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教案教学设计(精选8篇)
1.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教案教学设计 篇一
的惋惜甚至善意的责备:那样死,应该吗?
海子说:走出心灵要比走进心灵更难。海子的创作始终处在一种艰难滞缓的境地,对诗的痴迷使他完全沉醉于精神王国之中,用他对诗歌的爱构建理想的“乌托邦”,却又无法走出精神的封锁。
海子的自杀,是对精神家园的守护?对现实的逃避?抑或是„„评论家朱大可将海子的死当作一种崇高的献祭仪典,认为他的死促使人们重新审视诗歌、生命。海子的死是对精神的守护,是为理想而殉身!但是从另外的角度讲,海子的死也是一种性格缺陷,过分沉溺于自我的精神世界,拒绝融入社会和生活,拒绝接受和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最终会被社会抛弃。海子的死其实是殉葬旧文化。
五、拓展延伸,重塑幸福之碑
刘真福先生的《明丽的画,空灵的心》(来自《中小学教材教学》2001年第6期,《教参》上也有)。借介绍此文来深化学生的理解与感悟。
这首诗共三章。第一章虚构一幅自由独立、远离尘世喧嚣的生活图景,一股清新潮润的气息扑面而来。„„第二、三章表达对亲情友情的珍惜,一股温暖甜美的气息扑面而来。„„然而细察之下,会发觉海子对尘世幸福的“热爱”是有限的。„„有人分析海子说:“柔弱的第一自我和强悍的第二自我的长时间的冲突,使他的诗一再出现雅各森布所说的‘对称’。”„„另外,这首诗的审美意象也很值得品味一番。一是意象空旷;二是以实显虚,以近显远;三是语言纯粹、本真。„„当然,这首诗的风格,以轻柔、明丽见长,却也不无稚嫩之处,缺少一点凝重感、厚重感。„„
六、总结全文,踏上幸福之路
当我们读着这首海子在结束自己25岁生命前写下的异常朴素温馨而又格外动人心魄的诗篇,我们的心中充满了恰似诗人心中的广阔无限的爱和幸福之感。“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多么温暖的一句话!说来简单,可对于把全身心都献给了诗歌事业的海子来说却是可望不可及的。海子,你的孤独与死亡让我们感慨,你的纯真、善良让我们感动,你对诗歌理想的执著追求让我们感叹,你在困境中仍不忘给世人送上温馨的祝福让我们感激。感谢你,海子,你用年轻的生命和热情告诉我们生活的可爱、生命的可贵;;安息吧,海子,你幸福不了的,我们来努力!反省:在日渐忙碌的(学习)生活中,(自己)已经很难找回那份质朴的感动和纯真的性情了。五读后的体验感受:海子死了,走得那么坦然与从容。再看这篇文字,还是那么美好,没有因为海子的死而披上阴霾。这些都是海子所追求的,然而他终于没能得到,而走向了另一个世界。一代天才的陨落总是留给人们许多生与死的思考,青春年少的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
2.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教案教学设计 篇二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是收录在苏教版七年级《读本》下册中的一篇诗歌, 编者在阅读提示中是这样表述的:《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以3节14行平静而朴素的诗句, 咏叹对幸福生活的理解和关注, 并愿与所有的人分享, 也惠及每一座山, 每一条河, 抒发了诗人对美好人间与美好事物的祝福与眷恋之情。基于这样的提示, 我将教学目标设定为: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美好的生活画面, 并构建自己理想中的生活画面;透过诗歌意象理解作者情感。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我借助情境教学, 以下谈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的方法。
一、多媒体引入, 营造氛围
文本内容是语文教学的重点, 如何让学生进入到文本所表现的情境中去, 仅仅靠教师的一张嘴、一支粉笔是很难实现的, 而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创设一定的情境, 就很简单。
1.课前音乐, 引人入境。在上课前, 先播放音乐《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让学生处在一种“幸福”的氛围里, 这对熟悉课文内容非常有帮助, 可以让学生更快地进入情境。
2.配乐朗诵, 感知内容。在整体感知部分, 我播放了配乐朗诵, 让学生在海浪声和鸟鸣声中感受文字所散发出来的魅力, 从而把握诗歌节奏, 感知诗歌内容。
3.视频朗诵, 加深理解。在诗歌内容讲解完后, 播放视频朗诵, 让学生在美丽的画面和深情的朗诵中再次感知诗歌内容, 从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并让学生自己试着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4.视频音乐, 整合记忆。在讲解内容全部结束后, 学生已经对诗歌内容及情感有了基本的了解, 这时播放配乐视频, 让学生在美丽的画面和动人的音乐中再次走进作者的世界, 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 更便于记忆。
通过以上利用多媒体创设的情境, 学生在诗意的氛围中感受到了诗歌中所描绘的美好, 也更深刻地体会到了作者的情感, 这样的效果是我们“赤手空拳”很难达到的, 而利用多媒体就会事半功倍。
二、巧妙设问, 引人遐想
在此诗的教学过程中, 我是用“设置问题”的方法导入课文的。学习源自于疑问, 在导入中设置问题, 让学生在渴望答案的情境中学习, 是非常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的。以下就是具体的导入过程:
师:请同学们谈谈让你觉得快乐、幸福的事有哪些?
生1:和家人团聚。
生2:自由自在, 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生3:看书、听音乐。
……
师:对于我们来说, 与家人在一起是一种幸福, 自由自在是一种幸福, 看书听音乐是一种幸福,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幸福, 而对于“幸福”的理解也并不是全然相同的。那么诗人海子眼中的幸福生活又是怎样的呢?今天, 就让我们走进海子的《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看看他眼中的幸福生活到底是怎样的。
这就是我在导入部分创设的一个情境, 目的就是让学生联系自身谈谈幸福的生活, 从而引发对他人幸福生活的好奇, 进而过渡到探知海子眼中的幸福生活, 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三、故事穿插, 激发趣味
诗歌, 是文学殿堂里的大家闺秀, 是一门很高雅的艺术, 所以在诗歌教学中, 我们一般都比较严肃, 尽量不扯闲话, 以免玷污了诗歌的圣洁。其实, 有时候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扯一点“闲话”, 适当的“闲话” (下转第44页) (上接第42页) 不但不会玷污诗歌, 反而会便于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
在解读这首诗的作者情感时, 我穿插了作者的生平, 以便学生更好地知人论“诗”, 可是熟悉海子的人都知道, 海子的现实生活是非常不美好的, 这首诗歌除了表达作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以外, 还流露出了对尘世生活极度的失望之情。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 我们应该侧重于讲前者, 而忽略后者,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弄明白人在艰难的处境中仍怀揣美好愿望的问题呢?为了解决这个疑问, 我穿插了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窗》。具体情境如下:
师:通过对诗歌的诵读分析, 我们知道了海子眼中的幸福生活是平凡、自由、温暖、充满爱的, 那他的现实生活又是怎样的呢?他出生于安徽怀宁县的一个小山村, 家里兄弟姐妹众多, 他是老大, 他16岁考入北大, 全村以他为荣, 他毕业后任教于中国政法大学, 他是一个非常孝顺的人, 一个月90元工资有60元是寄回家里的, 他自己的生活非常窘迫, 他的宿舍里没有电视, 没有风扇, 甚至没有收音机。更糟糕的是所热爱的诗歌创作也屡屡受挫, 很多人嘲笑他、打击他。原来海子的现实生活是如此的不美好, 可他为什么却能描绘出那样美好的生活画面呢?好, 同学们先来听老师讲一个故事, 相信你们会从中受到启发。以前, 在一间非常窄小的病房里躺着两位病情严重的病人, 床位靠近窗口的那位病人每天都给另一位病人描述他所见到的窗外的一切, 有美丽的画面, 动人的故事……另一位病人非常羡慕他, 有一天, 靠近窗口的那位病人离开了人世, 另一位病人急切地要求挪到靠近窗口的位置, 可结果却发现窗外只有一堵光秃秃的墙。故事讲到这里, 老师要问一问同学们, 离开的那位病人为什么对着一堵光秃秃的墙能描绘出那么多美妙的画面呢?
生:因为这些画面都在他心里。 (因为他心中有美)
师:现在请同学们说说海子为什么在灰暗的现实生活面前却能描绘出那样美好的生活画面呢?
生:心中有美。 (心中有对美的追求)
师:所以我们应该相信, 只要心存美好, 就有可能创造美好。那么文中有哪些诗句暗示我们作者在执著地追求他心中的“美好”呢?
生:我只愿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这样的情境设置, 不仅增添了课堂的趣味性, 而且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让学生在听故事的同时有所思考, 从而更好地理解了诗歌内容, 把握了诗歌情感。
以上是我在《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的教学过程中所创设的相关情境。当然, 创设情境的方法还有很多种, 比如猜谜语、引用诗词、扮演角色、分组讨论等, 这些方法都可以运用到现代诗的教学过程当中。但我们创设任何情境都是为课堂服务的, 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要有选择地运用, 而不是力求面面俱到, 相信只要用得恰到好处, 就定然会让现代诗的教学步入一个意趣盎然的新天地。
摘要:《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是一首现代诗, 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作者通过创设情境来讲授现代诗的教学方法, 以多媒体引入、巧媒设问、穿插故事引导等方法, 带领学生们体验了现代诗的魅力。
3.《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教学实录 篇三
生:首先要关注诗歌的写作背景,通过重点词句,特别是动词,分析、体会作者是如何表现情感的。
师:还有吗?
生:鉴赏诗歌最重要的是朗读,要带着自己的感情去读,读出诗句的意思来,结合自己的体验理解诗歌表达的感情。还有就是要发挥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师:不完全对。一定要读,但不是说带着自己的感情去读,读出诗句的意思来就行,而是要在读出作者表达的感情后,再结合生活体验,融入自己的感情,这个过程需要反复强化。下面就用我们所学的方法来学习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放幻灯片,广阔的海岸边满是盛开的鲜花,蓝天、大海、红花对比强烈。)
师:首先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当看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八个字时,你想到了什么?
生:感觉特别温馨、温暖,有一种特别浪漫的感觉。
生:“面朝大海”让我感觉有海风吹过来了,挺甜的,很湿润,有海的气息。“春暖花开”让我感觉很温暖,好多花儿盛开着,让人惬意。
生:让人安逸。
生:是一种隐逸,因为海子希望把自己交付给宽阔的大海,拥抱大海,张开双臂,呼吸海的气息。面朝大海的地方自然不会很嘈杂,这地方一定很适合过一种隐逸的生活。
师:说得非常好,出乎我的意料,特别是有的同学能够跳出直接的感受,把文字转化成具体可感的画面。读诗很重要的一个方法是把文字转化为画面。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朗读一遍这首诗,首先要把没掌握的字音、掌握不牢固的字形标出来,还要看看诗中有哪些词给我们的感受跟刚才说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一样的。
师:请一位同学朗读一遍这首诗。
(学生读诗,声音较为洪亮,但语速较快。)
师:总体读得不错,课下一定好好预习了。不过语速可以再放慢一点,要注意第二段,有一个字,是“pī柴”还是“pī柴”?读一声时是什么意思?
生:“pī柴”是动词,向下砍柴的意思。“pǐ柴”是名词,指被劈开的木头。
师:还要注意“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眷”字怎么写。下面我们看看诗中有哪些词语表达了题目所表现的情感。
生:幸福、温暖、灿烂……
师:下面我们来看第一节,首先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节。朗读时要注意重音、缓急、节奏、语气,要有意识地强化这些,不怕读不好,就十白不敢朗读。
(一名学生朗读,声音较小,但语速把握得很好,节奏稍显混乱,关注重音:“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师:很不错,就是声音还可以再大一点儿。你把你这么读的理由给大家说说,哪怕是想着这么朗读,但没有做到的地方。
生:“幸福”该重读,因为它比较温暖,是作者重要的感觉。“喂马,劈柴,周游世界”该重一些,体现出作者自由舒适的感觉;最后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应该又重又慢,跟题目一样,想象出作者在写这句话时所见到的美丽景象,自然就读慢了。
师:好,同意她的读法吗?下面大家尝试按照自己的理解读一读。
(一名学生读。该生声音较大,语速适中,节奏和重音控制较好:“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师:很好!这两位同学“从明天起”这句读得有点不一样,大家思考一下:第一句中的“明天”这个词需不需要重读?
生:应该,“明天”是和“昨天”对比吧?
师:包括今天吗?
生:包括。
师:对比什么?
生:生活方式。“从明天起”,就是说“明天”才可以这样做,以前都没有这样做。
师:没有哪样做?
生:没有“关心粮食和蔬菜”,没有“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也没有“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总的来说,就是今天和昨天没有做一个“幸福的人”,明天要做一个幸福的人。他所需要的一切都没有实现。
师: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作者“今天和昨天”的什么心理感受?
生(齐):痛苦。
师:很好,请同学们带着这种理解齐读这一节。
(学生齐读,重音准确,节奏整体控制得比较好,声音也较洪亮。)
师:读得很好,出乎我的预料。再请一位同学朗读下一节。
(一名学生起来读。该生音量适中,语速较慢,停顿时间较长,重音较为准确:“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师:好,跟大家说说你这么读的理由。
生:还是“明天”重读,还有“幸福”。“每一个人”也该重读,诗人要强调是所有的人。“告诉”我感觉也该重读。
师:“那幸福的闪电”要不要重读?
生:“那”不是重音,是停顿。“幸福的闪电”感觉该是重音。可我不知道为什么是“幸福的闪电”。
师:闪电有什么特点?
生:快,短暂,亮——
师:“亮”是相对天空的黑暗说的。那诗人的“幸福的闪电”,若是说“幸福”的话,是一种什么样的幸福?
生:短暂的幸福。
生:突然的幸福。
师:不错,那“告诉”该不该重读?为什么要重读“每一个人”呢?
生:作者把这种幸福告诉每一个人,让每一个人都来分享他的幸福。“告诉”的确也该读重音,因为诗人的“告诉”跟“通信”一样,都是与人交流。由此可见,诗人内心是孤独的,渴望与别人交流。这种孤独使正常的与人交流对于诗人来说也成了一种幸福。
师:说得很好。另外,这种“闪电”相对整个黑夜是少有的,但也是强烈的内心感受。好,带着海子的这份孤独,大家齐读这一部分。
(学生齐读,重音准确,节奏整体控制得较好,声音也比较洪亮。)
师:下一节,跟以前一样,哪位同学读一读?
(一名学生起来读。该生声音洪亮,语速适中,重音不太明显,感情调动不足:“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生:这一节中的“温暖”“灿烂的前程”“获得幸福”该重读,因为和主题一致。不知道还有没有其他读法。
师:其他同学有什么意见?
生:“陌生人”该重读。这样能把祝福送给每一个人。前面的“每一个人”和后面的“陌生人”就构成世界上的“所有人”。
生:“每一条河”的“每”字也该重读,跟“每一个人”一样,是所有的,是这个世界的一切的。
师:大家说的都很好。我们按照刚才的理
解再齐读一遍这一节。
(学生齐读,重音准确,节奏整体控制得较好,声音洪亮,部分同学尝试调动感情。)
师:有的同学已经注意到了,三个“愿你”一个比一个重,越来越重,可是最后一个“我只愿”却要相对轻一些。大家为什么要这样处理啊?
生:前面是给他们那些尘世人的祝愿,而他自己好像不一样。这是一种对比,他不太在乎这些。
师:大家同意这么说吗?
生:不是不在乎,而是比较坦然地去面对。虽然距离自己遥远,想要这些东西,但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只能把明天作为美好的希望。
师:我也认为他不是不在乎。要是不在乎的话,就不会“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了。“关心粮食和蔬菜”,“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乃至“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给每一个亲人通信”,这对一个普通人来说过分吗?但是这不过分的要求对于诗人却是那么遥远,这些不过是他美好的愿望和追求。那么作者到底想说什么呢?而与诗人的理想相对的现实又是怎样的呢?请看课下关于海子的注释。
生:1964年3月26日生于安徽安庆,15岁考上北京大学,19岁大学毕业到中国政法大学教书。
师:这是你们知道的。他从19岁到25岁的短短六年中,创作了近200万字的诗歌,平均每天2000字左右。在这种不懈的创作中,他的生命就像一颗流星,从天上划过,在燃烧了自己之后,给时间留下了短暂的美丽。在1989年3月生日的那一天,在一个面朝大海的地方,在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里,在秦皇岛山海关的一段铁轨上卧轨自杀,身旁放着心爱的诗集和《圣经》。这便是一个诗人之死。这时距《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写作只有72天的时间。海子为什么要选择死亡?海子的现实生活是非常痛苦的,他的朋友西川说过:“首先是海子没有幸福地找到他在生活中的一席之地。在他的房间里,我们找不到电视机、录音机,甚至收音机。海子在贫穷、单调与孤独之中写作,他既不会跳舞、游泳,也不会骑自行车。他在离开大学的六七年间只看过一次电影。他的全部时间都用在了写作和读书上……除了两次西藏之行和给学生们上课,海子的日常生活基本是这样的:每天晚上写作直至第二天早上7点,整个上午睡觉,整个下午读书,间或吃点东西,晚上7点以后继续开始工作。”他这样燃烧着自己的生命,和这个世界隔绝,他没有普通人的生活,只有普通人的理想:他没有正常人的日子,他只是拥有诗人的孤独、诗人的痛苦。他的现实生活很痛苦,他周围有人视他为异己、疯子。这正应验了萨特的名言——“渴望写作就意味着拒绝生活”。因为他的生命已经完全交给了诗,完全融入了诗中,也就远离了世俗的生活,远离了他所爱着的这个世界。虽然在他的诗歌中有金色的麦地,有河流、亲人,有自己爱的世界,但他只能用自己的诗默默诉说内心的情怀。这便是一个诗人理想与现实冲突的痛苦,在这种痛苦之中他选择了逃避。他逃避到诗歌中,因为他选择正常的生活便要放弃诗歌,如果他放弃了诗歌,如果他放弃了幸福的生活,他也就放弃了他的生命。在这个矛盾中,他最终选择了诗歌,放弃了生命,把生命献给了诗歌。诗人在短暂的一生中,迅速地燃烧了自己的生命,给世间留下了瞬间的华彩,便悄悄离去,他是为诗而生,也是为诗而死。他把有限的生命浓缩在这短短的六年里,迅速地燃烧,在这燃烧剧痛中体味着生活、爱情与工作,在燃烧中,理想与现实、精神与物质在迅速决裂,生命与诗歌的相互渗透加剧了这种决裂。随着他深爱着的人的离去,随着他本就不多的朋友的决裂,随着他所爱的诗歌受到批判,随着创作源泉的枯竭,海子无路可走,最终选择了死亡。(放录音——湖畔的歌曲《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每年到了3月26号,北京大学都有人唱起这首歌,朗读青年诗人的这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歌曲的声音渐大,哀伤的歌曲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听者无不为之动容。)
师(听完一遍之后,歌曲声音渐小):明天,对于诗人海子却是那样的遥远,是那样不可企及。而世俗的生活对于诗人海子又是那么的渴望,在痛苦之中只能用他的诗来表达。也许只有在晚上,我们遥望夜空,有那么一颗星星,在注视我们,在默默地祝福我们每一个人,祝福它不认识的陌生人,愿我们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有情人终成眷属,愿我们在尘世获得幸福,这就是诗人海子的眼睛。下面请同学们再次齐声朗读这首诗。
(学生的感情已经完全被调动起来,轻重缓急把握得恰到好处,许多同学眼角挂着晶莹的泪花。)
4.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一、正确理解全诗的内涵。
二、理解全诗的情感基调。
三、增强学生坚强面对人生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一、理解诗歌积极与消极的双重内涵。
二、把握全诗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每个人都会有对于自己幸福生活的定义,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理想中的幸福生活。”
二、作者介绍(部分)
海子(1964-1989),原名查海生,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高河镇查湾村,当代青年诗人。海子在农村长大。1979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1982年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1983年自北大毕业后分配至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附近卧轨自杀。
海子1983年自北京大学毕业后分配至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4年创作成名作《亚洲铜》和《阿尔的太阳》,第一次使用“海子”作为笔名。从1982年至1989年不到7年的时间里,海子创作了近200万字的作品,出版了《土地》、《海子、骆一禾作品集》、《海子的诗》和《海子诗全编》等等。
在诗人生命里,从1984年的《亚洲铜》到1989年3月14日的最后一首诗《春天,十个海子》,海子创造了近200万字的诗歌、诗剧、小说、论文和札记。比较著名的有《亚洲铜》、《麦地》、《以梦为马》、《黑夜的献诗——献给黑夜的女儿》等。
三、内容分析
1、全班齐读课文,请同学们概括第一节内容并说明理由。
第一节:虚构了一副自由独立、平凡温暖的尘世生活图景,寄寓了诗人理想主义的幸福生活。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前两者是平凡的劳动生活。劈柴喂马在现代的确算不得是常见的生活,但在海子那个年代,劈柴喂马是日常生活的一环,是安逸生活浓缩出的代表。第三个是个自由的生活。“关心粮食和蔬菜”是平民普通生活所要关注的(举例买菜者)。“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前者是生存之基,也是整个平凡生活的基础,后者是美好愿景。
“做一个幸福的人”,作为一个具有自主自为能力的人,诗人自然有选择生活的自由,他可以选择去感受“幸福”。这里的“幸福”被限定在日常生活的意义范围内,主要指向满足日常欲望(物质的以及情感的)、享受世俗快乐,例如“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与亲人通信,等等。可以在“关心粮食和蔬菜”的过程中,感受日常生活本身包含的享受物质快乐、使人休闲放松的内容,欲望的满足具有接近幸福感的可能。
2、具体分析劈柴、喂马、周游世界、粮食和蔬菜、大海、春暖花开
解析劈柴,可以联系生活背景。此处介绍海子家庭的贫困与往后的贫困生活。(海子一个封闭而贫穷的小山村。小时候,在饥饿和半饥饿的环境中度过了天真无邪的童年,随着大弟弟和二弟弟的降生,原本贫困的家庭更加入不敷出。上小学的时候,海子放学回家,为了让两个弟弟先吃,自己往往只吃些残羹冷菜。上了初中,农忙时,星期六下午上完课后,海子就从学校步行回家,插秧割稻.;第二天,照样做一整天的活,挣几个工分,以便为家里在年底分红时能多挣一些粮油。忙完活后,在菜地里拔几棵白菜炒熟(没有油只有盐)装入瓶中,作为他下个星期的美食;再背一瓶子的腌萝卜和四、五斤米去上学。1979年考取北大时,他手拿录取通知书在井边大喊大叫,为自己就要实现第一次看见真实的火车、坐火车的愿望兴奋不已。上北大时,妈妈东借西凑了30元钱,给海子带上。乡村老裁缝的父亲,每晚挑灯夜战为乡亲们加工衣物赚钱供给海子在北大时每月10元的生活费。大学毕业后,海子被分配到中国政法大学工作,“第一个月90元的工资,他寄了60元回家。”1988年,孝顺的海子把妈妈接到北京昌平生活了一段时间,临别前,海子递上300元钱,让妈妈回去买些自己喜欢吃的、用的东西。可妈妈知道儿子的生活也很苦:在房间里,找不到电视机、录音机,甚至收音机,他既没有钱也没有空闲去学跳舞、游泳、骑自行车。可是海子不被人理解,四次失恋,寂寞而凄凉地徘徊在封闭而贫穷的生活之中。在单调与孤独之中写作,又不被人认同,连诗歌的发表都极不顺畅。常远曾说:“今年开学后不久(即写这首诗的前后)”,(现在)“穷极了,临时到商店买个东西都没钱”。我认为,来自贫困而封闭地区的海子,他向往的不是那种陶渊明式的“闲散”生活,而是让全家能够吃饱穿暖,充满家庭温馨的普通生活。1989年初,海子回了趟安徽,可是他的家乡依旧是那么封闭而贫穷。在家里,他的农民父亲甚至有点儿不敢跟他说话,他的家人谁也不能理解他的思想和写作。他从小就为不能摆脱封闭而贫穷的环境伤透了心。)
解析“马”,可以从以往诗歌中获得。“马”在海子诗中又有特别的象征意义。关于“幸福”的感受和想象里,“马”同样是不可或缺的:“我无限的热爱着新的一日/今天的太阳 今天的马 今天的花楸树/使我健康 富足 拥有一生/从黎明到黄昏/阳光充足/胜过一切过去的诗”(《幸福的一日——致秋天的花楸树》成才之路21页)。他喜爱以“马”作为自己到达理想之境的载体,如“我要做远方的忠诚的儿子/和物质的短暂情人/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我不得不和烈士和小丑走在同一道路上/万人都要将火熄灭 我一人独将此火高高举起/此火为大 开花落英于神圣的祖国/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我借此火得度一生的茫茫黑夜(”《祖国,或以梦为马》);“青海湖上/我的孤独如天堂的马匹/(因此, 天堂的马匹不远)”(《七月不远》)等等,“马”有时成为诗人高蹈理想的人格映证:“在长长的,孤独的光线中/只有主要的在前进/只有主要的仍然在前进/没有伙伴/没有他自己的伙伴/也没有受到天地的关怀”(诗剧《太阳》)。因此,“马”在诗中出现,暗示着对尘世幸福留有怀疑,即刻准备出走的“先行者”姿态。(划线部分放入ppt)
一说劈柴喂马是安宁平凡的生活。朦胧诗本身具有多义性。另一说,《诗经里》有一篇叫《周南.汉广》,里面有一句“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说的分别是劈柴喂马,是迎娶一个姑娘之前的准备工作。
解析周游世界,周游世界是一个充满诗意的理想,自由行走于世界各处,看各地人俗风情,普通人平常也会如此幻想,更何况诗人呢? ①什么人会关心粮食和蔬菜? 解析“粮食和蔬菜”,关心粮食和蔬菜的人是最贴近生活,努力生活的人。海子关心粮食和蔬菜,就是关心生活中最平凡普通的部分。(联系上文海子的贫困)来自贫困而封闭地区的海子,他向往的不是那种陶渊明式的“闲散”生活,而是让全家能够吃饱穿暖,充满家庭温馨的普通生活。
②阅读“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后有什么感觉,觉得这样的场景如何? 这句话比起前面的“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这类普通的生活,更富有诗意,有种隐逸者的味道,也更加超脱尘世,成为一种精神上的、理想的生活状态。结合整节,诗人想象自己有这样一个既可以喂马劈柴关心粮食蔬菜的房子(在现实生活——尘世中的位置),又有一个超离尘世之外,眺望大海(超越尘世的理想彼岸)的空间。这样的地方是具有诗意的,也是不现实的。
解析“面朝大海”可以从“海”的方面解析。大海是海子诗中的核心意象,同时也是这首诗的核心。大海广阔浩荡,心旷神怡,生机勃勃,是安魂之乡,是搏斗之乡,是理想之乡,是海子作为“海之子”的精神归宿,是他可以找到真正的幸福感的地方。
解析“春暖花开”可联系海子最后的那首诗,《春天,十个海子全部复活》。“春天”,“春暖花开”都是诗人对“幸福”生活的想象之境;“春天”带来“光明的景色”,这是渴望“复活”的诗人(《春天,十个海子全部复活》)想走进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间的矛盾可用“诗”来解释。)
2、全班齐读第二节,请同学们概括第二节内容并说明理由。第二节写诗人希望与亲朋沟通,分享幸福。诗人要把这种幸福告诉每一个亲人,每一个人,希望能把祝福与问候的温暖传递个每一个人。他并不希望永远沉默,他也希望能够和人们进行精神上的沟通,这是诗人向外部世界的敞开的刹那。比对于第一节,理想中幸福人的物质条件,这一节写了幸福人的精神世界,即幸福人与亲人朋友沟通交流。
①第二节的前半部分很浅显,诗人在想象自己明天做个幸福的人时,他感到的幸福似乎满地要溢出来,于是与亲人通信,要告诉每一个人他的幸福。但后半部分,“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这一句中,“幸福的闪电”是指什么?幸福的闪电告诉了我什么?
(幸福的闪电里,幸福是名词还是形容词?)(闪电具有什么特征?)
闪电是刹那间格外闪亮的东西,幸福感也可类似这种感觉,比喻说法。表现幸福短暂迅疾,稍纵即逝给人强烈震撼的特点,于诗人而言,可望而不可即。
3、全班齐读第三节,请同学们概括第三节的内容并说明理由。第三节写诗人对生活在尘世上的人的祝愿。诗人给予人们最世俗的三个祝福,也恰是最质朴,最真诚的三个祝福。(但是诗人却“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只愿一个人留在尘世之外,这份遗世独立的情怀不完全是来自社会,更是来自一种与生俱来的悲剧情怀。)
①诗人为何要给山川取名?(什么时候人们会取名?)取名就是祝福新生,表达对被取名者的美好期盼。诗人为山川取名是表达自己对山川的喜爱,延伸出是对自然的热爱。
②诗人对陌生人祝福,表现出诗人是个怎样的人? 诗人与亲人分享幸福,为山川取名,祝福每个陌生人,他毫不吝啬分享幸福与传递祝福。诗人用极为纯朴,温馨的语言表达了他对幸福的理解与感受,并将这种幸福感向外传布。诗人真诚的祈愿:每一个陌生人都在尘世获得幸福。展示了诗人的博大爱心和真诚善良,诗人爱着这世上的一切。
4、①然而在诗的最后,在三个“愿你”之后,诗人却“我只愿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前面的愿望都是为别人祈祷,自己只愿独自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愿你的就是我所不愿的,“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就是我所不愿在尘世获得幸福。
②诗人的这样想法其实在前面就已经有所流露了,可以找出哪些细节呢?
“从明天起”而非从今天起,不是今天也不是昨天,明天永远在远方,虚幻而又不可达到。幻想明天恬淡自然,自由自在的生活流露着今天的不幸福。明天起与每个亲人通信,而当时条件困难,没法达到。明天渴望交流,而今天却是孤独的。(孤独可以看成才之路第20页)
海子对幸福的理解是复杂的,他的思想与内心是极为矛盾的,一方面,现实生活的贫困、不如意让他异常的渴望亲情、友情、爱情,渴望打开封闭而孤独的世界融入世俗;另一方面,他又坚持、不肯放弃对于诗歌世界、纯粹的精神的追求,这又使得他非常谨慎,拒绝进入世俗。最后,他选择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在那里安放灵魂,“放眼神明赐予的宁静”。
5、这首诗两次出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有何区别?
第一次说出,是第一章情调的顺向发展,即“喂马,劈柴”等与“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在情调上是一致的。
第二次说出,是第二、三章情调的逆向发展,即本来顺着“愿你”“愿你”的祝愿,最后应是更昂奋的博爱情怀的展露,可是经由“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出人意料的一转,“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犹言尘世幸福是你们的,他人的,我海子仍旧偏安一隅,独守清高。所以后一个“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就显示出诗人已经陷入矛盾境地:刚对世人表露赤诚心怀,很快转过身去,面朝大海,背对大陆,背对众人;由此可见,他在人生观、价值观上既肯定世俗生活,又不甘于堕入尘世成为俗人。诗人心怀始而热情开放,终而收合封闭,这就是这首诗的情感发展的线路。
但无论是第一次还是第二次,“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都超脱了平凡的尘世生活,是诗人真意的流露。诗人在继续生活却失去追求诗歌美好,与写诗但可能失去生命的选择中最后选了后者。海子于1989年3月26日,写下这诗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后自杀了。
5.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教案 篇五
1、欣赏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
2、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3、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4、体会作者两难的精神处境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两难的精神处境 更新、补
充、删节
内 容
课外作业 背诵全文
教学后记
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
? 世俗生活: 精神之乡理想之所:
?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我只愿
? 关心粮食和蔬菜面朝大海
? 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 春暖花开
课 堂 教 学 安 排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幸福,是一个美丽的词语,我想每一个同学都和我一样,对幸福有着无尽的憧憬和渴望,但是因为每一个人的经历不同,对生活的感受不同,所以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也是不一样的,那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著名诗人海子对幸福的理解是什么样的,请同学们翻到课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二)作家及写作背景介绍
原名查海生。安徽怀宁县人。1979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1983年毕业后任教于中国政法大学。1989年3月26日在河北山海关卧轨自杀。海子是个极有天赋的诗人,他独有的自由率真的抒情风格、对生命的崇高的激情关怀、对美好事物的眷恋,使他的作品有一种童真梦幻般的吸引力。寓言、纯粹的歌咏和遥想式的倾诉是其三种基本的表现方式,但散漫的抒写并没有影响他语言的特殊的节奏和字句的锻炼。对死亡的特有的敏感使他的一些诗作带着一层神秘抑郁悲观的色彩,这种消极因素也影响了他的生命态度。而这首诗,就是海子生前所写的最后一首诗歌,也是他对人生的最后感悟,下面请同学们朗读一遍课文,和我一起走进海子。
(三)解题
让学生们想象大海和春暖花开给人什么感觉。
明确:大海让人感受到一种崇高,体会自然的崇高而领会自身的渺小,春暖花开让人感到内心的愉悦。所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表现一种精神的向往和生活。
(四)初步感知
在同学们阅读课文后,首先让他们谈谈这首诗说了些什么(对字面意思理解)然后再让他们仔细阅读一遍,在其中尝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然后请同学们起来谈自己的看法,让他们各抒己见,对文章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老师在此不发表评论。
(五)分析课文
第一节
从同学们的讨论中进入课文,教师提问
1,为什么作者要说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幸福是种生活的状态,不能够刻意去做,作者说从明天起做幸福的人,正好体现了作者今天的不幸福,也表达了作者对幸福的渴望
2,那么作者想要的幸福是是什么呢?用原文的话回答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
3,是不是作者渴望的幸福就是具体的去做这些事?
明确:这是诗歌的意象,并不是具体的事件描述,结合上几节课对诗歌意象的讲解,让学生明白,这其实是表现了作者对尘世幸福的向往
4,通过我们解题我们知道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精神生活的向往,那么这里的房子是什么?
明确:房子是作者的精神家园。
总结:作者既渴望尘世的幸福,通过一系列的一向把这样的幸福描绘出来。又渴望精神的幸福,而这两者在作者那里是矛盾的,表现了作者彷徨犹豫的心情。
第二节
先让学生阅读,教师提问
6.《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教学设计 篇六
知识能力目标:
1、通过文本剖析诗人复杂矛盾的心理世界,培养学生去发现新诗的思维深度和语言美趣。
2、感受诗中的思维灵感和语言美趣。分析这首诗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3、能够欣赏诗歌轻松流畅、自然淳朴的语言美和欢快、天真的情感美。
4、感受诗歌语言表现出来的节奏。体会诗歌抒情的层次感。
5、从词语的日常范畴意义和深层暗示入手解读诗歌。用诗歌解读诗歌。过程与方法
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鉴赏诗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结合文本体会诗人的幸福观,进而激发学生情感,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人生。
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1、“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为什么要从“明天”开始,那么昨天、今天的作者又在做什么?
“从明天起” 表明时间上的断裂,意味着姿态目光的转移。意味着选择的痛苦。像天真少年暗下决心。那么既然诗人向往这些幸福为什么不从“今天起”,“从此刻起”呢?——似乎宣告诗人将面向尘世,开始了一系列的体验式行动。
“从明天起”,四字中浓缩着辛酸。意味着今天的不如意,不幸福。意味着今天的不愿意。如李白 “明朝散发弄扁舟”。所以明天的幸福只能是诗人热切的期盼,美好的憧憬。
因为大家知道,《明日歌》中说的,“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西方梭罗说的“所谓明天,即使时间终止也不会来临”。
暗示只要想过幸福生活也能过上,只是不愿过这种幸福生活,即表明对幸福有不同理解。
意味着今天有人劝诗人,所以写诗回答。
海子从“明天”开始而不是从“今天”开始,足以证明海子对今天是失望的、对现实是失望的。
2、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马、柴、周游世界:日常生活意义范畴内的幸福。交通工具。做饭御寒。闲适生活。普通人的生活理想,由此可感受诗人本身的不幸福。
这些词又有歧义,奔向理想的象征。温暖的象征。心灵放纵与自由的象征。是精神世界的象征。而这正是作者的追求。
用糊模语言回答劝者。岐义告诉我们:诗人表明答应,实质不愿。诗人双重人格的体现。
3、关心粮食和蔬菜
想想,比尔.盖茨不会去关心粮食和蔬菜,而关心者意味着对物质世界的在意。
“粮食和蔬菜”本来是物质世俗的代表,是生存的基本。“关心”是积极的生活态度,是热爱生活的表现,诗人下定决心“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表明过去诗人缺少幸福感受,对生活漠不关心,于是踌躇满志,打算重整心绪,重建生活,追求幸福。是在上句劝说之后的进一步妥协。
4、“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我有” 是对前面的否定。诗歌文本与诗人行为构成反讽式分裂,对幸福的表述在叙述的延伸中岐变。
诗人在想象中构建着自己的幸福家园,想象自己有一个超离生活之外,眺望大海的姿态和空间,在那里,诗人可以面朝大海,获得逍遥的精神自由。诗歌的审美意蕴往往凭借单个词语或者一句话产生,“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个情景显示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创造了富有生命力的审美情境,在此,我们感受到自然和人的内心世界融合为一体,达到了崇高的境界。
这是作者想象中的一个好归宿,这里开阔、自由、美丽、超脱。
“面朝”意味着一种追求姿态。背对尘世,背对众人。意味着诗人渴望脱离尘世,谢绝宾客,过上隐逸诗人般的生活。
“春暖花开”的一所房子如同神话中的房子,在现实中是无法找到的,他只能是诗人所渴望的精神家园的象征,只能留存于他的幻想之中。因而,诗人所渴望的幸福在现实中是找不到的,所以,他只能寄希望于未来,用诗中的话说,那就是“从明天起”。那么“从明天起”也是岐义的。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是点题。
小结:虚构一幅展示了三和不同的“幸福”生活图景。
平凡人的生活(“关心粮食和蔬菜”),是自由、闲散人的生活(“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是隐逸诗人的生活(“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5、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和每一个亲人通信”,“通信”就意味着沟通与交流。就说明了海子和每一个“亲人”还是保持一定距离。说明诗人既自闭也盼理解。
6、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是沟通与交流的幸福。是分享和被分享的幸福。是物质的幸福还是精神的幸福?
“为什么要告诉亲人自己的幸福,目的是表达孝敬父母,自己内心那种痛苦、无奈、愧疚的复杂心情。
我们能体会到一个超越自我的生命关怀。当诗人想拥有美妙的幸福感时,迫不及待地想告诉每一个亲人,他甚至要将幸福送给每一个与他不相关的人。
7、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怎样理解“那幸福的闪电”?(理想中的一闪念,追求中的一梦境。)“那幸福”如“闪电”一般,表明幸福的突如其来以及诗人对幸福的强烈的感受,似乎也表明了这种幸福会转瞬即逝,是那样的虚无缥缈。是“闪电”一样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种美丽的愿望。而幸福只是“闪电”的,闪电必须要有撞击——由面朝大海和春暖花开撞击,由明天和今天撞击,由亲人和陌生人撞击……必须要有乌云才有闪电撞击。
小结:本节写诗人渴望“沟通与理解”。诗人生前未能很好地与他人实现沟通与理解,所以希望在另一个世界里能很好地与他人实现沟通与理解。“幸福的闪电”也许可以指自杀
8、作者为什么要给每一条河流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为什么要给陌生人祝福?
诗人真诚的祈愿,每一个陌生人在尘世获得幸福,展示了诗人的博大爱心和真诚良知。
新生才取名,取名就是祝福新生,新生的祝福必须赋予新的名字。据说我们的一切都是上帝命名的。上帝创造了一个物种就由自己来命名,还由亚当来命名,其实无论上帝还是亚当都是比喻的说法,其实人最初都给万物命名,是人。是人中的哪些人?是诗人。诗就是给万物命名以及重新命名,其实我们知道每一个字都是一首诗,它造出来都非常神奇。
其实就是对那日常司空见惯的、早已感到失去光彩的山山水水的重新审视,重新感受,重新发现。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就说明海子将会踏上一个新的世界,那里将有海子的设想、有海子的梦想,那里将是海子设计的世界。
9、“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陌生人在这里是指什么人?——和他思想观念不同的人。可不可以是他的亲人?完全可能。亦或陌生的熟悉人。亦或熟悉的陌生人。本节写诗人的“博爱”,不但爱自然,也爱陌生人,当然,更爱自己熟悉的人。在这个春光明媚的幸福世界里,诗人用真诚的世俗而实在的祝愿为陌生人祈福。关爱万物生命是诗歌的存在价值,此诗的抒情主体以一种“超越自我”的姿态关怀人类,祝愿所有的人都得到幸福,悲天悯人的人类情怀使得整首诗突破了通常抒情诗的情感表达,全诗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也”。表明自己与他们的分界。
“陌生人”(而不是“朋友”)我也为你祝福,请注意这个“陌生人”和“也”这两个充满了反讽的字,你能从正面的角度理解吗?
“陌生人”是不可能理解我(海子)的,“陌生人”不是我(海子)的朋友。“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人在尘世获得幸福”
为你祝福的恰不是我所希望的,我对这个尘世是失望的。
10、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愿你”,其言外之意便是我在尘世未能有灿烂的前程。未能有情人终成眷属,未能获得幸福。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句中为何加上“尘世”? ——面临着生命中两难的境地:选择尘世的幸福则可能意味着放弃伟大的诗歌理想;弃绝尘世的幸福生活则可能导致弃绝生命本身。海子最终选择了后者。憧憬,说明自己痛苦之根源在于追求不为人理解的诗歌理想而弃绝尘世幸福。
11、“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我只愿”暗示了前边的一切,原来都是诗人在为别人祈祷,他自己根本就不愿去拥抱世俗,而是坚守自我的空间和姿态,只愿独自一人面朝大海,背对尘世,静看花开花落。海子这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最后一个牧歌诗人,将永远栖居在自己的麦地里守望着别人的幸福。
“我只愿”。这是诗人的固执,是对理想的献身,是对美的崇拜。即我只愿守着我的理想死去。
“愿你”和“我只愿”是对立的,愿你的就是我所不愿的,“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就是我所不愿在尘世获得幸福,海子要死后获得重生,也就是在明天重生,明天将会存在“大海和春暖花开”。表达的“在尘世获得幸福”的憧憬,只存在于诗人一时间的想象中。他把祝福更多地留给了世人,而诗人自己却没有或不愿找到尘世的幸福生活。)
小结:本节让人们看到海边站立着一位遗世独立的诗人形象,那是自封王者的形象。这种二重人格还可细分出:对众人和世俗生活的亲近与排拒,对现实生活体验的喜悦与悲忧,在文情表现上的直致与含蓄……作进一步提炼,大约有三重意识:世俗意识,崇高意识,逃逸意识。这三重意识排在一起不太“和谐”,正好表明海子这首诗在情感的清纯、明净、世俗化的背后蕴蓄着某些复杂性、矛盾性的东西。第二、三章表达对亲情友情的珍惜,一股温暖甜美的气息扑面而来。
12、谈到这里,请大家想一想,作为尘世中的一个人,海子是否真的能够脱离尘世,去“面朝大海”,在“春暖花开”的一所房子里过上遗世独立的生活?
当人们追求幸福而最终导致人与人的关系趋于冷漠,诗人对所谓的“幸福”重新赋予了崭新的内涵:亲情的滋润,快乐的分享,才应该是世间最为真切的幸福。当陌生的人成为相知的朋友,当每一条河每一座山都被我们呼喊出带有情感的名字,那么这个世界还会有什么能阻隔人们之间的那分原始的本真?
13、本诗的核心意象是什么?为何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题目?
标题“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有着丰富的意蕴和张力。
① 为何要“面朝大海”—— 海之子的核心意象,浩荡生气,心旷神怡,安魂之乡,精神归宿。
② “春暖花开”如何能开在海上?——这是明丽神奇之境,也是海市蜃楼之梦,“面朝大海” 是实,是追求。“春暖花开” 是虚,是梦。这是理想与现实的悖论,是诗人思维的焦躁。
③ 冒险是诗的天性,诗是冒险的果实。海子打破思维常规,游进了大海,游得远,游得深。是 “抵达元素”的诗。
④ 题目的意蕴张力在于,它将我们现实中的思维定势扯得七零八落,然后万花筒式地重组,用自己强烈的主导意念使它明丽起来。从而让我们处于一种扭曲的快乐中。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对这个世界和这个世界的人是失望的,海子“面朝”的就是海子向往的,是“大海和春暖花开”,而海子背对着是一个令海子十分失望的世界。本诗的核心意象是“大海”。诗人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题,因为这个内容是他拟想的幸福生活图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亮丽的部分。当然也是与其它内容难以协调的一部分,但恰是这种不协调表达了诗人的真胸臆,也是这首诗的表达的重点所在。
14、思考题目“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含意。
这首诗两次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都表达美好的情感,而情味有所不同。第一次说出,是第一章情调的顺向发展,即“喂马,劈柴”等与“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在情调上是一致的;第二次说出,是第二、三章情调的逆向发展,即本来顺着“愿你”“愿你”的祝祷,最后应是更昂奋的博爱情怀的展露,可是经由“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出人意料的一转,“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犹言尘世幸福是你们的,他人的,我海子仍旧偏安一隅,独守清高。这后一个“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显示出诗人陷入矛盾境地:刚对世人表露赤诚心怀,很快转过身去,面朝大海,背对大陆,背对众人;在人生观、价值观上既肯定世俗生活,又不甘于堕入尘世成为俗人。诗人心怀始而热情开放,终而收合封闭,这就是这首诗的情感发展的线路。
7.海景房春暖花开面朝大海 篇七
稀有资源下的地产生机
拥有稀缺滨海资源的海景房,其养生价值及资产升值潜力在全世界范围内被一再验证,在全世界的海岸线上,遍布着各种特色的海景房。美国的棕榈滩、法国的戛纳、澳洲悉尼双水湾、日本北海道、夏威夷……无论是欧洲、美洲、还是亚洲,住在海边,都成为一种带有终极意味的时尚追求。这些城市因为优美的自然海景,成为了人们度假休闲的圣地,并带动了当地房地产业以及经济的发展。
中国房地产市场化始自上世纪90年代末期,海南沿海、山东沿海、广东沿海以及广西的北海是海景房发展较早的区域。我国最早的海景地产项目可以追溯到1980年9月20日,在那一天,广东珠海的银海新村破土动工,这是刚刚成立的珠海经济特区的第一个房地产项目。时间已经过去了30年,银海新村依然矗立在海边,这个30年前的小区如今被一群新建楼盘层层包围,原本的一线海景变成了二线。
而这三十年中,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海景房也随着整体市场的发展而展现着自身的发展特色。
依托着优美的海景资源,早期的海景房开发以高档别墅为主,主要是满足于高端市场的需求,“稀有资源+高档豪宅”的模式,使普通民众无法企及。并且,当时人们的旅游目的还处于观赏景点为主,因而并不具备大规模房地产开发的市场。
随着90年代末中国房地产市场化的展开,海景房也随之焕发生机,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观念的转变,使得海景房有了极具潜力的发展市场。因此,很多的沿海城市都成为了开发商们关注的区域,海景房也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
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带来了诸多的问题。早期的海景房更多地关注海景的效果,同时,为了控制开发成本,项目选址往往远离繁华地带,这样做的后果是交通不便、配套设施缺失。对于这样的房地产项目,客户并不买账,项目的空置率很高。这个问题时至今日仍是不少楼盘的主要缺陷。
与此同时,海景房由于地处较为独特的地理位置,海风、潮湿的自然环境对项目本身的建筑要求也比较独特。而早期的开发项目在户型设计、建材选用方面都存在着问题,因而造成了房屋质量不高。
以上的两点缺陷,致使当时的海景房只是“看上去很美”。
谁在购买海景房?
时至今日,中国百姓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度假休闲的观念也发生了很大转变,在加以中国独特的置业观,中国的海景房市场有了更为广阔的受众对象。
中国早期的海景房并未得到广泛的受众群体。更多地还是以奢侈品的形态存在于富豪阶层。这与国际海景房市场的发展类似。而中国比较传统的置业观则使更多的普通民众更愿意进行置业而非租住,这与国际市场又略有区别。海景房已经逐渐从富豪阶层的专属奢侈品,转变为更多普通人能够承受的休闲度假场所,甚至有更多的人选择海景房作为养老的生活居所。
海景房似乎从一开始就不单纯是为了解决居住而提供给当地居民的。事实上确是如此,就沿海的当地居民来说,对于海景房,他们并不感兴趣,相反,他们更愿意居住在相对靠近内陆的区域。
这与沿海的自然气候条件及区域条件密不可分。北方沿海地区冬季寒冷,南方沿海城市要面对台风海潮的影响,且风景优美的区域往往远离市区中心,因此,对于长期居住的本地人群,海景房并不是十分适合。
以山东烟台为例,烟台拥有著名的黄金海岸,因此,在其沿海一带林林总总有上百个海景房项目。而购房者中,异地购房者占了很大比例,北京、东北三省、内蒙、山西、陕西、甘肃、新疆等,都是海景房的主要购买群体,同时,还有部分海外人士来此购买海景房。这部分人群的占有量已高于本地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交通工具日益多元化、便捷化,投资购房、异地置业的消费群体明显增加。沿海置业,如今正焕发出巨大的活力,以一种全新的概念注入房地产市场,打破了房地产市场区域限制,逐渐融入到城市生活中。
在这部分人群中,改善性住房的比例达七成以上,其购置海景房有两大主要目的:一是投资,出租或转手获利;二是自住,为休闲旅游度假提供便利。
旅游业的天然姻亲
目前,国家明确提出要将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国家战略性支柱产业,旅游地产作为旅游业与房地产业的联姻产物,已逐步成为投资热点。良好的市场前景,吸引了上万亿元的资金纷至沓来。
纵观我国沿海一线的著名城市:大连、烟台、青岛、上海、宁波、厦门、香港、三亚、北海……无一不与旅游业有着密切的关系。旅游业在这些城市的经济构成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部分。青岛市在2010年实现旅游收入580亿元,旅游业已成为青岛市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而这正是海景房的又一大发展机遇。
2011年,北京、上海、广州等36个城市楼市“限购令”相继落地,招招剑指“价格过快上涨”的住宅商品房市场。在严厉调控下,住宅商品房面临“失宠”,幸免于调控的旅游地产成为了地产大鳄们的“蓝海”。万科集团、万达集团、保利地产、龙湖地产、雅居乐地产、佳兆业等地产巨头纷纷砸下重金,竞相发力旅游地产市场。富力地产在“国际旅游岛”之称的海南囤地2万亩,恒大地产的旅游项目北至天津、大连,南及北海、海南,涉及到观海、避暑、名人故里等诸多旅游概念,其董事局主席许家印表示:“公司旗下20%的投资是在旅游地产上。”
在海南岛1528公里长的海岸带上,一个“旅游房地产群”已悄然出现,万科、富力、恒大、鲁能、新世界、中信、华润、雅居乐等知名地产企业先后开发建设了一批滨海居住区、旅游度假酒店、高尔夫球场、游艇设施、主题公园等旅游房地产项目。2010年第三季度,在海南岛环岛岸线上,正在建设的高端旅游度假酒店、度假村等就超过30个。
如此大手笔的投入,势必会引发滨海地区海景房的发展。强力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会带来强势的实体经济和庞大的人口流量,辅以完善的社会民生配套做基础,为资产市场的稳定发展带来了保障,同时还可以享受实体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资产升值,同时可以满足人们四季正常的生活,教育,医疗,养生所需。
前路在何方?
发展的机遇有了,那么如何发展才能避免以往的失误及有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呢?
最重要的是要把海景房纳入到整个滨海城市的运营当中。整体的城市运营可以实现滨海区域的土地价值最大化,同时给予新开发的城市更合理性的公共设施和产业基础设施,以此实现劳动力和资本的集中。
滨海城市的运营,首先要关注科学的城市规划。城市的大发展使得人们对钢筋水泥森林充满了厌恶的情绪,因而向往相对自然的海滨地区,但是城市化发展带来的便利条件,实际上已经深入到每一个都市人的生活形态中,极难完全脱离。因此,海景房的开发以及滨海城市的运营,并不是要营造一个遗世独立的环境,而是要借助海景的自然资源,创造宜居的生活环境。创造宜居的环境必然要从规划入手。要考虑城市多元化的功能需求,引进与海景房配套的医疗、商业、文化、教育等相应设施。同时在选址时要考虑到现时及未来交通的发展状况。
第二,要将主导产业渗透进滨海新城市运营当中。一些滨海城市或滨海新区已经成为了“候鸟型城市”,夏天人们蜂拥而至,冬天则人迹罕至,空置率极高。这正是主导产业缺失所造成的城市畸形。无论何种人群,在滨海进行居住和消费时是不能脱离产业和就业平台的。假设一个滨海城市中的人群都是以养老为主要目的,那么这个区域就会成为以消费和消耗为主的城市主体,没有固定的,可持续发展的劳动力与产业,因而无法创造社会价值,生态区域的价值不能形成复合效应形成价值最大化。
8.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篇八
迎春之际,恰遇冷冬,人们期盼温暖的热情高涨。选个海滨或海岛,面朝大海,看春暖花开,绝对是个明智的选择。
马尔代夫,如果一生只有一次
如果一生只有一次旅行的机会,你会选择去哪里?
一定是马尔代夫!
这样的问答,不止一次听说。马尔代夫不缺少人们的追捧和赞美,也从不辜负你的期望和等待。
很多世界级明星携妻子儿女来到马尔代夫,享受这阳光沙滩、椰林树影的海岛风情,享受在这天堂美景下的天伦之乐。
你虽不是明星大腕,却也值得在这寒冷的冬季,度过一个别样的假期。一点点小奢华,一点点小狂野,一点点自我放逐,在天堂与人间的边缘……
在马尔代夫,时间的界限如地平线渐渐模糊;在马尔代夫,可贵的自由如雨后空气加倍清新;在马尔代夫,生活比阳光和煦温暖,比沙滩舒适柔软……放下都市的喧嚣,远离无休止的压力,送自己一个随心所欲的假期吧!
身体和思想,必须有一个在路上,马尔代夫能满足你的所有愿望。这个美轮美奂的印度洋岛国全年气候温和,适宜旅行和居住,并对中国游客实行落地签证,多个航空公司在国内各大城市设有直飞马累的航班,超过100个特色岛屿酒店方便预定和选择。马累的历史文化、度假村奢华的特色水屋、世界一流的美食佳肴……这里有一千个理由令你流连忘返。
拥有一千多座美丽妖娆的天然珊瑚礁,马尔代夫一直以来都以世界一流的潜水胜地著称。每座岛屿都有极其丰富的海洋生物和植物,纯净湛蓝的海水之下另有一片神秘的斑斓世界。多数度假村拥有国际潜水教练协会认证的潜水中心、经验丰富的国际专业潜水教练和潜水监察员,满足游客们不同类型的潜水需求。12月至次年4月,环礁东侧为潜水最佳地点。
马尔代夫全年气候温和,温暖的海水清澈见底,成千上万的鱼儿在动人的珊瑚礁周围游弋……完美的自然条件,创造了这个丰富多彩的珊瑚礁潜水胜地。即使你是非专业的潜水者,在马尔代夫一样享受顶级的潜水体验!度假村和观景船都为游客提供不同等级的潜水训练,使用高标准、严格监控的潜水设施,任何人都能在教练的指导下进行潜水或浮潜,饱览马尔代夫美丽的水下世界。
马尔代夫是免签国家,意味着你随时随地可以投身于这片海域,畅快淋漓地享受如鱼得水般的自由假期!沐浴在金色的阳光下、嬉戏于柔软的沙滩上、在私人海上别墅享用精致美食……这个活力四射的热带岛国有无穷的自然魅力等你来发掘。
中国三亚,没有冬天的城市
北国漫天飘雪,南国阴郁寒冷,要想在冬季找个避寒的港湾,对于国人来说,三亚独一无二,它享受着五指山的眷顾,山北的海口偶遇寒流,人们还要套上外套,而三亚依旧春明,阳光普照。
如果只有一天在三亚,那这一天一定要来蜈支洲岛。
蜈支洲岛,在三亚市以东北海面,方圆1.48平方公里,因形似“蜈之”——罕见的海洋硬壳类爬行生物而得名,古时称为“古崎洲岛”。
小岛、蓝天、碧海、白云,互相映衬,风景相当秀丽迷人,如一个被遗忘在尘世之外的钻石,楚楚动人。它还有个名称,叫“情人岛”,缘于一个美丽的传说。遭遇风暴的年轻渔夫漂泊到一座荒岛,和在此拾贝玩耍的美丽的龙王女儿相识相爱。此后暴怒的龙王关押了龙女,龙女逃脱出去,眼看就要和痴痴等待的渔夫相拥了,追上来的龙王用了定身术,把他们变成了大石头。从此,千百年来他们只能静静相望,咫尺天涯。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对痴男怨女,把它叫做“情人岛”。
岛上长满了高大的椰树和茂盛的藤蔓植物,也有活化石之称的龙血树。浩瀚的绿色之中掩映着墅屋,一些风格独异的吊床、凉亭零星地散布在丛林中,沿海道路两边布满了怒放的各式鲜花,整个景象给人一种原始而迷离的美感。
这里的海域清澈透明,海水能见度6至27米,水域中盛产夜光螺、海参、龙虾、马鲛鱼、海胆、鲳鱼及五颜六色的热带鱼,南部水域海底有着保护很好的珊瑚礁,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惟一没有礁石或者鹅卵石混杂的海岛。极目远眺,烟波浩渺,海天一色。
人们把蜈支洲岛形容成中国的马尔代夫:如果有一天,你想和爱人玩失踪,独享清静,蜈支洲岛是最适合的。这里的海水透明湛蓝,沙滩细腻洁白,你可以住在竹子和芭蕉叶搭建的小屋里听海、赏月、看夕阳……
TIPS: “LuHo三亚”,展现本土特色
“LuHo三亚”是这座没有冬天的城市给全国人民最佳的献礼。“LuHo”是海南话“您好”的音译(发音“噜呺”),这是游客学习海南方言的启蒙语,也是海南人民最质朴、最真诚、最本土的问候。借着一句“LuHo三亚”,三亚旅游冬季宣传主题“温暖三亚 冬季度假”更加凸显了人文关怀。“温暖”除寓意三亚冬季无可比拟的自然优势、温暖和煦的阳光外,更承载了三亚旅游业的承诺:“温暖服务、阳光服务”。通过“温暖三亚 冬季度假”的口号,向游客传
递三亚旅游行业正能量。
作为“温暖冬季 三亚度假”三亚冬季主题宣传最重要的活动,由三亚市人民政府主办的“LuHo三亚”2013新春嘉年华,将于2013年元旦隆重登场,活动持续三个月,于2013年3月底结束。“LuHo三亚”期间,三亚将给游客市民带来涵盖文化艺术、驻场演出、节庆赛事、展示展览、旅游休闲等活动,在3个月时间内将有近百场形式各异、精彩纷呈的演出。从爱尔兰的踢踏舞到俄罗斯的马戏世界,从三亚市艺术团的《执着》到海南省歌舞团的《黎族故事》,从ARTSANYA艺术季到三亚市迎新春城乡书画大赛,从兰花博览会到海天盛宴,从CLASSL水上摩托艇大赛到环岛帆船赛,从景区、酒店到购物、娱乐,三亚为国内外游客和市民呈上了一份菜单式、系列化的文化大餐。
nlc202309030422
澳大利亚昆士兰,玩转南半球夏日
对于全家出游,便利、好玩、温馨、舒适的海岛度假成为热门选择。跟随着可爱小丑鱼“尼莫“的足迹探访世界最大的珊瑚礁区——长约2300公里,由超过3000多座独立的珊瑚礁石群和数百座风景如画的热带岛屿组成的大堡礁。在这里潜水、浮潜或是搭乘迷你潜水艇、水下摩托车深入海底,近距离欣赏奇幻斑斓的海底世界,或者步入清澈浅海,来个海底漫步,直立行走在海底,一览珊瑚礁的风貌,必将令人终生难忘。
从昆士兰凯恩斯出发,搭乘Big Cat大猫号不足1小时便可抵达大堡礁外礁,而以环保概念闻名的绿岛便是这片外礁岛屿中的一个目的地,这可是大堡礁中唯一一个拥有热带雨林的礁岛。入住岛上唯一的度假村既能够看到多彩的珊瑚同时也能深入美丽的雨林。整个度假村共有46间套房,在这随时能下海浮潜观珊瑚,在专业教练的指导下还能深潜入这片生动又神秘的珊瑚礁群,或是全家大小来个海底漫步;离开海域便能进入雨林探险,甚至夜间可徒步探访各类雨林动物!
告别小丑鱼,跟随着海豚便可以来到它们美丽的家园,世界上第三大沙岛——摩顿岛。在这片距离澳大利亚阳光之都布里斯班30公里的海岛上,每天傍晚都有一群野生海豚恭候着大家的到来,加之岛的形状又酷似一头宽吻海豚,因此又被称为海豚岛。在这个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区内,生长着500多种奇花异木,126种珍禽飞鸟和300种不同的鱼类。岛上唯一的度假村“天阁露玛度假村”提供多种不同住宿选择。约上三两亲朋好友,这便是家庭度假的最佳目的地。白天,既可登上摩托快艇,迎风破浪出海;又可乘坐休闲轻松的独木舟,饱览海岛无尽的风情;或者是跃入清澈蔚蓝的海水中浮潜,看色彩斑斓的热带鱼在身边翩翩起舞。除此之外,你也可跳跃在细白沙滩上挥拍逐球;驾驶越野车翻山越岭,越沟闯滩;参加最热门的滑沙运动,从高高的沙丘顺势而下;又或是乘船出海寻找沉船残骸,废弃沉船阻隔了海洋的波涛汹涌,让这里的海域宁静如镜,被奉为垂钓的绝佳去处。
而在黄昏时分,最重头戏的野生海豚喂食活动便隆重上演。每天傍晚,可爱的野生海豚如约而至,等待着大家将美味的小鱼送至口中,日日如此,年复一年。而在海豚岛的入口处,则树立着一块大黑板,记录着每天到访的海豚名字、家族,岛上甚至设立了博物馆对往来的游人讲述岛人与海豚的美丽故事。
斯里兰卡加勒,一个与海相关的海港城市
斯里兰卡四面环印度洋,其海岸线上的城市很多都是以风景优美、水清沙白闻名于世。从尼甘布经过西部的首都科伦坡再到南部海滨,沿着斯里兰卡的海岸线从西到南就如同在地图上画了一道优美的弧线。而加勒就是这道美丽的弧线南端上的一个时时刻刻与海相关的蔚蓝色海港城市。
加勒分为新旧两个城区,旧城区是荷兰殖民时期的要塞,除北部与陆地相连外,东南西三面都临海,有人将这里形容成伸入印度洋中的一只马蹄,确实形象得很。荷兰人为了防止葡萄牙人夺回加勒,自1663年开始,沿海岸的三面修建起高达六七米的城墙。1873年,当时的英国殖民者为了改善交通状况,在北边的城墙上加开了一个墙门,以便马车通过。
城墙沿海修到尽头,是英国殖民时期修建的主城门。厚厚的城墙其实是厚实的房子,两面都开窗,有的还住着人,或者开着小杂货铺,更多的已经被废弃,蛛网尘埃密布,铁窗锈迹斑斑,爬山虎绿荫满墙。中间开着一个巨大的城门,时不时有汽车行人穿行。城门上面,由两头狮子组成的城徽清晰可见,上面标有修建年份“1873年”。主城门的西面是钟楼,其下有一座旧的城门,历史更为悠久,当初荷兰人修要塞时就有的。城门有三重,除最外重城门外,里面两重都建有碉堡,显示这曾是一个军事要塞。钟楼至今仍在使用,历经400余年,还走得相当精准。
除了城堡,能够体现加勒东南亚海滨城市特色的当然要算是耸立在海边的纯白色灯塔了。在沙滩、碧海、礁石边,白色的灯塔不仅守护着无比透明清澈的印度洋海面,等待着远去和进来的大小船只,还守卫着老城里安详生活的居民。
海钓是加勒当地最著名也最让游客着迷的一个环节。到加勒附近的小渔村,有很多等待在海滩边的渔夫。虽然大概是旅游业要比钓鱼来得轻松又赚钱,渔夫们已经从纯粹的渔夫变成了民俗活动的表演者,但也不失趣味。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教案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面朝大海作文781字07-01
大海睡了 教案07-08
大海故乡音乐教案07-31
音乐大海啊故乡教案08-28
《大海啊,故乡》教学设计(初中)07-30
大海的作文400字:大海的礼赞10-04
大海美的作文08-04
失落的大海08-24
大海经典句子09-27
《致大海》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