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堂学习活动总结

2024-07-20

高校课堂学习活动总结(精选8篇)

1.高校课堂学习活动总结 篇一

学习小组交流优化策略的研究课堂研讨活动总结

20xx年xx月,我参加了学校举办的“学习小组交流优化策略的研究”课堂研讨活动。在本次活动中,我执教了三年级数学第九单元《集合》,并参加了三、四年级和一、五年级部分教师的数学听评课。在自己上课和听课的过程中,感觉所有的老师都注重小组合作学习,并能将小组合作学习运用的比较好,学生参与小组学习也显得比较成熟。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小组成员间的交流比较成熟

这次活动的主要观察点是学习小组的交流。在每一节课中,老师都采用了一次或两次的小组合作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小组长能组织本小组的同学有序的进行交流,并能在全班汇报时说出小组的观点。和前几轮听课进步最大的是,小组内的交流变得有序,组长的组织能力也有的很大的提高。

2、集体备课扎实开展

本次研讨活动的一大亮点是集体备课。这次研讨课,每个年级组都进行了集体备课研讨,备教材,备学生,备教学方法和教学流程。在集体备课中,同年级组的老师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由于不是在同一天讲课,在第一位老师执教完后,大家又对这一节课进行新的研讨打磨,所以,虽然是同一个课题,但每节课都有每节课的精彩。

例如三年级组老师选的课题的`《集合》,前几位老师都根据集体备课的教学流程进行了试讲,在听了几位老师试讲之后,胡玉洁老师重新设计了教学素材,创造性的运用了本班学生的情况制成统计表,让学生身边熟悉的同学成为数学研究的内容。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被充分的调动起来。有了集体备课的流程,再创造性的使用,会让课堂教学更加新颖、实用。

3、教学理念更加创新

在这次“学习小组交流优化策略的研究”课堂研讨活动中,所有教师都能根据本班学情设计出适合学生的教学预案。课堂教学不走形式,需要讨论的疑难问题放手让学生讨论,能让学生解决的问题放手让学生解决,教师都能够充分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课堂教学真实、高效。

例如,刘洪霞老师执教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创设了动画情景:美羊羊和喜羊羊有两块地,由于位置不方便,想交换位置,从而找出这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两块地的面积一样吗?怎样探究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然后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探究出平行四边形可以转化成长方形,从而推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学生在积极思考,大胆尝试,在主动探索中获取成功并体验成功的喜悦。所有教师都能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同时将观察、操作、讨论、转化、等有效的学习方法运用到课堂教学当中,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建议:

1.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还需进一步优化

作为教师,不仅仅是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会学习,会思考。这次课堂研讨课中,有些老师安排了合作学习,但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提示的太多,让一些问题没有合作的必要。还有的老师没有说明合作的要求,只是随便说一句自学某一节内容,学生也很迷惑拿起书来随意翻翻,没有任何时效性。如果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一定要让学生明确合作的内容是什么,才能进行学习。

2.教师语言需进一步锤炼

在这一轮“学习小组交流优化策略的研究”课堂研讨活动中,每个年级确定的基本都是一个课题。每一位站在讲台上的老师都想完美地演绎自己的精彩,可是每个人呈现出来的却大不相同。同样的课题、同样的教学设计,为什么会给听课的老师不同的感觉?我觉得这和老师的教学语言分不开。老师在课堂上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无不影响着学生情感体验,对整个课堂氛围也起到很关键的协调作用。这次研讨活动中,老师都努力创设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尽量精炼自己的教学语言,但在教学问题的设计上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和锤炼。

3.全班交流需要进一步提升

在小组交流完进行全班展示时,基本上是组长代替本小组成员进行展示,与其他小组之间的质疑还不是很成熟。有的班级虽然能够质疑和评价,但质疑的问题有的比较浅显。今后应该在全班交流、展示时把相应小组评价跟上,培养全班同学交流的能力,让所有同学参与到集体交流之中。

2.高校课堂学习活动总结 篇二

关键词:社会文化理论,活动系统,高校外语教师,教师学习

与基础教育相比而言, 较长一段时期以来我国高校教师教育偏重职前专业知识的学习, 轻视职后教育教学知识的积淀, 进而导致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成为教师的个人诉求和有限条件下的自我发展, 忽视了社会环境、团队合作等中介的作用。新近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明确提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等发展目标。为此, 高校教师“要把教学任务作为首要任务, 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并“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 建设高素质的高校教师队伍”作为保障措施[1]。

受新兴社科理论思潮、国际教师专业化运动及世界范围内课程改革的影响, 教师发展及教师学习研究正在成为教师教育领域的前沿课题。教师专业发展包括职前教师教育与在职教师继续教育。教师学习则泛指教师专长不断提升的过程[2], 涉及教师个人努力和外部条件作用下的教师知识观念、实践行为和专业认同等方面的变化。随着网络与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 我国传统的高校教师培训模式及学习途径正酝酿一场新的变革。教师自我建构与他人中介作用日益凸显, 教师群体实践活动与社会文化环境的协同作用日显重要, 基于教师共同体的合作环境下非正式学习将成为职场教师学习的主流渠道。

一、社会文化理论的核心概念及发展

社会文化理论 (sociocultural theory) 源于文化历史学派创始人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 (Vygotsky) 。该理论因强调个人认知发展的社会环境与文化中介而得名。社会文化理论的核心概念包括中介、最近发展区和内化等, 这些最初应用于儿童认知发展的概念对理解与促进教师学习同样具有重要意蕴。

中介是指个体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是间接的, 以工具为中介的[3]。中介工具既包括人类改造世界使用的物理工具, 又包括其认识世界而使用的心理工具, 后者主要指语言符号工具。符号工具不仅作用于外部世界, 还作用于人自身, 促进人的认知发展。由于符号尤其是语言符号的使用, 人类个体的学习活动包括对世界的认知与探索成为可能。个体在与比其知识能力强的人或重要的他人相互交往中获得心智发展, 其中言语的交流与语言的使用在个体心理发展中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教师的个人成长与专业发展同样离不开中介工具的作用, 如指导教师、教学资源、策略干预、语言及媒体工具等。

最近发展区的概念衍生于维果茨基的中介思想, 即强调在中介作用下的认知发展。最近发展区涉及学习者的当前能力水平与潜在的能力水平, 达到潜在的能力水平则需要他人 (如教师、同伴、家长) 的中介作用[3], 这一情形常被形象地称作“脚手架”。对于作为学习者的教师而言, 其教学知识与专业能力的发展一样存在最近发展区。教师专业的永续发展即建立在若干最近发展区不断突破的基础之上。教师本人、教师教育者、政策制定者、教育管理者甚或课堂里的学生对教师个体专业能力的最近发展区的推进均发挥一定的作用。

内化是指个体在他人中介作用下将新的知识与能力纳入自己已有认知系统的过程。中介与最近发展区强调符号工具及能力较强的他人所起的作用, 但这些与外部的交互关系及所使用的中介工具最终指向个体的内部, 即个体自身的心智发展。因此, 内化是人的认知发展的较高级的阶段。模仿、自言自语和内部言语是内化的不同阶段。这与新手教师的学习及娴熟教师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基本一致。比如, 教学观摩作为一种教学模仿, 教师学习者将外部的符号中介逐渐纳入其自身的认知系统。但模仿不是被动的, 而是带着教师学习者已有的知识与观念, 并融入了自我审定、逻辑推理与个人反思 (类似于自言自语) , 直至最后实现潜在的意识与自动化的行为, 进而形成新的教学知识与观念体系, 即生成默会的知识。

上述维果茨基社会文化理论的中介等概念为后来正式提出活动理论奠定了重要基础。维果茨基的同道包括Leont’ev等人对社会文化理论体系的完善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秉承维果茨基的思想路线, 将中介作用、工具使用、语言符号、人际互动等概念置于社会实践活动的框架之中, 强调活动参与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 进而提出了“活动理论” (activity theory) [4], 后经Engestr觟m等人的发展, 活动理论形成了更加完整的理论体系与分析框架。

二、活动理论的内涵与活动系统

过去的二三十年以来, 活动理论在包括西方国家在内的世界范围内被广泛推崇与应用, 涉及的学科领域包括人类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及计算机与信息科学等。二语和外语教师教育研究领域及其实践也因社会文化理论与活动理论的介入而焕发新的生机[5]。

活动理论是研究作为发展过程的不同形式的人类实践的跨学科框架, 包括相互联系的个体和社会层面及文化制品的使用。人类与环境客体之间的关系是由文化、工具和符号等中介联系起来的[6]。活动理论关注实践过程而非知识本身, 是人们在发展过程中通过使用不同的中介工具最终达到对主体或客体进行改造的过程和结果。依据活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人的活动是工具中介和目标驱动的。换言之, 任何个体参与的活动及其发展都不可能独立于他人, 而是基于和他人构成的社群网络之下的共同中介。同样, 他们通过使用由物理制品和语言符号构成的文化工具作用于客体并促进目标的实现。为了更具象地说明不同个体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及个体认知是如何在社会环境中发生变化的, Engestr觟m提出了活动理论的基本分析单位———活动系统 (见下图) [7]。

活动系统或称活动框架, 它包括三个核心成分 (主体、客体和共同体) 和三个次要成分 (中介工具、规则和劳动分工) , 次要成分构成了核心成分之间的联系。在活动系统中, 主体参与社会活动、寻求个体发展,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主体的能动性, 包括动机、意志、选择等;客体即活动的对象物, 驱动主体从事指向客体的一系列的行动, 直至结果即目标的实现;共同体是指有着共同目标的实践群体及各活动主体间形成的合作关系。可见, 作用于客体的活动主体形成了一个共同体, 但他们之间的运作离不开中介工具的作用及活动规则与分工提供的约束机制。中介工具是指帮助主体操控客体的中介物, 包括各种物理的和心理的工具;规则即活动群体共同遵守的制度与规范;劳动分工则为活动群体成员各自承担的职责与任务。

以教师的学习活动为例, 教师个体即为活动系统的主体, 其学习内容与目标对应活动的客体与结果。教师与其学习指导者、学习同伴或课堂学生一起构成学习活动的共同体。教师借助于中介工具 (如教学媒体、教学资料、教学策略或课堂语言等) 的作用并在客体、共同体、活动规则与分工等要素构成的活动实践中实现学习目标。但真实的课堂实践中的教师学习活动远非如此简单, 他们可能会遇到各种文化冲突、语言障碍及不同学习活动系统之间的矛盾。这正是活动理论新近发展即第三代活动理论系统拟揭示的活动系统的本质, 即不同子活动系统之间存在各种冲突与潜在的共享目标, 人类活动具有多元化、矛盾性、动态发展等特点[8,9]。

活动理论可谓是马克思、恩格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最新发展与实践应用, 它关注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 并从社会环境与群体活动中考察人的发展。在我国,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和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及毛泽东关于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的论述等不失为活动理论的先行尝试与深刻思辨。

三、活动框架下的高校外语教师学习

基于上述社会文化理论与活动理论及活动系统的分析, 本节拟以笔者参与的一项高校外语教师学习小组活动为例, 初步搭建高校教师学习活动框架并探讨如何创建教师学习的支持环境与有效途径。

(一) 教师学习活动框架建构

对应活动理论的活动系统, 高校外语教师学习活动框架包括活动主体、客体 (结果) 、共同体、中介工具、规则与分工等基本要素。包括论文作者在内共7位高校外语教师自发自愿组建教师学习小组。在小组组建前, 作为教师学习活动的发起者论文作者初步制订了学习活动的基本方案, 并制定了预期目标, 即每个月底开展一次集体研讨活动, 汇报与研讨各自的研究进展与困惑, 并借助课堂观摩、网络交流等多种途径实现资源共享与知识分享, 促进各自的研究向纵深发展, 最终实现教师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活动主体即来自几所不同类型高等院校的7位高校外语教师。他们在小组学习活动中承担着共同责任并互为中介, 致力于小组中介作用的最大化。在第一次集体研讨活动上, 共同签署合作学习协议及知情书, 以进一步明确小组成员的责任、权利与义务, 并共同商定需要遵守的活动规则及基本分工。鉴于此项学习活动不限教师独立开展研究或合作开展研究, 因此, 小组成员在活动系统中的分工并非绝对均等或一成不变, 而是动态变化的。

改进教师课堂教学实践、促进教师专业永续发展是教师学习小组活动的过程性及终极性目标。活动客体包括教师个体的课堂教学实践、教师独立或合作开展的研究项目、学习小组成员之间的研究促进活动, 等等。活动主体之间的合作关系及与活动客体之间的联结则体现在教师学习实践共同体中, 即包括学习小组所有成员、其同事与家人及课堂里的学生等组成的更大范围里的教师实践共同体。实践共同体的存在使得教师个体及群体的教学、学习与研究活动充满持久活力与不竭动力, 活动客体指向的活动结果的实现因此成为可能。

活动主体操纵活动客体的中介工更具多样化与丰富性, 包括多个层面的中介工具。其中, 物理层面的工具有开展集体研讨活动使用的场所与设备及网络媒体、教师之间共享的文献资料与数据库及研究方法等, 心理层面的工具包括小组成员之间的互相支持 (精神鼓舞、彼此尊重、积极关注与共情) 、学习小组形成的合作文化及和而不同的研究取向等。此外, 教师之间互学互助所使用的策略、语言与方法也属于中介工具的范畴。

(二) 教师学习与发展环境创建

教师学习与专业发展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制度环境与心理环境等。高校外语教师学习小组的物质环境包括他们开展研讨活动使用到的所有资源与设施, 其中最重要的是可资利用的教学研究资源, 如研究文献、数据库、研究工具等。没有这些资源, 教师学习或研究如同纸上谈兵。但这些资源并非唾手可得, 需要学习小组各成员积极主动地收集、整理或研发, 更离不开实践共同体范围内的集体共享与互通有无。唯有如此, 才能为教师学习创造丰富的物质环境。

仅靠物质环境还不够, 因为教师个体是依附于学校单位的社会人, 他们不可能脱离社会集体而独立存在。所以, 教师学习与发展离不开制度环境所提供的约束与支持。高校外语教师学习小组成员参加的所有学习活动均基于其所在单位赋予教师参与教科研的责任、权利及义务。一方面, 他们关注自身专业发展及外语学科发展, 关注外语专业建设与课堂教学提升, 还关注学校、社会与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 单位也为教师个体学习与专业发展提供制度支持, 如教师学习与发展投入机制、教师教科研奖励制度与具体举措等。

教师学习的心理环境最为重要, 即教师谋求专业发展的个人诉求与主观能动性。来自不同高校的数位外语教师因为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 他们克服时间与生活等方面一些冲突定期地开展集体研讨、课堂观摩等学习活动, 全因他们主观上希望获得专业上的发展并愿意与乐意投入个人时间和精力。同时, 他们对教学与研究、个人职业发展及学习小组开展的集体活动基本持有积极的态度, 并因此而形成强大的集体正能量。这些正是教师学习所需要的心理环境。

(三) 教师学习与发展途径举隅

高校外语教师学习小组突破了教师所在学校院系及教研室同事之间的合作, 是校际教师学习与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小组成员将各自院校的研究文化带入学习小组这个集体所形成的实践共同体中, 并逐渐形成合作共享、互学互助的研究新风。他们不计个人得失不带任何功利互相观摩课堂教学、分享教学研究经历与经验、探讨教学改进措施与研究推进计划等。这种校际合作学习对改造当前高校一定程度上存在的专业孤立与学术竞争等不良现象极具现实意义。

课堂上教师理应关注课堂教学、关注学生成长、关注教师自我发展。高校外语教师学习小组部分成员发起的课例研究正契合教学改进与教师发展的多重需要。课例研究基于真实的课堂, 通过课例研究小组数轮备课、上课、观摩与研讨等过程推进不断提高课堂教学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期约一个月的课例研究活动历经四轮上课与观课、多次备课与集体研讨, 参与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有了明显提升, 且不同程度获得了教学观念与实践知识上的发展。更重要的是, 课例研究小组形成了兼具合作、反思、探究等特征的教师实践共同体。

此外, 参加学术研讨会是高校教师专业学习与职业提升的必要途径。学术研讨会具有学术性、专业性、前瞻性、交流性等特点。课堂一线的高校教师参加学术研讨会, 可以更好地跟踪所在学科的发展态势与研究热点, 还可以展示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 并与专家学者及同行进行研讨。在高校外语教师学习小组支持下, 小组成员先后参加了两场外语学科的研讨会, 初次参加这样专业会议的一位老师指出:“一股学术清风扑面而来, 学到了很多行话, 而且了解到了一些新的研究方向。”除了专业输入外, 学术研讨会还激发了参会教师研究投入和专业提升的动机。

高校教师学习与发展途径是多样的, 除上述校际教师合作学习、开展课例研究和参加学术研讨会外, 还包括阅读学术文献、开展反思教学、聆听专家讲座或报告、网络学习、国内外访学等。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 上述教师学习的活动框架、支持环境与有效途径不限于高校外语教师学习实践与专业发展, 对任何学科与专业的课堂教师均具有促进职场学习、提高教学能力与提升专业发展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0.

[2]Kelly, P.What is teacher learning?A 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J].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 2006, 32 (4) :505-519.

[3]Vygotsky, L.S.Mind in Society: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M].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8.

[4]Leont’ev, A.N.Problem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ind[M].Moscow, Russia:Progress, 1981.

[5]Johnson, K.E.The sociocultural turn and its challenges for second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J].TESOL Quarterly, 2006, 40 (1) , 235-257.

[6]Kuutti, K.Activity Theory as a Potential Framework for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Research[A].In Nardi, B.A. (Ed.) , Context and Consciousness:Activity Theory and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Cambridge:MIT, 1996:17-44.

[7]Engestr觟m, Y.Learning by expanding:An activity theoretical approach to developmental research[M].Helsinki:Orienta-Konsultit, 1987.

[8]Engestr觟m, Y.Expansive Learning at Work:Toward an Activity Theoretical Reconcepualization[J].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Work, 2001, 14 (1) :133-156.

3.教学目标课堂活动学生学习 篇三

一、课堂教学评价量表的框架结构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评价量表包括教学目标、课堂活动和学生学习三个维度,每个维度设置一些观察指标,每个指标下设置一些观察点。课堂教学评价量表的框架如下。

(一)观察维度

确定观察维度是课堂观察设计的关键所在。观察维度是研究目的的具体反映。教学目标、课堂活动、学生学习的一致是教学有效的重要标志,基于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听课情况的反馈,确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维度至少包括教学目标、课堂活动、学生学习等三个维度,权重分别为30%、30%和40%。

(二)观察指标

确定观察维度之后,找出这三个维度中核心的、又可观察的属性,将这些属性确立为观察指标。比如,学生学习的观察指标分为:准备、倾听、情感、互动、自主、达成。观察指标的设置由具体的研究目的决定,观察指标应该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做相应的指标调整。比如,研究目的是教学有效性,观察指标应更多集中于对教学环节、教学资源、教学效果的考察。

(三)观察点

观察点是观察指标的进一步分解。在选择观察点时应选择明确的、可观察的、可测量的变量,如:时间、次数、人数、语言、表情、动作等。

二、课堂教学评价量表的具体内容

根据课堂教学评价量表的框架,我们对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分别从教学目标、课堂活动和学生学习三个维度设计了具体的评价量表。

(一)教学目标维度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对教学计划的制订、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确定、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法的选择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教学活动都为教学目标服务,因此教学目标定位、课程理念、学习目标、目标管理和目标达成等是教学目标维度的最主要观察指标。

1.目标定位指标

高中英语的教学目标,宏观上必须以《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为依据,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因此,必须构建具有达成度指标的体系,制订出符合学习内容和学习者实际的执行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是《课标》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三维目标之间不是并列、包容和交叉的关系,而是一体的。教学目标是在三维目标指导下确定的具体目标,目标等级和相关要求必须明晰,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测性。

2.课程理念指标

教学目标要符合时代特征和《课标》的要求,要重视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起点,要体现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高中学生的心智发展趋于成熟,课堂提问和训练应适应高中学生的认知思维发展,课堂教学应设计较高层次的课堂提问和训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深层次问题的思考,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高水平的认知加工能力,引发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3.学习目标指标

学习目标的基本要素:行为主体、行为表现、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学习者即学生是行为主体。行为主体的表现即学生完成的任务和达成的结果,该维度的描述必须是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行为条件则是影响学生的学习结果或完成学习任务的特定限制或范围等,包括辅助手段、提供的信息或暗示、时间、次数和空间等数量的限制、完成行为的情境等。表现程度用以评价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是某一群体或个体学生达成目标的最低表现水准。

4.目标管理指标

目标管理遵循SMART原则,其中Specific指应该明确学生会什么,掌握什么知识点;Measurable指应该考虑达到的目标是可以评价及考量的;Attainable指学生可以完成的;Relevant指可及的;Time-bound指规定的时间内可以完成的。在目标管理中遵循SMART原则,目的是使评价标准内容明确、可测量,评价过程可实现,评价结果可达到,评价行为有具体的时间规定。

5.目标达成指标

三维目标是学生所要达到的学习结果,对教学过程起着导向作用。教师必须关注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因而课堂教学不仅关注基于预设的生成,更应关注动态的生成。通过合理的预设促进生成,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在动态生成中产生师生思维的智慧。

针对教学目标维度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评价量表详见表1。

(二)课堂活动

课堂教学评价的中心是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即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经历和体验,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就是教师如何开展课堂活动。因此,教学环节、学生参与、媒体使用、教师素质、教学效果等是课堂活动维度的最主要观察指标。endprint

1.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设计科学,时间安排合理,课堂教学的整体功能就能发挥得好。教学环节设计必须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要全面、科学、合理,环节间必须自然衔接和合理过渡。

2.学生参与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效果在于学生参与的质量。学生参与包括行为参与、思维参与和情感参与三个层次。行为参与主要指参与的形式,思维参与主要指认知投入的情况,情感参与主要看情感表现和情感体验。研究表明,学生的情感参与和思维参与有着极其显著的正相关,学生的行为参与对深层次思维没有明显的影响。因此,教学中,只有让学生的这几种参与方式全面投入,有机结合,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全面发展。

3.媒体使用

现代教育技术背景下,多媒体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凸显,但多媒体的作用是给教学提供辅助,其使用必须基于支持学生的学习,为促进学生的学习和达成学生的学习目标提供有效的帮助,并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和保持。比如,教学课件的设计和制作要结构清晰、内容简洁明快,以提高教学效果为根本目标;能给教师发挥的空间和给学生留有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空间,播放速度需要根据讲课内容适当控制,在时间上给学生留有思考问题的余地。

4.教师素质

英语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包括以下几方面: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比如教师能熟练地用英语组织教学;综合的知识能力,综合能力首先是对教材的驾驭能力,其次是广泛的百科知识储备,能从容应对课堂中学生的质疑,还能采用及时的、丰富的、积极的、多样的反馈评价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还有就是对课堂的把控能力,能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适时调整教学进程和难度;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能力,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重组,使教材服务于学生,因材施教,而不是让学生适应教材。

5.教学效果

教学效果是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它既是教学评价的一个基本要素,同时是其他要素达成的显性手段。比如,学生能否有效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能否达成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是否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

针对课堂活动维度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评价量表详见表2。

(三)学生学习

学生学习评价维度的核心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学生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是课堂学习的积极参与者和主动建构者,学生的有效学习是课堂成败的决定性因素。课堂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以学生为中心,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为本,体现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该维度的课堂观察主要针对学生的课前和课中表现,评价指标包括学生的准备状态、倾听状态、情感状态、互动状态、自主学习状态以及目标达成程度等。

1.准备状态

该指标测量学生在课前的学具准备情况和上课铃声响后进入学习状态情况。学生的课前准备状态的好坏对课堂教学有直接影响,也侧面反映了教师对教学常规的监控力度。

2.倾听状态

该指标测量学生注意力集中程度和对教学中教师讲授内容、同伴发言内容的反馈是否有针对性。

3.情感状态

该指标测量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兴趣的程度、学习过程中兴趣保持程度以及教师的教学内容是否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

4.互动状态

该指标测量生生、师生互动的频率及质量,同时也测量教师是否关注学生以及良好气氛的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能够友好合作,课堂气氛是否活泼、和谐。

5.自主状态

该指标观察学生能否在学习过程中认真思考,思维是否开阔,思路是否清晰。

6.目标达成程度

该指标观察学生在课堂中是否掌握了应学的知识,是否较好地完成了学习目标,创新实践能力是否得到增强。

针对学生学习维度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评价量表详见表3。

课堂观察是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途径,制订科学、合理、严谨的课堂教学评价量表,让听课教师在课堂观察中对教学行为进行全面、综合、理性的评价,为教师对课堂行为进行反思提供了清晰的路径和稳定的载体,从而有效推动了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为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精准的教学目标,围绕目标设计和开展的教学活动,贯穿课堂始终的学生学习是课堂教学组成的核心要素,也是观察量表三个维度确立的依据。通过基于教学目标、课堂活动、学生学习的课堂观察的教研听课、议课,增强了教师在这三个维度的课堂意识,使教学目标、课堂活动和学生学习达成一致,不仅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更为教师群体合作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开放的平台和开阔的视野。

参考文献:

4.高校课堂学习活动总结 篇四

学习月活动总结

8月以来,我分局深入贯彻上级党委和市环保局开展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的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开展以“加强作风建设,勤政廉政为民”为主题的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通过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等纪律教育活动,提高了广大党员干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筑牢了党员干部拒腐防变、干净干事的思想防线,达到了反腐倡廉的教育目的,现将本次活动总结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推动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有序展开

我分局把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确保教育活动落到实处。(一)成立了由分局长担任组长,其他同志为组员的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小组;(二)8月3日组织全体工作人员召开了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动员会议,对今年的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作出了科学的安排和周密的部署,使整个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目标明确,认识到位,责任到人,为保证教育活动取得实效奠定了基础。(三)把“群众利益无小事”、求真务实地推进环保事业作为学习的重点。把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环境问题作为此次学习活动的落脚点,切实维护群众的环境权益,保障群众的身体健康。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总结通过以上多种形式的学习教育,使分局全体工作人员深受教育启发,进一步提高了政治思想觉悟和拒腐防变的能力,有效地提高了办事效率。

二、联系实际、认真剖析,确保各项学习活动取得实效

结合我分局实际情况,今年的纪律教育月活动,从8月上旬开始至9月中旬结束,历时40天。具体分学习教育、查摆问题、整改总结三个阶段进行。

8月上旬为学习教育阶段,主要学习内容为:⒈ 组织分局全体人员开展专题学习会。认真学习相关文件精神。全体干部职工共同学习了《反腐倡廉教育读本》、《全国环保系统“六项禁令”》、《谢岗环保分局办事指南》等,提高了政治理论水平,进一步增强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⒉ 正面勉励与反面教育相结合。我分局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结合加强作风建设,勤政廉政为民的教育主题,广泛深入地开展学习活动,让全体工作人员从勤廉兼优的正面案例中学习榜样,做到见贤思齐;同时,把反面教育作为正面勉励的辅助手段,8月3日组织全体工作人员观看了《东莞市机关作风暗访专题片》,从违纪反面案例中吸取教训,做到警钟长鸣。

8月中下旬为查摆问题阶段。对照

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和“加强作风建设,勤政廉政为民”的要求,联系本单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实际,联系个人在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纪律作风方面的实际,特别是在自觉接受监督、密切联系群众方面的实际,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单位以开展民主生活会、个别谈心等形式,自觉查摆存在的问题。通过自己查、群众提、上级点、互相帮的办法,力求找准单位和个人存在的问题。通过对照检查,找出了问题和差距,明确了整改方向。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总结

9月上旬为整改总结阶段。围绕查摆出来的问题,认真分析研究,找出症结,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着力解决单位和党员、干部存在比较突出的和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力求使存在的问题得到根本性的解决。9月11日下午,召开分局纪律教育学习活动总结会,针对今年纪律教育活动发掘出来的问题,进行整改和总结,并且形成了具体 的整改方案,规定了整改期限。对于工作中的成绩和经验,我们也及时进行了总结,在总结会上进行交流,从而使全体工作人员真正做到廉洁自律,干净干事,依法行政。

三、完善制度,建立健全反腐倡廉长效机制

通过开展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我分局全体工作人员在思想认识上有了明显提高,作风上有了明显改进,纪律上有了明显增强,完全杜绝了上班时间上网聊天、作风散漫等不良现象,做到了教育活动与业务工作两促进、两不误。从总体看,今年我分局的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形式多样、内容明确、重点突出、时间充足、学习效果较好,达到了预期目的。但反腐倡廉是一项必须常抓不懈的工作,我分局将在今后的教育学习活动中,紧密结合新时期纪律教育的要求、结合行风建设和作风建设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不断拓宽学习教育时间、内容和形式,坚持学习教育,健全各项

5.高校活动总结大全 篇五

【篇一】高校活动总结汇总

我们本次团日活动的主题是,携手青春梦想,秀出真正大学生活。围绕这个主题,我们班开展了学术交流活动,羽毛球赛,篮球赛,以及一些团体合作的小游戏。开展这些活动的目的是让同学们学会合作以及更好的相处,进一步促进同学们间的交流合作,并促进班集体的团结发展。以此来,携手青春梦想,秀出我们真正的大学生活。

活动前,我们班干部间互相讨论了本次活动的游戏项目,游戏规则。做了个详细的策划方案。为了本次活动的顺利开展。班干部间都认真积极的完成分配到的任务。这体现了,一个团队合作的精神。

活动过程中,同学们都很配合,积极参加我们组织的活动。但是,也有个别同学,比较内向,含蓄。不太愿意参加活动。但是,在我们班干部的劝说下,也都参加到集体活动中来了。总的来说,我们的活动开展得还算成功,我们顺利完成我们的活动计划。

在这里,我简单描述一下我们的活动情况。首先,我们在专业课上,进行了我们的第一项活动---学术交流。真正的大学生活嘛,要知识,要学习。学好我们的专业知识,是我们发展的硬道理。同学们间,互相交流自己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心得。很好的促进同学们间学习经验的交流。学术交流结束后。接下来。我们有羽毛球赛,篮球赛和小游戏活动。这几项,都是由多人合作完成的游戏,在这些游戏中,我体会到了默契配合的重要性,也让我了解到一个团队所具备的最基本的条件就是配合,就好比踢足球一样,一个人踢得好并不能赢得胜利,团队的良好配合才是取胜的关键。

通过本次团日活动,使得同学们之间对彼此有了更多的了解,很好的促进大家的情感交流,加深了彼此间的友谊。这有利于班集体的团结发展,有利于加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同时,在另一方面,也一定程度上让同学们领会到,在真正的大学生活里,我们不止要学习,要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同时,我们要学会做人,学会与人打交道,与人相处,与人合作。要有团队精神,团队意识。取得共赢,是的结果。

让我们携手青春梦想,一起秀出我们真正的大学生活。

【篇二】高校活动总结汇总

为加强学生会成员间的交流,使其相互有所了解;增进各部门间的友好关系,促进学生会工作更好的开展。12月4日下午12:30~6:30,由团委学生会主办,文艺部承办的部门联谊活动举行了。学生会各部门同学参加了此次活动。

首先,我们对部门成员随机分成了4个小组,每个小组由一位常委带队参与之后的活动。本次活动设置了多个游戏,比如纸杯传水,多人多足等,目的即为了加强学生会各部及各部男女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我们还为获胜的队伍准备了各种各样的糖果和饮料作为礼品。当然失败的队伍也接受了很严厉的惩罚。游戏间隙,我们要感谢各部带来的精彩演出,为联谊活动增添了亮彩。最后所有部门成员集体合影留念,各种夸张的造型将此次活动推向了高潮。

通过此次活动,让学生会各部门之间加深了了解,为以后更好、更深层次的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我们获得了很多宝贵的的东西:

1、进一步加深了学生会各部门与文艺部之间的合作情谊,给新成员留下了一个很好的印象,以便各个部门此后更久远的合作;

2、达到了加强部门协作的目的;

3、增强了部门各成员的团结协作意识,以便于更好的运用于此后的工作与学习中;

4、丰富了部门成员的课余生活,使学习与娱乐协调发展。

本次活动虽然非常的成功,但在进行过程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

1、人员不齐:由于活动组织时间确定仓促,各部门成员有一部分成员未能参加。

2、场地问题:场地距离学校太远。

3、活动时间:在活动进行中未能计算好时间,未能按原定计划进行完所有活动。

【篇三】高校活动总结汇总

在一个学期的工作中,我统筹策划部在院领导的指导下,主要将工作重点放在了社团发展及社团活动的开展两方面上。在这一学期我部组织了各社团常务会长对大学生动物保护者协会举办的“大学生联合辩论赛”活动进行了观摩学习,增加了各社团负责人之间的交流,使各社团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在活动的审批上我部在坚持各社团的社团宗旨下,对各社团活动进行了修改、审批,现将社团发展情况与我部工作情况简介如下:

一、各社团整体凝聚力与上一年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各社团负责人在任务分配,人员调动上都有了很大的改进,各部门协调合作,从而使得各社团成员积极性很高。

二、为了丰富广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各社团举办了丰富的社团活动,得到广大学生的好评,也得到了院领导的肯定,同时也提高了各社团在全校的影响力。

三、各社团都明确了自己的发展方向,有理论研究的,有做学术的,有做公益的,有做环保的等等。各社团也积极与学生会各部门共建,或与其他院系社团合作等等。

在本学期,我部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在各社团的交流,活动策划部都做了一些有效的工作,但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与团委领导和社团负责人沟通太少,致使团委领导对社联及社团发展了解较少。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要及时向团委领导汇报工作,定时与社团各负责人交流。

二、在活动审批上也缺少必要的一些整理和改进,今后会侧重活动的策划,严格审批,取消一些没有明确主题和意义不大的活动。

三、在与其他部门合作上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在很多工作上与其他部门有交集,部门合作也显得尤为重要,各部门很好的合作,才能将工作做得更好。

6.终身学习活动周学习活动总结 篇六

近年来,我区聚焦学习型城市建设,积极构建“人人皆学、时时可学、处处能学”的终身学习环境,连续举办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已评选表彰学习之星160人、书香家庭160户、学习型社区96个、学习型社团65个、学习型企业84家,有力推动了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氛围的营造。

柯桥区涌现出一大批成人教育、社区教育品牌项目,并先后成功创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全国数字化学习先行区和浙江省首批示范学习型城市。4个项目上榜“全国终身学习品牌项目”。区社区学院“父范学堂”培训工程作为省级示范,线下受训学员达3000余人,15万余人次受益。

7.高校课堂学习活动总结 篇七

关键词:科学分组,分工合作,合理评价,有效性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强调学习方式的改变。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正成为目前英语教师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构建“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是实施新课程理念下高效课堂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随着新课改的继续深化和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行告诉我们要真正地提高英语课堂教学质量, 必须努力构建有效、高效的新型课堂。所谓高效课堂, 指教师在一定的单位教学时间里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接受和掌握知识, 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课堂活动。英语课堂究竟应以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才能组织最有效的课堂教学呢?“小组合作学习”是当前英语新课程标准背景下被研究最多的教学技巧之一。它是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在承认课堂教学为基础教学组织形式的前提下, 以“合作”思想为灵魂, 以“小组学习”为重要组织形式, 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 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 形成一个有利于全体学生积极、主动、活泼发展的教学流程。使得英语教学过程真正成为交际合作的过程。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概念

小组合作学习就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 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动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 并以集体的成功为评价依据的教学实践。各小组成员都必须视小组的成功为个人的成功, 从而使每一个成员不仅自己要学会要求掌握的知识, 而且还要关心和帮助组内的其他成员获得成功。在实现小组目标的过程中, 个体责任感保证全组成员互相帮助, 共同努力, 掌握学习内容, 最后独立接受测试或其它方式的评估。合作学习非常强调课堂上的人际互动关系, 即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当监控者和咨询者, 学生在自己所在的小组里也能扮演“专家”或“教师”的角色, 与小组同伴共享学习资料, 互相影响, 互相信任, 共同努力以实现小组目标。小组合作学习改变了在传统集体教学中师生单一交流, 教师垄断了整个课堂的信息源而学生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 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也因此得以充分发挥。教师要通过“任务型”教学用交互性的任务来促进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独立运用旧知识学习和掌握新知识, 努力使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小组合作学习”在英语课堂活动中的必要性

现行的新课程教材内容丰富且贴近生活, 更能使学生进入情境、进入角色、进入思考状态、投入感情, 每个话题都需要学生通过积极参与合作、交流与共同探究来完成, 而学生在课堂没有真正动起来, 对于老师要求的“互动”他们无动于衷。在实际课堂教师中, 还有很多教师不敢放手大胆尝试, 他们给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授课面面俱到, 生怕哪点知识没有讲到而“失职”, 学生们听得昏昏欲睡, 学得是稀里糊涂, 教师却要求学生课后去看书, 这种“先教后学”的模式, 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 效率低, 效果差;有些教师则过于追求每节课的结构完美, 希望能自己预先编好的教案上好每节课, 所以不放心把课堂交给学生, 完不成既定的教学任务而放弃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有些教师倒是把新课程理念贯穿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将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唱主角, 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他们对教师设计的每项活动都跃跃欲试, 可到最后学生要么因为任务太“艰巨”, 无法胜任而败下阵;要么课堂形式大于内容, 一节课下来, 热热闹闹但未能到达既定的教学目标, 久而久之, 教师们又重新独霸讲坛, 理由是运用新的教学模式不能达到理想的课堂实效。

三、“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活动中的实施策略

教学的最佳境界是学生自由与充分的发展, 我在课堂教学实践的探索和反思中体会到:通过改变教师的“教”, 让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是促使学生主体发展的关键所在。我们面对的学生是有差异的, 我们要如何创设有效的课堂活动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设计符合他们能力的课堂活动, 让每位学生真正动起来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该认识到班级上课并不等同于全班集体教学, 因材施教, 集体教学, 小组学习, 个别指导都可以在现有的班级上课制中留有一席之地。小组的划分要兼顾均衡, 分层和自主的特点。科学划分合作互助学习小组, 增强课堂活动的可操作性。

(1) 、水平分组, 公平竞争。

将班级成员按现有的知识水平分成若干水平相当的小组, 这样的分组, 有利于在活动中进行小组的竞争, 使学生感到这种竞争是公平的, 而小组的胜负在于每个成员的努力, 小组成员既分工又合作, 能调动每个小组每个成员的积极性, 也给一些较好学生的一种任务, 有利于一些贫困生及时得到同伴的帮助, 从而缩小同学间的差距, 促使全班学生的共同发展。如:英语课堂中分角色对话表演是每节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时小组成员的合作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要有意安排成绩好的学生承担较复杂的角色, 而对基础较差的学生, 教师可指导学生将对话作适当的修改, 如:句子What movie are they going to see?”可让他们直接说“What movie?”;句子He feels disappointed because he can’t get a ticket to The Sound of Music”.只要求他们说出前半句He feels disappointed”, 这样无形中给他们减少了压力, 他们为了小组的集体荣誉, 会努力学习演好自己的角色, 而且每个组员都可以在小组活动中充分发展自己的语言能力。

(2) 、水平重组, 相互促进。

在按知识水平均衡分组的前提下, 也兼顾学生的分层。教师在设计课堂活动时要有意让每组水平相当的学生重组, 让他们有互相学习, 交流和比较的机会, 找出差距, 相互促进, 进一步提高水平。尤其对学困生来说, 他们在重组的小组中不再是受帮助者, 而是处在同一水平线上, 这有利于树立他们的信心, 增强他们在活动中的主人翁和责任感。如:在进行两人一组表演猜单词游戏活动中, 教师让每组的学困生必表演动作, 看谁表演的生动形象让本组猜出的词更多, 同时, 猜词的同学也会互相较量, 不甘落后, 增强他们团队合作的力量。在每项小组活动中都可以潜意识地让他们进行类似于此的横向比较。

(3) 、自由搭配, 共同提高。

在课堂活动中也适时创设机会让学生自由搭配, 往往学生在自由编组时会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 学习水平去找合作伙伴, 由学生自己找同伴会更加主动热情, 更加积极投入, 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安排小组学习内容, 满足他们的想象, 发挥其创造能力。这样能使言语的内容更加生动丰富, 更加的真实。如:在完成课堂小组写作任务的活动中, 教师可根据本班学生特点给出多个Topic让学生自己选择, 也可以让学生自由的与合作者完成相应的任务。在学学习“Food Festival”这一话题时, 写作任务可以是制作海报 (Make a poster) 、制作菜单 (Make a menu) 、写邀请函 (Make an invitation) 、介绍食物制作步骤 (Introduce the steps of making food) 、介绍食品和饮料 (Healthy food and drinks) 、介绍健康饮食习惯 (Healthy eating habits) 等, 教师再根据每个任务的难易程度给出相应的分值, 这样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会勇于挑战高分, 而学困生也可找到自己能胜任的任务, 互相帮助, 积极投入, 共同提高, 让每位学生都能在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价值。

(4) 、多用激励, 慎用批评。

合理的小组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积极性的保证。评价应以小组总体成绩为评价依据, 促使学生尽一切可能努力达到共同学习目标。德国的教育家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本领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合作互动学习评价可采用多种形式: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个人评与他人评、小组评相结合、等级与评语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坚持让评价贯穿于整个合作学习活动中, 以激励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为主要目的, 通过多种鼓励性的语言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积极性。如:在小组展示结束时, 先有其他小组通过举手评价, 然后老师评价, 分析其优点和不足之处。被点评小组要做好情况记录工作, 根据各组记录情况, 老师参考小组互评的结果评出:最佳默契小组、最有潜力小组、最佳表演小组、最佳团队、进步奖等等。并给予表现突出的个人“最佳口才奖”“最佳才艺奖”等, 努力做到每组都有奖, 保持小组的合作的积极性, 同时不因个别学生在小组的失误而丧失积极性。

四、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的定位

合作学习强调学生是主体, 强调学生自主探究, 但这并不是说教师可以撒手不管, 学生讨论时, 教师应该以看、听为主, 把注意力集中在了解上, 在此基础上, 迅速地思考下一步的教学应该做哪些调整, 哪些问题值得全班讨论, 哪些问题需要老师讲解, 老师要做出最恰当的选择, 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 到达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的目的。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结构是:个体独立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全班统一交流。。也就是说, 针对新的知识, 新的信息, 学生应先独立思考, 在独立思考中思考是深刻性和独创性才能得到发展, 然后在小组交流, 交流后归纳小结并汇报。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评价。另外, 合作学习时, 教师要密切关注学困生, 给他们提供思考、进步的机会。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创设有效的课堂活动, 恰当使用小组合作互动学习, 努力挖掘其优势, 相信会给我们带来不小的惊喜。“小组合作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与实践, 减轻了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 由于环境宽松, 学生乐于交流, 满足了学生自我实现, 企求成功的心理要求, 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但是我们绝不能为了合作学习而进行合作学习。只有一切从实际出发, 才能发挥出合作学习的最大的作用。这也是我们今后在教学中要关注和探索的问题。以上是我在英语教学中就“小组合作学习”的一点体会和探索。英语课堂教学是一项复杂的工作, 只有我们不断努力, 不断尝试, 才能使我们的英语课堂教学迈向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方元山《课堂教学改革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

[2].葛文山“《新课标》、新特色、高要求”, 《中小学外语教学》2005年5月

[3].闫文国《中小学外语教与学》2002年第3期

8.高校课堂学习活动总结 篇八

小学美术第十一册“画人物”是本单元第一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本课是让学生观察研究,系统地认识人物头和比例关系及基本结构,进一步研究人物的神态特征、姿势和底纹,画出一个个生动优美的人物形象。通过本课的学习,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人物造型能力,而且还能让学生在绘画中感受到人物的动态美。

在教学中,我首先以学生校园集体舞(MTV)导入,让学生欣赏、感受人物动态的美,熟悉的画面、优美的动作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很自然地揭示课题“画人物”并板书。

课的第二部分是初步感知、层层深入:

1.引导学生了解人物的比例和结构

课件展示不同年龄段人物的图片、人物的比例图,用体验、提问、尺测量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归纳:①人物的结构:头部、躯干、上肢、下肢。②头和身体的比例:成人大约是站七、坐五、盘三半,十岁左右的孩子大约可高于五个头,然后请一名学生上讲台,和老师进行身体比例的比较,进一步运用和巩固以上知识点,为写生人物打好扎实的基础。

2.采用“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欣赏一些人物画作品和分解图(脸型、发型的不同画法,五官正、侧面的不同画法,手部常见动作的画法,人物站、坐不同角度的画法),并通过比较与体验,了解了三个知识点:①了解画家是如何表现人物的外形特征和情感神态的?②这些作品是如何来表现人物姿势和衣纹,从而画出个性生动的人物的?③人物画有哪些表现形式?在表现人物姿势的时候要注意动态线、关节等部位的弯曲变化、线条的疏密和轻重的变化。

3.运用课件演示人物写生画的具体步骤

由于学生的绘画水平参差不齐,本环节巧妙运用课件演示了人物写生画的具体步骤,并重点强调了写生的要点:①选择好的角度,大致确定人物的基本结构及比例关系。②根据动态特征,以较轻的笔触、简略勾出人物的形体结构。③细心观察、用线肯定,注意轻重、虚实变化,深入描绘。④整理画面,注意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刻画出一个生动形象的人物。学生们听得入神、看得仔细、说得精彩,个个跃跃欲试。

学生作业时,老师帮助各组学生摆好模特造型:或站、或坐、或蹲;帮助学生选择比较好的写生角度。在巡回指导时,不断提醒学生要注意人物的比例和结构、神态和特征、姿势和衣纹的变化;要相信自己的眼睛,用笔肯定;要根据画面的需要,适当增减,力求画出形象生动的人物。不断鼓励学生大胆选择、借鉴适合自己的表现方法,从而以自主探究的形式解决自己在绘画中遇到的困难,层层深入,突破难关,较好地解决教学难点。有的学生把自己印象深刻、最感兴趣的东西刻画得非常仔细;有的学生熟练地运用了刮画法,赢得全班一致好评;有的学生在黑色卡纸上巧妙运用了荧光笔作画,人物形象生动,更加别具一格,连我也惊叹于他们的大胆表现;有的学生还施以淡彩,画面效果特别突出。在评价学生作品时,对于不同能力的学生,作业评价采用了不同的评价标准,并给予适当的奖励。最后,学生随着轻松愉快的《健康歌》(MTV)伸伸手、踢踢腿、弯弯腰……结束本课的学习,首尾呼应。此环节设计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欣赏、观察人物的动态美,为下节课“表现动态”做好铺垫,同时鼓励大家平时要多运动,才能强身健体。

教学反思

美术新课程不仅突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还特别强调学生学习的方法和过程,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本课学习的对象是六年级学生,在前面的教材中,学生已经接触过人物画,人物画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表现能力的重要途径。但是,学生对人物画的造型能力和写生能力存在着差异,所以有的学生“不敢画”,有的学生“观察不仔细”,有的学生注重局部,忘记了人物的比例关系。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始终以趣激学、以情促学,以鼓励挖掘动力,把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作为课堂设计原则,还采用了“体验式”教学方法,设立了“审美体验”“视觉体验”“造型体验”等几个环节。

如:引导学生“欣赏优秀作品”“亲自测量比例”,运用“和老师比一比”“写生练习”“生生互评”“教师点评”等手段,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不但提高了审美能力,对人体结构这一难度较大的问题有了一个直观认识,而且还涌现出不少优秀的作业,增强了学生的感知能力和造型能力。这样,学生学得有兴趣,不显枯燥;教师教得也轻松,不必说得口干舌燥而学生还似懂非懂。同时,在写生的过程中,加深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培养了师生情、同学情。

总之,美术课堂教学始终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中老师“教”不是传授知识,而是起到导演的作用,指导学生怎样去发现知识;学生“学”不是接受性地学习,而是主动参与、亲自实践。在课堂教学中,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让每个学生都意识到一个团队就像一块美丽的拼图,不管缺了谁都是不完整的!

(作者单位 江苏省江阴市实验小学)

上一篇:孩子学习与成长的思考下一篇:油田消防支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