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2024-08-01

中国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共8篇)

1.中国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篇一

农业农村部:“中国农民丰收节”助力乡

村振兴战略!

新华网北京6月21日电(曹晨)21日,国新办就“中国农民丰收节”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发布会上,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十九大提出的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而“中国农民丰收节”在此背景下设立,它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呼应和促进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可以激发广大农民投身乡村振兴。农民是农业农村发展的主体,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推进乡村振兴,是为了农民,也要依靠农民。举办丰收节可以让广大农民参与进来、投身进来,充分发挥亿万农民的主体作用。另外,可以激发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所以“中国农民丰收节”在精神层面必将增强亿万农民振兴乡村的热情和信心。

第二,可以营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良好氛围。乡村振兴将为中国农民丰收节提供厚实的经济社会基础,丰收节将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营造浓厚氛围。今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在开局之年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有助于把各方面的力量、各方面的资源动员起来、聚集起来,有助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推动乡村实现全面振兴。

第三,可以满足农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乡村振兴五句话二十个字,生活富裕是根本。生活富裕不仅表现在物质层面,也体现在精神层面。“中国农民丰收节”也是农民美好生活的体现。通过这个载体,展示广大农民的劳动成果,为农民群众提供更多的公共文化服务,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多样化的文化产品,可以让全社会都感受到,农业是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是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是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2.中国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篇二

1 农民民生不懈怠

在农民占绝大数的国度里, 如何引导他们迈向幸福生活的金光大道, 是我党几代领导人一直呕心沥血所思考的问题。正如邓小平同志说过的:“要使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 至少有两个特点必须看到:第一个是底子薄。第二个是人口多, 耕地少。”

1.1 以科学发展观作指导, 培养新型的农民

只有农民的小康, 才能有全国的小康;构建和谐社会, 必须以科学发展观做指导。“科学发展观, 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改革开放后, 大批的农民涌向城里, 成为新一代的城市人。

1.2 建立各种相应的机制, 使农民生活提高得以保障

改革开放后, 农民的生活水平虽上了较大的台阶, 但与城里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要从政策的调整和各种保障机制的建立来保证农民的收入有稳步的增长。

1.2.1 必须建立养老保障机制

近年来我国新出生的人口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但是在一些边远的山区和农村计划生育的国策仍较难的贯彻。究其原因, 是老有所养未落到实处。要消除“多子多福”的旧观念, 从根本上摆脱贫穷落后的境地, 必须建立养老保险制度。

1.2.2 建立农村的医疗保障制度

长期以来在农村乃至边远山区缺医少药一直困扰着农村, 要切实建立农村的医疗保障制度, 形成农村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做到病有所医。

2 农村建设不动摇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 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这是我们祖辈一直以此为自豪的。过去搞民主革命, 走毛泽东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最后夺取了全中国的革命胜利。这也是我们彻底摆脱贫穷进入小康可借鉴的一条路径。回顾过去, 我国处于经济困难的时期曾有过两次大的人口迁徙:

第一次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 面对日益严峻的经济形势, 党中央制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并召开了“西楼会议”, 将城市2000多万人口转向农村。

第二次是在史无前例的文革时期, 从1968年至1970年间, 成千上万的初中、高中和大学毕业生上山下乡, 到农村田头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在较长的人民公社的大锅饭时期, 农村的经济徘徊不前, 农民一年干到头, 却仍然填不饱肚子, 如此农村的暗淡背景, 谁看了不心寒呢?邓小平曾深切地说道:“从1958年至1978年这20年的经验告诉我们: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并且说:“确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方向是可以的, 但首先要了解什么叫社会主义,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如果农民既得不到实惠, 全国人民也只能勉强地吃饱饭, 样样只得凭票证供应, 如此长期以往能得到人民拥护吗?如果不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 迟早会被人民所淘汰的。

邓小平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 从长远的观点看, 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 是废除人民公社, 实行家庭联产为主的承包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 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 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发展集体经济。这是又一个很大的前进, 当然这是很长的过程。”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的“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勾勒了新一轮的改革发展的路径图, 即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加快农村公共事业, 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 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 政府在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 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 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这些强有力的措施, 必然会带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艳阳天。

2.1 探索破除城乡二元结构, 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

社会主义最终要消除城乡和工农差别的。上海近郊的七宝镇九星村经过十年的努力, 在人均不足三分非农建设用地的村庄和农民, 如今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城乡一体化的“都市的村庄”, 村民生活一步一步地在赶超“城里人”。

2.2 实现适度规模经营的集体经济, 达到第二次飞跃

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走向集体经济是最终的方向, 当然不是简单的回到“人民公社”的那个年代, 这种集体经济就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志。苏浙沪及沿海省市推崇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是通过人们自愿结合、共同所有和民主管理等方式, 以获得社员共同利益的自治组织。同时还可探索“三大社”新农村的管理模式, 即土地股份合作社、社区股份合作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 新型的农民既能拿工资, 又可分红, 形成城乡一体化的新模式。

2.3 政府的政策倾斜, 财政提供一定的支助

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和财政政策的支助, 更是经济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近日, 在杭州召开的中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国际研讨会上, 我国政府官员坦露, 政府将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制定一系列的扶持政策, 包括金融扶持、税收减免和财政补贴, 并投入一定的财力改造土地等。

3 农业发展不折腾

邓小平说过:“农业搞不好, 工业就没有希望, 吃、穿、用的问题也解决不了。”并说:“农业是根本, 不要忘掉。”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 是工业的重要原料;农业生产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更是能否达到全面实现小康水平的重要因素。

1994年被世界称之为“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的莱斯特·布朗撰写了长达141页的《谁来养活中国——来自一个小行星的醒世报告》, 曾震撼中国和世界。他认为中国的水资源短缺, 大量的农田减少和破坏, 加上人口的增长, 到了21世纪初, 中国为了养活10多亿人口, 可能从国外进口大量粮食, 必然会引起全球粮价猛涨, 到时谁来养活中国?一时间, “中国威胁论”成了当时世界的重要话题。尽管该言论有夸张言辞, 但必须引起我们予以高度的重视。邓小平教导我们:“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 二靠科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作用是无穷无尽的。”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强调了:“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效、优质、高产、生态、安全的要求,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 健全农业生产体系, 提高土地出产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 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要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放在首位, 粮食的产量是人类生存的基础。”

3.1 选好优良种, 科学种好田

被世界公认的“杂交稻之父”袁隆平先生将自己的毕生精力全身心的投入到了解决人民吃饭上。他所培育的优良粮种, 产量增加, 在国内广泛推广, 而且在世界各地广泛采纳运用, 多打粮食造福于人类。

3.2 科学管理, 多种经营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农民承包的土地可以自由转让, 但18亿亩耕地的底线必须得以保证, 即使已转让的农用土地不得挪为他用。农民交出了土地后成了“股农”, 土地股份合作社是依靠。将土地转让给“能管理、懂科技、多种经营”的能人, 这是发展农业的新路径。形成了“工业反哺农业、农业发展旅游业、旅游业安排就业、就业提升素质”的良性循环产业发展的新局面。

3.3 科学技术送田头, 农民得益不用愁

历年来, 各地在发展农业的同时, 还将科学技术送下乡、送田头、送到农民的家中, 使农民受益匪浅, 受到了农民的普遍欢迎, 改变了过去的“靠天种粮, 靠天吃饭”的局面;近年来, 通过政策的调整, 直接选拔应届毕业的优秀大学生落实到村级领导班子任“村官”, 得到了良好的反映, 展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业发展的新亮点。

4 结束语

在改革开放中有十个年头, 党中央以“一号文件”下发凸显关注“三农”问题。实践的事实, 使我们欣喜地看到, 农村中的贫困人口已有2.5亿脱贫, 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近年来尽管遇到了各种自然灾害, 可是粮食的产量仍然是喜获丰收。在全面奔向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 我们要一如既往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 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民、农村、农业”的问题, 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达到“生产发展, 生活宽裕, 乡风文明, 村容整洁, 管理民主”的标准。实现中国农村发展、美丽和幸福的三大变样, 那么, 全面奔向小康, 构建和谐社会就指日可待了。

摘要:农民、农村、农业始终是党和政府最为关注的重大的问题。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七届三中全会的30年中, “三农”问题有了巨大的改变, 然而与全面奔向小康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差距还是很大的。但只要我们坚决贯彻“农民民生不懈怠, 农村建设不动摇, 农业发展不折腾”的方针, 就一定能够达到心想事成的境界。

关键词:农民民生,农村建设,农业发展

参考文献

[1]舒泰峰.最牛的乡党委书记的转身[N].瞭望东方周刊.2008 (7) :10-13.

3.强化农业 惠及农村 富裕农民 篇三

伴随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正在进入新的阶段,呈现出农业综合生产成本上升、农产品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农村社会结构加速转型、城乡发展加快融合的态势。文件强调,必须顺应阶段变化,遵循发展规律,增强忧患意识,举全党全国之力持之以恒强化农业、惠及农村、富裕农民。

专家解读

一号文件三大关键点

在2月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和副主任唐仁健就刚刚公布的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进行了全面解读,并就中国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及农地流转等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中国粮食增产有潜力 进口总量不会大变动

2012年中国粮食进口量创历史新高。包括大豆在内,进口粮食突破7000万吨,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陈锡文说,去年进口的谷物和谷物粉接近1400万吨,进口大豆5838万吨。大豆进口近几年都在5000万吨以上。去年进口较多、引起关注的主要是谷物和谷物粉,主要原因是国际市场价格较低。

陈锡文说,去年进口大米200多万吨,增加较多,但进口大米和国产大米相比不到2%。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适当进口一些国内短缺产品,利于稳定国内价格,对于进出口双方都有利,应当利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近年来粮食年年增产,主要原因是依靠科技,单产提高起了80%以上的作用。”陈锡文说,城镇化会占用一部分耕地,但通过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业科技进步,在更少的面积上也可以生产出更多粮食。

唐仁健说,总体来讲三大谷物供求基本平衡,能够实现基本自给。在今后较长时期内,我国粮食进口处于“品种串换、余缺调剂”状态,在总量上不会有很大变动。

食品安全须全程监管 让各个主体负起责任

一号文件强调要提升食品安全水平,在目前以农户为生产经营主体的机制下,如何对农业投入品的使用进行监管?陈锡文表示,现阶段中国农业大部分还是家庭分散经营,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这种现实很难改变。

陈锡文说,食品安全问题往往是投入品方面出了问题,最重要的是从源头抓起,并进行全程监管和控制,让各个主体负起责任来。同时,要对农民进行科学普及的教育。用药不合理问题,个别农户可能出于纯粹的利益目的,但更多农民还是缺乏科学常识。

“前些日子媒体报道很多的‘速生鸡’事件,其实是两件事:一是45天出栏的鸡能吃吗?二是饲养过程中用抗生素对人体的危害。”陈锡文说,针对第一个问题,要对农民和媒体进行科普,白羽肉鸡45天出栏是正常的,这是科技进步的结果;针对第二个问题,合理用药是正常的,关键是要科学用药,遵守用药量、休药期等规定。

大力保护农民承包地经营权和征地增值收益

一号文件确定,要用5年时间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陈锡文说,2008年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提出,现有承包关系要保持不变并长期稳定。为了切实保障农民的权益,有必要对农民承包的土地进行全面的确权登记颁证,以提供更好的法律依据。

近年来,征地引起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引起媒体关注。此次一号文件要求加快推进征地制度改革,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完善征地补偿办法、合理确定补偿标准、严格征地程序。

陈锡文说,土地管理法1984年颁布,1998年和2004年分别进行了修改。每次修改后,对农民的补偿水平都明显提高。在2004年的国务院28号文件中要求,必须保障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不下降,长远生计有保障。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要求,要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比重。

他还指出,现在一些地方积极推行村庄拆并,主要目的是增加城市建设用地,这些做法到底符合不符合法律及未来方向还在探讨之中。一号文件特别强调,村庄撤并必须尊重农民意愿,经村民会议同意。

4.农业农村工作重在增加农民收入 篇四

透过望城农业五种转变的背后,综观我县在提高农民收入方面的做法,概括起来主要是以下五个方面:

1、加大建设投入,在夯实基础中寻找增量。投入是改善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保障。望城积极探索农业的多元投入机制,通过大投入求得大产出。一是加强农村水利设施建设。走经营水利之路,组建了水利建设投资公司,并通过堤防的加固拉直,获得一批滩头空坪的土地回报,仅今年就能以此融资5000万元。启动日元贷款4000万元投资城市防洪工程。投资10多亿元,突出抓好堤防、水库、山塘险段的综合治理,抗灾能力全面提高,为发展农民生产生活系上了“安全带”。二是加强农民生活设施建设。我们把全面提升和改造乡村道路作为民心工程、致富工程来抓,近三年投资13亿元,新修改造公路589公里,实现了乡乡通水泥路,村村通油路,全县好路率居湖南省之首。同时,全面开展农网改造,加强农村文体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农村教育和医疗卫生条件,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有效改善。

2、调整产业结构,在凸显特色中实现增效。望城县紧邻省会长沙,湘江穿境而过,并拥有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具有得天独厚的近城优势和水资源优势。我们充分发挥这些优势,通过打造城郊型特色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一是趋利避害,做活“水”字文章。大力发展特种水产养殖业,着力打造湘江沿岸以万亩闸蟹、万亩珍珠、万亩鳜鱼养殖为主的长沙市“百里优质水产养殖走廊”,在发展“避灾农业”中培育望城特色产业。二是扬长避短,做优“城”字文章。围绕城市消费需求,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花卉苗木、时鲜果蔬等经济作物种植业应运而生,农家乐、度假山庄、垂钓基地等休闲农业项目比比皆是,开辟了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3、提升经营水平,在加工转化中达到增值。我们进一步整合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和湖南省高科技食品工业基地的各种优势,积极探索“企业加基地连市场带农户”的经营模式,通过增强农业生产的规模效应、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一是做强龙头企业。采取一名县级领导联系一个龙头企业的办法,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大力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形成了旺旺食品、沐林早餐、派派乳品、华越食品、黄金园粉丝等一批知名企业和品牌。二是做大基地规模。以光明派派、庆湘食品等食品加工企业为依托,完善产业链,连片发展奶牛养殖和蔬菜种植,全县形成10多个千亩以上的配套生产基地。同时,积极做活市场营销。组建农产品专业协会,兴办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设立驻长沙市农产品批发中心和销售窗口,提高农产品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以农产品的尽快销售变现,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

4、发展非农产业,在扩大转移中提高增幅。在鼓励农民“当好农民”,做足增收文章的同时,我们更多的鼓励农民“不当农民”,加快农民非农化,全方位开辟农民就业和增收的渠道。一是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制定并落实了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尤其在吸引外出老板回乡创业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形成了“企业回迁、资金回流、人才回归、技术回馈、爱心回报”的热潮;对民营企业和乡镇企业实行“用工自主、管理归口”的用工机制,促进劳动力就业,大幅提高了农民收入。二是千方百计组织农村劳动力输出。今年5月份在上海成功举办了长沙(上海)劳务输出洽谈会,签订用工岗位2.83万个,创出了望城劳工输出“职业培训、订单输出、跟踪服务”的新特色,上海飞利浦公司、苏州信越聚合有限公司等用人单位纷纷来望城招聘劳工。同时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大中城市设立劳务输出办事机构,并协助用工单位抓好日常管理,定期对劳务输出人员进行走访,及时解决拖欠工资、劳保医疗等方面的权益纠纷,积极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5、贯彻文件精神,在落实政策中求得增收。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政策推动释放农民自主创业的潜能,激发农民自主增收的积极性。一是深入宣传政策。今年以来,成立了指导宣讲一号文件工作的领导机构,组织“千名干部下农村”和“千名干部结对扶贫”活动,在群众中产生了良好反响。二是严格落实政策。农业税在2003年基础上降低3个百分点,农业税附加同步降低,对种粮农民进行了直补,对粮种实行补贴。据统计,“一降两补”政策使农民今年每亩得到的实惠就有50多元。同时依法抓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农村医疗卫生改革,让农民从改革中得到了更多的实惠。

结合多年的农村工作实践,笔者认为,要不断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必须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正确处理好以下五种关系:

1、正确处理工业发展与农业基础的关系。从经济发展规律看,工业是县域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而作为农业大国、农业大县来讲,农业始终是农村工作不可动摇的基础。因此,我们一定要防止那种把工农对立起来的观点,防止那种抛开工业谈农业的倾向。一定要正确处理好工业与农业的关系,找准一二产业的结合点,工业依托农业,着眼长远利益,实现可持续发展;农业服务工业,运用工业化的理念指导农业,实现产业化经营,同时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多元并举,塑造复合型产业。

2、正确处理农民增收与增智的关系。治穷应先治愚,增收必先增智。农民增收必须依靠农民自身素养和经营能力的提高。任何失去以农民内在知识、能力、素质提高为依托的措施,都不能长期奏效,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思想水平、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和发展农民技能,为其他增收渠道的畅通创造必要条件,为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提供直接的动力,才是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根本途径和长久之计。在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的同时,要开发农业信息资源,利用现有的电信、广播电视网络等技术,构建网络化乡村“农产品信息大市场”,为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提供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用科教兴农创新传统农业增长方式,增加农民收入。

3、正确处理农业内部挖潜与外部发展的关系。依靠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促进农业内部增收,是农业发展的支撑和驱动;依托工业化和城镇化,拓展农业外部空间,是农业发展的延伸和牵引。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目前,要积极地把外面的资金、技术引进来,充分有效地利用农业资源,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在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上,要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培育劳务市场,注重发展劳务经济。要积极地推动农业招商引资,坚持农业和工业招商引资并重,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向农业。

4、正确处理农业结构调整与粮食安全的关系。二者的关系,既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其矛盾体现在:增加农民收入势必要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必须要压缩一部分粮食生产,否则,农业结构调整就没有空间。其统一体现在:农业结构调整只有在粮食安全有了保障,吃饭问题有了着落,粮食的区域和品种结构优化后,才谈得上加快畜牧水产业和经济作物的发展。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是今后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要注重农业结构调整与粮食安全协调发展,避免一哄而上或雷同化的农业结构调整,要把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和粮食安全有机结合在一起。要发挥区域自然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政府宏观调控等方面的作用,有计划地推动农业结构的调整。

5.中国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篇五

2018云南迪庆乡镇公务员面试热点:造就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队伍

【导语】以下是乡镇公务员考试网为大家整理的面试热点造就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队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内容敬请关注中公教育乡镇公务员考试网面试备考栏目。

一、背景链接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同志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2月4日,公布了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2018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就是要不断提高村民在产业发展中的参与度和受益面,彻底解决农村产业和农民就业问题,确保当地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安居乐业。

二、命题预测

乡村振兴包含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三、参考答案

乡村振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步,是切实解决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是产业、生态、文明、治理和经济生活协同发展的具体体现。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每个人的小康才是小康,中国农村人口基数大,乡村振兴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的关键所在。

更多公职类考试信息和资料

diqing.offcn.com

乡村振兴是解决三农问题重中之重。三农问题由来已久,从农业农村农民,到美丽乡村、美好农业和幸福农民;从精准扶贫到精准脱贫,体现出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对农村工作的侧重与改善。三农工作中,也曾出现过扶贫工作中的“绕、躲、虚、偏”,带来很严重的消极影响。当下乡村振兴是脱贫攻坚的关键一战,就是想通过多维协调发展,切实改善农村环境面貌。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通过扶持各种产业,完善相关产业链条,建成利益闭环,实现增收致富。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有力保障。是绿色发展理念下,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具体体现。既是要有绿水青山,也要有金山银山的美好向往,也是走生态路线的具体体现。生态宜居,可以是生态环境的适宜居住,也可以是充分尊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转化宜居条件。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精神支撑。既有传统文化的赓续传承,也有民俗民愿的寄托展望。

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和美好愿望。想要达到乡村振兴,需要有强有力的治理途径,需要执政者的量力而行也需要社会成员的不懈努力。生活富裕是一切工作始终。

综上所述,乡村振兴在路上,需要政府引领,也需要全民配合,需要基层工作者的坚持奋斗,需要村民群众的理解配合。

更多云南迪庆州乡镇公务员信息关注迪庆中公教育

6.中国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篇六

《中州学刊》2009年第1期作者:李铜山 陈允仓

从2006年起,中国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取消了已经延续了2600多年的“皇粮国税”,标志着我国农村进入了“后农业税时代”。这必将对大幅度减轻农民负担,加快新农村和小康社会建设进程,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和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但正如温家宝总理所指出的那样,取消农业税只是“改革迈出的第一步,巩固改革成果还要付出更大的努力,走更长的路”。因为“三农”问题非常复杂,取消农业税对减轻农民负担究竟能否达到一劳永逸、万事大吉的效果,尚需时间的进一步检验。尤其是国务院办公厅于2006年6月26日再次出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当前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激励我们对这个问题加以关注。为此,我们专门组成了后农业税时代农民负担状况调查组,对乡镇干部、村组干部和纯农户进行调查。此次调查组共分20个小组,每个小组平均5人,对农业大省河南东部、西部、南部、北部、中部5个地区共计14个市30个县50个乡80个村开展为期1个月的调查,以不同类型的农民和不同层次的干部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与当地乡村组干部座谈、个别采访小组访谈等调查方法,了解广大干群的想法、看法,广泛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本次调查完成后共收回有效问卷1387份,其中206份乡镇干部问卷,345份村组干部问卷,836份纯农户问卷。本文正是在对问卷数据分析及座谈讨论的基础之上,展开相关分析并进行研究。

一、后农业税时代农民负担的基本状况及成因分析

(一)农民负担的总体情况

在农业税取消之前,农民每年“法定”的负担包括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屠宰税、“三提五统”费等。除此以外,农民还经常缴纳各种名目的收费,年均摊在每个农民身上的费用有的地方多达几百元。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后农业税时代则与以上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前“法定”的负担全部免除(“一事一议”除外),其他乱收费、乱摊派情况也有了较大的改观,从总体上达到了减轻农民负担的初衷,的确起到了大大减轻农民负担的作用。

1法定的显性负担得到了较彻底的消除。2002年,河南农民人均负担为66元,亩均负担为55元。2004年,河南省农民人均负担为36.5元,比2002年减少29.5元;亩均负担为30.7元,比2002年减少24.3元。从2005年起,河南全省全部免征农业税,实行“零税率”,“法定”农民负担减低为

零,至此农民的显性负担得到了彻底的消除。

2普遍认为负担降低了。调查数据表明,有22.8%的乡镇干部、25.2%的村组干部和15.4%的纯农户选择农民负担“大大降低”了,有65%的乡镇干部、62.1%村组干部和63%的纯农户认为农民负担“有所降低”。两种情况合计起来,共有87.8%的乡镇干部、87.3%的村组干部、78.4%的纯农户认为

农民负担降低了,这充分说明免除农业税确实减轻了农民负担。

3广大干群比较满意。调查数据表明,40.4%的人选择“十分满意”,43%的人选择了“满意”,147%的人选择了“比较满意”,合计起来有98.1%的人选择了“十分满意”、“满意”和“比较

满意”,仅有1.9%的人选择了不满意。

4农民负担问题仍有不同程度的存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免除农业税并不代表农民负担不存在了,后农业税时代农民负担问题仍然存在,只不过农民负担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对“取消农业税后农民负担还重不重?”这一问题,虽然有524%的乡镇干部、46.7%的村组干部和44%的纯农户认为“较轻”,但仍有35.9%的乡镇干部、402%的村组干部和41.3%的纯农户认为“重”。加上选择“很重”的人数,在1387份问卷中,有近39.8%的乡镇干部、46%的村组干部和50%的纯农户认

为目前农民负担还重。总计起来,认为“重”和“很重”的比例也高达47.5%。

(二)当前农民负担的主要特点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后农业税时代的农民负担具有如下几方面的突出特点:

1隐性负担重且增长过快。调查结果表明,有41.3%农民认为农民负担重,主要是因为部分地区农民隐性负担的增长速度已经大大超过了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了农民的承受能力,减负工作稍有松懈,农民负担就可能会出现反弹。

2名目繁多而且花样翻新。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的地方在收购农产品和安排农作物种植时向农户罚款;有的地方在结婚登记、计划生育、中小学收费工作中向农民收取不合理费用;有的地方以摊派方式强行要求农民交养老保险金;有的地方在粮棉收购中强行代扣代缴各种款项;有的地方在修路和中小学建设中搞一些不切实际的集资。名目仍比较多,花样越来越新,涉及面广,数额较大,农民

不堪承受。

3农民负担呈现金字塔型。从县市到乡镇,再从乡镇到村组,常常是每下一层,让农民负担的费

用就增加一些,越到基层统计数字越大,使农民感到负担较重。

4有的还在“打农民的主意”。就农民负担而言,以前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头税轻,二税重,摊派是个无底洞”,现在“头税”、“二税”基本没有了,而涉及国家政府部门的摊派这个“无底洞”有的地方还存在,往往是有关部门或行业为了获得私利,借“为民服务”之名“向农民伸手”。同时,现行的“一事一议”政策,也为一些村组干部借权力寻租埋下了隐患。

(三)农民负担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在后农业税时代,传统意义上的显性负担和强制性隐性负担已基本消失,农民负担的“大头”演变成了更加隐蔽的“特隐性负担”。在影响农民负担的主要因素中,有60.6%的人选择“农资大幅涨价”,有54.8%的人选择“高额的医疗费用”,有57.1%的人选择“子女教育费用”,这表明这三项因素是农民隐性负担重的重要因素。另外,选择“婚丧支出”、“农村经济发展

滞后”和“农产品价格降低”的人数也比较多,也是农民隐性负担较重的重要因素。

1加重农民负担的情况仍存在。从调查的实际情况看,某些地区的个别地方加重农民负担的情况仍然存在,有的地区甚至还相当严重。比如:有的领域集资、摊派仍在发生,特别是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仍然存在乱集资、乱摊派问题;有的罚款根本就没有政策规定,但有关部门仍在收取,行为很不规范;有的部门在为农民提供服务时变相乱收费,如农民没有浇地,也要被摊派缴纳水费;有的地方在征地和安置补偿中,损害农民权益的问题还比较突出;有些基层干部工作作风粗暴,强征强收现

象仍未杜绝等。

2农民负担出现了“重心转移”。随着农业税的全面取消,加重农民负担的内容和形式发生了“重心转移”——原来被“正税”遮掩起来、不算突出的负担变得突出了。一些地方知道不能“明收明拿”了,就开始实行“税内损失税外补”的变换手法:在收费内容上,由农业税费转向行业、部门收费,一些专业养殖户和农村个体工商户首当其冲;在收费方法上,由乡村组织集中收取转向部门、单位分散收取;在收费对象上,由面向全体农户转向对要求办事或提供服务的部门或特定农户,特别是农民去乡政府办事时,明明是政府应该义务为农民解决的,还要收取所谓的“某某项办理手续费”等。

同时,某些离城市较远的地方,还存在个别部门向农民乱收费、乱罚款等问题。

3深层次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从表面现象看,现在农民虽然没有政策规定的直接负担,但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得广大农民在子女教育、就业、养老保障、医疗以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各方面仍然承受着较重的负担。而且,乡、村两级经费不足的局面在短期内又难以解决,乡村干

部向农民收费的潜在倾向将长期存在,农民负担反弹的压力仍然很大。

(四)农民负担仍然较重的原因

除了过去传统的国家宏观经济体制和政策及其导致的城乡二元结构这一最基本的成因之外,后农

业税时代农民负担仍然较重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资价格上涨过快。农药、化肥品种的不断翻新,虽然满足了农民的多元化选择,但也给农民带来了价格上的困惑:价格普遍比以前上涨了40%—60%,有的甚至达到了100%—150%。比如柴油,2005年柴油价格每升还在1元7角左右,2006年已上涨到近3元/升。种地、犁地由过去的30元/亩变为2006年的50元/亩。乡镇干部、村组干部和纯农户对“农资大幅涨价”反映最为强烈,选择

率分别达到了61.7%、75.6%和73.0%。

2医疗费用太高。在调查中我们深刻感受到,难以想象的高额医疗费用的确让农民不堪重负。农民收入是“走着涨”,而医疗收费是“跑着涨”。导致农民对小病一拖再拖,结果拖成大病;对大病一挺再挺,实在坚持不住才去医院治疗,而其中的多数人又会因为高额的费用而放弃治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在农村已经是十分常见的现象。难怪有63.6%的乡镇干部、71.3%的村组干部和68.4%的纯

农户都一致选择了这一原因。

3子女教育费用超负荷。目前,广大农村已全面实施了“两免一补”的九年制义务教育政策,中小学学生免除了学费和书本费,还补了住宿费,这些措施都会减轻农民负担。然而在子女教育费用方面,农民的“担子”仍然较重。比如:义务教育阶段一些乱收费现象仍时有存在,一些学校还在顶风违纪变相收费,且这些收费多为隐性收费或引导性收费,尽管数额不大,但存在较为普遍;高中不在九年义务教育范围之内,学费也年年看涨,不少农民家庭难以承受;随着教育改革,大学全部变成了自费,一个在校大学生一年的费用通常在一万元左右,许多农户不是因为有孩子能上大学而高兴,而是为高额的学费而发愁。这也是62.6%的乡镇干部、66.9%的村组干部和66.1%的纯农户认为子女教育

费用是其重要负担的原因。

4婚丧嫁娶盲目攀比。在广大农村,“邻里效应”是非常明显的。对于婚丧嫁娶来说,近些年来盲目攀比的现象相当普遍。在农村,一个儿子从定亲、建房到结婚生子共需要费用10多万元。农民只靠种地一生也“种”不出这么多钱来,而为了自己孩子的所谓“幸福”,东讨西借也要把媳妇娶到家。农村办丧事花销也很大,七八千元很常见,上万元也不希奇,有的甚至达到2万—3万元。这也是407%的乡镇干部、39.1%的村组干部和43%的纯农户认为婚丧支出是其重要负担的原因。可以说,婚丧嫁娶中的“大手大脚”,大大超过了农民的承受能力,广大农民“自我减负”也成必然。

5乱收费现象依然没有杜绝。由于农业税免除后乡镇财政收入大幅度减少,而转移支付一时又供给不足,相关部门为了维持正常运转,就改为向农民收费来填补差额。因此,有19.9%的乡镇干部、246%的村组干部和36.2%的纯农户认为各种乱收费是其重要负担的原因。

二、三类群体对农民负担看法不同的成因阐释

后农业税时代农民负担问题还存在,这是大家都认可、无需争辩的事实。但对其中具体问题的认识和看法,乡镇干部、村组干部、纯农户等三类不同的群体又表现出比较大的差异。我们力争通过对这三个群体的不同看法差异成因的分析,真实而全面地反映后农业税时代农民负担的准确状况。

(一)减负重要性。免除农业税对减轻农民负担的重要程度乡镇干部、村组干部和纯农户达到了惊人的相似,有超过90%的人认为“十分重要”和“重要”,足见这一政策的积极作用。但也近9%的被调查者认为免除农业税对减轻农民负担“不重要”或“很不重要”。我们分析,之所以产生这种情况,可能是因为考虑问题的全面程度不同所致,即一些被调查者可能是考虑到了诸如农资价格上涨等对免

除农业税这一政策效果的冲销等一些其他因素,进行了综合衡量后才得出了这样的认识。

(二)负担是否降低。针对“免除农业税农民负担是否降低”这一问题,乡镇干部、村组干部与纯农户的看法有共同之处,也有一定差别。总体而言,乡镇干部、村组干部、纯农户中表示“有所降低”或“大大降低”的合计比重分别达到了87.8%、87.3%和78.4%,乡镇干部与村组干部比较一致,甚至有252%的村组干部认为农民负担“大大降低”了。我们分析,村组干部可能认为农民可以借政策东风发展相关产业,使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从而负担大为降低。反过来,认为“没有降低”和“不仅没有降低,而且加重了”的乡镇干部、村组干部、纯农户的比重则分别达到了12.2%、12.7%和21.6%,甚至3.8%的纯农户认为负担没有降低甚至有加重趋势。这部分农民多集中于年龄较大而在家留守的群体,他们年老无力不能像年轻人那样外出务工,没有知识文化不能发展其他产业,伴随着农资价格的上涨等,被减免的税费负担被更多其他的支出所冲销,生活更见艰难。

(三)收入变化。针对取消农业税后农民收入增加与否的问题,乡镇干部、村组干部和纯农户的答案表现出一种相当大的差异。尽管相当一部分都认为增加了,但是乡镇干部认为有所增加的较其他两个对象为多,而村组干部认为大大增加的和减少的为多,农民选择基本没变化的为多。乡镇干部认为“大大增加”的和“有所增加”的合计起来达到737%,比纯农户(64.1%)多出9.6%;村组干部认为“大大增加”的和“有所增加”的合计起来达到727%,比纯农户(64.1%)多出8.1%。我们认为,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主要是,乡村组干部认为农民缴纳的税款免了,收入自然就会增加,这不足为奇,而且,本乡镇、本村组的农民收入增加了,无疑是自己政绩的一部分,他们当然会说农民收入水平提高了,而不会往自己脸上“抹黑”。乡镇干部中的243%、村干部中的22.6%认为“基本没有变化”,而纯农户却有30.8%;还有2%的乡镇干部、5.2%的村干部和5.1%的纯农户认为“减少了”。我们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其一,从调查对象来看,在家接受调查的大多是年龄较大在家留守的人,他们的创收能力大多较低。其二,从每亩土地的具体收入来看,收入水平较之以前,有些的确是相对降低了。其三,现在虽说收成好了,但购买力下降了,也就好像收入没有增加一样。即现在农产品价

格虽然有所上涨,但远远赶不上农资价格的涨幅,相对收入水平自然是不如以前。

(四)负担情况。在“您认为取消农业税后农民负担还重不重?”这一问题的选择中,出现了大的不同。乡镇干部、村组干部和纯农户在选择农民负担“很重”和“重”时出现了递增的情况,分别占各对象总人数的3.9%、5.8%、8.7%和35.9%、402%、41.3%,而在选择“较轻”和“很轻”时出现了递减的情况,分别占各对象总人数的52.4%、46.7%、44%和7.8%、7.3%、6.0%。这些数据表明完全免除农业税农民负担的确有所减轻了,国家的支农惠农政策得到了有效的落实,农民得到了极大实惠。但同时更说明了农民负担依然沉重的事实。为什么会出现这两大截然相反的情况,且数字也存在较大的差异,特别是乡镇干部与农民的选择差异非常的明显(如乡镇干部选择农民负担“很重”和“重”的分别占乡镇干部总人数的3.9%和35.9%,而农民回答的占8.7%和41.3%。)呢?根据调查我们得知:收入的增减与负担的增减往往并不是同步的,收入大幅度增加,可能支出会更多,因此负担会更重;收入即使没有增加,但支出减少,也会引起负担的降低。从某个角度来讲,负担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比率,与收入呈相关关系。针对取消农业税后农民负担问题,乡镇干部、村组干部、纯农户三种类型的人群认为负担依然沉重的呈上升趋势,而认为负担轻的则呈下降趋势。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差异,只能说明所站角度不同,我们对此进行具体分析。站在乡镇干部的角度来讲,他们认为取消了农业税,取消了“三提五统”,取消了各种乱收费,并且每亩地还有10多元的国家补贴,另外还有每年年底打工挣的几千块钱,农民负担自然轻了。站在纯农户的角度来讲,有44%的纯农户选择负担较轻正是反映了国家免除农业税给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农民打心眼里感激政府。很多农民自己也承认,现在的负担有许多是市场和自身引起的,几乎没有什么政策性负担,国家的大政方针还是亲民的。有的农民之所以认为自己负担重,的确是各家有各家的难处,再加上当前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恶性上涨几乎全部冲销了国家对农民补贴所带来的好处,所以还有41.3%的农民选择当前农民负担重,这也是

实话实说。

(五)农民承受情况。针对“完全取消农业税农民负担能否承受”这一问题的回答也有异同。从理论上,无论乡镇干部、村组干部,还是纯农户认为农民负担很轻的,自然就完全可以承受;认为较轻的,也就勉强可以承受;认为负担重的,会选择不能承受;而认为负担很重的,自然就根本难以承受。但事实上,仍然有较大差异。我们以对象的不同加以解释。认为“完全可以承受”的,乡镇干部居多,占乡镇干部总人数的29.6%,远高于占17.8%的纯农户。不少乡镇干部认为,当初交农业税时大家都承受了,如今免除了包括农业税在内的很多负担,应该是完全可以承受的。三种对象均认为“勉强可以承受”的居多,乡镇干部占62.6%、村组干部占699%,纯农户占66.3%。这也正反映了当前农民负担的特点。农民负担较重,但是基本也在可承受范围之内。选择“不能承受”的农民居多,这也符合农民的具体状况。以前没有多少人关注农民负担,反正就是那样,也就默默忍受了;如今关注的人多了,仔细一盘算,才发现自己的负担的确有难以承受之重。而选择“根本难以承受”的农民的比例虽然只有2.2%,但这部分人比较特殊——绝大多数家庭都是特困户,温饱问题就难以解决,能说

负担不重吗?

三、结论及对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我国进入后农业税时代后,虽然已从“以农养政”时代进入了“农不养政”时代,但多少年来一直困扰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农民负担重问题在有些地方不仅没有大的改观,而且面临许多新问题;同时,造成这种状况的成因还很复杂,认识还很不一致,在新的历史时期出现了一些新特点;要巩固取消农业税给广大农村带来的改革成果,进一步防范和遏制农民负担反弹,就必须从政府、市场和农民三方统筹考虑,运用一些新的政策措施应对已经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只有有的放矢、统筹安排、形成合力,才能建立起防范和遏制农民负担反弹的长效机制,逐步解决这个长期困扰农民生存与发展的大问题,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促进和谐农村的构建。

(二)后农业税时代防范和遏制农民负担反弹的对策建议

我们认为,要针对上述调查结果和成因分析,有的放矢地防范和遏制农民负担反弹,就必须疏清政府、市场和农民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建立起有效的相互约束长效机制,最后形成良好的减轻农民负

担循环机制。可采取的对策措施,包括如下方面:

1严格控制农资价格恶性上涨。加强对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监管,严格控制农资价格“跟风式”、“变本加厉式”上涨,尤其要注意防范农产品价格上涨与农资价格上涨形成恶性循环、后者居上的情况出现。例如,国家对农业生产资料,特别是化肥、农药、种子、柴油等实行最高限价,对超出最高

限价销售的单位和个人,有关执法部门应严厉打击。

2全力健全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一方面,要严格控制药价的疯涨和大医院的收费标准。各类药品价格都应通过电视、报纸和网络向社会公开,严格限制药品售价,大量减少“高价药”;医院收费标准应由国家统一明码标价,而且要把具体收费标准挂在医院最显眼的地方,增加医院收费透明度,同

时加大医德医风教育,严厉惩处那些见利忘义的势利庸医,防止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另一方面,要深化农村合作医疗改革。目前,由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宣传力度不够,干群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认识有偏差,筹资方式成本较高且筹资难,相关配套管理制度滞后,管理体系制定不够完善等原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发展还比较缓慢。今后,可通过正确引导农民自愿出资参加合作医疗,建立稳定的合作医疗筹资机制,强化对新型合作医疗改革的管理,明确发展和完善合作医疗的方向,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等措施,解决农村合作医疗发展中存在的模式不规范,机制不健全,筹资方式少,资金不到位,管理监督难,政令不畅通,报销范围窄,农民受益面小,参保意识不强,报销程序繁琐

等问题。因此必须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新型农村医疗合作机制。

3积极倡导文明俭朴的社会新风。有关部门要运用当地电视台和广播电台等媒体,在农村大力倡导文明俭朴的社会新风,大力宣传婚丧嫁娶简办的好处,让群众真正明白新农村建设下的“乡风文明”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引导农民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发展致富项目和农业生产上,移风易俗,破除陋

习,抑制盲目攀比、铺张浪费的发生。

4大力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要继续推进乡镇机构改革。通过乡村机构改革解决机构膨胀、人员过多的问题,减少有关部门和人员“向农民伸手”的机会。可以采取减少人员,机构精简及合并的方法,尽快建设少而精的干部队伍,尽快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县乡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使政府职能向精简、效能型转变,加规范化、社会化,实现“小政府、大服务”的目标。要积极清理化解乡村债务。按照“控制新债、分类处理、逐步化解”的原则积极化解乡村债务,以防范和防止乡村债务向农民身上转嫁。要强化农村教育改革的社会公益性。抓好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一费制”和“两免一补”等政策的落实,使广大农村孩子都能真正享受到免费教育的好处,使广大家长能够“轻装种田”;加大对农村教育投资的力度,使广大农村孩子都能沐浴到公共财政的阳光,同时从政策上对考上高中、大学的农村孩子给予倾斜(如对农村大学生进行补贴等),以保障他们既能上学,又不致贫。要杜绝各种名目的乱收费。认真清查、取消那些涉及向农民收取税费的部门规章或地方条例,依法约束政府部门行为。比如:把治理乱编、乱印、乱发教辅材料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进行专项检查,进一步加大农村义务阶段教育乱收费的治理力度;对申领、换领二代身份证的严格执行只收取工本费每证20元,认真治理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办理中的乱收费;坚决打击那些打着收取“社会抚养费”的旗号提高收费标准而乱收费和滥收费的行为,加大治理计划生育乱罚款;查清拖欠被征地农民征地款项的底数,并针对清查发现的问题制定整改措施;严禁在婚姻登记中乱收费、搭车

收费,并切实纠正殡葬工作中的违规收费行为等。

5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国家要加大对农村的财政支持力度,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尤其是道路、水电、信息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加强推广农业新技术,完善农产品信息渠道,全方位地提高广大农民的现代农业生产能力、农产品交易能力、就业选择能力、创业开拓能力和应对风险能力,尽快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成为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才”或“多面手”。

6尽快完善保护农民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即使是农业税取消以后,加重农民负担的“口子”也没有完全堵上,比如说“一事一议”,有的地方有事议、无事也议,反正是只要议就要收费,成了一些村组干部乱收费的口实,有的农民甚至戏称之为农村的“听证会”。对此,除了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政策措施以外,还需要尽快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从法律上提供一道坚固的屏障。同时,必须引导、支持农民建立一个由农民自己组成的农民权益保护组织,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防止自己的负担反弹。农民负担的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农民权利的“贫困”,没有与政府有关部门博弈的能力。从一定意义上讲,后农业税时代应当是农民权利时代。只要农民的权利没有形成对基层政府权力的有效制约,日久天长,不断自我膨胀的基层政府部门照例会想方设法开动行政权力的“抽水机”,从农民

7.中国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篇七

信息是指通过文字、数据和各种信号来传递、处理和表现客观事物特性的知识流, 它具有价值性、时效性、可传递性、依附性、可塑性。农业信息化是指在农业领域全面地发展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使之渗透到农业生产、流通、消费及农村社会、经济、技术等各个具体环节的全过程, 从而极大地提高农业效率和农业生产力水平。农业信息化内涵至少应包括以下六个领域:农民生活消费信息化、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化、农业科学技术信息化、农业经营管理信息化、农业市场流通信息化和农业资源环境信息化。农民信息素质是指农民利用多种途径和多种方式获取信息、甄别信息、组织信息、利用信息和发布信息, 满足自身生产、生活信息需求的综合能力。

一、农业信息利用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1. 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

农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同时也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重大的影响。农民对农业信息的利用能力对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农民可以通过对农业信息的有效收集来获取农业生产所需的各种有效信息, 如农业生产的新品种、农业虫害的防治等。在农业信息化中, 农民对农业信息利用能力的提高可以在技术上给予农业生产广泛的支持, 促进新农村建设在农业生产力上的发展。

2. 有利于农民对市场的把握

农民是商品生产者, 是市场经营的主体。一方面信息的利用为农民提供政策、科技、市场等情况, 促进生产经营活动;另一方面, 信息化让农民迈上信息高速公路, 使农副产品、旅游资源等得到广泛传播, 扩大市场辐射半径。农民对市场的敏感程度很低, 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农民忽视各种农业市场信息, 对各种农业市场信息利用能力不足。提高农民农业信息利用能力有利于农民对市场的把握, 生产市场需要的农产品, 提高农业收益, 增加农民收入,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3. 是新型农民必备的素质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是新型农民的要求, 要做到这三个要求对农业信息的利用能力是必须具备的素质。文化、技术、经营实质上就是对各种信息进行收集、筛选、决策的过程, 所以提高农民的农业信息利用能力是培养新型农民必然的选择, 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要求的。

二、魁斗村农业信息利用存在的问题

1. 基础设施薄弱

信息鸿沟是在全球数字化进程中, 不同国家、地区、行业、企业、人群由于对信息、网络技术应用程度的差异以及创新能力的差异而造成的信息落差、知识分隔和贫富分化现象。信息基础设施、信息技能、网上信息资源及个体信息获取与利用等方面的差异是信息鸿沟的主要表现。魁斗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经济水平低、平均文化程度较低等因素, 造成了城乡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鸿沟, 不同的农户之间也存在信息鸿沟。这严重影响了农民对农业信息的利用效率, 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障碍。

2. 农民受教育程度低

农民作为农业信息化最主要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教育程度低, 信息素质较差, 尚未形成利用各项信息资源的能力。信息素质较差在魁斗村村民中的主要表现是村民获取信息的能力较弱, 获取的信息质量较差, 这与村民接受的教育程度息息相关。据统计, 劳动力的教育程度在初中及初中以下的占到了69.7%。农民受教育程度低直接影响到农民对农业信息质量高低的判断。

3. 农业信息来源及传播途径有限

农业信息的传播是农业信息利用的基础。农业信息的传播方式主要通过大众传媒, 如报纸、杂志、电视、电话、网络等;人与人的交流, 如农技员、专家、村民之间、商贩等。调查发现魁斗村村民获得信息的途径主要是电视、电话、手机, 电脑这一新兴的传媒工具在永春县农村地区使用率不高, 极少有人通过预订报纸获得农业信息。

4. 农业信息化人才严重不足

农业信息化需要大量既懂信息技术又懂农业科技的专业技术人才, 尤其高素质信息技术人才。目前农村信息化人才的不足是魁斗村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难点, 也是影响农民农业信息利用能力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信息化的进程。农业信息化人才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信息化人才短缺, 农村信息服务人员数量少, 而且由于农业信息化人才的工资福利制度不够完善, 以致许多农业信息化人才身兼多职;二是从业人员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懂技术的专业人才少, 知识更新速度也比较缓慢, 遇到问题大都采用传统的思维方式解决。其原因主要是农村条件较差, 无法为各类信息人才提供较好的工作环境。

三、提高魁斗村农业信息素质的建议

1. 加强教育, 提高村民的科学文化水平

提高农民农业信息利用能力, 必须从青少年抓起, 通过义务教育教会他们掌握和使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传播手段, 重视对中小学生农业知识的学习。加强对农民素养的培养和教育还需要新闻、文化、教育等部门和农村基层组织的通力合作, 把其纳入到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当中去, 提高到培育和造就一代新型农民的高度去认识。要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 提高农民务农技能、信息收集和利用能力;积极开发适合农村特点和农民需要的信息化培训课件、教材, 为培养农村信息技术应用和管理骨干服务。

2. 加强政府引导, 完善农业信息系统

农村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对提高农民信息化水平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在发展电子信息网络的同时, 充分利用电话、电视等普及率高的途径, 结合电脑网络, 形成“三电合一”的信息服务模式, “兰田模式”就是很成功的前例。兰田村位于南安市, 2008年, 福建泉州南安市新农民培训学校与友友新创系统技术 (北京) 股份有限公司合作, 成功开发全国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村级信息软件———“世纪之村”农村信息化服务平台。该平台主要包括农村电子政务 (村务公开信息化管理系统、农村党建信息管理系统、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监控系统) 、农村电子商务 (网上农家店供求交易系统、劳务需求发布系统、企业商品展示系统) 和新农村频道 (百姓资讯新闻系统、乡风文明点播系统、网上培训系统) 等三大功能九大系统。“兰田模式”采取一种自下而上的发展模式, 依托“世纪之村”这个平台, 包括政府服务和农村经济文化服务两大模块, 由最了解农村的基层干部提出, 因地制宜, 直指农村老百姓最核心的需求, 如销售农产品的需求, 村务公开等。而且在设计运行机制时, 充分考虑所有相关方———地方政府、村委、信息员、村民的利益, 能够低成本地实现整个体系的启动和市场化运营。

3. 加强农业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充满活力、具有高水平的农业信息化人才队伍是提高农民农业信息利用能力的重要手段。农业信息化人员队伍建设首先是针对长期从事农业服务工作的人员加强继续教育, 夯实农业业务知识, 补充信息技术知识, 培养出农业信息化建设需要的人才。健全、完善乡镇或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专职服务岗位和专业服务人员为所在乡镇或区域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公共服务;注重对农村中种养殖大户、各类乡土专家、农村意见领袖的培养, 使之成为农业信息化人才队伍的一员, 带动农民学习和采用新技术;要紧紧抓住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 引进大学生, 通过高素质的人才引进促进魁斗村农业信息化的实现。最重要是建立完善的信息化人才的激励体系, 探索推进农技人员绩效考核与工资报酬、职务晋升、职称评聘、评先评优、研修深造等挂钩的制度, 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4. 充分发挥农业协会的作用

农业协会、农业合作社是农村自发组织的, 在农业信息化过程中特别是在提高农民农业信息利用能力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法国, 除了国家相关部门, 各种农产品生产合作社和互助社、各种行业组织和专业技术协会也提供相关的农业信息服务。这些协会在法国农民生产中积极提供包括技术、市场、法规、政策信息等服务, 为法国农业现代化作出了重大的贡献。魁斗村于2004年成立了茶农协会, 应该切实发挥协会在信息的传递中的作用, 帮助农民进行农业信息的整合处理, 有意识地提高农民对信息的收集与利用能力。

参考文献

[1]魏永涛, 李敏.浅谈加快农业信息化发展的主要途径[J].现代农技, 2010 (17) .

[2]王慧军.农业推广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0.

[3]王炬.农业信息化进程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 2003.

[4]陈燕丽, 李佳.论“两型社会”建设中农民信息素质的提高[J].湖南商学院学报 (双月刊) , 2011 (18) .

[5]李琳, 毛刚.基于模块化思想的农村信息系统建设[J].现代情报, 2007 (05) .

[6]陈以敏.中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策略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 (13) .

[7]侯济恭, 潘春来, 侯晴霏等.具有造血功能的农村信息化核心元素[J].农业网络信息, 2010 (11) .

8.中国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篇八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好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不移地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长春市急部署、快行动、抢前抓早。

3月12日,省委常委、长春市委书记高广滨先后走访了雪国舞茸(长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弗迪奈仕塑料制品有限公司、长春老韩头清真食品有限公司和长春皓月清真肉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现场调研,创新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路,寻找现代农业发展的路径。

市长姜治莹多次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准确把握农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全面增强建设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紧迫感,把农业现代化建设放在经济工作的重要位置。

3月24日,长春市召开农村工作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全国“两会”吉林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战略部署。分析长春市农业农村新形势,谋划安排今年及未来一个时期的全市农村工作,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长春市作为省会城市,是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稳增长的重要内容,把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作为抢抓新一轮振兴发展重大机遇的战略重点突出出来,重行务实,真抓实干,用实际行动肩负起产粮大市、农业大市的责任担当,争当全省现代农业建设的排头兵。

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在国家重大战略机遇前,长春市有能力、有信心、有条件把现代农业建设搞得更好、更快。

三月的长春,处处充满生机。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号召,长春市率先行动起来,一次次实地调研踏查,一场场工作会议部署推进……别开生面的深化现代农业改革与发展的大幕再次拉开。

率先落实多措施提升现代农业发展质量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长春高度重视,思路清晰。

省委常委、长春市委书记高广滨作出批示: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吉林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深刻阐述了抓好农业的重要性,指明了发展现代农业的总体方向,揭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本途径,对进一步提振信心、发挥优势,全力做好农业这篇大文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全市上下一定要认真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力以赴做好“三农”工作,争当现代农业建设排头兵。要明确发展路径,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不断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要优化区域布局,抓好榆树、农安两个国家级示范区建设,抓好长吉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核心区建设,抓好双阳、莲花山、净月、朝阳、绿园等都市农业示范区建设,抓好八大类16个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要不折不扣地落实好中央和省里强农惠农政策,大力加强农业生产能力建设,全面提高农业机械化、信息化水平,积极推广秸秆综合利用等黑土地保护措施,进一步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水平,力争正常年景下粮食总产量保持在200亿斤阶段性水平;要突出改革创新和新型城镇化两个动力支撑,重点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农村金融改革和农村林业改革等重点改革,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抓好农业技术推广,加快城乡双向一体化试点和新农村建设;要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建设,积极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突出抓好重大产业化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电商,通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

长春市市长姜治莹指出,争当全省现代农业建设排头兵、在全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准确把握农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全面增强建设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紧迫感,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来抓,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和科学务实的态度,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科学发展步伐。

围绕消费导向、资源禀赋、粮食转化,加快结构战略性调整,努力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在稳定粮食生产、履行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责任的同时,必须投入更大的力气来实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引导农民瞄准市场需求,增加市场紧缺和优质特色产品生产。打响松花江大米、杂粮、梅花鹿等各种农产品品牌。长春农业今后的方向应该是绿色、特色和品牌。想办法面向整个国土资源做文章,引导农民唱好“林草戏”,打好“果蔬牌”,在君子兰、食用菌、林果、花卉苗木、梅花鹿等特色产品上做文章。争取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下大力气培育一批产业特色明显的村屯和乡(镇),打造若干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形成规模效应,培育主导产品。突出强化粮食的过机转化、过腹转化,通过发展畜牧业和农产品深加工,来提高农业比较效益。

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不断提高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鼓励、引导和规范土地流转。以群众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为标准,政府的主要职责是积极引导、做好服务、提供帮助。积极探索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多种形式,只要符合国家法律和政策、符合改革方向、农民群众欢迎,就要鼓励和支持。强化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外部保障。政府改善农业家庭经营的外部环境,通过各种农业合作社和经济组织为农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社会化服务,把一家一户干不了、干不好、干起来不经济的事情干好。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关键是做到“减”“转”“改”“保”。“减”,把过量使用的农业投入品尽快减下来。“转”,就是把农业废弃物转化成为资源和财富,化害为利、变废为宝。“改”,就是把土壤改良好,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引导农民施用有机肥,推广深松整地、保护性耕作等措施培肥地力,加快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保”,就是把耕地、水资源等农业发展的根基和命脉坚决保住。endprint

突出工业化、城镇化,推动农业农村全面繁荣进步。长春的突出特点是大城市、大农村,大工业、大农业,长春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充分发挥主城区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主城区工业化的带动作用。跳出农业看农业、跳出农村看农村,把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四者有机地统筹起来、结合起来,实现良性互动。突出抓好县域开发区、抓好县城建设、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稳定。

真抓实干大力加强现代农业建设

2015年,长春农业将探索一条具有长春特色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突出3个重点,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抓好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精品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现代都市农业。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加强农业科技集成推广应用,广泛采用先进适用的农业科学技术、生物技术和生产模式。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加快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大力推进农超对接和农社对接,建设开放的农产品市场格局。

努力提高单产,保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推广保护性耕作240万亩,推广水稻钵育机插2.25万亩。农业航化作业试点扩大到200万亩。完成深松整地240万亩,建设100个机艺结合示范点,农作物耕种收综合农机作业水平力争提高到78%。同时,加快推进榆树、农安两个国家级示范区建设,突出抓好市级8大类16个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提升整体建设水平。

调整农业结构,实现提质增效。优先发展蔬菜、水果、花卉苗木、食用菌、马铃薯和现代都市农业六个产业,力争实现园艺特产业总产值187亿元,农民人均增收150元左右。现代都市农业重点发展独具特色的农家乐、采摘园、QQ农场、私家菜园等新兴业态,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加快1000万头生猪、500万头肉牛、100万只羊、4亿只肉鸡和6万头奶牛生产基地建设,肉、蛋、奶总产量努力达到121.3万吨、36.2万吨和6.9万吨,畜牧业产值实现300.2亿元。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产值460亿元,增长9.5%。建设标准化示范区609个,畜禽标准化养殖比重达到80%。

抓好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推广30万亩秸秆腐熟技术,以秸秆为原料建设4000户沼气池,用秸秆做基料发展工厂化及农民生产食用菌。抓好农田防护林更新改造、中日合作造林、低质低效林改造和荒山荒地造林等项目。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林业总产值实现146亿元。

建设智慧型农业,加速农业农村信息化进程。加快“长春农业综合信息智能服务平台”建设工作,建立现代化农民远程教育培训、农业影像数据、植物病虫害远程诊断咨询、农业灾害预警预报等4个中心。充分发挥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在现代农业示范区、设施农业、病虫害监测、畜禽生产监控等方面的示范应用。以乡镇为基本单位,试点建设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以农经站、农业站为主体,将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土地流转服务站及“三资”服务大厅的功能整合到一起,提供农村产权交易、土地流转等方面的管理与服务。整合资源集中打造电商平台,提高农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创新流通方式和流通业态,推进电子商务和实体流通相结合,完善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构建冷链物流体系,推进各种形式的对接直销。继续大力推介“长春松花江大米”地域品牌。做好长春“中国优质粳稻之都”的申报工作。进一步整合品牌资源,推介和打造杂粮杂豆、“三辣”、梅花鹿产品等地理标志品牌,形成区域性的品牌集聚效应。

发展县域经济,推动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今年开工建设115个大项目,完成投资365亿元,同比增长11.6%。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设十大加工体系,抓好基地建设、科技创新、品牌培育,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科学谋划县域主导产业布局,提升县域工业集中区档次。

加强引导扶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015年,力争新增农民合作社1600家,新增家庭农场700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数达到300家以上。依托农业职教中心和农业院校,对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创业农民工、村干部以及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开展培训,尽快培训一批训练有素、懂经营、会管理,能够在增加农业经营收入方面真正起作用的专业人才。

稳步推进农村改革,激发农村发展内生动力。全面推进第一批43个试点村补充完善、登记建档、总结验收工作。扩大试点范围。选择有条件的县(市)区试点建设集物权、股权、知识产权等农村生产要素交易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专业化农村产权交易服务平台。结合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特色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引导工商资本积极参与现代农业建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发展第六产业,拉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用制度保障现代农业的顺利发展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在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的基础上,长春将把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作为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的重点,并制定了相应的扶持措施。

长春市将坚持农民主体、改革创新、因地制宜和稳粮优先的原则,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进一步推动现代农业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到2017年,全市农民合作社总数达到15000家以上,其中进入省示范名录的合作社达到1500家,家庭农场总数达到3000家以上,市级及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350家以上。

在农村土地流转方面,建设农村土地流转服务网络,到2017年,长春市将基本建成以县乡为主体的农村土地流转管理服务中心,开展农村土地流转登记备案、信息发布、合同签订和鉴证、政策咨询、价格指导评估、纠纷调处等服务。村级设立农村土地流转服务站,形成县乡有服务中心、村有服务站,上下贯通、分工明确、覆盖全市的县、乡、村三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网络。

建设农业技术信息综合服务中心,及时发布惠农政策、农业技术、农产品市场供求和农业气象等农业信息;组织农业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各类农业生产技术服务和咨询,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生产技术;建立电子商务农业生产资料展销平台,提供农资供求服务;协调具有专业能力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机构与农民对接,开展农机生产作业、病虫害防治等农业社会化服务。

上一篇:演讲稿800字精选下一篇:降消项目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