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后的体会

2024-10-15

地震后的体会(9篇)

1.地震后的体会 篇一

玉树地震后的思考

青海玉树7.1级大地震深深牵动了亿万人民的心。在对遇难者哀悼的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地震灾后重建的思考。建立重大灾害保险制度、发挥保险公司在灾害重建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已成为我国保险业当前面临的又一重大课题。

建立重大灾害保险制度的紧迫性

目前,中国的保险赔付占巨灾损失的比例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数据显示,2007年全球因巨灾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706亿美元,最后保险业赔付了276亿美元,占经济损失的39%。相比之下,四川汶川大地震直接经济损失是8451亿元,而仅获得来自保险业的赔付18.06亿元,占比不到0.3%。

据数据分析,中国大陆平均每年发生5级以上地震20次,6级以上地震4次,7级以上平均3年两次。同时,在世界范围内,今年前4个月发生的一次是海地地震,一次是智利地震,到如今的青海玉树地震以及冰岛的火山爆发,人类还能够承受多少?换一句话说,多一份保障就会多一份希望。目前,我国习惯运用行政手段进行灾害管理和救助,政府承担了较重的灾害补偿责任,尚缺乏市场化的应对机制,构建一种有效的重大灾害保险制度已成为现实需要。

我国巨灾保险缺失的原因

首先,我国缺少关于重大自然灾害的相关立法。大多发达国家为了确保重大灾害保险的覆盖面,常常在立法上会采取一定程度的强制保险以抵御重大自然灾害带来的风险,而此类立法内容在我国还属空白。

其次,中国百姓的保险观念缺失。一方面,大多数老百姓对保险的认识不足,并且重大自然灾害保险产品价格往往高于众多普通保险产品,其发生概率也低,百姓的投保意识不强。另一方面,由于险种设置机制、市场覆盖面的保障范围等的限制,难以真正调动起大多数企业和居民的投保意识。

再次,由于我国保险行业尚且年轻,资本金有限,无力独立承担灾害巨额赔付,真正设立重大自然灾害险种的保险公司仍很少。国内第一款重大自然灾害保险产品是在汶川地震之后的一个月,中国人寿正式推出涵盖地震、洪水等6种重大自然灾害,承担由灾害

引起的被保险人身故和残疾责任的重大自然灾害意外伤害保险产品。所以,重大自然灾害保险产品在国内市场有待推行。

建立应对措施 完善相关立法

我国应从法律层面上,规范重大自然灾害保障管理,尽快明确政府和商业保险机构在重大自然灾害制度中的职能和角色定位。对重大灾害保险制度在法律上予以明确的保证,扩大保险补偿空间,提高灾害补偿比例,确保保险这一现代文明的风险管理机制,普及到每一个可能遭受自然灾害袭击的企业和个人,从而完善重大自然灾害立法保障。

建立重大自然灾害风险管理基金

根据国际经验,重大自然灾害风险管理基金是重大自然灾害风险管理制度的核心所在,主要包括财政支持、保费收入、社会捐助等方面资金来源。一方面,重新定位政府的角色。政府可以为该专项保险基金提供一定的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规划使用专项基金内容,确保危机应对有力、有效。政府还可以通过资本市场操作,根据当地情况的差异,设置不同类型的金融风险产品。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好保险公司在灾害重建体系中的角色分工。这次青海玉树大地震,中国保险业即刻紧急启动了应对地震的救援理赔机制,深入灾区一线开展查勘理赔工作,切实为广大农牧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快捷的保险服务,显示出我国保险企业在应对重大自然灾害时已经具有一定的快速反应能力,取得了良好效果。

大力拓展我国再保险市场

当前,我国的再保险市场还很狭小,承受能力有限;但必须看到,拓展再保险市场是分散我国保险业风险的重要途径。通过再保险,可以实现重大灾害商业保险在地域分散、风险分摊和能力集中等方面的要求。一方面,通过在全球范围内聚集风险单位,使在局部区域内不可保的风险成为可保风险或准可保风险;另一方面,通过再保险将风险分散给其他的保险人,从而由众多保险人来共同承担风险。因此拓展再保险市场,对分散风险、提高保险公司在重大自然灾害发生时的偿付能力具有重大意义

2.地震后的体会 篇二

2008年5月12日, 中国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强烈地震,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 涉及范围最大, 救灾度最高, 破坏性最强的地震, 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仅受损建筑就达3 000×104间[1]。

根据中国国务院抗震救灾工作的部署和要求, 为在地震灾害发生后, 能够迅速、科学、有效地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及相关条例, 使受到地震破坏的建筑, 在应急处置和灾后恢复重建的鉴定与加固过程中, 作到科学有序、技术可行、安全使用、经济合理、确保质量的要求,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制订了《地震灾后建筑鉴定加固技术指南》 (以下简称《指南》) 。

《指南》的主要内容包括总则、基本规定、地震灾后建筑应急评估、地震受损建筑的应急处理、恢复重建阶段结构可靠与抗震性能鉴定, 恢复重建阶段结构承载与抗震的加固、各种类型建筑地震破坏等级划分标准、民族地区传统建筑加固设计要点等[2]。

《指南》提出的地震损伤鉴定, 加固的方法与标准, 主要基于已有标准、规范、抗震经验以及相关研究成果的总结。笔者将针对《指南》的主要内容作简要介绍和剖析。

1 地震受损建筑处理的分类

地震受损建筑应急处理分为应急修补, 应急排险和应急抢修加固等3类。

1.1 应急修补处理

指的是对一般受损轻微的建筑物, 在重新入住、启用前, 进行的以清理, 修整, 修补和重新安置室内设施、设备为主要目的的应急处理。如, 清除室外有坠落可能的非结构构件, 清除余震发生时可能造成人员伤害的已起的抹灰层, 已空鼓的外饰面板, 饰面砖 (包括瓷砖) , 已受损的楼板地面吊顶及悬吊件;加固室内已破损或未与主体结构拉结的隔墙、隔断以及未咬砌筑的隔墙等。

1.2 应急排险处理

a) 破坏严重, 濒临坍塌的文物建筑和其他有保存价值的重要建筑, 在余震活动期间, 为防止发生更严重破坏或坍塌而采取的, 以排险情, 控制危险点继续发展和保存残留原件为目的的应急处理。这类处理所采取的措施应不妨碍日后的彻底维修加固。

b) 出入口的女儿墙[3], 已经损伤的附属结构构件和非结构构件, 应立即进行拆除。

1.3 应急抢修加固

指的是对一般受损区的文物建筑和必须在余震活动期内, 迅速恢复使用的中等破坏程度的建筑。其加固以采取保证安全的临时性抢修加固措施为主。一般需在修复重建阶段再进行二次加固。

对需要抢修加固的建筑, 应采取下列措施进行:

a) 应对应急评估报告的检查内容及其结论进行核实和补充调查。在确认该建筑属于中等破坏程度的建筑后, 方可进行临时性加固。

b) 结构加固设计单位应对原设计文件是否有效, 其抗震计算与构造是否正确, 原施工质量是否合格, 以前使用情况是否正常等基本情况进行核实, 并据此与震害进行比较, 以确定该建筑在抗震性能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c) 结构加固设计应以短期使用 (一般为5年~8年) 为目标, 且仅对承重结构, 进行以保障安全为目的的临时性加固;对非承重部分的处理, 原则上以修补为主, 以接受现状, 维持可使用状态为度。大体上, 传统的木结构和石木结构表现了良好的抗震性能[1]。

2 受损建筑恢复重建的抗震设防目标

受损建筑恢复重建的抗震设防目标的确定, 是一件政策性很强, 且技术操作又很复杂的工作。相关技术标准都已作出相应的调整, 各灾区应根据本地区恢复重建的需要和本地区的经济实力作出相应的规定。《指南》中给出的是最低标准, 高于《指南》规定的是允许的, 但低于《指南》规定的务必慎重。《指南》规定的主要标准有以下7个部分。当砖墙房屋抗震承载力不满足要求时, 可采用面层或板墙加固[4]。

a) 地震受损建筑恢复重建的设防烈度, 应以国家批准的抗震设防烈度为依据。每次破坏性地震发生后, 应注意对重灾区设防烈度进行调整。

b)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 应按GB 50223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的规定执行, 应关注该标准在修订的内容。

c) 地震受损建筑抗震鉴定和加固设计的设防目标。

对丙类建筑应达到“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地震影响时, 可能损坏, 但经一般修理后仍可继续使用;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预估的地震影响时, 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安全的严重破坏。”

对乙类建筑应达到“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地震影响时, 不应有结构性损坏, 不经修理或稍经一般修理后仍继续使用;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预估的地震影响时, 其个体建筑可能处于中等破坏状态。”

对政策指定为地震避险的场所, 其设防目标应达到“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地震影响时, 不应有结构性损坏, 不经修理即可继续使用;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预估的地震影响时, 其建筑总体状态可能介于轻微损坏与中等破坏之间。”

d) 下列地震损坏建筑, 应按现行GB 50011-200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进行抗震鉴定并确定其抗震加固内容。

甲、乙类建筑以及2002年1月以后建造的丙、丁类建筑;

中等破坏和严重破坏的各类建筑;

1980年至2001年期间建造的, 位于严重损坏区的下列丙、丁类建筑:多、高层钢结构建筑及钢结构厂房和二层底部框架、内框架建筑;

非结构构件。

e) 1980年~2001年期间建造的下列轻微损坏建筑[5], 若在抗震构造方面执行现行GB 50011-200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确有实际困难, 可参照原国家标准GBJ 11-89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1993年局部修订版) 进行抗震鉴定并确定其抗震加固内容。

位于一般受损区的丙、丁类建筑;

位于严重受损区丙、丁类, 多、高层钢筋混凝土建筑, 多层砌体建筑, 低层框架砌体建筑以及单层工业厂房 (不包括钢结构厂房) 。

f) 1980年前建造的, 未经抗震设防, 且位于轻微受损区的丙、丁类旧建筑 (包括民族地区传统的土、木、石结构的建筑) , 可根据具体情况, 以尊重历史, 保障安全, 科学有效的原则, 确定其基本加固内容。这类建筑加固后的使用年限不超过20年。

g) 对文物建筑、历史建筑的抗震鉴定与加固应符合下列规定。

木结构建筑及其相关工程, 应按GB 50165 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规范 进行;

砖石结构建筑及其相关工程, 应暂按国家标准《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规范》送审稿进行。

3 恢复重建阶段建筑的鉴定

恢复重建阶段建筑加固前的鉴定, 应以抗震救灾指挥部确定的地震趋势为依据。在预期余震作用为不构成结构损伤的小震作用时, 方能开始恢复重建前的系统鉴定工作。

恢复重建阶段建筑鉴定的对象, 主要为中等破坏的建筑, 有恢复价值的严重破坏建筑以及非主体结构有局部坍塌的古建筑。

受地震损坏的建筑, 应在应急评估确定其结构现有承载能力, 抗震能力和使用功能的基础上, 根据恢复重建的抗震设防目标, 进行结构可靠性鉴定与抗震鉴定相结合的系统鉴定。

受地震损坏的建筑, 应进行结构损伤的检查和结构构件材料强度及其变形和位移的检测, 为结构可靠性鉴定与抗震鉴定提供可靠的技术参数。结构检测应执行GB/T 50344 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 , GB/T 50315 砌体工程现场检测技术标准 和现行行业标准JGJ/T 8 建筑变形测量规程 以及其所引用的其他标准、规范的规定。有关构造柱的规程在中国被设计部门广泛应用[3], 对提高中国多层砖体房屋的抗震性能起了良好的作用。

进行结构可靠性鉴定时, 应根据结构的用途, 采用不同的鉴定标准。对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应分别采用GB 50292 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 和GB 50144 工业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 ;对文物建筑应采用GB 50165 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规范 , 并参照国家标准《古建筑砖石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规范》送审稿的有关规范。

针对不同建筑结构可靠性和抗震性能的鉴定, 应注意的事项参见《指南》的详细规范。

4 恢复重建阶段结构加固

恢复重建阶段的结构加固, 主要是以中等破坏建筑和有恢复价值的严重破坏建筑为对象, 并要求恢复后的建构, 能达到现行标准规定的抗震性能水平。

地震受损结构的加固, 应以恢复重建阶段进行的结构可靠性鉴定与抗震鉴定的综合结论为依据, 进行加固设计。

加固后结构的安全等级, 设计使用年限和抗震设防目标, 应符合《指南》的规定;对一些有特殊要求的结构以及非公有的建筑, 可在不低于本指南规定的前提下, 由委托方和设计方共同商定。

当对中等破坏结构进行加固设计时, 应根据结构实际状况及使用条件, 按国家现行标准进行设计:对钢筋混凝土结构[6], 文物和历史建筑的木结构以及钢结构应分别按GB 50367 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 , GB 50165 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规范 和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CECS77-96 钢结构加固设计规范 的有关规定执行;对砌体结构及文物和历史建筑的砖石结构应分别参照国家标准《砌体结构加固技术规范》送审稿和《古建筑砖石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规范》送审稿的有关规定执行。对民族地区土、木、石结构的传统建筑, 应按《民族地区传统建筑加固设计要点》的有关规定执行。

对地震受损结构的抗震加固设计应按JGJ 106 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 的有关规定执行。

针对不同结构的加固注意事项, 请参见《指南》的详细规定。

5 结语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的规定, 建筑物必须按照国家颁布的, 地震烈度区划或地震动参数区划的要求, 进行抗震设防。在结构体系方面, 《建筑抗震鉴定标准》的要求最严格, 其次为[7]《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建筑抗震鉴定标准》的要求最宽泛。虽然《建筑抗震鉴定标准》的规定最宽泛, 但是其规定也是有大量震害调查数据为依据的。倡导按照建筑标准进行抗震鉴定的技术人员和政府官员可能主要考虑的是经济问题, 提倡讲究政策。但是, 自然灾害是不讲政策的, 2008年初的冰冻灾害和2008年中旬四川汶川地震似乎都没有讲政策。汶川地震造成大量文物的破坏, 其经济损失无法估量。汶川地震因建筑倒塌造成数万人伤亡, 损失巨大, 其中可能不乏大量符合鉴定标准要求的建筑楼房。

参考文献

[1]赵世春, 李力, 王春华, 等.青城山宗教建筑结构震害分析[M].汶川地震建筑震害调查与灾后重建分析报告.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213-219.

[2]金来建, 贾洁.多层砖房住宅抗震加固中若干问题的探讨[M]//钱肇元, 钱稼茹.汶川地震建筑震害调查与灾后重建分析报告.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371-374.

[3]韩选江, 刘子彤, 殷晓霞.非均质地基上不等高增层结构体系的地基变形监控[J].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00 (1) :57-62.

[4]韩选江.房屋增层改造外框结构体系设计方法研究[J].工业建筑, 2004, 12 (6) :4-6.

[5]蔡贤惠, 李刚, 程耿东.重视砌体结构的抗震构造和加固技术的研究和推广[M]//钱肇元, 钱稼茹.汶川地震建筑震害调查与灾后重建分析报告.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352-358.

[6]过镇海, 时旭东.钢筋混凝土原理和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3.地震后的思考 篇三

用“灾害经济学”指导灾后重建

强烈地震袭击汶川,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现在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来评估这次汶川地震的经济损失?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重建汶川的家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巴曙松日前表示,地震不会改变经济增长趋势。这一切,都与经济学有关。

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关于灾害经济的讨论以来,灾害经济学开始逐渐影响国家决策。1976年美国出版的《自然灾害风险评价与减灾政策》,运用经济学理论对灾害影响、减灾费用和效益作了详细探讨。而1980年的《美国防洪减灾总报告》也包括了减灾政策的效用分析等内容。印度籍学者、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玛蒂亚的《贫困与饥荒》则是“灾害经济学”的经典著作。他以巴基斯坦、印度和埃塞俄比亚等国家的大饥荒为例,揭示了贫困的根本原因。

此外,这一次汶川地震,我就发现,有学者试图用“大坝经济学”的观点来影响政府的救灾措施。

如何用“灾害经济学”指导灾后重建?哈尔滨商业大学的田立教授就提出了一个不错的想法,认为可以将各种自然灾害以指数的形式表达,并针对这些指数进行期货方式的交易。此种做法的最大意义就在于,在人类的科技水平还没有达到预报灾害,或者直接抗拒灾害的程度之前,运用金融学手段把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控制在最低程度,并利用这些衍生手段为经济服务,为社会造福。

古往今来,各种灾害都是一种客观的自然、社会现象,总体上来说,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灾害的损失却可以降低。在股票、金融市场上,为了规避风险,投资者一般都会采取“投资组合”的方式,将风险不等的股票按照一定的比例组合购买。灾害经济学,作为一门“负向经济学”,研究的是“负”的经济效益,本质就是一个规避风险的过程。

在我们这么一个发展中国家,灾害一般都有一定的区域性,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不同的地理位置上符合一定的正态分布。这种组合规律告诉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建立灾害基金的方式,来分散灾害风险。

其次,对灾害的历史性考察表明,灾害经济自身有着明显的周期发展特色,其轨迹为:在灾变→大损失→大治理→减灾能力提高→灾害减少→损失减少→少投入→防灾能力下降→大灾变。

灾害的周期律告诉我们,害与利可以互变。在这次震灾中,温总理多次强调多难兴邦,道理也在于此。

以地震为例,世界上还没有过大于8.9级的地震纪录,震灾也有临界点。四川属于环太平洋地震带,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啮合的地方。因此,四川应该设防,我们也要吸取教训,充分利用害利互变的规律,让汶川大地震成为一部真正的教科书。

灾害是宏观的,会对全国乃至全球的经济产生连锁效应;但是,灾害又是微观的,有其具体的承受体,比如企业、家庭和各种社会组织。

这些微观的经济体通过自身的具体行为,又决定和影响着宏观经济这个整体。固然,我们要从宏观层面建立一整套预灾、减灾体系,但企业、家庭和社会组织也应该充分考虑微观的减灾决策。2005年吉林化工厂爆炸,导致松花江污染、哈尔滨断水、俄罗斯抗议……原因是应急处理中没有救灾的处理标准。这里面暴露出的就是这么一个问题,相当多的企业等微观组织并没有重视减灾问题。

江西财经大学产业组织与规制政策博士研究生

建不垮校舍更须“责任雄起”周士君

针对灾后如何重建,四川省教育厅负责人日前表示,新校舍肯定会科学规划,合理设计,尤其是抗震能力要达到8级以上,届时教育部门、规划部门定会邀请地震局专家和建筑设计院工程师共同参与灾区新校舍建设。

面对四川教育部门如何建造不垮校舍的表态,我倒觉得,建造震不垮的新校舍,科学规划和合理设计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必须力促所有建造参与者“责任雄起”和“重任重建”。

在这次大地震中,被网民誉为“史上最牛的希望小学”,即建于10年前的北川县刘汉希望小学,俨然经受住了大震的考验,用亲历师生们的话说,当时“教室摇晃得像荡秋千”,周围刚建好半年的建筑全都变成一片瓦砾,而这所学校却在地震中屹立不倒,力保当时正在教学楼内的511名师生安然无恙。

而其造价,竟比当时国家拨款给公办学校建楼的标准400元每平方米的基本水平还低,令数百家长无不泣谢当年之建校功臣。

据一位在地震部门工作的朋友讲,其实在地震带上所盖的房屋,其都是按照能经得起8级强震保守设计的,关键是施工建造环节有无责任缺位而出现偷工减料现象。

我对其话的理解是,若在建造施工环节有人利欲熏心,责任委靡,擅做手脚,直至大赚昧心钱而偷工减料的话,即便规划再科学、设计再合理的房子,也难以保证其不被地震震垮。实际上,北川县这所“史上最牛的希望小学”,就是支持该判断的一个最为现实的例证。

从设计到建设,刘汉希望小学并没有比其他学校“多吃多占”,其造价甚至比当时国家拨款给公立学校的建房基本标准还低。突发而至的地震,也没有给它任何特殊的“照顾”,震中它至少经历了二十余次剧烈摇摆,连楼前水泥操场也有多处裂缝,而震后的教学楼外体根本没有任何大的损伤。换言之,除其建筑施工质量好外,人们再无法为其找到第二个震不垮的理由。而建筑施工质量好,正是得益于其建筑商的良心纯正和“责任雄起”。

震灾过后,如何给灾民重建包括学校在内的全新家园,马上就将提到议事日程。而如何才能建造出地震击不垮的校舍和住房,除科学规划和合理设计之外,搞好“重任重建”,让“责任雄起”贯穿其建造始末,并以严格而透明的监督程序,抓好监理一方应负的连带责任,实施质量终身负责制,确保建筑商的责任心不再因利欲熏心而流失而垮掉,才是建造不垮校舍和住房最为强力的支点。

河南省作家协会杂文分会理事

从汶川救援看法律协同实战杨力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这场地震强度之大,涉及之广,为几十年来所罕见。然而地震无情,人间有爱,有目共睹的是,汶川地震的应急处置及救助是行之有效的,无论是总理亲自演绎突发事件应对法,还是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迅速进入救援状态,都显示出我国的应急机制运转越来越灵活、有效,相关制度建设及其施行经验已经有了很大提升。无疑,这是2006年1月公布的《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2007

年11月起施行的《突发事件应对法》、2008年5月1日起刚刚施行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与《防震减灾法》协同实战的经典范例。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第526号国务院令,公布《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这是我国首个专门针对一个地方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条例,将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本次救灾中,政府及时发布信息折射出依法行政的法律水准大幅度提高。地震逞威之时距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施行不到半月,汶川地震无疑是条例实施后的一次严峻大考。然而,这次让半个中国有震感的强震没有造成社会恐慌,民众表现出了空前的理性,显然这种平静和理性与政府通畅的信息传播和及时的信息公开有极大关系。作为与公众切身利益相关的、需要广泛为人们所知晓的重大公共信息,政府对地震事态的公开程度达到了极致,既有震情发展的情况(如有无余震、地震前因后果的分析),也有震灾发展的情况(如死伤人数、破坏地区),甚至包括对人民群众进行合理的宣传,鼓舞起众志成城抗击灾害的决心等。这种及时、权威的信息公开,既充分体现了条例的立法初衷,又显示出党和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勇气和决心,可以说是交上了一份高分考卷,得到了民众的高度评价。事实上,有关地震信息披露的必要性早在1998年防震减灾法颁布之初就以明确的法律条文形式固定下来,走过了“十年破冰”的漫长历程,直到专门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后发生汶川地震,中国政府职能部门的方方面面显然早就对法律和条例的规定进行过熟悉和磨合,以至在此次地震中能够积极应对,有良好的表现。

另外,恰当把握应急救助原则形成了政府与民众之间双向的深刻认同。诞生不久的《突发事件应对法》旨在强调政府在救灾中的特殊主导地位,亦即要求政府尽一切可能采取积极措施对社会各界进行广泛的动员,讲求实现各要素间协同、无缝隙和高效率的沟通。汶川地震后,中国政府利用绝对的职能优势,大规模动员社会力量及资源应对危机。特别令人称道的是,政府又十分珍视这种垄断性权力的运用,在处置这场突发公共危机的时候始终遵循必要的原则:一是比例原则,在依法履行救助义务时,所实施的措施与救助的要求基本相适应,形成适当的比例关系,不能不急,但也并未过度,没有无限制地随意扩大法律规定的应急权力;二是平等救助原则,虽然此次实际救助情况复杂,比如道路交通状况、通讯电力情况、天气原因等客观上均会影响到救助的范围和顺序,可是政府仍然考虑尽力保障所有成员不受歧视地享受政府救助这一权利。正是在法治框架内恪守上述原则,使得全体人民自觉地团结在党和政府的周围,全力以赴地支持和信赖政府,应急救援能力大为提升。这些是如何评价政府应急能力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修订防震减灾法应予归结的重要经验。

当然,我们也注意到,当前我国防震减灾能力仍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比如:全国地震监测预报基础依然薄弱,地震观测所获得的信息量远未满足需求;全社会防御地震灾害能力明显不足,农村基本不设防,不少重大工程地震灾难潜在风险较高,公众防震减灾素质不高;防震减灾投入总体不足,缺乏对非政府组织及个人等社会资金的有效引导,等等。所以,我国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制定防震减灾基本法律的国家,在今年即将进入审议的防震减灾法修订过程中依然大有可为。

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4.雅安地震后的国旗下讲话 篇四

老师们,同学们:

在这清新的早晨,雄壮激越的国歌声飘扬在校园的上空,回响在我们的耳畔。同学们,你有没有感到这是多么幸福安宁的生活?你有没有为此对这份幸福充满着感恩?

这些日子里,我是如此强烈地感受到了这些。那是因为在我们的身边,还有正在承受着巨大痛苦的我们的四川雅安的同胞们。据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官方微博“央视新闻”消息,截至昨日15点,地震共造成186人死亡,21人失踪,1千多人受伤,其中968人重伤。

学校、厂矿、城市、乡村……在大地的怒号面前,象单薄的小船,被席卷而起;大人、孩子、老人、婴儿,在房倒屋塌中,被掩埋在了废墟之下,被地震夺去了生命……他们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浩劫,正经受着的家破人亡的伤悲,在废墟前茫然无助……

真相是如此残酷,了解真相更是令人痛苦。但是,哪一个黑头发黄皮肤的的中国人不突然放下手头的工作泪眼婆娑地盯着新闻里一个又一个关于同胞们受灾的镜头,哪一个流着中国血喝着黄河水的中国人不倾耳收听抗震救灾的行动呢?

面对突然降临的天灾,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党,我们的领导,我们五十六个民族的兄弟姐妹没有旁观,没有沉默,而是以各自的方式与相同的爱开始了抗灾。

把自己的生命融入到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之中,这是一名军人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作为军人,他们自然冲在了救灾的第一线, 但是就在这次就在行动中,雅安救灾途中军车为避让私家车爆胎,然后坠入崖下河里身亡。在救灾途中坠入崖下河里的军车中载有17人,其中1人牺牲、3人重伤、4人轻伤。乱石穿空,余震频频,昨日的邛芦路上危险重重。但是,为了抢通龙门乡至宝盛乡、太平镇的“生命通道”,武警交通部队三支队冒着生命危险抢险作业。昨日上午11时59分,一波强烈的余震袭来,正在“生命通道”上作业的六中队三班班长燕凯凯被飞石砸伤头部,少校工程师宋永科则受地震波冲击跌下了10米悬崖。困难没有压垮我们的意志,死亡无无法阻止我们救灾的使命,四川省政府21日22时在成都举行第四次新闻发布会。成都军区副司令员李作成在会上发布成都军区抗震救灾情况通报称,截至当日20时,已有超过1.8万名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在灾区展开救援,出动直升机28架66架次、车辆机械796台,已搜救救治群众2507人,搭设帐篷1200余顶,协助安置转移群众2.4万余人,空地转运人员1600余人、物资800余吨,抢通维护道路120余公里。

英勇的战士们,你们身负着神圣的使命,带着祖国人民的期望,心无旁念,视死如归的精神让我们再一次深深的体会:大灾无情,人有情。无畏的战士们愿风能止住,雨能停歇,让你们所携带的希望之光,能地投射到最需要你们的灾民中去。

从512汶川到420的雅安,就在那么短短的瞬间,有些人失去了他们的双腿,有些人失去了自己的父母,甚至有些人再也感受不到这温暖的太阳.我从来没觉得,原来我们自己是这么的幸福,就因为我们活着,我们可以自由呼吸新鲜的空气,我们可以看到这个美丽的世界.活着,多好啊!所以,同学们,不要再让父母伤心了,不要再为一点小事和同学争执了,不要再抱怨老师的作业、不要再白白的浪费掉了我们宝贵时间,珍惜我们拥有的幸福,珍惜我们的每一个学习的机会,珍惜我们太平的每一天!

5.地震后的体会 篇五

这部电影讲诉了一家四口,夫妻和姐弟,地震中父亲先去世,用自己的命换回来母亲的命,由于姐弟俩都被同一块预制板压着,在被救援人员问及先救哪一个的时候,尽管母亲坚持两个都要救,但是时间以及当时的情形决定了只能在两者当中做出选择(这种选择我相信我们每个人漫长的人生岁月都会遇到,建议多看一下哈佛大学公开课程:公平:如何做是好),母亲选择了救弟弟。这句话被姐姐牢牢的记在了心里。随着姐弟俩被挖出,母亲以为姐姐已经死了,就带着弟弟离开。哪知道姐姐在尸体堆里面醒来,遇上了救援的解放军夫妇,并被收养。在高考前一次回唐山的机会,肄业后的很多机会她都没有回唐山寻找亲人,因为即使她的父母回着,在她心里,也已经死了。姐姐大学期间,因为跟男友在处理怀孕的问题上有分歧,就退学了,一个人坚强的选择了对面未来的生活,因为这一次她要保住她腹中的生命。直到汶川大地震,她和弟弟同时不约而同的赶到四川进行救助,终于32年没有见的亲人中最终见面了。在汶川地震中,她看见一位母亲因为就不出女儿而选择锯断女儿的腿抱住女儿的生命,并且选择了宁愿让女儿恨她一辈子的决定,此时,她有点理解她的母亲当年的选择了。

跟随弟弟回到唐山的家,看到墙上挂着的自己儿时的遗像,看到桌上摆着自己小时候爱吃的洗干净的西红柿,她知道母亲没有忘记她,母亲跪下的这句对不起,让她理解了母亲当初的选择也是多么痛苦,来到母亲为她买的墓地,看到深埋在里面的自己小时候的书包和课本,这一刻,她终于释怀了,她悔恨自己对母亲太残忍,折磨了母亲32年,她本来可以早早的就去唐山找亲人,她一直没去,让母亲抱着歉意的生活了32年。今天,她已经对母亲冰释前嫌,母亲心里坍塌的房子又再次被建立了起来。

6.地震演练活动体会 篇六

地震演练活动体会

五年一班张逸凡地震是世界上最凶恶的敌人,它会直接造成建筑物与构筑物、地面、山体等自然物的破坏,海啸、海底地震引起的巨大海浪冲上海岸,还会造成沿海地区的破坏。地震的直接灾害发生后,有可能会引发出次生灾害。有时候,次生灾害所造成的伤亡和损失,比直接灾害还要大。“5.12”大地震,使四川人民遭受了巨大的精神和物质伤害。2014年5月14日的上午第三节课下课,我们学校进行了地震演练。演习正式开始,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当老师宣布撤离时,大家秩序井然的按照逃生路线抱头撤离。短短的2分钟以后,大家全部撤离到了操场。我觉得这次演练开展的特别有意义,既增强了同学们对突发情况的应对意识,又增加了同学们对地震逃生的了解与应对。这次地震逃生演习,还让我想到了很多。我想到了中小学校开展的防火演练和地震演练的重要性,有些灾难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离我们很远,相反,有些灾难就可能出现在我们身边。所以同学们要增强对突发情况应对,这样能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所以我建议学校多进行演练,防患于未然,未雨绸缪,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灾难带来的损失,保证师生在突发情况时的安全。

7.日本东北:地震和海啸后的重生 篇七

撼动大地的地震,是由于覆盖地球表面的多个岩石板块互相碰撞、变形,并反弹回原初状态而产生的,这些板块的厚度有100公里左右。日本位于欧亚大陆的边缘,在这里,承载着大陆的欧亚板块、从南方延伸而来的菲律宾板块、太平洋海底的太平洋板块,以及承载着日本北海道和东北地区的北美板块互相倾轧,自古以来就是地震频发地带。

截至2011年3月11日发生日本东北大地震(以下简称东北地震)为止,留给日本人印象最强烈的地震当属1923年的关东大震灾,它发生在日本人口密度最高的首都东京。由于那次地震发生的时间是正午时分,因而造成了大规模的火灾,火灾造成的死伤人数也非常多。

2011年的东北地震,震级达里氏9.0级,在有记载的地震中规模是最大的,地震使日本列岛太平洋沿岸的板块沿南北方向断裂了500公里之长。地震引发的海啸袭击了东北地区沿岸,海浪高度超过10米。截至今年2月10日,本次地震造成的死者总人数为1万6000人,失踪者3300人,其中大部分是因海啸而丧生的。

历史上,日本东北地区也曾多次遭遇7级以上的地震,并受海啸侵害。1896年的地震使大约22000人丧生,1933年的地震造成3000人丧生或失踪。最近的研究揭示,与2011年规模相当的大海啸,在公元869年也曾发生过。

对于海啸的恐怖,当地人代代相传,防灾训练也年年进行,从不懈怠。然而,这个地区沿海有高产的渔场,历史悠久的渔港随处可见。毕竟,浪头达三层楼高的大海啸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才能遇上一回,在风平浪静的年月里,人们不知不觉间就回到了靠近渔港的海滨,并在那里建屋安家。

核电站的事故

东北地震规模之大,无论从人类历史还是从世界范围来看都是罕见的,而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泄漏事故,更使这次地震灾害雪上加霜。日本有54座核反应堆,它们都建在海滨地带。这次受海啸打击的地区中,除了福岛第一核电站的6个反应堆外,还有其他8个反应堆。遭遇海啸袭击后,福岛第一核电站有3个反应堆因失去电力供应,冷却装置停止工作而毁坏,造成放射性物质大量释放到环境中。更糟糕的是,4号机组的反应堆恰逢定期检查,核燃料被搬到反应堆外面,放置燃料的建筑物不幸炸毁。今后,人们需要不停地对该区域进行水冷却,直到将燃料全部回收为止。

国际上将核电站事故分为9个等级,用0~8之间的数字来表示。福岛的事故等级达到了7级,属非常严重的级别。目前,人们仍继续对核燃料进行冷却,阻止放射性物质向周围扩散,可是人类尚不能接近毁坏的反应堆,可能需要几十年时间才能将其完全分解处理。

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福岛第一核电站内覆盖1号机组的建筑物发生爆炸,并释放出放射性物质。那天政府发出了命令,让核电站方圆20公里内的居民往外撤离。此后事故规模进一步扩大,到3月底,20公里范围已经成为限制进入区域,此后人们便无法进入此地搜索并救出被海啸袭击的居民了。

危机在3月份整整持续了一个月,在此期间政府面临诸多紧急课题,既要准确把握地震、海啸的为害状况,对幸存者实施援救,又要快速恢复水、电、煤气等生活设施。媒体也把更多的版面和采访力量投入到对核电事故的报道中。

东北地震具有三大特征:第一,它是非常罕见的强震;第二,它在非常大的区域引发了海啸灾害;第三,它引发了核电事故。距地震发生将近一年了,与以往发生在日本的地震相比,这次的灾后重建之所以进展缓慢,就是由这些原因造成的。

从地震和海啸灾害中复兴

目前地震的灾后重建进展如何?截至2011年底,迁移到日本全国各地的灾民有33万5000人。虽然许多人离开临时避难所,住进了临时住宅,但并非回到了自己的家。被海啸夷为平地的地方,至今只不过是清除了瓦砾而已。

这里要把日本东北地区的特点作一描述。东北地区面积约占日本本州岛的三分之一左右,这里居住了约1000万人,占日本全体人口的8%。该地区老龄人口居多,65岁以上的老年人比例超过20%,尤其是沿海地区渔业的从业人群呈老龄化趋势。此次遭受地震和海啸灾害的是该地区的东半部分。

前面已经说过,在历史上该地区就屡受地震困扰。宫城县拥有该地区最大的城市仙台市,该县就分别于1978年、2003年、2005年和2008年遭遇过7级以上地震的打击。特别是1978的那次地震造成大量住宅倒塌,这直接导致了日本建筑基准法的修改,也提高了宫城县此后建设的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这次的东北地震虽然震级很大,但是振动的周期长,也就是说,摇晃的幅度大,但是比较缓慢,所以它对建筑物的破坏并不严重,不像1995年的阪神•淡路大地震(里氏7.3级,死者6434人)那样,使那么多的住宅倒塌。

日本东北大学灾害控制研究中心的源荣正人教授根据1978年的经验,一直扎根于本地区,从事地震工学研究。

源荣教授说:“宫城县的建筑抗震设计虽然先进,但仍有盲点。我的恩师志贺先生(原东北大学教授)曾经说,所谓灾害调查,就是论证损坏物体和未损坏物体的关键差异,弄清楚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它们命运的不同。根据1978年的教训,单位建筑面积所拥有的立柱数量很重要。对于这次东北地震造成的灾害,就是要论证同为钢筋水泥建筑,为什么有的被海啸冲垮了,而有的却岿然不动。”源荣教授还提出了对于灾后重建的希望,他说:“把灾后重建向前推进固然重要,但是当灾害调查有了进展以后,就应该在灾后重建中留下余地,把调查结果应用于重建。”

灾后重建急不得,不能盲目而行——早在阪神•淡路大震灾时候,人们就从在现场采访的新闻记者那里听到了这样的担忧声。有一次在神户、东北两地区记者进行意见交换的现场,一位自1995年以来一直在神户市从事采访的记者说:“(神户的)灾后重建速度太快,以至于居民的意愿被忽视了。”

东北大学的今村文彦教授从事海啸工学研究,他强调,灾后重建过程中与当地居民取得认识上的充分一致是很重要的。今村教授的研究室使用各种工学方法模拟海啸,并建立海啸灾害数据库。这次东北地震发生后,今村教授研究室迅速作出反应,不仅提供海啸痕迹数据,还整理受灾状况,针对遭受毁灭性打击的区域提出了新的防灾对策。这次海啸中,在浸水深度超过2米的区域,建筑物已损毁得面目全非,因此今村教授建议将这些区域的居民集体移民。然而,移民的决断,光靠行政自上而下的命令是做不好的。

今村教授说:“科研人员能做的事情,是提出科学、安全的建言。然而地区不同,灾后重建所遇到的困难也不同;即使是同一区域的居民,也有愿意移民的和不愿移民的。不仅如此,原本是同一区域的居民分散到不同的地方避难后,想法也会不同,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地做出决定,定会造成后来的彼此不和。最终决定在何时做、怎样做,是需要仔细考量的。妥协点是需要由当事人来寻找的。”

过去一年里,大到国家级别的灾后重建会议,小到各个自治团体之间的对话、各地民众的对话,今村教授都尽可能地抽空参加,表达自己的专业见解,并承担归纳整理讨论结果的角色。

东北大学是日本东北地区最著名的大学,该大学的许多科研人员都和源荣、今村教授一样,在受灾现场提供咨询,倾听灾民的声音,为使人们达成一致意见而不惜花费时间。

医疗环境的复兴

为撰写本文,笔者前往东北大学进行了采访。在东北大学所在地宫城县仙台市,虽然地表上仍随处可见地震留下的裂缝,但往日的熙攘正在恢复,震灾的创伤在市区已不明显。不过仅在东北大学,就有28栋建筑物需要重建,再加上研究设备的损坏等,直接损失超过900亿日元(1亿日元相当于800万元人民币:译者注)。

nlc202309021127

笔者最后采访的是在东北大学医学院工作的友人。他是东京人,四年前赴任东北大学,作为医学院脑科学研究部门的宣传主管经历了这场大地震。

大地震当天,东北大学医学院院长就立即决定接纳附近的灾民,理由是沿岸地区的医疗设施受到了毁灭性打击。海啸过后,海水并没有退去,人们常在电视屏幕上看到有人在孤零零的屋顶上呼求救援。

在东北大学医学院,地震发生后虽然水、电、煤气都中断了,但大家一边确认本学院工作人员及其家属的平安,一边启动应急系统,准备毛毯等物品,收容了从附近赶来避难的民众。医学院还预备了医疗服务,以备伤员从受灾地区运送而来。

虽然医学院一开始预计将有大量伤员到来,但实际上由于绝大部分灾害是由海啸引起的,所以基本上只有轻伤或死后被发现这两种情况。医学院所做的主要工作不是紧急医疗救援,而是解决长时间避难生活所造成的老年人身体衰弱,以及避免灾民的生活方式病(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等)出现恶化。

多年来,东北大学医学部一直在做“病例队列调查”,对特定的大规模人群的健康状态、生活习惯进行长期的跟踪研究。地震发生后,这项研究积累为该地区整体的健康管理发挥了作用。例如,通过长期的全国性儿童环境调查,研究人员把握了婴儿发育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能在大范围内预测何处将有婴儿出生。东北地震发生后仍有婴儿出生,但是数量较少,一般300人以上的避难场所里不到一名。地震发生后通常食物和衣服都处于紧缺状态,牛奶、尿布等婴儿用品也难以获取,此时东北大学的儿童环境调查积累的数据派上了用场。根据这些数据,可以大致预测哪些避难场所需要婴儿用的食品和衣服,从而能迅速准确地将这些物品送到需要的地方。这都是因为保健士(从事保健指导工作的男性:译者注)挨家挨户调查,形成了人际网络后才能做到的。

在该地区工作的保健士还对受灾居民的健康状态进行了调查。灾民们没有出现营养不良,但是地震后许多人失去了工作,深受失眠困扰,普遍出现了精神健康上的问题。

今后,东北大学将成为重整东北地区医疗环境的重镇,这也是社会的期待。医生不是一朝一夕能培养出来的。东北地区的医疗资源本来就显得不足,地震后医疗设施关闭,以前在那里工作的医生也流向了其他地区。为了振兴医疗,当地正设法挽留尚在本地区的医生,由东北大学出面临时雇用他们,让他们能继续行医并从事研究工作。

分享抗灾经验

从去年3月11日以来,我第一次与被访的友人进行了推心置腹的畅谈。地震发生后,我借助推特(Twitter)等网络媒体,很快便得知友人安然无恙。然而,东北大学受地震重创,友人本身虽是灾民却仍要不断地应对各种媒体,所以我一直无法去看望他,也没有与他联系。震后一年,灾民们因地震和海啸失去亲人的伤痛尚未消停,受灾的城乡也没有恢复元气,但是东京等地媒体的关注点却总是向核电事故一边倒。作为医学院的宣传负责人,我的这位友人对这样的状况很担忧。

地震给建筑物和产业带来了莫大的损害,要将其恢复如旧尚需许多年月。然而,只要充分发挥迄今积累的经验和科学技术的作用,重建后的东北地区定将比以前更美好。为了这样的目标,研究人员和自治团体的成员忘我地工作,把一个个节假日都赔上了。

另一方面,包括失踪者在内,近2万个消逝的生命再也无法重回这个世界。生活中失去了他们,东北人的心情再也无法回到过去。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探望朋友,倾听他们的诉说,并把他们的想法告诉更多的人,包括中国的民众。

我想借此文对中国的读者们说:如果你们有机会访问日本,请一定去东北地区看看,让当地的人们告诉你2011年3月11日那天他们经历了怎样的苦难。假如你以后遇到了天灾,他们的经历也许会对你有所帮助。比这更重要的,是带着一颗感同身受的心,从他们的苦难中汲取精神财富——这才是对从灾难中站立起来的人们的最有力勉励。

(作者单位:日本早稻田大学科学媒体中心。原文为日语,周保春翻译)

8.地震演练心得体会 篇八

地震是世界上最凶恶的敌人,它会直接造成建筑物与构筑物、地面、山体等自然物的破坏,针对突发事件情况下,如何让师生熟悉逃生路线,确保师生生命安全,我校组织全体师生进行了一次地震逃生演习。海啸、海底地震引起的巨大海浪冲上海岸,还会造成沿海地区的破坏。地震的直接灾害发生后,有可能会引发出次生灾害。有时候,次生灾害所造成的伤亡和损失,比直接灾害还要大。

3月31日上午,我们学校举行了地震紧急疏散演练。在紧张的逃离疏散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我的班主任早就告诉我们3月31日要进行地震演练,但没有说明具体时间。今天,我们一来到学校同学们就开始议论纷纷,有的同学说:“今天的演练会不会成功呢?”还有的同学说:“今天的演练会不会很拥挤呢?”上午第一节课快下课时,广播突然响起了紧急通知,大家在老师的指导下,用双手抱头,就近躲在桌子底下,进行避险演练。广播再次响起时,我们迅速排好队,有序快速地跑出教室跑下楼梯。到了一楼时,我发现一年级小同学做得最好,因为他们早就有秩序的蹲在操场上了,而且还都保持着双手抱头的姿势,他们的队伍是最整齐最安静的,个个都非常认真。而五六年级有些同学是嘻皮笑脸走下来的。我心想:要是地震真的来了怎么办?他们就不会满不在乎慢条斯里地走下来了,应该会跑得比兔子都更快吧。

?这次地震逃生演练、紧急疏散演习活动开展得非常有意义,不但增强了同学们应付突发事情的意识,而且还让学生懂得了很多自救知识。他们知道了在操场或室外遭遇地震时,应该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在室内遭遇地震时,应该在老师的指导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震后再有组织地撤离;在楼上发生地震时,千万不要跳楼,不能站在窗外和阳台上。另外,学生们还亲身体会到了在逃生过程中,不能只顾个人安危,要服从老师的指挥,镇定、有序地疏散到安全地带的重要性。

这次地震逃生演习,还让我想到了很多。我想到了在学校里对小学生进行类似逃生演习的重要性。有些灾难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离我们很远,相反,有些灾难就可能出现在我们身边。必要的知识宣传和实地演习,能增强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能在灾难来临之际,减少伤亡。地震逃生演习、火灾逃生演习……我们要多开展类似的工作。有中长期地震预报的地区,平时更要结合教学活动,向学生们讲述地震和防、避震知识,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听从指挥、团结互助的品德,提高师生突发公共事件下的应急反应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

9.四川地震心得体会 篇九

今天早课结束后,看到佛堂上供养的善知识已经离我而去,当时善知识以摄受力传授我“慈悲”两个字,也许善知识当时看到我慢心太重,所以用那种无形的大悲心力量摄受于我,善知识那种慈悲微笑总是在眼前闪现,其他师兄都得到善知识不同的加持,时至今日我也没有发起慈悲心,只能忏悔自己业障重,自己不行持很难得到加护,祈求善知识加持我,愿我早发慈悲心利益一切众!

师父曾经开示说过秋天的苹果典故,所以当下要从种善因开始,于是我去请花供养三宝以此提策自己时时种善因。手捧鲜花满心欢喜,当我无意中看到有人拿着报纸,上面几个大黑体字“四川发生7。8级大地震”时候,我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快速回家上网看新闻,当我看到网上都是地震新闻时,我心刹那间停止了转动,木已成舟,无常随时伴随着我们。上午为异国祈福,下午我们就遭此劫难,大自然的惩罚就这么迅速吗?穿越沧海,穿越时空,穿越我们内心世。护法神真的抵抗不了业力吗?如此殊胜日子怎么会这样呢?真的是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吗?

上班的路上我象游魂一样,看到路上川流不息的人群,年轻人的欢声笑语,孩子们在亲人面前幸福感觉,仿佛瞬间也会消失,四川遇难的同胞昨天也许跟我们一样,可是他们怎么会知道一刹那就从这个地球消失了呢?无常真的离我们越来越近了吗?此时遇难的同胞是什么情况呢?有多少生还希望呢?会象唐山大地震吗?我都不知道这一天是怎么过来的。

布施

下班后迅速打开电脑看新闻,看到媒体报道,我们的总理在第一个时间内赶到灾区,心有所安稳,因为有南方去年受灾报道,所以总理的形象就是菩萨形象。新闻媒体如此迅速进入全程报道募捐中,也是由衷的让我感慨,庆幸自己生在这个有爱的国家里。随之而来的是个人,团体机构募捐陆续如此之快进行中。子曰:“人之初,性本善”,又如《地藏经》云:“为善为恶,逐境而生”,一次灾难面前让我们心底的善念彻底开发出来,可是这种代价也太惨重了吧?再继续看报道,一些与我们国家人民有感情冲突的异国电视台,都陆续呼吁人力,物力不惜代价支援我们遇难灾区,各国领导人也开始致电慰问,原来我们地球本是一家人,法界一切有无情本是一体,当自然界这种无法抵抗的灾难来临时,我们这种心与心所连接的力量是无形广大的。

当我们从媒体中看到总理用沙哑嗓子喊话:“希望大家再坚持一会!”,眼泪就想掉下来,菩萨应以何身度你就现何身,以什么方式度你就用什么方式,这种无畏布施的力量就是跟业力在赛跑,信佛人大多数喜欢修行到有神通,可知神通大不过业力吗?愿力这种无形的力量可以改变业力,依报(周围环境)随着正报(自己内心)转,感恩父母让我们生在这个有爱的国家,感恩总理在灾难面前如金刚手菩萨一样镇伏一切困难的袭击。

当你从媒体报道中得知一个战士跪地求着说:“让我再去救一个吧!”,你还会不动于衷吗?当他舍命去救助一个陌生人,难道不是体现了佛教中的“一切如母有情”吗?

随之而来的募捐形式铺天盖地,只要你有颗悲愍心,感觉到这个大自然界本是一体,那一切如母有情让你无动于衷吗?金融机构募捐手续一路绿灯,随时你都可以去感发一次你的慈悲心现行,各个团体机构募捐都在积极筹划中,虽然我们每个人只是一盏蜡烛,但是满天的星星还会驱赶黑夜呢,今天我收到中国移动1-2元的捐赠信息,随手一点,得到感恩的回信,小小的善举成就我的慈悲心发起,晚上看到媒体报道中国移动这次募捐居然到了几千万,而且还没有结束,你随手的一点,成就我们这个满天星空的世界,前方遇难同胞少些痛苦,就可以吃到一袋方便面,解决一时的危机,如果挺过这段黑暗,黎明还会远吗?让我们共同撑起这片蓝天,让我们的慈悲心成为有行的!

祈求

“2008年5月15日,南昌市出新幼儿园的小朋友点起一根根蜡烛,进行祈祷。”祝福在12日地震中受灾的四川人民和前往灾区救援的广大人民解放军、武警战士和医务人员。希望他们能够早日战胜灾难,使灾区重建家园。

当我看到图片中,那一盏盏烛光在黑暗中闪闪发光,毫不逊色天上的星星,再看那些小朋友在黑暗中闪闪发光的祈求眼神,那双小手小心翼翼的捧着蜡烛虔诚的祈求,此时我们的心在做什么呢?

也许我们随着大家也去募捐了,也去关注新闻视点了,可是内心深处真的.能发出那颗菩萨一样的悲愍心吗?当你吃着可口的饭菜时候,可否想到我们遇难的同胞还在寒冷的废墟中等待救助呢?可否知道前方战士忘我的奔赴危险境界呢?当我们遇到如此境界是不是也会象菩萨一样想到一切如母有情呢?会不会逃避境界去找避风港师父那里呢?我们是依止,不是依赖。如经论云:“诸佛非以水洗罪,非以手除众生苦,非移自证于余者,示法性谛令解脱”,佛陀给弟子们开了祈求这个法门,都知道观世音菩萨有求必应,但是都去求什么了呢?在我们当下缘起,我们除了布施以外还要猛力祈求自己相应法门的佛菩萨,祈求我们苦难同胞早日解脱这种境界!祈求天气好转救助工作顺利!祈求灾后快速重建家园!

回向

每天工作,学习,早晚课都一心专注回向苦难中的同胞,每天看着网上时刻更新的信息泪流满面,看着废墟中躺在着各种姿态的孩子们,看着他们在痛苦中离开这个世界时候,你能安稳入眠吗?看着水中漂着幼小园那些遇难小朋友尸体,穿着各种衣服而去天国,他们刚来到这个世界,还不了解这个世界,就在惊恐中离开,我的心在隐隐作痛,我是凡夫,所以只看到这个果向,佛陀是遍智,知道宇宙一切真实相,所以应缘起给我们开示那么多经典,但是我们真信了吗?我们都知道佛是真语者,不妄语者,又多少人真信呢?也许没有见过佛陀,感觉跟神话一样,可是善知识们的教戒开示可否认真去体会了呢?

上一篇:历史重大事件意义下一篇:小学美术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