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小企业会计核算

2024-09-12

浅析中小企业会计核算(共8篇)

1.浅析中小企业会计核算 篇一

浅析企业成本会计核算有关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成本会计方法也面临着重大的挑战。成本核算是企业管理和财务核算中最重要,也是最复杂的问题之一。

1.企业的管理特点决定其企业成本核算的现状

企业因数量众多而在国民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到来,掌握先进技术和管理知识的人员创办新兴的科技企业将呈不断增长趋势,其中将有为数众多的小型企业。中小型企业由于由于受到规模、财力和人力的限制,企业内部牵制制度、稽核制度、计量验收制度、财务清查制度、成本核算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等基本制度一般不完整,不系统,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会计信息数据采集不准确。我国企业的这些特点决定了他们成本核算的现状:

1.1企业成本核算账册设置不全

企业的成本核算,是根据企业的生产特点、管理要求、工艺流程而确定的,分别设置原材料、生产成本、制造费用、库存商品等会计科目,按照原材料的购进、生产的组织、产品的销售,以及相关费用的摊销或预提等分别进行核算,根据权责发生制和成本与收入相配比的原则正确归集产品成本、确定期间成本、结转当期销售成本,等等。

1.2企业采用综合成本法结转产品成本

这类企业一般没有在产品,采用综合成本法结转产品成本,年末库存商品的余额较小,本期完工产品成本通过估算得出,依据不可靠,理由不充分,随意性也很大,即使本期完工产品的成本根据账面记录得到,而企业往往将在产品的成本挤占到本期完工产品成本中去,导

致本期结转的完工产品成本增大。在成本结转的计算过程中,有时还会出现只反映金额,不反映数量或只反映数量,不反映金额的现象,到了年末,企业根据当期开票数量及库存实际数量进行倒轧账,来调整当年库存商品的余额和结转的商品销售成本,这种做法不仅掩盖了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非常损耗,而且将成本进行提前结转,直接减少了当期的会计利润。

1.3企业成本核算混乱

企业财务核算是进行税收日常管理与税务稽查的基础。混乱的成本核算,使税务机关无法了解企业真实的生产经营活动情况,很难觉察到企业的账外销售行为。企业成本构成的相关数据难以在同行业之间进行对比分析,使一些税收违法行为更具隐蔽性,税务机关无法对所得税实施有效监管;税务稽查时,数据无从查证,难以对成本资料实施查验,甚至出现尽量回避检查成本核算资料的现象,影响了税务机关对税收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2.现行企业成本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2.1成本核算程序不科学

按照现行成本核算程序,辅助生产部门将其发生的费用分配给某种产品要经过两次分配,采用两个不同的分配标准(先按一定标准分给基本生产部门,再按另一标准分结各产品),这必然使各产品所分配的辅助生产费用与各该产品的实际受益多少发生严重背离。

2.2成本计算对象不规范

从企业看,为使将来生产销售产品的耗费能够计量,从而与其收

入相配比,必须正确地确定成本计算对象,这对任何一个生产有形产品的企业都是必要的。确定成本计算对象,就是为了解决计算什么成本,费用由谁来承担的问题。但有些企业对这个问题看得并不重要,它们在成本核算中,不管生产产品的品种和规格有多少,统统地按一个成本计算对象来核算成本,结果必然是不管各产品所耗工费料费的差别有多大,计算出的单位产品成本却都相同,但由于各种产品的销售价格并不一样,因此计算出的损益就不真实。

2.3费用分配标准不适当

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于耗费的共同费用,应选用适当的标准进行分配,合理地计入按成本计算对象开设的成本计算单中。但有些小型生产企业不管分配什么费用,一律用工人工资作为标准,而实际上这些共同费用并不都与工人工资有关。

2.4产品成本计算不准确

有些企业,不管在产品有多少,一律不计算在产品成本当期所有的生产费用,全部由完工产品负担,月末在产品成本的计算无所谓。这样必然会造成当月末在产品数量较多的时候,当期发生的生产费用全部由完工产品负担,产成品成本就会虚增。而当月末在产品数量较少的时候,由于完工产品数量大,产成品成本又会很低,人为造成成本不实。

3.规范企业成本核算的改进对策

3.1具备条件的企业引入作业成本计算方法

现行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不能准确真实地反映各产品的成本水

平,因此必须加以改进。改进方法有二:其一是区分各种不同的制造费用,分别采用不同的分配标难。这种方法只能冶标不能治本,因为各项标准可能会因时因地不断变化。其二是从根本上改变现行的分配方法,对具备条件的企业引入作业成本核算。作业成本计算是以作业为核算对象,依据不同成本动因核算各个作业所耗的生产资源,计算出各个作业的成本,然后按各最终产品所耗用的作业数量将各作业的成本分配计人各最终产品,从而计算出各种最终产品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种成本核算方法。由于作业成本是从成本动因上寻找各项费用的分配标准,从而可以从根本上消除分配标准不科学的弊端,实现材料资源的节约。

3.2建立以责任成本为中心的成本核算体系

为了解决当今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使企业成本核算符合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防止成本核算混乱局面的出现,建立责任成本制度是有效的方法之一。责任成本制度是在企业内部生产经营组织系统中确定成本责任层次,建立责任成本中心,按责任成本指针控制成本耗费,传递、考核、报告成本信息,从而把经济责任落实到各部门,各层组织和执行人,按照经营决策所规定的目标,进行事前指针分解、事中行为控制和事后成效考核的一种内部经济责任制度。责任成本就是按责任归属,归集成本资料,计算责任者的成本。

3.3实现会计电算化、加强审计和社会监督的作用。

成本核算的工作量很大,涉及到材料的收发存核算、人工费的统

计与分摊、间接制造费用的归集与分摊、中间产品的成本核算等等,有些基础数据的形成甚至需要几个部门的共同认定,实现会计电算化,建立一个良好的信息和沟通系统可以及时、全面、正确地提供企业成本信息,并在有关部门和人员之间进行沟通。

总之,加强企业的成本核算十分重要,必须从源头上实施税收征纳的管理和控制。通过我国企业自身的努力和税务机关有力的监管,我国企业成本核算混乱的状况将在短期内得到有效改善,我国的税收征纳工作一定会取得明显成效。

企业的成本核算与管理,是成本会计和生产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成本核算与管理规范的制定与实施,相信我国企业的管理水平会有较大幅度地提升,企业效益也会进一步提高,从而增加我国企业的竞争能力和企业的整体实力,使更多的企业走出当前的困境,跨入先进企业的行列,为企业、为国家的发展尽自己应有的努力。

2.浅析中小企业会计核算 篇二

关键词:企业,企业会计,基建会计,设想

1 企业会计与基建会计分开建账存在的问题

1.1 分开建账造成会计主体不完整

钢铁企业中实行企业会计与基建会计分离的政策, 将生产经营这一完整的会计主体人为地划分为企业单位和基本建设单位两个会计主体, 造成企业会计主体不完整, 形成了“一个单位, 两个主体, 两套账本”的问题, 资金流向也形成“井水不犯河水”的格局。一方面企业会计账务只反映日常经费的往来, 不对基本建设的资金往来进行反映, 也不用对企业的基本建设资金投入进行反映, 只有当工程竣工完成并交付时, 按有关部门批复的自筹基建投资计划转出自筹基建经费, 形成固定资产转入企业单位会计账务中进行反映。这样对于一个新厂区建设需要相当长的时期才能完成的工程项目来说, 在整个项目竣工完成交付使用前长期不能清楚地反映工程项目的资金动态流转情况, 从而缺乏有效监管。另一方面基建会计账务按照相关规定开立银行账户实行专款专用, 实行其独立的会计财务核算体系和与企业会计财务完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完成资金收支过程。在基本建设项目完工前, 企业会计账务中没有反映, 使得企业会计账务的账面资产大大小于实际资产, 造成账实不符的现象。这不符合《企业单位会计准则》中“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单位自身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 记录和反映企业单位自身的各项经济活动”这一基本前提。

1.2 分开建账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

(1) 对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来讲, 要了解个单位会计信息不仅是企业会计提供的日常经济活动的经费收支情况, 还应该包括基本建设相关的经费收支情况。为了获取全面的会计信息就需要把企业会计信息和基建会计信息进行合并加工。这样一来对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增加了工作, 并且在合并加工处理过程中又多增加了一道人工处理环节, 这样增加了会计信息产生错误的风险。

(2) 对于企业财务管理来讲, 因为有两个会计主体、两套账、两套会计报表, 两个会计主体都通过各自的渠道上报, 一套报表都只是企业经济活动的一部分, 不能反映企业整个经济活动的全貌, 也不便于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和财务决策, 这种会计信息失真是一种制度性失真。

(3) 从会计信息来源来讲, 企业会计的核算和监督方法是建立在一套完善的财务控制制度之上的。但对基建会计的核算与监督则相对较弱, 在会计人员配备方面, 对于不经常发生的基本建设项目经济活动还很陌生, 还是在内部控制方面都表现出一定的不足, 个别企业甚至将基建财务作为一种调节手段, 将企业会计无法正常列支的项目人为地列到基建支出中, 加之目前企业财务审计主要针对企业财务审计, 对基建财务审计重视不够, 导致会计信息的质量无法保证。

2 企业会计与基建会计合并的设想

2.1 建立企业会计与基建会计合并的财务制度, 提高会计人员水平

企业基建财务制度尚不健全, 基建会计人员配备不足。由于部分企业领导将大部分精力放在日常管理上, 所以一般情况下对企业会计这块比较重视, 规章制度也在不断健全, 而对基建会计不够重视。发生在企业与基本建设有关经济犯罪案件足以说明这一点。另外, 基建会计人员的对基本建设项目相关业务了解不够, 不能适应当前企业基建会计发展的要求。企业基建会计基础工作出现不规范现象, 在很大程度上与基建财务制度不健全和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低下有关。因此, 建立一套使企业会计与基建会计合并后的财务制度, 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加强企业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当务之急。

2.2 在企业会计的基础上增设基建会计科目

(1) 在资产类科目中, 为体现基建专款专用, 应在企业会计账务中开设基建专户, 在“银行存款”科目下设“基建专户”二级明细科目, 使基建资金在基建专户进行反映;为进一步真实反映基本建设项目的进度, 应增设“在建工程”科目, “在建工程”科目下设“建筑工程”和“安装工程”两个二级科目。本科目按单项工程进行明细核算。工程完工后, 由“在建工程”转入“基本支出”, “在建工程”年末数表示尚未完工的工程投入。为反映对开发商的预付工程款及材料供应商的预付材料款, 应增设“预付工程款”及“预付备料款”科目;为正确反映工程项目, 不能直接记入“在建工程”的待摊费用, 应增设“待摊投资”科目, 设具体待摊费用为二级科目, 在整个工程项目竣工完成后将“待摊投资”科目的借方余额分摊到各个具体项目中给予资本化。在发生待摊费用时, 借记“待摊投资”, 贷记“银行存款基建专户”, 在分摊给予资本化时, 借记“在建工程”等科目, 贷记“待摊投资”;为反映工程项目中所需物资的往来, 应增设“工程物资”科目, 本科目核算用于基建工程物资的购买、领用和结存情况, 本科目按照工程物资的种类组织明细核算。购买工程物资时, 借记“工程物资”, 贷记“银行存款基建专户”等科目, 领用工程物资时, 借记“在建工程”、“待摊费用”, 贷记“工程物资”。

(2) 在负债类科目, 为正确反映借入资金应增设“借入款项”科目, 在“借入款项”科目下设置“基建借款”和“周转借款”两个二级明细科目, “基建借款”用来反映企业所举借的基本建设借款本金和利息的, “周转借款”用来反映教学上日常经费不足的周转性借款本金和利息。借款的利息支出本着“谁使用, 谁负担”的原则进行分摊, 有利于基建借款利息的资本化。企业取得基建借款时, 借记“银行存款基建专户”, 贷记“借入款项基建借款”。计提基建期间借款利息时, 借记“待摊费用”、“在建工程”, 贷记“借入款项基建借款”;基建项目完工后借款利息, 借记“基建支出”, 贷记“借入款项基建借款”;偿还借款本金及利息时借记“借入款项基建借款”, 贷记“银行存款基建专户”;本科目贷方余额表示未偿还的基建借款。为反映工程项目中完工进度形成的应付而暂时未付款, 应增设“应付工程款”科目, 发生未付工程款时, 借记“在建工程”, 贷记“应付工程款”, 到实付时借记“应付工程款”, 贷记“银行存款基建专户”;为反映在基建项目予以资本化的其他应付款项, 如工程项目中的人员工资福利等, 应增设“其他应付项目款”科目来反映。

(3) 在净资本类科目中, 增设“基建结余”科目, 并设置“已结清基建项目结余”、“未结清基建项目结余”两个二级明细科目。“基建结余已结清基建项目结余”明细账户贷方余额表示已完工且基建借款利息已经提取归还的基建项目资金结余, 结清当年年末转入“企业基金”账户贷方;“基建结余未结清基建项目结余”贷方余额表示已完工但基建借款本息尚未全部归还的基建项目资金赤字数, 需要以后年度安排企业结余资金偿还基建借款来弥补, 待结清基建借款本息后, 将本明细账户转入“基建结余已结清基建项目结余”明细账户, 再转入“企业基金”账户的贷方。

(4) 在收入类科目中, 为反映用于基建资金来源, 应增设“基建拨款”科目, 核算本年度财政基建拨款。其中“基建拨款财政基建拨款收入”核算国家财政部门为学校拨入的基本建设专款, “基建拨款上级基建补助收入”核算上级主管部门拨入基建补助款, “基建拨款企业结余基建资金”核算企业利用企业结余安排的基本建设资金。在取得上述收入时借记“银行存款基建专户”, 贷记“基建拨款”科目。年末将本科目全年发生额转入“基建结余”的贷方。

3 改革后基建项目在企业会计实现过程

3.1 将分离主体合并为一个完整的主体过程

为设立一个完整的会计主体。首先, 应根据《企业单位会计准则》、《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 (财建[2002]394号) 等有关会计法规的要求在现行的《企业会计制度》中进行改革制定出一套完整的新会计制度使日后的会计处理过程中可以做到有原则可遵循。其次, 将两个分离的主体合并为一个完整的主体, 做到“一个单位, 一个主”使单位法人明确责任。最后, 建立领导授权制, 授权不同的人对项目负责, 做到分工明确。

3.2 合并改革后会计业务处理过程

3.浅析企业环境会计成本核算 篇三

摘要环境成本是环境会计体系的一个重要会计要素。在传统会计的基础上,综合性地探讨了环境成本的构成、确认、计量、分配及会计处理等相关问题,希望能为企业和社会提供更真实清晰的会计信息。

关键词企业环境;会计;成本核算

一、环境成本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

1环境预防成本。即用于维护环境现状或防止出现污染和破坏而发生的环境支出,主要包括环保设备仪器的购置、环境监测等所发生的费用。

2资源消耗成本。主要指的是单位个体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自然资源的耗费及使用的成本支出,实际上就是将资源产品生产所耗用的自然资源以货币形式加以表现及量化的过程。

3环境污染治理成本。即对已经发生的污染和破坏进行清理和治理而发生的支出。

4环境补偿成本。即对已经发生的环境污染进行补偿而发生的支出。

5环境机会成本。主要包括资源闲置成本(包括闲置自然资源的补偿价值、保护费用、科研费用及有关损失等)、资源滥用成本。

二、环境成本的主要特征

1可追溯性。是指即使企业导致环境问题的行为在当时是合法的,或者说在当时有关的环境法律根本不存在,企业也应对其环境问题负有责任。

2相关性。是指企业对环境问题其他责任方的环境恢复成本、环境使用成本负有相关责任。即企业应对生产经营中的供应方的材料来源是否污染及破坏环境,销售对象深加工和消费是否会因本企业的工艺技术问题而污染破坏环境而负有相关责任。

3递增性。是指随着环境资产的日益稀缺及经济发展而导致的劳动力成本、研究治理成本上升,使企业环境成本必然逐年递增。

三、环境成本的计量

(1)机会成本法。环境资源的使用存在互斥备选的方案,每一种可供选择的用途对人们都是一种获利的机会,而这种机会所产生的获利量,就是另一种机会的成本。

(2)重置成本法。采用重置成本进行核算的前提是企业造成的环境污染无法得到有效治理时,将环境质量恢复到标准状况所需的费用作为该企业的社会成本。

(3)预防支出法。是指人们为了避免环境危害而将预防性的支出作为环境危害的最小成本。需要注意的是,在预防或治理环境污染的效果都能达到环境质量标准的情况下,预防支出法应该是所用各种方法中费用最低的方式。

(4)人力资本法。是专门用于评估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和劳动能力的损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的一种方法。

四、环境成本的分配

环境成本确定之后,接下来的重点就是成本的分配。传统会计在对环境成本进行分配时,常采用直接人工、机器工时等分配标准,导致了成本信息的扭曲,因此,新的环境会计体系下,可以尝试作业成本法来对环境成本进行分配。作业成本法(ABc)是指以作业为核算对象,通过成本动因来确认和计量作业量,进而以作业量为基础分配间接费用的成本计算方法。具体可分以下几步来加以操作:(1)确认耗用企业资源的所有作业;(2)为每一种作业提供一个成本驱动比例;(3)计算产品环境成本,即采用两步骤或多步骤地作业成本计算法计算不同的产品或流程应承担的环境成本。

五、环境成本的会计处理

1资本化处理。企业为预防环境污染和破坏而购置或建造的固定资产可按收益期分别予以处理:(1)收益期大于5年,并能形成有形或无形资产的支出,借记“固定资产”,贷记“在建工程”、“银行存款”,计提折旧时,将当期的预防性支出列入“环境预防费用”、“环境治理费用”等科目,贷记“累计折旧”;(2)收益期大于1年小于5年的环境支出作为递延资产分期摊销,借记“环境预防费用”、“环境治理费用”,贷记“长期待摊费用一环境支出”。

2计入当期成本法。(1)对于企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污染治理费,处理时可借记“环境治理费用”,贷记“银行存款”等会计科目;(2)对于企业因环保问题所支付的罚款、赔款以及其它损失,处理时可借记“环境营业外支出”,贷记“银行存款”、“应付账款”等科目;(3)对于企业为开发设计环保工艺、支付环境监测等所发生的当期费用,借记“环境预防费用”、“环境治理费用”,贷记“待摊费用”或“长期待摊费用”。

3作为环境负债处理。环境负债通常是由企业以往的经济活动造成的,须以资产或劳务偿付的潜在性义务。当企业遇到与环境有关的将来可能支付的费用时,能够合理而可靠地计量,可借记“环境损害费用”,贷记“应付环境费用”。

参考文献:

4.二级法人单位会计集中核算浅析 篇四

二级法人单位会计集中核算浅析

作者:王雪云

来源:《财会通讯》2011年第03期

二级法人单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是指企业对其下属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具有独立二级法人资格的单位,取消其会计部门,设立单独的会计核算中心,所有会计工作都集中在会计核算中心进行的一种会计工作方式。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可强化对核算单位财务工作的监督管理,确保资金安全、有效的使用,强化内部控制,从源头上治理腐败。

会计集中核算的基本运行方式

(1)会计人员的隶属关系与二级法人单位分离。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前,会计人员隶属于二级法人单位,工资、奖金、评先评优受到单位负责人控制。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会计核算中心的会计人员隶属于一级法人单位,在人事、工资关系上脱离了二级法人单位,在工作上只接受会计核算中心主任的领导,使会计人员的独立性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从客观上强化了会计人员执行财会制度的坚定性,有利于发挥会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自觉性。

(2)会计核算形式发生变化。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会计核算职能和资金管理转到会计核算中心。会计核算在形式上发生变化,而各二级法人单位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和财务自主权不变,即有关资金的筹集、分配、使用及资产管理仍由原单位负责。

(3)实行分别开户,分户核算。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各二级法人单位依然是单独的银行账户。独立的会计核算,取消了单位原有的会计和出纳,仅设一名报账会计,各单位发生的各类开支,在完成了规定的审批程序后,统一由报账会计到核算中心报账。

(4)会计档案集中管理。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各核算单位的会计凭证、账本等会计档案由核算中心负责保管。

(5)会计业务处理公开,知情范围扩大。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一笔会计业务处理,需经核算单位的经办人、证明人和部门主管、单位负责人签字后,再由报账会计将原始凭证报核算中心审核人员进行审核后,出纳付款,记账会计记账,复核会计复核,整个业务处理过程公开、透明。

会计集中核算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会计的决策职能被减弱。会计的职能除了核算、监督外,还有决策的功能,现在核算中心的主要工作仅仅停留在票据真假审查、资金支付、制证、编制报表、会计档案的保管上。记账会计要负责几个二级法人单位的账,业务量大,且置身于二级法人单位外部,不熟悉二级法人单位生产经营活动的实际情况,就不能根据所在单位客观经济情况研究财务行为和经济现象,无法及时为二级单位负责人提供有用的决策信息。

(2)财务工作重视局部的、暂时的合理性,忽视了全面的权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二级法人单位生产经营活动的积极性。会计集中核算在实际工作中,执行标准与实际操作往往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在报账工作中表现尤为突出。比较典型的是从事施工或监理等行业的二级法人单位,由于这些单位许多项目处在比较偏远的农村或山区,部分项目战线较长,标段多,跨多个行政区,工作人员在生产活动中往往难以得到正规的、符合报销条件的发票,而核算中心依照制度对不符合规定的又不予以报销,这样会引发核算中心与二级法人单位的许多矛盾,导致二级法人单位对核算中心工作的不满和抱怨,影响二级单位从事生产经营工作的积极性。

(3)会计责任不好落实。《会计法》强调单位负责人是本单位会计行为的责任主体,加大了对违法会计行为的惩治力度。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取消了各二级法人单位原有的会计岗位和会计核算职能。造成会计主体不负责会计核算业务,而负责会计核算的核算中心不是会计主体。对于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出现的违法会计行为,是由会计核算中心负责还是由单位负责,是以一方为主还是共同负责都没有明确规定。由于职责不明,给追究会计责任会造成一定困难。虽然在会计核算中心成立初期,二级法人单位和会计核算中心会签订协议书,但不可能将所有的重要事项都在协议中明确规定。当工作中出现责任交叉或模糊不清时,二级法人单位和核算中心会相互推诿,不利于工作开展。

(4)二级法人单位的财务管理难以开展。会计核算职能和资金管理权转到核算中心,与会计主体相分离。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相脱节,容易造成二级法人单位既不见钱,也没有会计,没有人为资金的管理、使用提供合理化建议,没有人利用财务会计资料进行经营活动分析。

(5)会计核算和财产物资分离。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财产物资仍留在二级法人单位,当财产发生变动时,不能及时反映在账册上,容易造成账实不符。

(6)报账效率低。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前,个人与单位的正常业务往来,可以直接在单位财务室办理。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各二级法人单位的财务工作都集中在核算中心,同样一笔业务,首先由报账人交给报账会计,再由报账会计到核算中心报账,由于核算中心涉及的二级单位较多,容易延长报账的时间。

会计集中核算的完善对策

(1)强化与核算单位的沟通,当好核算单位的参谋和助手。会计核算中心会计人员的工作不能仅停留在记账上,还应强化与核算单位的有效沟通,深入了解和掌握二级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参与重大经济合同和经济协议的研究,及时对单位经济效益情况或重大的会计事项进行分析评价,为单位负责人提供决策依据,当好核算单位参谋和助手。

(2)提高服务质量,正确处理好监管与服务的关系。在工作中,会计核算中心工作人员应本着优质服务的原则积极配合各单位认真做好财务工作。把握好原始凭证的报销尺度,了解各个工程的具体情况,正确处理好执行标准与实际操作的关系,根据实际情况,在不违背规章制

度的情况下,实事求是地处理好报销问题,做好解释说明工作,以保证二级法人单位正常业务活动的开展。

(3)落实会计责任。建立会计责任制,可由会计核算中心的主任和各二级法人单位负责人签订会计责任书,明确各二级法人单位负责人作为本单位会计行为的责任主体,对本单位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会计核算中心作为会计工作的主要承担者,是会计核算、监督的直接责任人,应当承担相应的连带责任。对外提供的会计资料实行严格的签字制度,当出现违法的会计行为,二级法人单位与会计核算中心共同承担会计责任。另外,二级法人单位和会计核算中心还应就运行过程中暴露的主要问题及时签订更为细化和完善的补充协议。

(4)及时反馈资金信息,提高二级法人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工作上,核算中心应根据各项财经法规及制度,认真做好各二级法人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及时记录、计算二级单位各种资金的增减变动及其结果。同时核算中心要主动向二级法人单位反馈资金信息,对往来款项及时清理,提醒二级单位组织清收,减少资金的不合理占用。在资金到账时,及时告知二级法人单位,并在月度终了编制货币收支统计明细表,使单位负责人能及时掌握单位现金流向,从而调整资金的使用计划,保证资金的科学调度与合理使用。

5.浅析中小企业会计核算 篇五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几乎所有的企业已经并不满足于短期间内的利润最大化,相反,他们已经开始看重企业的能力,企业更希望的是能够在长时间内实现竞争力的最大优势,只有拥有竞争力才有实例争取更大的利润,实现企业价值和利润的最大化。想要完成这一长期目标,就要有长久的坚持和合理的计划,我们要找到适合的策略来实现这个目标。但是,无论我们作何选择,成本的核算以及管理都是所有核算的内在中心,是一个最基本的内核。

一、成本核算的概念以及其在企业中的地位

在现代企业中,成本核算就是指一系列应用会计学公式和原理,借助现代化的信息化设备来搜集信息和做一些企业的销售分析。从而带动一系列企业的经营活动,以及这些活动所用的所有花费,对这些经济性的分析。在经济构架上找到企业的基本构成、经营水准、成本组成等等企业的基本状况。在了解了这些之后,就能够更加明确清晰的定制企业将来发展的策略。因此,可以说会计核算是企业的核心核算,而成本核算,正是重中之重。

一个好的管理体系,就是实现成本核算的良好环境。一个好的发展策略,能够带动企业向前发展,实现长期利益最大化,从而更快的发展,拥有十分惊人的竞争力。

二、企业会计核算中的成本核算的应用原则

成本核算在应用的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则:

1、成本核算的合法性。所有的计算都要符合法律法规,不合乎规则和法律的不能够计入成本,要求原始的记录是合理合法的,并且保存完整,记录细致。

2、相关性原则。就是说我们所计算的成本价格应当与我们所生产的产品有直接关系,与之相关的才能算作成本。无关的不要记入成本,以免影响企业的核算和预见性错误,出现管理漏洞,从而做出不利于发展的决策。

3、可靠性的原则。顾名思义,就是值得信赖的数据信息,可以及时核实,并且真是存在。他的成本信息是与客观的市场经济相吻合的,不要存在任何欺骗性,要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保证其真实可靠。

4、可利用性。我们做出的成本核算最终是要给管理者分析利用的,这样的数据就要求我们提供有利信息,而非不可用信息。

5、及时性的原则。信息数据具有时效性。在信息化的今天,更新速度之快是我们不能想象的,及时掌握有利信息,有可能关乎一个企业的生死存亡。及时的核算结果,能够恰当具体的体现出当前企业的经营效果。根据这些分析做出最精准的发展决策。

6、分期核算的原则。为了更加准确的信息,我们需要在大量的数据中分批次的利用,这样不仅有利于发展可持续,更不易混淆,井然有序。按照年月日核算,也便于日后查找。

三、企业会计核算中成本核算的应用要点

除此之外,成本核算还有几大应用要点值得我们注意。

1、确认核算的最终目的。有目标的核算即避免盲目又有利于分析,能够很好的为管理服务。其所核算出的成本能够满足日常管理的需要,又能够为企业的发展决策提供良好的基础数据。成本的核算有着各种各样的目的,比如为了计算存货、成本的多少计算、收益多少的计算、成本的决策及控制、为产品制定价格、签订合同需要的数据等等。根据核算目的的不同,寻找不同的对象,决定核算的不同内容,制定本次核算的不同方法。

2、确定该成本核算的对象。成本对象是个集合体,它包括所有项目中需要归拢的各个成本个体的对象,就是我们所说的成本承担者。他可以使一个项目、一种产品、一纸订单、一个部门、一个个人、或者是一个作业。他以一个目标为中心,集合所有围绕这个中心的.对象,逐一计算成本。不同的目标有不同的对象,我们要准确找到这些对象,然后在计算。

3、确定该成本核算的内容。一般的成本核算都包含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产品的成本,二是归集的分配所用成本。费用的归集分配要求我们首先要控制成本开支范围。明确每一笔开支的界限,过滤不应该计入成本的各项开支。然后记录并且测定积累各项数据。按照不同的对象进行和核算,然后汇总,分别核算出个体和单位的成本。在一个企业之中,往往有着多种多样的产品,直至月末可能还有滞销的部分,因此要准确计算和剔除真正的成本量,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四、企业会计核算中成本核算的基本方法

企业的产品生产过程其实就是企业资产的消耗过程,因此,我们可以用产品经营的方法来区别对待其经济成分。主要分为三大类:1、劳动对象。2、活动耗费。3、劳动方法。根据不同的分类,建立一个可行使用的数据表,计算各项费用。分出每一科级科目的花费,然后细致分出各种项目。然后在当月或者一定的时间段范围内计算成本。将表格建立在实际的基础之上,使之联系紧密而且准确。

建立完相关的表格,下一步当然是根据现有的分析开始对成本进行控制。根据一定的条例和规定进行控制,不盲目不重复,有一定的道理,既符合可持续又不会干扰企业的发展。但是,有的企业内部会有一定程度的不合理的管理漏洞,这就需要允许相关管理人员或者相关人员能够修改报表和提出合理化意见。但是一定要透明并且符合企业的规章制度,不要盲目处理,以免使企业蒙受损失。

只有更好的建立管理机制,才能够合理的安排管理,统筹各项成本,帮助企业发展。

五、以建筑施工企业为例谈成本核算的现状

在现在的施工企业中,很多不同问题影响、制约着他的发展:

1、数据统计不够具体,不明晰,为核算整理数据带来困难。会计核算最主要的就是数字与数字的累计,这是最基础的方法。通常,为了保证所计算的项目成本准确而有条例,我们要根据其前期的整理数据和计算来确定,因而前期的准备工作就显的尤为重要。这些数据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一个工程项目的前期准备,需要耗费的资金,需要的人员统计,以及设备所需量等等,还有就是成本的比重与需要的消耗。另外,一个合格的成本预算包括预算时的总体价格和分解出来的各个项目的价格。财会部门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准确分类和整理,然后拿给有关部门分析,哪些属于必要支出,哪些属于机动支出,找到浪费的原因,处理不必要的花费,保证成本准确有用和合理。

2、报表的信息不够准确,会计搜集信息不健全。编辑会计的报表,是成本计算部分最重要也是最复杂的环节。报表的编制和汇总更是企业会计的一项重要挑战。一项复杂的会计核算对象纷繁复杂,需要很好的编制汇总,这也是核算的最主要特点之一。汇总表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对象的选择和决策的正确与否。其结果不容忽视。

因此,建设一支有责任心的队伍必不可少,内部审计会计的素质需要提高,高素质的人才是企业成败和发展的关键。受欢迎的管理队伍,能够担负企业的未来。正如好的成本核算,一个合理内核下就能拥有一个好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有效节约成本的一个方法和途径。因此,可以说,会计核算下的成本核算需要应用到的实际操作,正是因此实现的,人是所有成本的基础。

6.浅析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特点特色 篇六

在我国,我国的企业会计体系和预算会计体系两大类,而预算会计体系又分为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两个分支。预算会计改革后,把事业单位会计同行政单位会计区分开来。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与企业会计核算相比,存在着较大的特色。本文通过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特色进行分析探讨,可以更深入的掌握和了解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

一、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概述 1.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定义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是指根据事业单位的性质和营运目标,为信息使用者提供事业单位委托责任的会计信息,作出经济和社会决策的一种非营利组织会计。它包括几层含义:(1)不以营利为目的;(2)对象是各类事业单位财务收支活动及其结果(3)目标是为信息使用者提供事业单位受托责任的会计信息,一边作出正确的经济和社会决策;(4)核算程序和方法是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2.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对象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对象主要是指各类事业单位在单位预算执行过程中的各项收入、支出和结余,以及在事业单位资金运动中形成的资产、负债和净资产。

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特色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特色是与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和企业会计核算相比较而言的。它主要表现在会计基础、会计要素结构及会计科目、会计等式、会计核算内容及方法有其特殊性等一下四个方面。

1.会计基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预算会计可以采用不同的会计基础。事业单位会计根据单位实际情况,分别采用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我国的事业单位在进行专业业务 活动及辅助活动之外,还可以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因此,事业单位对预算资金的收支进行核算和监督以收入实现制为基础,对经营性收支业务可采用权责发生制。而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核算基础,行政单位会计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2.会计要素结构及会计科目。事业单位会计要素和行政单位会计会计要素相同,分为五大类:即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而企业会计要素分为六大类: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事业单位和行政单位、企业会计核算的资产和负债从他们的本质上基本是相同的,其他几类要素在实质上还是与众不同的。

(1)净资产与所有者权益:行政单位与事业单位一样,但它属于国家政权性质;企业会计中与之相对的概念是所有者权益,它是各种投资者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而事业单位当中的净资产是政府与非盈利组织所拥有的资产净值,产权单一,是预算会计所特有的事业单位属于社会公益性质,不存在向投资者分配结余和不存在明确的所有者权益,但是会有收支结余。显然预算会计中的净资产没有上述明确的所有者权益特征。

(2)收入:行政单位的收入主要来源于财政拨入经费,除此以外,还有一些预算外资金收入等,而企业的收入是 指企业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企业收入的实现主要是靠销售产品或提供劳务产生的,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企业盈利;而事业单位和行政单位、企业都有收入要素,名称虽然一致,但在本质上有较大的不同。事业单位的收入指国家或单位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主要从财政部门、上 级单位或其他单位取得的收入。事业单位的主要经济来源是通过上级拨款,所以具有非偿还性的特点,他的目的是为了补偿支出,而不是为了盈利。可以认为,行政单位的收入主要来源于财政预算资金,企业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市场,事业单位收入来源渠道既有财政预算资金,又有市场资金。

(3)支出与费用:行政单位的支出主要是经费支出,除此之外,还有拨出经费等。而企业的费用是指企业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主要是商品销售成本和管理费用等期间费用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业务支出等,其目的是为了取得营业收入,获得更多的新资产,只有那些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为取得营业收入而发生的各种支出,才是费用;事业单位的支出是指开展业务活动所发生的事业支出和经营支出,以及按规定标准和比例上缴给上级单位所形成的事业单位的上缴上级支出、对其附属单位进行补助所形成的事业单位的附属单位补助、对所属单位转拨财政预算资金所形成的事业单位的拨出经费、对在开展业务活动过程中按税法规定缴纳的有关销售税金所形成的事业单位的销售税金。事业单位的支出有着财政资金再分配以及按照预算向所属单位拨出经费的性质,其目的只是为了耗费;(4.)利润:利润是企业特有的,指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而事业单位没有利润这个会计要素,因为它是非盈利组织,不涉及到盈利问题,所以也就没有利润。即使有一定的经营活动,期末也只是结转到“结余”,主要用于事业单位进一步社会事业以及弥补以后事业活动收支差额的需要。而行政单位也有结余,但属于国家政权性质,所以事业单位与它们相比还有一定的特色。3.会计等式不同

事业单位的会计等式都是“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此等式为动态等式,反映单位在业务营运过程中收支结余情况及净资产的增值情况。因为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主要是通过上级拨款取得的,所以要严格监督各项支出的耗费,因此要采用动态等式,资产负债表也是以此等式为依据的。行政单位的会计等式与之一样。

企业的会计等式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此等式为净态等式,反映了会计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反映了企业资产的归属关系,表明了企业和所有者是各自独立存在的。同时,也是编制资产负债表的理论依据。4.会计核算内容及方法有其特殊性

在预算会计中,有一些核算内容和企业会计有明显的差异,有其特殊性。

(1)固定基金:行政单位会计和企业会计都不设置固定基金。而事业单位核算固定资产,需设置“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两个账户。固定基金是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资金来源,一般由财政或上级主管部门拨款,也可以是其他 单位投入或融资租赁。事业单位的支出具有消耗性与不可补偿的特点,所以无需计提折旧。而企业的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地磨损,要通过计提折旧的方式逐步 转移到产品成本或期间费用中去。

(2)专用基金:行政单位会计和企业会计都不设置专用基金。事业单位按规定提取或设置的专门用途的资金,包括修购基金、职工福利基金、医疗基金和住房基金,各项专用基金都规定专门的用途和适用范围,除财务制度有特殊规定外,一般不得挪用、占用。

(3)投资基金:事业单位的对外投资一般与投资基金相适应。不仅要设置“对外投资”账户,还要设置“事业基金——投资基金”账户。

(4)视情况进行成本核算:在成本核算方面,行政单位不进行成本核算,企业进行成本核算。事业单位视情况进行成本核算。

(5)关于资产和负债。三者既有共性,但也有一些特点。在资产方面,企业的对外投资区分成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事业单位不加区分,统称对外投资;行政单位没有事业单位诸如无形资产和应收票据的核算内容。在负债方面,企业没有事业单位诸如应缴预算款和应缴财政专户款的核算内容;事业单位没有企业应付债券的核算内容;企业的借入款项区分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事业单位不加区分;行政单位没有事业单位应交税金的核算内容,如此等等。

7.浅析房地产企业会计核算 篇七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会计核算,财务指标

一、房地产企业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房地产行业具有显著的运营周期长、资金需求大、风险水平高的特点, 其经营模式与一般生产型企业存在较大差别。由于其行业的特殊性, 房地产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有着自身的特点, 除了《企业会计准则》以外, 房地产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还受到《房地产企业会计制度》的约束。

(一) 业务内容复杂, 核算难度较大

相比起一般企业而言, 房地产企业的业务种类更为繁多, 经济活动更为复杂。较长的经营周期、较高的单位价值、多样化的消费对象以及产品生产过程涉及面广泛的特点, 增加了收益确认的难度;巨大的投入和较长的生产环节使得资金的来源和投入去向更为多样化, 成本核算需要更多的专业判断和估计, 增加了成本核算的难度。

这些复杂的业务活动使得房地产企业的会计核算难度大大增加, 影响到了其核算的准确性。以销售收入的核算为例, 一方面销售程序十分复杂影响了收入的确认, 由于房地产项目历时长、投资资金巨大, 不得不采取预售或分期收款等多种方式向客户收取房款。房地产在进行销售时, 还必须先取得预售许可证或销售许可证, 然后才能与客户签订预售合同或销售合同, 收取部分房价款, 待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 将房产交付客户使用, 并收取余下的房款, 办理产权登记等手续。另一方面, 收入确认条件中关于风险转移的因素也比较复杂, 影响到了收入的确认。在工程项目没有竣工前, 虽与客户签订了销售合同, 但由于与商品相关的风险并没有转移, 不符合会计准则中的收入确认条件, 因而是不能确认为收入的。

(二) 配比原则不能得到有效实施

会计核算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配比原则, 即收入与费用的确认, 一方面要满足因果关系, 某项目的收入必须和该项目的费用匹配;另一方面, 要满足时间上的一致关系, 收入和费用的发生应对适当的会计期间。作为会计利润确定的一个重要原则,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 在房地产企业的会计核算中, 却难以得到有效实施。例如, 由于房地产项目往往周期很长, 投资建设期间投入的资金都计入了当期费用, 但由于销售收入确认政策的限制, 在工程竣工完成之前, 即使全部房产都已预售完毕, 预售价款也不能确认为收入,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收入与成本相配比的原则。

同时, 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也可能导致成本与收入无法合理匹配。在楼层高度较低的情况下, 多层小区的成本核算对象相差无几, 各单位各楼层的销售售价也没有很大差别, 因此采用将总成本在总建筑面积之间进行分摊的方法来计算单位建设成本是合理的。但是, 对于高层小区来说, 低楼层、高楼层和裙楼之间由于位置、采光效果等的影响, 其成本和售价都相差很大, 如果仍然采用总成本法进行分摊就会出现低楼层微利润甚至负利润、高楼层和裙楼“暴利”的现象, 这同样不符合收入和成本相配比的原则。

(三) 财务指标不能反映企业真实面貌

由于房地产项目的运营周期很长, 常常超过一个会计期间, 个别甚至长达四五年以上, 而在销售方面采取预售模式。因此, 在项目竣工验收合格以前, 企业常常持续性的收到大量应收账款并挂账, 但不能在利润表中确认为收益。而一旦满足销售收入的确认条件, 则大量应收账款转为收入, 当期的利润就会大幅度上涨。在这样的情况下, 经营项目较少的房地产企业, 其收益的确认往往受到项目完工时间的影响, 收益呈现较大的波动性, 使用一般的财务指标往往不能直接判断出企业的成长性、盈利能力和盈利质量, 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误导对房地产行业不熟悉的投资者。

例如, 对于一家房地产企业, 财务报表反映出来的利润长期以来都不太乐观, 但企业拥有充沛的现金流, 有规模庞大的在产品 (在建商品房) , 在市场平稳的情况下, 可以预见该企业将拥有比较好的前景。而相较于另外一家利润很好的公司, 却可能因为缺乏好的投资项目而无法获取有吸引力的未来收益。在某些情况下即便项目有很好的前景, 但若发生工程质量等问题导致企业违约, 则不仅预期的收益无法实现, 还可能给企业带来损失。

实际上, 导致财务指标难以真实反映房地产企业收益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上文提到的收入费用的配比被扭曲。此外, 房地产企业的表外风险往往能够更好的反映企业的真实情况。因此, 若用现行的财务指标体系来分析房地产公司的财务状况并不是很全面, 常常需要将销售收入与预收账款、应收账款等项目一起考虑, 结合房地产企业经营模式的特点, 重点关注其经营项目的规模、质量,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情况以及其所储备土地的潜力等方面的信息。

二、完善房地产企业会计核算的对策

(一) 完善收入的核算

销售收入是一个重要财务指标, 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企业的经营实力, 并与其他财务报表项目有着广泛联系, 加之房地产企业业务内容十分复杂, 因此加强收入的核算显得尤为重要。而在收入的确认上, 实质重于形式是其会计核算中的又一条重要原则。

在收入核算中, 首先要明确收入的确认条件并严格执行。开发的房地产项目必须完成所有法律规定的手续, 符合法律的要求才能对外进行销售。对于达到规模要求的房地产企业而言, 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 收入的确认要满足多个方面的要求, 其核心在于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实现了转移。根据这一要求, 在预售的销售模式下, 签订预售房屋合同并取得预收款项, 或正式销售合同并没有实现风险的充分转移, 不能确认销售收入。而以收讫房款完成过户手续, 是实现了法律形式上的风险转移的, 但相关法律程序的履行时间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而且在工程验收合格, 购买方无异议并办理入住手续后, 房产所有权的主要报酬和风险实际上已经转移, 是否办理产权过户并非收入确认的必要条件。因此, 根据房屋销售的经济实质, 在项目竣工质检合格、客户验收入住、开具销售发票后即可认为销售已经实现。因此在会计核算的实务中, 要特别注意销售收入确认条件实现情况的判断。在销售收入的确认方面, 要注意明确收入确认的范围, 区分不同的销售内容, 房地产的销售收入是指因房地产开发商品而取得的收入, 包括出售或出租房屋取得的收入、出售或出租土地使用权取得的收入、出售配套设施取得的收入, 而将房屋或土地使用权对外投资取得的收益则应当作为投资收益直接计入损益表。其中房地产开发商品包括开发完成后与客户签订销售合同的开发商品和开发前签订合同的商品。

(二) 完善成本、费用的核算

对成本进行准确的会计核算, 首先是相关会计准则或制度的要求, 更重要的是, 企业在进行成本分析和控制、制定销售价格和策略时必须要依赖较为准确的成本信息。一方面, 要针对投资项目的特点选择最为合适的成本核算方法, 另一方面, 还要注意成本效益原则, 尽可能大的发挥成本核算的作用。例如房地产企业的项目规模一般很大, 历时很长, 如果将整个项目作为成本核算对象, 那么只能等到项目全部完工后才能获得有关成本信息, 这就使成本核算很大程度上丧失了应有的作用。因此, 为了提高成本核算的时效性, 可以尝试更为灵活的设置成本核算对象的区分标准。

(三) 增加信息披露

首先, 应当加强对土地信息的披露。由于土地成本在房地产企业的成本费用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而土地的地理位置又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产品的价格, 因此企业所储备的土地数量和质量对企业的发展前景有较为重要的影响。加强对土地储备信息的披露, 能够更加真实的反映企业的状况, 包括企业的土地储备总量, 以及土地的具体位置及成本总额, 投资者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及城市发展规划前景, 判断企业价值。其次, 企业还应该增加对现金流量的披露, 特别是分项目现金流量信息的披露, 即每单个开发项目产生的现金流量信息。由此投资者可以结合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进行分析, 提高财务报表的实用性。最后, 企业应该重视质量保证金和风险的披露, 包括筹资风险、土地风险, 以及质量保证金的计提标准和金额, 增加相关信息的透明度。

8.浅析中小企业会计核算 篇八

关键词:企业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完善

前言: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初级阶段,特别是国有企业的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会计核算又是企业运营中的关键环节,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对于企业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尽快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才能够提高企业的实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立足。

一、 浅析我国企业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所谓会计核算,就是企业中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通过对账簿组织、记账方法和程序以及会计凭证进行结合之后,将有关的会计信息提供给企业。其核算形式的选择应该根据企业运营和发展的具体情况及其业务特点来完成,对核算的手续应该进行相应的简化。

但企业在会计核算中并没有从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虽然已经建立了如财政审批制度、企业成本核算制度等一系列的相关核算制度,但其制度的建立并不健全,没能做到全方位地处理企业会计核算。并且缺乏监督管理机制,对企业内部的会计工作人员的行为无法进行有效的监督,在很大程度上会给企业造成一些负面影响,比如资产不知去向、资源严重浪费,对企业的利益造成极大的损害。

另一方面,企业没有提高对会计机构设置的重视,其机构设置通常比较混乱,没有清晰的层次,也没有对相关人员的权责进行明确的划分。企业的会计核算一旦出现问题,则无法尽快找出责任人,会延迟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时间。会计人员素质不高也是企业会计核算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他们的学历和专业水平都不高,缺少实际操作经验,加之一些年龄较大的会计人员知识已经老化,企业没有对他们的相关技能加强培训,使这些会计人员在工作中对问题的处理不能达到专业化的要求。会计核算中也存在虚假问题和会计工作人员行为不规范的问题,都在很大程度上对企业的财务核算带来不利的影响,阻碍企业的运营和发展。

二、 浅析完善我国企业会计核算的对策及措施

(一)提高企业会计核算质量,加强责任体系建设

在提高企业会计核算质量方面,企业的管理者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对于企业中的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管理者应该制定相关的规定,规范其行为,并督促企业的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不能做违法乱纪之事,管理者更不能擅自利用手中的职权逼迫会计人员办理违背法律规定的事项。

相关部门负责人应该明确自己的责任,对于会计核算工作要进行全面而有效的监督,遇到问题要及时纠正,对会计工作人员的不规范行为应该指出并适当批评。会计人员本身应该自觉履行岗位职责和义务,严格按照企业的相关规定开展会计核算工作,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会计人员在从事相关会计工作时,必须要保证会计核算的质量,不能只求速度而忽视质量。同时,会计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我国《会计法》,如果在工作中出现做假账、将会计凭证故意损毁或者挪用公款等一系列违法行为,企业必须要对其追求法律责任。

(二)加强企业对会计核算的内部控制,预防风险

企业相关会计人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也要承担起监督其他会计人员和工作环节的责任,并通过审核企业的财务收支、审查企业的记账凭证、季度或年度財务报告来为企业提供具体详尽的会计信息,使企业会计核算工作能够在健全的体系中依照法律规定顺利进行。

对于在会计核算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与失误,会计人员必须要做好准备和预防,在工作中尽量避免风险的发生,对会计核算的各个环节应该加强控制和监督,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纠正,如果会计人员无法依靠个人力量解决问题,就需要立即向上级领导汇报,召开会议商讨具体有效的解决办法。

(三)提高企业会计人员的素质,遵守职业道德

企业会计核算工作主要依靠会计人员来完成,在建立健全会计核算制度之外,还应该对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进行全面的提高。企业可以聘请有关方面的专业人士,定期对企业会计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保证企业会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与此同时,还应该倡导会计人员遵守职业道德和法律规定。对符合要求、工作出色的会计人员予以奖励,激励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对于徇私舞弊、贪赃枉法的行为企业也必须要对相关人员进行严惩、绝不能姑息。为了能够使企业的会计核算质量得到根本上的提高和保证,必须在企业中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优秀会计队伍,除了对他们定期进行专业培训之外,还应该向会计人员灌输法律观念和法规意识,并且要对从业人员的资格证书进行严格的审查,一旦发现作假或者不符合规定的证书,要立即对从业人员进行调查,发现不符合要求的会计人员,必须予以开除的处分。

三、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企业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之后,得知会计核算在企业运营和发展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必须要引起管理者的重视,并建立健全会计核算制度,确保会计核算工作的顺利进行。会计核算问题的有效解决,对企业的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所以企业一定要对会计核算体系的建立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使其得以尽快完善。(作者单位:华电福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海南分公司(筹))

参考文献:

[1]常少斌.中小企业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商业,2013,07:243-244.

[2]张慧.企业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完善[J].商场现代化,2013,08:173.

[3]唐志青.浅谈企业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与优化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3,13:196.

[4]程文文.浅谈企业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完善[J].现代经济信息,2013,19:296.

上一篇:范文 快乐来源于满足下一篇:全国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报名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