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会主义感想(共8篇)
1.科学社会主义感想 篇一
学习社会科学研究过程的感想
这学期通过学习社会科学方法论,我对社会科学研究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课后翻阅相关资料和网上搜索相关信息,浅谈一下我对社会科学研究过程的一些认识。
一、对社会科学研究概念的认识
社会研究是运用科学方法对社会生活现象加以了解、说明和解释的一切活动,也就是一个解谜的活动。它是以人类社会为对象,以科学方法为手段,以解释和预测为目的,以科学理论和方法论为指导的一个完整的过程。
(一)社会科学的特点:
1.社会科学对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具有附属性,而这两者本身就具有抽象性
2、对于社会现象研究本身来说就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从外到内、由浅及深的过程。
由于研究成果的抽象性的特点,所以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具有间接性。由于受到研究者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在研究过程中,得到的社会科学成果总会包含各种的缺陷、不足和错误。
因此,我们要从实践和理论上进行不懈的探索,不断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创新的理论,再用发展的理论来指导实践,实现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由社会科学成果到现实生产力之间的良好转换。
(二)社会科学研究的分类
1.定量研究:定量研究的大多数是调查而来的数据,验证结论的表述方式主要依靠数据、图表等来分析,定量研究的研究方法重于“量”。
2.定性研究:定性研究多数材料来源于前人的文献资料和经验调查,定性研究的验证结论注重文字的表达,定性研究的表述方式注重文字的表达,定性研究的研究方法重于主题的物质方面。
二、社会科学研究过程给我的启发
在学习了社会科学研究之后,我写了自己的第一份社会调查报告。在报告的完成过程中,我根据《社会科学方法论》书中第十章的社会科学研究过程,并结合课上学到的知识进行了社会调查。以下是我的研究过程:
(一)选择研究问题。我选择研究问题的途径是书中所提到的“跟从导师做分支方面的研究问题”,这学期社会学老师给我们留了社会调查报告的作业,我从中选择了城镇养老状况的问题。因为我所在小区就有很多养老的老年人,这样便于我的报告调查。
(二)综述相关文献。我查阅了有关当代老年人养老状况的文章,了解了相关的一些数据,是我初步形成了一定的思路并确定了我的调查方向。
(三)设计研究方案。通过阅读社会科学方法论书中对设计研究方案的建议,我设计了一个具有可行性的方案,那就是通过对我所在的小区及周边村镇的老年人进行调查,从而推断我所在的城镇养老状况。
(四)收集数据。我所选择的是定量研究,抽样是收集数据所要做出的首个决策,并且我进行的是简单随机抽样。我从小区中随机找到了50名居民作为样本。在数据的收集方法中,我选择了问卷法与访谈法相结合的方式。因为问卷法的优点是简单可行,缺点是无法深入了解受访者的真实观点和情感,而访谈法恰恰弥补了这一缺点。
(五)分析数据。我把得到的数据进行了推论性统计分析的参数估计,并得出了一定结论,这也使我对所调查的问题有了进一步的思考。
(六)解释和报告结果。根据书中的“报告的内容和结构”提供的方法和格式,我撰写了调查研究报告,分析并解释了我的研究结果,提出了我的意见和建议,并指出了研究结果的不足。
三、社会科学研究课程的感想
所谓科学方法,主要是认识它的限度,在不能给予证明之处,它不提供证明。在它只能提出个人观点之处,它不妄自称之为科学,所以只能通过尝试和消错,通过犯错误和改正错误来学习。它以探讨社会现象的本质与规律为主要任务,因而具有追求统一性、一致性、简单性、必然性等特征。
社会科学的方法论或哲学研究,不仅对于社会科学研究规范的建立,对于社会科学的规划、组织和管理有积极的作用,而且对于加强理论的宣传,加强社会科学知识的普及,提高全民族的哲学社会科学素质,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有重要的意义。
2.科学社会主义感想 篇二
一、字词联想法
荣格的第一个重要的理论就是情结理论。荣格在写精神病博士论文时用一张写有100个刺激字词的表对被试进行测试。主试每次念一个词, 要求被试尽可能快地对进入心目中的第一个单词作出反应, 并用秒表记下反应时间, 然后把这些刺激词再念一遍, 让被试重复他先前的回答。在实验中, 荣格发现, 有时被试对某些词作出反应要花费相当多的时间, 而被试又对造成反应延迟的原因解释不清。荣格猜想这可能是由于抑制反应的潜意识情绪引起的。于是他把反应时较长的刺激词、回忆错误的反应词和重复反应词叫“情结指示词”。通过进一步分析, 荣格于1904年提出了情结理论。并且他的字词联想法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与一些生理指标的测试结合起来, 即用各种装置分别以图表法记录被试情绪对他的脉搏和呼吸的影响, 并测量出皮肤电的大小变化, 这样字词联想法就成为了解情结和心理治疗的一种重要的方法。至今, 在许多精神病院里仍然使用这种方法来探察心理症结。此法也常用来审问犯人, 荣格曾对伦敦的听众说:“在苏黎士时, 每当有棘手的犯案, 法院就把我找去, 我是他们求助的最后一根稻草。”[1]
荣格的这个贡献使情结这个词成为日常用语, 而且由字词联想法发展而来的测谎仪对犯罪心理的研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当然, 字词联想法与情结理论也使荣格赢得了国际声誉。拜读了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后, 1906年荣格不顾E.布洛伊尔和P.雅内两位恩师的不快给弗洛伊德寄去了《联想研究》, 虽然“情结”是荣格自己独立的发现, 但他愿意以自己的研究成果证明弗洛伊德的当时受到孤立与冷落理论。荣格的加盟使弗洛伊德倍感兴奋, 在《回忆、梦与思考》中, 荣格说弗洛伊德把他称为“皇太子和继承人”。从此, 这两位心理学巨人开始了友谊与冲突。1909年, 他同弗洛伊德一起应斯坦利·霍尔 (Stanley Hall) 的邀请参加克拉克大学二十周年校庆。
其实字词联想法早就被高尔顿和冯特利用, 但他们并没有发现更重要的心理意义。因此, 字词联想法的应用与发挥充分体现了荣格高度的创造性与深邃的洞察力。正如E.A.贝纳特在《荣格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的前言所说的那样, 有些人对荣格如此强调字词联想法感到吃惊, 因为此法早已为人们所摒弃。荣格对字词联想测试所做的实验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极有意义的结果。其中最有价值的, 就是发现了无意识的自主性质。
二、综合构造法
荣格支持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的基石———《梦的解析》, 称这个方法是通向潜意识领域的帝王之道 (The royal to the unconscious) 。但在荣格看来, 弗洛伊德与阿德勒的方法有一个最大的特点, 那就是把病人患病和做梦的原因予以简化, 还原为纯粹的生物或纯粹的个人的野心, 从而掩盖了其完整性。所以, 他认为这种还原的方法在某些场合虽然有其合理性和实用性, 但与此同时也有极大的局限性, 不能充分地利用梦中的资源。荣格就认为弗洛伊德从梦中寻找情结, 而他则认为“释梦要使病人知道潜意识对病人的情结做了什么, 为何种目的做准备”。[2]在《梦的解析》中, 梦的内容是可以被现实来解释的, 荣格认为这是客观的解释, 如果用主观的分析来解释梦, 这种解释就很容易把梦的内容带回自己的分析中, 而不是将它与主体分离。面对客观世界, 这样的解释称为综合性的解释而非分析性的解释。荣格意识到, 分析的方法如果只是一种分解的方法, 那么随之而来的就应该是某种综合的方法, 即一种不是将梦简化还原, 而是“扩充”其意义的方法, 他把这种方法叫作“综合构造法” (synthetic analysis) 。
综合构造法着眼于主体本身, 不是将梦的复杂内容打碎还原为对外部情节的回忆, 而相反, 是将梦的内容视为主体本身的种种倾向, 并把它们“重新组合”到自身中来。在荣格心中“梦无遮蔽, 我们只是不理解它的语言罢了”。所以梦就像是一个复杂的文本, 对这一文本的阐释, 不可避免地要关联于其中纵横交错的种种“暗示”与“轨迹”, 并且通过“放大”与“补充”等方式, 一层层地揭示其意义。同时作为一种特殊的文本, 即象征, 因此, 对这一象征的阐释最终将围绕其与某种原型的关联展开。所以荣格不遗余力地将梦的内容进行扩大, 将梦中难以理解的情节与文学艺术、宗教神话、哲学及风俗民情等相似的原型进行求同比较, 即扩大, 从人类集体潜意识中寻找与之有关的象征意义, 通过这样使个体与人类集体潜意识进行对话, 使梦的意义清晰起来, 从而汲取人类共同的精神力量, “建构”健康的人格。荣格认为在对精神现象的理解中, 比较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我总觉得到一种特别的责任, 那就是不应该忽视这样的一个事实, 即精神现象不是在训练自诊所中才泄露出来, 而是首先显现于广大的世界和历史深处。医生观察到的精神现象只是这个精神世界的微小的一部分, 并且这一部分还往往因病理状况而受到歪曲。我始终相信, 对精神所作的最大的描述, 只能来自比较”。[3]显然这种比较不是缩小而是扩大, 不是“简单还原”而是“综合与建构”。荣格应用综合构造法的著名例子就是关于“蟹梦”的解释。
由此可见, 荣格看到了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它对心理健康的意义。荣格采取综合构造法对梦进行解释, 其目的是为了更全面、更开放地理解人的精神, 是出于对人类精神的尊重, 以及对精神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尊重。他认为深邃的精神内涵与象征内涵不能简单地从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生物学的角度予以解释。这种外在的解释导致对精神现象片面、简单的理解, 最终将精神及精神现象支解和消融其价值, 这就是现代人因精神空虚而产生种种焦虑与痛苦的深层次的原因。正因为这样, 荣格把梦置于整个人类的精神文化现象的大背景下进行比较与理解, 试图找到重返精神家园的漫长归途。
三、积极想象法
荣格强调潜意识现象, 特别是集体潜意识现象的非理性, 但不排斥意识存在的可能性与必要性。恰恰相反, 他的心理健康的标准是在意识的指导下, 使意识与潜意识融为一体。心理治疗的目的就是提高患者的个性化水平, 即使意识与潜意识和谐统一。[4]1913年12月, 荣格进行了一次实验, 从中发现了一种面对潜意识, 使意识与潜意识保持平衡的方法, 后来, 荣格把这种方法称为“积极想象” (active imagination) , 放弃了弗洛伊德的自由联想法。荣格认为自由联想法“值得怀疑”, 因为“这些联想自然地导向你的情结”, “我的目的不是要去知道情结, 我想知道梦是什么”。荣格指出, 积极想象法是让被试冥想任何一个对他似乎有重要意义的幻想碎片———也许是一个偶然的观念, 或者是在梦中他已经意识到的某些事情, 一直到它的内容成为可见的, 即它被嵌入相关联材料之中为止, 使之成为可理解的意识的一部分。
实际上积极想象法使患者潜意识深处的原型内容得到充分的表露, 成为意识的东西, 使意识与潜意识进行对话。在这一过程中, 人的自性各方面逐渐整合, 成为一体。意识与潜意识对立双方相互融和与统一, 最终导致心理的转化, 达到系统的个性化。这一过程有几个阶段。最初的任务是诱导出宁静的心灵状态, 摆脱一切思绪, 不作任何判断, 只是以自然的方法观察, 注视着潜意识内容和支离破碎的幻想片段自发地出现和展开。然后, 用书面形式或非言语形式把这种体验记录下来。在下一阶段, 心灵的意识开始积极地参与和潜意识地对峙, 潜意识的内容的意义被理解, 并与意识状态和谐一致。最后, 一旦自我与潜意识相互妥协, 个人就能够有意识地生活, 不是再受潜意识控制而生活。同时荣格也指出了这种方法的危险性:一方面容易转变为自由联想使患者陷入情结的无效循环, 另一方面可能使患者过分注意潜意识而不能使意识起引导作用, 从而导致更严重的心理疾病。可见荣格强调人格的整体性就必定会放弃自由联想法而使用积极想象法。
在荣格看来, 幻想与梦想基本上是无意识的主动活动, 都是某种“被动想象”, 而“积极想象”要使意识参与其中, 自我起着主动作用;意识不可能随心所欲, 但可以与潜意识交流和争辩。所谓“积极”就是它能使意识与潜意识达到统一, 实现个性化, 最终达到人格完整, 促进心理健康。在这里, 我们能深刻地体会出积极想象法与自由联想法的区别, 荣格利用积极想象法就是发挥患者自身的作用, 提高患者自我教育、自我理解的能力, 使潜意识心理在意识层面转化, 从而达到个性化的目的。
四、“共时性”方法
如果说以上三种方法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那么“共时性”方法就更体现了荣格在方法上的多元性和创造性。因为这种方法是与中国的整体思维和直观思维密切联系的。
荣格的“共时性”理论是在《易经》的影响下形成的。荣格在接触中国文化时十分惊讶与兴奋, 认为一些用西方的理论与科学原理不能解释的问题, 包括原型理论中的集体无意识问题, 在中国的哲学文化中却能找到答案。他认为中国人确实有一种科学, 它的标准经典就是《易经》, 只是这种科学不同于西方的科学罢了。荣格曾说:“《易经》中的科学根据不是因果原则, 而是一种我们不熟悉因而迄今尚未命名的原则, 我曾企图把它命名为共时原则 (synchronistic principle) 。对潜意识心理过程的研究, 早就迫使到处寻找另一种解释原则。因为因果原则似乎不足以解释某些重要的潜意识现象。我发现有一些心理对应根本不可能在因果性上彼此相关, 必须用另一种原则来联系。这一联系似乎主要存在于事件的相对共时中, 因而我使用了‘共时’这一术语……这种共时性原则的思维在《易经》中达到了高峰, 是中国人总的思维方式的最纯粹的表现。在西方, 这种思维从赫拉克利特起就不见之于哲学史了, 它仅仅作为一种微弱的回响再见于莱布尼茨。”[5]
荣格曾在《论共时性》等文献中阐述“共时性”概念。他把共时性描述为:“两种或两种以上事件的意味深长的巧合 (meaningful coincidence) , 其中包含着某种并非意外的或然性的东西。”[6]共时性事件意指一切存在形式之间的深刻和谐, 相当于中国的“道”。这些事件的联系不是因果的结果, 而是另一种荣格称之为非因果性的联系原则 (acausal connecting principle) , 是某种经验的结果。所谓的“同时”乃是主观与客观想象符合同步, 并产生了意义之合时。对共时现象的判断主要依据三个标准:无因果性、同时性和意义。决定性的因素是意义, 是来自个人的主观经验:各种事件之间以意味深长的方式联系起来, 即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活动之间、无形与有形之间、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之间的联系。荣格认为共时现象的基础是“潜意识原型”以各种潜意识形式顽强地表现着自己。它不必顾及自我的有意识的意图, 似乎是精神本身秘密设计的;但它只有被注意时才有意义, 也只有它对本人有意义才是共时现象。一方面, 荣格用共时性的概念强调随机事件所蕴藏的丰富含义, 说明人的潜意识心灵在一定程度上的相同之处。比如作为自性原型的“曼荼拉”正是通过这种方法产生的。所以, 共时性原则的思维与特性与荣格的原型理论即集体无意识密切相关。荣格自己对同时性有很深的体验, 1928年荣格画了一幅“曼荼拉”, 画完以后, 荣格意外地发现, 这幅画构图与色彩很像中国画, 接着, 他就收到了理查德·威廉的信和《金花的秘密》的译文, 这使他在内心深处产生了与中国文化的共鸣。另一方面, 荣格认为共时现象深刻的感情内涵能给人以深刻的启发, 对心理治疗有着积极的作用。一旦患者体验共时现象那种深刻的和谐, 共时现象就成为一种发展的力量, 荣格称之为“超验功能”, 给予个人以一种超越时空的意识。因为这种巧合能给人以顿悟和广阔的意识空间, 给人提供一种潜意识动力, 使人摆脱心理困境。荣格曾举了一个特别有趣的病例:一位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病人由于具有十分片面的逻辑思想, 冥顽不化, 对荣格为减轻她的理性主义所作的努力毫无反应。有一天, 当她向荣格讲述昨晚梦时 (梦中有人送她一只金色的圣甲虫) , 一只金绿色的甲虫扑打着窗户, 荣格让其飞进来, 捉住给她并告诉她这就是她的金甲虫。从此她智性坚冰的抵抗被打破, 治疗继续进行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由引可见, 荣格一方面用共时性原则作为一种思维方法来解释某些用理性无法解释的现象, 对弗洛伊德因果决定论提出批评, 另一方面自觉地将之作为一种研究与治疗的方法。在荣格看来, 观察主体与观察客体组成了观察情境, 在排除观察主体的情况下, 事件会出因果联系;在主体的潜意识的参与下, 事件会出现同时性联系, 这时出现了“同时性场”。这个概念提出了以后, 引起了科学界与哲学界的重视与讨论, 有人认为这是荣格对科学理论的极大贡献。虽然共时现象的机制尚未得到科学的揭示, 但荣格对之所作的描述与分析却值得进一步探讨。
由以上所述, 可以看出荣格的方法是多元的, 既有实验的方法也有现象学的方法, 甚至还有神秘主义的方法。这与他的医学背景和家庭的宗教背景是有密切联系的, 也与他“东西合璧”的思想分不开。但我们能看到, 作为方法上的多元论者, 荣格始终有意或无意地使人专注于精神本身, 极力反对将精神简化为精神以外的东西, 从而能够更好描述和研究复杂的精神现象。荣格重视精神现象, “试图建立一种‘有灵魂的心理学’, 即一种‘自主精神原则基础的心理学’”, [7]反对以物质取代精神, 反对“科学主义”对非理性的遏制与抹杀。从而唤起人们对精神世界、对非理性的关注与尊重, 为现代人寻找人类精神资源, 重建精神的家园。可见荣格在方法上采取的多元性是与其所研究的对象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荣格说:“我们越是深入到人性的深处, 就越是产生这样的信念, 这就是, 人性的多样性与多维性需要我们在观点上和方法上都富于最大的灵活性与丰富性。这样才能适应人的精神深处的丰富性与灵活性。”[8]
荣格也是利用这些方法来研究与治疗的, 在应用这些方法的同时就意味着他的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反过来, 他的理论赋予了其方法的某些特色。所以说荣格分析心理学方法的有效性有赖于其分析心理学理论的“科学性”, 分析心理学理论的“科学性”又寓于分析心理学的方法的正确性与有效性之中。因此, 对分析心理学的方法的评价就显得万分的艰难了。如果因某些研究对象是“神秘”的东西就认为某个理论是非科学的东西, 这是不科学的。荣格紧紧围绕研究对象而在方法上采取十分开放的态度的做法, 无疑是一种科学的态度和做法, 值得学习与赞赏。荣格并不急于建构理论, 而是渴望事实, 因为他认为现代心理学还很幼稚, 所以他对神话学、考古学等历史资料的研究, 到非洲、美洲和印度等地的实地考察, 从事心理实验和临床实践, 以及对自己内心深刻的体察都表明了他对事实的尊重与渴望。荣格这种对精神资源的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对精神家园重建的不懈的执着, 早已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同时不要忘记, 我们在评价荣格的时候还必须从临床这个角度去思考。毫无疑问, 从某种意义上讲, 荣格是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家和一位成功的精神分析医生, 被人们誉为“苏黎士的圣人”, 而这些都是建立在他的方法的基础上的。从这一点来讲, 荣格是一位成功的方法多元论者。
总之, 对荣格的心理学理论及其方法的评价历来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我们的评价有必要建立在对该理论与方法的全面的理解和整体的把握的基础上, 这样才会有新的视角。正如荣格自己所说:“从哲学的观点来看, 我的经验论概念 (比如原型及其他) 外表上看来应该真正的‘逻辑上的怪胎’。”[9]科恩在苏黎世荣格学院研究过心理分析, 对其心理分析有精辟的见解。他在“《荣格与科学态度》 (1975) 一书中, 极力论证荣格心理学的科学性”, [10]认为在19世纪欧几里德空间和牛顿物理概念的背景下, 人们把荣格等人对潜意识的研究视为荒谬, 但在20世纪现代物理学的成就, 已经改变人们对空间、时间、物质、能量、现实性等的看法, 因此, 对待心理学的态度亦应该相应改变。实际上, 荣格的方法具有强大的生命, 目前号称是“心理治疗的第四股势力”的家庭治疗将荣格的共时性思想融入自己的体系, 在分析心理学理论中产生的沙盘游戏疗法也非常受欢迎。
摘要:文章详细阐述了词语联想法、综合构造法、主动想象法和共时性原则四种荣格分析的方法, 认为荣格是一位成功的方法多元论者, 这些方法使人们始终关注精神本身, 对这些方法的了解有助于全面理解与把握分析心理学理论。同时认为对荣格分析心理学方法及理论的评价应有新的视角。
关键词:荣格,分析心理学,方法,多元论者
参考文献
[1]荣格著.成穷等译.分析心理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 1997:50.
[2]刘耀中, 李兴洪.建造灵魂的宇宙——西方著名心理学家荣格评传荣格[M].北京:东方出版社, 1996:374.
[3]荣格著.冯川编译.荣格文集[M].改革出版社, 1997:536-544.
[4]A.H.James.The Jungian Experience:Analysis and Individuation[M].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Incorporated.Canada, 1986:147-150.
[5]荣格著.冯川编译.荣格文集[M].改革出版社, 1997:297-299.
[6][美]拉·莫阿卡宁.荣格心理学与西藏佛学——东西方精神的对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62.
[7]程金城.原型批判与重释[M].北京:东方出版社, 1998:34.
[8]荣格著.冯川编译.荣格文集[M].北京:改革出版社, 1997:549.
[9]赵璧如主编.现代心理学的方法论和历史发展中的一些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3:453.
3.科学社会主义感想 篇三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科学内涵 科学精神 创新品格
0 引言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把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归结为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强调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这个精辟论断,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一个新境界。深刻理解这一科学概括,对于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
十七大报告完整地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1]这一概括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一个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
1.1 邓小平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文革”造成的危难局面,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主题,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新体系,指引了全党和全国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阔步前进。
1.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0世纪80年代末,国际国内发生严重的政治风波,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严重挫折,我国社会主义事业面临新的巨大困难和压力。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集体领导,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结合时代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论断,创造性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3 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新的起点上,既面临着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又面临着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与能源、资源、环境之间日益尖锐的矛盾,以及在发展过程中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等一系列社会矛盾突显期。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内容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理论的时代内涵和中国特色,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精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的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首先,这个体系具有严整的逻辑结构和层次。以马克思主义为灵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以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开放的创新精神和实践为关键,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近期奋斗目标为基础,以中华民族复兴为宗旨,这些部分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系统地回答了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逐步形成了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改革开放论为基石,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为总体布局,涵盖祖国统一与外交战略、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等内容的完整的理论成果,构成了一个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
其次,这个体系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创新性。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针对人们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计划与市场、公有制与非公有制、按劳分配与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民主与党的领导等问题上呈现的争议,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同时从我国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观点。这些理论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标志着我们党在新时期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进一步认识和深化。
第三,突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价值观。以人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也是这个理论体系的本质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发展的目的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最后,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感召力。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在一起,把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融会在一起,把历史经验与时代精神、世界趋势与民族理想联系在一起,促使中华儿女站在当今社会主义事业巨大成就的起点上,锐意改革、勇于创新,以开阔胸襟汲取世界文明成果,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品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成果。这一体系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又是对它们的重大发展。它不是脱胎于固有的套路和陈旧的范式,也不是源于抽象的思辨。它是鲜活的实践经验的提炼,是时代呼唤的产物。它来自实践,与时俱进,进而又指导实践,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创新,是这个理论体系的内在的创新品格。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同阶段出现的问题,及时提出并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客体问题,提出并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一主体问题,提出并回答了什么是发展,怎样发展的主客体结合在一起的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继毛泽东思想之后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它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对马克思主义做出了许多重大的创新与突破性的发展,是需要和值得我们不断学习、探索的当代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参考文献:
4.科学夏令营感想 篇四
尚志中学 高二12班 丁峤 一连一班
太阳悬在天空中,向大地肆意挥洒着热量,万物都被这无情的烈日烧灼,我们顶着酷暑,迈着不失轻快的步伐来到了哈尔滨工程大学。
刚踏进这个校园,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文化气息,刚走进它的瞬间,我们无不被她的精神底蕴深深感染和折服,“大工至善,大学至真”,这八个恢弘的大字震撼着每一个走进哈工程的学子。
然后我们去领取了营员卡一系列的东西,首先尽了地主之谊的是大学食堂,当一份份热气腾腾的饭菜的香气在我们面前氤氲的时候,洗涤了我们在来的路上那早已疲惫的心和胃。
接下来的几天里,一幕幕在科学前沿的高新技术在我们的眼前拂过,令我们叹为观止,以前只能在电视中看到的东西当真实地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时候,那种满足和兴奋是无语言表的,谁能理解当一个小孩子被满足了那求知欲的心呢?其中让我比较印象深刻的是机器人的讲解,那么小的一个机器人,竟然能做出如此灵活的动作,各种动作吸引着我们的眼球,拨动着我们的心跳。
5.科学发展史的感想 篇五
回顾人类的历史,科学技术占据着不可抹去的地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人类发展的历史其实就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其中物理学和化学发展的历史是颇有意思的。
先说物理学,这是个古老的学科。在人类文明的早期,就有一批先驱者展开了对物理学的研究。其实整个物理学的发展,其中基本遵循着这样一个过程:从定性到定量,从宏观到微观,从经典到相对。而这个过程的顺序并不是偶然的,其符合人类生存发展的客观规律。因为人总是要先解决生存的问题,才能解决发展的问题。正如杠杆原理是在劳动中发现的一样,问题往往来自于实际的生产活动。所以对于物理学的研究往往都是从这些表象开始的,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原来对于表象的定性研究已经不能满足需要,进而引起了人们的精确思考,即定量分析。这时期与数学的飞速发展是紧密相连的,最具代表意义的就是微积分与物理学相辅相成的进步。在往后看,人们对于宏观物理的研究似乎到达了一个顶峰或者可以说是一个瓶颈,所以视线又移向了微观世界,其实这中间与生产生活的越来越精细是分不开的。显微技术的发展可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从最初的低倍光学显微镜到今天的扫描隧道显微镜,人类打开了物理学的又一扇大门。当然对微观的研究使人们发现,对于更大的宏观,也就是天文层次的研究与其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这是宏观与微观之间的发展关系。当人们研究微观粒子或是天体物理是又惊讶的发现,由原有的方法出现了极大的误差。这就引起了人们对于传统经典物理学的反思,进而为相对论物理甚至是量子物理的发展铺好了道路。而相对论物理和量子物理的研究似乎是人们迈入了一个科幻般的时代。我感觉这其中的划时代的变化对人们思想的冲击是巨大的,幸运的是,我们的从小到大知识学习顺序是我们的思想也模拟了这种冲击,这种经历是十分珍贵的,至少会对我们思考问题的方法产生深远的影响,即培养了批判性思维。
而对于化学,似乎是个年轻的学科,甚至看起来化学可以归为物理学的分支。其实这样说只不过是因为对于化学的系统性研究比较晚,而且在我看来,化学的研究思维与物理学的研究思维还是有很大差异的。当我接触到化学这门学科后,最是我感到叹服的就是元素周期表。我常常觉得自然真是非常神奇,而发现元素周期律的门捷列夫更为神奇。一张表格就揭示了化学的本质性问题,并且其上的空格还能不断推动着化学的发展。而今天受过一定教育的人都能熟练背出“氢氦锂铍硼,碳氮氧氟氖……”,这无疑也是一种奇迹。可以说化学对于我们生活的影响是巨大的,它创造了一个产业——化工业,而我们的衣、食、住、行……,到处充斥着化工产品。
6.科学社会主义感想 篇六
我拿了语文书和数学书来做实验,我先把两本书的一页页仔仔细细地重叠在一起,可是,并没有我想的那么简单,叠着叠着它们就歪歪斜斜地散开了。我试了好几次,结果还是一样,真是让我大跌眼镜。不过我也总结出了失败的经验,这次我每翻两页就会按一下,保证它们叠得整整齐齐,这下终于大功告成啦!重叠在一起的两本书就像一座小土丘,十分可爱。
接着,我叫来妈妈,对她说:“我喊一二三,我们就一起用力向外拉!”“一二三!拉!”“一二三!拉!”随着我的声音,我们俩一起使劲,却无法动这小土丘一分一毫。我想:你这小土丘,就算你使了“金钟罩、铁布衫”,我也会把你们拉开!然后我的嗓门更大了,我迈开弓步,两手紧紧抓住书的边缘,使出吃奶的劲儿,可是两本书还是安然无恙。最后,我无只能无奈地重新把重叠的一页页书再分开,两兄弟紧紧拉住的手终于松开了。
后来我才明白,这是因为书页相叠产生了巨大的摩擦力,而我们的拉力小于摩擦力,所以我们根本不可能把它们拉开。
7.科学社会主义感想 篇七
一、科学立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前提
十八届四中全会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要恪守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理念,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古人云:“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立法不是简单的罗列法条,而应当是科学的制定良法,使其在价值、内容、体系、功能等方面优良,在内容上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切实需求,符合公平正义要求,维护个人的基本权利,反映社会发展规律。立法应当具有时效性和针对性。要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把每部法律制作成精品,形成法律规范体系。
法律并非越多越好,《法国民法典》之父波塔利斯在两个世纪前就告诫后世的立法者:“不可制定无用的法律,它们会损害那些真正有用的法律。”繁杂而又不实用的法律,不仅会耗费大量的立法资源,也可能使有些法律形同虚设,影响法律的权威和人们对法律的信仰。十八届四中全会所提出的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重在立良法,求善治,这使法治体系的形成具备了基础和前提。依法治国就是要通过科学立法和民主立法,不断提高立法质量,引领和推动我国法治体系的建立。
二、严格执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关键所在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于实施。如果有了法律而不实施,束之高阁,或者实施不力、做表面文章,那制定再多的法律也无济于事。因此,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点应该是保证法律严格实施。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宪法》在30多年来一直未能完全有效发挥作用,这已经无法适应我国法治建设的要求。因此,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了“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的响亮口号,提出要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行政执法是运用法律的强制力把法律条文变为现实法律关系的过程,是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和政府形象的根本举措。
依法执政要做到公正文明,这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宪法原则和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的基本要求。但是,我们必须强调指出的是,公正文明必须以严格规范为基础,缺乏严格规范的所谓的依法执法,就不会有公正的结果,更难形成文明的执法环境和和谐的社会关系。政府是执法主体,对执法领域存在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甚至以权压法、权钱交易、徇私枉法等突出问题,老百姓深恶痛绝,必须下大力气解决。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各级政府必须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创新执法体制,完善执法程序,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正公开、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总之,要严格执法,做到:“法立,有犯而必施;令出,唯行而不返”。
三、公正司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保障
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必须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公正司法既是以人为本、保障公民权利的重要制度,也是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一个重要标志。只有公正司法,才能做到保证人民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才能使司法取信于民,树立和维护司法的权威和公信力,并从根本上维护宪法法律的权威,形成良好的法治环境。
近年来,由于司法公信力缺失、司法权威不足,上访问题比较突出。这是因为权力运行的规范化、公开化和透明度在很大意义上取决于法律监督,而法律监督的一个重要制度是司法监督。由于种种原因,现行的监督机制还不完善,腐败现象频发,权力还没有被完全关进制度的笼子中。根据十八届四中全会的要求,要进一步加强对依法履行职权的监督,贯彻落实行政权力清单制度;要建立并完善公众参与、专家咨询和政府决定相结合的决策机制,进一步加强对政府决策合法性的审查,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加大对违法、失职行为的追惩力度。最后,法律能否真正的发挥功效,大部分取决于司法的独立性、权威性和公正性。司法机构是社会纷争的最终解决机构,是维护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屏障,故此,要进一步推进司法改革,提高司法效率,保障司法公正。
四、全民守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社会环境的基础
法律是对公民的基本要求,是基本行为准则。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全民守法是依法治国的应有内涵和基本要求,也是落实人民当家做主地位的重要途径,更是社会和谐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守法就是遵守法律,具体说来守法包括运用法律实现自己的权利和遵守法律义务两项基本内容,两者缺一不可。
要想实现全民守法,首先要做的就是必须继续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让人们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全民守法的前提是学法知法,对法律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认识。在此基础上,形成全社会遵守法律和运用法律维权的行动。除此之外,十八届四中全会还提出建立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对推进依法治国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这是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宪法、法律是保证党依法执政的依据,党内法规则是管党、治党的依据。通过建设完备的党内法规体系,有效约束各个党员的行为,使党员干部遵纪守法、以身作则,有效防止任何党员以权代法、以权压法、以权废法。另一方面,有利于与法律规范体系的有效衔接,有助于弥补法律规定的不足,形成国家法律法规和党内法规制度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保障的格局。
结语
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科学内涵便是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科学立法是前提,严格执法是关键,公正司法是保障,全民守法则为法治体系构建创造最基础的社会环境,四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配合。十八大四中全会报告在总结党领导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经验基础上,从当前我国面临的形势、任务以及社会急需解决的矛盾和纠纷出发,更加强调执法的严格规范,更加强调法治体系诸要素之间的协调配合。这是我党依法治国理论在新形势下的又一次重要发展。
摘要: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的背景下,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法治体系的目标。从法律体系迈向法治体系,表明在法治建设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更加注重扎实地推进依法治国战略方略的实施,我国的法治建设也由此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由此可见,正确理解法治体系的科学内涵对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国特色,法治体系,科学内涵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4-10-29.
[2]张文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N].法制日报,2014-12-25.
[3]吕廷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J].法治文明,2013,(1).
8.社会主义是如何“科学”的 篇八
从广义上说,科学社会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说,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之一。但在马克思恩格斯浩如烟海的著作中,只有一部专门论述科学社会主义的著作即《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而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思想大多散见在其他著作之中。
一
这部著作的问世,还得从《反杜林论》说起。1876年,德国柏林大学讲师欧根·杜林开始用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观点和折中主义评论并试图改造科学社会主义,在社会民主党内造成了很大的消极影响。马克思因有别的研究任务在身,批驳杜林观点的任务就交给了恩格斯。在马克思的催促下,恩格斯从1876年秋季开始写作《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简称《反杜林论》),并以论文的形式陆续发表。1880年应保尔·拉法格的请求,恩格斯把《反杜林论》引论的第一章、第三编的第一、二章单独成册,由保尔·拉法格译成法文,经恩格斯本人校阅后于1880年以《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为题在法国社会主义杂志《社会主义评论》上发表,并出版了单行本。1883年的德文本以《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为书名。保尔·拉法格是法国工人活动家,马克思的二女婿,属于“后生”。他的身份就足以说明这部著作的意义了。1871年法国巴黎公社革命失败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出现了新情况,开始从自由竞争向垄断的过渡。工人运动也趋于活跃,各种思潮都在争夺运动的领导权。到1880年,马克思已六十有二,且病魔缠身,恩格斯也已年届花甲,在那个年代已属暮年。而新一代工人运动领袖呢,如保尔·拉法格,还缺乏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作为老一辈革命家,恩格斯当然要担当起宣传和普及科学社会主义的重任。这本书恰恰发挥了这个作用。马克思也很满意,他在1880年法文版序言中说,“在这本小册子中我们摘录了这本书的理论部分中最重要的部分;这一部分可以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入门。”
既然是“入门”,就必然让读者有一个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总体印象。因此作者开宗明义,用简洁的三句话就写出了“科学社会主义概论”:“现代社会主义,就其内容来说,首先是对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有财产者和无财产者之间、资本家和雇傭工人之间的阶级对立以及生产中普遍存在的无政府状态这两个方面进行考察的结果。但是,就其理论形式来说,它起初表现为18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学者们所提出的各种原则的进一步的、据称是更彻底的发展。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子深深扎在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中。”“现代”当然是恩格斯生活的时代,“社会主义”也流派纷呈。但不论哪宗哪门,它们都离不开资本主义这个研究对象。至于思想上的分野,主要在于世界观、方法论以及实现道路上的差别。虽然社会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物出现,但其理论则来源于资产阶级启蒙思想。把社会主义作为科学加以研究,就应该认识它的思想进程,从“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中”抽象出它的基本概念。由此自然就引申出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形态——空想社会主义的追溯。
二
当初,资产阶级在领导“第三等级”进行反封建的斗争中,就举起了自由、民主、博爱、正义、平等、理性的旗帜。正因如此,“资产阶级的代表才能标榜自己不是某一特殊的阶级的代表,而是整个受苦人类的代表”。也正因如此,资产阶级才能将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者团结在自己的麾下。但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是天生的敌对阶级,二者一经产生就开始了相互之间的斗争。无产阶级需要发布反对资产阶级的“檄文”,制造革命舆论,所以伴随着一个还没有成熟的阶级的这些革命暴动,就产生了相应的理论表现,即空想社会主义。但空想社会主义一度也以启蒙思想的面目出现。法国大革命以后,资产阶级的许诺并没有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兑现,于是无产阶级抓住了资产阶级的“话柄”,将其作为自己的战斗口号,社会主义思想开始自立门户。到19世纪初,欧洲思想界产生了“三个伟大的空想主义者”: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正如恩格斯所分析的那样,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即他们并不是无产阶级的利益的代表,而是和启蒙学者一样,自认为是全人类的代表,试图建立理性和永恒正义的王国。但是他们又超越了启蒙学者的眼界,认识到资产阶级社会的弊端,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矛盾,启发了工人阶级的觉悟,设计了一个崭新的社会。但是,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还隐藏在不发达的经济关系中,所以只有从头脑中产生出来。社会所表现出来的只是弊病;消除这些弊病是思维着的理性的任务。于是,就需要发明一套新的更完善的社会制度,并且通过宣传,可能时通过典型示范,从外面强加于社会。
这种新的社会制度是一开始就注定要成为空想的,它越是制定得详尽周密,就越是要陷入纯粹的幻想。在工人阶级完成从“自在”的阶级向“自为”的阶级的转变之际,空想社会主义逐渐演变成宗派,甚至宗教组织,消极影响日益凸显。在19世纪30、40年代爆发的英国的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和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标志着工人阶级已经走向联合。在这个背景下,1847年世界上第一个共产党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宣告诞生。这件事的发生发展,需要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指导,由此也就引申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发展的必然性。
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事实出发,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剖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论证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是科学社会主义所要完成的任务。恩格斯把这个世界观和方法论——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个伟大的发现,归功于马克思,指出正是这个基础上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nlc202309040805
唯物史观的思想源头追溯到吉希腊的朴素辩证法。“辩证法”就是用运动、转变、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待事物的认识方法。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出于分门别类地深入研究各种事物的需要,15世纪以来产生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到了近代,德国哲学大师黑格尔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即把它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以此克服形而上学的局限。但是,黑格尔也和中国六朝时期的老和尚慧能一样,他所说的运动也不是“风”、“幡”之类的物质运动,而是“心”或“绝对精神”的运动,“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之别在这里可以忽略不计。自然、社会在发展,人们不可能穷极真理,但黑格尔体系却把自己看作是绝对真理的化身。这个矛盾推动了哲学革命性的变革。马克思运用当时哲学研究的最新成就,透过基于物质利益的阶级斗争对以往的全部历史作一番新的研究,结果发现,这些互相斗争的社会阶级在任何时候都是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产物,一句话,都是自己时代的经济关系的产物;因而每一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形成现实基础,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由法的设施和政治设施以及宗教的、哲学的和其他的观念形式所构成的全部上层建筑,归根到底都应由这个基础来说明。
按照这个方法认识社会主义,它就不再被看作某个天才头脑的偶然发现,而被看作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斗争的必然产物。在这个视野内,资本主义社会决不是人类历史的最后一站,还将为一个更高级的社会形态所取代。
剩余价值的发现则揭开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秘密,说明了资本主义生产和资本的生产过程,从而论证了工人阶级通过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斗爭,夺回劳动果实的正义性和必然性,赋予了工人阶级以彻底革命的意识。
三
这部著作的精髓在于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的方法对“现代社会主义是怎么回事”问题的回答。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由此展开: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是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之上。资产阶级通过革命,摧毁了封建制度,逐步确立了自己的政治统治,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但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冲突,导致社会主义思想和运动的产生,为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动力。通过与封建社会生产方式的比较,恩格斯揭示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冲突的根源和特征。和封建社会不同,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达到了高度的社会化,即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生产过程的社会化以及劳动产品的社会性质。但是和封建社会一样,它的占有形式仍然具有私人性质。如果说个体手工劳动与生产资料私有制相适应的话,那末社会化的生产力便受到了这种占有形式的限制和束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便以“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的不相容性”鲜明地表现出来。这个矛盾在社会领域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在经济领域表现为个别工厂中生产的组织性和整个社会中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结果是加剧了社会的两极分化:一极表现为资产者方面的财富的积累,另一极则表现为无产阶级方面的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今天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也许看不到这个现象了,但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却是血淋淋的事实。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使资本主义处于“恶性循环”即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中,这反过来又加深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激化了阶级冲突。这样,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本矛盾的发展趋势,必然是在生产力的推动下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代之以全社会共同占有。
解决这个矛盾的基本线索是无产阶级通过开展有组织地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夺取国家政权,使自己上升为统治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并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改造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将其转化为国家财产。于是,阶级消灭,国家自行消亡。“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这就是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大致轮廓。
至于为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没有达到这个境界,那是因为中国的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要求全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水平,所以只能建立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之上。尽管此“社会主义”与彼“社会主义”还有巨大的差距,但是这部著作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它要求共产党人坚定社会主义理想,没有这个理想,社会的发展就会失去方向;它提醒共产党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没有这个思想准备,必然会导致超越阶段、急于求成的情绪发生;它指示共产党人要始终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显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没有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就不会有社会主义社会的成熟。同时,这部著作也给人留下了文笔流畅的印象,没有“官话”、“套话”,当然马克思恩格斯也从来不会说这类的话。
【科学社会主义感想】推荐阅读:
作业科学社会主义10-11
一分钟有多长(社会 科学)08-01
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08-01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教材11-08
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10-21
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识科学发展观现实意义08-1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10-19
社会科学方法论专题一10-08
哲学社会科学研修班学习有感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