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复习策略 邱勇军(精选10篇)
1.中考作文复习策略 邱勇军 篇一
每年的中考,作文总是重中之重,占据语文考分的半壁江山。要想提高作文成绩,只有加强训练,掌握方法,熟能生巧,才能稳操胜券。
一、中考作文复习中要注重以下几点
1. 做生活的有心人。
深入了解生活,养成良好的观察事物、观察生活的习惯就能为作文提供丰富的源泉,从而提高作文的写作能力。
2. 熟悉、掌握题型特点,熟悉掌握各类作文题型特点。
从这一两年的高考、中考试卷上看,话题作文已不再独领风骚,所以后期作文训练还要加强命题作文的训练与指导。命题和半命题作文仍然是今年考查的主流。纵观几年中考作文命题变化的轨迹,我们不难发现,作文命题正朝着“贴近社会、关注生活,使学生有事可写,引导学生有感可悟:感悟学习生活,感悟自然美景,感悟生活的馈赠,感悟遭遇的失败,感悟心理的变化,感悟民族的希望等等,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热爱读书,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理解他人”的角度发展,写作的内容在不断扩大,写作的题材从学校生活走向更广阔的社会生活,写作的形式由单一走向多元化。
因此,在最后阶段学生要自觉主动多读书看报,开拓自己视野、了解时代信息、把握时代脉搏,并学习别人的语言风格、章法技巧,为写作积累素材,补充新鲜血液。虽学习比较紧张,但仍要每天“挤”出十到二十分钟时间来看书读报。在写作中,要善于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大题化小,以小见大,学会“一滴水里见阳光”“半瓣花上说人情”;善于联想,张扬个性。让文章体现出真挚的感情,丰厚的文学积淀,做到文质兼美,富有生活气息。
二、写作训练可从以下方面着手进行
1. 要拟好题目,根据作文要求,弄清作文题型、审好题目。
这一步很重要,若不注意,学生就会写出不符合要求的作文。
2. 要精心选材,材料是写作的重要基础。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材料就无法写好作文。许多学生感到作文难写,其实难就难在找不到下锅的米或蔬菜(素材)。材料靠平常多阅读课外读物来积累。也可以从学过的语文、政治、历史课本中寻觅。许多优秀的中考、高考作文,都是从课本中找到写作素材,加以巧妙改造、运用而成功的。
3. 要构思精巧,它是文章的骨架。
构思的过程就是根据自己确定的立意,进行谋篇布局的过程。构思要巧妙,结构要严谨。这是考查学生写作水平高低的最重要的内容。
记叙文,一定要体现出六要素,特别是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一定要着重写好。写作可以灵活运用顺叙、倒叙、插叙。
作文的结构无非是“总分总”、“分总”、“总分”。就考试而言,前两者比较适用。大家一定要记住,作文的开头不要很长,不要因为玩弄作文书上的技巧而弄得开头超过了5行。关于结尾,我们一定要明确,结尾就是抒情和扣题的。在结尾必须抒情,归纳你想表达什么,而且扣题,最好“糊膏药”(出现标题或标题中的关键词)。同学们要记住,六七百字的作文,要有六七段,千万不要出现“大肚子作文”、“大头作文”、“大尾巴作文”,这样结构不协调,感觉也不够顺眼。
4. 要语言精美,作文的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是文章的血肉。
语言就像烹饪中的油盐酱醋调料等,是做出美味佳肴不可少的因素。对偶句、排比句等句式的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都是让文章熠熠生辉的重要法宝。这也要靠平常的积累———多摘抄、多记忆。作文的语言不生动,常常是阅卷老师最头疼的问题。在作文教学中,学生语言的提高,是最为困难的。备考作文,语言的准备是最难的。在此给考生们提几点建议:一是,遇到你喜欢的句子和段落,干脆背下来。二是,记住要有描写。写人要有动作和语言描写,写事注意细节和环境描写。三是,句子最好短一些,不要一逗到底,一个句子的主谓宾定状补都有了,就用句号。
5. 包装。
书写规范整洁,不用涂改液,不乱涂鸦,博得阅卷老师第一印象分;用尽浑身解数看家本领,开好头,结好尾,博得阅卷老师愉悦慷慨分;绞尽脑汁搜肠刮肚引用名言警句、睿智心语、时髦新词入文,博得阅卷老师耳目一新欣赏分;张扬个性,敢于冲破传统规则,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博得阅卷老师怦然心跳震撼分。
2.中考作文复习教学策略 篇二
纵观近年来的中考作文命题的形式,一般都以命题作文为主,必要时会配合情景材料,文体不限。命题作文例如:“我做主”;“难忘的决定”,“做一个‘行者”“‘善待”等。这种命题方式适合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状况,题目一目了然,用材料启发学生对题目的思考,不限制文体和主题,给学生发挥个性的空间。题目中给出的引导语容易读懂,贴近学生,关注成长,有丰富的内容可写,既可以是人生感悟,也可以是生活思考,考生有较大发挥的余地。
作文占中考试卷的60分,作文成绩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中考的成败。温州中考作文在常规要求之外,有五条发展性评价标准,即加分的条件:情感真实,充满心灵的感动;具有想像力,能引发人们的想像与思考;体现出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有一定的思辨能力;构思新颖,有创意;语文优美,富有独特的个性。以下结合中考命题方式,谈作文复习的基本策略。
1指导学生收集生活素材
写作的素材来自于生活,无论考试中出现何种题目,学生都必须在生活中寻找相关的素材。因此,考前收集的生活素材越多就越能轻松应对考试。目前状况下,学生的注意力完全集中于学校、课堂、考试,容易忘记去感受生活中的各种情感,而这种情感恰好就是作文写作的关键。
在作文复习教学中,教师要做的第一步就是帮助学生重拾生活,在每天一成不变的规律中发现不同,从细微的小事开始。如今天课堂上学了有趣的东西;放学路上看到一起交通事故等。这些小事构成了我们每天的生活,其中有苦有乐,应引导学生充分体验。可以规定学生在复习笔记中每天按照提纲的形式记录一个写作素材,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内容。
2利用同一素材进行发散练习
生活是复杂的,同一件事情用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就会得出不同方面的结论。引导学生运用发散性思维,对同一素材进行不同方面的思考,可以帮助学生在考试中更充分地利用素材。例如,“放学路上目睹交通事故”这一素材,可以用来说明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下场、可以通过不同人在事故中的表现说明某个道德问题,也可以用来表达自己从中吸取的教训。
3提高认识力和感受力
提高认识能力和感受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在写作文时以小见大、升华主题。认识力和感受力是对生活的感受和悟出的道理。这一部分的训练应当与阅读训练相结合,通过对阅读文本的情感分析来掌握进行情感表达的方法。这一点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综合性。
4作文高分“微技巧”
(1)审题
审题时,首先,就是要弄清楚题目的要求是什么,含义是什么,本质是什么,在此基础上,选择恰当角度,确立文章中心;其次,要明确文体。如果题目已对文体有明确要求,就务必要按要求作文。如果命题对文体无明确要求,就要尽量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来写;再次,要明确题目对选材范围的限制,避免出现“跑题”现象。针对此点,一般可从时间、处所、数量、领属、关系、对象等方面来确定;最后,明确了选材范围之后,还要把握题意的重点,做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千万不可泛泛而谈。
(2)材料的组织
在精心审题和确立文章主题之后,就要围绕中心来组织材料了,材料要服从中心的需要。选材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选具有时代特色的材料
具有时代特色的材料就如大海里泛起的美丽的“浪花”,无疑是皑皑白雪中伫立的一株腊梅,给人心灵的震撼、视觉的冲击。选用这样的材料才能出类拔萃,在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随后再加上巧妙的构思、出彩的语言,无疑会赢得阅卷老师的满堂喝彩。
②选情感充沛的材料
情感是作文内在的灵魂,也是连接考生与阅卷老师的一道心灵的桥梁。考生若能拨动阅卷老师喜怒哀乐的琴弦,溢出感动的泪水,何愁得不到高分?选材以情动人须做到:或对生活、对客观对象充满热情;或用传神的肖像描写表现出人物神韵;或用生动的语言展示生活真情;或用形象的景物衬托人物感受,力求做到合情合理,真实动人。
③选富有个性色彩的材料
新课改一再强调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作文过程中,要写出与众不同的文章,学生就需要根据自己不同的成长经历、兴趣爱好或者生活经历,去选取一些属于“自己”的、富有个性特色的材料,这样,作文才能具有新颖性和独创性,而不是陷入人云亦云的泥潭里。
3.中考历史复习策略 篇三
一、梳理知识, 宏观把握教材主线
中学历史课的内容, 纵贯古今, 横通中外, 涉及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科学技术等各个领域。丰富的知识常常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但纷繁的头绪又往往给学生带来记忆的困难。俗话说:“学习得法事半功倍, 不得法事倍功半。”此时, 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梳理知识, 构建宏观的历史线索, 化繁为简, 消除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畏惧心理。
经过初中三年的学习, 学生普遍储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 对于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重要的历史人物都形成了较为深刻的印象。如:鸦片战争、抗日战争、二次世界大战等;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诸类更是耳熟能详, 不在话下。但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普遍呈割裂状态, 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 往往会出现事实混乱、时空错位、张冠李戴等现象。这与学生的心智发展特点、理解能力有限、认识不深有关, 也跟教材的编排有关。现行的教材是通史体例和专题史体例的混合, 给直线、单向思维的初中生造成一定的认识混乱, 使学生无法形成有效的具一定逻辑关系的历史观。教师组织中考历史复习, 相当于引导学生第二遍通读历史。打破教材框架、梳理知识、构建宏观的大历史主线是教师首要解决的问题。
如何帮助学生构建宏观的历史线索呢?笔者首先借用了数学函数知识, 以历史时间为“X轴”、历史内容为“Y轴”, 给学生构建一个“历史知识坐标”。其中, “Y轴”又可以帮助学生细化成“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各种“刻度”。有了这一坐标, 学生便有了参照物, 能初步理顺一定范围内各历史知识的逻辑关系。如:某一历史时期, 各领域的历史事件或相关人物;某一领域, 不同历史时期的典型事件等。有了此基础, 学生对历史教材的编排便有了初步的认识, 笔者便能针对初中三年的历史教材进一步引导学生构建各时期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宏观线索。
(1) 中国古代史部分, 最常用的是以王朝的更迭为线索。对于这一条线索, 相当一部分学生掌握得不错, 但构建过程比较吃力, 且容易遗忘个别朝代, 以致线索残缺。针对此现象, 教师可借用《三国演义》的开篇语“话说天下大势, 合久必分, 分久必合”来作提示, 把夏商周以外的王朝更替划分为三“分”三“合”相间的几个阶段, 辅以惯用的“中国古代王朝更替口诀”作讲解, 如:“唐尧虞舜夏商周, 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 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 宋元明清帝王休。”学生便能较为形象、轻松地理解并掌握错综复杂的中国古代王朝更迭的线索。
(2) 根据中国近现代史的特点, 笔者为学生构建了两条线索。其中“屈辱与抗争”是整个中国近代史的主题, 这是一条比较容易把握的线索。而中国共产党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 自成立以来, 先后经历了国民革命、国共第一次内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新中国的建设, 中国共产党的历程贯穿了近现代的中国, 是另外一条重要的线索。此外, 中国近现代史两册教材的内容相对较多、较细, 除以上列举的两条主要线索以外, “近代化的探索”和“新中国的建设”是两个重要的主题。教师可根据这两部分内容的特点, 帮助学生梳理出两条分支线索, 在此就不做累赘。
(3)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 世界历史的学习存在一定的难度。一是学生地理知识不牢固。特别是世界古代史介绍的那些国家, 学生根本和现实联系不起来, 不知道它们和今天的那些国家是否一致, 有何联系;二是教材介绍历史事件多是只言片语, 章节之间跳跃较大, 造成学生的时空概念松散。而诸如人名、资本主义、社会主义、阶级革命等内容, 学生更不容易理解和接受。这时候, 教师应帮助学生排除干扰, 构建一条相对清晰的主要线索 (图1) , 以增强学生学习世界历史的信心。二
二、发现特点, 总结规律
为学生构建了大历史的宏观概念后, 教师便可着手引导学生回归微观的历史知识, 注重掌握解题方法和技巧的训练, 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由于广东省珠海市中考历史只考选择题, 本文在此围绕选择题的解答展开探讨。
历史选择题是一种设计灵活多样, 知识覆盖面很广的多功能题型。历史选择题既可以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历史事实、历史人物、历史结论、阶段特征等各种内容的识记, 还可以考查学生提取和利用有效信息, 归纳、概括、比较、辩证全面地认识和分析问题等各种能力。但中考历史无论考什么内容、怎么考, 其命题都可以根据历史学的要素概括为时、空、史、论四个方向。
1.历史时间的考查
时间是构成历史的基本要素之一, 可以用确切时间、历史阶段或中国史中的年号作表述, 时间是组成各种历史逻辑关系的最基本依据, 初中阶段的历史试题一直比较注重对历史时间的考查。
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历史时间的能力。如:
【例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 结束了封建帝制在中国的统治, 2011年是辛亥革命 ( ) 纪念。
A.99周年
B.100周年
C.101周年
D.110周年
2.历史空间的考查
常言道:“史地不分家。”尤其是人文地理, 与历史学科的关系更是密切, 因而, 地理知识的运用在历史教学和历史考试当中都时有出现。
(1) 考查考生对基本历史知识掌握的程度和对空间判断的能力。如:
【例2】战国时期, 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修筑了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 使当地变得“水旱从人, 不知饥馑”, 该水利工程位于现在的 ( ) 。
A.四川地区
B.河南地区
C.湖北地区
D.陕西地区
(2) 考查考生阅读地图和整理历史知识的技能, 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如:
【例3】图2中所显示的是历史中哪一条著名的路线 ( )
A.丝绸之路
B.郑和下西洋
C.红军长征
D.新航路的开辟
3.历史事实的考查
历史事实, 它包含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基本要素, 这些要素都客观存在, 不以人的意志转移。这类型的题目, 因能有效地考查学生记忆、复述、理解、分析、判断、比较等多种能力而备受青睐, 是初中阶段历史考试中最经常出现的一类题目。如:
【例4】周恩来是深受人民敬仰的政治家、革命家。下列历史事件或历史活动与他有关的是: ( ) (1) 参加中共“一大”; (2) 重庆谈判; (3) 在黄埔军校任教; (4) 红军长征; (5) 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A. (1) (2) (3) (4)
B. (2) (3) (4) (5)
C. (1) (3) (4) (5)
D. (1) (2) (3) (5)
4.历史结论的考查
历史结论是历史学家从客观历史事物、历史现象中抽象出来的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认识, 是历史科目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历史中考考查的学科能力之一。初中阶段有关历史结论的考查, 主要方式多是历史结论鉴别和概括性结论。
(1) 历史结论鉴别, 此类题目主要是考查考生对课本主要结论的掌握, 要求考生对备选项的结论的正确与否加以判断, 考查考生准确再认再现课本重要历史结论的能力。如:
【例5】对工业革命影响的表述, 不正确的是 ( ) 。
A.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
B.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
C.造成了世界战争频繁
D.造成东方落后, 西方先进的国际格局
(2) 概括性结论, 此类题目的备选项是根据课文知识归纳、概括而成, 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归纳、概括、推理、判断、鉴别能力, 运用历史知识对问题作出正确的结论。如:
【例6】俄国是通过改革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与俄国相似的还有哪个国家? ( )
A.日本
B.法国
C.英国
D.美国
三、有效训练, 提高技巧
就命题方式而言, 历史选择题主要有陈述式、否定式、不完整式、判断式、疑问式、文字材料式、图片材料式、比较式、组合式、排序式、情景式等多种类型。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握各种命题方式, 平时要注意提取和利用有效信息, 学会根据复习材料的知识点有针对性地自主设问, 模仿命题人的思路逆向复习, 以求知己知彼、巩固所学。
总之, 教学没有必胜之常法, 但贵在得法。历史教师应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研究运用教材这一载体, 针对当地教学现状, 以学生的特点为依归, 帮助学生在复习中树立信心、夯实基础、不断探索, 促使学生找寻适合自己的轻松而高效的复习方法, 并完成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如此, 考生便能取得理想的中考历史成绩。
摘要:在中考历史复习课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根据本地教学现状, 引导学生建立初步的历史观, 打破教材的框架, 梳理教材知识, 构建宏观的历史线索;在此基础上, 教师带领学生深入考题, 总结考试规律, 并组织学生有效训练, 提高学生应试技巧, 以求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轻松、高效掌握历史知识, 提高综合能力, 取得理想的成绩。
4.英语中考复习策略 篇四
一、听力部分
1)采用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听力兴趣
学生对听力能否感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学生的听力水平。因此,培养学生对听力的兴趣,既是英语教师的责任和义务,也会达到“消除学生对听力的恐惧意识,帮助教师消除对听力教学的畏难情绪”双重功效。依据对听力教学的长期考察,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借鉴:(a)应有意选取与中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听力素材,以吸引学生的关注;(b)不但应该利用传统的磁带放音听力教学模式,还要引入难度适中的英语视频来吸引学生的眼球;
2)采用多种途径帮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知识
通常情况下,听力素材会或多或少地涉及到西方文化知识,因而教师应该选取一些谈论教育、习俗、聚餐、约会、饮食、服装、宗教等能反映西方文化的素材,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西方文化,提高听力水平。
3)重视学生语言基础的训练
听力能力的高低与学生语言基础的好差密不可分。因而教师在听力教学时应该对学生语言基础的训练有所侧重。这些训练应该包括:(a)语音关、词汇关的训练,因为语音和词汇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学生的听力水平;(b)基本句型的训练,因为总体看来英语表达离不开几种基本句型,如S+V, S+V+O, S+V+P,SV+O+O、S+V+O+C;(c)基本语法的训练,这些语法训练应该围绕以下内容展开:从句、分词、冠词、形容词、副词、比较级与最高级、时态、语态、短语以及一些固定句型等。通过对学生语言基础的训练,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语言基本功,为听力水平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4)加强听力技巧的训练
在相当程度上学生听力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他们对听力技巧的掌握。因此,教师应从多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听力技巧:(a)帮助学生调整听力考试前的心态。比如考前深呼吸、听音乐、聊天以及做一些娱乐活动等;(b)帮助学生养成听录音前浏览听力试题的习惯。听力考试不同于其他考试,因为在这种考试中,学生能否正确做出反应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短时间内如何对看不见的信息进行处理。一般情况下,如果学生能在听录音前多次浏览相关试题,做到预先猜题、熟悉材料,就可以更好地做好对号入座。(c)帮助学生提高捕捉重要信息的能力。英语听力考试试题的设置往往与重要的信息设置紧密相连,这些重要信息往往涉及:时间、地点、人物、人物关系、数字、事件、语气、是非判断、逻辑关系等。教师在进行听力教学时,应该帮助学生学会快速捕捉这些信息,处理并加工这些信息,以便在大脑中快速形成合乎逻辑的判断;(d)帮助学生学会记录信息的能力。由于听力试题的信息瞬间即逝,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听力教学中养成“培养学生快速记录”的习惯。
二、语法基础知识
1)语法知识的梳理应该秉承逻辑性、合理性的原则
所谓逻辑性,就是指教师在梳理语法点的过程中要重视语法知识的客观规律性,要能借助推理、判断等形式,在给学生讲解时能揭示语法的本质属性。所谓合理性,就是指教师在梳理语法点的过程中要注意所选内容能突出重点、难点,能实现教学大纲的意图。逻辑性与合理性的结合可以使得梳理的语法知识以清晰而又科学的方式传递给广大学生。
2)语法知识的讲解应当遵循生动性、具体性的原则
所谓生动性,就是要求教师对语法知识点的讲解要抛弃枯燥乏味的既有观念,代之以活泼的、轻松地、幽默的、甚至是诙谐或者调侃的方式进行,而不能过于死板和教条。所谓具体性指教师在讲解语法知识时要摈弃抽象而空洞的教学方法,代之以具体例子对每一个语法现象加以说明,使语法现象变得具体起来、生动起来,实现抽象到具体的转变。
3)语法知识的巩固应该坚持前后贯通、内外结合的原则
在很大程度上,英语学习的过程也可以看作是与遗忘作斗争的过程。就英语语法教学而言,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高效地掌握语法知识点,教师有必要坚持前后贯通、内外结合的原则。前后贯通的原则要求教师在进行语法知识的教学时要做到前后照应,新旧衔接,把知识点串联起来,达到巩固的目的。内外结合的原则要求教师能把课本内的语法点与课本外(如来自英语报刊、杂志及其他英语读物)的知识点相结合,通过适当讲解课本外的知识点,进而达到对课本内语法点的深刻理解。
三、阅读理解
1)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对广大学生来说,阅读是一件艰苦的工作。这就需要教师在阅读教学时高度重视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帮助学生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喜欢上阅读,使其不再把阅读当成负担,并在无意识的状况下保持充沛的体力、活跃的思维、和持续的关注力。
2)培养学生的信息查找能力
(a)提醒学生针对不同的文章采取不同的阅读策略;(b)提醒学生注意文章中的关键词或信息词,尤其注意那些与文章主题相关的时间、地点、人物、数量词、字体被特殊处理的词等;(c)提醒学生密切关注一些特殊句型,比如强调句、倒装句、虚拟语气句、反义疑问句等,因为这些句式往往包含与主题密切相关的信息。
3)提高学生对西方文化的认识能力
英语阅读文章往往与西方文化紧密相关,但我国初中学生因为种种原因对西方文化缺乏深入的了解,这是学生英语阅读能力不高的一个重要因素。据此,教师应该在进行英语阅读教学时,有意识地选取那些能反映西方文化的文章。
4)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
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高低也是决定阅读正确率的重要因素筆者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a)告诫学生注意全文而不是个别段落的基调;(b)提醒学生注意首尾段的照应;(c)要求学生梳理每个段落的关键词,从中寻找到逻辑关系。
四、写作
1)明确不同体裁的写作策略
通常来说,不同体裁的作文,应该有其对应的写作策略,这是写作的一个重要特征,因而,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指导学生辨别写作体裁,从而可以根据不同的体裁明确写作策略,达到写作目的,避免跑题或偏题。
2)多途径拓展学生的写作能力
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事,这就需要教师在不断提高自身写作水平的前提下,设法采用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依据对英语写作规律的了解,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a)要求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范文和例句。背诵范文和例句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法能力,大大减少了写作错误。(b)要求学生改写或者复述课文。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句子的时态、语态、情态、词语搭配、句式特点、以及可能涉及的其他语法点。(c)布置一定数量的命题写作,让学生熟悉不同方面的写作内容。这些命题写作的内容可以与课文密切结合,也可以与现实生活有所关联。
总之,中考英语复习在初中阶段非常重要,复习可以查漏补缺,能使知识达到系统、全面。复习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需要自觉、主动,需要意志、毅力,更需要方法和技巧的协调统一,只有这样,才能在中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5.中考生物复习策略 篇五
一、备课方面
我们深知团结协作、齐头并进是提高生物学科整体水平的保证,因而在复习中注重集思广益,坚持每周集体备课。
我们复习中的每一板块的每一项内容都由备课组的老师轮流负责。负责老师必须于该周周三上午集体备课时间担当备课主讲者,组织大家一同研讨相关内容的复习要点、难点,分析复习方法、策略。如此集思广益,发挥集体的力量,将复习内容研究透彻。集体备课还能让大家在一起共同研究复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商讨解决方法,及时调整复习进度,把握正确方向,避免走弯路,少做无用功。
二、教学过程
1.注意导向,紧跟最新中考方向,制订翔实可行的复习计划
有了翔实的复习计划,才能保证复习紧张而有序地进行,保证复习落到实处。在复习全面展开之前,我会提前认真研读课标及考试说明,推敲每一个考点,根据中考趋向,制订翔实的复习计划,复习内容、所用时间、每个板块涉及的习题以及预期的目标都会一一罗列出来,然后在教研活动时和组内老师认真讨论,确定最终的复习计划。
2.发挥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讲、练、测结合,注重归纳方法,总结规律,拓展延伸,夯实各板块内容的复习
(1)讲与练
第一轮书本的复习、知识的梳理,总的指导思想是大而粗地把书本的知识网络罗列出来,把重要的知识点用填空的形式让学生去填写,我不按照课本再重复一遍,而是让学生自己去看书和课堂笔记以便加深印象(这样的工作量较大,我们备课组分单元整理,每个人担任一定的任务),然后每堂课的后半段时间对学生易错点和困惑的地方进行补充讲解。
第二轮是按知识块复习,总的思想是小而精不很全面,只有重点突出,针对性强。在这轮复习中,我为主体,对重点内容和重要结构图进行反复强调,对相关的内容进行整合、归纳。
第三轮主抓综合训练和强化训练,是从知识到能力的全面训练,同时做一些综合的模拟卷,训练学生的考试能力。在选择材料时,历年的中考试题应成为我们的复习参考资料,往年的中考试题对我们而言是难得的高质量的练习题。
(2)测与鼓
在复习过程中,光靠讲解与适量的练习是远远不够的,作为老师应该时时了解每个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从而调整复习的进度和方法。因此,我会在每堂课的课前或课后的5分钟用来进行小测试,有时是书面的,有时是提问的,而有时则是在下课时随机抽查学生的笔记或是对当堂重要知识点的识记情况,这样不断变换方式的测验既能让学生摸不准抽查的方式从而时刻都会认真听讲,也能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当然,在整个复习过程中,适时的鼓励与赞扬也是必不可少的。每当课堂上学生对我提出的问题对答如流时,我都会加以赞扬,而测验中表现不太好的学生我也会适时进行鼓励,期待他的下次“逆袭”。此外,每次的考试,特别是中考的复习阶段,我会结合年级的考试情况把其他科学得好,而生物学不好的学生圈起来,对于这些学生我总在考卷发下去后询问他们的考试成绩不好的原因,虽然这在知识上没有造成多大的影响,但从内心上鼓励他们,知道老师在乎他们,这无形中起了不小的作用。
3.熟练解题技巧
(1)重视解题方式,总结解题方法
在复习过程中,我比较重视对例题的分析,启发学生从不同维度解析例题,把题目所包含的信息、关键词挖掘出来,透视关键问题,突破难点,总结出各部分知识点出题的形式,强化部分重点题型。
(2)注重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在对知识进行系统整理的基础上,将原先做过的试卷及练习题整理出来,分析自己试题练习中出现错误的原因。如果是对知识的理解不准确造成的,可以督促自己进一步理解知识;如果是审题不严造成的,应提醒自己加强审题,提高正确率。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真对待每一次的测试,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同时结合往年的中考题,进行强化模块练习,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掌握解题的方法。对学生进行中考迎考意识的训练,注重学生解题技巧的培养,提高解题速度,合理分配做题时间,避免出现时间分配不均,而导致生物中考丢分。
4.适时幽默,保持学习激情
复习阶段无疑是枯燥的,为了让学生对复习课保持兴趣,我会偶尔在课堂中和学生开点小玩笑,用点流行语,在短暂的放松之后继续复习,这样既调节了沉闷的气氛,也能让学生保持一定的兴趣。
三、作业处理
1.备作业
由于任教的四个班的程度参差不齐,每个班上的情况也不一样,因此在作业的处理上,我提前会考虑每个班上学生的情况,分层分班进行布置,力争让每个学生掌握知识,体验成功。
2.改作业
在作业的批改上我也进行了一点尝试。由于四个班的作业量很大,时间紧的情况下全批全改的话既浪费了时间,效果的反馈也不明显。因此,我将每个班的学生大致分成三个板块:40分以上的,30~40分的和30分以下的,然后每个板块选个组长。每次我会从不同板块抽取10名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记录情况,其余的则由组长进行检查、批改,科代表则负责组长的作业以及统计完成情况,这样既能保证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又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在评讲作业时就可以对易错题做到针对性讲解。
3.讲作业
一堂课的时间有限,加之生物课每周只有1.5节,有时又会因节假日被放掉,故每堂课的时间就显得尤为宝贵,因此每次的作业我会从中选择错得较多的和重要的题目来进行评讲,如有学生在其他题目上有不懂的地方则交由科代表或是组长在课余时间对其进行讲解,从而保证时间的高效利用,也能对重点知识进行再次巩固、强化。
四、培优补差,紧跟中等生
对于优等生而言,基础知识基本已掌握,所面临的难题就是如何在中考中拿高分甚至是满分。为了让他们拿到理想分数,为中考成绩“添彩”,在平时的复习中我除了让他们完成基础的作业以外,还选择了适量的情境、联系实际、开拓性强、难度较大的题目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各种题型的能力。
对于中等生,处在中间环节,上升潜力很大,平日里我会在课余时间主动找他们聊聊,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另外,在复习过程中我着重强化他们的基础知识、培养他们良好的做题习惯,同时在作业方面也进行了优化,将优等生的习题作为他们的选做题,树立信心的同时给予一点小压力。
对于后进生,我则要求他们课上必须听讲,课后的作业需独立完成(作业量和作业强度都进行了削减),每天记一个知识点等,从而让他们保持自信,体验成功,一点一点地进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深知我的复习方法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我会继续努力,争取在复习教学中有新的进步。
参考文献:
舒玉兵.浅谈初中生物中考复习策略[J].新课程:中学,2014.
6.中考英语词汇复习策略 篇六
一、内容上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全面和专项相结合的词汇复习
1.全面复习:学生人手一册的《中考词汇手册》对中考的词汇要求做出了详细的说明。我们老师应该根据词汇的考核要求分层要求学生。既要全面复习, 又要对于必须掌握的词汇进行重点听写或默写。教师批改时要将学生出错率较高的单词记下来, 以便再次有针对性的复习巩固。
2.专项复习:专项复习是把相关的、相似的或相反的词汇放到一起来记忆巩固, 实践证明它是一种有效复习方法。可以按词汇内容分主题复习。比如有关house的词汇有:bedroom, dining-room, kitchen, balcony, garden, bathroom等等;可以利用反义词复习词汇。如:ask—answer, put on—take off等等;可以利用同音词复习词汇。如:passed/past, by/bye/ buy等等;可以利用同义词、近义词复习词汇。这类词不仅仅要求学生牢记它们, 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弄清它们的区别。比如receive/ accept这一组, 可以呈现以下例句:I received a present from him, but I didn’t accept it。学生便能比较容易的明白他们的区别。还可以利用构词法复习词汇。在原单词上加前缀和后缀能派生出相关或相反的新单词是英语中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比如由前缀dis, 可以派生出disabled, 等等, 还有的表示否定的前缀有un, 如unlike, im, 如impossible等等;后缀词如Less派生的词汇有:helpless, 等。其它常用的后缀-er, -y, -ly, -ous, -ful, -or, -ist等。
二、复习方式上教师应指导学生在语境中运用词汇
1.吕良环教授说没有一定的语境的词汇教学会使词汇复习变得毫无意义。具体的做法是:学生按老师的要求用目标单词或几个目标单词造句或是学生自主造句;对于一些相关、相似的学生易于混淆的单词, 教师要创设不同的语境帮助学生巩固。比如, 由care一词可以派生出还几个单词,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语境来巩固区别: We shouldn’t only
care about our marks.We should form good study habits, We should be always careful but not careless, Carelessnessalways leads to mistakes.在这样的语境中, 学生有上下文的帮助, 在理解的基础上不仅更能记得牢固还能灵活运用。
2.运用词块理论指导中考词汇复习。词块是语法、语义和语境的结合体, 词块是较大的词汇构块, 有时甚至是整个句子。词块往往是具有一定语境语的, 所以它比孤立的单一的背词汇更不易忘记。所以我们老师进行单词复习时不能仅仅局限于检测某一个单词, 对于那些常用的高频词, 特别是动词和名词, 形容词和名词等, 要以短语的形式出现要求学生掌握, 如:make a mistake, have a walk, 有些还可以以句子谚语、习语的形式出现, 如: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indeed。
三、组织上形式教师应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复习
小组合作复习是新课改合作、探究学习的具体体现, 也是体现学生个体自主学习很好形式。学生自己反复背诵单词会觉得枯燥, 老师帮助听写默写、次数有限, 老师可以布置任务, 让小组中的学生轮流担负起老师的角色来组织学生听写、默写单词, 或者采用抢答的形式来巩固。这样的形式不但让学生有更多的参与机会, 而且能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习的有效性。
四、方法上教师应指导学生记忆的方法和解题思路、技巧
1.传授单词记忆方法。 (1) 在词汇复习时, 应强调音、形、义结合记忆法, 还有常见的词汇复习策略有直观呈现策略、全是反应法策略 (total physical response method) 、兴趣游戏比赛策略等可适时的交替使用。 (2) 便签卡片法:老师让学生将需要复习、巩固的词汇写微型的便签本上或者小卡片上, 正面写上英文词汇、短语或有关的句子, 反面有中文解释。这样易于随身携带, 学生可以在方便的时候随时拿出来复习。同学之间还可以交换使用便签本或卡片, 甚至可以同伴或小组之间利用便签本或卡片。当然在相互抽测, 共同进步。
2.用法指导训练巩固。中考词汇检测题, 不仅考核学生对单词的记忆, 更多的是考核对单词的运用。比如今年我市这个中考题目:It might be several months before she’s fully____ (治愈) 。这不仅要求学生熟记cure这个单词, 还需根据上下文确定应该用被动语态。作为老师我们首先要培养学生做词汇题目不是默写单词而是运用单词的意识。其次, 根据考核词汇的不同词性, 注意不同的运用变化。如果所考的是动词, 要分清该动词说作谓语还是非谓语。作谓语的话要考虑时态、语态、人称和数, 特别注意是否是第三人称单数形式, 做非谓语的话这要考虑是ing或ed或to do形式;如果是名词, 要重点考虑它的单, 复数形式;如果是数词, 则要判断是用基数词还是序数词。比如下题: Today is his father’s_____ (二十) birthday。此题要分析是用序数词而不是基数词;另外, 老师要精选一定数量的题目帮助学生巩固和运用词汇, 督促学生养成善于总结, 用好错题本, 以便不断进步。
中考词汇复习不是简单的默写、听写单词, 复习的方法多种多样。老师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方法和习惯,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词汇的能力。学生词汇掌握得好不仅能在试卷上体现出来, 对后续的英语学习也大有益处。
参考文献
[1]杨素.初中英语词汇复习方法探究[J].新课程学习.2010 (12) .
7.英语中考复习策略探析 篇七
一、以课本为基石,牢固掌握基础
根据以往中考复习的内容进行总结,中考英语具有以下几个特点:考点内容紧跟课本,选择填空、词汇和句型转换以基础题型为主,完形填空易失分,阅读理解与首字母填空难度最大、耗费时间最长。中考英语的主线仍“藏”在课本里,中考英语的复习首先要明确课本的重要性,以课本重点为主,强化各项练习。中考题型 以基础题为主,即使难题也由基础题型变化而来,所以强化对课本基础知识点的梳理和掌握十分重要。如在中考中出题比例较多的考点:“花费”的基本用法,这就是课本重点。与 “花费”有关的词 有四个:spend,take,pay, cost,而这四个词也是学生最易混淆的。spend词义为花钱,花费(时间),常用短语为somebody spend time(money)on something,表示花时间(钱)在某件事上面。take词义为花费时 间去做,一般主语 不是人,如It takes somebody time to do something.意为花了某人多少时间来做某 事。pay词义为支 付、赔偿,如somebody pay money for something某人支付多少钱来买某物。cost词义也为花费(时间、钱),但一般它 的句型结 构为something cost somebody time(money)。这四个花费不仅出现在往年的中考填空题中,完形填空、阅读中也有所涉及。课本重点将原本疏离、分散的知识点整合起来不仅有助于清理中考障碍,而且对于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有二次学习的效果。
二、以课标为标准,强化各项练习
中考的全部题型均来自课程标准内容,而且课标也将其易错点、重点都标了出来,所以即使是在中考总复习时也应该以课程标准为准。一些教师错误地认为加强课外习题练习、难题练习就能快速地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其实不然。难题的确可以培养学生的解 题能力, 在总复习中偶尔穿插几道难题是必要的。复习题的难易程度应该根据课标的要求而定,难度不易过高,以将基础知识点变 形使用为 主,强化各项 考点中的 基础内容。备考“听力口语自动化考试”应该以考纲为蓝本,然后在练习中加强情境设定,加强学生的审题能力,在听和说之前充分了解题目内容,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提高正确率。在日常听力过程中增加口语内容、连读、噪声听力等相关练习,对于一些使用频率不高的词有重点地加强。完形填空时多注意基础词的使用方法,尤其是副词,一般完形填空 中副词的 丢分率较 高。 除了注意 词义,还要注意搭配 形式,像devote oneself to,look for, like等后接to do,在完形填空训练中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
三、以中考为参照,控制复习范围
中考复习的进程、任务分配以及难度控制除了参照课本和课程标 准外,还需以往 年的中考 英语考卷 为参考。我们发现以往的中考英语考试中最易出现难题和丢分点的就是阅读理解,尤其每年中考的最后一篇阅读文章难度都最大。其中涵盖多种语法、复合句,而且存在一些生词、口语词,当学生看见这些考题的时候心里容易产生焦虑,导致其无法正常发挥。其实,在考试后 仔细研究阅读材料还是有迹可循的,学生可以根据前后句、前后文的意思猜想生词的意思,将较难理解的复合句反复阅读,找准句子主线。另外,复习还存在 一些普遍的现象———学生对教材中的Reading板块不重视,第一次学习时一 些需要背 诵、掌握的段 落学生没 有掌握牢,而当总复习时学生又觉得再看Reading没有意义,将大部分精力放在大量的阅读习题上。学生不仅劳累,而且做了大量无用功,虽然阅读量增加了,但基本句型、阅读能力没有养成,文章一旦变化形式就无法应对。经验表明,一些所谓的阅读难句不过是课本例文中相关句型的变形。要根据中考经验确定复习难度,一切以课本为出发点,控制阅读难度,加强重点句型的理解,使复习恰到好处。
8.中考语文复习教学策略 篇八
一、明确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
在总复习的过程中,教师只有确立了正确的教学观念,才能用明确的思想来指导复习教学工作。教师必须紧紧围绕着《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中关于对初中毕业生要求的内容,对考试范围、学生学习情况进行仔细研究,真正做到心中有数,使复习能抓住重点。初三语文复习的时间紧迫,需要复习的知识点多,只有制定好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循序渐进地进行复习,才能做到忙而不乱。近几年来的中考总复习,我们一般安排三轮复习:
2月下旬至3月底为第一轮。本轮应依纲扣本,在对字、词、句、篇的复习中夯实基础。
4月上旬至5月中旬为第二轮,本轮应进人专题复习阶段。即根据《考试说明》和以往中考命题规律,打破学科原有的顺序,将知识点分门别类进行整理并强化训练。笔者认为本轮复习尤为重要。通过这轮复习。可以使散见于课文中的基础知识系统化,使学生站在一个较高的平台来俯视语文知识体系,以消除那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迷茫。
5月下旬至6月上旬为第三轮。本轮复习重在模拟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在完成专题复习后。检测学习效果,同时又能起到进行中考实战演习,提高应试能力的作用。至于考试前一个星期,应该让学生自主复习,查漏补缺,用一定的时间来阅读自己一年来写的文章,整理消化“随堂练习”中老师评讲的知识点,以便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找到自信。
二、抓纲务本,优化学科知识点的复习
可针对中考题型特点,就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运用、文言文阅读、课外现代文阅读、写作能力的培养等方面进行专题复习。
1基础知识的积累与运用
这部分内容的考查方式近年来趋于灵活多样,复习时应当从课本人手,打好基础。要做到全面把握,分清主次。在精读课文和名家名篇上精雕细刻,要抓好积累,着眼运用,并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学习和运用语言上动脑筋、下功夫。要从补缺人手,注意训练,训练时要坚持两点:(1)弥补缺陷,完善知识。(2)适应考试,增强能力。训练要做到有序、有层次、有梯度、有针对性。根据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要强化诵读训练,丰富语言储备,培养语感,要注意纠错纠偏,训练要有意暴露问题并及时纠正。要加强变式训练,注重思维能力的多角度开发。
近几年。中考出现了形式多样的读图题,教师可用如下方法指导学生答题:①审题清:认真审题目,明确题意要求。②观察细:画了什么,有几部份组成,各自位置、相互间的关系如何。看清画面文字提示及细节。观察要有序:整体一局部一再总体;左一右,上一下。(表述时注意方位词的使用)③主旨明:读懂原图表意思,明确主题,领悟隐含寓意。(漫画多为讽刺;正面画多扣生活热点)④扣生活:不停留于画面,不就事论事。运用联想:联系现实,关注生活、时代热点,发表看法。⑤表述明:语言要准确、完整、简明。
2文言文阅读
中考对文言文的考查,基本源于课文。复习时要拨正方向,抓好重点,夯实基础。应根据《考试说明》的要求及自身对教材的熟悉程度对复习内容进行取舍。具体操作可分三步:第一步,对考试规定的文言文和古诗文,从字、词、句到文学常识、思想感情、艺术手法等,拎出要点,总结规律,逐篇过关。第二步,分项训练,可以借助《考试说明》《文言文复习》等资料,按实词、虚词、阅读、欣赏等进行分项训练,使学生获得较为系统化的知识。并形成一定的运用能力。第三步,考试演练,要结合模拟考试,选择优秀的模拟试题,强化训练,解决好学以致用的问题。第四步,由课内拓展到课外。
有首歌诀可作为文言翻译的参考:通读全文,掌握大意;句不离段,词不离句;难解句子,前后联系;跳跃句子,补出本意;人名地名,不必翻译;省略倒装,都有规律;常见虚词,因句而异;实词活用,考查全局;领会语气,句子流利;对照原文,务求直译。(关键词必译,这是给分点)
这几年的中考古文试题,考查字词和句子翻译大多数是课本的课下注释,或者是以此为主干的句子。因此,在复习时一定要把课本的课下注释逐一地仔细复习一遍。全国各省市中考考查的古文篇目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所以在复习古诗文的时候,如果能够把前几年关于圈定篇目的所有中考试题做一遍的话,不仅可以检验复习的成果,而且可以查漏补缺,弥补在这个方面可能存在的知识盲点,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多数省市考察古文的最后一道试题都有很高的难度,成为了决定考生古文得分的关键。处理这类试题,除了要求学生把近几年中考的相关试题做好之外,更要关注古文与当今社会热点的联系,关注能否从更新的角度对古文的内涵和外延进行解读。
对于古诗词部分,机械性默写只是最基本的,还要注重考试中的理解性默写和迁移性默写。做好古诗文默写考查的复习工作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对课程标准中规定要背诵的古诗文要坚定不移地背熟。第二,对一些著名的诗文,尤其是一些名句的意思要能知晓。第三,对古诗文名句不光要会背,还要会写。
3现代文阅读
要把握以下几点:(1)把握文章结构,理清文章思路;(2)能概括文章的中心;(3)对文章内容、语言和写法等能有自己的感悟和体验;(4)能根据语境准确理解文中重要的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由于中考阅读题对不同的文体区分较大,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增强文体意识,要引导学生体验感悟,把握“考点”,掌握答题技巧。文段的考查一般注重两个方面:一是信息的筛选;二是对阅读材料的理解与分析。在阅读题目的设置上,一般按照“整体一局部—整体”的顺序进行考查。要让学生在做题时牢牢记住:“答案不在自己的脑子里,答案大多在原文中。”无论在任何情况下,答题既要体现出个性和独特的见解,更要较好的忠实于原文,忠实于作者的主张。至于考查的各种题型,基本上有一定的解答思路和方法,教师要对学生多加指导,通过反复训练,使学生真正具备一定的答题能力。
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现代文阅读题的解答技巧和答题模式。不论是哪种文体,按照“三看”、“两原则”、“五步走”的方法去做,会收到比较好的效果。三看:看题目、看开头、看结尾。两原则:跟着作者的思路去阅读、带着文后的题目去阅读。五步走:整体阅读,了解内容;找准语句,领会主题;仔细审题,筛选信息;组织语言,落笔答题;要点全面。合理想象。
阅读过程中的三个原则:①分数原则。现在阅卷的基本原则是寻找采分点。这要求学生在答题过程中要学会挖掘采分点。一般情况下中考试题都是以1分为一个基本的采分点,这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确定有几个答题点。②文本原则。阅读的试题从文中来,答案也应该从文中找。特别是针对一些难度比较高的阅读试题,这种方法更加实用。要让学生学会从文章中寻求答案。③分点原则。考生要学会把答案分成若干个小点,并且用“①②③”这样比较明确的方式标示出来,这样便于阅卷老师批改,同时也会使卷面悦目清晰。
提醒学生以正常的速度读完文章后,应该快速地浏览每段文字的第一句话,在心中形成对文章的总体印象,这对学生把握整篇文章有莫大的好处。同时,让学生关注文章的标题、第一段、最后一段,这三处往往是标示整篇文章内容和情感倾向的重要部分,能为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章提供有效信息。让学生区分清楚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写作顺序、说明方法、论证方法等基本的概念和术语。这是做好阅读的根基。
要真正做好阅读,方法始终是最关键的。可以把一些相似的阅读试题找出来,并且把它们的答案好好比较研究一下,从而寻找并总结出解决此类试题的方法。
4作文
作文复习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继续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深入了解生活,养成良好的观察事物、观察生活的习惯,才能为作文提供丰富的源泉。(2)指导学生仔细了解作文命题方式和评分标准。明确作文评分标准,可使学生有针对性地改正以往作文当中的不足之处。(3)帮助学生熟悉、掌握题型特点。熟悉各类作文的题型特点,学生容易有针对性地调动相关的知识积累和能力素养,从而找到相应的解题思路及方法。(4)加强学生考前作文的强化训练。针对中考作文这一特定时限和篇幅的要求,作文复习力求多搞一些模拟写作训练。另外,建议让学生多读好文章,熟读一些诗词名句,必要时如能恰到好处地加以引用,能提高作文语言的品位。(5)明确生活语文的概念。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要明确生活语文的概念。以生活为师,就离成功不远了。
中考作文最主要的是提高思维的质量,具体操作可从以下三个方面人手:
(1)想通——发散思维的方向。①从题目出发,我要写什么?从题目出发,这是写作的出发点和根本点。要明确题目的内涵和外延。②从自己出发,我能写什么?学生自己是写作的根基。可引导学生以题目为纲,快速判断出自己根据这个题目,可以发挥哪方面的特长,然后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文体、结构、语言风格,书写作文。③从社会出发,我想写什么?让学生关注社会热点,注意时尚和流行的元素。
(2)想宽——扩大思维的广阔性。①横向思考,尽可能想全面。在同一个层面上,想到尽可能多的内容。②分解思考,从多种角度考虑同一个问题。
(3)想活——培养思维的独特性。①寻找平常事物蕴含的新意。②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三、指导技巧。训练学生良好的考试心理
一个初三语文老师,应该能在心理素质方面给学生以有效指导,应该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注意教学安排
安排教学,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时间;(2)讲、练、评;(3)课内与课外;(4)单项与综合;(5)反复练习。
(二)精选练习
在强调多练的前提下,有必要提出“练要有度”的思想。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第一,给学生订资料不宜太多。订一两本就可以,多了用不过来。在此基础上,要提倡学生自己买资料并和同学共享,这可以弥补教师统一给学生订资料的不足。从而提高复习质量。再者,学生对自己买的资料更有兴趣去做。第二,资料要精选。用一个学期甚至一年的资料,关乎教师一年乃至三年教学工作的成败,选择不可不慎。第三,让学生做的练习不宜过多。第四。对练习题要精选。面对诸多练习题,最好是备课在先,布置作业在后,老师先做一遍。做到心中有数,确认其有价值、没问题,才交给学生做。第五。试题质量要高。出题不可不慎,一定要保证试题的质量。
(三)讲评指导
(1)讲什么:中考试题稳中有变,以稳定为主。依次分析近几年来的中考试题,能让学生了解中考试题变化的轨迹;能扩大学生的视野,使其掌握不同的题型;对学生的复习应试。最具针对性和启发性。(2)评什么:评讲练习与试卷,简单对答案,或让科代表在黑板上抄答案,或在教室的一角贴答案,或给每一两名学生发一份答案等等,方法不一而足。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让学生养成以下良好的心理习惯:
(1)定计划的习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2)适应老师的习惯。学生要适应老师,对不同层次的老师,学会用不同的方式,眼睛向内、提高自我的方式去适应,与老师共同进步。(3)大事做不来,小事赶快做的习惯。大的目标够不到,就赶快定小的目标。难题做不了,就挑容易的题做。(4)自己留作业的习惯。除了完成老师留的必做作业外,还要根据自己的情况自己给自己留作业,以巩固重点,突破难点。(5)整理错题集的习惯。要从错题里找到胜利。把可以接受的类型题、同等程度的知识点归纳起来,研究提高的办法。(6)出考试题的习惯。在平时的学习中,让学生自己给自己出题,从各个角度出,从各个角度答,这样就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9.中考历史复习方法与策略 篇九
近年来, 历史中考的最大变化是由传统的闭卷考试改为“双开”考试。即考试形式为开卷, 考试内容、答案和评价也是开放的。考试内容开放, 历史考题的各种材料来源不拘泥于教材, 多是“观点在书中, 材料在书外”;答案开放, 试题答案不是惟一的, 而是多元的;评价开放是与内容开放和答案开放相应的。
开卷考试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新课程关注学生个体、张扬个性的理念, 有利于学生从记忆繁琐的历史知识和现成结论中解放出来。开卷考试侧重能力立意, 注重学生知识迁移、能力运用的考查。为教与学拓展了空间, 使学生多角度思考、分析、解决问题, 逐渐形成习惯, 能力也得到了提升。根据这一特征, 制定科学的复习方法, 为学生提供最适合的学习策略, 十分必要。
一、确立有效的课堂复习目标:对照考试大纲, 关注课程标准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的标准。它既包括教师教到什么程度, 也包括学生学到什么层次, 它是具体的、可操作的、可评价的。课堂教学中只有制定出科学、适用的教学目标, 才能更好处理、整合教材, 选择、组织教学内容设计、安排教学活动, 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因此, 教学目标的制定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要务, 中考历史课堂复习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 对照考试大纲, 明确课堂教学范围
《考试大纲》是我们复习备考的依据, 它明确告诉我们历史学科命题的依据、原则, 考试的内容、领域和范围、试卷结构、难易度、考试方式和时间。因此, 只有充分把握《考纲》, 才能使中考历史课堂复习的教与学更具针对性、有效性。
2. 依据课程标准, 突出主干知识, 注重基础性
《历史课程标准》对知识与能力目标做了明确的界定, 为我们把握知识的深度和能力的层次, 提供了标准。因此, 只有认真学习课程标准, 准确把握其对知识与能力的目标要求, 才能恰到好处地做好中考历史复习。既要避免知识与能力复习不到位, 也要避免“过度教学”, 增加学生负担。
二、选择合理的课堂复习内容:突出主题, 贴近生活、贴近社会、渗透地方性
课堂教学内容是实践教学目标的最重要客体, 合理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是历史复习教学要解决的最重要课题。中考历史课堂教学内容包括6本历史教材和福州乡土历
略
史, 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 要学生灵活掌握教材所承载的大量历史信息是不现实的。所以, 教师对教学内容的优化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1. 突出主线, 凸显主题, 深化课堂教学内容
从某种意义上说, 历史课堂教学是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过程。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认知结构的清晰性和稳定性直接关系到新知识学习的效果。因此, 构建清晰深刻的历史课堂内容结构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1) 挖掘教材内容, 构建线索清晰的课堂知识网络。
历史教材承载着大量的历史信息,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 积累了大量的基础知识。我们在课堂复习中, 要善于引导学生挖掘教材内容, 构建较为系统的课堂知识网络体系。在构建课堂知识网络过程中, 归纳、质疑和比较是十分重要而有效的三种复习方法。如对同类、同一时期或同地域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进行归纳识记, 并在此基础上再提出问题。例如在复习改革类“商鞅变法”时, 教师提出以下七个问题:“一、什么时间;二、什么地点;三、什么人;四、做了什么;五、怎么做;六、这样做的结果如何;七、同类或相似的历史现象还有哪些。”采用这样的方法, 就可以避免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 学生能把分散、孤立的知识点联系起来, 构建课堂知识网络。
(2) 理清发展脉络, 营建主题鲜明的课堂内容结构
课堂教学内容要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并紧紧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教学, 学生才有可能清理课堂头绪, 并留下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历史专题教学中, 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按历史知识体系, 突出一个鲜明的主题。如在复习《中国外交事业的成就》时, 突出“独立自主和平外交”这一主线。通过对“20世纪50年代, 周恩来对和平外交的贡献;20世纪70年代, 新中国外交的突破;21世纪初, 中国多边的成果等史实加以归纳、整合, 能够充分反映建国六十多年来我国外交事业“从走出去、迎进来到全方位外交”的发展过程。这样引导学生构建一个层次分明, 结构完整的知识体系框架和思维体系, 便于牢固掌握。因此, 要取得好的复习效果, 课堂教学要有主线, 复习内容要有主题, 这样才能取得好的复习效果。
2. 关注时政热点, 联系生活实际, 充实课堂教学内容
历史是一门人文学科, 内容丰富, 包罗万象。我们在让学生掌握教材历史事实, 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同时, 还要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时政, 了解国内外大事, 让学生认识历史和现实生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去年试题涉及的社会热点和重点问题有:中菲黄岩岛涉海之争、中日钓鱼岛归属之争、科技革命等。
如【2012年山东菏泽卷第17题】以“中菲黄岩岛对峙”为切入点, 涉及“海权”、“海洋”、“海军”等涉海问题, 成为中国社会关注的焦点。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 这就要求学生具有知识迁移能力, 创造性学习历史, 做到学以致用。
针对上述情况, 教师在复习中, 要联系社会生活实际, 关注时政热点。如在复习“中日关系”专题时, 可以从唐朝与日本双边友好交往、明朝与日本的冲突、甲午中日战争和抗日战争的结果和原因、中日关系健康发展的根本问题、中日应该怎么做?参拜靖国神社, 修改历史教科书等事件说明了什么?安倍政府提出修宪的目的何在?学生从中回顾史实, 调整视角, 通过讨论的方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 既关注了时政热点, 又联系社会生活实际, 充实课堂复习内容, 同时学生也牢固掌握了知识, 提升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将乡情题材, 渗透地方性的乡土历史, 融入课堂教学内容
近年来, 中考历史考题选取最具代表性的知识点, 将中国历史与乡土历史有机结合起来, 地方发展与中国历史的发展联系起来, 贴近学生生活, 增强历史乡土气息。通过乡土历史的考查使学生对家乡产生亲近感, 真实感和自豪感。在课堂教学中, 要融入乡情题材, 引导学生关心本地区的发展, 激发学生热爱、建设家乡的情怀,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历史课堂复习中, 对每一阶段的中国历史与福州乡土历史教学进行有机渗透, 也是非常必要的。如在复习“近代化的探索”中, 就要把福州乡土历史的“林则徐、林觉民、严复”等人物事迹与之相联系。
三、提炼科学的课堂复习方法:精讲精练、提升能力
教师课堂教学得法, 学生才能比较容易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我认为教师在课堂复习中要注意两个问题:
1. 注重精讲,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任何教学都离不开“讲”, 但最关键的是教师应该怎么讲以及讲什么的问题。
历史中考复习一要精讲, 教师要点拨地讲清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以及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 使学生能够准确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和本堂课的基本内容;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余地, 不可“满堂讲”。二要讲到“点”上。这里的点, 主要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的点拨, 教师的“讲”要选择突破口, 以点带面, 以简化繁, 提高时效。三要讲出教师自己的独特理解与感受。如复习“三次科技革命”, 讲到“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危害”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去审题, 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 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2. 讲究精练, 巩固课堂教学效果
在初中历史中考复习中, 训练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我们反对“题海战术”, 同时反对只讲教材放弃训练的极端。但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既要讲又要练, 教师精选练习就显得极为重要了。以便学生跳出“题海”, 减轻学习负担, 提高练习的针对性、有效性。
总之, 历史中考复习要讲究策略。教师要通过科学的复习方法指导学生, 对知识进行梳理、分析、领悟, 引领学生分层复习, 逐步推进, 通过牢固掌握基础知识来提升自己的分析能力。
摘要:历史中考模式已经从闭卷考试改为开卷考试, 针对这一特征, 历史课的复习已不再拘泥于教材复习, 而要让学生在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基础上, 提升历史学科基本能力。教师可通过确立有效的课堂复习目标、选择合理的复习内容、提炼科学的复习方法三个途径, 引领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分析、领悟, 实现复习目标, 提高复习效率。
关键词:中考历史,有效复习,学习策略
参考文献
[1]胡军哲.《高考复习在课堂》——文综历史科复习策略【J】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08年第2期
10.思想品德中考复习策略 篇十
一、合理安排时间,制定复习计划
合理安排复习时间,制定复习计划不仅能节约时间,更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中考前,我们可以把计划大体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夯实基础,构建知识体系。对七、八、九年级基础知识进行梳理,按单元复习,通览三个年级的教材,明确重点内容。
第二阶段:讲解专题,关注社会热点。抓住重大热点问题,将其与教材知识和理论联系起来,找出热点与教材的结合点、联系点,形成专题,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第三阶段:综合训练,提高应试能力。通过题型训练,模拟综合考试,使学生的审题能力、综合表达能力、答题技巧、答题的规范素养得到有效提升。
第四阶段:查漏补缺,回归课本知识。本阶段,引导学生走出题海,回归课本,返璞归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整理自己的考前情绪、提高应考信心。这时既要关注学生成绩的提升,更要关注学生应试的心理素质。
二、仔细研读考纲,找出复习依据
《中考考试纲要》是指导中考命题的纲领性文件,它对思想品德中考的考试目标、考试内容和要求、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作了具体说明,提出了明确要求,是命题的依据,也是我们复习的重要依据。因此,仔细研读考纲,对复习备考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考纲中“了解”、“理解”、“运用”是考查学生知识与能力的三个不同层次。三个层次是由低到高的,前一层次要求是后一层次要求的基础。因此,教师要注意考点的不同的层次要求,把握复习深度。在复习过程中我们不能认为实行了“开卷”考试,了解、识记就不再重要,从而忽视了解、识记能力的要求,更不能认为运用能力是虚的,空的,不好做到,从而忽略运用能力的要求。
三、认真钻研教材,夯实基础知识
在复习备考中,教师不要脱离课程标准和教材,必须重视教材,不能“忘本”。因为开卷考试往往是以材料和时政热点为载体,题在书外,理在书中,答案的要点隐藏在教材中。所以要取得好成绩,平时必须在教材上多下工夫,多读、多看,读懂、读透教材原理,千万不能养成“动不动就翻书”的习惯,只有读懂、读透教材,考试时才能应对自如。
教材中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较多,教师需根据《中考考试纲要》进行有针对性的筛选、归类。把考纲中涉及的考点根据不同层次要求进行归类,要求学生掌握,考綱中没有涉及的考点是不需要学生掌握的。这样就缩小了复习范围,更好地把握复习的广度,使复习有方向、有目标。
四、全面解读热点,紧扣时政材料
反映、体现重大时政和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是中考思想品德命题的一贯原则,这也是落实理论联系实际,体现试题时代性、教育性的要求。学生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要尽量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要了解国际国内的重大热点问题、本省发生的重要热点问题、与学生联系紧密的热点问题,抓住这些热点,将其与教材知识和理论联系起来,找准热点与教材的结合点、联系点,形成专题。专题复习既能系统归纳教材知识,加深理解,巩固所学知识,又能提高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发挥教师主导,做好资料整理
要想真正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复习效果,在中考中得高分,完全靠学生自身“孤军奋战、单打独斗”,不使用相关考场资料,是不明智的,事实证明是行不通的。
目前市场上关于政史中考考场用书可谓鱼龙混杂,种类很多,但缺乏“精品”。很多资料里面的专题过于面面俱到,而对一些重要专题和问题的分析并不准确和全面,可能会误导学生。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以热点时政为切入点,捕捉有效信息,用教材知识去多角度分析,并编成讲义小册子,作为学生考场资料。
六、强化考前练习,注重精选精练
要在中考时考出高分,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化训练是必要的。这一阶段的目标主要是强化能力训练,是中考前的冲刺训练,是从知识到能力到心态的全面训练。
教师面对大量的练习题、模拟题和各种复习资料,要善于选择,否则就无异于大海捞针,劳而无功。训练要以“吃得饱”“有营养”为上策,资料、习题发放前必须经过精心筛选,切忌滥发试卷,整天练习,造成“消化不良”的现象。
因此,在选择习题时,一定要注意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题目,做到精选精练,如本省及外省市近三年中考试题。同时,还要从内容与题型两方面开展专项训练与总结:从内容上,就是围绕热点和考纲进行选题,展开训练,总结答题角度;从题型上,就是针对同一题型进行训练,找出共同点,总结归纳答题的规律。
总之,在复习的过程中,我们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学生的复习方法,做到有条不紊、张弛有度。
【中考作文复习策略 邱勇军】推荐阅读:
中考数学的复习策略06-19
2023中考英语复习策略06-23
中考作文策略08-13
中考语文 作文备考复习09-20
中考作文指导:如何做好选材复习07-16
2018中考作文复习指导1审题08-26
初中数学中考备考策略09-21
中考作文真题:中考作文题目09-09
中考作文素材:司马迁-中考作文素材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