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当代佛教修学体系(共7篇)
1.构建当代佛教修学体系 篇一
2.1 关于文献资源的征集
社会的海量文献带给我们的第一个问题是:我们搞清楚了我们应该征集的资源没有?这是要构建当代地方文献体系的首要问题。前面谈到了资源因为社会发展的关系而变得极为丰厚和多样性,大量的资源是我们历来所不熟悉的,而且许多领域我们从未涉足。因此必须要进行社会调查,要深入各领域熟悉我们所不熟悉的东西,探求各领域中符合要求的文献形式和文献种类,然后归纳、汇总,形成一个序列。比如笔者曾到杭州的银行界调查,从综合情况来看,它有《浙江金融年鉴》,汇总全省金融各方面情况;从个别情况反映的角度看,他们有一个银行同业公会,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信息类刊物和行业性的出版物,反映各家银行状态。因此,凡是其性质不保密的资料文献,都是我们的调查对象。这样日积月累,我们就对各个领域在常态下生产什么文献的状况有所把握,对文献的源和流、文献的甄别、文献与所在领域联系的紧密度有了一个十分明确的定位,从而逐步完善文献征集的序列。
建立文献征集的序列是非常重要的。地方文献工作要走上规范化,征集工作既是首要的,又是最为关键的。长期以来,大多数图书馆因经费、政策、人力和组织等等因素而导致对地方文献的征集不但无序, 而且零敲碎打,因此利用率不高,始终无法真正体现地方文献潜在的巨大作用。现在要突破地方文献的瓶颈,使文献征集工作规范化,就要建立一个十分清晰,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的序列。这个序列要从目前我们所征集的各个品种开始向周围扩展(与资源调查可以同步),逐渐形成包含各行各业各领域各自然区域之应收集的常态文献或半常态文献的形式名或品种名的集合,就如笔者所举的银行系统,它的综合年鉴和同业公会的出版物是可以列入我们征集的两种出版物,那么以同样方法去了解保险业,其他融资业等等,我们对金融系统的征集范围就可以清楚无误的排列出来了,在对每一个领域进行排序的时候,我们在主要关注当代文献的同时,还必须要关注与它的现在有关的时间和空间。时间是指它的发展过程,即从它的发展历史着眼去全面搜索;空间是指它现在所处的动态环境和它辐射影响所涉及的范围,如官方的政策文件(公开的),业者的执行状态反映和民间动态及民间对策等等。征集的序列中我们还应该从文献本身来确定重点与非重点。骨干的特色的文献资料我们应该重点关注,重点关注的部分还可以点带面,形成大序列中的小序列。
征集工作要建立网络,也就是说要相对固定征集的途径。当我们基本查清文献源后,我们已经比较了解大量的文献产生在什么地方,因此与文献源所在之处就能够建立长期的友好的关系,如果对方也有所需求,双方可以建立更进一步的互动关系。这些友好关系纵横相连后就成为了网络。只要我们认真巩固这个网络,政策适当,它就会自动扩大,延展生发,产生“多米诺”骨牌的效应。图书馆应该对这方面有所投入,这是图书馆走向社会的极其重要的步骤。网络的形成,也是图书馆融于社会,与社会建立一种真正的知识互动关系的发端。
所有上列工作,人是第一位的。按照当代地方文献工作的要求,必须建立强有力的地方文献工作部门。图书馆从根本上说有两大任务,一是向民众传播知识;二是收藏具有历史意义的文化遗产。地方文献工作实施的是第二项任务,同时具备第一项职能,只有建立强有力的工作部门才能做好工作。如同各图书馆面临的对参考咨询人才的迫切需求一样,地方文献工作的人员同样要具备各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尤其需要“通才”。“通才”知识面宽,经历丰富,炼就了一双鉴别文献的眼睛和一个灵敏的嗅觉。一个部门如果有两三个这样的人才,再配备一些肯吃苦负责的工作人员,就具备了做好地方文献征集工作的前提条件。
2.2 关于文献资源的内容和载体
地方文献的内容过去比较狭隘,“史料、出版、人物”的内容概括,使其体系逐渐形成了以地方志为核心的文史资料为主,兼顾自然环境和其他人文现象的状态;在文献内容上征收慎重,时效滞后,门类不全,内容零散,不能适应时代,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今天的需要。构建当代地方文献体系,就要直面现存的文献状态,从时代发展的高度审视文献的生产,用各种办法和手段保证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文献的集合。我们不但还要象过去那样关注社会的人文状态,而且要涉足地域经济、国际交往、社会服务、生态环境、秩序建设等等不尽枚举的方面去集取文献,尤其是地域经济,这个“主旋律”急待我们去学习、探索而参与“演奏”,要熟悉它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我们别无他途。今天的中国,以经济建设为纲,经济的发展呈跳跃式,而且各地呈现出许多不同的特点,这一个历史进程的文献体现是极其丰富的。这是一个机遇,图书馆人能否抓住,是决定地方文献工作乃至图书馆本身今后受不受社会关注的试金石。当然,要想地方文献内容达到绝对意义上的全面就如达到真理一样不可思议,我们只有不断进取,尽可能全面完整地反映社会生活。笔者所在浙江省的义乌小商品市场,是浙江经济发展中的特色―――专业市场群的代表,如果我们从一开始就进入它的发展进程,全方位收集它的信息和资料,这些资料到现在就可能是中国经济学家案头上不可或缺的一本参考书,同时也是分析“浙江现象”由来的珍贵史料,这种遗憾只有后补了。这种地域特色不但在地域内有意义,很可能在全国,在国际上都有它的强大生命力,因此,地方文献工作人员应该毫不犹豫地走进社会,在实践中打磨自己的敏锐触角,从而紧紧抓住本地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点、特点、亮点积累素材,建立有效馆藏。但有一点是需要强调的,重点与特色要建立在全面的基础上,全面性是重点和特色的归宿。
全面反映社会生活与来者照单全收不是一个意思,对文献的入藏依然要有选择。选择的原则有三:一、只有地方属性而无历史信息(指历史积淀或历史意义)的文献不收。二、实质内容重复的文献不收。三、经过比较,从时空判别,内容没有显著意义或前进发展意义的文献不收。三条原则首先是针对海量文献的负面性,也是针对图书馆的有限库容,当然更着眼于这个体系的质量。
地方文献的载体,如同图书馆的其他文献的载一样,已经是丰富多彩。书、报、刊、声像带、光盘片、绘画品等等,各种载体已经引起了同行们的极关注,但笔者强调的一点是还要从增强地方文献的面性和趣味性着眼。许多收藏家手中藏品启示我社会上有不少工具类的标示物品也可以列入地方献系列,但是它们必须象连续出版物一样,有相当量的连续的历史积累,才能形成文献意义和文献历意义。上海图书馆的香烟壳系列馆藏就独具特当代社会这类物品信手可以拈来,选其精彩的建立续性馆藏,真还能发挥其独特的效益。
2.3 关于地方文献的分类
当代地方文献工作应从服务和馆藏的需要出发建立它的分类体系。只有形成了文献的序,我们才能把握整体,追求规范和卓越,也才有条件向读者提供文献整合的成果。笔者欣闻,这个过去没有太多涉及的领域,同行们已经做了许多扎扎实实的工作。首都图书馆制订的《地方文献分类标准》以现代社会为观照,又囊括了传统地方文献概念中的各类文献,是一个既实用又清晰的体系,一个“与时俱进”的产物。
图书分类是图书馆的核心工作之一。“中图法”已经修订了四版,但是它还是在经受考验,因为大量的极富当代社会特征的文献是很难确定它的类别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正在交叉以至交融,许多边缘学科不断涌现,三维空间发展的社会其各种文献已经给非此即彼的分类法提出了挑战。同样,地方文献的分类也应早早适应这种发展了的社会形势。要能够容纳和正确标示文献信息的类别,首图的分类法则还是有待补充和修改的。如IT产业的文献,我们不能把它归类到“工业类”中的“电子、仪表”类,更不能归类到“城乡建设类”中的“邮电事业”里面,因为它的属性与这些传统工业已经有了极大的区别,应赋予它一个恰当的身份。又如“科学研究事业”,把它放在大文化概念中,与“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并列在一起,实在是太贬损了它的地位。笔者知道编制者是惟恐将那些属于非地方文献的科学论著被当作地方文献收集进来,那可以采用子目中的限制,而不是委屈地将一个大科目放在一个小角落里。举出类似的这些例子目的是与同行进一步探讨如何适应变化,改进工作,但愿首图能在地方文献工作上再上一层楼。
2.4 关于地方文献的使用
地方文献重“用”,理论上讲大家都很重视,但从实际情况看,工作重点放在“用”字上的确也为数不多。当代文献还不具备民国和民国以前的文献资料所含有的文物性,因此,藏是手段,用是目的。用,实质上是使文献融汇于历史,从实践中进行提炼再指导实践的过程,同时也是使文献形成多层、多点保存的一种最有效手段。《渭南县志》1987年6月出版后很快就将5000册书卖完了,从市长到乡长,《渭南县志》成了每人案头必备之物,图书馆几本《渭南县志》已经被几百人翻破了,连中学生写作文都查县志,无论从经济建设,思想教育乃至平反冤假错案,它都产生了全方位的效益,非常振奋人心。社会生活的快节奏要求搞地方文献工作的同志必须积极地“为书找人”和“为人找书”,深入社会,广泛宣传,用积极有效的手段去满足社会的需要和揭示社会潜在的需求,用类似信息开发一样的办法开展地方文献服务工作,从而以社会对你的不断回报去赢得最大化的效益。
在逐步形成当代地方文献体系过程中,要十分关注二、三次文献的编纂。在以往的做法中,我们常常重视书目,常常是“水磨功夫”慢节奏,因此效应不大。现在挑战大了,社会需要即时的二、三次文献,摘要型的、专题型的以及其他的种种新要求会不断出现,这就要求我们一要加快节奏,要有适销对路的服务;二要主动开拓新领域,一切以读者显性和隐性需求为转移;三要在满足即时要求的基础上,根据本地域社会生活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做一些精心策划,缜密组织大型二、三次文献,以创造更大的效益。
地方文献数字化目前也是许多馆思考或行动的目标。所谓海量文献,真正都由图书馆储藏也不可能有如此大的容积,因此必须利用数字化手段。只有文献数字化了,才能做到资源共享,读者的利用半径才可以无限扩大。从地方文献的征集来看,数字化还能产生“借鸡下蛋”的效果,可以采用借用扫描后归还的办法,让一些缺藏或稀有文献进入我们的馆藏,完善我们的体系。数字化问题图书馆界正议论热烈,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此文无意重复。
2.5 关于三级分藏体系
地方文献工作长期处于打游击状态。省、地、县三级公共图书馆都有专人征收本地域的文献,实际上是一个很大的重复建设行为,但因为地域阻隔而无法统筹。在文献数字化的大好形势下,地方文献应该逐步做到分级征收,资源共享,也就是省、地、县分别负责本地域的地方文献的征收。这样的好处,既可以在有限人力的条件下真正达到文献征收内容的全面性,又使某一领域的历史和现状从综合到具象,从宏观到微观得到全面反映。当然,这样做实质上是把一个省的地方文献工作置于统筹考虑和规范运作之中,这就需要有一个省级的地方文献工作的运筹中心来承担此项工作。笔者十分同意邹华享先生对建立省级地方文献研究中心的提议。在大规模文献数字化之前,实质上此项工作已经显得极其重要。只有这样做了,我们希望的当代地方文献体系才能真正建立起来。
〔出处〕 津图学刊(1)
2.构建当代佛教修学体系 篇二
1、物流业与物流产业化。
由于物流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与运输和仓储有关的传统组织管理技术,而是可以创造更高经济价值的经济管理活动,因此,对现代物流业的理解应更为宽泛。现代物流业应涵盖从事各个环节的物流经济活动的各种企业形态和物流组织业态,并可以从服务业态和服务类型方面进行界定。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向社会公布的《物流企业分类与评估指标》推荐国家标准。该标准对物流企业作了新的定义,即“至少从事运输(含运输代理、货物快递)或仓储一种经营业务,并能够按照客户物流需求对运输、储存、装卸、包装、流通加工、配送等基本功能进行组织和管理,具有自身业务相适应的信息管理系统,实行独立核算,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经济组织,非法人物流经济组织可比照适用”。标准规定了物流企业的三种类型,即运输型、仓储型和综合服务型,以及每种类型的特点和基本要求,其中综合物流服务主要是为客户制订物流方案,提供物流一体化全程服务,集中体现了现代物流的本质与发展水平。物流业是指物流企业的集合。从国民经济全局来看,随着物流系统化管理推行,企业已把所有的物流活动当作一个整体进行管理,政府已将物流看作一个独立的产业,统一制定有关政策,所以,物流进入了产业化发展阶段。
2、物流产业的性质。
物流产业是以物流活动为基本共同点的行业群体,也可以说是以物流这种生产方式为基本共同点的行业。物流通过服务来提高商品的附加价值,因此,物流亦具有增值性。从劳动方式和劳动性质来看,物流产业中也有一部分功能要素具有生产性,但生产劳动所形成的附加价值在整个流通的附加价值中所占的比例是很小的。所以,物流产业的劳动性质不足以改变整个物流产业的性质。物流可以创造价值,物流产业是一个增值部门。现代物流产业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综合性、服务性产业,根据三次产业分类原理,包括交通运输、仓储以及邮政等在内的物流业在本质上属于服务性产业,是典型的第三产业。
二、城市物流网络体系构建的思路及意义
城市是区域商品集散和加工中心,交通与信息发达,物流基础设施相对齐全,消费集中且需求量大,这些决定了城市具有开放性、集聚性、服务性和综合性等特征,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着中心地或增长极的作用。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信息技术的进步以及商品营销网络体系的建设,建立综合性社会化的物流网络体系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进行物流系统整体优化、提高服务水平的必然趋势。城市物流作为物流活动在地域系统范围内的一种表现形态,与地区经济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城市物流网络体系的合理构建对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城市物流网络体系的构建应遵循以下基本思路:
1、要合理规划物流基础设施布局和建设。
物流基础设施的规划应站在城市总体发展以及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上,具体研究该城市的特色和发展定位,同时密切结合城市发展现状,分析城市的经济及产业结构特征、发展趋势、交通区位特征等因素,整合利用城市内现有的物流资源,对构成物流网络的节点和通道进行科学规划。
2、要促进物流节点之间的协调运作和有序竞争。
物流网络体系的构建要以提供优质服务和增值服务为出发点,促进物流中心之间、物流企业之间扩展跨地区、跨行业的广泛联盟,构建优势互补、互通互联的社会化物流网络体系。
3、要加强物流信息网络系统建设。
物流信息网络系统是物流网络体系运作重要的技术支撑。没有现代化的物流信息网络系统,物流网络体系就无法实施和管理。为此,要把信息网络体系建设纳入城市物流网络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采取有效措施并加大投入进行规划和建设。
4、建立综合性的物流网络体系是一
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大量的组织协调工作。为此,要以点为基础,以线为支撑,由点扩面,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物流网络格局,逐步构筑高效、经济、合理的现代物流网络体系。
三、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加快形成统一的物流企业政策体系,加快实施统一的总体规划、合理布局。
物流产业的发展与其他产业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尤其与工业部门的联系最为密切。各级政府都要按照国家物流产业政策,根据区域产业结构特点,做好区域物流产业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扶持政策。
2、引导企业对经营理念进行调整,改变我国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状态。
要在日益激烈的世界竞争中保持优势,就要将企业的资源集中于优势业务的开发和拓展上,将非优势业务的活动弱化。
3、物流企业要加快产权制度改革,激发企业活力。
一方面进行内部整合,优化内部资源;另一方面鼓励重点物流企业做大做强。对关系物流产业发展的各种物流基础设施进行统筹规划,强化物流资源整合。
摘要:城市物流与城市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 城市物流的发展需要物流网络体系的支撑。城市物流网络体系的构建是城市工商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是增强城市竞争力的需要, 是整合物流资源、实现物流产业集约式发展的需要。城市物流网络体系的构建对改善城市乃至周边地区综合投资环境, 完善服务功能, 降低地区物流成本, 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文章提出, 构建城市物流网络体系, 要合理规划物流基础设施布局和建设, 促进物流节点之间的协调运作和有序竞争, 加强物流信息网络系统建设, 加强组织协调工作, 以促进城市物流发挥应有的服务功能, 使企业之间协调运作、有序竞争, 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关键词:物流产业,物流网络,物流资源
参考文献
[1]、刘春, 朱俊林.中国城市物流中心的布局现状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3 (6)
[2]、冯凌云, 王子龙.都市圈物流网络定位研究[J].科技与管理, 2003 (6)
[3]、赵黎明, 徐青青.构建地区现代物流体系的探讨[J].天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4) :329-331.
3.构建当代佛教修学体系 篇三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构建;价值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0)14—0007—02
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科学命题提出后,就一直指引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走向。围绕这一主题,我们在理论与实践中都取得了重大的历史成就。党的十七大完整的诠释了它的科学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实践的艰难探索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马克思说:“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1] 历史的推动和人民的拥护,使我们党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而继续完善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就显得更为紧迫和重要。并且,在进行整个理论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当代价值,所彰显的时代魅力,更是这个理论体系的构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不仅坚持和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优良传统和理论基础,更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当代马克思主义
中国人民在经历了无数的苦难与牺牲之后,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革命的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则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胜利发展的新阶段,也使得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高度、新境界。
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结合,在坚持继承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的同时,又不局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某些理论观点的束缚,取得了发展中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这些宝贵经验的科学成果和理论结晶,它大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深入地揭露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继承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阶级剥削的思想;而“以人为本”则是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在新时代的诠释;建设生态文明演绎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类同自然和解的思想;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取代了以阶级斗争为中心;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代单一的计划经济。这些都是对马克思主义部分理论观点的批判性继承和发展。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不仅可以促进其自身的开放性发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进一步前行,更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拓宽了道路,指明了方向。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了鲜明的中国特色。这不但加深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更使当代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并且给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增添了新内容,拓宽了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领域。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发展的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实践平台。
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有利于我党在解放思想的同时统一思想,以便指导现代化事业的向前发展,推进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深化
以科学的理论来统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和意志,是我党最根本的经验,最优良的传统。我党一直采取解放思想和统一思想相结合的方式来汲取理论精华,并指导实践向前发展。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为我们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成功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有力的思想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则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提供了共同思想基础。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当今社会不断的解放思想中,整个世界、各个国家以至每个人的基本情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思想意识领域里的斗争错综复杂,各种文化交流碰撞激烈。而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过程就是统一思想的过程,夯实基础的过程。这样才有利于统一行动进行现代化建设,有利于用最新理论成果及时武装全党,有利于加强和巩固党的团结统一,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大发展,有利于推进党的指导思想的不断创新。
江泽民说到:“理论是什么?理论就是对实践的总结。一切科学的理论,总是从实践中来,又回到实践中去,接受检验,指导实践,同时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断实践和努力奋斗。而作为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的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理论创新,必将极大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充实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理论基础,提升了人们对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
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就一直指引着世界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并且在资本主义的重重包围中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让全世界无产者都形成了对于社会主义的热烈期望和坚定信仰。但苏东剧变的历史现实与西方政客的言论攻击,以及各种错误思潮在中国的盛行,动摇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信仰。而且通过不断地自我调整,资本主义缓解了自身的矛盾冲突,呈现出的一片繁荣景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信仰。人们深深陷入对社会主义未来发展的思索之中。
尤其是在历史新时期,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出现了许多的矛盾和问题,比如贫富悬殊、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社会保障、收入分配以及贪污腐败等等问题,迫使人们不得不对社会主义进行重新思考。中国作为社会主义阵营中备受瞩目的发展中大国,所进行的社会主义实践备受世界关注,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模式及其成败得失就显得尤为重要。
而我们要在当今社会提升人们对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就必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蕴含的世界观、方法论可以防止主观的教条主义、防止人们固步自封、防止官僚主义,与我国国情相结合,真正做到了实事求是。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人民群众紧密相连,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让广大人民群众逐步迈向小康社会,必定对现代化建设的实现充满了信心,对社会主义的到来充满希望。
邓小平同志曾意味深长地指出:“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我们干的是社会主义事业,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3] 社会主义的艰巨事业需要我们坚定信念、脚踏实地,找准前进的方向,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同时向社会主义的实现稳步迈进。
四、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有利于增强民族性,有利于党和人民更好的继承与发扬中国的优良传统与特色文化
毛泽东曾说到,“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4]。我们今天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就是不能抛开民族性,就是要彰显中国特色,丢弃了中国特色去谈马克思主义,只能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立足于中国实际,与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意愿相结合,与整个民族的创造活力深深融合,充分显示其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作为一个拥有继承性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要不断地从中华文化中吸取营养,激发创造活力。完善整个理论体系的构建可以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可以推进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与学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优秀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中华民族为世界文明做出过突出的贡献,在人类发展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和吸收性,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则强调在坚持科学的扬弃精神和历史唯物主义原则的同时,继续汲取和改造中华文化文明中一切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在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胜利的进程中,中华文明依然是我们具有坚实储备的的智慧宝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坚持发展振兴中华民族的中国人民,则要继续坚持科学的批判精神,既要担当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重任,又要担当中华灿烂文明的当世传人。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和文化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因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而日益加深了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根基, 而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必因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焕发出更蓬勃的生机和更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2]江泽民.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J].求是,1998,(4):2.
[3]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0.
4.浅析佛教对当代人思想的影响 篇四
摘要:佛教作为由外国传入的宗教,在西汉时期传入中国之后,不断地经由与中国本土文化的融合,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中国人的思想产生了深远且深刻的影响。直到今天,即使不信仰佛教的人,佛教的思想也同样的影响着人们对于伦理,社会等等的看法。
关键词:佛教 思想影响 伦理 社会 功效
自传入中国以来,佛教就一直不停的在和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融合,因此,现在的佛教严格意义上讲并不是真正的外来宗教,而是中国化的佛教。这也是为什么佛教作为中国的所有宗教中传入中国最早,教义本身又和中国世俗很遥远(讲求出世和远遁),但是影响力却又相对较大的原因之一。
因此,我们讨论佛教对中国人思想的影响,尤其是对当代人思想的影响,包含但不是完全的限于作为宗教的范围内。我们更看重佛教作为一种思想,作为一种植根中国文化的观点,对更大范围内的人们的思想的影响。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所以,在论述的过程中,我们不局限于对于佛教经典的摘抄和理解,1
更多的是利用一些现实中普及化了的佛教的观点来作为我们的论据。并非是没有论据,只是我们论证的是佛教的影响,而不是宗教本身。佛教对当代人思想的影响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佛教思想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情趣
人们接受一个事物,选择对齐的态度,根据心理学的观点,最早是依赖于审美的好恶而不是理性的分析。佛教之所以能被人们接受,在于他所蕴含的美学价值被人们接受。
佛教可供人们审美的东西很多,佛经本身就是其中之一。佛经的翻译者全是饱学之士,因此佛经既有思想价值,也有文学价值。朴实的深邃的文风,影响着中国人的审美情趣。这一点当代人肯定会有的,但是最著名的例子还是唐代的诗人王维,因为痴迷佛教,把自己的号变成了“摩诘”(化用佛教经典《维摩诘所说经》),其诗画多有禅意,后世人称“诗佛”。这种非喧闹的,素雅的,审美情趣,今天对于人们还有很大的影响。比如人们选择住所,别墅,旅游地等等的时候,会不自觉的向往具有出世意味的地方,以远离喧嚣和聒噪,求的心灵的宁静。
其次佛教的艺术,包括寺庙,造像,壁画等等的特点,在人们对装饰等的审美选择上也也有着很深远的影响,这里就不在赘述了。2.佛教是人们思想的寄托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物质的和精神的欲望被工业文明不停的放大,媒体在其中推波助澜,同时,由于社会
法律和规则体系的不完善,使得贫富差距尖锐,现代人心灵受到的冲击越来越大。普遍表现为对现实社会的不理解和抗拒。人们的压力无处宣泄。
于是佛教的一些思想,就顺势成为了人们寄托心灵,精神上远离社会的庇护者。比如因果报应,比如出世的世界观,比如对财产的淡然,对争斗的弱视,对于名利的回避,都成为了人们回避现实,求得心灵宁静的安慰。
这点从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扮演者在事业鼎盛之时毅然出家以及越来越旺盛的寺庙香火可以看出。我们仅仅举一个例子,很多人并非佛教徒,可能对于佛教的思想也没有很深入和系统的了解,但是,见到寺庙还是要拜一下,很多人还是选择具有佛教内容的饰品,不管出于什么动机,求得思想的解脱以及所谓的“神灵庇佑”以减轻在现实社会中的不安全感总是占了很大的部分。因为佛教的思想以及佛教的很多作为,一定意义上对他们起到了心理平衡的参照,同时崇拜偶像又可以使人们获得安全感。这个都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得到严格的论证,这里就不在细说了,大家体会的到。
佛教的艺术也一定意义上起到了这个作用。我们举佛教的音乐来说明。
音乐本身就有使人安静的力量,为人们提供美的感受,缓和情绪。日本江本胜博士的试验小组经过多年的科学试验, 他们发觉: 当水听了优雅的音乐结晶会变得很漂亮, 而听了吵闹的音乐时则变
得扭曲、丑陋, 听过贝多芬《田园交响曲》的水后, 结晶正如明朗爽快的曲调那样美丽而整齐;听过韩国民谣《阿里朗》的音乐后(该曲描述恋人痛苦分手的情景),结晶呈现分离似的独立的痛苦状态。我们有理由相信,音乐的这种作用同样物理的作用在人的身上。对人的身心产生影响。
佛学的音乐产生于最简单的法器之中,最早是诵念佛经的伴奏。后来人们发现这种声音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于是就把佛学的音乐单独的抽离出来,形成了新的音乐形式。这类佛乐的旋律起伏不大, 节奏简单, 没有大起大落的音浪, 通过反复的唱颂、唱念, 使内心的情感、情绪平稳而达致平静。在佛教音乐中体验的“净”, 则是绝去一切妄念的精神澄炼和在幻象中呈现的随缘自在的真如世界;而在那“静”中, 体验的是有着盎然生机, 有着安闲自在、超然自得的心理状态。平和的音调可以使人保持正常、清醒的思维和想象空间, 更能净化身体内的水, 使体内的水结晶变得更美丽, 令人身心和谐顺畅, 保持神清气爽的精神状态, 利于工作、学习和生活。
我的一个同学并非佛教徒,但是他的手机中就存放着很多佛教的音乐,据他自己说烦躁的时候听一听,可以有豁然的感觉,放在这里算是一个不严谨的例证。
同样可以作为这一点论证的还有大家都熟悉的千手观音的表演,这个就不用赘述了。
总之,佛教的思想及衍生出来的艺术形式确确实实为人们的思想
提供了寄托。同时产生了很多的社会功效,这一点我们后面有论述。
3.佛教影响着人们性和婚姻的观念
这个标题大家看了可能会觉得不靠谱,因为一般认为,佛教和男女之事是没什么关系的,佛教严格的禁止欲望,所以这是一个伪命题。
其实不然。如前所述,我们的佛教是世俗化和改良的,否则他也不可能生存下来,因此佛教本身对于这方面肯定会有迂回的地方。事实上确实如此,这里出于严谨,我们要运用一些佛教的教义了。但是同样,我们不纠缠,只用两句话来作为证明,一,佛教提倡轮回之说,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一般人看来,佛教是不能谈“情”说“爱”的,然而色空不二,佛法在最深处,打破一切界限。从一个男性心理和生理的角度来解释。对于男人来说女人的概念就代表了性或欲以及情或爱。性与情,或欲和爱乃交织在一起,是无法分开的。常人的爱,男女的爱,没有无欲的情,也没有无性的爱。性或欲乃生命的原动力,藏在情或爱的背后。唯有性或欲,非人也,只认情或爱,不承认有性或欲,人之伪也。性、情、生命三者互动,单有情,不能有生命,但没有性,一定没有生命。各种各样的爱情模式、男女相悦,外在是一种很美的情感,内在是人类传宗接代的欲望驱使。因此承接轮回学说,性、欲爱,正因为能够创造生命,从佛教的角度讲,便成为轮回之因,轮回之根本,因此上,佛教并不反对
性,至少对世俗是这样的。
我们可以在这里得到我们的第一个结论,佛教对这个话题是有关的。
然后佛教认为欲望是人痛苦的根源,因此上绝对的反对纵欲。但是性作为人的生命原动力,想要断除,谈何容易?认清并断除欲望,对于宗教修行者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何况普通的常人呢?这种欲望,是“最深的梦”,是“永远的忧伤”。人们既想超越,又很难脱离这生命的根本,因此,始终处于一种慨叹,一种犹疑之中。悟到了些许个中真味,但又不明晰清朗。不即不离,若即若离,兜兜转转,游行其间。
如前所述,社会的高速发展是人们的欲望膨胀,这个,从当今流行的一些名词,如小三,二奶,婚外情和婚外性,等等以及各种已经蔓延到少年的门事件。各种门事件的爆发其实是对中国社会的严重警告,欲望的泛滥已经到了很小的孩子们的身上,而且他们显然并不打算抑制这种欲望,而且以欲望得到发泄为荣,否则这些东西也不会出现在网上。我们不反对人的正常欲求,但是,这种欲望的泛滥的危害是不言自明的。
由此,我们得出第二个结论,人有欲望是没错了,但是欲望泛滥就显然有他的危害。
佛教不但对人们的欲望提出了解释,而且对人们摆脱欲望带来的痛苦提供了疏导的办法。
出家是最彻底方式。出家修行的目的就是尽可能的断除欲爱,截
断生命之流,为走上解脱之路、济世度人打下第一个基础。因此不再滞着于男女之间人之常情,而将之转移成一种超越的爱。当然这个可行性太低了。于是佛教的思想提供了更加可行的方式。佛教给出经由禅定的不同形式,疏导欲望的有效方法,甚至佛教针对欲念较强但智慧很大的某类根机的人给出一种男女双修的特殊方法,这就是密宗的出现,现在主要是藏密。印度教的性力派与佛教的密宗,只有形式上的类同,但根本理法上则完全不同。但如果佛教密宗行者不能观空执中,g契理契机,克服转化物理的障碍,不但不会解脱,反而会与普通人一样堕入恶道。所以这种修法有很大的挑战性和危险性,并不是多数人能够承担的。大部分还要从心理上起修,或者渐修,或者导归净土,或者修禅顿悟。能在性事这种生物最难摆脱的生理、物理局限中,观空解脱比在心里上要难得多。
因此我们可以的出第三个结论,接受佛教的思想对于人们缓解欲望带来的痛苦是有作用的。
基于以上三个小的结论,我们可以看出,接受佛教的思想并不意味这完全的脱离欲望,可以敦促人们更合理的,更健康的疏导欲望。
上述的思想当然不仅仅局限于性的方面,同样适用于其他的欲求。因此教的思想对于人们的欲望的观念产生了影响,是 不言而喻的了。
关于婚姻。佛教并不干涉世俗人的社会组织——家庭,但是有个
前提,就是婚姻的基础一定是有共同的利益基础和思想基础,否则就不会稳定。没有共同利益、共同思想的婚姻,觉得不会产生稳定的家庭。比如,因为人的贪欲而聚合在一起:贪恋性色、贪恋财富或地位、为子嗣而结合等等,都是不同的贪念的表现,这样的婚姻必然是不幸福的。再有婚姻双方没有共同生活目标,彼此不能互相进步,而是贪图个人享受,或好逸恶劳,或游手好闲不务正业,这样的婚姻也会带来不好的结果,仍然未脱佛法因、缘、果的解释。因此,一定意义上,佛教的思想也对人们的家庭观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有利于维护婚姻的稳定。4.佛教对人们生态思想的影响
佛教的生态思想是建立在“缘起”论基础上的。所谓“缘起”,是指现象界的一切都是由各种条件和合形成而不是孤立的存在。宇宙中没有不变的实体,条件是在不断变化的,事物也在不断变化之中。佛陀的的弟子阿说示曾经转述这一思想:“诸法因生者,彼法随因灭,因缘灭即道,大师说如是。”“因”就是条件,是内在的直接原因,万法由条件而生,由条件而灭,缘则是外在的起辅助作用的间接原因。因缘的聚散合离导致了事物的生灭,佛教称之为缘集、缘生、缘灭、缘起
根据这个基本理论,佛教认为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植物,也是息息相关、相斥相成的,不能断然分割而单独存在,这是佛教对生命关怀以及生态思想之根本。
因此,接受佛教思想的人们,对于生态的建设,具有积极的影响。
首先,佛教提倡戒杀,佛陀出家、在家的各种戒律都以不杀生为根本重戒,极力宣扬慈悲戒杀。告诫弟子用滤囊取水,这样既卫生也保护水中生物,佛陀甚至禁止弟子残害草木。据说释迦牟尼前世修菩萨道时,在山中坐禅,鸟在其发髻上做巢孵卵,他怕伤幼雏而端坐不动,直到鸟雏生羽。佛陀认为不杀生的理由有二:一是慈悲心,二是避免杀生恶业。因此,为了劝诫人戒杀护生,还以诗、书、画、歌等形式编印宣传资料。
放生是中国佛教徒普遍进行的修行实践,并得到一般社会民众的尊敬。在中国民间,放生是颇受尊敬的善行,人们喜欢在节日放生,也愿意到寺庙放生。为满足教徒的放生意愿,许多寺庙建有专门的放生建筑,叫做“放生池”。放生池一般多设在佛寺门前或周围,池中置水,大的放生池中还有假山、亭子、花草等,供生物生存休栖。佛教还有专门放生的法会,叫“放生会”。我们不管他的具体的理论推理过程,单就效果而言,这一思想就影响着人们去保护生物,仅这一点就够了。
其次,佛教提倡素食。这一点来说,根源于不杀生。接受佛教思想的人,会对素食有所偏爱的。具体的意义及不分析了。再次,佛教思想对人们追求自然的生态环境有积极的影响。佛教徒有植树造林、养林护林、栽花种草的优良传统。佛教寺院通常都是林木葱郁,鸟语花香,环境清幽。这既是缘了“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理念,也是出于参禅修道的环境需要。在佛教寺庙的重重庭院中,教徒们广植花木,或植松或种柏,或栽银杏,或
培育紫荆、藤萝。有的庭院中,还掘有荷池,叠有假山。对于普通人来说,从视觉、听觉、嗅觉诸多方面,顺应自然,点染自然,升华自然,使环境最大程度上与其宗教理念、生命感觉相和谐,这不得不说是佛教思想对人们追求生态观念影响的结果。最后,佛教要求教徒俭朴生活,注重修行,过物质上贫乏、精神上却无尽富有的生活。在简朴的生活中寻求心灵的净化,涵养的提升,这与现代环保运动所推崇的绿色消费有异曲同工之处,佛教徒的这种生活应当是资源节约型的,这对于今天物欲泛滥的生活方式是一个良好的示范。接受佛教思想,对于物质的看法会有很大的改变。不管是出于怎么样的目的。5.佛教对人们社会思想的影响
佛教对人们的思想影响更多的是体现在社会方面
(一)以佛教缘起理论和“少欲知足”的思想,引导信徒和社会普通民众在充盈的财富和丰富的消费品面前克制贪欲,淡泊名利,一心为民众和社会努力奉献。这样既能有益于个人保持心平气和的状态,减少烦恼,使身心愉快,也能在关爱和利益群生过程中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受到周围人们的尊敬。
(二)以佛教的教人止恶行善的思想进行教化,使信众乃至一般民众从身、语,意三方面提高道德修养,以慈悲、戒贪、廉洁、宽容、诚实、忍让、和蔼等道德规范要求自己,并且致力积德行善,以关怀人帮助人为乐,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参与兴办慈济事业和社会福利机构,积极参加国内外的扶危济困,赈灾救难的
活动。
(三)以佛教的“不杀”和慈悲的思想,教导民众爱护人乃至一切生灵,在人与人之间建立和睦协调的关系,为促进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宗教与宗教、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和谐共处,和解和合作,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并且积极参加保护动物,保持生态平衡的活动。
这些思想都一定意义上是人们懂得相互尊重和共处,影响着人们对社会的看法。
6.佛教影响人们对社会矛盾和公益事业的看法
一般状况下,人们对于公益事业是支持和提倡的,但是,出于种种原因,精神上的层面更多。佛教对于人们的这种思想走向实践有着影响,不管他是出于怎样的动机,背后有着怎样的佛理支持。在贫富矛盾尖锐的情况下,投入公益事业,使人们可以更好的认识社会的矛盾,缓解极端事件的发生。7.佛教对人们思维方式的影响
这一点有很多体现,但更多是潜移默化的,我们只举两点。首先,思辨的思维方式。在佛教的思维方式中,最具特色或在思想史上最有价值的是其否定形态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式是在吸收和改造印度婆罗门教的相关思维方式的基础上形成的,而且在佛教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得到充实。
但这种思维方式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在当代仍值得重视,对
今天的人们仍有借监意义或重要启示。这种思维方式的一大特色是重视用某种形式上的否定手法达到对事物的真理性认识,这种否定手法并不是虚无主义的否定,而是为了更高层次的肯定,是为了对万有本质进行有效的正确把握。这种思想的有很多来源,尤其是对于教育多元化的今天,但是,佛教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肯定占一定的位置。
还有,业报论。这个太熟悉了,代表就是深入人心的那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很多文化中都有这种思想,很难说到底是谁影响了谁,但是,佛教肯定是来源之一。
作为文化层面的,佛教更多是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和很多其他的思想缠绕在一起。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认为他重要把他放在后面,但是篇幅却不长的原因。
8.佛教对人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
作为佛教对人们思想的影响,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无疑是最终极的。一旦他的影响到了这个层次,就很说明那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思想了,而是一种生活的方式了。由于他相当的重要,所以我们要提出佛教的理论根据。首先,平等的观念。
佛教认为,不存在一个万有的主宰体,事物是缘起的,是互为因果的,互为条件的。不仅一般的事物中没有这种主宰体,而且在人或人生现象中也没有这种主宰体。如佛教把人分析为“五蕴”,即色、受、想、行、识。这五种要素在佛教(小乘佛教)中无高
低主次之分。佛教的这种无主体或“无我”的理论与其在伦理思想上的平等观念显然是相呼应的:既然万有中没有主宰体或一切的主体,又怎么可能会在社会中存在一个永远高于其他种姓的最高种姓呢。佛教教规中规定了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等。无论是杀生还是偷盗或邪淫都是对他人的侵犯,其行为都是建立在一种别人与自己不平等观念的基础之上的。如婆罗门教中的一些派别虽然也讲不杀生和不任意拿走别人的东西等,但这主要是适用于相同种姓之间,而在上等种姓对待下等种姓时,则不受此限;上等种姓在许多场合可以任意处置下等种姓或其物品,包括伤害下等种姓的生命。佛教对于这种不平等的观念是坚决反对的。抛弃了思想的产生背景,单就平等的思想而言,确实有佛教的因素在里面。其次,克己观念。
佛教学说中与克己观念直接相联系(或作为克己观念的直接表现形态)的理论有不少。例如佛教有关“三毒”的理论、有关“三学”的理论等都包含着克己的观念。
佛教认为,人之所以陷入生死轮回的痛苦之中,与人总是为“烦恼”所缠绕有关。烦恼有多种,但其中主要的有三种,即所谓“三毒”。三毒具体指贪、嗔,以及痴。克己可以使人摆脱这些烦恼。我一直认为,在一个欲望横流的社会,理性与克制是一种美德。但是,克制欲望又似乎很难做到。佛教在提倡克制的同时,也提供了方法。在佛教理论中,关于如何克己的具体方法,直接论及
较多的是所谓“三学”。三学即戒、定、慧。“戒”就是佛教的戒律或戒条,是信徒必须遵守的规则,佛教以此来约束信奉者的行为。凡是虔诚的佛教徒都把戒律作为克制自己贪欲、戒除不良行为的准则。佛教的戒有多种或不同阶段,如可以分为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等。佛教的戒一般收在各种“律藏”之中。这些理论人们虽然未必看得到,但是还总是在无形中影响着人们的。因为他早以成为了文化,本土化的文化。再次,慈悲利他观念。
佛教讲“平等”,讲“克己”,就自然也要讲“慈悲利他”。在“慈悲利他”中,“慈悲”是佛教一直讲的,而“利他”则主要是在大乘佛教形成后才大力强调的。
佛教的慈悲不仅指要对自己之外的他人慈悲,而且有时也指要对一切有生命之物慈悲佛教的不杀生等戒规就具有这方面的含义。慈悲在佛教教义中也常被包摄在所谓“四无量心”之中。四无量心中除了慈和悲之外,还包括喜和舍。“喜”指看见他人快乐而随之欢喜。“舍”指内心保持不偏执的平衡,平等无差别(舍弃亲疏差别)地利益众生。很多的人也许不懂佛理,但是肯定会在某种程度上践行这些思想。因为文化受到了佛教的影响,而我们生活在这种文化之中。
总之,作为一个充分的与中国文化相融合的宗教,佛家的一些思想已经深入我们的传统文化之中。现代人也许更多的是无神论者,但是,佛家的思想还是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更多的作为一种文化大环境的背
景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分析佛教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对于人事宗教的价值,分析社会思潮等等都重大的价值,对于心理学,社会学,宗教学,伦理学,等等都有着重大的研究价值。
共15页,7570字。
参考文献:1.胡丽娟,佛教音乐对构建当代和谐社会的积极意义,《艺术研究》 2.中国佛教信息网
3.长安万岁,佛教的伦理思想与现代社会,百度贴吧
4.红尘客,佛教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和发扬人间佛教的优越性,中国佛教交友网
5.张朝勇,佛教的生态思想及现实意义,中国知网 6.杨曾文,佛教和谐思想诠释及其当代意义 7.百度知道相关条目
5.佛教体系 篇五
中国最早的寺庙
河南洛阳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老城以东12公里处,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为中国第一古刹,世界著名伽蓝,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
藏传佛教,或称藏语系佛教,又称为喇嘛教,是指传入西藏的佛教分支。藏传佛教是以大乘佛教为主,其下又可分成密教与显教传承。
中国藏传佛教最早的寺庙
甘丹寺是格鲁派六大寺院之首,而且是最早的一座。它与哲蚌寺、色拉寺合称“三大寺”,甘丹寺建于明永乐七年(1409年),位于拉萨以东40公里处,达孜县境内,黄教创始人宗喀巴15世纪在藏地推行宗教改革,甘丹寺便是他亲自建立的格鲁派第一座寺院。
南传佛教,又称上座部佛教。是指现在盛行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及我国云南省傣族地区等的佛教。它是部派佛教中的一个派系。
中国南传佛教最大的寺庙
勐泐大佛寺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州府景洪市城郊,是中国最大南传佛教寺庙。勐泐大佛寺是在古代傣王朝的皇家寺院“景飘佛寺”的原址上恢复重建的,“景飘佛寺”是傣族历史上一位名叫拨龙的傣王为纪念病故的王妃南纱维扁而修建,据史料记载:“景飘佛寺”始建于明代,是南传佛教象征十二版纳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版纳佛教活动的重要场所。
释迦牟尼常被称为“佛”或“佛陀”,意为“觉”、“智者”。汉语中没有相对应的词汇,古代的翻译家只好用音译,世俗将“佛”列为神,而它的本意却被淡忘。在汉地佛教(大乘佛教)、藏传佛教(密宗)和云南上座佛教(小乘佛教)三大流派中,对于佛的认识存在着差别: 上座佛教把释迦牟尼看成是人间的导师,是人不是神。而汉地佛教中把释迦牟尼神化。汉地佛教和藏传佛教中佛的种类繁多。
1.释迦佛。也称“如来佛”。即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如来佛只是民间的一种俗称。历史真有其人,他的生活年代与孔子同时。佛教教义中,释迦佛右有文殊菩萨,左立普贤菩萨。
2.七佛。大乘佛教认为在无限的时间空间里,每个世界,每段时间都有佛教化众生。按时间顺序,分别为1毗婆尸佛、2尸弃佛、3毗舍婆佛、4拘楼孙佛、5拘那舍佛、6迦叶佛、7释迦牟尼佛。事实上除了释迦牟尼外其余都只是佛教传说,所以其余六佛在民间影响并不大。这些名字虽然汉文上似乎不大吉祥,原因是梵文音译过来的,在梵文中都有对应的意思。
3.竖三世佛。三世之说是佛教因果报应说的理论基础之一。以“一劫”为“一世”,三世佛即燃灯佛、释迦佛和弥勒佛。燃灯佛是过去佛,释迦佛是现在佛,而弥勒佛是未来佛。在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中常托言弥勒佛下生。弥勒出世成了救苦救难的福音。
4.横三世佛。横三世佛是按地域来划分的,即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娑婆世界的释迦佛,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娑婆”是梵文音译,意为“堪忍”,是指现实世界。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与其左右两大帮手左胁侍日光遍照菩萨、右胁侍月光遍照菩萨统称为东方三圣,或药师三尊,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与其左右两大帮手左胁侍观音菩萨、右胁侍大势至菩萨统称为西方三圣,或阿弥陀三尊。在中国民间影响最大的净土宗便是向往西方极乐世界,崇尚的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又有无量寿佛的称号。中国底层百姓念佛时口念“南无阿弥陀佛[②]”,“南无”是音译,意为皈依。
此外,还有五方佛的说法。
(二)菩萨
菩萨是梵文音译,意为“觉有情”、“道众生”,也译为大士、开士等。在佛教中,菩萨的任务是上求觉悟,下化众生,协助佛解救“苦海”中的芸芸众生。佛教认为菩萨数量众多,但中国影响较大的是四大菩萨,即文殊、普贤、观音、地藏。当然影响最大的当数观音。他们各有分工,文殊表大智,普贤表大行、观音表大悲、地藏表大愿。
1.文殊菩萨。释迦牟尼佛的左胁侍,专司“智慧”,坐骑通常为青师,佛教画雕塑中并通常手持宝剑。五台山被认为是文殊显灵的道场圣地。
2.普贤菩萨。释迦牟尼佛的右胁侍,专司“理德”,坐骑通常为六牙白象,峨嵋山被认为是普贤显灵的道场圣地。
3.观音菩萨。观音菩萨是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左胁侍观音菩萨,通常莲花台上持柳的女性形象,立于他左右的通常是善财童子与龙女。在中国民间,观音菩萨的名气与影响最大,但是许多信徒都不知道观音菩萨经历了一个男到女的演化过程。观音菩萨又有“大慈大悲观世音”、“送子观音”、“千手观音”等说法。普陀山被认为是观音显灵的道场圣地。
4.地藏菩萨。地藏菩萨对于中国百姓来说并不太熟悉,他主要为了救度地狱中的“罪鬼”。按佛教说法只有地狱里没有一个罪鬼受苦他才愿成佛。坐骑为“谛听”,像狮子的怪兽,地球上并不存在。九华山被认为是地藏显灵的道场圣地。
另外还有十二圆觉菩萨、二十五圆觉菩萨的说法。释迦和弥勒未成佛前也是菩萨。
(三)罗汉
佛教认为每个人因修行的功夫不同,所取得的成就也有高低之分,每一种成就都叫作一种果位。小乘佛教把果位分为四等,罗汉为最高等,获得此等可以摆脱轮回之苦,但是大乘佛教中最高的是佛,其次是菩萨,再其次才是罗汉。
1.十大弟子。相传释迦牟尼传道45年,弟子很多但最得意的是十大弟子,分别是:摩诃迦叶、阿难、舍利弗、目连、须菩提、富楼那、摩诃迦旃延、阿那律陀、优波离、罗睺罗。其中最为著名的应该是迦叶与阿难。小乘佛教中,迦叶与阿难分别是释迦佛的左胁侍与右胁侍。大乘佛教中,亦有迦叶、阿难与文殊、普贤共列释迦佛两侧的。
2.十八罗汉。最初是十六罗汉,是释迦牟尼的弟子,佛经上讲是受佛嘱托,不入涅槃,常住世间,受世人供养而为众生造福的。主要语出唐玄奘所译《法住记》。后两位是以后加上的。对于中国人来说只知十八罗汉却不知各自名号与来历。十八罗汉是托塔罗汉、探手罗汉、过江罗汉、芭蕉罗汉、静座罗汉、骑象罗汉、看门罗汉、降龙罗汉、举钵罗汉、布袋罗汉、长眉罗汉、开心罗汉、喜庆罗汉、挖耳罗汉、笑狮罗汉、伏虎罗汉、沉思罗汉、骑鹿罗汉。
3.五百罗汉。另外一种较流行的说法是有五百罗汉,原五百只是个虚数,只是言其多。后来南宋有位高道素花了不少心血将其名号一一落实。当然没有任何典据,只是附会之谈。
(四)护法神
佛教中护法神是佛教中最为丰富、奇幻的一部分,这些大多来源于印度婆罗们教和民间神话中。他们被吸收进佛门后有了新的来历,并赋予各种神力,列为六道之首,高于人类但是没有走出三界,仍在六道轮回之中。功能与任务是保护佛法。
佛教汉化后,护法神多是汉人的形象,各大庙宇,大雄宝殿中护法神完全是古代帝王将相和后妃贵妇的打扮。由于数量众多,且多位中国人不熟悉,故列几个熟悉的护法神稍作简介。
1.四大金刚。也作四大天王,即东方持国天王(手持琵琶)、南方增长天王(手杖宝剑)、西方广目天王(手缠赤索)、北方多闻天王(手持保伞)。他们掌管着“风调雨顺”。寄予了中国农民美好的愿望。
2.托塔李天王与哪吒。可以说这两个人物中国人较为熟悉的,甚至被中国道教的神仙体系中吸收,在《封神演义》与《西游记》里偏重于属于道教神仙,《西游记》里托塔李天王是在玉皇大帝下的天兵天将总司令。至于说托塔李天王是李靖那完全是唐末将李靖神化的结果。托塔李天王与哪吒汉化得最为彻底。
另外佛教中护法神我们熟悉的还有哼哈二将,这是《封神演义》渲染的结果。我们还能听到天龙八部的说法。天龙八部是指佛教中的八种天神,又叫“八部众”、“神龙八部”,俗称的“夜叉”便是一类护法神。其主要来源于婆罗们教和印度民间神话。
佛教整个的神仙体系较为完备,从佛—菩萨—罗汉—护法神,等级鲜明,数量众多,分工也较为明确。但在中国土地上,中国人所熟知的有释迦牟尼佛、弥勒佛、阿弥陀佛、观音。释迦牟尼佛是佛教的开创者自然功不可没、弥勒佛是未来之佛自然不可得罪、阿弥陀佛熟知是中国大地上特别是地层净土宗最流行的原因。至于在表大智的文殊菩萨,表大行的普贤菩萨、表大悲的观音菩萨、表大愿的地藏菩萨中,最受中国老百姓欢迎的是表大悲的观音菩萨,而不是专司智慧的文殊菩萨显示了中国传统“道德重于智慧”的认识,表现出了中国重视道德的传统。观音菩萨的德行恰恰与中国传统儒家推崇“扶匡济世”、“以天下为己任”的文化相适应。
6.暑假修学旅行方案 篇六
一、指导思想:关爱学生的心灵健康,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深入推进素质教育,让学生亲历社会、见证文化、开阔视界、体察真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二、活动宗旨:体验科技魅力,感受历史文化底蕴
三、活动组织:成立盛桥中学修学旅行活动领导小组,策划修学旅行活动的线路,组织修学旅行活动的开展。领导小组下设修学旅行办公室,全程负责修学旅行活动的实施,全面保障修学旅行活动的安全。
组长:佘长亚副组长:朱远清许从雨
成员:祁增松徐乐天高文龙吴量高勋夏帮青
夏旭红高翔孙成文李大庆刘小平
办公室主任:徐乐天副主任:吴量高勋
成员:许晶莹吴宗江孙成文李大庆刘小平
四、活动内容:走进科技名城合肥,体验科技魅力;参观历史古都南京,感受历史文化底蕴。
线路一:科技名城合肥游——李鸿章故居、合肥科技馆、中国科技大学、包公文化园、安徽省博物院。
线路二:历史古都南京游——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雨花台、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总统府、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中山陵、玄武湖公园。
五、活动安排
1、宣传发动。各班级召开主题班会宣传参加修学旅行活动的意义和目的,由学生自愿报名参加。
2、组织报名。发放《致学生家长一封信》,取得家长配合与支持,班主任须凭家长亲笔签字确认的回执接纳报名,必要时要和学生家长当面确认。
3、登记造册。各班按两条线路分别登记造册,于7月10日前报校团委,7月中、下旬择日出发。
4、制定预案。根据学生报名情况制定具体活动方案,并制定安全预案和特发情况处置预案,确保活动安全、有序进行。
六、修学内容:主题征文和绘画摄影展览
1、主题征文
(1)征文内容必须以“体验科技魅力,感受历史文化底蕴”为主题,文章主题鲜明、立意深刻、健康向上、条理清晰、表达流畅,题目自拟,体裁不限。诗歌、散文、议论文等文体均可,诗词20行以上,其它文体800-4000字左右。
(2)征文方法采取班级推荐和自由投稿参赛双结合的方式进行。要求每一名参加修学旅行的同学撰写一篇征文,一人一稿,一稿一作者。
2、绘画摄影展览
(1)内容与主题:参赛作品要求围绕本次活动主题,结合活动实际,内容积极健康向上,展望美好未来。
(2)形式及要求:绘画作品均为40×60厘米(四开大小),使用材料和表现形式不限。摄影作品需5寸以上扩印片并报送电子版。
(3)作品报送:作品需标明作者所在班级、姓名、作品名称等事项
主办单位:庐江盛桥中学协办单位:安徽新世界国际旅行社 附:
1、科技名称合肥游日程安排
2、历史古都南京游日程安排
庐江盛桥中学
二〇一二年六月二十六日
科技名城合肥二日游
一、行程安排:
D1: 早上乘空调旅游车从庐江盛桥出发,上午抵达赴乘车赴李鸿章故居(游览时
间1.5小时),是典型的晚清江淮地区民居建筑, 布局整齐,结构严谨,雕梁画栋,是合肥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名人故居。中餐后赴合肥科技馆(周一周二闭馆),包括主展厅5个楼层,设有儿童、数学、力学与机械、人体奥秘、气候变化与低碳生活、信息技术、声光电等多个展区300多件(套)各类科普展品,后赴中国科技大学东校区参观(需要校方开介绍信,并且需要校方给他们电话),是全国首批7所“211工程”和首批9所“985工程”建设的高校之一,是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点建设院校,是我国唯一拥有两个国家实验室的高校。是国家“111计划”和“珠峰计划”重点建设的名牌
大学。是全国唯一由中国科学院直属管理的全国重点大学。入住酒店中晚餐宿:合肥
D2:早餐后,乘车赴包公文化园(提前三天预约,参观函加盖学校章并提供学生姓名和身份证号,游览时间2.5小时),游包公祠、包公墓园、包河、浮庄、脚印塘等。中餐后参观安徽省博物院(周一闭馆),馆藏文物22万件,已鉴定珍贵文物近2万件,其中一级文物近1000件;是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下午返回我们温馨的家(含早中餐)
二、服务标准:
交通:全程空调大巴车
住宿:酒店双人间(独卫、空调、彩电、热水)
门票:景点大门票
餐费:一早三正餐(十人一桌,九菜一汤)
导游:全程导游服务
保险:旅行社责任险(最高保额50万)、旅游人身意外险(最高保额8万)
三、综合费用:298元/人按50人核计(我社另备常用药品)备注:本行程单附件编号为,与正本合同编号一致。
1、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质量监督、投诉电话:0565-7329498,我公司质量监督、投诉电话:***
2、在不减少景点的情况下,我社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具体行
程游览顺序;
3、在旅游过程中请保持举止文明,记好导游员的联系方式,外出需得到导游和带队老师的同意且要结伴而行!
4、在旅游途中公共场所请同学妥善保管好自己的私人物品;
5、请同学在旅游景点中注意安全设施、环境、天气情况等,保障自身安全;
6、当遇到人力不可抗拒的因素,而产生的费用由游客自己承担;
7、住宿时若产生单男单女,安排三人间住宿,严禁夜晚私自外出!
8、为了自身健康,请同学自备洗漱用品、水杯,不要暴饮暴食、生冷的食物,更不要在小摊贩处购买食品;
9、出门在外请带好身份证,若无身份证请携带户口本,游玩请穿平底便鞋以及夏季常用换洗衣服两套;
10、旅游过程中,要有集体观念,统一行动,互相帮助,不要独自离开或者随意更改旅游地点和时间;
11、不要携带过多现金,更不要轻易将现金外露;
12、要有安全防范意识,不要接受陌生人给的东西、搭讪和纠缠时要立刻向导游报告,必要时要向警方求助。
历史古都南京二日游
一、行程安排:
D1: 早上乘空调旅游车从庐江盛桥出发,上午抵达古城南京游览国家AAAA级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雨花台(周一纪念馆闭馆,游览时间大约1.5小时左右)游览国家AAAA级景区南京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总统府,游览时间大约1.5小时左右),以总统府为代表的民国建筑群,是中华民国中西合璧的建筑艺术的缩影(门楼,子超楼,煦园,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办公室,清两江总督署史料陈列馆等,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参观时间大约2小时左右)感受日本帝国主义暴行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宿:南京(中晚餐)D2:游览国家首批5A级景区、国父陵园--中山陵景区(游览时间大约4小时左
右):参观博爱坊、碑亭、祭堂、资产阶段革命先行者之墓,观博爱坊、登392台阶、览金山雄风等;游览金陵第一湖——玄武湖公园(游览时间大约1.5小时左右),下午返回我们温馨的家(含早中餐)
二、服务标准:
交通:全程空调大巴车
住宿:酒店双人间(独卫、空调、彩电、热水)
门票:景点大门票
餐费:一早三正餐(十人一桌,九菜一汤)
导游:全程导游服务
保险:旅行社责任险(最高保额50万)、旅游人身意外险(最高保额8万)
三、综合费用:328元/人按50人核计(我社另备常用药品)备注:本行程单附件编号为,与正本合同编号一致。
1、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质量监督、投诉电话:0565-7329498,我公司质量监督、投诉电话:***
2、在不减少景点的情况下,我社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具体行程游览顺序;
3、在旅游过程中请保持举止文明,记好导游员的联系方式,外出需得到导游和带队老师的同意且要结伴而行!
4、在旅游途中公共场所请同学妥善保管好自己的私人物品;
5、请同学在旅游景点中注意安全设施、环境、天气情况等,保障自身安全;
6、当遇到人力不可抗拒的因素,而产生的费用由游客自己承担;
7、住宿时若产生单男单女,安排三人间住宿,严禁夜晚私自外出!
8、为了自身健康,请同学自备洗漱用品、水杯,不要暴饮暴食、生冷的食物,更不要在小摊贩处购买食品;
9、出门在外请带好身份证,若无身份证请携带户口本,游玩请穿平底便鞋以及夏季常用换洗衣服两套;
10、旅游过程中,要有集体观念,统一行动,互相帮助,不要独自离开或者随意更改旅游地点和时间;
11、不要携带过多现金,更不要轻易将现金外露;
7.构建当代佛教修学体系 篇七
一、中国古典舞的神态、运动规律、审美特质
中国古典舞在神韵上具有非常鲜明的东方特征,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身的舞蹈语言,拥有较为完整的审美、表意功能。针对现阶段我国古典舞所达到的高度,对其形态特征、运动规律以及审美特质进行阐述能够对中国古典舞的动作、形态进行了解。对于中国古典舞的基本形态、运动规律以及审美特质进行阐述必然要涉及到教学中的两个占有主导地位的课程——基训课、神韵课。基训课是技能练习课,其课程模式较为系统和科学,但其也只是有选择性的对身体各个部位的技能进行提高和解放,并未脱离出古典舞的整体风格和特质之外。
二、当代古典舞学科体系构建与发展思考
中国古典舞不仅融合了传统的戏曲,同时也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结合了现代的审美观,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和时代感。但中国古典舞仍然立足于古典中,舞蹈的风格尚未脱离传统性和经典性。对古典的概念进行深入理解后我们意识到,即使在古典舞存在很大的发展和创新的今天,其仍不能脱离传统的审美独立存在。若过分的强调现代感将导致传统的审美特质变淡,无法形成具有鲜明古典风格的舞蹈。要进一步提炼中国古典舞的审美特质就需要在以下方面进行深入思考:(1)在传承中保留古典舞的审美特质;(2)在比较中突出古典舞的审美特质;(3)在研究中发展古典舞的审美特质。
中国古典舞的发展建设的过程非常清晰,在近50年来逐渐形成了具有主体性的体系。崔承喜提出以戏曲为基础建立古典舞艺术,并对其进行了全面的整合和提炼,这些建设思路均对后来学者起到了很大的引导作用,并建立中国古典舞最完整、最庞大的主流体系。中国古典舞在教学中可以分为教学训练体系、表演训练体系、创作训练体系和理论体系四个部分。其中发展最成熟、最完善的就是教学训练和表演训练两个体系,其建立的古典舞原则是学科教学、创作、表演的主要方向。
目前,中国古典舞的教学体系逐渐趋于完整,尤其是在训练和表演体系中,已经趋于完善。但在创作体系和理论体系还处于发展过程,其中还存在很大的探索空间。此时就需要我们能够积极的进行思考,为当代古典舞体系的发展开拓更大的空间。艺术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规律,只有不断进行开创、探索才能保证艺术生生不息。在我国,敦煌舞学派和汉唐舞学派是最大的两个舞蹈流派,其在发展过程中也不断的融合,进一步完善了中国古典舞蹈的内容。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只有不断的探索和发现才能铸就有一个中国古典舞的辉煌时期。
虽然古典舞具有非常鲜明的民族特征,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甚至不同文化、政治背景下都会激发艺术家不同的领导,造就不同的舞蹈。与其他的表演形式相比较,舞蹈具有更强烈的象征性,也为舞蹈艺术开拓了更广阔的天地。不同国家的舞蹈都有这种体现。然而在当代的舞蹈创作中也存在着过多引用技巧性语言的问题,这就导致了大量的舞蹈在编排中出现雷同现象,同时也使得大量的舞蹈存在过分的炫技状况,严重脱离了舞蹈本身。此外,也有大量的舞台作品都徘徊在悲伤、压抑的氛围中,这些作品在创作和编排中都忽略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曲解了传统文化的审美特质。因此,进一步完善中国当代古典舞的艺术语言才是教学、创作中的当务之急。
古典舞蹈语言体系的完善不仅需要对古典舞蹈语言进行提炼、规范,同时还要从历史中挖掘古典艺术的审美和语言体系。可以从古典诗词歌赋、舞蹈、美术中探寻古典舞蹈语言,也可以借鉴欧洲古典艺术来完善、整合我国的古典舞蹈语言体系,还可以探寻民间舞蹈来完善自身语言体系。民间舞蹈来源于民间也来源于生活,而艺术源自于生活且高于生活,整合民间艺术有助于古典舞蹈语言体系的形成。
三、结语
中国古典舞学科的建设和教学是舞蹈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基础,中国舞蹈教学体系已经逐渐趋于完整。我们应该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理性、科学的体系建设,尤其是理论学的建设,其对今后古典舞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摘要:中国舞蹈历史发展极具特殊性和复杂性,其在形成的过程中逐渐融入了戏曲,风格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现代中国古典舞是人们对传统舞蹈的复兴,在现阶段的教学中已经形成了初步的教学体系,拥有了一系列的教学成果。但与中国古典舞的教学实践相比,教学的理论研究相对薄弱,本文将对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发展进行研究。
【构建当代佛教修学体系】推荐阅读: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08-06
如何构建激励体系10-03
构建科学养老体系10-15
如何构建历史知识体系09-27
企业纳税管理体系构建08-15
人力资源体系构建思路09-17
提升文化育人理念构建育人体系07-14
烟草公司如何构建现代营销体系09-17
风控体系构建与完善之道06-26
企业管理者综合素质体系的构建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