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遍价值

2024-10-22

普遍价值(共8篇)

1.普遍价值 篇一

科学普遍性信仰的社会学解构-费耶阿本德对普遍主义的批判

费耶阿本德对作为信仰的科学进行了哲学、社会学的反思、批判,结论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科学现在已经不是解放力了,对科学普遍性的信仰束缚了科学自由创新的本性,妨碍了科学的进步,因此他提出用自由的.社会-历史主义限制普遍主义的僭越.

作 者:王书明 WANG Shu-ming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山东,青岛,266100刊 名: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OF JIAMUSI UNIVERSITY年,卷(期):25(5)分类号:B712关键词:科学 普遍性 信仰 费耶阿本德 批判哲学

2.普遍价值 篇二

《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 (CAS3) 规定:企业可以采用成本模式或者公允价值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近几年, 房价不断上涨, 企业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可以提高房地产的账面价值, 进而提高企业的净资产。但是, 根据对我国上市公司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运用情况的统计分析发现,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并没有被大多数企业所采用。本文通过对2007~2010年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查询, 收集了年报中披露有投资性房地产的上市公司数量, 并从中找出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投资性房地产的上市公司数量, 最后计算出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投资性房地产的上市公司所占的比例, 具体资料如下表所示:

从上表可以看出, 2007~2010年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司数由11家逐年提高到25家, 采用比例由1.77%上升至3.11%, 但是, 四年的平均比例仅为2.65%, 说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中没有被普遍采用。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结果?本文试从成本收益角度对此进行分析, 以推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我国的运用, 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

二、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成本分析

1. 投资性房地产计量的初始成本较高。

根据CAS3的规定, 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 应当同时满足下列条件:投资性房地产所在地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企业能够从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 从而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作出合理的估计。虽然房地产事业在近年来比较活跃, 但是符合CAS3的规定的交易市场体系不够完善, 不能公平、准确地衡量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 (李洁, 2010) , 而且我国的资本市场规模容量比较小, 市场价格等信息交易系统也不够完善, 影响公允价值的运用 (干巧、侯晓红, 2011) 。所以, 目前市场条件下获取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相对较难。当不存在活跃市场或同类市场条件时, 企业就需要采用其他方式对房地产进行评估来取得公允价值。在对企业确定公允价值的方法和途径的调查中得出, 多数企业采用专业的评估技术确定公允价值 (张敏, 2011) 。

为了保证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准确性, 房地产评估专家一般要由土地估价师、房地产估价师和资产评估师组成。根据我国相关文件规定, 对动产、不动产等有形资产价值量的评估, 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 采用差额定率累进计费办法。由于不同的专家隶属于不同的部门, 所以导致公允价值的评估成本很高。

另外, 由于2006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第一次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每个公司对新的计量方式还比较陌生, 为了能更准确地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公司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 比如对相关人员进行关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培训、改进财务软件等基础设备、增加会计人数等, 这些措施也相应增加了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初始成本。

2. 可能导致企业所得税费用的增加。

如果采用成本法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 现行企业会计准则和税法上的处理是一致的, 即使有不一致的地方, 也只需对折旧额进行调整, 相对比较容易。如果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由于税务和会计的处理存在差异, 需要对会计利润进行调整。按照我国现行税法规定, 不确认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所产生的利得, 仍然要对其进行折旧和摊销处理;会计准则中则要将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和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并且不计提折旧或摊销。

例如, 某上市公司2010年用1 500万元购买一栋大楼作为企业的投资性房地产, 2010年12月31日, 该楼的公允价值为1 600万元, 除去投资性房地产相关计算的利润总额为2 000万元, 假设对投资性房地产计提折旧的方法在会计和税务的处理上是一致的, 即每年计提50万元。采用成本法计算可以得到:

递延所得税:该企业的大楼账面价值为1 600万元, 而税法的计税基础是1 450万元, 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所以递延所得税负债= (1 600-1 450) ×25%=37.5 (万元) 。

所得税费用=当期所得税+递延所得税=487.5+37.5=525 (万元) , 账务处理如下: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 虽然企业2010年上交税务部门的所得税金额在两种计量方法上是一致的, 但是在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情况下, 2010年该企业的所得税费用和递延所得税负债增加, 同时也需要对企业所得税额进行调增或调减, 增加了纳税调整的工作量和复杂性, 从而增加了企业会计人员的工作量。

3. 可能导致现金流出量的增加。

一般来讲, 企业需要预缴所得税, 预缴的基数为实际利润额, 不考虑纳税调整项目, 如果企业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 当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远高于其成本时, 企业的利润会增加, 但这部分增加的利润仅为账面利润, 并没有实际的现金流入, 但当期预缴的企业所得税额却会增加, 从而导致企业现金的流出。

同时, 当企业的利润增加时, 表明企业的运营能力较好, 投资者会要求企业对其进行股利分配。企业的股利分配与公司的业绩存在密切的联系, 大部分公司会遵循“有利则分, 无利不分”的原则, 并且在分配方式的选择上, 倾向于对投资者进行现金股利分配 (池昭梅, 2006) 。

当企业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计量时, 则可能会导致企业账面利润的增加。例如上例中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的上升, 甲企业账面利润增加150万元,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 会使投资者做出错误的判断, 认为企业的公司业绩良好, 并要求企业对其进行股利分配, 这样也会导致企业现金的流出。

另外, 管理者薪酬与企业的盈余有着一定的相关性, 当企业的利润增加时, 管理者会要求增加相应的奖金报酬。吴建华和刘睿智 (2010) 以Balsam (1998) 的方法为基本框架, 利用上市公司管理者的薪酬和财务数据得出上市公司的高管薪酬与企业会计利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高管可能会采用“白条利润”来换取现金薪酬 (吴育辉、吴世农, 2010) 。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进行后续计量时, 如果公允价值高于其成本, 会导致企业账面利润的增加, 所以管理者会要求企业给予更多的报酬。财务总监负责资金的运作, 其薪酬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邹海峰等, 2010) , 所以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很可能增加企业现金的流出。

综上所述, 企业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计量, 可能增加企业账面利润, 虽然这部分利润没有实际的现金流入, 但是企业需按账面利润预缴所得税, 投资者会按账面利润的增加要求企业对其进行适当的股利分配, 管理者也会根据账面利润的增加提高自己的薪酬, 增加了企业现金流量的流出, 从而影响企业正常的现金流量, 严重时会导致资金链断裂, 甚至破产 (赵彦锋、汤湘希, 2010) 。

三、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对企业盈余和股价的影响

企业的盈余对股票价格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当企业的盈余增加时, 投资者认为企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企业的股票价格就会上升, 也即企业的股票价格与盈余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属于企业未实现损益, 由于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从而影响企业的业绩 (赵彦锋、汤湘希, 2010) 。企业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 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的变动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盈余, 即当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高于其账面价值时, 企业的利润总额增加, 盈余增加, 进而股票价格上升;相反, 盈余减少, 从而导致股票价格的下降。由于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市场的变化波动比较大, 公司的净利润会随着房地产公允价值的变动发生大幅度波动, 而波动幅度的增加意味着投资的风险会加大, 因而会导致公司业绩的不稳定性, 进而导致股票价格的暴涨或暴跌 (曹晓雪, 2011) 。

本文以深发展A (000001) 为例作些具体分析。深发展在2007年的营业总收入为102.92亿元, 利润总额为37.72亿元, 2008年的营业总收入为135.63亿元, 比上一年增加了31.78%, 但是利润总额却下降到7.93亿元, 比2007年下降了79.99%。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该公司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由2007年的4.27万元下降到2008年的-1 508.7万元, 这对利润的大幅度下降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深发展2007年股票价格从21.4元上升至48.98元, 但是2008年股票价格直线下跌到11.33元, 这是由于企业利润的大幅度下降, 给投资者留下企业经营管理不稳定的现象, 导致公司的股票价格随之下降。

四、结语

综上所述, 本文在成本收益视角下对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没有被企业普遍采用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从成本分析可以得出,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初始成本较高, 可能导致企业所得税费用和现金流出量的增加;从盈余与股价波动分析得出, 公允价值的波动会影响企业盈余, 从而导致股价的波动。本文建议通过完善投资性房地产的市场体系、加强投资性房地产项目的披露等措施使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我国投资性房地产中得到更好的运用。

参考文献

[1].吴育辉, 吴世农.高管薪酬:激励还是自利?——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会计研究, 2010;11

[2].邹海峰, 辛清泉, 张金若.公允价值计量与高管薪酬契约.经济科学, 2010;5

[3].李洁.公允价值在投资性房地产核算中的运用及其影响.财会月刊, 2010;31

[4].张敏等.公允价值应用:现状、问题、前景—一项基于问卷调查的研究.会计研究, 2011;4

[5].池昭梅.上市公司业绩与股利分配方式关系研究——基于沪市100家上市公司的分析.财会通讯, 2006;8

[6].Ball, Brown.An Empirical Evaluation of AccountingIncome Numbers.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1968;24

[7].曹晓雪, 湛丹妮, 杨阳.上市公司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应用研究.财会月刊, 2011;4

[8].贾莉莉, 张鸣.投资性房地产确认、计量、转换及影响问题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09;11

[9].赵彦锋等.我国上市公司公允价值运用的经济后果——基于2008年年报的数据分析.广东商学院学报, 2010;4

3.普遍价值 篇三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承揽了该项目有关遗产申报的一系列技术咨询服务。其中最为重要的任务是从世界文明与文化的角度、重塑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简称OUV)。为此,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项目组立足于“城市文化”的角度,从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文化特色和融汇过程分析,经由中国古代城市史、建筑史等专题研究,对草原都城遗址的遗产价值开展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学术探讨,形成了若干新观点。本文重点介绍申遗文本是如何通过对比分析手段、进行遗产的价值重塑。

一、遗产概况

“元上都遗址”是13~14世纪亚洲北方游牧与农耕两大文明在百年碰撞与融合中形成的具有文化融合典范价值的草原都城遗址,位于蒙古高原的东南边缘,曾是蒙元帝国忽必烈汗的第一座都城(1263~1273年)及其后元代各帝的“夏都”(1274-1368年)。

该遗址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的正蓝旗和多伦县境内,是传统游牧区和农耕区的交接地带。由城址(约18平方公里)、墓葬群(约5平方公里)以及分布于整个1759平方公里范围内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四部分共同组成。其中,城址包括宫城、皇城、外城、关厢和铁幡竿渠等要素,遗存类型有城墙、城门、道路、护城河、防洪渠,以及宫殿、寺庙、商铺、民居、仓库等各类建筑的基址;墓葬群分布于城址周边区域,包括以汉人家族墓葬为代表的砧子山墓葬群和以普通蒙古人墓葬为代表的一棵树墓葬群,它们是蒙、汉民族于上都生活的物证;自然环境包括与城市选址特征关系紧密的上都河、龙岗山和金莲川草原等自然要素,以及反映城市地理环境特征的沙地、湿地、森林草原和典型草原等特色景观;人文环境包括遗产所在地保存完好的蒙古族传统文化,以及城址周边分布于群山顶部的敖包所体现的草原游牧民族早期的山岳崇拜。

二、对比分析

作为文本编制的指导文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公布的《实施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以下简称《操作指南》)中第132条明确规定,申遗文本需要“提供该遗产与类似遗产的对比分析,不论该类似遗产是否在《世界遗产名录》上,是国内还是国外遗产。对比分析都应说明申报遗产在国内及国际上的重要性。”因此,对比分析是否全面和准确成为让世界遗产委员会来自于全世界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所有专家认可“元上都遗址”突出普遍价值(详见: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陈同滨、蔡超、俞锋、徐新云、李敏:《试论元上都遗址的突出普遍价值》,《东亚文化遗产保护学会第二次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2012年出版)的重要依据。

针对“元上都遗址”具有游牧与农耕两大文明相互融合、碰撞和吸收的价值特性,以及蒙、汉两个民族文化传统上的差异,结合元上都遗址的交流价值、见证价值、典范价值和关联价值,申遗文本编制项目组选择了4个方向开展对比分析:一是与蒙元帝国相关的同类世界遗产比较;二是与游牧文明相关的世界遗产比较;三是与蒙元帝国的其他都城遗址比较;四是与中国历史上北方其他游牧民族建立的都城比较。其中尤以蒙古帝国首都哈剌和林城遗址和蒙元帝国的大都与中都为重点。

(一)与蒙元帝国相关的同类世界遗产比较

(1)与鄂尔浑河谷文化景观比较

在《世界遗产名录》中,与元上都遗址最具可比性的文化遗产是“鄂尔浑河谷文化景观”。它们除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有相似之处和历史渊源之处,在遗址遗迹、时空范畴、价值主题与特征、自然环境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

第一,从遗产类型和遗址遗迹上比较。“鄂尔浑河谷文化景观”属于“人与自然联合的作品(引自《实施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2008版1)”,体现了人类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之间所产生的相互作用,以游牧生产与生活方式为主题。游牧民族利用传统技术在适宜放牧的草场上从事畜牧活动,从而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起一种独特的精神联系;同时,它还向人们全面展示了鄂尔浑河流域曾经出现的不同游牧民族为适应自然环境和物质条件的限制而产生的各种生活方式,以及由此形成的游牧文化(详见《鄂尔浑河谷文化景观申报世界遗产文本》)。

“元上都遗址”属于“特定自然条件下,更主要是人文历史背景下两种文明人群的共同的作品”,体现的是不同民族在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方面是如何进行融汇交流与结合,并由此创造出一种亚洲北方具有农耕文明与游牧文化相结合的城市典范,对于研究蒙元帝国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文化特征等具有重大意义;同时,它的遗产背景环境对此典范的形成过程提供了清晰的、有机的物证,与遗址本体共同构成了完整的遗产价值。

第二,从时空范畴上比较。在地理区域方面,两者于空间位置和地理特性的差异在于:“鄂尔浑河谷文化景观”位于蒙古高原的中心地带,是亚洲北方游牧民族主要活动区域的腹地所在。“元上都遗址”则位于蒙古高原的东南边缘地带,是亚洲历史上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临接地带。这一地理区位的差异导致了两处遗产在文化价值上的差异。

在历史时段方面,“鄂尔浑河谷文化景观”的遗存年代从旧石器时代一直延续到17世纪,绵延约3000余年,5个重要遗产点的历史年代为6~17世纪;这一时段跨越了中国历史上的唐、宋、元、明、清共5个朝代。“元上都遗址”的遗存年代仅限于中国蒙元帝国的100余年时间,即13~14世纪。

第三,从价值特征上比较。“鄂尔浑河谷文化景观”在价值特征上主要展现了千百年来游牧民族的各种生活方式。鄂尔浑河流域是游牧文明的摇篮,是中亚地区游牧文化的典型代表,它的发展演进清晰地向人们展示了游牧文化的强健与持久。几千年来,这种游牧文化一直是亚洲绝大部分地区的主要文化形态。游牧民族通过贸易往来、军事征伐和思想交流等方式,对其毗邻地区根深蒂固的农耕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并对整个世界的民族融合与文明进程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元上都遗址”在价值特征上则主要体现了亚洲北方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结合典范,展示了两大文明体系在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上的交流与融合。它不仅见证了游牧民族从游牧式的军事征略活动转向农业文明的王朝治理的重要转折,还见证了蒙元帝国所造就的国际多元文化兼容并蓄的奇迹般的盛况;并作为横跨欧亚大陆的重要交通线路——丝绸之路东方世界的重要端点之一,对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发展影响深远,至今仍以象征“梦幻花园”的文化符号流传于当代人们的文化与艺术生活中。

nlc202309020802

第四,从自然环境上比较,两者的自然环境表现出各自对遗产价值主题支撑时的特征和差异。

“鄂尔浑河谷文化景观”的自然环境向人们展示了游牧民族千百年来所赖以生存的草原环境,对人们更加深刻地理解游牧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鄂尔浑河流域位于中亚蒙古高原的半干旱草原上,其周围是西伯利亚南部的针叶林带、贝加尔湖和中国东北部的广袤森林。由于这里的土地不适宜农耕,游牧部落在草原上豢养了马、绵羊、山羊、奶牛和骆驼等牲畜,游牧民终其一生将他们所饲养的牲畜从一处牧场赶到另一处牧场放牧、生息。

“元上都遗址”的自然环境向人们展示的是临近农耕地带的北方草原景观,对人们理解帝国版图极为庞大的中国元朝的统治需求——同时兼顾对南方农耕地区汉族和北方游牧地区蒙古族的统治,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它表现出以下特征:(1)以浑善达克沙地作为北部天然屏障;(2)保持了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传统驻居方式;(3)在城址周围的山形水系上采用了中国传统风水聚落选址理念,形成一套完整的风水命名体系。该遗址因此拥有了沙地、湿地、典型草原和森林草原4种特色自然景观共存的环境特色,拥有了以风水理论命名的山峦体系。这些自然景观特征展现了与蒙古高原中心腹地不同的遗产价值所导致的不同特色。

第五,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比较,两者在山岳崇拜、敖包祭祀、宗教信仰、生活习俗、饮食习惯、传统服装和民族艺术等方面表现出高度的一致,展现了蒙古民族对自身文化传统的高度自豪与自信,揭示了游牧文化形态(参见《鄂尔浑河谷文化景观申报世界遗产文本》:鄂尔浑河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游牧文化形态,它从游牧氏族的生活方式发展演化而来,并与草场、宗教文化,特别是寺院传统及相关的艺术和思想之间存在着有机联系,至今仍保存完好。)所拥有的坚强活力。

与此同时,农耕民族的定居生活方式持续影响游牧民族。虽然元上都遗址所在地的大多数牧民生活方式已开始转变为半定居或定居状态。值得声明的是,元上都城址的周围山头分布着众多的敖包,相对蒙古高原的其他地区更为密集,民间的敖包祭祀活动至今依然传承着人们的古老信仰和特殊的文艺与体育技能。

(2)与“哈剌和林遗地”比较

在现有《世界遗产名录》中,与元上都遗址最具可比性的考古遗址为“哈剌和林遗址”。两者突出的共同点表现为同属蒙古人统治时期创建的历史都城,在13~14世纪期间均属在世界历史上曾享有盛誉的国际化城市。但两者在价值特征上存在明显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从城市的历史地位比较,两者分别代表了蒙古人的帝国在1206~1368年间两大发展时期的权力中心。其中,哈剌和林是1206~1259年成吉思汗时期大蒙古国的权力中心,元上都是1260~1368年忽必烈时期蒙元帝国的权力中心,两者均具有突出的历史地位。

第二,从文化交流的方向比较,两者分别代表了亚洲北方草原民族在文化与物质交流上的两个主流方向及其所反映的文化性质。依据史料记载和现有的考古发掘材料,从民族构成、宗教建筑和出土文物等方面对两者进行分析,哈剌和林明显受东西方向的交流影响多,表现为两种游牧文化的功能倾向:(1)是掠夺财物的贮藏地以及贡品的保管场所,包括掠夺来的工匠与艺人等;(2)是远程贸易场所和地方市场中心。元上都则明显受南北方向的交流影响较多,表现为明显的农耕文化的功能倾向:(1)是帝国皇朝的驻居与朝政中心;(2)是粮食等物资的屯垦和聚敛中心。

第三,从城市的使用方式比较,两者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模式。哈剌和林作为蒙古帝国的都城使用:城市居民长期驻居在城垣以内,皇帝则在城外几百平方公里范围内随季节迁移驻居地点;元上都同时具备都城的形制、陪都的功能和离宫的使用方式:城市居民基本住在城垣以外的关厢,皇帝则在夏季率家族到城内驻居,或住宫城的汉式宫殿,或住西外城的蒙式斡耳朵大营帐。前者呈现的是典型游牧文化形态的草原都城使用方式,后者呈现的是以游牧与农耕文化形态结合的草原都城使用方式。

第四,从城市规划特征比较,虽然两者同属亚洲北方的草原都城,并在规划与建造过程中都有汉人参与,但从现存遗址遗迹所反映出的城市选址和规划布局特点来看,二者表现为完全不同的文化特征。哈刺和林城是游牧文化的都城形态典范,其规模较小,采用较为简易的城市形制“并列型”城市布局,展现了游牧民族作为统治者的都城生活习俗;元上都是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相结合的都城形态典范,其规模较大,采用较为复杂而有秩序的城市形制,其“环绕型”结合四向关厢的城市布局展现出蒙、汉两个民族在价值观与生活方式上的交互影响。

第五,从文献记载与历史研究成果的翔实程度比较。对考古遗址价值与特征的认证,常常需要考虑和参照其与人类重要历史进程的关联度。这就需要尽可能翔实丰富、珍贵的历史文献记载,以及证据确凿的考古研究及相关文物的佐证。在中国历代编年史和古文献传统中,一直备受关注的元上都及其经过有据可查的历史演变之后的遗存,其价值在历史的呼应和印证方面,较之哈刺和林具有实实在在的优势,被誉为“拥抱着伟大文明的废墟”。

(二)与游牧文明相关的世界遗产比较

(1)与世界各游牧民族遗产比较

欧亚草原是世界游牧民族分布最多、历史最悠久的地区。在世界的其他地区,也存在着一些以畜牧业为主的民族及其文化遗产,分布在阿尔卑斯山、阿根廷、匈牙利等地区。它们与位于亚洲北方草原的蒙古游牧民族在历史年代、地理位置、草原类型、牧业方式、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别。

(2)与蒙古帝国其他潜在的遗产比较

世界遗产预备名单中的蒙古圣

山是蒙古民族自13世纪沿用至今

的、具有明确的神圣意义的崇拜地

点,与元上都遗址的都城遗址性质

不同。

(三)与蒙元帝国的其他都城

遗址比较

元代都城包括元上都、元中都和元大都。它们的沿用时期分别为1260~1368年(共108年)、1307-1311年(共4年)、1272~1368年(共96年),其中元上都的沿用时间最长。

nlc202309020802

元上都与元大都均为忽必烈所建,共同构成元代“两都制”的两都,都具有完整的都城规划格局,分别承担不同的城市功能。但两者在城市文化特征和保存状况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首先,从城市文化特征进行对比。元上都属于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并存的典范,元大都则属于农耕文明在城市规划上的典型代表,二者拥有性质不同的城市文化。

其次,从保存状态进行对比。元大都虽然规模更宏大,但其遗址被明、清北京城及现代北京城市叠压,已经很难了解大都城在元代时的面貌;而元上都则在废弃后一直位于草原深处,保存良好,真实、完整保存了体现遗产突出普遍价值的所有要素。

与元中都相比,元上都格局完整,具备三重城、苑囿、关厢等格局体系,而元中都形制、功能都很简单,仅为临时驻跸之用[元武宗于大德十一年(1307年)修建的元中都(旺兀察都),遗址在今河北省张北县西北15公里白城子古城。至大四年(1511年)正月武宗病逝,继位的仁宗诏令“罢城中都”,并下令撤销了元中都留守司等机构,改为隆兴路(后改为兴和路)。元中都作为都城的功能只有4年多的时问,此后只是皇帝“两都巡幸”途中的驻跸之所]。

(四)与中国历史上北方其他游牧民族建立的都城比较

在中国北方及其以北的草原地带,几千年来存在过很多的游牧民族。在历史上他们时时与周边农耕民族或冲突或融合。当两个文明相遇时,创造出灿烂的文化,原本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也会建立自己的都城,最早可考的包括公元前1世纪匈奴人的姑臧城等。

游牧民族采取非定居的生活方式,有夏营地、冬营地传统,中国北方草原民族每每南下时“不耐暑热”,因而会建立几个都城,以供冬夏迁徙。例如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在平城(今山西大同)和洛阳之间迁徙;而辽、金政权则分别建立了五京。

这些游牧民族所建立的城市按地理位置大致可分为三类:

(1)游牧民族在汉地所建城市:早期城市如匈奴姑臧城(公元1世纪左右,今甘肃武威附近)、十六国的平阳(今山西临汾附近)、统万城等。后有金中都、元大都、清北京等。

(2)游牧民族在草原地区继承改造汉人屯戍边城城市:如北魏盛乐及平城、高昌回鹘的北庭故城等。

(3)游牧民族在草原所建城市:现存最早的可能为位于今蒙古国鄂尔浑河谷回鹘牙帐城,为回鹘政权(744-840年)所建,城市规划风格不明。蒙古国境内其他城址均规模较小,结构简单。

其中,游牧民族在汉地所建的都城按城市规划布局形式的不同可分为“并列型”、“环套型”及元上都所独有的“环套型外设四向关厢”等三类(关于游牧民族在汉地所建都城的形制分类“并列型”与

“环套型”为文本系列研究成果之一,详见文本),分述如下:

“并列型”的城市以辽上京、金上京和哈刺和林为代表。其中,辽上京(918年)是中国境内现存最早的游牧民族所建立的城市。它采用了南、北两城并列的城市布局方式,实行胡汉分居,呈现出游牧民族接触到汉族文化早期的色彩。

“环套型”的城市以金中都、辽中京、辽南京为代表,这类城市体现出游牧民族统治者彻底汉化的倾向。其中,辽中京(1007年)也为北方游牧民族契丹族所建,仿照汉人城市,规模宏大,形制完备,具有宫城、皇城、外城三重城的都城格局。

“并列型”的草原都城是按民族“分而治之”的策略所致;“环套型”的草原都城是“按地位分而治之”的策略所致。两者比较,“并列型”这一较为简易的城市形制意味着较简单的社会结构,保留了强烈的民族意识,携带着游牧民族非定居的特征;“环套型”这一较为复杂而有秩序的城市形制意味着较高级的社会结构,反映出对帝国权力象征意义的追求,来自农耕民族历史悠久的定居文化影响。元上都的城市格局与这两个类型的城市均不同,它采取了“环套型”外设四向关厢的规划布局,综合了按地位分治和按民族分治的策略,体现了游牧民族文化和农耕文化更为有机的融合和更具合理性的应用,是世界城市规划设计史上“二元城市文化”模式的孤例。

三、结语

针对以上申报文本的比较分析,世界遗产中心发布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2012年世界遗产评估报告》给予了全盘认可与高度评价,并提供了进一步的补充分析:“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认为:对比分析不仅可以通过与蒙古帝国的其他都城对比来诠释蒙汉文化融合的独特性,还能通过与其他被蒙古征服后重建的欧亚大陆城市中心对比来理解蒙古文化融合的状况。撒马尔罕城2001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曾由帖木儿作为帖木儿国的都城进行重建(1336-1405)。但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认为撒马尔罕城的突出普遍价值不能对元上都遗址的价值造成影响。因为元上都:(1)清晰地展示了蒙古游牧民族和中原汉地农耕文化的交融和冲撞以及对全球文化的影响;(2)无论从物质遗存还是生活方式上,都见证了蒙古族随着时间不断发展的文化传统;(3)展现了元代的生活方式和特点;(4)深刻地影响了欧亚大陆的城市性质和功能。”

通过以上对“元上都遗址”在世界范围内展开的具有针对性的对比分析,为申遗文本的突出普遍价值研究提供了关键而有效的支撑,也为“元上都遗址”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顺利通过世界遗产中心专业委员会的评估奠定了重要基础。

(责任编辑:郭桂香)

4.什么是邮政普遍服务 篇四

通信自由是每个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国家有义务保障公民的通信权利。《万国邮政公约》第一条明确规定了邮政普遍服务,“即以合理的价格在领土的每一角落提供经常、优质的基本邮政业务。”

国家要求邮政承担提供普遍服务的义务,即邮政服务网点要普及、资费要低廉、对传播文化类及具有社会公益性质的邮件要给予优惠,并力求做到国家每个公民都能使用邮政。同时,邮政提供普遍服务,也是政府推行政令的重要渠道。

SAP 邮政服务业解决方案

一个使您保持竞争力的工具

今天,变化是邮政业务的主旋律。随着私有化和管制放松,竞争压力也随之而来-邮政行业需要降低服务成本、增加服务利润、提高效率、可靠性和服务水平。

SAP 与邮政组织有着 30 年的合作经验,因此可向此行业提供最先进的解决方案来满足他们的这些需求。我们SAP 邮政服务业解决方案囊括最佳实践和全球新兴标准,并按照您的具体需求为您量身定制,满足您对邮件处理、包裹和物流、零售、储蓄以及电子服务的需求。

5.矛盾普遍性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明确矛盾普遍性的表现,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教学重点: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原理及方法论)教学过程:

一、引入

二、矛盾普遍性的表现

1、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即“事事有矛盾”:

(此处提醒学生在预习时看课本小字例子)例如:庄稼吸收水分和蒸发水分;工厂既生产产品又消费原材料;社会的阶级差别、真善美与假丑恶现象的对立;人体内的新陈代谢等都是矛盾的体现。

2、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

每一事物从产生到灭亡,时时刻刻都存在着矛盾。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人的生命就是在这些矛盾中产生、发展直至灭亡。

例如:

思考:在现实生活中,有人认为矛盾有时有,有时没有。例如,吵架的时候有矛盾,而不吵不闹的时候就没有矛盾。对吗?

回答:不对,哲学矛盾不完全等同于现实矛盾,一个是共性,一个是个性;再者,不吵不闹时也有其他矛盾,如爱好不同,长相不同,特长不同等。

毛泽东:差异就是矛盾,只不过有时缓和,表现不明显,有时激化,表现明显,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思考: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是不是意味着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矛盾呢?

回答:不是,只有双方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才构成矛盾关系。如鸡蛋和石头,一般情况下不构成矛盾,假如石头把鸡蛋打破了,两者才成为矛盾。再如,你我之间本来并不相识,而你来到这个学校(或重新分班后)彼此认识了,身份不同,任务不同,甚至观点不同,也才产生了矛盾。

三、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首先,要承认矛盾的客观性与普遍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

矛盾是一切事物固有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不会因为人们否认它而消失,也不会因为人任意夸大或缩小它而改变。所以,我们要实事求是的承认矛盾,而不能回避矛盾。这样,才可以解决矛盾,促进矛盾的转化。宋,无门和尚:“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任何事物都有好有坏,即矛盾普遍存在,用客观宽容的态度看待事物,自己也会开心一些。

其次,还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既然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即任何事物都有两点,所以,我们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也就是坚持“两分法”,反对“一点论”(看问题只看一面,片面看问题)。

俗话说“瓜无滚圆,人无十全”,“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这些都是两分法的通俗体现。“我们制造火药开天辟地,却也萌发了战争,我们发明了指南针来追求幸福,却也诱使了侵略,我们使用农药来捍卫植物生命,却也导致了疾病。”

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就要对自己一分为二。既要看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又要承认缺点与不足。

6.发掘文学形象的普遍性 篇六

叙事类作品的文学形象通常是典型人物。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一信中指出, 文学作品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即从现实生活中, 提炼出具有较大概括意义和普遍性的环境来反映社会的现实, 再从现实生活中人们身上提炼出具有高度概括意义的人物, 集中代表了那个时代、那个阶级的人们的面貌和心理。概括的说, 典型人物就是能够体现社会历史发展的某些规律并且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人物, 一方面, 是以一个人代表一类人, 另一方面, 要带有这个人物独立的个性特点, 总之, 特殊性与普遍性的辩证统一是典型人物的本质特征。因此, 不能片面地强调特殊性的作用, 还要将特殊性与普遍性结合起来, 只有这样, 分析人物、解读文本才能深入全面, 这一思路理应贯穿到阅读鉴赏过程中去, 而具有启蒙意义的中学语文教学更应如此。

粤教版必修四《宝玉挨打》一文, 虽然只是片段节选, 但人物形象丰满, 性格鲜明, 如贾政、王夫人、贾母等, 分析人物形象是本课的一个重点, 也是难点。以王夫人为例, 课堂上一个不容回避且与理解人物形象息息相关的问题是:王夫人为什么要救宝玉?从特殊性的角度来分析, 因为当时“母以子贵”的社会秩序, 王夫人这样做无非是为了维护自己在贾家的地位, 她自己不是也亲口说了吗:“若有你 (指贾珠) 活着, 便死一百个我也不管了。”这样, 王夫人自私残忍的一面表露无遗, 同传统的观点也十分吻合。但如果仅作此理解, 那么王夫人就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而是一个概念化、平面化的符号。好在学生不这样看, 他们宁可相信王夫人救宝玉是出于母亲善良的本性, 甚至那句话也可以理解成是母亲一时的无奈、气愤之言。那么, 学生的看法对不对, 会不会跟一般的认识矛盾。我认为, 学生的理解是正确的, 二者也没有矛盾。二者的区别, 只是学生道出了作为普天之下母亲的相同点, 传统的观点只是强调了人物的特殊性。实际上, 特殊性与普遍性统一于典型人物, 只有全面地把握住人物形象两方面属性, 方能得出全面深入的理解。同样, 分析贾政以及其他人物也须运用这种方法。

又如必修五《雷雨 (节选) 》一剧中的周朴园。其中一个戏剧冲突是识别前他对侍萍的一往情深和识别后的冷漠无情, 周朴园的态度为何有如此之大的反差。用社会历史批评的方法分析, 周朴园是买办资本家的代表, 虚伪狡诈, 唯利是图, 因此, 他的感情是虚伪的, 他的绝情冷漠也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形象和利益。这样的结论无疑是成立的, 突出了周朴园作为大资本家的特殊性。但仅考虑这一点, 是庸俗社会学的表现。无论周朴园隶属于哪个阶级, 他首先是一个人, 他的身上就必然带有人性中共同的东西。正如曹禺所说:“一个人对初恋总是难以忘怀的, 何况侍萍还为他生过两个孩子。”因此, 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以及种种怀旧的举动也是人之常情。另外, 我们还可以将这场戏剧冲突看成是周朴园理想的毁灭。那个年方二八、含苞待放、温柔体贴的梅姑娘是他心中一个美好的梦, 失败的婚姻, 窒息的家庭, 又使他把这个梦编织地更加完美。然而, 是梦终究会有梦醒时分。年老色衰的鲁侍萍的再次出现, 让他的梦破碎了, 这又是何等的悲哀啊!人生的痛苦莫过于理想在现实面前的不堪一击。在张承志的《黑骏马》里, “我”从工作的地方一路寻来, 梦中的那个天真质朴的女孩子不见了, 取而代之的是个懦弱却又善良的少妇, 这心中的失落与痛楚, 又有多少人能明白呢?电影《孔雀》中的一个情节令人印象深刻, 当姐姐看见自己当年崇拜的解放军已然成为芸芸众生中的一份子的时候, 巨大的悲哀难以抑制, 观者亦为之恻然。我想, 这些作品之所以能获得巨大的成功, 正是因为它们表现了人类的共同情感。

人物形象不是平面的, 而是立体的。光有普遍性, 就不生动;光有特殊性, 就不真实, 因此在分析特殊性的同时, 一定不要忽视其普遍性。叙事类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需要我们用普遍的思路去观照, 而抒情性的诗歌、散文同样如此。许多文学作品之所以能流传千古, 成为经典, 并不在于所表现的主题多么恢宏大气, 也不在于表达技巧是多么的新颖别致, 而在于这些作品能够给世世代代的读者一种常读常新的感受, 而这种穿越时空的艺术魅力的形成, 正是因为它们传达了人的普遍情感, 表现了人类共同的生存困境。

《诗经》是两千多年前的作品, 至今依然传诵不衰,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并不是《诗大序》所谓的“经夫妇, 成忠孝, 厚人伦, 美教化, 移风俗”的政治教化功能, 而是“可以兴, 可以观, 可以群, 可以怨”, 能在世代读者心中引起共鸣。如《关雎》, 从《毛传》到朱子的《诗集传》都跳不出“后妃之德”的窠臼, 究其原因, 乃是敬畏于《关雎》“国风之始”的特殊地位或“孔子删《诗》”特殊背景。如果我们反复涵咏, 就会发现这很像一首爱情诗, 塑造了一位可爱的男青年的形象, 表达了因恋爱而“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的人之常情。正是因为如此, 千百载以降, 《诗经》仍然能够激起我们强烈的兴发感动。

又如现代散文名篇《荷塘月色》, 是朱自清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写的, 讲授时一般要提到这一背景。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在特殊时期的感受———“心里颇不宁静”, 但过分强调这一点, 反倒会削弱作品的感染力。我认为这篇文章的真正魅力在于他反映了人们普遍的生存困境, 即生活中人性的压抑以及寻求解脱的挣扎, 而“荷塘月色”暂时满足了人们这一需求。“荷塘月色”的魅力大概全在于此吧。打动读者的正是这一点。一名学生在学习了《荷塘月色》之后, 也仿写了一篇习作, 表达自己学习中的压力和无可奈何, “热闹是它们的, 我什么也没有”, “自由是它们的, 我什么也没有”。读后令人不胜感慨。显然, 深深感动他的不是朱自清的爱国进步的觉悟, 而是文章流露出了人的共同情感。

7.普遍存在的惯性 篇七

你知道以上这些现象的道理吗?其实,这是因为惯性。

惯性是普遍存在的

惯性是所有物体都具有的一种性质,是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如停放在车棚里的自行车,不去推它时,它就会一直停在那里;行驶着的自行车,不再用力去蹬时,它还会向前滑行。这种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称为惯性。

细心的同学可能会问:静止的物体在推力下,也会运动起来,滚动着的足球,也会停下来,当它们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时,它们还有惯性吗?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其实,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因为物体总想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只是受到了外力作用,才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

当大货车在快速行驶时,由于惯性的原因,大货车还想保持原来的快速运动状态,但由于大货车的质量较大,所以它具有的惯性也较大,因此要想改变它原来的运动状态会很难,这就是大货车很难刹住车的主要原因!

我们坐公交车时,当车辆突然刹车时,我们总会感觉身子不自觉地向前倾,这也是因为惯性。

小实验,大道理

活动1 木板上不听话的小车

物体总想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不变的性质,是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的。选择一辆摩擦力较小的带轮的小车、一个木板和一个斜面,就可以很好地来认识物体的惯性。

首先将木板放在桌面上,再将小车放在木板上,沿着木板方向迅速拉动木板,有趣的现象发生了:小车并没有移动,而是静止在原来的位置,即使是来回拉动,它也总会保持在原来的位置,这就是物体总想保持原来静止状态不变的性质。

再将斜面与木板相连,让小车从斜面滑下,小车在木板上虽然不再受到推力,它却可以继续前进。另外,木板越光滑,滑行的距离就越远,这是因为小车到达木板上时,它是运动的,所以,它会保持着运动的状态。

如果在木板上放置一个直立的木块,当迅速向前拉动木板时,木块会向后倒下。这是因为木块的下部受到木板向前的摩擦力,上部却保持原来静止不动的状态,所以木块才会向后倾倒。这也类似于汽车启动时经常发生的人向后仰的现象。

活动2 旋转脱水的奥秘

你在游乐场玩过旋转飞车吗?当旋转飞车转动起来时,人会被远远地甩起来,很是刺激。如果旋转飞车停下来时,人又会回到原来竖直的位置上,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当然也是因为惯性。当旋转飞车转动起来时,人也具有了一定的速度,在旋转时,由于旋转飞车不断地转动,它的方向时刻改变,而人总想保持原来的运动形式,所以人就会被甩起来。

下雨的时候,转动雨伞,水就会被甩干。道理就和旋转飞车的一样,只是这里没有了绳子,水才会被甩出去。

说了这么多,你现在应

该明白洗衣机是如何把衣服弄干的了吧?其实,它并不是通过加热烘干,而是利用惯性将水甩出去罢了!

再去研究一下家里的拖布吧!当你把拖布放入脱水桶时,用力向下压,拖布头和脱水桶就会快速地转动起来,里面的水就被甩出去了!

活动3 转动生鸡蛋、熟鸡蛋

你有不磕破鸡蛋就知道它是生的还是熟的的办法吗?这里教你利用惯性来鉴别生鸡蛋和熟鸡蛋的方法。

将鸡蛋转动,转得很快的是熟鸡蛋,很难被转动的是生鸡蛋。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当生鸡蛋以较慢的速度转动后,如果快速地按住鸡蛋让它停下,再迅速地松开,你会发现它还会再转动起来!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儿吗?也是因为惯性的存在!

转动生鸡蛋时,力主要作用在蛋壳上,里面的蛋清和蛋黄因惯性而保持静止,是由于蛋壳对蛋清的摩擦力才使鸡蛋内部转动。如果转动时快速按住蛋壳,蛋壳停下了,但里面的蛋清和蛋黄由于惯性还在保持运动,所以松开手后,鸡蛋又会转动起来。

惯性的好与坏

惯性的利用

掷铅球、跳远、投标枪、射箭等运动,都利用了惯性。在比赛过程中,这些物体都不再受到推力的作用,但依旧可以向前运动,要想运动得更远,需要提前获得较快的速度,这样当物体离开后,就可以保持之前较快的速度向前运动,从而能够获得较好的成绩!

另外,衣服如果不小心沾上了灰尘,我们用手拍打几下就能将灰尘抖落,这也是因为惯性的帮助。

惯性的危害

惯性有有利的一面,但有时候也会给我们带来一些麻烦,甚至危害我们的生命安全。如汽车启动时,人会向后倾倒,突然刹车时,人会向前倾倒,这样就有可能使人受伤。所以,汽车上配有安全带、安全气囊和头枕等。

大货车超速很容易发生交通事故,这也是因为惯性。车体越重,它的惯性会越大,它的运动状态越是难以改变——难以刹住车,从而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

惯性是所有物体都具有的一种性质,只要我们多去观察,就会发现惯性的神奇之处,合理地利用惯性的有利方面,规避不利方面,就可以让惯性更好地为我们服务!

本期“我在现场”答案:

通过丹顿穿着运动鞋可以看出,他在坠楼之前,是要准备做运动的。他计划杀害自己的妻子克莱尔,让妻子在固定时间给他送东西,而他算好了路线,打算在半路下手。

丹顿还利用门卫制造自己的不在场证据,让大家以为他一直待在办公室。他本想从办公室跳到对面写字楼的厕所,再从对面楼里出去。谁知丹顿在跳跃过程中失足坠落,把自己的命丢了。

8.“幼升小”普遍抢跑奥数 篇八

杭城学龄前家长们跟风的这场入学测试,测试了哪些内容?对处于幼小衔接的孩子,这样的测试有没有必要呢?当下,杭城学校一直在贯彻“零起点”教学,在幼小衔接这个关键阶段,家长该从何下手?

“入学测试”测了什么?数学知识已涵盖三四年级教材

采访了多位家长,并分析了培训机构的入学测试卷。多位带孩子参加过测试的家长表示,孩子以后在小学阶段的发展好不好,奥数很重要。不论孩子天赋如何,先带他去试试。这代表了大部分家长的心态,但也有家长提出,这样的测试只能代表一个阶段性的成绩,孩子是不是适合学奥数,还得看以后。

据家长透露,入学测试的内容集中在数学学科,分为基础过关、思维拓展、超常挑战、智力谜题四大部分,包含了数学加减法、找数学规律、移多补少、图形找规律、数学找规律、代换推理等,一共16道题目。

在家长提供的这份试卷解析中,看到这样的题目:

小动物们排成一队,兔子前面有5只小动物,兔子后面也有5只小动物,那么,这列队伍一共有多少只小动物?

小明想要买一个5元钱的面包,小何想要买一个8元钱的巧克力,他们两个人的钱加在一起买这两样东西,还差2元,问他们一共有多少元钱?

再比如,用火柴棒摆了一个78,去掉2根火柴棒,使下面的两位数字变小,最小能变成多少?

题目对学龄前孩子来说难不难?根据调查,大多数未经过培训但家里适度教学的孩子,得分能在七八十分,而经过培训的孩子,得分大多在一百分以上。

一位孩子已经在培训机构接受培训的妈妈表示,报班后不是光上课,孩子在课后还需要做大量的作业,孩子光鲜的成绩背后,下了不少苦功。

这些题目所涉及的知识点,已远远超出了幼儿园大班孩子的理解能力。

请教了一位有多年教学经验的公办数学老师,这位老师分析说,试卷中的一些知识点甚至涵盖了小学三四年级教材的内容。这样短期的培训,可以增加孩子的数学知识量,任何一个孩子经过严密的培训都能达到高分,但对数学能力培养是否有帮助,还有待观察。如果家长盲目追求分数,容易适得其反。

“零起点”教学杭州两年前就已推行

数学、语文等学科的幼小衔接课程,市面上越来越多。在假期中,到底要不要给孩子去上“幼小衔接”相关的培训班呢?询问了一些公办小学的老师,大多数老师都不建议去给孩子上衔接班,他们更认同“零起点”教学。

早在2月,浙江省教育厅发布《小学低年级语文和数学教学要求的调整意见》的通知,首次以文件的形式明确一年级新生入学后要坚持“零起点”教学。同年4月,杭州市教育局转发了省厅的通知,并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于9月1日开始正式实行,希望改变家长盲目抢跑的现状。

何谓“零起点”?一位公办小学的老师解释说,零起点不是指习惯、品行,而是指小学学科内容。

这位老师一直在做班主任,在她的班上,曾有过暑期参与衔接班的孩子,学习拼音、数学、书法等,“这个孩子一进入小学学习,上课中脸上没有那些‘零起点’孩子的好奇、兴趣,一脸没有表情的样子。”

老师继续说,相反,另一个没有参加过衔接班的孩子,在入学前家长很重视他的习惯,吃饭的样子,看书的样子等,而对于拼音、数学等一点儿都没有让他学,“这孩子对于老师上课总是一副投入的样子,脸上的表情是很丰富的。”这位老师说,这孩子到了二年级,自己都说很喜欢上课,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很明显能看到孩子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迅速成长,不仅学会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现代家庭教育

幼小衔接关注素养

一直以来,幼小衔接课程的市场需求很大,传统家长们注重知识内容的灌输,但现代家长们开始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学习兴趣的激发。

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文学部学前综合项目主管徐老师介绍,对学前儿童进行能力及行为习惯培养,心理指导是青少年活动中心一直坚持的事情。春季,文学部对现有课程内容进行了精心设计,以激发孩子学习兴趣的经典阅读、口语交际、看图说话等内容为主,注重孩子的学习兴趣、习惯的培养。例如:汉字的起源发展一课,老师以“雨”字为例,向孩子们讲述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演变到现在的.简体字的过程。一节课一个字一首古诗一篇看图说话,内容丰富,形式活泼,浅显易懂。

徐老师特别指出,不要让孩子提前学习学校的内容,但是提前阅读,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却是对孩子顺利进入学校学习非常有益的。因此,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选择从能力的培养、兴趣的激发、习惯的养成三大方向出发,取代传统的教学内容。比如注重孩子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养成听讲的习惯、团队合作的意识等等。

徐老师说,这样的适应中,你可以看到孩子更自信更快乐,而且对小学生活充满期待,更多的家长为这样的课程叫好。

一家幼小衔接培训机构的刘老师也表示,与前两年相比,现在的家长不再只关注培训机构能够给孩子灌输多少课外知识和技能,更希望培训机构能给孩子重点培养和提升他们自身的能力,包括学习能力,生存能力,社交能力,自我调节能力等。希望孩子具备了这些综合素质能力之后,为未来的挑战做好充分的准备。

上一篇:小学生防邪反邪教育下一篇:家教学生简单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