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课堂实录及反思

2024-09-09

兰亭集序课堂实录及反思(共8篇)

1.兰亭集序课堂实录及反思 篇一

兰亭集序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王羲之——东晋琅琊人,也就是现在的山东临沂人,身高一米八几,丰神俊朗,玉树临风。(板书:王羲之)

兰亭——地名,在现在的浙江绍兴。(板书:兰亭)

兰亭集——诗集名称。(板书:集)

《兰亭集序》——文章名,是王羲之为《兰亭集》作的序。(板书:序)

1656年前,农历三月初三日,好友,亲朋,一支鼠须笔,一张蚕茧纸,几杯顺水飘来的酒,北方汉子的风骨与才情,与水汽氤氲的江南水乡珠联璧合,于是成就了“二十八行”、“三百二十五字”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遂成千古绝唱。

作为王羲之的家乡人,同学们在朗读、感受这篇文章的时候,应该更加心灵相通吧?

(生笑)

师:这节课我们重点研读3、4两段。在此之前,我想看看大家自读前两段的收获。文章前两段,同学们已经通过自读基本理解了,说说看,都写了些什么?

生1:前两段主要记述了兰亭集会的一些情况,主要是交代了这些诗的由来。

师:说得好。那么,你觉得前两段中,哪一个字最能体现作者的内心感受呢?

生1:畅。

师:“亦足以畅叙幽情”的“畅”,有道理。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2:我觉得是“乐”。

师:“信可乐也”的“乐”。同学们赞同哪一个?

生(齐):乐!

师:我也赞同“乐”。不过,细看一下“畅”,“舒畅”,是不是也包含“乐”的意思啊?

生(齐):是。(板书:乐)

师:那么,我们即将学习的第三段中,哪一个字最能体现作者的内心感受呢?带着这个问题,下面,我们来一起诵读课文。

我这里准备了很好听的一支琵琶曲,来作诵读的背景。(播放课件音乐)

老师大声读,同学们跟着一同轻声和,来品咂文本韵味,好不好?(师范读)对古诗文的学习,最好的方法就是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师:还是之前的问题:第三段中,哪一个字最能体现作者的内心感受?

生(齐):“痛”。(板书:痛)

师:是什么“痛”?下面,分组讨论。

(生分组研讨)

生3:作者说“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还说“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那些让自己感到很快乐的东西,很快就消失了,这让作者感到很痛苦。也就是“胜景不常,盛筵难再”之痛。

师:说得太好了!请同学们记下来:“胜景不常,盛筵难再”之痛。

生4:作者说“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这让他感到很痛苦。

师:怎么理解这句话?(生4摇头)哪位同学为我们解惑?

生5:生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的安排,最终都要走到尽头,也就是死亡。

师:很准确。

师:这一句还有一个关联词语——“况”,“况”是承接前面哪一个关联词的?这两个关联词带起的两句话构成了什么关系?

生6:“况”是承接前面的“犹”的。这两句话构成了递进关系。“犹”,“尚且”,这是一层“痛”:像兰亭聚会这样先前所喜欢的事顷刻之间变为陈迹。“况”,“何况”,这是更进一层的“痛”:生命的长短,只能听凭造化,死亡无可避免,我们自己无法控制。(掌声)

师:大家的掌声是对你的回答的最好评价。

师:这一段的第二句,有两个“或”字,怎么讲?

生7:“或”的意思是“有的人”。

师:“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怎么理解?

生7:这里说的是两种人的不同人生态度,有的人在室内面对面谈论人生感悟,有的人则是行为放纵不羁,形体不受世俗礼法所拘束。

师:能吃透课文注解来回答,很好!这两种人的人生态度不同,但是,在此时,在此地,他们的生命体验却是惊人的一致,那就是——(生齐答)痛!

这种生命体验,我们可以用一个短语来概括,那就是——(板书:人生----短)

生(齐):人生苦短!(板书:苦)

师:下面,来读一读第三段,体悟王羲之的人生苦短之“痛”。大家推举一位同学朗读。请读出作者的情感波动,特别要注意重点词语。

(生8朗读第三段)

师:“岂不痛哉!”这一句你再读一遍。

(生8读)

师:“痛”,此处强调,但音调不宜高亢,应低沉。(师范读)同学们比较一下,再读。(生8读)齐读“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生齐读)

师:感叹人生无常是汉魏以来文学的主旋律。同学们还能记起一些咏叹人生苦短的名句吗?

生9: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生10: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生11: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师:“腹有诗书气自华”,古典诗词功底对于同学们的学习、生活乃至人生都是颇为重要的。

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和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弥漫了整个魏晋的天空,当是时“悲凉之雾,遍被华林”(鲁迅)。(投影)曹氏父子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人亦有言,忧令人老,嗟我白发,生亦何早”(曹丕);“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唏……自顾非金石,咄唶令人悲”(曹植)。阮籍有“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孔圣临长川,惜逝忽若浮”。陆机有“天道信崇替,人生安得长,慷慨惟平生,俯仰独悲伤”。刘琨有“功业未及建,夕阳忽西流,时哉不我与,去乎若云浮”。陶潜有“悲晨曦之易夕,感人生之长勤。同一尽于百年,何欢寡而愁殷”……他们唱出的都是同一种思绪,同一种感叹,同一种音调,同一种哀伤。(投影)

下面,同学们分三组齐读投影上的补充诗文,体会体会千古一痛。

(生分组齐读)

师:刚刚我们比较过的,读这些哀伤的文字,音调不宜高亢,语速不妨放慢。第三组刚才读得最为动情,第一组次之。

师:王羲之借古人之口提出了死生这个重大的哲理命题,抒发了人生苦短之痛。他对死生这个问题还有什么思考呢?

请一位同学读第四段,同学们看看作者是怎么说的?

(生12朗读第四段)

师:读得不错,重音、语速都比较准。王羲之对死生这个问题还有什么思考呢?能不能用原文回答?

生13:王羲之说:“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师:“固知”(重读)“本来就知道”——语气如何?

生13:很强烈,很自信。表明王羲之对死生这个问题的认识是很清醒的。

师:说得好!(板书:清醒)“一死生”“齐彭殇”又是怎么回事呢?

生14:意思是死和活是一回事,活了800岁的彭祖和短命鬼也没什么区别。

生15:把生和死、长寿和夭折等同起来,表明当时的人很悲观。

师:这两位同学理解得很好。“一”本来是数词,“齐”本来是形容词,这里都用作了动词:“把……视作一样”,“把……等同起来”。这表明当时的那些士大夫们思想是悲观的,崇尚的是老庄的虚无主义。

王羲之在这里是和那些名士划清了界限的。有不少的评论家就此评价,说王羲之在这里痛斥了那些名士,批判了他们的思想。你们怎么看?

生15:我认为王羲之批判了那些人。

生16:我也觉得王羲之对那些名士是斥责的,他和他们的观点是不一样的。

生17:我觉得把生死问题看得比较淡,是很不错的,王羲之对那些名士不应该是批判。

师:“把生死问题看得比较淡”——你谈得很有点深度了。我们知道,庄子,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一直在教导我们,要坦然达观地看待生死,死亡并不可怕。

刚才几位同学讲的都有道理。王羲之和那些名士对生死问题的看法显然是不一样的,但是,他对他们是不是就是痛斥就是批判呢?

(同学们意见不一,争论)

师:大家的`争论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王羲之当时的矛盾。从发给大家的学案上,同乡们应该了解到,王羲之也受到了当时的玄学风气、道教风气和一些狂放不羁的名士生活风气的影响的,他自己也是矛盾的。

魏晋时期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急剧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包括大名鼎鼎的谢灵运、嵇康,《后汉书》的作者范晔,还有中国古代最著名的美男子、与陆机齐名的诗人潘岳等等,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身处乱世之中,无所作为,也无法作为。因此,他们有的人谈玄悟道,“晤言一室之内”,比如众多的玄谈家;有的人纵酒佯狂,有的人吃药忘忧,“放浪形骸之外”,比如刘伶。如此看来,尽管名士们的所作所为,我们今天很难赞同,但在那样的年代,作为有着一定话语权一定社会地位的士大夫们,能不助纣为虐、能不为非作歹,已经不错了。因此,王羲之对他们是委婉规劝:不要崇尚虚无了,不要虚度人生了,要积极有为。(板书:委婉规劝积极有为)

那么,王羲之为什么会和那些名士不一样呢?

生18:王羲之虽然受到当时的玄学风气、道教风气和一些狂放不羁的名士生活风气的影响,但在政治方面的表现却中规中矩。

师:聪明——把学案上的东西用上了,但也有些偷懒—— 一字未改。(生笑)

生19:他应该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吧。儒家主张积极入世,王羲之应该也是这样的。

师:是不是应该给他点掌声啊?(掌声)说得很好。结合这两位同学的发言,老师想再补充一点。不知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学案中关于作者的第一句话?(生翻看学案)大家把这句话齐读一下。

生(齐读):王羲之生活在他的家族十分鼎盛的东晋时代,是家族中最杰出的人才。

师:文学评论,讲究一个“知人论世”。对王羲之的解读还须联系他的身世影响:作为东晋时代十分鼎盛的琅邪王氏家族(东晋初期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话:“王与马共天下”,其中的马就是皇族司马氏,王就是王羲之的家族,琅琊王氏,也就是“旧时王谢堂前燕”中的王)最出色的才子,王羲之幼年失父,他的身上既有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想施展个人抱负的愿望,也有振兴家族的责任。这些,应该说对王羲之积极有为的思想也是有一定推动力的。

现在大家应该明白了,王羲之的主张是什么啊?

生(齐):积极有为。

师:那么,他的主张具体到行动中是怎么体现的呢?

(生思考,讨论)

师:友情提示——结合第四段的内容,结合作者的写作目的。

生20:作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以便“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就是积极有为的表现。

生21:作者把当时在兰亭集会时写的那些诗文辑录起来,给这个集子写序,就是积极有为。

师:对!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记下来、传下去,与任其随风而逝、任其湮没在浩渺的历史烟云中,是不一样的——因此,作者化短暂为永恒,体现了他积极有为的主张。

王羲之处于玄谈之风盛行的东晋,敢于批判庄子的虚妄之言,并且将深沉的伤感升华到了一个新的层面,充分表现了他的清醒与执着。(板书:执着)后人评论王羲之“消极其表,执着其里”,说他是以“出世之笔”,写“入世之心”是有道理的。(投影)

师:下面,齐读第四段,再次体味这种深沉的伤感,体味这种清醒与执着。

(生齐读第四段)

师:前面,我们基本上都是围绕着这个“痛”字在品读,在体悟。我想问问,对于“痛”,大家通常的反应是什么?

生(齐):怕!

师:“痛”美不美?

生(齐):不美!

师:可是,看看王羲之,看看几千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痛”的历史,我们却分明可以感受到一种别样的美。老师这样说,有没有道理?

生:有道理。

师:同学们说说,这个“痛”美在何处?请结合你所知道的中国历史上的“哀痛者”,比如屈原、杜甫、陆游、辛弃疾、文天祥、龚自珍、鲁迅等等,写一句话。

(生思考、拟写,师巡视,点请学生发言)

生22:人生苦短,王羲之把他对生命的清醒认识写下来,很美。

生23:屈原“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哀民生之多艰”,他很痛苦,但也很美。(热烈掌声)

生24:鲁迅看到当时的人们很麻木,非常痛苦,于是就写文章,坚持战斗。

师:中国的知识分子自古以来就是最为清醒最为执着也最为痛苦的一群人。因为最清醒,所以最痛苦;因为最执着,所以最痛苦。

同学们都谈得很好。因为时间关系,发言先告一段落。如果有兴趣,请你以“痛之美”或者“从《兰亭集序》看王羲之的生死观”为题,将你前面所写的一句话,扩展成一篇随笔。可发至我的邮箱:dzh_019t@luohuedu.net。老师也写了一篇随笔《名士、名篇及其它》,等会儿发给大家,与大家交流。

魏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展现出士大夫精神理想和人生情怀的时代。有一个说法,就是:“魏晋人物晚唐诗”,这是中国文化史最优美的两段。魏晋以后,历代高人逸士,都是魏晋名士的“粉丝”:苏轼生平写了上百首《和陶(潜)诗》,曹雪芹,字“梦阮”,朋辈亦将其比作阮籍。为什么崇拜他们?因为他们尽管痛苦着,但也美丽着——痛并美丽着。

下面,让我们把全文再快速默读一遍,体会其中的痛与美。

(生默读)

师:品读完了《兰亭集序》全文,相信同学们已经有了不少体会、不少感悟。

有人说《兰亭集序》要不惑之年甚至知天命之年才能读懂,但是今天我想对大家说,我们在20岁前就应该思考快乐,思考痛苦,思考生命与永恒!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美。这种思考可能还比较肤浅,但只要同学们努力去思索探究,不人云亦云,不自甘堕落,不抛弃,不放弃,就会缩短与哲人、伟人的思想距离,甚至还会开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思想领空!

下课!

附:随笔《名士、名篇及其他》

名士、名篇及其他

代正洪

站在书房的窗前,细数远远近近的灯光,一盏接一盏,熄灭了,只剩下昏黄的街灯,冷冷地看着这个白天喧闹不已此刻却如同散场后的戏院一样落寞的世界。

冷寂。

这两天正琢磨到青岛讲课的东西,此时,自然就想起了王羲之,想起了《兰亭集序》,想起了那些魏晋名士。

名篇就是名篇。每多读一遍《兰亭集序》,心里就觉得多了一点什么东西。

人生如戏,人生如灯。戏开场了,戏落幕了;灯亮了,灯灭了。最可悲的是,戏落幕时,你不知道你是在戏中还是在戏外,你是重要角色还是路人甲匪兵乙,除了你,是否还有别的观众;灯熄灭时,你不知道除了你,是否还曾照亮别人的天空。

感谢兰亭。它让我对死生的意义,对生命的价值,有了一些新的思考、新的理解。

曾经千方百计寻找自杀机会的史铁生,用几年的思索想明白了一个道理:“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他用写作完成了自我救赎、自我突围。而好些人,甚至一些颇为丰满的人,都没能突围出来——一长串名单:海子,三毛,梵高,海明威,川端康成,杰克·伦敦……

王羲之应该算是突围出来了的人。

参加游宴雅会,他能在别人都“乐”时想到“乐”后的“痛”“乐”后的“悲”;同样是感叹人生苦短,别人是及时行乐、得过且过,他却显示出远超同侪的清醒与执著,思想何等深邃!

从容地活,坦荡地活。有人到王家相女婿,别人都在竞相表现,他却“袒腹东床”,气度连他后来的老丈人都为之惊叹!

甚至连他的宠物都与众不同——王羲之最喜欢鹅,很多人不理解,说鹅这么一个大动物,为什么王羲之会喜欢它?有一个说法是王羲之看到鹅走路的样子,就由此模仿了运笔的笔法,我觉得这是一个牵强附会的说法。记得丰子恺先生在其散文《白鹅》里提到过:动物的头最能表明动物的性格,例如狮子、老虎,头都是大的,表示其力强;狼、狐、狗等,头都是尖的,表示其刁奸猥鄙;鹅的头在比例上比骆驼更高,与麒麟相似,正是高傲的性格的表示。这样看来,王羲之喜欢鹅,最有可能是因为鹅最能体现出来一种高傲与自由的魅力。

再想想那些魏晋名士,有多少是突围出来的人呢?

阮籍穷途而哭:世界那么大,而我竟无路可走!——这该是怎样的一种绝望?

刘伶抬棺狂饮,裸体而居。人笑其荒唐,他却反唇相讥:“我以天地为房屋,以房屋为衣裤,你们干吗要钻到我裤裆里来呢?”他竟把这个世界看得如此之空,却又如此之真!

为一杯酒放弃身后名,那是迷糊还是率真?闻美人殁而往吊之,那是风流还是坦荡?

他们突围出来了吗?法国的加缪造了一个词:“局外人。”他们是“局外人”吗?我们不知道。

或许,活得越真,便痛得越深?

泪涌。

汪国真在《旅行》中写道:“月圆是画,月缺是诗。” 快乐和悲伤都是人生不可或缺的风景。王羲之是一定明白这个道理的,所以,尽管身处乱世,尽管抱负难施,尽管困惑重重,他仍然清醒地看着,执着地走着。电视剧《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不一定读过《兰亭集序》,但也是一定明白这个道理的,所以,他不抛弃,不放弃,感动了荧屏前无数的观众。

站在历史的星空之下,胡乱地想,也挺有意思的:

《兰亭集序》在王羲之后人的手中,将近3从不示人,被李世民这个大皇帝耍小无赖手段给弄到手,从此天下人有缘得观,这对于《兰亭集序》来说,是幸运还是不幸呢?

尽管都姓李,都是皇帝,但雄才大略的李世民不是玩物丧志的李煜,他为什么也那么喜欢《兰亭集序》?

李世民的儿子李治为什么没有遵循父皇的遗诏将《兰亭集序》真迹陪葬在昭陵?

这些我们都不知道。我们只知道,所有人——当然包括我们,都喜欢《兰亭集序》,真的好喜欢。

未来会怎样呢?未来的人们会和我们一样喜欢它吗?会萌生和我们一样的感悟吗?《兰亭集序》的真迹会从它可能的埋藏地——李治和武则天的合葬墓乾陵里被发掘出来,重见天日吗?我们还是不知道。

我们有太多的东西不知道——但能想到这些,便是已经有了一个梦想,有了一份信念,有了一份执着,便可以称得上是富有了。

不禁又想起了《太平御览》里对王羲之的描述:“海西时,诸公每朝,朝堂犹暗。惟会稽王来,轩轩如朝霞举。”

如朝霞般让整个朝堂都亮起来的风度,该是怎样的一种情形?

心摇,神驰。

2.兰亭集序课堂实录及反思 篇二

师:同学们,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李清照的一首词, 先自由地出声读一遍。

(师板书课题、生朗读)

师:你读出了什么?

生1:这首词充满了愁绪。

生2:给人的感觉是女主人公特别的痛苦与感伤。

……

师:写“愁”的诗句能回顾一下吗?

生 (齐) :能。

生1: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里有“我寄愁心与明 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他把自己的思念托付给明月, 带给远方寂寞的朋友。

生2: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

生3:李煜《虞美人》中写国破家亡之愁的诗句“问君能有几多 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师:同学们,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 “愁”是一个永恒书写的主题, 在李煜的笔下, 愁是一江向东流去的春水;在李清照的笔下, 又是船上点点滴滴的忧思;在李白的眼里, 此时愁不仅从水上到了船上, 又到了天上, 是一轮明月, 那么我们今天所学的这首有关愁的一首诗词, 到底“愁”在哪里?又是如何写“愁”的?

(师出示目标:1.涵咏字句, 感受本词凄美的意境。2.鉴赏意象。)

二.朗读, 整体感知诗歌凄美的意境

师:李清照这首《声声慢》 “字字含愁、声声是愁”, 现在请同学们试着读出这种味道。

(师为学生配乐、学生自由读, 师指导)

师:谁愿意给大家朗读这首凄婉哀切的《声声慢》?

(每个组都有学生举手示意, 师找了一个平时回答问题不太积极的同学朗读, 让其他同学评点。)

生:朗读得字正腔圆, 但感情不够饱满。

师:那你能朗读出感情吗 ? (学生笑)

生:试试吧。

(读后, 学生鼓掌, 其他学生评点)

生:有一种如泣如诉的感觉, 感觉她就像李清照。 (众笑)

生:真是“怎一个愁字了得”。

师:同学评点很好, 是呀, 我们要想读好一篇诗词, 必须融入作者的生命。

三.冥想, 品读愁情, 解读手法

师:找出奠定全词感情基调的句子。

生:两句分别是“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师:我们先看看诗歌开头直接写愁的诗句有什么特点?

生:运用了许多的叠词。

师:把运用叠词的这几句话读一遍, 想一想如果把它换位, 变成“惨惨凄凄, 清清冷冷, 觅觅寻寻”, 可否?

生:这段文字中“寻寻觅觅”是一个“找”的状态, “冷冷清清”是有一种环境, 一种冷清的气氛, “凄凄惨惨戚戚”是内心的感受, 换位不足以清楚地表达意思。

师:这几个叠词很讲究顺序, “寻寻觅觅”是一个过程, “冷冷清清”是一个寻觅的结果, “凄凄惨惨戚戚”表现内心, “冷”在这里不仅指的是环境的冷清, 而且也指“心冷”。现在同学们跟着老师再读一遍。体会叠词应用的效果。

生:有升华感情的作用。

生:起到强调的作用。

师:除此之外, 叠词在形式上增添了语言的韵律美, 因此叠词的作用有两个, 一个是升华、强化情感的表达;另一方面体现诗词的韵律美。

(学生再次读, 教师板书:鉴赏词的 基本方法1. 直接抒情 找词眼、明词情)

师: 《声声慢》读后让人有一句一泪、满纸呜咽之感, 是缘于意象词合理的选用, 同学们试着找找这些意象词。

生:梧桐、黄花、雁、淡酒、细雨。

师:意象是古诗词的生命细胞, 意象词准确的解读能使我们更容易走进作者心灵。“三杯两盏淡酒”里“淡酒”能换成“浓酒”吗?“梧桐更兼细雨”里的细雨能换成“大雨”吗?

生:不能, 因为快乐时光已经远去, 任何美味佳肴对李清照来说索然无味, 何况酒呢。

生:“淡酒”来写作者的“浓愁”, 酒的烈压不住作者情的愁。

生:我觉得这里的“细雨”给人一种连绵不断的感觉, 一种“剪不断, 理还乱”的惆怅。

师:理解意象词一定要找到意象词本来的意义, 然后分析它渗透的情感, 像这个“细雨”与“滂沱大雨”相比, 如实如物, 如梦如幻, 表达了连绵不断的愁思, 尤其是“梧桐更兼细雨”给人雨打梧桐叶的感觉, 一声声, 一叶叶, 字字都是愁, 可以说, 作者把自己的愁融进了字里行间, 融入了景物。剩下的几个意象词, 同学们小组合作进行赏析, 注意带着自己的思考进行讨论, 不要当一个旁观者。

生:我觉得通过“窗儿”这个场景将作者那种浓浓的愁意散发出来, 强调了那种孤独的氛围。

生:“黄花”我觉得写出了那种凄冷的环境, 表达了作者孤苦的心境, 表达了国破家亡的愁苦心情。

生:把自己比作黄花, 如黄花一般凋零, 表达了她亡国之恨的苦意。

师:李清照的《醉花阴》里面也有“黄花”, “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 它们表达的意义一样吗?

生:首先我觉得第一个“黄花”是以花喻自己, 愁得像“黄花”一样, 第二个是比喻自己的愁多得可以“堆”起来。

生:这里的“黄花”并不是自己, 这句“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表达了什么? 史书记载, 李清照当年也是一个爱美的词人, 曾和丈夫有过一段非常幸福的时光, 可以这样说, 他们“诗书唱和, 绣花捕蝶”, 生活得非常有雅兴和诗意。

生:我鉴赏“雁过也正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里的“雁”。因为北雁南飞, 雁走了, 只留下思念与期盼, 由雁群看到悲愁, 悲从中来, 触景生情, 勾起她对丈夫的思念。

生:因为雁属于候鸟, 候鸟每年都随着气候而迁徙, 过雁象征离愁, 自己和丈夫生活在北方, 因为一些原因迁到南方, 自己看见大雁可以北归而自己却有家不能归, 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师板书:2.间接抒情找意象、悟词意)

四.潜入, 知人论诗, 解读作者“愁”情

师:李清照的一首《声声慢》融进了太多愁, 那么到底为何而愁, 真实的李清照到底一生有哪些经历呢?她又在寻觅什么?让我们一起欣赏中 国传媒大 学陈冰晶 在CCTV—3深情的朗诵《李清照》。

(视频内容:此时的李清照已近人生暮年, 回首往事, 几多欢笑, 几多希冀。几多离索、几多悲戚。如今, 这一切化作她一生的寻寻觅觅。记得十八岁那年, 美妙的爱情来临, 李清照以她特有的细腻与敏感感受着丈夫深沉炽热的爱。此刻, 这份柔情蜜意支撑着她的生命, 充实着她的灵魂。“暖雨晴风初破冻, 柳眼梅腮, 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 靖康之乱, 风云突变, 国仇家恨, 霜雪共寒。一个在平凡中受难却在不平凡中抗争的女子, 忠肝义胆, 铁骨铮铮。)

(动情的朗诵感染着学生)

生1:因为后来她流落到南方, 所以我觉得她在寻觅依靠, 寻觅家的感觉。

生2:她在寻觅一个可以给她生活安慰的人, 可到最后才发现依靠已经没有了。

生3:李清照先寻, 寻不见继而觅, 觅不见继而发出感慨, 她寻找的是她温暖的港湾和甜蜜的回忆。

生4:李清照与丈夫曾经共度欢乐时光, 谈古论今, 花前月下, 约定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而今丈夫已死, 她寻觅感情上的慰藉。

生5:李清照不仅寻觅一个温暖的小家, 而且还在寻觅一个温暖的大家。

师: 《声声慢》是李清照后期的作品, 此时, 诗词包含的感情已经从简单的儿女情长上升到国家失去中原的一种忧郁, 词里的愁已经是一种沉甸甸的深沉的愁了。

(师板书:3.联系词人生平和写作背景4.多读、经常读、反复读)

师小结:回首词里的李清照, 我们依然能够看到一位寻寻觅觅的女神, 她“终生求美, 把心撕碎, 铸就无穷的美留给了人间”。其实作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者来说, 我们不也是人生的寻觅者吗?

中国的文学作品是讲究含蓄的, 像《声声慢》整首词, 没有一滴泪, 却一句一泪, 满纸呜咽, 为了让学生更深刻体会作者文字里的愁情, 我主要采用了由意象词的解读到意境的理解, 通过读、听、赏、悟, 最终达成目标。我感觉有几点成功的做法:

1.对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巧妙整合。本节课, 我把多媒体手段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如学生朗读时的配乐以及 《李清照》朗诵视频的欣赏, 使情境创设比较丰富。强化学生对文本的感知能力。这样做不仅有效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 激发学生的联想, 而且渲染出浓重的情感氛围, 从而自然而然的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

2.找准教学的切入点。语文教学尤其是诗歌教学都应该注重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教学过程的流畅性, 为了达成既定目标, 我围绕《声声慢》这首词“情感是什么, 如何表达情感、为什么有这样一种情感”三个主问题合理设置几个支问题进行教学。这样凸显了教学的重点, 不仅品味了诗歌的语言、学习了手法, 而且让学生掌握了鉴赏诗歌的方法。

3.《远离危险》课堂实录及反思 篇三

初步了解有关防火、防盗、防骗、防触电、防溺水等方面的安全知识;了解自护自救的基本常识;具有初步的安全意识,爱护自己的身体和生命。

教学重难点

培养安全意识,了解自护自救的基本常识。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安全常识。

教师:准备课件、学生安全提示卡。

教学过程

一、出示资料,谈话导入

师:老师请同学们先看一段电视,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视频资料:全国中小学生安全事故统计)

师:看了这一段资料,同学们有什么感受?

生1:这些同学不注意安全。

生2:可能他们缺少安全常识。

生3:他们在安全事故中失去了生命,令人感到伤心、难过。

师:面对这些触目惊心的安全事故,家长们在心痛,老师们在心痛,全社会都在心痛。2008年9月1日,教育部和中央电视台联合主办了《开学第一课》节目,许多关心青少年安全的社会名人发出了这样的呼吁,请看屏幕——

(课件出示央视《开学第一课》中彭丽媛、杨利伟等人说“开学第一课——知识守护生命”的画面)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如何用知识来武装自己,远离危险,守护生命。(板书课题)

二、模拟闯关,学习体验

师:根据上级教育部门的要求,学校少先队大队委在同学们当中开展了“安全小卫士”达标活动,这节课咱们就设置为达标活动的一部分。大家共要闯过三道关口(课件出示三道关口),成功过关后可以得到一份“安全大礼包”。下面咱们就开始闯关,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第一关“火眼金睛”:搜寻身边的危险

(课件揭示第一关任务)

师:请大家利用自己的“火眼金睛”,仔细看看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危险的事情。

生:同学们课间嬉戏打闹,如果没有把握分寸,就有可能摔伤。

生:在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会被挤倒、踩伤。

生:节日里在草垛旁燃放鞭炮、烟花可能引起火灾。

生:家用电器使用不当,可能造成人身伤害。

生:天黑后一个人在外玩耍,可能遇上歹徒。

生:星期天私自到水库洗澡,可能被淹死。

师:同学们的“火眼金睛”真是厉害!下面我宣布:第一关闻关成功!

第二关“锦囊妙计”:探究如何远离危险

(课件揭示第二关任务)

师:那么怎样才能避免这些危险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选择家庭、学校、社会某一方面,根据课前搜集到的安全知识,想出锦囊妙计,制作一张“安全提示卡”。

(教师讲解注意事项后,在钢琴乐曲的伴奏中,学生分组制作“安全提示卡”)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展示你们的安全提示卡?

生1:我们制作的是“家庭安全提示卡”:一是在家里不要用湿手碰电源,以免触电;二是在家里不要玩火;三是打雷时不要看电视;四是不要把身子探出窗外跟楼下人说话或从事其他活动;五是生病时不能乱吃药,以免中毒。

师:其他小组对他们的安全提示有没有质疑或者补充建议?

生:我补充一点,不要随便给陌生人开门,避免上当受骗。

师:这个同学补充得很好,请第一小组把这点建议写到你们的提示卡里,好吗?

(学生现场补写,写完后交给老师)

师(把写有“安全警示台”的纸卡贴在黑板左上角):下面,我们再把这张凝聚大家智慧的安全提示卡贴到安全警示台上。哪个小组接着来展示?

生2:我们制作的是“社会安全提示卡”,一是走路要走人行道,没有人行道时要靠右边行走;二是过马路要走斑马线,没有斑马线的地方要先左右看看有没有来往车辆;三是外出游泳时要有大人陪同,不要去深水区,游泳时要做好准备活动,在水中时间不要太长,以防疲劳;四是外出坐车要乘坐符合规定的车辆,不要把头伸出窗外;五是下雨时不要在大树下面避雨,避免雷击:六是外出放风筝时要远离电线,以免触电。

师:像刚才同学们所说的走路要走人行道等,都是常见的生活规则。也就是说:要远离危险,我们就要遵守规则和秩序。 (教师板书:遵守规则秩序)

生3:我们制作的是“学校安全提示卡”,一是要团结,不能打架;二是不能带刀具等危险物品;三是在走廊上不能跑跳,避免磕倒;四是上下楼梯要守秩序,不能拥挤,不能跨台阶往下跳;五是在宿舍里,不能在床上蹦跳;六是上科学课做实验,使用化学物品时要听清楚老师的要求,按照规定去做。

师:我们的“安全警示台”内容已经很丰富了,课后希望大家走近警示台,学习这些安全提示,用知识来帮助自己远离危险!下面老师宣布:第二关闯关成功!

第三关“虎口脱险”:遇到危险怎么办

(课件揭示第三关任务)

师:生活是复杂的,尽管我们想出了一些远离危险的办法,可是有时候因为一些天灾人祸,危险还是会悄悄地来到我们的身边,这时候怎么办呢?请大家看一段电视,边看边想:我们应该向主人公学习什么?

(播放视频录像:《小梅智擒歹徒》)

生:小梅很勇敢。

生:学习小梅遇到事情沉着冷静,不慌张。

(教师板书:遇事冷静)

生:我觉得我们应该像小梅那样机智。她能先让同学看看门外是否有人,再拨打110报警电话。

师(板书:机智):除了110,你还知道哪些紧急电话?

生:120急救电话。

生:119火警电话。

生:122交通事故电话。

师: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几种电话的作用。

(投影出示几种紧急电话的介绍,学生读)

师:日常生活中遇到危险,我们不要慌张,要冷静机智,尽可能争取大人的帮助。条件允许的话,就可以拨打这些紧急电话。现在,请同学们深入“虎口”,看看遇到这些危险,应该怎么办?

(投影出示地震和火灾这两种危险情境)

师:请同学们选择其中的一个情境,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应该怎样应对,待会儿交流演练。

(学生讨论)

师:哪个小组先来展示你们的讨论结果?(学生举手)请第二小组上台,注意先说说怎样做,再演练给大家看。其他同学注意看他们做得怎么样。

生:我们选择的是“上课时发生地震的情境”。这时候应该马上钻到桌子底下或者到墙角处蹲下并且双手护住头部;在第一次震动和第二次震动的中间会有一点时间,要利用这个间隙迅速有序地撤离到操场或其他空旷的地方,并蹲下来。下面我们小组演练给大家看一下。

(学生演练)

师:哪位同学来评价一下?

生:我认为在紧急情况下,他们的行动速度应该更快一些。

生:有位同学笑了,这种情况下不应该笑。

师(对演练者):接受大家的这些建议吗?(学生点头)希望你们真正遇到地震的时候能做得更好!哪个小组来演练下一个情境?

生:我们选择的是“家里发生火灾的情境”。发生火灾时,应该一边自救一边报警。如果火势较大,撤离时最好把被子浸湿披在身上,把毛巾浸湿折叠好捂住口鼻,弯腰或者匍匐撤离火场。

师:你们会报警吗?

生:会,报警时要讲明白起火的原因、地点、火势大小,还应该有人到路口迎接消防车的到来。

师:好的,请演练给大家看。

师:同学们团结合作,用自己的火眼金睛,发现了各种危险;集思广益,想出了一些远离危险的锦囊妙计;冷静机智,实现了虎口脱险。一路走来,同学们收获很大。下面我宣布:同学们胜利闯过了三关!

生:Yeah!

师:下面大家将获得一份礼物(呈现课件)——安全大礼包,它就是国家减灾委专门为中小学生编写的《守护生命十大黄金法则》,请看大屏幕。

(学生拍手跟唱)

三、总结全课,课外延伸

师(结合板书):危险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具有安全意识,遵守规则秩序,遇事冷静机智,就能远离危险。 (面向学生)课余时间,请大家向周围的同学宣传这些安全提示和《守护生命十大黄金法则》,让我们共享安全知识,共同守护生命。

课后反思

新课程标准提倡教师有选择地运用教材,可以对教材进行筛选、调整和重组。本节课,教师注意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从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中提炼教学材料。在教学设计方面,教师巧妙地把教学过程转变成为“安全小卫士”达标闯关活动,寓教于乐,使学生兴趣盎然。利用央视《开学第一课》中的教育资源,既提高了教学实效,也增强了课堂的时代感。

反思教学过程,应该加强“课堂教学向前延伸”的做法,课前让学生从生活周围、书报、杂志、互联网、电视、广播中,了解并搜集各种各样的危险事故和避险事例等相关资料,这样,他们了解的安全知识将更丰富。再者,关于面临危险情境时的逃生演练,从实际效果看,学生“演”的成分较大,没有必要的紧张感,在教学时应该加以强调,课后可以布置、组织全班学生进行专门的演练。

(作者单位:山东青岛即墨市第四实验小学)

4.兰亭集序课堂实录及反思 篇四

师:上课!

生(众):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下。课前我们已经布置预习课文了,我们就直接进入文本吧。今天我们上的是《兰亭集序》(板书题目)。我们已经预习过了,我想知道,“序”在这儿是怎么来解读的。“序”我们学过没有?

生(众):学过。

师:那我们谁能说说看,我们过去学的“序“是什么?说一说我们所知道的关于“序”的知识。

生(王斌):“序”大概说的是古人在写一部书的时候所加的一个“序”,交代这部书主要记载了什么东西。

师:现在有没有这么用的?

生(王斌):现在也有这么用的,比如说前面要写一些……(学生有些答不出来,师提示:交代这本书的写作缘由或主要内容的。)我们学过哪些序?

生(周哲):《送东阳马生序》

师:(拿学生自制的桌牌看刚才回答问题的学生姓名)你这个字我看起来真费周折。(生笑)

《送东阳马生序》的“序”和这个“序”一样不一样?

生(周哲):不一样。那个是记事的,这个是书序。

师:噢,那个是记事的,叫什么?

生(周哲):赠序。

师:好,请坐。同学们,读了这篇文章后,我们觉得是赠序呢,还是书序呢,还是既不是赠序,也不是书序呢?

生:……

师:课前读过吗?

师:那他跟我们学的书序一样吗?

生(周哲):不一样。

师:那他跟《送东阳马生序》一样不一样?

生(周哲):不一样。

师:区别在哪里?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生:……

师:没想过没关系,那我们一起听一下这篇课文的朗读。

(播放《兰亭集序》音视频材料。)

师:我想请大家带着我刚才的问题——它是不是书序,或者它是不是如《送东阳马生序》的赠序,带着个问题,把这篇课文自己朗读一遍。读出声音。

(师视学生阅读情况与个别学生交流,了解学生阅读感受)

师:我们来讨论一下,他像我们所熟悉的书序吗?

生(王斌):我觉得王羲之所写的《兰亭集序》不像我们平常所写的书序。王羲之不只对《兰亭集》中的内容做了简述,还对这次会稽山“修禊事”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加进了自己的感情,总结了一些自己的人生感悟。内容更加深一些。

师:你的这个回答内容已经很丰富了,信息量很大。虽然没有用我们老师平时讲的术语,其实这个就是我想问的。除了文体,在内容表达方面,在写作的方式上,你的回答已经兼顾到这方面的问题了。同学们觉得王斌同学对这篇文章的判断有没有问题?你们觉得这篇《序》像不像一般的“书序”?

生(王斌):不大像。

师:不大像,既像又不像,一般的书序是介绍这部书的成因,这个“序”不仅对《兰亭集》怎么来的做了“叙”(板书:叙),除了这,还写了他的思想感情。(板书:情)那下面就转入我想问的第二个问题。除了叙事,抒情,这篇序文还有没有其它的表达方式?

生(刘高源):这篇序当中他叙事的时候写了景,将作者的感情写到了景中,然后寓情于景。

师:噢,还写了景。同学们赞成不赞成?(生:赞成),那你能不能找一找这篇序中最具代表性的写景的句子?(师板书:景 情)

生(刘高源):在文章的第一段第二行“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师:这是不是写景,同学们?

生(刘高源):是。

师:如果我们想在写景句子中找出最具景物特征的,在原文中可以找出怎样的句子?(引导)就你读的这个句子,我如果让你找两句,让你把整篇当中最能代表当时聚会景象的句子的话,你找哪句?大家可以讨论一下,大家可以找找。你先请坐。

生:(找句子)

师:各人有各人的想法,我们能不能共同商量一下,如果老师要板书一下,最能代表当时聚会气氛的句子的话,我们应该找出怎样句子?

生(郭映彤):我觉得应该是“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师:我首先要表扬你一下,你在发言的时候,自我意识很强——“我觉得”,我希望同学们在发言的时候,都要有这种强烈的自我意识,就是“我觉得”,它体现了你的自信。好,你坐下,其它同学?赞成的,不赞成的?我刚才讲了,我要求的就是如果要找两个短句的话,要怎么找?

生(张鸿程):老师,我觉得应该是“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师:噢,你觉得应该是“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好!

生(徐皓东):我觉得应该是它下面那句“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师:几句了?

生(徐皓东):信可乐也。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刘高源):我觉得还应该补充一句“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然后再加上“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师:你现在已经几句了?

生(刘高源):四句。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还有。

生(黄译加):我认为应该是“素流激湍,映带左右”。

师:好,我想请刚才发言的同学讲一下你选这几句的理由。你先来。

生(黄译加):因为我觉得他们当时坐在兰亭上,那里当时的环境就是那样。

师:那时就那样的环境,那现在这样的环境我们还见得到见不到?见不到了。如果我们见到这样的环境,我们的心情会怎么样,假如我们也到类似这样一个景观的地方去,想找到这样一个景观,如果找不到,我们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生(黄译加):应该是失望吧。

师:找到了呢?

生(黄译加):找到了就开心。

师:找到了就开心,也就是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师:(询问第一生)你为什么找这句?

生(徐皓东):首先这句话的意思是……(师打断)

师:你找的是哪句?

生(徐皓东):“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我觉得这句就是写他们到了兰亭以后,他们通过这些东西开畅胸怀,极尽视听的乐趣,就是他们通过这些景,得到一些感受,我觉得这个是主要的。

师:他们这次的聚会是一件很开心、很温暖的事。请坐。这边这位同学,你说。

生(郭映彤):我觉得这个“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它是对这里景色的高度概括。

师:你觉得是这句,你为什么觉得是这句,它仅仅是写实吗?

生(郭映彤):还有一点表达了个人的心情感。

师:嗯,一切景语皆情语。其实我想告诉大家的是,我很赞同他选的这个句子。为什么?心情、心境,它不一定要通过直抒胸臆的句子,笔下景物就融入了作者情感。后面那位女同学,你说说你的意见。

生(郭映彤):我觉得他前面写景象,他写景的原因就是为了引出他后面那件事儿。

师:后面什么事儿?

生(郭映彤):他们一起去集会、喝酒。一起去“修禊事也”这件事儿。然后由这件事引发他下面那些议论,然后……

师:还有议论,什么议论?

生:……

师:有没有议论,同学们?

生:有。

师:有。(板书:议)

生(郭映彤):就是他议论一些人生的态度。

师:如果让你选最能表达作者人生态度的句子,你选哪句?

生(郭映彤):“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师:你觉得是这句吗?确认吗?

生:……

师:没关系,我们一个个来。我们思维的跳跃性比较大,我是顺着这个同学的思路来的,这个问题我们留着,如果我们确认了它有议论,那么就要确定最能表达作者的观点的应该是哪个句子。我们现在再回到原来的问题上来。这个景致如果要我们概括的话,我们要选哪什么句子?我们把刚才发表的意见集合起来,我们在一起对话,要形成一个共识的话,我们四位同学的发言,我们觉得哪个可成为一个共识,当然,我刚才已经表明了我的态度,你们赞成不赞成我的态度?

生(众):赞成。

师:为什么赞成?因为我是老师?

生(众):(笑)

师:是不是因为我是老师,我赞成这个,你们就赞成这个?

生(众):不是的。

师:那你们为什么也赞成刚才这位同学的观点,如果没有我的观点,你们赞成不赞成?

生:……

师:不敢说。其实这里就牵扯一个写作技法的问题,我们写文章,往往就喜欢抒情,直抒胸臆。是不是所有的直抒胸臆都能把你真挚的感情抒发出来呢?不一定。其实我们的感情是通过文字,通过言语,通过,杜甫的诗有一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不是看到所有的景致,优美的景致,你的心情一定是好的?

生(众):不是的。

师:不是的,因为景致是跟人的心情一致的,所以,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写在这儿。(板书: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师:刚才同学讲了,它(文章)是叙事,叙了件什么事?

生(众):修禊事。

师:修禊事?是什么意思?

生(众):做禊事。

师:可以这么说,但还可以用另外一个句子,就是很简单很直白的一句,在哪里聚会?

生(众):会稽山的兰亭。

师:那是哪个句子?

生(众):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师:那如果要选择,是这句,还是下面那句?

生(一部分):下面那句(修禊事也)。

生(一部分):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师:看标题。

生(众):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师:所以我们阅读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解题,同时要弄清楚作者是如何扣题的,也是我们写作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尤其是古文。古文讲究入题,扣题,这是与我们现代人写文章的一个区别。好,那么,聚会的心情我们已经知道了,(示意板书:“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一句),本来是怎么样啊,很高兴的一件事对不对?

生(众):是。

师:但整个文章读下来是不是很高兴呢?

生(众):不是。

师:为什么说不是?这其实就涉及到我让大家思考的问题了。如果说我们要找出他议论的句子,要找出核心的句子,应该是哪个句子?

生:……

师:没关系,我们再把课文读一遍,是我放录音,还是自己读?

生:自己读。

师:好,大家再读课文。(学生读课文,教师与个别学生交流)

师:有没有找到?

生(徐皓东):我觉得是第三段第二行“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师:如果让你从中选最精确的句子,你选哪一句?你自己再读一遍。(提示:)我们阅读的.时候要抓“关键词”或“中心句”。如果要找关键词、中心句的话,在你读的这么多当中,你选哪个?或者大家替他选择。

生(徐皓东):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师:请坐。

生(梁媛媛):我感觉是第三段最后一句“死生亦大矣”。因为找中心句一般不都在段子的前面或后面吗,这段前面是分着写的,后面是总写。

师:你从行文的结构来说,认为这是一个总结句。请坐。

生(邢乃中):我觉得是第四段“虽事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因为他从前面不高兴了,到后面“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一句有些悲伤的意思,但是他没有一直悲伤下去,因为悲伤到一个点上,痛定思痛,会有一些感悟,所以他思考到这个地方,他思考出一个……他可能拐到一个死胡同里,他只能把这次写的诗记录下来,流传下去,让后世人也和他一起思考,可能会“悟”出一点,他说“每览古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一怀”,也就是说,他和古人一样是有相同的思想情致的,但是并不能揣摩出古人的意思,于是他觉得每个人的思考是不一样的,所以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让后人看一看他们怎么想的,然后“亦将有感于斯文”。

师:看邢乃中同学真厉害,滔滔不绝。三个同学的意见,如果我们要选择一个最准确的,你们选谁的?

生:……

师:有点难度,没关系。在这里我想说,刚才邢乃中同学教给了我们一种阅读的方法。什么方法?其实这种阅读方法,我们老师一定会反复强凋过,是什么方法?

生(孙铭):带着问题去读。

师:邢乃中同学,你是带着问题去读的吗?如果让你来概括一下你的阅读方法,你想给同学什么阅读启示?

生(邢乃中):从文章大意开始,然后顺清脉络,联系上下文。

师:很好,你的阅读敏感性很强。整体把握,寻找文章的脉络,前后勾连——这是一种很重要的阅读方法。我们再回到刚才的问题上,你觉得他的议论最终要表达一种什么意思?

生(邢乃中):我觉得虽然他思考人生何其短,时不我待之类(的问题),但是他到后来,他想通了,虽然他不能活很久很久,但他的文章可以活很久很久,所以他把他的文章留下来,让后人一块去想。

师:就是让后人通过他的文字了解他的心境?

生(邢乃中):嗯,就像他理解他的前人一样。

师:他前人是一种怎样的心境呢,他怎么理解的?

生(邢乃中):他觉得他读文章时是“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以怀”,他觉得他前人也会有一种天地苍凉的感觉。

师:好,请坐。我们到现在好像还不能形成一种共识,那我想问同学们,邢乃宗同学给我们的这种阅读方法我们应该不应该掌握?

生(众):应该。

师:那我们再把这篇课文读一遍。(有同学举手。师:不要急,把课文读一遍之后再来谈)

师:刚才我看两位同学讨论的很热烈,你们谁做代表?

生(王斌):我认为老师的问题依我来看,应该是第四段第一行末“固知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我觉得这一段真实表达了作者的观点。因为在这段中表达了作者否认“把生与死看作同等,把长寿和短寿等同”的观念,特别在第三段“死生亦大矣”表达的是古人的观点,作者在这里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师:他自己什么观点?

生(王斌):并不是生与死是一样的,长寿与短寿是一样。是有差异的。

师:就是说同样的生,同样的死是有区别的,是不是这个意思?

生(徐皓东):我是从第四段与上段末尾来看的,上一段末尾是古人怎么想的,后面是提出自己的观点,再后面是把这篇文章写下来,让后人看。就是说,一个是古人,现代、后人,一个顺叙的结构,里面有他的观点。

师:哪个是他的观点?

生(徐皓东):就是“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师:同学们赞成不赞成?

生(众):赞成。

师:其实,教材上已经给了我们暗示。看教材后面作业的第三题,我要给大家提醒的是我们在阅读教材时,要关注教材本身;文言文尤其要要关注注释;第三个,这些练习题也是我们阅读时要关注的,这些练习题往往提供给我们的是难点与重点。明白吗?

生(众):明白。

师:那我们来看,就整个行文而言,(示意板书内容)作者的情感是不是一致的?

生(众):不是。

师:有什么变化?

生(刘高源):开始时作者看到兰亭周围美丽的景色,感到非常快乐,后来由于快乐到了极点,就产生了一点悲伤,感慨人生为何如此短暂,然后再后来,作者就看破了,看懂了,看透了。

师:看透了什么?

生(刘高源):看透了生死。其实(面对生死)这个问题可以不必那么困扰,可以把自己的思想以文章的方式流传下去,让后人继续思考,只要享受有生之乐就可以。

师:你们同意他的意见吗?

生:……

师:我们先来解决这个问题。这篇文章的情感脉络先是喜,然后是悲,同学说的那个我阅读的时候还真没有想到,他说“看透了”(边说,边板书“喜、悲、透”),我还没有看透,说明这个同学比我厉害。那我们来看看,这个思想情感是否这样发生变化的?

生(众):是。

师:那我想问一个问题:那么多文人骚客、志同道合的人在这里相聚,是一件很开心的事,因为一边喝酒,一边写诗,然后这些诗形成了一个集子,很开心的事。那为什么很开心的事情为什么突然转入了“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的悲痛中了,是“痛”呀,不是一般的“悲”,还有我们同学说的“看透了”,我想知道,为什么开心的事情,一下子变得很悲伤了呢?

生:……

师:(有同学犹豫要不要发言,师提示)抓着话筒。要养成这个习惯(主动发言)啊,我建议同学们,机会是自己抢来的,机会是均等的,我发现我们同学有一个习惯不好——总是把机会让给别人,显得自己姿态高,这不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好,你来说。

生(徐皓东):我的想法是,当作者在赋诗时感到很快乐,他不想错过,所以想把时光保留下来,不想错过这段美好的时光,他就想到生的时候是非常快乐的,但死了就享受不到这种快乐了,所以就把它写下来,就会感到一些悲伤。

师:(疑惑的表情)后面这位同学。

生(邢乃中):我觉得是“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的意思),既然人生有乐趣,我们就要即时享乐,这与“人生得意须尽欢”的意境有些相似,曲水流觞是一件快乐的事,但是乐极会生悲,所以,他在非常快乐的时候就想人生何其短,为什么不把快乐都享尽,然后就从这儿开始悲伤,然后就“仰观宇宙之在,俯察品类之盛”,然后想到又像《赤壁赋》里面“长江东流水”之类……

师:你谈到《赤壁赋》,你为什么想到《赤壁赋》?

生(邢乃中):因为《赤壁赋》里面那个也是“与客曰……客曰……”(学生记不清《赤壁赋》里面的句子》)

师:《赤壁赋》大家学过吗?

生(众):学过。

师:那他里面的行文变化与本文一样吗?

生(邢乃中):有些相似。

师:对,有些相似。我觉得邢乃中同学真了不得,她不仅明白从文章的脉络、前后勾连,她其实又教了我们一招,我们在阅读时,要把过去学过的类似的文章联系起来,这样我们对文章的解读就丰厚了。古人不是说:把书读厚,然后再把它——

生(众):读薄。

师:这也是一种读书的方式。邢乃宗,你有没有说完?

生(邢乃中):没有说完。

师:继续。

生(邢乃中):然后从这儿想到了人生短暂的悲苦,从人生短暂的悲苦又联想到自己,“每览古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就是看到古人的文章,后人又看到他的文章,想到即使他的人生短暂,那他文章的“章生”不会短暂,那他即使……(此处不太会表达)

师:我知道你想表达的是什么,我也有一句古文来表达,就你后面要表达的这个,其实叫“心乖于内,口拙于外”,就是说,内心是明白的,但你不知如何表达,我替你表达一下好不好?就是说,他其实就是这种感受不希望他的后人也如此感伤……,其实这里有的,你先前已经谈了,我其实也想问这么个问题的,我们读一下——“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我想问的问题是——那个方面“合契”?

生(邢乃中):我觉得是“昔人”和他感悟的那个同样的问题。

师:同样的什么问题?

生(邢乃中):人生苦短。

师:对,也就是“死生亦大矣”。还有后面的“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那么这个“昔“是前面的古人,还是我们这帮人?

生(邢乃中):前面的古人。

师:是前面的人,还是王羲之他们这帮人,还是包括王羲之前面的人以及王羲之他们这样的人?

生(邢乃中):王羲之前面的人以及王羲之他们这样的人。

师:赞成不赞成?

生(众):赞成。

师:还有“后人感之,亦将有感于斯文”。他这个逻辑关系是一环一环相当严密的,尽管是散文。邢乃中,你有没有说完?

生(邢乃中):我再说两句,(轻松幽默了一下)平时上课抓不着话筒。

师:(笑)继续。

生(邢乃中):然后从一开始的悲,到后来的伤悲又有点乐,其实他不是悲,他是看透了,然后就是觉得人生短暂又有什么呢,思想流传下去就行了,然后就上升到一种博大的情怀,不像我们一样活在物质里,他上升到了精神层面,认为如是精神是不灭的话,那人的灵魂可以跟精神一样永远流传下去,那就没有什么人生短暂不短暂的事情了。

师:大家赞成不赞成?

生(众):赞成。

师:我觉得你今天的发言,质量高,频率也高。我们给她一点鼓励。

生:(掌声)

师:其实邢乃宗同学提到的《赤壁赋》的作者还有一首词也是这样的,就是《念奴娇-赤壁怀古》,大家能不能把这首诗一起读一下?

生:(找书)

师:没学过?那我们看发的讲义《滕王阁序》,用我们刚才读《兰亭集序》的方法来读它,没有注释,大家放声读,读完后我们体味一下它怎么写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在写作方法上与《兰亭集序》有什么共通之处。我们今天不谈不同之处,只谈共通之处。好,大家放声去读。

师:(了解阅读情况后)其实,这个情况下我们要用“不求甚解”的读书法去读,在时间很短的情况下,人们要用这种方法先整体感知,然后带着我给你的问题“这篇文章与《兰亭集序》有没有相通之处”去读,至于词语理解不理解没有问题。

生:(继续读)

师:有没有读好?

生(王静):我认为相同之处是都是先写景,然后再抒情议论。

师:也是写景、议论、抒情。那它表达的感情变化一样不一样?

生(王静):一样,都是兴尽悲来。

师:好。我其实就是要让大家明白这样一个问题。大家课后还可以读苏轼的《赤壁怀古》、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陆游的《示儿》、李白的《将进酒》,其实这一类的作品,他的脉络、思路、情感变化基本是一样的,这是古代文人共同的生活境遇、特定的文化背景,使我们古代的文化分子缺乏一种安全感——他们动不动就被贬了,动不动就被发配了,“人生得意须尽欢”,失意是常常会发生的,所以他们这种情感的变化也就会在作品中得到反映,我们以后再读这样的作品时,我们就可以找到相通的地方,考试时我们担心不担心?

生(众):不担心。

师:好下课。

生(众):老师再见。

5.《远离危险》课堂实录及反思 篇五

教学目标

初步了解有关防火、防盗、防骗、防触电、防溺水等方面的安全知识;了解自护自救的基本常识;具有初步的安全意识,爱护自己的身体和生命。

教学重难点

培养安全意识,了解自护自救的基本常识。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安全常识。

教师:准备课件、学生安全提示卡。

教学过程

一、出示资料,谈话导入

师:老师请同学们先看一段电视,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视频资料:全国中小学生安全事故统计)

师:看了这一段资料,同学们有什么感受?

生1:这些同学不注意安全。

生2:可能他们缺少安全常识。

生3:他们在安全事故中失去了生命,令人感到伤心、难过。

师:面对这些触目惊心的安全事故,家长们在心痛,老师们在心痛,全社会都在心痛。2008年9月1日,教育部和中央电视台联合主办了《开学第一课》节目,许多关心青少年安全的社会名人发出了这样的呼吁,请看屏幕——(课件出示央视《开学第一课》中彭丽媛、杨利伟等人说“开学第一课——知识守护生命”的画面)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如何用知识来武装自己,远离危险,守护生命。(板书课题)

二、模拟闯关,学习体验

师:根据上级教育部门的要求,学校少先队大队委在同学们当中开展了“安全小卫士”达标活动,这节课咱们就设置为达标活动的一部分。大家共要闯过三道关口(课件出示三道关口),成功过关后可以得到一份“安全大礼包”。下面咱们就开始闯关,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第一关“火眼金睛”:搜寻身边的危险

(课件揭示第一关任务)

师:请大家利用自己的“火眼金睛”,仔细看看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危险的事情。

生:同学们课间嬉戏打闹,如果没有把握分寸,就有可能摔伤。

生:在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会被挤倒、踩伤。

生:节日里在草垛旁燃放鞭炮、烟花可能引起火灾。

生:家用电器使用不当,可能造成人身伤害。

生:天黑后一个人在外玩耍,可能遇上歹徒。

生:星期天私自到水库洗澡,可能被淹死。

师:同学们的“火眼金睛”真是厉害!下面我宣布:第一关闻关成功!

第二关“锦囊妙计”:探究如何远离危险

(课件揭示第二关任务)

师:那么怎样才能避免这些危险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选择家庭、学校、社会某一方面,根据课前搜集到的安全知识,想出锦囊妙计,制作一张“安全提示卡”。

(教师讲解注意事项后,在钢琴乐曲的伴奏中,学生分组制作“安全提示卡”)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展示你们的安全提示卡?

生1:我们制作的是“家庭安全提示卡”:一是在家里不要用湿手碰电源,以免触电;二是在家里不要玩火;三是打雷时不要看电视;四是不要把身子探出窗外跟楼下人说话或从事其他活动;五是生病时不能乱吃药,以免中毒。师:其他小组对他们的安全提示有没有质疑或者补充建议?

生:我补充一点,不要随便给陌生人开门,避免上当受骗。

师:这个同学补充得很好,请第一小组把这点建议写到你们的提示卡里,好吗?

(学生现场补写,写完后交给老师)

师(把写有“安全警示台”的纸卡贴在黑板左上角):下面,我们再把这张凝聚大家智慧的安全提示卡贴到安全警示台上。哪个小组接着来展示?

生2:我们制作的是“社会安全提示卡”,一是走路要走人行道,没有人行道时要靠右边行走;二是过马路要走斑马线,没有斑马线的地方要先左右看看有没有来往车辆;三是外出游泳时要有大人陪同,不要去深水区,游泳时要做好准备活动,在水中时间不要太长,以防疲劳;四是外出坐车要乘坐符合规定的车辆,不要把头伸出窗外;五是下雨时不要在大树下面避雨,避免雷击:六是外出放风筝时要远离电线,以免触电。

师:像刚才同学们所说的走路要走人行道等,都是常见的生活规则。也就是说:要远离危险,我们就要遵守规则和秩序。(教师板书:遵守规则秩序)

生3:我们制作的是“学校安全提示卡”,一是要团结,不能打架;二是不能带刀具等危险物品;三是在走廊上不能跑跳,避免磕倒;四是上下楼梯要守秩序,不能拥挤,不能跨台阶往下跳;五是在宿舍里,不能在床上蹦跳;六是上科学课做实验,使用化学物品时要听清楚老师的要求,按照规定去做。

师:我们的“安全警示台”内容已经很丰富了,课后希望大家走近警示台,学习这些安全提示,用知识来帮助自己远离危险!下面老师宣布:第二关闯关成功!

第三关“虎口脱险”:遇到危险怎么办

(课件揭示第三关任务)

师:生活是复杂的,尽管我们想出了一些远离危险的办法,可是有时候因为一些天灾人祸,危险还是会悄悄地来到我们的身边,这时候怎么办呢?请大家看一段电视,边看边想:我们应该向主人公学习什么?

(播放视频录像:《小梅智擒歹徒》)

生:小梅很勇敢。

生:学习小梅遇到事情沉着冷静,不慌张。

(教师板书:遇事冷静)

生:我觉得我们应该像小梅那样机智。她能先让同学看看门外是否有人,再拨打110报警电话。

师(板书:机智):除了110,你还知道哪些紧急电话?

生:120急救电话。

生:119火警电话。

生:122交通事故电话。

师: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几种电话的作用。

(投影出示几种紧急电话的介绍,学生读)

师:日常生活中遇到危险,我们不要慌张,要冷静机智,尽可能争取大人的帮助。条件允许的话,就可以拨打这些紧急电话。现在,请同学们深入“虎口”,看看遇到这些危险,应该怎么办?

(投影出示地震和火灾这两种危险情境)

师:请同学们选择其中的一个情境,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应该怎样应对,待会儿交流演练。

(学生讨论)

师:哪个小组先来展示你们的讨论结果?(学生举手)请第二小组上台,注意先说说怎样做,再演练给大家看。其他同学注意看他们做得怎么样。

生:我们选择的是“上课时发生地震的情境”。这时候应该马上钻到桌子底下或者到墙角处蹲下并且双手护住头部;在第一次震动和第二次震动的中间会有一点时间,要利用这个间隙迅速有序地撤离到操场或其他空旷的地方,并蹲下来。下面我们小组演练给大家看一下。

(学生演练)

师:哪位同学来评价一下?

生:我认为在紧急情况下,他们的行动速度应该更快一些。

生:有位同学笑了,这种情况下不应该笑。

师(对演练者):接受大家的这些建议吗?(学生点头)希望你们真正遇到地震的时候能做得更好!哪个小组来演练下一个情境?

生:我们选择的是“家里发生火灾的情境”。发生火灾时,应该一边自救一边报警。如果火势较大,撤离时最好

把被子浸湿披在身上,把毛巾浸湿折叠好捂住口鼻,弯腰或者匍匐撤离火场。

师:你们会报警吗?

生:会,报警时要讲明白起火的原因、地点、火势大小,还应该有人到路口迎接消防车的到来。

师:好的,请演练给大家看。

师:同学们团结合作,用自己的火眼金睛,发现了各种危险;集思广益,想出了一些远离危险的锦囊妙计;冷静机智,实现了虎口脱险。一路走来,同学们收获很大。下面我宣布:同学们胜利闯过了三关!

生:Yeah!

师:下面大家将获得一份礼物(呈现课件)——安全大礼包,它就是国家减灾委专门为中小学生编写的《守护生命十大黄金法则》,请看大屏幕。

(学生拍手跟唱)

三、总结全课,课外延伸

师(结合板书):危险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具有安全意识,遵守规则秩序,遇事冷静机智,就能远离危险。(面向学生)课余时间,请大家向周围的同学宣传这些安全提示和《守护生命十大黄金法则》,让我们共享安全知识,共同守护生命。

课后反思

新课程标准提倡教师有选择地运用教材,可以对教材进行筛选、调整和重组。本节课,教师注意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从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中提炼教学材料。在教学设计方面,教师巧妙地把教学过程转变成为“安全小卫士”达标闯关活动,寓教于乐,使学生兴趣盎然。利用央视《开学第一课》中的教育资源,既提高了教学实效,也增强了课堂的时代感。

6.《珍惜学习机会》课堂实录及反思 篇六

——《珍惜学习机会》课堂实录及反思

教学内容: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二框《珍惜学习机会》。所用班级:济水一中八年级 课时:一课时 授课类型:新授课

授课、实录整理、反思:马德生 教学目标:

1.了解受教育权被侵犯时要采取的合法途径。

2、懂得珍惜学习机会,增强履行受教育义务的自觉性。3.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设计思路:

【《珍惜学习机会》是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二框的内容。我的设计思路主要是通过教学内容活动化和教学活动内容化以帮助学生了解维护受教育权的途径,增强履行受教育义务的自觉性。同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课堂实录与反思:

课前与个别学生交流:(现在学到哪一课了?平时老师是怎么上课的?我们学校开展的“五星班级”活动,我们班评出“五星”了吗?)

反思:

【这个交流很及时。这个我应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这是一个教师应变能力的体现,也是基本素质的体现。但我没有做到。】

一、开场白:

师:大家什么时候接到来这里(指安排的授课教室)上课的通知? 众生:刚刚接到。

师:大家从教室来到这里的路上都在想些什么? 众生:谁给我们上课?讲哪一课?

师:大家现在明白谁上课了吧?感觉如何? 众生:恩。有点帅。

反思:【我来上课前对自己的有意“包装”初见成效。】 师:大家想知道我的女儿怎么评价我吗? 众生:想知道。

师:我的女儿评价我是长满小痘痘的大帅哥。

已上课:35秒(注:提前上课1分钟,没有计时。实为1分35秒)反思:【这些对话内容虽然能走进学生内心,但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是多余,用一词来形容:废话!这些对话对于极其宝贵的课堂时间来说是极大的浪费!】

师:刚才大家有人问今天上什么?大家猜猜? 众生:上政治。师:上政治哪一课呢? 众生:无形的财产。

反思:【学生认为我会接着他们老师讲的内容继续讲。这样的猜测在情理之中,但这样的发问却无任何意义。只能增加学生的失落感。】

师:大家猜的对吗? 众生:不知道。

师:可以再猜,能猜的到吗? 众生:维护消费者权益。

师:下面我们翻开书的目录来看一下。(学生打开书)书的目录里总共有几课?你最喜欢哪一课呢?

众生:十课。第七课、第九课、第十课、„„

师:看来这节课老师很难满足大家的愿望了。每个同学都想听其中的一课,老师只能讲其中的一课。那么也许这节课不能满足每位同学的需要(此处先说成需望,口误后立即改为需要),但希望这节课能够给你带来收获。

已上课:1分35秒(实际2分35秒)反思:

【以上内容与设计初衷有严重的违背,因此与学生谈话再次成为废话。设计这个对话的初衷是:学生在猜本节课内容时要说“不知道”,让他们猜时他们要说“猜不着”,接着我结合丘吉尔成功秘诀——“决不放弃”来告诉学生:无论干什么事都不要轻言放弃。以此,我想对学生进行信心教育,以体现思品 的德育功能。现在看来,其实也完全没有必要设计此环节。这种预设的思维方式极其不恰当。我完全把学生的思维捆绑在自己身上,需要学生像木偶一样跟着自己走。】

师:那么这节课是什么呢?我先来大家讲个故事。大家想听吗? 众生:想。

反思:【这样的提问和回答没有任何意义。】

师:讲《多捡些“鹅卵石”上路》。讲故事中我把“鹅卵石”三个字写在黑板上。这个故事你想到了什么?我们现在每个同学就像年青人一样,(此处重复:就像正在路上走的青年),我们需要什么呢?

生:知识。

师:知识(重复)。那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课文的,大家来看。大家猜到哪一课了吗?

生:第八课。

师:第八课(重复)。对吗? 生:第六课。

师;第六课。哪一框? 生:第二框《珍惜学习机会》

已上课:4分53秒(实际5分53秒)反思:

【开场白的设计初衷有两个:一是为了拉近师生关系,活跃一下课堂氛围;二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体现思想品德德育功能的同时,为上好这节课做铺垫。但在让学生猜本节课教学内容,却出现了差错:学生说的有条有理。这一下打乱我的设计。然而我却没有处理好。因此,当进行完开场白时,上课已经七分钟。这反映我课前准备不够充分,更重要的是反映在处理课堂偶发事件时还不够机智。不够灵活机智还表现在:我讲“鹅卵石”故事时,有学生已经说出了故事,我应停下来让学生来讲。学生会的我不需要再讲,应锻炼机会让给学生。我心目中的学生主体意识必须加强。】

再设计:

【开场白:直接从故事导入新课,多余的内容全部删除。】

二、讲授新课:

(一)由课题导入

一起说的同时,我板书课题:珍惜学习机会。

师:我们看到这个题目,大家有什么想法呢?(教师重复两遍)师挑选学生回答。生1: 生2: 生3:

都是围绕珍惜今天的学习机会,好好学习,将来为国家做贡献来回答。我对回答的学生及时给予肯定。

师:大家都能认识学习的重要性,珍惜今天的学习机会。从这个题目(指课题)中能提出哪些问题呢?(学生举手回答)

生:列举有:侵犯受教育的表现;怎样珍惜学习机会;怎样履行受教育的义务;怎么样来维护自己的受教育权。(学生每说一个,我重复一遍)

师:大家还有问题吗? 生:没有人回答。

师:世间问题有很多很多,我们提问题的方法有几种? 生:三种。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我在课题处板书三种提问方式。已上课:7分40秒(实际8分40秒)反思:

【分析课题,一方面是加深对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另一方面是想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这也为后面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做铺垫。这是从学习方法方面进行的,也是本节课中比较满意的一点。“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重复”成为本环节中比较突出的现象。我不断进行重复,表面是在强调,其实反映了自己的教学基本功不够扎实和对学生的不放心。】

再设计:

【及时提示学生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方法进行学习】

(二)学生带着问题预习

师:下面我们来看课本。这一框中有几页内容?多长时间能看完呢?

生:有五页,需要五分钟。

师:我不相信大家需要这么长时间。下面我们用五分钟时间带着两个问题开始预习。第一个问题是这一框中你最感兴趣的问题是什么;第二个问题是这一框中你想弄明白的问题是什么。下面开始

反思:

【这两个问题应如何区别呢?从学生的回答来看,学生几乎没有区别开。其实这两个问题的区别我也没有仔细想过。现在看来,这种设问是不正确的,也造成了学生思维的混乱。】

学生带着两个问题预习。我把这两个问题写在黑板上。然后巡视学生预习情况。我询问了倒数第二排的一名同学,是否明白我刚才的问题。【反思:也许是借班上课的缘故,我还是有点不放心学生。】

已上课:13分06秒(实际14分06秒)反思:

【我的废话太多。课堂语言对有限的课堂时间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今后我必须锤炼自己的课堂语言。其实这体现的是教师的基本素质,也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和学习效率。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中所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

(三)问题交流和展示

(5分钟以后,提示:预习完的同学请举手示意。)师:预习完的请把黑板上的问题写在自己的书上。反思:

【我的表述有错误,给学生也带来了错误的思维。结果学生把黑板上我板书的两个问题(即:最感兴趣的问题;最想弄清楚的问题)写了下来。我的本意是让学生把自己找到的两个问题内容写下来,以便学生交流时有针对性。发现学生出现错误时没有及时改正。此处用了两分多钟,用时较长。教师准确的表述是多么重要!机智处理课堂中的偶发事件又何尝不是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这就是的教育魅力所在,这就是教育的艺术。它并不完全在我们的预设之中,而在预设与生成中。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地变动。”】

师:下面,以小组为单位,把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和最想弄明白的问题交流一下,先在组内解决自己的疑问。然后评选出每一组中最感兴趣的问题和最想弄明白的问题。每组出一名代表,把自己小组的两个问题提出来。

我在每一个小组中巡回指导,了解情况。当我巡回一遍时,已经用时五分钟。反思:【在指导过程中我发现前面的错误并没有影响学生的讨论。我深入每一小组,就是想把这个错误降到最代。看来只是我表述错误而已。】

师:请每一组出一名代表说出自己小组的两个问题。你的问题说出来后让其他组的同学帮助解答,解答不出来的回答我们共同解答。

已上课:26分03秒(实际27分03秒)反思:

【“你的问题说出来后让其他组的同学帮助解答,解答不出来的回答我们共同解答”,这句话我只是在课堂上提了出来,却没有去落实。这成为了一句空话。其实这一解决问题的环节因没有去落实而变得形同虚设。要么不说,要么说了就要去落实!课堂就应如此。】

【按照小组顺序,学生边说,我边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板书,学生共提出了九个问题。这时,我才发现我原先在黑板上板书的两个问题离得太近,给板书带来了不便。这一点也说明我备课比较仓促,尤其是在板书设计方面。】

【学生列出了很多问题,我没有及时告诉学生找出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来解决。这是学习方法论问题。当遇到很多问题又不可能一一解决时,必须找到最关键且最重要的问题。这是一次给学生传授“渔”的好时机,我浪费掉了!】

(四)创设情境,角色扮演,共同解决问题

师:我们提出的问题基本集中在以上九个方面。(我指着黑板上的板书说)这些问题是大家提出来的,大家提出的问题大家来解决。下面我们看书中本框最前面的一个情境:小梅与爸爸的故事。我们先分组(每组基本在十名同学左右),第一组称为小梅的爸爸组,第二组称为小梅组,第三组称为小梅的老师组,第四组称为小梅的同学组,第五组称为社会组。下面我们开始,根据各小组扮演的角色,讨论如何帮助小梅。首先我们请小梅的爸爸组和小梅组各出一名同学把这个故事情境再现一下。给这两组的同学一分钟准备时间,其他组同学把自己的角色再看一下。

再设计:【先让学生列举学校周围侵犯我们受教育权的现象。选取其中一个典型现象进行分组探讨。】

反思:【过渡有点差强人意,太勉强。这样的分组有点创意。】

1、角色扮演:

三分钟后,扮演爸爸和小梅的两名同学上台表演。已上课:31分40秒(实际32分40秒)反思:

【这个环节设计让学生准备一分钟,但实际上给了三分钟的时间。当我发现一分钟学生无法完成准备任务时,我进行了及时调整。但学生准备的还是不够充分。看完录相课后,我想:让其他组在讨论的同时,他们准备如何表演。总得感觉是学生素质较好,大胆、积极,敢于表现自己。这一点出乎我的意料。我最担心在借班上课时学生不愿上台表演。成功的角色分组和扮演是这节课比较满意的一个地方。】

2、献计献策:

师:刚才两位同学表演的非常好,我们鼓励一下。按照我们刚才分的组,分别按照自己的角色讨论如何帮帮小梅,看一看哪一组讨论出来的帮助小梅的方法最多。给大家三分钟时间。

学生激烈讨论,我在每一个小组里询问他们解决问题的情况。并告诉每组同学挑选一名代表站起来回答问题,一定要说清自己是小梅的哪一组。(反思:再次出现只提出要求没有落实。这会给学生造成错觉,长期的话会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

已上课:35分40秒(实际36分40秒)

反思:【学生讨论的异常激烈。这种表面上的轰轰烈烈、热热闹闹遮盖了课堂设计上的一些缺陷,但却是假象!课后细想:假如学生上课不为所动,这节课会怎么样?我不敢去想。】

3、锦囊妙计展示 三分钟后。

师:每一组出一名代表。按小梅的爸爸组,小梅的老师组,小梅的同学组,小梅的社会组,小梅组的顺序进行汇报。

已上课:39分43秒(实际40分43秒)

反思:【学生小组汇报顺序出现了问题。按逻辑顺序,应该最后让小梅的爸爸组发言。因为当他们听到以上各组的发言时,他们再发言合乎情理。问题也

恰好出在这儿,一开始小梅的爸爸组首先发言,结果不知道说什么。这是教学设计的又一次失误!】

(五)照应开头,结束

师:刚才大家都帮助了小梅。其实我们身边也有类似现象。作为同龄人,我们应伸出援助之手,去帮助像小梅这样的同学,目的就是希望我们每位同学像开头故事中所说的一样多捡些“鹅卵石”上路。珍惜今天的机会,为明天创造财富。

已上课:40分12秒(实际41分12秒)反思:

【听到铃声时,还有一些教学设计没有进行(如知识有无用辩论赛;评选班中“学习之星”谈心得),我仓促结束了本节课。虽然照应了开头,但课上得很勉强。因此,上完课,自己连连摇头。】

总述:

当我抽到《珍惜学习机会》这一框时,我几乎晕倒了。“怕什么来什么”。因为我从来没有进行过八年级思想品德内容的教学,虽然事先也有准备,但还是不充分。更重要的是这次是借班上课,对学情完全不了解。还有一点出乎我的意料,学生早已学过这一框,没有了新意,可还得把这一框上成新授课。并且这一点是我在要上课时才知道的。

这一节失败的地方有三点:一是开场白的设计几乎无效,因为这些设计与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没有任何关联,白白浪费了一节课中五分之一的时间;二是课堂教学环节设计远离学生生活,远离社会生活实际,有一种隔靴搔痒的之感,不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三是课堂板书不太条理,没有突出教学内容和环节。

如果非要找一点成功之处的话,那就是课堂上学生的情境表演和解决问题环节,虽然情境不贴近学生,但让学生在情境中解决问题比较满意。还有一点就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可能是学生学过的内容,这些问题无论从提出还是解决都显得比较容易。

这一节课我总的感觉是无病呻吟。按说《珍惜学习机会》这一框是最接近学生生活的,学生也最容易有话题可谈。可是我在设计时却偏离了学生的生活。课堂上虽有灵光一闪(如学生上课的教室外面正处繁华地段,车声、人声吵杂),但却没有抓住;学生虽有最感兴趣的话题(如部分家长认为知识无用不让孩子上学;家中有钱不愿让孩子上学等),却没有引入课堂让学生探讨。当课堂远

离了生活,课堂就会变得浮躁。我深深体会到陶行知所说的“生活即教育”的魅力所在。课堂上学生的表现非常令我满意,可是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的课堂上学生完全成了我的道具。学生的表演都是完全按照我的设计一步步在进行,至于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有无价值和意义,学生毫不关心。我总得感觉:师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是那么矫揉造作,是那么苍白无力。至此,我再次体会到思想品德课中学生知、行的脱节是多么可怕。从课堂的生命力方面来说,这是一节无病呻吟的课堂!从课堂的实效方面来说,这是一节无效课堂!

教学环节再设计:

第一步:用“鹅卵石”故事导入新课。(约3三分钟)

第二步:找一找学校附近侵害我们受教育权现象。找其中一个典型现象,通过不同角色扮演寻找解决途径。(意图:了解维权途径。是本节课的重点)(约15分钟左右)

第三步:结合当今一些社会现象(如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家中有花不完的钱,上不上学无所谓),辨一辨:正方——知识创造财富;反方:知识无用。(意图:从辩论中明白只有珍惜今天的学习机会,才会在明天创造更多的财富,才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本节课的难点。)(约10分钟)

第四步:结合学校开展的“争五星班级,做文明学生”活动,评选出班中的“学习之星”,并让他谈谈自己的学习心得和学习方法。(意图:用身边的榜样教育学生我们要像她一样珍惜学习机会。)(约10分钟)

第五步:一句话谈收获。听歌《我的未来不是梦》。(约2分钟)板书再设计:

珍惜学习机会

一、听故事,谈感悟——鹅卵石

二、找一找,议一议——侵犯受教育权,维护受教育权

三、辩一辩——知识创造财富,珍惜学习机会

四、评一评——力量来自身边的榜样

7.兰亭集序课堂实录及反思 篇七

1.研读文本。“百数表”是在学生认识100以内数的数数、读数、写数和数的大小比较的基础上出现的,也是教材中第一次把100以内的数全部展示在学生面前。由于数多,直接观察,学生不易发现其中蕴含的规律,因此需要对百数表进行解构,让学生在解构和建构中,不断深化丰富对100以内数的认识。

2.抓核心词。如何让学生建立清晰的百以内数的顺序的表象,在探索百数表的规律中加深理解数的意义呢?我抓了3个关键词:局部、发现、整体。

3.提大问题。以往“做个百数表”的教学中,大多数教师把目标定位在认识百数表、发现并描述其规律上。然而我们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现况,依据学情来制作百数表,引导学生从局部到整体形成数的顺序的清晰表象,发现并理解数的顺序及其中的规律,最终用这种整体的表象巩固充实现阶段数的概念的学习。

(1)如何填写百数表?

(2)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3)你会运用你的发现吗?

【课堂回顾】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玩游戏,好吗?在玩游戏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个朋友,看!这是一个表格,你知道什么是行和列吗?(手势表示)

生:行就是横着看,列就是竖着看。(边做边说)

师:这是个10行10列的表格。今天,我们就在这个表格里和数字宝宝们玩游戏,做个百数表(板书),准备好了吗?

【分析】游戏引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为主动。表格的先引入,再次认识行与列,建立了学生与新知识之间的关系,悄无声息地为后续的学习作了铺垫。

二、游戏开始,初步感悟

师:数字宝宝们想在这个表格里安家,看,谁的动作快!你知道第一行里还能住哪些数字宝宝吗?为什么?

生:2、4、6、8、10,它们是按1~10的顺序排列的。

师:再看,又住进来一些数字宝宝了。接下来会是谁呢?

生:51、61、71、81、91。

师:又有一队有意思的数字宝宝住进来了,快看!

生:哦,两个数字相同。

师:能说得准确点吗?两个数字相同是什么意思?

生:它们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字都相同。

师:这些数字宝宝是怎样在这里安家的?有感觉了吗?

师:好,不着急分享,请带着这样的思考,继续找你们的感觉,并完成课本中的百数表。

【分析】课本中的百数表,只给予斜着经过中心的两行数列,大部分学生比较难发现其中的奥妙。数在排列中会出现很多规律,有些规律是交叉进行的,学生在面对这么多的信息时,难以找到角度思考问题。教师重制百数表,引导学生先局部认识百数表,通过这些局部的认识,学生有了感觉,但教师不急于揭示,而是引起学生关注,静待花开。同时,学生自主发现奥秘,更能促进学习的自然发生。

三、游戏升级,发现规律

1. 给定第一行与第一列的数,猜34应在哪个格子。

师:刚才的游戏都太简单了,现在游戏升级,你知道34住在哪个格子里吗?

生:从31开始数,就知道34在哪了。

师:你怎么知道从31开始数呢?

生:它们的十位都是3,在同一行。

师:你们听懂了吗?也就是说数的位置跟数位有点关系,是吗?

师:那我要找十位数字是8的数在哪找呢?十位是5的呢?

师:看来数的位置和十位有关系,那个位呢?

生:老师,我发现了也可以看个位,34和4在同一列。

师:确定?在你的百数表里找找看。你现在有什么想法了吗?

生:要看它在哪,可以看十位或者个位再去找。

生:十位上的数字相同的数在同一行,个位上的数字相同的在同一列。

师:哇,多棒的发现!你们都有这样的感觉吗?现在有2个数字宝宝在争辩,需要我们帮忙。47和74都想住这里,你觉得谁对?

师:虽然这两个数都有数字4和7,但数位不一样,一个4代表4个十,一个代表4个一,所以给数找位置的时候要看清楚个位和十位,不同数位的意义是不一样的。

师:你能说出几个数,让它们能站成笔直的一队吗?

师:多棒的思考呀!这是横着站成一队了。还有谁可以继续超越?

【分析】在游戏的促动下,强化学生对行与列中所蕴含的规律的感觉,让孩子们继续沉浸在自己的感觉里,领悟慢的孩子在大家的启发下也能慢慢找到自己的感觉。

2. 隐藏第一行与第一列的数,找23和45的位置。

师:游戏再次升级,你能找到23和45的位置吗?(2人小组合作)

生:我是先找到21和41,然后再找23和45的。

生:我可以找3和5,然后往下数就能找到23和45了。

师:真棒,学以致用!还有其他的想法吗?

生:23个位和十位的数字都比34少1,所以23应该在这。(在PPT上指出)

师:能明白这个同学的意思吗?

生:2比3少1,就在上面,3比4少1,在左边,就在这里了。(边说边比划)

生:有顺序的,按1、2、3……9排列的。

师:每一个数都有它固定的行与列,通过行与列的关系,我们也可以帮数字宝宝找它们的位置。

【分析】没有了显性的位置标志,学生就“被迫”去寻找另外的参照物。通过行与列的关系,就可以找到位置了,初步感知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对某些学生来说,隐藏的数还是会在脑海里呈现,此时百数表已在学生的头脑初步建构了。

3. 描述规律(把百数表完成地展示出来)。

师:观察这个百数表,你能用自己的话把表中有趣的排列规律描述出来吗?(静观3分钟,给予学生整理的时间)

【分析】在此学生的发现会有很多,尽管孩子语言不精准,不全面,但这都是孩子们自己感受得来的,要给予学生充分表达的时间,把自己的感觉总结描述出来。

4. 解构百数表。

师:百数表里藏着很多秘密,你会运用你找到的规律吗?(完成课本的想一想,填一填)

【分析】从局部到整体再到局部,加深学生对数的顺序的理解,最终使百数表在学生头脑中呈现完整表象,使之成为百以内数的学习工具。百数表中不仅存在数与数之间的顺序关系,还有数与数的运算关系,而数与数的关系和规律是摸不着的,我们要创造性地利用百数表,给学生提供多角度、多模型的思考,让学生慢慢地有感觉,在感觉中发现、总结,这样学生就自主地建立了百数表的整体表象,强化感受数的概念。

四、层次练习,深化巩固

1. 在填好的百数表上涂一涂,看一看,和同伴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1)把个位上的数是“0”的涂上绿色;

(2)把个位上的数是“7”的涂上蓝色;

(3)把个位和十位上的数相同的涂上黄色;

(4)把个位上的数比十位上的数少1的涂上红色。

2. 填一填,说一说。

(3)小于50的数在哪边?大于60的呢?

3. 在百数表上找一找。

(1)在第6行第5列的数是?

(2)78在第几行和第几列?

五、全课总结,完善提升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百数表是我们学习的一个好工具,它里面蕴藏了好多的秘密,非常有意思,你能根据今天的学习,回家做一个百数表吗?

师:期待看到你们精心设计的百数表,今天我们的课就上到这,下课。

【教学反思】

百数表突出了数的定位、数行列之间的对应关系,同时也渗透两维坐标思想。

1. 重制百数表,给予学生做题的感觉。

教师用书将此课的学习目标定位为:(1)通过填写百数表,进一步体会100以内数的排列顺序,以及100以内数的大小;(2)探究百数表中隐含的规律,提高探究的乐趣,发展推理能力。

2. 使百数表成为突破百以内数概念学习的有效工具。

最后的回归能使学生巩固和扩展现阶段数的概念,使百数表成为学生的学习工具。

3. 在探索规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8.兰亭集序课堂实录及反思 篇八

培养自信和勇于克服困难的勇气;会寻找生活中的榜样,并努力向榜样学习;掌握向各种困难挑战的方法。

活动准备

教师:教学课件、神秘礼物、重物袋、字典;

学生:课前设计的“自我成长激励卡”,彩笔,课前回忆、归纳生活中曾经遇到的困难,想一想自己是怎样解决这些困难的。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生活中的困难

师:哟!坏了!刚才有位老师请我把这袋东西(手指重物袋)挪一下位置。你看,光顾着跟同学们聊天,把这事给忘了。哎,这位同学,麻烦你帮老师把这袋东西挪过来,好不好?谢谢啊。

(学生上前搬,但没有搬动)

师:搬不动,这可怎么办!要不我就做一回说话不算数的人,不管它了,好不好?

生:不好。

师:你看,老师遇到了麻烦。同学们,帮老师想想办法吧!

(小组讨论:如何帮助老师解决困难)

师:哪位同学帮老师想出了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生:一个人搬不动,可以多找几个人。

教师:哟,这个同学了不得,他懂得团结众人的力量!你看啊,今天现场有这么多同学,你能不能帮老师找几个同学试一试?

生:好。

(学生现场找几位同学上台,一起搬动重物)

师:还是集体的力量大,真的搬起来了。好,就放到这里。这位同学发挥自己的智慧,靠大家的力量帮老师顺利地解决了这个困难,真不简单,谢谢了。其他同学还有什么好方法吗?

生:打开袋子,把里面的东西一件件拿出来分开搬。

师:这位同学真会想办法。不用麻烦太多的人就轻松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真聪明!

2.学习上的困难

师:同学们帮老师解决了生活中的一个麻烦,老师为了表示感谢,准备送同学们几份小礼物。(边说边将手放入口袋)想知道是什么吗?(出示课件)这段文字中就有介绍,自己先读一读。

师:谁来介绍介绍是什么礼物?

生:同学们,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嗯……(学生遇到了不认识的字)

师:怎么了,孩子?

生:这个字我不认识。

师:这个同学遇到不认识的字了,这可怎么办呢?要不,咱们小组内再商量商量办法?(生小组讨论)

师:谁想到了好的办法?

生:可以查字典。

师:是个不错的办法,借助工具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我这里正好有一本字典,你来查一查,好不好?

(生动手查字典)

师:除了查字典,你还有其他好办法吗?

生:可以问问大人。

师:你看,今天咱们现场来了这么多有学问的老师,你去找一位你认为最有学问的,寻求他的帮助,好不好?(生有些胆怯,犹豫不前)别怕,小男子汉,大胆去。(学生鼓起勇气准备前去)老师给一点个人的建议,根据老师的经验,戴眼镜的和头发有点白的老师最有学问了。(台下教师微笑致意)回来后悄悄把答案告诉我啊。

(生很快问完,返回台上)

师:解决了吗?

生:解决了。

师:来,悄悄地告诉我这个字念什么?

(生将嘴巴凑到教师耳旁说出了答案)

师:好,我知道了。放心啊,我替你保密。(教师与学生携手面向全体同学)这个同学遇到困难,没有害怕,而是积极动脑筋想办法,通过寻求老师的帮助顺利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了不起,老师把这个礼物送给你。

师:咱们来看看查字典的同学。解决了吗?

生(学生焦急地说):没有。

师:怎么了?

生:试了好几种查字方法都查不到。

师:那,同学们帮他想想办法吧。

生:我们还可以寻求台下老师的帮助。

师:对,你也可以去寻求老师的帮助。(生走下台寻求老师帮助,解决后回到台上)

师:解决了吗?

生:解决了。

师:这个字念什么?

生:……

师:真不简单!这位同学查字典的时候再次遇到了困难,他没有气馁,而是开动脑筋想办法,最终也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老师把这个礼物也送给你。

师:那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活动,谁能告诉我,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

生:不要害怕,要勇敢。

生:还要积极动脑筋、想办法。

(二)回归生活,讨论交流

师:刚才是老师和同学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小困难。那么你们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困难?大家先回忆回忆,在小组说说后,待会儿咱们一起来交流。

(学生组内回忆生活中遇到过的困难)

生:放学回家忘带钥匙了。

生:写作业时遇到不会做的题。

生:学骑自行车总摔跤。

……

师:看来,同学们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还真不少。面对困难,我们又该如何解决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任意选择其中的一个困难,商量商量解决的办法。

(学生分组讨论)

师:同学们在小组中说得都非常好。哪个小组先来说一说你们选择的是哪一种难题,想出了什么解决办法?

第一小组代表:如果回家忘了带钥匙,我们可以在家门口等一会儿,因为爸爸妈妈一会儿就会回家。

师:等着多无聊,咱们可以去找爸爸妈妈呀。

生:不行。

师:怎么不行呢?

生:下班时间路上车多人多,很危险。

生:还有,这时候爸爸妈妈说不定就在回家路上,如果我们去找他们,说不定会走岔了,这样就更耽误事情了。

师:这两个同学考虑得可真细致,在家门口等是个办法。哪些同学也遇到了这样的困难,又是怎么解决的呢?

生:可以寻求别人的帮助。

师:寻求任何人的帮助都可以吗?

生:不是,要找我们比较熟悉的人,或者在熟悉的邻居或同学家等。

师(小结):这就告诉我们,生活中常常会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寻求其他人的帮助。

师:其他小组的同学还遇到了哪些困难?

第二小组代表:遇到不会做的题,我们先要仔细思考。

师:寻求家长和老师的帮助不是更容易吗?

生:不能一遇到难题就去找别人帮助,要自己先动脑。因为这些题老师肯定讲过,或者已经教给我们方法了,只要我们回忆回忆,再动动脑就能做出来。

师:看来,生活中你一定是一个独立性很强、让父母省心的好孩子。

第三小组代表:学骑自行车容易摔倒,是因为没掌握好平衡技术。我们可以先观察别人是怎样骑的,然后自己再多练习。

师:你真是个善于观察的孩子!可是,练习很多次就意味着会摔倒很多次啊,你不怕吗?

生:怕,但为了学会一定要不怕摔。

师:诚实地说“怕”,也是一种勇敢。老师佩服你。

师:同学们,这两组同学靠自己的努力战胜了困难,真是了不起!这就告诉我们,生活中自己努努力就能解决的困难,一定要自己解决。

(三)学习榜样,提升认识

师:同学们面对困难时的勇气和智慧让老师很是佩服,你们给老师做了一个好榜样!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战胜困难的榜样。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出示桑兰图片)同学们认识她吧?

生:认识,桑兰。

师:谁能简单介绍一下?(指名发言)

师:同学们说说,桑兰遇到的困难多不多?

生:多!

师:大不大?

生:大!

师:那面对这么多、这么大的困难,桑兰又是怎么做的呢?同学们想不想看一看?

(播放“选择微笑的桑兰”录像)

师:录像看完了,能不能说说你的感受?

生:桑兰姐姐顽强面对困难的精神真让人感动。

生:桑兰真了不起,遇到了那么大的困难,都站不起来了,还那么要强,坚持上了大学。

……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桑兰面对困难的勇气和自信确实让我们感动。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像桑兰这样的人。

(课件出示邰丽华、霍金的照片,教师配乐简单讲述霍金、邰丽华的故事)

(四)设计名言,自我激励

师:这些人都是因为把困难踩在了脚底下,才最终走向了成功。老师要送给同学们一句话。(课件出示: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毛泽东)

师:同学们手里有没有类似激励自己战胜困难的话?如果有,请动笔写在“自我成长激励卡”中,并挂在你的床头,遇到困难时就可以给自己加加油了。

(在《勇敢的游牧人》音乐中,学生写“自我成长激励卡”)

(五)全课总结,正确面对

师:这节课上,我们认识了困难,并亲手解决了不少困难。但是生活中有些困难是我们目前无法解决的,相信同学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积累,一定会成功解决。也相信同学们在挑战一个又一个困难之后一定会成为生活的强者!再见!

反思

王学涛老师执教的《遇到困难怎么办》一课,既源于儿童生活,又高于儿童生活,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老师在课始就创设了“搬重物遇到困难”的生活情境,指导学生对“面对困难的态度”发表自己的观点,是坚持,还是放弃?这样的设计,拉近了教科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距离,更易于学生接受,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在“遇到困难时的做法”这一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克服困难的事例,从中体验到克服困难的快乐,增强了自信心。当学生说出在困难面前曾退缩的事例时,教师帮助学生树立知难而进的勇气和决心。这样的教学处理,由于贴近儿童生活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设计树立榜样、学习榜样这一环节上,教师活用教材,引进课外资源补充教学内容,通过千手观音、霍金、桑兰三个榜样事例让学生进一步知道以后应该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克服困难,指导了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使教学内容得到了拓展。

课的最后,老师让学生写下面对困难的态度,以激励自己,并设计了“自我成长激励卡”。这样,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一步帮助学生树立克服困难,争当小勇士的信心,体现了新课程“引导生活和发展生活”的理念。

(作者单位:山东济南市市中区南上山街小学

上一篇:部编一年级语文下册《春夏秋冬》教案下一篇:煤矿矿领导值班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