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课课程报告

2024-09-22

通识课课程报告(精选6篇)

1.通识课课程报告 篇一

社会保障

美国: 美国的社会保障计划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1)老年、遗属、伤残保险(0ASDI);(2)医疗保险;(3)失业保险;(4)补充收入保障计划。

美国社会保障计划的特点。

1.强制性的与就业相关的计划。一般而言,社会保障计划都是强制性的而且要求参加的人员必须是参加工作的人员。如果社会保障计划要通过收入的重新分配来满足某种社会需求,则必须使参加人数尽可能的多。

2.雇主全部或部分提供融资。尽管关于保障计划的融资方式各有不同,但是大多数计划的成本都由雇主全部或部分提供。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为什么社会保障计划是员工福利中的重要项目。

3.福利水平和享有资格由法律进行规定。尽管享受福利的数量和资格要求是由法律来规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参加计划的每一个人所获得的数量是相等的,资格要求是完全一致的。他们会由于诸如工资水平的不同,参加工作的时间长短或家庭情况的不同而不同。但是,这些因素的影响力只能通过法律规定的计算公式来决定,享受福利的人员无法增加或减少应得的福利。

4.享受社会保障计划的福利是以其享有者对某种福利有需求为假设前提的。由此,使社会保障计划与社会救济进行了区分。在社会救济中,申请人为获得救济福利必须证明其收入水平或资产低于规定的水平。

5.强调社会公平性。社会保障计划是建立在社会公平的基础上而非个人公平。这是社会保障与商业保险的不同之处。在社会公平的原则下,福利计划是为所有的享有者,无论其经济状况如何,提供最低的收入保障。超过该水平的保障只能通过个人的储蓄或雇主或商业保险来满足。这种强调社会公平性将导致所缴费用与所享受的福利之间存在着不对称性。在有些计划中,存在着由高收入者、单身或小型家庭以及年轻人对低收入人群、大家庭和退休人员进行补贴的情形。

美国的养老金

1993年规定:月工资在370美元以内部分列为低段,按90%计发;371-2230元部分为中段,按32%计发;22001美元以上部分列为高段按15%计发,然后把三段的数额相加,便是应得的退休金,按这样计算,尽管工资越高退休金仍会越高,但计算退休金的比例却是越低,最低者可低到工资的24%,相反工资越低,虽说退休金相应也低,但计发退休金的比例却越高,最高者为工资收人的57%。但是从整体水平看,美国法定退休金平均占劳工工资收人的41% 美国还规定退休者如有18岁以下子女和65岁以上配偶者,按其抚养人数的多少,还可以再领取本人退休金50%内数额的保险金。并自1972年起,实行退休金与物价挂钩制度,规定每半年调整一次,即物价指数增长3%,退休金调高1%,物价指数增长不到3%时不作调整。医疗补助

美国医疗补助制度主要是为65岁以上老年人和65岁以下残疾人及某些有永久性肾病的人支付部分医疗费用的制度。这一保险制度主要有住院补助和辅助医疗部分。住院补助是为病人提供60天的住院费用,60-90天之间病人每天需支付100美元的共同保险费,而且医生服务费通常不包括在住院补助之内。辅助医疗指在受益人每年支付75美元的医疗费用之后,可以为其支付80%的经过许可数目的内外科医生服务费。此外,还帮助门诊病人支付身体理疗,发音病理费用,并提供额外的家庭保健服务以及其他类型的医疗服务和医疗费用。参考文献:《美国社会保险考察》

日本

文献(日)坂脇昭吉《现代日本的社会保障》

基本现状

同其它国家一样,日本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利用了保险原理,并以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事故保险等作为主体。

1、医疗保险制度

日本于1960年推行全民医疗保险制度。规定人人都必须投保,投保者患疾病时自付所需医疗费的20%至30%。个人缴纳的保险费与其收入成正比。对低收入者采取特殊措施予以减少,医疗保险分为健康保险和国民健康保险两类。健康保险是根据1922年的健康保险法建立的。其对象是各企事业单位的在职职工。投保人每月缴纳工资的4.2%,政府负担保险支出的16.4%,投保者享受补助金为最近3个月平均工资的60%,享受时间最多为18个月。国民健康保险的对象是从事农业和渔业的人员、个体经营者、无业人员。受保人每户年平均缴纳7.8万日元,政府负担医疗费用的45%。

2、社会保险制度

日本的社会保险制度主要由国民年金、厚生年金和其它年金组成。其它年金包括共济年金、福利年金、企业年金等。加入年金是由法律规定的。年金制度除了参加者缴纳保险外,还来自国库的负担。国民年金于1959年10月施行,对象是20岁至60岁的日本国民。厚生年金在日语中是提高生活水平,增进健康之意,该制度创设于1942年,对象是少数未满15岁的民间企业就业人员。福利年金则是针对70岁以上,由于特殊原因而无法享受上述年金或享受数额很少者。

3、失业保险制度

失业保险,日语中叫雇佣保险,始建于1947年。受保险对象为全部受雇于工业企业的雇员,保险金的资金来源为投保人缴纳收入的0.55%,雇主缴纳工薪总额的0.9%,政府负担救济费支出的25%和管理费。失业救济金的给付条件是被雇佣者在最近一年内缴纳了6个月以上的保险费,失业后又在“职业保障所”登记的人员,领取天数为90天至300天。

4、工伤事故保险制度

保险对象为全部受雇于工业企业之雇员,保险费由雇主缴纳工资总额的0.5%~12.9%。保险范围包括因公引起的疾病、受伤及工作能力的丧失、上下班交通以外引起的事故。工伤补助的标准依暂时性工伤和永久性工伤而有所不同。

(三)作用原因和特点

1、五大作用

事实证明,日本的社会保障制度对其经济和社会发展确实起到了“稳定器”、“调节器”的作用。具体体现在:

(1)保障国民生活

战后,从总体上看,日本的社会环境一直是比较稳定的,这从其政局比较稳定,失业率、犯罪率和离婚率一直比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低均可得到充分证明。如在1970、1980、1990和1992四个年份,其刑事犯人数依次为51.9万、33.5万、18.2万、11.9万,总体上呈减少之势。而社会保障至少对保证国民生活和社会环境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全民皆保险”体制的建立,使社会各阶层均获得基本生活和医疗保证;社会保险费运作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各阶层实际收入差距,从而缩小了社会不平等,避免或减轻了因此而引发的社会矛盾和冲突;失业保险也使失业者不会因生活无着而铤而走险。

(2)缩小贫富差距

在日本,既无可与美国比肩的超级巨富,也少有美国街头的“无家可归者”。社会保险惠及较多的,还是各类中低收入家庭,而社会保障资金来源在日本收入最低的1/5家庭中仅占1.9%。这意味着社会保障制度实际上起到了对国民收入一定的分配与再分配功能,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缩小贫富差距的作用。

(3)强化宏观调控

战后,日本之所以能获得比欧美发达国家更为优异的经济发展业绩,与其更为有效的宏观经济调控机制有着重要因果关系。通过扩大或缩小财政支出规模以刺激或抑制社会有效需求,是国家实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社会保障支出又在国家财政支出中占有很大比重,如在1985、1990和1995年3个财政支出,社会保障关系费在日本中央财政一般会计预算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分别高达20.7%、18.4%和21.9%[9]。因此,增加或减少社会保障支出,即成为国家强化宏观经济调控的有效手段之一。

(4)减缓周期波动

在社会保险费收入方面,当经济周期处于高涨阶段,社会保险机构及各级财政和企业取得的收入也相对较多,从而相应减少了政府和企业的实际支付压力,这无疑会对社会需求从而对经济高涨产生一定刺激作用,以致对经济复苏产生积极影响。而在社会保险支出方面,经济出现萧条或危机时,社会失业势必增加,社会保险机构必然要支付更多的失业保险金,失业者利用这部分资金购买必要生活用品,即形成对社会需求的有效扩大,而在经济高涨时期则相反。

(5)开发人力资源

政府的社会福利支出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了个人和家庭对劳动力培养和训练费用支出的不足,对培养和开发本国人力资源起到了积极作用。

2、三大原因

日本的社会保障制度之所以能发挥上述作用,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具有以下优势:

(1)按照本国国情建立,社会保障具有日本特色

战后,日本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尽管也借鉴了美欧经验,但主要是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而制定。一是对社会保障涵义的界定起点高。如何确定社会保障的定义和范畴,是筹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从“劝告”中,我们可知日本在当初确定社会保障范围时,不仅包括所得保障,还包括社会福利和医疗等社会服务。事实证明,这一界定是符合战后社会保障的国际潮流的。二是保险费用负担全民化。日本基本上遵循被保险人、事业主和国家财政拨款“三者负担”的原则[10]。因为政府负担的费用,实际上是靠税收得来,所以,国民皆保险的实质是“全民共同保障全民”的生活。三是保险费的发放体现社会救助与个人能力培养相结合。

与西欧某些“高福利”国家相比,日本社会保障费的发放掌握尺度较严,这固然与控制财政支出和国民负担的考虑有关,同时也包含着倡导个人自立、自助精神和弘扬勤劳意识等意图。比如在失业保险方面,既组织失业救济,也为失业者创造再就业的能力和机会。

(2)抓住经济发展有利机遇,社会保障完善化、普及化

社会保障事业要得以长足发展,政府的积极扶植,尤其是国家财政的支撑,是首要前提。一般而言,一个国家社会保障的发达程度总是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应的。战后,日本的社会保障大体经历了从战后开始至50年代中期经济恢复阶段的“形成期”;从50年代后半期至70年代初经济高速增长阶段的“充实期”;从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到目前为止低速发展阶段的“转换期”[11]。

而1950至1973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日本经济面貌,而且也给社会保障的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历史性机遇。以60年代为例,日本经济的年均实际增长率达10.9%,国民收入和人均国民收入分别以年均16.3%和15.2%的速度递增。与此同时,中央财政收入同步增长,年均增幅达到16.3%[11]。正是在此背景下,日本政府加速筹建社会保障管理体系的步伐,到70年代初,这一浩大的“社会工程”已基本完成。

(3)以健全法制作为强化手段,使社会保障得以有效运营和管理

日本政府重视依法治理经济,一项经济制度的出台,均有严格的法律依据,可以说,战后日本社会保障制度形成和发展过程,也就是相关法规不断完备和充实的过程。

一是各项社会保障制度依法制定。社会保障的四个部门,均有与之相对应的法规和其他法律的有关条款,如社会保险,属于医疗领域的有《健康保险法》等,属于养老金领域的有《厚生养老金保险法》等,属于雇用领域的有《失业保险法》,属于保护领域的有《工伤事故补偿保险法》等,属于社会保险运营及管理领域的有《社会保险审议官和社会保险审查会法》等共28项[11]。又如国家扶助及社会福利,有《生活保护法》等共17项[11]。再如公共卫生及医疗有《医疗法》等共32项[11]。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管理有法可依,确保了其严肃性与稳定性。

二是实行分权式的管理体制。有五大机构:一为立法机构,为国会的参议院和众议院。二为行政管理机构,中央政府由劳动省与厚生省负责,只管监督,直接运营则由其下属的地方政府或共同法人组织承担。三为经办机构,中央办社会保障中心,地方为社会保障事务所。四为营运机构,为全国各地的保险公司。五为监督机构。

3、三大特点

首先,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广,普遍性强。从内容上讲,到目前为止,已形成包括社会保险、国家扶助、社会福利和公共卫生医疗四大领域以及诸如健康保险、养老金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事故保险、残疾人福利、老人福利、儿童抚养津贴、母子福利、传染病预防、精神卫生事业及老人保健等46项制度在内的较为完整的社会保护系统[11]。就质量而言,例如实行70岁以上老人“医疗免费化”、儿童补贴“制度化”以及提高养老金发放标准和家属医疗保险支付比率等。从对象上讲,在1961年的良好基础上,更具全民化。

其次,社会保障目的由“扶贫”转向“防贫”。战后,日本的社会保障首先是围绕生活救济失业对策和传染病防治等领域展开的,具有很强的“扶贫”色彩。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以及人民生活的改善,社会贫困面日益缩小,于是从50年代后半期起,日本政府以保证全体国民生活稳定为宗旨,实施“防贫”对策,这意味着日本社会保障已完成了由政府救济向社会保险的过渡。

最后,中央和地方政府对社会保障的财政拨款范围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对社会保障的财政拨款,日本统称“公费负担”,其中属于中央政府部分称作“国库负担”,属于地方政府部分称作“地方负担”[10]。日本采取的是以“国库负担”为主,“地方负担”为辅。“国库负担”以社会保险为重点,“地方负担”分布较均衡,更直接地面向国民生活。

(四)面临的问题

日本的社会保障制度在60年代至70年代初,经济社会环境均较有利的条件下,得到了迅速扩充和完善,呈现出诸多优势特点,并反过来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但随着环境的变化,日本的社会保障又面临一些实际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增长失速

60年代至70年代初,日本社会保障制度的迅速扩充和不断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当时的经济高速增长。然而,到7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经济却呈现出明显的减速与停滞之势。即使在80年代下半期的景气时期,其增长速度也远未达到70年代中期以前的水平。而在步入90年代以后,长期萧条与回升乏力,更成为日本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就GNP的增长率来看:1996年~1973年高达9.4%,到1974年~1980年已经降低为4.1%,1981~1990年再降低至3.6%,1991~1995年则只有0.6%[12]。

70年代中期以来,日本经济增长的长期失速,至少从两方面对日本社会保障制度形成严重的不利影响:一是导致国家财政收入与企业经营收入相对减少,从而导致保障费财源日显不足。1966~1975年,日本中央财政一般会计预算中的社会保险费支出年平均增长达26.3%,而至1975年~1995年却降为6.6%,下降近20%个百分点[13]。二是导致劳动力需求相对减少,失业问题日趋严重,以致加重了社会保障在失业保险方面的负担。战后至1973年,日本的完全失业者极少超过100万人,而在1975年达到100万人,以后长期居高不下。尤其在90年代更是迅速增长,1995年平均为210万人,1996年则增至235万人[14]。

2、人口老龄化加快

联合国将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的现象称为人口老龄化。70年代以后,由于出生率和死亡率迅速下降,平均寿命大幅度延长等原因,日本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现今已成为日本社会面临的最大难题。

1950年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仅为4.9%,1990年提高到12.1%。据推算,2010年将达29.1%,2020年则为25%[15]。在今天的日本社会中平均7个人当中就有一个人达到65岁;在65岁的人口当中,平均两个人当中就有一个人在去世半年前需要看护和照顾,其中又有一半的人卧床三年以上[16]。这意味着日本已成为世界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

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人口老龄化与社会保障费支出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性。这样,日本社会保障费用的支出将进一步膨胀。日本在2000年4月曾推出了养老护理保险制度,以解决老龄化问题[17]。通过社会保险来共同支持老年护理所需要的设施、服务等费用,国家、地区政府、企业、40岁以上的人都要负担保险费。但该制度尚存在许多问题,其落实普及还需一定时间。

3、雇佣制度与家庭结构的变化

伴随雇佣制度与家庭结构的急剧变化,企业和家庭在生活和健康等方面的保障功能日趋弱化,原来企业或家庭承担的许多保障事务越来越转向社会承担。

战后日本企业尤其是大企业的雇佣原则是终身雇佣制,它曾大大减缓了失业压力,减轻了社会保障在失业保险方面的负担。另外,企业大都建立了生活、保健、技术培训等多方面的企业内保障项目和设施,从而替代和减轻了社会保障的负担。步入70年代,由于经济形势的萧条,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导致劳动力年龄结构老化,日本现今流行的临时雇佣方式必然加剧失业,大量的保障负担被推向社会。

战后以来,日本的家庭结构也处在迅速变化中,其主要趋向是核心家庭化(即至多有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两代构成的家庭),独身家庭化和家庭主妇就业化[7]。传统家庭的相互扶助和赡养能力有所下降,原来由家庭负担的一些保障功能也被推向社会,进一步加重了社会保障的负担。

4、政府的社会保障压力加大

由于政府办的社会保障面临越来越重的财政压力,民间办的社会保障得以迅速发展。但是,政府办的社会保障不仅具有稳定社会,提高国民经济水平的功能,还有收入再分配的功能。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民间社会保险的发展,在一定程度弱化了政府的社会保障功能但又不能代替前者,因此,人们对政府的期待和不满有所增加。

俄罗斯

从俄罗斯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墓本原则和10年来的改革内容来看,社会保障体

制的雏形基本形成,社会保险各主要险种的原则性法律基础也基本建立,各种社会保险金的发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在转轨过程中出现的严重社会问题。但是,目前的改革与政府希望实现的目标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功能还未得到充分发挥。就拿医疗保障改革来说,法律规定的强制医疗保险制度并没有完全实行,改革具有不完整性和局部性缺陷。尽管医疗保健拨款制度中的一些结构性改革得以比较顺利地进行,但医疗保健的许多重要原则并没有实现。如1.承保人(保险机构)之间缺乏竞争。许多地区没有建立医疗保险公司,而在建立了医疗保险公司的地区,其业务活动也仅局限于各自的势力范围之内,彼此之间并没有形成真正的竞争;2.医疗机构之间缺乏竞争;3.对患者来说,自由选择医生和医疗机构的权力仍只停留在“纸面上”,在实践中很难实现;4.无论承保人、医疗机构,还是医生暂时都没有更有效率地利用资金的动机。拨款机制仍旧存在着严重的浪费现象。

(一)在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医疗保健改革没有实现预期目标。这一事实从一个侧面说明,在俄罗斯的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有:

第一,法律制度不健全,政策法规之间矛盾比较突出。可以说,俄罗斯的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基本上是在一系列的法律框架下,按照政府和相关部门制定的有关规定和条例进行的。但是匆忙出台的法律制度本身缺乏应有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特殊利益集团的主观偏好。根据这种不健全的法律制度制定的政策法规,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相互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而且对于转轨时期复杂多变的社会经济状况来说,现有的法律法规除了具有质量上的缺陷之外,数量上也不能满足客观现实的需要。如有关大规模实行强制医疗保险的法律基础就存在着很大的漏洞。俄罗斯医疗保险法明确规定,强制医疗保险基金会是强制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机关,负责保险基金的集中、分配和使用,监督和检查医疗机构所提供的服务数量和质量。但法律同时又要求保留医疗保健管理机关。这样一来,在医疗保健体系的管理方面就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然而,与强制医疗保险基金会相比,医疗保健机关的官员和工作人员既无权对基金会发号施令,又无权监督医疗保险基金的花费和支出。而且直接由医疗保健机关官员支配的资金额因基金会的出现而大大减少。这种现状必然导致两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一方面,为了自身的利益,联邦强制医疗保险基金会会加紧将地区强制医疗保险基金会团结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以便尽快建立体系内的垂直组织管理结构,与医疗保健机关分庭抗礼;另一方面,医疗保健管理机关的官员们,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改革使他们所蒙受的损失,必然会千方百计地阻挠改革并设法延缓改革的进程。由此可见,在大规模实行强制医疗保险过程中出现的诸多矛盾都是其法律制度不健全的产物。

法律制度不健全还表现在,法律制度多为原则性的规定,缺乏可操作性,也就是说,没有与原则性规定相配套的具体实施细则。如在强制医疗保险范围内提供免费医疗服务的地区间相互结算制度就没有及时制定出来。由此所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公民在他生活的地区之外不能获得免费医疗服务。在几个地区之间建立起来的、并发挥地区间治疗中心作用的专门医疗机构,不得不拒绝给其他地区的居民提供免费服务,因为它们的医疗费用仅仅来自其所处地区的预算拨款。

第二,社会保障多头管理,缺乏整体性和规范性,是法律制度不健全、政策法规之间矛盾突出所带来的严重后果。管理方面存在的这一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保障事业的健康发展。如在医疗保险基金会范围内,联邦基金会和地方基金会之间,基金会、保险公司和医疗机构之间的关系远没有理顺,各自为政、互相扯皮的现象屡见不鲜。

第三,保险基金没有做到“专款专用”,浪费严重。社会保险基金是用于社会保障的专用基金。但俄罗斯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存在较严重的缺陷,目前被挪作他用的情况时有发生。如在1994年中期,积蓄在强制医疗保险基金会的资金平均只有70%用于医疗保健拨款。而剩余的30%存入银行用作商业操作。到1994年年底,银行存款和闲置资金相当于全年进款总额的15%。存款收入使基金会的资金增加了4.4%。依照医疗保健管理部门官员的意见,强制医疗保险资金的这种使用方法是不合理的。强制医疗保险基金会还把大量的资金用来配置电脑、购买小轿车和发放基金会人员的薪金。据统计,1994年用于发放基金会人员薪金的费用占基金会支出总额的3.2%。一般来说,强制医疗保险基金会的劳动报酬状况和工作条件要好于医疗保健管理机关。这种为了满足私人和小集团利益而将保险基金挪作他用的现象,往往伴随着极为严重的资金浪费。

第四,在社会保障制度中存在着严重的分配不公现象。社会保障制度中实行不同的社会保障标准,造成对某些劳动者(主要指贫穷的居民阶层)的歧视。各种社会保障量化指标没有同缴纳相应的基金数额挂钩,这主要是指暂时失去劳动能力、疗养服务等的补贴数额和失业救济金的发放。结果是缴纳同样的社会保险费,却得不到相应的社会保障待遇。这种权利和义务相脱离的情况严重违背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原则。这种既无效率又失公平的社会保障制度不仅没有很好地发挥其应有的收入再分配的功能,反而扩大了社会两极分化,使原本尖锐的社会矛盾更加突出。据俄罗斯报刊透露,目前 64%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家庭不能领取儿童补贴,而这项补贴可能构成其家庭收入的20%—50%,而同时,所支付的60%的儿童补贴却发给了生活富有的家庭。这些补贴仅仅占其家庭收入的1%一3%。如果把不需要儿童补贴的家庭所获得的儿童补贴收回来,那么,所有需要补贴的家庭都能够按月足额地领取儿童补贴。其他的社会支付和补贴的发放也存在着类似的情况。例如,在发放的失业救济金中,这项资金的40%以上发给了富有家庭,而社会上10%最贫困家庭的失业者所领取的失业救济金却只占总额的1%。再如,临时丧失劳动能力的补贴也是如此。最富有的家庭约占补贴总额的75%,而最贫困的家庭所占的份额只有28%。

另外,转轨以来持续不断的经济衰退使企业拖欠社会保险基金和各种补贴缴费的现象十分普遍,再加上全社会(尤其是地方政府)对社会保障还缺乏应有的认识,财政拨款不能及时到位,致使社会保障资金严重匮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各种支出的需要。所有这些都是制约社会保障事业良性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在进一步改革中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出现问题的原因

从表面上看,改革中产生的上述问题似乎是转轨以来的政治经济危机所造成的。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政治经济危机只是影响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直接原因。俄罗斯的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是在整体上实行大规模的“休克疗法”式激进转轨战略的条件下展开的。应该说,它是激进改革方案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方案并不是改革家们深思熟虑的产物,它一诞生就深深地烙上了“休克疗法”的印痕。改革中出现的政策相互抵触,各改革主体行动不统一等问题,是这种改革方案的必然产物。我们认为,这就是影响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深层次原因。具体来说,是方案设计者对以下情况未能给予实质性的关注。

首先,忽略外部经济环境对社会保障资金来源的影响。在社会保障体制改革进程中,企业支付能力、预算条件、居民收入等因素都会随着经济环境的波动而发生变化,这将直接影响到社会保障资金的来源。俄罗斯的社会保障改革方案是在假定未来不会发生大的经济危机的前提条件下制定出来的。方案设计者们深信,摆脱中央控制其社会保障资金支出的地方权力机关和企业,一定会提供充足的资金来保证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他们认为,在经历改革之初短期的困难时期之后,经济会步入快速增长的轨道,而对有可能出现的长期经济衰退根本没有很好地予以研究。然而,事与愿违,转轨以来俄罗斯的社会经济现状完全是另一种情况。

其次,低估国家的调控作用。改革家们战略上低估国家的宏观调控作用,战术上必然忽视中央权力在保证法律实施方面的能力。由此所造成的后果是,组织方面的改革不是只能部分地实现,就是被一再地拖延。而且由于行政管理能力、领导者的利益和力量对比关系的不同,致使各地社会保障组织方面的改革五花八门,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性。俄罗斯国家作用的削弱、对医疗保健体制改革的性质和进程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各个地区的官僚们对改革持不同的态度,这自然而然地影响了改革的效果。但是,无论是医疗保健部还是联邦强制医疗保险基金会,都没有足够的权力监督联邦主体对医疗保健法的执行情况。而且在准备推行强制医疗保险的过程中,医疗保健部被改组为医疗保健和医疗工业部,该部的领导变成了以前在军队医院工作的人们。改革并不是他们呕心沥血之结晶,甚至于医疗保险的思想与他们在部队医院的特殊条件下形成的经验和观点也格格不入。在成功地实行了强制医疗保险缴费之后,医疗保健和医疗工业部实际上便停止了规范强制医疗保险法律基础的工作,也没有继续对改革和医疗保险法的执行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在这种情况下,医疗保险各组成要素的推行就只能取决于地方权力机关的主观偏好了。所有这一切造成了各地在改革的彻底性、速度和深度上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强制医疗保险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了法律的有关规定。法律规定,彻底实现从一种医疗拨款制度(单一的预算拨款)向另一种拨款制度(医疗保险)的转变,但实际执行的结果却是各种制度成分的折中结合。据联邦强制医疗保险基金会的资料,1994年在俄联邦的23个联邦主体中履行承保人职能的只有保险公司,在14个联邦主体中履行这一职能的只有强制医疗保险基金会,在34个联邦主体中履行这一职能的既有保险公司,又有强制医疗保险基金会。

再次,未能重视政府官员的利益。在改革中失去部分权力,进而失去既得利益的政府官员是改革的主要阻力。然而,俄罗斯的改革者对此却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有些经济学家认为,被选举出来的政府官员或议员,也像社会上其他人一样合乎理性地存在着自身的利益,他们企图利用现存制度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他们的具体行为可能并不是社会福利的最大化,至少不是单纯的社会福利最大化,而是包括:巩固自己的职位并力求获得晋升;更高的薪金;较小的工作负担;等等。而在一个等级制的政体中,上述这些目标的实现,一是通过扩大其下属的人数来间接地实现。对此“帕金森定律”认为,无论政府工作量是增加还是减少,或者已根本没有工作了,政府机构的人员数目总是按同一速度递增。二是官僚们直接通过自己的努力追求各种特权和更多的附加福利(如健康保险、养老金,以及奢侈的豪华办公设备、旅游式的出差,等等)。因此,不能假定一旦他们当选,且成为政府官员,就突然神奇地改变了自己的行为方式,仅仅谋求公共利益而不再使自己利益最大化。总之,理论上可以推断的是,政府虽然出于这样那样的动机来试图平衡各种利益集团的要求,从而或多或少地体现公共利益,但政府官员却可能成为一个特殊的利益集团,有着与众不同的特殊利益,这种特殊利益自然也会体现在其决策行为中,从而体现在政府所制定的决策中。问题是,在改革过程中一些权利的丧失是否会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得到其他好处的补偿,如果得不到补偿,那么,官僚们能否执行侵害其利益的政策法规,就取决于一套强有力的约束机制和对其违法行为的严厉制裁了。就拿俄罗斯医疗保健体制改革来说,一个很能说明问题的事实是,在执行权力机关领导支持改革的地区,就出现了相当多数量的保险公司,作为非在职居民医疗保险费的预算资金也能上缴强制医疗保险基金会。而在官僚们不努力或者阻碍实行强制医疗保险制度的地区,任何法律都无济于事。因此,一切都取决于地方的实力对比,取决于官僚们对实现其利益的新的机会的认识程度。山就是说,它们的行政管理能力并不是用在有关法规的实施上,而是用在了从新情况中为自己挖掘更大的获利机会上。对部分官僚来说,实际上改革为他们提供了获取更多利益(高额保险年金)的可能性。

最后,未曾认识到社会保障制度形成的非短期性。向市场经济转变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几代人的艰辛努力才能实现。对于社会保障制度来说,过渡时期的特征是:投资额下降,主要基金的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速度加快。也就是说,职工的劳动保护水平大大降低,生产环境状况严重恶化,劳动强度经常毫无控制地增加回。在这种情况下,职业性和生产性疾病的发病率、生产性事故就会急剧上升,工人的健康状况进一步恶化,职业风险水平比较高的部门尤为如此。对许多企业来说,经济上的自主性往往伴随着财政上的不稳定性。这就决定了过渡时期的社会保障问题不单纯是一个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它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政治问题。必须加强社会保险在社会保护方面的重要作用。要想增加社会保险金、提高保险基金会的财政支付能力,就需要建立一系列财政“缓冲器”和财政平衡机制。如建立能在主要险种之间开展再保险业务的社会银行;建立不同职业群体之间的保险互助机制。这一点对职业风险比较高的部门(如煤炭工业)尤为重要,因为在新的条件下,这些高风险部门离不开其他部门的一致帮助。因此,在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过程中,必须依法确定不同社会保险部门的保险费数额,定额确立社会保障所必须达到的最低水平,建立不同职业群体之间的保险互助机制。同时还需要建立各种能使保险费与部门赢利率、利润和税收提成相结合的机制。而所有这些社会保险制度都需要在国家的有效协调下渐进地形成。如医疗保健市场上真正竞争的出现就需要一定的时间。如果不经过周密的调查研究,将会发生的是:当这种竞争还不会成为决定性因素的时候,那么,在过渡时期医疗保障筹资方式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到医疗保障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俄罗斯的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任重而道远”。未来的改革应从本国国情出发,但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也是非常必要的。在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社会经济实践中,西方各国根据本国实际逐渐建立了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训,其中有不少内容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所必需的。转轨国家吸收和借鉴这些内容,有助于在向市场经济过渡中少走弯路,缩短过渡期。我们认为,对于俄罗斯来说,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经验教训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确立适应本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社会保障水平;以渐进方式使社会保障制度覆盖全社会;依靠社会保障税的形式征集社会保障基金。

2.浅谈通识课教育质量评价现状 篇二

【摘要】 通识课教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国际化取向,通识教育不仅可以教会学生广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独立完成科研课题的能力。但是对于通识教育质量评价却是关注甚少,本文从通识教育现状、教育质量评价现状、评价功能实现存在的制约因素三方进行阐述。

【关键词】通识课 质量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

通识课教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国际化取向,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作为国际化议题越来越受各高校的重视,原因是通识教育不仅可以教会学生广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独立完成科研课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识教育的教学质量关系到高等教育的目标的实现,关系到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通识课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通识课教学监督评价。“对通识课来说,对其进行检视,评价是变革的前奏。”可见,通识教育的教学质量的评价是极其重要的。

一、通识教育现状

(一)通识课的开设准入机制不严,教学质量难以监控

通识课的管理一般是有教务处某个科室在负责。对开课的基本程序是由各院系自发申报,经过简单审核,由于课程量不足,一般申报的通识课程都能获批。同时,由于修读通识课的学生专业不同、知识结构不一,且满足不同专业学生修读一般开课时间都定于晚上,学生一天课的疲惫无法集中精神学习,有学生甚至把上通识课当做休息。(二)通识课开课量不足,类别比例失调

相对国内知名大学,一些本科地方院校,大部分存在开课量不足,学生选课紧张,在采用优先制选课的规则下,部分课程可能在短短一两小时内就被“抢光”了,学生为了满足毕业学分,只能退而求其次的选课。更有甚者,因为课程资源不足而直接指定统一开设课程。

(三)学生对通识课的认识存在误区,选课存在娱乐性和盲目性

当前高校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相对于专业课必修课、公共基础课等主科“一类课程”,通识课被划分为“辅修”二类课程,修读这类课程的目的,纯粹是为了按培养计划修够一定学分方可毕业。是否可以真正学到东西并不重要,混学分现象严重,完全违背了通识课设立的初衷,根本无法实现文理沟通,融合学科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效果。

二、通識课教育质量评价现状

(一)没有科学的通识课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通识课的开设管理部门没有认真的审核,为了凑课程门数教师申报一般都可以开设。在质量监控方面也很欠缺,大多数是沿用专业课程评价的标准,指标杂论无序甚至没有通识课质量评价标准。该门课程是否有必要开设,该什么时候开设等问题都没有进行论证。没有有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二)评价目标不够明确,评价内容不够全面

课程的开设具有随意性,评价目标和内容显然也具有一定得随意性。通识课程的开设是为了培养通才的培养体系中的一个手段,而课程的开设也应该考虑到“通识”这个含义,充分发挥“通识”的作用,评价应该根据这一特点设置评价目标和评价内容。

(三)评价的标准不能突出通识课教育的特色

通识教育是大学的一种理念,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其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见识、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而不仅仅是某一狭窄专业领域的专精型人才。在这种培养模式下,学生需要综合、全面的了解人类知识的总体状况,所以笔者认为对于通识课的评价不能仅仅根据框框架架的指标来衡量课程。通识课重在全才的培养,不是单纯知识或者技能的获得,在对通识课教育质量评价的时候,我们应该多角度多维度的评价。

(四)师生没有积极投入到教育评价中

现在的通识课考核一般就是考查,所谓的考查就是学生上完一学期的课,老师要求交份报告或者小论文。通常情况下学生将教师给的题目放入百度窗口,作业就出来了,而教师对学生交来的作业不报太大希望,随意置之,根据平时出勤、课堂表现情况给出本门通识课程的评价分数,也不报太大希望,随意置之,根据平时的出勤情况、课堂表现情况等基本无关课程评价的指标给出本门通识课程的评价分数。

(五)管理部门对通识课教育评价不重视

管理部门对于通识课教育评价基本也只是通过学生网络评价来对教师上课排名,这个评价具有一定得片面性。有部分学生会有不负责的态度对教师进行评价,没有客观公正的进行评价,不能准确的反应通识课程的教育质量。

三、通识教育评价功存在的制约因素

(一)理念制约因素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着一种实用主义观念。反观我国大学教育传统,实用主义严重侵蚀着我国的大学精神,高等教育过分强调社会功能,被视为国家发展的工具。对通识教育理论内涵缺乏深入的认知,认为通识教育教育就是多增加一些选修课,基于这种误解,通识教育目标的设定与通识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

(二)制度制约因素

任何理念都需要相关制度的支持和配合,否则就没有成长的根基,难以扎根发芽。实施通识教育评价也一样,通识教育必须建立在完善的制度上。从实践中看很多大学通识教育评价难以实施开展,其根本原因是缺乏制度化保障。

(三)资源制约因素

通识教育评价改革需要特定的师资力量物质基础的支持,倘若不具备这样的资源,实施就会受到阻碍。教育经费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备资源,教育经费不足是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学校注重效益提高,专业品牌效应,经费分配往往偏向科研、巩固优势学科、开发项目、实验室等方面,对于不能直接效益的通识教育则没有专项经费。通识教育评价实施建议使用网络、实验室等设备,通过社会实践、校园活动、教学表现等多种途径、多维度考查实施情况,对于条件不具备的学校,是实践者进入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四)师资制约因素

我国当前教师规模,以及教师教育科研能力也是制约通识教育发展能力的主要因素,必须调控师生比,积极培养高校通识教育师资。

(五)行为制约因素

我国目前通识教育评价主要集中在课程教学评价,受传统教学评价影响,众多教育工作者重视学生学业的评价,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衡量通识教育效果的主要依据,突出评价在认知方面的能力,而缺少对通识教育整体价值的关注。考试成绩能体现的最多是教学目标的功能,而通识教育涉及教育环境、教育水平、学生发展、课程设置、经费保障、制度建立好和运行等多方面,虽然学生发展最受关注,但是学生的发展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得,还要考察学生的需要、思想道德素质、能力、个性、情感素质的培养。

大学通识教育在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识教育评价是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验大学通识教育实施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大学通识教育发展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黄坤锦.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美国心灵的攀登[M].台北:师大书苑,1995:332.

[2]邓现梦.高校公共选修课教学管理中在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1):158- 159.

[3] 魏百军.新建本科院校转型期发展策略研究[J].高教探索,2007(4):56- 58.

[4]王刚.通识课学习系统的教学效果研究[N].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

3.通识课photosho大作业 篇三

找一风景图片和头发细节清晰的图片,根据通道原理将头发抠出,合成图片,将文件存储为学号-姓名-通道抠图.jpg。

3. 大作业(不少于8个图层)

4.文艺美学(尔雅通识课)考试答案 篇四

《这一代人的怕和爱》 是()的作品。

1.0 分

朱光潜 A、 

宗白华 B、 

李泽厚 C、 

刘小枫 D、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2

“艺术是情感符号”理论是()提出的。

1.0 分

 A、罗兰·巴特

  B、科林伍德

  C、苏珊·桑塔格

  D、苏珊·朗格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3

后现代主义的美学风格属于()。

1.0 分

精致 A、 

雅 B、  C、雅俗共进

  D、粗俗坦荡 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4

传统美学研究的三个维度不包括()。

1.0 分

 A、美的本质

  B、审美心理

  C、审美生理

 

艺术 D、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5

形式主义从出现到结束时间短暂,基本保持在20世纪初期至20世纪()年代。

1.0 分

 A、  B、 

C、 

D、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6

在孔子删诗以前,《诗经》原本有约()首。

1.0 分

500 A、 

1000 B、 

1500 C、  D、2000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7

宗白华的“美学散步”思想是在()左右提出的。

0.0 分

1957年 A、 

1967年 B、 

1977年 C、 

1987年 D、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C 8

在本体论的演进中,“我思故我在” 属于()。

1.0 分

 A、神性本体论

  B、唯理性本体论

  C、唯意志本体论

  D、唯本能本体论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9

生态美学主要反对的是()。

1.0 分

 A、人类中心主义

  B、自然中心主义

  C、相对主义

  D、功利主义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10

当“审丑”开始被肯定时,出现了一系列作品,但不包括()。

1.0 分

 A、《变形记》

  B、《局外人》

  C、《巨人传》

  D、《爸爸爸》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11

“世界是绝对理念的体现,理念就是本体”语出()。

1.0 分 

黑格尔 A、 

康德 B、 

叔本华 C、 

胡塞尔 D、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12

罗中立的作品《父亲》,体现了()的主张。

1.0 分

 A、古典主义

  B、新古典主义

  C、浪漫主义   D、超现实主义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13

李泽厚先生的“积淀说”借鉴了()思想。

1.0 分

潜意识 A、  B、集体无意识

  C、历史文化批评

 

新批评 D、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14

“我们在事物上先天认识的东西只是我们自己放进事物的东西。”语出()。1.0 分

黑格尔 A、 

康德 B、 

叔本华 C、 

胡塞尔 D、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15

不对任何事情加以价值判断、不对任何是非问题表态,这种写作称为()。

1.0 分

 A、白色写作

  B、红色写作

  C、高度写作

  D、零度写作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16

“也许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最为充实的象征,负担越沉,我们的生活也就越贴近大地”语出()。

1.0 分

卡夫卡 A、  B、马尔克斯

 

昆德拉 C、  D、村上春树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17

以()的观点看,死亡、孤独、焦虑都是不可分担,难以传达的。

1.0 分

 A、现实主义

  B、现代主义

  C、后现代主义

  D、传统主义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18

刘小枫的著作《诗化哲学》主要探讨了()的问题。

1.0 分

 A、希腊古典主义

  B、新古典主义

  C、德国浪漫派

  D、英国现实主义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19

《红楼梦》中,“寒塘渡鹤影”暗示了()的命运。

1.0 分

黛玉 A、 

宝钗 B、 

湘云 C、 

惜春 D、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20

在音乐三要素中,()最接近身体的本能。

1.0 分

节奏 A、 

旋律 B、 

和声 C、 

和弦 D、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21

文艺美学是由文本分析、文学史论价值、文学批评见解和()组构而成。

1.0 分

 A、审美主体

  B、审美客体

  C、审美经验

  D、审美体验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22

“丑也是美,即便是兽性和邪恶也会在迷惑人的审美光辉中发出诱人的光芒”语出()。

1.0 分

荣格 A、  B、弗洛伊德

 

叔本华 C、 

马斯洛 D、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23

非调性体系是()创立的。

1.0 分

 A、约翰·凯奇

 

勋伯格 B、  C、斯特拉文斯基

 

莫扎特 D、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24

符号阵矩是()采用的文学作品批评方法。

1.0 分

 A、形式主义  

新批评 B、  C、结构主义

  D、解构主义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25

“人最好不要出生,其次是早死,再次就爱艺术吧,艺术会使人快乐地过一生”是()说的。

1.0 分

叔本华 A、 

黑格尔 B、 

尼采 C、  D、维特根斯坦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26

中国古代绘画中的四品指神、妙、逸、()。

1.0 分

秀 A、 

能 B、 

巧 C、 

技 D、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27

本体论在今天的作用,越来越倾向于()方面。

1.0 分

 A、认识论哲学

 

逻辑学 B、 

伦理学 C、 

心理学 D、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28

马尔库塞是()的代表人物。

1.0 分

 A、结构主义

 

新批评 B、  C、法兰克褔学派

  D、芝加哥学派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29

《红楼梦》中,“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是对()命运的描述。

1.0 分

宝玉 A、 

惜春 B、 

妙玉 C、 

黛玉 D、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30

《美的历程》是以()的美学观将审美、艺术与历史进程联系,揭示社会因素对审美和艺术的影响。1.0 分

 A、艺术本体论

  B、人类学本体论

  C、文学本体论

  D、历史本体论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31

当代“伪诗人”写作的特征不包括()。

1.0 分

 A、冷漠的叙事方式

  B、疲软的情感裸露

  C、痛苦的思考

  D、游戏精神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32

文学作品《哥德巴赫猜想》出自()之手。

1.0 分

顾城 A、 

戈麦 B、 

徐迟 C、 

王小波 D、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33

表现主义对人性提出的要求是()。

1.0 分

 A、将感觉对象化

  B、将感觉符号化

  C、将感觉形式化

  D、将感觉浪漫化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34

“目标只有一个,道路却无一条,我们所谓路者,踌躇而已。”这句话与()有关。

1.0 分

卡夫卡 A、  B、贝克特

 

萨特 C、 

加缪 D、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35

对内在激情的表现属于()。

1.0 分

模仿论 A、 

表现论 B、 

形式论 C、 

文化论 D、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36

艺术是对绝对理念的摹仿的摹仿,最早是()提出的。

1.0 分

 A、苏格拉底

  B、亚里士多德

 

柏拉图 C、  D、阿基米德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37

ontology一词最早出现在()世纪。

1.0 分

 A、  B、  C、  D、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38

“否认性知识论”模式是()提出的。

1.0 分

阿多诺 A、 

卢卡契 B、 

萨特 C、 

本雅明 D、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39

“学院派书法”某种意义上来说也称为()。

1.0 分

 A、新古典主义书法

  B、后现代派书法

  C、非汉字书法

  D、拼贴书法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40

下列哪个比方最适用于描述现代主义?()

1.0 分

山丘 A、 

绿洲 B、 

荒原 C、 

沙漠 D、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41

“他们的作品往往象征着通往地狱的旅程,象征着向无意识的沉沦以及对人世的辞别”,这是()对现代主义作品的评价。

1.0 分

黑格尔 A、 

艾略特 B、 

荣格 C、  D、弗洛伊德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42

“宇宙”的“宙”,是指()。

1.0 分

起源 A、 

生命 B、 

空间 C、 

时间 D、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43

下列不属于《月迷的皮埃罗》的描述的是()。

1.0 分  A、勋伯格代表作之一

 

无调性 B、  C、旋律优美和谐

  D、表现主义名作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44

在美学学术界,()被称为“本体论年”。

1.0 分

1985年 A、 

1986年 B、 

1987年 C、 

1988年 D、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45

下列不属于音乐三要素的是()。

1.0 分

节奏 A、 

旋律 B、 

和声 C、 

和弦 D、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46

新本体论即()。1.0 分

形式论 A、 

文化论 B、 

践行论 C、  D、交流价值论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47

写作主要有两种心态,即内倾直觉型与()。

1.0 分

 A、内倾感觉型

  B、内倾理性型

  C、外倾直觉型

  D、外倾理性型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48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出自()之手。

1.0 分

顾城 A、 

戈麦 B、 

海子 C、 

西川 D、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49

可以体验的属于()领域。

1.0 分

认识论 A、 

心理学 B、 

本体论 C、  D、不可知论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50

文学作品是一个完整的多层次的艺术客体,是一个独立自足的世界,是文学活动的本源。这是()的观点。

1.0 分

 A、新历史主义

  B、解构主义

  C、表现主义

 

新批评 D、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51

为何写作、为谁写作、怎样写作、写作何为这一系列问题是()提出的。

1.0 分

加缪 A、 

萨特 B、 

荣格 C、  D、弗洛伊德 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52

下列不属于后现代基本特征的是()。

1.0 分

 A、消解认识的明晰性

  B、走向深度模式

  C、消解价值本体的终极性

  D、消解真理的永恒性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53

写作何为指的是()。

1.0 分

 A、写作的目的   B、写作的方法

  C、写作的原因

  D、写作的意义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54

艺术与人一起承担了世界对人的三个打击,不包括()。

1.0 分

 A、哥白尼的“日心说”

  B、达尔文的“进化论”

  C、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

  D、第二次世界大战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55

下列不属于《天狼星》特征的是()。

1.0 分

 A、充满幻想色彩

  B、将电子元素与传统乐器结合

  C、音响奇异

  D、表现个人内心的神秘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56

人们关于理念的知识只有通过回忆的途径才能获得,这是()提出的。

1.0 分

 A、亚里士多德

 

柏拉图 B、  C、苏格拉底

  D、阿基米德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57

“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需一个土馒头”语出()。

1.0 分

杨万里 A、 

范成大 B、 

白居易 C、 

陆游 D、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58

“人应知道什么”属于康德三大批判中的()。

1.0 分

 A、《纯粹理性批判》

  B、《实践理性批判》

  C、《判断力批判》

  D、《纯粹道德批判》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59

“新闻体小说创始人”是()。

1.0 分 

海明威 A、  B、马克·吐温

 

欧·亨利 C、 

契诃夫 D、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60

1918年的北京大学书法研究会,()任会长。

1.0 分

郭沫若 A、 

于右任 B、 

沈尹默 C、 

启功 D、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二、判断题(题数:40,共 40.0 分)

1989年3月26日,诗人海子自杀成为震惊社会的文化事件。()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顾城是朦胧诗派代表人物,最后卧轨自杀,震惊文坛。()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本体论的演进,既是一种降解,也是一种升华。()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一个华沙的幸存者》源于勋伯格听到一位波兰纳粹集中营幸存者的遭遇而作。()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5

当下琳琅满目的广告、影像都渗透了资本和资本的逻辑,体现出后现代的特征。()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元代画家倪云林在52岁时感悟到宇宙无穷,遂将所有财产赠给他人。()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我每一次用笔蘸墨水时,都在墨水瓶里留下了自己的一点血肉”召唤的是一种零度式的写作。()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符号阵矩的分析方法可能会丧失作品的丰满性。()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老人与海》的结局是老人克服磨难捕到大鱼后,受到周围人的羡慕与赞誉。()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10

苏东坡的词“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已达到本体论的高度。()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表现主义音乐流行于二战后的欧美。()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哲思就是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去寻找家园”出自尼采之口。()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细读”的方法将作品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明示意、暗示意、象征意。()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再现论和表现论,这两种理论都无视作品的本体地位,只抓住了活动本体。()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15

《秃头歌女》表现的是现代人之间内心的屏蔽、毫无交流。()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电影《顽主》是一部典型的后现代作品。()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审美经验和审美体验的区别,就是传统美学和现代美学的区别。()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要成就伟大的作品,必须注意将个人无意识与集体无意识沟通。()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最早认识论是本体论的基础,然后随着认识论的理性发展,将本体论挤到一边。()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20

中国传统音乐多属于单线条,并不重视织体。()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当人的精神、灵魂充满虚无感而无所依持的时候,值得选择的道路有两条,包括宗教之路和审美之路。()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苏东坡的《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熟知的东西,所以不是真正知道的东西,因为它是熟知的。”出自《精神现象学》。()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当下的书法流派鱼龙混杂,某些获奖作品凸显出背后严重的文化危机。()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25

原始的《刘三姐》语言纯美,所以几乎没有改编就被搬上了荧幕。()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新批评认为,文学作品需要借助创作背景、作者生平才能解读。()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老人与海》的创作初衷本是一篇新闻报道。()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特点,是注重艺术在形式上的价值,不太关注作品与社会的关系。()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朱光潜先生的美学观点是主客观统一论。()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30

相比中国,韩国更重视儒家文化传统的传承。()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德国哲学家克罗齐是新黑格尔主义代表人物之一。()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说这句话的原因是二战毁灭了人类对上帝、人性、艺术等等的想象。()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顾城对他人的伤害,不应因其诗人身份而被豁免;同样,其诗歌也会因其客观价值,留于历史供人阅读。()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从演奏风格看,《二泉映月》是儒家音乐,《江河水》是道家音乐。()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代无意识立言” 其实是代个人理想立言。()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亚洲铜》《麦地》是诗人顾城的代表作。()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两千年来,关于艺术的理论,主要有摹仿论、表现论、形式论和实质论。()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顾城的诗里常常透露出一种自恋情结。()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当代诗人自杀的现象,源于社会背景与诗人抱负的撕裂、扭曲。()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40

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也可大致等同于欧洲文化被美国文化打倒的过程。()

1.0 分

5.尔雅通识课 中国现代新诗答案 篇五

1《死水》突破了温柔敦厚的诗歌传统,集中表现了丑恶。这首诗的作者是(B)。B、闻一多 2 提出理性节制感情主张的是(A)。A、闻一多 3 闻一多提倡的“三美”不包括(D)。D、古典美 新月派是现代新诗史上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的影响,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等。(正确)新月派提出了新诗格律化的主张。(正确)闻一多、徐志摩 下列作品不属于徐志摩的是(D)。D、《蕙的风》 闻一多的诗歌具有格律之美,经得起分析、推敲和琢磨,符合东方式的诗歌审美。(正确)3 茅盾在《徐志摩论》中指出,徐志摩是中国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资产阶级诗人。(正确)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 《女神》的作者是(C)。C、郭沫若 2 关于《女神》,下列选项错误的是(D)。D、《女神》的写作充分体现了理性节制感情的主张。3 《女神》创造了自由体诗的形式。(正确)4 《女神》塑造了一个自我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正确)5 泛神论是《女神》丰富想象力的主要来源。(正确)三步阅读法 “我是月底光,我是日底光,我是一切星球底光,我是X光线底光,我是全宇宙底Energy底总量!”出自(B)。B、《天狗》 读郭沫若的诗可以采用三步阅读法,下列不属于三步阅读法的是(D)。D、反观历史 《女神》中潜藏着狂躁、焦灼的情绪,表达情感的方式是超验的,开辟了新诗创作的新生命。(正确)

陌生化效果与两极化阅读 下列未收录在《女神》诗集中的作品是(D)。D、《水调歌头·粉碎“四人帮”》 2 下列哪一部作品是郭沫若在文革时期的创作?(C)C、《李白与杜甫》 3 阅读过程中的陌生化,指的是感觉的奇特化、反常化。(正确)4 用整体审美来读郭沫若的诗,会使人获得一种痛快淋漓的宣泄感。(正确)5 关于郭沫若的诗歌,专业读者和一般读者的评价是完全一致的。(错误)知人论世 下列名作中,由郭沫若翻译的是(A)。A、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 2 郭沫若的创作之路分为三个阶段,下列选项错误的是(D)。D、改革开放之后,他回归浪漫,注重作品的艺术品格 被鲁迅直指为“才子加流氓”的文人是(D)。D、郭沫若 4 1942年,郭沫若创作的历史剧《屈原》在重庆公演。(正确)三十年代诗坛概况

1关于现实主义诗派,下列选项错误的是(D)。D、形式格律化,抒情性较强,叙事性较弱 2三十年代新诗流派不包括(D)。D、九叶诗派 3 “我们是谁?我们是十二万五千的工人农民!”,《我们》这首诗的作者是(D)。D、殷夫 4 左翼诗派的特点是关注社会现实,反映时代呼声,以殷夫、蒲风为代表。(正确)后期新月派 下列不属于后期新月派的诗人是(D)。D、蒲风 2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的作者是(C)。C、徐志摩 3 《老马》这首诗的作者是(C)。C、臧克家 后期新月诗派主张诗歌创作是个人情感的表达与寄托。(正确)现代派 《雨巷》是下列哪一位诗人的代表作?(C)C、戴望舒 2 关于《雨巷》这首诗,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D、《雨巷》是一首热闹的直抒胸臆的诗歌 3 下列哪一位诗人不属于现代派诗人?(D)D、穆旦 《雨巷》这首诗具有多义性,既可理解为表现对爱情的追求,也可认为是对理想、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正确)现代派的影响

1《鱼目集》是下列哪一位诗人的作品集?(D)D、卞之琳

2从哲理诗的角度解读《断章》的结论是:“世界并不和谐美好”。(√)

3一首诗唤起的经验是繁复的,所以在认识上,便是最明白清楚的诗,也容易把读者引入歧途。(√)

4象征派诗歌的韵律、节奏与形式都比较严整,追求音乐感,比较接近格律诗。(√)艾青的创作

1《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的作者是(D)。D、艾青

2《归来的歌》朴实、平淡、富有哲理性,艾青的创作风格向来如此。(×)3对劳动人民的爱和对祖国命运的关怀是艾青诗作的基本主题。(√)艾青的诗歌赏析

1艾青诗歌的主调是(B)。B、农民式的忧郁

2“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句诗出自(C)。C、《我爱这土地》 3艾青的诗歌多采用象征主义的手法,表达情感的方式比较抽象,往往没有具体意象。(×)4艾青的诗歌中饱含感时忧国的情调。(√)艾青诗歌的艺术形式

1对艾青创作过程的描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A、迅速而确定的感觉 2关于艾青诗歌的散文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D、主张用现代的日常语言表达自己所生活的时代,追求诗歌的内在节奏

3艾青的诗歌创作强调瞬间感受、印象的捕捉、主观情感的渗入。(√)冯至的诗歌创作

1“商籁体”指的是(C)。C、十四行诗 2冯至的代表作品是(D)。D、《十四行集》

3十四行诗有两种体式,即意大利体和莎士比亚体。(√)冯至的诗歌艺术形式

1下列不属于《十四行集》的诗歌是(D)。D、《我爱这土地》

2《十四行集》体现了诗与哲学的结合,达到了现实与艺术的融合。(√)3《十四行集》是围绕对生命、时间、死亡、生长等问题的思考展开的。(√)穆旦的创作

1《探险队》的作者是(D)。D、穆旦 2《唐璜》是穆旦文革时期的翻译作品。(√)

3西方文论家和诗人艾略特对穆旦的诗歌创作有一定影响。(√)穆旦的诗歌赏析

1下列诗作不属于穆旦的是(D)。D、《天狗》

2“一种新诗中不多见的沉雄之美”,这是(B)在《诗人穆旦的位置》一文中做出的评价。B、袁可嘉

3大地与苦难是艾青与穆旦诗歌的共同主题,两位诗人的表现方式是完全一致的。(×)穆旦的艺术成就

1关于穆旦诗歌的特点,下列表述错误的是(D)。D、语言朴素平淡,贴近日常

2大地与苦难是穆旦的诗歌的永恒主题,他从来不会以爱情、青春、生命作为诗歌主题。(×)3《诗八首》是一组被公认为最难解的现代爱情诗。(√)《诗八首》

1“相同和相同溶为怠倦,在差别间又凝固着陌生”这句诗出自(C)。C、《诗八首》 2《蕙的风》的作者是(D)。D、汪静之

3《诗八首》的审美趣味与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恶之花》异曲同工,都是打破传统审美,以丑入诗。(×)

穆旦诗歌的艺术特点

1“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这句诗出自()。D、徐志摩

2艺术的想象是一种综合,有升华的作用,是生活素材转化为艺术经验的“白金片”。这是谁的观点?(B)B、艾略特

3穆旦的诗歌具有思维复杂化,情感线团化的特点。(√)七月派与九叶派

1《金黄的稻束》的作者是(B)。B、郑敏 2七月诗派是围绕着《七月》《希望》杂志的一批诗人与作家,下列不属于七月诗派的作家是(D)D、闻一多

3九叶诗派的创作强调忠实于个人的感受,但又不脱离现实,在艺术上追求智性与感性的融合,注重运用象征与联想。(√)

6.通识课课程报告 篇六

【关键词】通识课 生物课程 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162-01

引言:从上世纪开始,我国的高校开始进行了大规模的连续扩招,在这样的环境下,教学的质量也就成为了社会比较关注的问题,新世纪教育改革的核心也成为了教学改革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由于在上世纪教育部批准建立了生物科技专业,全国的高校办学和招生的数量上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如何结合高校自身的提点,建立新的教学模式,培养创新型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已经成为当下高校教育改革发展中的头等问题。

一、强化学生对生物课堂的学习热情

生物课堂教学在整个学校的教学过程中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高校培养人才的一个阵地。摒弃传统教学:传统教学过于单调、呆板,老师在授课过程中习惯于采用传统的"四部分"结构模型,即开始、准备、基本和结束四部分。我国早已开展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新课改也不断向创新式教学靠拢,摒弃守旧、过时的传统教学,改变以老师的传授技巧为中心的教学原则,接纳新的教学理念:"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结合学生自身情况,编排相应教学方案,添加教学元素,告别单调、枯燥、强加式教学。教学过程要轻松愉快,添加集体沟通交流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不断提高老师的自身素质,寻找教学灵感,不断更新教学方案,寻找更适合学生心理和生理特征的教学方式。营造一个活跃、趣味、相对自由的课堂气氛,让同学们发现自我、认知自我、完善自我。

二、更新生物课堂的教学方法

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三大问题,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我能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生活、关注实际,以便实现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注与塑造。每一堂课都有每一堂课的教学任务,目标要求。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能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对象的变化,教学设备的变化,灵活应用教学方法。例如,讲达尔文生物进化论,达尔文认为现代生物是从古代生物逐渐适应环境进化而来的,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这一学说,已家喻户晓。现在这一学说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三、让生物课堂与社会接轨

新课改对生物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提高学生动手和创新能力,要求增加更多的实验部分,让学生能够在动手中对学科产生兴趣,打破传统的照本宣科模式,用多种新颖教学方式拓宽学生思维和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信心,从而推动新课改教学的顺利发展。启迪和创新知识,需要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开放的学术政策。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要着重于以下:首先,教师要主动去为学生营造轻松新颖的课堂气氛,其次,要开放学术政策,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枷锁,让学生敢于发表见解、主动总结知识,将课堂当成平台,此外,还要长期在课堂上潜移默化,培养学生钻研和拓展思维的能力。

四、在生物课堂中体现学生的主题地位

科学的研究和结论都离不开实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生物学的理念也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生物实验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从实验过程中亲自见证真理诞生的过程,不再死记硬背就可以理解消化。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合作能力、总结能力,催化课堂学习的成果,巩固课本理论的再现。实验对课堂的重要性,首先,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证实生物学的各种原理,将过程演变为记忆,其次,实验有助于引发学生好奇心,带来学习积极性,并能培养合作能力,轻松有效地去吸收知识。此外,实验教学更着重培养学生的学术态度和学习方法,让学生养成严谨对待学术的精神和习惯,最后,实验也将多方面培养学生耐心和研究生物的综合能力,真正为生物课堂教学起到催化和升华的作用。

五、总结

培养学生對自然生命知识领域的创新、钻研、思考精神是生物学科的原则和目标。教师的教学也应该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去结合学科特点进行合适的教育教学,将教学模式不拘一隅地开放化、热烈化,给学生发挥和施展才能的平台,让他们在主动的思考和良好的气氛中去自我发掘自身潜力,从而使学生在生物学术上有所造诣,有所领悟,提高学术素养的同时,也提高了全面综合素质,达到新课改的教学精神,开拓新的教学理念之门。

参考文献:

[1]苗相甫.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做人与做事相统一[J]. 河南教育(高校版). 2005(08)

[2]梁建忠. 高师人才培养与通识教育思想的建构[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7(09)

[3]乔鹤. 民国时期通识教育思想研究[J]. 大学(研究与评价). 2008(02)

上一篇:公安基础知识全真模拟题下一篇:成长翅膀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