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经济建设

2024-07-04

海洋经济建设(共8篇)

1.海洋经济建设 篇一

海洋经济建设

[发展思路]

浙江发展海洋经济的基本思路是推进“六大联动”、实现“六大突破”:

一是实现陆海产业联动发展新突破。

二是实现陆海生产力联动布局新突破。

三是实现陆海基础设施联动建设新突破。

四是实现陆海 “科技兴海”战略联动实施新突破。

五是实现陆海污染联动治理和国土联动整治新突破。

六是实现陆海体制和机制联动创新新突破。

[意义]

浙江省发展海洋经济意义重大,主要表现在:

发展海洋经济是浙江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综合经济实力的重大举措。同时可以为浙江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新的资源和新的发展空间,可以有效缓解我省陆域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人口压力,突破煤、电、油、运和土地、水资源紧缺等要素制约,为全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平台。

[措施]

依托港口资源优势,积极发展临港重化工业

浙江省是资源小省,“两头在外”特征明显,以后很大程度上仍要依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要充分发挥浙江省的深水良港优势,积极地有选择地发展新型临港重化工业对浙江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能否保持“走在前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和国字号大企业或国际知名企业来浙江落户。要立足本省下游产业发展需要和港口、基础设施、水资源等条件,充分考虑沿海省市的竞争态势,立足于建设国内有竞争力的重化工业基地,加强统一规划,形成发展合力,提高资源整体配置效率,强化产业链整体效应,严谨而精准地选择新型临港重化工业的行业门类、产品种类、空间布局和合作主体,积极争取,重点倾斜,务求实效,以发挥战略性重大项目的带动作用。

加强海洋生态保护,提高海洋防灾减灾能力

一是加强海洋环境监测预报能力和减灾防灾基础设施建设。做好赤潮、风瀑潮和重大海洋污损事故的预警预报、应急处理和防灾减灾工作,进一步加强海洋环境监测站点布设和预报能力建设,加大监视监测力度,建议实行对重点海域环境实行定期监测,定期公开通报制度,有效监控海洋环境污染状况。二是大力推进碧海生态建设行动计划。加大海洋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和海洋生物资源增殖放流力度,积极推进海洋自然保护区和特别保护区建设,力争5年内建成10个海洋保护区。落实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减少工程建设项目对海洋生态的损害影响。加强陆海联动治理海洋污染,全面推进入海水系流域污染整治,进一步加大沿海重点行业、企业污染整治力度。

深化海洋体制改革,创新海洋经济发展机制

从浙江省情况看,目前浙江省海洋管理部门的综合定位、编制机构、职能设置等多个方面已明显不能适应浙江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综合管理的需求,因此应当着手研究海洋管理部门的机构设置问题,使浙江海洋经济和综合管理工作在全国沿海省市始终处于“前列”。

进一步关注渔区民生诉求,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海洋公共资源配置要更多地考虑到多数群体的利益诉求,促进和谐渔区建设。要认真解决涉及渔民切身利益的问题,扎实推进征用海域滩涂补偿和困难渔民社会保障;加快建立养殖污染损失补偿机制,明确事故认定、损失核定等责任及有关补偿标准与办法,使渔民损失得到合理的补偿;参照被征地农民的有关安置政策,将被征用、占用水域的渔民纳入失地农民安置保障体系。着手解决陆上无房无地的“连家渔船”专业渔民的安居生存问题。

2.海洋经济建设 篇二

一、威海市海域使用管理的基本情况

伴随着《海域使用管理法》、《山东省海域使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实施,威海市海域使用管理工作也从由无到有、由浅入深,基本形成了以海洋功能区划制度、海域权属管理制度和海域有偿使用制度为主要内容的管理框架和体系,使海域使用基本上步入了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2003年威海市被确定为全国海域使用管理示范区,2005年全市四个县市区被确定为全国海域使用管理示范县,2006年被国家海洋局确定为全国海域动态监视监测系统建设的首批试点地市,成为山东省唯一的实现全国海域使用管理示范“一片红”的城市。2007年被山东省政府授予“海洋经济建设先进市”。海洋综合管理工作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 在规划制定上先行一步

高起点、高标准进行了《海洋功能区划》的编制工作,目前已经由山东省政府审批并公布实施。根据功能区划,在全国首批制定出台了《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并着手编制《海域使用规划》、《无居民海岛保护与利用规划》以及威海湾、石岛湾等重点海湾的海域使用规划,为海洋开发管理提供了科学的依据。2007年在国内地级市率先开展了《海洋环境保护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工作,并由国家海洋局在全国进行了推广,为加强海洋环境保护提供了依据。

2. 在论证审批上严格把关

严格贯彻落实海域使用管理的三项基本制度,在海域使用审批上严格把关。对于符合海洋功能区划和海域使用规划、拉动力大、带动力强的海洋经济重点项目,在规划布局、海域选址、可行性论证、手续办理等方面提前介入、主动协调、优质服务,营造良好的条件。3年来全市共新建造船项目22个,使用海域240 hm2余;新上海洋交通项目20个,使用海域280 hm2余。对于改变和严重改变海域属性的围海、填海等用海项目,严格执行海域使用可行性论证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近年来,先后对近100起用海项目进行了海域使用论证,否决了一批投资大的海洋项目,最大程度地保证了新上用海项目的科学合理。

3. 在环境监测上高点起步

先后与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共建了威海、文登海洋环境监测站和威海市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为建设高水平的全市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体系奠定了基础。投资300多万元购入监测设备仪器,充实实验室配备,从中国海洋大学、浙江大学等单位引进多名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监测水平不断提高,威海市海洋环境监测中心成为“全国地级市海洋环境监测示范站”。目前,已在全市布设100多个监测站位,对海洋环境进行常规和应急监测,及时向社会公布《海洋环境质量公报》和监测结果。海洋环境监测在政府决策、审批项目、解决纠纷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参考和依据作用。同时,还不断强化预警机制,开展海洋污染基线调查,确定了全市防风暴潮警戒水位和赤潮监控区,制定了《突发海洋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及时向社会发布海洋预警报信息,提高应急反应能力。

4. 在海域权属转让上积极探索

威海市渔业局积极推进海域使用权的拍卖、抵押等市场化进程。先后三次对文登市五垒岛湾海域进行了公开拍卖,拍出海域1 533 hm2余,收取海域使用金1 500余万元。先后办理海域使用权抵押登记200多宗,涉及贷款6亿多元,使海域使用权在盘活资产、促进生产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5. 在执法管理上创优争先

着眼于建立一支准军事化的海洋监察队伍,大力加强队伍和装备建设。积极推行政务公开和办案承诺制,严格执法程序,将海监执法置于社会监督之下,促进了公开、公正、公平执法。深入开展了“保护蓝色国土”、“海盾”、“保护千公里海岸”、打击盗采海砂等专项执法行动,对全市海岸线进行拉网式检查,及时查处各种海洋违法案件。近三年累计查处海洋违法案件300多起,有效地规范了海洋开发秩序、保护了海洋生态环境。威海市海洋监察支队被评为“全国海洋监察执法模范示范支队”。

虽然威海市海域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快速发展、变化的海域使用管理形势和要求相比,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面临着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在向海洋要资源、要空间、要生产力不断升级的情况下,围填海过热的趋势比较明显,海域使用管理的压力进一步加大。(2)违规、违法用海事件时有发生。擅自围海、填海、用海,未批先建、边批边建、少批多建等违反法律、法规的现象仍时有发生,严重扰乱了海域使用管理秩序。(3)海域使用金的征收使用不够规范。尤其在海域使用金的使用上,目的不够明确,机制不够完善,海域使用金真正用于海洋开发与管理的比例偏小,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4)海洋监察执法需要进一步强化。主要是海洋监察执法能力和手段不足,全天候、快速反应的监督检查机制仍不够完善。(5)海洋资源、环境承载的压力越来越大。由于围填海造成的岸线缩减、海湾消失和动力失衡,由于陆源污染和溢油等突发性事件带来的生态污染,由于风暴潮、赤潮等海洋灾害造成的环境受损、生态破坏,均使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承载的压力越来越大。

这些问题是伴随着海洋开发利用和海洋经济发展而产生的,是发展中的问题。必须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办法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通过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进一步提升海域使用管理工作的法制化、科学化和规范化水平。

二、加强海洋综合管理的打算和措施

2008年初,国家监察部、人事部、财政部、国家海洋局联合颁布了《海域使用管理违法乱纪行为处分规定》。前不久,山东省政府又召开了全省海洋综合管理工作会议。这些都为做好海洋综合管理工作提供了可靠保障。威海市海洋与渔业局将以此为契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规定》和会议精神,进一步改进和强化海洋综合管理工作,努力开创海域使用管理工作的新局面。主要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1. 进一步完善海洋管理的规划体系

要在《海洋功能区划》、《海洋环境保护规划》的基础上,抓紧研究制定《海域使用规划》,要以岸线保护与合理利用为重点,明确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探索建设用海指标化管理的模式和路子,指导全市近岸海域资源科学适度利用。同时,以规划编制为契机,加强与各市区及各涉海部门的联系与协调,使规划的编制过程成为宣传海洋工作的过程,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统一思想的过程,推进民主决策、依法管理、科学用海的过程。

2. 进一步规范海域使用审批程序

海域使用审批是《处分规定》规范的重点内容和环节,其目的是有效地监督防止海域使用审批过程中的违法、违纪行为,避免不作为、乱作为。要强化依法行政意识,把好依法审批、科学审批关口,严格依程序、按权限审批,维护海洋功能区划、海域使用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要规范受理登记、现场踏勘、海籍调查、审核报批、档案管理等项工作,按照规定的时限、程序进行海洋行政审批。要规范海域使用论证、海域测量标准,督导各海域使用论证、海域测量资质单位进行计量认证和标准化建设。在海域使用审批工作中,要紧密配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支持和保障能源交通类基础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公益事业和重点项目用海,严格控制房地产以及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用海,禁止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粗放型产业用海,优化海洋产业结构,真正体现有保有压,促进海洋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3. 进一步强化海域使用监察执法

要加强海洋监察执法队伍建设,提高工作素质,改善执法装备,强化执法能力。要加大监察执法力度,对于未批先建、边批边建、少批多建、污染损害、炸礁采石、盗挖海砂等违法案件,必须依法严厉查处,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姑息、决不手软,使违法者付出应有代价和成本,受到应有的处罚。要强化对海域使用尤其是围填海类工程建设全过程的监督检查。海洋环境的脆弱性和不可逆转性都决定了对围填海类工程必须持审慎的态度,不但在论证审批环节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而且在施工过程中也要加强施工监测和竣工验收。不但要对围填海工程的位置、面积进行监管,而且也要对施工工艺、施工技术进行监管,尤其对于不按规定用途擅自改变用海类型的,应加强监督检查,早发现、早处理。通过将监管的关口前移,建立全过程的监督检查机制,可有效地控制甚至防止少报多填、灾害性环境污染等现象的发生。

4. 进一步探索海域使用管理新机制

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的海域使用管理工作的新形势,积极探索,开拓创新,用新的思维、新的办法解决发展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要积极探索海域使用权的价值实现机制,海域使用权是一种用益物权,既关系到海域使用权人的切身利益,又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利益;要通过海域使用权招标拍卖、流转制度建设,保证国有海域资产的大幅增值;要善于利用经济杠杆控制过多、过快、过热的围填海热潮;要积极探索海洋生态资源补偿机制。目前,虽然大部分围填海事先都与利益相关者达成了征用补偿协议,但围填海区域国有资源的损失,以及围填海对海洋生态环境的损害补偿却一直是个空白。今后,在围填海项目的管理中,要体现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损失补偿的内容,并探索最终建立相关的生态资源补偿机制。

5. 进一步规范海域金征收使用工作

3.提高公民海洋意识 建设海洋强国 篇三

[关键词]海洋意识;海洋强国;海洋教育;海洋经济

公民的海洋意识对于一个国家的海洋发展具有指导作用,当一个国家足够关注海洋,海洋的发展通常比较迅速,例如历史上的英国、日本。反之,将阻碍国家海权的发展。古代中国拥有光辉的海洋发展历史,先人对于海洋十分重视,对海洋的利用也极其频繁。早在周朝时期,就有了“于越献舟”的记载,[2]在秦汉时代,中国人开始了向海洋进军,拓展海上贸易往来。汉代,中国开辟了通向南海诸国及印度半岛的水上交通线用于贸易往来。除此之外,600多年前的郑和下西洋无论在时间和船只的数量和吨位上都要优于欧洲的航海大发现,但是,这次更优于西方航海历史的壮举却成为了近代中国海上探索的终结之旅。晚清时期的闭关锁国和对海洋的刻意忽视使得中国与海洋强国失之交臂,这一时期带来的恶果持续至今天。现代,我们始终存在着海洋意识薄弱的问题,这也成为中国发展海权、建设海洋强国的巨大阻碍。

一、影响中国海洋意识发展的因素

(一)地缘因素的影响

地理位置是一个国家与生俱来的特质,是影响公民海洋意识的自然因素。有的国家深居内陆,而重视陆地,有的国家屹立海面,而发展海权。相较于其他国家,海陆复合型的中国面临着更加复杂的情況。海陆复合型既可以成就一个国家发展海权和陆权的双重需求,又存在着海洋与陆地相互拉扯,分散资源的可能性。因此这类国家一般都会陷入重海轻陆还是重陆轻海的抉择中,很少有国家能够权衡二者。中国虽为海陆复合型国家,但近代中国,却是刻意选择了回避海洋。中国地大物博,富饶的自然资源和广阔的土地面积使中国人很容易通过农耕就得到丰衣足食的生活,极易发展农业陆地文明。并且中国幅员辽阔,陆上邻国有十四个,因此国家的主要威胁还是来源于陆地,中国的陆上邻国众多,我们也习惯于将国防力量集中投资在陆地上。这也是中国作为一个临海国却长期以大陆国家自居的主要原因。

其次,天然的地理障碍对于中国人海洋意识的形成造成困难。中国与美国、澳大利亚等海洋大国相比,地缘上不占优势。从世界地图上可以清晰的看见,美国两侧直面大西洋和太平洋,海域广阔。而中国却是被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所包围。美国面对的是“洋”、中国面对的是“海”,比起中国,美国占有更广阔的海洋,更通畅的水道。并且中国濒临的边缘海域都被邻国的岛链所包围,中国北方地区至太平洋的出海口被日本、朝鲜和韩国所环绕。而南部的南海至东南沿海的广阔海域又被东南亚等国家环绕,地理形势复杂的中国是典型的海洋地理不利国家。在陆地资源能够满足需求时,人们自然会回避海洋这一难题,从而阻碍了中国人海洋意识的形成。

(二)历史形成的伤疤

近代史上,中国在海上吃过很多的亏。自明代起,中国曾经遭受到十余次西方列强的海上侵略。明朝中期日本揭开了海上侵华的序幕,当时日本的武士、商船、海盗经常的侵犯我国的沿海地区,明代抗倭英雄戚继光带头剿灭倭寇,才使沿海地区基本维持了平静。葡萄牙、荷兰殖民者也先后来到我国沿海地区企图以海洋为突破口,占领我国澳门和台湾。明朝初年和中后期,明太祖下“禁海令”希望禁海政策对海防能起到作用,实则“禁海”体现了当时中国人对于海洋的恐惧心理,并且“禁海”还对中国未来海权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19世纪以来,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在华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中国与法、美两国签订的《黄埔条约》和《望厦条约》,以及英国的“最惠国待遇利益均沾”的不平等条款,都加剧了中国人对于海洋和列强的恐惧,海洋也似乎成为了中国人无法触碰的梦魇。而中国人在海上受到的最大打击当属甲午中日战争,19世纪日本蓄谋已久向中国扩张,发动了至今让中国人深恶痛疾的甲午战争。李鸿章率领的清军溃不成军,甲午海战以中国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宣告结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仍然延续以往的海洋观念,对海洋仍没有投入太多关注。也因此中国的海洋产业、军备力量都落后于其他国家,中国公民的海洋意识也越来越淡薄。

(三)缺少海洋意识的培养

追究中国公民海洋意识薄弱的主观原因,要反思的就是我们对于海洋意识的培养,海洋文化的宣传以及海洋立法的缺失。目前,中国沿海面积占陆地只有14%,但东部沿海地区却承载着中国近64%的经济总量。但是除这些沿海地区外,非沿海地区的人民对海洋的接触和了解少之又少。大部分公民甚至大学生海洋知识和意识的缺失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

造成这一现状的首要原因是中国的教育体系的漏洞,中国长期以来推行应试教育,以数学、语文、外语为主干课程。而与海洋相关的知识主要贯穿于地理学科中,但在中国的高考体系中,地理只进入文科生的考试范畴,长期受到老师和学生的忽视。而进入大学生阶段,本着“术业有专攻”的研究学习态度,除了学习海洋相关专业的学生,其他大学生对海洋几乎一无所知。[3]并且,中国的海洋类院校很少,以中国海洋大学为首,地区性的包括上海海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广东海洋大学和浙江海洋学院等等,并且这些院校也是集中分布在沿海东部地区,除了增加地区优势外,对其他内陆地区影响不大。

中国的海洋立法也很不完善,没有法律的有效约束,人们对于海洋为所欲为,毫不重视,也是中国海洋意识薄弱的重要原因。中国的海洋邻国,都在完善本国的海洋立法,例如2012年6月21日,越南国会通过了《越南海洋法》,声张海洋主权并维护其海域安全。澳大利亚作为海洋大国更是对海洋的方方面面都有完整而又详细的海洋立法,例如,《澳大利亚海洋法》、《海岸带管理法》、《海洋保护法》、《海洋和水下土地法》等等不计其数的法律几乎囊括了方方面面,但是中国却没有一套可以称之为完整的海洋法。沿海地区的海洋环境污染严重,垃圾倾倒、船只漏油的污染情况不能及时得到处理和对责任人的追究,海洋资源的过渡开采,海洋和岛屿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中国公民一直没有把海洋当做我们生存的家园,自然无法树立“爱家”的意识。

二、提高公民海洋意识的途径

(一)重视海洋教育,渗透海洋文化

教育是培养公民海洋意识的最根本手段,是改变人们对于海洋认识的最彻底的方法。目前,中国越来越重视公民海洋意识的培养,相关国家的海洋教育方式值得中国借鉴和学习,并且,结合我国海洋发展形势,中国仍需要开发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海洋教育方案。

首先,中国各级政府应加强对于学生海洋教育的政策导向。要着重在中小学教育中逐渐渗透海洋文化的相关知识,并在中小学生必读读物中增加海洋类科普书籍。高等教育中,要逐渐提升海洋类大学的地位,细化涉海学科分类,加大投入海洋科学的研究力度。在其他的综合院校中也要适当加设涉海课程,培养更多的海洋人才。

其次,要扩大社会媒体对于海洋文化的宣传。例如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可以增开海洋频道,为公众知晓中国海洋建设的壮举提供途径。在网络上开通海洋知识主页,以便及时向公众发布海洋信息,介绍我国海洋概况,普及海洋知识。此外,政府也应为公民及时掌握中国的海洋发展现状提供便利,官方媒体、网络、报刊、杂志都应该加设海洋专栏以加强海洋文化的宣传。

最后,以海洋立法为依托,合理运用惩罚教育。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各种法律的产生使相应的管理范畴受到关注,使人们在发生行为之前对“是否合法”有所顾忌。并且法律孕育的奖惩措施也有助于约束行为,提高守法意识,故而海洋立法和司法的强制性对增强公民的海洋意识将产生重要作用。

(二)发展海洋经济,拓展海外贸易

提高海洋意识的方式更主要在于人民对于海洋的实际利用以及海洋带来利益的强大吸引力。这就要求中国更多的投入海洋贸易,成为海洋经济强国,使海洋带来的经济利益惠及人民,这将是提高公民海洋意识的最有效途径。海洋带来的巨大经濟收益将是提高人民对于海洋关注度的最快捷手段。中国虽然是沿海国家,但是海洋经济基础薄弱,海洋利用率低下。至今仍保持以渔业为主的粗放型用海模式,这种模式带来的利益小,又会对海洋造成不可逆的伤害。根据国家海洋局2014年3月统计的《2013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2013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54313亿元,比上年增长7.6%,但是海洋生产总值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5%,2013年全国涉海就业人员仅3513万人。[4]要实现建设海洋强国,提高公民的海洋意识的目标,中国海洋经济贸易现状亟待改善。

首先,改变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加快海洋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改善粗放型用海模式。根据三次产业的定义,海洋第一产业包括海洋水产业、渔业;第二产业包括海洋油气工业、海洋盐业、滨海砂矿业等;第三产业包括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滨海旅游娱乐业。[5]中国目前的用海现状中传统渔业的比重偏大,渔民劳动力投入较大,而收益微薄,并伴有对海洋生态的严重破坏。对此中国应积极的向美国学习,加快发展第二、第三产业,第二产业中油气资源产业应扩大其在陆地的应用范围,使海洋能源资源更多运用于内陆地区,而不仅仅局限于沿海地区。沿海省份和地区应加快发展海洋第三产业,吸引更多内陆游客和外国游客。据统计,在美国旅游业是全美最大的就业部门,而滨海是最主要的旅游目的地,占到美国旅游业的85%。[6]中国可借鉴美国的产业模式,使沿海地区成为主要的经济和旅游目的地,又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海洋自然会受到重视。并且中国要加快发展高新技术,调节传统渔业低效、不可持续的弊端,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其次,大力发展海洋交通运输业,拓展海外贸易。海洋交通运输与其他的运输方式相比具有运输量大,成本低的优越性,从经济角度来看,海运是最具经济效益的运输方式,从战略角度讲,海运也是一个国家建设海权的重要环节。据中国海洋信息网发布的《2013年海洋交通运输业发展分析》显示海洋经济由高速增长期进入结构调整期。2013年,我国海洋交通运输业保持平稳增长态势,海运市场总体需求放缓。[7]21世纪,中国的国际航运业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承担者,中国的海运力量具有一定的基础和发展潜力。发展海洋运输业对造船业和港口有更高的要求,国家在船舶工业上和新型港口建设上应投入更大的人力和物力,来满足我国海外贸易的需要。海运的发展还对我国海上军事能力产生要求,中国位于亚欧大陆远东地区,距离世界其他大陆都必经较远的海上距离,因此为保障我国在海外贸易中的利益不受侵犯,我们必须有军事自卫能力,若没有海上军事投送能力,海外贸易的保护就只是一纸空文。海洋带来的经济利益会对人民的生活产生直接的影响,人民一旦在海洋中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对于海洋的重视度也会越来越强,这将成为提高公民海洋意识最有效手段。

三、结束语

自17世纪开始,以英国为首的欧洲国家为海洋霸主的地位而展开激烈的争夺。而仅有200多年历史的美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受马汉“海权论”的影响把目光投向了海洋。几百年来,西方世界对“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有深刻的认识。但千年文明古国的中国却一直没有作为。陆地是由海洋连接的,而海洋却是片片相通,在陆上资源逐渐匮乏的今天,人类的未来必定在海洋。历史的教训和现实的需要都在提醒中国人必须要重视海洋,海洋意识的提高对于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大战略具有直接影响。新兴崛起的中国决不可能脱离海洋而强盛,提高公民的海洋意识将是中国发展的必修课。

参考文献

[1]天涯论坛.船是什么时候发明的?[EB/OL]. (2008-10-04)[2015-09-03]. http://wenda.tianya.cn/question/1a25ab0202675e8e?sort=t.

[2]应届毕业网. 大学生海洋意识薄弱的原因[EB/OL]. (2014-04-26) [2015-08-15].

http://biyelunwen.yjbys.com/fanwen/shuoshi/417605.html.

[3]国家海洋局. 2013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EB/OL].( 2013-03-20) [2015-09-19].

http://www.cme.gov.cn/hyjj/gb/2013/1.htm.

[4]楼东,谷树忠,钟赛香.中国海洋资源现状及海洋产业发展趋势分析[J].资源科学,2005(5): 20.

[5]宋炳林.美国海洋经济发展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 2012(1): 27.

[6]中国海洋信息网.2013年海洋交通运输业发展分析[EB/OL]. (2014-06-06)[2015-09-19]. http://www.cme.gov.cn/lt/20140723/8.html.

[7]张文木.论中国海权[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0: 88.

作者简介

4.海洋经济建设 篇四

威海海洋职业学院成立 为海洋经济培养人才 日前,威海海洋职业学院通过山东省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的考察评议,经省政府批准,现已正式成立。

据市教育局工作人员介绍,威海海洋职业学院选址于荣成市崂山街道柳家庄村东、海湾南路西,是山东省第一所海洋与渔业专业院校,属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学院按在校生8000人规模进行一次性规划,高标准设计,分期建设。目前,威海海洋职业学院的建设已经完工,校园内的教学楼、宿舍楼和办公楼等基础设施已完善。学校已有18名老师正式上岗,2014年将正式对外招生,首批设置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不超过6个。

威海海洋职业学院于2011年12月开始筹建,成立后的威海海洋职业学院实行省市两级管理、以威海市为主的管理体制。学院的发展定位是立足威海,服务山东,面向蓝区,为海洋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李芳薇 孙岩)

5.海洋经济2[范文] 篇五

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暴露出经济发展方式相对粗放、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严重等一系列问题。做为我国经济大省和资源小省的浙江,这些问题显得更加突出,已经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转变经济结构、提升产业层级,成为当前我省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海洋资源储量庞大,但人类对于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却远远不够。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已经意识到海洋资源的重要性,正逐步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开发和保护海洋资源的体系。中国的陆地资源显得尤为匮乏,更需要将海洋开发做为新的经济增长突破口。古代中国曾经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的伟大壮举,现如今我们更应该依托海洋资源,将发展海洋经济做为改革发展的重点。与此同时,浙江地处我国东南沿海、长三角地区,交通便利,海岸线长,矿产渔业等资源丰富,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且我省已成为国家海洋经济示范区,有雄厚的资本、强大的科技人才力量和开拓进取的“浙江精神”做后盾,一定能通过海洋经济再创辉煌。

发展海洋经济,不仅能有效发挥浙江的区位、资金、资源等优势,而且能够加快浙江经济的转型升级,从而推动浙江经济持续又好又快发展,为我国经济的继续腾飞打下良好的基础。

首先,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海洋发展体系。推进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加快舟山群岛新区发展,建立“三位一体”港航物流体系。优化海洋产业结构,以海洋旅游、海岛开发、海水淡化等产业为基础,打造一条海洋经济良性发展的产业链。

其次,打造良好的法律政策体系。政府应制定科学的海洋法案,成立相关的海洋部门,审议、制定新的海洋政策,将开发海洋纳入重点跟踪项目和振兴产业计划,为海洋经济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律政策环境。

第三,鼓励民营经济加入到海洋开发之中。充分发挥“自强不息、坚忍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浙江精神,利用浙江民营经济实力雄厚的优势,通过政策上的扶持,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海洋经济各个领域,解决海洋开发中的融资难题。

第四,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集中高新技术开发的优势,建立官、产、学一体化的联合开发体系,把科技研究成果推向市场。注重海洋技术的研发与科研成果的商业化和技术转让。在大学开设海洋方向的学科,有针对性地进行海洋专业的设置,进行海洋人才培养与研究。

发展海洋经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有效途径,不仅有利于我省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也是全面建设我省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让我们抱有坚定的信心与勇气,共同努力,共同期待我省海洋经济辉煌的明天。(1045字)

文章结构:

第一段:中国产业结构不合理 → 浙江尤其明显 → 严重制约发展 → 需要转型

第二段:海洋资源大 → 国外很重视开发海洋 → 中国更应重视 → 浙江的海洋优势 → 浙

江应该发展海洋经济

第三段:浙江发展海洋经济之后带来的好处

第四至七段:四条对策

6.建设中国特色海洋强国 篇六

提要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这是我们党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世界潮流,深刻总结世界主要海洋国家和我国海洋事业发展历程,统筹谋划党和国家工作全局而作出的战略抉择,充分体现了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是党中央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作出的重大决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条以海富国、以海强国、人海和谐、合作发展道路,需要海洋工作者以及全社会付出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

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与国家兴衰紧密相连。纵观世界历史,许多国家都曾走过因海而兴、依海而强的道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日本、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崛起就是如此。进入21世纪,海洋在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外交舞台上的地位更加凸显。世界各国均以崭新的姿态走向世界,拥抱海洋。从我国的现实情况出发,中国特色海洋强国的内涵应该包括认知海洋、利用海洋、生态海洋、管控海洋、和谐海洋等五个方面。

认知和利用海洋

探索认知海洋是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先决条件。人类对海洋的探索永无止境,只有全面、准确、深刻地了解海洋,掌握海洋的运动规律,才能为建设海洋强国提供坚实的科学依据。

要强化海洋科学研究。瞄准海洋领域的重大自然科学问题,加快基础研究,力争在知识创新上有所突破,对人类文明进步有所贡献。以技术创新为先导,提升海洋基础性、前瞻性、关键性技术研究与转化能力。加强深海生物基因研究,提高海洋探测技术研究水平。加强海洋防灾减灾技术攻关,提高海洋预报的精度和水平。建设常态化的海洋综合调查保障机制,不断丰富和更新海洋基础数据和资料。要强化海洋专门人才的培养。面向建设海洋强国对各类人才的紧迫需求,重点抓好海洋科技创新人才、海洋产业经营管理人才、海洋基础研究人才的培养。

加快海洋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壮大海洋人才队伍,优化海洋人才结构。加强高层次创新型领军人才培养,完善海洋人才工作体制机制。要强化全民族的海洋意识。加大海洋文化和海洋宣传工作力度,扩大海洋科技、经济、法律等知识的普及面,凝练和弘扬包括深潜精神、海监精神、极地精神、大洋精神在内的海洋精神。发展公益性海洋文化事业,繁荣海洋文化产业,打造海洋宣传、文化的精品力作,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关注海洋、热爱海洋、保护海洋的浓厚氛围,不断为建设海洋强国注入精神动力。

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海洋,发展壮大海洋经济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海洋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强化规划和区划的引领作用。坚持陆海统筹,完善全国和省级海洋功能区划体系,做好海洋事业发展规划、海洋经济规划、海岛保护规划同其他规划、区划的衔接与配合。加强海洋规划、区划的组织实施与监督检查,提高海洋开发利用行为的宏观管理水平,优化海洋开发的空间布局,使规划、区划在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调节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要提高海洋开发利用水平。围绕传统海洋产业改造升级、新兴海洋产业培育中遇到的技术瓶颈,加大产、学、研联合攻关力度,促进海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围绕资源高效集约利用,着力突破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海水综合利用等关键技术。围绕海洋生物资源开发,着力突破远洋渔业捕捞技术、海水增养殖技术、耐盐作物培育技术,使科技在海洋开发利用中的贡献率得到持续提升。要提升海洋调查评价能力。着眼增加我国战略资源储备,拓展国家发展战略空间,做好大洋资源勘查工作。积极推进南北极科学考察。进一步推动载人深潜技术发展,使其保持国际领先水平。努力提高深海大洋探采设备国产化水平,大力推进深水油气生产作业装备、深海通用材料研发,增强深海开发重大装备的设计与制造能力。

综合管控,建设生态海洋

海洋生态文明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美丽中国离不开美丽海洋。要自觉把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五个用海”的总体要求,推进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坚持规划用海,严格实施海洋功能区划,全面提升海洋功能区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坚持集约用海,鼓励实行集中适度规模开发,提高单位岸线和用海面积的投资强度,严格执行围填海计划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海域资源市场化配置机制;坚持生态用海,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方式开发使用海域,维护保持我国海洋生态系统基本功能,保护重要海洋生态区域;坚持科技用海,提供海洋

资源环境变化规律的认识,推动海洋关键技术转化应用和产业化,培育和建设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大力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坚持依法用海,进一步完善海域使用管理法律法规体系,依法审批用海,坚决查处违法用海,违规批海。有效控制入海污染物排放,加强海洋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强化海洋环境监测评估,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受损严重的海岸线、海岛、海域环境的整治与修复。通过行政、法律、经济等多种手段,逐步形成有力促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产业结构、发展方式和消费模式。

综合管控海洋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保障。除了要有与本国国情相适应的海上防卫力量外,还应形成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经济等手段,中央与地方相结合,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协调的管控格局。完善海洋法律法规。在现有海洋法律法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海洋法律法规体系。如尽快出台《海洋基本法》;继续推动《海洋环境保护法》及其配套法规的修订;促进《南极活动管理条例》、《渤海区域管理法》、《大洋矿产资源开发管理法》、《领海基点保护条例》的立法进程。强化海洋综合管理。建立有权威、效率高、职能相对集中、权责一致的海洋行政管理体制和海上执法体制,统筹对内行政执法和对外维权执法,为建设海洋强国提供组织机构保障。提高海域和海岛使用、海洋污染控制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管效率和服务水平。严格查处违法行为,规范海洋开发利用秩序。提高海洋维权执法能力。强化对我国管辖海域的定期维权巡航执法,完善海监、军方、外交三位一体的海上维权执法协调配合机制。稳步推进西沙、中沙、南沙等重点岛礁的建设。保障海上通道航行安全,为维护和拓展我国的海外利益提供安全保障。深入开展海洋维权法理和对策研究。不断提升维权执法基地和执法装备的现代化水平,继续推进极地破冰船、大洋科考船和海监船的建造。

大力推进和谐海洋建设

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虽然我国维护海洋权益的任务十分艰巨,但仍致力于使海洋成为沿海国家的合作之海、友谊之海。

秉持合作共赢的海洋外交方针。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和平友好、合作共赢”为方针,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和平海洋外交发展之路。

深化拓展双边与地区海洋领域合作。在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前提下,统筹维权与维稳两个大局。做好南海区域的海洋预报减灾工作。推动我国与南海及印度洋、太平洋周边国家在海洋环保、科技、海啸、风暴潮领域的合作,培养海洋领域外国专家,密切我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关系。

7.海洋文化对中国海洋经济的影响 篇七

作为海洋大国, 中国的经济发展与海洋开发关系愈加紧密, 海洋经济产值在国家GDP中的比重逐年上升, 从2001年占国内GDP总值的3.4%到2007年的10.11%, 海洋产业总产值上升了17 695.2亿元[1], 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中国很多省市把海洋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海洋文化作为推动海洋开发的隐性力量, 为海洋开发提供智力和精神支持, 在海洋开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海洋文化对海洋开发的领域, 方法和内容也有着重要影响。因此, 对海洋文化与海洋开发的关系进行探讨是具有一定意义的。

一、海洋文化与海洋经济的内涵

(一) 海洋文化的内涵

对海洋文化的定义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 倾向于从广义角度定义海洋文化, 即认为海洋文化是人类在对海洋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 对海洋文化的定义具有多样性, 不同的学者定义的海洋文化是不同的。 (3) 强调海洋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巨大差别性, 海洋文化具有一系列其他文化形式不具有的本质特征。综合以上几点特征, 本文认为海洋文化是人类在长期对海洋认识利用基础上, 通过海洋实践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包括海洋制度, 海洋意识, 海洋观念等众多分支。具体表现在沿海居民的行为方式, 性格特征, 以及一系列与海洋文化相关的艺术, 饮食, 习俗等众多领域。

(二) 海洋经济的内涵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 陆地的资源逐渐枯竭, 而且开发陆地资源造成的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伴随着人类对海洋认识的加深, 海洋科技的发展, 海洋的经济开发受到重视, 海洋经济成为了人们开发和利用海洋的重要领域, 国外虽然对海洋经济开展了一系列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但是至今为止, 国外并没有明确的提出海洋经济的概念[2]。中国于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了海洋经济概念, 并在各级发展报告上频繁使用。最早界定海洋经济概念的是中国的学者杨金森[3], 他指出海洋经济是以海洋为活动场所和以海洋资源为开发对象的各种经济活动的总和。从经济内容来看, 海洋经济包括渔业、种植业、工业、运输业、旅游业等, 是一个多门类的经济领域[4];从活动场所看, 它包括海岸带、近海和远洋, 包括水面、水中和海底, 范围极为广泛;从管理体制看, 有中央的许多部门, 也有地方各级行政单位和经济组织, 还有一部分国际联合和协作活动机构;从生产关系看, 有国营企业, 集体企业, 还有不少个体生产者。这些部门和产业, 都以海洋为统一的活动场所, 既有独立性, 又相互制约, 相互联系。继杨金森以后权锡鉴、柳时融等学者又对海洋经济进行了定义, 近二十年来, 学术界一直在对海洋经济的定义进行探讨, 但是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 总结学术界对海洋经济的定义。

二、中国海洋文化的特点及海洋经济的现状

(一) 中国海洋文化的特点

1. 海洋文化地域性明显。

中国国土面积大, 海岸线长, 海域面积广阔, 沿海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具有很大差异, 由此中国的海洋文化表现出很大的地域性特征。中国北方的大陆文化发达, 对中国北方的海洋文化亦产生了较大影响, 从而形成了大陆文化和海洋文化相结合形成的包括天津、河北、山东、辽宁在内的北方环渤海海洋文化区域, 由于靠近大陆文明发达的中原地区, 自元代以来更有卫戍京畿的作用, 这一文化区域具有大陆文化和海洋文化的双重特征。以百越文化为代表的南方海洋文化由于远离大陆文化发达的中原地区, 民间的海洋活动较北方频繁, 其海洋文化更多的显示出海洋文化自身的特点。

2. 海洋文化类型多样。

作为一个海洋大国, 中国海洋文化具有多种类型。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深受齐鲁文化影响又独具自身特色的环渤海海洋文化区, 以吴越文化为基础的长三角海洋文化区, 和以潮汕地区文化为基础的闽粤海洋文化区。这些文化区域具有不同的特点, 其中环渤海文化区和长三角文化区自古以来就是文明的中心, 其海洋文化在具有海洋文化一般特征的同时, 又具有大陆文化的一系列特征, 表现在海洋文化上就是大气包容, 中西文化并存。而闽粤海洋文化由于远离大陆文明中心, 所以较少受到大陆文化的影响, 其海洋文化更多地表现出富于海洋冒险精神, 勇于探索海洋等方面。

3. 海洋文化影响广泛。

海洋文化对一个海洋国家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涉及到海洋城市的景观建设, 饮食习惯, 价值取向等方面。中国海洋文化历史悠久, 海洋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是全方面的,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对海洋文化理解的加深, 海洋文化受到重视, 海洋文化中开放包容, 不断进取的独特气质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国家和地方政府对海洋文化以及海洋经济的重视程度大幅提高, 把开发利用海洋作为一项重要政策, 随着海洋开发的深入, 海洋文化的影响会更加广泛。

(二) 中国海洋经济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海洋经济发展迅速, 2007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24 929亿元, 比上年增长15.1%, 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11%。其中, 海洋产业增加值14 844亿元, 海洋相关产业增加值10 085亿元。海洋第一产业增加值1 274亿元, 海洋第二产业增加值11 503亿元, 海洋第三产业增加值12 152亿元。全国亿吨级港口增至14个, 港口货物吞吐量与集装箱吞吐量继续位居世界首位, 其中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首次跃居世界第二。海洋油气勘探取得新突破, 中石油在冀东南堡新发现10亿吨大油田, 中海油在渤海湾、北部湾等海域新发现10个油气田。全国海洋船舶业造船完工量突破1 800万载重吨, 新接订单超过7 000万载重吨, 同比分别增长25%、70%, 其中新接订单超过韩国, 居世界第一位。

三、中国海洋文化对海洋经济的影响

第一, 中国海洋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海洋文化的支撑。法国经济学家佩鲁强调文化价值对社会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 他认为任何发展目标与发展环境都与文化环境息息相关:“企图把共同的经济目标同他们的文化环境分开, 最终会以失败而告终, 尽管有最为巧妙的智力技巧。如果脱离了它的文化基础, 任何一个经济概念都不能得到彻底的思考。”[6]人们开发利用海洋的历史, 也就是海洋文化的创造历史, 始终离不开海洋文化经济中的人文特性。缺乏文化基础的经济发

第二, 海洋文化可以解决海洋经济中的问题。中国海洋经济相对于中国的总体经济规模所占比重偏小,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海洋经济产值每年增长率都超过10%, 2007年海洋总产值达到24 929亿元, 但是中国海洋产业还是存在一系列问题, 海洋产业发展粗放, 第一、二、三产业不协调, 第二产业规模相对偏大, 第三产业规模相对偏小。在开发海洋上, 则存在过度开发海洋资源, 海洋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

第三, 海洋文化会为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海洋文化的本质特征是开拓进取, 富于冒险精神。它存在于沿海地区人民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 面向海洋, 开发海洋, 已经成为中国沿海地区的共识。1978年以来, 沿海省份的GDP增长速度, 固定资产投资额都排在全国省份的前列, 这很大程度上表现出了海洋文化对海洋经济的带动作用, 海洋文化为海洋经济提供了精神动力, 智力支持。

第四, 海洋文化对海洋旅游业的重要作用。中国海洋文化历史悠久, 海洋文化景观丰富, 为中国成功的发展海洋旅游业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2001年沿海地区接待外国入境旅游人数占全国总人数的43%[7], 海洋旅游业已经成为中国海洋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海洋文化与海洋经济结合过程中的问题及建

第一, 海洋文化观念落后。在中国开发海洋的过程中, 存在一些不注重环境保护, 对海洋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的现象, 导致海洋中物种急剧减少, 海洋环境受到严重污染。海洋意识的缺乏和海洋法规不健全是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之一。因此必须加强保护海洋意识的宣传, 强化对海洋开发的管理与监督, 制定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有关法律法规。

第二, 在海洋经济开发过程中存在破坏海洋文化的现象。近年来, 中国的海洋旅游业发展迅速, 成为了中国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 许多滨海旅游城市把旅游产业作为支柱产业, 投入巨资开发旅游文化景观, 打造旅游文化产品。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破坏既有海洋文化景观的同时新建新景观的现象, 破坏了海洋文化景观的历史性, 降低了其在海洋旅游方面的价值。

第三, 人才短缺制约海洋文化与海洋经济发展。中国的海洋事业正在高速发展, 但是中国却缺乏一支能够适应中国海洋事业高速发展的海洋人才专业队伍, 中国的海洋科技队伍规模小, 海洋经济从业者的文化素质不高。中国已经认识到海洋文化和海洋经济的重要性, 而对海洋事业的开发和利用是以人才为基础的, 因此, 我们应该建立良好的海洋人才培养体系。目前中国仅有青岛和湛江两所专业性的海洋大学[8], 应充分利用现有条件, 有计划的建立几所专业性的海洋院校以提高海洋人才的素质, 加速海洋人才的培养。

摘要:在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 海洋文化以其独特性占有一定地位。海洋文化对中国的海洋经济具有重要影响, 其影响力存在于诸多方面, 包括在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海洋文化产业本身的作用, 以及海洋文化对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精神支持以及智力支持。基于这种观点, 从海洋文化角度出发, 首先介绍海洋文化, 并对海洋经济特点及现状进行描述, 进而阐释海洋文化对海洋经济的影响, 并就海洋文化和海洋经济结合过程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海洋文化,海洋经济,影响

参考文献

[1]中国海洋年鉴编纂委员会.2007中国海洋年鉴[K].北京:海洋出版社, 2007.

[2]孙智宇.中国海洋经济研究的回顾与展望[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 2007:5.

[3]张莉.海洋经济概念界:一个综述[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2008, (1) :23-26.

[4]http://baike.baidu.com/view/59746.html-wtp=tt.

[5]曲金良.发展海洋事业与加强海洋文化研究[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 1997, (1) :1-2.

[6]陈智勇.海南海洋文化及其与海南海洋产业发展关系的几点思考[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1, (1) :23-27.

[7]贾跃迁, 李平.海洋旅游与海洋旅游分类[J].海洋旅游, 2005, (2) :77-81.

8.全球海洋经济三大模式 篇八

如何发展海洋经济,与各国自身特点有关。目前,全球的海洋经济,主要有三种模式。

美国模式:大陆立国,海洋突破

美国是一个大国,而且是一个发展相对均衡的大国,这种均衡包括多个方面,既有内陆各个城市和区域的均衡,还有大众工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均衡,以及工业与农业的均衡。所有人意想不到的是,美国既是全球第一大工业国,竟然也是全球第一大农业国。

同样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美国既是大陆型强国,也是海洋强国。但是,美国更主要的,还是一个大陆强国,其广袤的疆域,赋予美国先天的大陆强国的特性。

美国是面临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海洋大国,全国海岸线漫长,拥有14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海洋资源丰富。同时美国也是个海洋经济强国。目前,海洋产业对美国经济的贡献是农业的2.5倍,美国海外贸易总量的95%和价值的37%通过海洋交通运输完成,而外大陆架海洋油气生产还贡献了全美30%的原油和23%的天然气产量。

美国的经济中,80%的GDP受到了海岸地区的驱动,40%以上是受到了海岸线的驱动,另外只有8%是来自于陆地领域的驱动。海岸经济和海洋经济对于美国整体经济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分别占到就业率的75%和GDP的51%。

在此情况下,美国的海洋经济总量领先全球,但是,就相对值而言,美国的海洋经济本身所占比重却不高。

美国是最早开展海洋经济相关理论和方法研究的国家之一。1999年美国成立了国家海洋经济计划国家咨询委员会,并实施了 “国家海洋经济计划”(NOEP)。

由于大陆经济的发达,美国对于发展海洋经济,则显得比较从容,相对于日本在海洋经济方面涸泽而渔,引起众怒,美国则非常注意保护性发展。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局国际事务办公室主任詹姆斯·特纳认为,应重视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对海洋和海岸地区环境质量造成的破坏,应关注气候变化对于海洋生物资源产生的不良影响,避免过度捕捞对渔业资源带来的致命性打击。他呼吁必须要平衡对海洋环境与资源的管理,使其与经济发展之间达到平衡。

而本届奥巴马政府,则非常注重再生能源产业。奥巴马在2010年制定的预算中,将美国致力于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投资增加了一倍。而据美国电力研究机构预计,水动力的能力来源将会在未来满足10%的美国能源需求。

一直以来,美国的海洋经济在发达国家中算是发展非常缓慢。直到上世纪60年代中期,在能源危机以及其他经济问题的压力下,美国才开始发力海洋经济。鉴于美国的整体经济结构和国家禀赋,美国的海洋经济,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领域。

美国政府直接出面领导海洋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工作,据相关报道,美国政府现有研究与开发实验室700 多个,聘雇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占全美国的3/5,政府每年的投资达到了270 亿美元。在密西西比河口区和夏威夷,美国开办了两个海洋科技园。前者主要从事军事和空间领域的高技术向海洋空间和海洋资源开发的转移,加速密西西比河区域海洋产业发展;后者以夏威夷自然能实验室为核心,主要致力于海洋热能转换技术的开发和市场开拓,同时从事海洋生物、海洋矿产、海洋环境保护等领域的技术产品开发。这些海洋科技园在美国乃至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力。

强大的大陆经济,使美国并不需要在海洋经济方面下大赌注,而强大的大众产业,亦使美国在保证民生的情况下,在海洋经济领域更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未来,美国模式最可为中国借鉴,即:未来以大陆经济为主,致力于中西部振兴,而以海洋经济为辅;在大陆城市发展大众产业,而沿海除石化之外,多发展海洋医药、海洋能源等产业。

目前,中国大陆比较发达的区域,适合此种模式,如青岛、深圳、广州等地,因为“大陆经济”的发达,海洋经济可以作为补充,而且,在产业选择上,应该主要以高新技术为主。

日本模式:陆海联动,全面开发

日本是个典型的岛国,陆地资源极其匮乏,之所以能够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靠的就是丰富的海洋资源。日本由四国、九州、本州、北海道四个大岛和几千个小岛组成,海岸线漫长曲折,200海里专属经济区面积广阔,达450多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其国土面积的12倍。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政府把经济发展的重心从重工业、化工业逐步向开发海洋、发展海洋产业转移,迅速形成了以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海洋交通运输、海洋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的现代海洋经济结构。

日本陆地国土狭小,而海洋经济,则需要大陆的依托,为此,日本的一个特点,就是陆海联动,以大型港口为依托,以拓宽经济腹地范围为基础。

日本在建立近海产业集聚区之前,陆地原有产业区的发展,已经先行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由此依托海洋发展的产业,起点本身就很高,且与陆地原有产业连为一体,陆海产业的现代化互为依托。大陆经济成为海洋经济的腹地,海洋经济成为大陆经济的延伸。而这种模式,很容易形成产业聚焦,目前,日本已经认定19个地区建设产业集群,形成了多层次的海洋经济区域。

相对中国的湛江、茂名等地本土经济不发达,而主要依靠“外来和尚”的模式,日本模式完全不同。

由于先天不足,海洋是日本经济的生命线,其全体国民开发海洋的意识非常强烈。其开发战略可以总结为“向纵深推进、全方位开发”。

海洋开发主要指两个方面,即海洋资源开发和海洋技术开发。近年来,日本已形成了近20种海洋产业。构筑起新型的海洋产业体系。其中,港口及海运业、沿海旅游业、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等四种产业,已经占日本海洋经济总产值70%左右。其他的如土木工程、船舶工业、海底通讯电缆制造与铺设、矿产资源勘探、海洋食品、海洋生物制药、海洋信息等等,也都获得全面发展。

日本非常重视海洋科技的发展,海洋科技开发领域也随之不断扩大,并在海洋环境探测技术、海洋再生能源试验研究、深海机器人等领域取得阶段成果。

日本对于海洋经济的依赖,几乎是全球登峰造极的。日本有效国土的缺乏,使其成为全球最疯狂的围海造田者。同时,早期的急功近利,亦使日本成为全球海洋公害,日本通过建造人工岛,已向海洋索取土地达到200多平方公里,严重影响了海洋地理生态。日本疯狂扑鲸,置国际公约于不顾,造成了对海洋生物的严重破坏,而日本将大量从第三世界国家购买的矿产品藏在海洋里,也对海洋水质形成污染,破坏了海洋体系的平衡。为此,日本经常受到全球国家诟病。

因此,日本后来在发展海洋经济时,有一些补偿性的措施,如,日本现在更多发展高新技术,并且实施海洋循环经济战略;健全油污染防除体制、充实油污损害赔偿保障制度、加强海洋环保调研与技术开发以及对海上环境违法进行查处等。而如今,日本青山绿水、碧海蓝天,虽是“先举屠刀,后成佛”,也总算是修成正果。

而日本模式,主要应用于既是岛国,同时又有大国雄心的国家,最典型的除日本外,即是英国、荷兰。

内陆资源贫乏的浙江省,主要可以借鉴日本模式。

新加坡模式:以港兴市,工业为辅

新加坡是个“弹丸之国”,却创造了一个个经济奇迹,其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瞩目,成为举世闻名的繁荣富庶之地。在此过程中,海洋经济居功至伟。

新加坡是一个典型的自由港。

而自由港的特点是,既是全球重要的港口、海洋性战略枢纽,同时贸易发达。

这种特点,使其海洋经济以航运为主,临海工业、旅游为辅助,而其他海洋产业则基本是作为补充。

作为全球为数不多的自由港,新加坡扼太平洋和印度洋之咽喉,是东西方向海运的全球枢纽。这种地位,使新加坡成为全球最具战略地位的航运港口。全球有超过600个港口与新加坡通航。集装箱吞吐量超过2000万标箱,全球每5个中转箱中就有1个是由新加坡码头处理的,堪称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而新加坡的贸易对象,主要包含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澳大利亚、新西兰、丹麦、美国和日本。同时,新加坡亦与全球其他100多个国家建立了贸易关系。新加坡自然资源贫乏,经济属外贸驱动型,外贸总额是国内生产总值的4倍。

贸易的兴盛,使新加坡港口运输发达。同时,物流业所占比重日益重要。目前,物流业成为新加坡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GDP贡献超过8%。

新加坡刚崛起时,还是以工业立国。新加坡从马来西亚独立出来之后,还是发展工业,裕廊工业区于1968年成立,除此之外在加冷、红山和大巴窑等地也建立了轻工业基地。十年左右的时间,新加坡就迅速成为世界主要电子产品出口国。

同时,新加坡加大了对于临港工业的发展,特别是作为世界主要的港口,新加坡成功吸引著名的石油公司,如蚬壳石油和埃克森美孚,成为世界第三大炼油国。

时至今日,新加坡形成了电子、石油化工、金融、航运、旅游服务业等几大支柱产业。而在新加坡的产业比重中,工业已经退居次位,港口运输、旅游等第三产业,则成为第一大产业。至今天,每年来新加坡旅游的人次超过1000万,几乎等于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

新加坡的模式,是典型的港口兴市,而目前,这种模式,最流行的是在自由港的国家和地区,如中国香港、巴拿马、中国澳门等。

上一篇:传统文化传承的感想下一篇:给长辈的猪年拜年贺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