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读后感观后感

2024-09-28

墨子读后感观后感(精选9篇)

1.墨子读后感观后感 篇一

一直都以为自己从小接触的都是孔老夫子的儒学,步入大学后,才发现原来一切都不是我所想的那样。春秋战国时代,那“诸子百家,百家争鸣”的学术研究和传播是无法光用这八个字来形容的。我们都知道:入、法、道、墨是那时最有成就的四大学派。仲尼的儒学是我们看到人性最温暖的理想;老聃的道学是我们感受到源自思想的质朴力量;庄周的逍遥游是我们聆听到来自灵魂深处的自由吟唱;至于韩非的法家则带我们领略了秩序下的一片片繁荣。我个人不太喜欢孔子。也许只是因为他那一句“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也或许是因为那女子的“三从四德”论。读了墨子,我更偏爱墨子。墨子,他总是站在人民的利益上去看待问题,解决问题,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在这一点上,墨子有着天生的优势:出身于社会低下的手工业者的他,对百姓所遭受的困苦有着深切地了解。有人曾说:墨子是儒家的叛徒,是墨家的始祖。但我并不赞同这一说法,因为墨子只是在学习儒学的过程中慢慢发现儒家讲求的繁琐礼节等不利国民生计的主张不适合他,才选择了另一条更适合他的道路。“兴万民之利,除万民之害”作为级任的墨子,在深切了解百姓疾苦后,提出“强本节用”的主张。“强本”即加强农业生产,发展国民经济;“节用”即反对统治阶级过度的浪费。墨子认为:一切不利于人民的开支都应该消除。在我看来,提出此观点的他,才是真正地站在人民根本利益上,为人民着想。为人民谋福的思想家。治理国家,墨子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兼爱”与“非攻”。

视人如己,爱利万民,不亏人自利和人不关己则为“兼爱”。他认为社会**的根源就在于人们只知爱己,利己,为了达到各自的目的,人与人之间才相互敌对。如今的我,对此也颇有感触: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的文化素质水平在不断提高,可是人们的视野却在不断地缩小。当社会把宣传好人好事作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时,我们的社会风尚由此可窥知一二。

梦君为了有朝一日实现“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社会理想,我们就要向墨子学习,提倡“兼相爱,交相利”,呼吁天下所有人都相亲相爱。不为了“贪伐胜是名及所得之利”对他国发动战争则为“非攻”。墨子强谴“不义”之战,指出这种行为的实质也是一种无耻的“亏人自利”行为。为了消弭战争,他带领弟子从事实际的防御战争的研究。墨子的这一观点完全适用于我们中国。我国虽然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但从不以多欺少,挑衅寻事,而总是采用和平为主的手段与其他各国友好交往。

即使有时他国冒犯我国,我们也总是想用大事化小,小事化无的态度来解决。可是一旦涉及我国主权与领土问题是,我们也是毫不退让的,甚至还会做出强硬的反击。《墨子》一书,文字通俗平易,却内涵有许多丰富而精粹的思想。即使在现代,它也是一笔不可忽视的财富,值得我们去学习,去借鉴。身为21世纪年轻的一代,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去继承和发扬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将它们完美地融入到现代化的建设中去,更好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墨子修身第二》读后感 篇二

春秋战国时期涌现出了许多思想流派,百家争鸣,使我国的文化思想发展达到了一个鼎盛时期。这时期最有名的要数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道家的老子、庄子;法家的韩非子;墨家的墨子等。以前这些名家及其代表的流派我都略知皮毛,在我的记忆中墨子最有名的思想观点是“兼爱”、“非攻”,通过诵读《墨子·修身第二》让我对墨子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名翟,战国初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也是一位有卓越贡献的自然科学家。

在《墨子·修身第二》这篇文章中墨家不但认识到修身是立身行事之本,而且阐述了实践、反省等修养的方法以及环境对于修身的影响作用,并将“天志”作为修身的根本准则。墨家的修身观对于中国传统修身思想的发生产生了重要影响,至今仍然可以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墨子强调的言行细微,在今日也没有失去其智慧。“务言而缓行,虽辩必不听。多力而伐功,虽劳必不图。”说话不图繁多而讲究富有智慧,不图文采而讲究明白。所以既无智慧又不能审察,加上自身又懒惰,则必背离正道而行了。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学会倾听别人的话,自己说话要讲究智慧。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意志不坚强的,智慧一定不高;说话不讲信用的,行动一定不果敢。也可用来解释生活当中

我们的理想不能实现,目标不能达成的原因。意志能决定智慧的发挥,此言不虚。

我们现在处在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这就要求我们要孜孜不倦的去探索新的事物,但是在探索新事物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而这就需要很坚强的意志力,为什么社会上人很多但是智者很少,那是因为勇于探索新事物,拥有坚强的意志品质的人少,很多人都经受不住困难的打击,给自己找个理由安于现状。看看从古到今的成功人物,他们有个共同点:就是都拥有超于常人的意志品质。一个人走向成功的过程,就是打磨自己意志力的过程。

墨子《修身》的这篇文章,常常读之,应该能洗净我们身上的惰气,使我们恢复自然,继而产生坚强的意志,为实现我们的目标坚持不懈!

3.墨子读后感观后感 篇三

墨子身后的书童不住地问:“先生,您可想好了?这一去,必定不复返啊!如果您现在后悔的话……”墨子淡淡地回首看了眼书童,书童只好住口,不再言语。

“如果我去了,那么宋国众生还有一丝希望;如果我不去,岂不是连最后的希望都没有了?”

我立于街边,看着那朴实至极的马车在尘埃中渐行渐远……

良久后,我轻声开口:“墨子,你好。”

几日后,一个无风的午后。

再遇墨子,我同一群衣着光鲜亮丽的大臣站在楚王的大殿上。楚王富丽堂皇的大殿。

墨子仍是一袭粗布长袍,长袍被洗得有些灰白,却极为朴实干净。上面有许多补丁,密密的针脚,极为整齐,似乎那些补丁原本就该在那里。

他的眼中波澜不惊,仍是淡淡的,却有一丝锐利。他静静坐在一排排木片和一条弯曲的腰带前。忽而,墨子抬手轻轻移动一块木片。仿佛坐在他面前的并非是公输盘,而是一位多年未见的挚友。

对面的公输盘,脸上的笑容肆意蔓延着,就连眼睛都在炫耀他的内心。似乎想要告诉世界,他公输盘,今天赢定了!而后,公输盘快速移动木片,偷偷瞄了眼墨子,然后迅速缩回手,脸上笑容愈发张扬。

身旁的大臣们不断指指点点,赞叹着公输盘棋局的无懈可击。同时,嘲弄着墨子的必输无疑。

墨子轻轻皱眉,沉定地盘坐在地上,手捻胡须,久久地注视着身前的“江山城池”。后又缓缓舒展开双眉,他抬手拨倒几块木片,轻轻地对公输盘说:“你没有可以攻打我的棋子了。”神情仍是淡淡的。

一瞬间,公输盘脸上洋溢的笑,凝固了。公输盘到最后也没明白,自己精心设下的天衣无缝的“局”,怎么就被一个墨子找到缺陷了呢!他猛地站起,双目中显而易见的怒气如同从火山口喷涌而出的岩浆,他大声朝墨子吼道:“我知道我的棋面有破绽,但是我不想说!”

墨子起身,掸掸身上的尘土,而后久久地注视着公输盘的眼睛,公输盘觉得那目光如自己发明的钩枪,将他的灵魂毫无保留地勾出。顿时,公输先生的怒气消逝得一干二净,他软软地瘫坐了下去。

殿内空气凝固,一如殿外的天。

“虽杀臣,但不能绝也。”墨子上前,毕恭毕敬地告诉楚王,随后飘然而去,带走了身后众人惊异的目光。

夕阳西下,他的背影镀上了一层金光。

4.墨子节用思想 篇四

论文摘要:作为墨家的代表人物,墨子有其独特而深刻的消费伦理思想,主要体现在“节用”的消费行为规范方面。墨子兼顾功利主义与节俭主义的经济伦理思想,对构建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消费伦理,培养节俭之美德,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消费行为规范:“节用”

墨子主张的消费行为规范,概括地来说主要是“节用”。赵靖先生评价说:“在墨家的经济思想体系中,生产论实际上成了节用论的从属部分。在墨学十大纲领中,经济方面的纲领只有一个:„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墨翟几乎把一切经济问题都纳入节用的范畴下,把节用看做是解决一国经济问题的不二法门。”墨子主张节用,源于他对生产与消费关系的深刻认识。那种不顾生产对消费的决定和制约,盲目追求奢侈消费的行为,是治国的七大忧患之首。传统社会中,农业生产是古代经济生活中的头等大事,风调雨顺与政通人和对一个国家和人民来说相当重要。一方面,风调雨顺意味着五谷丰登,衣食有望,否则“一谷不收谓之馑,二谷不收谓之旱,三谷不收谓之凶。四谷不收谓之溃,五谷不收谓之饥”,遇到灾荒之年,民则无所仰,仕者大夫亦损禄,以致“尽无禄”,“禀食(口粮)而已矣”,国家也因此岌岌可危;另一方面,政通人和对农业生产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政治清明的时候,人民能休养生息,“不误农时”,保障农业生产所需的人力、物力和时间,不像兵荒马乱的时候,劳役和徭役繁重,疲于奔命,民不聊生。然而,农业生产有赖于天时地利,不稳定的因素较多,自然条件又非人力所能及,要解决这个矛盾,除了加强农业生产外,在消费方面只能是尽可能地节用,“以时生财,固本而用财,则财足”作为财富的最大消耗者,统治阶层更是要注重节用,杜绝奢侈浪费,“凡足以奉给民用,则止。诸加费不加于民利者,圣王弗为”。基于上述认识,墨子倡导节用,包括人们衣食住行的节用,以及节葬短丧。

在衣食住行方面,墨子制定了详细的节用之法,其日:

衣:“为衣服之法:冬则练帛之中,足以为轻且暖,夏则缔络之中,足以为轻则清,谨此则止。故圣人之为衣服,适身体和肌肤而足矣。非荣耳目而观愚民也。当是之时,坚车良马不知贵也,刻镂文采不知喜也。何则?其所道之然。”

食:“古者圣王制为饮食之法,日:足以充虚继气,强股肱,耳目聪明,则止。不极五味之调、芬香之和,不致远国珍怪异物。”

住:“室高足以辟润湿,边足以圉风寒,上足以待雪霜雨露,宫墙之高,足以别男女之礼。谨此则止,凡费财劳力,不加利也,不为也。”

行:“车为服重致远,乘之则安,引之则利;安以不伤人,利以速至,此车之利也。古者圣王为大川广谷之不可济,于是制为舟楫,足以将之,则止。虽上者三公诸侯至,舟楫不易,津人不饰,此舟之利也。”

墨子还指出,遇到欠收灾荒之年,统治者还要相应地减免税收,压缩开支,降低生活标准,与民同甘共苦,“岁馑,则仕者大夫以下皆损禄五分之一。旱,则损五分之二。凶,则损五分之三。溃,则损五分之四。饥,则尽无禄,禀食而已矣。”

至于丧葬之礼,墨子非常反对:“又厚葬久丧,重为棺椁,多为衣衾,送死若徙。三年哭泣,扶后起,杖后行,耳无闻,目无见,此足以丧天下。”父母去世,子女要守三年之丧,对于国家和民众的财富精力是很大的损害,因此,墨子主张节葬短丧。他说:“上士之操丧也,必扶而能起,仗而能行以此共三年。若法若言,行若道,使王公大人行此,则必不能蚤朝晏退,听狱治政。使士大夫行此,必不能治五官六府,辟草木,实仓瘭。使农夫行此,则必不能蚤出夜人,耕稼树艺。使百工行此,则必不能修舟车,为器皿也。使妇人行此,则必不能夙兴夜寐,纺绩织缍。细计厚葬,为多埋赋之财者也;计久丧,为久禁从事者也。财以成者,扶而埋之;后得生者,而久禁之。以此求富,此譬犹禁耕而求获也,富之说无可得焉。‟

从这些节用思想中,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些特点:

第一,从衣食住行方面给出的详细规定来看,它们主要是一些消费行为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在消费问题上,墨子的观点是那些为了满足生活的基本需要的消费,是切合实用的消费,也是正当的消费,反之,则是没有实用价值的奢侈消费,是不正当的消费。“节用”的消费行为规范,正是对那些奢侈消费的道德约束和限制,这些行为规范连同与之相关的消费思想一起构成了墨子消费伦理的基本内容。

第二,墨子在注重节用的同时,也强调生产之重要性。他以为要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使一切人民皆能维持一定的消费水平,就必须加强生产。故谓“凡五谷者,民之所仰也,君之所以为养也。故民无仰则君无养,民无食则不可事。故食不可不务也,地不可不力也,用不可不节也。”除了生产之外,还要注意防范不时之灾,即所谓“国备”,他说:“国无三年之食者,国非其国也。家无三年之食者,子非其子也。此之谓国备。”。墨子观察到了生产与需要之间的矛盾,一方面是要加紧发展生产,另一方面,节俭消费、抑制需要、适当积累亦是不可少的。在物质财富不丰盈的古代社会,墨子的节用不仅反映了小生产者及下层劳动人民的利益和要求,也是一种消极地适应低水平生产的有效消费方式和生活态度。第三,古代社会,广大小生产者和平民生活贫困,节用是他们本来的持家之道。墨子对衣食住行的节用规定,主要是针对当时的统治阶级而言的。墨子批评当时统治阶级不满足实用,追求享乐,形成奢侈挥霍之风,为衣服,“以为锦绣文采靡曼之衣,铸金以为钩,珠玉以为碾,女工作文采,男工作刻镂,以为衣服”;为饮食,“以为美食刍豢,蒸炙鱼鳖,大国累百器,小国累十器,前方丈,目不能遍视,手不能遍操,口不能遍味,冬则冻冰,夏则饰噎”;为宫室,“以为宫室台榭曲直之望,青黄刻镂之饰”;为舟车,“饰车以文采,饰舟以刻镂。女子废其纺织而修文采,男子离其耕稼而修刻镂,故民饥”;为丧葬,“棺椁必重,葬埋必厚,衣衾必多,文绣必繁,丘陇必巨”。为满足享乐消费,统治者“厚作敛于百姓,暴夺民衣食之财”,其必然结果是“富贵者奢侈,孤寡者冻馁”。尚俭节用,本为先秦各学派所推崇,而墨子及其弟子不但身体力行,自奉甚俭,还制定了具体的标准和内容,对消费行为予以规约,把矛头直接指向了封建统治阶级。墨子这一节用的思想已经超越了纯经济学的意义,闪烁着伦理智慧之光。

二、节用的价值指导与目的:“兴天下之利”

与儒家哲学之根本观念不同,儒家“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而墨家则专注重“利”,专注重“功”,”“功”和“利”是墨子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其“兴天下之利”的功利主义思想,虽然不是直接思考消费伦理问题的,但客观上还是对墨子节用、节葬等消费思想有着重要的、直接的影响。墨子言利。他说:“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

“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日: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墨子认为,一切行为,皆以“兴天下之利”为其价值目的,而“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则为一切价值之最终标准。与墨子相反,儒家区分了义与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义与利是相对立的;墨子则认为义利是一致的,义,利也。墨子认为天下奠贵于义,有义则治,无义则乱,义是利于天下的。墨子的利,指公利,也是道德的最高原则,善恶之分皆由此为标准。在墨子看来,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即是人民之“富”与“庶”,凡能使人民富庶之事物,皆为有用,否者皆为无益或有害,“一切价值,皆依此估定。”人民的富庶既然是国家百姓人民之大利,因而,有关富民养民,丰衣足食的实现方式就显得非常重要。墨子强调,“财不足则反之时,食不足则反之用”。财利不足,就要反过来注重按农时耕种,遵循农业生产的客观规律;食不足,则要节用,反对奢侈,去除无用之费,才能“兴利多”。

以同一理由,墨子认为儒家坚持厚葬久丧,守孝三年,是对人力物力的巨大损害,使财

贫,人寡而国乱,“足以丧天下”,应该予以去除。墨子的“节用”之法之于国家百姓人民的“富”、“庶”、“兴利多”的意义十分重要,于国于民都是须臾不可少的,其经济伦理价值也因此凸显出来。

基于“兴天下之利”之价值指导,墨子倡导近于苦行主义的节用思想。当然,墨子并不是要完全的禁欲,而是节制一些人的非基本的欲望,以求天下人最基本欲望的满足。墨子反对美服、美色、甘食、安逸,是要牺牲目前的一切享受,以求人民皆能维持生活。其“不侈于后世,不靡于万物”,“以自苦为极”的消费伦理思想,皆是“兴天下之利”,为达到利民、利国、利天下之目的。

三、墨子消费伦理思想的局限与意义

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史中,墨子的消费伦理思想独树一帜。墨子及其弟子以为世上人人皆须勤苦节欲,所谓“节俭则昌,淫佚则亡”。在消费问题上墨子力主节用以及自奉甚俭的生活,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墨子提倡的所谓“古者圣王制为节用之法”,是种固定的、僵化的、较低的消费标准。

墨子指望人们能遵循“节用之法”,从而抑制侈靡浪费,化解生产与需要之间的矛盾,在物质财富不充盈、饥寒交迫的古代,墨子的思想是有其积极意义的。但是,从社会发展的长远前景来看,随着生产的扩大,经济的发展,财富的增多,社会需求和社会消费也在增加,这是不可遏制的历史潮流。因而。“墨子企图极大地限制甚至取缔人们除基本生存需要之外的一切消费,实际上就违反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行不通和不会有什么结果的。而这,就正是小生产劳动者的狭隘眼界的悲剧。”从现代市场经济的眼光来看,人为地限制消费,满足于仅仅食饱衣暖是不可能的。消费与生产互相影响,消费已成为社会再生产的充分必要条件,成为了国民经济运行的原动力。并且,随着大众消费时代的到来,以生产为主导的社会转向了以消费为主导的社会,消费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其次,墨子不能理解到,在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基础的经济体系下,即使劳动人民加紧发展生产,厉行节约,统治阶级也会加大剥削力度满足他们穷奢极欲的生活,使得在消费问题上只能是统治阶级奢侈而劳动人民始终贫穷。这里,我们看到了墨子消费伦理思想的局限。

5.读墨子《非攻》有感 篇五

墨子(约公元前468前-376年),名翟,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他出身于手工业者,能制造机械,也通晓军事,是我国古代极为重要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科学家、教育家、军事家和军事工程师。墨子生活时期正值春秋战国之际,当时的统治阶级为了争权夺利,相互间进行了多次残酷的战争,强之劫弱,众之暴寡。列国割据,征战不休。墨子早年接受儒家教育,后聚徒讲学,创立与儒家相对立的墨家学派。墨子长期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宣传他的政治主张。其中《非攻》就是他重要的政治主张。

“非攻”思想有以下特点:首先,“非攻”以“兼爱”为其理论基础,是墨子为解决当时国家之间矛盾,实现其理想的必然结论;其次,“非攻”以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是人民的理论;再次,提出了处理国家间关系的一个基本准则,得到了弱小国家的支持。当时的战争不仅在大国间进行,也在大国与小国、强国与弱国、小国与小国、弱国与弱国之间进行。“非攻”对大国和强国,尤其对好战的君王是一个约束,对小国与弱国则是一个保护,得到了他们的积极响应。当时“非攻”在制止战争,减轻人民痛苦等方面确实发挥了相当作用。

“非攻”,思想谴责进攻的战争,也就是反对侵略战争,反映了小生产者渴望安定生活的愿望,这是墨子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但“非攻”不是一般的“非战”,而是反对侵略者发动的攻伐无罪之国的战争,可以说是后世反对非正义战争的渊薮;而对于讨伐暴虐害民的有罪之国,墨子不称“攻”而称之为“诛”,他是赞同的。至于抵抗侵略者的防御性战争,墨子不仅不反对,而且是竭力支持的。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非攻”思想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特征,墨子所处的是诸侯相互攻伐吞并,争霸的时代。只是处于这样的时代,墨子看到了侵略性战争给各诸侯国人民带来的毁灭性灾难,所以提出“非攻”的思想

来谴责进攻战争,来反对浸略性战争。

墨子的“非攻”思想是通过全篇论证攻伐别国的行径大为不义,以及对这种不义行径的赞誉之荒谬。墨子首先对“利”提出了疑问,是因为它上能符合天帝的利益,而且中能符合鬼神的利益,并且下能符合人民的利益,才这么称道它吗?然后通过以盲人和正常人为例,指出这世上虽有“利”的名称,但人们却往往没有去考察它的实际存在。说盲人和正常人都能说黑色与白色的名称,但盲人却不能分辨出实际物体的黑白颜色。随后讲古代的智者在为天下考虑时,必定能顺时考虑事情的利益,然后再去做。他就近取譬,层层类推,一环紧扣一环,先举日常生活中是非显而易见的一些事例,以引出一个判断标准,然后再根据这个标准论证攻国为什么不义,赞誉攻国为什么荒谬。墨子以“入人园圃,窃其桃李”、“攘人犬豕鸡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以至于“杀不辜人”等“不义”之事为例,再三论证如果一个人损人越多,他的不仁也就更突出,其罪过也就加重的道理。进而论断:如果人大规模地去攻打别国,而对此“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这样显然是十分荒谬的,是混淆黑白、颠倒是非的,这样就有力地突出了“非攻”的主旨。接下来又用一段进一步以类推的手法论证攻国之大不义,以杀人为例,从杀一个人到杀十个人、百个人,便是十倍、百倍的不合道义。天下的君子都要惩罚杀人的行为。再转到攻伐别的国家的更大罪行。最后以不辨黑白,不辨甘苦做比喻,驳斥赞成攻伐他国者,归结到“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都非常具有说服力,都

在传达这“非攻”这一政治思想。墨子坚信只有“非攻”才能避免“攻国”的危害性,才能避免百姓饥寒冻馁,才能避免荒废百姓耕种,才能避免“杀人多必数万寡必数千”的大量死亡, 才能避免因战乱而影响人口的生育与繁殖。为了使世界和平、人人兼爱、丰衣足食,必须“非攻”。

在文章中,几段好攻伐之君与墨子的对话描写的很精彩,把墨子如何反驳好攻伐之君无理的掩饰之词刻画的淋漓尽致,从中足以显示墨子的聪明才智不同一般。最后墨子做了总结,认为天下的王公大人士人君子,内心想谋求天下人的利益,铲除天下人的祸害,从而引发的频繁的征伐,实际上是天下最大的祸害。

我们再拿“非攻”的思想来看近现代的中国,面对列强的浸略战争,中国人民奋起反抗,最终取得胜利。不管是抗日战争,还是同国民党反动派的内战,都体现着“非攻”的思想,浸略战争和反动战争最终是要失败的。“非攻”这种自强不息的自卫精神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中华民族得以生存不息的重要依据之所在,这种精神是一种正义精神与和平精神。

在看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题告诉我们,不正义的战争最终只会害人害己,持强凌弱,非君子行径,大有不义之嫌,最终是要失败的。墨子的“非攻”观是维护世界和平的极为重要的武器。

6.墨子造物思想 篇六

在资源日益紧张,环境问题突出的现代社会,墨子所强调的节约资源,注重功能,为贫民大众而设计的思想是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的。

关键词:节约用度;功能性;以人为本

两千多年前,中华大地上出现了一位优秀的思想家——墨子,他生活在战火不断的战国时代,而他本人也曾经是一位优秀的匠人,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以说他是中国第一位伟大的集思想与实践于一身造物设计思想家。

他所提出的“义利观”成为他造物设计的根本出发点。

一、墨子的造物设计思想

20世纪代,为了适应现代大工业生产和生活需要,在西方形成了功能主义的学说。

功能主义认为产品的设计应该以功能为核心。

设计产品时,不论是材料的利用,形式的选择,造型和产品的工艺处理,都不能离开产品的功能这一核心。

在两千年前的中国,我们伟大的思想家墨子就已经提倡了功能主义的思想。

他认为衣服在冬天能够保暖,在夏天感到凉爽就可以了;房屋能够抵御严寒,分隔男女就可以了;兵器能够轻便锋利,抵御盗贼就可以了;车船能够使我们交通方便就可以了。

这是从实用性的原则出发,阐述物品的`功能至上这一原则。

墨子反对装饰,他认为物品达到其使用功能即可,不需要过分追求外表好看华丽,这样会导致劳民伤财,浪费资源,引起奢侈的不良风气,所以他反对装饰,讲究实效来提高人民大众的生活水平。

这种观点,和西方现代设计之父威廉莫里斯的观点是出奇的一致。

而他这种反对装饰的观点,也和西方设计思想中的“极简主义”不谋而合。

二、墨子和其他诸子百家造物思想比较

(一)墨家和儒家造物思想的比较

在战国时期,墨家的学说其实是和儒家学说呈一个对立的状态,他们的很多观点都大相径庭。

在《墨子》中,有一个章节叫做《非儒》,是墨子特意的陈述了他认为儒家学说的错误和荒谬之处,由此可见,墨家和儒家的观点是走在两条不同的道路上的。

墨家推崇劳动,看重实践,墨子本人也是一个技艺超群的匠人,曾经参与制作了大量的造物实践,而儒家却轻视劳动。

墨家提倡兼爱,这是一种无差别无等级的爱,墨家希望不论是君王贵族还是贫民百姓都可以相互友爱,没有等级和剥削。

儒家提倡仁爱,但这是一种有差别,有等级的爱,他们提倡“尊贤有等”,提倡等级制度,并且推崇厚葬之风。

儒家所推崇的等级制度,巩固了封建王朝的政权,这也是儒家在后期被君王所重用,而墨家遭到君王排斥的原因。

在封建王朝几千年的统治中,儒家思想也越来越根深蒂固,而墨家思想则在一段时期内被尘封。

(二)墨子和管子造物思想的比较

管子认为在国家贫富差距加大并且国家富足的情况下,可以实行“富者侈之,贫者为之”,也就是让富人花钱,穷人挣钱的观点,他认为这样可以增加能工巧匠的就业,增加他们的收入来达到安民的目的。

管子的这种奢侈消费观仅仅适用于“积者立于食而奢”,不适用于“厄隘”之国。

管子的这一思想是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的,总的来说,这就是一种刺激经济、刺激消费的手段,和中国现阶段的国情相符合。

由于我国和西方的消费观不同,中国的老百姓都将钱储存起来,不肯用来消费,造成了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出口和投资来保障,所以现阶段政府提出了将扩大内需的政策方针,“扩大内需”成为了保障经济增长的一个新思路,在这一点上,和两千年前管子的思想,异曲同工。

尽管管子和墨子的想法不同,但其理论的落脚点都是富国强民,希望通过自己的学说来使国家强大,老百姓能够拥有富足安康的生活。

但是由于他们处于不同的社会阶层,又有不同的社会经历,导致了他们学说和思想的不同。

墨子是下层劳动者,没有官职,有着大量的实践经验和作为底层人民生活的社会经历,这决定了他更能从百姓的角度出发,不提倡等级制度,认为所有的人都应该“兼相爱,交相利”,从君王到普通黎民百姓都应该节俭。

而管子则不同,他曾任职宰相,帮助君主治理国家,属于上层阶级,这样的一个特殊身份导致他必须实行等级制度,以便维护他作为上层阶级和封建贵族的利益,所以他所倡导的节俭是一种带有等级制度的节俭,是一种富人不用节俭而穷人应该节俭的想法。

(三)墨子和韩非子造物思想的比较

韩非子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主张“以法治国”,也就是现代所说的“法治”,但是韩非子的学说里体现了他轻视道德对人们的约束作用,他认为应该加大刑罚,用利益来诱导人们服从命令和管制。

法家的学说使得秦国兵力强大,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理论依据。

韩非子的设计思想和墨子有很多共同点,韩非子也推崇“功能主义”的思想,提倡以功能为基础和出发点,实现功能和形式的统一。

在“文”与“质”的关系方面,即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方面,法家重质轻文,认为物品最主要的还是其内容和功能,形式只占次要地位,这种想法和墨子的想法也很相似。

韩非子还提出造物和设计需要考虑使用环境,要与当地的人文地理环境和生活方式相结合,这样才能做出最好的设计,最优良的物品。

不得不说,和墨子相比,韩非子的这种思想是具有很大的超越性的,这其实就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思想,不论是设计还是其他,都不能一味的照搬照抄,要了解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潜心研究事物独特的属性和特征。

三、墨子造物思想对现代设计的启示

个人类社会发展的高度来讲,现代社会环境问题、资源浪费问题已变得尤为突出,设计也被提出了环保要求。

因此,绿色设计、可持续发展设计应运而生。

挖掘墨子“兴利节用”思想的精髓,将其融会贯通到可持续发展设计中去,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周才珠,齐瑞瑞.墨子全译[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8).

[2]郑文杰.中国思想家评传简明读本:墨子[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0).

[3]李妙根.墨子选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6).

[4]高华平,王齐洲,张三夕.韩非子[M].北京:中华书局,(6).

7.墨子经典名言名句 篇七

2. 故古者圣人之所以济事成功,垂名于后世者,无他故异物焉,曰:唯能以尚同为政者也。

3.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4. 治于神者,众人不知其功;争于明者,众人知之。

5. 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反天意者,别相恶,交相贼,必得罚。

6. 今天下士君子,中请将欲为仁义,求为上士,上欲中圣王之道,下欲中国家百姓之利,故当若节丧之为政,而不可不察此者也。

7. 古者有语:谋而不得,则以往知来,以见知隐。

8. 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雀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另乎?

9. 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心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

10.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11. 故当若天降寒热不节,雪霜雨露不时,五谷不孰,六畜不遂,疾灾戾疫,飘风苦雨,荐臻而至者,此天之降罚也,将以罚下人之不尚同乎天者也。

12. 归国宝,水若献贤而进士。

13. 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择举之。

14. 食者国之宝也,兵者国之爪也。

15. 无不让也,不可,说在殆。

16. 备者,国之重也。食者,国之宝也;兵者,国之爪也;城者,所以自守也。此三者国之具也。

17. 苟有上说之者,劝之以赏誉,威之以刑罚,我以为人之于就兼相爱交相利也,譬之犹火之就上,水之就下也,不可防止于天下。

18. 诚信者,天下之结也。

19. 不胜其任,而处其位,非此位之人也。

20. 良马难乘,然可以任重致远;良才难令,然可以致君见尊。

21. 慧者心辩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誉扬天下。

22. 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

23. 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24. 举公义,辟私怨,此若言之谓也。

25. 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26. 故官无常贵,民无终贱。

27. 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天之爱天下之百姓。

28. 天欲义而恶不义。

29. 埋葬者,人之死利也,夫何独无节于此乎?

8.墨子 篇八

(约公元前479年~前381年)。他曾提出“兼爱”“非攻”等观点,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墨学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出生于山东滕州,也有少数学术界人士认为墨子出生于河南鲁山。

【墨子生卒考】

钱穆

墨子生年,自司马迁已不详,仅附著于《孟荀列传》,云:“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二说相较,后者为是。《汉志》云:“墨子在孔子后,”《后汉书 张衡传》注云:“公输般与墨翟并当子思时,出仲尼后,”皆是也。余考墨子止楚攻宋,在楚惠王四十四年后,五十年前。时墨子年三十余,下逮周安王十年,墨子当死于其时,年寿盖逾八十。(葛洪《神仙传》:“墨子年八十有二,入周狄山学道。”孙诒让《闲诂》谓其说虚诞不足论。然墨子年寿必逾八十,余尉或可墨子寿八十二,后世遂谓其入山学道也。然既不得定其生卒的年,则此事无足深论。)上推墨子生年,当早周敬王之末年,或犹及孔子之未死也。(孔子卒,至安王十年共八十七年。)近人梁启超《墨子年代考》颇精密,然谓墨子生于周定王初年,(元年至十年之间。)约当孔子卒后十余年,卒于周安王中叶,(十二年至二十年之间。)约当孟子生前十余年,则犹微有误。余考墨子之生,至迟在元王之世,不出孔子卒后十年。其卒当在安王十年左右,不出孟子生前十年。较梁《考》移前十许年。以止楚攻宋一事为主眼,似粗得墨子年世之真。梁《考》又谓墨子之卒,最早不能早于郑]公被弑之后三年。因谓是周安王十二年,亦非是。郑]公被弑,在安王六年,故黄式三谓鲁阳文君将攻郑,在此年也。即弃去一年计之,郑]被弑后三年,亦仅为周安王之九年。梁氏以安王十二年起算,盖一时之误。

《淮南 要略》称:“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说,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盖墨子初年,正值孔门盛时,故得闻其教论,受其术业,非谓墨子亲受业于孔子也。《墨子 耕柱篇》:“叶公子高问政于仲尼,仲尼对曰云云,子墨子闻之,曰:叶公未得其问,仲尼亦未得所以对。”今按:墨子幼年,正当孔子晚节,或竟不及与孔子并世。孔子游蔡,遇叶公,墨子尚未生。此云闻其问答,亦得之传闻,非谓其时墨子已生,有知识,能云云也。《耕柱篇》又载子夏之徒问^于子墨子。孙诒让《墨子闲诂》曰:“《史记索隐》引《别录》云:按《墨子书》有文子,文子即子夏之弟子,问于墨子,如此则墨子在七十子后。”此亦误。《论语》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岂得谓子张在子夏后?谓墨子年事较晚于子夏则可,谓墨子在七十子后则非也。

【生平】

[编辑本段]

墨翟相传原为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曾学习儒术,因不满“礼”之烦琐,另立新说,聚徒讲学,成为儒家的主要反对派。据说楚王曾计划攻宋,墨子前往劝说楚王,并在与公输般的模拟攻防中取得胜利,楚王只得退兵。墨子的思想与主张见墨家。

西汉太史公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的末尾提到:“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所以后世一般认为他是宋人。

公元前5世纪初,墨子可能是出生在宋国一个以木工为谋生手段的手工业者家庭。当时的社会是一个“处工就官府”的社会,即工匠处于官府的严格控制之下,隶属和服务于官府,社会地位十分低下。而当时的工匠是世袭的,因此墨子从小就承袭了木工制作技术,并由于他的聪明巧思,使他成为一名高明的木工匠师和杰出的机械制造家,为他后来的社会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他精通手工技艺,可与当时的巧匠鲁班相比。他自称是“鄙人”,被人称为“布衣之士”和“贱人”。汉朝的王充甚至说,孔子和墨子的祖先都是粗鄙之人。墨子曾做宋国大夫,自诩说“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是一个同情“农与工肆之人”的士人。墨子曾经从师于儒者,学习孔子之术,称道尧舜大禹,学习《诗》 、《书》 、 《春秋》等儒家典籍。但后来逐渐对儒家的烦琐礼乐感到厌烦,最终舍掉了儒学,形成自己的墨家学派。

墨子“好学而博”(《庄子天下》),并且是个以天下为己任、立志救民于水火中的大好人。孟子对他这种“士志于道”的精神还是十分赞扬的:“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孟子尽心上》);庄子也由衷得称赞:“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不得也,虽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庄子天下》)。

墨子许是洞察到人性的弱点,其著作《天志》《明鬼》宣扬敬天事鬼,以震慑当时权力不受约制的天子国君,遂形成墨家宗教观,也因此受到后人的曲解与批评。东汉哲学家王充写《论衡》一书时,狠狠批判了墨子的宗教观。但无论如何,墨学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无疑占着极重要的位置,墨子本人也是一位极杰出的优秀人才。

墨子一生的活动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广收弟子,积极宣扬自己的学说;二是不遗余力地反对兼并战争。

他的“非命”、“兼爱”之论,和儒家“天命”、“爱有等差”相对立。认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要求“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其中不少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相传收藏图书甚多,有图书达三车。《墨子》称“今天下之士,君子之书,不可胜载”。梁启超在研究私人藏书的起源时:“苏秦发书,陈箧数十;墨子南游,无书甚多。可见书籍已经流行,私人藏储,颇便且当。”

在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法家崛起以前,墨家是先秦和儒家相对立的最大的一个学派,并列“显学”。

墨家同时也是一个有着严密组织和严格纪律的团体,最高的领袖被成为“巨子”,墨家的成员都称为“墨者”,必须服从巨子的领导,听从指挥,可以“赴汤蹈刃,死不旋踵”,意思是说至死也不后转脚跟后退。

墨子的思想共有十项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其中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基本点。

为宣传自己的主张,墨子广收门徒,一般的亲信弟子达数百人之多,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墨家学派。墨子的行迹很广,东到齐,西到郑、卫,南到楚、越。他还曾和公输盘论战,成功地制止了楚国对宋国的侵略战争。

墨子还在名辩说方面有所成就,成为战国时期名辩思潮的渊源之一。墨子的事迹,在《荀子》 、《韩非子》 、《庄子》 、《吕氏春秋》 、《淮南子》等书中有所体现,他的思想主要保存在墨家弟子所编写的《墨子》一书中。

墨子天资聪慧,据说他用木头削成的车轴,能承受六百斤重的物体;看到满山的野果壳在雨水浸泡之后流出色液,就发明了坑布之法引导山民坑染布料。墨子还把自己对坑布技术的感悟上升到哲学的思维高度,这就是后来他写的名篇《所染》。 由此可见,这位墨子还是一位发明家、科学家

他还擅长守城技术,其弟子将他的经验总结成《城守》二十一篇。在军事上知道以兵制兵、以战制战、以术制术、以器制器。为此,他写了《非攻》、《备城门》等一系列军事名篇。

墨子在学习中,常把学到的知识与实践相对照,写出了《非儒》、《非乐》、《节葬》、《节用》等名篇。许多知名之士都投奔到墨子门下,墨家学派开始形成。墨子对其门徒不但授以思想理论,更重视在实践中学习,关键时刻还能挺身而出,出兵打仗。历史上有名的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在墨子的著作中,还有一部分学说涉及自然科学,如力学、光学、声学等。小孔成像原理还是墨子最早发现的。他的微分学原理,也比西方要早。因此,他被西方科学界称为东方的德谟克利特。

由于墨子主张从劳动者中选拔人才,受到普通民众的欢迎,因而墨子被称为平民圣人。

墨子老年隐居于鲁山县熊背乡黑隐寺并卒葬于此,现存有土掉沟、黑隐寺、坑布崖、墨子城等古迹供人们瞻仰。

【墨子姓名考】

[编辑本段]

历史学界至今无法确定墨子的真实姓名,有以下各种说法:

墨子姓墨名翟

最传统,最为大众所接受的说法是,墨子姓墨名翟。《吕氏春秋》、《淮南子》、《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内都如是称。《元和姓纂》明确说墨子乃孤竹君之后,本墨胎民,改为墨氏。而《新唐书艺文志》也沿用这种说法。

墨子姓翟名乌

南齐孔稚圭所著的《北山移文》则称墨翟为“翟子”,元朝伊世珍所著的《琅环记》[2]也附和此说,并认为墨子姓翟名乌。清朝周亮工所著的《固树屋书影》更具体地提出:“以墨为道,今以姓为名。”认为他姓翟,并将姓转成名;而“墨”是一种学派。晚清学者江琼所著的《读子卮言》承袭周亮工的说法,并进一步说明,以为古代确实有“翟”这姓氏,但无“墨”姓,而且战国诸子中儒、道、名、法、阴阳、纵横、杂、农、小说等,都没以姓作为学派名,因此墨应该是学派的名称。

墨翟为“貊狄”或“蛮狄”之音转,非姓名

近代学者胡怀琛有研究墨子,在其所撰《墨翟为印度人辨》一文中提出,墨既非姓,翟也不是姓,更不是名,而是“貊狄”或“蛮狄”之音转,是用来称一个不知姓名的外国人。

墨为古代刑名之一

近代学者钱穆的《墨子传略》从墨刑是古代刑名之一的角度展开研究,认为古人犯轻刑,则罚作奴隶苦工,故名墨为刑徒,实为奴役,而墨家生活菲薄,其道以自苦为极。墨子和弟子们都“手足胼胝,面目黎黑,役身给使,不敢问欲”,人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族踵”。这样,就被称为墨了。而历史上西汉淮南王英布遭黯刑后称为黥布,也是一证。而翟确实是名,因《墨子》和《吕氏春秋》记载墨翟,往往称“翟”。

【墨子里籍考】

[编辑本段]

墨子生于何处,现有书籍并无明确记载,历史上也有不同的说法,曾有宋人说,楚人说,鲁人说,印度人说等。其中宋人说历来为墨学界绝大部分人所认可。

宋人说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据此历代学者称其为宋人。此说一直流行到清代。

楚人说

清代毕沅注《墨子》时,据《吕氏春秋》高诱之注, 并参照墨子诸多与鲁阳文君的对话,推定其为鲁阳人,即楚人。

鲁人说

清代孙诒让作《墨子间诂》,在附文《墨子传略》中第一次提出墨子为鲁国人。其主要依据为:

《墨子贵义》“墨子自鲁即齐” (墨子游历很广,这并不能说明墨子是鲁人)

《墨子鲁问》“以迎墨子于鲁” (墨子曾在鲁国居住过,这也不能说明墨子是鲁国人)

《吕氏春秋爱类》“公输般为云梯,欲以攻宋,墨子闻之,自鲁往”。

滕州说的提出

墨学研究学者张知寒在《墨子原为滕州人》、《墨子里籍新探》等论文中进一步考证,墨子出生地应为古代邾国的“滥邑”(现山东滕州境内),滥邑后来归属鲁国。其主要依据有:

墨子是宋国贵族目夷之后,史载滕州东南有目夷亭

墨子学说继承了邾娄文化的传统,而邾娄号称“百工之乡”,而墨子生活习惯和科技成就与此密切相关。

其他学说

印度人胡怀琛撰《墨翟为印度人辨》、《墨子学辨》等论著,首次提出墨子为印度人。他认为墨并非姓,翟也不是姓,更不是名,而是“貊狄”或“蛮狄”之音转;而且墨子长得黑,主张兼爱、非攻,显示墨子应该是婆罗门。金祖同、陈盛良则说墨子可能是穆罕默德以前的回教徒,卫聚贤考证墨子应为印度人或阿拉伯人。

但回教徒之说法显然不符事实,因为先知默罕默德出生于约公元570(另一说为公元571年),而伊斯兰教于7世纪初兴起于阿拉伯半岛,于公元7世纪中叶(唐朝)从阿拉伯传入中国。与墨子活动时间相差千年。回教源于伊斯兰教,而伊斯兰教由先知默罕默德一手创立。故在默罕默德之前的称之为回教实属不妥,或许会引发宗教争议。

【思想】

[编辑本段]

据《墨子》可知,墨子思想,有十条五类纲领,即《墨子鲁问》所云:“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国家熹音湛湎,则语之非乐、非命;国家淫僻无礼,则语之尊天、事鬼;国家务夺侵凌,即语之兼爱、非攻。”其中兼爱和非攻是墨子思想的核心。

墨子的学说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①兼爱非攻。所谓兼爱,包含平等与博爱的意思。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友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天下人不相爱所致。

②天志明鬼。宣扬天志鬼神是墨子思想的一大特点。墨子认为天之有志--兼爱天下之百姓。因“人不分幼长贵贱,皆天只臣也”,“天之爱民之厚”,君主若违天意就要受天之罚,反之,则会得天之赏。墨子不仅坚信鬼神其有,而且尤其认为它们对于人间君主或贵族会赏善罚暴。墨子宗教哲学中的天赋人权与制约君主的思想,是墨子哲学中的一大亮点。

③尚同尚贤。尚同是要求百姓与天子皆上同于天志,上下一心,实行义政。尚贤则包括选举贤者为官吏,选举贤者为天子国君。墨子认为,国君必须选举国中贤者,而百姓理应在公共行政上对国君有所服从。墨子要求上面了解下情,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赏善罚暴。墨子要求君上能尚贤使能,即任用贤者而废抑不肖者。墨子把尚贤看得很重,以为是政事之本。他特别反对君主用骨肉之亲,对于贤者则不拘出身,提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主张。

④节用节葬。节用是墨家非常强调的一种观点,他们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尤其反对儒家看重的久丧厚葬之俗。认为君主、贵族都应象古代大禹一样,过着清廉俭朴的生活。墨子要求墨者在这方面也能身体力行。

哲学政治思想

墨子哲学思想的主要贡献是在认识论方面 。他以 “ 耳目之实 ”的直接感觉经验为认识的唯一来源,他认为,判断事物的有与无,不能凭个人的臆想,而要以大家所看到的和所听到的为依据。墨子从这一朴素唯物主义经验论出发,提出了检验认识真伪的标准,即三表:“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 ,“废(发)以为刑政 ,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墨子把“事” 、“实”、“利”综合起来,以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和社会效果为准绳,努力排除个人的主观成见。在名实关系上,他提出“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的命题,主张以实正名,名副其实。墨子强调感觉经验的真实性的认识论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他曾以有人“尝见鬼神之物,闻鬼神之声”为理由,得出“鬼神之有”的结论。但墨子并没有忽视理性认识的作用,墨家学派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逻辑思想体系。

一种观点认为,墨子世界观中存在着深刻的内在矛盾。一方面他强调“非命”、“尚力”,认为决定人们不同遭遇的不是“命”,而是“力”。另一方面,墨子又肯定“天志”和“鬼”的作用。他把“天”说成是有意志的人格神,宣扬“顺天意者”,“必得赏”;“反天意者”,“必得罚”。他认为“兼相爱,交相利”就是“顺天意”,“别相恶,交相贼”就是“反天意”。 但另一种观点认为,“非命”与“天志”体现了墨子“天人之辩”强烈的思维张力,在墨子宗教哲学里,天志兼爱而不不制天命,天道酬勤,天喜欢自强不息的人。

墨子在政治上提出了 “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兼以易别”是他的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非攻”是其具体行动纲领。他认为只要大家“兼相爱,交相利”,社会上就没有强凌弱、贵傲贱、智诈愚和各国之间互相攻伐的现象了。他对统 治者发动 战争带 来的祸 害以及平常礼俗上的奢侈逸乐,都进行了尖锐的揭露和批判。在用人原则上,墨子主张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主张“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他还主张从天子、诸侯国君到各级正长,都要“选择天下之贤可者 ”来充当; 而人民与天子国君,则都要服从天志 ,发扬兼爱,实行义政,否则,就是非法的,这就是“ 一同天下之义”。

逻辑思想

9.墨子名言 篇九

1、兼相爱,交相利。

2、名不可简而成也,誉不可巧而立也,君子以身戴行者也。

3、故古者圣人之因此济事成功,垂名于后世者,无他故异物焉,曰:唯能以尚同为政者也。

4、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5、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

6、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页恶之;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

7、甘井近竭,招木近伐,灵龟近灼,神蛇近暴。

8、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9、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

10、天之爱天下之百姓。

11、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

12、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此若言之谓也。

13、诚信者,天下之结也。

14、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15、言则称于汤文,行则譬于狗g。

16、仓无备粟,不能够待凶饥。

17、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

18、无不让也,不可,说在殆。

19、人不分幼长贵贱,皆天只臣也。

20、不胜其任,而处其位,非此位之人也。

21、心无备虑,不能够应卒。

22、人不分幼长贵贱,皆天只臣也。

23、民有三息: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

24、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反天意者,别相恶,交相贼,必得罚。

25、其友皆好矜奋,创作比周,则家日损,身日危,名日辱。

26、归国宝,水若献贤而进士。

27、备者,国之重也。食者,国之宝也;兵者,国之爪也;城者,因此自守也。此三者国之具也。

28、故古者圣人之因此济事成功,垂名于后世者,无他故异物焉,曰:唯能以尚同为政者也。

29、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30、苟有上说之者,劝之以赏誉,威之以刑罚,我以为人之于就兼相爱交相利也,譬之犹火之就上,水之就下也,不可防止于天下。

31、食者国之宝也,兵者国之爪也。

32、上之为政,得下之情则治,不得下之情则乱。

33、王道荡荡,不偏不党;王道平平,不党不偏。其直若矢,其易若砥。君子之所履,小人之所视。

34、仁人之因此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35、衣食者,人之生利也,然且犹尚有节。

36、虽天亦不辨贫富贵贱远迩亲疏,贤者举而尚之,不肖者抑而废之。

37、诌谀在侧,善议障塞,则国危矣。

38、原浊着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耗。

39、故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40、古之圣王之治天下也,其所富,其所贵,未必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完美者也。

41、古者有语:谋而不得,则以往知来,以见知隐。

42、无言而不信,不德而不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43、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44、子不能治子之身,恶能治国政。

45、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46、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千镒之裘,非一狐之白也。

47、埋葬者,人之死利也,夫何独无节于此乎?

48、苟有上说之者,劝之以赏誉,威之以刑罚,我以为人之于就兼相爱交相利也,譬之犹火之就上,水之就下也,不可防止于天下。

49、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雀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另乎?

50、食者国之宝也,兵者国之爪也。

51、贤者举而上之,不肖者抑而废之。

52、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

53、无不让也,不可,说在殆。

54、库无备兵,虽有义不能征无义。

55、良弓难张,然能够及高人深;良马难乘,然能够任重致远。

56、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择举之。

57、诚信者,天下之结也。

58、甘井近竭,招木近伐。

59、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60、古之圣王之治天下也,其所富,其所贵,未必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完美者也。

61、钓者之恭,非为鱼赐也;饵鼠以虫,非爱之也。

62、无言而不信,不德而不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63、吏不治则乱,农事缓则贫。

64、爱人者必见爱也,而恶人者必见恶也。

65、兼相爱,交相利。

66、慧者心辩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誉扬天下。

67、钓者之恭,非为鱼赐也;饵鼠以虫,非爱之也。

68、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

69、天下有义则治,无义则乱。

70、墨子:国之将亡,必有七患国防之患:不修国防大兴宫殿粉饰太平外交之患:大敌当前外无盟友孤立无援财政之患:分配不公铺张浪费穷尽民用内政之患:仕皆渔私修法禁言不问国是国君之患:闭门自大标榜先进坐以待毙团队之患:用人不当小人当道离心离德政权之患:民无食用国无贤能赏罚失威

71、这天下士君子,中请将欲为仁义,求为上士,上欲中圣王之道,下欲中国家百姓之利,故当若节丧之为政,而不可不察此者也。

72、治于神者,众人不知其功;争于明者,众人知之。

73、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此若言之谓也。

74、名不可简而成也,誉不可巧而立也,君子以身戴行者也。

75、言则称于汤文,行则譬于狗g。

76、良马难乘,然能够任重致远;良才难令,然能够致君见尊。

77、今大国之攻小国也,攻者农夫不得耕,妇人不得织,以守为事;攻人者,亦农夫不得耕,妇人不得织,以攻为事。故大国之攻小国也,譬犹童子之为马也。

78、子不能治子之身,恶能治国政。

79、原浊着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耗。

80、名不可简而成也,誉不可巧而立也,君子以身戴行者也。

81、无不让也,不可,说在殆。

82、吏不治则乱,农事缓则贫。

83、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千镒之裘,非一狐之白也。

84、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85、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86、心无备虑,不能够应卒。

87、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88、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89、不胜其任,而处其位,非此位之人也。

90、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

91、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

92、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雀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另乎?

93、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94、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

95、义人在上,天下必治。

96、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

97、义人在上,天下必治。

98、天之行广而无私,其施厚而不德,其明久而不衰,故圣王法之。

99、民力尽于无用,财宝虚以待客。

100、慧者心辩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誉扬天下。

101、天欲义而恶不义。

102、万事莫贵于义。

103、天下从事者,不能够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

104、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

105、故当若天降寒热不节,雪霜雨露不时,五谷不孰,六畜不遂,疾灾戾疫,飘风苦雨,荐臻而至者,此天之降罚也,将以罚下人之不尚同乎天者也。

106、天之爱天下之百姓。

107、库无备兵,虽有义不能征无义。

108、不党父兄,不偏贵富,不嬖颜色。

109、贤者举而上之,不肖者抑而废之。

110、上之为政,得下之情则治,不得下之情则乱。

111、万事莫贵于义。

112、埋葬者,人之死利也,夫何独无节于此乎?

113、天之行广而无私,其施厚而不德,其明久而不衰,故圣王法之。

114、染千苍则苍,染于黄刚黄。

115、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

116、染千苍则苍,染于黄刚黄。

117、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

118、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页恶之;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

119、节俭则昌,淫佚则亡。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120、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121、仁人之因此为事者,心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

122、王道荡荡,不偏不党;王道平平,不党不偏。其直若矢,其易若砥。君子之所履,小人之所视。

123、大不攻小也,强不侮弱也,众不贼寡也,诈不欺愚也,贵不傲贱也,富不骄贫也,壮不夺老也。是以天下之庶国,莫以水火毒药兵刃以相害也。

124、民力尽于无用,财宝虚以待客。

125、钓者之恭,非为鱼赐也;饵鼠以虫,非爱之也。

126、良马难乘,然能够任重致远;良才难令,然能够致君见尊。

127、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择举之。

128、衣食者,人之生利也,然且犹尚有节。

129、国之将亡,必有七患国防之患:不修国防大兴宫殿粉饰太平外交之患:大敌当前外无盟友孤立无援财政之患:分配不公铺张浪费穷尽民用内政之患:仕皆渔私修法禁言不问国是国君之患:闭门自大标榜先进坐以待毙团队之患:用人不当小人当道离心离德政权之患:民无食用国无贤能赏罚失威。

130、官无常责而民无终贱。

131、官无常责而民无终贱,有能刚举之,无能则下之。

132、虽天亦不辨贫富贵贱远迩亲疏,贤者举而尚之,不肖者抑而废之。

133、仁人之因此为事者,心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

134、听其言,迹其行,察其所能而慎予官。

135、不党父兄,不偏贵富,不嬖颜色。

136、听其言,迹其行,察其所能而慎予官。

137、故当若天降寒热不节,雪霜雨露不时,五谷不孰,六畜不遂,疾灾戾疫,飘风苦雨,荐臻而至者,此天之降罚也,将以罚下人之不尚同乎天者也。

138、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139、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

140、君子战虽有陈,而勇为本焉;丧虽有礼,而哀为本焉;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141、诌谀在侧,善议障塞,则国危矣。

142、天下有义则治,无义则乱。

143、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144、其友皆好矜奋,创作比周,则家日损,身日危,名日辱。

145、备者,国之重也。食者,国之宝也;兵者,国之爪也;城者,因此自守也。此三者国之具也。

146、故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147、天欲义而恶不义。

148、仓无备粟,不能够待凶饥。

149、君子战虽有陈,而勇为本焉;丧虽有礼,而哀为本焉;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150、这天下士君子,中请将欲为仁义,求为上士,上欲中圣王之道,下欲中国家百姓之利,故当若节丧之为政,而不可不察此者也。

151、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152、老而无妻子者,有所侍养,以终其寿;幼弱孤童之无父母者,有所放依,以长其身。

153、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154、归国宝,水若献贤而进士。

155、甘井近竭,招木近伐,灵龟近灼,神蛇近暴。

156、力,形之因此奋也。圆,一中同长也。

157、治于神者,众人不知其功;争于明者,众人知之。

158、爱人者必见爱也,而恶人者必见恶也。

159、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

160、古者有语:谋而不得,则以往知来,以见知隐。

161、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

162、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

163、力,形之因此奋也。圆,一中同长也。

164、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此若言之谓也。

165、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反天意者,别相恶,(孔子)交相贼,必得罚。

166、老而无妻子者,有所侍养,以终其寿;幼弱孤童之无父母者,有所放依,以长其身。

上一篇:市场商品价格调查报告下一篇:爱家乡爱安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