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中国的家庭生活

2024-08-02

高中英语:中国的家庭生活(精选12篇)

1.高中英语:中国的家庭生活 篇一

中国家庭初中英语作文

Family life in China

i live with my father and mother in a very big house in dongguan. my parents are both very busy. they leave for work very early in the morning and don’t return home until late in the evening.

when i am home on weekends from school, we spend a lot of time together. we talk about my studies, my health and my school life. i love my parents very much.

my grandparents are still living, but they don’t live with us. their health is good and they both do sports very early in the morning. my grandmother does gymnastics with elderly women her age in the park. both of my grandfathers play basketball in the morning and sometimes they go swimming.

chinese people eat rice for every meal, but i don’t like rice because i think it is tasteless! we eat meat, fish and vegetables. my family eats noodles and congee. my favorite is noodles.

i often play computer games because i like it so much. i often watch japanese cartoon movies with my parents on the weekends. on long holidays we take trips, too.

that is my description of typical family life in china.

2.高中英语:中国的家庭生活 篇二

而同样的奢侈故事,由于各种考虑,在中国很少能直接面对镜头,但奢侈之极致仍然在圈子里广泛流传。北京一位地产大亨的夫人李若(化名)认为自己不算奢侈的人,家里最奢侈的东西不过是一套价值12 万元的欧洲品牌音响,但她不讳言自己的朋友圈里有这样一批奢侈品的忠实拥戴者。

她说,自己有一个从事地产的朋友,喜欢买吉普车,原来开“路虎”,后来觉得不喜欢了,又买了辆“悍马”,价格在200万元左右;而一个做生意的商人,买了一辆世界上最大的吉普车,车上面可以开party,也是价值百万元;也有人喜欢赛马,一家连锁牙科诊所的老板,自己有个马场,侍弄着六七匹赛马,每匹马都在两万美元以上。

精品取代奢侈品

对于在欧洲销售日颓的古老奢侈品牌而言,中国几乎是一片新大陆。

“中国已经成为目前全球奢侈品消费增长最快的地区。”法国精品行业联合会中国荣誉执行代表刘钊说。该组织代表了迪奥、香奈尔等世界上顶级的奢侈品品牌,考虑到奢侈品在中国传统中的负面含义,该组织的中文译名用“精品”取代了“奢侈品”,但其目标却是不断缩短法国奢侈品与中国大众的距离。

越来越多的奢侈品牌抢先一步,加快了在中国市场圈地的步伐,目前几乎所有的世界顶级品牌都在中国设有分店,甚至涌现出一些旗舰店。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城市竞争力的朱才斌博士对媒体表示,中国的奢侈品市场是20 亿美元,这个数字不算大,但上升幅度却是全球之最。

英国《金融时报》发表评论说“:全球各大奢侈品公司都希望能利用过去10 年里在中国小规模、试探性的投资,在现阶段迅速扩张。”高盛银行伦敦总部的分析师雅克·弗兰克·道辛认为:“中国奢侈品市场将在未来10 年内成为发展最快的一个市场,到那时,中国的奢侈品市场将位居世界第二,并拥有全球最大的客户群。”

奢侈的实质

“奢侈”,源于拉丁词Luxus,原意指“极强的繁殖力”,但其含义后来演变为浪费、无节制,甚至放荡。奢侈的含义是由不同社会、社会结构、社会文化内涵以及经济条件所决定的。20 世纪初出版的《奢侈与资本主义》的作者,德国经济学家桑巴特把奢侈分为量与质的差别。数量方面的奢侈与挥霍同义,比如,让100 个仆人去干1 个人就能完成的工作,或者同时擦亮3根火柴点1 支雪茄这类行为;而质量方面的奢侈就是使用优质产品,由此而产生的奢侈品概念以“精制品”为典型,即对产品进行普通用途的加工之外的任何再加工。通常,精制的对象既包括原材料也包括产品外观。

不过这个传统的奢侈定义正随着新经济的崛起彻底打破。如果说旧式奢侈是对稀有原料的消耗,那么,新式奢侈则是用智慧和知识来对待和使用各种原材料,更讲究创造性,并彰显个性。

新奢侈最典型的代表莫过于波波族,尽显精英而清高的本色,比如:他们也买鸡腿,只是他们买的是自由放养的鸡的腿,这些鸡生前所受的待遇比伊丽莎白·泰勒在美容院所受的待遇还要高;他们也买土豆,但不是爱达荷州的土豆,而是产自法国北部的某块土地上的特殊小土豆。

“未来的奢侈将告别非必需品,而追逐必需品。在消费疯狂增长的影响下,紧俏的、稀有的、昂贵的及受青睐的将不再是高速汽车、金表、成箱的香槟和香水等大街上随处可见的东西,而是像宁静的时光、足够的水和空气等基本条件。”作家兼新闻工作者汉斯·马格奴斯·恩森贝格在德国《明镜》周刊撰文论述新奢侈的未来走向,他把未来的奢侈品定义为时间、注意力、空间、闲适、环境、安全。

英国广播公司BBC的一则报道表明,时间已经成为越来越贵的奢侈品,充足的睡眠消费成为伦敦商界的最新身份标志。有影响的商界人士允许自己夜里早上床睡觉,而关爱自己的人每天要保持8 小时睡眠。美国商业奇才,亚马逊网的总裁杰夫·贝佐斯就是这种新奢侈的拥戴者,他每天也至少睡8小时。

未来的奢侈消费将是这么一拨人:他们总有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能自己决定做什么或者做多少、什么时候做、在什么地方做。

注意力也是紧俏商品。在信息泛滥的时代,注意力已经所剩无几。谁能摆脱这些事情,毅然决然让电视频道的聒噪停止,才可能自己来决定什么值得真正去关注。

拥堵对于空间经济犹如日程表对于时间经济。今天,当一个房间空下来,它才显得奢侈。

闲适也是一种越来越难满足的基本需要。要想逃避无处不在的喧嚣,必须费钱费力才能够办到。

环境,能呼吸到不呛人的未经污染的空气,喝到没有异味的水并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从无数空调里出来的空气是经过过滤和冷却的,可这算是环境吗?法国矿泉水运到世界最偏僻的地方,这样就真实和自然吗?

安全,可能是所有生活用品中最麻烦的一个。在安全不能够得到百分之百的保障的情况下,个人需求猛增,价格疯涨……看看富人区,你立刻就会知道,将来奢侈不会带给你百分之百的快乐。因为想把自己置于安全之中的特权阶层,不但把别人隔离在安全之外,而且也把自己禁锢在安全之中。

人们追寻物质奢华的过程,其实转了一个大圈。终有一天,人们会发现,那些丢掉的朴素,才是自己最需要的而已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奢侈。

3.高中英语:中国的家庭生活 篇三

【关键词】外来词;丁克;后丁克;家庭模式;影响

【中图分类号】G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5-0018-02

The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Post-DINK Family Pattern in Chinese Families

Li Qiang

【Abstract】Since the 1980s, DINK, which means “double income and no kids”, has become a new lifestyle for young couples in big cities in China. DINK families have been growing steadily in number and aroused great attention. People are thinking whether DINK prevails or not. This article tentatively analyzes the effects of this coinage DINK on family patterns in China. And this article holds that China has entered the Post-DINK era.

【Key words】coinage DINK Post-DINK family pattern influence

1 引言

语言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作为语言最敏感、最活跃因素的词汇,则是观察社会生活变化的一个窗口。随着我国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来自英语的外来词(借词)日益增多,特别是在中国进行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外文化的多层次、多渠道的交流为词语的借用提供了多种条件。本文通过对中文中英语外来词“丁克”、“丁狗”等词,探讨了这些外来词对我国家庭模式的影响。

丁克家庭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流行于欧美发达国家。据美国人口普查局1994年5月公布的年度分析报告表明:1993年美国有6180万个家庭,其中3480万家庭无子女,即占51%,丁克家庭已超过美国家庭总数的一半以上【sup】[1]【/sup】。

据调查,如今中国丁克家庭的总数已经突破60万。城市已婚女性中有四成以上不愿意生育子女,并伴有轻重不同的心理“恐生症”。从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丁克家庭的比例其实并不大,但中国知识阶层女性生育年龄普遍较大。这正说明不想生育成倾向。不想生育的人越来越多,丁克家庭比例呈上升趋势。

在这一外来词的影响下,中国传统的家庭模式已经受到严重的挑战,由单一的家庭模式走向多元化复杂化已成为历史的必然。中国已经进入了“后丁克”时代。

2 “丁克”一词的由来

丁克一词为英文DINK的音译,即“Double Income-No Kids”的缩写,意为“有双份收入却没有孩子的家庭”。这里主要指夫妻有生育能力而不愿意生育的家庭,这种家庭模式最早出现在澳大利亚的青年夫妇中,随后受到欧美等发达国家青年的推崇,近20多年来已成为西方社会日益兴盛的一种家庭形式。

上世纪80年代起,丁克悄悄地叩开中国的大门。一种新的“两人世界”的家庭模式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上海人口情报中心的一份资料透露,1979-1989年,上海市区“丁克家庭”约占全市家庭夫妇总数的2%-3%,人数估计超过5万,北京市1984年以来结婚的夫妇中约有20%自愿不生育,多达7万人。有关资料显示,在丁克一族里,“1970年代生人”是最忠实的丁克拥护者【sup】[2]【/sup】。此外,丁克一族还有许多特点,他们高收入、高学历、高生活、高消费,被称作“四有(高)新人”。

3 “丁克”走进中国20余年后的今天

当“丁克”的概念刚传入中国时,许多高学历高收入者纷纷被它吸引,加入“丁克”一族。奉行丁克主义的群体,即通称的丁克族。他们大多出生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其显著标志是:大专以上学历背景;消费能力强,很少存钱,习惯超前消费,基本不用厨房,不和柴米油盐打交道。他们业余生活丰富,经常外出度假,收入明显高于社会人均水平。

然而,当时间流转到今天,当皱纹悄悄爬上曾光洁的额头,当相守的甜蜜都成为麻木的习惯,曾经那么潇洒从容的他们,是否能够一如从前?时间流转到现在,昨天的激情男女如今已经将届中年。时间教会了他们思考,也使他们拥有了更为成熟和理智的生活态度。原本抱定丁克到底念头的他们,也开始在“丁”和“不丁”之间重新考虑选择,因此形成后丁克的“四分天下”。

4 “后丁克”时代——白丁、丁忧、丁狗、双丁

当年的丁克一族,和想要丁克的人们在“丁”和“不丁”之间徘徊。据调查,在主张丁克主义的人中,有39.8%表示过一天算一天,33.1%的准备进养老院。当然,也有8.7%的人愿意领养一个孩子。另外,还有占18.4%的人表明“将来会要孩子”。可见,目前的丁克家庭可分为三种情况:27.1%将来要孩子,33.1%一直不要孩子和39.8%对这个想法还未有最后定见【sup】[3]【/sup】。对于将来要孩子的家庭,当他们的工作初有成就,或自己所创事业达到一定程度,即有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之后,且夫妻二人感情基础牢固,有时间认真考虑,他们将回归到传统模式。总而言之,他们在摇摆不定。这就形成了“后丁克”时代。

“后丁克”时代呈现出“四分天下”之局面,即白丁、丁忧、丁狗、双丁的出现。

白丁

曾经把丁克当做是一种目标,宣称自己决心要丁克的人,过了一段时间后,又主动放弃了丁克的计划,这种人通常被称为伪丁克,或者是“白丁”,意思就是“白白地丁克了一回”。

丁忧

这批人目前仍属丁克族,但对丁克生活方式产生了某种程度的焦虑,徘徊在丁与不丁之间。通常是一方想要继续丁克,一方想要孩子,夫妻无法形成共识。

丁狗

丁狗是DINKOD的音译,“Double Incomes No kids, One Dog”,也就是双薪无子但养了一条忠实老狗。“丁狗”是丁克的最高级别,因此也有人称之为“骨灰级丁克”。“丁狗”一族势必要把丁克进行到底,并用宠物狗来替代孩子。

双丁

这里的丁不是丁克,而是“人丁兴旺”的“丁”。指不仅放弃了曾经的丁克计划,而且千方百计想生育两个孩子。是某种形式的“物极必反”,在经历长时期的两人世界后,希望有更多的新生命来打破原有的孤独寂寞,也希望孩子们相互陪伴共同成长。

5 “后丁克”时代家庭模式对中国家庭模式的影响

家庭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社会的发展变化必然会影响社会中的个人和家庭,并带动家庭的变迁。

“四世同堂”是中国传统社会典型的家庭结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与观念的变化,家庭规模逐渐缩小。20世纪70年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出现了第一代独生子女,三口人组成的核心家庭逐渐成为城市家庭的主流【sup】[4]【/sup】。截至2001年底,在中国35123.4万户家庭中,平均每户3.46人。

与此同时,家庭模式呈现多元化趋势。中国目前家庭模式呈现十大新型家庭关系:丁克家庭、单亲家庭、空巢家庭、同居家庭、周末夫妻、试婚家庭、单身家庭、同性恋家庭、网络家庭和摩登家庭等【sup】[5]【/sup】。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变化是社会变化的缩影。经济变革和社会发展促使家庭在结构、功能和制度等方面产生变化,而这些变化,往往通过逐渐流行于社会的新生语汇体现出来。上面涉及的从丁克到摩登等这些新生词汇正是受英语外来语的影响。下面我们透过这些社会新生词汇来分析其对我国当代社会家庭观念、家庭结构、家庭功能和婚姻问题等方面的影响。

家庭是指建立在婚姻和血缘关系之上,成员之间亲密合作,共同生活的一种社会群体。在传统的家庭结构中,家庭承载着传宗接代、繁衍人口和稳定社会的功能。丁克家庭所标明的是一种不育文化,与传统的家庭生育职责相背离。丁克家庭追求的是自身生活发展和自我实现,以及个人现实生活的幸福,重视夫妻关系,轻视亲子关系。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家庭传宗接代和繁衍人口的功能完全被取消了,从而大大降低了离婚以及人口流动的成本。这不仅扩大了人的活动范围,而且也为社会注入了一些不稳定的因素。丁克家庭充分肯定自我,这对忽视自我的传统家庭不仅是道德上的挑战,而且也是观念上的挑战。

提到单亲家庭,一般人的直觉是指离异家庭。但随着家庭、社会结构的多元,家庭可能因为各种因素而造成单亲,如离婚、配偶死亡、配偶工作居住两地、甚至未婚先孕等等。单亲家庭的形式古已有之,然而单亲家庭概念的提出,却产生于欧美国家对当代婚姻现实状况的考察:欧美国家六七十年代的离婚高峰促成了大量离婚式单亲家庭的出现。我国从改革开放至今,由于快速增长的离婚率,离婚式单亲家庭比重逐渐上升,由此而引发的社会问题:单身父母的心理状态、生活状况,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成长及教育等一系列问题越来越为心理卫生学家研究关注。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蔡文媚教授是较早提出“空巢家庭”这一概念的专家之一。他认为,形成“空巢家庭”的原因有三,其一是八十年代兴起的“出国热”中,高校一些老知识分子将子女送往国外,使自己独守“空巢”;其二是由于子女长期在外工作,父母得不到他们的及时关爱和体贴;其三是由于工作的繁忙或交际的频繁,子女们平时疏于对老人的照顾,缺少与老人沟通,老人们独居时间较多,形成实质意义上的“空巢家庭”。

空巢家庭目前主要出现在大城市。随着家庭结构日趋简单,规模越来越小,不少城市出现许多只有父母二老,甚至一老组成的子女不在身边的家庭。调查资料显示,目前我国一些大城市,空巢家庭已经占老人家庭的三分之一左右;未来10年内,随着独生子女的父母步入老龄阶段,空巢家庭将成为老人家庭的主要形式,所占比例有可能达到90%,这将带来许多社会问题。

后丁克时代的家庭模式的变化,更说明了当代都市人的生育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突破了婚姻-传宗接代传统两性结合的模式。丁克的出现,后丁克时代的到来,人们的评价褒贬不一,这种超前的生活方式,独特的家庭组织结构,既有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压力,也有其存在和发展的道理。

6 结语

随着我国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来自英语的外来词日益增多,特别是在中国进行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外文化的多层次、多渠道的交流为词语的借用提供了多种条件。从英语借入的外来词的频繁使用,反映了西方文化的介入是快速的,已经渗透到我国城市、乡村的每一个角落。“丁克”在这一外来词,充分体现了西方文化价值观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影响,由它衍生出来的词汇,更使中国家庭模式趋向多元,但中国家庭模式总体上仍是以核心家庭为最主要形式,“后丁克”时代的家庭模式不会取代主流家庭模式。

参考文献

[1] 于丽华. 庄重谐谑与忧患:美国婚姻和家庭[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2] 刘杰森. 社会学视野中的丁克“家庭。社会[J],2000(3):21

[3] 零点调查公司2002年2月社会调查报告.

[4] 肖爱树. 当代中国丁克家庭的社会历史学考察.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科)[J],2004(3):58

4.中国家庭处于过渡期高考英语作文 篇四

history has witnessed many changes in chinese families in transition. here i just want to focus your eyes on the change in the size of chinese family and the role of chinese women.

generally speaking, the size of chinese families is shrinking. national census conducted in showed a chinese family has 3.6 members on average, down from the 3.97 reported in 1990 and 4.43 in 1982.familied with only parents and one child are mushrooming and will make the majority of chinese families. the phenomenon showed chinese traditional extended families are turning into nuclear families.

our interview indicated that family planning policy accounts for the change. the basic requirements of the policy are late marriage and late child bearing so as to have fewer but healthier babies. with the enforcement of the policy, most people agree that with one child to bring up, parents can devote more of their attention to him or her, and at the same time enjoy more freedom; to the child, he or she can receive more care and hugs. the benefits make it popular to set up a small, happy and harmonious family.not only does small family contribute to the pursuit of scientific and civilized lifestyle, but it also helps women get rid of the burden of frequent child bearing and heavy burden after marriage. however,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that women are playing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n chinese family.

in the past, each family had a head, who had absolute authority at home, and the final say in family affairs. but now in most chinese families, husband and wife work out household purchases together. in some cases, women have a stronger voice in household purchases, though it is usually the men who foot the bill.

chinese women were subject to men and were confined to household chores in those days. nowadays, however, many women have their own career, apart from those responsibilities for family. the change of their economic status, to a large extent, attribute their improved role in family.

5.中国家庭教会的历史 篇五

历史境遇中的家庭教会与政治

我们首先从家庭教会的源起和历史经验说明家庭教会与其所处的现实政治的密切关系。

基督教新教在华传教历史可以追溯到于 1807 年来华的英国伦敦会宣教士马礼逊(罗勃特 Morrison,1782 - 1834 年)。继马礼逊之后,许多新教传教士纷纷来华,将福音传教活动推进到内地。新教传教逐渐由广东北移,进入福建、浙江、上海、江苏等地。在最初的中国本色化教会(该土地所固有的中国教堂)于廿世纪 20 年代出现以后,各种以家庭为单位的聚会点或教会就已经建立起来,但是当时的动机是自治,或者说是 “宗教独立”,即摆脱海外传教士和传教机构的种种影响。这与新中国建立以后出现的家庭教会有异曲同工之处。大致说来,大陆家庭教会的形成与发展是与政府和政党的宗教政策如影相随,每次重大的社会政治活动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家庭教会的发展以及它与 “三自” 教会(三-自己的教堂)的关系,我们可以将之类比为 “二次宗教独立”,即摆脱主流意识形态的直接影响,厘定现代意义上的政教关系,在现代政治秩序中获得应有的位置。我们主要从两种教会以及家庭教会和政府、政党之间的关系来将家庭教会的当代发展史简要概括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初步形成阶段(1950-1958 年):1950年大陆新政府发起“三自革新”运动,基督教新教部分信众因为拒绝参加这场运动而被迫转入家庭,特定的家庭教会由此出现;“三自”运动在 1954 年指出,各教会当彼此尊重对方的信仰、制度和仪节。第二个阶段为完全封闭和潜隐阶段(1958-1979年):1958年政府要求所有的基督教新教各宗派教会都已归属“三自”管辖,宗派均失去其宗教团体的功能,聚会处、自立会、耶稣家庭、以及真耶稣教会等本色化的教会团体亦丧失其自主性。因为当时无自主的教会存在,1961 年“三自”教会二次修改章程后,取消了1954年章程中各教会彼此尊重的内容。从此家庭教会和“三自”教会彻底分裂。从50年代到70年代的政治运动对家庭教会的冲击很大。惨绝人寰的“文革”对宗教的迫害达到顶点,这时家庭教会受到的打击最大,传教也最为严密和隐秘。1966年文化革命开始,政府当时的主观愿望是通过行政命令和法律制裁把一切宗教予以消灭,因此“三自”组织也就没有再存在的必要。自 1966 到 1979 有 13 年之久“三自”组织不再活动,但是家庭教会一直坚持下来。第三个阶段为家庭教会活跃和兴旺时期(1979-1998年):1979年“三自”教会在政府的支持下恢复后,“三自”教会的领袖称大陆教会为“宗派后的教会”。伴随着新时期的来临,大陆宗教政策宽松,家庭教会也发展迅速,就连“文革”中被称为“无宗教区”的温州 80 年代后奇迹般地涌现出几十万信徒,并持续骤增。在目前,基督教新教农村家庭教会主要集中在河南(最活跃的地区)、安徽、江苏、浙江、广东、福建、山东、上海等地,遍及全国。第四个阶段为逐步公开和持续兴旺阶段(1998 -): 1998 年 8 月,部分中国家庭教会的领导人张荣亮等在河南省首次通过接受外国记者的采访、拍照、报导公开向政府发出书面呼吁。此份《中国家庭教会各教派联合呼吁书》的发表标志着中国家庭教会已到了一个相当成熟的阶段。它是有史以来首份以“中国家庭教会”的名义联合发表的公开文件。随后,中国家庭教会部分领袖于 1998 年 11 月联合发表《中国家庭教会信仰告白》和《中国家庭教会对政府、宗教政策及三自的态度》,第一次以公开的方式确定自己的信仰立场和原则,第一次公开地表明自己的政教观,标志着中国家庭教会的成熟。在这一阶段,随着家庭教会自己有意识的公开化,其中最为突出的公开化事件是家庭教会网站的建立,家庭教会在全球宗教对话、合一运动的冲击以及自身要求之下,提出“合一”口号,即各个家庭教会、家庭教会和三自教会以及家庭教会和其它宗教展开对话和交流。

耶稣的十字架就是这样一个重建新文化的原点。十字架原本是毫无怜悯地以最惨烈的方式治死敌人的刑法,而耶稣选择了以最惨烈的方式在十字架上为自己的敌人死,从而将仇恨铸造的十字架翻转爲爱的象徵与渊源。在过去的五十多年裏,中国教会一直面对执政当权者的逼迫,却没有被逼迫的暴力改变成爲暴力。中国教会身陷被逼迫的境地,却既不改变自己的信仰,也不以仇恨和暴力回报;这种非奴性的顺服与非暴力的抗争,标誌著不被暴力传统所束缚的一种新人民的出现。这种不盲从也不躁进的独立人民是中国文化彻底更新的现实力量。中国的希望不在於革命,而寄托在扬弃性质的文化再生。这种非革命的扬弃只能来自用非革命的手段改变世界的耶稣。

6:27 只是我告诉你们这听见的人,1要爱你们的a仇敌,善待恨你们的人。6:28 要为那咒诅你们的a祝福,为那凌辱你们的b祷告。

6:29 有人a打你的脸,连另一面也给他打。有人夺你的外衣,连里衣也不要拦阻他拿去。6:30 凡求你的,就a给他;有人夺你的东西去,不用再要回来。6:31 你们愿意人怎样a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

6:32 你们若a爱那爱你们的人,有1什么可酬谢的?因为连罪人也爱那爱他们的人。6:33 你们若善待那善待你们的人,有什么可酬谢的?就是罪人也这样行。6:34 你们若a借给人,指望从他收回,有什么可酬谢的?就是罪人也借给罪人,要如数收回。

16:35 但你们要爱你们的a仇敌,也要善待他们;并且要b借给人,不指望偿还;你们的赏赐就必大了,你们且要成为c至高者的d儿子,因为祂恩待那忘恩的和作恶的。

6:36 你们要有怜恤,a正如你们的父有b怜恤一样。

6:37 你们1a不要审判,就绝不会受审判;你们b不要定罪,就绝不会被定罪;你们要c赦免人,就必蒙赦免。6:38 你们要a给人,就必有给你们的,用十足的量器,连摇带按,上尖下流的倒在你们1怀里;因为你们用什么b量器量给人,也必用什么量器量给你们。

6.高中英语:中国的家庭生活 篇六

海洋海洋多清澈,

没有争斗才快乐,

幸福生活靠大家,

和谐相处人人夸……

7.美国人生活中的中国功夫 篇七

在美国, 有很大一部分人对于武术充满热爱并勤奋练习。美国高中一般下午两三点就放学了, 学校与家庭鼓励学生课后参加体育活动。有些规模较大的学校专门设有武术 (或跆拳道) 课程。有些人甚至在小学时代就已获得跆拳道黑带的等级。对于那些还想进阶的, 或已经工作的成年人来说, 双休日参加特殊的武术俱乐部是最佳选择。Walth先生就是鹰爪派武术班的指导老师。他从10岁起学习武术, 大学毕业后曾专赴香港学习中国功夫, 师从于鹰爪派的一位知名大师。如今, 他也成为了该州武术的鼻祖, 开办了武术教学俱乐部, 门下弟子众多。他的小班课设在自家的后院里。每节课大约2小时, 几乎全是高强度、高水平的训练。当然教学难度也因学员水平差别而异。总的来说, 基础功夫、刀枪剑、太极拳的课程是必不可少的。每隔一段时间, 老师会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反馈表演, 为自己树立信心, 也激励自己向更高的目标努力。

少林———美国武人心中的麦加

教学反馈课上的团体表演

少林在美国学武人心中犹如圣地一般。在我参加一系列武术表演的活动中, 许多武术爱好者曾问我:“你是学中国功夫的, 那你肯定去过少林寺吧?”当得到我否定的回答时, 他们都很惊讶。一些人会忙不迭地拿出自己去中国的图片, 告诉我少林的情况, 颇为自豪。开始我也有些迷惑, 为什么学功夫就得去少林呢?后来我了解到, 这是美国人受其宗教信仰习惯的影响, 就好像伊斯兰教的信徒始终都以赴麦加朝拜为一生的荣耀一样, 学中国功夫就得去少林。

中国文化的弘扬

喜爱中国武术的人还有个特点, 就是他们喜欢在自己喜爱的随身物品上印上中国文字。小到手机贴, 大到T恤衫、汽车尾窗, 越是自己不认识的文字他们越觉得兴奋。有一次武术俱乐部的一个学员献宝似地拉我到他的车窗前, 指着几个中国字说:看, 中国的字真酷!等我仔细辨认, 发现上面竟印着“广州粤菜馆”, 真不知道他是上哪儿弄到的这些字呀!不过, 这样的错误在大型中国文化展时可不会有。就拿Walth先生的俱乐部来说, 他们不知参加过多少华人协会、武术协会举办的中国交流文化展。精湛的技艺、娴熟的功夫以及令人眼花缭乱的动作, 每一次都赢得了观众的赞叹。

我们欣喜地发现, 中华武术文化在美国、甚至在世界的传播广泛、影响巨大, 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接触到武术并亲身体会到武术的博大精深, 越来越多的人热爱这个屹立于中华传统文化之林的体育大宗。在中国这样一个武术文化底蕴深厚、气氛浓郁的环境下, 我们应珍惜每一次学习机会, 认真做好武术操、上好武术选修课, 既为了提高自身身体素质, 也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国千百年来光辉璀璨的武术文化。

小链接:

8.中国富豪的“闲生活” 篇八

所谓“闲”,不是豪车、游艇、私人飞机这些容易引起“仇富”情绪的奢侈生活的代名词,而是指与运动、健康、时尚、收藏、慈善相关联的高雅生活。当然,这些高雅也同样是金钱堆出来的,不是普罗大众所能企及的。

在“休闲”生活领域不但愉悦了自己,同时也“闲”出名堂来的也大有人在。像王石的登山、陈丽华的收藏、陈光标的慈善,还有养马的、打高尔夫的等等,都极大的吸引着公众目光。

除了这些耳熟能详的富人休闲项目,--@看似不起眼但花费同样可观的项目也被富人们所青睐。如顶级会所,其客户群体只限于“金字塔尖”。用高昂的入会费用和苛刻的审核措施来保证客户的“纯粹性”,会所本身拥有一个非常高端的会员团体,是个很特殊的商业交际平台,并由此形成了一个能量巨大的交际圈,可以为其带来许多商业机会。

与之类型相像的项目就是时尚派对。派对是国际化程度,商业活力指数,名人、企业家品位心态的展示窗,也是用以扩大社交圈的一种宽松的社交方式。这是展示自己本性魅力的绝佳场所,让自己在最短的时间内散发出最耀眼的光芒。结识名流,感受奢华,时尚派对很优秀地承担起了这个任务。

与国外富豪相比,这些“闲”生活还只是初级阶段,不具有突破和创新,或者说根本不算什么。那些老外富豪们休闲创举绝对引爆眼球。如果比尔·盖茨斥资近亿美元和近10年的时间和心血,在美国西雅图打造的创世界家居之最的“未来之家”还只是科技休闲的个人爱好的话,如果俄罗斯富豪们像购买玩具一样购买人工岛还不够刺激的话,你可以尝试一下几位富豪的太空遨游。

老外富豪们的休闲生活就不用我们操心了,发展阶段限制了休闲思维的差别。

我们还是来领略中国富豪们的“休闲”生活吧,让普罗大众在开拓眼界的时候,也提升提升境界。

项目:高尔夫

有严格的礼仪规则,是培养绅士的运动,要求自律谦逊,不仅锻炼意志还能赏心悦目,耐心和准头是制胜法宝。球技精湛、洒脱不凡,是对享受生命和事业升级的最好嘉奖。同时,高尔夫球场也是商场的延伸。高尔夫花费很大,俱乐部终身会员卡为3万美元至9万美元。一般为每天400-800元,节假日1000元以上。

代表人物:柳传志

名片:

联想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档案:

打高尔夫是柳传志的爱好之一,其热爱高尔夫的程度是出了名的,还曾与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有过赌约。据说,柳传志为了赌约,闭门修炼了两个月,按他的话讲“到时候得让他们眼前一亮才行,这是很大的乐趣。打高尔夫比减肥更考验一个人的意志力。”

柳传志是从2005年打到现在,期间有人要他改动作,他说:“要彻底改动作是很难的,你得把你习惯性的动作改掉,很多人都是改了一半就改不下去了。我已经能打90多杆,这个时候要改动作难度就更高了。”

柳传志说,打高尔夫有两种:一种是“快乐高尔夫”,不追求成绩,但很追求姿势,最后她的成绩反而挺好;另一种则是追求成绩,喜欢较劲,动作刚开始就不正规,成绩自然也就提升的慢。

语录:

中国的企业家是很软弱的阶层。企业家就和有家有口的人一样,难免有后顾之忧,我们只希望社会稳定,国家安定。作为企业家我要为企业几万名员工负责,不可能无所顾忌。如果我真的敢站出来说话,我就去做一个学者,再有勇气就走仕途了。我知道自己没这个能耐和勇气,才坚决认定了创业道路,从不动摇。

点评:

尝过创业的艰辛,试过守业的困苦,该是享受生活的时候了。但愿,柳传志无论在哪个领域都能给我们带来对生活、对事业的联想。

项目:登山

登山是挑战极限的奢侈运动,而在富豪的眼中更像是享受“快乐极限”的游戏,需要的是金钱、胆量和闲情。而这种享受极限运动的生活方式大多是观念更加国际化的中国新兴商界领袖们的偏爱。

代表人物:王石

名片:

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探险运动家

档案:

虽然登山是比较前卫的国际化运动,但是本土化色彩更强的王石却在登山领域做出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所以王石企业家的头衔似乎还没有他探险运动家的头衔响亮。

2003年,王石以一名普通业余登山队员的身份攀上珠峰,成为中国登顶珠峰年龄记录保持者。作为一家上市公司的董事长,王石一年中有近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外登山、跳伞,玩极限运动等,由此有人也批评他“不务正业”。

登山的花费对于普通人而言也绝对是望尘莫及。王石登山10年花三千万。登珠峰起步价一次30万。首先,你需要购买包括高山帐篷、背包、羽绒睡袋等高海拔登山的基本装备,大概需要7万元人民币。另外,你还必须一次性交给西藏登山学校20多万的相关费用。即使一次普通的为期7天的登山活动,如果不算装备,每人也要花费好几千元,而一套稍微像样点登山装备,价格都在万元以上。另一个关键点,你得有时间。

语录:

站在整个人生的角度,管理企业与登山不无关系,同样需要坚韧的意志和不懈的精神,而登山,更如人生一样,虽时常不能预知结果,但只要坚持,终会成功。登山是人生的浓缩,之前,因为成功而有机会登山,而我仍需要继续攀登一座峰,就是每个人心中的那座峰。

点评:

9.中国人压抑的生活哲理 篇九

一 、路遇美女不能搭讪

遇到美女搭讪,在中国行不通,会撞一鼻子灰。老外在街上问候美女:哈喽美女,你很漂亮。在国外美女都很兴奋,甚至得意,谁不喜欢被人夸呢。被人关注,也是女人魅力所在。可是,在中国就不同了,你说她漂亮,她回身就骂你一句:臭流氓。呜呼,老外说,如果夸奖了美女,我就是臭流氓,以后我们是不是要说你很丑很难看,美女才喜欢啊?心里滋润,却不形于色,中国女子的特色。淑女,太淑女了。老外不免感叹。

二 、中国的孩子太累了

老外说,中国的孩子一定很累,你看:一,中国小学生上课时喜欢把手放在胸前,除非老师发问时,举起右边的一只,否则不轻易改变;幼儿园学生喜欢把手背在后面,室外活动除外。其二,中国学生喜欢早起,七点钟之前,在大街上见到最多的是学生,他们喜欢边走路边用早点。其三,中国学生有一种作业叫“家庭作业”,它的意思是“学校作业在家庭的延续”。其四,中国把考试分数最高的学生称为学习最优秀的学生,他们在学期结束时,一般会得到一张证书,其他人则没有。最后,老外得出一结论:中国的学生是世界上最勤奋的、在世界上也是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的;他的学习成绩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同年级的学生比较,都是最好的。中国的高考一年一次,国外多为一季度一次。是为了考试这么辛苦吗?他们不懂,为什么童真的孩子身上有大人的烙印?

三 、中国最高深的学问是关系

1、人情关系

老外说,我们这里违反了条例,法官在执行的过程中是不考虑人情的.。没人敢和法官发难,甚至纠缠。可是中国却不同,会私下活动,谓之通融。在国外,中国人开车违反了交通法则会狡辩,从车里走出来,递烟陪笑脸说情,我们却是乖乖地坐在车里等待受罚。错了就是错了,法网无情。中国的人情却通常大于法。比如,一个死刑犯,经过死缓,再经过改造,减刑,改无期,有立功表现,改有期,最后给放出来了。在国外很少这样执行。判了死刑再无缓和余地。人情这东西真的这么重要吗?老外疑惑好文章阅读 爱读文www.aiduwen.com

2、婆媳关系

老外不解,中国家庭关系真复杂。为什么中国的女人总爱做--婆婆和老婆同时掉水里的游戏?掉水里了老公你先救谁?中国有那么多答案。什么谁先近救谁,先救老婆的是因老婆这么问老妈不在场,先救老妈的是因中国有孝子贤孙的美德,还有的干脆不回答,两头都平衡了。换了我们外国人,当然是先救老婆了,她是能带给我生活快乐的人。救老妈,她上来了还不把我再踢水里去?救老婆不管老妈就是大逆不道?什么叫应该不应该?太沉重了,这关系,是一种令人疲惫的东西。不要太虚伪。这是自私吗?如果你不自私,你都成年了,为什么还要跟父母住在一起?为什么还要让父母为自己买房子办嫁妆?为什么还要求父母为自己带孩子?你放弃了这些互相依存的关系,也就砍掉了家庭内部矛盾,摆脱了令人头疼的婆媳关系等问题,你们还有那么多牵绊吗?做人要率性自在。你独立,父母可享受晚年,这才是真正的实际。

四 、中国的女人要求负责

两性相爱,不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吗?爱就是爱了,不爱就是不爱了,我不能负责你一辈子,两人的快乐不是胁迫来的。中国很多女人沉迷于一种不属于自己的爱恋,人家都不爱你了,移情别恋了,还在那儿哭哭啼啼的,什么秦香莲陈世美的,而人家洋妞早就转身离去,去憧憬下一次轰轰烈烈的艳遇。机会不转身怎会有?感情不成熟,却要求婚姻、要求契约,这都是负担。女人胁迫男人结婚,却把男人吓得抱头鼠窜。中国的女人为别人活着得多,活得很累。她们总是将简单的事情变复杂了。两个人在一起,男人认定和你在一起就是快乐的,享受的是当下,女人却把每一次的约会看成是进军红地毯的洗礼,妈呀,太可怕了。如果什么都带上枷锁,什么都是牵绊,男人还有勇气冲进围城吗?男人压抑,女人压抑,何时才能解脱呢?

10.高中英语:中国的家庭生活 篇十

一、作者简介

费孝通(1910年11月2日~2005年4月24日),汉族,江苏吴江人。是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第七、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他4岁进入母亲创办的蒙养院,开始接受正规教育。1928年入东吴大学(现苏州大学),读完两年医学预科,因受当时革命思想影响,决定不再学医,而学社会科学。1930年到北平进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1933年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社会学及人类学系研究生,1935年通过毕业考试,并取得公费留学。

1936年夏,费孝通去英国留学,1938年获伦敦大学研究院哲学博士学位。论文的中文名叫《江村经济》,此书流传颇广,曾被国外许多大学的社会人类学系列为学生必读参考书之一。

1938年回国后费孝通继续在内地农村开展社会调查、研究农村、工厂、少数民族地区的各种不同类型的社区。出版了调查报告《禄村农田》。

1944年费孝通访美国归来后不久,参加中国民主同盟,投身爱国民主运动,曾任清华大学教授,著作有《生育制度》、《乡土中国》及译文《文化论》、《人文类型》、《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等。

1955年到贵州进行民族识别,参加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曾任国务院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学学会会长、中国民主同盟中央第六届中央主席、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民族大学的前身中央民族学院的副院长、中央民族学院教授,北京大学教授。

1957年3月24日费孝通写的《知识分子的早春天气》发表在《人民日报》,划为“右派”。

1959年12月5日,报纸公布了中共国家机关和民主党派中央机关摘掉一批确已改造好的右派分子帽子的消息,共142人,其中就有费孝通。

1980年春费孝通获国际应用人类学会马林诺夫斯基名誉奖,1981年春获英国皇家人类学会奖章,1982年被选为英国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荣誉院士,1988年费孝通当选为第七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同年费孝通获《大英百科全书》奖。曾在加拿大作《中国的现代化和少数民族》演讲。

1992年费孝通发表《行行重行行——乡镇发展论述》,收入自己80年代以来考察沿海乡镇企业的主要研究报告,就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及其在改革和国民经济中的位置提出了精辟的见解。

1998年中国非国有经济年鉴创刊,费孝通任名誉主编,对国家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非国有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成书背景

1936年暑假,在赴英国学习前,他偕同新婚妻子王同惠前往广西大瑶山进行调查,在调查时迷路,误入捕虎陷阱,腰腿受伤,王同惠出外寻求支援,因失足而不幸溺水身亡。伤愈后,他听从姐姐的劝告回家乡农村休养时,进行了一次社会调查。在养伤期间,他含泪写成了他俩此行的调查报告《花篮瑶社会组织》。

1936年秋天,费孝通登上“白公爵”号邮轮从上海赴英留学,从师现代应用人类学奠基人之一的马林诺夫斯基教授。漫长孤寂的旅程,使他有时间把在开弦弓村的所见所闻,整理并汇集成册。就在这时,费孝通认定:这一生的目标是了解中国的社会,依靠自己观察的最可靠的资料进行科学研究,去治疗来自社

会的病痛。

1938年,费孝通在伦敦经济政治学院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江村经济》,英文名就叫《中国农民的生活》。《江村经济》很快成为欧洲人类学学生的必读参考书。费孝通步入世界人类学著名学者行列,1981年,获得英国皇家人类学会授予的人类学界的最高奖──赫胥黎奖。

三、主要内容

费孝通先生的《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这本书以江苏省吴江县开弦弓村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生活(主体部分);二是重访江村和三访江村。

其中第一部分详细剖析了开弦弓村生活的方方面面。第二部分,则更多的是受到当时特殊环境的影响,以致具体的方向都是在论证新社会建立以后给人们带来的变化,当然必然会提及起社会结构的不足。第三部分则是笼统介绍开弦弓村所发生的变化,是一篇演讲稿。下面我将具体讲一下主体部分的内容。

第一章是前言。

第二章主要讲了调查区域的界定,人工河渠、交通发达的地理状况,以种植水稻为主,蚕丝业为辅的经济形势,并说明在世界经济的冲击下蚕丝业的衰落对开弦弓村人的影响。同时以地图辅助来概述村庄格局,详述村里人由本村人和外来人组成,并阐述了二者的特点,最后解释选择开弦弓村作为调查区域的理由。

第三章以家这个基本单位为中心,介绍了该村的社会背景,主要分析了父母与子女、夫与妻这两种家庭组织的基本关系。前五小点主要是讲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后三点主要是夫妻关系。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又主要围绕重视香火绵续的父系传代原则(也就是说只有儿子才能接续家系,传承香火)、父母对待子女的态度及孩子接受教育的社会化过程。夫妻关系则主要围绕婚姻关系的建立过程,夫妻、婆媳的关系及表亲联婚、小媳妇等特殊婚姻形式。

第四章第一部分揭示了所有权是什么及财产的分类。第二部分分析不同种类的物如何为不同的成员所拥有,以及不同类型的所有权是如何在各成员之间分配的,最后指出家长的权威性。第三部分讲述了财产的传递过程主要在三个阶段,结婚、分家及去世。第四部分继承对婚姻和继嗣的影响以一个人没有孩子或有女儿无儿子为例来详细阐述,说明赡养老人的义务不仅靠法律的力量来维持,而且靠人的感情来保持。第五部分说明孩子对父母的赡养不仅在他们生前,也延续到祭祀等对灵魂的福利。第六部分简述了新继承法与开弦弓村实际情况的不同。

第五章第一二部分分别讲述父系、母系亲属关系如何扩展。第三部分讲述亲属关系扩展的另一种方式——名义上的收养,并说明名义上收养的社会关系与亲属关系相似。第四部分说明亲属称谓的延伸使用也很普遍。

第六章第一部分讲述户的定义和非家成员进入一户的办法。第二部分讲述邻里之间的关系。第三部分讲述村民祭祀灶王爷和刘皇的习俗,分析了灶王爷的警察职能,揭示人们聚会的真正意义是娱乐多于宗教或迷信。第四部分说明村长通过村政府履行职能。第五部分讲述了保甲这种强加的行政体制。

第七章讲述了节俭思想对消费的控制,住房格局,以水运为主的运输方式,衣着特点及其功能(说明衣着不仅在于保护身体,也是进行社会区别),开弦弓村人的主食及供给方式,说明娱乐活动多出现在生产活动的间隙以及村民正常生活的最低开支。

第八章说明农业是村民共同的基本职业,从事专门职业如手工业和服务行业的人员非常少,并说明了两类渔业户的不同。

第九章概述了计时系统,并说明三种立法均被使用及各自使用情形和村民的活动时间表。

第十章讲述了农田分布及灌溉,水稻种植过程,农民合作的劳动组织,详述了科学与巫术都只是用来对付自然灾害的手段,只要科学无法提供更为有效的认为控制自然的方法,巫术就难以完全消除。

第十一章讲述了湖泊河流道路的所有权,农田的所有权,雇农及小土地出租的具体情况,完全所有制下的税收和土地继承对农业的影响。主要从土地的特性说明农民为何很抵触将土地卖掉,不在地主制下地主如何收租,农民如何交租以及随着时局的变化这种交租制度的变化。

第十二章画出了蚕丝业变迁过程的图解,分析了促使变化的外界力量与承受变化的传统力量相互作用的变迁过程,讲述了变革的力量及意图,当地政府对变革的支持,养蚕改革计划的实施过程,合作工厂的运营情况,政府对改革的支持,改革中的困难和挣工资对亲属关系的影响。

第十三章讲述了养羊及贩卖的具体情况。

第十四章主要讲述了交换方式,内外购销相互依存,来自其他村的小贩和来自城镇的两名小贩做买卖方式的不同,说明航船作为消费者的购买代理人是无偿的,而作为生产者的销售代理人才是它获利的主要途径。

第十五章第一部分说明积蓄与亏空存在的现状及原因,第二部分讲述因大笔款项需求产生的互助会多是为办婚事筹集资金或为偿还办丧事所欠债务和互助会的具体操作办法。第三部分说明村民稻米储备不足时通过航船进行借贷,主要是借米。第四部分说明产生于城镇与农村之间的高利贷的具体操作方法及产生原因。第五部分说明信贷合作社的失败。

第十六章中国的土地问题是本书的点睛之笔。深入浅出的说出了中国农民生活问题关键之所在。20世纪30年代,当时中国农村的基本问题是农民的收入低到不足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所需要的程度,接着就道明了其来源是中国的土地政策问题,比如在地主剥削土地所有制下,从事农耕不足以维持生计,在条件许可下必然会带动副业、手工业的发展。一旦副业、手工业受到打击(如外来技术的冲击)直接后果便是生活贫困,最终引发冲突。在发现问题后,作者提出了解决中国农民生活问题的方法,即恢复农村企业。

重访江村是21年后,写的是1957年的事。当时,开弦弓村在进行农业合作化运动,土地为国家所有,人们集体劳动。作者在看到农业社显著成绩的同时也发现了增产不增收、农民的生活状况还不如1936年的现状。究其原因是过于注重农业和地区分工,从而造成传统的养蚕业急剧减少,在农闲期的贩运也全部停止。副业的收入下降从而影响到农民的收入。同时,农民们的生活支出较从前更多,所以产生了粮食不够吃,钱不够用的情况。由此作者提出解决方案:在生产上利用水面,使农副业互相支持;在生活上要勤生产,俭消费。说明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力的提高有赖于劳动人民自觉的积累,要勤俭建国。

三访江村写的是1981年改革开放后进行包产到户的开弦弓村。在三访江村中,简述了开弦弓村五十年的经济、生活、人口变化,即纠正了片面的发展粮食生产,而落实了多种经营的方针,大力发展多种多样的副业,不仅包括已纳入集体经济的养蚕业,而且扩大了各种家庭副业,从而使人们生活水平达到温饱状态。但人口增长过快导致了一系列问题,改变了农村经济结构,但仍未解决生活资料的更新问题。为此作者提出了“工业下乡”的办法来发展农村工业,带动经济发展。

四、评价

马林诺夫斯基认为“此书虽以中国人传统的生活为背景,然而它并不满足于复述静止的过去。它有意识地紧紧抓住现代生活最难以理解的一面,即传统文化在西方影响下的变迁” 这也恰恰就是费先生写作《江村经济》的基本视角。

马林诺夫斯基教授给予这本书高度评价:“我敢预言,费孝通博士的这本书将是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发展上的一个里程碑。它让我们注意的并不是一个小小的微不足道的部落,而是世界上一个最伟大的国家。”也就是说,在此之前,是没有一个社会学者从中国乡下的一个普通村庄的“消费、生产、分配、交换”入手,来探讨中国基层社区(“社区”一词为费老创译)的一般结构和变迁的。此种探寻得出的结论是,中国人欲改变贫穷命运,从乡土文明走向工业文明,只能独辟蹊径,而不能重蹈西方发达国家模式。费孝通细密地解剖了一个面临着饥荒的小村子他的家乡江村,办的是“个案”,却在人们面前打开了一个大千世界,把握的是中国广大农村的“全貌”。

网友 Minjie 在《再读《江村经济》》中说:“江村不在是一个普通的江南小村,费孝通在这本书里,试图通过对农民生活状态、经济状态、家庭关系的详尽描述,来解释西方文化科技与本土文化的交锋与共荣。你要了解现实的中国,江村经济是你的窗户。”

——http://book.douban.com/review/1216093/

费孝通自己也说:《乡土中国》就是我企图从农村社会基础上来解剖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基本观念,而构成一种乡土社会的类型。这就不限于一个具体的农村,而是指向农村的基本性质。”

中国社会学派的高度原创力就在于,它从一开始即已表现出了一种“反必然性的社会理论之品格。《江村经济》所初步提出来的乡土工业重建问题,看上去非常不符合时代潮流,但它所涉及的其实却正是现代性进程中的两个核心问题,即:

一、现代工业的发展是否只能是一种高度集中化的大生产方式,或今日所谓“福特生产方式”,还是同时存在着一条分散化工业发展的道路? 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

二、社会政治的现代转型是否只能采取这种或那种自下而上的方式,还是同时存在着一条从社会最底基自上而下的社会重组道路?如果说,中国社会学派在三十年代或许尚未完全意识到乡土工业重建必然牵涉到的这些问题,那么,其四十年代的一系列探索已经相当自觉地以这些问题为明确指归了。

——甘阳《<江村经济>再认识》,1994-2012,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除此之外,当代学者正试着用当代的眼光来解读《江村经济》,将作品与现实问题联系起来,着重从经济学而不是人类学的角度来解析《江村经济》,如:

费孝通在三十年代所得出的这些初步看法,其突出之点在于,他力图从中国传统社会经济结构本身的内在思路——农工混合的乡土经济——出发,去探讨这样一种社会经济结构向现代转化的可行路径。正因为如此,他慧眼独具地抓住了乡土工业这一被人忽视的边缘问题作为分析中国问题的一个中心环节,指出了它在中国经济、政治、社会结构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以及它在中国社会变迁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系。这样的一种产业化途径后来被证明是有效的。

——宋文娟《从<江村经济>看“三农”问题》,池州师专学报,2006年2月 作品用了绝大部分的篇幅来介绍了开弦弓村的方方面面,看似客观冷静,但这些都是为了突出作者的中心:发展乡土工业。虽然费孝通对乡村经济的看法

不乏缺憾,正如他自己所说:

“回顾我这十年的研究成果总起来看还是没有摆脱“见社会不见人”的缺点。我着眼于发展的模式,但没有充分注意具体的人在发展中是怎样思想,怎样感觉,怎样打算。我虽然看到现在的农民饱食暖衣,居处宽敞,生活舒适了。我也用了他们收入的增长来表示他们生活变化的速度。但是他们的思想和感情,忧虑和满足,追求和希望都没有说清楚。”

可见费先生是一个善于自我反思的人,学界对费先生的评价也很高:“费先生始终是一个坚持以学术服务于理想,以社会科学理论服务于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学者。理想与生活的结合和张力,早在费先生的《江村经济》中己经破题。”

11.生活方式的中国趋势 篇十一

多次赴俄罗斯工作的经历使我积累了不少难得的感悟,其中最深刻的印象是俄罗斯人普遍比我们懂得“生活”,尽管他们在整体上还远未实现富裕。城市里的俄罗斯人大多拥有自己的汽车和郊外的小木屋,他们的周末和假日总是与森林、郊游、打猎和钓鱼等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有关。试想,在俄罗斯辽阔的自然空间中,漫步在悠闲舒缓的节奏里,品尝着负离子,他们远比我们惬意。

在圣彼得堡时得知,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军曾围城900余天,然而艰难的守军每到周末却必派专机前往后方接来文工团,照样歌舞升平。在这座因德军围城事件死亡了80万人的城市中,人们竟保护好了包括冬宫在内的无数名胜古迹和文物。在俄罗斯人看来,生活与生命同等重要。

未来学家阿·托夫勒在其新著《财富的革命》中把时间列为财富创造的深层原理之一,足见与生命并行的时间的价值。不少中国人今天之所以自嘲是在“过日子”而不是在“生活”,是在使用生命而不是享受生命,其原因在于我们习惯了忙碌——忙着读书、忙着考试、忙着工作、忙着炒股、忙着买房、忙着攀比、忙着“其乐无穷”地“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大家忙得不可开交,忘记了品味只有短短几十年的尘世之旅的真正快乐和价值。

中国人本应该有足够的民族优势来创造和享受新的生活——因为,中国是一个经济腾飞迅速且持续发展的国家,人们的收入在不断地增长和积累;因为,中国人特别在意居住,短短数年中,城市人均居住面积就从5平方米增加到了26平方米;因为,目前中国人的生活成本与欧美人相比还相当低,消费力和消费市场的潜力巨大;因为,如今百姓的银行存款已经迅速逼近20万亿元人民币,国民经济增长的“内需拉动”政策十分需要“新生活”的驱动;更因为,中国人的祖先们不乏生活文化的想象能力,甚至在这方面曾经先于和优于西方人。

我们的祖先们很懂得生活,他们的诗文中就处处流露出来那些令人神往的生活情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王绩),“顾步三春晚,田园四望通”(卢照邻)。“人疑天上坐,鱼似镜中悬”(沈期),“月明看岭树,风静听溪流”(张九龄),以及“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孟浩然)等等。

林语堂先生在《人生之盛宴》一文中曾写道:“能闲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闲,非无所事事之所谓也。闲则能读书,闲则能游名胜,闲则能交益友,闲则能饮酒,闲则能著书。天下之乐,孰大于是?”此语道出一位现代中国哲人对“生活”的深刻认识。

最能说明中国人在“生活”方面富有潜质的理由是,中国人高超的烹饪技巧。当西方人听说仅在成都地区,面条就有多达260种做法的时候,那种肃然起敬的心情似不亚于我们今天对他们的足球技艺和诺贝尔奖的崇敬。

12.生活的追捧伺机崛起的中国制造 篇十二

中国人对葡萄酒有着自己的情结。中国人葡萄酒消费势不可挡, 早在2009年专家就预计, 在2014年, 中国葡萄酒市场需求将跻身全球第六位。中国人对红葡萄酒情有独钟, 来自法国、意大利、澳洲以及智利的红酒源源不断涌向中国, 并在中国取得了骄人的销售量。近年来, 西班牙、德国、埃及、希腊等国家也加大了对中国市场的投入, 中国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葡萄酒消费大国。

其实, 比起大量出售的红葡萄酒而言, 甜白葡萄酒更适合中国人的口味, 来自德国的甜白葡萄酒既经济实惠又口味香甜, 在干白葡萄酒中, 富含花香多于果香的味道, 而且因为不含单宁而没有涩的感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追求国际文化享受, 也养成了自己独特的葡萄酒饮用习惯。在中国酒文化昌盛, 喝酒有喝酒的套路, 所谓红、白、黄, 各有各的说法, 甚至于很多人将喝酒与行为方式联系在了一起, 以人的喝酒行为判断人的酒品如何。中国人品鉴少, 喝痛快为上乘的喝酒境界, 所以按照中国人喝酒以牌子以度数为考量的标准, 葡萄酒绝对属于饮料或轻酒型, 女性与老年人为主要饮用对象。也可以这样说, 中国人喝葡萄酒, 大致分为三种人, 一种是真心追求口感, 追求酒品享受的品鉴型;一种是不太会喝白酒, 拿葡萄酒挡驾的社交型;最后一种是看重葡萄酒养生保健的珍惜型。无论是哪种型, 在中国, 日常饮用葡萄酒时, 葡萄酒的精华不重要, 而是品牌和派头更为重要。其实, 可以理解, 就如中国白酒, 或甘冽或浓香的口感外国人一样品尝不出好坏一样, 在慢慢地接触中, 中国人总会形成自己独特的葡萄酒品鉴方式及饮用习惯。这就是葡萄酒的魅力, 它同葡萄一样, 在不同的地区会发酵出不同的味道, 会衍生出不同的文化, 千年来的饮品, 在不同的岁月里, 不同人的手中, 讲述着不同的故事, 见证着不同的生活。

为了适应中国人的消费习惯及口感, 中国葡萄酒企业费尽心思, 从葡萄的种植到采收, 再从酿造到销售, 在人们消费跟风的同时, 伺机打造国产品牌, 廉价实惠的中国葡萄酒在逐步收买人心, 但要在国际品牌强力冲击下持续发力, 还需要在质量和文化上多做功课。

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喜欢喝葡萄酒, 葡萄酒专卖店就成为了人们娱乐消遣的另一选择, 琳琅满目的外国标签让人们开始有了跃跃欲试的消费冲动, 同时, 没有太多葡萄酒知识的老百姓, 也被那些奇奇怪怪的英文、法文、意大利文搞得晕头转向。其实, 如果不太懂得外国红酒口味的人, 大可不必硬着头皮迎上去, 中国制造、中国品牌的葡萄酒也是不错的选择。在市场上, 我们大致能看到的中国品牌葡萄酒有张裕、长城、王朝、华夏长城、宁夏红、雅仕樽、威龙、云南红、新天、丰收等。

1892年, 著名的爱国华侨实业家张弼士先生为了实现“实业兴邦”的梦想, 先后投资300万两白银在烟台创办了“张裕酿酒公司”, 中国葡萄酒工业化的序幕由此拉开。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 张裕已经发展成为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葡萄酒生产经营企业。高端酒市场一直是中外葡萄酒争夺的主战场, 其中酒庄酒已成为高端葡萄酒市场消费的主流。张裕在步伐加快的同时, 联合国内外酒庄, 对中国市场全面席卷, 很快, 其产品覆盖了整个高端市场。同时, 北京张裕爱斐堡国际酒庄还在国内首次推出私人酒窖服务, 率先将期酒这一国际通行的高端葡萄酒营销方式引入中国。针对“高端葡萄酒都是进口的, 中国的葡萄原料是否能做出世界顶级葡萄酒”的怀疑, 张裕公司总工程师李记明博士曾表示, “中国已经形成了十大葡萄产区, 张裕完全有能力在布局的六大优质产区生产出与国际著名产区相媲美的葡萄酒。”

上一篇:2018年1月12日热点时事政治推荐下一篇:学习三维六段教学模式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