鸣,这也就达到目的了。或许是巧妙新颖的引入;或许是形象贴切的比喻;或许是教学难点的突破;或许是直观手势的合理运用;或许是画龙点睛的小结。对于能取得良好效果的做法需要课后坐下去,沉下心来,思考一下这一环节或这一堂课的得与失,如,哪个教学程序安排的富有科学性?哪个问题的提出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才能得以萌发?思考一下再教学的策略,并详细地记录下来,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过、完善、创新、升华,供自己以后或他人在教学中使用。这种反思是对反思的反思。

在“六模块”中我觉得我可以说是改变了只强调教师“教”而忽视学生的“学”这样的一个弊病,我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努力假设“活动的课堂,开放的课堂”,力争实现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把兴趣和爱好还给学生,把快乐和健康带给学生。

二、对教学中失误的反思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教学是一门带有缺憾的艺术,再完善的教学预设也会因教学情境的不断变化而有疏漏失误,产生始料未及的结果。教师必须对此进行回顾、剖析、梳理,找出形成原因,分析关键因素,探究解决策略,形成新的教学环节,教师只有不断地对教学理念进行重新审视,对教学方法努力改进,对学习方式进行不断修正,自身素质才能得以显著提高。

“六模块”中精讲点拨模块要求教师要到位而不越位,要把握好度;要把握时机适时进行,不要频频打断的发言;教师语言要简洁、精练,准确、规范,形象、生动;讲解重点要突出,引导学生逐步达成学习目标。在上课的时候我总是不放心学生,点拨的范围太宽,我总是想要是我不讲学生怎么会知道;要是我不讲学生的习题怎么做;要是我不强调学生就不知道是重点;要是……我对学生处处不放心,处处干预,导致学生总是喜欢看参考书,好像不看参考书他们也不放心,熄灭了他们创造性的火花。对此我也很懊恼,但我相信,我以后会注意把握及时、适时、适度的原则,促进学生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顺利进行的。

三、对教学中疑点进行反思

孔子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要对疑点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教学时应吸取的教训。同时,针对问题,找到了哪些解决的办法和教学的新思路,写出改进的策略和教学的新方案,从而不断强化自己有效教学的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对教学中疑点的反思很有利于教师自身的成长。

“‘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旨要中指出课堂的本质应该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原野,课堂应该是系统的、动态的、不断建构生成完善的。在课堂是动态的和不断生成的这一方面我觉得对于我们班学生来说比较难,学生浅尝辄止,再加上我自己对这一方面理解也不是很好,对学生的引导不够到位,所以总感觉生成这一方面做得不行。学生互动探究的效果究竟如何?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是由生成而得到的东西究竟有多少?在这方面应该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带着这些问题我听了好多公开课,课上给我的感觉是动态生成的东西不是很明显;课后和这些授课老师交流,得到的答案也并不是激动人心,反而让我更加的迷惘了。所以说这些都是我需要继续探索实践的内容。

四、对引导学生学会反思的反思

反思学习是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有效途径,让学生把反思学习养成一种习惯,使之成为人生发展的一种基本技能。在日常学习中,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课堂表现,解决问题的成败进行分析反思,可以及时修正学习行为,巩固知识、拓宽思路,把问题引向纵深,激活学习智慧,同时也会使学生的学习情感、素养不断完善和提升。同时,通过“学习反思”培养问题意识,促使学生自己研究自己的学习,提高了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提升学习能力,减少学习失误的“催化剂

8.高中数学教学行为的反思 篇八

高为民

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第二中学,716000

论文摘要: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不仅学习了数学知识,更提高了自己的思维能力,抽象能力,推理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各种综合能力,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把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论文关键词:高二数学;课堂教学;教学行为;反思

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不能在采取原来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了,而是在研究教材的基础上,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研究他们的接受能力和思维方式,采取灵活恰当的教学方法,有效的强化学生在数学学习和活动过程中的目标意识、问题意识、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分析意识,形成“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确立以学定教,教为学服务的思想。

一、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建立“一身多面”的新教师观。新课改倡导以人为本的主体教育,这种教育是发展个性,构建独立人格、倡导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是着眼于学生学会发展、学会创造的教育。因此,教师不仅在观念上要不断更新,而且教师的角色也要转变。教师应由单纯的教书匠和“传道授业解惑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个性发展的辅导者和社会化进程的促进者”,以及把思想政治教学工作作为研究对象的科研者。从师生关系看,新课改所贯穿的人本精神要求教育作为一种生命活动、作为师生平等交往和对话的过程,这扰寿要教师从传授知识的核心角色中解脱出来,尽快充当起教学活动中的共在的双主体之一的角色(另一主体是学生),发挥出教师的主体胜作用,促进另一共在主体一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的角色应转变为组织者和引导者。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是教科研者。要求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智慧,在遵循教育规律基础上大胆“标新立异”,敢于突破教材的限制,对教材不断拓展、补充与创新,认真研究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生事物,深人探究新的教学模式,不断总结每一时期的教学经验。这一过程是教师由教书匠角色逐渐转化为教科研者角色的过程。

二、教师要改革教学方式

在教学中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就必须使认识教学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使学生在自觉、主动、深层次的参与过程中,实现发现、理解、创造与应用,在学习中学会学习。而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明显的意识倾向和情感共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设置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晴境、为学生更深人地、具体地进行数学思维活动提供动力和方向,让学生自始至终保持较强的学习迫切性,并产生积极思维的心理气氛。但在教学中还发现:有的教师为了实现短期效果,仍然是使课堂教学变成以教师为中心的以“教”为主,学生没有动脑思考及动手练习的时间,更谈不上探究、自学、讨论。长此以往,势必使学生养成眼高手低的习惯,变成一听就懂,只会模仿例题来做,当时的效果看来不错,但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再检查学生,却是连当时认为简单的都不会了,个别会做的却是用当初他自己想出来的方法才能做。这种现象说明:教师讲得再好,学生没有经历动脑思考探讨的过程、没有动手练习巩固,就不可能变成学生自己的知识。因此,要求老师们一定要牢固地树立“学为主体”的思想,还思维于学生,还时间于学生,积极实施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的教学模式,课堂上一定要给学生足够的动脑思考及动手练习的时间,要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充分发挥

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全员参人、全程参人。坚决废除“注人式”、“一言堂”,“满堂灌”。

三、教师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对话、沟通、合作、共建的交往活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主动建构知识,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刺激。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将知识作为“绝对的客观真理”强加给学生,学生成为装知识的“容器”,基本上教师拉着学生走进教材、走进教参、走进标准答案,限制了学生的个隆发展。面对新课程,教师应改变旧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成为学生学习知识建构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在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营造一个轻松、宽容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兴趣,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时间与空间,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构建知识,训练技能,领会数学思想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课程功能,结构的改变,使学生发展的空间进一步拓宽,必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如高中数学新课程设置了“数学建模”、“数学探究”、“数学文化,’等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空间,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时机,帮助学生体验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新教材具有可读性的特点,教师要指导学生预习,并形成习惯,使课堂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探究学习,同时也解决了课时不足的问题。教师应相信学生的潜力和能力,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消除学生过分依赖于老师讲授的被动学习状态,最终达到教与学活动和谐统一的发展。

四、教师要改进教学评价

改进教学评价的内容、方式、方法也是课程目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调整教师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对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成绩,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以及在课堂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学习目标采取多种形式的评价,除了常规的测验、考试等笔试外,应把评价过程动态化,使之贯穿于课堂、日常、活动过程,可设立发现问题奖、发言奖、辩论奖;可进行研究学习成果汇报展览;可以让学生设计测验试卷,同学之间互测互评。要经常了解学生对自己授课情况的反馈意见,提倡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及时反馈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法,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成绩。集思广益,充分发挥备课组每个成员的优势与特点,群策群力,开展相互听课、评课,也是教学评价的好方式。

总之,新课程的实施处在实验阶段,难免出现问题,就好比新生事物在开始会遇到阻力,但最终能战胜旧事物。我们必然经过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一再认识的反复过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人,每一次学习和培训,都会有明显的收获,我们要不断地更新观念、不断探索,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并与此为契机,全面开展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刘四海,赵春哲;高二数学教学心得体会,中国科教研究杂志,2012年第3期; [2]张海萍,王镇东;《高二数学教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9.我们教学的硬伤教学行为反思 篇九

【摘要】

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讲求效益的活动。那种不计效益和投入成本、不考虑教学实效性的所有课堂教学行为都是一种对学生与教育不负责任与浪费。当前,这种浪费就是我们教学最大的硬伤。反思课堂教学的种种浪费行为,是对我们广大教师价值引导、智慧启迪、思维点拨的神圣职责的追问与回归,反思课堂浪费,减少课堂浪费,杜绝课堂浪费,也是我们广大教师负责任地直面课程改革、真正进行教育创新的开始。

【关键词】

课堂教学;浪费;反思

新课程,新教材,要求新课堂。

新课程实施以来,许多教师的教学活动充满了新意与生气。但同时,我们注意到教师课堂教学中的浪费现象仍然比比皆是,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现象一:媚俗的语言

语言是教学的主要中介,但教学中常常充斥着这样的语言:你太聪明了,答得太好了,真了不起等。这种毫无启发性的语言不仅浪费了学生的.心智、浪费了教学时间,而且还有损素质教育的严肃性,更容易造成相互吹捧的教学炒作。

这两类媚俗的语言的背后,一是课堂上教师将对话当成问答,表面上师生、生生之间互动,实际上是用提问的方式灌,而不是师生、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二是教师对新型师生关系缺乏深刻思考,从一味惩罚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这种表扬与夸奖的滥用,会导致学生习惯性上瘾,也会导致学生思维方面浅尝辄止和输出方面的随意支付。

现象二:作秀的过程

课堂活动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活动必须服从教学目标,以利于知识的讲授和学生的发展。

但课堂上,我们经常有一些为活动而活动的现象。如一位老师一堂课安排了两次讨论、两次探索、四次活动。学生在课堂上一会儿忙这,一会儿忙那,教室里看起来热热闹闹,实际上乱乱哄哄。这种问题症结主要在:活动多,而且掌握火候不准,有活动没体验。

有活动值得肯定,活动太多则过犹不及。活动是为了达到一定目标而进行的,是印证、运用、探究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但活动是载体,不是目的。而且活动多了,难免目的性差,设计不周全。如果活动与动手动脑相脱节,活动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相脱节,没有体验与反思,只能说是一种无效而无价值的浪费。

10.学习传统文化反思教学行为 篇十

今天,我们在上课时××同学在我衣服上贴纸头已经忍无可忍,但还是忍住了。下课时 ,当我知道××同学得寸进尺又要来贴,于是,一不做,二不休挥起了拳头,打在××同学的脸上。直到老师给我们调解后,我才知道下课时小××同学并不是来贴的,而是打算去扔贴纸的,是我误解了他,此刻,我感到后悔不已,觉得刚才的行为太鲁莽了。

……

没想到,在他的反思中,打架的前因后果写得清楚明白,句子也基本顺畅,虽然还有错别字,但“得寸进尺”“一不做,二不休”“后悔不已”等词语用得恰到好处。其中,为自己的辩白更是写得头头是道。若不是我亲眼所见,简直不能相信这“反思”是每次都害怕作文的小戴写出来的。面对小戴高质量的“反思”,我起初是喜出望外,继而是疑惑不解:为什么就半个小时的功夫,学生的习作水平就能表现出这样的“飞跃”呢?在这看似不可思议的“提高”背后,到底是什么因素催化了他习作质量的“瞬间上涨”?

带着疑问,我不仅求教有经验的教师,也读了一些相关文章,同时也更引发了我对小学生习作过程的更深入的思考。

一、只有真体验,才有真言说

从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来看,他们普遍存在着知觉模糊、不确定等现象。比如,他们还不善于细致地观察、辨别周围的人和物,不善于完整地、有条不紊地回忆做过的事情,所以,习作时他们往往觉得没有什么东西可写。因此,要让学生有真正的表达欲望,那一定是他不吐不快。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强调:“语言发生的本身,是为着要在人群里表白自我,或要鸣发内心的感情,顺着这两个倾向,自然会不容自遏地、高兴地说。”唐代文学家韩愈也曾经论述:“大凡物不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中国古诗中有“谴悲怀,抒愤懑”之说,国外也有“愤怒出诗人”的说法,说得都是这个道理。

“行为反思”就像一座桥梁,能将课内的习作与课外生活中的经历、体验有机地结合起来。比如小戴,写行为反思时必须要有意识地回忆自己做过的事,而且这件事情的经过老师知道全部,同学知道一二,优秀作文选和同步作文也帮不上忙,害怕习作的小戴也只好静下心来面对现实。这样,鲜活生动的生活表象就成了写作的素材。

新课标提出:“写作要写自己要说的话,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行为反思”这种练笔形式无疑为学生的课堂习作写出各自生活中的真实经历、认识与体验奠定了基础。

学生的自然行为提供了他们的真实体验,这种体验并不是教师有意而为,而是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经历的,越是不平常的体验越是让学生记忆犹新、回味无穷。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阶段,可塑性强,行为及思想的诱导相对容易,同时也具备一定的自我教育能力。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发现、挖掘这些生成的写作素材,引导学生习作与行为整改同步发展。这些行为内容可以扩展到对课堂学习的体验、对文明行为的实践、对与人交际的体验、对阅读经历的体验或对作业行为的体验。教师要教育并引导学生记录真实的经历与体会,让作文具备基本的生命活力,树立“真实的东西才是有价值的”习作意识。

二、只有真内需,才有真动力

上述案例中的两个学生,因为打架事件,在他们的心中留下了“愤懑”甚至“愤怒”,极想“表白自我”,而此时“写一篇300字以上的反思……”可谓是歪打正着,给积压在学生心中的那种强烈的表达欲望和冲动,提供了一个宣泄的缺口。

心理学理论认为,动机是推动一个人进行某项活动的内在动力。它是“由某种需要所引起的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但可实现的举动倾向,是激励或推进人去行动,以达到必定目的的内在动因。”这种内在动因表现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就是学生的学习内驱力。这其实就是这个学生习作“瞬间上涨”的催化剂——写作内驱力的短时间爆发。写作作为一项复杂的脑力劳动,跟其他的学习活动相比,需要有更强大的内驱力来支持。这种强大的内驱力,指的就是写作者个体对于写作活动的欲望和冲动。而写作的欲望和冲动的强烈程度,则直接影响写作的过程和结果。

新课标明确规定,小学生作文的性质是练笔,是习作,不是创作。而我们教师常常以成人的眼光和标准去评判他们的习作,学生习作当然错误百出。学生不愿意写作文,也不是因为不会写,而是缺少内需,缺少习作的目的。俗话说:只要努力一切皆有可能,学生的行为反思要做到文从字顺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最后,学生行为问题被成功的反思所赦免,心里自然会感到无比的快乐。只有学生享受到快乐,才能从内心深处对习作产生主动需求。小学生的模仿和迁移能力是很强的,笔者相信这种快乐也一定能成为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助推器。

例如,笔者还尝试在班级中创办班级习作小报——《写吧》。稿件均来自班级《循环日记》中的优秀文章,按学生座位先后轮流写日记,笔者每天及时批改、打分,一个循环后公布每组优胜者。这些优胜者便拥有了在《写吧》上发表文章的权利。这样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期盼。当某一学生接二连三在《写吧》上发表文章时,班上的其他同学就会对他刮目相看。而他必然会由此产生强大的写作信念和强烈的写作欲望,哪怕他曾经是写作上的困难生。当作文成为这样一种生命活动时,学生没有理由不去追逐它,牵挂他。这就是我们语文教师梦寐以求的主动写作。

三、只有多积累,才有活源头

陶行知先生说:“整个社会的活动都是我们的教育范围。”它是课内习作不竭的“能源库”。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我们的学生在语言、动作、思想方面都有可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其中写反思、受教育、明道理等,这些都是他们人生舞台上的小插曲,是他们获得摔倒过、爬起来的生活历练。让学生写行为反思可谓是顺势而为,既教育了学生,又激活了他们言语表达的本领,可谓一举两得。因此,教师在平常多积累些这样的生活描述和反思,无疑就是在帮助学生积累素材,有助于学生更高层次的习作。

郑板桥的竹画闻名遐迩。没有下笔之前,他就有了“眼中之竹”,对竹叶、竹枝的细枝末节了然于眼,然后再把“胸中之竹”,即脑中的竹子形象画之于纸上成为“手中之竹”。我们的学生通过反思,认识到错误,在反思中积淀了生活的认识和体验,日积月累他们的生活面得以拓宽,生活体验得以增加,分析和领悟生活的能力也得以提高,这样,就为我们的课内习作准备了用之不竭的“能源库”。这样的文章一定会更具体、更形象、更生动。

此外,孩子在“行为反思”中能恰到好处地运用“得寸进尺”“一不做,二不休”“后悔不已”等词语,这说明他有一定的语言积累。由此可见,失去了素材和语言的积累,习作就等于失去了源头活水。

11.课改理念下的教学行为反思 篇十一

一、教学行为的转变要切合课堂实际而“不作秀”

根据我的教学和观察, 课堂有小组发言, 张扬民主和谐的气氛, 也使用了多媒体、自制教具或学生喜爱的小奖品等, 教学准备形形色色, 课堂形式花样百出, 师生之间热热闹闹, 生龙活虎, 看起来进入了课改, 过后体验, 却只是迎合课改理念, 没有将教学行为与课堂的教学目的、重、难点、突破点及任务统一结合起来, 具有盲目性和滥凑合, 从而收效甚微, 致使新课改和教学质量没有完美结合, 使教学质量未能得到提高。

我思之, 上课绝不能失去上课的本真, 要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 进行优化组合, 不要一概而用, 要自我创新, 给人以朴实无华的新意, 将课改与教学质量相统一, 开辟自己的“特色课改之路”。

二、自主、合作、探究三大教学主流要深入、扎实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 而忽略了“创设问题、自学自悟、质疑研讨、总结规律、迁移运用”。使讲、说的时间多, 情景创设少, 从而发出“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 我担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占用过多的时间, 会影响教学进度、教学任务完成”之感叹。其实, “三大主流”浅尝辄止, 课改真正实施在课堂教学中, 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

据教学体验, 教师给学生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 只要在“三大主流”上下功夫, 走出传统教学模式, 精心准备设计, 学生学习兴趣浓, 教师教得轻松, 学生学得扎实, 质量就会稳步提高。

12.动物的社会行为 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十二

动物的社会行为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举例说出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举例说明动物的社群行为对生物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2、能力目标:

通过探究实验“蚂蚁的觅食行为”,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

通过小组内的合作和讨论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和质疑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探究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团体意识和善于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探究实验结束后,提醒学生将蚂蚁放回,培养学生关爱生命的情感意识; 认同动物各种各样的行为都是动物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而且适应环境的结果。

【教学重点】

列举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教学难点】

举例说出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

预习教材内容,课前捕捉蚂蚁并准备材料用具,如糖、面包、辣椒酱、纸盒、放大镜等,搜索有关动物行为方面的资料。

2、教师准备:

“动物世界”中的相关录像,查阅资料、网站,搜集有关动物行为方面的资料。

【教学方法】 观察、探究、讨论、分析、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用历史故事“汉室江山,蚂蚁聚成”导入新课,教师设疑:蚂蚁为什么会组成那六个大字?其实这是利用了动物的一种行为,那什么叫动物的行为?它又分为哪几种类型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动物的世界来探究动物的行为及其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二、学习新课

(一)动物行为的含义

学生活动:自学课本,找出动物行为的含义和类型。

教师:播放一段视频,请同学们带着对动物行为含义的理解来找一找视频中有哪些是属于动物的行为?

学生:观看“动物世界”视频,回答问题。

教师设疑:视频中动物各种各样的的运动方式和动作都是动物的行为,那动物

的行为是不是仅仅就是指动物的运动和动作呢?

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看图片,思考判断守候猎物的蜘蛛、执行任务的狐獴,雄蛙鸣叫、变色龙的变色等是否为动物的行为。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动物行为的含义,学生回答后多媒体展示。教师设疑:那兔子心脏的跳动是不是动物的行为?为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强调:一定要是外部可识别的变化才能称作动物的行为。

(二)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1.觅食行为

教师播放蚂蚁觅食视频,提问:这只蚂蚁在干什么? 学生观看后回答:蚂蚁在觅食。(觅食行为)教师设疑:蚂蚁喜欢什么样的食物呢?蚂蚁的觅食行为和食物的味道有关?还是与食物的颜色有关?还是与食物的大小有关?

学生探究活动: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

学生6人一组,讨论并完成探究学案。

各小组展示成果,学生之间相互补充。

教师提问:回顾刚开始的历史小故事,你知道故事中利用了蚂蚁的什么行为吗?(觅食行为)

课外延伸:请同学们在课后将探究实验完成。

教师过渡语:我们知道自然界中有很多种动物,除了蚂蚁有觅食行为,其他的动物也有觅食行为。下面我们来看一组图片,请你来说说这些动物的觅食行为。

学生回答。

教师引导:其实,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有许多动物觅食行为的例子,例如猫捉老鼠、蜜蜂采蜜等,它们通过一定的方式寻觅和获得食物的行为就是动物的觅食行为。我想同学们肯定能举出更多的动物行为的例子,下面我们小组内先讨论交流,看看哪一个小组举的例子又多又好。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小组展示时,教师可以请其他小组的同学来做裁判,并将你认为好的例子写在表格里。

教师小结设疑:由此可见,动物的觅食行为方式多样,那么动物多种多样的觅食行为有什么意义呢?

学生回答。(可以获取更多的食物,有利于动物的生存)2.防御行为和社群行为

教师过渡:其实,动物的行为是非常复杂的,动物除了觅食行为外还有哪些行为呢?请同学们迅速阅读课本,了解动物的其他行为。(学生阅读课文后)下面我们来看一段视频,请同学们一起来找一找这段视频上的动物有哪些行为?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蚂蚁总动员”

学生观看回答:觅食行为、防御行为、还有社群行为。(1)防御行为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① 什么叫动物的防御行为?它有什么特点呢?(发生在不同个体之间,保护自身或群体中其他的个体)

② 你能举出一些动物防御行为的例子吗?(危害茶、桑、果树等植物的尺蠖平时身体弯曲,遇到敌害时就伸直身体,伪装成树枝,迷惑敌人,保护自己。在海洋中生活的软体动物乌贼,当它受到鲨鱼等凶猛动物的威胁时,就会将身体内墨囊中的墨汁释放出来,向敌害放射“烟雾弹”,乘机逃走。乌鸦和其他一些鸟类,“有聚众鸣叫”的行为,当乌鸦发现老鹰时就会发出这种鸣叫,以便把其他乌鸦聚集起来,共同对付“侵犯者”。)

③ 动物的防御行为有什么意义呢?(动物的防御行为对维持个体的生存和种群的繁衍是十分重要的。)

各小组展示成果,学生之间相互补充,教师适时归纳并板书。(2)社群行为

教师过渡:那刚刚视频中的蚂蚁怎样将虫子击败的呢?(合作)其实这就是蚂蚁的社群行为。蚂蚁是一种常见的营群居生活的动物,蚂蚁与蚂蚁个体之间又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

教师出示图片:“白蚁群居”图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并讨论以下问题

①白蚁的群体是由几种形态不同的蚁组成的?它们各有何种功能?

②白蚁群体的不同成员之间是如何分工合作的,共同维持群体的生

活?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且互相补充。

教师: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举例说明、归纳总结同时板书。

具有社群行为的动物,不是同一种的许多个体简单地聚集在一起,而是群体内的成员都有明确的分工。白蚁群体是由几种形态不同的个体组成,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

教师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动物也有社群行为?动物的社群行为有什么意义呢?(蜜蜂,猩猩等)

学生举例,说明动物社群行为的意义。3.生殖行为

教师过渡:我们已经学习探究了动物的觅食行为、防御行为和社群行为,除此之外,动物还有哪些行为呢?教师出示“白蚁产卵”图片,这是动物的什么行为呢?(生殖行为)

教师提问:还有哪些行为也属于动物的生殖行为呢?你能举例说明吗?动物的生殖行为有什么意义?

小组内讨论交流。(动物的生殖行为能够使动物的子代数量增加,有利于种群的繁衍。动物一般都有其特殊的生殖行为,如求偶、占区、筑巢、交配、孵卵、育雏或哺乳等。孔雀的开屏、青蛙的高昂鸣叫、羚羊的打斗,哺乳动物的哺乳育幼等都是典型的生殖行为。)

此外,动物的行为还有迁徙行为、洄游行为、攻击行为、节律行为等。

三、教师总结:

动物的多种多样的行为是对复杂多变环境的适应性表现,动物的行为对动物的生存和种群繁衍是十分重要的。

四、课堂练习:

辨别所出示的图片是动物的哪种行为。

五、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共同回顾本节内容,理清思路,形成知识网络

六、作业布置:

1、课后思考题。(先由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明确)

2、课外探究:蚂蚁是如何进行交流的

3、课外阅读:动物的节律行为和生物钟

【板书设计】

第三节 动物的社会行为

一、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1、动物行为:自然界中,动物多种多样的活动,以及动物的体态、发声和所有外部可以识别的变化。

2、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觅食行为

防御行为

生殖行为

3、动物行为的意义

动物的行为是对复杂多变环境的适应性表现

动物行为对动物的生存和种群繁衍是十分重要的二、动物的社群行为

社群行为:同种生物个体之间除生殖以外的各种联系的行为

实例:白蚁、蜜蜂

七、教学反思

13.学习传统文化反思教学行为 篇十三

1、本节课在设计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引导学生对相关资料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断。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的参与到分析和讨论中,在表达交流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更好的掌握动物的`行为的特征。

2、加入情感教育,通过对比动物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认同人类自己要想认识世界,就必须是“学习、学习、再学习”,让学生体验学习的重要性。

3、动物行为是动物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范畴,对于研究人类各种行为的形成有重要意义。而学生对动物行为的区分比较清楚,关键在理解动物行为的意义上有些难度。

14.改革教学行为增强学习效率 篇十四

一、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到: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 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 只有教师的思想才有可能去点燃它。要结合数学教学内容, 有意创设学习情境, 让学生投入到情境中, 在情境中开展学习, 这样的学习就不会感到枯燥。如教学最小公倍数, 教师可创设这样的教学情景:先请自己学号是2的倍数的同学站起来, 再请学号是3的倍数的同学站起来, 为什么有些同学两次都要站起来呢?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 你发现了什么?在这样有趣的情景中学生理解了有关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知识。正是这样一个个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巧妙地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 使得学生对新知识满怀无比强烈的求知欲。此外, 也可运用迁移法、故事法、比较法等来创设学习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实施差异教学, 让不同的学生都得以发展

在教学中, 坚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原则。教师既要关注优等生, 更要关注学习困难学生。比如, 课堂提问要分层次进行, 简单的问题、一般性的问题、较有难度的问题, 分别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回答, 要做到心中有数, 有的放矢, 针对性要强。在练习的设计等方面也要实施差异化教学, 不搞一刀切。在作业的设计上要有梯度, 由易到难, 作业形式多样化、童趣化等。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 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树立人本理念, 认识“教”要服务于“学”

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教师是数学课程的开发者、实施者和改革者。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 学生的“学”是为了“会学”。教师要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引领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使其拥有较强的自学能力, 掌握科学合理的自学方法和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 不是将知识生硬地灌输给学生, 而是预设一定的教学环节, 与学生一同学习, 去发现数学问题, 总结教与学的规律与方法, 解决教与学的问题, 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存在。教学方法要多种多样, 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课型, 教法就有所变化, 要将各种教法进行最佳组合, 做到灵活多样、富有情趣, 具有实效, 从而实现数学学习效率的提高。

1. 重视生活应用, 加强数学实践

应经常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使学生在数学实践的过程中及时掌握所学知识, 感悟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 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要贴近学生、贴近实际, 让学生多动口、动手、动脑, 使他们在活动中获取新知, 做到“在实践中学习, 在学习中发展”。

2. 注重操作体验, 增强思维能力

在遵循学生学习数学认知规律的基础上, 通过对教材的创造性再加工、再设计, 使教学内容变得丰富、生动, 更加有利于学生主动进行观察、操作、实验、交流等数学活动, 在动手、动口、动脑中, 真正让学生经历将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获取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使数学教学成为一个生动活泼、主动而富有创造意义的过程, 最大限度地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教材非常注重学生操作活动的设计并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教师要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认识规律来设计、组织操作活动, 并担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一是不能让操作流于形式, 要让每个学生都必须经历每一次操作活动。二是引导学生把直观形象与抽象概括相结合, 采取边说边操作, 边讨论边操作等方式, 让手、脑、口并用, 在操作和直观教学的基础上及时对概念、规律等本质属性进行抽象概括。如四年级上册内容“确定位置”可设计这样的教学流程:活动感知、强化表象、抽象符号、深化理解、拓展应用。对应“第几列第几行”范写数对, 学生跟着试写。引导学生观察得出:一组数对由两个数字组成, “列数在前, 行数在后, 中间逗号, 两边括号”。用一组数对表示某某同学的位置;用数对表示第1列第3行、第4列第3行、第3列第4行;对比 (4, 3) , (3, 4) 两数对, 在图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并用数对表示出来。帮老师找数对表示为 (6, 2) 位置的同学。根据老师提供的数对, 快速说出相应位置上同学的名字。还可用数对知识解决某建筑物的位置、中国在世界地图上的位置等实际生活问题。

四、实施多元评价,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实施及时、适度、多样的评价, 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 适时调整教学过程。教师要有一双慧眼, 积极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多表扬、多肯定、多鼓励, 要多用及时评价, 有进步、表现好, 想法有创意都值得教师及时表扬。特别要多关注学习困难学生, 即使他有一点点亮点, 也要表扬、鼓励。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表扬要求, 表扬要因人因事而定, 课堂总体表现好可奖给“数学课堂学习优秀表现奖”奖状;课堂上发言积极, 可给予“数学课堂学习积极分子”奖状;课堂作业又快又对又清楚, 可给予“数学作业优秀奖”奖状。教师每时每刻都在通过语言、手势、表情、神态等对学生进行评价。新课程评价改革的方向是多角度地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 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评价的方法有很多, 以教师评价为主, 有学生的自我评价, 有学生间的相互评价等。

1. 教学过程中的评价

教师在课堂教学全过程中始终要积极地关注班上的每个学生, 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的亲切目光。“你说得很棒”、“说得很有道理”、“你真是个聪明的孩子”等赞扬和激励学生的话应常挂在教师嘴上, 即使对于说错的学生, 也决不能漠然置之, 更不能随意责难, 在适当时候再给机会, 让他尝试获得成功的欢乐, 把知和情有机地统一起来。

2. 课堂总结中的评价

教师不仅要在情感上与学生进行不断地心与心的交流, 更重要的是在评价中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 发展学生的思维。谈谈你的收获与感受, 引导学生不只回顾这节课在知识层面的收获, 也回顾在情感层面的收获。关注学生整节课学习过程中所体现的情感, 从而努力营造一个智慧、开心、人文的课堂氛围。

3. 练习反馈中的评价

在练习反馈中评价, 进行师生互评、生生互评。要鼓励学生自我反馈和评价, 开展同学间的互相评价。如如果你们认为他说的对, 就将掌声送给他。你做对了吗, 向老师点头示意。对于他的回答, 你有什么看法和建议?你想提醒大家要注意什么?通过生生互相反馈和评价, 学生学会了评价别人, 也学会了评价自己。

4. 学习考核中的评价

开学初就应与全班同学一起制定数学学习考核机制, 让学生一起参与考核办法的制定。主要采取星级评定的方法, 评价指标主要包括课堂表现、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作业情况、关心帮助同学学习、家庭学习情况、数学课外实践等方面, 根据指标的达成情况分别授予五星级学生优秀, 四星级学生良好, 三星级学生合格, 表现越好星级越高。开学初教师给每位学生同样数量的星, 作为基本星, 可开展教师评、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家长评等形式,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 激励先进, 鞭策后进, 数学学习方面表现差的学生, 要进行处罚, 从基本星里扣除相应星。

15.学习传统文化反思教学行为 篇十五

关键词:反思;教学行为;师幼互动;教学研究

本文对教师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师幼互动进行了探究。

一、减少表象的丰富,关注内隐的价值

《纲要》要求: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活动提供条件。在这一理念的影响下,就有很多教师认为:组织活动时为孩子提供的操作材料应该越多越好。例如,《会唱歌的鞋子》这一活动,教师试图让幼儿通过自己探索,知道鞋子踩在不同的物体上,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因此,教师提供非常丰富的材料,有报纸、塑料纸、沙、海洋球、石子、硬板纸等,活动中幼儿异常兴奋,对材料兴趣过高,反而忘记了活动的要求:听一听,鞋子踩在不同的东西上面会发出哪些不同的声音?师幼互动也就不理想。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是由于材料过多,分散了幼儿的有意注意,且材料不具备代表性,幼儿很难用语言来描述,例如,报纸的声音和塑料纸的声音幼儿很难说清楚。教师也可从追求材料表面的丰富、多样,转变为关注材料隐含的对幼儿发展的价值。

二、减少虚假的开放,实现真正的自主

集体活动结束后,幼儿进行个别的手工操作活动,这时,一位幼儿面对很多的工具和材料,不知所措,焦急地询问老师:“老师,我怎么做呀?”老师很真诚地说:“你想怎么做就可以怎么做呀。”孩子仍然不知所措……

很显然该教师对《纲要》中“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这段话很认同,认为:老师不应该直接教孩子怎么做,而应该让孩子自主学习,于是就有了该老师对孩子“你想怎么做就可以怎么做呀”的应答,这种应答似乎很开放,似乎可以让幼儿自主,但结果却还是让幼儿不知所措。原因在于老师将幼儿的自主学习只是简单地认为就是让幼儿自由地学习,甚至是不需任何引导的放任,而对《纲要》要求的“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认识不够,未能内化。这种虚假的开放对幼儿的自主学习来说是毫无意义的,甚至是有害的。幼儿的自主学习离不开教师“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的角色的参与。

三、减少消极的暗示,进行积极的引导

理想的师幼互动需要教师在互动中帮助幼儿发现、明确自己的问题和疑问。当幼儿出现问题时,应杜绝消极的暗示,进行积极引导,帮助他们自己发现答案。例如,小班综合活动《有趣的小路》,教师请幼儿选择正确的图形将小路填平,教师为本次活动设置了难点:有一个地方需要幼儿用两个长方形或两个半圆形拼成一个正方形、圆形才能把小路填平。一位能力强的小朋友首先发现了这个秘密,并很快地完成了任务,这时,教师为让全班小朋友都能发现这个秘密,完成活动的难点,就说:“小朋友,看,这位小朋友用两个长方形拼在一起变成正方形把小路填平了,请他说一说,是怎么填的?”教师这一消极的暗示将本该由幼儿回答的“用两个长方形拼在一起变成正方形”这一答案隐含在了提问中,原本可以引发全班小朋友思考的难点问题变成了他们简单的复述过程。教师如果这样提问:“你是怎样把这儿填平的?”再追问:“你为什么这样做呀?”这就是对幼儿进行的积极的引导,通过幼儿的讲述,我们便能更好地了解幼儿的学习方法和思维逻辑。因此,帮助幼儿聚焦于问题的关键点或难点,用适当的方式或问题,引发理想的师幼互动,才能促进幼儿更有价值的学习。

四、减少浅层的再现,注重理性的提升

在综合活动《各种各样的鞋子》中,教师为帮助幼儿了解一些有特殊作用的鞋子,请几名幼儿分别扮演小客人,请其他小朋友猜一猜“这些客人需要什么鞋子?”一幼儿通过看小演员溜冰的姿势猜出他需要溜冰鞋,教师只是说:“啊,你真棒,猜对了!”其实,幼儿能猜出答案只是经验的简单提取和再现,而教师的任务就是要“让幼儿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因而教师可及时追问:“你是怎么猜到的?”帮助幼儿自己归纳出这类鞋子的特点,提升幼儿的能力。教师要了解孩子的已有经验和最近发展区分别是什么,要清晰自己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同时,也需要教师进一步转变观念,从关注问题的结果转向关注问题思考的过程,使教师的评价不仅仅停留在“对与错”“好与不好”的结果导向上。

教师是实践的反思者。教师必须参与到反思的实践中去,每位教师都在建构自己有关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理论,既要向书本学习,更要把他与幼儿互动的信息作为建构的基础。如果教师能够留心自己的行为对幼儿发展的影响的话,那么,教师便会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方式,对幼儿采取积极的支持性的行为,从而与幼儿形成和谐的师幼互动关系,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上一篇:中秋节有什么由来含义下一篇:曾经错过的一次看望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