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产业集聚 优化产业布局

2024-10-23

推动产业集聚 优化产业布局(共10篇)

1.推动产业集聚 优化产业布局 篇一

科技型办公园区开发推动区域产业集聚

当前,产业集聚发展已成为一个重要趋势,其最大的好处是获得规模效益,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促进企业间的技术交流与传播。企业集聚还能强化分工协作,提高生产效率,延伸产业链条。总之,产业集聚能够有效地促进技术升级,进而带动产业升级,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企业向园区集中,园区向城市集中”,这也是目前国内很多新兴经济区域向新兴城区发展的基本趋势。

旭天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之初,就致力于在国内新兴经济区域开发建设科技型办公园区,吸引科技型与服务外包型企业,研究并结合区域经济政策,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公园区,推动产业集聚及区域经济发展。同时,旭天也为入住园区的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引导企业发展、促进信息交流,增强产业上下游企业间业务合作。经过多年的发展,旭天成功吸引了一批在园区开发建设方面有着丰富经验的咨询、市场、工程、项目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并同时在北京、天津、无锡等地建设运营超过30万平米的办公园区,聚集了国际国内众多科技型与服务外包企业,促进了相关产业集聚发展,为区域内其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成功经验。

空港·旭天广场作为旭天发展在天津的第一个科技办公园区,也是其在滨海新区战略发展的起点。项目面积20万平方米,坐落在空港核心经济区内,包含一流的办公楼宇、国际级酒店式公寓、健身休闲会所,定位于为全球范围内的软件外包、业务流程外包、科技研发类企业提供办公空间的全套解决方案。旭天通过对区域政策的深刻了解,与空港经济区政府的良好关系,以及为企业提供的全方位个性化服务,已经成功吸引了包括软通动力、CSC、iCarnegie、VOLVO IT等在内的多个国际顶尖企业,极大促进了空港经济区科技型服务外包类企业的产业集聚化水平。

经过对中国科技园区多年开发运营及服务的经验,旭天管理团队总结出中国新一代科技型办公园区的几大成功要素:

◎明确的产业规划,园区发展定位

科技园区的开发首先要明确未来计划服务的主要目标客户是谁,服务的具体细分产业应该如何界定,国内的竞争对手都有哪些,园区在产业定位和市场战略上应该和主要的竞争对手有哪些方面的差异化,园区应该采用何种管理架构和经营模式才是最适合的,不通过科学系统的分析论证,就跟风上马科技园区项目,是盲目的,也是对资源的浪费。

◎科学而适度超前的科技园区规划及设计

科技园区服务的对象主要是从事高科技,软件技术及服务和外包服务的客户。这类公司的员工不同于传统工业企业的工人,对园区内的生活、居住和娱乐有一定的需求,因此在园区的功能规划设计上就要有

相关考量。另外,如何利用从事高科技产业员工的较高收入,在园区内形成消费带动作用,也是园区在设计规划商业配套娱乐设施的比例时所需要注意的问题。科技园区建设周期相对较长,在经历了之前几代科技园区发展的种种经验教训之后,新起步的园区要着眼产业的发展趋势,与所在区域的总体规划更好的进行配合,充分利用所在地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避免重复建设。对园区未来的发展规模要有科学的估量,根据适度超前的原则进行园区的规划和功能设计 ◎ 充足而稳定的资金投入

科技园区的建设周期根据建设面积的不同,一般为2-5年左右的时间。而且由于科技园区的特殊属性,决定了这类资产大多以长期持有为主,而主要的租金收入回报尚不足以支撑日常的资金支出,这就对开发商主体(政府或私人企业)的资金流动性造成巨大的影响,就会严重影响园区开发的进度。因此,在政策法规允许的情况下,引入有实力的战略投资者与政府/企业进行合作,根据科学严密的进度计划进行分批有序开发,从而实现资金的健康循环,保质保量的完成科技园区的工程建设。另外,园区开发工作开始之前,还应对整个园区的开发建设建立财务模型,严密测算开发顺序和模式对财务模型的影响。◎ 专业而富有经验的市场招商团队及明晰的市场战略

新一代科技园区的招商重点不再是单一的客户,而更加关注整个产业链上下游的共生共存生态关系。如果科技园区拥有一支在目标各相关产业都有一定了解,并在专业的科技园区招商方面经验丰富的团队,就会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为其量身定制优惠政策,和各种业务解决方案,从而增大客户入住园区的可能性。同时,一个针对目标客户和市场的差异化宣传推广方案以及富有经验的市场招商团队的实施也会让园区在全国各类科技园区及软件园区的同质化竞争中脱颖而出,从而占据先机。

◎有效的园区运营管理

正如前面所说,科技园区一般都采用长期持有,通过科学有效的园区运营管理,使入住企业的品质和规模都持续得以提升,从而带动园区物业资产的升值。同时,好的园区运营管理团队的快速反应,国际化的运营,以及对入住客户系统的服务提供,都有助于提升客户的满意度,从而增加客户对园区的忠诚度。

◎创新而差异化的增值服务

新一代的科技园区的竞争归根结底还是各自服务模式的竞争。而这种竞争应该围绕客户最核心的需求来产生。简单的说,就是客户真正需要什么样的帮助,才能最快的将业务作大做强,人员数量增大,新租和扩租面积总量增加。这些服务应包括,但不限于企业员工的招聘,选拔,面试和培训,电信基础设施,市场开拓及业务对接,合作伙伴搜索及介绍,市场推广,法律及财务服务,投融资等金融服务等。

2.推动产业集聚 优化产业布局 篇二

1 文献回顾

产业布局 理论研究 方面, Paul Krugman[1]、Masahisa Fujita[2]提出了产业布局的“中心一外围”模型; 吴殿廷等[3]认为产业布局的核心是从满足需求出发确定各生产地产量及建设规模,确定合理运输方案使运输成本最小。医药产业链及产业集群研究方面,刘光东等[4]分析了生物医药产业全球价值链的构成,并基于国外典型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多案例分析,提出我国应从加大研发投入、优化内部价值链、延伸外部价值链和加强国际合作等方面实现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升级; 马勇等[5]分析了上海6个区域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产业价值链关联,提出了上海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研发与服务联动创新的框架。影响因素分析方面,John P. Blair等[6]提出对于高技术产业税收、教育、商业环境、高素质人才、硬件设施等非传统因素对产业布局影响更大;Mary Amiti[7]探讨了比较优势、规模经济和贸易成本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李胜兰等[8]提出产业布局受自然禀赋、市场容量、运输成本、对外开放、地方保护和投资扩张的影响; 何艳[9]分析了美国“双岸”经济带的港口与腹地联动的产业布局模式,并提出通过政府进行各城市间产业协调管理必不可少。生物医药产业布局研究方面,张思远[10]分析了北京大兴生物医药基地、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生物医药园产业结构特点并提出了产业布局思路。

目前学者对产业布局已有丰富的研究成果,但针对生物医药产业空间布局专门展开研究较少,对生物医药产业布局模式及布局优化进行深入分析则更为缺乏,本研究试图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2 江苏生物医药产业集聚状况与现有布局模式

2.1江苏生物医药产业集聚状况

江苏生物医药产业主要分布于泰州、南京、苏州、无锡、连云港等五大区域,在这五大医药产业集聚区的带动之下,常州和南通以其特有的地理优势和传统老牌制药企业的优势也有成为新增长极的趋势。江苏这些地区汇集了全省80% 以上的生物医药企业,产值已占全省总量的95% 以上,产业集约化水平相对较高,如表1所示。

注: 作者根据资料整理

2. 2 江苏生物医药产业现有布局模式

根据产业空间发展不同阶段特点,产业布局模式可分为增长极布局模式、点轴布局模式、网络布局模式、地域产业综合体模式以及梯度开发模式等。前3种开发模式从产业分布结构角度出发,处理在时间上依次继起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产业布局问题,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组成一个完整系统的布局过程[11]。目前,江苏生物医药产业布局状况为:

第一,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迅速,五大产业增长极已经初步形成,并逐渐向点轴布局模式过渡。目前,江苏生物医药产业已基本形成泰州、南京、无锡、苏州和连云港5个比较明确的增长极。这五大增长极的形成与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的增长极理论一致,表现为五大区域相对江苏其它地区在医药产业发展方面有明显的先发优势和雄厚产业基础,集聚了众多医药类骨干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并得到了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为五大区域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具备了良好的平台和产业基础。这五大区域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还逐步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发展,产生了一定集聚和辐射作用,主要表现为“一区几园、产业基地、研发中心”格局的形成。

第二,点—轴模式已初步显现。随着江苏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增长极的增多以及区域之间经济、交通、通讯联系的增强和各种生产要素流动的日趋频繁,江苏生物医药产业的部分增长极之间就逐渐建立起更加紧密的联系,即形成发展轴。发展轴先是为增长极提供服务而形成,但它一旦形成对生物医药产业的强吸引力,就使生物医药产业相关领域向轴线两侧集聚并产生新的点,就形成了生物医药产业的点—轴布局模式,即生物医药产业带。这种布局的演进在苏南地区表现的非常明显。苏州、无锡作为最初条件较好并发展起来的生物医药产业增长极,即点,加上上海这一强增长极的辐射作用,以及依托南通、常州两个地区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医药产业基础的地区,就形成延伸的生物医药产业带,由此苏州、无锡、常州和南通这一点—轴布局模式已经形成。

但值得注意的是,江苏生物医药产业的点—轴模式中增长极与其辐射范围内的次级增长点之间尚未形成一种能有效带动整个区域生物医药产业良好发展的相互影响、相互协调作用的有机点轴系统。

3江苏生物医药产业布局优化的基本思路与布局模式选择

江苏生物医药产业布局的目标是生物医药产业分布合理化,实现全省生物医药产业整体综合利益的最优化,因此,产业布局必须统筹兼顾全面考虑。一方面根据各集聚板块的不同条件,通过分析和比较确定各板块的专业化方向,明确各板块及其产业园区在全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中的角色和定位; 另一方面根据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状况,在不同时期确定重点发展的区域,做到有所取舍。

3. 1基本思路

集群式发展应是江苏生物医药产业布局优化的前提与基础,进一步强化五大板块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培育是江苏生物医药产业布局的基本原则。

( 1) 产业布局应突出区域差异化发展思想。江苏各生物医药产业五大板块,其中的产业园区应根据本区域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地域特点,明确自身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方向和定位,充分发挥地区优势,突出重点,大力推进特色优势差异化发展,促进生物医药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链延伸,形成差别化竞争的产业集聚,在区域布局分工发展中,打造各自产业竞争优势。

( 2) 产业布局需统筹规划,强调全局性和系统性,避免条块分割。江苏在生物医药产业布局时,应从提升全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水平的战略高度进行规划。强化各板块区域内生物医药产业链的衔接、各项资源的整合、公共服务平台的集约利用,同时按“点—线—面—网”立体推进的思路,形成“双核———两翼”的整体产业分布格局; 此外,明确板块内和板块间各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的分工合作,降低各区域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交易成本,实现区域内外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整体提升江苏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效率。

( 3) 努力打造开放式的产业布局。江苏生物医药产业布局应是有利于承接外溢效应的开放式布局,特别是在长三角地区已逐步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发展环境下,有效利用上海优势发展自己十分重要。

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能力和国际交流水平在全国首屈一指,特别是在研发与产业化、外包服务、国际交流等方面都具有较大优势; 同时,上海市跨国生物医药企业研发中心密集,融资环境良好,集聚了世界生物医药前十强中大部分企业,已经形成了以中科院药物所、国家基因组南方中心为主的“一所六中心”体系,是长三角地区乃至我国生物医药的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中心[4]。因此,江苏在生物医药产业布局上应充分利用苏州、无锡、南通等医药产业集聚区与上海邻近的地理优势,加强与上海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吸收其产业溢出效应,形成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生物医药产业布局态势。山东与连云港地区地理位置毗邻,又都是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程度较高的地区,双方也应打破区域界限,从政府层面、园区层面及企业层面加强与山东的合作交流,建立生物医药产业资源共享机制,加强双方的合作创新力度,可以考虑建立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鼓励试点联盟在组织规模、运行机制上进行探索。

3. 2江苏生物医药产业未来布局模式构想

3. 2. 1 江苏生物医药产业未来布局模式的总体设想

网络布局是点轴布局模式的延伸,也称为点—线—面综合布局,这种布局模式应该是江苏生物医药产业在近50年来的布局模式的目标。主要原因在于网络布局的特点与江苏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规律具有高度契合性。网络布局强调在一个现代化的经济区域其空间结构必须同时具备三大要素: 一是“节点”即各增长极; 二是“域面”即节点的吸引范围; 三是“网络”即商品、资金、技术、信息、劳动力等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网。

在生物医药产业布局模式选择上,建议结合江苏省产业布局战略部署和江苏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划,按照重点突出、优势互补、特色鲜明的原则,整合生物医药资源,形成“双核 - 两翼”的生物医药产业布局。具体构建思路如图1所示。

3. 2. 2 江苏生物医药产业布局模式的实现路径

首先,强化并延伸已有的点 - 轴系统布局模式框架。基于点 - 轴模式构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地区分布,进一步明确五大增长极,即连云港、泰州、南京、无锡和苏州的发展定位和方向; 基于点 - 轴模式构建江苏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轴,即常州—无锡—苏州—南通这一点 - 轴系统; 连云港地区作为相对独立的一个增长极,发展过程中注重强化其与生物医药产业较为发达的临近的徐州市和山东省的交流与合作,并促进其向外围扩散; 南京和泰州根据其地理位置关系和相互之间的有极强关联度,再考虑到泰州中国医药城力图打造中国第一、世界先进的目标。南京又是个生物医药研发、教育资源丰富,创新实力较强,临床资源极为丰富的增长极,所以可加强南京和泰州这两个增长极的联系,进一步打造其整体在研发和临床试验方面等产业链上游的竞争优势,形成更具竞争力和辐射效应的两个强有力的生物医药产业核心。

其次,构建“株链式”布局结构。通过增强和深化区域的网络系统,提高泰州、南京、无锡、苏州和连云港五大生物医药板块内各节点间、各域面间特别是节点与域面之间生产要素交流的广度和密度,使“点”、“线”、“面”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使整个区域得到有效的开发使本区域经济向一体化方向发展。主要通过政策引导和人才、信息等资源的交流和优化配置,建立生物医药产业资源共享机制,加强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建立区域创新资源共享网络系统等。

再次,推进“双核 - 两翼”的网络布局模式。“双核”指泰州和南京。泰州一直是国家和江苏重点打造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集群,中国医药城又是我国唯一的一个国家级医药技术高新区,目前吸引了国内外众多高层次的研发机构,集聚了众多国内外生物医药研发创新的顶尖人才,且得到了国家和省市政策的强有力支持,又有龙头企业扬子江药业为基础,其研发实力和优势在全省都十分突出,因此泰州可以作为江苏生物医药产业的核心之一。南京作为江苏省会,拥有南京药谷等一批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并一直因其高校、科研机构众多,临床资源丰富,配套服务平台建设相对完善,生物技术人才的云集,产业创新能力突出而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中独具优势,所以可以作为江苏生物医药产业的又一核心。因此可以南京—泰州这两个在研发、临床及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的双核为轴打造江苏生物医药产业的中部发展引擎,江苏生物医药产业布局的双核基础就建立起来了。

“两翼”则包括南翼和北翼的构建。南翼为常州—无锡—苏州—南通。近年来,无锡对常州的辐射作用不断加强,随着苏通大桥的建成,苏州对南通的辐射和溢出效应不断加强,按照增长极模式、点轴模式和网络模式的江苏生物医药产业空间布局演进规律,可以常州—无锡—苏州—南通为轴打造江苏生物医药产业的南部发展引擎,即南翼。北翼为连云港 - 徐州。连云港是江苏医药产业重点集聚区,拥有恒瑞、豪森、康缘、正大天晴等国内知名的研发能力极强的医药企业; 徐州近年来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也十分迅速,徐州万邦生化制药和恩华药业2013年工业创新产值分别跃升为全省第11位和第18位,2013年徐州还成立了生物技术与新医药科技产业园,为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建立了更好的平台。因此,可以连云港为增长极打造连云港—徐州江苏生物医药产业的北部发展引擎,即北翼。

由此,北部依托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医药产业园的发展轴,中部依托泰州中国医药城和南京药谷与生物医药产业园的双核,南部依托常州—无锡—苏州—南通发展轴的江苏生物医药产业“双核 - 两翼”空间布局模式形成,共同推动江苏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升级。“双核 - 两翼”需明确自身发展定位,形成有效互动。以泰州—南京双核发挥其为两翼提供创新成果和产业服务与支持,两翼重点强化创新成果产业化能力、制造能力和品牌打造能力,双核提供创新成果与支持,两翼拉动全省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最终形成“双核 - 两翼”紧密结合、协调发展的一体两翼的网络产业布局模式,共同提升江苏生物医药产业竞争力。

最后,“双核 - 两翼”的布局模式不是封闭的,而是通过向外延伸加强与区域外其他区域经济网络的联系,并将本区域的经济技术优势向四周区域扩散,从而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调动更多的生产要素,进行优化组合。这就需要南部发展轴积极接受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程度极高的上海的辐射,加强互通;北部增长极连云港加强与山东的交流、合作与资源优化配置,接受其扩散效应并对其进行扩散和辐射。

4 江苏生物医药产业布局优化措施

4. 1 建立市场与政府双向调控的产业布局导向机制

江苏生物医药产业布局的优化需要市场调控与政府调控有机结合,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机制。首先,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通过协议分工、跨区域资产重组、企业间的兼并收购、转包、各种形式的战略联盟、产品扩散和建立虚拟企业等多种形式推动各板块之间的资源有效整合实现产业布局优化; 其次,通过创造良好外部政策法律环境凸显政府在产业布局中的主导作用,如完善战略联盟相关行为的法律法规,对相关合作方的权利义务等进行明确规范; 再次,积极引导和强化政策扶持,通过税收减免、财政投入、投资补贴等方式对生物医药产业的布局进行引导。

4. 2 构建省级层面的协调机制,推进产业布局优化的区域合作制度安排

首先,加速构建区域生物医药产业合作发展协调机制,促使区域经济与产业宏观布局协调发展,共享合作成果。建立由省政府分管领导直接负责的生物医药产业及其园区发展协调机构或政策协调联席会议制度,统筹考虑,对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在全省层面上进行整体规划布局,促使各区域明确定位加强沟通协调。其次,提升区域合作制度的法制化程度,以良好的法制环境推动区域生物医药产业布局优化。尽快出台相关的法规政策及实施细则,为区域经济发展中产业布局的规划、产业政策的协调与实施提供法律层面的依据和保障。再次,遴选生物医药和产业经济方面专家,成立智库 ( 专家咨询委员会) ,构建生物医药产业园区评估体系,对园区运行进行评估考核,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整改。专家咨询委员会也负责对进园项目进行评估、论证与筛选咨询,保证进驻企业符合园区发展定位,打造区域生物医药特色品牌和优势,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

4. 3 增强各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组织创新功能,有效发挥集聚、引领作用

产业园区建设不应简单追求数量与规模,而要明确园区发展定位,设立门槛和标准,宁缺勿滥。对已有的产业园区需紧紧围绕产业布局要求和打造自身差别化优势目标积极整合各项资源,优化资源配置; 强化园区绩效的评价与考核制度,建立专家论证制度; 进一步加强研发和服务功能建设形成以生物医药及相关产业为主导的园区经济,更好地发挥集聚、辐射、溢出、引领、示范作用。加速产业聚集,大力提升生物医药产业园区产业集群组织创新功能。政府通过整合园区内资源,紧紧围绕产业链、产业集群及其龙头企业,实现成链发展、关联发展、集聚发展,实现产业集聚、规模发展和扩大对外合作。鼓励生物医药产业园区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打破各园区间的管理体制和组织界限,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园区之间进行技术、资金、人才和信息互利合作形成各有重点、特色鲜明、分工合作、共同发展的多赢局面; 鼓励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同大学科技园、经济开发区建立“三位一体”的战略联盟; 支持有条件的产业园区进行联合、兼并、资源重组和建立资源信息共享机制,改变创新资源过于分散,发展定位、目标模糊不清的状况,实现优势互补、能力叠加、放大创新效应。

4. 4 优化创新资源在集聚区的优化配置,深化产学研合作

首先,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明确各集聚区产业发展定位与方向,即中国医药城在生物医药产业的上游研发、孵化和产业服务; 南京在上游研发、临床、服务外包和工艺创新等产业化环节; 苏、锡、常、南通、连云港和徐州等在生物医药制造、合同生产和销售等中下游环节。依据目前发展现状、发展定位、各区域产业集群的“十二五”发展重点及“双核 - 两翼”布局模式,集成创新资源进行重点配置,推动创新资源向所需地区和领域集聚。其次建立以高校、科研院所等为中心的创新集群架构。进一步推进产学研合作,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研发机构或战略联盟,建设一批高水平的产学研合作基地,加快成果转化。再者,重点促进生物医药特色领域集聚发展。加快培育特色产业基地,形成一批市场影响力大、产业配套能力和创新活力强的特色产业基地。构建“带”、“群”、“网”状分布的产业基地格局,争取到2015年培育建设一批销售收入超500亿元的省级特色产业基地。

4.5推动集群内企业兼并重组,强化领军企业示范溢出效应

加大对集群内生物医药龙头企业和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生物医药企业的扶持力度,提升产业集中度。以优势企业为龙头,以自身优势特色和发展定位为基础,通过优惠政策鼓励其通过联合、兼并、参股、控股和吸收国外有实力的生物医药企业合资等多种形式推进强强联合,加快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企业集团的成长; 支持企业以品牌为纽带的资产重组和生产要素资源整合和优化,加强国间合资合作,吸引战略投资者加盟,通过购并、注资等方式间接或直接上市; 扶持生物医药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企业,并在“十二五”期间在聚集区内培育2 ~ 3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物医药企业品牌; 把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和区域品牌构建结合起来,并在此基础上提升整个集群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发挥如扬子江药业、先声药业等领军企业的示范和溢出效应,使原本“集而不群”转变为按明确分工协作原则紧密联系的真正集群,带动区域生物医药产业整体竞争力提升。

4. 6 改善人才环境,吸引高端人才进入生物医药产业聚集区

3.推动产业集聚 优化产业布局 篇三

所谓产业集聚战略是指使人才向产业或产业集群集聚的导向战略。产业集群作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研究表明,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人才的集聚,同时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也离不开人才的集聚。

产业集群的人才集聚是人才流动过程中的一种特殊行为,它是指人才由于受某种因素影响,从各个不同的区域流向某一特定区域的过程。产业集群作为彼此关联的公司、专业化供货商、服务供应商和相关产业的企业以及行业协会等其他相关机构的地理集聚体,存在着巨大的人才集聚效应。

然而,我国很多区域尚未形成产业集群的人才集聚效应,在这些区域尚未形成人才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产业或企业未能成为人才集聚和发挥才智的主战场。这种状况阻碍着人才竞争力转化为区域产业竞争力、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实现。产业集群的人才集聚效应可从地区企业各类人才在全地区各类人才中的占比来显现。见表1。

表1显示,无论是以学历标准统计的人才,还是以职称标准统计的人才,还是以技术等级标准统计的人才,在企业人才占区域全部人才的比例上,东部地区的绝大多数省市均名列前茅,显示了这些省市在产业人才集聚上的优势。其中,以学历标准统计的企业人才占区域全部人才的比例,上海、北京、天津、广东、江苏、浙江、辽宁、山东居全国前8名;以职称标准统计的企业人才占区域全部人才的比例,上海、北京、浙江、江苏、重庆、广东、天津、辽宁居全国前8名;以技术等级标准统计的企业人才占区域全部人才的比例,上海、山东、广东、天津、安徽、江苏、辽宁、福建居全国前8名。而以西、中部地区为主体的省区,则在此指标上大多排名居末,显示了排名靠前的省市在产业人才集聚上的优势。

为了使区域人才竞争力转化为区域产业竞争力、区域经济竞争力,各区域首先需要以产学研为平台,吸引人才集聚,实现技术创新,孵化创新企业,孕育创新创业人才。产学研合作有多种模式,其中以工业为载体的战略联盟模式最具典型性。各大高校、科研院所与大型企业结盟,优势互补,通过强强联合,以产学研战略联盟的形式,共同组建高技术研发中心、高技术转移中心、孵化基地,形成完整的技术链、人才链、资金链、政策链和服务链。

其次,各区域要从体制改革入手,支持人才到企业创新创业。变革管制型政府,建立服务型政府。从高成本政府转向高效率政府,为创新创业人才提供公共产品和高效率服务。将科技投入作为最为重要的公共战略性投资,而不再是社会事业性投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的体制与运行机制,鼓励竞争合作,促进持续发展。要建立绩效优先、鼓励创新、竞争合作、流动开放的新机制。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和管理机制,使科技资源向竞争能力强、创新贡献大的组织单元和优秀团队富集。

4.推动产业集聚 优化产业布局 篇四

**县辖*乡、*镇、*个农场,总人口*万,其中农业人口*万,耕地面积*余万亩,是一个典型的以农业为主,农林牧副业综合发展的农业大县。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上级的正确领导下,县委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县各族干部群众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创造性地开展了各项工作,一些优质、高效农产品,尤其是棉花得到了迅猛发展,形成了规模优势,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益稳步提高,农村经济得到全面振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本文转载自本资料权属,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更多资料建立和逐步完善,农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已明显暴露出来,主要表现为一是农产品阶段性和结构性过剩。二是农业结构单一,抗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能力不强。三是农民增收渠道狭窄,增收困难。四是产品质量不高,效益低下。县委政府深入调查研究,面向市场,立足资源优势,结合实际,形成了“稳粮、增果、上蚕桑、优棉、强畜、壮龙头”的农业发展思路,以地区农业发展“三十字”方针为指导,围绕调优种植业、调大林果业、调强畜牧业、调快庭院经济和调壮农业龙头企业,下大力气抓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特色产业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粮经比例进一步调整。在保障人均口粮不低于*公斤情况下,稳定粮食面积,增加经济作物面积。粮经比例由*年的1:1.25提高到**年的1:2.4。

——作物品种优化,单产提高,品质改善。淘汰次劣品种,推广优质高产品种,粮棉良种率达*,棉花由过去十来个品种减至目前一至二个品种,长绒棉为新海14号,细绒棉为中棉35号,**年单产分别为*公斤、*公斤,比**年分别增*公斤、*公斤。小麦以优质鲁麦23为主,单产达*公斤,比**年增*公斤。

——畜牧和林果等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农业多元化发展格局形成。新植果园*万亩,种植牧草、青贮饲料***万亩,牲畜存栏*万头,出栏*万头,新增适龄母牛*头,养蚕*盒。

——小宗作物得到快速发展,特色产业初具雏形。水稻面积扩大到*万亩,蔬菜面积*亩,正播西甜瓜*万亩,复播西瓜*万亩,色素辣椒*亩,小茴香*亩。*瓜果系列、红提葡萄和*甜瓜市场影响日益扩大,产品供不应求。

——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新的突破。在扶持和发展原棉花龙头企业**,促进棉产业一体化经营的同时,**年以来,新组建了**公司,通过“公司 基地 农户”与农民形成利益共同体,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农民,有效地促进了产业连动,推动了农业产业化进程。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升,效益稳步提高,农民收入稳步增加。**年,全县第一产业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元,较**年增*元,较**年增*元。预计**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元。

二、农业结构调整的原则

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是农业进入新阶段,增强自身发展能力的客观要求,也是农业市场改革与发展的必然产物,我县农业结构调整坚持了以下原则和方向。

1、不忽视粮食生产。近几年,粮食连续喜获丰收。粮食库存和农民存粮有明显增加,粮食总量上呈现供过于求的局面。但是从长远看,随着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在人增地减趋势不可逆转的背景下,现有的粮食生产能力和巨大的需求潜力相比还是不够的。因此,我们在结构调整中不忽视粮食生产,保证粮食生产规模,保证总产,保证人均口粮,切实保护和稳步提高我县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

2、面向市场,以市场为导向,经济效益为中心,依靠科技进步,着力改善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变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提高品牌意识,实现名牌战略,扩大经营规模,形成区域性特色经济,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

3、坚持因地制宜原则。从实际出发,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发展别具一格的县域特色经济。

4、坚持协调发展原则。调整农业结构,必经坚持农业各业之间,农业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满足社会全面需要。

5、在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畜牧业、林果业、庭院经济和扶持农业龙头企业。

三、农业结构调整的具体措施

我们在农业结构调整,具体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1、稳粮。粮食生产坚持“平衡有余,优化品质,加工转化”的方针,稳定粮食面积,优化粮食结构,增加复播、套种指数,提高种粮效益。**年小麦种植*万亩,单产*公斤,总产达*万吨;正播玉米*万亩,套种黄豆*亩,复播玉米*万亩;正播水稻*亩,复播*亩;种植高梁、红薯等小杂粮*亩。

5.推动产业集聚 优化产业布局 篇五

■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同发展

■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本报讯 记者葛传东报道 6月22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珉到沈阳市沈北新区和法库县就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县区经济跨越发展进行工作调研。省委常委、秘书长周忠轩,省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调研。近年来,沈阳市沈北新区和法库县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通过改革破解发展难题,积极探索科学发展的新路子,实现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在沈北新区和法库县,王珉深入项目建设工地、企业生产车间和科研机构,走进居民社区,实地考察产业园区规划建设、新型产业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等方面情况,与当地干部群众共商发展大计。

王珉在调研中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作为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首要任务来抓。要坚持改革创新,进一步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服务型政府,大力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增强经济发展活力。要按照实现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的要求,科学规划产业空间、城市空间和生态空间,高水平建设产业体系和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

6.产业集聚区建议 篇六

‘:基础设施光靠“一园养园,滚动发展”暂时不行,强化前期政府投入的主导地位,要完成主干道框架、管道建设和电力建设,需要县政府加大投入。投入不少于1000万元。

三是环境问题:一是企业落户后服务要跟上,不是先办好手续,企业再落户,而是落户后,部门跟踪服务到位;二是优质、快捷服务;三是落实省政府(2009)62号文件,免除省以下所有行政性收费;四是强化部门的服务职能和责任。部门主动的把不规范的按程序规范。

四是中小企业融资担保问题:一要借入融资公司部分资金;二要拨入项目资金;三要建立运行机制。

五是本县企迁址和本县引进企业落户问题:必须保证优先布局在集聚区,尽量杜绝在县城周边摆放工业企业。

六是招商引资的问题:一是把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作为全县发展战略之一;二是建立常设机构,解决多口管又管不好问题;三是建立招商激励机制并坚决兑现;四是有争对性的定点、定项目招商。

七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问题:研究大问题,解决大问题,定期召开,注重实效,办公室设在发改委。

二要强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市委五届十次全会明确提出,今年我市每个产业集聚区都要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亿元以上,并力争至少有2个产业集聚区进入年底省以奖代补前50名集聚区行列。现在距年底不足5个月,时间紧迫,任务繁重,各产业集聚区要切实增强紧迫感,采取超常措施,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今天会议之后,各产业集聚区要就此问题进行专题研究,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倒排工期,日夜兼程,大力推进标准厂房、供电、供水、供气、道路、污水、垃圾处理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项目入驻创造条件。要切实完善综合配套设施建设。坚持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化原则,采用市场化运作模式,引导社会资金开发、建设产业集聚区生产生活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推动餐饮、居住、医疗、教育、就业、养老保险等服务设施建设,增强城区服务功能,加快“产城一体”的城镇化步伐。

三要切实抓好项目建设。关于项目建设,我们在市委五届十次全会上提出了每个产业集聚区新入驻3000万元以上项目达到5个以上的奋斗目标,年底前必须确保完成。要搞好在建项目,同时要谋划好一批项目。每个产业集聚区都必须根据自己的产业定位谋划一批招商项目,报市发改委统一汇总。今天我看了看,有些产业集聚区谋划的好一些,也有一些产业集聚区项目谋划工作滞后,拿不出像样的项目。谋划项目一定结合大招商工作。项目谋划和招商引资,一定要注重对产业有带动作用的大项目、龙头项目,注重关联度高的企业群,从而形成科学的产业链条,这对我们快速打造产业基地、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来讲是一个捷径。为此,在项目谋划和招商当中,我们一定要把上述观念融入进去,这样能够快速打造我们定位的产业基地。比如,濮阳县的林氏化工,一个项目建成后,又带来了其他相关联的三个项目,形成了产业链条,形成了带动效应。又如,清丰县的家具,你怎样把你的家具打造出来,让人家认可你的家具?必须引进大的家具商进来,必须聚集一批家具企业,才能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在招商引资方面,我们必须加大力度,抢抓机遇。因为危机就是调整。

四要着力搭建服务平台。要搭建好投融资平台,想方设法拓宽投融资渠道。在新一轮发展当中,我们的财政投入是有限的。必须用好信用资本,用好金融这样一个平台。以此弥补我们资金的不足。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服务方面必须提前考虑,否则,企业来不了。与此同时,要按照培育“三个体系”、构筑“一个载体”的要求,多措并举,统筹兼顾,同步搭建好信息技术平台、贷款担保平台、人才交流平台、技术创新平台、政务支撑平台、生活服务平台等,着力完善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基本条件。

(三)优化发展环境,保障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外商来投资,讲求的是效益最大化,谋求的是高回报率,最关注的是发展环境。当前,各地的竞争,拼的就是环境,就是软实力。去年以来,我们通过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经济发展环境有所好转,但与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的要求还有差距。“谈判时候握手,客商来了摆手,项目入驻后乱伸手”的现象依然存在。在经济环境治理上,市委、市政府的态度非常明确,就是“三个坚决”:一是能给的优惠政策坚决给。定了就要算数,说了就要落实。承诺过的就要兑现。让客商高兴而来,满意留下,愉快创业。二是有令不行、吃拿卡要、人为梗阻、耍横使绊的坚决处理。对于一些“害群之马”,该处理的处理,该曝光的曝光,决不姑息手软,养虎为患。三是有禁不止、强装强卸、强买强卖、干扰工程建设的坚决打击。不论是“条条”还是“块块”,不论是职工还是群众,只要破坏了永城的经济环境,公安、纪检、监察等部门都要提前介入,严厉查处。全市上下必须牢固树立“引来外商是功臣、服务外商是本份、干扰外商是罪人”的发展意识,把环境作为一条生命线,作为一条高压线,做到硬件不足软件补,政策不足服务补,优惠不足感情补,在零障碍上求突破,在低成本上下功夫,在高效率上出实招,坚持投资硬环境与投资软环境同时改善,形成人人为招商引资出力、个个为项目建设尽责的工作格局,在全社会营造善待企业家、厚待纳税人的良好氛围。

在优化环境中,要突出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今年仍然是全省的“企业服务年”,省委、省政府要在全省开展“企业大回访”活动,重点督查企业的服务环境。结合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和我市的实际,请市招商、优化办、效能监察、行政服务中心等部门的同志重点关注、做好这样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切实加强服务。继续实行领导分包企业、联系项目制度。各级领导既要当好招商选资和项目建设的指挥员,更要当好项目和企业的服务员,当好永城发展环境的宣传员和保卫员。要带头搞好企业服务,既要搞好项目引进过程中的服务,更要搞好后续和延伸服务。把服务延伸到投资客商的生活居住、子女入学等各个环节。二是进一步完善、理顺体制机制。要认真落实上级放权“松绑”、降低门槛的各项政策措施。各种审批、收费事项,按照要求该取消的坚决取消,能简化的一定要简化。要坚持好首问负责、办事公开、限时办结、责任追究等各项制度,畅通客商投诉渠道。三是设立外商投资帮办中心。真正落实“一站式”、“保姆式”服务,坚决杜绝“体外循环”的现象。在市行政服务中心设立外商投资帮办中心,实行无偿代理,外商一旦确定投资意向,其余的前期工作均由帮办中心以“保姆式”服务代为办理,真正做到“零关系”办事、“零停留”办公、“零利益”服务和招商引资项目“零障碍”入驻。

三、加强领导,完善机制,推进招商选资、产业集聚区建设和项目建设落到实处

一是要落实好目标管理机制。今年招商选资、项目建设和产业集聚区建设的任务十分艰巨。市委、市政府已将目标任务逐项落实到了各乡镇、市直有关单位。各单位一定要不折不扣地完成自己承担的任务。特别是引进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大项目,是一项刚性任务,更要千方百计地完成,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职能部门在招商选资和项目建设中是“一岗双责”,既有引进项目的任务,更要履行好为项目服务的职责。我们讲全党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建设以项目发展为中心。招商选资和项目建设是中心中的中心。无论是从发展经济的角度,还是从讲政治的高度,任何单位、任何人都不能游离这个大局之外。

二是要落实好协调对话机制。要继续完善坚持每月初和中旬召开的联席协调办公会制度。充分发挥联席会议的平台,通报工程进度,及时研究解决存在问题,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一盘棋”、“大合唱”思想,建立健全服务项目建设工作的长效机制,形成聚精会神抓项目、一心一意促攻坚的工作合力。

三是要落实好领导分包机制。坚持四大班子领导分包联系项目责任制,实行一个项目,一个领导,一套人马,卡死责任,一包到底的工作机制。进一步明确项目建设的时间、流程、工期、责任等,做到定人、定事、定时、定标,做到科学规划、精细管理、统筹实施。各联系项目的领导同志要身先士卒,率先垂范,主动服务,靠前服务。要与投资商和建设单位建立紧密联系,勤沟通、常来往,主动征求意见,了解需求,积极协调,高效服务。项目建设中遇到的问题,项目组能自行解决的要及时妥善解决;超越职责权限解决不了的,要及时向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反映,请求帮助解决。努力确保项目早建成,早投产,早见效。

四是要落实好督查机制。建立市招商引资督导组、两个督查室三位一体的招商选资督查体系,重点督查列入今年省、商丘市和我市计划盘子的重点在谈、在建项目、各乡镇、市直各单位外出招商行动情况和引进投资5000万以上大项目推进情况。按照“以旬保月、以月保季、以季保年”的时序要求,做到每周一研究、每月一通报、每季一分析、半年一拉练、年终总排队。

五是要落实好奖惩激励机制。坚持“以项目论英雄,以项目比政绩”的导向,在招商一线锻炼干部,在招商一线考察干部,加大培养选拔力度,严格兑现奖惩。对于季度巡查评比落后的单位,单位负责人作表态发言;半年小结落后的单位,给予通报批评;全年考核落后的单位,给予黄牌警告,取消目标管理综合评先资格,党政一把手一人在家主持工作,一人离岗外出招商。通过重奖严罚,激发各级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在全市上下营造关注项目、支持项目、推动项目的良好氛围。

一要加强公共设施建设,完善基本功能。各县(市、区)要通过市场化、企业化、社会化运作的方式,加快集聚区供水、供电、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集聚区的凝聚力和承载力;要采取统一建设、企业自建、政府扶持等方式,加快标准厂房、多层厂房建设,减少中小企业创业成本;要推进产城融合,完善学校、医疗、住宅、服务网点等城区建设功能,逐步把产业集聚区打造成宜业、宜商、宜居的产业新城。

二要推进机制创新,提升管理水平。要按照小机构、大服务和精简、统一、高效的原则,优化职能配置,创新管理体制,切实提高集聚区的管理水平。市、县要成立产业集聚区建设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协调、解决该市产业集聚区发展中的重大问题;10个重点产业集聚区要于5月底前全部设置日常管理机构。

三要健全服务体系,优化发展环境。要完善配套设施,发展第三方物流,建立资产评估等中介服务机构,完善失业、医疗、养老保险的社会化服务;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环境、产业、园区吸引“候鸟”栖息在集聚区产业链上;要落实省、市赋予产业集聚区的管理权限和优惠政策,以政策和服务推进项目实施。

7.西安市工业产业布局结构优化研究 篇七

(一) 区位选择理论。

区位选择理论是最为古老的产业布局理论。这一理论认为, 在一定的经济系统中, 由于社会经济活动的相互依存性、资源空间布局的非均匀性和分工与交易的地域性等特征, 各空间位置具有不同的市场约束、成本约束、资源约束、技术约束, 从而具有不同的经济利益。为追逐最大化的经济利益, 各经济主体将根据自身的需要和相应的约束条件选择最佳区位, 进行区位决策。[1]往往有四类区位因素影响到经济主体尤其是工业企业的区位决策, 即运费指向、供给指向、市场指向、环境指向等因素。对区位决策单位来说, 区位的优劣则主要取决于该区位上述各种因素的综合状况。[2,3]正是多种多样的决策主体在不同的区位指向下, 相互竞争和协调, 共同决定了经济空间各区位单位的空间布局状况。

(二) 聚集经济理论。

区域经济的创始人韦伯认为, 聚集经济是由于把生产按某种规模聚集在同一地点进行, 因而给生产和销售方面带来的利益或成本的节约。确切的说, 聚集经济是一种通过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获得来提高收益和降低成本的系统力量。一方面, 聚集的外部效应促使更多的企业选择聚集。[4]由于各种人才、技术、知识等资源的聚集, 基础设施的共享, 分工与协作的有机结合以及竞争-淘汰的自反馈机制将吸引众多的企业和机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另一方面, 产业的集聚和集中促使产业链不断延长。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 促使企业必然将一些生产环节转包出去, 这些转包出去的部门逐步发展为许多中间产品生产部门。众多中间部门的出现以及它们之间结成的投入产出链条, 在地域空间上是以聚集和企业之间结网表现出来的, 从而形成一种地域生产综合体组织。这种组织一旦出现, 在利润最大化驱使下, 众多企业进入该区。这种聚集主要是为节约生产成本、运输成本、交易成本、空间成本而引发的一种自发的聚集过程。[5]

可见, 综合考虑工业布局结构的优化, 既要从区位环境的优劣上考虑工业企业的区位决策, 也要遵循产业集聚原则, 考虑同一类型企业在同一区域的集中;考虑通过大型工业企业产业链的不断延深, 和周围中小型企业间形成的合作共生集聚关系。

二、西安市工业布局的现状

(一) 西安市工业布局成就。

一是西安市已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南郊形成了以电子工业、航天工业研究、生产和加工为主的电子城和航天城;北郊和阎良形成了以飞机、飞机发动机及零部件生产制造为主的飞机城;东郊称为纺织城;东郊的韩森寨工业区形成了以常规兵器工业为主的常规兵器工业制造区;西郊则是以高压输变电设备及中低压电器制造为主的电工城。二是西安市重工业和装备制造业呈现加速发展态势, 增长明显快于轻纺工业, 装备制造业作为西安工业核心和主体的地位进一步凸显。2003年西安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9.0%, 远远高于全国30%的平均水平, 这说明装备制造业是西安工业经济赖于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且, 西安地区有工科院校26所, 机电类专业具有雄厚的实力和规模;综合科技实力特别是高尖端技术实力强。可见西安已经具备了建成全国装备制造业基地的产业和技术支撑。

(二) 西安工业布局存在的问题。

1.城区内工业企业分布不合理。

西安市二环以内现有工业企业229户, 主要分布于城东区和城西区, 占地面积9130.67亩, 在职职工52, 247人, 退休职工49, 164人。其中, 城区内企业43户, 分布情况无明显规律, 占地208.67亩。市区内工业企业厂区和生活区交错, 造成城区人口相对集中, 城区土地资源有效利用率不高, 部分企业排放的的废气、废水、废渣, 严重影响了城区生态建设和市政建设。

2.工业企业分散, 专业化配套水平差。

西安是国家“一五”、“二五”、“三线”建设时期工业布局的重点地区之一。这些企业当年大多布局在离城市比较远的山区。由于信息封闭、交通不便, 给企业相互间的配套协作和规模化经营造成了很大的困难。部分企业已经开始回迁, 但是仍有部分企业未列入回迁改造的计划。回迁企业依然存在选址上的随意性, 未纳入西安市整个的工业布局规划中;此外这些企业与选址区域的企业间产业关联度差, 企业间的集群效应不能发挥。

3.工业园区起点较低, 布局不够合理。

目前, 各工业 (科技) 园区规划与布局研究不充分, 缺乏科学论证, 在建设上存有盲目性;主导产业投入少、技术含量不高;有些已规划或挂牌的工业园区, 但其内的土地、项目、资金、开发商等均没有落实;有些园区规模达不到相应的产业聚集要求和起点经济规模。此外, 各工业园区在引资过程中缺乏统一规划, 重数量轻质量, 造成产业结构雷同, 重复建设, 资源浪费, 园区功能缺乏特色、聚集效益差、生产成本高, 不利于专业化园区和产业聚集地的形成。

总之, 西安市的工业布局依然存在选址混乱、产业链不完善、集群层次低等不尽合理之处, 严重制约着西安市工业强市战略的实现。因此必须研究新时期西安工业布局应考虑的因素和原则, 设计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规划方案, 从而实现西安工业布局结构的优化。

三、调整西安工业布局必须考虑的因素

在制定工业布局规划时, 既要充分考虑区域各种资源优势的发挥, 也要尊重企业在选址上的倾向性, 最大程度满足符合企业特征的最优区位。根据西安市的具体情况, 必须综合考虑影响工业布局优化的各种因素。

(一) 级差地租。

中心市区基础设施最为齐备、社会服务最为完善、人文环境吸引力最大, 土地价格最高。距离城市中心越远, 城市基础设施的密度不断减小, 土地价格也不断下降。随着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逐步建立, 中心市区单位土地面积产出较低的工业企业土地置换的压力空前增加。而市郊区由于土地价格低廉, 对占地面积大、土地产出效率较低的工业企业吸引力逐渐增大。考虑到级差地租的影响, 西安市的工业企业应逐步向近郊、远郊布局。

(二) 劳动就业。

在特定情况下, 劳动力就业需求甚至比降低劳动力生产成本 (价格) 对产业布局的影响更大。由于城市范围内的人口密度呈现出由市中心向城市边缘逐渐递减的规律, 城市产业空间布局也必须考虑城市就业人口的空间分布状况。从增加就业的角度考虑, 在市中心应该布局劳动力密集型的都市型工业, 在市郊应该布局非劳动密集型工业, 以减少通勤距离, 降低劳动生产成本, 保障社会稳定。而在远郊地区, 则应布局劳动密集型工业, 以增加当地的就业。

(三) 交通运输。

工业的发展与交通运输的发展密切相关。随着工业技术进步, 新兴工业部门不断涌现, 工业产品技术含量、附加价值不断提高, 产品生产成本中运输费用所占比重逐渐下降, 企业具有承担更高运输费用的能力, 而对商品市场的反应速度快慢愈来愈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这种形势下, 企业生产原料输入、产品输出的速度对企业生存发展的影响愈来愈大。

(四) 企业集群。

在科技进步日益加快的今天, 企业集聚是影响产业区位的愈来愈重要的因素。也就是说, 实现市场信息共建和共享、改善技术联合开发和引进条件、提高土地开发建设的针对性是发挥西安市同类企业和相关上下游企业集聚效益的主要途径。因此, 一方面, 减少工业区数量、明确各工业区产业分工、大幅度扩大重点工业区规模, 提升现有各县区集群的规模和水平;另一方面, 发挥装备制造业的潜在优势, 提升产业技术水平, 延伸产业链, 构建装备制造业集群基地, 将是西安市工业布局优化的主导方向。

(五) 可持续发展。

工业布局规划是中长期规划, 要充分考虑当地资源的开发潜力, 考虑工业聚集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和对治污能力的要求, 考虑随着工业的发展逐步推动城市规模扩大所引起的各种负面效应, 例如人口增多、交通拥挤、居住环境质量下降以及工业企业运营所造成的各种环境污染等。

四、西安市工业布局结构优化设计

(一) 突出中心市区综合服务功能, 实施“退二进三”, 实施城区工业搬迁计划, 提升产业特色。第一, 这一区域未来布局重在实行对现有工业企业的“退二进三”和“退工还绿”。即所有工业企业要逐步向外调整疏散, 利用级差地租转向发展第三产业;重点发展商贸、流通、金融以及小运量、无污染、低能耗的都市型工业, 主要门类为旅游产品、工艺美术业、信息服务业等。第二, 城区工业搬迁的同时, 要与区县建设规划和发展区域经济结合起来, 形成相对集中的产业区。新厂选址必须符合布局调整规划, 充分利用各区县工业园, 尽量不征地或少征地。对于那些污染扰民企业实施整体搬迁, 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对那些产品无市场、长期亏损、无发展后劲的企业依法实施破产;对无污染企业可实行就地改造发展都市型工业。第三, 产业特色上要发挥资源优势, 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装备制造业、旅游产业、文化产业、现代服务业等五大主导产业, 加快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曲江新区、浐灞生态区、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和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加快高新区世界一流科技产业园、经开区泾渭工业园千亿元先进制造业基地、西飞飞机起落架制造基地等项目建设。

(二) 在近郊城区依托两大开发区, 构筑以企业集群为基础的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专业化工业园区。距中心城区10~50公里的区域内, 土地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成本相对较低, 是现阶段工业布局的核心区域。在这一区域内, 可根据现有工业布局状况和产业结构, 以大型企业为核心, 以产业链条和资本链条为纽带, 以专业化和配套协作为基础, 进一步定位和发展高新技术开发区与北郊经济技术开发区, 实现其二次创业;并以两大开发区为依托, 构筑技术和资本密集型特色工业园区。

(三) 充分利用远郊区县资源优势, 发展适合地方特色以及能够和近郊产业相配套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距中心城区50~100公里这一区域, 属于城市“1小时经济圈”范围。合理布局这一区域的工业产业, 将对该区域的经济发展以及市区工业配套产生极为重要的拉动作用。

1.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中场产业。“中场产业”是指处于最终产品和基础材料工业之间的零部件、元器件、中间材料制造业, 它不仅有利于优化工业企业的组织结构, 提高其竞争力, 也是接纳就业的理想场所。中场产业历史上曾经是西安的优势, 但是目前西安中场产业非常薄弱, 原有国有中小企业和集体企业的一些零部件厂、配件厂在“退二进三”的结构调整中相继倒闭、破产, 相关产业链断裂。中场产业的薄弱为西安留下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整机企业为节约运输成本, 更愿意就近采购配套元器件。也就是说, 只要核心企业发展前景明朗, 很容易刺激中小配套企业在其周围集群发展。因此, 依托陕鼓、陕汽等大型企业, 利用郊县的土地、劳动力资源, 发展为这些企业配套的、以适用性技术为主的中低端劳动密集型零部件、材料加工业等中场产业, 是远郊工业布局的重点。可以承接从东部地区转移的和西安大中型企业与军工企业所需要的零部件、元器件等生产, 从而形成若干个“块状”产业集群。如泾河工业园以发展汽车零配件、印刷包装为主的产业集群。

2.发展发挥地区特色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充分利用区县劳动、土地和资源的低廉优势, 重点发展发挥地区优势和特色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业, 如食品饮料加工业、农副产品加工等。这类工业将带动本地的农业和其他相关产业。

参考文献

[1].郝寿义, 安虎森主编.区域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9

[2].吕玉印著.城市发展的经济学分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0

[3].蔡福顺.集群经济与工业园区的机理分析[J].思想理论, 2003, 4

[4].张平宇.城市再生:我国新型城市化的理论与实践问题[J].城市规划, 2004, 28 (4) :25~30

8.推动产业集聚 优化产业布局 篇八

孔铭:在我看来,本次优先股发行的启动主要有两大意义。首先,发行优先股将获得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有利于康美药业长期全产业链布局。据我了解,康美在中医药产业链上全面布局,形成了涵盖中药材市场经营、医疗服务、保健食品、医药电商等环节的中医药全产业链发展模式,而产业链的前期布局阶段对于资金要求较高。

根据2014年半年报中相关数据,公司资产负债率为49.56%,负债122.62亿,其中短期借款30.2亿。康美预计优先股股息率在6%,参照短融成本,我认为使用优先股募集资金替换部分短期融资券能够优化财务指标,降低财务费用,获得股东长期资金支持,而这对于康美在中医药全产业链的布局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优先股的发行能够补充营运资金,推进在建项目达产,进而提升盈利能力。我看到有研究机构测算,康美药业2014年营运资金需求为56亿,2014年中医药产业链布局项目需投入38亿,公司2013年年报营运资金余额为75亿,综合以上测算2014年需要补充运营资金额约19亿元。在我看来,此次优先股发行可以有效补充营运资金的需求,进一步推进中医药产业链各产业链布局项目的完成。

《动态》:全产业链的布局一直是康美药业的发展重点。除了优先股的发行启动以外,康美在打造全产业链上还有哪些助力呢?

孔铭:今年上半年,康美药业公告计划投资8亿元开展林下参产业项目,收购参龄12-20年林下参约600万条。在我看来,本次收购林下参是公司发展人参全产业链的进一步布局。

事实上,康美在人参这一资源上已经构筑了GAP种植、饮片保健品和食品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GAP种植从源头上保证品质和原料供给,深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销售保证产品放量。现在,公司进一步投资林下参产业,极大地增强了对林下参的掌控力度。

资料显示,公司在林下参的产业布局主要是基于三方面考虑:第一,林下参供不应求,价格还会继续提升;第二,林下参是公司人保直销的重点品种;最后,林下参是公司部分产品的原材料,对林下参的进一步布局可以有效掌控成本。

我了解到,目前,我国人参主产地吉林的山地栽参规模正在逐年减少,为将山地栽参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吉林省振兴人参产业政策规定每年林地栽参面积不得超过1000公顷,长期看由于供应减少,林地种植的人参将逐渐变得稀缺。

然而,另一方面,林下参需求在不断增加。随着药食同源放开,人参的需求将继续被挖掘,林下参作为参类中较高端的产品需求也将增加。资料显示,林下参视年限和形状价格在几百至几千元之间,人参类产品毛利率多为50%以上,因此我预计林下参若全部销售,获取盈利可能性较大。

《动态》:今年以来,康美药业的盈利结构也在不断的变化。有哪一些改变比较值得投资者关注呢?

孔铭:我觉得首先是终端消费形态的高速增长。终端形态的业务包括中药饮片、消费品以及药房托管。中药饮片行业处于持续快速的增长阶段,公司产能逐渐释放将使其获得超越行业的增速。而消费品业务受益于康美多年来对原材料质量,产品品质和“康美”品牌的宣传,从而打下了极好的基础。药房托管业务进展迅速,不仅带来医药商业和医药工业的快速增长,更是强化了公司在产业链的博弈地位。我看到有报告估算,康美药业终端消费形态的业务的利润未来3年的复合增速在40%以上,3年后有望将成为公司利润大头。

与此同时,康美药业贸易业务占比逐步下降。目前中药材业务景气度下行,但仍有结构性牛市品种。在此背景下,公司主动收缩贸易业务,并逐步转型为与下游药企的供应链合作。从估值方面来看:目前市场给予公司贸易业务的估值在8倍,因此我觉得即便贸易业务有明显下滑的情况出现,给股价的拖累也很有限。

《动态》:从今年四月开始,康美药业正式开展直销业务。对其现状以及发展的前景,您作何评价?

孔铭:我了解到,康美药业今年4月正式开展直销业务,直销团队发展势头良好,直销员、经销商和优惠顾客数量日益增长。核心管理团队经验丰富,至6月底实现销售收入超1.2亿,毛利率预计超30%,净利率预计超10%。

实际上,一般直销企业实现收入过亿需要2年以上培育时间,而康美在短时间就取得成功,业绩超出预期,实属难得。在此基础上,又提出2014年保四亿争五亿的销售目标,结合康美的直销策略和销售布局,我对公司完成预期目标充满信心。

目前,医药企业开展直销业务的尚不多,康美在直销方面尚在不断探索中。公司即将推出的参胶原产品,定位于中端保健品市场,有望成为主打产品。

《动态》:近期有投资者指出,康美药业上半年的净利润增幅远低于收入的增幅利润。这是否说明康美药业的成本控制能力在减弱呢?

9.产业集聚区发展情况 篇九

一、鹤淇产业集聚区概况

鹤淇产业集聚区2008年12月被省政府批准成立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鹤淇产业集聚区管委筹备组的精心指导下,按照省政府“三个体系一个载体”和市委、市政府“两个构建”的总体构想,高起点编制发展规划,高质量建设基础设施,高标准筛选重点项目,扎实推进了产业集聚区各项建设。2009年6月,鹤淇产业集聚区被确定为全省首批24个对外开放重点产业集聚区之一。

鹤淇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用地25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主要为铁西工业区和高村工贸区)10平方公里,规划区15平方公里。涉及高村、桥盟两个乡镇和铁西工业区,区内现有行政村18个,约5万人。2009年完成投资总额29.95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2.5亿元,利税9.3亿元。

二、规划建设进展情况

(一)坚持高起点定位,科学编制规划。按照突出产业发展主题,推进鹤淇一体化、产城一体化、产城与生态融合的指导思想,对集聚区产业、生态、居住区、公共设施、仓储物流布局进行了全面规划。目前,集聚区总体规划通过了省产业集聚区联席办公会议的复审,成为全省15个第一批进入审批程序的产业集聚区之一;空间发展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通过了省住房和城乡建 1

设厅组织的专家技术审查;第二轮土地规划修编得到了省政府的批复。同时,编制完成了光伏、食品、汽车及零部件、纺织服装和中小企业创业园五个园区的详细规划。

(二)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多渠道筹措资金11.75亿元,启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7个。其中,鹤淇大道一期工程、淇园路北延一期工程和光伏园区东西干道主车道已竣工通车,先进制造园区东西干道已完成主路面铺设;1万伏供电线路已竣工,22万伏数字变电站正在建设;已争取到天然气用气额度,铺设管道规划正在设计;铁西工业区供水工程一期已投入运行;规划占地300亩的中小企业创业园60栋钢结构标准化厂房项目已开工建设。

(三)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提供产业支撑。围绕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制定出台了《鹤淇产业集聚区项目入驻管理办法》,成立了纺织服装、光伏、物流、汽车及零部件、食品加工等五个产业推进组,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带队,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产业招商。2009年以来,新引进和续建项目31个,总投资26.54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8.20亿元。其中,瑞洲纸业5万吨高档卫生纸、普乐泰鸡骨综合利用等14个项目已竣工投产;大用公司3.5万吨速冻调理熟食品加工、永昌集团5万吨麦芽糖5万吨麦芽糊精等6个项目正在调试设备;天海集团5万台汽车项目一期工程、鹤壁内陆港项目一期工程、方周公司石英坩埚、欣瑞公司肉鸽产业化等11个项目已全面开工建设。

(四)搭建融资平台,集聚发展资金。一是成立了鹤淇投融资公司,通过招拍挂程序,先后开发经营储备2宗地块,注册资本近亿元。二是借助县财政独资和控股的永昌、强信两个担保公司,谋划包装了实验学校、廉租房等一批社会公共服务设施项目。三是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运用BT模式,引进京行公司投资1亿元进行园区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采用土地置换模式,吸引广东珠海成悦房地产公司投资2800万元建设卫国古城墙遗址保护公园。

(五)科学管理,建章立制。鹤壁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市鹤淇产业集聚区管委筹备组,由市委常委、纪委书记王炳奇任筹备组组长;淇县县委、县政府成立了由县长李民生任组长的淇县鹤淇产业集聚区管委会,下设一室四科三公司,从县直单位抽调精干人员全面实现集中办公,高效运转,并制定了《鹤淇产业集聚区管委会机关议事规则》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和管理制度。管委会每周召开一次全体会,研究工作推进中的重大事项,安排部署下步推进计划,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目前,市县关于鹤淇产业集聚区的机构编制均未确定,人员暂时为临时抽调人员。)

三、存在问题及建议

(一)资金短缺问题。目前,产业集聚区各项建设资金缺口巨大,而鹤淇投融资公司还处于起步阶段,融资能力非常有限;另一方面由于县财政实力有限,在对外融资时,往往因无法取得财政担保,造成融资合作中断。建议:省、市政府加大对鹤淇产

3业集聚区的资金扶持力度,在必要的情况下,协调省、市财政部门全力为集聚区融资提供担保支持。

(二)供气供热供水问题。县天然气公司、热电厂和水厂由于自身发展规模有限,不能完全满足产业集聚区发展需要。建议:市政府将鹤淇产业集聚区供气、供热、供水问题纳入全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三)同类项目集中摆放问题。鹤淇产业集聚区是鹤壁市目前最大的产业集聚区,规划了光伏、食品、汽车、纺织服装和中小企业创业园五个产业园区,并进行了配套路网建设,为项目入驻做好了准备。建议: 省、市政府对符合产业定位的项目,集中向鹤淇产业集聚区摆放,促进同类项目聚集发展,打造产业集群。

(四)集聚区管委会机构编制问题。鹤淇产业集聚区管委会今年4月组建成立以来,在市管委筹备组的指导下,全面承担了集聚区建设的各项工作,但是由于管委会机构编制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工作人员全部为借调人员,流动性较大,影响了工作的开展。建议:县委、县政府参照本市宝山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及参照外地做法,对鹤淇产业集聚区机构编制予以明确。鹤淇产业集聚区管委会

10.产业集聚区 演讲稿 篇十

大家好。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沙澧产业集聚区,漯河市的新名片》。朋友们,欢迎大家来到中原明珠漯河市,我叫,是你们的导游。今天就让我引导大家畅游沙澧河,穿越厚重的中原文化,感受漯河市强劲的时代脉搏吧。

跟随着奔流不息的沙澧河水,我们今天的游览重点不是8000年前贾湖先民悠扬的骨笛歌吹,不是小商桥畔的金戈铁马,不是受禅台、三绝碑、彼岸寺经幢的斜阳夕照。让我们荡起一叶扁舟,在 “双河汇流,舟楫便利,东通于海,西达于山,南北陆路畅达,商旅群集,百货荟萃。楚汉、冀鲁、山陕商贾,云集于此”的盛誉中轻轻穿行,与许慎和他的《说文解字》擦肩而过,浮光掠影的感受“沙河东流碧,螺湾汇双河。舟行此焉薄,估客南来多。江淮百货萃,此处星辰罗。木棉茧如雪,收入云间梭。”的历史盛景,任时光的河流在我们身边匆匆远行,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但我们追寻的脚步,却永不停歇,直到我们的心灵被一座崭新崛起在中原沃土的新城区深深的震撼。这里,就是我今天要向大家倾情推介的漯河市新名片——沙澧产业集聚区。沙澧产业集聚区位于漯河市区西南, 它东起107国道,南接漯舞路,北靠沙河,西临在建的京广铁路高速客运专线,规划面

积 12.59平方公里。是河南省首批省定产业集聚区、漯河市城市总体规划西扩重点区域。

她因沙、澧两河贯穿全境而得名。沙、澧两河赋予她独特的滨河景色,彰显出碧水穿城、林茂花艳的特色和灵气,环境优美,宜业宜居。

她紧靠中原地区重要的铁路、公路“双十字架”交通枢纽,毗邻京广高铁客运专线漯河站,区位优越,交通便利。

她以贯穿其中的澧河为界,澧南为现代交通物流基地,豫中南货物集散中心,源汇区工业基地;沙澧河间规划为行政中心、客运中心、现代综合商贸中心和文化活动中心。现代高端服务业、服装制造、医疗器械制造,兼容产业机械制造为主导产业,定位准确,规划科学。

沙澧河孕育了漯河钟灵毓秀的宽厚胸怀,为沙澧产业集聚区提供了豫南最大的供电、通讯枢纽,优质充足水资源。区内供水、供电、供气、通讯、排污、道路、绿化、亮化对等基础设施完善。深受沙澧文化浸润的漯河人民,紧紧围绕产业集聚、产城融合的目标,充分发挥便捷的交通区位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通过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创新建设与发展模式,积极破解要素瓶颈制约,探索集聚区快速发展的新路子。沙澧产业集聚区对投资者坚持从项目准备、策划、论证、审批、证照办理等方面实行全过程、保姆式、个性化、一条龙全程服务,政策优惠,环境宽松。

一排排标准厂房错落有致,一条条主次干道宽阔平坦,如今的沙澧产业集聚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喜人局面。源汇区委、区政府按照建设全省一流工业园区的发展定位,催定位、严标准,致力打造示范型园区。创环境、催效能,按照“精干、催效、多能”的原则,致力打造服务型园区。活机制、多办法,优布局、强特色,致力打造创新型、产业型园区。以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服务,破解快速发展瓶颈。如今,五横八纵,排水、硬化、亮化、绿化、美化配套,总长30多公里的城市景观道路,电力、燃气、通信、网络实现全覆盖,勾画出城区骨架。种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目前,集聚区共进驻企业(项目)92家,总投资133.9亿元,已累计完成投资94.1亿元;其中规模以上、限额以上、资质以上企业51家,初步形成了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医疗器械产业集群和汽贸物流产业集群。一个吃、穿、住、行、娱、医、购等设施完备,基础设施联建共享,产城互动融合发展的产业集聚区,在古老的沙澧沃土上迅速崛起。

上一篇:为残疾人服务事迹材料下一篇:在团委成立大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