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史课程意义(精选10篇)
1.科学技术史课程意义 篇一
海德格尔对科学技术异化的批判及其意义
海德格尔从生存本体论出发,追问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本质,指出了现代科学技术异化的形而上学根源,认为科学研究的.企业化、商业化和技术解蔽的座架化使科学研究及现代技术走向了歧途,主客体的分离和世界的图像化是现代科学技术异化的哲学根源,要使人类摆脱科学技术的异化、座架化,就要批判形而上学知识论思维,借助于诗与思方能使人类诗意地栖居.
作 者:王西华 WANG Xi-hua 作者单位: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政教室,南京,210039刊 名: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年,卷(期):21(5)分类号:B516.54关键词:海德格尔 科学技术 本体论 座架化 解蔽
2.科学技术史课程意义 篇二
一、技术教育有助于加强科学课程与生活的联系
技术以科学为基础, 并以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为根本目的, 它与生活和生产保持着最为紧密的接触。在科学教科书中, 所出现的每一项技术几乎都是一头连着科学, 另一头连着生活, 是建立科学与生活相联系的桥梁与纽带。“走向生活”是科学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 重视技术教育, 可以促成新课程的这一理念更好地得以实现。
例如, 图1是生活中十分常见的垃圾桶, 用脚踩一下踏板, 桶盖就会自动打开, 脚离开踏板, 桶盖就会自动关闭。垃圾桶的基本工作机制“杠杆原理”是十分简单的, 但杠杆究竟是怎样实现垃圾桶盖的自动开闭, 所涉及的则是技术问题。在教学时, 我们可以向学生呈现垃圾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如图2) , 引导学生分析:桶内有几个杠杆?哪个是省力杠杆?哪个是费力杠杆?两个杠杆的支点、动力和阻力的作用点在哪里?杠杆与杠杆之间是怎样相互联系的?这种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理解技术、鉴赏技术的习惯和能力。我们也可以让学生针对图1垃圾桶的功能, 引导学生进行设计:垃圾桶盖要实现自动开闭, 内部应当具有怎样的结构?尝试画出垃圾桶的结构图。这种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对技术的好奇心, 使学生学会简单的技术设计。理解技术和进行技术设计, 能使学生在学习科学过程中, 从科学世界走向生活世界, 关注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和对生活带来的种种影响。
二、技术教育有助于丰富科学教育的内涵
科学教育中所使用的许多素材, 如文字、图片、器材等, 通常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涵, 其中有许多内涵是由技术来承载的。一个懂技术并且钟爱技术的教师, 往往会深入地挖掘这些内涵, 从而使科学教育更为丰满、生动、有效。而一个不懂技术, 或者对技术冷漠的教师, 往往会因失去这些内涵, 而使教学显得空泛、干瘪、苍白。
例如, 在教学机械能守恒定律时, 课本中有如图3的单摆摆动的频闪照片。许多教师在课堂上只是让学生比较摆球在左右两个极端位置等高的关系, 指出表明单摆在摆动过程中, 动能与势能相互转化, 机械能守恒。遗憾的是, 不少教师并不知道频闪照片究竟是怎样拍摄出来的, 于是他们在教学中也就不会引导学生细致地分析照片中所反映的动能与势能的相互转化关系。但对技术敏感的教师则不然, 他们会向学生介绍频闪照相的技术:频闪照片是考察物体运动过程的一个十分有用的手段。它是在一个暗室里, 让照相机的快门始终打开, 用闪光灯等时间间隔地照亮研究对象, 从而使研究对象不同时刻的位置和状态呈现在底片上。有的教师甚至还将频闪灯 (或用手电筒代替频闪灯) 带进课堂进行演示, 模拟频闪照相的过程。一旦了解频闪照相的技术, 学生不难从图3中分析出:由于单摆从任一位置运动到相邻位置的时间都相等, 所以, 单摆在越低处间距越大, 表明它运动的速度越大, 单摆位置越高时间距越小, 表明它运动的速度越小。于是得出:单摆向下摆时, 势能减小, 动能增大;单摆向上摆时, 势能增大, 动能减小。这种结合频闪照相技术的教育, 不但使学生获得了更为丰富的知识, 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更为深刻, 而且使学生分析能力和学习兴趣得到有效的培养。
三、技术教育有助于培养创造力
技术发明是一个极富创造性的活动, 它要求发明者根据实际的需要, 分析已有物品的缺陷, 提出改进的措施, 并把思维的成果加以物化。科学课程中涉及的许多物品, 从根本上说, 都是技术发明创造的成果, 都渗透着发明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应当善于结合科学教育, 让学生经历这些技术成果发明创造过程的体验, 学习技术创造的技法,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例如, 体温计是初中科学的教学内容, 教师通常的做法是将体温计与常用温度计进行比较, 揭示两者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基于技术教育的考虑, 我们对体温计的教学方案进行如下设计。
师:人的体温与人的身体状况直接相关, 所以, 人的身体不舒服时, 常常需要测量体温。今天我们认识一种专门用来测量体温的工具———体温计。我们前面已经学过常用温度计, 有了常用温度计, 就可以测量在它的量程范围内的物体的温度, 于是也就可以用来测量人的体温了。大家讨论一下, 用常用温度计测量人的体温, 有什么问题吗?
学生进行讨论。
生:我们认为常用温度计的量程太大, 温度计太长, 使用不方便。因为一个有生命的人, 他的体温不可能是-10℃, 也不可能达到100℃, 所以, 体温计可以通过减小量程来缩短它的长度。
师:说得很好, 实际的体温计的量程只有35℃~42℃。除此之外, 用常用温度计来测体温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常用温度计的准确度只有1℃, 我们认为这个准确度太低。
师:是的, 有的人体温略有升降, 就会明显感到不舒服。实际的体温计准确度为0.1℃。那么, 我们就在常用温度计的两条刻线之间再加九条线, 行吗?
生:不行, 刻度画不下。
师:是的, 常用温度计原来两道线之间的间隔已经很小了。其实, 即使线很细能画下, 由于人眼无法区分间隔小于0.1mm的两条线, 所以, 也是不可行的。这就要求我们应当设法将原来表示1℃的两条刻度线的间距拉大。怎样才能将它拉大呢?
生:体温计的水银要多些, 玻璃管要细些, 这样, 每变化1℃, 水银面的升降就会明显些。
师: (出示体温计) 是的, 体温计下端的玻璃泡比常用温度计要大得多, 而管的内径则要小得多。但是, 这又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管子太细了, 眼睛都看不清, 那该怎么办呢?
生:应当把它放大。
师:但总不能每支体温计再配一个放大镜吧。体温计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生:能否将放大镜直接做在体温计上呢?
师:这是一个很好的想法。这是一种组合的思想, 就是将体温计和放大镜组合成一体。组合就是一种创造, 带橡皮的铅笔就是将橡皮和铅笔组合而成的, 录放机就是将录音机和放音机组合而成的。 (发给学生体温计) 同学们观察体温计, 它是不是将放大镜组合在温度计上呢?
学生进行观察。
生:我们发现, 体温计并不是呈圆柱形的, 而是呈三角形的, 而且在读数时必须转到一个确定的位置。这个三角形可能就是起放大作用的。
师:你们观察得很细致, 而且判断完全正确。大家看看, 除此之外, 用常用温度计测体温还有什么缺点呢?
生:使用常用温度计测量物体的温度, 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这样医生测量病人的体温就会十分麻烦, 而且人也没办法用它测量自己的体温。
师:这就要求体温计离开人体后, 管内水银柱还能停留在原处。那应当怎么办?
生:体温计上应当设置一个像闸门一样的装置, 当体温计离开人体之后, 闸门会自动关闭, 液柱就不会升降。
师:完全正确!你们仔细看体温计下端的内部, 是不是看到一个弯曲的细管, 它在温度降低时能够迅速收缩, 从而将上下的水银隔断, 这就保证了体温计离开人体后水银柱不会降落。
列举缺点法是技术创造发明的技法, 它通过列举原来物品所存在的缺点, 并逐一加以改进, 从而促使新的技术产品的诞生。上述教学案例就是参照这种方法设计而成的, 它让学生列举常用温度计在测量人的体温时所表现出来的缺点, 并针对这些缺点, 让学生提出改进的措施。既使学生深刻地认识体温计的设计思想, 同时也让学生经历了体温计发明创造的过程。
四、技术教育可以改变科学教与学的方式
体验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 技术设计的过程是一个探究解决实际问题方案的过程, 在技术教育活动中, 技术设计往往需要学生相互合作;技术产品的制作需要学生亲自动手、细致操作和反复试验。由于科学教材中介绍技术的内容相对较少, 即使介绍也相当简单, 所以常常要求学生通过上网或从其他文献中查找有关技术方面的资料, 并在课内进行交流。所有这些, 都会使学生从原来单纯听老师讲授的学习方式中走出来, 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的协作性、能动性和自主性。
例如, 吸尘器是利用大气压工作的现代生活用具, 如图4。在以往教学诸如此类知识时, 总是先向学生介绍它的结构, 再讲授它的工作过程 (及工作原理) 。这是一种学生以听老师讲为主的接受式学习方式, 在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处于相对被动的状态, 也缺乏应有的兴趣。其实, 吸尘器作为一个技术产品, 其中蕴含着可供进行技术探究的因素。吸尘器涉及的基本原理十分简单, 但如何才能将外界的灰尘吸入吸尘器?当空气和灰尘同时吸入之后, 如何将空气过滤, 使灰尘留在其内, 而只让空气通过?吸尘器的结构如何与其功能相协调?为了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获得这些问题的答案, 我们将吸尘器的教学方案作如下设计:
教师先出示吸尘器, 开动吸尘器使其工作。让学生感知:吸尘器启动后, 带着灰尘的空气从地刷通过导管进入吸尘器中, 干净的空气从吸尘器的尾部排出, 而灰尘留在吸尘器内。学生每2~3人为一小组, 完成以下任务:
(1) 吸尘器要达到吸尘的目的, 内部应有哪些器件?
(2) 写出各个器件在吸尘器中的作用。
(3) 组内讨论:各个器件大致应安装在吸尘器中的哪些位置?用铅笔把它们画在图上。
(4) 对各个器件应有哪些具体的要求?
(5) 在吸尘器的工作过程中, 大气压的作用表现在哪里?
(6) 与其他小组交流, 看看谁的方案更合理。
(7) 教师打开吸尘器暴露吸尘器的内部结构。学生看自己所画的是否与其基本相符。
(8) 要求学生通过上网查找, 了解吸尘器的多种类型和多种用途。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意义 篇三
摘要:信息社会的到来,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的人才已严重滞后于信息社会的需求。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要求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
【中图分类号】G434
信息技术是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代表,它包括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具有“信息高密度、传递高速度、交互高强度、反馈高效率”的特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创造新的教学模式,增大教学容量,突出教学重点,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效益,优化教与学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在信息技术教育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教育手段的实施过程中,计算机既作为基础学科,又作为认知工具。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多媒体和网络等技术手段已经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常用工具,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过去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形成了一种将书本知识与社会信息相融合、教师传授与自我探索相结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在教学实施中,假如信息技术课程脱离了其他学科,单从技术应用层面来阐述和理解地话,那么信息技术课将显得苍白无力。同样,其他学科缺乏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持,那么课堂创新也只是一句空话。
在课堂教学中,课件的制作和使用上的问题一直大量而广泛地存在着,最突出的问题有两类:
有的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唯恐体现不出电脑能够储存大量信息这一优势,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所有材料事无巨细尽数罗列,而在使用时,受课时限制,只能加快单位时间传输的信息量。音像视频、PowerPoint、投影齐上阵,结果是五彩缤纷的多媒体信息包围着学生,其琳琅满目的程度令人头昏目眩,无法进行知识由“同化”到“顺化”的编码,这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所需内容、意义的检索处理和理解接受。这就是多媒体信息海洋中的“迷航”现象。这样的课件教学极易导致视、听觉的疲劳,思维训练也不足,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不良后果尤其突出。这样的教学既缺乏实效,又超出了教师精力承受度,偏离了课件使用的本义,弊大于利。
人机关系处置失当。有些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认为,编写和制作好了多媒体课件就等于把一堂课备好了,而没有进行细节设计。于是,上课就变成了幻灯片放映,受课件的编制形式所累,课堂教学被课件材料牵着鼻子走。学生学习也按照整个课件的结构和一些问题的“标准答案”进行,按照预先设定的模式、思路、线索进行人机交互,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深入地思考,只能顺应设计者的思维方式做一些简单的应答。这种做法限制甚至遏制了学生思维能力尤其是求异思维的发展,不利于鼓励创新,也与素质教育的原则背道而驰。
信息技术课本身就是“整合了多门学科的概念、方法论、程序、认识论、专门术语、数据等”而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它是一门集知识性、应用性、技能性和趣味性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信息技术课程主要的教学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需要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方式摆脱过去强调计算机操作技能和程序设计能力的单一性学科教学形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应用性和实践性的优势,把信息技术的学习渗透到学科的教学之中,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各学科教师都努力将信息技术应用到自己的学科教学当中,确实收到一定的成效,但有些教师在“整合”的形式上出现一些不恰当的地方,即存在着让沉重的课堂学习仅仅停留在感官学习、直观学习水平上的倾向。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技术在形象、直接、快捷传递课堂教学信息上确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课堂教学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上不应因此而迷失方向。弱化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过分依赖感官材料,是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一个误区。
学生通过动感、直观的材料来进行学习,本来是信息技术带给学生课堂学习的便利和优越之处,但过分依赖动感、直观的学习材料并形成思维上的惰性,则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内在质量。学生通过形象材料来学习,追求的应是“思维学习”、“高级学习”和抽象学习,而不仅仅是感官学习、直观学习。。
课程整合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和心态对等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并且对这种工具的使用要像使用铅笔、橡皮、字典那样自然。
随着教育投入的加大,现在很多学校都具备了“整合”的条件,部分学校的硬件设施甚至是非常先进的。但具备了这些条件,并做了一些实践后,方知“整合”真的不是那么简单,它涉及到很多条件的限制,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就是个拦路虎。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既需要时间又需要得力的措施,很多学校处于观望状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踯躅不前,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和关注似乎在降温。
在各学科教学中,蕴含着大量的信息技术的因素,通过教师的开发和整合,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增加学生的信息意识,而且能够大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记忆和应用。例如语文展示课文背景、历史展示历史事件、地理展示各种地形地貌与各地方的风土人情、政治展示英雄人物的先进事迹与道德规范、生物展示生命世界的万千形态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引发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去探索未知。
在教学中,各门学科都有大量的形象的教学内容需要展示,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科知识,其中包括大量的图片、影音资料和影视资料。常规的电教手段,只能按线性的方式组织各种媒体信息,学科教师难以控制,且交互性差。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能以超文本和超媒体的非线性方式组织媒体信息,教师容易控制,且交互性好,为各学科多媒体信息的呈现提供极好的展示平台,使之成为学科教学或个别化教学必不可少的辅助手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还有利于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生动活泼的教学内容、丰富多彩的课堂演示、扣人心弦的跌宕悬念,营造良好的教与学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教与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下,以丰富的想象、牢固的记忆和灵活的思维获得学习的成功。
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在當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4.《学习科学与技术》课程总结 篇四
这个学期我们开设了《学习科学与技术》这门课程,在这门课上,我学到了很多。
开始的时候我们接触了博客,开通博客之后,我渐渐地发现博客有很多强大的功能,博客就是一个学习的平台,在博客里我们可以按自己的想法排版自己的博客,在博客首页链接自己喜欢的网页地址,发表博文,可以通过关注名人大师了解专业知识的最新动态并借鉴学习。
之后我们学习了powerpoint,powerpoint的功能也是非常强大的,开始的时候,我对powerpoint的印象就是作为一种简单的授课多媒体,但是在这堂课里,小军老师给我们展示了很多优秀的ppT,给我们介绍ppT的功能及ppT制作。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老师为我们展示了一个钟表的制作过程,就连一个小小的指针都是用powerpoint里的工具做成的,看到这一过程,我很惊讶,powerpoint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后来做微课的时候发现用powerpoint可以做成一个视频。做视频是我个人很感兴趣的。当我做我的第一个完整ppT的时候是做了一个读书笔记,刚开始的时候我只会图配文字,后来学会了一些简单的动画,再后来,学会了整体美化改观,再加适合的音乐,就做成了,但还是改了又改,一共三个版本,都还保留着,觉得看着自己做的作品好有成就感,自己学会了一样东西并学会了不断改进。再后来,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微课,我也做好了自己的第一个微课作品,虽然在制作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但是不断地去尝试去总结最后做好了,在这个过程中我知道了自己的需要改进的地方,并摸索清了powerpoint许多看不见的功能,每一次尝试都会有收获。后来,老师又给我们介绍了慕课,五分钟课堂,老师介绍之后,我也会经常去网上学习,并注册了慕课并学习。这些课程都是很优秀的,在很少的时间内传输了很多的知识点,都是强大的学习工具,通过这些视频学习和网上自学,我们可以学习到感兴趣的东西,发展自己的长处。这些学习过程是以一种大家比较乐于接受的方式授课,自由的方式去学习,得到比传统授课更好的效果。
课堂上,老师和蔼可亲,注重与我们的交流,老师以自己独特的方法授课奖励,使同学们有了更大的积极性。组员之间相互帮助,相互指引,在课堂上,能学到很多东西。
5.科学技术哲学课程论文安排 篇五
1.请在研究生院培养办网站下载课程论文模版 2.围绕以下选题方向,自拟题目,攥写论文:包括题目、中英文关键词(3-5个)、中英文摘要(150字左右)、正文(3000-5000)、注释、参考文献(具体行文格式亦可参照学术期刊《自然辩证法研究》)A4纸双面打印 3.选题如下:
具体议题(注意:需要围绕以下议题自己拟定论文题目)包括: 1.绿色制造的基本理论
2.绿色制造与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 3.“一带一路”与绿色制造 4.再制造的基本理论 5.绿色发展的基本理论 6.国内外绿色科技发展研究 7.技术范式创新与社会制度变革 8.推动绿色技术创新的思维变革与方法 9.互联网时代的创新思维与企业创新
10.重庆大学与中国现代新材料、新能源技术(建议选取案例,讲述一个有趣的故事)
11.重庆城市规划史(选取自己有兴趣的一个时间段来做,可加入史料,讲述故事)12.重庆工业史(选取一个时间段来做,可加入史料,讲述故事)13.科学哲学家安德鲁芬伯格的社会、技术理论批判,技术与民主
6.科学技术史课程意义 篇六
辛集市新城镇大李庄学校 张娜
摘要: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小学科学课作为一门新兴的教育课程,我们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当代的教育要求,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科学教学中,势在必行,在此过程中,如何在小学科学中融入信息技术,如何将信息技术更好的服务于我们的教育教学,本文从三个方面,探索将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如何进行优化整合,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探究,论证在小学科学课程中使用信息技术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在最大限度上使信息技术和科学课程整合实现双赢。
关键词:信息技术;开拓;切入点;探究 随着当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技术正在悄无声息地改变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而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担负着孩子的明天和未来,如何让孩子们适应社会、融入社会,从而改变社会,提高我们社会的信息化进程,是我们作为当代教师要不断思考的问题。
小学科学课作为一门新兴的教育课程,我们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当代的教育要求,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科学教学中,势在必行,如果将两者有机整合势必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心理学家赤瑞特拉曾经通过心理实验证实: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这就是说,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知识的保持率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科学课对孩子们来说具有一定的神秘感,学生对科学知识本来就十分感兴趣,如果再将信息技术与科学课进行完美整合,通过图、文、声等多种方式对学生产生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能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形成学习动机,从而使学习效果达到最优化。在科学课程教学中,为了更好得使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进行有机整合,我进行了一些大胆尝试。
一、开发教学资源,拓展教学内容,使整合更加丰盈。
现行的小学科学课本,受地域或时间限制,好多内容是孩子们无法亲历和感受的,和孩子们的现实生活严重脱节,例如:五年级的《岩石》一课,受地域影响,我们生活在平原地区,根本无法看到山,更不要说观察岩石的变化并分析其成因了;还有六年级的《地球绕着太阳转》,孩子们很难想象其运动变化的规律并分析四季的成因。除此之外还有《恐龙》等等,这些年代久远的想让孩子们理解就更加困难了。而充分开发、利用现有资源,将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有机整合后,这些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问题便都会迎刃而解。
在讲授《岩石》一课时,我让孩子们通过视频,观察山脉从幼年到老年的变化过程,它们是如何经历风吹雨打以及炎热冰冻,还有各种生物给岩石带来的影响,从而让孩子们在短时间内亲历岩石千年变化的过程,经过讨论自然而然的分析出了影响岩石变化的原因。
在讲《地球绕着太阳转》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给孩子们呈现出一幅活生生的天体运行的画面,地球如何经历春、夏、秋、冬,地球如何自传、绕太阳公转,让孩子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天体的运行,在此过程中不断提醒孩子们观察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的变化,并分析出由于地轴的倾斜,所以在地球上就有了四季的变化。本课结束后,我鼓励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从书籍、网络等媒体中寻求自己感兴趣的有关天体的知识,并将自己了解到的知识制作成卡片、进行分类汇总,最后全班交流,从而使知识得到互补,拓宽孩子们知识面的同时,孩子们研究科学的兴趣也异常高涨。
其实课堂教学的结束并不是科学探究的终止,而恰恰是孩子们亲历科学的开始,因此我非常注意知识的拓展,让孩子的兴趣从课上延续到课下,布置课下科学探究任务,从而使其搜集、处理、加工、整理信息的能力日益增强。在丰富教学资源的同时,使孩子们构建的知识体系也日趋完善。
二、找准知识切入点,使整合更加高效
(一)、创设教学情境,再现生活的轨迹。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引发了学生科学探究的欲望。信息技术的使用使学生对知识、信息的获取直观而形象。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阶段科学概念的建构强调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实际出发,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应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努力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用问题驱动,以丰富的活动引导展开,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深刻地思考生活中的科学现象,真正面对并学习科学地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在进行《寻找进化的证据》一课教学时,我用多媒体为孩子们展示了从古至今各种生物的演变过程的影像资料,孩子们看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就像进入了一个时空隧道,经历着物种的变迁,在孩子们兴趣被充分调动的同时,我提出:科学家是如何知道生物进化过程的呢?这一问题引发了孩子们各种各样的猜测,孩子们的积极性被充分的调动了起来,整个教学活动期间所表现出的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深深感染着我。
(二)、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构建新的迁移
人类获得新知总是建立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之上。科学课教学过程中,在新旧知识衔接处凭借多媒体进行演示,使学生的学习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建立关联,从而使新旧知识的生长点有序展开,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自然而然的获取新知。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认识空气》一课时,学生在上一节课已经掌握了水的性质,因此,在教学开始时,我让孩子们分别从颜色、气味、味道、状态等方面进行回忆,接着我出示表格,将两者进行对比,两部分进行衔接,孩子们通过比较、交流、实验,非常顺利地总结出了空气的性质,从而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构建出新的迁移。
三、加强自主探究,丰富课程资源,使整合后的知识体系更加清晰,更趋完善
我们的新课标指出:小学科学课程以探究式学习为主要的学习方式。探究是小学科学课的核心设计理念,我们小学科学课程的安排是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内容由浅入深,而每册书中各个单元之间的联系又不是很密切,造成孩子们的知识体系出现断层或脱节现象。为了让孩子们的知识体系更加清晰、完整。我在教学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学习幻灯片的同时,让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按照自己喜欢的分类方式建立不同的模块,利用Powerpoint中的链接技术,将不同的模块进行超级链接,使其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例如:我们小学阶段涉及的有三部分内容: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地球和宇宙,而每一部分又很多小的分类,我让孩子们将这些分类建成不同的模块,将不同部分找到的有价值的内容制作成卡片,丰富到我们的模块中,这样不同册书中的不同类的内容不仅建立了联系,而且孩子们探究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更强了,思路更加清晰,与此同时,我们还经常将这些幻灯片进行展示交流,让孩子们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进而对自己的内容进行不断充实和调整,在此过程中,孩子们自主探究的能力不断增强,知识面也日益拓宽,课程资源也更加丰富,对于知识的认识也更加系统和全面。
其实,信息技术与科学的课程整合我们还处于摸索阶段,还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进行不断的创新与大胆尝试。任何技术的开发和使用都有其双面性,信息技术也不例外,它的使用在提高课堂效率,增强学生探究兴趣的同时也有其不足的一面,例如我们纯粹的为使用信息技术而利用信息技术,在我们教学时信息技术经常成为我们公开课表演的道具,将多媒体演示替代实验等等这些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整合,只是我们的一种教学手段,而不论何种教学手段,只有当它真正做到服务于我们的课堂,服务于我们的学生时,它才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因此,在以后教学中我们还要不断探索,恰如其分地在科学课中运用好信息技术,使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真正达到最优整合。
作者简介:
7.《科学技术基础》课程的建设 篇七
一、课程的教学目标
课程任务的定位, 在初步了解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前沿领域概貌的基础上提高科学素养、培育人文情怀。
对于完成这一任务的途径, 我们确认为:对学生进行科学常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教育。
经过考量, 课程内容重在介绍物理科学、生命科学、科学方法和现代技术等基础知识和前沿概貌。
知识目标确立为:
(1) 理解客观世界的唯一性、整体性、可知性和统一性。
(2) 理解自然界的层次结构及运动特点。
(3) 了解科学方法及应用实例。
(4) 了解现代技术及应用事例。
(5) 懂得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联系。
能力目标确立为:
(1) 初步培养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
(2) 初步培养以史为鉴的习惯和严谨求实的态度。
(3) 初步培养独立判断、创新思考的能力。
这样, 课程旨在促进受教育者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形成和提高, 试图将自然科学解释为统一的整体, 而把现代技术理解成在最新科学理论指导下的文明, 同时为教材的编写统一了内容格局和逻辑基调。
二、课程的建设
在建立课程框架的过程中, 要同时完成三项工作:课程教材建设、课程资源库建设和实验室建设。
1. 课程教材建设
主要任务是编制教学大纲并完成与课程教学有关的一系列指导性文件以规范教学过程的实施, 编写教材和学生学习指导书。前者包括理论授课和实践操作的实施要求, 授课计划和课时教学要求等;后者先以讲义提纲的形式试用并最终形成了《科学技术基础教程》, 由苏州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及校本教材《科学技术基础课程学习指导书》, 内容包括:阶段知识小结提要、讨论课题及考试样卷、实践操作指导等。
编写教材取得了一定的创新和突破, 具体表现在以统一的观点来阐述自然科学、引导理解自然现象并明确指出科学的三大来源以及什么是科学、什么是技术、传统技术和现代技术的区别等。
2. 课程资源库建设
课程资源库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建立网络课程。课程素材包括:所有分课时的教案、演示课件、教学案例、视频资料及讨论题、试卷和部分参考答案、课堂教学录像等, 同时还形成了丰富的网上教学资源。为照顾学生个别差异, 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实现个性化教育, 希望通过课程网站进行的教学与交流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 为广大学生的课内外学习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帮助 (具体内容见表1) 。
3. 实验室建设
实验室建设的任务是在原有物理中心实验室和化学实验室的基础上建立理化与科学中心实验室。这样, 在新建演示实验教室 (分为物理教学演示、生理及心理教学演示、化学与环保教学演示三大区域) 和生理及心理实验教室 (供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之用) 之后, 形成物理实验 (一) 、物理实验 (二) 、生理及心理实验、化学实验和演示实验五个实验教室。学生实践教学基地的初步建成, 能够满足课程实践操作项目的教学要求。
与传统意义上的实验课不同, 实践操作项目的教学以提供感性认识、学习基本方法为教学目标, 要求学习根据文字指导进行实际行为的一般方法, 以切合学生学习和教学授课两方面的实际情况 (内容安排见表2) 。
必须指出的是, 作为系统工程上述三项工作是并行实施、协调进行、共同完成的。
三、教学运行的要点
尽管设计了一个十分简洁的逻辑框架, 《科学技术基础》仍然是一门内容庞杂、涉及广泛、知识深奥的课程, 教学双方要真正理解和掌握有关内容无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我们将理论教学的基本目标定为“了解”和“懂得”而不是“掌握”或“理解”正是出于对现实的考虑;而能力的形成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长期过程, 本门课程的教学充其量只是一个开端, 教学效果不可能一蹴而就。
与上述考虑相对应, 课程考试应采取开卷的方式或写作答辩的形式进行。曾经尝试过采用闭卷考试方法, 但通过率极低。
教学中为启发学生思考, 我们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尽可能地注意趣味性。
在学生实践操作项目上, 我们的要求是使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实施过程形成感性认识并学习根据文字指导进行实际行为的一般方法, 因为我们认为:根据书面指导进行实际操作是基本的生活、工作和一般实践能力。
四、阶段性的工作成果
阶段性的工作成果主要在四个方面:
1.《科学技术基础》课程已经完成了两轮具体的实际教学运行, 积累了宝贵的第一手经验和教学资料。
2.“理化与科学中心实验室”作为示范性建设项目, 虽然没有完成所有的预期目标, 还不能满足学生课程实践操作需要, 为学生提供课程教学需要的感性认识还不够, 但已初步建成并投入使用教师进行科研和创新的硬件条件。
3. 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课程框架, 并且这一框架是动态的、弹性的、发展的。在学生的实践操作上, 我们先有了在过去物理和化学实验整合基础上的项目, 后新开出了生理及心理项目, 今后还会进一步增加项目供学生选择。由于课程单元内容相对独立, 完全可以灵活安排教学实施过程。围绕课程任务的发展, 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了从确立课程整体架构、编写讲义和学习指导书、正式出版教材、整合建立实验中心、推出网络课程的上升历程并为这一过程的不断持续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4. 建立和锻炼了一支师资团队。按照我国现有高等教育的专业划分和培养模式, 很难提供《科学技术基础》课程所需要的教师人才, 我们只有立足于自我提高、教学相长, 才有可能解决这一实际问题。当然, 我们不可求全责备, 尤其是对承担这门课程的教师, 但身为人师, 在专业上自当精益求精。
摘要:文章阐述建立高职教育通识类《科学技术基础》课程框架, 介绍物理科学、生命科学、科学方法和现代技术等内容, 对学生进行科学常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教育, 以提高科学素养、培育人文情怀。课程建设通过教材建设、网络课程建设和实验室建设三项工作并行实施、协调进行、共同完成。
8.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整合 篇八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科学教学 科学素养 课程整合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182-02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悄然地进入了我们的生活、学习、娱乐等各个方面,不断改变着我们固有的模式,我们必须不断更新我们原有的知识和能力,提高科学素养,培养创新性人才,将人口大国转变人才大国。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是我国前进道路中的困难与问题之一。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要使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要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科学素养的形成,需要长时间的培养和栽培,因此我们应该从小抓起,从小学生的学习开始,而小学科学教学对科学素养的形成又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小学科学课程是具有重要地位的,我们应该加以重视。
一、小学科学课程
1.小学科学课程的课程性质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提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由于科学素养需要长时间的培养,所以在儿童时期进行科学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
小学科学课程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征,呵护学生好奇心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习身边的科学知识。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建立与他人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形成和提高学生科学的认知观和科学的自然观,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小学科学课程也以新的面貌出现在我们的课堂中,小学科学课程更加注重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但是,在当下的小学科学课堂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使得很难实现课改的初衷。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部分实验无法呈现
在小学科学课堂上,主要以做实验的方式为学生讲解科学知识,得出科学结论。但是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部分实验无法呈现在课堂上时,只能通过教师口头的表述或者书本的静态图片来呈现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这种抽象的呈现科学知识的做法,不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储存知识和培养科学素养。
(2)教学媒体使用不当
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老师具备了信息素养,开始尝试着使用教学媒体来呈现教学内容。但是由于教师对教学媒体的使用不当,经常会出现将研究结果以直观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减弱了学生的研究兴趣;或者本该以动态视频或动画的方式来呈现的教学内容,教师却以静态文本或图片的方式呈现内容,使得教学效果减弱。
(3)忽视学习兴趣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皮亚杰说过:“儿童是个具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所支配。”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为了完成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不太重视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只是一味的通过教师自己演示实验,得出实验结果来开展,剥夺了学生自己动手的机会,没有重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交流的培养。
(4)缺少学习反馈
长久以来,科学课一直处于“副科”的地位,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对这门课的参与性与重视性不够,通过统计: 一节科学课学生回答问题占百分之三十,真正参与探究实践的只有百分之二十五。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对于小学科学缺乏一个考核的标准和学习的反馈,教师不知道学生学习情况和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也因为这门课不需要完成作业和考试,而更加不重视。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教育发展的新趋势,信息技术具有交互性、集成性和情景性等特点,可以帮助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根据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本人试图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进行整合,去优化和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
1.多媒体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科学课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十分必要的。视频、音频、动画等多媒体具有情境性、趣味性、形象性的特征,在导入环节利用多媒体呈现教学内容,可以很好的抓住学生的眼球,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让学生对今天的学习内容充满兴趣,将学生从课间玩耍的状态过渡到课堂学习状态,给学生一个缓冲和准备的时间。
2.多媒体呈现实验,形象直观
利用信息技术呈现科学实验,安全直观,不受时间、空间和科学仪器等的限制,基本可以真实地展开实验的各个环节,将一些在课堂环节中难以实现或者较为复杂的实验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展现出来,化抽象、复杂的实验为形象、简单化,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形象化的实验帮助小学生对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的记忆和理解。例如,教师为学生讲解“一个易拉罐的故事”,单纯的利用书本上的静态图片和教师的口头讲解是很难让学生直观、形象的了解易拉罐形成的过程,也很难形成爱护环境的意识。如果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易拉罐的原料的制作、加工、生产、饮料的上市以及回收利用这些环节,让学生直观了解一个易拉罐的形成是这么的复杂和辛苦,帮助学生对易拉罐有个科学的认识,形成良好的环保意识。
3.节省课前准备时间,扩充课堂教学内容
利用信息技术帮助教师在课前准备教学课件,将教学内容集中呈现在PPT或者文本上,节省了上课板书的时间,教师可以更加深入的讲解重点和难点,扩充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图片搜集起来,在教学过程中播放和展示,节省了抽象的语言表述,形象生动的展示了教学内容,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形式。
4.课下合作探究,培养科学素养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实现知识的学习迁移,教师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录制成微课上传至网络平台,学生对于不理解的内容可以反复的观看和学习。在课后设置相关的问题,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在网上查找资源,合作探究完成学习任务,巩固和加深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对于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以在线进行答疑,引导学生自己探索知识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5.建立电子档案袋,记录学生的成长
电子档案袋评价(E—Portfolio)是依托于现代网络信息技术而对教育教学过程进行真实性评价,关注评价发展性、反思性功能的一种有效的质性评价方式。教师为每个学生建立一个电子档案袋,将该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内作品和作业、课下的讨论和合作探究等以视频、音频、文本等形式进行保存和分析,利用过程性的材料来观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升以及科学素养的培养,以可视化的方式观察和记录学生的成长,注重学生全方面的发展。
三、结语
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整合是现代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促进和优化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广大师生的共同重视。
参考文献:
[1]中共十八大报告 http://wenku.baidu.com
[2]朱效民.国家科学素质——现代国家兴盛的根基[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9(1)
[3]张文付.小学科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 吉林教育,2014,02:53.
[4]徐婷婷.浅谈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J]. 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12,01:135-136.
[5]陆黎峰.初探小学科学课堂中的“微课”教学[J]. 新课程(小学),2014,09:34.
[6]李晓东.小学生心理学[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9.激光技术与材料科学 课程小论文 篇九
激光技术正在逐渐走向成熟,激光在各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在临床医学上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各种先进的治疗方法中都有着激光的身影。
关键词:激光技术,临床医学 正文:
当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在美国诞生,临床医学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无血手术成为可能,眼镜不再是永远的负担,肿瘤治疗更是有了新的突破!激光的发明无疑是世界的一笔非常宝贵的一笔财富。
临床上激光的用途不外乎切割、分离、汽化、溶解、烧灼、止血、凝固、封闭、压电碎石、局部辐射等,这些治疗种类就是利用激光对生物体的光热作用、压电作用和光化学作用。但是,在实际上,无论是哪种治疗,不一定只是利用其单一作用,往往是多种作用一同作用的结果。例如在利用紫外激光的灼烧时,主要起作用的是光热作用,但在光子能切断组织的分子结构时,光化学作用也参与其中。此时,在该灼烧治疗中光热作用和光化学作用都起作用。
激光的种类非常繁多,在临床医学领域主要有用到一下几种激光器:二氧化碳激光器、氩离子激光器、YAG激光器、红宝石激光器、染料激光器、氪原子激光器、氮分子激光器、He-Ne激光器和ArF准分子激光器。其中在临床医学中运用最多的是二氧化碳激光器,所发出的激光波长为10.6μm,CO2激光器的主要工作物质由CO2、氮气、氦气三种气体组成。其中CO2是产生激光辐射的气体。放电管中,通常输入几十mA或几百mA的直流电流。放电时,放电管中的混合气体内的氮分子由于受到电子的撞击而被激发起来。这时受到激发的氮分子便和CO2分子发生碰撞,N2分子把自己的能量传递给CO2分子,CO2分子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上形成粒子数反转发出激光。波长为10.6μm的CO2激光是极易被水吸收的红外光,像皮肤这样的软组织受到激光照射时,激光的能量只是被表面吸收,并没有穿越到深处。但是,由于角质层以下的比皮肤表面的角质层含水量高,这里的水分会瞬时蒸发膨胀,从而可以进行切开、切除手术。这也是二氧化碳激光器作为激光手术刀的原因。所谓的无血手术是因为像毛细血管这样的细血管在激光的照射下,由于热效应导致血管收缩断裂,而断裂处又会立即凝结。因此,即使切开布满毛细血管的脏器官也不会出血。但是激光手术也有其缺点,由于切开是在热作用下进行的,因而无法避免切开处周边的碳化现象。但是无论如何激光手术是临床医学的一大突破,利远大于弊。
对于近视眼,厚厚眼镜往往成为一种负担,即使是隐形眼镜也有太多的麻烦,激光可以让你摘掉它!
治疗近视是利用烧蚀对眼角膜表面进行精密切割,控制折射光率(矫正)的过程。眼镜对光的折射由眼角膜与晶状体完成,因为晶状体得到前房和玻璃体连接,而角膜的一侧和大气接触,使角膜的折射作用比晶状体要大。因而只对角膜做手术就可以有效的矫正近视。近视本身不认为是疾病,但用眼镜或隐形眼镜矫正不了的重度近视可通过这种角膜手术来解决。目前近视矫正有三种方法:对角膜表面进行二维切割手术使其曲率半径增大(做成平坦的)的PRK方法,激光原位角膜镶术的LASIK方法和将角膜表面放射状切开的RK方法。光源一般采用能得到高质量灼烧表面的193μmArF准分子激光器。这是由于在该波长的激光其穿透深度浅且可精密切割的缘故。又因光子能量大,所以同时存在光化学作用,可保证得到锐利整齐的切口,而切口边缘的热损伤最小。因此所采用的照射方法有两种:强的分布均匀的大口径光束扫描切割和可变小口径光束的光斑切割。在实际治疗中,先进行角膜形状的测定,确定切割量后进行激光照射。这种治疗方法不仅应用于近视、远视和散光的矫正,还应用于角膜疾病的治疗。目前已有很多商品化装置出售。但是由于该技术还不够成熟,矫正后未来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里面会不会出现副作用,不得而知,这也是大部分不愿意进行激光矫正的近视人群做顾虑的主要原因。这个顾虑暂时只有时间才可以解答。
激光在治疗肿瘤上同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众所周知,癌细胞是非常活跃的细胞,它比正常细胞的繁殖速度快得多。肉眼看不见大小的癌细胞,同过内窥镜或X射线等可以发现,但是,早期的癌细胞却很难发现。通常认为早期的癌症的治疗比较简单,这意味着癌症早期发现更重要。因为癌细胞非常活跃,比正常细胞更容易摄取某种物质。于是,就有了利用光来吞食某种物质(称为光感受性物质),即让该敏感性物质有效的吸收激光,来杀化癌细胞的方法。这种治疗方法称为PDT(photo dynamic therapy 光线力学性治疗)。
典型的光感受性物质是一种叫做血叶啉诱导体得色素,它具有非常复杂的结构,该色素溶液通过静脉注射入体内,它更容易被癌细胞侵吞,虽然肉眼看不到它被人体的哪个部位吞食,但用紫外光照射时,只有被吞食的部位发出荧光,由此诊断癌变的部位,但此时照射的激光强度不能过强,否则会对非癌细胞部位造成伤害。
激光在临床医学方面的应用太多太多,还包括激光在皮肤科及整形外科中的应用,激光在眼科中的应用,激光在泌尿外科中的应用,激光在耳鼻喉科中的应用,间质激光光凝术,光动力学治疗等。
随着激光技术的更加成熟,未来将是光的时代!
参考文献:
《高功率横流CO2激光器及其应用 》唐霞辉 编著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人类希望之光——激光》 董克 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 《现代肿瘤学》汤钊猷 编,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10.科学技术史课程意义 篇十
狭义的课程整合通常指的是,考虑到各门原分列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将这些课程综合化。相对广义的,即课程设置的名目不变,但相关课程的课程目标、教学与操作内容(包括例子、练习等)、学习的手段等课程要素之间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当这些互相渗透和补充的重要性并不突出,或者已经非常自然,到了潜移默化的程度时,就没有必要专门提“整合”了。反之,就需要强调“整合”。
如何具体理解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整合,如何具体实现整合,还存在着不同的理解。不同的理解会带来一些不同的做法,但最主要的可能还在于对课程整合的目标价值观的微妙差异。
目前对课程整合比较主流的理解是“把计算机技术融入到各学科教学中,就像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这种观点将课程整合的重点放在CAI,即计算机辅助教学上。它突出计算机作为工具,去辅助各传统学科的教学。
在做法上有3个要点:一是软件方面寻求合适的教学平台,提倡教师利用现有平台,而不提倡教师人人做课件;二是相应的教师培训,一方面应着重提倡一般化的基本技能培训,如对Office基本组件Word、Excel及Powerpoint的培训;另一方面是学科素养、学科教学论及教育技术理论(如教学设计)方面的培训;三是在教师熟练掌握技术的基础上,通过信息检索、师生交流、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多媒体演示等手段实施课程整合。从整合的目标价值观看,这种观点看重的似乎是被辅助的其他各学科教育(包括突破难、重点,提高教学效率乃至改变教学模式),而非信息技术教育本身。
另有一种对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理解主要指信息技术课程的内部整合。例如,可以让整体的信息技术课程由正规的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其他隐性课程来组合而成,并协调这些环节来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这一类课程整合有时也涵盖调整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改革评价方法等。总的来说,这一类整合从目标价值观看,主要着眼于达成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即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从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教学改革的全局出发,信息技术的课程整合,无论是其自身的,还是与其他学科课程之间的,都有其必然性。这种必然性是由信息技术学科本身的特点以及它确已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这样的事实所决定的。
1、CAI,即计算机辅助各课程教学是目前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各课程整合的主要的并且也是有效的方式,但从更完整意义的整合目标价值观看,这种整合方式也应逐步体现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价值。例如,在整合的环节中,可有意识地注意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意识及灵活地检索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展示信息的能力。基于光盘或网络检索的探究模式或实验、调查加计算机数据处理的模式价值就很高了。
2、信息技术学科需要单列的课程,课程设置不宜完全模仿其它传统课程。一种做法是配以一定的主题活动课程,如网页设计、电脑美术等;另一种做法是干脆在课程和教材中安排这些主题,甚至安排计算机辅助的其他学科(如语言、数学、科学、历史等)内容的学习。
3、在各科教材的改革中,也应努力体现与信息技术学科的整合。例如,是否需要重选内容、实例、实验、练习等?
4、教学模式的改革中,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优势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信息技术这一全新的教育因素的恰当介入,是可以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的。配合教学模式的改革,将计算机配到教室和实验室,也是一个应该积极探究的问题。
5、适当的教学软件,始终是一个关键问题。开发适合中国国情、有反复使用或推广价值的高质量的教学软件。一方面,应积极发掘可用软件的潜力(如Excel在数据处理和图形生成方面的优势很多可用于教学)。不应该提倡人人做课件,但是,部分有兴趣的、学科与教育素质和计算机素质兼备的教师参与开发,肯定有利于我国教育软件水平的提高。
【科学技术史课程意义】推荐阅读:
科学技术观时代意义09-05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08-13
论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作业06-24
科学技术史的论文10-03
科学技术史笔记整理版06-21
科学技术概论11-08
计算机技术科学与技术08-05
科学技术成果评价06-21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08-07
水族科学与技术专业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