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内外知识

2024-09-18

小学语文课内外知识(精选8篇)

1.小学语文课内外知识 篇一

语文课内外整合阅读的有效策略研究

一、前言

“每当我们翻开书页,等于开启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阅读是各种学习的基石。在我们所做的事情中,最能解放我们心灵的,莫过于学习阅读”。

———英国教育部长布朗奇

1995年的4月2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把这一天定为了“世界阅读日”,这标志着阅读已经开始走进了全世界人们的心灵。1996年4月,在美国影响广泛的“阅读是基础”运动在英国登陆,并很快向全国蔓延,挺进至一个又一个城镇,使愈来愈多的儿童和志愿者卷入其中。推动、改变英国人对于阅读的态度,重拾阅读的乐趣,“打造一个举国皆是读书人的国度”。日本文部省把公元2000年订为“儿童阅读年”,拨款资助民间团体举办为儿童说故事活动,拨款充实学校图书,促成在上野公园内的“国际儿童图书馆”于今年5月启用。在大陆,1997年,中宣部、文化部、教育部等九部委共同发出“知识工程”——倡导全民读书,建设阅读社会的通知。

二、课题的提出

所有的资料表明:哪个时代的人淡漠了儿童的梦想,那个时代的人就一定会堕落,会丧失自己的精神家园;

哪个时代的人更多地保留着儿童的梦想,那个时代的人就更为崇高、真诚和纯洁,即使在比较艰苦的条件下也能够充满生命的活力和生活的情趣。阅读,正是形成并保留儿童梦想的天梯。

然而这个天梯现状不容乐观,通过资料分析,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目前我校小学生课内外阅读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

1、课外阅读数量极少。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绝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其父母在外打工者人数众多,多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管,加之又是独生子女,长辈年事已高,小辈年纪尚轻,两代人无法融洽勾通,能保证基本的衣食住行就已很不错了,哪谈得上阅读课外书籍?每班除少数几人条件稍好外,其余人的课外阅读几乎为零。

2、课外阅读质量难以保证。

①书籍的五花八门。父母打工的孩子,缺乏真正的监管,又受读初中不好学的哥哥姐姐影响,常看一些言情、武侠小说、网络小说,真正对他有用的书太少。

②书籍来源面太窄。以我班学生为例,51个学生家庭中,有电脑的4个;有书柜的8个;有真正人文、科学书籍的有13个;有20本人文、科学书籍以上的有5个。

③外来影响严重。多种原因造成的农村学生上街打电子游戏者居多,回家只想看电视者居多,相对阅读课外书籍兴趣较浓。加之现在教学质量抓得很紧,各科老师占用严重,学生阅读时间所剩无几了。

这些问题的产生使得我校尤其是语文学科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作文的整体水平无法上一个新的台阶,教学质量大受影响。

针对以上问题,本课题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

1、让学生接触有价值的阅读材料,让社会闲置的阅读资源成为师生可支配的财富。改善对阅读资源的营理,提高其使用效率。

2、探索课内外阅读衔接的结合点和基本方法,构建课内外阅读相互沟通、相辅相成的阅读体系。

3、通过一定量的课外阅读,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人文素养,培植学生热爱母语、尊重母语的情感。

4、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提高策略。包括:丰富课外阅读形式一唤起阅读热情;减轻学业负担一留出课外阅读的时间;将阅读活动纳入学习评价范围,使阅读成为学习活动的组成部分;改进教育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使之成为体验成功的阅读。

5、小学生课外阅读活动的组织策略。内容上:学科类型与非学科类型阅读活动的组织。主体:个体阅读与群体、团体阅读的组织。场所:学校阅读与家庭、社区阅读的组织。阶段:小学不同年级阅读活动的组织。

6、小学生课外阅读质量评价策略。第一层次一有阅读相伴的生活一顺应要求;第二层次一有兴趣的阅读一追求有趣;第三层次一超功利的阅读一追求充实。

三、课题的界说与主张

整合,就是通过把不同的事物与物质,使他们相互渗透相互交互,资源共享结合在一起,也叫集在一起,让他们通过结合发挥最大的价值。按照《辞海》的解释,整合有整顿和协调之义,也就是使事物各方配合适当,使紊乱的变为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达到有秩序、有条理、不凌乱,使事物应该有的全部都有(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1979年版)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P1159)。课内外整合阅读,就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教育教学的实际,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出发,通过教与学的互动,发挥双方的积极性和各自的特殊作用;通过组织和协调,把课堂内外影响学生阅读的彼此相关但却彼此分离的各种因素,整合成一个为学生阅读服务的系统,以课内外阅读实践活动为主阵地,建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整合互动,创设良好的阅读和氛围,培养阅读意识、阅读兴趣、阅读方法、阅读能力的阅读习惯,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让学生在阅读中有所收获,让阅读有意义,取得1+1大于2的效果。

四、研究方法、原则、措施

(一)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以行为研究法为主,辅之以行为观察、活动演示、调查数据等多种方法。由主研教师带头,带动全校教师一起开展本研究方法,并完成行为观察的上课是否认真有感情地理解课文内容,多少人课前读了拓展课文?多少人能说出读后的真实感受?多少人学会了其中的某一点写作方法?活动演示法中,组织学生参与作文比赛、朗读比赛。行为研究法中开展一次亲近大自然行动,走近农村的田间地头,感受真实的农村见闻,适当做做农活。

(二)研究原则

1、在教育教学中,我们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对于阅读课的讲解,力求从第一课开始,从第一天开始,每学一个段落,每学一篇课文的开头和结尾,都要让学生有所认识,有所收获,能认识到作者的写作方法,谋篇布局,遣词造句,过渡句的使用,其中之一都可,再配以拓展课文加深理解,只要能在每一次作文中体现你学会了一样。(当然这个作文是教师所坚持的一周一作文)。教师每周的评讲就有针对性,就能看出他(她)是否学会了其中的一种?能力稍稍强的,会学会几种,会有整体的改变。再做好收集整理,择优选秀,装订成册,适当鼓励与评讲结合,一月下来,就会有一定的效果;一期下来,成绩明不明显一目了然;一年下来,你自己都会大吃一惊。如此的循序渐进,既让学生有章可循,又让教师有花有果,成绩斐然。

2、在教育科研中,我们要遵循的原则: 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阅读,再多的理论装在头脑中不付诸于实践,不把它转化为有用的东西都是无用的。没有让学生学会心灵感受,没有让学生学会写作的方法,你的教学无论有多精彩,有多劳累,那都是劳而无功的。所以学生看了很多课外书,即使是课文的拓展与延伸读本,一定要让他学会用笔说话,用笔记录自己的心路历程,点滴体会。只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了,才会有相应的成就。

②方向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

语文教师教学的方向就是要让学生学会语言表达,并能形成优美的文字表达。简单的说就是学会写作。那么,如何把课内课外的阅读进行整合,形成良好的供给体系,形成作文呢?还需要科学的方法。有了一个明显的方向,我们将着力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的学习方法,不是抄袭课外阅读的材料,也不是只注重华丽的词藻,而是将所看到的,所学到的转化为自己的语言,着重自己内心的感受,珍视自己独特的感悟体验。这就给参研教师提出了一个较高的要求:重视学生的个人独特体验,呵护学生的点滴体会,并培养他们继续努力,一步一个脚印,逐渐成长。

(三)研究措施

1、教师要成为课内外阅读持久的示范者,积极的倡导者,组织者,合格的指导者,并要成为学生忠实的读者和听众。

2、拓展课外阅读书目,一是向教师借、向学生借、向兄弟学校借、本校自筹资金买一部分,开放图书日,让图书“漂”起来。

学校是学习知识的殿堂,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学生在学校学习,渴望知识,渴望阅读。如果一个班级有个班级图书角,那么肯定能大大方便学生在课间的随手阅读,大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课外阅读的学生多了,这样的班级很容易形成阅读氛围,良性循环后很容易形成书香班级。

教育部2003年修订后的《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修订)》第十四条中明确指出要发挥班级图书角、图书箱的作用。小学语文新课标要求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第三学段(5~6年级)要求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而课题组的调查显示,学生课外阅读量少,甚至根本没有课外阅读,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课外阅读资源。课题组拟在各课题实验班建立班级图书角,以满足学生课外阅读的需求。那么怎样来建设我们的班级图书角呢?

一、书籍来源

1、由于经费、场地、书源等条件限制,学校图书阅览室一直没有建立,但尚有部分藏书,可从中选择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充实班级图书角。

2、采用捐赠与交流结合的方式,发动学生把自己的课外书籍集中到班级图书角。

3、号召老师捐赠自己的闲散书籍。

4、发动社会力量扩充书源。

5、图书角建立以后,各班定期轮换书籍,以弥补书源的不足。

二、班级图书管理制度

为了有效地管理好班级图书角的图书,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培养热爱读书、自觉读书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提高班级图书角图书的使用效果,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特制定以下管理制度: 捐书者

1、班级图书为班级同学捐献。所以捐献时请写好姓名,以便日后归还。

2.捐书者必须到班级图书管理员处登记,登记图书的书名、价格、以及所有者。由图书管理员整理为《图书目录》

3.每学期结束班级会按《图书捐献登记表》退还每位同学所捐献的书,若书被丢失照价赔偿。借阅者

1、班级图书由学校图书室和学生捐书组成,本班图书只限于本班同学借阅,不可代外班的同学借阅。

2、每位同学每次只允许借书一本,管理员做好有关登记。

3、每次借书必须经班级图书管理员允许,并确认登记后方可将书拿走,归还时也必须有图书管理员的登记并注明归还时间。

4、借阅图书时,听从图书管理员的安排;

5、所借图书一般一周归还一次,最长不可超过两周归还,以便于其他同学借阅;最短也不可在一周内归还,以保证认真读书,并减轻管理员的工作负担。到期后仍需继续使用者可续借并进行续借登记。到期未归还的图书,由管理员及时把借书人的姓名及书名、单价抄送班主任,班主任应指令其及时归还或赔偿。

6、设班级图书管理员2名,具体负责图书的登记造册、管理、借阅等工作。

7、借阅者应爱护图书,严禁图画,撕割,如有污损,撕割,涂写或丢失的现象,要赔偿相同版本的图书或按原价1-3倍赔。(图书丢失有记录的借去者赔偿,无记录的管理员赔偿)

8、有偷窃图书的行为,一经发现按情节轻重按原价的2-5倍进行赔偿。

三、班级图书角的使用

1、每周一节阅读课,早上到校至上课这段时间,放学回家闲暇时间为同学们的读书时间。

2、老师定期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指导和好书推荐。

3、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成果展示活动。

4、班级将定期开展读书小博士的评比活动,以检查同学们的读书情况。认真读书有所收获的要予以奖励。

5、每月出一期与读书活动相关的黑板报或手抄报。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一)教师活动

1、精心研读学校推荐的必读书籍,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理论素养。鼓励教师好读书、读好书。既要读教育教学专著,也要读经典的优秀的文学作品,既要读业务类书籍,也要读理论类书籍(读书时间:每天一小时)。

2、加强校图书室的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其作用,使之成为教师借书读书开放的港湾。

3、认真撰写读书心得体会,读书笔记不在多而在思,不以追求花俏、工整为目的,使教师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4、开设阅读指导课,课内带课外。

5、组织读书体会的交流展示; 组织读书征文比赛活动,组织“读书之星”的评比表彰,认真开展“书香办公室”的创评活动,由读书活动领导小组检查与抽查相结合。

6、认真组织学生读书活动,精心开展书香班级的个性化建设,不断深化“与学生同读一本书”活动,营造更加浓郁的校园读书氛围。具体落实“大手牵小手——每天为学生读20分钟书”等读书活动。

7、进一步确立大阅读教育观,打通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联系通道。结合语文、数学、科学等课堂教学内容,向学生推荐不同学科的优秀课外读物。

(二)学生读书活动

1、继续建立班、校书库,让学生有书可读。要求各个班级小书库天天开放,并专门配备1—2名学生作为班级图书管理员,负责图书的出借、登记、归还等服务工作。提倡班级与班级之间建立“好书交换站”,定期举行“好书换着看”活动。学校图书室每月由定期向各班出借图书2次变为4次,为学生读书创造便利的条件。

2、继续开展早读和午读活动。引导和帮助学生养成早读与午读的习惯。早读午读要求每周各五次。早读时间20分钟,午读时间40分钟。开展好“每天学生读60分钟书”活动。上述情况由值周领导检查记录与反馈,并进行每周的“读书优胜班”评比,于升旗仪式上表彰。

3、积极开展书香班级的创评工作。着重抓好古诗词诵读、年级推荐读物的阅读,积极组织“读书大王”活动工作等。①熟读经典诗词。

一二年级:熟读背诵比较简单、易理解的诗词10首; 三四年级:熟读背诵经典诗词30首;

五六年级:熟读背诵有一定难度的经典诗词30首; ②组织学生开展“大阅读”活动。

低年级:每生必读学校推荐书目至少2册;

中年级:每生每学期必读学校推荐书目至少6册; 高年级:每生每学期必读学校推荐书目至少10册;

各班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结合学校的其他活动,自己给学生推荐相应的读物。各年级要及时推荐学生必读与选读书目,具体由年段长负责落实推荐书目类别,班主任要积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推荐的书目,经常督促检查。要求每学期每位学生课外阅读必读书籍不少于5本。在“读书周”活动中将进行“书香班级”的评比表彰。

4、认真做好语文课外阅读课的开设。做好三种课型的开设:一是阅读指导课。每班每周开设一节阅读课,正式列入课表,可以进行读物推荐,可以进行读书方法指导(引导学生合理使用工具书;讲授精读、默读等阅读方法;指导学生如何评价人物和事件等),可以进行读书交流(组织学生对所读书刊的内容进行专题交流或综合评论),可以进行读书笔记展评。二是午间微型课。可以坚持开设10分钟的“美文欣赏”课,诵读最感人的诗篇、散文、小说、故事;也可以开设10分钟写字课程,练字时学校统一播放优美的音乐,克服学生浮躁的情绪,陶冶学生心性,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阅读与写字间天一次安排。三是电视视听课。可以观看《百家讲坛》、《新闻30分》、《艺术人生》等栏目,让学生走进人文,走进科学。

5、积极开展“读书大王”评比表彰活动。读完一本书,由班主任检查后记录下书名,发给“小书迷”卡片一张;学生获得五张卡片后,由学校行政人员(各年级有一名行政人员负责)检查后发给“读书之星”荣誉证书;学生获得三张“读书之星”证书后,由校长颁发“读书大王”荣誉证书。每月底(下月初)举行一次“读书之星”的表彰,每学期举行一次“读书大王”的表彰。在这项活动中,要尤其重视学生阅读书目的选择,引导和鼓励学生首先要去读本年级推荐的必读与选读书籍。

6、作好“读书笔记”,三—六年级学生均需按统一要求配备由学生个性化命名的“读书笔记”一本,在老师的指导下将读书过程中看到的精彩片段、好词好句、名人名言、心得体会记录下来,一周一评。

7、组织开展“校园读书节”活动。时间为2010年10月份,在“读书节”活动中,学校将开展一系列的读书活动。具体安排另行计划。

8、认真组织“主题阅读”读书活动。读书主题由学校、年段、班级共同确定,可以相互独立,也可以有机结合。

9、积极开展关于学生读书活动的各类竞赛与交流(如设计读书格言、手抄报竞赛、古诗擂台赛,演讲比赛,出一期读书专刊、黑板报评比等系列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家庭读书活动

1、向家长倡议:争当“学习型”家庭。要求全体学生的家长配合读书活动,带头读书,做到“五个一”,读一本书,写一篇读书心得,确立一条家庭学习格言,家长与孩子搞一次学习交流(谈心或分享学习成果),参加一次社会实践活动。

2、围绕读书活动,充实家长学校活动的内容,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使其成为我校读万卷书活动工程有力的支持者、宣传者和直接参与者、建设者。

3、父母在家督促孩子每天阅读课外书(时间不少于30分钟),并给予一定指导。

4、依靠家庭的力量,来督促学生的课外阅读。如:(1)建立“家庭学校阅读联系卡”。让家长每天在联系卡上登记学生的阅读情况:书名、时间、字数、专心程度、是否背诵„„有家长的协助,阅读质量大大提高。(2)经常召开家长会,或发放调查问卷。教给家长指导、监督的方法,以便有目的、有方法地指导孩子。

2.小学语文课内外知识 篇二

多年来,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三令五申要求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明确规定各年级学生课外作业的上限时间, 但是, 由于来自升学统考等各方面的压力, 以及由于课堂教学效率不高, 寄希望于课内损失课外补等种种原因, 不少教师还是企图通过布置大量的课外作业, 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大量布置课后作业效果到底如何呢?对此我们作了关于课内外作业效果的对比调查。

二、调查对象及方法:

1.对象:随机抽取了曲塘镇中心小学四年级226名学生进行调查测试。

2.方法:

(1) 选取四 (3) 班55人为第一测验, 将测验学生分为两组, 以五年制教材第七册第九课为本, 选取该课生熟字15个, 让其中一组学生课外抄5遍, 让另一组学生课内抄3遍, 然后一起默写。

(2) 选取四 (1) 班、四 (4) 班111人为第二测验。同样分两组仍以第九课15个生熟字为本, 一组课内抄写3遍, 另一组课外抄写3遍, 然后再默写。

(3) 选取四 (2) 班做问卷调查。“你喜欢什么时候做作业?” ( (1) 课上, (2) 家里) “你喜欢什么样的作业?” ( (1) 预习性, (2) 抄写性, (3) 观察实践性) 让学生选择后统计。

三、结果和分析:

从以上两表数据, 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

1.从表一可以看出, 课外抄写5遍与课内抄写3遍, 抄写正误率, 经“卡方”检验x2=7.93, P<0.05, 有较显著差异。默写效果, “卡方”检验x 2=1.58, P>0.05, 也有一定差异。课外作业时, 学生, 特别是小学生自控能力较弱, 急于完成作业, 匆匆忙忙地抄写, 很少考虑字的音、形、义。这样, 表面看确实写得不少, 实际效果却不理想。

2.由于课外作业学生匆忙应付, 机械抄写记忆效果低于课上有意识记效果, 就表二统计数据经“卡方”检验x2=11.95, P<0.01, 有显著差异, 可见抄写效果与遍数不成正比, 与注意却有很大关系。

我们又做了其他作业种类的对比试验, 结果, 课外作业优秀率不到10%, 而课内教师指导学生作业, 作业优秀率达80%左右。

通过问卷调查, 有89%的学生喜欢在校内完成作业, 78%和85%的学生喜欢预习性和观察实践性的作业;大部分学生对大量抄写都不欢迎。

四、问题和讨论

由于过去的考试往往以考机械记忆的知识为主, 致使多数语文教师过多重视学生的课外作业, 习惯于机械重复, 希望通过大量的作业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以达到复习巩固知识的目的。殊不知, 这样做, 既压抑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又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收效甚微。那么, 我们又该如何提高作业的效果呢?我们认为:

1.明确作业的目的。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 首先要明确作业的目的, 不能为应付考试, 应付学校检查而做;作业是为了巩固知识, 培养能力而布置得的。教师应知道为什么要布置作业, 学生应懂得为什么要完成作业;教师必须搞清楚每道题的作业要求, 并从学生实际出发, 加以必要的指导, 还要注意激发学生作业的兴趣, 提高学生作业的主动性。

2.理清课内外作业的关系。作业是对知识技能的复习巩固, 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学生作业应以课内作业为主, 课外作业为辅, 许多作业题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讲解讨论相机解决, 特别是一些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完全可以在讲读课文内容和体会文章思想感情时加以解决, 同时课上也应该留给学生一定的作业时间;而课外则应结合重点训练要求布置一些课堂上不能完成的实践性较强的作业, 加强观察、拟作、听视、阅读等方面的训练, 如布置学生听少儿广播, 看电视新闻和儿童节目, 吸收新闻信息, 在此基础上, 要求学生复述精采镜头, 生动画面, 增强观察能力说话能力, 为培养语文综合能力打下基础。

3.改革课堂教学结构。有人问课后作业课内做, 时间从哪里来?我们认为认真备课, 抓好课堂教学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只要精心组织课堂教学, 精讲精练, 边讲边练, 讲练结合, 就必能最大限度地利用课内时间完成一些原拟在课外完成的作业。反之, 课前不认真备课, 讲课时不突出重点, 讲授多而杂, 课堂时间利用率低, 只好课外加班加点, 结果又无暇精心备课, 如此必将造成恶性循环, 加重学生负担。因而我们必须认真钻研教材, 把握教材的内在联系, 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同时加强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教学中突出重点、难点, 不讲废话和无关紧要的话, 以精讲来减少教学时间的流失, 省出时间, 为课内练习创造条件, 让学生当堂练习, 及时巩固, 从而提高作业的效果。

4.精心设计作业。作业题型单一、呆板, 大量机械重复的抄写会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要提高作业效果, 必须注意精心设计练习题, 教师可结合课文的重点和基础训练设计一些预习性作业, 迁移性作业, 综合性作业, 巩固性作业, 实践性作业, 设计时注意题型的新颖活泼, 寓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炉, 使学生觉得作业是一项有趣、有益的活动。这样, 既达到了巩固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又激发了学生旺盛的求知欲。

事实上, 只要每个语文教师从根本上转变教学思想, 在进行作业设计时, 多从学生角度考虑, 多从教育教学的目的考虑, 从培养能力着眼, 就一定能达到既不加重学生负担, 又能提高作业效率作业质量的目标。

3.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衔接 篇三

关键词:课内外阅读;衔接;群文阅读;阅读活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完成不少于145万字的课内外阅读,背诵优秀诗文160篇。为了确保这一指标的完成,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做好课内外阅读的衔接,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课内外阅读中提高语文阅读能力。

一、以生为本,提高课内阅读的实效性

1.以生为本,教师要掌握学生的课内阅读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阅读能力选择适合学生的课内阅读教学策略。教师要关注学生在阅读课中的课堂生成,让学生在阅读中提升阅读能力。把握好听说读写训练的关系与途径,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掌握课内阅读方法。如在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桃花心木》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要能够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种树人的话和“我”从中感悟到的育人道理,并能够根据课堂学习引导学生理解本文借物喻人的写法。在课前教师就要通过导学卡等形式让学生进行先学先问,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课前预习进行课堂讲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过渡,把握学生的阅读能力

不同的阅读教材需要不同的阅读方法,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能力选择教学策略。教师要努力提高课内阅读教学的实效性,并在这个基础上根据学生的课内阅读程度进行课堂教学。教师要以读促读,架起课内外对接的桥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教师要有意识地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如在人教版四年级《蟋蟀的住宅》课内阅读教学中,教师在课内引导学生学习了作者观察周围的事物,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叙述的方法,并学会了概括段落大意,那么,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运用这样的阅读方法进行课外阅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或者收看中央电视台的科教节目《人与自然》,把课内的知识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生活这一大语文课本之中去继续学习相关的语文知识。

二、进行群文阅读,引导学生树立大阅读观

1.进行群文阅读,进一步探究阅读方法

群文阅读,就是把一组文章,以一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指导学生阅读,并在阅读中提出自己的观点,进而提升阅读力和思考力。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大语文观,在课外阅读中进行群文阅读。在课内阅读教学中,拓展学生的课内阅读量。然后在课外阅读中,拓展阅读跟课文相关的文章进行群文阅读。如在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了解本单元的单元主题为“深深的怀念”,教师要让学生追忆革命先辈的感人事迹,让学生在阅读十六年前回忆课文之后,围绕着“深深的怀念”选择一组文章,而后师生围绕议题进行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教师以知识树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时空、教学方法的全面开放,在单元整合教学中使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方面相互渗透、有机结合,从而深深怀念革命先烈,并潜移默化地学习他们的无私精神和高尚品质。

2.教师在教学中要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引导学生有效进行同步阅读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分享学生同步阅读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在不同的阅读阶段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从不同的角度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生有效同步阅读奠定基础。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阅读,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重点培养,让学生在不断阅读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指导。在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教师一方面可以布置学生进行统一的课外阅读,并在这个过程中进行重点指导,另一方面可以布置学生进行自由阅读、自己去读,并根据自己的兴趣做好阅读笔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会默读、略读、速读或者品读等方式,并根据各自的阅读程度和兴趣,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课外阅读。

三、组织学生进行各种阅读活动,做好课内外阅读衔接

在课内外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到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就要组织开展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各种阅读比赛、读书心得交流会等活动。如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在课内教会学生朗读,在这个基础上再开展朗读比赛。为检验学生课外阅读的效果,可以开展记忆式阅读比赛,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读完阅读材料,在这个基础上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和读书效果。同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式课内外阅读,让学生在小组中相互交流、共同发展,拓展每一位学生的阅读面,最终形成阅读能力。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课内阅读的基础上进行课外阅读。把握好课内外阅读衔接点,从不同的角度指导学生阅读不同类型的文章,提高每一个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于秀霞,王玲玲.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导语设计[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0(02).

4.小学语文课内外知识 篇四

一、问题的提出

阅读是语文教育的“根”与“魂”,是语文学习的核心环节。教育部国家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专家郑国民在《为中国而“读”》中说“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的能力,是一个国家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吕叔湘先生在《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的问题》一文中说“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他们会异口同声地说得益于课外看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针对阅读教学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可见,阅读已经成了我们学习语文,感受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其语文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和标志之一,而且有利于促进其听、说、写等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促进个体思维和智力的发展。

阅读教学分课内和课外两个方面,课内和课外就如同语文教学的两只翅膀.课内外阅读的相互促进,是语文课程从封闭的课堂走向了学生的生活。成为学生生命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为孩子的终身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开展课内外阅读既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学习语文,又能把课内阅读中所掌握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从而提高阅读能力与语文素养。所以从理论上说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大阅读”教学体系的构建。

二、核心概念界定 “课内外阅读衔接”:就是要使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有机衔接,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强化阅读期待,深化阅读感悟,促进阅读反思,进一步优化课内阅读的质态,以课堂为点,以课外为面,课内得法,课外延伸,博览群书,开阔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综合素养,即培养整体阅读、深层剖析、理解阅读材料、快速获取知识信息、在阅读中创新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增强阅读能力;落实语文课标中关于小学课内外阅读量的指标;正确引导小学的课外阅读,并使之与课内阅读教学有机衔接,有效整合。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世界阅读日”,这标志着阅读已经开始走进了全世界人们的心灵。近年来,世界各国都掀起了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改革,都很重视学生阅读教育的研究。美国前任总统克林顿在1998年10月签署了阅读卓越法案,美国的儿童每天有一小时在阅读作业室工作;早在1995年4月,意大利教育部长就宣布了“促进学生阅读计划”;韩国发行了“世界阅读日”邮票,以推动青少年阅读;台湾从2000年8月到2003年8月在全岛实施儿童阅读计划。华中师范大学教科院夏家发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外阅读指导”;南明教育创办者、新港实验学校校长魏智渊对“儿童阅读原理的解读”和“海量阅读”的实施;“课内海量阅读”的创始人韩兴娥老师以及被授予中国“北派名师”的我们河南省灵宝市的特级教师张建超提出的“课内增量阅读”,都为我们本次课题的研究和实施提供了很大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四、研究目标

1、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的有机衔接。以课堂为点,以课外为面,使学生既从课外阅读中、生活中学语文,又能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课外阅读和生活中,学以致用、融会贯通,为生活服务。即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相互促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2、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独立阅读的能力,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3、带动一批掌握课内外阅读衔接方法、能有效实施课内外衔接阅读的骨干教师。

五、研究内容

1、课内外阅读有机衔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形成阅读动机,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阅读能力,并着力构建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自主化、自动化品质,为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2、通过实验教学,对课题组编写的课外阅读校本教材进行实验研究。探索教材的科学性、适应性和操作性,评估和测量教材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综合素养的作用,利用教材开展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学习实验。

3、探索课内外阅读衔接的结合点和基本方法,构建课内外阅读融会贯通、相辅相成的阅读体系。

4、探索课外阅读指导的策略(训练基本能力、训练能力品质、培养健康情趣)和课外阅读指导课的类型(读物推荐课、读书方法指导课、读书汇报交流课、读书笔记辅导课等)。

5、开展课外阅读价值的研究。探讨课内外衔接在拓宽教学途径、帮助学生形成良好“智力”背景、开发“学困生”智力、以读促思、以读助写、以及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等诸方面的功能和实际效益。

6、通过一定量的课外阅读,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热爱母语、尊重母语的情感。

六、研究思路 1.课内外衔接

(1)以教材疑难问题为切入点选择课外阅读材料指导阅读,既有助于解决疑难,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又扩大学生的阅读面。(2)选择与课内文体或内容、写作方法上比较相似的课外阅读材料进行阅读,组织学生在课后用课内阅读的方法来阅读拓展性材料。(3)选择同类阅读材料,意在与课内教材形成鲜明的对比,运用阅读材料,把两者放在一起,更加突出作品各自的特点。

(4)教材中不乏名家、名篇或名著的节选或缩写,在教学的前后,我们把原文、原著推荐给学生,使学生更立体地、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培养学生读名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2.学生自主阅读

(1)设计“阅读摘录卡”。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做好“阅读摘录”,并定期检查,不定期抽查。旨在监控阅读过程,保证课外阅读的质和量,养成习惯。

(2)定时定量地阅读。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自己阅读,在学习实践中感受阅读的快乐。在校期间,固定课外阅读时间,每天早晨定时阅读,每周专设一节语文课用于课外阅读。学生每天睡前进行休闲读,双休日、节假日随意阅读,但要有合适的阅读量;完成摘录卡也要有一定量,做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

(3)引导家长亲子阅读。家庭是育人的摇篮,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的言行给孩子以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大力提倡亲子共读,家长以身作则培养家庭的阅读氛围,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更需家长做阅读的领路人。鼓励学生家中订阅报刊杂志,设立家庭书架、家庭小图书室。

(4)师生共读。在学生的读书兴趣和习惯没有养成之前,读书对他们而言是“一种枯燥的工作”。抓住学生对教师的崇敬和模仿的心理,在校期间,教师以身示范,组织、带领学生阅读时,自己也拿起课外书来读,或者与学生共读一本书,这样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增进,有利于营造浓厚的书香氛围。这样坚持,使阅读成为学生生活、成长的需要。3.教师阅读指导(1)课堂教学指导

小学生阅读能力尚在形成阶段,为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教师要教会所有学生使用工具书,为他们创造自学条件;教会预习方法,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教会学生提出问题,提高思维能力;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使学生掌握读书方法:哪些是应该精读的哪些是应该略读的,哪些内容应该摘笔记,哪些写法是可以迁移的。此外针对不同学段的小学生知识、年龄特点,我们开设疑难点指导课和赏析课。高年级重在赏析的指导。指导学生抓准文章“美点”:①形象美,叙事类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托物言志类散文中的事物形象。②结构美:好文章无不重结构的紧凑和清晰,赏析时抓住不同题材文章的结构特点,特别要注意体会文章的中心句、过渡句、抒情句等重点句。③语言美:几乎每篇文章都可以赏析其语言美,可以是词语品析,可以是句式品析,可以是修辞的欣赏,也可以是感情色彩的分析。④手法美:文章的表现手法也可以欣赏其“美点”,如对比、设置悬念、前后照应等等。⑤音画美:用语言文字来塑造声音的形象,使文章具有音乐的美,充分运用对比鲜明的色彩词语,给人以视觉的冲击,这些在散文和古诗中是常见的。

(2)课外阅读指导

古人云:阅读无甚妙法,唯从有疑到无疑,从无疑到有疑。小学生对字词理解较差,这对学习语文形成了一定的障碍; 他们生活的阅历有限,在阅读过程中会遇到这样那样的疑难问题。在理解字词层面上的疑难,我们要鼓励学生自主解决。自主解决不了的摘记在“摘录卡”中,与同伴或教师进行交流。经教师的检查、抽查后,提取共性的东西,再在课堂中进行交流,共同解决、释疑。4.阅读评价(1)阅读展示

苏霍姆林斯基主张:要让儿童始终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不要有任何一天使学生花费了力气而看不到成果。要给学生搭建展示阅读成果的平台,可采用讲、展、赛的形式。“讲”即讲述,举行读书汇报会、故事会、阅读心得交流会;“展”即展评,就是展评优秀的读书笔记、文摘卡、剪报等;“赛”即竞赛,知识竞赛,查阅资料比赛等。通过这种成果展示,使其相互借鉴,表扬先进,鞭策后进。(2)阅读考核 ①实行积分管理

绘制课外阅读积分一览表,激励学生自觉阅读。表格分为材料积累、阅读摘记、阅览表现几个栏目,满分为一百分。每周小组内互评,每月由班委总评,算是一次成绩测验。②课外阅读积累检测

阅读是一个采集零琼碎玉,使之日积月累,变成自己聚宝盆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收其效于朝夕。因此,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要养成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可定期进行综合性阅读检测,让学生看到自己的阅读成果。

七、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以教师为研究主体,通过教师的教学实验、反思、总结,再实验、反思、总结,以达到预期成果。综合调查法:对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找出问题根源。

文献研究法:查找已有的与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教学策略相关的文献、资料、成果,为师生提供正面教材,构建课内外阅读衔接的理论体系。

评比激励法:表彰先进,树立典型,激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渗透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软件优化教学机构,有效地辅助阅读教学。

经验总结法:在研究过程中注重积累第一手资料,不断概括、归纳,提炼出切实可行的研究成果。

八、研究的创新点

1、比较阅读,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

2、内容延伸,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课内外结合,扩大学生阅读面。

研究实施的步骤

1、主要研究阶段及阶段研究成果:

第一阶段:课题申报阶段(2008.1——2008.3)(1)申报课题,设计研究方案

(2)成立课题组,预选课题成员(3)确定课题研究组成员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08.4——2008.12)(1)学习相关理论,夯实研究基础。

(2)创设实验环境,按课题实施方案进行有计划有组织地研究(3)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一定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朗读、背诵的能力(4)用论文或调查报告的形式进行阶段性经验总结。第三阶段:课题总结阶段(2009.1——2009.3)(1)收集整理各项研究资料。

(2)完成课题研究报告,组织成果展示,邀请专家、领导进行鉴定、验收。(3)做好结题前准备工作。

(4)在全校范围内推广,让其他语文教师尝试推广应用。

九、研究保障条件

1、研究基础

5.小学语文课内外知识 篇五

课题研究实施计划 《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结合的策略研究》

《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结合的策略研究》课题组

一、问题的提出和研究价值。

整个小学阶段,一个学生所学的12册课文,选入教材的文章,大多是名家名篇,不但思想内涵极为丰厚,语言表达也极为灵动流畅,它在承载固有的思想旨趣基础上,更承载了编者预设的知能体系和价值标准。但受篇目的限制,几十万字,即便学得再好,所得也是很有限的。我们许多语文教师都有感触——教师讲得辛苦,学生学得浅薄。薄薄的一本语文教科书,前后不知讲了多少遍,等遇到一篇课外的阅读篇目,学生们要么曲解中心,要么肢解其意,令人烦恼。学生阅读面窄,朗读水平差,语言表达能力弱。这仿佛已经成了当前小学生的“语文通病”。因此,将课堂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有效地结合起来,可以说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切入口,是学生成长的“助推器”。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深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实施建议中对课外阅读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小学阅读总量达到145万字,背诵优秀优秀诗文160篇(段)”。

吕淑湘先生在《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的问题》一文中说:“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看书。”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可见阅读的重要性。阅读教学分课内课外两方面,曾有人言:“得法与课内,得益于课外。”因此语文教学的效果真正源泉是课外阅读,课外阅读不仅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也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 伸。

纵观整个小学高年级的课外阅读现状却不容乐观,在实际调查中发现相当多的学生阅读局限在课本中,圈定在课堂上,相当多的学生缺乏阅读兴趣,阅读量少,盲目择书,阅读内容单一,不注重积累,阅读方法不当,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等问题,而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扩大信息量,不能把全部精力仅仅寄托在课堂上,而要开放课堂,要以课内为点,课外为面,使课内外和谐衔接,要使学生既从生活中,课外阅读中学语文,又把课内所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运用到课外阅读和生活中去,学以致用,即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相互促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因此,我们申请进行“小学高年级课内外阅读有效结合的策略研究”的课题立项。

二、课题理论依据。

1、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从量变到质变的原理,学生阅读兴趣的形成,阅读方法的掌握,阅读能力的培养,都必须以一定的阅读量为基础。椐现代语文教学专家研究统计,一个人阅读能力的形成,必须以200万字的阅读量为底限。传统语文教学重视通过博览、诵读、精思、背诵,让学生接受丰富的滋养,具备较扎实的语文功底。“滋养说”是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

2、叶圣陶先生语文教材观的核心是“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教本好比一个钥匙,学生拿了它去开其他的书库”。叶老再三强调,语文教材是教学的出发点,而不是终点,从语文教材入手,目的在于阅读种种的书,语文教材实际上成了通向课外更多阅读的桥梁。

3、学习迁移说是一条古老的心理学定律,即平常所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将课内阅读学到的基本方法运用到大量的课外阅读中去,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是研究的又一理论基础。

4、《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课程标准》是教学研究的纲领性文件

三、研究的内容。

1、课内外阅读的有效结合的策略研究对教学实践的价值。

本课题着重探究课内外阅读的有效结合对课堂教学实践的价值和作用。本课题拟就课内外阅读结合对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的有效性,以及对促进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有效性的研究。

2、课内外阅读有效结合的策略研究。

这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也是难点。在研究的过程中,首先要找到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结合点,这是这个研究的关键所在。只有找到了这个结合点,学生的阅读欲望才能有效地开掘,阅读视野才能由课内转向课外,我们的课内阅读也才找到了一个发展点,支撑点,从而搭建起学生阅读的桥梁。第二,建立了这个结合点,要及时地引导学生走向课外更为广阔的阅读天地,阅读相关的文学作品,用课内掌握的阅读方法、培养的阅读习惯去进行课外更为深入广泛的阅读,拓宽学生的视野,充实学生的知识,提升学生的境界,同时也促进学生对课内文本的感悟。第三 由课外的阅读再次地走向课内。用课内学到的方法写一写阅读的收获与感悟,在课堂上交流自己的收获和看法,形成一个由课内到课外,再由课外到课内的一个良性循环的有效模式。

3、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研究。

课内阅读有着一定的文本,在课内占有一定的阅读时间与空间,但这还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利用更多的课外时间拓宽阅读的视野,激发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但是如果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始终抱着不闻不问的态度,任其发展,也不能让课外阅读发挥它真正的作用。因此,如何在课内阅读的基础上,有效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课内阅读服务于课外阅读,让课外阅读促进课内教学,两者的结合如何才能做到有效,这就是本课题研究的关键。

4、课外阅读素材选择的研究。

好的书籍能让孩子们受到情感熏陶,启迪智慧,提高审美能力。孩子们生活在一个物质如此丰富的时代,可以读的书既丰富又有趣,如童话故事、名人传记、科普知识、儿童小说等,作为语文老师如何对孩子课外阅读的书籍把关,如何选择课外阅读书籍也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

四、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让教师努力研究改进传统语 文教学重课内轻课外的现状,掌握课内外阅读有效结合的策略能有效指导学生课内外阅读活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力图实现课内外贯通融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阅读能力,通过一定量的课外阅读,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3、通过实践研究,提炼基本经验,探索小学课内外阅读有效结合的基本方法,构建课内外阅读相互沟通、相辅相成的阅读体系。探索课外阅读指导的策略(训练基本能力、训练能力品质、培养健康情趣)和课外阅读指导课的类型(读物推荐课、读书方法指导课、读后叙述课,交流评论课、读书笔记辅导课等等)

五、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利用信息网络手段广泛收集和查阅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参考或直接应用相关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寻求理论与实践创新的方法。

(2)、调查研究法:运用调查研究法研究现实中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阅读的现状和走向,有计划、有步骤地调查、了解、分析,掌握丰富的第一手材料,为课题研究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

(3)、行动研究法:运用行动研究法研究促进课内外阅读有效结合的实践操作策略。

(4)、经验总结法:实验教师善于筛选和总结以往的经验,找到可以运用和借鉴的规律性的东西,并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总结新经验,以保证课题研究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和利用。

六、课题研究思路。

1、理论学习:通过查阅资料学习郭思乐先生提出的“生本教育”理念,学习有关“阅读方法与技能”的教育理论。

2、撰写教学案例及阶段总结。对采用的各种教学方法的实施情况作出反思、总结、评价,改进。

3、在研究过程中反复实践——反思——改进——总结,真正形成一定的教学方法。

4、研究主线。课题组成员召开多次会议和参考大量的资料,确定了本课题实施研究过程的主线:以课题的研究目的,主要围绕课内外阅读有效结合开展试验研究。

七、研究对象。

以课题组成员所在班级(601班、602班、605班、606班、607班5个班学生为研究对象,以语文课为载体进行研究,任课教师既是参与者,也是研究者。

八、课题研究的主要措施。

(一)邀请县教科所及校内一批专家做指导,保证本课题顺利实施。

(二)组织本课题成员参加有关课改的教研活动,每个学期不少于两次。

(三)每个月召开一次课题组成员会议。

(四)本课题组成员工作认真负责,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在工作方法上,有自己独特的方面,对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有一定的研究。

(五)学校文献资料丰富,每年订购了各类教育、教学杂志;信息方面设施较好,每个办公室有电脑并接入宽带网,教师有家庭电脑,便于课题研究。

九、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主持人:李敏慧

成员:田小东

张开龙

涂小英

王莉

主持人:李敏慧全面负责该课题的指导、协调及保障工作。主要负责人员的调配、课题会议的召开及课题研究的保障工作。负责指导课题研究工作。

1、负责课题论证设计及实施方案的撰写。

2、课题立项申请表的填写。

3、完善课题申报工作及开题工作。

4、课题研究活动的主持,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研究成员:田小东

张开龙

涂小英

王莉

1、负责本班课题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

2、负责课题实验的实施。

3、撰写相关案例反思、研究随笔与论文每期至少1篇,至少一篇论文在县级以上获奖。

4、学期末搞好研究工作阶段总结。研究成员:李敏慧

1、负责研究过程中论文、案例反思、研究随笔的收集整理,编写论文集。

2、对课例资料进行收集整理。

3、负责课题研究相关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十、具体研究步骤。

本课题实施周期为1年(2015年3月——2015年12月)。具体的实施活动安排如下:

(一)课题申报阶段:(2015年2月——2015年3月)

1、选定研究课题,填写课题申报表、申报课题;研制课题研究方案、开题等。(李敏慧)

2、召开课题组会议,学习讨论研究方案,明确研究思路,落实研究任务。写出学习记录和讨论记录。(资料:学习和讨论课题方案的记录)(全体成员)

(二)研究实施阶段(2015年3月——2015年11月)三月份:

1、学习阅读教学的有关理论等文献资料,成员每人写读书笔记2篇以上。(资料:学习笔记)(全体成员)

2、调查问卷。(资料:调查问卷和调查分析报告)(全体成员)

3、实验班级进行研究。(图片,学生阅读作业的收集)。四月份:

1、在网上或图书室查找相关的文献资料自主学习1次以上。(资料:学习笔记)(全体成员)

2、通过学习,撰写与课题相关的论文。力求在县级以上发表或获奖(论文)(全体成员)

3、实验班继续开展实践研究。(资料:过程资料)五—六月份

1、涂小英、张开龙、王莉老师各上一堂有关阅读教学方面的研讨课,课题组成员听课,重点是学生阅读习惯和自主学习的形成汇报,并检验前段实验的成果。然后讨论研究。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剖析,写出反思(课题组成员)。然后大家研讨。(要有记录)具体上课时间见研讨课活动方案。

(资料:研讨课活动方案,上课的教学设计,听课笔记,课堂片断实录,教学反思,研讨活动记录,图片资料)

2、每个课题组成员撰写研究随笔和案例反思各一篇,并上传到县级以上教研网站上,并力求发表。

3、课题组第一次、第二次研究交流活动。(交流发言稿,交流笔记)七月份 写出上半年研究总结。(个人阶段总结总结和课题组半年总结)(课题组成员)(7月5日前完成)

八月份

学习相关的教学理论及教学方法等文献资料成员每人写读书笔记2篇。(资料:学习笔记)(全体成员)

九月份

1、课题组成员继续实践研究。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和意见。(资料:上课的教学设计,听课笔记,教学反思,研讨活动记录,图片资料)(全体成员)

十月份—十一月份

1、课题组代表李敏慧、田小东上研讨课汇报课,由课题组成员记录课堂实录。写出反思或总结。(全体成员)

(资料:上课的教学设计,听课笔记,课堂录像,课堂片断实录,教学反思或总结,研讨活动记录,图片资料)

2、撰写有关的教学论文。(全体成员)(资料:反思或论文)

3、课题组第三次、第四次研究交流活动。(交流发言稿,交流笔记)

4、实验班继续进行实践研究,与非实验班的平行班级进行对比分析,形成分析报告(或经验总结)。

(三)总结阶段(2015年12月)十二月份

1、归类、整理课题研究过程中积累的各种资料。(全体成员)

2、进行全面分析,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3、整理、汇编课题研究成果。(全体成员)

4、撰写课题研究总结。(全体成员)

(资料:论文集(含总结),课题研究报告,反思集,课堂实录集,听课评课记录,音像资料,活动记录等)(李敏慧)

十一、预期效果、成果呈现形式。

通过研究,实现课内外贯通融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掌握一般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主要成果:

1、课题组成员关于小学生课内外阅读方法、阅读习惯培养等方面的论文集。

2、案例反思、心得体会集

6.小学语文课外知识积累 篇六

人体的喻义

头脑、心脏、骨头、手足……这是我们身体上的器官。你知道吗,这些人体名称有着它们巧妙的比喻义。恰当地运用它们,能使意思表达得形象而生动。人体名称都各有什么妙喻呢?

头脑:一是用作“头绪”,如“摸不着头脑”;一是比作首领。

眉睫:比喻事情紧迫,如“迫在眉睫”。

眉目:一是用来比喻文章的条理,如“这篇文章眉目不清”;一是用来比喻事情的线索、头绪,如“这件事终于有了眉目”。

耳目:比喻替人刺探消息的人。

咽喉:比喻形势险要的交通孔道,如“咽喉要道”。

肝胆:比喻真诚的心,如“肝胆相照”;还用来比喻勇气,如“肝胆过人”。

胃口:比喻食欲或食量。比如“我今天胃口不好”;还比喻对事物或活动的兴趣,如“他对画画不感兴趣,打球才对他的胃口”。

心腹:指亲近而信任的人,一般用于反面人物。

心尖儿:父母用来称自己最喜爱的儿女。

心肝:指良心,如“没心肝的家伙”;还用来称最亲热、最心爱的人,多用于年幼的子女,如“心肝宝贝”。

心脏:比喻中心,如“首都北京是祖国的心脏”。

骨头:比喻人的品质、气概,如“懒骨头、硬骨头”。

骨干:比喻在集体中起主要作用的人,如“她是班里的文艺骨干”。

骨架:比喻在物体内部支撑的架子,如“工地上耸立着楼房的骨架”。

骨肉:指亲人,如“骨肉团聚”。

手心:比喻所控制的范围,如“他逃不出我的手心”。

手腕:指手段,一般用作贬义,指待人处事所用的不正当的方法,如“耍手腕骗人”;也可以指本领,能耐。

手足:比喻兄弟,如“情同手足”。

臂膀:比喻得力助手。

脚跟:比喻立场,如“站稳脚跟”。

笔称种种

刚开始学写或画叫“学笔”,有感而写的短文叫“随笔”;

无拘无束地写来叫“信笔”,旧时诉讼的状文叫“刀笔”;

对下写信的谦称叫“草笔”,对上写信的谦称叫“谨笔”;

字句笔画不好的叫“败笔”,多余无用的文字叫“赘笔”;

与题意不紧的话叫“闲笔”,轻松自如的文字叫“逸笔”;

意在言外的`文字叫“曲笔”,精雕细刻的文字叫“工笔”;

为后段埋伏线索叫“伏笔”,引人入胜的文字叫“妙笔”;

特别精彩的文字叫“神笔”,谴词造句的风格叫“文笔”;

集体拟定一人写叫“执笔”,写字时笔刚挨纸叫“落笔”;

写文章的开头时叫“起笔”,文章最后写完时叫“收笔”;

临摹名人的字帖叫“摹笔”,用笔飞快地书写叫“走笔”;

拿起笔作文或画画叫“命笔”,古代称稿费叫“润笔”;

谦称自己的文章叫“拙笔”,写作能力不高明的叫“秃笔”;

受人之托的文字叫“嘱笔”,练习性的写或画叫“练笔”;

写作中断或停止叫“搁笔”,敬称别人手迹叫“手笔”;

7.小学语文课内外知识 篇七

一、优点值得肯定

1. 课堂高效。红星小学的语文课堂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极好地诠释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人文性。纵观这42 节推门课, 笔者发现, 这里的语文教学是扎实有效、真实高效, 是严谨的、是求实的、是务实的、是幸福的。1~6 年级的语文课堂知识层次、难易程度等, 呈有梯度的螺旋上升状态, 真正让笔者感到了“教师实实在在地教, 学生开开心心地学”的理想课堂。

2. 教师优秀。一是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该校42 位教师中, 50%的教师已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熟手, 能多元化地、精准地解读文本内涵;14%的教师已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高手, 讲课时具有教育大师的风采;90%的教师的三笔字漂亮, 普通话标准;100%的教师对教材熟悉, 衣着得体, 教态端庄大方, 亲和力强;40%的教师备课扎实, 吃透教材, 教学的重难点把握准确。二是具有丰厚的文化素养。该校42 位教师中, 34%的教师具有丰厚的专业文化素养, 在他们的举手投足间透出温婉、睿智和干练, 他们富有感染力的语言, 将课堂气氛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三是具有良好的师德修养。该校42位教师中, 100%的教师能关注每一位学生, 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 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实现和学生心灵上的沟通, 使学生能够在民主、自由、平等的气氛中畅游于书海, 浸润着书香, 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3. 学生开心。在42 节课上, 笔者最关注的是学生的参与度和课堂表现。纵观42 节课, 每个班上的85%的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60%的学生能动情读文, 28%的学生能用批注式阅读法去自主读文, 15%的学生能回答出教师提出的各种问题, 能创造出教师想要的精彩, 能和教师达成默契。

二、不足亟待改进

审视、深思、慎思这42 节课, 笔者有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想与大家交流。

1. 多媒体的运用尚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因经费不足和各种条件所限, 有一部分班级未配备多媒体设备, 这些班级的教师在教学中, 只得沿袭“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授课方式, 跟不上全国语文教改的步伐。个别教师所带班级虽已安装多媒体设备, 但未投入使用, 还有一部分教师所用课件完全是“拿来主义”, 没有提前加以思考和修改, 课件内容与本课教学流程无对接, 与自己的课堂阅读指导无关联等。

2. 个别教师未 “ 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但有些课上, 发言学生的覆盖率不足10%, 整整40 分钟, 一直是个别学生在回答问题, 很多学生置身事外。还有的课堂, 执教者并不关注学生的坐姿、读书姿势、握笔姿势、写字姿势等等, 有很多的学生东倒西歪, 甚至头枕着胳膊, 斜着眼睛在写字。有的教室空气污浊, 尘土飞扬, 最后一排座位上摆放的作业本积满灰尘, 值日生既不开窗透气, 也不掸土, 学生的书包乱放乱丢。

3. 学生缺 “ 问题意识”, 教师未 “ 以学定教”。“以学定教”就是根据学生的需求, 来制定自己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但在42 节课中, 笔者很少听到教师在课前甚至在课后问学生的疑惑,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部分学生缺乏“问题意识”, 学生的质疑还较少, 尤其是有探究性、赏识性、评价性的质疑更少。这可能是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缺乏这方面的指导。

8.小学语文课内外知识 篇八

一、以课内阅读为引,拓宽课外阅读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带领学生学好“例子”,然后挖掘“例子”中有利于知识拓展的“链接点。”

1.一首古诗引出同类古诗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教学中,我常鼓励学生多积累古诗。如:在教学李白的《静夜思》一诗后,让学生 去朗读、背诵“思乡类”的其他古诗,待学生将古诗背下来后,再引导理解詩意,感悟诗情。

2.一个人物引出一类人物

教材中有许多以写人为主的课文,教学中不仅要学生了解文中人物的主要事迹和品质,还要注重拓展延伸,让学生去阅读与文中人物类似人物的生平或事迹,从而拓宽学生 的知识面。例如:在学习《梦圆飞天》一文后,我请学生课后搜集航天英雄的故事读一读,并在班上举行了一次航天英雄故事会,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个个争着上台介绍,这样学生不仅了解了更多航天英雄的事迹,更丰富了自己的知识。

3.一篇课文引出整本书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书。”教材中每篇课文都有它独特的背景,有的是一本书中一个精美的片断摘选,有的是在原文的基础上改编成的。教学中,我们就要善于引领学生由一篇课文引出整本书来读,以充实学生的素材,开阔他们的视野。如:在学习《狐狸和蝉》一文后,我让学生去阅读《伊索寓言》,学完了《嫦娥奔月》一文后,我让学生去阅读《神话故事集》……在读书的过程中,我还让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二、以课内阅读为导,进行课外阅读

课堂是学习语文的主阵地,课内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扩展,要由课内带动课外,以课外丰富课内。所以学生能否从课内走向课外,能否以课外促进课内,阅读的兴趣和方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的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快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知识。如:巧用故事设置悬念,讲与课文或作者有关的故事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极佳方法。因为小学生对故事都有浓厚的兴趣,当孩子们专心听讲,被故事情节吸引时,教师可以戛然而止。例如:在教学《神奇的克隆》一文时,我就采用了这一方法,让学生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感受中,体验到课外读物的诱惑,从而主动去阅读,这种效果比任何说教都要好。

2.巧用精读和略读

一个学生要积累知识,就必须读书。而精读和略读是最常用的读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对名篇名著 其他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需要静心细读,体会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妙词佳句。经过细嚼慢咽,才能把书中的精华变为自己的知识营养。有时,为了增加阅读量或寻找某个问题的 答案,就要求学生“走马观花”式地阅读,这样可以用较少的时间获取大量的知识。不过,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只有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或精读,或略读,或二者结合,才能真正做到读有所得。

三、以活动形式为果,体验阅读乐趣

课外阅读课内交流,非写不读。这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必经之路。为了保证学生的读书热情,我十分重视学生读书后的成果与收获。通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阅读兴趣,让他们享受阅读,体验到读书的快乐。

1.读书笔记展评

“好记心不如烂笔头。”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看到的好词佳句,把它们摘抄下来,长期坚持,能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并运用于平时交流与习作中,提高了学生的口语交际与作文的能力。通过班内展评的形式,促进了学生摘抄的热情。

2.交流读书所得

每周或每月在班内举办一次读书心得交流会,让学生畅谈读书的内容、看法或自己的心得体会。这不但能让学生在更大程度上分享课外阅读的收获,而且能够于无形中促进学生养成坚持阅读的良好习惯。

还可以定期开展其他活动,如:辩论赛、小报评比、课本剧表演等,活动中,我适时表扬、奖励,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真正掀起了人人爱读书、多读书的热潮。

总之,阅读的过程是学生精神生长的过程,对学生一生的发展都有意义。课内阅读使学生得法,课外阅读使语文学习更丰盈。作为语文教师,如果我们能用课内阅读去扣开课外阅读的大门,用课外阅读充实课内阅读,那一定会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快乐,创造出更多的奇迹!

上一篇:2022年辽宁省公务员考试面试真题下一篇:写黄河长江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