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和道德不能统一

2024-09-09

金钱和道德不能统一(共5篇)

1.金钱和道德不能统一 篇一

《金钱不能买什么—金钱与公正的正面交锋》读书笔记

作者:张芩

在这一书中,桑德尔教授论述了当下最为突出的道德问题之一:在我们这个世界,任何事物都可以出售,这个世界难道没有问题?如果是这样,我们又该如何防止市场价值观侵蚀本不该由它们主导的领域?市场的道德界限又何在?近几十年来,在我们生活的几乎每一个层面,医疗、教育、政府、法律、艺术、体育,甚至家庭生活和人际关系等,非市场的准则都已被市场价值排挤出局。桑德尔认为,我们已经从一个拥有市场经济的社会变成了市场化的社会。

市场与道德,在现代的市场化社会中,一直是饱受热议的两个话题。市场代表着金钱,经济准则,而道德,则是人性的代表,是公平的代表。

似乎有这样一种事情,在一些情况下,人们会花费更多的金钱去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如:一个重感冒的病人愿意花费一千美元治病,一个lady gaga的狂热粉丝愿意花好几倍的价格从票贩子手里购买一张一等票,一个有钱人愿意花大价钱购买一些虚有其表的奢侈品,一些人愿意花钱插队,等等。这都是市场经济下的产物,或多或少的违背了一些人类的社会道德。但是,即使违背了道德,我们在现实面前也是无能为力的,不可能去改变这种社会现实。

那么对于金钱与道德,人们该如何选择?为了金钱,放弃道德底线?还是为了道德,放弃唾手可得的金钱?对谁来说,都将是一个艰难的决定。

具象化的来说,像票贩子的问题。票贩子,究竟有没有错?在北大演讲时,桑德尔教授也提出了这个问题,引起了现场激烈的争论。有些人认为,市场并没有错,人们为了追求更高的利益从而放弃了道德,而有些人,为了得到稀少的门票,心甘情愿的出更高的价,买更好的位置。另外一些人则认为,票贩子为了金钱而放弃了道德,这是违背常理的。票贩子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进去听一场音乐会或者讲座,而只是为了钱,这对于那些真心想听的人就是不公平,对于想听又没钱买高昂的黄牛票的人更不公平。这种情况同样也适用于中国春运时期的火车票,所有人回家都有回家的权利,可有些人故意哄抬票价,导致一些工薪阶层的农民工不能回家,这剥夺了他们的权利。在我看来,错的是没人来调控市场,市场是有它的弊端的,盲目性、滞后性、自发性使得市场经济不是万能的,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也就是计划性的市场经济。所有的参与者,票贩子、有钱人、穷人都是市场经济中的一个因素。真正的市场操纵者是计划性的经济,就像一只看不见的大手,在左右着市场经济的起伏。事实上,金钱的社会作用,还是很大的。如果没有了金钱,那就没有了社会再生产,经济活动也随之减弱,这种情况,除了原始社会就是共产主义。金钱可以调配社会资源,使社会资源在一定的合理范围内进行流动。金钱是经济的象征,同时也可能是一些非人性化的市场性的经济活动。所以,我们要把握好获利与道德的平衡。金钱和道德,两者要兼顾。有些东西,如果有金钱的介入,包括激励、补偿等,这些东西就失去了它的意义或价值。比如说学校为了鼓励学生努力学习,设立奖学金。是否会改变读书的目的是一种兴趣和爱好,而不是为了挣钱的目的呢?还比如说如果我们献血实行有偿制度,那么还会有更多的人去献血么?金钱说到底不过是一种手段,并不能永久的用来衡量某种事物,所以我们此时需要用道德标准来衡量它。有些妇女染上了毒瘾或者得了艾滋病,那么当地政府为了保证婴儿的健康,鼓励这些妇女做节育手术,甚至还可以获得300美元的补偿,这种时候,我们就不能只用金钱标准来衡量,而是要用道德标准去判断。实际上,已经有3000多名妇女成功手术,并收到了应得的奖励。为了金钱,这些妇女宁愿放弃生育的机会。评论家抱怨说,金钱并没有帮助接受者戒掉毒瘾,反而是在资助她们吸毒。正如一位该项目的推销员所说的,“不要

让怀孕破坏你的毒瘾习惯”。

我们可以把这种交易看成是一种市场交易,因为它使双方都获得了益处,并且增加了社会功利。毒瘾患者得到了300美元,交换条件是她放弃生育孩子的能力。通过支付300美元,哈里斯和她的组织得到了这样一个保证,即毒瘾患者不会在未来再生育身患毒瘾的孩子。根据标准的市场逻辑,这种交易在经济上是有效的。它把物品——在这个事例中是指对身患毒瘾者再生育孩子能力的控制——分配给了那个愿意为此支付最高价格、因而被认为最珍视其价值的人。

大多数经济学家不喜欢讨论道德问题,至少在他们以经济学家这个身份自居的时候是如此。他们说,他们的工作是来解释人们的行为,而不是对其进行判断。他们坚持认为,告诉我们什么规范应当用来调整某种活动或者我们应当如何评价某种物品,并不是他们要做的事情。价格体系是根据人们的偏好来分配物品;至于那些偏好是否有价值、是否值得赞赏或者是否适合于某种情势,价格体系一律不予评价。然而,尽管经济学家们极力坚持上述观点,但他们还是越来越发现自己深深地陷入了各种道德问题之中。

在市场侵蚀非市场规范的地方,经济学家(或某个人)就必须确定这是否代表我们失去了我们应予以关注的某种东西。我们是否应当在意:家长是否不再为迟接孩子而感到内疚,并是否应当用一种更为工具性的方式来看待他们与老师之间的关系?如果付钱鼓励孩子读书会使孩子把读书看成是一份赚钱的工作并且会减少读书本身的乐趣,那么我们是否应当在意呢?问题的答案会依情形的不同而不同。但是,这个问题使我们不只是对某种金钱激励措施是否会起作用这一点进行预测。它还要求我们对下述问题做出道德评价:金钱可能会侵蚀或将其排挤出去的态度和规范具有何种道德重要性?非市场规范和预期的缺失是否会以我们感到懊悔的方式改变那种活动的性质?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是否应当避免把金钱激励措施引入这种活动之中,即使这些措施有可能带来某种好处?

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将取决于相关活动以及界定该活动的规范的性质和目的。即便是托儿所在这个方面也各有差异。在一个合作性质的托儿所中,父母们每个星期都会自愿花几个小时去做义工;而在一个传统的托儿所中,父母们则会付钱给老师让他们去照顾孩子,尔后去干自己的事情。因此,就一个合作性质的托儿所与一个传统的托儿所相比较而言,取代人们对彼此义务的共同预期会给前者带去更多的伤害。但是无论如何,有一点是清楚的,那就是我们处于道德领域之内。为了决定我们是否应当依赖金钱激励措施,我们需要追问这些激励措施是否会腐蚀那些值得我们予以保护的态度和规范。而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市场逻辑必须变成道德逻辑。不论如何,经济学家必须“进行道德买卖”。

2.金钱和道德不能统一 篇二

一、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的概述

(一) 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操守

“操守”具有专业化和职业化的特质, 是新闻工作者所必须要遵守的。美国著名的报纸人普利策曾经说过, “倘若一个国家是航行在大海上的船, 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 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 针对海上的不测风云和险滩暗礁, 及时发出警报。”这就需要新闻工作者以专业的知识判断新闻的价值, 它既是党和政府的喉结, 又要体现出广大受众的利益, 职业操守要求新闻工作者要具备敏感的职业性、以大局为重的格局和思维方式、正确的判断力、冷静的头脑等。

(二) 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

“道德”就其本质来说, 是控制社会手段的一种, 是千百年来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追求和谐发展、协调利益冲突的过程中自觉的形成的规范。道德体现在不同的职业领域, 其表现和内涵也是不尽相同的, 新闻传播的职业道德是指新闻工作者通过接受新闻传播职业的道德教育和职业道德修养之后, 所形成的道德品质和道德情操。由于其新闻传播行业的特殊性, 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公平公正的职业精神以及独立于利益集团之外的品质。

二、新闻工作者职业操守与职业道德的辩证关系

(一) 职业操守是理性的结晶, 职业道德是感性的体现

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操守更侧重于理性方面的, 它是执行具体工作的依据;而职业道德则侧重于感性方面的, 它是一种行为的手段。但是理性与感性是很难并存的, 两者经常处于对立和矛盾的状态。在世界新闻史上, 曾发生过一件震撼人心的、职业操守与职业道德发生冲突的重大事件, 1993年, 摄影记者凯文·卡特到非洲北部边界拍摄遍地饿殍的苏丹的叛乱活动, 正当他准备拍摄一个骨瘦如柴的小女孩时, 一只大鹰进入了镜头, 为了使照片更具有震撼力, 记者等待了20分钟, 最后拍摄了照片, 但是这张照片受到了众多民众的批判, 凯文·卡特也因心中深深的自责, 而自杀了。从职业操守的角度分析, 凯文·卡特的做法并没有错, 他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真实而震撼的新闻线索;从职业道德的角度分析, 凯文·卡特的做法是不人道的, 小女孩随时都会有危险, 新闻工作者也应该将“人性”放在第一位。至今, 没有人能够评断遇到此类事件到底该如何选择, 但是凯文·卡特的自杀也为职业操守与职业道德的艰难选择敲响了警钟。

(凯文·卡特作品)

(二) 职业操守是法律原则, 职业道德是社会规范

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操守是以法律原则为保证的, 触犯了法律原则, 就必须要接受法律的制裁;职业道德则是以社会规范为体现的, 两者的冲突在于, 新闻工作者在具体的事件中, 往往会放大职业道德的作用, 而轻视职业操守的法律原则。例如, 在北京人民医院, 眼科医生高伟峰第二天要做眼角膜移植手术, 但是原来准备好的眼角膜不能用了, 高医生选择了到太平间, 取下了一位死者的眼角膜, 第二天手术很成功, 两位患者重见光明, 但是死者家属却将医生告到了法庭。记者在报道事件时, 由于过多的受到职业道德的影响, 进而影响社会舆论一边倒向医生, 认为善良的人应该得到应有的回报, 而对于死者家属的痛苦过于忽略, 这已经失去了新闻本身的意义, 法律原则和社会规范并不一定是完全统一的。新闻人时刻都会面对情感和理智的冲突, 但是随着社会一步步的成熟和法律的不断健全, 两者之间一定会得到平衡的。

(三) 职业操守是公正客观, 职业道德是人情常理

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操守首先要求新闻人做到公正客观的报道事实, 而不是从情感方面出发, 基于事件评论或者看法, 但是新闻工作者不是机器人, 所以, 职业操守的公正客观和职业道德的人情常理时常也会发生冲突。河南一位公安局局长张金柱醉酒驾车, 撞到一对骑单车的父子, 儿子当场死亡, 父亲被拖出1500米, 人群的愤怒使《大河报》最早披露了此事, 而后《焦点访谈》也进行了报道, 使这件事成了全国关注的焦点, 最终法院判处了死刑, 张金柱的名言是“我是被你们记者杀死的。”透过事件看本质, 律师也曾发表公开信, 表示张金柱罪不该死, 甚至北京的八位专家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 但是最后各种线索和信息的交织和发展促使法院做出了死刑的决定。白岩松在《痛并快乐着》中评价此事时说:“对张金柱这个人的憎恨是强烈的, 从情感上讲, 张金柱最后命丧黄泉是自作自受, 一点都不会让人可怜。但作为一个记者, 我们必须去倾听超出个人情感好恶的理智之声。”

三、新闻工作者职业操守与职业道德的统一关系

(一) 职业操守与职业道德是相辅相成的

职业操守与职业道德也并不一直是处于分割矛盾的状态的, 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新闻传播业的发展尤为重要。柴静是我国著名的新闻人, 在2008年“非典”期间, 为了获取真实客观的新闻线索, 她冒着生命危险深入“非典”病房, 零距离和病人接触, 以保证在第一时间内向大众传播真实的信息, 也正是在那一年, 更多的人认识了柴静。首先, 柴静是具备过硬的职业操守和专业的新闻知识的。作为一个新闻人, 柴静深知与人交流沟通的技巧和方法, 懂得职业操守允许她做什么, 不允许她做什么。其次, 柴静是具有新闻人的职业道德和高尚情怀的, 面对生命的危险, 她可以拒绝进行采访, 这并没有错, 但是她最终勇敢地站了出来。一个优秀的新闻工作者, 一定是将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进行完美结合的新闻人。

(二) 职业操守与职业道德是紧密相连的

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 职业道德是基础, 职业操守是核心, 最基本的职业道德精神是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崇高的奉献精神, 社会责任和奉献精神应该理解为不追逐明礼、忘我敬业、不畏艰难的一种精神, 对于职业的专业化掌握程度是工作中一定会应用到的。两者是紧密相连的, 一旦丢失一方, 必定会付出惨重的代价。

2013年10月18日, 广州《新快报》记者陈永洲因为报道上市公司中联重科财务作假事件而被警方刑事拘留。他坦言自己收到他人钱财, 发表失实报道。此事件对整个新闻界产生了重大的以影响, 不可否认, 作为一名记者, 陈永洲的职业操守是没有问题的, 而职业道德存在着不可忽略的问题, 职业操守与职业道德如同一个新闻人的左右手, 失去其中任何一个, 一定会对工作带来影响, 甚至会危害社会的利益。

四、结束语

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 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 应该时刻遵守职业操守与职业道德的准则。要保证新闻传播的真实、公平和客观, 以正当的方式从事新闻工作, 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政党意识, 自觉地遵守新闻法律, 不损害国家、社会和公民的合法利益和权利, 要提倡社会的公平竞争, 注重对弱势群体的保护等。一个优秀的新闻工作者, 首先要牢记自己是一个具有高素质的守法公民, 其次才是一个真正的职业人。

参考文献

[1]张东国.新形势下如何提高电视新闻工作者素质[J].中国传媒科技, 2014 (02) :105.

[2]胡建兵.从《新快报》事件看媒体如何守住职业道德底线[J].声屏世界, 2014 (01) :58-59.

[3]宁彩芬.略论新闻作品正能量的积聚与传播[J].延安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02) :107-112.

[4]李洋洋.浅析新闻工作者要具备新闻敏感[J].新闻传播, 2013 (12) :56.

3.金钱和道德不能统一 篇三

本书中,迈克尔·桑德尔论述了当下最为突出的道德问题之一:在我们这个世界,任何事物都可以出售,这个世界难道没有问题?如果是这样,我们又该如何防止市场价值观侵蚀本不该由它们主导的领域?市场的道德界限又何在?

近几十年来,在我们生活的几乎每一个层面——医疗、教育、政府、法律、艺术、体育,甚至家庭生活和人际关系等,非市场的准则都已被市场价值排挤出局。桑德尔认为,我们已经从一个拥有市场经济的社会变成了市场化的社会。

在全球畅销书《公正》中,桑德尔用简洁而敏锐的阐述,就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道德困境娓娓道来,展现了大师级的拿捏能力。在《金钱不能买什么》一 书中,他发起了一场我们这个“市场驱动时代”所缺失的争论:在民主社会中,市场应扮演什么角色;道德和公共的善为市场所不敬,金钱所不及,我们怎样才能够保护它们?

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中国的市场体制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如何在市场与道德规范之间取得一个均衡点,是目前经济学界和知识界关注的焦点,本书无疑能给人们很大启示。

本书提供了审视经济体制的新视野。作者跳出经济学的狭隘范畴,用哲学、社会学的观点来看待经济问题,这是过去的经济读物很难做到的。

我们正迈向一个一切都被拿来售卖的社会。反思“市场道德”,市场行为追求社会效用最大化,是个人自由的终极扩张。但桑德尔指出在很多情况下,允许市场“发挥作用”会毁灭所涉及事物的“价值”。

不仅决策者及制定者应该思考如何通过政策规范市场,每一个民众也应该反思如何在市场化的社会中坚持公共的善。

作者简介

迈克尔·J·桑德尔,哈佛大学文理学院政府管理学Anne T.及Robert M.Bass讲席教授,2010年,中国的《新闻周刊》评选他为“最具影响力外国学者年度人物”。

4.不能上升到金钱的爱 篇四

前段时间,我帮了一个土豪朋友一点小忙,她说要送我一份隆重的礼物。我忐忑不安,土豪送我爱马仕怎么办?我会不会被双规啊?然后,我收到了一个花篮,是土豪朋友亲手制作的。怎么才能告诉她,送钱一点也不俗气啊?粉丝总问我,咪蒙啊,我真是太爱你了,爱得不知道该怎么表达才好。非逼我再说一次,自从钞票发明以来,这个问题就只有一个答案,好吗?很多时候感情这玩意很抽象,钱却是很好的度量衡。金钱不能替代真爱,金钱却能表达真爱。

有姑娘跟我说,我跟男友恋爱2年了,一直AA制,吃饭看电影旅游AA制我都忍了,连打的、开房、买避孕套都要AA。我为此跟他吵过很多次,但他坚持男女平等,就该费用均摊,还骂我太看重金钱,搞得我不好意思为此跟他分手。毕竟,我不想被扣上拜金主义的帽子。对了,他还送我一本波伏娃的《第二性》,让我好好研究一下女权运动,提高一下思想境界——姑娘,您就这么单纯好哄?连开房和买避孕套都要AA的男人,贱出了新意贱出了风格。我不是说开房和避孕套就必须男方出钱,但有必要回回都AA吗?男人总是跟你AA,翻译成白话文就是:他更爱自己。

还有个姑娘,跟老公结婚4年了,老公买了什么股票、选了什么国债、投资了什么商铺,都是他的终极隐私,她一好奇一过问,对方立马翻脸,觉得她多事,借口还是那套陈词滥调“夫妻之间要给对方留有空间”。一个男人不告诉你他有多少资产多少钱,因为他不信任你,没把你当自己人。当然还有一种情况是,他有钱到根本不知道自己有多少钱,人家的资产每分钟都在噌噌噌往上涨啊,实在数不过来嘛!比如中国首富王健林,去年平均每天赚1亿,每分钟赚7万。人家顶级土豪的烦恼,我等草民懂?男人对他的经济状况讳莫如深,翻译成白话文依然是:他更爱自己。

谈钱是很伤感情,可是,如果谈钱就能伤到的感情,不是真感情。有时候真的很无奈。看看周围,有多少人,谈恋爱十多年,经过了各种惨烈的考验,跨越了时间、地域、星座、性格冲突等多重障碍,都快结婚了,为了一套房子署谁的名字,婚前署还是婚后署,就能瞬间撕破脸,视对方为贱人——多年的感情,却敌不过一套房子。这个时代已经进化到,房子才是衡量真愛的唯一标准。可是明白这些残酷的现实,不是鼓励我们把真爱投放到市场上,明码标价地卖。“不能上升到金钱的爱不是真爱”这句话的最大价值,就是辅助我们鉴别男人爱不爱你。男人爱你就两个标志:首先,舍得为你花时间;其次,舍得为你花钱,除此之外都是瞎扯淡。

又有女生会说了,那怎样才能让男人心甘情愿为我花钱呢?网上大把类似攻略,比如要假装不功利啊,要表现很矜持啊,要造成有很多优质男人在争抢你的氛围啊……我的建议是,与其纠结怎样让男人为你花钱,不如想想你自己怎么赚钱,你是缺脑还是缺手啊?恕我刻薄,在当下的社会条件下,一个人穷,除去天灾人祸,基本上都源于懒。刘瑜的朋友说了句名言:笨是一种人品。有句话说得好,“以现在大部分努力的程度,还轮不到拼智商”。你笨主要是因为你懒,把智力荒废掉了。同理,穷大多数情况下也是一种人品。

要知道,人生做任何选择,都涉及两个问题,你想要什么以及你要得起什么。很多时候后者比前者更重要。一掷千金的男人谁不爱啊,但他为什么不选刘亦菲、范冰冰、Angelababy,非要选你?理由,你要给人家一个理由。如果你容貌、情商、性格一无是处,唯一擅长的就是好吃懒做,还指望多金帅哥屯着豪宅来爱你,对不起,你需要的不是男人,而是傻瓜。回到那个永恒的选择题,一个年薪10万的男人,愿意把10万都给你花;另一个年薪1000万的男人,愿意给你100万,剩下的留给自己,你选哪个?我选那个给我10万的,然后自己去赚100万。为什么要机关算尽地等着男人施舍啊,老子自己赚钱,爱给谁花给谁花,多么的摇滚,多么的酷炫。不是每个男人都配让我花你的钱的。这才是女人的最高境界,好吗?

(摘自《南方都市报》)

5.金钱和道德不能统一 篇五

他是中国足坛在世界上惟一值得称傲的人。可是,他永远不可能是足球场上的主角。

他亲历了中国足球职业联赛从无到有、由盛转衰11年间的全过程,在10届年终评选中,6获中国“金哨奖”。在中国足球裁判公信度一再跌入谷底的几年,他几乎成为惟一能赢取球迷和球员信任的裁判。即便在中国裁判问题被声讨得最严厉的时候,他仍然代表亚洲,执法韩日世界杯。

12月1日,年满45岁的陆俊结束了他国际裁判生涯的最后一场执法;8日,他从亚足联那得到了人生第二个年度“亚洲最佳裁判”的奖杯——这在亚洲裁判中并无二人。

国门外,陆俊是深受亚足联信任的冷面裁判;在国内,他和他的同行们一同身陷媒体和球迷对他们的集体质疑,“足球裁判”几乎成了“黑哨”代名词。

有人疑虑身处“黑哨”旋涡中的陆俊是否真能独善其身;作为惟一在亚洲获得荣誉的足球裁判,他又如何看待在浑水中挣扎的中国足球裁判的困境?他一个人的力量,又能使中国足球改变多少呢?

12月13日,《中国新闻周刊》专访了刚从马来西亚领奖回来的陆俊。采访地点定在工体,这天他来这进行体能训练——如果有时间,陆俊每周有四五次这样的训练。

熟悉他的记者都知道,赛场外的陆俊和场上的冷面判若两人,显得随和。也许出于职业习惯,整个访问中,陆俊的反应很快,只有在回答敏感问题时,他才会略微思考,语速放慢。每当谈到执法的过程和对球赛进行分析时,陆俊都会非常投入,富有激情,你能很轻易感受到他对这份职业的热爱。说话时,他时常挥出右手食指,让记者觉得他随时都有可能掏出张牌来。

裁判也是一种艺术

作为国内裁判界元老曹镜鉴的得意门生,从1986年开始,陆俊一直是中国足协重点培养的对象,并逐渐已成为中国裁判界乃至亚洲裁判界的一面旗帜。但1991年——陆俊担任国际裁判的第一年,因为一次“失误”,被国际足联排除在国际赛场之外7年之久,一度被国际足联定为“没有培养前途的裁判”。

中国新闻周刊:对于一个裁判来说,最后吹一场重要的比赛,并再次获得“最佳裁判”荣誉,以这样的方式告别国际赛场,是否是最圆满的结局?

陆俊:应该说,亚足联这样做很人性化。毕竟我从事国际裁判工作14年了,不能说有多大贡献,但这是亚足联对我工作的一种认可。

不能说圆满,只能说我没有出现重大错误。每场比赛都会有遗憾的地方,可能外行看不出来,但裁判会知道自己哪里没有达到想要的目标。

中国新闻周刊:从国际裁判退出你感到遗憾?

陆俊:这没办法,是规矩。我觉得,45岁的限制也应该调整了。

中国新闻周刊:1991年女足世界锦标赛上,国内很多球迷把中国队过早被淘汰的责任归咎于你,因为瑞典和巴西那场球,你判了那个有争议的点球,最终瑞典胜出,并在下轮的比赛中淘汰了中国。加上第一场日本和巴西的比赛中,你又判进了一个争议极大的球,由此被国际足联“冷冻”了长达7年。这件事对你今后执裁影响大吗?

陆俊:这次比赛对我的国际裁判和国内裁判生涯震动很大。有文章把中国最后没进入四强的责任全推在我身上。当时我觉得我执行了规则,有什么错?那个日本和巴西比赛中的进球,国际足联虽然认同我的判罚,但不认同我的经验。那时确实很难承受。

随着阅历的改变,我对同一件事的看法变得不一样:裁判吹比赛,不仅仅是吹规则,还要考虑足球背后的复杂性、更高层的东西。但不能不公正。

现在要让我再吹一次,肯定不会是这个结果。一个可判可不判的点球,如果完全按规则来,可能会引发出更大的社会问题。

现在亚足联经常交给我一场定胜负的比赛,就是相信我能把握,交给我的工作总能完成。

中国新闻周刊:你是说一位成熟的高水平裁判不光要懂规则,还要识大体,有大局意识?

陆俊:这个度很难把握,我觉得应该站得更高去看这个问题,但不能偏离规则,规则是本。

中国新闻周刊:裁判的境界就在这个度的把握?

陆俊:对。很多裁判理解不到这一点。到了能理解的时候,他又该结束了。

中国新闻周刊:你在球赛现场总是以冷面的形象出现,这对执法有影响吗?

陆俊:这里面有包装的成分。在球场上我必须这么做,裁判在场上更多是用身体语言来表达。

一个裁判要想再提高一个层次,不是靠提高他的体能、业务,而是提高他的修养。

但我现在觉得还是用微笑好,因为享受足球嘛,这(球赛)就是一种游戏。应该有更多的快乐,但我们给它附加了太多别的东西。

中国新闻周刊:是否说裁判在保证一场比赛顺利进行的同时,让观众和球员都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就是最成功的?

陆俊:大家都愿意说这句话。裁判们也经常问什么是成功的,现在我也没有总结出来。应该说是只要(比赛)顺利进行,打出应有的比分,不要因为裁判的因素改变比分(就算成功)。

但裁判的错误不可能消灭,只能尽可能地减少。裁判要会在场上非常巧妙地去掩盖自己的错误。为了比赛的顺利进行去掩盖不可挽回的错误,也是一种艺术。

中国新闻周刊:你把裁判吹比赛作为一种艺术?

陆俊:不光是裁判,任何事情做到一定程度,都应该作为一种艺术来做。

在中国一个裁判要想成长特别难

在陆俊刚被国际足联“解冻”,开始在国际上展示实力时,1998年,《羊城体育》曝“陆俊收黑钱”的报道再次把他推到舆论中心。虽然最后法律证明那只是道听途说的误报,但还是让他遭到了长时间的非议。同一年他获得了“亚洲最佳裁判奖”。

随后在2001年和2002年中国足坛的“反黑风暴”中,陆俊是足协某副主席向外宾保证没有收黑钱的两名裁判之一;在几个版本的“黑哨名单”中都没有他的名字。

中国新闻周刊:为什么在那段时间,大家都把更多的焦点集中在裁判?

陆俊:这应该去问媒体。也许球员里也有很多不正确的,但他们认为裁判的新闻更多。裁判都是业余的,他们来自社会的各个角落。

中国新闻周刊:你是说裁判本身比较弱势?

陆俊:应该说是最弱势,在足球圈中。我国法律不允许有裁判工会,虽然有裁判委员会,它不能仅仅起一个安排赛事的工作,应该更多地保护裁判的利益,可是它没有做到。足协老是说保护裁判员,大家看看,是这么回事吗。

球员在场上出现失误,你可以理解;裁判员出现失误,就不理解了?说明你对这项运动本身不公正。国际足联从不接受对裁判员的投诉。这项游戏的规则必须保证裁判员的威信,如果威信没有了,规则被打破,导致的后果就是比赛无法正常进行。

中国新闻周刊:大家会把各种猜测和想像集中在裁判身上,因为当时裁判圈内确实存在一种不正常的风气?

陆俊:对,绝对的。有裁判自身的问题。但为什么在国内我(这样的事发生在我身上)相对来说比较少,那是因为我没出现过什么错误,我不给你这种说话的机会。

中国新闻周刊:你已经有足够的权威,才得以做到公正的形象?

陆俊:这几年在中国,给我和我的同伴的环境是不相同,我比他们(不受干扰地执法)容易得多。

但这(不受干扰的环境)不是谁给你的,都靠自己去做。(显得非常激动)我年轻时做裁判的时候,也羡慕那些老裁判,他出一张牌,没人敢说什么,可是他们也是一步步用一声哨一声哨证明出来的。你总错,让人怎么信任你。责任是多方的,但更主要的是在裁判员,你自己要去争取到大家的信任和理解,为工作赢得一个好的环境。

(另外)有的舆论对我的同伴总是指责,出一点错误都不行,弄得他们脑子都乱了,不能专心地去执行规则。

中国新闻周刊:2002年的“龚建平事件”是中国足坛最大的地震,在全球的裁判界更是前所未有。作为国内最有发言权的裁判,你认为这个事件对今天的中国足球产生积极影响了吗?

陆俊:(很多事)足协根本管不了,足协只能进行行业的管理,代替不了法律。该由法律处理的时候,就要由法律处理。

当时和我一起吹第一场甲A的两个人(龚建平和王燕春),都比我小,但都没干到头。作为同行、战友,心里肯定不会好受,也很惋惜,毕竟培养一个好裁判不容易,但很多事把握在自己手里。

中国新闻周刊:错不在他一个人,但承担责任的是他一人。你不认为这对裁判不公平?

陆俊:这就是法律。有人说这不公平,我觉得并没有什么不公平,毕竟你做了。

我知道你们想问什么。很多时候钱是有人硬塞给你的,裁判并没有去索取。有时候也可能是收了钱,塞的时候多了,就成了一种习惯,但裁判还是按照比赛规则去吹的,最后比赛的结果可能引起了出钱方的不满了,就会有人跳出来指责裁判。其实裁判能左右比赛结果的机会很少很少,根本不能去主导比赛结果。

现在骂裁判还是轻的,再往后发展(裁判会遭遇什么)就难说了。

中国新闻周刊:裁判不该是责任的最大承担者?

陆俊:如果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裁判员,他能够承担,那就好了。这事出完后,中国足球的环境就该好了。但事实不是这样,俱乐部现在罢赛,只能比过去更有过之,更不遵循规则。

中国新闻周刊:现在国内足坛的公信度降到最低,会不会你怎么吹都不能让球迷满意?

陆俊:是这样。他认为你没错,都要嘘你。说白了,有些球迷也参赌。现在我感到很奇怪,为什么主队赢了,球迷还骂你?为什么啊,因为他输钱了。所以一个裁判要想成长特别难,尤其是在中国。

中国新闻周刊:你也因此在上海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待遇”……

(10月17日,在上海国际vs上海申花的比赛过程中,陆俊被上海国际俱乐部高层怀疑吹黑哨,并招来国际总经理拳头相击。陆俊曾一度罢吹下半场比赛。后将比赛吹完。

事后舆论认为,可能有人想逼迫陆俊把比赛停止,使比赛结果有利于其中一方。)

陆俊:我到现在都不明白是为什么。现在参赌的人太多了,记者、俱乐部高层,他们没有资格说什么裁判赌哨之类的话。

我(当时)也可以走开,没人拦着我。但那就是逃避,我自己都不会原谅自己。

我想去给大家讲解规则,这比做裁判作用大

中国新闻周刊:现在环境那么不好,为什么不趁这次国际组退休,干脆从国内也退了?

陆俊:(坚定、快速)不行。退不下去。你问我原因,我也说不出来。

我能决定去留。但决定退了会非常痛苦。退出国际裁判是因为到了年限,被逼无奈必须退。但只要中国足协同意,自己的体能还可以,我现在绝对割舍不下。

中国新闻周刊:骂裁判的人这么多,你舍不得什么?

陆俊:你肯定不理解。北京市就有很多基层裁判,因为自身能力,一辈子连国家级都上不了,可是他还干着,就是因为喜欢。有很多裁判到临死都还惦记着这份工作,这在国内很多,只是大家没有去正面报道过。只能说这项工作太有吸引力,只要干上了,就没法割舍了。

一个人能把足球裁判干下来,还必须有坚韧不拔的毅力。

中国新闻周刊:在中国做裁判尤其难?

陆俊:我孩子17岁,他根本不看足球。就因为5岁看球时,我出了张黄牌,人骂我,他接受不了,在他眼里爸爸永远是对的,小孩心灵受到了极大的创伤。

在单位,你永远是不务正业的,单位领导肯定不满意。(注:中国裁判都是业余的,一般都有另一份较稳定的工作)。

这种感觉你真不知道。但这东西太奥妙了,每场比赛对于裁判来说都是新的,这个职业绝对不能拿金钱去衡量的。

中国新闻周刊:如果离开了裁判,你会做什么?

陆俊:我想去电视台。我发现大家对规则理解太浅,包括现在的体育专业记者。我去讲解规则,这比我吹一场比赛的作用要大。

上一篇:培训中心后勤工作总结下一篇:班组是企业最基本的生产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