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舞蹈教学教案

2024-10-19

傣族舞蹈教学教案(共8篇)

1.傣族舞蹈教学教案 篇一

少数民族民间舞蹈《傣族舞蹈》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下午)好!

我是XX号考生,来自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10级舞蹈学专业学生。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傣族舞蹈》,这是一堂舞蹈教学课。这节课我主要从说教材、说教法和说学法 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与舞蹈》第二单元中的《傣族舞蹈》,傣族舞蹈是少数民族民间舞的重要组成部分,傣族人民以舞蹈这种特殊的语言,直率、真挚的反映了他们的生活、劳动、风俗,是实现他们精神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

2、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傣族舞蹈的基本舞姿、风格及动作韵律等特点。(2)培养和激发学生热爱少数民族舞蹈的情感。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傣族舞蹈的体态风格,灵活运用傣族舞蹈的基本动作。难点:要求学生根据舞蹈音乐来进行创编。

二、说学法 在学法上,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用视觉来观察模仿老师和图片中所给出的动作,用听觉来把握傣族舞蹈的音乐风格特点,引导学生去理解去表现,并用交互式的学习方法,创设学生互动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创编舞蹈作品的热情和信心。

三、说教法

主要采用图像观摩法、情景模拟法、比较鉴赏法等,从而使学生获得感受与鉴赏、模仿与表演、创编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1、情景模拟导课,亲近艺术。

课伊始,教师身着傣族服饰,伴随音乐跳一小段傣族舞蹈,接下来以导游的身份带领同学们来到云南开展一次丰富多彩的“舞蹈采风活动”,采用“傣族文化”知多少的提问方式,揭示课题《傣族舞蹈》,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引发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视频鉴赏,领悟风格。

通过多媒体,请学生欣赏相关的视频与图片,提问: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了解傣族舞蹈的风格特点,知道傣族人民主要居住在瑞丽、西双版纳等地区,人民普遍爱好歌舞,舞蹈形象生动,感情细腻,许多动作多为动物的模拟与美化。头、肩、腰身、胯所形成的弧线,俗称“三道弯”,舞蹈造型具有“雕塑性”。

3、自主探索,领悟动作。

借用多媒体,播放傣族舞蹈的基本动作——手型、手位及脚位,让影片所表现出优雅、柔美的静态舞姿,深深吸引着同学。向学生提出:请同学们三人一组来模仿手型、手位及脚位,让他们自己去感悟动作的要领,然后教师亲自示范给同学看,启发学生发表评议,加强手型、手位及脚位动作要领的领悟。

4、聆听音乐,感受情绪。

介绍云南特有的民族吹管乐器葫芦丝,然后播放一小段葫芦丝音乐片断,让同学们了解此乐器的音色特点,然后完整的来欣赏葫芦丝独奏曲《月光下的凤尾竹》时,主要采用聆听——讨论交流——感受情绪等三个环节来组织教学。让学生感受、体验:夜幕下的傣族村庄、凤尾竹下的青年男女、村庄恢复宁静进入梦想的情绪,从而更好的揭示音乐的主题和结构特点。

5、想像创编,体验成功。根据刚才欣赏过的音乐《月光下的凤尾竹》,让学生灵活的运用傣族舞蹈的基本动作,开展创编活动。首先由学生自主创编动作,初步感知,再把学生分成三组分别创编音乐中的一段,注意学生强弱搭配,然后以小组为单位选派代表表演创编的作品,并进行自评与互评,最后在欢乐的音乐旋律中让学生跟随教师尽情的舞动起来并表演自己的编创,把这堂课推向轻松、愉悦的高潮。

6、课堂小结,艺术升华。

我会告诉同学们: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傣族舞蹈便是民族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需要我们更好的学习和发扬光大,使这朵奇葩光辉灿烂。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 谢谢!

2.傣族舞蹈教学教案 篇二

一、高度重视风格和韵律在傣族舞蹈教学中的地位

风格和韵律是傣族舞蹈中最难掌握的两个基本要素。风格是神, 韵律是形。神贯于形, 形现于神, 两者相辅相成, 融会贯通。只有神形兼备, 傣族舞蹈的表现才会有血有肉。

掌握了傣族舞蹈的风格和韵律, 才不会偏离原汁原味的舞蹈本质。

傣族主要聚居于热带和亚热带雨林区, 那里气候炎热多雨, 河流纵横, 傣族人民多依山逐水而居, 种植水稻。傣族深受东南亚和南亚文化的影响, 是一个全民信仰小乘佛教的民族。安静、祥和的田园生活, 柔和的宗教信仰, 使傣族人民形成了平和而安详、崇尚自然的品格, 舞蹈总是含蓄而内秀, 动作平稳, 仪态安详, 舞步多规律性的重复, 舞蹈节奏多是2/4拍的连绵不断的节奏型, 动作很少有逐猎狂奔的激烈的活动, 舞蹈中跳跃性动作很少见。他们的形体动态多模仿其喜爱和崇尚的动物形象, 如孔雀、鱼、鹿等, 并以此表达他们, 对生活的理解和情感。

在传统的傣族民间舞蹈中, 艺人都是男性, 而且舞蹈种类以表现男性的舞蹈居多。例如:孔雀舞、嘎巴鱼舞、马鹿舞、大鹏鸟舞、象脚鼓舞、刀舞、拳舞和文身舞、棍舞、斗鸡舞等。在这个男性舞蹈的力的世界中, 舞蹈动态始终贯穿着动作弯曲而内聚, 身体和手臂构成丰富多彩的三道弯躯体造型, 膝部起伏柔美, 小腿敏捷弹性, 柔中带刚的动作韧性韵律, 以及头、眼与身形的巧妙配合等的特质动态意象。

此外, 傣族舞蹈重描摹, 以摹仿得相似为美, 《孔雀舞》模仿孔雀展翅、抖翅、洗浴、喝水、登枝、开屏等动作, 《象脚鼓舞》中“鹭鸳攒脚”、“孔雀扒灰”、“猴子倒退”等舞姿, 都代表着傣民族舞蹈的审美取向。

在傣族舞蹈的教学中, 首先必须把风格和韵律这两个要点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 对学生灌输风格和韵律在学习傣族舞蹈中的重要性, 然后逐步地进行动作的讲解和示范, 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在学习时走弯路, 熟练掌握三道弯和勾踢步的技巧。只要理解和掌握了傣族舞蹈的风格和韵律, 最终所呈现出来的舞蹈就一定是有血有肉、神形兼备的。

二、灵活运用编舞技法, 合理编排舞蹈组合

舞蹈组合, 是民族舞蹈课堂教学最主要的部分, 是由两个以上的舞蹈动作元素相连接组合在一起的称谓。民族舞蹈组合不同于民族舞蹈剧目, 一个成熟的剧目从选材、构思到编舞都需要赋予其相对完整的主题、结构及情感。舞蹈组合作为民族舞蹈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 主要作用在于通过对学生肢体的训练, 使学生能够很好地把握住各民族舞蹈的基本风格, 为学生以后在舞台上的表演作好铺垫。

在进行傣族舞蹈教学时, 舞蹈组合的编排侧重相对单一的动作元素对学生肢体某一部位的着重训练, 或者主要让学生对傣族舞蹈的风格和韵律进行深刻的认识和把握。在结构上, 基本不需要情感线索, 也无需“承上启下”。在动作编排上, 不能过多地强调编导的个性, 应在坚持训练性、科学性、系统性的基础上, 力求使动作衔接流畅, 风格统一。

傣族舞蹈的基本舞姿非常丰富, 手上的舞姿有展翅舞姿、抖翅舞姿、收翅舞姿、望月舞姿、“艾奔” (害羞) 舞姿、嘎巴舞姿、供佛行礼舞姿等, 脚上的舞姿有跨腿舞姿、掖腿舞姿、侧腿舞姿等。每一种舞姿中又有不同的造型, 例如, 展翅舞姿中又分斜展翅、顺展翅、平展翅、合抱翅、蹬枝展翅、展翅点水、迎风朝阳等, 掖腿舞姿中又分掖腿舞姿和掖腿蹲舞姿等。因此, 在进行组合编排时, 可以运用编舞技法中的重复、对比、变换、延伸、复合、连接等手法, 使组合形成后, 不但具有高度的训练价值, 而且不至于太枯燥, 让学生在身心愉悦地接受训练的同时, 各方面的素质都得到明显的提升。

三、突出重点和难点, 循循善诱

舞蹈是一门特殊的艺术, 它需要有特殊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当代和未来的舞蹈教学中, 在出现其它科学方法 (如电化教学、电脑教学, 甚至是网络教育) 的时候, “口传身授舞蹈教学法”仍然是一种主要的或重要的教学方法, 并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成为主要的舞蹈教学方法。同时, 傣族舞蹈课堂教学结构具有层次性强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 前一环节的教学都将是下一环节的基础。因此, 在设计具体教学结构时, 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目标, 结合各个环节的特点, 突出教学重点, 突破难点, 并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合理运用。教师将教学内容, 以及教学内容涉及的舞蹈风格、动作配合过程、情景再现于课堂, 把抽象变得具体, 复杂变为简单, 扩大学生的观察范围, 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充分感知, 并加深理解和记忆, 有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学习傣族舞蹈, 手位教学是一个重点, 也是一个难点。傣族舞蹈由手掌、小臂、大臂组合成不同的手的位置, 手位的教学技巧是“由大到小”。大是指的是手的位置的方向, 小是指的是具体在每一个位置时手掌的形状。位置分为一位、二位、三位、四位, 而在一位中又分为前、旁、后三种位置, 在每一个位置中, 手掌又可做出不同的形状, 如前一位按掌、曲掌, 旁一位提腕掌、靠掌, 后一位提腕掌等。手上的动作也很多, 分别是翻腕、内曲、外掏、推拉手、云手、幌手、平摆、后抡等。这些动作的教学技巧是, 以手腕关节为轴, 手掌上下翻转、运动、伸展, 有停顿, 有连动。做动作时, 手上要带有一定的韧劲, 不能太松弛。比如做推拉手, 推出时就像在推车, 拉回时就像拉橡皮筋。手臂与肩的动作有拧臂、压肩、甩肩、抖肩等。动作要领是:女性要做得小巧、温柔, 男性要做得强劲、大方。

此外, 在课堂教学中, 笔者经常发现一些学生对自己没信心, 或者把握不好三道弯的姿态、身体的颤动等。这时候, 教师应该多鼓励他们, 多给他们一些信心, 循循善诱, 帮助学生认真揣摸并掌握动作。教师要善于发现、挖掘、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和特长, 对他们在自身基础上所取得的每个微小进步都要给予肯定、鼓励, 让他们直接领略到成功的喜悦, 不断强化学习动力, 增强学习兴趣, 促使他们在学习傣族舞蹈时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 学习兴趣由间接兴趣向直接兴趣转变, 鼓励他们向新的成功迈进。

教师要善于把命令式的、居高临下式的教学语言转化成商量式的、平等交流式的语言, 把生硬冰冷的语言变成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 把富有激励、鼓舞和关注性的语言当作传递情感的灵丹妙药。例如, 笔者经常对学生说“加把劲”“努力”等, 效果就比较理想。

四、鼓励和组织学生进行艺术实践活动

舞蹈教学以学生的直观感受和具体实践为主要特征, 因此, 教学实践是学生提高傣族舞蹈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进行傣族舞蹈课堂教学时, 教师不仅要强调动作技能的实践练习, 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对舞蹈知识技能运用的实践意识, 将关注的焦点投放到实践的情景中, 开展丰富多样、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

例如, 教师可以利用一年一度的暑期“三下乡文艺演出”、“迎新生文艺演出”和“毕业班汇报演出”等活动, 组织学生制定排练计划, 商定节目形式, 明确排练任务和分工, 责任到人, 各负其责。通过这些实践活动, 学生在平时学习中掌握的傣族舞蹈的知识技能得到应用和发展, 并能提高编排能力, 培养创新精神, 理论知识也会得到进一步验证。实际的登台表演还能使学生积累临场经验, 提高心理素质, 明确舞台表演各个环节的内容, 掌握舞台演出的基本规律, 为将来的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金吾.傣族舞蹈[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981.

[2]张志萍.傣族舞蹈教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 2000.

[3]潘志涛.中国民间舞教材与教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1.

[4]苏天祥.试论傣族舞蹈的发展演变和形式风格[J].民族艺术研究, 1996 (3) :31-34.

[5]桑德诺瓦.水的民族——中国傣族的乐舞文化[J].国际音乐交流, 1997 (1) :72-75.

[6]林微佳.漫议傣族舞蹈[J].广东艺术, 2003 (5) :72-73.

[7]鄢含笑.论中国民间舞蹈中的“三道弯”[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05 (3) :56-57.

3.傣族舞蹈教学教案 篇三

关键词 傣族 民族文化 特征 影响

一、傣族文化的构成

(一)宗教

傣族几乎全民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特别是40岁以上的人几乎都要到奘房中受戒修行,参加每年三个月的入夏安居,诵经赕佛。在西双版纳、景谷等地,傣族男子都要出家為僧一段时间,在佛寺内学习傣文、佛法、天文地理等知识。人们认为只有入寺做过和尚的人,才算有教化。

(二)民俗文化

1.文学

傣族文学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古歌、神话、创世史诗产生和发达的时期;二是英雄史诗、传说、歌谣形成和昌盛的时期;三是故事、叙事长诗兴起和繁荣的时期;四是新文学蓬勃的时期。傣族人十分喜爱诗歌,尤其是叙述长诗。佛教的传入,傣文的创制,都对叙事诗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傣族民间艺人接受、翻译和传播外来的佛经文学,同时还把傣族民间故事吸纳进来,创作了大量的民间叙事长诗。

2.节庆

泼水节是傣族最富民族特色的节日。节期在傣历六月,相当于公历4月。泼水节这一天人们要拜佛,姑娘们用漂着鲜花的清水为佛洗尘,然后彼此泼水嬉戏,相互祝愿。起初用手和碗泼水,后来便用盆和桶,边泼边歌,越泼越激烈,鼓声、锣声、泼水声、欢呼声响成一片。泼水节期间,还要举行赛龙船、放飞灯等传统娱乐活动和各种歌舞晚会。其大多数都与佛教有关。

3.民居

傣族人居住的竹楼是一种杆栏式建筑。竹楼近似方形,以数十根大竹子支撑,悬空铺楼板;房顶用茅草排覆盖,竹墙缝隙很大,既通风又透光,楼顶两面的坡度很大,呈A字形。竹楼分两层,楼上住人,楼下饲养牲畜,堆放杂物,也是织布的地方。

4.服饰

傣族男子一般上穿无领对襟袖衫,下穿长管裤,以白布或蓝布包头。傣族女子的服饰各地有较大差异,但基本上都以束发、筒裙和短衫为共同特征。筒裙长到脚面,衣衫紧而短,下摆仅及腰际,袖子却又长又窄。服饰也对傣族舞蹈的一些代表性动作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5.饮食

傣族以大米为主食,喜爱糯米,最具特色是竹筒饭。制作方法是将新鲜的糯米装进竹筒后加水后,用一个玉米胡塞上,放在火上烧烤,吃起来清香可口。傣族还有很多特色烧烤。傣族的凉拌也十分美味,比如干巴丝,包烧鱼等等,普洱茶是云南普洱特产,唐代就远销中国各地,清代时远销东南亚及南亚,现已进入日本和西欧等国家和地区的市场,成为中外驰名的名茶。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特产非常丰富,仅水果就有110多种,这里动植物品种繁多,是有名的“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1991年,西装版纳国家自然保护区正式向外界开放,人们可以亲身游历大自然的宝库,体味浓郁的压热带风情。

二、文化对傣族舞蹈的影响

(一)动率

1.柔美的膝部起伏

傣族民间舞蹈风格浓郁,特点突出,感情内在而含蓄,舞姿富于雕塑感。而膝部柔韧的起伏,是傣族民间舞蹈的共同特点,也是孔雀舞的特点,在变化万千的动作过程中,膝部始终是带韧性的起伏,但这种起伏又不是机械的平均起伏,而是随着内在和外在的感情变化而变化的。如主力腿立直时稍快,而下蹲时期稍慢;在膝部稍直和半蹲的起伏中是带韧性的。

2.小腿的灵活运用

傣族舞蹈中表现小孔雀的舞蹈,膝部常用快速的小颤、以及没有起伏的的矮步,小腿显得非常轻盈灵活,主力腿常用蹲地小跳使舞蹈非常活泼。手上动作变化轻盈而灵敏,三道弯道造型小巧玲珑。常用连续的小耸肩使这种舞蹈轻快、活泼、热情。鼓点快速而轻巧。以上说的所有特征,都是与傣族的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二)体态

1.三道弯

“三道弯”是傣族舞蹈富有雕塑美的基本体态,因为傣族人民喜爱和崇尚孔雀,把孔雀视为圣鸟,而孔雀具有“三道弯”的自然形态,所以造就了傣族舞蹈“三道弯”的体态发展和舞蹈风格。傣族人民以“三道弯”的躯体造型,配合带有寓意的手形和各种跳跃、转动的舞步,塑造孔雀“竹林漫舞”、“泉边嬉水”、“雨林追逐”等各种栩栩如生的神态和自然景象。

2.一边顺

傣族在秋收后扬场中不使用风车,而是两手各持一把大竹篾扇,用扇风的方法筛选稻谷,这种筛法就是一顺边的动态。当她们右手高举篾扇的同时,右脚亦弯曲并高高抬起,手脚同时向下用力扇风,身体由右向左侧转动,左手扇风时,姿态和转动与右手一致 ,都是手脚同出一侧,作为舞姿造型一顺边,又和审美情趣有关。“一顺边是高原舞蹈特有的动律和形态,高原民族的舞蹈中都有这种文化现象。

3.通过曲线塑造造型感

傣族舞蹈蕴藏着神秘而浓厚的民族氛围,有极高的文化品位和浓郁的民族文化色彩,极尽东方韵致。傣族舞蹈中透出山川秀美、人文毓秀的夺目光彩,充满着平和、恬静、隽永、含蓄的风格,朴实自然毫无雕凿之感。舞蹈动作中那些人体的头、手、臂肘、肩、腰、膝等每一个关节都尽量弯曲,使整个体态由多种曲线组成,形成婀娜多姿的s型,无论手的推拉和脚步起伏的动作,还是孔雀舞中的美丽造型的流动美,都具有造型丰富而个性鲜明的特点。

参考文献:

[1]张大鸣.傣族生态环境与傣族舞蹈[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4.浅谈傣族舞蹈手形的微观语言表达 篇四

【摘要】 手形的丰富多样和鲜明的特点,赋予了傣族舞蹈独特的魅力,使其更加生动形象并具有区分于其他舞种的个性特征。本文以舞蹈身体语言的“语形”为切入点,从微观语言的角度出发,对傣族舞蹈中出现的手部肢体语言进行分析,并从手形的模拟性、象征性以及在不同语境下不同语义的表达三个方面阐述手形“语义”的多样性,从而使人们从细微方面更加深刻地认识傣族舞蹈的本质。

【关键词】 傣族舞蹈;多样化手形;微观语言

[中图分类号]J70 [文献标识码]A

傣族舞蹈种类多样,不同类型的傣族舞蹈中都有其各自独特的个性特点和审美内涵。在傣族民间舞中,有着多种多样的手形,手形作为身体语言的一种微观语言表现形式,在傣族舞蹈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每种手形都有着它不同的象征,而同一手形在不同的语境下也有着不同的意义。在不同种类的傣族舞蹈中,如流传较为广泛的孔雀舞、象舞、象脚鼓舞、长甲舞、大鹏舞等,所用的手形也有所不同,多样的傣族舞蹈手形在傣族舞蹈当中不仅是提升作品美感的一种手段,还具有特定的指向性和审美文化内涵。通过对手形这一微观语言的表达,我们可以大概推断出此舞蹈是属于哪个种类的傣族舞蹈;也能以小见大,通过对此微观语言表达,从而对傣族舞蹈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一、“形”的表现

舞蹈是一种特殊的艺术文本,它的全部微妙都在人的肢体上,它是人体造型上“动的艺术”,是利用人体“动的形象”通过自然或社会生活的“动的规律”来表情达意的。[1]90舞蹈如同人类所有的交流工具一样,也具有自己的微观基础和推进逻辑。无论是原生态的传统舞蹈,还是舞台上的舞蹈作品,其结构方式都有自己的逻辑,都有自己逻辑的起点,而它的起点是基于微观的语义和语形。通常来说,舞蹈最先呈现在观众眼前的一定是其“动作形态”,在动作形态的基础上加入表演者的情感与服装等的装饰来展现舞蹈想要表达的内容。可见,“动作形态”在舞蹈这门艺术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在这所说的“形”则是指通过肢体动作呈现出来的人的造型,是具体的傣族舞蹈手形所呈现的外观形状。笔者试图通过对微观语言傣族舞蹈手形的分析来更深地认识傣族舞蹈。

(一)傣族舞蹈的常用手形

包括掌形(立掌、托掌、摊掌、提腕掌、自然掌形等)、冠形、爪形、嘴形、叶形、屈掌、拳形等七种;除了这些最基本的常见手形以外,在种类繁多风格多样的傣族舞蹈中还有在特定的舞种中运用的手形,比如鱼舞中的专用手形:叉掌、鱼尾形、鱼头形等;在长甲舞中还有独特的开指、合指、开合指、合掌等形态。

(二)常用手形的表现形态

二、“意”的表达

“意”是指人的精神层面,是在“能指”基础上,可以推知和理解的“所指”的表达,是一种内在的意象表达。庄子所谓:“?Z之贵者,意也。”舞蹈这门肢体艺术,要借助外在“形”的动态,来营造“意”的表达环境。[2]可以说,“形”是“意”的物质载体,通过它可以将民间原有的“意”以及经过编导加工的“意”传递给观众,其目的在于用自己的特殊语言表达思想情感,引起观众对“意”的深思。在傣族舞蹈中,手形的表现所体现出来的是傣族独特的地理环境、文化背景、风土人情及审美原则烙在生理及心理上的印迹。弗洛伊德曾说过:“没有人可以隐藏机密,假如他的嘴不说话,他会用指尖说话。”福金也曾说过:“舞蹈是手势的发展,是它的理想化。”此类观点表明,舞蹈肢体动作的表现蕴含着某种意象的表达。同样,不同的手形运用在不同种类的傣族舞蹈中都有其固有的意义与作用,它不仅是一种动作形态,而且还蕴含着所要表达的舞蹈内涵与意象。傣族舞蹈中的手形运用都有其特定的逻辑与规则,在不同种类的傣族舞蹈中所用的手形有所不同,而不同手形出现在不同的傣族舞蹈中时,我们可以凭借手形大致判断出此舞蹈属于哪种类型的傣族舞蹈,因此我们在熟知傣族舞蹈各种手形的形态以外更有必要知道:手形在傣族舞蹈当中不仅是提升作品美感的一种手段,它还具备有某种特定的寓意。

(一)模拟性与象征性

在前文中一共提到傣族舞蹈的18种手形,其中有五种掌形,它们的整体形状都相似,不同之处就是在其最后的发力点与最后的形成方向。掌形的外观像一片芭蕉叶,傣族人民生活的环境依河傍水、椰树高耸、蕉林茂盛,掌形就是对此意象的一种身体表达,这是傣族舞蹈一种象征性的手形,不管是在训练组合还是在各类傣族成品舞蹈中此手形都必不可缺。“冠形”“嘴型”“爪形”三种均表达出孔雀的意象,是对孔雀的一种生动模仿。傣族人民生活的环境繁殖着众多孔雀、犀鸟、野象、犀牛等珍禽异兽,这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和这些动物近距离接触,可以更加细致认真地对它们进行观察和了解,这些原生态的形象一直是傣族舞蹈创作的主要题材和表现内容,并且在舞蹈中对其进行艺术升华,形成了许多“形美也神聚”的手形。另外在傣族人民的心目中,孔雀被称作“圣鸟”,他们把孔雀作为民族精神的象征,代表着幸福、吉祥,他们利用身体的每个部位来完成对孔雀神圣形象的塑造,因此这些手形也是傣族人民对孔雀崇拜的一种意象传达;“叉掌”“鱼尾形”“鱼头形”则是从鱼的形象中衍生而来的,通过肢体语言手形的模仿与变换,形成对鱼的一种意象表达,同时也是傣族水文化的一种体现;“叶形”“开指”“合指”“开掌”等这几种手形的特点都是手指分别错开,既有利于体现出舞者手指的修长灵活,也是傣族小乘佛教的宗教文化的一种表达。这些手形一般在长甲舞中运用较多,由于舞者十指带上长长的指甲,会对手的活动有一定的影响,为了更好地展现手指间的灵活与美感,所以五指之间一般分别错开,形成“开指”“合指”“合掌”等五指分别错开的形态。同时这些手形所表达的主要是佛的形象,小乘佛教是傣族的一种全民信仰,[3]能歌善舞的傣族人利用舞蹈的形式,通过身体动作,展现佛的形象、佛教的仪式,从而传达出佛的精神和文化。

(二)在不同语境下不同语义的表达

傣族舞蹈种类繁多,风格多样,其中自娱类的有:“?Q光”(集体舞)、依拉贺、象脚鼓舞、“耶拉晖”、“喊半光”等;表演类的有:孔雀舞、大象舞、鱼舞、蝴蝶舞、大鹏舞;祭祀类的有:贝马舞、祭祀鼓舞等;还有鹭鸶舞、蜡条舞、斗笠舞、十二马舞、狮子舞、刀舞等。[4]不同的舞种均有它常用的手形,而同一个舞姿步伐配上不同的手形或者手的动作,表达出不同的美感和意境。下文将对孔雀舞、大鹏舞、鱼舞三种类型的傣族舞蹈手形的运用分别进行论述。

1.手形在孔雀舞中的表达

孔雀舞,傣语叫“嘎洛涌”,传统的孔雀舞是由男子头戴金盔、假面,身穿有支撑架子外罩孔雀羽翼的表演服装,在象脚鼓等伴奏下进行舞蹈;舞蹈有丰富多样、带有不同寓意的手形与各种跳跃、转动舞姿,主要塑造孔雀“林中窥看”“漫步森林”等神态和自然情景。[5]解放后,以毛相老师为代表的艺术家们开始对孔雀舞蹈进行一系列的发展创新,使得孔雀舞逐步从原始民间形态过渡到舞台表演形态。通过纵向梳理,可以看出孔雀舞从单纯模仿孔雀形态,到赋予孔雀灵性并与佛教教义相结合,再到舞台孔雀舞蹈的编排。经过继承与发展,使得孔雀舞的肢体语汇越来越丰富。现在舞台上呈现的孔雀舞,从手上的动作来说有:五位提腕手、四位摊掌立掌手、一位七位按掌手等。手形主要运用掌形、冠形、嘴形、爪形等,具体运用按照舞蹈中所要表现的意境来转变。比如当要表现孔雀小巧灵活的头的时候我们用“冠形”加上提压腕的手形;当表现孔雀“饮泉戏水”的时候则多运用“嘴形”;当表现孔雀活动自如状态的时候我们用自然的“掌形”加上配合脚下灵活的踢步来完成等。“掌形”“头形”“嘴形”等手形是在细腻之处体现孔雀形态,让本身优美的孔雀更加淋漓尽致在舞台上表现出来。

杨丽萍的舞蹈《雀之灵》可以说是孔雀舞的另一种升华,它同人们以往所看到的孔雀舞有着明显的不同。舞者举手投足之间体现的不仅是对孔雀形态的模拟,更是舞者与孔雀灵魂的一种交融与呈现。在舞蹈中我们可以一目了然地体会到手形以及手臂运动在孔雀舞中所起到的表情达意的作用。舞者从一手捏裙一手“提腕掌”仰头旋转开始,全身伏地之后慢慢起身,此番表现仿如一只美丽的孔雀在晨曦中醒来,孔雀仿佛听到了晨光的呼唤,从双翅环抱的长羽中伸出修长的脖颈,开始了一日的晨妆。接着舞者通过一手捏裙一手“嘴形”同时昂首挺胸定住造型,在造型的基础上,其他部位不动,完全通过手形的快速转换:时而嘴形,时而头形,时而直立,时而弯曲,以此表现出孔雀时而轻啄羽片,时而顾影自怜,时而啜饮清凉溪水的灵动画面。另外,舞者向前四位摊掌、立掌手以及向下七位按掌手等手势均表现着孔雀的不同的生活形态与意境。可以说这个舞蹈的灵魂都在手关节处,整个舞蹈并没有大幅度的跳跃与技术动作,舞者通过大量的手部肢体语汇,利用手的各种造型以及运动,描绘出一只活泼、伶俐、美丽且具有灵性的孔雀,也表达了傣族人民对孔雀的热爱与崇拜。

2.手形在大鹏舞中的表达

大鹏鸟舞傣语称“戛伦”,是由傣族古代先民的祈雨巫术发展而来,舞蹈主要是重现传说中大鹏鸟与雨神英勇斗争的情景,讴歌了大鹏鸟为了众生奋不顾身、勇于拼搏的崇高精神。[6]此类舞蹈动作矫健、粗犷,大而有力,主要由男性表演,动作变换快速有力,舞姿棱角突出。出场动作一般是大跳接一个大的舞姿造型,表现大鹏鸟从空中迅猛疾下的气魄。过去的大鹏鸟演员会身带大鹏鸟型的道具与面具,现在基本不用,而更多是舞者通过舞蹈肢体动作,来使大鹏鸟威武的形象得到充分的展示。该舞蹈中的手形多为“爪形”和“掌形”?芍郑?舞蹈时基本保持这两种手形。“爪形”和“掌形”不仅能帮助舞者更好地塑造大鹏鸟的外观形象,而且在表演过程中加强了动作的质感与力度,有利于突出了舞蹈所要表达的感情。

由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2010级教育男班所表演的《傣族大鹏组合》,是典型的现代“大鹏舞”的展示。其音乐鼓点异常丰富,鼓声深厚有力,加上男舞者手臂刚劲有力、步伐稳健。通过身体的腾挪闪跃、刚柔并济和始终保持的强劲的爪式手形将大鹏鸟的伟岸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其实现在课堂上所学习表演的大鹏舞已经不再仅仅是停留在塑造大鹏这个形象上,所呈现出来的动作都已经过很多的加工和改编并且融入了舞者自身的情感与感受。此处“爪形”的手形不仅是大鹏鸟爪形的形态展现,也强化了男舞者矫健、粗犷、帅气的姿态形象。

3.手形在鱼舞中的表达

鱼舞,傣语叫“戛巴”。据说在傣族发现了鱼并学会捕鱼的时候,就跳起模仿鱼儿的舞蹈,过去是由男子表演的道具舞蹈,舞者戴尖塔型头盔和菩萨面具,腰间系扎一米多长的鱼形道具,表现鱼在水中的动态,现在我们在舞台上看到的鱼舞大都由女子表演且身着鱼尾形的裙子,舞者通常做两手叠在一起的“鱼头形”,或者手心向下置于胸前、身后,两手置于腰侧、或一前一后的“鱼尾形”等姿态,模拟鱼之摆动胸鳍、尾鳍、鱼身,表现鱼的顺水前游、逆游转弯、激流穿越等情节。

第八届桃李杯的《鱼儿》这个剧目就是典型的经过艺术加工化的鱼舞。此舞蹈舞姿柔美,动态轻盈、活泼。当表现鱼儿在风平浪静的水中漫游时,采用全脚或半脚掌屈膝碎步行走,双手通过“叉掌”或者“鱼尾形”向左右摆动。在表现鱼儿戏水或与激流搏斗时,采用小跳、小翻身等跳跃性动作,加上手上的“鱼头形”穿梭动作,使鱼儿的形象生动逼真。舞蹈中存在大量一手以手心盖于另一手的手背之上,大拇指伸展的“鱼头形”手形,或以双手向外划圆和双臂在后摆动的“叉掌”和“鱼尾形”动作元素。这些手形是典型的模仿动物的体态与特性的动作形态,也是与人的形体运动相结合,经过提炼、组织和艺术加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三、结语

傣族舞蹈动作优美、轻盈、朴实、矫健,具有典型的“三道弯”和“一边顺”等特征,脚上有丰富的步法。另外,上身舞姿和手上动作极其丰富。众多的手形与手臂动作相结合使傣族舞蹈更加别具一格。手形,是肢体动作的细微之处,手的形状在傣族舞蹈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既是舞蹈所模仿的某种形态的塑造,同时通过不同的手形与身体其它部位的动作相结合也能表现不同的舞蹈情节与意象,同一姿态、同一动作,手的形状不同,就有不同的形象和含意,因此会产生不同的能指与所指。当然,并不是每个傣族舞蹈中都会用到上文提到的所有手形,一般是根据不同种类的傣族舞蹈的特性会运用其主要的一些手形,在大体了解傣族舞蹈的手形种类及形态还有其各自的象征寓意及来源后,我们便可以凭借手形大致判断出此舞蹈属于哪种类型的傣族舞蹈,也能让我们在观看或者学习傣族舞蹈时更好地把握它的内在韵味与动作细节。

参考文献:

5.舞蹈教学过程教案 篇五

该教材设计来源于奥尔夫音乐教学理念在幼儿园舞蹈教学的中的运用。通过设计此活动,用身体来体验春天、感知春天,能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使孩子们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教学上遵循“参与性”,让幼儿主动的自然的去感受、体会舞蹈。

幼儿现状分析:

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5-6岁幼儿在艺术领域里愿意和别人分享、交流自己喜爱的艺术作品和美感体验。积极参与艺术活动,艺术活动中能与他人相互配合。能用律动或简单的舞蹈动作表现自己的情绪或自然界的情景。因此根据该幼儿年龄特点,我设计此活动内容,来让幼儿在以往对春天认识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对春天的理解。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语言、动作等描述景物、事物美的方面。

2、能用律动或简单的舞蹈动作表现自己的情绪或自然界的情景,愿意在活动中能与他人相互配合。

活动准备:

1、录音机。

2、春天的音乐。

3、小星星(奖励贴)。

活动过程:

(一)谈话。

1、与幼儿谈话交流,引出关于春天的话题。

2、用“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的语句节奏型让幼儿说一说记忆里、经验里的春天,并用身体模仿自己说出的景物、事物的样子。

(二)对幼儿进行分组。

要求幼儿把自己用身体模仿到春天的景物与事物,按顺序以小组的形式在音乐里展现。

1、要求一,让每组幼儿以讨论的形式,在教师规定的时间内把自己想到的关于春天事物的肢体动作串联起来。

2、要求二,鼓励每组幼儿做的动作越多越好,并对做的好的小组使用奖励星进行奖励。(此奖励每组幼儿都有,教师以数量多少按照每组完成情况来进行奖励。)

3、要求三,每个动作以一个八拍的节奏来变化。

(三)教师巡回指导每个小组。

(四)作品展示。

播放音乐,根据一个八拍的节奏变化动作,教师可在一个八拍结束时提示每组幼儿变下一个动作。

(五)小结。小结此活动的优点与不足,鼓励幼儿多观察与发现身边事物与景物的变化。

活动延伸:

6.幼儿舞蹈教学教案分析 篇六

幼儿舞蹈教学教案分析

幼儿舞蹈教学教案是促进形体健美的重要运动   舞蹈是使身体健康的重要的美育活动,健康的幼儿每时每刻都离不开运动。   那么什么是健康呢?健康是指五官端正,四肢发达,身体机能如肌肉、骨骼、内脏器官发育良好,具备该年龄所应有的力量、速度、灵敏和调控能力以及新陈代谢旺盛、体力充沛、智力无障碍、天真活泼、情绪快乐,适应外界能力强、身体没有缺陷与疾病等。   健康的身体是营养、运动的结果,是智力发展的物质基础。智力的发达与人体运动能力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为智力和运动神经支配直接连在一起。智力发展水平能够反映大脑的功能状况,大脑功能又是以神经活动为基础的,大脑中枢神经与身体各部位的神经末梢相联,形体舞蹈动作通过大脑中枢神经来支配肌体的`肌肉活动,身体各部位的肌肉活动反过来又刺激大脑中枢神经,因此,身体各部位的舞蹈训练活动,有助于促进幼儿大脑神经系统的发育,能够及时调节幼儿神经系统与感觉器官,使身体各器官活动协调一致,从而使大脑思维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但是,幼儿的大脑神经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大脑皮层的神经系统中的兴奋与抑制不均衡。一般来讲,兴奋占主动,幼儿则表现出活泼好动、注意力涣散、形体动作不准确、不协调、容易疲劳等现象,因此,幼儿的舞蹈教育活动量不宜过大、过强、过烈,要采用轻松、愉快的娱乐方式,如游戏等来训练幼儿。另外舞蹈内容一定要多种多样,这样既能够提高幼儿的兴趣,又能够保护幼儿的神经系统。   幼儿舞蹈教学教案不仅能够促进幼儿大脑神经系统的发育,而且最主要的是还能锻炼幼儿的肌肉与骨骼。大量事实证明、舞蹈能够促进幼儿身体健康成长,凡是学习舞蹈的孩子、食欲好,睡眠好,身高、体重增长快,这是因为参加舞蹈锻炼,能使骨筋变得粗壮,心肺功能加强,肌肉对蛋白质的吸收及贮存能力增强,肌肉显得结实有力,韧带柔软富有弹性。舞蹈能够提高幼儿的身体素质或运动能力,因为舞蹈是在人脑神经系统指导和支配下的肌肉运动,这是人体各器官、各系统的功能在肌肉工作中的反映,幼儿学习舞蹈可以使神经系统、人体各器官、各系统、肌肉、骨销都得到全面的锻炼,并能培养幼儿灵敏、速度、力量、耐力、节奏感等技能,为今后各年龄阶段的学习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幼儿舞蹈教学教案应是建立在幼儿生理、心理科学基础之上的,它是按人体的头、颈、肩、臂、肘、腕、手、胸、腰、腹、胯、臀、腿、膝、踝、足等顺序编排的,并且,幼儿舞蹈基本功训练对身体的每一部位的训练也应是科学的。因为,幼儿身体各生理系统和运动机能尚未发育完善,控制不好走、跑的速度,方向辨别能力差,骨骼纤细,肌肉无力。容易失去平衡,动作不协调,膝关节、踩关节韧带无力,弹跳力弱等。通过舞蹈训练,这些都可得到调整、改善。还能够减少幼儿脊柱弯曲现象,加强肩胛带肌、背肌、腹肌的肌肉力量。从而获得健康的肌体。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幼儿还处在处长发育阶段,骨质不坚硬,容易变形,肌纤维细嫩。关节灵活性大,因此,训练时一定要注届保护幼儿的运动系统,训练时间不宜长,训练动作不宜过猛、过烈,舞路编排上也要注意出动力性的动作为主。静力性的动作越少越好.而且静力时间也是越短越好。训练方法一定要治确、适度,不搞疲劳战术。尽可能使幼儿身体上的大多数肌肉同时参加舞蹈活动,使骨骼和肌肉得到全面锻炼。   幼儿舞蹈教学除了能够促进幼儿大脑神经发育、能够使幼儿身体素质得到全面锻炼之外,舞蹈还是对幼儿进行德育、美育的重要手段。德育、美育贯穿于舞蹈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舞蹈活动的内容、形式、组织安排上都能够体现出美的要求。例如幼儿模仿“孔雀舞”、“小天鹅舞”、“雪花舞”,可培养幼儿对美的感知能力以及表现美的能力。另外,音乐、道具、服饰也能够使幼儿产生对美的感受。因此,幼儿舞蹈一定要针对幼儿的强烈好奇心、爱美、爱表现等待点来编排,在舞蹈中培养优良思想品德,纠正不良形体姿态,促进其生理、心理健康发育。

7.浅析傣族舞蹈中的三道弯动律体态 篇七

一、三道弯动律体态的含义及其历史成因

(一) 三道弯的详细解释

三道弯是根据我国的民间舞的各种艺术表现手法, 在舞蹈的动作上, 造型上以及在舞蹈过程中将舞者的身份表现的淋漓尽致。三道弯是指将舞者的艺术变现手法通过身体“拧”的过程体现出来, 与其他舞蹈表现不同的是, 他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是空前强大的。三道弯它主要包括头部和胸部, 腰肢以及臀部, 胯部以及腿部的拧转与结合, 使得身体呈现S型。在舞者的表演过程中, 主要以腰部为中心, 同时结合胸部以及胯部腿部等部位动作表现, 同时在头部动作的引导中, 使肢体变换出独具特色的舞姿, 在表演的过程中, 舞者将更加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三道弯将傣族舞蹈的特点表现的相当出色。随着音乐的节拍, 在优美的旋律下, 舞者缓缓的将舞蹈中的感情流露在婀娜的舞姿中, 将傣族人民朴实、大方的气质婉婉道来, 三道弯舞蹈不失为舞蹈中的佼佼者。

三道弯在表现手法上, 不仅会像其他舞蹈一样通过简单地肢体动作表达舞蹈中的情感, 而且还会融合入复杂多变的具有高难度的肢体动作从而有效的表达出舞蹈的中心思想, 将舞蹈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刻画在了优雅的舞姿中。

所以说, 三道弯的艺术表现手法不仅突出了舞蹈过程中的情感, 而且还突出了舞者的线条美, 同时还在舞蹈的风格上独树一帜。

(二) 三道弯的历史成因

1. 历史习俗

“傣”字源于古代越南国家中的“越”字。傣族以前属于古代越南国家, 经过历代的演化和独立, 形成了自己的历史习俗。我们可以将古越人的历史习俗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关于蛇与鸟的图腾, 推舟等。许多的傣族民族中的习俗仍然可以在古越民族的历史习俗中找到影子。

从过去的傣族舞中, 我们可以发现它是由古越国家通过对蛇、鸟图腾的崇拜, 从而演化为现在的舞蹈, 后来经过历史的演变, 演变到今天傣族对孔雀和大象的崇拜, 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 傣族人民模仿各种动物的本领也是其舞蹈之所以成为佼佼者的一个成功因素之一。

2. 水

水, 这种液态的东西在傣族称之为“喃木”, 他们认为水是世界上最纯洁的物品之一, 因此, 傣族这个民族的人们经常举办赛龙舟、比划船, 泼水这样的节日来显示水的纯洁的特性。傣族人民最喜欢的物品之一就是水。所以, 在舞蹈中, 舞者如水般的舞姿就是源于水的启发。

3. 孔雀的象征意义

仔细观察孔雀, 你就可以明显绝倒空缺的美丽不仅仅是因为身上漂亮的羽毛, 更重要的是孔雀表现出的高傲公主般的气质, 这是别的鸟类无法比拟的。傣族人之所以热爱孔雀, 是因为孔雀在行走与站立的不经意间给了傣族人民创作舞蹈的灵感。傣族人民跳舞时的各种姿势大多数都源于对孔雀的模仿, 时间一长, 这种具有孔雀形态特征的舞蹈成了傣族人民最喜欢的舞蹈形式之一。

二、三道弯动律体态的分析

(一) 三道弯动律体态的产生

傣族人民居住的位置位于我国美丽的云南的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这里的山好水好人更好, 因此在这样的优美环境中, 养出了傣族人民喜爱舞蹈热爱舞蹈的习惯, 傣族人民热爱舞蹈的品性是人人皆知的。

这里的气候和地理条件也使得傣族人民享受着这大自然所带给他们的“恩赐”, 在这样的环境下, 生长着孔雀, 野象等各种国家珍惜动物, 这些动物所带给人民的是各种美丽而富有时代气息的幻想, 因此傣族人民热爱鸟类, 对鸟类具有相当重的崇拜之情。

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存的傣族女性, 都喜欢穿紧身的短裙, 因为这样可以将女性的完美身材完全的展现出来。但是, 这样的群也有不好的地方, 例如限制了他们的步伐。正是因为这样, 他们才练习了基本的舞步, 例如蹲这个动作, 使得他们的动作更加的唯美自然。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 傣族女性的生活习惯直接使傣族的舞蹈形成了三道弯动律体态。

(二) 三道弯动律体态的形态分类

在傣族舞蹈的肢体语言中, 常常会出现类似于S型的身体曲线, 他们将这样的曲线结合舞姿运用到了舞蹈的艺术中, 形成了具有动律体态三道弯。

1. 三道弯静态体态

体态中的静态三道弯, 主要是指在舞者舞蹈的过程中, 可以呈现最美丽的S型的身段, 即显示了舞者的美丽, 又显示了舞蹈的感染力和艺术表现力。同时, 三道弯表现出的立体感使得它更加的将傣族舞蹈中的艺术美感给显示了出来, 更好的展示三道弯的美感。

2. 三道弯动律体态

动律三道弯是指舞者在经过不断的舞动过程中, 配合身体的柔软度, 使用多种具有难度的身体变现手法, 在动态中让人感觉到艺术的美感, 这样的三道弯不仅可以具有应有的舞姿, 也更具有流畅感。

三、傣族舞中三道弯的艺术魅力及演变趋势

(一) 三道弯的艺术魅力分析

傣族的舞蹈在现在世界上具有较为良好的声誉, 正是由于其极具感染力的舞姿和具有标志性的三道弯给观众们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傣族的舞蹈表现手法相当的细腻, 从头到脚再到脖颈, 尤其是眼神的运用, 处处显示着傣族舞蹈的优越性。在傣族舞蹈在舞姿上, 我们可以很强烈的感受到视觉上带来的冲击力。在舞蹈的演进上, 我们可以看到由傣族舞蹈中由实际到虚幻, 由抽象到概括艺术表现过程。

三道弯动态体态根据不同的环境表现出不同的舞蹈动作。无论是在粗大还是精细的舞步上, 每一个舞步都表现出傣族人民的优雅美感, 在每一个刚柔并济的舞蹈动作中都有不同的’雕塑感”, 正是这样的动态和静态相结合, 这样的结合是将艺术与现实结合在一起的创新组合, 这种组合给傣族人民舞蹈带来的是更加具有韵律美的表现力。

(二) 三道弯的演变趋势

作为西南边陲的少数民族, 傣族生活的环境非常悠美、安宁, 许多珍稀动物在他们的民族文化中发挥出独有的功能。所以, 在傣族舞蹈中, 经常可以看到鸟、大象、孔雀等元素。从内容上来讲, 三道弯在傣族舞蹈中的运用, 使得舞蹈更加曼妙典雅, 通过跨步的动作, 带动腰部、臀部的扭动, 慢蹲快起的舞蹈动作更是形象生动地呈现出傣族少女信步小路、挑负重物的娉婷姿态。所以, 通过生活化的场景, 提炼出三道弯的动律造型, 在生活中融入艺术, 正是傣族舞蹈与其他舞蹈的不同之处。

事实上, 傣族舞蹈服装非常精美, 裙摆的长度造成舞步大多趋于半蹲姿态, 腰部、臀部、手臂等身体各个部分的弯曲, 才产生了如今令人心驰神往的三道弯。在过去的许多年前, 许多国家都有这种动作的影子。由此可见, 即便是不同国家不同种类的舞蹈, 三道弯都占有十分显著的重要地位, 所以, 加强对三道弯的发展趋势研究非常有必要。在解剖学理论中, 人的许多关节支撑身体的活动。比如膝关节、踝关节等, 这些都有运动的功能, 所以可以产生优雅的转体动作。但也有一些如肋骨、足骨、腿骨等部位无法自行产生变化, 只能配合其他关节的活动才能出现连锁反应的变化。因此, 三道弯的动作主要是来自于颈椎、胸椎、腰椎、尾椎等部位的完美配合, 这些椎体的灵敏活动形成了三道弯, 实现头、胸、腰、下肢的优美弯曲形态。如今, 傣族舞蹈的远负盛名, 正是由于三道弯的动律体态所产生的结果。

四、结语

总而言之, 在当下多种类型并存的舞蹈领域, 三道弯已经广泛的运用在大大小小各个舞蹈类型中, 例如现代舞, 爵士舞, 古典舞和民族舞, 在这些舞蹈表现出情感的同时, 也呈现出了对祖国的热爱。如今, 三道弯已经作为一个具有艺术价值的舞蹈造型享誉国内外, 它所呈现出的不仅是舞蹈, 更是情感的传递, 是艺术的化身, 是中国历史悠久的舞蹈文化进一步的深化和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只要在舞蹈的领域多培养具有舞蹈责任心, 喜欢舞蹈热爱舞蹈的舞者, 三道弯将会不断地获得更大的创新发展。

摘要:作为受到傣族群众喜爱的舞蹈体态, 三道弯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审美体验, 并丰富和提升了傣族舞蹈的魅力。从内容上来说, 三道弯是一种具有傣族民族文化元素的舞蹈表现方式, 通过腰部、胸部、跨步的舞蹈动作, 呈现出富有雕塑美的舞蹈艺术。在此基础上, 我国许多的舞蹈都是在借鉴三道弯动律体态的基础上形成的。所以, 开展三道弯动律体态的研究在中国舞蹈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在傣族舞的三道弯曲线结构的基础上, 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 通过研究三道弯曲线结构中的形成过程、审美因素, 从而表现了它的艺术感和深刻内涵。

关键词:三道弯,历史成因,形态分类,动律体态的建构,艺术内涵

参考文献

[1]黄明朱.中国舞蹈艺术鉴赏指南[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1 (06) .

[2]金浩.试论中国古典舞剧目的发展与演进[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04 (01) .

[3张大鸣.傣族生态环境与傣族舞蹈[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 (04) .

[4]冯爱云.浅谈舞蹈的空间结构与造型[J].舞蹈, 2003 (04) .

[5]刘晔.浅论“水”特质的傣族舞蹈文化[J].电影评介.2009 (12) .

[6]郭家骥.西双版纳傣族的水文化:传统与变迁[J].民族研究, 2006 (18) .

8.傣族舞蹈教学教案 篇八

关键词:傣族舞蹈;红是红啊绿是绿;民族风格

一、傣族舞的概念及特点

傣族舞蹈属于民族舞蹈,蕴含着十分浓厚的民族气息,具有极高的文化品位,傣族舞蹈具有的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显示出强烈的东方韵味。傣族舞蹈动作十分优美,舞蹈动作中表演者的头、手臂、肩、腰等每一个关节都要尽量弯曲,傣族舞蹈表演者在表演的过程中应该注意身体的无线组成,鲜明丰富的舞蹈造型会使观众感受到傣族文化的丰厚和秀丽山河的自然律动美,感受到傣族人民自然朴实、宁静祥和的生活状态。通过观看傣族舞蹈和查阅傣族舞蹈相关资料可以发现,傣族舞蹈中孔雀舞和象脚鼓舞的流传较广,傣族神鸟和圣象在傣族舞蹈艺术意境中得到了升华,将孔雀和大象的形象和傣族舞蹈有效的融合到一起,有效体现了傣族民间舞蹈的文化特征。傣族人民通过舞蹈表达出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舞蹈中蕴含着吉祥、幸福的文化内涵。

二、《红是红啊绿是绿》的表演形式

傣族舞蹈《红是红啊绿是绿》属于民族民间舞,该舞蹈不仅具有中国舞蹈特有的柔美特点,还表现出华夏民族舞蹈独具的坚毅特点。傣族舞蹈属于南方舞蹈,和北方舞蹈相比,南方舞蹈整体动作比较优美,傣族舞蹈更加注重躯干部的动作,尤其是表演者腰、臀、胯和膝的运用。该舞蹈中表演者的手、脚和头部都极具表现力,表演者的下体舞蹈动作也具有一定的讲究,多半保持着半蹲的姿势,膝盖部分应做到柔美起伏,表演者的身体和手臂要保持特定的三道弯形态,这是该舞蹈表演中应该注意的地方。表演者在表演该舞蹈时,要注意下肢的动作,要灵活运用自己的小腿,是自己的步伐丰富多样,表演者还要注意上身舞姿的把握和控制,舞蹈着的身姿应该尽量保持优美的状态,通过手式的变换增强舞蹈的美感。

傣族民间舞蹈《红是红啊绿是绿》以独特简练的方式着重强调手中的红伞,舞蹈中红伞的一收一放中都透视着生命的呼吸,表演者绿裙的一摆一动都蕴含着生命的色彩和律动。展现出的和谐自然、多姿多彩和红绿相映,都体现出自然的宽容和和谐,色彩的律动与美丽。该舞蹈选用了傣族舞蹈特有的温柔、动感和美丽的民族特点,舞蹈中展现出美丽的傣族少女和自然色彩交相辉映的状态,舞蹈中在表演者服装的搭配上使用红色和绿色,表现出醉人的春色,在红与绿的交相辉映中,表现出傣族少女的婀娜多姿和秀丽明艳。

三、傣族舞蹈《红是红啊绿是绿》的民族风格特点

傣族舞蹈《红是红啊绿是绿》就是对傣族人民生活和傣族人民性格的反映和描绘,反映出傣族人民礼貌谦和、外柔内刚、聪明诙谐的性格特征,傣族人民具有水文化特征,具有像水一样温柔细腻的性格,也具有刚劲勇猛的性格,由此可见傣族人民的性格具有一定的多样性特征,傣族人民性格的差异在傣族舞蹈中也具有充分的体现。傣族舞蹈动作大多较为舒缓平稳,表演者的体态婀娜多姿,且具有外柔内刚的特性,充满着内在的力量。该舞蹈在表演的过程中节奏时而缓慢,时而快速多变。当节奏变慢时,表演者放慢舞步和动作,舞蹈动作体现出傣族人民内在含蓄的性格特点,当节奏变快时,表演者的舞蹈动作轻盈灵动,其感情表现出狂放而又豪迈的性格特征。在傣族舞蹈表演中,表演者应该对三道弯舞蹈动作的演绎和展示,加强自身体型的塑造和锻炼,增强自身体型的柔韧性,采用刚柔并济和动静结合的形式进行舞蹈表演,能将傣族柔和温情的风格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

傣族舞蹈《红是红啊绿是绿》这一舞蹈节目,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并且经久不衰,就是因为傣族舞蹈能够深刻的表现出傣族人民恬静温尔的性格和平和温静的民族风格特点。傣族舞蹈中多用动物的姿态来表现出表演者妩媚、婀娜多姿、千娇百媚、目眩神迷的舞姿和情态,傣族舞蹈的舞蹈之美尽在展示表演者的身体形态之美,和舞蹈的意境之美。演员在表演该傣族舞蹈时,就抓住了这一要点,通过对舞蹈动作的完美要求展现出舞蹈的意境,该舞蹈还在服装形式上做到了和舞蹈名称的统一,表演者身着绿裙,撑着红色的油纸伞,转动着红伞,摇摆着绿裙,给观众带来美的感受,这可以说是表演者指间传情,步步留意,最能打动观众的心。在傣族舞蹈中表演者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棵树、一条鱼、一只鸟,甚至是一条蛇,并且可以在舞蹈中表现出自然的沧桑,通过傣族舞蹈创造出一个被深化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有鸟语花香,有潺潺流水,傣族舞蹈带给人美的视觉感受和精神享受时,还能让观众自由展开联想,幻想一个个鸟语花香、环境优美的世外桃源。

总结: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的传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华夏文明源远流长,我国各民族的风格特点都流传了下来,傣族舞蹈只是中国民族文化长河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但是傣族舞蹈对中华文化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它同样闪闪发光,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只有这样傣族舞蹈中的民族文化才不会消亡,傣族舞蹈中的民族文化才会根植于华夏文明沉淀的历史土壤中,人们应该站在民族风格和文化的核心价值和审美角度,对傣族文化加以保护,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傣族舞蹈传承下去,经久不衰,以《红是红啊绿是绿》为代表的傣族舞蹈才能受到国内观众乃至国际观众的喜爱,傣族文化和民族风格特点才能得到大力传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1]张大鸣.傣族生态环境与傣族舞蹈[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2]张志萍.傣族舞蹈教程[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

[3]李赞.论中国民间舞蹈艺术[M].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1.

[4]王峰,张晓琴.中国少数民族风情游丛书——傣族[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上一篇:11《日月潭》两课时教学设计下一篇:中年人生更精彩的励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