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健康的心理

2024-08-03

如何培养健康的心理(共8篇)

1.如何培养健康的心理 篇一

只有心理上是健康的,才能体会生活的幸福,健康的心理是需要从小培养的,那么如何培养健康的心理呢?

首先,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才会有奋斗的目标,才会有学习、工作的动力。用辩证的世界观来对待生活中的矛盾,才不会因眼前的挫折而退缩,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

其次,在接受现实,认识自我。

如果一个人对自身所处的环境都不了解,就会四处碰壁,甚至不能生存。然而只了解自身情况和周围环境,却不能接受现实,最终的结果就是将自己封闭,逃避现实。只有正确认识自己,认识自身能力之后,才能根据现实的情况确定自身发展之路。现实是根本,只有立足现在,展望未来,才能有所发展。家长要让孩子了解社会,理解父母,更要让孩子知道家庭的状况,明白自己的家庭在社会中的位置,教育孩子不去追求奢华的生活,以自食其力为荣,更不要因家庭的贫困而抬不起头,认真地面对现实,以实际行动来改变现实。

最后,在参与社会,参与生活。

孩子经常会有恐惧心理,害怕与人接触,害怕参加社会活动。这时家长要及时鼓励孩子,帮助孩子消除恐惧心理。例如,多带孩子出去走走,让孩子亲眼看看社会并不是那么可怕和不可亲近。还可以让孩子参加一些社会团体活动,参加同学组织的晚会、郊游,参加夏令营等,使孩子从团体活动中得到乐趣,得到友谊和信任。家长还可以让孩子多参与些家庭活动,如购物、做饭等,从中也可以体会生活的滋味。“重在参与”,积极的参与会使孩子性格开朗,拉近与他人的关系,从而改变孩子对生活的态度。

另外,稳定的家庭关系是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对青少年犯罪的调查中发现,单亲家庭的青少年占有很大的比例。在实际的学校教育中,单亲家庭的孩子常常表现出性格孤僻,情绪不稳定,学习成绩不好等特点。更为突出的是,教师甚至可以从孩子第二天上学时的状态中看出父母在前一天是否吵架。这就说明稳定的家庭关系、和睦的家庭对孩子的心理是多么的重要。

2.如何培养健康的心理 篇二

一、学生方面的因素

1. 心理压力过重。

因为竞争通常能检验出竞争者的知识水平、用功程度和能力高低, 所以这也是学校经常采用的评价方式, 家长和学生对评价的结果都很重视, 容易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 特别是过度紧张, 往往就会影响竞争效果。

2. 竞争信心不足。

竞争随时都有, 而且要求人人参加, 就会有部分学生在竞争前没有做好充分准备, 在竞争中一旦遇到较难的试题或项目, 就会不安、紧张甚至沮丧。

3. 对竞争不正确的态度和认识。

竞争很多时候不是看结果如何, 而是要孩子在竞争中得到锻炼, 但是有的学生把竞争的结果看得过重, 看作是衡量自己聪明不聪明的唯一标志, 老是担心自己不行。

4. 受性格的影响。

有一些孩子生活在家长老师的保护伞下太久了, 胆小怕事的性格已经形成, 做事情总是放不开手脚, 对竞争更易产生高度紧张感, 造成竞争失利。

5. 怕吃苦、怕动脑筋、贪图享乐, 不愿或害怕参与竞争。

现在的孩子家长包办代替太多, 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 自己能做的事也不去做, 更不用说参与激烈的竞争了。

二、教师方面因素

1. 偏爱优等生。

平时的各类竞赛都愿意让优等生参加, 甚至包括课堂上回答问题。这样, 有一部分学生就根本得不到锻炼的机会, 致使这部分学生产生自卑或胆怯心理, 不敢参与竞争, 或者把自己置身事外, 认为竞争是优等生的事, 与己无关。

2. 偏重智商高。

有些教师衡量学生是以智商为主。把智力方面的竞争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 致使一些学生其它能力难以得到表现, 久而久之, 丧失了学习的信心。

3. 竞争项目很片面。

学校老师安排的竞争, 大多是工具学科, 而一些小科就不安排, 而且更注重文字、数字的结果, 没有给孩子广阔的空间, 展示自己的一技之长。所以有些孩子主科成绩不理想, 其他方面得不到肯定, 也就不想参与什么竞争了。

三、家长方面的因素

1. 家长期望过高。

家长的期望本应是激励孩子发展的巨大力量, 但是脱离孩子实际的过高期望, 往往让孩子感到高不可攀, 害怕失败, 一旦失败, 就会感到不安, 缺乏自信心和成功感。竞争不是每一次都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的, 一旦失败, 家长失望甚至责骂, 都会让孩子从内心讨厌竞争。

2. 娇宠、放任和专制。

家长对学生的宠爱会使学生不愿意独立思考, 依赖性强, 意志薄弱, 缺乏心理承受能力, 缺乏进取心;而放任自流会使学生散漫, 上进心不强;专制的环境易形成学生胆怯、自卑、退缩等不良性格。

针对以上原因,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我们应该从多方面去培养学生健康的竞争心理, 使学生学会竞争、善于竞争。

一、引导学生树立信心, 敢于竞争。

良好的竞争心理素质中, 自信心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学生如果对自己有信心, 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各种活动中去, 就更容易发挥出自己的能力和水平。要让学生理解一次失败并不等于次次失败, 失败乃成功之母。可以开展“找优点”的活动, 让学生找自己的优点, 找别人的优点, 了解自己也是有闪光点的, 从而增强自信心。同时, 要引导学生虚心听取父母、师长和同学的劝告, 发扬优点和长处, 纠正缺点和短处, 这样就能避免对自己做出过高或过低的评价, 从而以正确的定位参与竞争。

二、让学生学会方法, 善于竞争。对学生进行“蒙难”教育, 提高学生意志品质, 使学生明白, 在人生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困难, 但只要持之以恒, 就能获得成功。教师要兼顾各种学生, 让他们都能参与到适合自己的竞争中去, 使他们的意志品行都得到锻炼, 同时教师还要兼顾各个方面 (德、智、体、美、劳) 的竞争, 防止一些学生其它能力难以得到肯定, 久而久之, 以平静自如的心情投入到竞争中去。对性格较内向、不敢在公开场合表露自己的学生, 可以通过逐步训练的方法, 从个别、几个人逐步到群体的这种方式, 使其逐渐适应。面对竞争, 学生往往会紧张、担心, 所以必须引导学生保持情绪平稳、意志坚定、不畏艰难, 凭借坚实的知识基础和过硬的本领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争取在竞争中取胜。如果在竞争中遭受挫折和失败, 那也不必灰心丧气, 而应总结教训, 争取新的成功, 具体可以这样做:

1.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的教育和训练, 使学生明白, 在成长的过程中, 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困难, 但只要持之以恒, 就能获得成功。

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态度, 充分相信自己, 学会放松自己的方法, 以平静、自如的心态投入竞争。还可以针对具体情况指导, 如比较内向、不敢在公开的场合打开自己的心扉、在班里不受注意的学生, 对他们的教育就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悄悄进行。

三、不断改进教育方法, 教会学生竞争

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 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业务水平;教师应具备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能力;尊重学生, 学生就会产生自尊和自信, 觉得自己在这个团体中, 在这个世界上是有能力的、有用处的、有价值的人。如果这些需要受挫, 学生就会产生自卑感、无能感。

教师还应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重视每个学生。学生的能力是多方面的, 有的学生尽管学习成绩不佳, 但有其它方面的才能, 教师应尽力为他们提供表现能力的机会。例如, 有的学生语文、数学成绩较差, 但体育较好, 我们就应该鼓励他参加运动会, 那他一定会取得好的成绩, 为班级争光。与此同时, 应该因势利导, 鼓励他将比赛的劲头用于学习, 促进他学习有所进步, 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四、注重家校联系, 增强学生的竞争力。

通过家校联系本、家访、电话、家长会等与家长密切联系, 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 使家长配合学校的教育, 共同培养学生的健康竞争心理。

1. 家长要给子女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生活环境, 使子女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

2. 教师要提醒家长要让子女保持良好的学习情

绪, 不能对子女要求过高, 不能采取粗暴的手段, 否则会造成过重的心理压力和逆反心理。

3.如何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篇三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接受学习的模式。儿童所学的东西的全部内容是以确定的方式由家长或教师传授给学生的,学生无需进行任何独立的发现。而只要接受。这就是称之为“授人以鱼”的教育方式。但是我们所需要的是“授人以渔”的方式。

一、培养善于探索的精神

这是一节一年级的识字课,我在学生感知了课文内容,基本识记了一、二类字,并利用“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做例句进行了“谁在哪里干什么”的说句训练后,设计了一个游戏来巩固“谁在哪里干什么”的句式。我出示了一块画有结满了词语果子的智慧树的小黑板,并在黑板上画了几个盘子,对大家说:“现在我们要把智慧树上的聪明果摘下来,放在盘子里,作成‘谁在哪里干什么的水果拼盘,小朋友可以自由组合,几个人一组,先商量好了再上来,看看哪个组的拼盘做得又漂亮又新颖。”

教室里先是一片寂静,这时有几个大胆的学生走上了讲台,顿时,教室里热闹了起来,黑板上每个盘子前都挤满了学生。不一会儿,学生已经顺利地拼出了“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小鱼在河里游。”、“鸟儿在天上飞。”和“爸爸在家里看书。”这几句文中出现过的或按常规思维不难拼出的句子。

我从一个盘子里拿起“我”和“坐”,对大家说:“刚才大家拼得真不错,不过,我们再想想办法,还能拼出更有创意的拼盘。除了‘我能在小小的船里坐,还有谁能在呢?我在小小的船里除了‘坐,还能干什么呢?”各小组的学生又七嘴八舌地议论了起来,随着词语果子位置的调动,盘子里出现了“爸爸(小鱼、鸟儿)在小小的船里坐(看书)。”、“我(小鱼、鸟儿)在家里看书(坐)。”、“我(小鱼、爸爸)在天上飞。”、“我(爸爸)在河里游。”等充满了想象活力和纯真童趣的优美句子。从此例我们看到尝试教学法激活了儿童自身的潜能,应用尝试教学的手段,发展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树立充分的自信

在教《乌鸦喝水》(苏教版小语第二册)这篇课文时,当乌鸦想出了用小石子放进瓶子里让水升高,终于喝着水了,我继续问:“还有哪位小朋友能帮乌鸦想想办法,让它能喝到瓶子里的水?”有的小朋友讲:“那还不容易,用杯子灌!”“乌鸦是动物,它没有手怎么拿杯子呢?”“是呀,乌鸦没有手,乌鸦又小,拿不动杯子,怎么办呢?”老师不断提出问题,学生不停地对每一种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它的合理性和可能性,对同伴的各种意见进行分析思考,争论和批评,“办法”越来越多,不管是合理不合理,不管是可行不可行,教师都给予肯定,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思维的潜能。目的在于培养他们的自信,是让他们在尝试成功中感知到什么是自信。孩子在课堂学习中难免会有困难、差错、失误,尤其是那些学习困难的孩子。教师如何对待很重要,冷淡、责怪、不适当的批评往往都会挫伤孩子的自信心,而一旦丧失自信心,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大削弱,对语文学习也就提不起兴趣了。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习困难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取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动起来,使课堂真真实实地活起来。如何有效提高弱势群体的学习积极性呢?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分层教学,即经常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孩子回答一些很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基本题和练习作业,如果全部答对了、做对了或者答对了、做对了其中的一部分,就立即加以表扬,表扬他进步了。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提高训练要求,让学习困难生在不断的训练中获取点滴的长进,体验成功的快乐。另外,对于学习困难生我还经常作出一些模糊的激励性评价。“你的看法很独特!”“你的分析很有道理!”诸如此类的评价,不但承认了孩子的进步,而且强化了孩子的进步,并使孩子在心理上也感受到进步。由此喜欢上语文老师,也喜欢上语文课。

三、增强受挫承受力

挫折是指个体为达到目标而进行的活动受阻。当客观事物使主观感受受到挫折时,人们会自觉不自觉地发生不同类型的心理反映。在教学中我们不但要让儿童尝试到“成功的喜悦”而且要让他们更多的尝试到“失败的痛苦”,只有在这些“痛苦”中他们的受挫能力才能获得加强。在把乱词排句的教学中,要求学生能正确地把词语排成一句通顺的话,如:“星期天——我和妈妈——去——公园——看花。”把词打乱了。我先在黑板上写了“什么时间”“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然后让每个小朋友拿一个词语卡片,根据上面的提示,扮演各种小动物,让他们做“坐火车”的游戏,然后让其他小朋友评一评,他们坐的车厢位置对不对,对了就练习几道题。乱词排句虽然是一个比一个较抽象的,排起来比较困难,但是我坚持他们“尝试失败”,让他们体验“失败”,使他们的受挫能力增强,逐渐感悟排序的方法。

4.班主任如何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篇四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一是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我国心理学家、教育家林崇德教授认为:“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化的过程中,起主导地位的是学校,主要是教师。”这明确地说明了要培养心理健康的学生必须首先有心理健康的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在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进入新世纪,学生们的健康成长日益成为学校、家庭和社会关注的焦点,由于学习竞争日益激烈,学习内容与实践活动的增多,家长的训斥、社会的舆论、老师的鞭策等,使他们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同时,也形成了较大的心理压力和心理障碍,但这些往往被我们所忽视。这无疑成为他们健康成长、学习进步的一大障碍。作为班主任,不仅要抓好班风建设,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而且要注意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培养学生对新的学习环境的适应能力。可以说,班主任是学生的最佳“心理医生”。

那么班主任如何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呢?在工作实践中,我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探索。

一、创设和谐的人际氛围

1、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心理环境建设的核心问题是群体领导者心理素质的问题。西方教育心理学对班级群体心理的研究就揭示了这一点。前苏联教育家契尔卓娃说:“教师心理素质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奖励和惩罚制度不能替代的一种教育力量。”只有心理健康的班主任,才会有心理健康的班级氛围。班主任是学生的榜样,班主任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着直接的影响。假如班主任情绪不稳定,工作缺乏热情,会使学生心灰意冷、无所适从,丧失上进心。

因此作为班主任,在工作上、生活上不论是顺利,还是挫折,始终要一如既往地热爱学生、热爱工作,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感情用事,用自己乐观向上的心境去感染学生,使他们始终保持轻松愉快的心境。在实践中,我努力使自己奋发向上的精神、豁达开朗的心胸、积极乐观的情绪、坚忍不拔的意志等,通过日常言行、师生关系和教育方式等反映出来,促使师生关系和谐融洽,努力创造适合班集体健康发展的情感氛围;积极提倡“爱的教育”,因为只有通过爱,才能培养爱。爱意味着尊重、信任、理解、关心。“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这就是真理。”我凡事多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了解他们的心声,以宽厚平和的心态关注学生的心理成长。

实践证明,班主任的心理素质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影响极大。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它能使学生产生安全感和愉快感,使学生易于得到感情的满足,并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因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引导学生和睦相处,建立良好的生生关系

良好的班集体是学生生活的乐园,是学生茁壮成长的土壤,对学生个体心理健康有相当的促进作用。因此,班主任要加强班集体建设,优化集体心理环境,以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促进心理健康发展。正如苏联杰出的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教育了集体,团结了集体,加强了集体,以后,集体自身就能成为很大的教育力量。”

我国著名医学心理学专家丁瓒教授曾经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实践证明:群体中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和谐的人际关系使人感到温暖,产生安全感;相反,彼此冷漠、互不往来、甚至仇视和猜忌的人际关系使人产生压抑和焦虑,导致多种心理问题,影响身心健康发展。因此,班主任老师应指导学生学会交往。

我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创建班集体的过程,正是班集体人际关系网络形成的过程。在这一形成过程中,作为班主任,我首先力求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位学生,以求为班集体营造一个和睦共处、合力向上的氛围。我在实际工作中坚持给每位学生以真诚、纯洁的关怀,有效地消除学生中的对立情绪,改善不良的人际关系,公正消除不健康心理。其次,我实行了班级民主,让学生自由选择角色位置,使学生人人有岗位,为学生创造尝试自身力量的条件,使学生在丰富的人际交往过程中,感到自己确实是集体的一员,为集体所需要,而且必不可少,从而产生情感上的满足、愉悦,使学生个性在班集体背景下得到健康发展。这样,使大多数学生获得了集体生活中的自主权力,同时学会沟通、关心、合作和竞争,既满足了学生自我表现、自我创造的需要,又提高了每个学生的责任感和主动性,使班级中人际关系具有合理结构和良好气氛。

二、营造良好的教室环境

现代学校以班级授课制为基本模式,学生在教室里上课、交往、参加各种课余活动,度过在校的大部分时间。因此,创建一个和谐、整洁、充满美感和富有教育因素的教室环境相当重要。它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一种无形力量。良好的教室环境能给人以清新舒适之感,产生积极健康的心态,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它会象一个磁力场,使学生身在其中就会不知不觉地被“磁化”。

我在教室的环境布置中,充分利用黑板报,向学生传授心理卫生知识、介绍心理疾病的危害,阐明心理健康的重要,这样可以预防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教室内设立的心语信箱,用来解答学生在思想上和生活上的一些疑难问题,为学生提供了倾诉内心烦恼、寻求心理援助的补充渠道,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自己,达到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我还围绕班级奋斗目标,设置了“比比谁的红星多”竞赛表、“瞧!我们真棒!”班级风景线等,形成一种德育、心育和美育的氛围,对班级学生的行为起了导向、激励、规范的作用,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熏陶和鼓舞。我努力“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来实施教育,甚至让每块墙壁都会说话”(苏霍姆林斯基语),来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

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中,我们可以看到,儿童的活动,特别是合作的活动对于品德心理发展的重大作用,是心理发展不可少的条件。班集体具有良好的社会心理气氛,是通过集体中共同活动与交往,在集体目标、心理情绪相互认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我们所需要的人才必须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而集体生活有利于克服孤僻、自私、脆弱等不良特征,有利于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合群、自制、顽强等品质。所以必须在实际生活中去培养,必须在集体活动中去培养。

活动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源泉,因此,我在实际工作中就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身心特点,精心设计、巧妙安排一些生动活泼、健康积极、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满足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激发他们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耐心、坚持、克制、勇于战胜困难等良好意志品质。如在工作中,我发现有些学生非常乐于与人交往,但交往常常失败,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们不容易接纳他人,容不下别人一点点不足。我就组织学生开展“谁也离不开谁”的活动,让学生体验到“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从而促成合群、协作行为的产生。这样的活动,有着不需要刻意营造就存在轻松愉悦、和谐的氛围。在活动和交往中我引导学生互相关心、互相学习、互相激励,借助于集体的力量,影响和教育学生,培养他们优良的个性品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就利用学生一般崇敬英模的心理引导他们向英雄人物学习,自觉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品质。如请来英雄人物举办“报告会”,开展以实际行动向英模学习等活动,来培养他们的健康心理。

四、把握适当的教育契机

教育契机,它常表现为一种特定的教育环节和某一特殊的生活瞬间,把握好教育契机,对促进学生的

心理健康发展也是十分重要的,班主任要善于把握。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儿童是怀着要好好学习的真诚愿望来上学的,这点愿望好比是一点明亮的火花„„但这点火花是微弱的,毫无保护的,因此,也是最容易熄灭的”。因此,作为班主任,可以在一开学就抓住这学生赖以获得成长和发展的“火种”,为他们创造一个乐于进取的环境,促使其在新学期开学的第一天,就有充分信心去完成今后的任务。

奥运会、残运会、亚运会等体育赛事,都是学生十分关注的大事。运动员为祖国争光,夺得的每一块金牌背后都有令人感动的故事,而这些恰恰都是活生生的最好的心理教育材料,它告诉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超的竞技水平才是夺得金牌的根本保证。这也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好时机。

又如:校园内的竞赛、接待参观、听课或外出活动等。每次活动前的动员、教育,都是教会学生如何保持良好的心态,以不变应万变,表现最完善“自我”的最佳时机。如果班主任在工作中能够敏锐而准确地把握这些特定的教育“环节”和特殊的生活“瞬间”,转瞬即逝的教育契机,适时而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就能大大提高我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效。

五、当好学生的心理医生

有关资料表明,近年来,存在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学生人数呈越来越多的趋势。据统计,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因而心理问题引发的恶性案件也屡屡见诸报端,震惊社会。作为班主任,我们更应该高度警惕,高度重视,努力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增强承受各种心理压力和处理心理危机的能力。通常学生把自己的心理问题隐藏在心,能主动想老师暴露心理问题的学生是不多的,鉴于此,班主任要细致地观察学生的日常举动,深入地了解其心理状况,随时发现问题,以便及时处理。

对学生心理上的共性问题,可以建议学校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对个性心理问题,班主任可以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来决定。如;性格外向的学生如有心理问题,班主任可以运用心理咨询这种方式来帮助他解决;而性格较内向的学生如有心理问题,一般不会主动找上门来,班主任则可以运用心理辅导这种方式,主动去辅导他,深入细致地了解他,以敏锐的眼光发现问题,并从他的行为表现上分析出他存在的心理问题,从而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克服心理障碍。

此外,班主任还可以在日常教育工作中,有意识地渗透唯物辨证法的观点,帮助学生全面地分析自身,分析班级,分析社会的一些现象,减少片面性,也可教学生学会一些心理自救术,如自慰法、移情法、幽默法等。

六、细心观察,了解学生的真情

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因素很多,而且由于环境、性格、性别等方面的差异,每个学生对同一问题可能会做出不同的反应。对于这一切,班主任一方面要根据每个学生的情绪变化和行为举止窥测其内心深处的变化;另一方面要通过谈心活动,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使学生无所顾忌,愿意向教师倾诉真情。正如裴斯泰洛齐所说:“每一种好的教育都要求用母亲般的眼睛时时刻刻准确无误地从孩子的眼、脸、嘴、额的动作来了解他的内心情绪的每一种变化。在找到了产生心理障碍的根本原因后,我们再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七、以诚相待,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调查显示:在回答“我碰到问题首先找谁商量”时,寻找同伴的占70%,寻找父母的占10%,寻找老师的占8%,其它占12%。这表明学生碰到麻烦,首先想到的是伙伴。因为家长、教师往往以教育者的身份出现,居高临下,学生的心灵很难畅开,也就很难沟通、理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产生的心理问题,由于得不到及时、正确的疏导,往往会对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有损于他们的健康成长。作为班主任,如何才能让学生消除其对师长的畏惧、隔阂呢?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可见,我们教师平时不能以师道尊严摆架子,只有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把学生当成知己的朋友,对他们充分地加以信任,这样学生才会把心里话告诉你,他们才会没完没了地向你倾吐心中的沉闷和不快。

八、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架起家长、教师、学生三方情感交流的桥梁

学生心理负担加重,不仅有着学校方面的原因,家庭方面也有着重要影响。有的家庭,父母关系紧张,孩子因缺少关爱而变得自卑、情绪低落,易冲动;有的家庭,父母工作忙对孩子无暇顾及,放任自流,导致孩子不求上进,自暴自弃;还有的家庭过分溺爱孩子,娇纵了孩子自私、任性、我行我素的心理„„以上家庭因素的影响,都可能导致孩子心理上畸形发展,在性格上孤僻、胆小、忧郁、人际关系不良,以自我为中心,不能与人合作等。这些都会危害着孩子的心理健康。针对这些问题,班主任应主动争取家长的支持,协同工作,共同研究和解决孩子们的心理问题。在实际工作中,我一方面利用家长会的形式,就共性问题与家长进行双向交流,以便沟通思想,相互配合;另一方面主要通过电话和个别谈话方式,就个别问题与家长取得联系,找出病因,密切合作,架起家长、学生、教师情感交流的立交桥。

5.单亲妈妈如何培养孩子健康心理 篇五

单亲家庭的小孩,在教育方面都存在大大小小的问题。尤其是身边的小朋友谈起自己的爸爸妈妈的时候,单亲家庭生长的孩子在心灵上,有着更多爱的空缺。单亲母亲在生活中需要一些技巧针对孩子进行教育。现在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单亲母亲教育孩子的好办法吧,你是单亲母亲吗?在教育孩子这一块,一定要掌握好诀窍。

专家认为单亲母亲带着孩子本来就很辛苦,当小孩渐渐长大的时候,你会发现教育他们会变得更加困难。单亲母亲教育孩子需要注意一些问题:当孩子渐渐长大,开始懂事的时候,其实母亲们已经没有必要再回避自己婚姻的问题,因为你的一再隐瞒,其实会造成孩子思想上更多的不理解。当你与小孩解释清楚,当初为什么选择离婚这样的方式,我相信懂事 的小孩,都是会理解妈妈的。

不管父母当初离婚的原因是什么,妈妈们一定不要一直在孩子面前说父亲不好,因为在孩子的内心深处,爸爸一定是一位伟大的父亲,假如这样的思想被你的言行打碎,其实对小孩子来说,是非常残酷的一件事情。其实作为母亲,就算已经离婚了,也应该在孩子面前,塑造一个伟大的爸爸形象,让他们觉得父亲是一位值得敬佩的人,这样一来就算身边的小 朋友提起自己父亲的时候,单亲家庭出身的孩子,也会很自豪地提起自己的爸爸。

一定要跟孩子解释清楚,妈妈爸爸离婚是大人们的问题,绝对不是因为不爱小孩了才选择离婚,让他们知道不管父亲在不在身边,都一样非常的爱你。有时候可以多让爸爸与孩子们见面,相信每个孩子在需要母爱的同时,也缺少不了父亲的爱。

有些母亲心胸比较狭隘,不愿意让小孩与父亲有任何的接触,这样的做法是非常不正确的,不仅仅剥夺了孩子拥有父爱的权利,还会让小孩产生对母亲的不理解,甚至有抵抗的心理。现在很多聪明的小孩,都是因为有着父亲的教育,也能够培养小孩更加大胆的一面。

当父亲答应带孩子出去玩,却因为临时有事情不能够赴约,这时候母亲一定不能一直在孩子面前责怪父亲不守信用,因为这样就会造成父亲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了。妈妈们其实可以请孩子的叔叔或者舅舅来代替父亲。小孩子毕竟年纪比较小,有人带着他一块玩,就能够将不开心的事情,忘记。

对于单亲的小孩,很多长辈都会非常的疼爱,也许是因为缺少了父亲,所以想要用尽全力,让他们感受到爱的存在,但是疼爱也需要有一定的界限,不然就会变成溺爱,孩子一旦习惯你所给予的,慢慢地就会要得更多,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不好的习惯。

单亲母亲教育孩子的过程,肯定会比平常的家庭来的辛苦,但是既然已经选择,就要做到母亲的应尽的责任,以上的几点建议希望能够对单亲妈妈们有所帮助,也希望在未来的生活中,能够与孩子做好朋友,成为他们诉说心事的对象,相信这样的关系,能够促进母亲和孩子之的情感,亲密无间其实很简单。当孩子长大之后,一定会懂得母亲的不容易,将会更加努力,来回报您。

6.浅谈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篇六

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李燕丽

摘要

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培养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任务义不容辞。童年期是一生中学习活动奠定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的重要时期,也是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以及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标准,提出相关的培养小学生心理健康措施。

关键词:培养,小学生,心理健康

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在很多小学开展起来,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教育中占着重要的意义。首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有助于塑造小学生健全的人格;同时也是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首先我们应明确心理健康是指心理形式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相对稳定状态,将小学生的健康的标准简要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① 学习生活适应良好。表现在:学生能够成为学习的主体,表现出自己学习活动的主人和探索者,能从学习中获得满足感并从中增强自信心,使自己充分相信的能力;对学习有头趣,上课能专心听讲,乐于开动脑经,其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智力因素均得到良好的发展,智力水平达到或超过同龄儿童的正常水平;学习成绩较为稳定,对达到学校生活的多种要求并不感到十分困难,如独立完成作业;在学习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会自己制定学习计划,独立思考,按时完成作业,经常复习,预习功课并长期坚持努力学习;学习中遇到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如忧愁、恐惧、悲伤、考试前的焦虑和教师提问时的紧张等,能摆脱困扰并进行合理调适。

② 能够正确评价自己。对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能够有所了解,对缺点与短处也略知一二。小学生会在头脑中形成“我是一个较聪明的孩子,只是有些调皮”的观念,也会反躬自问:“我在某方面的情况与别人相比怎么样?”他们从父母、教师、书本上获得的是非观念及其价值观比较来判定自己,并希望得到别人的赞同与认可。心理健康的小学生能虚心地、批判地接受别人的评价,被表扬时不骄傲,被批评是不自卑,能客观正确地认识自己,并力图改正自己的错误和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

③ 初步具备自控能力。小学生在自控能力方面无法与成年人相比,但在没有干扰(如噪音、忽然出现新奇的事物)的情况下,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做事有一定的耐性与毅力,如在没人干扰的情况下,能坚持自己完成作业。如果下学生在无人干扰的情况下,无法自己控制自己,碰到小小的问题就打退堂鼓,那是心里不健康的表现。④ 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心理健康的小学生对于新鲜事物、新任务充满了热烈的好奇心,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尝试的欲望。他们不断扩展自己的生活范围,乐于接触他人和新鲜事物,从中获取一些新的经验,体验其中的道理与艰苦,如凡事喜欢多问几个为什么。

⑤ 愿意与人交往,人际关系和谐。小学生的人际关系主要涉及亲子关系、师生关系与同伴关系等,心理健康的小学生与人交往时,既能注意到对方的要求,又能适当满足自己的需要,表现在喜欢参加集体活动,乐于帮助他人,被同伴喜欢,尊重父母,不回避与老师的交往,在公共场合遵守公共秩序,懂得只有尊重与关心他人才能得到回报,良好的关系只有在相互信任、尊重和关心中才能获得发展,不以表面印象来评价自己,不将自己的好恶强加给他人,能采取积极主动的方式与人沟通。

⑥ 行为方式与小学生的生理年龄、性别相符合。小学生的行为特征应该是天真活泼、淳朴中夹带着一些顽皮、任性和以自我为中心,如果一个小学生表现出与他实际年龄不相称的老气横秋,则应当引起家长老师的高度重视,另外,在小学阶段,儿童的性别意识较为淡薄,但男女学生的行为差异还是存在的。男孩子热衷于踢足球、打篮球,喜欢制作模型船、飞机等、喜欢看战争题材的作品;女孩子喜欢跳皮筋、踢毽子、喜欢布娃娃等手工制品,爱看《白雪公主》之类的童话作品。如果儿童的行为异化,即男孩子表现出女孩子行为,而女孩子的行为带有过多的男孩子气倾向,尤其是前者,将会给他们将来的心理健康留下严重的隐患。六、七岁到十二、三岁是儿童开始进入小学学习的时期。这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在小学低年级,儿童还有明显的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而小学高年级儿童随着心理年龄的变化,逐渐步入青春发育期。在教育的影响下,小学儿童的认知能力、个性特点都在不断的发展变化,表现如下:

① 小学儿童具有年龄阶段所有的学习特点:

儿童的年龄越低,学习动机越具体,儿童的学习动机更多地与学习活动本身直接联系,与学习兴趣发生联系或为学习兴趣所左右;小学儿童的学习兴趣是促使儿童自觉地从事学习活动的一种重要的推动力,与此同时在小学的学习活动中,儿童初步形成了对教师、集体、作业、评分等的学习态度。

② 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在整个小学时期内,小学儿童的思维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与不平衡性;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逻辑的过渡,存在着一个明显的“关键年龄”;逐渐具备了人类思维的完整结构,同时这个思维结构还有待进一步地完善和发展。

③ 小学儿童的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

在小学时期,儿童的自我意识正处于所谓的客观化时期,是获得社会自我的时期,在这一个阶段,个体显著地受社会文化影响,是学习角色的最重要时期。角色意识的建立,标志着儿童的社会自我观念趋于形成。

④ 小学儿童的社会性认知特点:

小学儿童的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从具体的片面的向抽象到较为全面的认识过渡。与此同时,随着儿童认知中的自我中心成分的逐渐减少,儿童对他人的认识也逐渐趋于客观和深刻。

⑤ 小学儿童社会交往性特点:

与幼儿相比,小学儿童的交往对象同样主要是父母、教师和同伴,但其交往关系与性质却与幼儿园有完全不同的特点。随着小学儿童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的不断增长,小学儿童与父母、教师的关系从依赖开始走向自主,从对成人权威的完全佩服到开始表现富有批判性的怀疑与思考,与此同时,具有更加平等关系的同伴交往日益在儿童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并对儿童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一、目前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唐慧琴等联合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大中城市的心理卫生工作者组成了全面22个城市协作调查组,采用阿肯巴赫和埃德尔布罗克编制的“儿童行为量表”中国标准化版对24013名4-16岁城市儿童进行的调查表明:小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因年级不同而表现出差异,从整体趋势看,三至六年级的学生学习方面的心理问题逐渐增多。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方面体脑不协调,不适应的学生逐渐增多,五年级学生问题最多,在人际关系的信任感方面,二至五年级小学生的问题逐渐增多,五年级逐渐增多,六年级明显减少。另外,小学生的人际建设性不断增强,在对社会自我、家庭自我、学业自我和自我认同上,小学至五年级学生的评价逐渐趋于消极,而六年级则有所回升。

(二)小学生具体心理问题的调查

①学习方面,比较突出的问题是缺乏学习自信、厌学、倦学与学习困难。

案例一:某小学生张丽丽,该同学在课堂上沉默寡言,经常神不守舍,对学习没有兴趣,作业也不按时交,有时甚至根本就不做;早上起床后不爱上学,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知识内容的加深,再加上父母外出打工,将其交给爷爷奶奶抚养,爷爷奶奶年级大又不识字,看管孩子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张丽丽同学学习成绩直线下降。

②在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比较明显,特别是以自我为中心,不遵守集体规则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还有比如紧张的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与师生关系等。

案例二:一天,老师收到了小明的谈心日记,上面写着:“高老师,我认为妈妈是世界上最令我讨厌的人,我不喜欢她,我恨她。真心希望她不要出现在我面前。”看了他的谈心日记,高老师很是震惊,小明的妈妈其实是一位非常慈祥的母亲,为什么小明会讨厌她、恨她呢?下课后,高老师找小明谈了下。原来小明的妈妈每天总是不停地叮嘱他应该做作业了,应该吃饭了,应该睡觉了,不应该吃零食,不应该到外面去,应该干这,应该干那......整天不停地重复着这些话,唠唠叨叨。昨天妈妈让小明早点睡觉就催了十几次,小明就越不听,恶性循环,就因为这些,小明和妈妈的关系越来越差。

③在小学的自我意识方面,常见的问题主要有:自卑、自大、自控能力差、攻击性强等。

案例三:某小学生五年级赵涛家庭经济一般,父母都是工人,母亲身体不好。赵涛从小就养成了自立自主的品格,自己吃饭、穿衣等,什么事都想“让我来做”;上学以后主动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和校外活动,很少让父母操心。小学三年级他就希望老师、家长不要他作为小孩子来看待。他在班级里担任管理生活的班干部,处处起着带头作用,每天放学后还要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人们都夸赵涛是一个懂事的孩子。

和赵涛同一班的另一个儿童叫王宏,与赵涛大不一样。王宏家庭条件优越,从小就享受到了“421”家庭小皇帝般的呵护,上学以后学习成绩还好,但是独立自主意识差,对成人、父母、教师过分依赖,对参加学校和班级各项活动不自信,不积极,适应性差,在没有成人监护下的情况下,就害怕发生危险与遭受失败。

④小学生在情绪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依赖性和固执、任性、抑郁、焦虑、紧张、青春期的叛逆、心理承受力差是小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案例四:梅梅今年八岁,可大家都说她是“人小脾气大”,因为梅梅一动不动就爱发脾气。只要稍有不顺心的事,她就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总要拿哪个人或哪个东西来出出气。她上课迟到受批评,回家后拿妈妈出气,怪妈妈没有早一点叫她起床;在学校值日时打扫卫生,地扫得不干净她怪自己扫帚破了不好扫,因此那扫帚发脾气;考试成绩不理想,她生老师的气,说老师出题太怪、太难、太偏,弄得她做不出来。而且,梅梅发脾气还有个特点就是怪别人不好,怪东西不中用,因而总要骂人、摔东西,把他们当成“出气筒”。比如考试不理想,梅梅会生气得把试卷撕得粉碎;和爸妈发脾气。梅梅还会摔碗、摔杯子,甚至写字不好她也会摔铅笔、扔本子,为此,班上的同学给她起了个名字叫“脾气大王”。

二、造成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1、社会原因:

①大众传媒的不良影响

大众传媒中不健康的内容是造成小学生心理行为不健康的重要原因。例如,近年来社会上的一些负面影响对小学生的冲击很大。西方一些不健康的暴力、色情影视内容的流入,还有网络、电视等,对孩子造成不良的刺激。由于缺乏辨别能力,一味模仿,也是造成小学生非正常心理的一大因素。②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

整个社会文化氛围上,心理学健康教育知识未全面普及,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尤其是在农村或偏远的地区,有些甚至根本从未开设过心理健康教育课,农村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很淡薄。③教育评价体系过于单一

社会评价教育体系的最高标准还是以分数为主,评价体系过于单一,没有重视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2、家庭原因

①农村留守儿童安全感缺失

在农村存在很多的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缺少父母在思想认识上以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父母情感上的关注与呵护,普遍存在自卑,性格孤僻,情感冷漠,逆反心理强,焦虑,学习压力大,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偏执,情绪不稳定等心理问题影响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案例一中的张丽丽同学的情况就是属于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爱。她厌学的原因主要是受家庭环境的影响。②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

在现代家庭中,一般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对子女的教育观念,态度,方法各有不同,有的家长过分溺爱,孩子从小受尽了家长们的溺爱,迁就,孩子容易养成任性,固执,自私,不合群等的不良性格。当上学读书后,会为一点芝麻小事而愤怒,与同学之间发生冲突,又受不了一点委屈,为了一点小事大打出手。案例三中的王宏就是受其父母过分溺爱,导致孩子永远长不大。有的家长则非常专制,不关心孩子的兴趣与爱好,部分家长在处理孩子问题时不注意方式,态度,采用责骂,甚至拳打脚踢,用所谓的“暴力方式”教育孩子。缺乏合计的教育方法,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让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压力。例如,案例二中大小明同学其家长要求孩子成为好学生,很少考虑孩子的意愿,想法,兴趣,能力,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孩子的身上,结果造成了孩子心理压力过大,缺乏自信,有些孩子甚至出现焦虑,抑郁等一系列心里问题,还有一种家长是采取忽视型,家长漠不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问题,只供孩子吃饱,穿暖,只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漠视孩子的心理健康。

3、学校原因

①教育观念的影响

部分学校对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关注不够,甚至是漠视,只求成绩高分,不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

②教学方式的影响

有些教师教育教学方法不当。对于调皮的学生犯错误,教师都会以我们成人的眼光标准去评价,不仅使得学生没有改正错误,而且还会使学生产生叛逆心理。案例四中的梅梅的行为缺乏老师的正确教育与引导。③校风建设问题

有些学校,尤其是山区小学缺乏积极向上的校风,班风,教风学风“四风”建设,没有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4、小学生自身原因

小学生自身条件和性格弱点以及其情感类型也是造成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一大因素之一。

三、针对以上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和结合造成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社会方面

①应严厉打击媒体中的一些非法暴力,色情内容,创造健康文明的网络电视媒体文化。②合理分配教育资源,尤其是农村山区学校应加大教育资源的投资力度,加强树立心理健康意识。

③教育评价应多元化。整个社会氛围上不应该只注重分数的提高,应关注学生的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让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家庭方面

①家长应莅临孩子的成长并与孩子建立良好和谐的亲子关系,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心,不能过分溺爱,也不能过分专制或者忽视,应让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不能包揽一切,即让孩子明白自己的事自己做,以平常心正视孩子的发展,不要给予孩子过大的压力。②家庭应注意正确的教育方式,创设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对于孩子的错误,父母应采取正确方式进行引导教育以及指导改正错误,端正其行为,培养其孩子美好的品格。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应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3、学校方面

①学校应转变教育观念,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设立专门心理咨询室,帮助有困难的学生解决心理健康问题。

②弘扬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开展各种艺术,文化,体育,科技等课内外和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多参加这些集体性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兴趣,活跃学生身心,达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师生关系,改善学生心理环境,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可以潜移默化的塑造学生的意志,性格,也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提高技能,也学会了如何与人相处。

③学校应创设良好的校风,班风,教风,学风“四风”建设,让学生在良好的校风校貌中,生理,心理,智力,能力等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7.浅谈如何帮助学生培养健康心理 篇七

一、注重竞争教育, 培养学生拼搏和合作的精神

二十一世纪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竞争成为时代的潮流, 要在竞争激烈的社会里不被淘汰, 仅仅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是远远不够的, 还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情感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一个人如果没有强烈的竞争意识是难以站稳脚跟的, 更不用说求得个人发展了。因此, 我们必须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在一个集体中, 合作是第一位的, 竞争的目的只是为了更好地合作。

现在有些学生往往个性很强, 喜欢以自我为中心, 对不同的性格、意见、态度难以接受, 这种情况既不利于学生的自身发展, 又严重影响班集体的团结合作。作为教师, 要善于发现问题, 抓住机会, 积极利用班会课、个别谈话和各种集体活动等形式, 让学生认识到宽容合作是一种美德, 是一个人有修养的表现, 是当今和未来社会人才必备的素质;让学生明白当今社会无论从事何种工作, 都离不开团队的整体合作, 一个人无论知识水平有多高, 能力有多强, 离开了团队的协作终将一事无成。

二、注重人格教育, 塑造学生宽以待人的品质

无论现代科学技术如何迅猛发展, 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有多大的变化, 都不充许, 也不可能使任何一个正常人封闭自己, 孤立于他人存在。经验表明, 不少具有心理缺陷、人格障碍或行为非常的学生, 起始都是由于没有能够正确认识他人, 对待他人, 正确处理与他人之间关系而造成的。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给予学生一个幸福的人生, 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 这是教育的理想, 只有将理性与非理性的教育结合起来才是完整意义上的教育。

现代教育要教会他们面对现实, 学会自信才会善待他人。善待他人就应该懂得站在他人的角度, 设身处地为他人设想。善待他人, 首先应有助人为乐、先人后己的优秀品质。善待他人, 应该懂得“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道理。应该懂得“水至清则无鱼, 人至察则无友”的人生哲理, 宽以待人, 严以律己。善待他人, 应该牢记祖训:“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是能够实施自我调节的重要条件。

三、注重成功教育,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如果我们必须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调节的土壤的话, 那么除了温馨的家庭之外, 便是需要一个团结、积极、向上的班级。否则, 不良的社会集体, 低劣、庸俗的网吧, 就必然诱惑着意志薄弱, 而又急需寻求心理“平衡”的青少年。

在对学生开展成功教育中, 教师首先要认识到:无论是优生或差生都有成功的潜能, 都有成功的愿望。如果我们对他们一味地强调严要求, 严管教, 不主动与他们接触, 不了解他们在生活上、学习上的困难, 不去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 就无法靠近他们的情感世界, 这样只能导致他们更加自甘堕落。有鉴于此,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 挖掘学生的潜能, 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营造成功的氛围, 培养他们成功的欲望。在学习中, 我们可以适时地给学生制定出各阶段的目标, 适当施加一些压力, 循序渐进, 使他们尝试每一个阶段的成功喜悦。我们在给学生体验成功的同时, 也应引导他们正确对待成功:不骄不满, 再立目标。

四、注重自我教育, 培养学生调控情绪的能力

控制情绪, 并不是简单的抑制, 而是重在自我教育、自我疏导、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培养学生自我调控情绪的能力, 这种训练的目的主要是要培养学生能正确地评价自己, 使学生能尽量觉察自己的情绪, 了解情绪产生的原因, 控制情绪的根源, 控制不良情绪的扩散, 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提高自我认识水平。

教师应该把指导和培养学生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作为德育工作的关键, 使学生在不断地认识和调节中, 时时纠正自己的偏差, 逐步地发展自我, 完善自我。全面、科学、正确地认识自我, 评价自我, 从而达到内化为学生心理需求和行为养成的自觉要求。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所谓自我教育, 就是用一定的尺度来衡量自己”。德育工作只有转变为学生内在要求, 转化为学生的自我教育时, 才能说取得了真正、积极的效果。

五、注重情感教育,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由于社会的、学校的、家庭的诸多因素, 青少年学生的情感世界呈现出五彩斑阑的新特点。这其中一些消极的不健康的情感有着“蔚然成风”的倾向, 应当引起密切关注。如:自私、懒惰;固执、任性;虚荣、好强;敌视、怀疑;放纵不羁;意志薄弱、不敢正视困难、面对挫折等。这些情感缺陷会给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带来障碍, 并危害到他们今后的生活。

教师应当掌握学生情感世界, 抓住不同年龄层次、性别差异培养青少年积极的情感, 克服消极的情感。提高青少年学生认识能力、分清是非、美丑、优劣、褒贬, 使其情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其次, 要创设情景, 加强实践, 使学生的情感体验与行动结合起来, 使用权情绪体验具有实际效果。再次, 培养学生学会控制和调节情感的能力, 学会自省、自律, 逐步地丰富青少年的情感经验。最后, 应该想方设法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培养他们的同情心、羞耻心、自尊心、责任心。社会需要人格教育, 需要有爱心、有良知的个人及稳定的家庭, 需要美好和谐的社会。

8.如何培养健康的心理 篇八

[关键词]辅导员学生健康心理品质

在班工作中如何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呢?我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创设“互爱”的班级人际关系环境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人的活动,无论是心理活动还是行为活动,都是由一定的环境条件所激发,其活动过程受环境条件所制约,而活动由反作用于环境,改造着环境条件。”而教育专家也认为,环境对学生身心的发展影响较大,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渗透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实践及社区教育之中。对于学生来说,接触时间最多的应该是班集体。只要班级人际关系融洽,就易形成民主、和谐、上进的情感气氛,就有利于学生间、师生间的思想、情绪、情趣、情操等的相互感应,并有益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为此,我着手抓了如下两个方面:

1班主任与学生的关系。

班主任是一个班集体的教育者、组织者和领导者,班主任必须关心和热爱学生。班主任是否关心和热爱学生,主要受其理想、信念、教育观点、职业道德和事业心支配,富于理性特征。而学生对教师是否尊敬和信赖往往是靠学生的主观判断和情绪体验来决定的,有很大的片面性和不稳定性。这样,师生之间就要多接触。作为班主任要经常深入班级,多找学生谈心,了解和熟悉每一个学生,体察学生的心理动态,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要让学生感受到你在关心和爱护他,在不断地接触过程中,学生时刻感受着你的温暖,心理距离逐渐缩短,这样学生的心理障碍和思想的片面性也随之消除,师生的感情更加融洽。班级稳固向前发展。

2同学之间的关系

同学关系主要指同学之间心理上的关系。在交往过程中,心理距离近的同学,心情舒畅,无所不谈。如果一个同学与班内多数同学有矛盾,他的心情不可能愉快,整天都会处于抑郁、孤独和忧伤之中。同学之间的这种关系是如何形成的呢?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缺乏心理沟通,是非标准不一,难以形成心灵的默契。对此,我教育学生要倾注对同学全心的爱,对待同学要有一颗宽容之心,对同学要以诚相待,以自己的真情去感动同学,并要增强自身的责任感。

二、让学生在活动中去锻炼,并体验情感

学生在活动中的意志力是在克服困难中表现出来的,并在克服困难中成长的。马克思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因此,为培养班集体坚强的意志品质,就必须把他们放在活动中去锻炼。困难和挫折好像是学生前进道路上遇到的一条条拦路河,作为班主任不应该背着学生涉水而过,而应该设法提供舟楫,让他们自己走过去。当学生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我首先帮助学生客观分析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保持沉着,面对现实,坚定信心,然后采取对策,排除障碍,毫不动摇的朝着既定目标迈进,最终实现自己的愿望。记得在今年的校运动会上,全班同学齐心协力,赛场上的运动员奋力拼搏,校道上的啦啦队热情加油,可总分排名竟是年级的尾巴,听到这个消息,全班同学不约而同地沮丧着脸。看到这种情景,我既高兴,又为他们感到难过,高兴的是说明每个同学都具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对此,我首先让全班同学找出这次失利的原因,然后商量对策,最后对他们说,只要尽力了就行了,今后继续努力。这时,全班同学又露出了充满希望的笑容。

三、正确对待学生的情感障碍及行为障碍等,给予学生及时的心理疏导

在班上,我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心连心、心里话、小小心理輔导员等活动,培养学生从不同的心理角度去寻找“打开心灵锁”的钥匙。作为班主任,我主要采用了三种方法来了解并疏导学生:

一是观察法。在自然状态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考察,即通过“听其言、观其行”来掌握学生的情况。例如:有的学生由于某种疾病上课精力不足,作为班主任应该观察到,及时地给予关心、体贴,并组织班集体帮助他,鼓励他多参加文体活动,注意锻炼身体。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意志力。作为班主任,只要勤于观察、善于观察,就能及时给学生进行疏导。

二是谈话法。通过亲自与学生交谈,获得学生信息,可以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和个性,跟学生的谈话方式有多种,根据需要可找学生个别谈心,也可找班干或小组漫谈,还可对全班进行专题谈话。无论哪一种形式,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注意谈话的态度,还要照顾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征。例如有一次,班上有两个女孩因一点小事而互相争吵谁也不理谁。这时,我并没有马上对两个孩子讲一番同学之间应该和睦相处互相理解体谅的道理,而是先让一个说完自己的理由,然后让他们面对面地说说自己的理由,这时候,两个孩子的声音越来越低,表情也越来越不好意思。最后两个孩子都对我说:“老师,我们俩都有错,现在我们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了。”这样一来,这两个孩子的心结也就解开了。

三是上好心理健康辅导的班会课。实践证明,针对班集体中近期出现的一些现象,利用班会课来医“心”、育“心”的效果非常显著。在上课时,我首先做到目标明确,围绕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发展健全人格的总目标,确立了一系列的子目标,如:协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业的提高。其次做到内容具体,有针对性,围绕学生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设计一系列的课题,例如:怎样提高自己的交往能力、如何正确地面对父母的责备等等。再次,要注意方法的灵活性、多样性、适应性、有效性,我常常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育内容的需要恰当的运用讨论法、认知法、活动操作法、表演和角色扮演法以及行为训练法。让学生在班集体中轻松、愉快、自由的气氛中学习,正确地认识自我表,调整自己的心态,提高抗挫折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上一篇:哈佛十大名言下一篇:看高校战疫示范微党课第十一讲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