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

2024-09-06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精选9篇)

1.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 篇一

l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听写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2.学会本课三个生字,会认线内的三个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望月的乐趣及小外甥的聪明好学、想象力丰富

l重难点怎样通过读来感受小外甥对月亮的喜爱以及体会美丽的深夜的月景

l课时总共两个课时,本堂课上一个课时

l教学过程

㈠背古诗导入课题

1.老师背诵古诗的第一句,让学生接着背下面的诗句,向学生提问诗名和作者

u过渡句:(师:大家背得都很流利,一定很喜欢月亮吧,那么你们觉得月亮美吗?美在哪里呢?生:自由的想象并表述月亮在自己头脑中的样子)

2.引入课题: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和小外甥眼中的月色又是什么样子的,他们是什么心情,要解决这些疑惑,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望月

㈡初读感知

1.自由把课文朗读一遍.

朗读要求:将每段用数字标记;将生字词作上记号并查字典,相互讨论

弄清意思;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大意

老师任务:检查朗读情况,包括字词和大意。(关于“镀”的讲解)(老

师总结文章的三层意思,其中第二层又有四个小故事)

2.再细读文章直接描写月色的一段文字,谈谈你读后的感想

㈢具体细节精读感悟

u过渡句:大家不同的心境就会体会到不同的感觉,总之都是美的感受,那么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我”和小外甥在这种月色之下又是什么拥有什么样的感情呢?请把文章的3―20段仔细读一遍

1.3―4段,感受小外甥对月亮的敏感和挚爱

师读第三段,生接着读第四段,问:通过小外甥的话语和表情,你读出了他的什么感情?(重点点拨句子:是月亮把我叫醒了…凝望着天上的月亮出神.此时可以带领学生联想自己躺在晃荡的船舱中,月亮…)

2.读5―13段,通过写小外甥向“我”挑战背古诗,体会他对月亮的喜爱之情

师问:同学们平时喜欢向别人挑战吗?喜欢在哪些方面向别人挑战呢?

生自由发言

老师总结只有当你擅长某种技能时,你才会向别人挑战,说明小外甥知道很多写月亮的古诗(此时可以将学生分成两组,分角色朗读他们的对话)

3.读14―19段,体会小外甥对月亮丰富有趣的想象

u过渡句:我们来想一想,十二段“……”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挑战难分胜负,而小外甥的思想却慢慢地移向了另外一个问题“月亮象什么?”

(这里老师可以先问学生,你们觉得月亮想什么?在与小外甥的回答对比。侧重于读"这是明亮的眼睛……仿佛在讲一个现成的故事。”呼应上文的“爱幻想”“聪明好学”

4.读20段,体会小外甥天真的童心和心系月亮,深沉着迷

总结前面“我”和外甥的对话,提出下节课要赏析的内容----文中“我”和小外甥挑战古诗的讲解。

2.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 篇二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材第32页的《数字与信息》。根据教材特点, 结合聋生实际, 本课教学在网络平台上进行, 分两课时完成, 本节课为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初步了解数字与信息的关系, 了解一些简单的数字编码的方法, 感受数字编码的思想及其应用价值。

2.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尝试应用数字对信息进行处理, 培养其收集信息、选取信息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

3.让学生尝试通过网络平台获取信息、交流信息, 提高信息技术运用能力。

【教学重点】

感知数字表达信息的基本方法和作用。

【教学难点】尝试应用数字来处理信息。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创建“数字与信息”的专题学习网站。专题网站地址:61.177.200.130。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揭示课题

老师请大家看一幅图, 这台MP3是陈老师在商场里看到的, 同时我还发现MP3旁边有张标签, 今天也给大家带来了。 (显示课件)

“大特价”的标签上面还有一些数字, 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这些数字表示什么意思呢?

学生做答……

总结:这张标签告诉我们A11型号、容量128兆的MP3, 原价149元, 现价119元。这就是数字给我们带来的信息。 (板书:数字与信息)

[说明]华罗庚曾经说过, 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而“数字与信息”是比较抽象的, 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从日常生活中“商场大特价”的标签引入, 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 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

二、自主探索, 网上交流

1.比较两幅图片 (火警119、大特价119元) 中数字表示意思的不同, 引出编码以及编码的读法。

小结:数码不但能表示数量多少, 还可以表达一定的信息。

2.出示图片 (110 112 114 117 121 122 12315) 从这些数字编码中可以获取哪些信息?有不了解的自己上网查找获取信息, 并通过网络平台交流。

3.引申:还能说出一些自己知道的电话号码吗?

4.思考:这些数字组成的电话号码给我们带来哪些方便?了解编码的简洁性。

5.分辨相同数字 (112 121) 所表达的不同信息。揭示编码的规律性。

小结:将数字进行有规则的编码后, 就能准确地表达信息了。

6.了解邮政编码所表达的信息。

(1) 阅读课本或专题网站。

(2) 集体交流, 利用多媒体课件, 解读邮政编码的编排规则。

[说明]我国著名数学家陈省身教授曾给广大学生赠言“数学好玩”, 而传统教学中“一支粉笔、一本书、一个三角板 (圆规) ”就是数学教师的全部, 这又如何能堪此重负?于是, 在学生面前展示的便是抽象的理论以及千篇一律的授课方式, 数学的特性在学生们心目中就是难学、难懂、单调、枯燥, 远离生活, 远离实用, 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这部分的内容通过课件和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改变了传统的学科教学方式, 充分发挥聋生的视觉接受器的优势, 使教材“活”起来。通过比、说、看、查等途径, 使广泛存在于生活、为学生所熟悉而常被忽视的“数学”一下子展现在学生面前, “数字与信息”这一看似抽象的问题变得直观、有趣。

三、归纳小结, 巩固应用

邮政编码共有6个数字组成, 是按前两位代表省、自治区、直辖市, 第三个数字代表市, 第四个数字代表县级市, 最后两个数字代表乡政的规律排列的。

通过刚才的学习, 大家对邮政编码有了初步的了解, 那现在老师就要来考考大家, 我们去专题网站上去完成几个小练习。

切换到网站, 指导说明, 学生作业。

1.上网查找自己家的邮编。

2.老师这儿有一个邮政编码, 你能找到它具体的地址吗?

3.根据专题网站给的图片, 你能找到它们所在地的邮政编码吗?

4.去年我们学校有许多同学考上了山东特殊教育中等专业学校, 老师想给他们写封信, 地址有了, 你能根据地址帮老师查到邮政编码吗?

(学生网上作业)

(学生上传作业)

师点评:学生说说自己家的邮政编码各位分别表示什么?点评学生根据邮编查到的具体地址。点评学生根据地址或图片查到的邮政编码。

通过点评作业揭示邮政编码的唯一性。

观看“邮递工作者分检信件和机器分拣信件的录像”, 了解邮政编码的作用。

[说明]搭建及时沟通交流互动的网络平台, 解决了常规数学教学无法解决的问题, 开阔了学生视野, 丰富了学生的知识, 激发了学生的情感, 扩大了交流的范围, 增强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 更提高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培养了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通过这个平台上传作业, 并及时展现在大屏幕上, 教师即时点评, 使得学生内心的需要得到满足, 提高了课堂效益。

四、拓展应用, 提高能力

浏览专题网站上用数字编码来表达信息的例子。

说说生活见到的用数字编码来表达信息的例子。

用所学的知识给宾馆大楼的房间编号。在专题网站的“练一练”中完成作业。

1.自主练习。

2.上传作业、集体交流。

[说明]学生在专题网站上了解了不同行业编码的编排方法, 获取了大量信息, 丰富了编码的知识, 为学生的思维拓展提供了广泛的空间。拓展应用的安排目的是让学生明白知识的形成来源于生活, 提炼于生活, 而知识的学习要回归与生活, 还原与生活。设计为宾馆房间编号这一练习, 旨在培养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达到技能与知识的双提高。

3.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 篇三

[摘 要] 《桥》这篇课文内涵丰厚,情节险象迭起,悬念暗藏潜伏,人物个性鲜活,结局豁然悲壮。教学设计时遵循课文的叙述特点,从山洪危急之势入手,再现危急,追求蓄势而发。借势入境,在险境中复活老支书个性,塑造老支书形象,实现顺势入境。在老支书与桥的联系中设疑,设疑解义,诠释文题内涵,升华学生情感。三个环节环环相扣,注重势、境、情的融合,层层推进,随势而就,顺境而生,让学生视觉与情感在文本的客观图景中与作者的主观情思相碰撞,再现情境现场与人物形象,构建道法自然的教学风格。

[关键词] 教学设计;随文蓄势;借势入境;融境释义

《桥》这篇课文以山洪暴发的情势为线索,紧扣“桥”的人文内涵,以迅猛的暴雨,狂飙的山洪,窄窄的木桥为事态场景。以人群惊慌地过桥为情境,抓住老支书指挥人群过桥脱险的语言、动作、神态进行人物形象塑造,最后以老支书与儿子的牺牲为结局。故事题义内涵丰厚,情节险象迭起,悬念暗藏潜伏,人物个性鲜活,结局豁然悲壮。课文在表达手法上巧妙地在场景渲染中蓄势,在人物对比中塑造,在事态叙述中设伏,体现出势、境、情的统一。教学设计时遵循课文的叙述特点,以读为主线,以联想为主导,以体验为主轴,从山洪危急之势入手,再现危急,追求蓄势而发。借势入境,在险境中复活老支书个性,塑造老支书形象,实现顺势入境。在老支书与桥的联系中设疑,设疑解义,诠释文题内涵,升华学生情感。三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构建随势而就,顺境而生,道法自然的教学风格。

一、在随文蓄势中感知课文

根据各种因素的相互影響在语言铺陈中随文蓄势,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在层层渲染中再现危急,既交待了事件发生的原因,又为后面人物的出现提供了富有情境感的背景。《桥》一文的前五个自然段中紧扣“危急”,从雨势之大、山洪之猛、人群之慌、桥窄之危四个角度进行蓄势。“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两尺多高的洪水已经开始在路面上跳舞”造成“百多号人你拥我挤的疯狂与惊慌”。在山洪狂飙与人群惊慌之下,一句“窄窄的木桥”为危机埋下伏笔。形成危机相叠,势势相逼的场面,勾勒出危机四伏的客观环境。这种危急之势的铺陈与积蓄,在老支书指挥人群过桥时,又生动地烘托出老支书的坚毅、镇定、果敢的形象,体现出客观描述与主观烘托的统一。教学中,在学生对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遵循课文由远及近的叙述顺序,围绕危急之势,紧扣关键词、句,抓住雨势之大、水势之猛、慌势之乱、窄桥之危,让学生在初读中读懂文意,把握突发事件的形成要素。让学生在扣词扣句进行联想的基础上再读,读出画面。眼中有画,心可入境。在学生对语言描述的情境获得危急感悟的同时,进行再品读,采用多样化与个性的朗读,运用气息控制、节奏与声调变化等朗读方法的指导,品味中读出暴雨、洪水交织的声势感,读出事态发展的紧迫感,读出人群在灾难逼近时的恐慌感。依势推进,层层渲染,顺势而入,在朗读声中外化紧张之态,再现危急之势。

二、在借势入境中塑活形象

故事场景不仅仅是为了点明事件发生、发展的客观环境,同时也在追求表达手法的主观需要。人物传神的表情、语言、动作描写蕴含着人物鲜活的个性,只有在情境的烘托与渲染中去解读人物,才能让文学表现的人物个性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复活为丰满的人物形象。文章在描述老支书指挥群众时,着力从他的凝重和愤怒表情、不容置辩的话语、果敢有力的动作三方面,集中笔墨围绕老支书的鲜活个性,进行形象化的精神刻画,语言简洁明快,巧妙把老支书的鲜活个性与闪亮的党性浓缩在“他,像一座山”的形象化描述中。教学中,紧扣“他,像一座山”,联系人群之慌的情境,结合“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乱哄哄的人群……”的慌乱情势,从老支书站立桥头的姿势与神情中读懂老支书像大山一样无畏、沉稳的个性与党性;联系水势之猛的情境,结合“死亡在洪水的狞笑中逼近”的情境渲染,从他指挥人群过桥时的嘶哑喊话与冷冷的反驳中,读懂他像大山一样无私而博大的胸襟与党性;联系刻不容缓的危急情势,结合“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的紧迫情势,从他把儿子从人群中揪出的动作读懂他像大山一样威严而深沉的父性与党性。让学生在情境与情势中,从人物个性入手,读中联系情境,读中联想情势,读中人物比较,读中揣摩心理,把人物话语的焦虑与果断,人物神情的凝重与威严,人物动作的迅捷与有力等形象要素读活,由外向内,点滴积蓄,层层塑造,从感受人物形象走向感悟人物境界,从感受人物个性走向感悟人物党性,多维度地感悟“他,像一座大山”的深刻内涵,最终实现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复活的人物个性,体验出人物崇高的党性光芒,也为下一环节的融境释“桥”之义奠定基础。

三、在融境释义中升华内涵

象征是作家运用形象化的事物对情、义、理等抽象化的人文内涵进行形象化的诠释。如何在形象与抽象之间建立链接点,让学生从人物形象感悟人文抽象,实现顺理而明义,就成了教学的关键。《桥》这篇课文依托“桥”这一形象化事物,运用象征的手法,巧妙地借助老支书临危赴难、舍生取义的党员形象,构建出党与群众的生命之桥、联系之桥。由于“桥”的象征意义深刻,五年级学生缺乏对象征手法的感性认识,如何让学生在理解上从“窄窄的木桥”过渡到老支书用生命在党与群众之间架设“生命之桥”,这是教学的难点。教学中,运用学生在感悟人物形象后形成对老支书的崇敬之心,直接碰撞悲壮性的结局——“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一片白茫茫的世界。”引发学生对老支书牺牲的悲痛之情,顺势创设问题:“群众成功脱险了,老支书和他的儿子却消失在一片白茫茫的世界中。在危难时刻,是什么让老支书选择群众,放弃了自己和儿子逃生的机会?”让学生结合文本信息和自己的阅读感悟畅所欲言。老师以“责任”作链接点,从老支书的选择代表党的选择,他的责任就是党的责任这一角度,顺势引导,实现老支书与党的结合。学生明白老支书代表着党形象之后,再次整合文中的句子,形成“突然,那木桥轰地塌了。只剩下一片白茫茫的世界”这一背景描述,以桥的不同意义作链接,再次创设问题:一片白茫茫的世界中,窄窄的木桥轰然倒塌,但是另一座桥却在群众的心中高高架起。那么,群众心中的桥又是怎样的一座桥呢?激励学生再度思考。老师根据学生的感悟随机点拨、归纳,自然而然地从“窄窄的桥”过渡为视责任如泰山的“生命之桥”、党联系群众的“精神之桥”,从而进一步深化了学生的感悟。依托感悟,抓住“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的结尾,老师运用课堂语言进行情感渲染,如“为了群众,老支书永远离开了他们。如果你们是前来祭奠老支书的群众,此时此刻,你们定是泪流满面,百感交集,那么又会对老支书说些什么呢?”用写出群众的心里话作为小练笔,升华内涵,外化情感,实现读写结合。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语文教学设计时尊重文本,遵循作者的作品立意与表述方式,注重势、境、情的融合,层层推进,随势而就,顺境而生,让学生视觉与情感在文本的客观图景中与作者的主观情思相碰撞,再现情境现场与人物形象,构建道法自然的教学风格。

4.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和搜集资料了解西部,了解西部的过去与今天,历史与发展。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品味语言的优美,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时间】

6~8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由阅读导语和1~4课,课后资料袋以及P168补充阅读材料《拉萨古城》

1、认识生字,自己勾画喜欢的词语。

2、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明确关于西部的话题。

3、聊一聊:

通过四篇课文,你对祖国的西部有了哪些了解?地貌,气候,风俗,历史,发展

二、提问

关于西部,你还有哪些话题愿意和大家交流?你还想了解些什么内容?

在笔记本上进行罗列:

草原风景

蒙古族的生活

丝绸之路

匈奴族的.迁徙

张骞出使西域

西域部落

新疆建设兵团(解放军进疆)

青藏铁路

拉萨

藏教寺庙

三、网上查阅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及图片,重要的在笔记本上做简要记录,同学之间做交流

四、处理精读课文

1、《草原》:

⑴ 明确:

课文从两部分内容入手,草原的景色迷人;草原人热情好客。

⑵ 体会:

静态的景物描写;动态的迎客场面。

2、《白杨》:

⑴ 生存环境──茫茫戈壁,渺无人烟

⑵ 明确:

白杨的形象 外型──高大挺秀,笔直

个性──坚强、不动摇、适应力强

⑶ 明确:

写白杨是为了突出像白杨一样坚强勇敢扎根边疆的建设者,结合阅读链接内容(艾青《帐篷》)明确借物喻人的写法。

3、学生解决课后练习,教师做适当指点。

4、背诵描写草原和白杨的有关段落。

五、处理略读课文

1、《丝绸之路》:

借助标志性词句进行分段训练。明确作者以回想的笔触描写了发生在公元前115年的东西方交流的一个场面。

借助相关词语了解课文中的照应。

开头:仿佛看到了仿佛听到了

结尾:每当凝望石雕,无不引起对往日商贸、文化繁荣的遐想。

2、《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⑴ 学生分析:

地质条件复杂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天气情况恶劣

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极度缺氧 西方媒体预言

⑵ 讨论:

5.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篇五

学生自己总结,老师随后小结。(结合板书)课文讲了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美猴王的经过,表现了石猴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特点。

七、拓展延伸(5)

师:《西游记》这部电视剧大家都看过,每年的暑假,各大电视台都在播放,老师也很喜欢看。而且对里面的一些故事情节记忆犹新,我想考考大家,你们看过《西游记》后,记不记得里面的故事?老师准备了几个题目,看哪些同学能够完成。

1. (课件展示)

2.师:看来,大家知道的《西游记》故事可真多,这样,请大家课外时间把自己知道的《西游记》故事互相讲述,也可以开一个《西游记》故事大王的班会,看哪位同学讲的《西游记》故事多,哪位同学能当上《西游记》故事大王。好不好?

3.最后,让我们大家再一次的聆听《西游记》的主题歌,一边听一边回忆你所知道的《西游记》故事,为今后的《西游记》故事大王班会作准备。会唱这首歌的同学可以跟着一起唱。

6.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原》教学设计 篇六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

教学内容来源: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组

教学主题:《草原》

课时:2课时

授课对象:五年级学生

设计者:宋耀华

官渡镇板桥小学

目标制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教材分析

《草原》是一篇集自然美和人情美为一体的记叙性散文。作者用极精炼、极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内蒙古草原的奇丽景色,热情歌颂了蒙汉同胞间的深情厚谊。全文激荡着美的旋律。闪烁着民族团结的光彩。

3.学情分析

本课语言通俗易懂,对场面的描写富有激情,细腻贴切,把民族互助的真情融入其中,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令人回味无穷。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着重理解书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练习用关联词语造句。

2.领会课文中对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描写。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评价任务

评价任务一:通过朗读的方式。检测学生对课文生字、词语的把握,通过个人读、小组读、组词、解释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测验。

评价任务二:检测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通过课下预习时同桌互读、课堂上个人读、小组读、全班读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测验。

评价任务三:让学生感受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环节一

导入新课

检查预习

活动一

ppt课件出示本文14个生字,自由练读,同桌互助,观察比较,全班交流等方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读准14个生字的字音,认清字形并关注生字的关键笔画。

活动二

1.ppt课件出示“渲染、勾勒”等词语,学生认读。

2.听写词语,个体学生演板,全体听写后,同桌互改,纠正。(完成目标一)

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新词。(评价目标一)

环节二

初读课文

整体把握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同桌互助,全班交流,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教师提问:“谁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生能抓住要点,整体把握文章大意。

环节三

品读课文

感受美德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些景物的?(2)作者是怎样从天空到地面,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草原的美丽景色的?(3)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4)默读、思考、朗读: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情?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完成目标二)

画出描写草原静态和动态美的语句,表达自己的理解感悟。(评价目标二)

环节四

领悟感情

讲读3、4、5自然段。(1)这三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2)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表现蒙族人民热情好客的词句。(3)主客是怎样见面的?作者运用哪几个动词来表现激情洋溢的气氛?手是怎么握的?怎么笑的?怎么说的?这些表现什么?你体会到主客见面时大家的心情怎么样?用欢乐、热情的感情朗读这一节课文。(4)客人告别时的情景怎样?“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用在诗句结尾的作用是什么?(这两句诗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学生感受到蒙汉之间的深情厚谊之情(评价目标三)

附:板书设计

草原景色美:

进入草原

大、静、绿

接近公社

主人好客

蒙古包外

民族团结

草原人更美:

蒙古包里

亲如一家

蒙汉情深

告别草原

依依惜别

教学反思: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

教学内容来源: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组

教学主题:《丝绸之路》

课时:1课时

授课对象:五年级学生

设计者:宋耀华

官渡镇板桥小学

目标制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2.教材分析

《丝绸之路》是走进西部系列教材中的另一篇文章,这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的、沟通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体现了丝绸之路在中西方国家的经济、贸易、文化的伟大的历史意义。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精读课文,篇幅不短,内容充实,课文讲述的内容年代久远,需掌握的东西较多。学生已经有四年的学习经历,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具备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因此,教学上通过读悟结合,理解课文内容及层次划分,通过文本的内涵和情境的创设,让学生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3.学情分析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精读课文,篇幅不短,内容充实,课文讲述的内容年代久远,需掌握的东西较多。学生已经有四年的学习经历,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具备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因此,教学上通过读悟结合,理解课文内容及层次划分,通过文本的内涵和情境的创设,让学生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目标

1.认识“矗凹”等九个生字,理解相关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理解丝绸之路的伟大意义,激发民族自豪感,并运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及思想感情,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评价任务

评价任务一:通过朗读的方式。检测学生对课文生字、词语的把握,通过个人读、小组读、组词、解释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测验。

评价任务二:检测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通过课下预习时同桌互读、课堂上个人读、小组读、全班读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测验。

评价任务三:引导学生理解丝绸之路的伟大意义,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环节一

导入新课

检查预习

活动一

ppt课件出示本文9个生字,自由练读,同桌互助,观察比较,全班交流等方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读准9个生字的字音,认清字形并关注生字的关键笔画。

活动二

1.ppt课件出示“矗立、凹眼”等词语,学生认读。

2.听写词语,个体学生演板,全体听写后,同桌互改,纠正。(完成目标一)

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新词。(评价目标一)

环节二

初读课文

整体把握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同桌互助,全班交流,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教师提问:“谁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生能抓住要点,整体把握文章大意。

环节三

阅读课文

感受画面

1交流小组内搜集到的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2.相机介绍:张骞、班超、玄奘与丝绸之路。3.自由读13自然段,讨论:(1)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2)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3)再读全文,谈感受。(完成目标二)

画出描写表现“丝绸之路”繁荣景象图画的画面。(评价目标二)

环节四

领悟感情

小组内进行分角色朗读,注意模仿一些动作与表情,体会一下两国人民的心情。(完成目标三)

(评价目标三)

附:板书设计

东西方友谊交流之路

丝绸之路   东西方经济交流之路

东西方文化交流之路

教学反思:

《白杨》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

教学内容来源: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组

教学主题:《白杨》

课时:2课时

授课对象:五年级学生

设计者:宋耀华

官渡镇板桥小学

目标制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2.教材分析

《白杨》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的内容。本文主要写了在通往新疆大戈壁的列车上,一位父亲与他的孩子们的对话。父亲望着窗外的白杨,借助白杨,热情讴歌了祖国边疆的建设者们,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服从祖国的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无私奉献精神。

3.学情分析

我班有学生都已具备一定的独立阅读的能力和理解能力,但文中“父亲”的话是文章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学生学起来比较困难。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句子含义,我首先指导他们反复读,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后,组织学生讨论:这些话写出白杨的什么特点?它的深刻含义是什么?通过逐句分析,最后归纳出白杨的形体特点(高大挺秀)和生长特点(生命力强),并使学生懂得,父亲的话是托物言志。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高大挺秀、介绍、新疆”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从“爸爸的微笑消失了”到课文结束。

3、了解白杨的特点,通过感悟人物的言行和心理,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评价任务

评价任务一:通过朗读的方式。检测学生对课文生字、词语的把握,通过个人读、小组读、组词、解释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测验。

评价任务二:检测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通过课下预习时同桌互读、课堂上个人读、小组读、全班读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测验。

评价任务三:通过感悟人物的言行和心理,让学生感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环节一

导入新课

检查预习

活动一

ppt课件出示本文6个生字,自由练读,同桌互助,观察比较,全班交流等方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读准6个生字的字音,认清字形并关注生字的关键笔画。

活动二

1.ppt课件出示“戈壁、清晰”等词语,学生认读。

2.听写词语,个体学生演板,全体听写后,同桌互改,纠正。(完成目标一)

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新词。(评价目标一)

环节二

初读课文

整体把握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同桌互助,全班交流,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教师提问:“谁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生能抓住要点,整体把握文章大意。

环节三

深入感知

自主探究

(一)体会新疆的恶劣环境。

1、白杨树生活在怎样的环境里?找出具体的语句。2、指名回答,有感情地朗读。3、大戈壁有什么特点?4、指导朗读,体会白杨树生长环境的恶劣。

(二)体会白杨树的特点。

白杨树有哪些特点?要点把握:(1)茂盛、大:(2)生命力顽强:

a、抓关键词语体会它的顽强的生命力。出示:不管……还是……不管……还是……总是……那么……那么……

不……也不……b、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描写白杨生命力顽强的话语。

请用---画出具体描写白杨树特点的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评价目标二)

环节四

领悟感情

1、再次阅读爸爸的话,说说自己此时的感受。

2、爸爸在孩子们面前借白杨树表白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心愿,有什么目的?

学生了解借物喻人的写法.(评价目标三)

附:板书设计

白杨

爸爸

(建设者)

小白杨

孩子

(接班人)

教学反思: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

教学内容来源: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组

教学主题:《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课时:1课时

授课对象:五年级学生

设计者:宋耀华

官渡镇板桥小学

目标制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

2.教材分析

这又是一篇歌颂新疆建设者的感人力作。文章记叙了在高寒缺氧,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施工条件异常艰苦的条件下,我们的西部建设者们以他们的智慧和力量,克服了一个个世界难题,攻克了国际性技术难关,修筑了青藏铁路的故事。整篇文章充满了昂扬的向上精神和英雄气概。字里行间包含了对西部建设者们的歌颂与赞美。

3.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青藏铁路不是很熟悉,所以对于筑路工人所面临的困难,因为距离实际生活较远,也缺少体会,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创设情境入手,让学生感受当时环境的恶劣和条件的艰苦,为学生的理解做好铺垫。

教学目标

1.认识“妖娆”等14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感受建设者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英勇气概。

评价任务

评价任务一:通过朗读的方式。检测学生对课文生字、词语的把握,通过个人读、小组读、组词、解释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测验。

评价任务二:检测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通过课下预习时同桌互读、课堂上个人读、小组读、全班读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测验。

评价任务三:体会精神,感受气概。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环节一

导入新课

检查预习

活动一

ppt课件出示本文14生字,自由练读,同桌互助,观察比较,全班交流等方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读准14个生字的字音,认清字形并关注生字的关键笔画。

活动二

1.ppt课件出示“妖娆、狰狞”等词语,学生认读。

2.听写词语,个体学生演板,全体听写后,同桌互改,纠正。(完成目标一)

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新词。(评价目标一)

环节二

初读课文

整体把握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同桌互助,全班交流,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教师提问:“谁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生能抓住要点,整体把握文章大意。

环节三

深入感知

自主探究

(1)为什么说风火山是只巨大的拦路虎?(因为这里有三大难关:多年冻土区,恶劣天气,极度缺氧)

(2)为什么风火山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3)你们说这是一批什么样的建设者?(勇敢的、坚强的、智慧的,不怕苦不怕累……)

(4)是啊,他们的确是一批勇敢坚强、充满智慧的青年突击队员。你们谁想成为这样的一名突击队员?我们就请这位突击队员来读1~2自然段,要读出你们的决心来。

(5)同学们,让我们也象这位突击队员一样“严阵以待”,准备迎接风火山的挑战。(齐读1~3自然段)

自己边读边画,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工程的艰难和建设者的勇气与智慧。(评价目标二)

环节四

领悟感情

1.(屏幕出示最后一个句子:青藏铁路这条“铁龙”在不断地向前,向前,拉萨已经遥遥在望……)从最后的省略号里,你们读懂了什么?

2.想不想坐上这趟列车去拜访神秘的青藏高原?来吧,跟老师一起踏上这段神奇的天路。

3.面对着这样一群铁路工人,你想对他们说什么?(写下来)

学生体会精神,感受气概。(评价目标三)

附:板书设计

冻土区

风火山

恶劣气候

勇气 毅力 智慧

极度缺氧

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

习作一》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

教学内容来源: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组

教学主题:《口语交际

习作一》

课时:2课时

授课对象:五年级学生

设计者:宋耀华

官渡镇板桥小学

目标制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教材分析

本次“口语交际·习作”是本组教材的专题“走进西部”的有机组成部分,目的是通过设计和讨论和远方的同龄人建立联系,加强交流,并开展活动,从而增进对彼此的相互了解。这次活动是学生自己设计并付诸实践的活动,通过他们自己的策划与开展,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沟通和交际的能力。随后安排的“习作”是口语交际的延续,是与“手拉手”同学进行交往的开始,同时也是一次应用文的习作练习。

3.学情分析

学生对西部缺乏了解,交往的范围不广,缺乏手拉手的对象。本次教学,既要引导学生同远方的同龄人取得联系,还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多作一点有关西部的背景材料的介绍,以加深对西部自然风光、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建设者的认识。然后引导学生进行习作。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沟通和交际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能有条理、较为具体地说出自己的活动方案。

2、能通过书信的方式与他人沟通,并把“手拉手”活动开展下去。

3.能在信中把自己对活动的打算做具体清楚的描述,同时能合理地提出可行性建议。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环节一

激发兴趣

组织讨论

1.出示各地风土人情方面的图片,了解祖国各地的特色。说说自己的向往:最想去哪里?了解哪里?

2.如果自己有一个在远方的同龄朋友,你觉得会有什么好处?你想要这样的一个朋友吗?

3.组织学生讨论:用哪些方式才能与素不相识的远方小学生建立联系呢?

环节二

合作讨论

汇集精华

1.联系上以后,我们可以开展哪些活动呢?同学合作讨论,策划活动方案。

2.教师到各组听到方案,参与讨论、合作。3.全班交流活动方案:(1)首先写信,建立联系。(2)比较熟悉后,发出邀请,一同参与活动。(3)若对方生活困难,我们就对他给予生活上的资助。

交流合作。

环节三

选择方案

付之行动

1.讨论刚才提出的方案,你觉得最可行,最好的是哪一个方案?并说明理由。

2.如果你们真的联系上了,成了一对好朋友,你们会怎么做?

教学反思:

《回顾

拓展一》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

教学内容来源: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组

教学主题:《回顾拓展一》

课时:1课时

授课对象:五年级学生

设计者:宋耀华

官渡镇板桥小学

目标制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

(2)诵读优秀诗文。

2.教材分析

“回顾•拓展一”包括三个栏目: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和趣味语文。交流平台是对本组四篇课文的内容的回顾与交流,本次交流应抓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西部的认识与感受;走进西部,要引导学生结合四篇课文和课外搜集的资料,交流对祖国西部自然环境、历史文化、民俗风情、西部大开发建设等方面的了解和感受。二是文章的表达方法及其他方面的收获的交流。这个交流的内容是两篇精读课文的表达特点,《草原》的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白杨》的借物抒怀,托物言志。学习中的其他收获,如,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质疑、背诵、搜集资料等方面,只要有所收获,都可与同学交流。“日积月累”安排的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一首诗,目的是继续增加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积累。本单元的趣味阅读主要讲了标点符号的妙用。引导学生体会这个故事的趣味。

3.学情分析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对西部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在交流起来应该不难。但在交流从课文中学到的写法,并运用于自己的习作中时,可能稍有难度。因此,在教学中,可适当加大比重,引导学生尝试运用。

教学目标

1.回顾本单元所学内容,交流学习与感悟。

2.积累古诗。

3.通过“趣味语文”的学习,感受到标点符号的魅力。

评价任务

评价任务一:通过朗读的方式。检测学生对课文生字、词语的把握,通过个人读、小组读、组词、解释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测验。

评价任务二:检测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通过课下预习时同桌互读、课堂上个人读、小组读、全班读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测验。

评价任务三:让学生感受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环节一

交流平台

1.想一想,通过这一组课文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2.自由地进行课堂交流。

3.选择重点展开讨论。(1)说说对西部的认识和感受。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让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对西部的认识,比如:西部的历史;西部的自然环境;西部的发展。(2)说说对课文写法特点的认识。①《白杨》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例证。(以白杨的品格来比喻、暗示西部建设者的品质等。)

②《草原》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例证篇。(景色的铺陈,直抒胸臆的抒情等。)(3)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体会。①找一找在这组课文中有哪些含义深刻的句子,简要的说说其中的含义。②说说你是怎样去理解句子中含着的意思?(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理解个别字记词的含义等。)

课文的写法特点。

环节二

日积月累

1.导入

2.学生自由朗读,如果有不理解的,老师可作适当补充性讲解。“九曲黄河万里沙”,写黄河弯弯曲曲地流经万里,夹带着大量泥沙。“浪淘”,波浪翻卷;“风簸”,风浪滚动。“浪淘风簸自天涯”,写黄河波涛汹涌,来自天边。“如今直上银河去”,是诗人一种浪漫的想象,说黄河一直走到银河那里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夸张地说可以到达牛郞和织女的家了。前两句描写黄河奔腾万里的雄浑气势;后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黄河源远流长,仿佛是从银河里流下来的。此诗写九曲黄河的雄伟气势,并展开奇特的想象,表现作者的向往与追求。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4.引导学生课外找一些刘禹锡的诗来读一读。

学生能抓住要点,整体把握诗句

大意。

环节三

趣味语文

1.谈话导入。

2.学生读文中故事。

3.交流读后感受。

4.教师提供故事:

5.动手练习加标点,使之成为不同意思。①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②过路人等不得在此小便 ③某家有少女人材十分丑陋全无一双好脚 ④今年好倒霉少不得打官司

6.小结。

7.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 篇七

一、概念

侧面描写也就是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 即间接的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是指在文学创作过程中, 作者通过描绘环境或者刻画人物, 使所要描写的客观对象表现得更加鲜明突出。

二、分类

(一) 从描写途径来看侧面描写分类

1. 以旁面写正面。如:

《刷子李》中对徒弟曹小三进行了如下的侧面描写:

“曹小三当然早就听说过师傅的那手绝活, 一直半信半疑, 这回就一定要亲眼瞧瞧。”

“曹小三最关心的还是刷子李身上到底有没有白点。”

“此刻, 曹小三趁着给他师傅倒水点烟的机会, 目光仔细搜寻刷子李全身。每刷完一面墙, 就搜寻一遍。居然, 真的连一个芝麻大小般的粉点也没发现。于是他真的觉得这身黑色衣服透着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

“完了!师傅露馅了, 他不是神仙, 往日传说中师傅那如山般的高大形象此刻轰然倒去。但是他怕师傅难堪, 不敢说, 不敢看, 可是忍不住还要瞄一眼。”

“奇了!他凑上脸凝神再瞧, 那白点原来是一个小洞!刚才师傅抽烟时不小心烧的。里边白衬裤从小洞透出来后, 看上去和粉浆溅上去的白点一模一样!”

(分析:冯骥才借一个小徒弟的视角印证了“刷子李”的真功夫, 一波三折的叙事, 使“刷子李”的“奇”得到了一次次的渲染和烘托, 紧紧抓住了读者, 起到了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2. 以对面写正面。如:

《草船借箭》结尾——

“二十条船靠岸时, 周瑜派来的那五百个军士正好来到江边。每条船约有五六千支箭, 二十条船共有十万多支。见了周瑜, 鲁肃告诉他借箭的经过。周瑜听了长叹一声, 说:“诸葛亮神机妙算啊, 我真的比不上他!”

(分析:诸葛亮借箭成功后, 作者并没有正面称赞诸葛亮, 而是通过周瑜的长叹表现他的神机妙算, 还有什么比对手的自叹不如更能表现出诸葛亮的非凡才智呢?文章开头的正面描写与结尾的侧面描写诸葛亮“挺有才干”互相照应, 成功塑造了人物形象。)

3. 以反面写正面。如: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课文中出现的句子:

风火山的隧道要穿过多年冻土区, 挡在面前的是复杂多样的冻土层, 造成了极大的施工难度。一次次的爆破, 炸出的并不是普通的石块, 而是坚硬如铁的冰碴子。难怪那些西方媒体曾经预言:“中国人要想在如此不良的地质上打隧道, 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分析:西方媒体的预言风火山隧道的修筑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而这还只是青藏铁路在修筑过程中遇到的无数困难的其中之一而已, 可想而知, 西部建设者们遇到的困难都是“世界级”难题。这样就能从侧面反衬出他们克服困难的艰巨与顽强毅力, 以及勇敢、实干与创新精神。)

(二) 从描写内容来看分类

1. 以人衬人。意即写此人是为衬彼人。例:

《丝绸之路》片段——

“在伊朗高原北部, 安息国边境有一位身着戎装的将军正在静静守候。他骑在威武的高头大马上, 身后的兵马不计其数。这浩浩荡荡的大军是奉安息国国王的命令, 正迎候远道而来的东方友好使节。”

“这时, 东方隐隐约约地传来了一阵阵丁零丁零的驼铃声, 循着铃声望去, 远处出现一支骆驼队, 队伍前面飘扬着鲜艳的旗帜。”

安息国士兵们欢呼起来:“来了!来了!”

“列队欢迎!”将军发出坚定有力命令。

骑兵迅疾分列两队, 摆成一左一右, 夹道欢迎的宏观阵势。乐队奏起军乐, 人群中一片欢腾。

(分析:汉使到安息, 安息国王派大将率2万骑兵到东部边境迎接。由欢呼到欢腾, 写士兵们的列队、奏乐、欢迎, 要描写的侧重点恰恰是被欢迎的中国使者, 表现出中国使者当时的地位之高, 备受尊重。)

2. 以物衬人。要写人, 先避开不写, 而写有关的景或物。例: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片段——

“正是这样, 也确实不错。走过任何的一条街, 我们抬头向上看, 家家户户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 汇成了花的海洋, 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 应接不暇。”

“每一家都是这样, 在屋里的时候, 自己家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时, 自己又在看别人家的花。”

“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我觉得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分析:季老先写在德国看见家家户户都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 自己的花都是让别人看的。由奇丽的景色表现德国这一奇特的民族, 用最精炼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又意味深长的哲理。)

三、侧面描写注意问题

“花红虽好, 需得绿叶扶持”, 这可说是对侧面描写的生动解释。恰当的侧面描写能为文章增色不少, 在塑造人物性格时, 使用侧面描写的时候, 就应注意技巧, 恰当运用侧面描写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 可以侧面烘托为辅, 并与正面描写相结合

如教材《人物描写一组》中对王熙凤的描写:“我来迟了, 不曾迎接远客” (未见其人, 先闻其声) 、对王熙凤的肖像描写、王熙凤对林黛玉说的一番话都是对王熙凤的正面描写。而林黛玉的纳闷、思忖及贾母对王熙凤的戏谑评价, 则是从侧面很好配合了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共同刻画出王熙凤性格特征。

(二) 找准点, 选好面, 让表达更富艺术感染力

其实, 在平时的作文中, 我们都在无意的运用侧面描写, 如写弟弟淘气, 我们会写“经常把爸爸妈妈气得火冒三丈”, 写妹妹可爱, 会写“我们一看见她就想亲一亲”, 写天气炎热, 会写“狗伸出舌头, 树叶蔫了”, 写聪明的同学, 会先写“题目真难, 大家都埋头绞尽脑汁”。如何让自己的侧面描写有吸引力和表现力, 使得“正面”突出, 这就需要注意观察, 找准“对面”, 凸显形象, 同时语言要生动个性化。

四、侧面描写练笔

描写要求:通过侧面描写表现人力车夫劳作的艰辛和内心的酸楚。描写对象:车上的肥胖乘客和外面的大雨。

五、小结

侧面描写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它能唤起读者的想象, 含蓄曲折, 使要表现的人物更加形象深刻, 鲜明突出, 从而达到以此显彼的良好效果。但是何时采用正面描写, 何时采用侧面描写, 侧面描写时候采用“以旁面写正面”“以对面写正面”还是“以反面写正面”的方式, 具体应根据描述主题的需要、情节发展的具体情况来考虑谋划。因此, 写作中最重要的方法和技巧是灵活。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侧面描写.

8.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 篇八

《童年的发现》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的一个发现,其中写道,当老师讲到“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时,“我”“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音。这里的“进化”是什么意思呢?

“进化”就是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逐渐发展演变。

宇宙在不断发展,任何生物都在进化,人类也在进化。“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严酷的自然法则。因此,所有生物都在追求进化。比如第一次在房间里用蚊香,效果非常好。用了一段时间后,蚊子对这种蚊香就有了适应性。这说明蚊子“进化”了:它迅速地建立起抵抗这种蚊香的机制。

进化慢的生物群体必然会逐步遭淘汰。一个民族要在长远上成为最优秀的民族,就必须重视自身的进化。比如多用脑,可促进大脑的进化;多锻炼身体及摄入合理的营养,可促进人体的进化;多用手,可促进手的进化……

一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总会碰到很多挫折,前人为后人铺路,后人踏在前人的身上“进化”。后人应感谢前人的铺垫,前人应感谢后人继承和发展自己的事业。就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新的应该欢天喜地的向前走去,这便是壮,旧的也应该欢天喜地的向前走去,这便是死;各各如此走去,便是进化的路。”

《晏子使楚》的“五笑”

《晏子使楚》一文中,出现了五次“笑”,含义各不相同。细细体味,很有特色。

楚王在与晏子斗智时,第一回合便被压住了气焰,觉得很丢面子。他就极力想挽回自己的面子,所以在第二回合中“冷笑”着发问:“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似乎胸有成竹。不料晏子针锋相对,侃侃而谈,直逼得楚王无奈,只好“陪着笑”。从“冷笑”到“陪着笑”,生动地层现了楚王从挑起事端的高傲到被挫锋芒的尴尬。

再看晏子的笑。也是在第二回合斗智中,他面对楚王的挑衅,从容应对,讲完话以后还“故意笑了笑”。细细辨来,这里的“笑”表面上看是自嘲,实际上是绵里藏针,显示了强烈的自信。在这一回合中,楚王的笑与晏子的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第三回合中,楚王又是“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大臣们也都跟着“得意扬扬地笑起来”。他们似乎抓住把柄,有了嘲笑晏子的资本。但是晏子思维机敏,巧舌如簧,妙语连珠,以淮北淮南的柑橘之喻予以有力的驳斥,使楚王也“只好赔不是”。由此可见,这里的两个“笑”除了显示楚王和大臣们的无知以外,还对他们的扬扬自得之态予以了强烈的讽刺。

《晏子使楚》中的“五笑”寓意深刻,情趣盎然,实在耐人寻味。

《再见了,亲人》的艺术特色

《再见了,亲人》写的是1958年,最后一批中国人民志愿军离开朝鲜时,中朝两国军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课文并不很长,但却具有动人心弦的艺术魅力。其原因有三点:

1选材真实典型。《再见了,亲人》选取了“老大娘”冒着炮火给志愿军送干粮、背伤员的感人事迹,再现了“小金花”机智勇敢救战士、妈妈牺牲不流泪的刚强形象,追忆了“大嫂”为给志愿军挖野菜而被炸伤双腿的动人真情。作者慧眼独具,匠心独运,精心摄取了这三个镜头,以老/j、中三代代表了所有送别的朝鲜亲人,典型地反映了中朝人民依依惜别的深情厚谊,感人至深。

2对话别具一格。这篇文章运用第二人称的写法,好像在面对面地和亲人话别:“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小金花,……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大嫂,请回去吧!……”这里的对话形式别具一格,亲切自然,扣人心弦,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描写形象具体。文章中,用“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比喻中朝军民的情谊,用小金花得知妈妈牺牲的噩耗后“把脚一跺”(没有流泪),而在与志愿军分别的时刻,却“落泪了”这样的对比,来衬托对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依依不舍之情,用“再见了,亲人”的多次反复,来强调中朝军民之间的深厚情感。这些描写都是非常生动具体的,感染力极强。

《金色的鱼钩》里的“三哭”

《金色的鱼钩》写的是发生在红军过草地时的一个催人泪下的革命传统故事。其中写了“我”的三次“哭”,粗一看并不起眼,但是细细一想意味深长。

1委屈的“哭”。当课文中的“我”发现了老班长“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姻下去”时,“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于是就要帮助老班长“一起找”吃的。但是,老班长不让“我”找,而且“严厉”地命令“我”“坚持走路……”照顾好小战士。在这种情况下,“我”“扑倒在他怀里哭了”。这里的“哭”从表面上看,是“我”的意思不被老班长理解而委屈的“哭”,而实际上是“我”对老班长舍己为人精神饱含敬意的“哭”。

2激动的“哭”。“我”知道了内情以后,当老班长又一次把鱼汤端来让“我”和两个小同志吃的时候,“我”的心里是多么难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这时候,老班长又一次“严厉”地批评“我”“不要太脆弱”,因此,“我”只好“把碗端到嘴边”,然而却止不住“泪珠大颗大颗地落在热气腾腾的鱼汤里”。这里的“哭”是“我”心中对老班长饱含敬意的“哭”。

3哀痛的“哭”。老班长钓鱼熬汤,自己却点滴不沾,全给了同行的“小战士”,终于拖垮了自己的身体,有一天“已经奄奄一息了”。他仍,然不喝“我”端来的鱼汤,关心的仍是别人。直到最后,老班长的“眼睛慢慢地闭上了”。于是,“我们扑在老班长身上,抽噎着,很久很久”。想一想,老班长为了关心同志,而舍弃了自己的生命。此情此景,谁能不揪心扯肺?这里的“哭”,是哀痛的“哭”,同样也是对老班长饱含敬意的“哭”。

金色的鱼钩,闪射着光芒;老班长的精神,源远流长。“我”的“三哭”是对老班长的无限敬仰,也是对革命传统的衷心颂扬。

《草船借箭》中周瑜的“三变”

《草船借箭》一文讲的是周瑜设计,妄想谋害诸葛亮,诸葛亮巧施妙计,草船借箭,周瑜自叹不如的故事。其中有对周瑜的三处神情描写,在文章中具有画龙点睛之奇效。

第一处是周瑜经过步步紧逼,使诸葛亮答应三天内造十万支箭的任务,周瑜“很高兴”。为什么呢?因为周瑜很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于是就进行了周密的策划,在商议军事时,限诸葛亮十天造好十万支箭,假借公事,步步为营,想把诸葛亮逼到“死无退,路”的境地。但是,诸葛亮却说只要三天,并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周瑜很“高兴”,满以为自己的阴谋得逞,诸葛亮钻进了他的圈套,因而得意忘形。由此可见,周瑜是一个假公济私、心胸狭窄、不顾全大局、无容人之量的人。

第二处是当鲁肃向周瑜报告情况时,说诸葛亮不要造箭材料,周瑜“迷惑不解”。竹子、翎毛、胶漆都是造箭不可缺少的材料,诸葛亮却不用这些材料。周瑜对此不明白、不相信,

但他并未采取积极的行动去调查,去弄清事情的真相,说明他太自以为是了,以为自己的计谋方无一失,诸葛亮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在三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的。这也从侧面反衬了他的“才不如人”。

第三处是诸葛亮按时交箭,周瑜“长叹一声”。这一叹既有由衷的惋惜,又有无奈的佩服。想自己久久谋划,深深算计,满以为滴水不漏,水到渠成。谁知道却未能如愿,全盘皆输,自然是非常惋惜;而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没费吹灰之力,就向曹操借到了十万支箭,他深知自己远不如对方,因此只好无可奈何地说:“我不如他!”课文以周瑜的一声长叹结尾,意味深长,发人深思。

周瑜的三次神态变化,不仅表现了周瑜的性格特点,而且反衬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在学习本文时,抓住上述“三变”,不但有助于深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人物的性格特点,而且有助于深刻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景阳冈》的人物描写

《景阳冈》一文,生动地描写了武松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勇敢威武行为。其中对武松的人物形象描写真可谓形神兼备,栩栩如生,令人击节赞赏。

1语言描写,突出音容笑貌。《景阳冈》中对武松的语言描写很富有特色。如写他在酒店里,喝了三碗酒以后,店家劝他不要再喝了,但是,武松不听,一个劲地说:“你如何不肯卖酒给我吃?”“我吃了三碗,如何不醉?”“别胡说!难道不付你钱!再筛三碗来!”根本不相信信“三碗不过冈”的警告,显示了他英勇无畏、豪爽要强的英雄性格。后来,当店家好心劝阻他不要独自晚上过冈、以防猛虎伤害时,武松更是出语豪壮:“就有大虫,我也不怕。”“就真的有老虎,我也不怕。”一连两个“不怕”把武松浑身是胆的英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2心理描写,映射内心变化。《景阳冈》中尉武松的心理描写非常贴切、真实,反映了武松的内心变化过程,但也透露出他的英雄气概。如在写到他看到官府的榜文,“知道真的有虎”时,他想:“转身回酒店吧,一定会叫店家耻笑,算不得好汉,不能回去。”“怕什么,只管上去,看看怎么样。”这里虽有犹豫,但更多的仍然是“勇往直前”的豪气。当天将黑时,他见没有老虎,便“自言自语道:‘哪儿有什么大虫!是人自己害怕了,不敢上山。”这是他在为自己壮胆,也很真实可信。当武松施展神威,打死老虎之后,他仍想“把这只死大虫拖下冈去”,这是何等的雄心勃勃,但终因“使尽了气力,手脚都酥软了”,便想:“……还是先下冈去,明早再来理会。”也是当时情景的真实写照。

3动作描写,凸现英雄气势。《景阳冈》一文的重点是“武松打虎”,而“打”则是“重中之重”。作者写武松打虎,生动又传神,虎虎有生气。先是他的“三闪”:“……大虫扑来,一闪,闪到大虫背后。”接着,当老虎把“腰胯一掀”时,他“一闪,又闪在一边”。老虎把“铁棒似的虎尾倒竖起来一剪”时,“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这是面临猛虎的锋芒毕露而机智避让的“三闪”,说明他有勇有谋、智勇双全。接着,武松“抡起哨棒,使尽平生力气,从半空劈下来……”“把大虫顶花皮揪住,按下地去”“只顾乱踢”“提起铁锤般大小的拳头,使尽平生力气只顾打”。这里的“抡”“劈”“揪”“按”“踢”“提”“打”等几个字,字字千钧,虎虎生风,形象生动地凸现了武松打虎的英雄气势,淋漓尽致地刻画了武松勇武过人的高大形象,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是“吝啬”还是“节俭”?

学习《临死前的严监生》时,教师让大家同桌讨论,畅所欲言,谈谈对严监生的看法。玲玲和莹莹又开始争论了。

玲玲:莹莹,这个严监生真是个爱财如命的“吝啬鬼”。

莹莹:是吗?

玲玲:当然是了。你看他在临死时,总是断不了气,一个劲地伸出两个指头。这是什么意思呢?难以捉摸的动作造成了悬念。最后,赵氏才把谜底揭出来。原来是他看到灯盏里点着两茎灯草,怕费油!哈!真小气。这段细节描写非常精彩,活生生地刻画出了一个“吝啬鬼”的形象。

莹莹:我可不这样认为。

玲玲(笑笑):什么?你又有不同的看法了?

莹莹(坚定):是的!过去,大家都认为严监生是一个为两根灯草而不肯咽气的土财主。可是,从理财的角度来看,他勤俭节约的精神倒是应该肯定的。能用一根灯草,为什么要用两根灯草呢?当然,他做得是有点过分,但给他扣上“吝啬鬼”的帽子,我觉得不妥当。

玲玲:嘿!你这家伙真是鬼点子不少,竟然为严监生“翻案”了!

莹莹:为严监生“翻案”?你又给我扣帽子了!我只是从另一个角度评评严监生,怎么就是为他“翻案”呢?

莹莹的话让一旁巡回的教师听到了。教师露出了喜悦的神色,告诉他们:畅所欲言,就是要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

莹莹:玲玲,咱们的看法都各有道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么!

《刷子李》的绝妙之处

《刷子李》一文以“刷子李”的高超手艺为话题,借一件极富戏剧性的小事显示了他的大本领、大智慧。其绝妙之处在于:

1对比显艺。“干活前,他把随身带的一个四四方方的小包袱打开,果然一身黑衣黑裤,一双黑布鞋。穿上这身黑,就好像跟地上一桶白浆较上了劲”。“刷子李”以这种特殊的方式展示他的高超技艺,流露出对自己手艺的自信和自豪。这样的对比描写,让人感受到他的技艺奇崛,一下子就吊起了胃口。

2侧面烘托。“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小徒弟看到师傅穿着一身黑色的衣服,刷完墙壁后,“居然连一个芝麻大小的粉点也没发现”,对如此高超的技艺感到惊愕,内心受到震撼。因而,他觉得那件“黑衣服”具有一种威慑力量。这就从一个小徒弟的视角印证了“刷子李”的真功夫。

3一波三折。徒弟开始是“半信半疑”,后来对师傅高超的技艺感到惊愕,接着却突然发现师傅裤子上有一个白点,不禁产生了怀疑,最后又揭开谜底:那白点原来是黑裤烧了个小洞!这样一波三折的叙事,紧紧抓住了读者,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4蕴含哲理。“好好学本事吧!”“刷子李”的这句话意味深长。他告诉徒弟,不要以为别人的名气都是虚的,一定要好好学真本事。有了本事才能有自己的尊严。这是他一生经验的总结,貌似一般,但却有很深的含义。

《威尼斯的小艇》的写作特色

《威尼斯的小艇》栩栩如生地介绍了意大利水上城市威尼斯的独特交通工具——小艇。具体说有以下几个特点:

1开篇点题。课题本身就题旨鲜明地表明了课文的内容,而开头一段用简练的语言说明了小艇是水城威尼斯的“主要的交通工具,等于大街上的汽车”。这也是闻名世界的水城威尼斯的特点。

2比喻形象。比喻是神奇的魔棒,能把事物表现得生动活泼,惟妙惟肖。文章中描写威尼斯小艇的样子:“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儿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这

里用了三个比喻:将小艇比作“独木舟”“新月”和“田沟里的水蛇”,写出了小艇的长度、外形和特点,十分形象地显示了它与众不同的形态。

3总分有序。在写船夫驾驶小艇的高超技术时,文章先以一句总起:“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然后分别从几方面分写“行船的速度极快”,在很多的来往船只中能“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不管怎么拥挤,他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在“极窄的地方”能“平稳地穿过”,“作急转弯”……这里通过一些动词,把船夫驾驭小艇的技术娴熟、得心应手写得井然有序,活灵活现。

4动静结合。本文通过动态、静态的描写,生动地写出了威尼斯小艇的特点和作用,让人如临其境。如前所述对船夫驾驶小艇的描述,就是动态描写,而“青年妇女在小艇里高声谈笑……”“传来一片哗笑和告别的声音”等也是对水城威尼斯的动态描写。文中还有“静寂笼罩着这座水上城市,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的静态描写。这样动静结合的描绘,向人们展示了威尼斯水城的独特风光,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丰碑》中的“愣”

《丰碑》一文塑造了一位在长征途中为了他人、为了革命的胜利,不惜牺牲自己的军需处长的形象。文中运用了侧面描写人物的方法,写到了将军的两次“愣”,从而使军需处长的崇高形象——“一座晶莹的丰碑”非常清晰地矗立在我们面前。

当将军听警卫员说“前面有人冻死了”,他“愣了一下,什么话也没有说,快步朝前走去”。他为什么“愣了一下”呢?因为他担心的事果然发生了。他知道前面有人冻死了,心中很不好受。这里的“愣”进而引发了他的疑问:战士为什么会被冻死?将军看到冻僵的老战士身穿单薄破旧的衣服时,心情非常沉痛、愤怒:革命战士没有死在战场上,却被这严寒夺走了生命,这是多么令人心痛啊!他认为这是军需处长失职,下决心追究军需处长的责任。

“这时候,有人小声告诉将军:‘他就是军需处长……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想到掌管供给“大权”的军需处长自己却穿着单薄破旧的衣服,被活活冻死!这时,将军的心情很复杂:沉重、崇敬、自豪……这不仅震撼了将军的心,也震撼了读者的心——军需处长在恶劣的条件下,想的只是别人,这是一种多么高尚的精神呀!只见军需处长“……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友借火。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身为军需处长,不肯浪费一根火柴,一件衣服,这是何等高尚的情操!寥寥数笔的描写,使军需处长一心为公、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精神跃然纸上。将军的“愣”可以使我们想得很多很多……

文章通过将军的两次“愣”,深入地表现了中心思想。军需处长的献身精神激励着红军战士迈着“坚定的脚步”去夺取长征的胜利。红军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像一座晶莹丰碑,永远耸立在我们心中。

9.五年级下册技术教学设计 篇九

(下册)

技术 教 案

2017—2018第二学期

执教者: 许广红

第1课 早期的机械

授课时间

3.1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机械是人类创造出来的帮助自己做事的装臵。

(2)知道机械的发展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以人力为动力到以其他力为动力的过程。

(3)了解为机械提供动力的能源也在不断发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初步了解机械的发展历程。

(2)通过阅读,了解机械的动力来源有哪些。

(3)通过早期的机械和现在的机械的对比,了解机械的进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机械的使用给人类带来便捷的生活。(2)从早期的机械中感受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3)通过早期的机械和现在的机械的对比,体会科学技术的进步。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随着技术的发展,机械的种类不断增加,工作效率和精确度不断提高。

教学难点:各种机械在生活中的作用。

课前准备

一袋重物,一根木棒,简单机械的图片(如杠杆、斜面、滑轮、滚轴、齿轮)各时期农耕机械的图片等。

教学活动

活动一:体会不使用工具与使用工具的差异

情境导入:出示一袋重物,请一位力气稍大的同学徒手将重物从教室的一侧搬运到另一侧,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组织学生讨论:运用哪些工具可以方便、快捷地搬运这一袋 重物?

出示一根木棒,提问:如何借助这根木棒来搬运重物? 大家的建议(1)将重物分成两袋,用木棒作为扁担,挑着走。(2)将木棒作为撬棍,慢慢地移动重物。通过对比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机械在生活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小结:用木棒来帮助搬重物,这时的木棒就不再是一根简单的木棒,而是成了帮助我们做事的机械。

教师讲解:机械的概念。

活动二:了解早期机械的发展历程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第2-5页,了解早期机械的种类及机械的发展。讲解:(1)凡是能帮人们做事的装臵都可称为机械。(2)最初的机械非常简单,取材于自然界。

活动三:认识机械的驱动力的发展

提问:人们使用机械,主要是为了省力,但是,机械本身并不会动,它们是怎么工作的?

讨论农村耕地用的机械的发展历程。

(1)出示木犁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木犁的工作动力。(2)提问:人们是怎么会想到要改进木犁的?(3)提问:现在的农村是怎样耕地的? 教师讲解:最早的机械是靠人力推动的。靠人力来推动机械,人会觉得很累,而且工作效率很低。后来就出现了运用畜力、水力、风力的机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部分机械靠电动机、汽(柴)油发动机来驱动。

让学生阅读教材第6-7页。思考:(1)牛拉犁和驴推磨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为什么现在有些农村还在使用这样的方法?(2)风车是怎样利用风力来磨面的?(3)水车是怎么工作的? 学生回答:

引导学生体会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械有了很大的发展,为人类带来了便利,工作效率也随之有了很大的提高。

教师总结:表扬与鼓励。

板书设计:

第1课 早期的机械

体会不使用工具与使用工具的差异

了解早期机械的发展历程

认识机械的驱动力的发展

教学反思:

引导学生体会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械有了很大的发展,为人类带来了便利,工作效率也随之有了很大的提高。认识到机械的使用给人类带来便捷的生活。

第2课 常用的工具

授课时间

3.29

学习目标

1、了解生活中的常用工具及其用途袁并能对常用工具进行分类。

2、知道机床是较复杂的机械装臵袁它们用发动机(电动机)作动力工作的效率更高。

3、通过对常用工具的分类,了解工具各有所长。

4、通过对比机床和手动工具完成任务的情况,了解机床的特点是力量更大、速度更快、操作更精准。

5、感受工具和机床的使用减轻了人们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和生活的质量。

6、从工具的发展中体会科学技术的进步。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工具和机床的使用,减轻了人们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和生活的质量。

教学难点:了解机床的名称及用途。课前准备

尖嘴钳、细铁丝、多种常见工具(图片或实物)、介绍工具的教学课件、机床的图片、铅笔若干枝、小刀、卷笔刀、手摇式卷笔刀。

教学过程:

活动一:了解常用工具的种类。

组织学生在认识各种工具的同时,了解它们在生活、生产中的用途。师:出示一把尖嘴钳。

提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工具? 它有什么用途?你会使用它吗?

学生:说出尖嘴钳的作用。用来弯折、截断铁丝。请一名学生用尖嘴钳将细铁丝弯折成一定的角度。

师:你知道哪些常用工具?你能分别说出它们的用途吗? 出示多种常见工具说出各种常用工具的名称和用途。

师:出示介绍工具的教学课件,(1)进一步应用电子计算机技术、新型伺服驱动元件、光栅和光导纤维等新技术,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2)体会到各种大型专用机械的发明都要归功于机械制造者的技术创新,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知道机械的分工越来越细,教学难点:知道机械的工作原理就是通过其本身的特殊结构,教学活动,因此没有必要设计得“大而全”,学生在区分不同工具的工作目的时可能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可以先告诉他学生在区分不同工具的工作目的时可能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可以先告诉他们工作目的可分为击打、切割、钻孔、表面处理、固定、测量及其他类,然后让学生对工具进行归类。也可让学生仔细阅读教材第9-12页的内容,了解工具的种类及各种工具的名称。

学生:对常用工具进行分类,并将分类结果记录下来。师:出示介绍工具的教学课件,让学生认识更多的工具。

1、机动工具

机动工具是指以压缩空气、直流或交流电力以及高压油液为动力源驱动的工具(如气动扳手、气动砂轮机、气动凿岩机、电钻、液动扳手等)。这类工具虽然具有输出功率大,使用效率高等优点,但受到动力源、使用空间等因素的影响,携带不方便、只能在车间、装配线等固定场所使用。

2、手动工具

手动工具是指以手力驱动的工具(如扳手、钳子、锤、锉等)。这类工具品种齐全,且体积小,携带方便,可在狭小的空间使用,因此使用范围极广。

3、风镐

风镐是一种手持工具,由配气机构,冲击机构和镐钎等组成。其工作原理是用压缩空气推动活塞往复运动,使镐头不断撞击路面,岩壁等物体。常用于采矿、筑路等。

针对活动一,教师可引导学生发现同一种类的工具中,有些是早期的工具,有些是现在的工具。如在“切割工具”中,斧和钢锯都是早期的工具,而伐木电锯是现代的工具,它们的工作目的相同,而工作效率却有明显的差异。让学生回忆第1课中将早期的机械和现在的机械作对比的活动,再一次体会由驱动力的进步带来的机械的进步。

活动二:认识机床 师:提问:要加工比较粗的铁丝或钢板,尖嘴钳可以胜任吗? 学生讨论:用尖嘴钳能否加工比较粗的铁丝或钢板。师:出示多张机床的图片(课件),并简单介绍它们各自的

功能。比较手动工具与机床的差别,从而体会机床的强大功能。

机床

机床是对金属或其他材料的坯料或工件进行加工,使之获得所要求的几何形状、尺寸精度和表面质量的机器。机械产品的零件通常都是用机床加工出来的,故机床又称为工作母机或工具机。

2、机床按加工性质和所用刀具分:车床、钻床、镗床、磨床、齿轮加工机床、螺纹加工机床、铣 床、刨插床、拉床、特种加工机床、锯床、其他机床。

3、机床未来的发展趋势:

(1)进一步应用电子计算机技术、新型伺服驱动元件、光栅和光导纤维等新技术,简化机械结构,提高和扩大自动化工作的功能,使机床适应于更广泛的制造系统工作。

(2)提高主运动和进给运动的速度,相应提高结构的动、静刚度以适应采用新型刀具的需要,提高切削效率。

(3)提高加工精度并发展超精密加工机床,以适应电子机械、航天等新兴工业的需要。

(4)发展特种加工机床,以适应难加工金属材料和其他新型工业材料的加工。

师:总结机床是手动工具的替代品,它们是较复杂的机械装臵,用发动机(电动机)作动力,工作的效率更高。

活动三:认识工具的进步

教师出示九枝铅笔、三把小刀、三个卷笔刀、三个手摇卷笔刀,提出要求:每组出三名同学进行一个小实验,在同等时间内看哪个组先把铅笔削的又快又好。

提问:使用哪种工具削铅笔效率高?

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用不同的工具,削铅笔的效果、所用时间也不同呢?

总结:小刀、卷笔刀、手摇式卷笔刀反映了工具的进步。提问:你还能举出哪些工具进步的例子?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生活中常用工具的现代化替代品。并完成下表

完成的工作 扫地 扇风 拧螺丝 刮胡子 刷牙 称重 工具 扫帚 扇子 螺丝刀 刮胡刀 牙刷 杆秤 工具的升级替代品 吸尘器 电风扇 电动螺丝刀 电动剃须刀 电动牙刷 电子秤

教师总结: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工具,相信你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再遇到这些工具,你能叫上它的名字来,知道它的用途。

板书设计:

第2课 常用的工具

1、机动工具

2.工具手动

3、风镐

教学反思:

了解生活中的常用工具及其用途袁并能对常用工具进行分类。

2、知道机床是较复杂的机械装臵袁它们用发动机(电动机)作动力工作的效率更高。

3、通过对常用工具的分类,了解工具各有所长。

4、通过对比机床和手动工具完成任务的情况,了解机床的特点是力量更大、速度更快、操作更精准。

5、感受工具和机床的使用减轻了人们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和生活的质量。

第3课 专 用 机 械

授课时间

4.1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各行各业都有许多专用机械。

(2)认识到不同种类的专用机械都是通过本身的特殊结构。将输入的动力转换成工作所需的动作或功能。

(3)认识到机械的发展方向是多功能、高精度和智能化。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了解不同行业的专用机械及其用途。(2)通过观察与分析,了解不同专用机械的共同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对现代化的专用机械产生好奇心遥

(2)体会到各种大型专用机械的发明都要归功于机械制造者的技术创新。(3)知道现代化的专用机械可以帮助人们完成精细的、高难度的甚至是危险的工作。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机械的分工越来越细,专用性越来越强。

教学难点:知道机械的工作原理就是通过其本身的特殊结构,将输入的动力转换成工作所需的动作或功能。

课前准备

刨子、木工刨床图片、各种专用机械的图片。教学活动

活动一:认识专用机械

出示刨子(实物)和木工刨床(图片),提问:(1)你认识这两样东西吗?它们有什么作用?(2)你能说出它们有什么区别吗?

学生回答:

师帮助学生总结:刨子和刨床都是刨木头用的,刨子是手动工具,工作效率较低,刨床是以电为动力的大型专用机械,工作

效率较高。

提问:你还知道哪些专用机械的名称?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5-18页的内容。

讲解:专用机械大致可分为木工机械、农用机械、建筑机械、制造业机械等。

小结:与老一代的工具相比,专用机械干起活来速度更快,质量更好。活动二:了解专用机械的工作

提问:专用机械的种类很多,本领也很大,那么它们是怎样工作的呢?它们的工作动力又是什么呢?

结合教材第19-21页,讲解起重机、挖掘机、盾构的用途、基本构造及工作过程。

引导学生描述自己所了解的其他专用机械的工作过程。学生在描述专用机械的部件名称时可能会有困难,教师应及时补充、指正。

小结:现代化的专用机械正朝着智能化、多功能化方向发展。活动三:寻找不用电的专用机械

提问:现在,生活中帮助人们做事的机械大多都要用电,那么,是否有不用电而能完成某个动作的机械? 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寻找到的生活中不用电的专用机械。小结:尽管现代化的专用机械朝着智能化、多功能化方向发展,但是生活中的许多机械只要完成一两个动作,用以满足生活中某项特定的需求,因此没有必要设计得“大而全”。板书设计: 第3课 专 用 机 械

一、认识专用机械

二、了解专用机械的工作

教学反思:

引导学生描述自己所了解的其他专用机械的工作过程。学生在描述专用机械的部件名称时可能会有困难,教师应及时补充、指正。

第4课 与众不同的压路机

授课时间

4.2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压路机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各自的作用。(2)学会绘制简易压路机模型草图并完成模型制作。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践,体会从选材,画设计草图到完成制作的模型设计步骤。(2)通过讨论和实践,了解在选用材料时要考虑所有的设想,并能兼顾考虑不同材料相应的加工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设计和制作压路机模型,提高设计、制作模型的兴趣。

(2)在观察、实践中体验:在进行产品设计时,力求创新和考虑所有设想对于搞设计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能根据压路机的特性,合理选择制作模型的材料及加工方法遥 教学难点:在设计压路机模型时,应考虑所有设想并力求创新。课前准备

各种压路机的图片,各种废旧材料(饮料瓶盖、卡纸或包装盒、线轴、易拉罐、纸筒、废旧玩具等)、尖嘴钳、剪刀、铁丝、订书机、胶水等。

教学活动

活动一:认识压路机

出示修建马路的场景图片,提问:运用什么机械可以使路面更平整、密实?

出示各种压路机的图片。

讲解:压路机是利用碾轮的碾压作用,使土壤、路基和路面

变得更加密实。在没有压路机的年代里,人们用石碾来压实路面。石碾是靠人力和畜力来拉的,而压路机一般都有发动机作为动力,这也体现了机械的发展。

提问:农村碾玉米用的石碾与压路机有什么相似之处? 引导学生发现石碾与压路机都是依靠滚碾的重量将物体压平(或压碎)。

活动二:设计简易压路机模型 出示压路机的图片。组织讨论:压路机由哪些部分组成?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 提出任务: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一个简易的压路机模型。请同学们画出设计草图。

活动三:根据设计草图制作简易压路机模型

提出任务:根据你的设计草图,制作简易压路机模型。引导学生讨论:你觉得应该按怎样的顺序进行制作? 组织学生收集易得的材料,如:包装盒(硬纸板)、空易拉罐、塑料瓶盖、细铁丝、废圆珠笔芯等。

组织学生展示完成的作品,开展交流和评价。教师总结:表扬与鼓励。

板书设计: 第4课 与众不同的压路机

活动一:认识压路机

活动二:设计简易压路机模型

活动三:根据设计草图制作简易压路机模型 教学反思:

通过设计和制作压路机模型,提高设计、制作模型的兴趣。引导学生讨论:你觉得应该按怎样的顺序进行制作? 组织学生收集易得的材料,如:包装盒(硬纸板)、空易拉罐、塑料瓶盖、细铁丝、废圆珠笔芯等。开展交流和评价。

第5课 机械手模型

授课时间

5.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机械手的作用,认识不同用途的机械手。

2、了解取物器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3、能够绘制简易机械手模型设计草图并用身边的材料制作简易机械手模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了解不同的机械手分别能做哪些事。

2、通过观察和实践,完成设计、制作简易机械手模型的任务。

3、通过口头叙述以及展示草图、模型,向别人介绍自己的设计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机械手可以代替人完成某些工作。

2、再一次体会从选材、画设计草图到完成制作的模型设计步骤。

3、能在别人介绍时认真倾听。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口头叙述及展示模型、草图是将自己的设计想法介绍给别人的方式,是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难点:设计、制作简易机械手模型。课前准备 装有小块橡皮的小口玻璃瓶、筷子、镊子、长柄取物器、各种机械手的图片、细铁丝、旧圆珠笔、尖嘴钳、牙签、小手工锯。

教学活动

活动一:认识机械手 创设情境:巧取橡皮实验。

1、出示一个装有小块橡皮的小口玻璃瓶。

2、提出要求:在不敲碎玻璃瓶且不将玻璃瓶倒臵的情况下 取出小块橡皮。

3、引导学生讨论:需要借助什么工具才能巧取橡皮? 教师提供筷子、镊子、长柄取物器等工具。

4、教师找学生演示:用取物器取橡皮。

教师利用图片介绍各种机械手及它们的用途,也可让学生阅读教材第28-29页。

学生阅读教材第28-29页袁了解各种机械手的作用。

教师小结:机械手能模仿人手臂的动作,可以代替人从事重复或繁重的体力劳动,甚至可以在困难或危险的环境中工作。

活动二:设计简易机械手模型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取物器。

1、出示取物器,组织学生观察取物器的外形特征。

2、提问:取物器在取物时起关键作用的部件是什么?

3、教师引导学生画出取物器结构的分析草图。教师引导学生制作机械手模型。

教师提出任务: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一个简易机械手模型。提问:可以利用身边的哪些废旧物品来制作机械手模型?效果会怎样?

3、要求学生先画出设计草图。

4、组织学生讨论设计草图。

5、组织学生根据设计草图开展制作。

教师组织学生试用制作完成的简易机械手模型抓物。提醒:使用尖嘴钳和小手工锯时要注意安全。

活动三:展示尧交流简易机械手模型

教师提出任务:向其他同学介绍你们小组设计、制作的简易机械手模型。教师小结院通过口头叙述以及展示草图、模型来表达想法,是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板书设计: 第5课 机械手模型

活动一:认识机械手

活动二:设计简易机械手模型

活动三:展示尧交流简易机械手模型 教学反思:

通过观察,了解不同的机械手分别能做哪些事。完成设计、制作简易机械手模型的任务。认识到机械手可以代替人完成某些工作。

第6课 曲轴玩具方案

授课时间

5.2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解剖曲轴玩具,了解曲轴结构及其工作原理。

2、学会制作简单的曲轴玩具。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比较,知道不同的设计方案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2、通过实践,完成曲轴玩具从方案设计到完成制作的过程。

3、通过口头叙述以及展示草图或完成的作品,向别人介绍自己的设计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设计步骤包括以直观的形式提出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然后从中选择最佳者。

2、能用文字或草图等方式表达设计思想。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能根据需求、材料、制作方法、操作是否方便、美观程度、最终效果等因素确定合适的设计方案。教学难点:设计、制作小丑跳舞的曲轴玩具。

课前准备

旋转木马的图片、曲轴玩具、锥子、细铁丝、尖嘴钳、美工刀、细绳、纸盒、卡纸、双面胶、剪刀。

教学活动

活动一:观察曲轴玩具的结构 教师情境引入,提出问题。

1、你在公园或游乐场坐过旋转木马吗?回忆一下当时的情境吧。旋转木马是怎样运动的?

2、提问:为什么旋转木马会一上一下地运动?

教师出示各种曲轴玩具,让学生先玩一玩,然后观察玩具的内部结构,说说它们的工作原理。

让学生回忆自己玩过的其他曲轴玩具,介绍它的玩法和工作原理。

教师引导学生介绍自己玩过的其他曲轴玩具。提问: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应用曲轴结构的产品?

活动二:比较小丑玩偶的两个设计方案

教师出示小丑玩偶:这是一个小丑,我们要想办法让他“跳舞”。出示用教材第37页上的两种方式进行曲轴连接的设计方案。

教师让学生预测:小丑的动作可以变化成哪些样式? 引导学生思考:采用这两种不同的曲轴连接方式,对小丑的动作有什么影响?

1、哪个小丑的动作更多?

2、哪个小丑操作起来方便? 教师小结:不同的曲轴连接方式可以实现不同的游戏效果。活动三:按方案1制作小丑曲轴玩具

教师提出任务:请你用方案1的曲轴连接方式制作一个小丑曲轴玩具。

请先写下你的设计方案(文字和草图)。教师引导学生分组开展制作。组织学生展示、交流、评价。

教师提醒:制作过程中,在使用锥子、尖嘴钳和美工刀时要注意安全。教师总结

板书设计: 第6课 曲轴玩具方案

活动一:观察曲轴玩具的结构

活动二:比较小丑玩偶的两个设计方案

活动三:按方案1制作小丑曲轴玩具 教学反思:

通过观察和解剖曲轴玩具,了解曲轴结构及其工作原理。学会制作简单的曲轴玩具。

第7课 借用真奇妙

授课时间

6.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移植借鉴法”的含义,了解生活中运用“移植借鉴法”的事例。

2、能用“移植借鉴法”设计、制作一个查看煤气表数据的装臵。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和分析,了解什么是“移植借鉴法”。

2、通过交流和实践,经历用“移植借鉴法”解决一个实际问题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移植借鉴法”在拓展思路、创新设计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2、在生活中能主动地运用“移植借鉴法”解决遇到的问题。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人类的许多发明都是借助“移植借鉴法”产生的。

教学难点:运用“移植借鉴法”设计能够方便观察煤气表的装臵。课前准备:

“气压式墨汁瓶”示意图,潜望镜、收音机天线、小手电的实物。教学活动

活动一:情境引入,提出问题

情境引入:书法课上,你是怎样取用墨汁的?课后,对于没有用完的墨汁是怎样处理的?

引出问题:怎样才能方便地取用和倒回墨汁?组织学生 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出示“气压式墨汁瓶”示意图让学生阅读教材第41页,提问:

1、漏斗起到什么作用?

2、输液器的控制阀可以起到什么作用?

3、血压计的气囊可以起到什么作用? 教师帮助学生分析装臵的结构和原理。

教师小结:人类的许多发明都是借用了其他领域的原理、技术、方法和材料而产生的。

活动二:寻找生活中运用野移植借鉴法冶的实例

教师介绍教材第42-43页上运用“移植借鉴法”的实例。

1、“扣诊法”借鉴了“敲酒桶”。

2、人体内粉碎结石的定向微爆破技术借鉴了军事和工程领域的定向爆破技术。

3、被褥烘干机借鉴了电吹风。

教师启发学生寻找生活中借鉴其他领域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实例。教师介绍野移植借鉴法冶的特点。

活动三:运用野移植借鉴法冶设计查看煤气表数据的装臵

教师出示潜望镜、收音机天线、小手电的实物,提出任务:在这些物品中寻找启发,设计能方便观察煤气表上数据的装臵。

组织学生交流这些物品分别有什么特点,从中寻找启发。

引导学生开展设计。提醒学生要写出设计方案(文字或草图)。

组织学生交流各自设计的方案,开展自评与互评。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出这一装臵。组织展示、交流。

展示完成的作品,检验该装臵的使用效果。教师小结,表扬与鼓励。

板书设计: 第7课 借用真奇妙

移植借鉴法 教学反思:

人类的许多发明都是借用了其他领域的原理、技术、方法和材料而产生的。第8课 提升葡萄干

授课时间 6.2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具有提升功能的机械和装臵。

2、学会搭建具有提升功能的结构。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分析,了解杠杆和滑轮的结构与功能。

2、通过实践,学会设计、制作提升葡萄干的装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可以借鉴杠杆、滑轮等原理,设计出满足任务要求的装臵。

2、再一次体验设计的步骤。

3、能实事求是,如实记录测试结果。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用规定的材料,模仿杠杆和滑轮,搭建具有提升功能的结构。教学难点:根据任务,设计、制作提升葡萄干的装臵。课前准备

牙签、吸管、葡萄干、铁夹、棉线、大头针、回形针、砖、A4纸、透明胶带、具有提升功能的机械和装臵的图片。教学活动

活动一:明确任务

教师介绍提供的材料,提出任务:设计、制作一个装臵,将一粒葡萄干从静止的位臵提升并稳定在一个更高的位臵。

教师要在提出任务的同时,让学生明白此任务的具体要求和评分标准。让学生阅读教材第45页。

活动二:了解具有提升功能的机械和装臵 教师利用图片,介绍借助杠杆提升物体的机械(跷跷板、撬棍等),并介绍杠杆装臵的结构和原理。

利用图片,介绍借助滑轮提升物体的机械(卷扬机、吊车等),并介绍滑轮装臵的结构和原理。

活动三:尝试提升物体

教师提出要求:分别模仿杠杆和滑轮,尝试用吸管、牙签等材料搭建提升物体的结构。

一开始可让学生自行尝试搭建,教师应适时引导学生交流搭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思考解决的办法。随后,让学生阅读教材第47-48页,按照教材上的提示进行搭建。

活动四:设计尧制作提升葡萄干的装臵

教师指导学生分组,用学到的提升物体的方法,设计提升葡萄干的装臵,写出设计方案(文字和草图))。组织学生根据设计方案,小组合作,开展制作。教师组织学生展示本组制作的装臵,进行测试,并开展交流与评价。

小组设计时,教师应再一次向学生明确该提升装臵的设计要求和评分标准。测试各组制作的装臵时,严格按照评分标准。

教师总结:这一课中,无论是模仿杠杆还是模仿滑轮,都用到了第7课的“移植借鉴法”,同学们表现的都很棒。

板书设计: 第8课 提升葡萄干

第九课 发射乒乓球

授课时间

7.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抛出物体有多种方式,共同特征就是将积聚的能量在瞬间释放,形成一个强大的击打力或冲力。

2、学会运用杠杆或弹力等原理,设计、制作乒乓球发射机。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分析,了解抛出物体的方式及其共同特征。

2、通过观察和分析,了解发射装臵的工作原理。

3、通过讨论和实践,设计、制作乒乓球发射装臵,并利用此装臵将乒乓球发射到规定的位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抛石机等机械的功能,体会人类的聪明才智。

2、体会可以借鉴杠杆等原理,设计出满足任务要求的装臵。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制作乒乓球发射装臵。

教学难点:调试发射装臵,使之能准确地将乒乓球发射到规定位臵。课前准备

砖、吸管、牙签、铁夹、橡筋圈、回形针、透明胶带、尺、A4纸;射箭、打高尔夫球和棒球的图片。教学活动

活动一:明确任务

教师介绍提供的材料,提出任务:设计、制作一个乒乓球发射装臵,用它将10个乒乓球分别发送到废纸篓内。具体描述完成任务的要求和评分标准。

提问:如果某个小组发送到由近及远三个废纸篓内的乒乓球分别为5个、3个、2个,那么这个组的得分是多少?

教师给出一个评分的范例,可使学生更加明确该如何评分。活动二:了解抛出物体的方式及其共同特征

教师出示介绍弓箭、枪炮、高尔夫球和棒球的图片,组织学生讨论这些事例中抛出物体所采用的方式。

教师小结:抛出物体的方式的共同特征是将积聚的能量在瞬间传递给物体,形成一个强大的击打力或冲力,使物体获得很大的速度。教师出示图片,介绍“抛石机”的结构和原理。

教师在介绍抛石机时,引导学生仔细分析抛石机的结构特点,为后面的设计、制作作铺垫。

活动三:学习发射乒乓球的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哪些结构可以产生抛出物体的效果?哪些材料可以产生抛出物体的效果?

出示图片,介绍用杠杆发射乒乓球的结构。出示图片,介绍用弹力发射乒乓球的结构。

教师启发学生充分交流制作中的难点和问题,并加以具体的指导,为此后将要进行的小组自主设计、制作奠定基础。活动四:设计尧制作发射乒乓球的装臵

教师指导学生用学到的发射乒乓球的方法,设计发射乒乓球的装臵。组织学生分组,开展设计与制作。教师组织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装臵,进行测试,并开展交流与评价。

教师提醒学生,应先写出设计方案(文字和草图),再根据方案开展制作。测试装臵时,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发射的技巧和方法,组织学生多次尝试后再进行比赛。

教师总结,表扬与鼓励。

板书设计;第九课 发射乒乓球

活动一:明确任务

活动二:了解抛出物体的方式及其共同特征

活动三:学习发射乒乓球的方法 教学反思:

上一篇:医院暑期汛期应急预案下一篇:福建省工程技术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