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生军训与学校素质教育(共11篇)
1.浅谈中学生军训与学校素质教育 篇一
大学生军训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作为学校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军训教育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素质方面发挥着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军训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共产主义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有利于学生学习军事高科技知识,增强国防观念,开阔视野,改善知识结构、活跃思维方式;有利于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作风,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有利于学生组织性、纪律性的提高和身体素质的增强,从而为将来建设祖国、保卫祖国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另一方面,当今社会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的素质教育日益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界重视的课题,在此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一系列积极的研究成果。
一. 军训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思想观念
当今大学生正处于世纪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虽然思想政治素质有一定的发展,但总的来说,社会生活经验还不够丰富,思想还不够成熟,可塑性比较强。因此,要求大学生不断地学习政治理论知识,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在军训中学生可以接受到爱国主义教育,通过我党我军为人民解放浴血奋战的光辉历史和光荣传统,以及不畏牺牲的革命精神,树立学生的爱国主义热忱和民族自豪感,坚定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和决心。
二,拓宽大学生的知识面
军训有利于拓宽大学生的知识面,对提高智力素质是一个补充。
民族高校的大部分新生都来自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相当多的人还来自边疆地区。当地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很多学生从未参加过军训,在军事理论和军事技能方面还是一片空白。军训的核心就是军事教育,其主要形式是开设军事理论课和进行军事训练。开展这一教育,对学生的智育,特别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具有其独到的作用。通过军事知识的传授,能有效地增加学生的知识容量,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同时对增长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也有很大帮助。因此,军训教育是把书本知识和实践能力紧密结合的教育,对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增长知识才干、提高智力素质等,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军训可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坚强的意志
当代大学生基本都是家庭的独生子女,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日益富裕,在呵护与称赞声中长大的他们,缺少生活的磨练,身体状况和心里承受能力普遍较差,军事训练正式通过艰苦复杂的环境条件下,依靠个人的毅力完场训练,从而有效地培养他们百折不挠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畏艰难的精神。再紧张严肃和艰苦的军训中,学员们必须忍受酷暑炎热或刮风下雨,同时还要从过去的相互指责相互抱怨转变为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相互鼓励,相互扶持,心理素质和意志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公共管理学院11-12班
20111147 陈杰
2.浅谈中学生军训与学校素质教育 篇二
1 通过体育教学让学生全面发展
积极推进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实现科教兴国, 迎接21世纪挑战, 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 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提倡素质教育, 发展素质教育, 是新新课改教学的基本要求, 也是新时期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 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实现和谐社会的需要。教会学生做人、求善、养德, 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优秀品质和创新精神, 是当前育人的主要目标。通过体育教学, 同样可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1.1 通过体育教学, 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好思想。
体育课上教师要求体质好的学生帮助体质差的学生完成教学任务, 教育学生在课堂上做好人好事, 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解决问题, 并教育学生树立见义勇为、敢于同坏人坏事做斗争的思想, 培养学生为他人服务的意愿和行为, 使学生从小养成一种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
1.2 通过体育教学, 培养学生善良正直的品格。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尊师敬长, 爱护体弱者。教育学生做事公正, 为人和善, 言行一致, 文明礼貌, 不损人利已, 不投机取巧, 爱护公物。培养学生做新时期合格的接班人。
1.3 通过体育教学,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体育教学靠师生的合作, 靠学生之间的合作, 只有一个团结合作温暖的集体, 才有凝聚人心, 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要教育学生关心集体, 热爱集体, 为集体争荣誉, 教会同学之间的相互交往, 尊重人, 理解人, 关于与同学友好相处。让学生明白, 只有生活在好的合作集体中, 才能创造出优异成绩。
1.4 通过体育教学, 培养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
体育课的学习很苦很累, 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必须具备不怕困难, 勇往直前的品质。教学中教育学生对应做的事自己要坚持不懈, 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 教育学生对败挫折有一定的承受力, 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顽强拼搏的优良作风。
1.5 通过体育教学, 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体育教学重要的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通过都老师的讲解与示范, 教会学生锻炼身体的方法手段,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自我教育能力, 让学生逐步达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目的。利用节、假日组织运动会, 班级间的单项比赛, 课内单元小结中简化规则的教学比赛, 小竞赛等。使他们在竞争中发现和完善自我意识,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满足他们正常的表现欲。
1.6 通过体育教学,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在体育教学中, 让学生设计准备活动内容, 编排徒手操, 设计场地, 制做体育器材等。都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 而学生的创造性活动往往要靠教师的启发与引导, 所以教师的教学方法、手段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很重要。
1.7 通过体育教学, 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
田径教学的起跑练习能培养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 篮球的投篮命中率能培养学生的准确能力, 排球的扣球能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 体操动作能培养学生的时空感觉和运动感觉等等。所以, 学生的智能水平通过体育教学能不断得到提高和发展。通过身体心理素质的培养。可以促进学生的正常生长发育, 提高身体活动机能, 养成卫生习惯, 培养学生脑体结合、综合适用脑力和体力的能力, 把学生的心理素质调控在最佳状态。
1.8 通过体育教学, 培养学生健身锻炼, 为终身进行体育锻炼打好基础。
体育教学中有很多动作能伴随人的一生进行活动:田径中的中长跑项目。球类运动的篮球、排球、乒乓球。武术、气功等都可以进行健身活动。通过讲授正确的动作技术和科学健身方法, 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通过体育动作的学习和经常性的活动, 促进学生身体正常生长发育, 增强体质, 提高各项身体素质, 练就一身强壮的身体, 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学会自我保护, 提高自理自控能力, 适应时代的发展。
1.9 通过体育教学,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组织教学比赛、游戏活动及考试、达标、运动会等活动, 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及心理的稳定性和适应性。并向学生讲述健康人的心理标准,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使学生经常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1.1 0通过体育教学, 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艺术才能。体育教学不仅要讲授动作技术, 而且还要教会学生在动作技术学习中去体会美、创造美、鉴赏美, 要求学生每一个动作都要保持动作美、姿态美、体型美。把美蕴藏在动作之中, 培养学生具有审美意识, 让学生亲身体验动作美与表现美的深刻含义。通过选修体育课的方法, 可以满足学生的要求, 发挥学生的特长, 培养学生的艺术才能, 从而使学生领悟和品出所喜爱项目的艺术内涵, 从中发挥艺术才能和特长。
1.1 1通过体育教学, 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和动技能。体育教学的学习过程实现了学生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有机结合, 而且往往体力劳动大于脑力劳动。通过体育锻炼使身体强壮有力, 为以后从事各项工作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且能使学生明白劳动付出的越多。取得的成绩就越大这一道理, 所以通过体育学能培养学生的劳动素质。学习体育动作要有吃苦耐劳精神, 要经得起反复磨练。而一项劳动技能的掌握, 同样也需要多次实践的过程, 进而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劳动, 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 同时让学生在劳动中磨炼意志, 得到锻炼, 提高对劳动技能的认识和理解, 从而培养敬业爱岗的思想。培养学生热爱本职工作, 敬业爱岗。
2 让美育体现在体育教学中
美在运动中, 运动中的美可以感召人, 教育人。体育教学是复杂的教学认知系统, 他不仅注重学生的形体活动, 而且还讲究内在的精神、意识与形体、动作的密切配合, 从以体育道德和理论为指导内容的各个训练环节中受到相应的教育。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培养中小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 让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并且有创造美的能力。体育与美育都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且密切相关。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做到语言美、行为美, 并给学生营造优美的教学氛围, 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 让学生在掌握技能、增强体质的同时, 在运动中陶冶情操, 优化品质, 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3 在教学中体现体态语言美
身教重于言教。体育教育是一种通过身体活动而进行的教育, 体育教学蕴含着身教的内容, 体育教师是身教教育的直接贯彻者。体态语言是人的身势语或手势语, 它属于非语言信息, 是体育教育的“语言”因素。体态语言美是人的身体的动作姿势或姿态的一种美好表达, 它反映着人的思想情感、知识品位、道德修养、聪明智慧、性格等方面的境界, 可以说, 这种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直接的或理想的形象显现, 与人的精神品质息息相关。其表现形式渚如面部表情、举止、身段表情、体魄、仪表、动作神态等等。人们通过对这些形象表现的判断、欣赏和感知而产生情感或情绪上的体验, 并从中得到审美愉悦和享受, 就是体态语言的美感。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这种美, 不仅能使学生得到美的感受和陶冶, 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态语言审美观点和审美标准, 激发学生对塑造优美体态语言的执着追求和力量。因此, 体育教师体态语言美的实质, 从体态形象上看, 主要是指健康匀称的体魄、优美的姿态、高雅得体的举止、意韵洒脱的神情、大方的仪表以及敏捷、熟练、协调和优美的演示性操作等;从伦理内涵上看, 体态语言表达真与善, 即反映正面精神品质的道德情操、文化品位、坚毅的性格、豁达的胸境和坚强的意志品质等。
3.1 体态语言最显著的特点是形象感强
庄重而稳健的举止、潇洒而有魅力的风度、健美的身体、亲善友好的表情、传情表意的眼神等都是这种美的具体表现形式。体态语言美跟人的所有美一样, 也是劳动创造的, 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美由心裁”人的体态语言美的教育与影响具有社会价值, 它的广泛影响力和持久性的魅力早已被世人所肯定。人类最早的教育是从体育教育开始的, 体育教育的身体活动特点, 决定了体态语言在体育中的地位和价值。史前儿童可以从他们父母那里得到体育教育, 如男孩模仿他父辈投枪或投掷石块宋猎取野兽或抵御外来侵袭, 这种父传子的教育模式, 就是人类初期接受体育教育最基本的形式。儿童们不仅以模仿为手段, 学会了父辈的基本技能知识, 而且, 最主要的是他们从中受到了父辈们那种诸如情感的、意志品质的、道德修养的和文化习俗的等方面的影响和感染, 其中包含着体态语言美的熏陶。可见, 体态教育不仅历史久远, 而且, 它与体育息息相关。人是劳动的产物, 人的体态语言也是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 劳动不仅完善和巩固了那些有益于自身健康和协调发展的体态语言形象, 而且, 更重要的是把人的身体美与心灵美和艺术美有机地统一起来了。
3.2 心灵美与人的健康美、形体美和动作美密切相关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 格罗康等人早就主张心灵美与身体美的和谐一致是最美的境界。因此, 和谐美是美育的核心灵魂, 是体育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所以, 体育教师以体态语言形象来完美地体现心灵美也是一种美的境界。端正的姿势、高雅的姿态、优美的举止、得体大方的仪表显示出一个人的精神面貌。体育教师的体态语言所产生的美感, 必须要以其健壮匀称的体格为前提在此前提下, 赋于教师体态语一定的精神内涵, 那样, 才能使体育教师的体态语言更丰满, 更具有审美价值。
3.3 树立美好的体态语言形象是激励人们追求美、探索美的力量源泉
体育教师的一举一动、一姿一态, 潜藏着一定的教育作用和审美意义。为人师表、身先士卒、以身作则是对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 例如, 在冬季教学中, 教师不畏严寒、精神抖擞, 表现出自信、乐观、泰然自若的体态面貌、仍然以高质量、严要求地完成各种动作示范与演示, 由此不仅给学生留下了美好的体态印象, 而且, 又鼓舞了士气, 增强了学生的练习信心和勇气。如果身在其中的教师, 精神委顿, 动作敷衍、马虎, 甚至瑟缩着身体将两手插于裤袋中, 这种体态印象留给学生的是怕冷, 是懦弱, 根本就无美可言。因此,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 要时刻注意体态语言所带来的好坏结果、美丑结果, 把美的体态语言传授给学生。
3.4 体育教师通过美的体态语言来感染学生的心灵是体育教育的特点
以身体的活动来“寓教于乐”, 通过直接、生动、鲜明的体态语言美来激荡人的情感和产生感情共鸣。可以说, 体育教育不是靠说理, 而是靠实实在在的练, 靠具体的体态形象感染人、打动人, 特别是那种意境高远的体态语言, 更容易令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美的享受及陶冶。
“判天地之美, 析万物之理”的胸襟和痴迷, 是每一位教师都应具备的风范。正确地掌握与运用体态语言知识是一种崇高的精神活动, 其结果, 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 都是一种较好的精神调节剂, 还能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3.5 体育教师在学生面前具有一定的威望和影响力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高雅的谈吐举止及优美体态形象, 始终是学生竭力效仿和尊崇的榜样, 尤其是教师的艺术涵养更能激起学生对艺术美的追求。体态语言美也具有艺术美的特性。因此, 体育教师体态语言的艺术表现与精湛的体育技艺的结合, 必然使之闪耀相互辉映的光芒。例如, 在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教育上, 教师以艺术的手法, 以马拉松运动员在运动中特有的神态、表情等为例, 向学生讲述运动员在极点状态下, 是如何克服极点, 战胜困难, 取得最终胜利的事迹。可以说, 体育教师通过栩栩如生的体态表达, 既增加了艺术感染力, 又定能增强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体育教师在教学中, 以其体态语言形象, 艺术地再现运动员为国争光而努力拼搏的情景, 是一种较好的教育形式, 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时也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虽然体态语言形象具有一定的艺术魅力及感染力, 但表达必须自然、优美、和谐, 具有社会内容, 真正体现出人的一种健康的、积极的、奋发的精神面貌。对于那种标新立异、追求感官刺激、缺乏涵养的人体艺术展示, 我们应从根本上加以制止和杜绝。所以, 提高体育教师体态语言的艺术表现力, 可以拓宽创造体育教育艺术美的境地, 形成鲜明的个性和完美的形象, 给人以体态语言美的感受。
可见, 体育教师的体态语言美的潜在影响力是非常大的。在教师与学生相互关系的原动力中, 教师是主要的动力因素, 只要教师有所举动, 自然就会引起学生的效仿。例如, 教师的腿或放在裤袋中的手在漫不经心的颠动, 眼神左顾右盼等, 都会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效仿, 有些效仿是在不由自主中进行的。这种没有说出来的神态举止和“追随领袖”的模仿效应, 是由教师特殊地位所决定的。因此, 合理、巧妙、优美、艺术的运用体态语言, 则显得至关重要。
课堂上需要宽松、和谐的气氛, 教师和蔼可亲的面容, 富有温暖感的举动以及优美自然的教态等, 都是促成这种气氛的调色板。那种表情呆滞、生硬、态度蛮横、无理, 以及动作粗俗、散漫、随便, 会给学生带来消极影响, 从而破坏气氛的和谐。由此我们说体育教师的体态语教育同样融汇着“心育”和“体育”两大方面。通过体育教师体态语言美, 给学生以身心影响, 从而更加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欣赏和塑造欲望, 最终使学生德、智、体、美得到全面发展。
3.浅谈中学生军训与学校素质教育 篇三
关键词:大学生;军训;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 (2011) 23-0233-0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出:“要深入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高等学校开展军训教育活动,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的需要,是为国防和军队建设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后备兵员的战略措施。在军训期间通过各种方式开展一系列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充分发挥大学生军训的全面育人功能,是高等学校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
一、当前军训工作的现状
当前,大学生军训按照团、营、连、排的级别设置,具有严明的纪律、严格的制度和严密的组织,严格的军事化训练和教育,强化了大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和历史责任感,加强了大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磨练了大学生的意志,加快了大学生的心理调适过程,促进了大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基本达到了军训的目标,初步实现了军训的思想政治教育职能。但毋容讳言,当前大学生军训中也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需要加以改进。
1、对军训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
根据我国《宪法》、《兵役法》规定,军训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履行服兵役义务,接受国防教育的基本形式。因此,长期以来,在军训过程中,过于强调军事训练,而相对放松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忽视军训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造成军训教育达不到预期效果。
2、规章制度不完善
自1985 年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开展军训工作以来,为了保障军训工作的顺利进行,各高校都制定了一些规章制度。但都是由各校各自为政,虽各有特色,但也有诸多不完善之处,导致高校军训工作长期以来面临机构薄弱、费用紧张、器材无法落实和教官不到位等现象。这些情况致使军训工作无法按质量完成,军训的思想政治教育职能不能充分发挥。
3、内容简单,形式单一
大部分高校为了学生安全,节省时间,没有按照学生军训工作要点来完成任务,而是直接将内容简单化,军训变成了简单的站军姿,练口号,走正步,呆板形式化的队列训练和汇报表演。这样的军训很难达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4、针对性不强
部分学校大学生军训变成了应付完成任务,并没有进行针对性训练。目前“90 后”大学生成为高校新生力量,占据相当大比重,所呈现出来的生理、心理特点被忽视,还一直沿用“70后”、“80 后大”学生军训的内容和形式,激起部分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抵触情绪,军训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无法达到。
二、军训具有鲜明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属性
1、文化载体
军训期间,同龄教官全天候、零距离地接触大学生,参训官兵对工作满腔热忱,对同学严格要求,为大学生树立了榜样,使学生了解军队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了解军人的苦乐观、价值观。教官现身说教,用身边官兵的典型事例教育学生,在训练、活动中敞开心扉,充分交流,使同学情、战友爱得到激发,思想境界得到升华,体会到象牙塔外另一种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感悟到了军人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爱国奉献、勇敢顽强、坚忍不拔的品质,真正体验到了什么是军人的自豪,也理解了军人的伟大内涵。
2、活动载体
军训作为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相结合,具有目的明确、组织严密、规范合理的特点,军训教育方式的丰富性、多样性与特殊性,使学生在学习和掌握军事理论和军事技能的同时,更开拓了眼界,扩大了知识面,培养了创新能力。通过军训,大学生了解军队,了解国防,了解国际军事形势,认识了国防建设的重要性,激发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增强了大学生的忧患意识。学生对照革命前辈的英雄业绩,深知当前的安宁和幸福来之不易,进而懂得珍惜时间,努力学习,使大学生把爱国情感转化为刻苦学习的动力,形成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的爱国主义教育。
三、军训具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
1、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最高境界是人的全面发展。军训期间,大学生接受的不仅是国防知识、军事理论和军事技能的培养,他们还受到爱国主义和理想信念的教育,受到军人高尚品德和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精神的熏陶。通过军训,不但可以磨练大学生的意志,增强大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培养大学生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情感和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的精神,还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和道德品质,促进大学生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
2、激发大学生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
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始终是在对教育内容与所感知的现实环境的比照中来决定自己的接受态度的,军训中军营崇高精神文化的高度凝练,部队教育环境与教育内容的高度一致性,客观现实与理论说教的和谐统一,使得大学生对军营文化产生强烈的价值认同感和情感参与。通过军训,学生的思想受到洗礼,进一步认清了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和肩负的历史重担,提升了爱祖国、爱人民的思想情感,增强了抵制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的侵蚀,树立了把个人前途和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积极为国家的强盛作贡献的责任意识。同时,解放军的优良作风和品质,对大学生自觉养成诚实守信、勤劳敬业、尊敬师长、维护公共秩序的良好品质和抵制不良社会风气等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军训促进大学生端正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也进一步坚定了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信念。
3、培养大学生集体主义情感
军训,作为大学生活的第一课,使大学生一入校门即进军营,迅速融入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大集体中。军营紧张有序的生活促使大学生们在短期内迅速适应集体生活,从不习惯到以此为乐,从陌生到互相关心、鼓励。军训期间开展的各项竞赛活动,可以有效地激发大学生的进取心和集体荣誉感,使大学生主动地关心集体、热爱集体、珍惜集体荣誉,树立起团结协作意识。
4、训练了意志品质
大学生处于从中学时代对父母家庭的半依赖走向基本独立的时期,特别是来自独生子女家庭的大学生,从小缺少艰苦环境的锻炼,吃苦耐劳、抗挫能力、艰苦奋斗的品质较为缺失,而军训严格的要求、严格的训练、严明的纪律,则无异于学生意志品质形成的“磨砺器”,锤炼学生意志品质的“八卦炉”。集中军训一般安排在9~10月份恶劣天气进行,具有时间紧、内容多、强度大、要求高的特点,大学生要在烈日炎炎或风雨交加的天气下,每天长达8~10个小时的严格训练,对大学生来说既是一种挑战,更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紧张、严肃、严格的训练,不仅使学生的体质得到锻炼,更有利于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磨练自己,树立正确的苦乐观,从而逐渐形成百折不挠的意志、坚忍不拔的毅力和不畏艰难的精神。他们在这个过程失去的只是懦弱、娇气、稚嫩,获得的是坚强、勇敢以及吃苦耐劳、挑战自我的品质。军训带给大学生的是意志品质的磨练和挑战困难勇气的锻造,也增强了大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更有利于激发他们为祖国、为人民而奋斗不息、勇往直前的信心和决心。
5、增强大学生组织纪律性
军训是提高大学生组织纪律性的最佳课堂。军训,强调集中统一、整齐划一,强调雷厉风行、令行禁止。起床出操训练、熄灯就寝,要求统一行动,不允许拖沓掉队、我行我素;穿衣着装、整理内务,讲究整齐划一,不允许随随便便、杂乱无章。军训可以使大学生真正了解“铁”的纪律的内涵,从动作拖拉、自由散漫的学生,变成一切行动听指挥,遵守纪律、令行禁止的战士。
四、军训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1、军训有利于健全大学生心理素质
大学生的心理教育与辅导,是当前高校教育工作中一个很受重视的课题,也是影响大学生现实生活与未来成长的一个重要方面。当代大学生在文化知识方面有着明显高于以往大学生的优势,但却面临着在复杂社会生活环境条件下,如何有效调整个人心理,有效适应周围环境,健康地学习和生活这一严峻课题的考验。许多大学生由于心理素质不佳而影响学习与发展, 直至影响身体健康等。这充分说明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必要性。作为学校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军训对此功能独到,不可小视。
2、军训强化了大学生的自立意识
大学生从生活上的自理到学习中的自主,首先涉及的就是自立意识的确定。军训中部队那种正确的政治方向、紧张有序的生活作风、整齐划一的内务管理、团结向上的精神风貌,给学生以良好的感染和训练,激发了大学生努力向上、自理生存的意欲,增强了学生的自立能力。
3、军训增强了大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每一个健康的人必须具备的基本心理素质,也是每一个成功者所必须具备的。军训中教官的坚定、严格、认真、勇敢、热情,不仅使大学生们学到了基本的知识技能,掌握了基本的军事技术,而且帮助和培养了大学生们的自信心,使他们充满自信地迎接训练与学习中的各种挑战,勇于克服训练与生活中的困难,能够以饱满的热情、坚定的信心和军人勇往直前的气概面对现实生活,并为未来的奋斗准备了最好的心理助跑条件。
4、军训有利于增强大学生身体素质
军事技能训练具有很强的体能和运动技能的锻炼功能,集中军训不仅能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军事技能,而且有利于学生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促进身体的发展。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大学生圆满完成学业、投身祖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现在的大学生,有一部分身体本来就弱,加之不注意锻炼,极大地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工作,特别是经过“黑色七月”的学子们,军训一开始就有不少人被抬下“火线”。“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军训正是填补了这个空缺,在军训的摸爬滚打中,学生的身体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赢得了“革命的本钱”。
综上所述,军训蕴藏着巨大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搞好军训,让军训为育人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是高校军训组织者的重大责任。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
[2]熊静.大学生军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5).
[3]叶龙春.浅谈大学生军训在现代综合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4).
[4]胡允达.军训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浅谈[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3).
4.高中学校国防教育及军训情况汇报 篇四
我校2014学年高一新生军训工作自2014年8月24日至28日在我校校内操场进行。我校的学生军训工作,在军训部队的协助、学校领导重视、学生处周密安排及学校各处室通力协助下,形成了职责分明,相互配合的保障体系。按照《2013学年*******高一军训计划》的规定及要求,坚持严格要求,严格施训,同学们学到了基本的军事知识,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军事技能,加强了纪律性,树立了集体主义思想,增强了国防观念。
一、基本情况
每学年开学前,我校就组织全体高一新生进行学生军事训练。以《2014年******高一军训计划》为依据,以提高同学们的国防观念、纪律观念、集体主义观念,培养吃苦耐劳的作风为目的,按照《军训计划》的要求,科学施训。参加军训全体新生在这短短的5天时间内接受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训练,学习一些基本的军事常识,观看军事录相,了解一些国防常识和我校的学生管理制度合集,即学校发给学生人手一本的《学生礼仪常规手册》。军训最后一天,在校体育场举行学生军训汇演。
二、主要特点
1、领导重视,周密计划
为高质量的完成新生军训任务,切实提高同学们的综合素质,学校领导非常重视,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军训领导小组,负责军训的统筹工作,将学生按部队编制变成营、连和排。部队和学校领导分别兼任营级相关职务;年级分管领导、年级组长部队教官担任连级职务;各班主任及教官担任排级职务;各任课教师分配到各排配合管理。军训前,学校还要专门召开全体班主任参加的军训工作专题会议,对学生军训作具体部署安排。会后,各个班级分别召开班会逐项落实,确保军训不出问题。事先的充分准备,为军训工作的圆满完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 1 页
共 3 页 军训期间,学校领导与部队首长高度重视,多次深入训练场检查、指导军训工作;分管领导、班主任顶着炎炎烈日在训练场协助教官抓好训练。在每天的具体组织上,学校领导和部队首长都把一天所需的训练内容等协调好,明确分工,周密计划,严密组织,确保军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2、严格训练,保证质量
为保证军训质量,我校的学生军训工作,要求做到四严:
一是严格教官的选拔。我校学生军训的教官,都是经过部队领导严格筛选的,他们业务能力强、政治素质好、工作作风过硬。
二是严格教官的示教。从教官的自身形象、教学等每个环节,从严要求,严格把关。
三是严格时间的安排。根据训练科目的安排,军训开始前,就按照劳逸结合,军事训练与国防教育、国家安全教育、室内与室外相结合等原则排好了军训时间安排表。军训期间,严格按照军训时间安排表的要求开展训练。
四是严把质量关。为确保军训质量,严把质量关,军训中,根据学生领会动作要领的强弱,采取分层次训练和帮扶相结合的方式,做到全体学生都能按要求圆满完成训练。并针对军训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讲解,从而保证了军训任务保质保量的完成。
3、训管结合,培养作风
为培养军训学生的纪律观念,军训首日晚由校长室和学生处组织召开高一学生军训大会,要求学生在整个军训期间,严格按照军训的有关规定,严格管理、严格要求、严格训练,确保了军训期间安全稳定。具体做法如下:
一是注重抓纪律的落实和作风培养。军训期间,严格对军训学生实行军事化管理,实施正规化部队管理手段,通过抓队列、抓作风,增强他们的组织纪律观念,培养他们 “一切行动听指挥”的作风。
第 2 页
共 3 页 二是严格时间安排。从军训的第一天开始,不管是在训练中还是在休息期间,都严格要求,做到准时出操、准时训练、准时休息、准时收操。
三是规范内务秩序。组织全体军训学生进行内务卫生训练,进行内务评比,使同学们的内务正规有序。
4、保障到位,扎实有效
强有力的保障是圆满完成军训任务的重要一环。为了让军训人员精力充沛,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军训中去,我们严格组织军训的后勤保障:一是各保障人员每天做到开水、凉茶供应及时,认真负责;二是准备了充足的润喉药品,并派出校医驻点到训练场,随时做好医疗服务保障;三是食堂总务后勤人员严格按军训要求负责学生的用餐及浴室工作。总之,军训期间的各项保障到位,保证了军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其他形式的国防教育:由于*******,军校之间建立了十分友好和谐的关系。每年,部队都会派出官兵协助我校进行新生的军训工作。使军民建立了细水长流的鱼水情。2014年9月16日,在全国第十三个国防教育日来临之际,我校请部队官兵对学生进行了主题为“勿忘国耻,强我国防” 国防宣传教育活动。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校刊在学生中广泛开展学习宣传国防教育工作,利用“12.4”全国普法日,在全校范围内组织了大规模地宣传《国防教育法》系列活动,组织广大师生参观了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撰写国防教育征文,通过国旗下讲话,教育全体学生牢记历史,勿忘国耻,树立国防忧患意识。各中队也利用墙报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宣传,普及国防军事知识,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国防观念,激发热爱国防、关心国防的光荣感和使命感。
三、主要收获
通过军训和其他形式的国防教育,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国防意识,增强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同学们普遍增强了体质,磨练了意志,培养了良好作风;逐步培养了同学们如何面对困难,如何用坚忍不拔的意志克服困难;培养了团结协作精
第 3 页
共 3 页 神,形成了良好纪律观念。通过军训,我们还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了解和情感的沟通,较快地形成了一种积极向上的良好班风和班级凝聚力。
我校的高一新生军训工作,使同学们经受了一次严格的考验,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终生受益的精神财富,达到了培养吃苦耐劳的高尚品质、纪律严明的工作作风的目的。5天的军训全校井然有序,严格按计划行事,没有出现因军训而发生的安全问题。当然,我校的学生军训工作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我们将以更加昂扬的斗志,饱满的激情,加大工作力度,严格工作程序,使我校的学生军训工作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第 4 页
5.沭阳银河学校双拥及学生军训总结 篇五
2012双拥及学生军训工作总结
双拥工作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我校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以军训引路,国防育人,为指导思想,积极开展双拥及军训工作,将此项工作列入学校工作计划,把双拥及军训工作贯彻落实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将工作做得尽量扎实,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是双拥工作良性开展的强有力的保证。
关心支持国防和部队建设,做好双拥工作是学校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切入口,学校将此项工作与其他教育教学工作一起部署,成立健全有力的双拥领导小组,以校长为组长,党总支、分管校长、政教处、团委、年级组、教研组等部门齐心协力,负责学校此项工作有序地开展。为了使双拥工作做到经常化、持久化。
二、认真组织高一新生军事训练教学,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目标。
军事训练是每届新生的必修内容,是学校实施国防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我校始终把国防教育当作每个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学校严格按照教育主管部门要求,对学生军事训练将学生军事训练纳入学生社会实践课程中进行。因此,学校规定在校学习期间,每个学生都必须参加军事训练;必须具备基本的军事知识和军事技能;高中学生的内务管理,实行半军事化,由生活部和班主任负责对各项工作开展定期检查与考核,其结果将作为学生操行评定的一项重要依据。1.严格执行军训计划。为使军训活动真正收到成效,在军训前,我校根据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军训计划,确定以队列、内务整理为教学重点,以国际军事冲突热点问题、高技术战争和军事高技术武器等知识作为军事常识,通过示范、讲座、演示等形式进行介绍。在军训中,按照讲解、示范、训练、会操四步教学法,既突出重点,又有效地利用时间,使学生在严肃紧张而又丰富多彩的军训生活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2.抓好军训的过程管理。新生的军事训练是学校始业教育的重要契机,每一个环节都不能疏忽。在军训中,我们重点抓好“学、训、考、感、评”五个环节。“学”——《学生手册》、《国防知识》、《队列条令》、《纪律条令》等;“训”——按照军训计划重点对学生进行队伍训练和内务整理训练;“考”——每期军训我们都要对参训学生进行认真考核,尤其是严格考勤制度。参训学生的考勤由教官和班主任负责,并将学生军训期间的表现作为品德评定和评优的一个重要条件;感——把参加军训期间的感想、思想感触一日记的形式写出来,对优秀日记予以张贴,供同学学习赏析;“评”——军训期间,严格考勤制度,采取每天一评,军训结束总评,评出“军训优秀标兵”并给予表彰。
3.讲究方法,提高实效。为切实提高军训的质量,我们在训练方法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做好骨干培训工作,为全面开展军训打下基础。以便实行以点带面,相互学习。二是采取分练与合练相结合。以分练为主,解决单位动作要领,然后才会使全排合练有坚实的基础。;三是开展经常化的评比活动。如每天班之间进行评比、寝室内务评比等。军训结束前进行大会操评比等。
规范的军事训练不但提高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国防意识,而且军训教官们的吃苦耐劳、艰苦朴素、严明的组织纪律观念等优良品格对在校学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军训期间严格的寝室内务卫生训练,使我校住校生寝室管理达准军事化,并成为我校管理工作的一大亮点。
三、营建良好氛围,开展丰富活动,将双拥工作引向深入。(1)学校不断开展一系列国防教育活动,在校内形成良好氛围。如军训成绩优秀的学生组成校国旗队,每周一举行升(降)国旗仪式。清明节团委组织学生去烈士陵园祭扫。
(2)重视学科渗透,重视学科教师在国防教育方面作用,政史地语数等学科结合国防教育素材,抓好渗透,让学生感受到知识在国防发展中所发挥的力量,与体育课,体育活动结合,抓好国防体育,增强学生体魄。
总之,由于领导重视,目标明确,措施到位,活动丰富,确确实实地营造起了双拥工作的良好氛围,也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今后将更加努力,在工作观念、措施、方法上始终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力争今后将我校的双拥工作做得更出色、更令人满意。
6.浅谈中学生军训与学校素质教育 篇六
讲话人:伞瑞廷
2013年8月30日
尊敬的海军航空兵学院全体官兵、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为期5天的葫芦岛市第二高级中学高一新生军训工作,在全体教官和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之下,今天圆满结束了!
首先,让我们把最真挚的谢意和最热烈的掌声献给海军航空兵学院的的全体教官们!你们辛苦了!军训中,你们很好地继承了人民子弟兵的优良传统,充分发挥了共和国真正军人的优秀素质,按照军训计划,头顶骄阳,不辞劳苦,精心组织,严格要求,率先垂范,严格训练,以饱满的政治热情,严谨的工作作风,规范的军人动作,影响带动着同学们。你们的一声声口令,是那么严肃有力,使学生们的态度认真起来;你们的一个个动作,是那么规范,使学生们的步伐矫健起来;你们坚持不懈的品质,是那么执着,使学生们的意志坚定起来!为此,我代表学校领导,向你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各位参加军训工作的老师,尤其是班主任,你们在5天的工作中,时时处处关心呵护着我们的学生。军训中,你们给予学生及时的鼓励;休息时,你们和学生促膝交谈;是你们耐心细致的工作,给予了我们军训工作强有力的保障。在此,我代表学校,感谢你们辛勤的付出和卓有成效的工作!
同学们,经过短短5天的军训,你们提高了军人的意识,增强了吃苦的精神,规范了队列的动作,养成了利落的作风!经过军训,你们磨练了意志,强健了体魄,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在训练中,教官和老师们看到了你们飒爽的英姿,看到了你们竞争的意识,也切实感受到了你们成长的欢欣;我们为你们感到由衷的高兴!你们在军训中做到了一切行动听指挥,严格要求,严格训练,真正发扬了“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的坚持精神,达到了军事训练的预期目标。为此,我代表学校领导,对你们取得的成绩表示热烈的祝贺!
同学们,今天,你们走过了一段难忘的军人之路,接受了军营生活的基本体验,用辛勤的汗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5天的军训虽然短暂,但它将非常有益于同学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并必将对你的一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学校希望你们,把在军训过程中学到的,领会到的,一名军人应该具备的吃苦、坚持、规范、必胜的信念运用到自己的学习、生活当中去,不断完善自我、提升境界,努力成为一名具有优秀的道德品质、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二高学子,成为一名心中有梦、勇攀人生高峰的风流人物。
最后,祝愿同学们在即将开始的高中学习生活中,乘借本次军训的东风,勤奋拼搏,锐意进取,持之以恒,梦想成真!
谢谢大家!
7.浅谈中学生军训与学校素质教育 篇七
“学生自信成长教育”是以人的“成长教育”为立足点,以“自信”为动力,引导学生积极地提高技能和基本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使其成为讲诚信的人、适应社会的人、富有创造力的人、完整的人、让学生能够积极自信成长。
我校地处全国最大的民工输出地之一———阜阳的城乡结合部,其生源类型较为复杂,留守儿童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由于长期家庭教育的缺失,部分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形成自卑、敏感、孤独、胆怯和自我封闭等不良个性心理。许多孩子有一定的性格缺陷,像好说谎话、行为不规范、生活规律差、生活散漫,学习上稍微遇到困难就自暴自弃等种种表现。如何把对这些学生的帮助纳入学校的常规化管理,通过各个部门的重点帮扶,齐抓共管,从行为上消除他们不良的心理品质,甚至把这些不良的心理品质消灭在萌芽状态,从根本上扭转只教书、不育人的教育局面,值得我们大家共同去探讨。
作为小学生教育主阵地的学校,我们有责任,更有义务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新方式、新方法、在具体工作中采取立体、多层次手段帮助留守儿童克服心理障碍、重树健康自信的良好心理品质,从而提高他们的生活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分类管理
由于我校地处阜城城乡接合处,特殊的地理位置造成学生的来源也较为复杂,有市内生源,有农村偏远地方的生源,还有相当大一部分进城务工随迁子女,留守儿童在他们中间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考虑他们的家庭情况、生活习惯、学习基础等诸多因素,我们决定对于所有的学生进行总体的分层教学、分类管理。
在班级设置上,针对留守儿童,我们设立专门的留守儿童班,选聘具有丰富班级管理经验的优秀教师担任留守儿童班班主任,在任课教师的配备上也予以重点倾斜。选取业务精良、责任心强,尤其善做学生思想工作的一线教师担任留守儿童班的任科教师。每位教师在兼顾全班教育教学的基础上协助班主任重点关注本人负责的几位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思想等方方面面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分析、解决。必要的时候,由专任的心理辅导老师随时接入。
以学定教,教学与评价以生为本。适时调整课程的进度与讲解深度,使之更适合于留守儿童的理解与掌握。我校相当大部分的留守儿童文化课基础极为薄弱,一刀切的教学进度和一张纸的检测方式只能使他们游离于课堂的知识大门之外,丧失学习的兴趣。同时,单一的分数评价方式只会加剧他们的自卑心理,更谈不上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此,我们加强校本研究,制定专门的留守儿童班的课程进度与讲解深度,在基础知识的巩固和拓展延伸上有针对性地下工夫,使之更易于理解与掌握。真正实行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把留守儿童各方面表现均纳入评价范围,有重点地发掘每个留守儿童的亮点,适时加以表扬、鼓励,激发他们的成就感与自信心。
师友结对,和谐互助。根据我校实际情况,我们充分借鉴山东即墨28中学的经验,在留守儿童之间实行师友结对、互助帮扶的制度。我校的留守儿童中,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表现也很优秀,为充分发挥他们的引领示范作用,我们把他们与另一部分学习基础薄弱,表现不甚理想的同学进行师友结对。在教师课堂提问、班级座位的安排等方面都予以调整搭配,充分利用起他们在课堂内外帮扶互助的各种有利因素发挥以师带徒的作用。相似的家庭生活与学校学习经历,使留守师徒之间更易于产生共鸣,更易于理解与沟通,更易于形成团结向上,积极奋进的良好精神状态。
悉心建好留守儿童之家。完善儿童之家各项管理制度,建好留守儿童档案,加大硬件投入力度,创新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把我校的留守儿童之家真正办成学校关心、家长放心、学生舒心的乐园。
二、明确部门分工,形成管理合力
很多专家学者提出要建立对留守儿童形成家庭、社会和学校三位一体的共同管理模式,可在实际的操作中却存在很多的缺憾。因为留守儿童群体的出现首先就是家长监管的缺失,即便有留守的监护人,也大多是年老体弱的高龄长辈或同样是弱势的留守妇女。他们的监管能力存在着极大的欠缺的问题; 然后是社会,目前为止社会上还没有一个专业的机构来对留守儿童进行专门的协调与管理,在实际的运作中,也就是学校一家在事实上承担着留守儿童的专门管理。
我校的做法是,分解留守儿童管理任务,充分发动各科室、各部门的力量齐抓共管、共同参与,形成管理合力。各科室、各部门结合各自工作特质与管理任务制定管理计划,以开展活动为抓手,完成各自管理任务。具体为: 学校通过五种能力的培养来达到留守儿童能够自信、乐观成长。五种能力分别为: 生活能力、学习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其中,为提高留守儿童的生活能力,少先队、保卫科负责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组织形式多样的校内外活动,促使留守儿童学会保护自己、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学会积极适应社会。
为增强留守儿童的学习能力,教研室、教务处负责树立现代教育质量观,深化教学改革,打造趣味课堂、高效课堂,实行多元评价,以实现减负增效,提高留守儿童的主动学习能力。
为提升留守儿童的实践能力,少先队以节日为窗口、以活动为抓手丰富教育内容,将学校教育与社会进步和日常生活紧密结合,积极引导留守儿童参与社会实践,锻炼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增强实践智慧。
为培养留守儿童的合作能力,各教研组负责引导留守儿童积极自主参与活动的条件下,发扬集体精神和团队意识,通过留守儿童间的互动、互补、互助,合作共同完成各项活动任务。
为培养留守儿童的创新能力,教研室、教务处负责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开展研究性学习,积极举办或组织留守儿童参加各类科技创新比赛,培养留守儿童的创新能力。
总之,学校要求各科室、各部门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既要完成各自的分工任务,又要做好与其他部门工作的良性互动与有效衔接。多管齐下,多措并举。通过立体式、全方位的培养,使留守儿童在我们的校园中能和其他的同学一样快乐地学习,健康地生活,自信地成长!
摘要:我校地处全国最大的民工输出地之一——阜阳的城乡结合部,其生源类型较为复杂,留守儿童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由于长期家庭教育的缺失,部分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形成自卑、敏感、孤独、胆怯和自我封闭等不良个性心理。如何使留守儿童自信成长,是我校教师在教育管理中的重点工作。本文从实际出发,结合我校情况,分析探讨如何正确有效地帮助和管理学生。
8.浅谈职业教育学校学生的心理教育 篇八
关键词:职业教育 心理问题 对策 心理健康教育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2.062
在国家大力倡导职业教育的今天,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问题也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职校学生大部分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学习中教师关注不够的学生, 他们的心理问题比起普通高中的学生来说要明显很多,他们或者容易迷茫,或者做事容易冲动,比较难管理。对于这些问题的存在,作为职业学校的领导和教师都要特别关注,真心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给予他们必要的帮助和正确的引导,对他们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一、职业教育学校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由于他们的家庭、年龄和选择专业等因素的不同,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上的表现也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是不尽相同的。经过持续观察分析和研究,笔者认为当今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主要存在以下几点心理特征:
(一)缺乏自信心,对自己的认识不够全面
现在职业教育学校招收的主要是一些升学考试不理想或者家庭经济条件不太宽裕的学生,因为受过去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对职业学校的学生存在着一定的负面看法,这导致了很多本来对自己前途充满理想和希望的学生逐渐对自己的选择产生质疑,世俗的眼光使他们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久而久之学生会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从而丧失对专业学习的动力,再加上本来这些学生的学习基础就比较弱,面对逐渐深入的专业知识会越来越感到束手无策,自卑心理会逐渐加重。
(二)逆反心理强烈,一切事情都消极对待
在选择职业教育之后,很多学生会受到周边人们的歧视和恶意贬低,这使学生心理成长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形成了一种消极的心理定势,导致他们对一切事物都极其反感和抗拒,以至他们对于学校和班级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一律消极对抗,对教师的批评教育置之不理,自暴自弃,毫无追求。
(三)人际交往能力不足
职业学校的学生进入一个全新的学习环境后会有与普通学校不同的感受,这个阶段的他们往往想要和周围的人结交朋友,抒发内心情感,但是这些学生在以前的学习生活中多数是处于被动状态的,他们普遍缺少交往的基本知识和技巧,总会以自己固有的是非观和价值观去要求别人,对别人的看法和意见难以接受,这样的状况往往会导致人际冲突。
(四)控制自我情绪的能力较低
职业学校的学生正处在青春期,这个时候他们的内心情感丰富,情绪表达和转化都很快,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容易感情用事,但是他们的是非观念还是特别明确,遇事容易冲动,高兴时激动兴奋,遇到挫折特别容易沮丧,对于情绪的自控能力偏低。
(五)盲目追求自我的个性发展
有这样心理特点的学生属于职业教育学校的一小部分,但是这些学生的心理问题比较突出,他们对于学校各类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感兴趣,对于自己的未来毫无规划,缺少精神寄托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他们所追求的是标新立异、与众不同,认为这样才是张扬自己的个性。主要表现在:穿着奇装奇服、打扮奇形怪状、口叼香烟、蛮横无理、争强好斗等等。
(六)独立意识和依赖性强
职业学校的学生处于青年初期,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随着生理和心理年龄的成长,再加上离开家庭求学等各方面的原因,而对教师和家长的崇拜感不再强烈,他们开始注重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对教师和家长的言行会进行自己的判断,这些判断是片面的,带有主观性的,对于教师和家长的教育和提醒往往会产生反感。但同时,他们又对家长和教师具有很强的依赖性,现在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习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独立面对社会生活的能力相对较低,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一旦遇到什么问题,还是希望能得到家人和教师及时的帮助和指导。
二、对职业学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根据前面做出的分析和总结,我们了解到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这样的情况对于职业教育学校的领导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育要求。作为职业学校的工作者,我们必须采取多种教育手段和方法,来帮助学生解决这些心理问题,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一)加强职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和教师要始终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针对这些变化做出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采取集体讲解、个别辅导和书信沟通等多种方式,有计划、有步骤地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在学校的统筹安排下设立一个心理辅导室,布置出一个比较温馨放松的房间,安排专门经过培训的有经验的心理辅导老师对需要进行心理辅导帮助的学生进行具体的心理疏导。比如对待早恋的学生,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恋爱观,使他们能正确处理青春期阶段和异性的正常交往;对于特别自卑的学生,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指导他们懂得赏识自己、接纳自己等。
(二)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因材施教
职业学校教师面对的是知识基础较差、思想较复杂的学生,对于这些学生,教师要付出更多的爱心和耐心,尊重和理解他们,深入学生当中,挖掘出每一个学生潜在的能力,因材施教。例如,对于经常故意和教师对着干的学生,往往是缺乏自信又希望被关注的学生,对待他们教师不能置之不理,而是要更多地关注他们,多与他们进行交流和沟通,发现他们的优点并进行及时表扬和鼓励,消除他们的对抗情绪,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三)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热爱专业的意识
职业教育就是为了给社会输送大量的高层次的专业服务人才,学生进入学校学习也是为了找到一个自己感兴趣并且能驾驭的好工作,因此,在学习阶段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让学生明白,要想有满意的工作和幸福的生活,付出辛勤的劳动是必要的前提条件,只有在学校学好专业技能,才可以通过不断的努力,开创幸福的未来!
9.浅谈中学生军训与学校素质教育 篇九
【摘要】:爱国主义是一面旗帜,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也是实现中华腾飞的最主要的思想基础和强大动力。“学校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作为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爱国主义教育的新途经、新方法,开创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局面。
关键词:环境、阵地、实践活动、多方结合
爱国主义是一面旗帜,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也是实现中华腾飞的最主要的思想基础和强大动力。“学校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今天的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生力军。作为教育工作者,任重道远,需要不断加强学习,创新思维,实行“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方针,积极探索爱国主义教育的新途经、新方法,开创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局面。
一、创设浓厚的教育环境,注意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能催人奋进,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思想品格。我们可以对教室、教学楼走廊、校园等学设施进行统一布置,注意对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宣传,赋予环境不息的教育生命,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努力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让学生感受到爱国主义无处不在、无时不在,随时随地都能接受到爱国主义的感染与熏陶。
二、建立爱国主义教育阵地,发挥阵地教育的积极作用。充分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教育,另外我校还开设了爱国主义展览室,把国旗、国徽、国歌、祖国地图、伟大成就、古今名人等制成版图,选派学生做讲解员,定期组织学生参观,要让这些基地真正能发挥作用,对青少年产生吸引力,就要在内容的充实上,特别是形式的新颖上动脑筋。在平时的参观活动中可以对学生实行听、读、写的方式。听,就是到教育基地可以听听讲解员的讲解;读,就是教育基地可以免费提供给学生阅读有关的资料;写,就是学生在参观完后,可以写下自己的感受。让这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真正成为青少年心中一块有吸引力的地方。激发起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从爱家乡进一步发展到爱人民、爱祖国,从而使爱国主义教育一步步深入学生 心中。
三、寓爱国主义教育于社会实践活动中。要真正牢固树立爱国意识,就必须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对于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培养品格、增强爱国情感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如:“植树护绿活动”、“节约用水、用电活动”、“为家乡添光彩活动”“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等等学生知道爱国常常在一个个微小的地方。只要一个人心系祖国,哪怕在一件平常的小事上也现出爱国之情。主动承担责任、爱校爱家是爱国,爱护环境、节约用水、用电是爱国,树立远大理想的教育,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是爱国,尽量购买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是爱国„„当你
离开教室时,看见电灯没关时,你将它关好就是爱国;当你在公共场合,自觉捡起脚下的屑就是爱国;当你遵守秩序,自觉排队买票是爱国;当你克服缺点,努力做一个受人欢迎的也是爱国„„每一个生活中的点滴都是爱国的折射。我们要培养学生从最普通、最平凡的小事做起,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加强自身修养,完善自己的人格。爱国无小事,事事皆能爱国。一个人如果连这些“小事”都做不到,怎么可能在祖国最需要他的时候挺身而出去做“大事”许多活动带有劳动的性质,让学生在动手活动中感悟爱国真谛,体会成功喜悦,增长才干,增强爱国主义情怀。我们需要进一步做的工作是:在开展这样的实践活动时,要设立岗位,人人参加,并加强考核,使活动更加扎实有效。
四、寓爱国主义教育于少先队活动之中。爱国主义教育是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和任务。因此,我们充分利用少先队这一组织优势开展一系列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如: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人人争当升旗手活动、爱国主义教育专题讲座,组织“学国史、知国情、做爱国好少年”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举办爱国主义图片展、板报、手抄报等实践活动。学校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上网和查阅相关书籍资料等多种途径搜集历史图片或照片,举办班级爱国主义图片展,手抄报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感受家乡、祖国近年来的发展变化,感悟“中国了不起、中国人了不起、做个了不起的中国人”,进而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五、多方结合,推动爱国主义教育有意义地开展。(1)爱国主义教育与重大节日、纪念活动相结合。重大节假日能给孩子们营造一种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氛围。清明节是纪念祖先和先烈的日子,是对孩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时机。在清明时节,学校可组织孩子参加清明节扫墓活动,让他们自己制作小白花,向先烈庄重地送上思念与敬意,让他们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辈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换来的,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安心的学习。国庆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光辉节日,是祖国的生日。在这个举国欢庆的日子里,我们可以为孩子营造喜庆的祖国生日的氛围,引导学生回顾历史,展望未来,鞭策学生更严格的要求自己,激励自己,规范言行举止,树立强烈的历史责任感,立下“弃燕雀小志,慕鸿鹄而高翔”的志向,做新世纪的小主人。端午节、建党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日等很多节日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的最佳时机,我们要在不同的时候,有针对性的开展相应的活动,给孩子适当的引导,让孩子在活动中共同享受到了一份浓浓的爱国热情。(2)与课堂教学结合。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各科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题材和时机可
以说是无处不在,就看你怎样去挖掘它。有些老师总认为爱国主义教育是思品课的任务,因此忽视了数学、美术、常识等课上的爱国主义教育。其实不然,只要我们端正了思想认识,就能在各科教材中发现很多爱国主义教育的题材和时机。数学课上学圆周率时,可以介绍祖冲之,进行历史文化的爱国主义教育。美术课上画高楼大厦,可以进行改革开放巨大成就教 育。常识课上讲地理、历史内容,更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材料。只要各科老师都能善于捕捉爱国主义教育时机,对学生进行广泛的爱国主义教育,学生就会在浓浓的爱国主义氛围下,受到良好的影响与教育。(3)与落实规范、礼仪常规相结合。爱国主义是一种情感、一种精神、一种思想,也是一种规范。要使学生的爱国之情转化为效国之行,必须抓好中小学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礼仪常规的贯彻落实。在明理、知事、动情、养成四个环节上狠下功夫。要重视学生的品质、人格教育,重视公民道德素质的提高,在德、智、体、美、劳各种活动中,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教育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我做起。(4)与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爱国主义要体现鲜明的时代特征,就必须实现由封闭、单一的线型放多项的网状型转变。学校要主动采娶利用学校家长会、家长接待日、家访、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实践等形成与家庭“关协”社区教育及其它相关单位、部门加强联系,互相沟通,使爱国主义教育延伸到校外大课堂,并形成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氛围。(5)与树立学习榜样、典型相结合。
10.浅谈中学生军训与学校素质教育 篇十
李龙功
近几年来,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和学前儿童入园难,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从中央到地方,各项政策和指导性措施陆续推出,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良机。在2010年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纲要》第三章里,明确提出了“严格执行幼儿教师资格标准,切实加强幼儿教师培养培训,提高幼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学前教育是当前的一个热点话题,学前教育专业也成为一个热门专业。所以说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大有发展前途,但关键是如何加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技能的培养。成就一批高质量适应学前教育发展需求的师资队伍,则是摆在我们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面前的重要课题。
目前我们各地各校都在加大数量培养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但是由于生源短缺,招生质量下降,加强学生在校期间专业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我们要通过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专业教学计划,突出专业技能的培养
我们要根据社会用人的需求,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技能型、实用型人才,紧紧围绕专业的培养目标科学地制定教学计划,把实践性教学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使计划中的实践课与理论课的比例达到1:1,突出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合理地进行课程的设置,真正做到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克服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相分离,以及专业课与实习课想脱节的现象。
1、我们要认真地分析目前的生源素质,因材施教。虽然大多数学生都具有初中学历,但是他们的基础理论知识水平多数达不到初中文化程度,对学习理论知识没兴趣。所以我们应结合专业特点,尽量克服文化基础课学时过多,内容过全的弊端,要根据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需要删减文化基础课的教学内容,甚至可以把个别文化基础课内容穿插到相关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中讲授,真正做到文化课的“学以致用”。
2、要压缩专业基础课和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和学时数,专业基础课要按本专业的专业理论课的教学要求进行设置,专业课要围绕本专业应知应会的要求开设。
3、克服专业课与实习课相脱节的现象。专业课教学要与见习、实习有机的结合,要结合专业的特点做到“一讲一练”或“一讲多练”,强调知识的运用比知识的拥有更重要的教学理念,注重知识的实际运用。让学生真正掌握专业技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二、加强教学大纲和教材建设,强化学生的技能培养
1、我们要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及专业教学计划确立各门课程配套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各专业教研室要加强教研教改工作力度。同时文化基础课教研室以及专业基础课教师与各专业教研室紧密协作,进行跨科室共同研究编制文化基础课及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大纲。对我们目前使用的教材在教学内容上要进行改革,该删减的内容要大胆地删减,该增加的知识就必须加上,在师资力量和经费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编写补充教材。
2、从事见习、实习教学教师的手中必须要有教学大纲,学生手中有教材,这也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根本保证,可是我们目前还没做到这一点。编写实习教材要依据实习大纲和教学计划的基本要求,突出操作性特点,要符合循序渐进的原则,教材中要制定详细的实习课题训练计划,每个课题要规定出适宜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包括操作方法、步骤和训练时间等。
三、加强实训、实习教学,培养学生专业技能
1、要加强实训教学的硬件设施建设,要加大资金投入,强化校内实习、实训场地的建设,同时也可采取校园联合办学机制,创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提供一个良好教学环境。
2、实训或实习实行模块教学。根据培养目标中制定的学生技能应知应会的部分,按其内容制定出不同层次的模块,教师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有次序地组织实施,逐块达标,对各层次模块分别制定出详细的训练课题,根据各课题的内容特点,制定出具体的要求与标准,对各层次的模块合理分配学时,强化训练,逐一完成所有课题的任务,达到模块实训的教学目的,并实施严格的考核。
四、培养具有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双师型”教师
培养一支既能讲授专业理论知识又能指导技能操作的一体化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组织文化课教师听专业课,学习有关专业知识;安排教师到幼儿园跟班学习,边干边学,做到理论与实
践相结合,坚持现场备课制度,坚持以老带新的制度,定期举行教师优质课,教师技能课竞赛等教学竞赛活动,让年青教师到专业对口院校进行系统深造等。
11.浅谈中学生军训与学校素质教育 篇十一
一、学校军训与学校体育关系的发展历史
1. 秦汉以前
据史料记载, 夏代, 我国出现了“校”“庠”“序”等不同名称的学校。商代出现了“大学”“庠”两级施教的学校教育。西周时候, 又出现了“国学”“乡学”两种形式。
夏商周时期学校教育以军训为重点。这个时期学校教育宗旨是“为政尚武”, 重视宗教和军事教育, 主要是培养奴隶主子弟成为文武皆能的统治者, 习射和传习多种武艺为其主要内容[1]。
到春秋战国时期, 出现了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孔子从文武皆备的思想出发, 继承和发展了西周的武士教育, 明确提出了“有文事者必有武备”的主张, 六艺教育中即有“射”和“御”。孔子本人就是个力气大的武艺爱好者。
以上可以看出, 秦汉以前, 学校军训是统治阶级培养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人才的重要方式。这个时期的学校体育与学校军训是浑然一体、紧密结合的。也就是说, 秦汉以前的学校军训与学校体育从形式和内容来看, 都是同一的。
2. 封建社会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时期, 约从公元前136年, 汉武帝刘彻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整个学校教育转而以“六经” (诗、书、礼、乐、春秋、易) 为基本内容。重文轻武思想主宰着学校教育, 以“玄学”“清淡”“主静倡敬”等思想进行愚民教育。提倡的是“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 出现了“彬彬多文学之士”“天下无不弱之书生, 无不病之书生”状况。于是, 学校军训从秦汉开始萧条, 到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就完全废除[2]。虽然在明、清初, 也出现过“武学”和“骑射”, 但是在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控制下, 学校教育中武艺的教学内容几乎不见踪影。
可见, 这个时期, 学校军训基本上被排除在学校教育以外。从而学校体育也无从着陆, 更无实际内容, 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因此, 学校军训和学校体育是双双游离在学校教育以外, 和教育是相互分离的。
3. 民国时期
清朝末年, 外国列强用坚船利炮, 使中国社会动荡不安, 受尽欺凌。长期形成的学校教育中“重文轻武”思想严重危害了中国人的健康, 国防意识淡泊, 文弱之风盛行。许多有识之士 (蔡锷、蔡元培等) 纷纷要求学校教育实行“军国民思想教育 (养成尚武精神和军事素养) ”, 在学校教育中加入军事教育 (军训) 。比如1912~1913年间颁布的“壬子-癸丑学制”规定中小学设体操课, 以“兵士体操尤其注重”。1928年公布《壬辰学制》, 在《体育课程标准》中规定中学以上进行军事训练。组建“童子军”。[3]在军训制度、军训时间、军训保障等方面都有较为明确的规定。
这个时期, 应“增强体质”和“体格健壮”的要求, 学校教育在军国民思想的影响下, 学校军训与学校体育同时得到发展。这个阶段学校军训还经历了三次高潮。后来, 由于西方体育的传入, 以及一些知名人士 (陈独秀) 就学校军训的枯燥乏味提出了比较尖锐的批评, 学校体育开始解体, 向独立发展的道路走去。学校体育的内容有了较多的现代体育项目, 比如田径和球类, 但这些项目只在一部分教会学校才开设。
4. 新中国成立以来
这个时期, 学校军训和学校体育沿着各自的轨道发展, 政府对其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从表1可以看出, 新中国成立以来, 学校军训和学校体育是独立而迅速发展的, 表现为: (1) 国家政府部门对其发展越来越重视; (2) 相关法律法规越来越完善; (3) 内容越来越充实和科学; (4) 保障措施越来越到位。
说明:1.秦汉以前;2.封建社会时期;3.民国时期;4.新中国成立以来
从以上分析, 我们可以粗略知道学校军训和学校体育的历史发展大致经历如图所示: (1) 在秦汉以前是紧密结合在一起、浑然一体的; (2) 封建社会时期双双游离学校以外; (3) 民国时期进入学校并开始解体; (4) 新中国成立以来开始独立发展, 并且学校体育比较“红火”和壮大。在整个发展过程中, 学校军训与学校体育基本上是联系在一起的。促使学校军训与学校体育解体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西方体育的传入。但是, 近时期, 学校军训与学校体育在指导思想 (素质教育) 和训练内容 (定向越野) 等方面开始有融合的趋势。
二、学校军训与学校体育的内在联系
学校军训与学校体育都是学校教育的形式和手段, 都是为政府培养合格的人才服务的。学校军训一般在开学初学习基础军事理论知识和基本军事技能, 对学生进行短期的集中强化训练, 使学生体能增强, 形成吃苦耐劳的集体主义精神, 进而形成国防意识。学校体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 是“德、智、体”全面发展思想的体现, 是在全学期里学习基础体育理论知识和基本体育技能中使学生体能增强, 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学校军训与学校体育的比较如表2所示。
我们从比较中可以看出, 学校军训与学校体育在指导思想、实施形式、实施范围和本质特征等方面存在着“交集”。这些“交集”的具体特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政治性
“政治是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 是政治理念、政治制度、政治活动的统一体, 核心是政治权力。政治的基本含义有两个层次:一是管理, 政治管理是指公共管理, 而不是私人管理。二是利益, 政治的本质是利益关系, 这种利益关系是阶级利益关系。”[4]也就是说, 政治性就是在一定的政治理念指导下, 使用政治权力, 遵循一定法律、法规制度的政治活动。
政治性集中的外在表现在于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带有强制性。我国关于学校军训的法律、法规有《兵役法》《国办发[2001]48号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2003年-2005年全国学生军训工作发展规划》等。学校体育则有《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国务院批准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教育部与国家体育总局颁布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共中央与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 (中发[2007]7号, 简称中央7号文件) 等。可以看出, 关于学校军训的法律、法规层次较高。而关于学校体育的法律、法规层次相对较低, 并且在现实的执行力度上有许多欠缺, 不到位。但是, 学校体育的法律、法规的健全程度越来越高。
政治性的目的是调整各种各样的利益关系, 政治性要求“国家”和“集体”是重要和必须的。学校军训和学校体育把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放在很高的位置, 推崇“一个也不能少”, 显示出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 人本性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从实践的基础上进行考察的, 在实践的基础上对人的生存进行考察。也就是说, 人本性就是要关注人的生命。人的一切围绕生命展开, 包括自在生命的维持和自为生命的提升。人本性, 概括为一句话就是“以人为本”。
学校军训和学校体育也必须关注人的生命, 关注人的生存, 关注人的发展。战争年代的军人就要肩负起保卫生命的使命, 而在重大自然灾害事故 (地震、洪灾、火灾和冰雪灾害) 挽救生命来临的时候, 成为军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 军训就是要模拟这样的恶劣环境进行军事理论知识学习和顽强的军事技能训练。比如, 现在军训里的定向越野活动、火灾消防练习等。学校体育里的自然论、体质论、素质论和健康第一论都是为了让学生知道如何才能增进健康, 如何才能良好生存, 以及怎样才能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如[5]2008年9月1日, 全国2.2亿中小学生按教育部规定收看央视经济频道播出的《开学第一课》。这堂课的主题就是生命教育, 老师是奥运冠军和演艺明星。田亮等各位奥运冠军及其他体育明星现场进行“紧急撤离演习”比赛, 用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向中小学生讲解“潜能”。这预示着我国学校军训和学校体育的内容将围绕生命教育进一步拓展。
3. 科学性
《辞海》给科学下的定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 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科学性简单地说就是“实事求是”, 要求我们按照事物的本来规律办事。任何事物都有其固有的、本来的规律, 任何违背其规律的事都会受到处罚。
学校军训和学校体育要达到自己的目的, 同样要以科学为前提, 探询和按照它们内部的发展规律进行科学地训练, 才能够取得应有的效果。比如, 学校军训和学校体育中, 疲劳的恢复是有规律和方法的, 不能够在疲劳还没有回复时进行相当的训练, 否则会造成伤病甚至危及生命。每年学校军训总会发生学生猝死情况, 有个重要原因就是疲劳没有回复, 造成疲劳过度。学校体育讲究的准备活动一定要做, 这是人体运动的规律。违背这个规律, 踝关节、肩关节以及腰部受伤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
4. 体能性
体能性是指身体对外界的适应能力。日本体力学会测定评价专科分会将“体力”定义为[6]人们为从容应付日常生活和偶然事件所必需经常保持的行动能力和抵抗力, 所谓行动能力, 主要由发动行为的能力 (由肌肉力量、速度、投掷力、爆发力等素质指标反映) 、持续行为的能力 (由心肺功能、运动系统耐久力等反映) 和控制行为的能力 (由平衡能力、灵敏性、协调能力反映) 组成。
学校军训和学校体育在完成一定项目的活动时, 都必须以一定的体能为基础。而且在有规律科学地参加各种活动的过程中, 体能还能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力量、速度、耐力的加强与灵敏、协调能力的取得是学校军训和学校体育的目的所在, 同时也是学校军训和学校体育评价的最为重要的指标之一。比如, 定向越野项目是学校军训和学校体育都要练习的一个项目, 这个项目就要有相当的耐力和灵敏能力。
从体能是“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我们不禁想到“健康”两个字。一般人认为, 现代的健康至少是三维健康观, 即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都是“和谐”的, 这是很有道理的。而体能是对外界产生适应, 实际是对不良的外界环境产生适应。并且, 在良好的外界环境下, 我们要人为地模拟制造不良环境使人产生适应, 这就需要锻炼的过程。所以, 我们认为, 能够对各种各样的环境产生良好的适应能力, 特别是不良环境 (当然包括充满细菌、病毒的自然环境) 产生良好的适应能力和抵抗能力, 这样的肌体就是健康的肌体。
综上所述, 学校军训和学校体育内在联系的政治性、人本性、科学性和体能性是相互联系的, 其中人本性是目的, 体能性是过程, 科学性是方法, 政治性是原则。
摘要:笔者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逻辑思辩法, 对我国学校军训与学校体育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笔者认为, 学校军训和学校体育的发展历史包括四个方面:①秦汉以前——浑然一体;②封建社会——双双游离学校以外;③民国时期——进入学校并开始解体;④新中国成立以来——独立发展。学校军训与学校体育内在联系体现为政治性、人本性、科学性和体能性。它们是相互联系的, 其中, 人本性是目的, 体能性是过程, 科学性是方法, 政治性是原则。
关键词:学校军训,学校体育,关系,研究
参考文献
[1]金钦昌主编.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4.
[2]陈建新.中国古代学校军训史述略[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02, 6 (18) :75-79.
[3]陈建新.民国时期学校军训史述略[J].民国档案, 2003 (2) :80-83.
[4]孙其昂.政治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本质[J].南京社会科学, 2006 (3) :56-61.
[5]史上最牛一节课明晚全国开讲老师全明星[DB/OL].http://news.sohu.com/20080831/n259310428.shtml, 2008-08-31.
【浅谈中学生军训与学校素质教育】推荐阅读:
重庆黔江民族中学校与彭水民族中学校10-16
浅谈儒家文化与中学语文教学09-24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问题07-19
中学体育与素质教育10-12
浅谈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08-06
中学素质教育示范学校自评报告09-23
浅谈职业教育学校学生的心理教育论文07-31
浅谈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08-13
陵水中学学校安全教育月活动实施方案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