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尊重散文

2024-06-16

生命之尊重散文(共15篇)

1.生命之尊重散文 篇一

生命之舞散文

生命的舞步,渗透在深深浅浅的记忆中。婀娜的舞姿经常在寂静的思想时空里蔓延,当夏夜花开的时候,便拥有了无声的美,恰若小桥流水潺潺逝去,留下明月无尽的眷恋,把光洒向桥边弯弯的伞沿。这光,照亮了某些冰冷的角落,打开了谁封尘的命运之盒。

延着时光的绳索,带着纯净的光,被闪耀的轮廓而指引,竭力去穿越这没有尽头的禁狱……

一直在追寻,奔跑,是渴望,还是要抓住不可及的未来?但始终坚信,世外桃源一直偷偷地藏在炙热不间歇的`思想角落。

舞的累了,便渴望到达可以小憩的岸。见风景太美,便拂袖转身,酌步离去。轻轻地抬头,见惆怅伞褶默默滴下的泪珠化作青风漫天飞舞的思念,云下的渺渺婵娟回眸笑谁一生匆匆,脚步过于急促,错过多少绵延的风景?

黯然落寞几点催花雨。

错错错,莫莫莫,人生如梦,烟火成云,好似雨末情初晃然落下的惆怅结晶,一触即破,散作无数星星点点的萤火虫,越飞越远,只能赏到短暂的迷幻光亮,却抓不住渴望的永恒。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喜欢让灵魂穿越时空的束缚,掠过随风的记忆,直到冲破生命的界限!

低头,只见谁家梧桐树下花雨漫天,原来是记忆中的萤火点点葬成的永恒……

东篱之后,黄花满地堆积。细雨也好,黄昏也罢,梧桐之下唯独留下的是安静。一切波澜,一切不安,风或雨过后,无疑是平息。能做的,只是平息,只有平息。

一幅画,一首歌,一次随想,足以让心平静,让梦安心,静,但不可以忘记,路途之长,请时而让生命的旋律尽情的在思想的枝头旋舞!

2.生命之尊重散文 篇二

一、转变教育理念, 培养学生习惯

我国传统的教育可分为小学教育和大学教育两个阶段。小学教育属于童蒙教育, 其教育目标是“养正”, 即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和正确的行为。在小学教育阶段, 学生一方面学习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的基本礼节及各种技能, 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 形成基本的道德意识。在德育意识的培养过程中, 教育理念是十分重要的。家长是学生人生中的第一位老师, 也是孩子最先模仿的榜样。如果家长的教育理念是不科学的, 必然会影响到学生对道德教育的认知。因此, 学校有责任积极转变家长的道德教育理念, 改变他们认为只要孩子成绩好, 其他方面都无关紧要的态度。

学校可通过家长会、老师入户家访等形式, 宣传道德教育的重要作用。使家长们切实认识, 他们的孩子的成绩或许不是最好的, 但如果孩子是一个负责的、诚实的“聚善之星”, 是更应该为他们感到自豪的。因为, 只有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念, 良好的道德品行, 才能将人生的路走得更远更好。

教师是实现聚善养德的示范者、执行者和监督者, 转变教师的观念极为重要。教师们应通过日常工作总结, 及时作出反思和修正, 改进自身的教育理念。除此之外, 学校利用班会、升旗仪式和板报等各种形式, 转化学生对道德教育的认知, 使他们懂得, 无论做任何事只有在“我负责”的精神指导下, 秉持着“我能行”的信念, 才会有“我快乐”的情绪体验。同时, 结合“感恩”教育的开展, 让孩子们懂得感恩祖国, 感恩他人, 回报社会。

二、注重体验式教育, 尊重生命价值

所谓“在亲生”, 即是亲身经历, 亲自体验。明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王守仁认为“知则必行, 不行不足谓之知;真知则必行, 不行终非真知;知不限于思想, 行不限于行动, 知行同是心的两个方面, 即知即行”。那么, 一名教育者在亲生之道中, 如何做到知行的合一呢?

首先要“亲其生”, 人们常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对此, 我是非常认可的, 并也一直以之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指导自己的实际教育工作。但同时我也认为, 要使学生“亲其师”, 教师首先要做的是“亲其生”。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和教学经历告诉我只有在师生互动交往中, 不断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敬佩度、依赖度, 才可能充分发挥教师言传身教的作用;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不断发现、分析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形成发展的现状、规律, 不断提高德育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然后要“善其生”。善待每一位学生, 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当学生错了不该错的题目、做了不该做的事情时;当学生面对生活、学习、心理、行为方面的困难时;当学生屡教不改 (如学生出入游戏机室) 、故意刁难、长期难以进取时;当面对由于教育的误解可能带来的来自领导、学生、家长、社会的不理解时——我们做老师的能不能运用我们的细心, 体现爱心;保持一颗平常心, 释放我们的耐心;拥有一颗善心, 提高我们的责任心呢?

最后要“导其生”。根据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发展实际, 做好“导”的工作, 比起灌输、说教的教育效果, 我觉得更应该为教师所掌握。导, 是多方面的, 从内容上来说主要导知、导行, 从形式上来说可以分为内导和外导、主导和诱导等……其实“亲其生、近其生、善其生、导其生”就是教师“行”的过程, 体验的过程, 尊重生命的过程。

三、止于至善, 学生自主发展

“锲而舍之, 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美丽的珍珠是经历磨难得到的, 翩舞的蝴蝶是破茧之后的产物, 纹理精致的陶瓷是在烈火高温下铸造的。美丽的背后, 是不断追求完美的努力。止于至善, 我们的教育人生才会变得丰富多彩。

纵观人类历史, 凡有成大事的人, 都是止于至善的人。达芬奇即使是小小的鸡蛋, 他也会耐下性子去反复的品味琢磨, 一个个鸡蛋仿佛有了灵气, 在他的笔下尽显千姿万态;国学大师陈寅恪在研究的过程中一直止于至善, 一个小标点, 一个文字, 在他的翻译中都不允许自己弄错的。一个句子, 他会为此专程前去原地考察核正, 求得正确的翻译。

“至善”意味着“精致”。面向人心灵的教育是永远没有止境的。我们的教育之道, 当以“止于至善”为价值追求和实践愿景。如何实现至善呢?我们追求教育的精致, 我们摒弃教育的功利与粗放, 走向一种全然敞亮的教育境界——“精”乃精心、精细;“致”乃情致、雅致。我们沿着“精致管理——精致教育——精致课程——精致教学”这条明线, 用生命去激荡生命, 用情感去感染情感, 用智慧去催生智慧, 用大爱去化育大爱。

“至善”指向着“卓越”。“至善”是一种境界, 一种摆脱平庸, 超越优秀, 走向卓越的境界。“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的价值追求显然已落后于这个飞速前进的时代, 教育亦是如此。我们不仅仅满足于优秀, 在走向卓越的进程中, 我们追求着“把平凡的事情做得不平凡, 把普通的事情做得不普通”, 在锻炼中炼人, 在育人中炼己, 最终走向“至于至善”的美好境地。

3.尊重医生=尊重生命 篇三

凌锋教授是我国介入神经放射技术的开拓者之一,10年前,由于从死亡边缘拉回因交通事故濒临死亡、国外医生建议放弃治疗的凤凰卫视主持人刘海若,被人们熟知。据《健康报》报道,自6年前开始,凌锋教授就一直坚持公益午间门诊,利用每天中午休息那两个小时给病人看病,这期间的挂号费全部直接捐到中国儿童基金会民族孤儿救助基金账户,以支撑云南丽江民族孤儿学校的正常运转。凌锋教授为了给孩子们筹款几乎挤出了任何可能的时间,前几年“两会”期间,她在上午和下午开会的间歇,还坚持回医院出诊,近两年,因为驻地安排在北五环,来回一趟要40多分钟,才不得已作罢。尽管如此,一般来说,她每天中午能看2位或者3位病人,每人收320元特需门诊挂号费,一年也只能筹集10多万元,而云南丽江民族孤儿学校因为要为380多名孤儿提供免费食宿和教育,每年至少需要560万元,所以,她义诊的收入远远满足不了学校运行的需求。好在得知凌锋教授进行午间义诊的原因之后,一方面,很多患者都慷慨解囊,其中最大的一笔捐款为1500万元;另一方面,很多医生也主动加入,每年通过义诊等形式捐的钱都在万元以上,2010年,凌锋教授在拉萨开学术研讨会,会外给孤儿学校招了20多个孩子,但却没有钱给孩子们买从拉萨到丽江的飞机票,与会的同行们知道以后,很快就捐款2.4万多元,把孩子们一路的费用凑齐了。凌锋教授说,在6年的义诊中,受益的不仅仅是云南丽江民族孤儿学校的那些孩子,还有参与其中的医生和患者:医生和患者都看到了对方的爱心和付出,自然而然地尊重对方,关系因此分外融洽。

当上了医生,就等于穿上了“永远不能停止的红舞鞋”,只能一生为患者服务,这是医生的宿命,更是医生的职业自豪感的源泉。凌锋教授认为:“尊重医生,实际上是对生命和科学的尊重,也是社会每一个人基本素养的体现。当下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医疗保健服务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医生群体中肯定有少数人做得不好,甚至不排除有个别医生的心灵确实已被妖魔俘获。但如果我们就此以偏概全,把‘白衣天使’都妖魔化了,那既不公平也不是事实。”诚如凌锋教授所言,在我们身边,像凌锋教授这样的医生非常多,其中不仅仅有医学大家,也有偏远地区的乡村医生,和数十年扎根少数民族地区的“马背医生”。

同样是在6年前,海南省琼海市阳江镇的一名乡村医生何子江发起成立了“志愿海南爱心社琼海工作站”。据《海南日报》报道,何子江1996年从卫校毕业后回乡当了一名乡医,凭借他的仁心仁术赢得了患者和患者家属的赞誉。尽管他所在的乡村卫生室条件艰苦,但他依然主动为贫困患者减免医药费、为残疾患者和孤寡老人喂药,或者亲自送贫困的危重患者去大医院治疗,并积极发动志愿者为孤儿捐款,自主孤儿完成学业、自力更生。只要睁开眼睛,他要做的就是两件事:一件是接诊和卫生室管理,另一件是坚持做公益事业。时至今日,依然如此,而且带动了更多的人加入到了这个行列,登记在册的志愿者最多的时候有1000多人。何子江说,虽然他们不是慈善机构,但也希望尽自己的力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善事,不管前面怎样,也会坚持下去。

据新华网报道,“双百人物”吴登云1963年医专毕业从江苏扬州来到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在位于我国最西端的帕米尔高原上生活了近50年,无偿献血30多次、7000多毫升:来到乌恰的第三年冬天,一位柯尔克孜族妇女因为患功能性子宫出血住院,急需输血治疗,但当时的乌恰县人民医院只有几间土坯房,根本没有血库,吴登云毫不犹豫地在验血之后,将自己的血输给了病人;在来乌恰的第八年,吴登云接诊了一位两岁的患儿,因为不慎掉进火堆,患儿全身50%以上的皮肤被烧焦,身上几乎没有玩好的皮肤。十多天后,当患儿在吴登云的治疗下度过了休克关、感染关,面对创面愈合的难关时,其父因为没有医学知识,一听说要从自己身上取皮,被吓坏了,吴登云只得从自己身上给患儿取皮。当时,同事不忍心,拒绝配合,吴登云就自己准备好托盘和刀片,自己注射麻药……最终,他从腿上取下13块拇指大小的皮肤,植到了患儿身上。28年后,患儿的父亲带着孩子来到乌恰县人民医院,找到吴登云说:“过去穷,没法报答您,现在我要按柯尔克孜人的礼节,给你宰一匹马,表达全家人的感激。”如今,这个被吴登云救活的患儿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而乌恰县人民医院这个吴登云来时连阑尾手术都不做不好的医院,现在几乎所有的常规手术都能做,医疗水平在边疆县级医院中位于前列。从到帕米尔高原的那一天开始,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末,吴登云每年都有几个月的时间骑着马在山路险峻、地广人稀的乌恰巡诊,往往就着雪团啃着干粮走上几天,才能找到一户人家、治疗一位病人……近50年来,吴登云为各族患者和医生做的善事,就像星星一样数不清,但他却说自己只做了三件事儿:挽救过一批危重病人的生命、培养了一批柯尔克孜医生、创建了一座园林式医院。

这样的医生,难道不值得尊重吗?当“八毛门”、“缝肛门”之类的事件水落石出,谁在为这些事件所造成的恶劣影响负责?谁又能给医生这个受伤害的群体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而就在3月23日,当28岁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09级硕士研究生王浩,刚刚被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录取为博士生便惨遭杀害,这个问题愈发让人们警醒……

很显然,将医生妖魔化对几百万执业医师的伤害是巨大的,用凌锋教授话说,“我们不妨换个角色看问题。如果你是一个医生,在付出辛劳尽心尽力地为病人服务后,却被病人怀疑、误会,甚至责骂、殴打,你心里痛快吗?”

生命是最宝贵的。

请尊重守护生命的医生。

4.生命之花的散文 篇四

元元,原名张萍,是一个位漂亮的朝鲜族女孩 。同时也是一位重度脑瘫患者。元元脖子以下都已经失去了知觉,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也就是这样一位女孩,她用坚强谱写了生命的意义,用笑容诠释了活着的真理。

元元是一个早产儿,因黄疸持续不退造成了她重度脑瘫。然而不幸并没有就这样的放过她,就在她一岁半时,元元爸爸查出得了白血病。病查出不久,爸爸就离她们而去了, 就这样只剩下元元和妈妈相依唯命了。元元的妈妈是一位普普通通的教师,为了两个人的生存,她必须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元元的生活。元元是个重度脑瘫患者,就是起码的上厕所她自己也办不到,全靠妈妈一个人背进背出。加上元元的高额的医药费,更让这个雪上加霜的家庭不堪重负。元元妈妈曾多次想过,干脆买一瓶毒药,这样两个人就解脱了。可每每当她有这种想法的时候,妈妈又会想到元元的爸爸临终前的话“一定要好好待元元,她是他留在这个世界上的唯一骨血。”元元的妈妈为了实现对爱人临终前的嘱托,为了这个小小的生命,就这样带着元元坚难地活着。

随着时间的慢慢推移,小元元也渐渐长大了,也到了该进学校读书的年龄了,可是元元这样的情况,有哪所学校会要她呢,像她寸步难行,又怎么可能去上学,她没有办法写字,就连翻书本都办不到。元元妈妈是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元元妈妈她是多么的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像别人的孩子一样,能蹦蹦地背着书包走进学校,走进课堂。

有一天元元的妈妈把一本新华字典随意的放在了元元的床头,然而懂事的元元用嘴叼着字典一页一页地翻看着。 就这样,元元开始了学习,开始了字海里排解她的`忧伤,在书海里驱逐她的烦脑。每当她多认识一个字,多看懂一本书,她的脸上也就会多增添一份笑容。。。。。。

元元在知识的海洋里寻找着自己的人生,寻找着她的快乐,可当有一天她想把她找到的这些快乐带给妈妈,带给关心她的所有人时,她又开始犯难了,因为她没有办法书写,没有办法在纸上书写。正当她一愁莫展时,她在电视机的画面里看到了电脑,她想到了电脑,也许电脑可以让她书写。可是电脑对元元,对元元的妈妈来说又是那样的陌生——因为她们俩谁也不懂,谁也不会。虽然元元和妈妈都不会电脑,但妈妈还是从紧张的生活费中省出钱来,给元元买了一台电脑,妈妈还报了一个电脑学习班,把在学习班学到的回来教给元元,元元也非常的刻苦,她用嘴叼着筷子打字,就这样她一天天的学习,一个字一个字的用嘴叼着快子敲打着。。。。。。

在访谈的现场,生命之歌区长追梦、生命之歌艺术团团长红绣、生命之歌点歌台副室主黄塘分别上麦与主持人互动,讲诉了他们与元元相处时发生的事情和感想。听了几位朋友的话还有元元的妈妈讲诉的元元的故事,主持人雨桐几次都潸然泪下。经过几年的努力,元元现在不仅能在电脑上打字,还学会了平面设计和3DSAX效果图的制作.虽然没有进过学校大门,但是在母亲的帮助下,再加上自学,识字量和写作程度基本达到初、高中程度。喜欢听音乐,喜欢交友,目前在 “生命之歌点歌台”、 “生命之歌艺术团” “中国残疾人旅游网站”担任管理。她的人生信念是:永不言弃!生者求成,故者图安!

5.关于自然的优秀散文:春之生命 篇五

●何贯祥(四川)

离开成都的时候,是腊月二十六日。时至今日,已有二十余日。匆匆驱车而去,又匆匆驱车而来,却道不同的是,一路怒放的生命。

你看曾经的青山润啦;你看路边的野草绿啦;你看那枯枝上又冒出的新芽;你看田间种植的油菜,杆立得挺拔,叶绿得肥厚,花开得金艳。你听欢快的鸟儿在丛林的啾鸣;你听从教室里传来的朗朗读书之声和田野里农民伯伯翻耕春天的犁铧响动。这就是春天蓬勃的生命。

我情不自禁地停下车来,凝望春之色彩。五颜六色的花谷朵儿,你挨着我,我挨着你,星罗密布地盛开。白的、红的、紫的、黄的、蓝的……一片花海的世界。我愿化作一朵粉红的花,让生命鲜艳;我愿化作一朵洁白的花,让生命高洁;我愿化作馨香的泥土,孕育出累累硕果;我愿化作启蒙的孩童,重读生命的可贵。

一只蜜蜂嗡嗡而来,停落在花蕊之上,用震动的羽翼和忙碌的脚步书写着春天勤奋的乐章。

当我想用手捕捉它生命的时候,它灵敏地飞走啦。当我欲意去攀折春之色彩的时候,我又缩回了我的手。我的灵魂突然告诉我,那是不可以的,否则,是对生命的不尊重。它装点了我的眼界,丰富了我的思想,启迪了我的灵魂。

这是一个美丽而平和的世界,不需要彼此对生命拿捏与残害!我因你而丰盈,或许你也因我而美丽。这个世界,本来就属于你我它的,不忠于谁独。我们共同生活在这个地方,万物之源都是同生同长,我们应共同享受这里的每一滴水,每一束光,而不是互害的荼毒。我们不能用弱肉强食的认知去拿捏与荼毒弱者。我们应该保护自然中的一切弱者。让我们共同平和地享受这里的一切祥和与安康吧!

谢谢你装点了我的眼界,丰富了我的思想,启迪了我的灵魂。

我爱春之色彩,但我更尊重春之生命。

(3月12日)

6.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散文 篇六

Better days are coming,更美好的日子正在到来。

我相信我的听众,天空,它将覆盖我的一切,覆盖那无法寻找的坟墓,我知道,那时,所有的草和小花都会围拢,在灯光暗淡的一瞬,轻轻的亲吻我的悲哀。

在灰色的夜空前,伫立着一棵年轻的树,它拒绝了幻梦的爱,在思考另一个世界

从遥远的天边,飞来了一群说大雁,它们像暴雨一样降落,说着我不懂得语言,终于又依恋得飞去,远了,远了,化作天边一缕飘动的细线,于是我又想起了,过去的伙伴

对世界充满期待,也充满疑问,不时沉浸在全身心的思考里,眼光注视着终极,也闪耀在所有细小的事物中。

你是一座山,我永远是那个仰望的孩子。

这个世界上总有那么一个人,是你的念想,是你的温暖。世界只是一些影影绰绰的温柔。河还是原来的.河,人还是原来的人。我仍然为你守候,那些小幸福,我认真,你随意。

有些人,随着时间的推移,淹没在布满尘埃的记忆里时,与之有关的情,却不会随着记忆的丢失而被遗忘在风花雪月的沼泽里。因为,那份情真的存在过,即使人走了,那份曾经令人悸动的情怀,却不会走远。

感动,是潜伏在人体另类孤独的智慧,在面临另一种人生场景时,犹自解开,释放,遗一地的大悲大喜,我们走在路上,不过看过许多的人,他们继续的和并将继续的生活状态给了我们感动,是良知和人性的不离不弃

7.尊重生命发展个性 篇七

尊重学生首先要肯定学生,并让学生做到自我肯定,肯定自己的知识经验,肯定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学习得来的成果,以此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在本节课中,学生小A把那两只大钳看成螃蟹的腿也许有其前面学习的基础,教师不应简单地予以否定。作为教师,当你肯定了学生,我想学生一定也会收获自信,就这点而言,我觉得王老师处理时没有固执地要求统一答案,从而打击学生的自信,这一做法是可取的。

尊重学生其次还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在本次事件中,小A有自己独到的想法,而且非常正确,可是就因为角度和常规不太一样,这种想法就差点被王老师“扼杀”,不过庆幸的是王老师及时纠正错误,尊重了学生富有个性的独特感受,保护了他们个性的发展权。

8.尊重生命从尊重自己的父母开始 篇八

古语说:“百善孝为先。”可见,“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亲情也是众多情感中最为重要、不可缺失的一种情感。尊敬老人、孝敬父母,也是我们的教育前提。中华美德源远流长,以往的每一代人都能很好地传承孝顺的美德。可是现在的“新一代”,为什么将这种观念淡化了呢?是不是我们的教育方式出了错呢?怎样让孩子懂得尊重、孝敬父母呢?

首先,我们看看古代真正的“小皇帝”是怎样孝敬父母的,看看这一美德在那个时代的表现形式是什么。

公元前206年,刘邦建立了西汉政权。刘邦的三儿子刘恒,即后来的汉文帝,是一个有名的大孝子。刘恒对他的母亲很孝顺,从来也不怠慢。有一次,他的母亲患了重病,这可急坏了刘恒。他母亲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刘恒亲自为母亲煎汤药,并且日夜守护在母亲的床前。每次看到母亲睡了,才趴在母亲床边睡一会儿。刘恒天天为母亲煎药,每次煎完,自己总先尝一尝,看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自己觉得差不多了,才给母亲喝。刘恒孝顺母亲的事,在朝野广为流传。人们都称赞他是一个仁孝之子。有诗颂曰:仁孝闻天下,巍巍冠百王。母后三载病,汤药必先尝。这就是古代《二十四孝》中最著名的“亲尝汤药”的故事。可是,对于现在的一些独生子女,我们再也找不出如此的范例了。不好的例子倒是举不胜举,比如吃饭时,孩子爱吃的,全家人都不准吃,只能由“小皇帝”自己品尝,独占独享。吃过饭后,孩子放下碗就跑去玩了,全然不顾餐桌上的一片狼籍,更不要说帮着爸爸妈妈收拾碗筷了。父母的百般呵护、细致入微,换来的只是孩子的理所当然,凡此种种,都让我们忧虑。

那么怎样让尊重生命从尊重父母开始呢?

首先,让孩子知道长幼有别,尊重父母在许多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并没有处在一个合理的平衡点上:要么就是疼爱过度,要么就是过于严厉,不左就右,很难权衡。为了让孩子学会孝敬父母,我们首先要懂得尊重孩子。只有将这个平衡点维持在最好的位置上,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才能合理平稳地发展。孩子应该在我们的帮助与指导下生活与学习,而不是被父母完全掌控。我们只有给予孩子适当独立的空间,孩子才有思考的余地。否则,只是按父母的吩咐行事,就变成了我们跟孩子要孝敬,而不是孩子主动孝敬父母了。

让孩子了解养育的辛苦与不易,现在的孩子,多数不知道父母赚钱辛苦,爸爸妈妈觉得孩子太小,与他们沟通工作上面的事情完全是天方夜谭。因此,孩子想要什么就给钱去买什么,不想掏钱的时候,就训斥孩子,这样的举动并无益于我们维持父母形象,也让无辜的孩子成了“牺牲品”。为了让孩子更合理地消费,让他们知道养育的辛苦与不易,我们应该适时提起自E-f-作上的事情,让孩子知道赚钱辛苦,不能一看见喜欢的就向爸爸妈妈要钱去买,不买就闹。这样,既恢复了孩子的知情权,也能让孩子珍惜自己现有的生活,从心里产生对父母的尊敬和感激。日后,当孩子再次看见喜欢的东西想要购买时,就会想起爸爸妈妈赚钱不易,会思考完毕后再决定是否购买。

其次,从生活小事开始,培养孩子孝敬父母的习惯。我们培养孩子孝敬父母,就是希望孩子能做到听从父母教导、关心父母健康、分担父母忧虑、参与家务劳动、不给父母添乱,而要把这些要求变为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一种习惯性行为,我们就应当从日常小事抓起,从幼年时期开始培养孩子。比如饭后要求孩子主动收拾碗筷、自己的小衣服可以自己洗涤、自己的房间自己收拾等等。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父母不要包办,而应该给孩子发挥的机会。孩子经常锻炼,自然会形成良好的习惯。当然,一切不能操之过急,培养孩子的好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及个性特点来具体引导、耐心培养、热情鼓励。这样,既培养了孩子爱做家务的好习惯,也培养了孩子孝敬父母的意识,一举两得,我们做父母的何乐而不为呢?

再次,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最好的榜样。我们一直因为孩子对自己的恶劣态度而感到困扰不安,那么,我们对待自己的长辈是否就有良好的态度呢?孩子的好习惯是我们培养的,那么,孩子的坏习惯是跟谁学的呢?答案也是我们自己。孩子的模仿力与观察力都很强,我们对待自己的长辈是什么态度,孩子对我们就是什么态度,这就是最直接的影响,我们就是孩子或好或坏的榜样。所以,我们在工作之余要多与老人相处,自己首先要做到孝敬长辈。这样,孩子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也会逐步养成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的好习惯。

另外,在校园里要照顾好孩子,因为他们是弱势群体,他们的自暴自弃应该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思考?我们能看到天才却看不到白痴!难道我们已经不屑于去关怀那些智力不够好的孩子吗?教育的目的是不是应该首先在于让每一个人都能感到自己生命的不可忽视呢?这样,当他们走入社会,即使他只是一个摆地难的,是一个扫马路的,是一个看大门的,他也懂得尊重自己从而懂得尊重别人呀!一个人,生活在尊重中不就是一种幸福吗?

9.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的散文随笔 篇九

昨夜的我,是枕着星子,盖着月光入眠的,在纯白的月色里,更是深深感到生命内在的耻辱,月亮像一面高高悬着的镜子,将每一个人都照得无所遁形。那本书,已经被搁置得发黄了,很久以前,我也曾翻开过它。

是有许久了,这样的时光已经被过得没有温度,甚至没有太多的情感,没有感觉,唯有的就是无边困惑,就是这茫然不知的无解,一边开始对现实的怀疑,一边开始对生命存在意义的质疑,在叔本华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一书当中,我清晰的知道,表象只因意识而存在,人在自己的意识当中存在,我们生命的意义,也是自己给自己的。

时光总是过得很快,昨夜回头,发现我已经许久没有静下心来安静的阅读一段时间的书本了,每天半小时或者一小时的阅读时间,最后也变得低质量的阅读,我已成了想得太多读得太少的人。甚至是每天日记,更多的时候也只能是在公交车上写出,我不知道这样的奔忙有没有意义,意义又在哪里?如果仅为活着,我可以有其他许多的方式!活着,有时候成了我们对抗一切的理由!甚至成了我们不反抗得原因,因为反抗之后会有太多的变数,而我们,总不想承认那些变数。

总是不自觉的将日子过成别人眼里的耻辱,总是不自觉的将时间过得琐碎的浪费。我不知道,我能做什么,但我知道,我绝对不希望这样,内心一直持有抗拒。昨夜又在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中看见了那个关于永恒轮回的描述,如同一个不可饶恕的罪过,很多时候,我们已经将日子过成复制的了,也是在一种轮回当中度过,明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会继续什么,却依然继续。

我已怕了,这样下去,我不知道自己会不会成为自己最讨厌的那一类人,会不会成为自己眼里最麻木贫乏的那一类人,有时候真的觉得时光尤其耻辱,这样的夜里,拿着一本书写了几个字,便觉得生活已经比常人多出来了许多,这种盲目的无知正慢慢的加深一个人的愚蠢。

月光比平时更加明亮,白日的.阳光已经照开了大地的耻辱,炎热的气息蒸腾着土地的伤痕,路人流出的汗水,带着体内积累的毒。记得早晨天空像一朵绽开的紫薇花,点点滴滴的云彩散开来,就像碎了的玻璃,在天空当中零零散散的,也如同心底的伤痕,撑开了处处裂缝。

几颗星子,在明媚的月色里显得黯然。卷开帘子,试问闲愁都几许,几番风雨几番晴。人到凡尘心事老,不看青山霞日里。

夜晚总在无梦的度过,想起那些相逢的日子,总是感觉莫名的心痛,既有相见恨晚又有相遇是错之感。我们的相遇,却已经开始无法回头。

很多想法,总因点点小事而出现,我们总是无法避免这个世界对于我们的影响,只要一点点的触碰,心里就会卷起波涛,需得慢慢平静才行,总是无法持着自己的那份坚持,在心中植下永远的磐石,坚定不转移。若真是如此,我们几层至于如此的痛苦呢?

蝴蝶效应,心中的那只蝴蝶已卷起了风。又读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的时候,以前感觉的是深深的无聊,如今恰觉得处处透着精辟,也是处处可引发这对于生命思索之源泉。

10.生命之尊重散文 篇十

近日,一位患有严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在河北省馆陶县人民医院经抢救无效去世。患儿家属纠集多人在医院滋事,女医生王萍遭患者家属围攻,在逃生时不幸坠楼身亡。此事在医务界引起强烈震动。

近年来,我国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患暴力冲突呈井喷式爆发,医生执业环境持续恶化。很多人整日提心吊胆,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当一位又一位的医生相继被害,所有医务人员的心都在流血。

考量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只需要看两点:第一看他们如何对待妇女和儿童,第二看他们如何对待教师和医生。教师和医生都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是灵魂的工程师,医生是生命的保护神。如果教师和医生都没有尊严,这个国家就算不上一个文明国家。事实上,无论在任何国家,医生都是一个神圣的职业。人们之所以尊重医生,是因为生命至高无上。没有医生,就没有生命的延续;尊重医生,就是尊重生命。

眼下,我国医患暴力冲突频发,很大程度上源于医患关系的异化。在医院里,常常听到患者这样对医生说:“花多少钱都行,只要能把病治好了”、“我们可是花了钱的,如果孩子有个三长两短,我跟你没完”。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医患关系已经异化为消费关系。很多患者认为,到医院花钱看病,属于消费行为。患者就是消费者,医生治不好病,必须赔钱偿命。这样的观点看似有道理,其实很荒唐。因为世界上很多东西都可以交易,唯独生命除外。花钱可以买来任何商品,但买不来生命和健康。如果把看病当成商业交易,是对生命的亵渎,也是对医生的侮辱。

医患暴力冲突事件增加,还与人们对医学的误读有关。随着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人类的寿命不断延长。于是,很多人对医学产生了一种幻觉,认为医学无所不能,人类已经具备了跟自然规律抗争的能力。只要拥有了最先进的技术,就可以让人起死回生。于是,科学技术被推上了神坛,医学朝着错误的方向高歌猛进。一方面,医生陷入了技术崇拜,盲目追求高端医疗,导致医疗费用不断飙升;另一方面,患者过度相信医学神话,不惜代价地寻找新特贵药,误以为只要肯花钱就能治好病。结果,很多人对医学的期望值过高,忘记了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一旦发生医疗意外,医患之间立刻就会由“同路人”变成“陌路人”。病治好了,医生就是天使;病治不好,医生就是魔鬼。可见,基于技术崇拜的医患关系,是脆弱不堪的。

美国医生特鲁多的墓碑上有一句名言:“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安慰,总是去帮助”。这说明,医学的最大价值不是治愈疾病,而是安慰和帮助病人。医学不是技术的产物,而是情感的产物;行医不是一种交易,而是一种使命。因此,只有让医学走出商业交易和技术崇拜的误区,医患关系才能回归本位。

11.尊重生命 召唤智慧 篇十一

1.开展探究性学习。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遵循“设疑(发现问题)——探究(研究问题)——归纳(问题解决)——应用(问题迁移)”的流程,提出问题,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共同研究,主动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2.以读为本,读中明理。围绕中心议题,自主探究与发现,个性解读,发展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感悟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初步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3.引导学生把语文学习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体验生活,培养他们多动脑、勤思考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

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读中感悟明理。

2.理解科利亚为什么第一次挖不到木匣,第二次却挖到的原因。培养多动脑筋、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3引导学生结合全文,体会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循情入境。激发探究。鼓励发现

引言揭题:上节课,我们看到法西斯快打到科利亚的家乡了,他们将被迫离开家园。临别时,科利亚将自己心爱的东西装进木匣,量好步子,埋了下来。四年后,苏联卫国战争结束了,法西斯被赶走了,年仅九岁的科利亚是怎样挖到埋藏达四年之久的木匣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8课。(齐读课题)让我们再次走近科利亚,同他一起去挖木匣,一起去思考,一起去发现。

二、中心切入,充分朗读,深层品味

1.找出课文哪些段落是写“挖木匣”的。(板书:挖)轻声朗读,边读边思考边批注,要求学生在疑难的地方画上问号,把喜欢的句子画出来,多读几遍。

2.引导学生质疑,教师小结并板书中心议题。

3.只要用心读书用心思考,就一定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教师指导学生逐段导读“挖木匣”部分。在读中品味,体验生情,感受人物的感情与情绪由“焦虑——被嘲笑——冷静思考——兴奋”的变化过程。

4.借助动画课件,直观呈现“挖木匣”部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了解科利亚的思考过程及人物特点。

三、优选途径,开放课堂。个性解疑

1.老师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学习的空间,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伙伴,用他们自己最喜欢的、最擅长的方式来解答课前大家提出的中心议题。

师:同学们不仅会质疑,更会解疑。建议大家根据自己独到的见解与个人的特长采取不同的方式解疑答疑。

2.学生自由组合学习,进行创意表达。

3.学习小组汇报、交流、评价、鼓励。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1)画一画;

(2)演一演;

四、读中明理。拓展内化,揭示主旨

1.引读最后一节。

2.句式转换训练:给最后一个问句“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吗?”换种肯定的说法。

3.你的周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4.导读、品悟、揭示并板书中心:一切都在起变化。表扬孩子们在老师的心中,他们和科利亚一样,都是善于思考,善于发现的好孩子。

5.拓展:听录音故事。(附:见后页)

6.同桌交流。

7.师生互动,角色体验,内化语言:同学们,故事听完了。现在,我就是那个掉了宝剑的人,我真的不明白,别人能按记号找着自己的东西,我为什么找不到呢?谁来帮帮我?

8.结语:亲爱的同学们,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周围的事物在一天天地变化,你们也在一天天地长高长大,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还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问号,但是,只要我们像科利亚那样勤于动脑、善于发现,面对变化着的事物,采取不同的策略。那还有什么困难能难倒我们呢?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本着“尊重生命,召唤智慧”这一构想,以新课标为宗旨,展开语文教学活动。

一、以中心议题为切入点。教学中,设计者紧紧抓住课文主旨“一切都在起变化”,层层深入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主研读。在研读中启发学生探索、思考与发现。用生动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生疑、质疑、解疑。中心议题成为这节课的魂,课堂教学以此为圆心进行辐射,扶放结合,收放自如,中心突破,重点突出,任务明确,不枝不蔓。

二、以读为本。以生定教。本设计建构的四个基本教学模式优化组合,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并将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与丰富多彩的表达形式、语言文字的积累紧密联系,并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质疑、解疑、评价、交流、展示,培养学生独特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尊重个性。启迪思维。把学生看作是一个独立的阅读个体,鼓励他们主动地阅读、积极地思考,尽情地展示、用心地倾听,使他们在学习中体验过程、体验成功、体验乐趣;感悟真情、感悟真理,感悟文化,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对生命的高度尊重。

附件:

【我思考,我发现】

故事

古时候,有个人到大山里去观景。他看见一个樵(qiáo)夫在山上的一棵大树旁砍柴。忽然,樵夫失手把斧子掉到山下了。只见樵夫解下头巾,把它挂在正在砍伐的树枝上。然后下山去,来到挂有头巾的大树下方,很快找到了斧子。这个人不住地夸赞樵夫的办法好。

没过多久,这个人乘船过河,一不小心把宝剑掉到了水里。他想起了樵夫的办法,就拿出小刀在船舷(Xián)上刻了个记号。等船靠岸了,他就从刻了记号的地方下去捞宝剑,却什么也没有找到。

参考

古诗中的倒装句

王长春陈秀芳

诗作者为了强调某种语气,或者突出某个内容,或者调和音节,特地调换句子词语的习惯次序。这种倒装的句式在古诗中常常见到。小学语文课本里的古诗,有不少诗句就是倒装句,现择取几例,仅供教学时参考:

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

“草色遥看”是“遥看草色”的倒装。诗人为了突出“草色”,把它放在“遥看”之前。译为现代汉语是:远看嫩草呈现绿色,近看却好像没有。

日暮客愁新(孟浩然《宿建德江》)

“客愁新”是“客新愁”的倒装。诗人为了突出“愁”的“新”,把“新”置于“愁”的后面,这样一倒装,不仅强调了“愁”的“新”,而且调和了诗句的音节。译诗是:傍晚时分,暮色苍茫,引起作客异乡人的新的愁思。

林暗草惊风(卢纶《塞下曲》)

“草惊风”的词序应是“风惊草”,诗人为了调和音节,把“风惊草”倒装成“草惊风”。译诗是:夜色降临,风吹动了草丛。

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出行》)

“霜叶红于二月花”是“霜叶于二月花红”的倒装。两相比较,可以看出,倒装句既突出了“二月花”,又调和了音节,使诗句音韵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无别扭之感。译诗是:经过霜打的枫叶,在灿烂的晚霞照耀下,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艳。

12.请尊重和敬畏生命 篇十二

“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将40个生命永远定格在那一时刻。生命至上, 安全第一,请尊重和敬畏生命!

7 月28日,在温州事故现场举行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强调:高速铁路建设要实现速度、质量、效益和安全的统一,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失掉了安全,就失掉了高铁的可信度。温总理坦言,“中国高铁技术的出口以及其他高科技产品出口的可信度不在口头上,应该在实践中。”“更加重视铁路的安全,特别是高速铁路的安全。不是越快越好。”

据介绍,目前国内的动车组列车都有紧急制动装置。动车组通常采用“自动闭塞法”行车,列车与列车之间有自动闭塞区间,区间距离在10公里以上。如果前方列车停在线路上,后方列车会收到提示减速(黄色)的信号,如果没减速,列车会自动进入红色信号区间,列车自动控制系统启动,列车会自动停车。可在这次事故中,D301次列车并没停,这是为什么?铁道部曾宣称:目前中国在高速铁路领域已占据六项世界第一。即:发展速度最快,系统技术最全,集成能力最强,运营里程最长,运营速度最高,在建规模最大。这一系列的第一,在生命面前都不再是骄傲。

在事故发生第二天上午,铁道部的官方网站上醒目刊出:《杭深铁路今日18时前力争恢复通车》。而实际上,在17时许,救援人员还从车厢里救出了“小伊伊”。中国国际救援队医疗分队队长彭碧波称,“这是搜救工作的失误。”生命抢救的黄金时间是72小时。针对有外伤的情况,专业人士认为48小时内存活率最高,24小时内存活率高达90%以上。过72小时,存活率降到20%以下。这次却在极短的时间内放弃了救援。

1 3 年前在德国发生的那场列车灾难中,事发6分钟后,救援人员携带专业设备抵达现场,打开车厢顶盖救人。事故发生后2个小时45分钟,87名伤员在现场获得紧急救治,27人通过直升机被送往汉诺威医院治疗。救援人员继续搜寻幸存者,直到第三天早晨。搜救工作整整持续了三天才结束。约有1900名救援人员参与了现场抢救,其中包括驻扎在附近的英国军队。现场救援和搜寻工作结束后,又进行了历时5年的技术调查和法律审判。而我们的状况是:救援结束之匆忙,恢复通车速度之快确实令人诧异。

飞机涡轮机的发明者德国人帕布斯·海恩提出一个在航空界关于飞行安全的法则,即海恩法则。法则告诉我们,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在不少事故发生前,这些隐患被人忽视,或刻意忽视,因而酿成悲剧。痛定思痛,提供更充分、更完善的公共交通,并提高公共交通的服务水平、管理水平,刻不容缓。法则强调两点:一是事故的发生是量的积累的结果;二是再好的技术,再完美的规章,在实际操作层面,也无法取代人自身的素质和责任心。

13.尊重生命 作文 篇十三

姚明在一则公益广告里说:“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我们有无数的“兄弟姐妹”共同生活在地球上。可是我们人类对它们不但没有关爱保护,反而高举屠刀,那一幕幕悲剧令人惊心动魄。

周末,全家人一起看电视。主持人了播放一段人们徒手攀岩采燕窝的视频。我困惑地问妈妈:“这燕窝脏兮兮的,有什么用?他们为什么要爬到那么危险的地方去采呢?”“据说燕窝是珍贵的补品。”妈妈解释说,“它的售价很高,所以很多人不顾危险去采摘。”“人们把燕窝采下来,窝里的蛋不就破了吗?那小燕子不就没有家了吗?多可怜啊!”我气愤地叫着。爸爸妈妈眼里露出无奈地神情。妈妈安慰我说:“别急,不是说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吗?我们坚决不吃就行了。”我重重地点了点头。

晚上躺在床上,我的脑海里总是闪现出人们贪婪的采摘燕窝的情景。我仿佛看到燕子爸爸和燕子妈妈不辞辛苦地为孩子筑造着温暖的小巢;我仿佛看到燕子爸爸、燕子妈妈围着采窝人盘旋哀鸣,乞求着:“我们的宝宝还没有孵化好,不要毁掉我们的孩子!不要毁掉我们的家!”我仿佛看到小燕宝宝在绝望地呼喊:“不要伤害我!人类啊,难道我们不是朋友吗?”

我的眼睛湿润了。难道只要我们一家人不吃燕窝,这些小燕子就的就得救了吗?不!远远不够!要让更多的人行动起来。我“噌”地一下子爬起来,打开电脑,在QQ上发起倡议:救救小金丝燕,救救我们人类的朋友!不要去买卖野生动物制品,这样就不会再有人去杀害它们!现在已经有还几个QQ好友转发了我的倡议。我相信会有更多的人看到、转发并行动。阅卷的老师,请您也帮我宣传宣传,好吗?

我们地球是一个大家庭,各种生命息息相关。如果随意践踏其他的生命,就是在破坏生态环境,最终受害的还是人类自己。因为它们的命运就是人类的命运,当它们被杀害殆尽时,延续地球的生物链遭到破坏,人类就像是最后一块多米诺骨牌,接着倒下的便是自己了!朋友,让我们关爱生命、尊重生命吧!

14.尊重生命教案设计 篇十四

二、教学总体设想及依据

本节课的主题是“肯定生命、尊重生命、延伸生命的价值”,这一主题的三个组成部分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人手,设计了谈谈“我给他人带来欢乐和幸福,他人给我带来欢乐和幸福”两个教学环节,使学生感受到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价值的。在此基础上阐述尊重自身和他人的生命,并通过对《有的人》这首诗的分析,体会什么样的生命最有价值和怎样使生命价值得以提升,从而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三、本教案的特色和风格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人手,选用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事例,从强烈的对比中获得感受;通过“生命箴言的制作”使教学目标得到内化。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价值的,应该尊重自身和他人的生命;正确理解生命的涵义,懂得人的生命不仅有时间的长短之分,更有质的差别,知道怎样的生命才更有价值;懂得要提升生命的价值应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

[能力目标]提高自我生存能力与关爱其他生命的能力。

15.生命之尊重散文 篇十五

《拟行路难》是南朝文学家鲍照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一组诗歌,共十八首,内容并非一事,但在思想情感上常常表现悲愤不平之情,在艺术风格上比较一致,具有“文甚遒丽”的特点,亦即气骨劲健,语言精练,词采华丽,在七言诗方面对唐代的作家特别是李白颇有影响。高中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教材中选取的是其中第四首(泻水置平地)。课前,我作了精心的准备和设计,在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进入分析鉴赏的环节,围绕单元目标“以意逆志,知人论世”鉴赏方法的领悟和落实,以问题的形式采取比较鉴赏的方法设计整个课堂教学的结构,突出学生的小组合作和自主探究,在交流讨论及反馈点拨中实现问题的解决,从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更高的目标是课堂氛围的热烈和学生合作探究的兴趣与高质量。应该说,这节课的设计,从整体上遵循了“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教学原则,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课改理念,沿着课前的设计思路对学生加以引导,也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然而,课上第一个同学的展示发言就打乱了我所有的课前设计、教学步骤和鉴赏期待。在我的教学预设中,古诗词鉴赏朗读成诵环节之后,一定是设置围绕教学目标的问题情境,问题设计一般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目的是使学生不要产生畏难心理,渐入佳境。可是恰恰就是我认为非常简单、不会也不应该出现问题的地方,学生出现了答非所问甚至让人啼笑皆非的情形:

师:初中同学们已经学过李白的《行路难》,我们这节课一起鉴赏鲍照的《拟行路难》。“拟”是仿照的意思,《行路难》是乐府旧曲,请用所学知识,结合课前预习,“以意逆志”揣测一下,“行路难”一类的诗将抒发怎样的思想情感?

生:积极向上的情感。

这是课堂上第一个积极举手发言的同学,高中生主动回答问题是难能可贵的,然而面对这样一种回答结果,我感到格外不是滋味。从初中到高中,我们一直践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理念,可事实是太多的学生连起码的常识都不能准确掌握,“全面”从何谈起?“提高”如何落实?我们该怎么办?一瞬间,我想过要严厉批评,因为问题如此简单,何况注释有明确的说明;但是当我注目眼前这个学生时,他是那样地阳光,那样地真诚,微笑着仿佛在期待老师对他的肯定甚至嘉奖。此时此刻,我有些于心不忍了,我心里产生从未有过的耐心与好奇,我想知道,他为什么这么肯定地回答,根据是什么。

在全班同学的哄闹声中,我走近他,微笑着问道:“为什么呢?能不能举出具体的诗句加以说明?”学生脱口而答:“能,李白《行路难》诗中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诗句可以说明。”

是啊,谁又能说不是呢?前两天自己在给期考同学写寄语不就信手拈来,写的正是这两句话吗?李白浪漫的诗情,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通过这两句诗表现得淋漓尽致。青春年少,如花岁月,风华正茂,充满理想的学生们又怎能不记得这样的名句,怎能不被这种勃发向上的情感所感染而铭记于心呢?他们没有“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的感受,更没有“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经历,一旦问题的情境触动内心的记忆,他们的思维永远会倾向美好的记忆。此刻,我释然了,瞬间我做了个决定,我不知道这节课会上成什么样,但不管怎样,我要把这节课交给这个积极真诚的学生,让他尽情地展示,享受属于他的“积极向上”带给他的课堂美好。于是有了下边的问答:

师:李白的“积极向上,充满自信”不同于一般人的地方在哪里?你能结合《行路难》的具体诗句谈谈看法吗?

生:李白的乐观自信特别难能可贵,因为这首诗大量的诗句是写他人生道路上遇到的艰难和心中充满的不平之情。在遭遇挫折时依然不失去向上的追求和信心,尤其了不起。

此时全班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我们的谈话仍在继续:

师:慷慨不平的愤激之情在鲍照的《拟行路难》中有没有体现?能再结合具体诗句谈谈吗?

生:最后一句“吞声踟躅不敢言”表达的就是这种情感。

师:《拟行路难》中有没有积极向上的情感?为什么?如果结合“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你能谈谈你的看法吗?

生:老师,我明白了,鲍照与李白生活的时代不同,两人的性格也不同,所以在诗中有不同的情感。

学生对大唐盛世印象深刻,但对南北朝时期的“门阀制度”了解甚少,我作了简要的介绍,我们的交流还没有停止,因为问题还没有解决。

师:两首诗的感情主旋律是什么?假如让你选取一个乐府旧曲来表达这种情感,你会选取《行路难》吗?有什么启发?

生(恍然大悟):《行路难》乐府旧曲的题目启示我们,诗歌的内容一定与人生道路的艰难忧患有关,寄寓的情感也应多半是悲愤不平之情。

师:诗人如何表达这种情感呢?

生:鲍照通过比兴、反问的手法,而李白主要通过用典、夸张的手法来表达。

至此,看似是与一个同学的交流,是对一个问题的解决,其实,在这个过程中,两首诗的比较鉴赏在不经意之间已经完成,单元教学要点“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就在解决这样一个看似不着边际的问题时得以落实。

我满意地点点头,学生带着一种满足、欣慰和收获感落座。

我忽然想到一位老校长曾语重心长讲过的一句话:“教师要让学生回答问题,一定是让学生满心欢喜地站起来,还要让学生很有尊严地坐下去。”我感触颇深。这节课学生的参与率一定达不到我们通常意义上的要求,也没有可推广的教学模式,甚至没有小组交流讨论,但却不失为一种课堂教学的创新。当我们在刻意追求课堂教学的创新,刻板地定义教学模式时,创新已远离课堂,远离教学。

真正课堂教学的创新应该首先是对学生个体生命意义的尊重。因为生命之树常青,而创新,是人的生命迸发出的最鲜活的最富有灵性的智慧的火花,它至真至纯至美,我们必须用一颗爱心去捕捉它,用心灵去呵护它,因为它可能在瞬间闪现,也许还粗浅,但却如此灿烂,如此可贵。

其次,课堂教学的创新应该在教学的生成中。课堂教学有模式,却不能唯模式。有人说,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精彩在于不同一般,在于不同过往,在于发现创新。因为课堂教学一旦预设化进而模式化,它又会成为一种新的传统,束缚教师进而束缚学生。在教学模式预设上我们必须认真对待,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所有“教”的出发点一定是为了学生的“学”,服务于学生的“学”。学生的思维千差万别,面对任何一个问题,学生的回答不可能一致,那么课堂教学就不能唯模式是从。在预设的环节捕捉生成的细节,方显教学的智慧和创新的真谛。在这个意义上说,正是课堂上一个个鲜活生命的灵活思维为我们的课堂注入了创新的活力,创新在生成中实现,又在生成中升华。

第三,课堂教学的创新应该立足于“以学定教”。就古诗文鉴赏而言,易中天“品三国”式的风格,固然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但在现阶段高考制度下,要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恐怕还必须采取“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方法,从学生的“知识最近发展区”开始,相机引导;要实现课堂教学的创新,就不能单求讲解的精彩准确到位,更要着眼于阅读语感及思维的培养,更在意课堂上学生的问题是否能够充分暴露,教师是否能够及时了解、善于捕捉并巧妙地化解。当我们的“教”是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来决定、设计、提高时,创新的课堂也相伴而生,在某种意义上,创新就意味着一种改进,一种完善,一种优化,一种发展。这样的创新是水到渠成的,没有矫揉造作,没有哗众取宠,因为“以学定教”时,学生是真正意义上的主体,教师的“教”与其说是“教”,不如说是一种交流、帮助、引导,由学生暴露的问题起,直击学生的思维,直入学生的心扉,这样的课堂既紧张又充满挑战,既严肃又活泼生动,既有可感的收获又有生命的质感,既有预设的艺术又有生成的精彩,是丰满充实的又是彰显生命张力的。

上一篇:中职学校学籍自查报告下一篇:压力管道巡检维护复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