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探讨

2024-09-11

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探讨(共8篇)

1.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探讨 篇一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是一种广泛的金融服务,指不占用银行资金,银行以中间人的身份给客户提供各类金融服务并收取手续费的业务。其主要包括结算业务、租赁业务、信托业务、代理业务、信用卡业务、代保管业务及咨询业务等,中间业务以其独有的成本低、风险小、利润高等特点,越来越受到银行的青睐,中间业务与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共同构成了现代商业银行业

务的三大支柱。目前,商业银行已经由争夺以存贷款业务为特征的传统业务领域转向争夺以中间业务为特征的现代业务领域。

一、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商业银行摆脱经营困境,提高盈利能力

我国已建立起了一个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以10余家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和近100家城市商业银行为两翼的现代商业银行体系,业内竞争日趋激烈,且20世纪90年初建立的证券市场分流了部分银行资金来源和贷款融资需求,同时,银行负债成本居高不下,资产质量下降,银行授信风险普遍增加,银行经营面临较大困难。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在注重传统资产负债表内业务的同时,尽快发展中间业务,以求在努力减少经营风险的同时,寻找银行利润新的增长点,从而减低经营风险,提高赢利能力。

(二)有利于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参与国际竞争

随着我国加入wto,实力雄厚的外资银行将与中资银行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开展竞争。短期内中资银行传统存贷业务不会受到太大冲击,所以竞争的重点就落在了风险小收益高的中间业务上。外资银行中间业务起步早,服务品种和经营管理的能力已相对成熟,它必将通过提供多样化的中间业务服务,来争取稳定的客户,促进其传统资产负债业务的发展,并从中赢得巨大利润。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缓慢、种类少、服务面窄、市场占有量小、收益比重低,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存在较大差距。因此,随着金融业开放步伐的加快,能否在中间业务激烈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关系到能否在全球金融一体化的格局中生存和发展。

(三)有利于化解风险,提高银行市场形象

随着金融业竞争的不断加剧,商业银行的单一业务结构使得获利能力降低,银行经营风险也不断增加。而中间业务主要利用银行现有技术、装备、人员、网点和信息开展各种业务,一般不需要增加太多的额外投入,具有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收益高的特点,与一般的资产负债业务相比,其风险系数要小得多。因此,为了增加收益,必须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同时,中间业务的开展,能够使银行为更多的客户提供更全面的金融服务,这不仅是其实力的象征,也是其服务社会的体现。随着服务结构的改善和服务范围的扩大,有利于塑造并推广自身的市场形象,取得广大客户的信任。

(四)有利于满足中小企业和居民的投资需求,促进经济发展

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与结构调整及进出口贸易迅猛发展,带来社会资金流速的加快和流量的增加,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创造了条件;同时,随着中小企业和私营企业的发展壮大、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增加了对诸如投资理财、信息咨询、财务顾问等方面的需求,为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发展中间业务提供了基础。所以,充分发展这些中间业务有利于满足中小企业和居民的投资需求,促进经济、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二、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现状

(一)中间业务开展的范围窄、层次低,覆盖面不均衡。中间业务是一项范围广、跨度大的系统化服务项目。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大多是起步较早、操作简单、科技含量低的传统品种,如结算、一般性代理、信用卡业务等。对中间业务缺乏内涵式开拓,即较少开拓经营深度,提高经营要素的质量,银行很少能利用其经济金融信息、银行技术和金融人才等软件优势来充当客户的财务和投资顾问,代客理财,为企业兼并、重组、收购提供项目融资等高层次的服务。

2007年包头辖区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量(万元)

国内支付结算业务

国际支付结算业务(外汇)

银行卡

业务

代理

业务

担保及

承诺业务

交易类

业务

(外汇)

托管

业务

其他

89060757

1446396

1786440

5274372

4616644

2877

3236099

8652269

从表中可以看出,包头辖区各金融机构开展的中间业务主要有:国内支付业务结算、银行卡业务、代理业务,这三项业务收入占全部中间业务收入的80%--90%左右;而国际支付结算业务、担保及承诺业务及交易类业务、托管业务等收入仅占全部代理业务收入的8%--10%左右,传统的中间业务品种仍占主要地位。

(二)中间业务定价政策不完善。人民银行及有关部门未对中间业务收费标准进行系统、明确的规范,对中间业务的收费行为缺乏统一的、明确的刚性约束。一方面缺乏具体的操作规范,规定不具体,太笼统,可操作性差;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没有自主定价权,没有形成市场定价机制。

(三)中间业务发展效益低下,缺乏积极发展的意识。中间业务

是以为社会提供各类金融服务并收取一定手续费为目的的金融服务业务,但由于受传统银行经营观念的束缚及客户金融意识较弱等原因的影响,对中间业务没有合理的定位和规定,缺乏足够的认识。加之广大客户对银行收取手续费缺乏认识,大部分中间业务成为银行的无偿服务,不讲价格,不计成本,致使银行信用价值扭曲错位。仅作为一种争取存款的手段,使中间业务的应得收入流失,不能产生效益,挫伤各银行开办中间业务的积极性。以包商银行为例:2007年建设银行包头分行中间业务收入占全年业务收入的9.8%,包商银行中间业务收入仅占全年业务收入的3%。

(四)缺乏开展中间业务的专业人才、复合型人才,且无人才培育和管理的专门机构。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具有集人才、技术、网络和信息于一体的特征,是金融业的高技术产业。它需要一大批既懂专业知识,又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我国商业银行上述人才普遍缺乏,也没有专门的人才培育机构。

(五)经营观念陈旧,市场营销手段落后。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将中间业务作为拓展低成本存款的手段来看待,中间业务无论在业务品种的开发还是市场营销管理方面,均缺乏总体的经营发展目标和规划。体现在银行一些中间业务的开展方面,有的是被动发展,有些则是国家行政指令和政策倾斜的产物,如代理国债、政策性银行业务等。没有把中间业务作为利润的增长点来看待。因此,对中间业务的市场宣传和营销管理缺乏有效的手段措施,造成一方面银行推出的部分中间业务客户不了解,另一方面客户需要的产品银行又不能提供,限制了中间业务的发展。

(六)运作不规范,缺乏完整系统的科学管理。目前,国内大多数商业银行没有专门机构对中间业务的开发、运作进行系统管理,缺乏长远规划、协调与配合。在运作中,大部分商业银行仅限于下达中间业务完成计划,而对如何加强中间业务发展的组织,提高发展水平,还没有一套完善的管理办法和切实可行的操作程序,在人力、物力、财力上投入不足,常常使基层行在中间业务市场开拓中处于被动局面。此外,中间业务的管理模式还大多是一种分割式模式,中间业务管理工作分别由不同的部门完成。这种分散化的管理,而且各个部门往往是采取不同的经营管理方法,采取不同的考核目标和激励措施,这既不利于信息沟通,又不利于提高管理效率,也不利于形成规模效应,整体推进中间业务的发展。

三、加快中间业务发展的对策

(一)优化人才结构。人才是竞争的核心与关键,中间业务面临着国内外各商业银行的激烈竞争和严峻挑战。首先,商业银行要抓紧培育新型的金融人才,使从事中间业务人员的知识全面化、科学化、精通化。加强对现有员工进行在岗教育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培养和造就一批专业型的综合人才。其次,要建立一种良好的进人、用人和责任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员工积极性和能动性。

(二)树立效益观念。商业银行要做到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效益为目的,建立健全中间业务的运作程序和管理考核制度,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作用。要把目光紧盯市场,推行和强化营销,为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夯实现有的市场基础。要摒弃过去那种盲目追求总量扩张、只注重外延发展的粗放型经营观念,在注重外延合理扩张的同时,更要注重内涵的有效发展。使投入、规模、质量这些综合指标切实与自身整体效益紧密挂起钩来,以确立合乎现代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路子和模式。

(三)加强监管,鼓励和支持银行开展中间业务。中间业务的快速发展,已给监管带来了新的课题和挑战。银行监管部门必须加强监管的主动性,把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开展与加强监管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统筹研究,减少无序竞争,引导各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良性发展,达到有效化解各种风险的目的。

(四)规范银行内部管理,优化中间业务管理部门。各商业银行应根据实际情况,对现有中间业务管理部门进行整合与再造,建立专门机构对中间业务进行集中管理,统一负责制定中间业务的管理制度、办法和操作规程,负责全行中间业务品种的研究、开发、设计和推广,对中间业务进行日常的管理与协调,保障中间业务稳步健康的发展。

(五)成立中间业务管理、决策机构,要按市场导向重新考虑内部职能机构的设置,从上到下建立独立的中间业务管理组织机构,打破以存贷款为中心,以产品来设置职能部门的旧框架,并且根据自身发展实际,负责全行的发展战略经营规划,制订明确的中间业务发展规划,定期督导、考核、奖惩中间业务的经营状况,协调各部门关系,搞好市场调查,积极为推行。

(六)加快产品创新,严密防范银行风险。国内银行要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就必须加大新产品的研发力度。要以市场为导向,突破传统业务的经营范围和模式,充分挖掘市场潜在需求,研究市场消费心理,分析市场发展趋势,积极研发新的中间业务产品。要以防范风险为前提,坚持区别对待、强化内控、充分披露的原则,将中间业务纳入银行整体风险管理体系。对信用风险,应建立科学有效的评级体系,银行在发展中间业务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自己对各类风险的承受能力、控制能力和资本实力,真正做到通过发展中间业务实现收益的最大化,避免心中无数,盲目跟风,违背发展初衷

2.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探讨 篇二

一、基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基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起步较晚, 商业银行要想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 就必须寻找新的效益增长点, 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当前基层商业银行开办的中间业务仍停留在传统的结算业务、代理业务上。在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上仍把注意力集中在存、贷业务上, 无论是资金投入还是人员配备都偏重于存贷业务。中间业务的发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 发展理念需要更新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益水平低下的原因之一是对发展中间业务的认识上存在严重的偏差。对开展中间业务不够重视, 经营管理观念滞后。把工作重点全集中在抓存贷业务上, 忽视中间业务的发展。对中间业务的开展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商业银行借助现代化的通信技术手段来大力发展中间业务, 其目的只是为了在抓住储蓄大户时能够提供优惠条件, 从而扩展资产负债业务, 而不是中间业务本身。中间业务的发展可以增加资产负债业务的发展机会, 并且为银行带来丰厚的利润。但如果只是为了发展资产负债业务来发展中间业务, 势必限制中间业务的全面发展, 削弱中间业务应有的作用。商业银行必须认识到发展中间业务的重要性, 使中间业务真正成为现代商业银行业务的三大支柱之一。

(二) 运作不规范, 内控制度不健全

目前, 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没有专门机构负责管理中间业务, 因此中间业务的管理模式大多数还是分割式模式, 中间业务的管理工作分别由不同的部门完成。由此呈现了从上到下缺乏总体战略规划, 各部门各行其是, 缺乏合理的组织和有效的管理, 在实际工作中造成无标准、无规章制度可循的混乱局面。

(三) 经管品种少

中间业务的发展方式粗放, 品种单一, 范围小, 效益低, 发展缓慢, 缺乏广泛的宣传, 没有得到百姓的了解和认可。大多数银行发展中间业务不是为了盈利, 而是为了拉客户、拉存款, 在竞争中形成优势, 将中间业务作为开展存贷业务的附属, 影响了中间业务的发展。虽然我国商业银行业中间业务品种已达到260多种, 但60%集中在日常操作简单的结算和代理类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的产品上。而一些新兴的中间业务[如担保、贷款承诺、外汇买卖与投资等) 发展缓慢, 甚至还没有正式开发和推广。商业银行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但利润率却很低。

(四) 专业人才及技术支撑力度不够

人才和技术对中间业务发展的制约是基础性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具有技术含量高、专业范围广、信息变化快等特点, 需要大量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作支撑。现阶段,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人才缺乏, 既缺少产品开发人, 又缺乏具体管理和操作人才。技术装备和信息管理系统也相对落后, 不仅使中间业务的处理耗时、低效、服务水平低下, 难以满足客户便捷的需求;而且使信息的采集和反馈滞后, 影响高层管理者利用信息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监控的效率。

二、基层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对策分析

中间业务在商业银行业务发展中的战略地位越来越突出。但是, 由于多方面原因, 基层银行在中间业务发展的实际效果上存在着较大差异。要想推进中间业务可持续发展, 必须进行多维度的管理创新。针对建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 笔者认为, 二级分行中间业务管理创新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合理完善管理体系

1. 建立、健全完善的中间业务管理机构。

应成立中间业务管理委员会, 负责一切中间业务的有关事宜, 制定发展目标、新产品开发战略和市场营销策略, 在营销上行使专业指导职能, 在整体上具有统一性、连贯性和有效性。实现中间业务计划, 开展中间业务统计活动, 进行监测、分析和通报, 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考核制度, 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检查监督本系统全省中间业务的开展情况。

2. 要培养专门人才。

加快培养综合性人才, 加快中间业务发展。中间业务是集人才、技术、机构、网络、信息、资金、信誉等于一身的特殊业务, 因此, 中间业务对员工综合素质的要求特别高, 要求员工既要熟悉传统业务, 又要具有创新意识;既要熟悉银行业务, 又要懂保险、证券、信托、房地产等其他金融与非金融业务;既要懂人民币业务, 又要懂外币业务;既要懂财务管理, 又要懂市场营销;既要了解国内中间业务发展状况, 又要了解国际中间业务发展状况与趋势。培养一支高素质的队伍对促进中间业务发展的影响意义重大, 中间业务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 各家商业银行要采取措施, 引进人才, 培训现有员工, 对自学成才或在培训中、在业务中成绩突出的员工实行奖励, 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仅如此, 决策层的领导也要尽快掌握关于中间业务的理论知识, 总结实践经验, 以提高决策层的领导水平和科学决策水平。要尽快掌握关于中间业务的理论知识, 总结实践经验, 以提高决策层的领导水平和科学决策水平。

(二) 促进实施经营转型

1. 实施贷款转化策略。

一方面, 要顺应潮流, 主动争取短期融资券承销机构资格, 分享手续费收入, 拓展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另一方面, 要通过银行承兑汇票业务、买方付息票据业务、保理业务等手段, 来解决企业资金需求问题, 拓展担保承诺业务空间。

2. 实施存款分化策略。

存款分化不仅符合商业银行的效益追求, 而且还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客户的资金增值需要。因此, 对相对富裕的存款资源, 要通过保险、基金、国债及理财产品渠道加以分化, 转化为能够直接带来收入的中间业务。

3. 实施经营混业化策略。

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 目前, 各商业银行已涉足保险、基金、期货、信托等领域。随着金融监管地逐步放松, 将极大地丰富中间业务市场, 特别是推动金融衍生类中间业务的发展。

(三) 推进实施综合营销

1. 明确综合营销需求。

一方面, 注重关联产品的一体化营销, 建立资产负债与中间业务、中间业务不同品种之间的综合营销机制, 扩大中间业务产品覆盖面。另一方面, 以客户满意度、综合贡献度、同业竞争力和市场发展方向为筛选标准, 针对不同目标市场, 统筹考虑各系列产品的功能搭配, 突出优势和特色, 研究制定银行卡、公司、结算、理财等不同专业的套餐营销方案。

2. 推广综合营销模式。

以产品、客户和职能部门为重点, 全面推进“1+N”综合营销。从产品视角, 要从“1”个产品延伸到“N”个产品, 客户提出一个产品需求时, 要善于从中发现其他金融产品的市场机会, 及时跟进营销。从客户视角, 要从“1”个客户延伸到“N”个客户, 通过一个客户的影响, 带动上、下游客户的营销, 以点带面, 以线带面, 实现对优质客户板块的辐射营销。从职能部门角度, 要从“1”个部门延伸到“N”个部门, 开始营销是一个部门在行动, 后来营销多个产品则需要多个部门的联动支持配合, 发展成为多个部门的营销。

3. 强化综合营销职能。

二级分行职能部门在审批业务时, 要把综合营销的品种、收入目标、服务要求落实到相关支行, 落实到每一个网点和客户经理, 从职能部门层面实施综合营销。基层行应有效利用网点经营平台, 发挥大堂经理的引导作用, 在营销存款、贷款、结算等传统业务的同时, 主动向客户营销银行卡、电子银行、消费信贷、理财产品等替代业务, 从网点层面实施综合营销。处于市场一线的客户经理, 在营销时要根据客户和业务的具体特征, 批量推介银行产品, 从客户经理层面实施综合营销。

(四) 强化风险管理

1. 协调好收费与收息的关系, 防范定价风险一是要

准确认识利率和费率两种价格形式各自的适用范围及相互关系, 提高综合运用两种价格竞争业务、增加盈利的能力, 实现费息并重, 协调增长。

2. 各项业务价格结构的安排, 必须符合市场规律和全行业务结构调整的方向。

3. 要根据客户风险水平和偿债能力, 竞争状况和未

来潜力, 灵活制定利率和费率策略, 锁定中间业务成本, 避免中间业务成本被悬空。

4. 要严格执行行业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 从严控制中间业务收费减免, 做到应收尽收, 能收尽收。

参考文献

[1]杨成凤.发展商业银行代理中间业务的一些思考[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2 (8)

[2]耿成武, 张建华.基层商业银行中间务中的问题及建议[J].河北金融, 2004 (12)

[3]陈凤萍.浅议拓展基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J].金融实务, 2005 (6)

[4]穆香玲, 李静.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探讨[J].河北金融, 2006 (3)

[5]瓮文俊.对欠发达地区基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思考[J].西部金融, 2008 (4)

[6]鲍其富.二级分行中间业务管理应关注的几个问题[J].湖北农村金融研究, 2010 (2)

3.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探讨 篇三

摘 要: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着产品、人才、市场等多方面的问题,必须通过提高银行经营管理水平,创新个人理财产品,加强市场营销等多种方式,推进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商业银行;个人理财;创新

1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

1.1 产品信息不透明、不对称,产品设计不合理

(1)产品信息不透明,容易误导投资者。银行理财产品说明书的专业术语越来越多,产品说明书及理财合同书的条文很难理解。银行理财人员通常对理财产品风险总是避而不谈,不论是银行工作人员还是银行印刷的宣传单,都会突出强调预期收益,而风险提示往往忽略,这是对投资者很不负责任的表现,也为未来的风险埋下了伏笔。

(2)产品信息不对称,易产生道德风险。个人理财的专业性较强,在整个业务操作过程中,银行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分支机构销售的个人理财产品,都对应着其总行事先已经购买或拟定购买的一个具体的产品投资组合,然而究竟是何种产品组合,分支机构和客户均不得而知。大部分理财产品中,投资者无提前终止权,而仅仅是银行保留了单方提前终止权利,且缺乏协商与告知的程序,投资者很难行使应有的知情权和监督权,给银行滥用其获取的信息留下空间,如果没有有效的措施来规范银行的行为,道德风险必然发生,还可能引发不必要的纠纷,影响银行的信誉。

(3)产品设计不合理,导致风险增大。由于产品设计的不合理,受市场和其他因素的影响,理财产品出现零收益,负收益甚至被清盘,但银行理财人员未作出很好的回应,引发投资者对银行理财产品产生了质疑,导致理财产品的推广遇到困难。

1.2 分业经营制约了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

从其他国家的经验来看,成熟的理财产品无一不和资本市场紧密相连。国外商业银行受益于金融市场自由化,大多采取混业经营模式,涉及多种业务领域,银行资金运用渠道也几乎无所不及。我国金融业自1993年起一直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即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作为金融市场的三个独立的分市场,在各自的领域内为客户进行理财服务,相互隔绝,不能进行充分的沟通。商业只能代理而不能直接参与证券、保险等业务,这就使得客户的投资资金的流动范围小,不能实现最大限度的增值。金融业分业经营的现状从客观上制约了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空间。

1.3 缺乏复合型金融人才和高素质的理财专家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涉及的业务范围十分广泛,不仅限于金融产品的投资分配、资金运用的合理规划,还包括帮助客户处理税务问题,熟悉房地产投资、证券投资、收藏品投资等诸多方面,具有技术性强、知识密集的特点,是一项全新的综合性的业务。这要求理财人员具备较高的综合业务素质,必须全面了解个人理财业务的各项产品和功能,还应掌握证券、保险、房地产乃至邮票、黄金等相关知识,并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目前,由于人力资源机制、培训体制等原因导致理财人员缺乏,人员素质难以迅速提升,商业银行难以对业务的创新发展提供有效的人才技术支持,这样就难免制约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开拓与发展。

1.4 缺乏正确的市场定位

在我国,由于全国各地经济环境不同,个人收入的地区差异性、行业差异性比较明显,收入分配差距悬殊。不同收入层次和不同社会地位的人群的投资偏好明显不同,对个人理财的内容、方案设计以及投资收益的预期的要求大相径庭,即使在同一地区内部,中心城市与县域居民之间的投资取向也有不同。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对国内个人理财市场进行细分,明确市场的各个层面,根据客户需求开发新的理财产品,有差别、有选择地进行金融产品的营销和客户服务。现阶段,国内商业银行正是缺少这样的经营模式。一直以来,个人业务只是作为国内商业银行筹措资金的手段,银行向个人客户提供的服务几乎都是无差别的大众化服务。在金融服务领域中,无法复制的只有高品质的服务。而个人理财服务正是以新型的服务方式在恰当的时机、向恰当的客户提供最恰当的产品,有效留住和发展银行的高价值客户,建立起银行与客户之间的相互信赖关系,能够真正提供“以客户利益为中心、个性化、人性化”的服务,体现了“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现代化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

1.5 产品创新不足,缺乏有效的营销手段

发达国家的个人理财产品中投资理财类服务要比发展中国家更为丰富,银行服务与证券市场、保险市场联系的更为紧密,特别是在网络技术和先进的电子技术的支持下,银行已经成为个人客户离不开的理财帮手。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的个人理财业务虽然业务范围较广,但产品有同质化趋向,差异化较小,银行之间相互效仿。从目前国内同业的情况来看,基础的金融产品在同业之间相差无几,除了名称不同很少有自己的个性,理财产品的市场定位和定价无法展示各商业银行的产品特色,同质产品的竞争完全体现为市场价格的激烈比拼。这样的现状严重影响了个人理财市场的健康持续发展,对各家商业银行造成了直接危害,很难形成自己的个人理财品牌,甚至使银行的形象也受到极大的影响。

2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对策

2.1 加强风险控制,提高银行经营管理能力

商业银行向客户提供财务规划、投资顾问、推介投资产品服务时,应首先调查了解客户的财务状况、投资经验、投资目的,以及对相关风险的认知和承受能力,评估客户是否适合购买所推介的产品,并将有关评估意见告知客户,双方签字。此外,理财产品往往横跨银行、信托、证券、保险等多个行业,一般投资者无法对理财产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在尚未完全具备风险识别和判断能力的情况下,投资者购买银行理财产品通常是为了在没有本金损失风险的情况下获取一定的收益。然而,理财产品并不是无风险的银行存款和国债,银行应承担将复杂的交易结构和风险水平告诉投资者的义务,让投资者在购买产品时清晰地了解收益与风险的对等性。信息的透明对银行和投资者都是必要和有益的。商业银行研发设计理财产品应依照经过审批的工作流程进行,不得有丝毫疏漏,商业银行应当有独立研发理财产品的技术实力,才能够很好地预见产品的风险所在。

2.2 完善法律法规,提供政策支持

美国自1999年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通过以来,各家金融机构都可以提供综合业务,以前个人理财三大核心内容被分割的状况大大减少。这就为商业银行个人理财方案的设计提供了广阔的施展空间。同样,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也要积极争取政府和中央银行的支持,并且寻找机会绕开混业经营的壁垒,而金融业的管理部门也要逐步放开对商业银行实施分业经营的束缚,实现跨行业操作,允许金融机构代为客户的投资资金进行实际操作,并且减少行政干预,鼓励大胆创新。

2.3 加强培训,培养高素质的理财通才

对商业银行而言,混业经营只能是静待时机成熟,但在培养理财人才并组建一流团队方面却完全可以掌握主动。无论是造就精通银行和各类市场投资产品的理财规划师,还是培育对投资产品如股票、基金等进行专业研究的人员团队,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工作。从发展态势看,混业经营应是大势所趋,若等到监管放开才开始考虑这个问题,恐怕难占先机。在国外,一个具有从业资格的个人理财规划师(CFP )应该通过银行、证券、保险3个行业监管部门的认证,必须符合4E(教育、考试、经验和职业道德)标准,通过涵盖106 门学科内容的考核。中国首批在国际CFP理事会指导下的中国金融理财师的培训已于2004 年11月正式开始。理财工作室的水准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理财师的水准决定的。因此,培养一支富于创新,善于经营,勇于开拓的复合型理财人员队伍,是理财中心在未来的发展竞争中掌握主动权、获得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的关键。

2.4 调整营销策略,有针对性地为客户提供服务

(1)调整营销策略,改变营销方式。当前银行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更多的是等客上门,且门槛较高,营销观念陈旧。我们也应向保险一样采取上门推销,和网上推销等方式。也可以以超市的方式经营银行,把金融服务当作产品来经营,按照市场法则来推动经营发展。

(2)细分目标市场客户,实行差别化服务。一方面,由于不同的客户对金融服务的要求不同,必须实行差别化服务;另一方面,金融机构要自负盈亏,加强经济核算,追求利润最大化,必须实行差别化服务。美国银行界认为市场营销活动最重要的一点是坚持针对性的服务方式,围绕客户的需要对金融服务项目做出安排建议。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学习外资银行的成功经验,明确目标客户,对不同等级的客户提供不同的服务。

2.5 创新个人理财产品,树立品牌营销

产品是银行占领、维系客户和创造收人的关键,因而就需要对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以及新兴的金融衍生品市场进行深入研究。虽然国外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但都很强调核心市场、产品优势,做到业务广中有精。由于商业银行之间有着很强的模仿力,所以各商业银行要在产品创新上取胜并不是长久之计,只能获得暂时的利益;只有在消费者和市场中确立了自己良好的个人理财品牌形象,才能在各式理财服务中脱颖而出,并大大提高自身品牌的附加值。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外知名商业银行都十分注重金融产品的品牌建设,如花旗银行创出的“财智锦囊”,汇丰银行开发的“运筹理财”等都是生动形象、琅琅上口的金融名牌产品。国内各家商业银行也纷纷大力创建自己的个人理财产品品牌,如招商银行的“金葵花理财”、农业银行的“金钥匙理财”、工商银行的“理财金账户”以及建设银行的“乐当家”等等。如今,这些品牌已经成为了产品乃至银行的识别标志,成为国内金融市场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个人理财品牌的形成基础是创新、积累以及文化和服务。品牌是实力、服务、质量的体现和保证,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品牌的竞争,特别是随着金融“买方市场”的逐步形成,全能型外资银行的登陆,呼唤着国内商业银行能推出个性化、差异化的个人理财产品,能有自己服务过硬的知名品牌。

参考文献

[1]刘小娟.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J] .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02):9-10.

[2]燕燕,尚飞.我国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和理财产品的发展[J] .河南大学经济学院2008,(06).

[3]许棣.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探析[J].广西银行学校.2008,(08).

4.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 篇四

一、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现状

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发展起步较晚,重视程度也远不如发达市场经济国家。20世纪九十年代,国内商业银行才真正开始发展中间业务。由于受传统经营理念的束缚和分业经营的限制,国内商业银行仍倚重传统的存贷业务,中间业务发展的比较缓慢。但 随 着 我 国 金 融 体 制 改 革 的 不 断 深 入 并且已加 入 WTO 以 及 经 济 发 展 对 金 融 需 求 的 推 动,国 内 各 商 业 银 行 逐 步 认 识 到 加 快 中 间 业 务 发 展 的 重 要 意 义,开 始 积 极 拓 展 业 务 领 域,使 中 间 业 务 的 品 种、规 模 和 收 入 都 得 到 了 一 定 的 发 展。表 现 在 :

1、业 务 品 种 不 断 增 加。以 工 行 为 例,据 统 计,到 2009年 底 该 行 已 开 办 各 项 中 间 业 务 九大类,400多个品种,是 目 前 国 内 开 办 中 间 业 务 品 种 最 多 的 银 行。

2、业 务 规 模 迅 速 扩 大。近年 来,随 着 中 间 业 务 品 种 的 增 多,交 易 量 也 呈 迅 速 增 长 态 势。尤 其 是 信 用 卡 市 场 的 发 展 更 令 人 瞩 目,1987年 全 国 信 用 卡 交 易 量 只 有 0. 2亿 元,截止到2009年第三季度末,我国信用卡发卡量达到了1.75亿张,交易量达到了8203亿元。

3、业 务 收 入 有 所 增 长。1978年 我 国 商 业 银 行 非 利 差 收 入 占 总 收 入 的 比 重平均 不 到 1%,至 2009年 底,该 比 例 已 达 15% 左 右。特别是近年来,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方向随着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而中间业务以其“高收益、低风险”的特征,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重点,出现了代理客户收付款、代理融通资金、代理客户发行和买卖有价证券和买卖有价证券、代理保管业务、代理组建新公司、代理客户会计事务等。其它包括代收代付劳务费、管理费、环保费、水电费、房租费、电话费、交通罚款等。中间业务规模有所扩大,开办面有所拓宽,收入占比也有所提高,但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起步晚,受传统观念和体制的影响,发展比较滞后,与外资银行相比,差距已逐渐在缩小。

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开展中的突出问题

1.对中间业务的发展存在经营理念上的偏差,观念比较落后。

所谓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在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的基础上,利用技术、信息、机构网络、资金和信誉方面的优势,不运用或较少运用自有资金,以中间人或代理人身份为客户办理收付、咨询、代理、担保、租赁和其他委托事项,提供各类金融服务并收取一定费用的业务经营活动,受体制、观念、思维方式和实践经验的制约,我国商业银行以前均以存贷款业务为主营业务,对国际银行业中间业务快速发展的趋势认识不足;对利率市场化步伐加快和金融市场全面开放后面临的生存和发展压力认识不足,对中间业务的手续费收入可以大大提高商业银行利润总水平没有给予高度重视,影响了中间业务的发展。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将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作为经营的重心,虽然也办理中间业务,但认为那是“副业”,办理的目的只为资产负债业务服务,而不是为增加收入。从总体上看,我国银行中间业务还是一个未被全面、深入开发的领域,表现为观念陈旧、品种单

一、范围狭窄、效益较差。据资料显示,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为:中国银行为17%,建设银行为8%,工商银行仅为5%,因此,无论是从商业银行现实生存空间还是从长远发展方向来看,都要求商业银行在体制改革中实现制度创新、功能创新和业务创新,把中间业务的创新发展作为其新的利润增长点

2.中间业务的金融创新应用不足。

金融创新不仅是金融主体在金融生态环境中谋求生存和发展的手段,也是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金融生态与金融创新是依存关系,共同对金融生态主体的有序竞争发挥积极作用。

(一)金融生态环境是金融创新的土壤。金融创新的产生与应用离不开金融生态环境的支持,金融生态环境是金融创新的土壤。我国金融创新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一是制度环境不健全。历史遗留下来的政府管理错位和产权制度不健全,限制了金融主体进行金融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金融立法不健全,利率机制、汇率机制的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金融机构的创新活动。二是金融监管约束。监管制度的创新滞后于金融业务创新,成为金融创新的“瓶颈”。三是社会信用环境的制约。金融市场和金融行为本身是信用高度发展的产物,离开了信用基础,金融创新根本不可能实现。目前,我国市场主体的信用意识淡薄,信用体系不完善,信用立法不健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金融创新发展空间和金融产品的推广。四是科技应用不足。很多创新产品直接或间接依赖于高科技革命所提供的技术服务,借助于电子计算机和通讯网络才能成为现实。金融创新中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金融创新的低效率和高成本。

(二)金融创新是金融生态环境优化的动力。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金融创新冲破了传统管制的羁绊,促进金融市场的一体化,增强金融市场对价格、利率、汇率的敏感度,提高金融市场的运行效率。第二,提高金融生态链主体———金融机构、经济实体乃至个人在金融市场上的经济效益,促进金融生态环境运行的合理性和完整性。第三,加强金融资产之间的替代性,扩大金融机构、企业和投资者金融资产的选择范围,降低融资成本。第四,金融创新为金融机构和企业提供了规避风险的工具,增强其应对风险的能力,提高竞争能力。总之,金融创新与金融生态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金融创新离开金融生态环境,就会失去孕育母体,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离开金融创新,就会失去生机和活力,二者相互促进才能共同推进金融业的发展。金融创新是摆脱目前经营困境、拓展生存空间的必经之途,而我国商业银行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急需进行创新,但我国商业银行的内外机制制约了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业务创新。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就是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金融创新不足的问题。我国商业银行前几年中间业务创新情况有以下三个特点:中间业务创新仍以传统的结算业务为主,新兴业务创新相对滞后;理财及投资银行、保险公司相关的代理业务刚刚起步,虽然有所发展,业务规模、收益水平、制度创新尚处在低级阶段,结构也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中间业务的业务范围狭窄,品种单调,缺乏特色,层次较低。中间业务主要集中在日常操作简单的结算和代理类等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上。而各类担保、贷款或投资承诺、外汇买卖与投资等新兴的中间业务发展缓慢,有些甚至还没有正式开发和推广。

3.低水平的同质化竞争。

有关中间业务的管理和会计制度不健全,且大多数中间业务品种层次较低,导致各家银行都可以开办,并且通过争揽存款获得的间接收益比较大,于是各银行纷纷降低收费标准抢占市场,展开恶性竞争。从监管的角度分析,由于中间业务属于新兴业务,有关收费等相关的管理规定跟进不及时,商业银行缺乏明确的收费依据,导致各商业银行为争夺中间业务而不收费或少收费。

三、发展中间业务中问题的对策

1.彻底转变经营观念,更新经营思想,调整经营战略

从银行发展战略角度出发,把拓展中间业务工作纳入重要的日程,要像抓存款、抓信贷资产质量的提高一样抓中间业务的发展,使之成为支柱业务。由 于 我 国 银 行 传 统 资 产 负 债 业 务 存 在 各 种 各 样 的 问 题,如 资 产 品 种 单 一,质 量 低 下,筹 资 成 本 高 等 等,使 银 行近几 年 经 营 效 益 逐 年 下 降 甚 至 出 现 全 国 性 亏 损。同 时,今年 存 贷 款 利 率 连 续 三 次 下 调,存 贷 利 差 越 来 越 小,靠 其 维 持 生 存 发 展 已 不 现 实。因 此,银 行 在 巩 固 发 展 传 统 业 务 的 同 时,必 须 寻 找 新 的 利 润 增 长 点,更 多 地 加 强 对 中 间 业 务 的 发 展。而 我国 已加 入 WTO,外 资 银 行 的 加 速 进 入 给 我 国 银 行 提 出 了 更 严 峻 的 挑 战。办 理 中 间 业 务 对 外 资 银 行 来 说 是 轻 车 熟 路。例如上 海,外 资 银 行 的 国 际 结 算 业 务 已 占 据 总 业 务 量 的 半 壁 江 山。随 着 人 民 币 业 务 的 逐 步 开 放,它 们 的 业 务 范 围 将 会 扩 大,优 势 进 一 步 增 多,中 间 业 务 市 场 份 额 将 有 被 进 一 步 蚕 食 的 可 能。因 此,大 力 发 展 中 间 业 务,实 现 银 行 经 营 多 元 化 也 是 应 对 WTO的 理 性 选 择。而 我 国 经 济 的 持 续 增 长 对 金 融 服 务 提 出 了 新 的 需 求,为 中 间 业 务 的 创 新 与 发 展 提 供 了 广 阔 的 市 场 前 景。因 此,必 须 切 实 改 变 观 念,提 高 对 发 展 中 间 业 务 重 要 性 和 前 途 的 认 识,树 立 市 场 观 念,增 强 竞 争 意 识 和 服 务 意 识。要 把 中 间 业 务 的 营 销 列 为 各 商 业 银 行 的 主 要 任 务 之 一,让 客 户 像 了 解 银 行 的 存 贷 款 业 务 一 样 熟 悉 银 行 的 中 间 业 务。统 筹 规 划,全 方 位 开 拓、分 阶 段 发 展,力 争 形 成 中 间 业 务 和 资 产 负 债 业 务 相 互 支 持,协 调 发 展 的 良 性 循 环 机 制,摒弃“以存款论英雄”的陈旧思想,真正建立起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经营管理体制。树立银行的金融服务意识,提高服务素质和服务技巧,转变服务态度和服务作风,处理好资产负债业务与中间业务的关系,使三者的发展相得益彰,形成良性循环。

2.加强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创新。

(一)强化业务创新,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增添活力。目前,我国金融领域业务创新范围较窄,规模较小,品种单一,个性化创新产品较少,大大限制了各金融主体在金融生态系统中获取资源的能力。如,目前我国基金管理公司的业务仅局限在公募基金、社保基金、企业年金等主要业务上,后两者又由于进入门槛高而只为部分公司所经营。但国外资产管理行业早已突破共同基金管理的局限,对养老基金、教育基金、慈善基金、私募基金、个人退休账户这些不同性质资金进行特定账户管理已成为广泛的收入来源。在金融生态环境中,金融机构必须按市场需求和客户目标,广泛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从根本上激发金融生态健康发展。业务创新是金融机构发展的动力源,新产品不仅能为其发展带来更大的市场分额,还能带来更大的市场拓展空间,能衍生更多的相关产品去占领新兴市场,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我国金融市场正处在改革和发展的大好机遇中,信贷市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衍生品市场都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国商业银行当前应加快开展各项业务和产品创新。强化金融业务创新力度,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开发综合性金融产品。目前,我国金融领域仍实行分业经营体制,内外资金融机构的业务创新活动受制于这一原则,只能在各自经营业务范围内进行。但随着金融业的开放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金融机构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的创新活动越来越活跃,并逐步朝着功能综合性的方向发展。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商业银行和信托公司必须在合作中整合资源,积极进行功能互补,以适应人们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习惯、消费心理的变化和满足其资产保值增值的多样化需要,开发出符合客户需求的综合性的金融产品。第二,开发低风险的金融投资产品。缺乏低风险的金融投资产品是当前中国金融结构方面存在的重要缺陷。例如,截至2009 年3 月15 日,我国城乡居民储蓄总额超过20 万亿元。与此同时,2009 年第1 期凭证式国债被抢购一空;货币市场基金、中短债基金等也出现火爆的热销场面。种种迹象表明,最受老百姓欢迎的依然是低风险投资产品。所以,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应积极开发低风险的投资产品,如投资型保险产品、保本基金、低风险个人理财、投资储蓄,等等,从而更好地适应当前居民追求低风险下的稳定回报的投资偏好。第三,强化对高科技金融产品的开发与创新。在金融产品创新中,缺乏技术的支撑和推动,就无法跟上国际金融产品创新的步伐。因为很多创新产品都直接或间接依赖于高科技革命所提供的技术服务,借助于电子计算机和通讯网络才能成为现实。通过发展自动柜员机、终端销售、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网络银行等方面业务,才能形成高技术、高质量、高效率的结算服务体系。第四,发展衍生金融工具市场。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越来越大,对规避市场风险的金融衍生工具,如商品期货、外汇期货、汇率期权、远期外汇交易等,会产生日益强大的需求,发展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将成为我国未来金融市场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当前应重点进行股票指数期货、股票指数期权、可转换债、认股权证等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

(二)推进制度创新,为金融生态环境发展提供保障。第一,加快金融机构制度创新,使其成为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金融生态圈中的金融活动主体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效益为目标”的经营理念,按照规模经济、最优配置与市场对应的原则,对金融机构实行股份制改造。要在法律上明确经营管理的自主权,并创造条件使金融机构上市;要切断各种权力部门与金融机构间的一切“灰色行政关系”,使金融机构在市场经营中建立起适宜的监督激励机制和系统内的授权授信关系。第二,完善监管体系,构建符合国际惯例的监管模式,积极防范金融风险。在金融监管方面,中央银行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监管经验,积极构建市场化、国际化的金融监管模式,将金融监管的重心放在构建金融机构规范经营、公平竞争、稳健发展的外部环境上来,更多地运用电子及通讯技术进行非现场的金融监管,对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指标实行实时监控,以此提高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快速反应能力。第三,完善金融法律体系,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提供法治保障。金融法制建设直接影响金融生态环境的有序性、稳定性、平衡性和创新能力,决定金融生态环境的发展空间。我国实施的一些金融法律法规有的已不适应金融业发展的需要,如金融诈骗和违反金融管理秩序的法律存在缺陷,等等。完善金融立法,要坚持保护存款人和投资者利益、保护债权人利益的取向,尽快完善与银行债权保护密切相关的《破产法》和《物权法》。考虑金融机构破产的特殊性,制定《金融机构破产条例》,建立健全金融安全制度,制定包括《存款保险条例》、《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和制度。同时,优化执法环境,消除行政对法律的干预,努力推进金融法制环境建设。

(三)加强组织创新,打造合理的金融生态链。在金融生态环境中,金融机构构成金融生态链的主体,当金融机构的生态空间不足以支持其获得足够利润、满足其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体制上又存在退出障碍时,相互之间的竞争将趋于恶化,其结果是破坏金融生态系统的正常秩序,降低整体效率。所以,必须进行组织创新,打造金融生态环境的合理生态链。第一,推动金融机构的兼并整合,使之做大做强,增强国际竞争力。近年来,国际金融业竞争日益激烈,我国商业银行要在现代经济运行环境中寻求发展空间,就要在全球范围内通过并购等形式来确立新的市场竞争优势。其一,可根据目前我国金融机构的发展现状,通过市场手段对国有商业银行与股份制银行合并,既可转换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机制,加快改革,股份制银行也可拓展业务领域,实现规模化经营。其二,我国金融机构除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外,还可参照国际大银行、大保险公司等的经验进行跨国并购,即通过参股、控股形式并购国外金融机构,以发展海外业务。其三,我国金融机构可考虑通过控股集

团向周边产业并购,强强联合,包括银行、保险、证券、信托、期货、租赁等,形成业务多元化。第二,加快金融机构的退出机制建设。完善的市场退出机制是现代金融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我国目前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不健全,不得不由财政或央行出资全额补偿自然人债务本息,客观上鼓励或诱发金融机构的恶意经营,助长金融业风险发生。规范的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机制包括四方面内容,即风险预警机制;风险救助机制,包括风险的处置、接管等;清算制度;市场退出的问责制。这样,在金融生态环境中,金融生态链可通过相互竞争和合作,达到优胜劣汰的动态平衡。

(四)加快技术创新步伐,为金融生态环境发展奠定物质基础。发达国家的金融业务已全部实现计算机操作,中国金融业运用高科技进行业务创新虽然已取得进展,然而,离国际金融网络化、电子化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客观存在的差距要求中国加快金融业科技创新步伐,为金融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首先,要制定发展规划。针对目前存在的大量“信息孤岛”和重复建设现象,必须全面规划信息系统的应用体系、数据体系、技术体系,既要与国际先进技术接轨,又要符合中国金融业发展现状,构建先进的电子化发展蓝图。其次,加大软硬件设施、研发工作的科技投入。一方面要加大基础设施和软件开发的投入,加快信息高速公路和清算系统的建设。另一方面要培养高素质、综合性的金融人才,强化中国金融机构的国际竞争力。再次,做好系统运行的安全保密工作。利用防火墙技术和网管系统对非法进入进行严格审查,过滤非法数据,提高安全方面的可靠程度。最后,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网络服务,如在线支付、网上收费、自助银行、网上银行、网上保险、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为客户提供账户明细实时查询、办理客户证书、同城异地汇款、个人理财、电子支票等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从而拓宽服务领域,丰富服务内容。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的业务竞争主要表现在外汇业务、人民币业务、网上支付业务和信用卡业务上。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优势的情况下,而我国发达地区或中等发达地区的经济比较发达,对于中间业务的需求要求较高。根据财富增长理论,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势必进行业务创新。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业务创新,应重点从传统业务功能、组合创新等方面着手。加快结算业务的功能创新。随着现代商业银行新兴业务的发展,结算业务的功能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既在国家金融和企业行业政策许可的情况下,全面发挥自身的设备、网络、人才、信息、技术等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提供综合性的资金清算和资金转移的有偿服务。以电子银行为依托加速结算业务的电子化进程。

5.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探讨 篇五

关键词:商业银行 中间业务 风险监控 业务创新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内涵及种类

所谓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是指银行不运用或较少运用自己的资财,以中间人的身份替客户办理收付和其他委托事项,提供各类金融服务并收取手续费的业务。其服务对象包括各类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作为一种资产负债之外的和占用银行资产较少的业务,它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一般不能直接反映出来,所以通常称之为表外业务。

参照巴塞尔委员会的分类并结合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中间业务大体可以分为六类。代理性中间业务。它是现阶段商业银行开展的最为普遍的中间业务,主要包括:各类代收代付款项,代理性政策银行和非金融机构业务,商业银行之间的相互代理业务,代企业和个人理财以及其它代理事项等。结算性中间业务。它是商业银行为客户办理的由债券债务关系引起的、与货币收付有关的业务。如传统的结算。此外还包括结售汇、外币兑换、国际收支申报、信用卡等。担保性中间业务。包括担保、承诺、承兑、信用证等。服务性中间业务。包括提供市场信息、企业管理咨询、项目资产评估、企业信用等级评定、公司财务顾问、电子 计算 机服务等。融资性中间业务。包括租赁、信托投资、出口押汇、理财服务中的代理融通业务等。衍生性中间业务。它是由商业银行从事与衍生金融工具有关的各种交易引起的业务,包括金融期货、期权、远期利率协议、互换业务等。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经营观念陈旧,市场营销乏力。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在金融业处于垄断地位,受传统银行经营理论的影响较深,没有对商业银行业务进行准确定位,普遍只重视开拓存贷业务,而单纯将中间业务作为开拓传统业务市场的工具。因此中间业务无论是在业务品种的开发上,还是在市场营销的管理方面,均缺乏总体的发展目标和规划。

业务品种单一,创新能力不足。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的中间业务仍然以传统的接受客户委托、不占用自己的资产和收取手续费为特色。由于管理体制和创新体制的落后,同时在中间业务方面缺乏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所以我国商业银行创新能力不足。目前各商业银行虽然也相继推出了许多新的中间业务品种,但从整体看仍然以传统的结算、汇兑、代客收付等业务品种为主,咨询类、承诺类、代客理财等新兴业务和高附加值的业务品种较少,金融衍生类工具则基本是空白。

规模有限,利润贡献低。我国商业银行多将中间业务视为表内业务的一种附属,作为发展和吸收存贷客户的一种手段,在办理结算、代理收付等传统业务时收费低廉,有时甚至是无偿服务,以获取大量的在途和低成本存款。这样的经营观念不但降低了银行收益,增加了经营风险,而且不利于中间业务市场的发展壮大,造成了中间业务收益对银行利润贡献率低的局面。

缺乏统一规范,管理松散。中间业务的开展往往涉及到多个部门,因此事实上需要一个专门机构来进行统一规划和协调。目前多数银行采取指定委托代理处作为中间业务的主要协调管理机构。然而,在中间业务的开拓缺乏统一操作规范和 科学 有效的统计考核指标体系的情况下,容易产生中间业务管理部门权限不清、职责不明等问题,并与其他业务部门产生利益冲突。

收费低廉,标准不统一。我国商业银行各自为政,费率高低不一,再加上外部环境的制约和观念上的落后,广大客户对银行收取手续费缺乏认识,不少商业银行在某种程度上将其作为竞争存款份额的手段,致使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开展出现随意确定收费费率以及低收费或无偿服务的恶性竞争局面。国内中间业务这种市场竞争不规范、收费偏低和标准不统一的问题已成为制约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主要障碍。

层次不高,资源投资有限,高素质从业人员严重不足。新兴中间业务大多数是人力资本和技术含量较高的业务,它的运作以先进的电子设备为基础,这需要大量的资本、技术和人力投入。在解决中间业务科技投入的问题上一些银行往往缺乏持续性,我国商业银行系统性投入不足。中间业务领域的高素质从业人员严重不足,缺乏懂业务、会管理、善营销的复合性人才,从而制约了中间业务的深入发展。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策略

在当今金融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严峻形势下,商业银行经营传统业务的优势正在日益削弱,市场空间已经变得越来越小,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主动适应 现代 商业银行多样化、综合化、电子化、国际化的发展方向,尽快调整经营思路、经营战略、经营目标和经营方式,把开拓中间业务提升到事关商业银行发展与振兴的高度,积极着手构建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框架体系。

调整经营战略和完善管理体制

6.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探讨 篇六

(一)提高对发展中间业务重要性的认识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奉行传统的经营理念,对发展中间业务的认识不足。这也与我国利率由人民银行统一制定、利差幅度较大有关。有了存款,不论是发放贷款还是上存人民银行,就有利润,这就形成了我国银行业普遍存在追求资产规模、以存款立行的经营思想。而发展中间业务,其收益不明显、不直接,造成了基层行对发展中间业务的自我激励不足。把中间业务作为商业银行经营辅助性产品让其自然发展,以至中间业务缺乏内在的发展动力,缺乏整体性及规模性市场营销,影响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良性发展。

(二)完善中间业务的组织管理体系

目前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品种都是由总行统一推出,逐级授权办理,基层行没有专门机构主动地研究市场和客户需求,对上级银行推广的中间业务,只强调一个“有”字,散地分布在对公信贷、个人信贷、国际业务、会计等不同的职能部门。开展业务存在自发性、随机性特点,各职能部门往往只能各自开发、自成体系,不同业务之间难以衔接,缺乏对中间业务统一的规划和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使中间业务的管理缺乏统一性、连贯性以及业务推动的有效性。因此,必须尽快完善中间业务的组织管理体系。在中间业务的拓展上,要以效益为中心,全面整合中间业务,制定统一的鉴定、核算和综合效益评价体系。

(三)加大技术支持,优化服务手段

中间业务是一项集科学技术、电子智能和服务质量为一体的现代化金融服务业务,它的发展必须要有相应的“软硬件”为依托,虽然我国商业银行近年来在电子化建设方面步伐较快,但这远跟不上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在计算机联网、软件的开发与应用及服务功能上尤为突出。中间业务,尤其是中高级的中间业务,需要一系列技术的支持,附加值越高,对技术的要求就越高。

(四)完善人才培训机制,加快专业人才培养步伐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从事中间业务的人员较为匮乏已成为我国银行业不能开展技术含量高的品种业务的“瓶颈”。比如理财顾问,就要求对银行、保险、证券、房地产、外汇、国内外经济形势都有较全面的掌握,这方面的人才在我国金融界非常稀缺。因此,壮大中间业务队伍,一要立足于现实,采取多渠道、多形式的办法对现有员工进行业务培训,二要在内部公开选拔,挑选精通业务、年富力强、善于钻研且具有开拓意识的人安排到中间业务岗位上来。三要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从国内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其他金融机构等引进一些具有较高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门人才。四要建立相应激励机制,(五)调整并制定收费标准,提高中间业务收入

为规范收费行为,维护商业银行和客户的合法权益,建议尽快出台《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费管理办法》,对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收费方式及其他相关事项作出具体规定。商业银行以此为据,实行中间业务收费明码标价,自觉接受人民银行监管以及客户和社会公众的监督。在中间业务收费标准的调整制度上,应坚持收入与支出匹配、风险与收益对等、向国际惯例靠拢的原则,坚持以成本费用为基础,加上法定税金和合理利润,并考虑市场状况和客户承受能力。在调整策略上,本币类中间服务收费标准(包括新增收费项目)采取分步调整、逐步与国际惯例接轨,外汇中间业务采取与在华外资银行同类业务收费标准接轨的办法。在收费标准类型的选择上,采用固定价、指导价和市场定价三种形式。在费率制定主体的选择上,在存贷利率完全放开前,可由银监会统一管理,中国银行同业协会协助,在存贷利率放开后可由中国银行同业协会制定基础费率,各商业银行自主浮动。

(六)正确评价和有效防范中间业务风险

中间业务虽然风险较低,但绝不是没有风险。开办任何一种中间业务都会存在风险,只不过是风险度的大小和表现形式不同而已。因此,从开始就要将风险防范放到重要位置来抓,不能因为强调业务发展而忽视风险防范。

第一,严控市场准入关,稳妥谨慎开放中间业务市场。由于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风险“非零性”的特性,监管机构应严控中间业务市场准入关。即金融监管当局要根据市场发展变化以及客户的需求,做好有关中间业务审批或备案工作,推动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开展。首先,对中间业务的风险监管实行“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商业银行开办中间业务的风险和复杂程度,分类制定不同的风险系数和费率系数。其次,要根据审慎原则,加强对中间业务的风险监测和控制,从市场特点和产品特点出发,适时调整有关风险系数,做到动态监管风险,改善金融监管方法,提高金融监管水平。第三,建立有效的监控、预警制度,通过先进的电子化手段,建立可靠的预警体系,提高金融预测及化解风险的能力。第四,随着中间业务广泛深入的开展,商业银行逐步向证券、保险等多种业务渗透,这就要求我们实行监管体系的改革,以适应监管国际化的需要。

第二,建立完备的中间业务监管法规,增强可操作性。随着金融创新活动的增加,使得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区分日益模糊,业务交叉逐步增多,这就对金融监管体制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保证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平稳发展,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中间业务法规。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实施细则》等,增强基层央行监管的可操作性,加大现行分业监管的协调力度,统一有关政策法规要求,促进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的共同发展,充分发挥金融业的整体功能。

(七)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推进金融业经营模式的转变

7.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探讨 篇七

关键词: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

进入新世纪, 我国一些商业银行开始尝试向客户提供专业化的投资顾问和个人外汇理财服务。到2004年, 我国部分商业银行开始尝试人民币理财业务。在贷款利率很低的情况下, 个人理财业务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的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但是由于起步比较晚、现在发展速度又过快、势头过猛, 导致银行目前所开展的业务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比如在监管的完善性、适宜性和有效性方面也有所欠缺。基于这样的情况, 我们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角度来找出存在的问题, 进而找出适合我国银行理财事业的改善策略。

一、理财的含义

理财是指理财专业人士通过收集客户家庭状况、财务状况和职业生涯目标等资料, 与客户共同界定其理财目标及优先顺序, 明确客户的风险属性, 分析和评估客户的财务状况, 为客户量身订制合适的理财方案并及时执行、监控和调整, 最终满足客户人生不同阶段的财务需求的综合金融服务。相对于目前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现状及世人对于个人理财的观感, 中国理财标准委员会对于理财的实质特别突出了几点:理财是综合性金融服务, 而不是金融产品推销;理财是由专业理财人士提供的金融服务, 而不是客户自己理财;理财是针对客户一生的长期规划, 而不是针对客户某个阶段的规划;理财本身是一个过程, 而不是一个产品。

二、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

1、理财法制环境不完善

在市场经济下, 我国出现了大量关于金融、银行、保险、证券的相关法律法规, 但涉及个人理财业务的相关法律却至今才列上记事日程。当前银监会所出台的三部规章, 即《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指引》和《商业银行开办代客境外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 其只是行政规章, 也叫部门规章, 是行政主管部门出台的用以约束规范所属单位开展具体业务时一种行业标准和操作规范, 都不是法律, 更不是民商法, 它不可以用来调整两个平等的民事法律主体之间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

2、个人理财思路欠缺

当前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消费者大多不是金融方面的专业人士, 也不可能先经过一番培训和学习再走进某家银行享受金融服务, 这就需要银行界的专业人士来担当起引导的责任。首先充分了解客户的财务状况、投资经验、投资目的, 以及客户的价值取向来确定其理财策略;其次根据该理财策略结合客户对相关风险的认知和承受能力之后来确定合理的投资回报率和投资组合。但是当前很多银行的一线理财从业人员其实对产品的性质、风险收益状况及市场发展情况不甚明了, 这样就极有可能背离了客户原有的理财目标, 即便客户原本对自己的理财目标是模糊不清的。

3、理财产品设计缺乏创新

目前各个银行的个人理财产品普遍存在产品单一的问题, 所谓单一是指产品所涉及的金融投资工具比较单一, 理财产品其实大同小异, 产品设计缺乏新意, 真正具有独创性的理财产品很少, 反倒是一些容易被人所忽视的小银行在开发理财产品时常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惊人之笔。同时目前我国很多商业银行都在开发并销售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 其募集资金的投资方向是作为信托贷款, 贷给有巨大资金需求的企业, 同时在“本金及收益兑付”一栏中都无一例外的有这样一句话:“本银行提供保本承诺, 产品保本率为100%。”这样该银行就将本金兑付的全部责任都揽到了自己的身上, 并将对此类产品所蕴含的巨大信用风险负起完全的责任。

4、理财服务意识不强

现在理财一线人员在开展个人理财业务时注重的是交易的达成, 即金融产品和货币的交换, 理财协议及相关文件一旦签署, 银行就觉得万事大吉, 理财经理为一笔交易的达成也沾沾自喜、觉得完成了指标考核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同时当前的银行理财人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对于客户的流失似乎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 流失就流失, 反正中国有13亿人, 没有通过分析客户使用产品的情况、研究理财产品的投资收益及风险特征、总结客户的投资和建议, 想方设法尽最大可能的挽留住客户, 减少因客户流失所导致的损失。

5、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

首先, 很多银行理财人士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 当自己为金融家, 高高在上。其次, 没有端正自己的态度, 没有足够的耐心听完咨询者的叙述便打断对方, 自己一旦开口就口若悬河, 也不观察一下对方的反应和神色变化, 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向客户描绘理财产品的属性和风险收益情况, 偏偏最爱用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来向咨询者介绍, 不喜欢复述, 更不喜欢做进一步的解释说明。还有, 就是缺乏责任感, 理财人员同客户的沟通不同于一般银行业务的咨询, 当客户有意要求了解或购买有关理财产品时, 理财人员有义务向客户当面说明该产品的投资风险, 如果客户对风险一无所知, 理财人员还应向对方传授必要的风险管理的基本知识。通过沟通, 如果发现客户缺乏投资经验和相关的风险防范意识, 就不应向其推荐市场风险较大的投资产品, 特别是与衍生交易相关的投资产品;如果客户仍然坚持要求购买, 理财人员应制定专门的文件, 列明银行的意见、客户的意愿和其他的必要说明事项, 双方要签字认可。但通过调查发现很少有银行的理财人员能和客户进行有效的沟通, 很少有理财人员能在沟通中尽到自己的职责。

三、促进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开展的措施

1、进一步加强法制建设

当前没有为个人理财业务单独立法也将为法院日后处理银行与客户因理财业务产生的民事纠纷案件埋下隐患, 因为无法可依。最高人民法院迄今为止也没有发布过在处理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纠纷适用法律的司法解释, 所以当务之急我们要未雨绸缪、先挖渠后放水, 而不是先放水后挖渠。同时为了适应当前金融改革的形势, 我们一定要加大制度建设的力度, 早日完善银行理财业务的法律环境, 使得银行在开展业务时、客户在接受服务时有章可循, 执法部门在处理案件纠纷时也有法可依。

2、树立正确的理财思路

在当前我们有必要重新树立起正确的理财思路, 那就是要根据客户的财务状况、理财目标、投资经验、风险认知程度和风险承受能力来确立理财策略;然后根据这一策略来安排具体的理财组合;再根据这个理财组合来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的理财产品上, 这样一个先后顺序才是我们商业银行的理财从业人员应有的正确理财思路, 这才没有背离理财的初衷、没有违背最基本的理财目的。

3、合理进行产品定位

当前可选择的产品定位模式有以下几个:第一, 密集单一市场。选择一个细分市场采用集中化营销, 这是最简单的方式。通过密集营销, 更加了解本细分市场的需要, 并树立了特别的声誉, 以此获得高的收益。但采用这类模式风险较大, 一旦环境发生变化, 将受到极大损失。国外较多大型金融机构均选用此类目标市场模式。第二, 有选择的专门化。选择若干个细分市场, 各个细分市场之间基本无联系, 但每个市场都可盈利。这样可以分散风险, 但同时也分散了银行的资源。第三, 产品专门化。即银行只专注于某一类产品, 我国银行界用得很少。第四, 市场专门化。专门为满足某个顾客群体的各个需要而服务, 获得良好声誉, 并成为该细分市场所需各种金融新产品的经销商。第五, 完全市场覆盖。即通过各种产品或服务满足各种客户群体的需求, 完全市场覆盖又可分为标准化营销和差异化营销, 所谓差异化营销就是同时经营不同的市场, 并为每个市场提供不同的产品, 以此实现完全覆盖。作为银行的决策者应该结合自身的特点进行恰当的市场细分。

4、提高理财服务意识

作为一名理财人员应该明白服务意识是一种双向的交流, 我们有向客户解释、介绍的义务;我们更应该赋予客户提问和征求意见的权利。有时做一个好的倾听者比做一个好的宣讲者更重要, 只有当我们耐心、细致地听完客户的提问之后才会真正了解对方的需求和目的, 才能进一步实施“客户分层”, 对客户进行有效的评估之后才能拿出一个合理的理财策略, 并以此来确定理财组合以及具体的理财产品。同时, 双向的交流才是有效的沟通, 也是对客户的一种尊重, 如果不顾客户的想法和反应而只是自己一味的独白, 那就不是沟通而是一种自我宣泄。

5、实现有效的沟通交流

第一, 态度恰到好处。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是一项高度专业化的金融服务, 它虽然也涉及产品的销售, 但我们不可以用一般的产品推销手段来促使客户成交, 过于热情会让客户觉得反感而被吓跑。如果当一个客户想了解一下关于理财业务而没人搭理时, 客户也会因受到冷落心生离开之意, 两种态度皆不可取。我们在接待客户时既不能过于热情也不能冷落客户, 而应恰到好处、不卑不亢。第二, 准备恰如其分。这是专指首次上门与客户洽谈的情况。如果准备过于充分, 会让客户觉得对方是有备而来, 有所企图;而如果没有什么准备, 又会让客户觉得对方缺乏敬业精神, 并对银行的水准缺乏信心。我们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 但在与客户的首次见面时我们不必完全一下子表现出来。第三, 用语简单有效。我们要明确我们所接待的主流客户是没有投资经验、缺乏金融知识的普通百姓, 所以我们在接待客户时, 沟通的语言不能使用过多的专业术语, 那样会令客户心生自卑感, 知难而退。但也不能过于通俗, 那样会令客户觉得该理财人士有失专业水准。我们应该用直白的语言向客户介绍理财业务, 直白不同于通俗, 是一种直观浅白、简单有效, 具有亲和力的语句, 这样更能加深理财人员同客户之间的相互理解, 缩短彼此之间的距离。第四, 沟通双向交流。双向的交流才是有效的沟通, 也是对客户的一种尊重;如果不顾客户的想法和反应而只是自己一味的独白, 那就不是沟通而是一种自我宣泄。

每家商业银行都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 商业银行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色, 向整个社会展示自己独特的一面, 才能在整个行业内形成合理有序的竞争和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中国证券业协会:证券投资分析[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5.

[2]霍文文:金融市场学教程[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3]崔惠芳:商业银行营销战略的新模式:虚拟营销战略[J].生产力研究, 2004 (3) .

[4]张冬玲:个人理财——商业银行争创的金融品牌[J].金融广角, 2006 (5) .

8.A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策略探讨 篇八

[关键词]A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产品定位;发展策略

由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因此,导致居民参与个人理财,获取较高的收益需求不断增加。同时,改革金融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金融工具也为我国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创造了制度环境。当前,由于各银行间金融产品的同质化,导致人们越来越重视个人理财发展研究的重要性,把个性化和全面便捷的服务向客户进行提供,将是银行个人理财发展的趋势。

一、A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现状

A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简称为“中银理财”,它是为个人高端客户推出的理财品牌,以“百年品牌、全球网络、专业智慧、尊贵服务”品牌主题形象的定位。针对具有较多的存量资产、较高的收入、较好的资信的客户群体。A银行将战略目标确定为“以客户群建设为基础”,对业务发展的落实和产品的创新,以及理财业务的外部宣传上,努力把“中银理财"产品品牌的社会影响提升上来,把专业信息的支持提供给客户。目前,A银行在个人理财业务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截止2014年12月31日,A银行该个人理财业务以发展客户数72242人,全年个人网银金额达到2.27万亿元人民币,为A银行创造的利润达108万元,占A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56%。但是,理性分析A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A银行该个人理财业务也有很多的问题存在。需要A银行积极开发个人理财产品,创新理财产品发展策略,以满足不同风险偏好客户群体的需求。

二、A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中存在的问题

1、营销模式单一

A银行的营销理念和营销技术较为落后。在A银行的投资理财产品的宣传中,很大部分的A银行仅仅使用零星的广告和宣传单,把营销当推销,缺乏开拓新市场的意识,没有认识到客户的重要性,没有确立“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营销理念,仅仅片面停留在坐在办公室等客上门的做法,而向理财客户提供优质上门服务很少,直接或者间接忽视了对潜在理财客户的研究和开发。营销模式的单一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对银行的长远和总和利益考虑较少,银行更浅显的只看到了投资者对银行的眼前和直接利益,忽视了潜在客户,只注重对眼前客户和市场的争取,对当前的市场营销战略重点和发展方向的全面规划认识较为片面。

2、银行理财产品创新能力较弱

由于我国金融业发展速度较为缓慢,并且还在实行严格的金融分业经营模式,目前A银行投资渠道不广泛,我国国内的A银行开发和设计产品的自主研发能力较弱,这些都影响了A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升级和创新。目前,我国A银行推出的个人理财产品大多数建立在银行原有的银行存、贷款产品和中间业务简单包装与组合上,实质性与其存贷款业务和中间业务没有什么区别。

3、客户划分程度简单单一

目前,A银行的理财种类繁多,但是从客户定位上来看,大多数的理财服务产品还是停留于少数的优质高端客户,对于占大多数的普通客户所提供的理财服务产品较少,使得银行理财产品服务门槛拔高,忽视了很大一部分的潜在客户。另外,我国现阶段A银行的个人客户,都是按照单一的综合金融资产余额作为标准来进行划分的,划分方式过于一刀切、片面化。A银行在开展理财业务初期,对于大部分理财产品没有经过专业设计和整理,只是简单的产品整合,在期间推出新理财产品时,给理财投资者所营销的只是金融产品的套餐组合。由于客户划分不够细致,A银行在客户定位方面缺乏差别,也流失了很大一部分客户群体。

三、A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创新策略

1、拓宽销售渠道 增加营销方式

目前,在A银行的理财产品宣传过程中,A银行还仅仅停留于采用银行内广告和宣传单,这种方式宣传范围较小,宣传方式也相对较为被動。目前,我们处于科技社会,我们要好好利用好各种新媒体宣传手段,扩大宣传范围,让更多投资者认识理财新产品,并且让投资者理性、明确清楚的认识到投资理财产品的风险性和利益性,让投资者理性购买、自由选择。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放弃传统的宣传方式,要充分利用银行网点的宣传,吸引住银行长期固定优质客户,发挥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的作用,提高理财服务产品的知名度和认知度,提高服务质量。

2、提高个人理财产品自主创新性

A银行的个人理财产品的创新一直是A银行个人理财服务的软肋,面对这一情况,A银行的个人理财服务产品的创新仅仅依靠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小组、科技部门远远是不够的,这需要科技部门、各个业务部门的相互配合,共同参与才能完成个人理财产品的创新这一巨大任务。对于直接接触个人理财投资者的客户经理,应充分挖掘客户需求,了解真正的客户所想,加快个人理财产品的创新速度。

3、量身定做差别对待实行个性化服务

A银行的个人理财产品要想在国内金融市场占有更大的份额,实行差别化和个性化的服务是其扩大市场占有的一条捷径。个人理财产品的优势在于个性化的服务。直接接触投资者的客户经理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的特殊性,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通过直接沟通和专业的金融投资知识,尽可能的满足投资者的需要。同时,客户经理要及时与后台的专业设计团队沟通联系,为客户提供一对一、专业量身定做的理财服务产品,推动理财业务与其他业务部门的合作,通过交叉销售的方式为客户及其企业提供更加全面的金融服务。

结论

随着我国居民收入不断提高,金融资产的不断增长,个人理财业务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个人理财市场需求也在不断增大,个人理财业务已经成为A银行之间相互竞争的焦点之一,是A银行重要的利润增长点。本文对A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同时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

参考文献

[1]张垿.中国A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现状调查及实证分析[J].金融,2010(6):35-36.

[2]宁悦.我国银行理财产品现状与发展问题初探[J].财税,2013(12):54-55.

[3]成文.A银行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财税金融,2008(5):94-95.

[4]马鑫.A银行理财产品业务发展现状[J].财税金融,2012(4):135.

[5]黄志云.A银行理财产品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金融教育研究,2012(5):36-39.

作者简介

1林芳.性别:女.籍贯:福建.出身年月:19860305.研究方向:英语.目前学历:本科.毕业学院:武汉理工大学.现有职称:无.

上一篇:体育赛事组织架构下一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