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地形图等高线自动提取(精选4篇)
1.扫描地形图等高线自动提取 篇一
判读方法
数值大小
1.平原:海拔<200米;等高线稀疏。
2.丘陵:200米<海拔<500米,相对高度小于200米,等高线较疏,弯曲处较和缓。
3.山地:海拔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于200米;等高线密集,河谷呈“V”字形。
4.高原:海拔>500米,海拔高度大,相对高度小,等高线在边缘十分密集,而顶部明显稀疏。
疏密程度
密集:坡度陡;
稀疏:坡度缓。
形状特征
①山顶: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等高线封闭,数值中高周低}。
②盆地或洼地: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升高。
(如果没有数值注记,可根据示坡线来判断:(示坡线——为垂直于等高线的短线)。
③山脊:等高线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较低处。等高线从高往低突,就是山脊。
④山谷:等高线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较高处。等高线从低往高突,就是山谷。
⑤鞍部:正对的两山脊或山谷等高线之间的空白部分。形状与马鞍相似。
⑥缓坡与陡坡及陡崖:等高线重合处为悬崖。等高线越密集处,地形越陡峭;等高线越稀疏处,坡度越舒缓。
2.扫描地形图等高线自动提取 篇二
全日制中学教学大纲 (修订本) 和调整后的课程标准都指出:为了加强地理教学的实践环节,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扩大学生的地理知识领域, 教师应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地理课外活动。课堂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主战场, 提高其有效性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 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地发展。于是我把课堂搬到操场上, 尝试着开展地理课外活动与等高线的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活动, 以完成《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实验) 》的教学要求。下面, 我就谈谈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
一、操作过程
首先把学生分成5组, 确定组长, 每组一把铁锹、红毛线若干、直尺、角尺。每个学生拿两份表格表一、表二。课前教师在操场沙坑上做了表一中最基本的地形堆砌示意图。
第一步:由形到图
上课伊始, 同学们叽叽喳喳, 听说要到沙坑去上课, 很是兴奋。来到操场, 我对自己做的模型的各个部位做出解释, 说明什么地方是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盆地。然后在学生的协助下, 用直尺和角尺在沙盘上以10厘米分段, 找出10厘米、20厘米、30厘米……等高点, 用红毛线把高度相同的点连接起来便构成等高线。等高线的定义就这样学完了。等高线到底有什么样的特点呢?学生总结了一大堆。
那么地形的各个部位怎样转化成平面图呢?此时要求学生在堆砌图的正上方观察红毛线的分布情况, 完成表一对应地形部位的等高线图。绘制好后, 再由学生总结等高线图中是如何表示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盆地等地形的。
理论知识学得很轻松, 但给出一张地形图, 学生会不会指出具体的地形部位呢?我们还需要实战一下。
第二步:由图到形
学生分组后, 按照指定的组图, 在沙坑内堆砌相对应的地形模型。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 互相讨论, 商量着高度如何控制, 怎样做到精致, 到底表示的是盆地还是山地?小组内研讨、协作, 完成地形图的堆砌。
等高线图最大的难点在于识图和实际运用。可是现在这个等高线图到底与实际有哪些联系呢?对我们而言, 应用知识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具体的知识还需要升华。
第三步:教学与实际
地形图到底有什么用呢?这个时候需要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尽情地思考。比如, 第二组堆的实际图形很容易看出有一“口袋形”的地形。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往往会利用这样的地形来修建水库, 会在哪个地方修大坝, 为什么, 你是怎么想的?修建大坝或水库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 为什么, 你能举个你知道的例子吗?教师一连串探究式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与讨论。讨论完了, 你会在图上进行标注吗?标注得对不对呢?再次完成由形到图的转化。
用第一组的实际图可以解释水系、水文问题 (河流流向、水系特征、积水面积等) ;用第三组的实际图解释坡面上的凸凹问题;用第四组的实际图解释交通选线和野外考察问题;用第五组的实际图解释陡崖的计算, 海拔和相对高度问题。
二、教学心得
无论是教师在室内多么精彩的讲解, 抑或是flash动画演示, 学生都还需要想象。想象对于注意力不集中, 或者对课堂不感兴趣的学生来说, 效果肯定不会好。而本课此环节的设计, 很巧妙地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对具体的地貌模型, 学生自然会记忆深刻。另外, 一根根红毛线又很直观地把等高线具体化, 学生自然学起来轻松自如, 还很享受这个实验的过程。令学生更感兴趣的还是他们自己摸索着堆砌地形模型, 对自己或他人做的模型进行评价, 还要思考这些地形图到底有什么用。学生的思维放飞了, 想的自然多, 说的更多。
3.高三地理复习等高线地形图专题 篇三
●读图技巧
1.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第一,应掌握等高线图的基本特性。
①数量上的特性,看等高线的数值,读出任一点的海拔高度,比较两点的海拔高度可换算温差,以两地的
水平距离测算地面实际距离。
②形态上的特性,地表呈现各种各样的形态,每一种地貌形态都有一定的外部特征,在等高线图上会以
不同的形态表示出来。看等高线的疏密,可知道坡度的陡缓。看等高线的形状,可确定地貌类型。
第二,要掌握等高线的基本知识,这是识别等高线图的关键。
①同线等高
②等高距全图一致米、700米,则等高距为
③等高线是封闭的曲线
④两条等高线决不能相交等高线可以重合。
⑤等高线疏密反映坡度缓陡示 均匀坡。
⑥等高线与山脊线或山谷线垂直相交线穿过河谷(⑦两对等高线凸侧互相对称时,为山岳的鞍部
⑧示坡线表示降坡方向降 坡线。
⑨几条特殊的等高线线显
示低山丘陵或高原;
第三,熟练判断等高线圈上的基本地貌类型。
第四,学会等高线图的综合判读与应用。
①确定水库及坝址的位置
水库库区宜选在河谷、山谷地区或选在“口袋形”的洼地或小盆地,这些地区不仅库容大,而且有较大的 集水面积。
②确定铁路、公路线
一般情况下,利用有利的地形地势,选择坡度较缓,距离较短,弯道较少的线路为好。
③工厂区位的选择
工厂区位的确定要从多方面进行分析:
结合地质地形条件,宜放在地基坚实,等高线间距较大的地形平坦开阔的地方;若是电子、半导体、感光器材
厂等需要建在空气清洁、环境优美的地点,从经济效益考虑,要尽量接近原料、燃料、水潭等资源产地,有便利
等高距即指两条相邻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100米。,无论怎样迂回曲折,终必环绕成圈,但在一幅图上不一定全部闭合。
因为一般情况下,同一地点不会有两个高度。但在垂直壁立的峭壁悬崖,等高线稀疏的地方表示缓坡,密集的地方表示陡坡,间隔相等的地方表)时,向上游弯曲,成反
示坡线是与等高线垂直相交的短线,总是指向海拔较低的方向,有时也叫做,0米线表示海平面,也是海岸线;2000米、3000
并以海平面作为零米。
等高线穿过山脊线时,山脊线两侧的等高线略呈平行状。等高V,也叫山的垭口。
对环境有污染的厂矿,第二教育网
相邻的两条等高线,例如三条等高线的海拔为
200米线区分平原和低丘;4000米反映青藏高原和高山的特征。要选择河流下游,其高整也相同。500米、600 500米、1000米
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等高,山谷线或集水线字形。米线反映中山和高原;
常年主导风向的下方,版权所有的交通条件和销售市场,从而确定工业部门的布局。
④农业生产布局
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反映出采的地形类型、地势起伏、坡度缓急、结合气候和水源条件,因地制宜地提出 农林牧渔业合理布局的方案。
⑤判读分析与地形有关的地理知识
分析某地气候特点,应结合该地地理纬度,地势高低起伏,山脉走向,阴、阳坡,距离海洋远近等进行综合 分析。
河流上游海拔高,下游海拔低。结合河流流向判定地形大势,结合迎风坡、背风坡、降水状况、等高线高
差及地貌类型的差异分析河流水文、水系特征。
2.地形剖面图的绘制及其应用
地形剖面图是以等高线地形图为基础转绘而成的。主要步骤:
①根据要求选剖面线,可以是东西向或南北向的直线。也可以是东北西南向或西北东南向的斜线
②画矩形,所画矩形要与等高线图等长。
③用等高线图的高度作纵坐标,确定垂直比例尺。根据需要,一般比水平比例尺大若干倍。④作平行虚线与垂直虚线:平行虚线是在所要画的剖面图上按照垂直高程虚线是从剖面线与等高线一
个个小圆点。
⑤连成曲线:将各个小圆点连成一条圆滑的曲线,即成为剖面图。
地形图只能表示一定区域内的地面状况,包括高低起伏、坡度陡缓和地形类型等。地形剖面图能更直观地表示地面的垂直变化。根据等高线图绘制的地形剖面图,在平整土地、修筑渠道、大堤、建设铁路、公路
时,作为计算土石方工程量的依据,用处很大。判读地形剖面图,要做到① 根据经纬度确定剖面的地理位置。② 看纵坐标(垂直比例尺③ 根据掌握的地理知识回答该地区所在大洲、国家、地区、濒临的海洋及与此有关的气候、植被、地质、土壤、水文、自然带、人类生产活动等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问题。
巩固练习: “100
(等高线圈)的每个交点上开始,延长至剖面图相应的高程上为止,在止点处画上),了解图示地区地形起伏变化,确定地貌类型、分析地势特征等。7
第二教育网
(纵坐标上)引出来的。垂直
4.扫描地形图等高线自动提取 篇四
第一课时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陡崖、鞍部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制作等高线地形图,学习判读地形图的基本方法;通过小组合作的方法,培养学生对空间地理事物的认识和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探究地理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小组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及不同地形的关系;
2、难点:掌握不同地形等高线的形态特点;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地形。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体验探究法、多边互动法、读图分析法等。
四、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花泥、解剖盘、细线等。学生:预习课文,了解制作山体模型的方法。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课型:新授课
七、教学设计: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图的阅读,谁记得地图的基本要素包括哪几个? 学生:比例尺、图例、指向标。
教师:很好!这三个基本要素能帮助我们认识不同的地图,这些地图都是绘制在平面上的。大家都知道地球表面有高山,有低地,是高低起伏不平的,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地在平面的地图上表示出来呢? 学生:(预习)要用等高线地形图来表示!
教师:对!这就是本节课讨论的重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二)创设情境、讲授新课
1、等高线地形图的原理
教师:(展示一幅绘有等高线的地图)想要绘制等高线地形图,首先要了解海拔与相对高度。(展示图1.34)思考一下问题:什么是海拔?什么是相对高度?图中甲、乙两地的海拔是多少?相对高度是多少?
学生: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做海拔。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甲地海拔为1500米,乙地海拔为500米,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为1000米。
教师:所以,我们把海拔相同的点连接成线,就形成了等高线。看图1.35,每条等高线上都标有数字,是什么意思?
学生:是海拔的数值。位于同一条等高线上所有点的海拔相等。
教师:(出示模型)等高线之间的垂直距离叫做等高距,我们用等高距相等的多个平面,水平切割山体,然后将等高面的边缘垂直的落到同一水平面上就得到等高线地形图。(播放等高线地形图的原理)
2、等高线地形图的制作
教师:通过等高线的特征,我们就可以识别山峰、山谷、山脊和陡崖等常见的地形部位。(展示用花泥的自制的山体模型)
学生:指出山峰、山谷、山脊、陡崖、鞍部、陡坡、缓坡。
教师: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制作原理后,同学们想不想亲手绘制一幅等高线地形图呢? 学生:想!
教师:想画图,第一步应该做什么?(展示制作山体模型的要求)学生活动:5~6人一组,教师发放材料用具。
1、将花泥雕刻成山体模型,要求刻出山峰、山谷、山脊、陡崖、鞍部、陡坡、缓坡等部位(坡度要明显、结构要清晰)。
2、用手擦拭山体模型表面,使其光滑自然。看哪组雕的部位最完整、最清晰,注意安全!找两组同学结合自制的模型,介绍山体各部位名称。教师:模型制作完了,接下来做什么? 学生:画等高线。
教师:需要哪些工具定位等高线呢?
学生:用尺、牙签确定等高线后,用刀切,发现不易切割、等高线切歪了,切割面不平整等问题。
教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找学生演示)一名同学将模型放入盒盖中按住,另一名同学将细线拉紧,紧贴盒盖边缘,完成对模型的切割,以此类推,每切一次间距都相等。怎样保证每次切割得到的等高线能落到准确的位置上不偏离呢?用什么工具帮助你?
学生:要定位,将一张白纸放在解剖盘中,山体模型至于解剖盘中央,用两只竹签从两个山顶处垂直插入山体模型,要穿透纸张和蜡板,描出等高面的边缘即可,拔出来进行第二次切割,依然用牙签固定在原位,继续画图,以此类推,保留切割的每一部分,切割完毕后,重组山体模型。小组成员要分工明确。学生活动:等高线的定位和切割模型,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展示要求)
3、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
1、在你绘制的等高线地形图中,标出每条线的海拔。假设第一条等高线海拔为0米,每切割一次海拔增加100米。
2、在图中标出山顶、山谷、山脊、鞍部、陡崖、缓坡、陡坡等。
3、思考:陡坡和缓坡,等高线疏密有何差异?(陡坡——密集,缓坡——稀疏)山峰、山谷、山脊、陡崖,等高线有何特征?(山峰——等高线闭合,数值从中到周逐渐降低;山脊——等高线弯曲的部分向低处凸出;山谷——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高处凸出;陡崖——等高线重叠)图1.37中,从B、C两点出发爬向山顶A,哪点更容易?(C点,等高线稀疏,坡缓)
(三)课堂练习:课件展示图片,辨认各种地形。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等高线的原理、绘图方法、及不同地形等高线的形态特征,也是本节的重点。同学们画的地形图非常好,课后同学们在你画的地图上,把不同等高线之间涂上不同的颜色,就得到了分层设色地形图,颜色不同,海拔高度也不同。
八、板书设计:
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 ——等高线地形图
一、等高线地形图的原理
1、海拔
2、相对高度:海拔差值
3、等高距
二、等高线地形图的制作
三、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
1、陡密缓稀
2、山峰——从中到周逐渐降低
3、山脊——向低处凸出
4、山谷——向高处凸出
5、陡崖——重叠
【扫描地形图等高线自动提取】推荐阅读:
键盘扫描课程设计08-26
地形图09-08
地形图的判读10-17
全站仪地形图测绘论文09-12
新乡市区1:数字地形图的编绘及其质量控制07-15
地形测量实习目的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