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城市园林绿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2024-07-25

浅谈城市园林绿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精选11篇)

1.浅谈城市园林绿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篇一

3.1 以城市发展要求为园林景观设计目标的规划依据

目前的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工作者将综合城市建设理念和现代城市生态环境,合理布置现代城市园林景观,保证现代园林景观与城市发展的需要相吻合,两者能和谐发展。这样通过对城市园林景观方案进行全面、多层次的设计工作,保证城市景观效益、生态效益达到最大,保证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进一步的落实。

3.2 园林景观生态要与城市本身生态要求相适应

现代城市生态系统当中园林景观作为重要的部分,设计的同时要将城市自身对生态的需要进行满足,帮助城市建立良好形象。好的园林景观设计不仅帮助城市美化环境,还从一定程度上将城市旅游业开发,带动区域经济的进步与发展。能否实现园林景观设计的生态和社会效益,与城市自身的生态环境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所以设计工作人员进行设计的同时要关注园林景观设计与城市自身的生态环境的吻合度,尽量的保证园林景观与城市自身相融合。此外,因为目前人们开始追求高品质的生活,所以,在居住区以及工业区建立绿地,保证处于重型工业建筑当中的人们感受到自然的生机。

3.3 景观设计的复杂化

由于地域文化差异性明显,社会多元化发展趋势明显,不同地域、不同层次的人的审美和追求差异明显。园林景观设计在寻求产品的精品化、个性化的同时,还需面临不同人的.需求与不同行业间的协作,不断拓宽设计的深度与广度。在满足现代工业化生产的基本设计思路下,也要避免因工业化而导致特色消失、设计雷同,应发掘出特色地域文化,提炼出传统文化精神内涵形成特色景观元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景观设计所面对的群体越来越广,曾经只为少数富贵阶层服务的景观变为了社会化的商品,成为普通人的生活必需品。由于行业竞争和审美提高的压力,也促使设计师不断去追求设计质量,进行大胆的创新,运用各种相关的新技术不断尝试推陈出新。使用工业化时代所创造发明的新材料与新技术,结合各种不同元素和设计风格,因地制宜,创造地域文化特色鲜明富有时代特征的新景观。

3.4 发掘民族文化资源

倡导地域性和多元化的文化包容精神是景观设计过程中要坚持的原则,寻找特色文化,保持差异化设计建设,不能抹杀掉地域文化精神。现在城市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小,对于不同的城市没有新鲜感,到处都是一个模子刻画的,对于游人来说可能只有品尝当地的小吃才能感受下地域文化的差异了。城市园林景观的发展应该坚守地域民族文化精神,就应当承认地域文化差异,倡导个性化的发展。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是对外交流、对内传承文化最好最为直观的载体,对外交流而言要能展示出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新时代经济文化发展的形式;就自身景观设计发展来说要担负传承优秀文化、展示民族特色形象和气质;针对地方发展要展示出地域环境、人文精神、名族文化。这要求我们的设计要去研究民族化东西,更好的发展乡土化、个性化的当代景观。

4结束语

总而言之,进行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人员保证按照有关的园林设计理念来进行,不能够完全照抄西方先进国家的园林景观设计的先进理念,而是要充分将城市的人文环境、自然风光和我国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情况,综合西方设计观念和我国目前的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观念,保证将我国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水平不断的提升,保证全面将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意义作用表现出来,同时能够将人们的需要充分满足。

参考文献

[1] 井炜.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发展的现状及趋势分析[J].现代园艺,,16:65.

[2] 徐陈娟.当代园林景观设计发展趋势研究[J].江西建材,2016,22:185.

[3] 岑画眉.论园林景观设计中山水文化的表达研究[D].东南大学,2016.

2.浅谈城市园林绿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篇二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业的迅猛发展,城市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生态和环境问题,生态压力日益加剧。我国的城市绿地建设在近年来有了长足的进步,城市生态环境已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和提高,但在城市绿地建设取得进步的同时,城市绿化还存在诸多的不足和偏差,阻碍了园林绿化水平的进一步的提高。本文就目前我国城市绿地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自己的看法,分析其中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以期对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有所促进。

1 绿化进展

1970年代末,我国提出城市绿化“连片成团,点线面相结合”方针后,城市绿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1980年代后,出现了北方以天津为代表的“大环境绿化”,南方以上海为代表的“生态园林绿化”。1999年底,全国667个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达591,000hm2,绿地率23%,绿化覆盖率27.44%,人均公共绿地6.5m2,涌现出北京、大连、烟台、青岛、南京、厦门、深圳、珠海、南宁等20个“园林绿化先进城市”[1]。2001年,国家建设部又命名海口、三亚、长春等10个“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区”。2002年筹集2亿资金开展“绿色南京”工程,将森林引入城市。

2 当前城市绿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草坪建设成风

近年来,国内大草坪的流行源自大连市,确实提高了城市品位,深受市民欢迎,也着实让国内旅游者眼睛发亮,随后各城市竞相仿效,大片铺设草坪,而点缀的植物很少,虽然简洁但欠丰富,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功能极其有限。据有关资料表明,草坪的养护费用是树木群落的3倍,特别是水,每m2草坪“喝”1次水需要1.2t。中国很多大城市本来就缺水,草坪大量用水导致了市民与草坪争水喝。就生态功能而言,树木优于草坪,高大树木吸附尘埃、吸收噪音和有毒气体的功能比草坪高出3.4倍,其遮荫、防风、保持水土、增加空气温度、降温等功能,更是草坪无法相比的。有调查表明树木综合生态功能是单一草坪的10倍以上。

2.2 大树“竞先”进城

1999年起上海市开始了“大树进城”计划,两年中耗资5000多万元从郊区和邻近地区移植4.9万棵大树进城。不久许多城市争相仿效,如:包头在1999年冬实施“万棵大树进包头”工程;哈尔滨也在2000年投资400万元移栽大树进城。许多城市并不具备上海在资金、技术上的优势,也盲目效仿,结果适得其反。从技术层面上讲,移栽过程中主根和根系以及主枝树冠大部分被切断,树体受到严重伤害,加之成年大树对新环境适应能力较低,移栽大树可能因水土不服而死亡;另一方面,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长成的大树,一旦毁掉,必定会破坏农村或郊区原有的生态平衡,加速珍稀物种的灭绝,对于环境保护极为不利,一旦农村和郊区“本底”大环境遭到破坏,城市这个“斑块”也很难独善其身,而且将会是最直接的受害者。

2.3 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问题:引种热情高,漠视优良的乡土树种

增加生物多样性的主要途径是大量引进外地园林植物材料,这是最基本的措施,也是最容易的途径。但从目前引种的树种来看,以常规的大众种居多,对某个城市可能是少见的,但从一个地区来看,并没有增加新的种类,对本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没有太大的意义,同时这也是造成许多城市绿化效果雷同的原因之一。那些仅仅是活着的“外来客”,其生态功能可想而知。而乡土树种的适应性是最强的,容易繁殖,苗木成本低,管护容易。另外植物本身还有一项特殊的功能,那就是文化功能。要营造一个有特色的城市氛围,植物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通过挖掘当地或所在区域的优良的乡土植物,有助于增强人们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3 城市园林绿地绿地发展趋势

3.1 要素多元化

绿地扩展为植物、土地、水文、大气、动物、细菌、真菌、能源等多种要素。

3.2 生态合理化

城市绿地以人、生物与环境的良性关系为目的,功能走向生态合理化,包括绿地系统生产力进一步提高,消费功能(人及生物间营养关系)优化,还原功能(自维持力、降解能力)全面加强。

1980年代,提出的生态园林就是城市绿地生态化的早期体现,其基本1980年代,提出的生态园林就是城市绿地生态化的早期体现,其基本特征是:(1)以保持生态平衡、美化环境、减少生态环境灾害为主导思想,遵循生态学原理,主张因地制宜、适地适栽。(2)其主体是自然或模拟自然生物群落,实行生物多样性、空间异质性和景观多样性。(3)追求绿地景观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形式和内容高度统一和谐。

参考文献

[1]冯彩云.我国城市绿化的现状与发展方向[J].科技建议,2002(2)

[2]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关于命名第六批国家园林城市的通知.建城[2002]57号

[3]南京市园林局.发展立体绿化,提高南京绿视率[J].新华日报,2003

3.浅谈城市园林绿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篇三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进程也在不断的加快,人们更加注重生活环境的质量,城市园林景观是通过园林景观的设计,为人们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环境,对于促进城市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经验对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现状进行了相关的分析,也对其发展趋势作了相关论述,以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现状;发展策略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员流动到城市,使得城市人口在不断增多,城市民众生活的空间逐渐变得紧张,另外,城市在建设小区时会远离山林的位置导致人们无法与大自然进行亲密接触,而想要提高人们对于生活品质的需求,需要在城市园林景区设计时设计的更加充分,深层次的满足人们对于生活品质的需求,同时,城市所建设的园林景观可以供人们进行休闲娱乐活动,减缓快节奏生活带来的精神与生活的压力,并且可以促进人们进行相互间的交流。

一、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现状分析

1、忽视实际情况,盲目追求档次随着各地园林建设的发展,园林设计形式以及施工技术手段的创新,园林设计的浮夸风也越来越严重。一些城市为了展现城市形象,追求高价设计、高价建设。为了迎合城市园林建设决策者的心理或是体现设计者的景观设计水平,一些景观设计师往往大手笔地堆砌各种景观小品,大量引用外来新奇树种,亦或是人文景观的泛滥应用等。这不仅造成了各种资源的严重浪费,也违背了社会发展、生态建设的要求,与节约型园林建设背道而驰。

2、重形式轻功能,设计脱离大众

目前,我国许多城市在进行园林绿化建设时,在景观设计、植物配置等方面存在重形式、轻功能的一些不科学的倾向,他们过于追求视觉上的冲击力和形式上美观气派的吸引力,而不注重整个景观空间使用功能的营造,或是为了追求平面构图的美观,而运用繁杂多样的线条组合取代对立体多元化景观空间的探究,从而忽视了人们对室外绿地空间的使用和观赏需求,使空间缺乏变化,不能随实际需求而灵活设计。例如,一些道路节点部位为了凸显景观效果,设计大片的模纹或是摆放大量的景观小品,而不考虑更加合理的生态绿化或是居民休憩的需求,导致整个景观华丽而空洞,缺少使用感染力,与人们之间的交流往往也只限于浅层的互动,使得园林景观变成城市中的“摆件”,使用功能大大减弱。

3、缺乏历史文化底蕴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并不仅仅是简单的植树、栽花或者配草,而是一种源于自然并高于自然的有着丰富历史文化底蕴的植树、造景活动。不同的城市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但是近些年来,很多城市在园林景观设计都往往偏离了城市自身的文化特色,偏离了城市自身的历史文脉,因此使人们难以从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品味出不同城市的人文风格,更难以从中读出不同城市的历史文脉,因而失去了其独特的个性与吸引力。

4、植物配置不科学,造成资源浪费

植物的配置结构不合理,不符合区域规划是一项严重的问题。由于在实际应用中,人们往往忽略环境等问题,随意栽种品种,不仅没有达不到预期效果,反而导致物种间的恶性竞争,破坏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我国在园林植物的应用上有一点弱势,就是起步较晚,因此设计师对植物配置的重要性领悟并不深,对国外引进的品种也没有详实的了解,所以植物常会因为对环境的不适应而无法生存,其后果是增加了管理成本和难度,达不到生态效益,造成资源浪费。

二、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发展趋势

1、结合实际,科学规划

随着园林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园林景观材料、植物种类以及施工工艺也在不断进步。应用高标准的绿化植物以及先进的景观材料营造宏伟的气势是现今城市园林设计师的追求。当然,这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这种标准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是可以实现的,但对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中小城市而言,要达到这样的标准就有些脱离实际了。所以说,一个成功的园林景观设计作品,在设计之初必须要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各项标准,合理结合该城市的发展现状,结合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项目投资概算,合理选用工程建设的植物品种、规格、材料种类、施工工艺等,而不能盲目追求高档、气派而忽略了当地经济发展以及前期资金的投入问题。比如:一个项目在园林设计之初首先要了解整个项目的总体定位,如项目概况、建设规模、投资规模、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特别要了解建设者对这个项目的总体框架方向、基本实施内容以及建设资金要求。总体框架方向确定了这个项目是一个什么性质的园林景观,基本实施内容确定了项目的服务对象,资金要求确定了方案设计因素的总体把握。只有把握住这几点,并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才能使最终的设计实现可持续发展。

2、以人为本,因地制宜

城市景观绿化大多数为开放性的场所,也是城市形象的重要表现之处。应尽量避免只重视城市公共空间的视觉形态设计,而忽视了“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应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始终,例如尺寸问题,要依据人的普通身高來定某些景观的尺寸,如座位的高度、景墙的高度、台阶的宽度和高度等都要适宜,在台阶处设置无障碍通道、道路转弯处采用圆角的设计等。中国位于北半球,气候为季风型,一年四季风向变换不定。因此应在园林的向阳面多设一些活动场地,如广场、儿童游戏区等。同时考虑到夏季的遮阳、乘凉,在一些大型广场上适当栽植乔木并在乔木下设置座椅。诸如此类,只有从设计的细节处出发,设计明确地传达出该场所可以被使用,以及该场所就是为了让人使用的信息。同时,深入体察广大人民群众的心态,了解他们的审美需求、活动规律、功能要求,正确定位,以人为本,面向大众,创造出满足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爱好的游人需要的作品,确保形式服从功能,功能体现人情味,最终创造出和谐完美、生态良好、景色如画的游憩境域,既满足人们精神文明的需要,又满足人们的物质文明需要。同时,因地制宜,“地”即现实条件:或是地理环境条件、或是财力条件,或是人为条件,择其重者而考虑,应优先满足最主要的“功能条件”,其实这也是以人为本的体现。园林是为人创造的,而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可能是娱乐,也可能是休息,或是陶冶情操,欣赏情趣。总之,要结合所处地的人的需求以及环境要求,综合考虑,才能使园林设计的意义得到真正的体现。

3、体现地方特色及历史文化特色

每个城市都有其自身的地域特征与地方历史文化特色,因此,应充分的挖掘城市植被特色、主题文化以及环境等重要的潜质,进而营造城市独特的历史文化、艺术氛围以及绿色环境背景。园林景观是保持和塑造城市风情、文脉以及特色的重要方面。园林的景观设计首先应理清城市历史文脉的主流,重视景观资源的继承、保护与利用,以自然生态条件与地带性植被为基础,将民俗风情、传统文化、宗教以及历史文物等融合在园林景观之中,因而增加园林景观的地域性以及文化性,使其具有独特的个性与吸引力。

4、合理利用地利条件,科学搭配园林植物

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需要充分的利用到原有自然资源,通过对原有地形地貌的利用,不仅可以有效节约建筑成木,减少对自然资源的破坏,而且可以使景观更为真切、自然。利用自然起伏的多变地形可以使景观的轮廓感更加清晰,使人仿佛置身于一幅画中,有身心愉悦的感觉。在景观的配置上宜多采用乡土植物,这些植物不仅具有较好的适应性,而且更易于养护管理。同时还要适当配置一些具有观赏价值及较好适应性的外地植物,使园林中的植物结构多样化,而且乡土植物与观赏类植物之间利一学的搭配,可以实现四季观景的需要,使景观四季旱现出不同的变化。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代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要遵循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通过对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人为开辟的山水地貌进行利用,使植物与建筑实现良好的配置,从而为人们打造一个绿色的休憩环境。这就需要园林景观设计人员要在城市建设的基础上,遵循以人为木的设计原则,打造一个符合生态环境要求、美观、实用的现代化园林。

参考文献:

[1]郭建斌.地域乡土植物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分析应用[J].中外建筑,2010(25).

[2]吴玉.节约型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与植物配置分析探讨[J].中外建筑,2011(11).

[3]刘肖骢,康慕谊.试析我国城市绿地系统的功能及其发展对策——以北京市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04)

4.浅谈现代酒店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篇四

专业论文

浅谈现代酒店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谈现代酒店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30年风雨,中国饭店业由弱变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文将从我国酒店产业的现状入手,主要分析酒店产业的供求关系与其经营与竞争的基本情况。

关键词:现代酒店;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 A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酒店、宾馆应运而生,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国大地不断地扩展领地,宾客对酒店服务要求的不断提高,所以酒店在经营管理上存在着很多的问题经营管理不善,其面临的竞争和威胁也日益增大,因此研究如何抓好酒店管理,适应现代消费,更好地服务社会活动和经济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现代酒店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酒店业的发展按照时间阶段可以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1、起步阶段

这一阶段的时间是从1980年开始到1988年。这段时间酒店数量从原本的262加发展至1000家,这段时间酒店业终处于高速增长状态。但由于酒店业发展基数较小,故其每年的增长包含的绝对值并不是很大。

如从酒店的经营角度来讲,这一阶段正是处于短线制约时期。当时旅游饭店正处于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瓶颈,有很多人认准了机遇准备大力发展酒店业,同样有很多人也看好这个市场时机。由于当时社会观念还是比较保守的,所有想要进军这个领域还需要一定的基础。所有随着瓶颈制约的因素的缓解,供不应求的局面,全行业处于垄断经营成了当时的主要表现。

2、波动阶段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这一阶段的时间是指从1989年开始到1991年。在这段时间,市场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市场的的大起大落使得我国刚刚兴起的酒店业饱受打击。整个市场从高峰骤然下滑市场的残酷性竞争的激烈性马上体现了出来,使得酒店增长速度显著下滑。从此之后,酒店业从卖方市场开始像买方市场转移,彻底打破了垄断经营的格局,但从另一方面也将市场的竞争意识培养了起来。总体上来说,这一阶段的市场秩序非常混乱,且在行业内的竞争也毫无秩序科研,所以滋长了恶性竞争。

3、起飞阶段

这一阶段是指从1992年开始到1996左右结束,这是我国酒店业发展的黄金时期。我国酒店以每年800家酒店,10万间客房的速度逐年递增,在这个阶段,酒店的发展是非常迅猛的。在此之前,由于能够从之前恶性竞争中发现问题并加以改正,在逐渐改正的情形下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一套良好的竞争机制,故实现了从卖方市场的强势转变。

4、下滑阶段

从1997年开始至今,由于全国酒店在不断的增加,但客户源并没有随之增加,这就造成了市场供应大于市场需求,进而造成了酒店业的整体下滑,这种市场需求与市场供应的强大落差在此激起了酒店行业的恶性竞争。其主要表现在酒店之间相巨打价格战,这种无序的恶性的削价竞争给酒店业带了巨大的冲击。

总体来说,中国酒店经过多年的沉淀,逐渐在国内占有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也积累了一些属于自己的专属经验,也培养出来一批优秀的适用于酒店管理与服务的人才,这都是凭借我国酒店自身独特的优势,但今年酒店业内出现的问题也不得不引起业内的注意。

二、顶级酒店存在的意义

从中国引进第一家星级酒店开始,星级酒店就在中国遍地疯长,伴随而来的便是顶级酒店之争,五星仿佛再也不是最高的标志,人们开始宣扬六星、七星的概念。

在中国很多偏远城市的四星级酒店依旧是按照五星级的要求来设计的,但是设计或者说装修的奢华并不是决定是你否是真正五星。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材料、设计、收费标准可以应用于所有的酒店,很多酒店都能符合所谓的五星级标准,但是这只能说它获得了一个五星级的牌子,却不一定是名副其实。

中国五星标准中的三家餐厅,有的仅是一家服务周到,菜品新鲜,设计精致的餐厅,但是这就足以让人满意。让每位宾客都拥有个人专属的服务,与酒店的设计相得益彰。这就是顶级酒店被选择的原因。”

好的酒店除了设计本身更应该给消费者带来愉悦的体验。而作为服务神经的支撑则需要好的员工素质。而在中国对员工的素质的训练存在非常大的弊病,往往因为赶时间而匆匆上岗。为服务的质量埋下了隐患。当然良好的后场设计也是提升服务质量的保障,良好的工作环境更能让员工用快乐积极的心态去工作。国外很多的五星级酒店都很注重后场设计,现在中国做得还不是很好

二、我国目前酒店业存在的不足之处

1、日常管理不够到位。

管理出现问题的原因是有很多的,其中之一是因为我国酒店业自身管理欠缺,这主要是由于发展期间没有对其进行完善,另方面主要是理解问题和认识问题的方式不同,我国酒店普遍设施不够完善,而其中一些设备就根本没有,如果单一从客房价格出发,在同等价格下与相同星级的外资酒店相比较就会发现问题的存在。那么从房客的角度出发,他们能够从客房的的清洁程度和服务人员的服务质量对这家酒店作出非常公正客观的评价。

2、酒店专业化建设有待加强。

由于很多设计和装修都是“面子工程”除了好看之外实用性不高,那么在舒适度较差的室内环境里,房客的需求很难被满足,在房客的自主宣传下,酒店的评价就会降低,自然会对酒店形象产生影响。

3、标准意识不强

在一些酒店里,酒店管理员对星级酒店的学习不够,导致其管理意识淡薄,会使一些错误和不足的出现。且某些酒店内设施过于陈旧,或者擅自减少或取消服务项目以求降低成本,故导致酒店内部设施及其配套选择项目达不到规定的星级要求。

4、品牌意识和企业文化需要增强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为了增强我国酒店的竞争力,就必须增加其独有的特色化建设,以求能够挖掘历史文化形成独特的主题可以真正反映其地方特色,突出其个性化特点。同时应该加强其品牌意识的创建,针对房客的需要增加一系列具有超前意识的服务项目,并在其中植入企业独特的管理理念。

三、现代酒店发展趋势

1、智能化

作为现当代高品质的酒店,为了促进其可以稳定的长久发展,就必须着重培养属于自己企业和集团的高技术人才,并利用现在高端的科技,比如网络与客户进行联系,或者远程沟通,为其提供高速快捷的优质服务做好前期准备,做到从预定到入住再到结账能实现一站式服务,极大的提高其快速便捷的效果,为了达到此目的建议实现全电脑系统化管理和电子化服务。方便和捷及是酒店的智能化的具体体现,他能让客户在享受洒店优质服务的同时感觉到酒店智能化带来的超值享受,这就需要从信息通讯等方面来进行体现和完善。

2、生态化

在现阶段,生态化下酒店的经营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条是强化绿色生态环保意识,如节能降耗注重环境生态的营造,第二条是废品处理、一次性用品改造,第三条包括旅游饭店的选址、服务项目设计、功能生态布局等。而第三条也是实现前两条的前提与基础。

3、服务的个性化

在当今这个时代下经济飞速发展,要想在市场的竞争中站住脚就必须具有独特的产品特色和极具个性化的服务,酒店只有对员工进行培训,最大程度的开发企业的个性化服务理念在对顾客进行在规范服务的同时要适当的提供拥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针对客人个性的差异最大限度的满足客人的需求是个性化服务的特点,但它的实行必须是在规范化服务做好的基础上进行的。

4、坚持以人为本

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是任何行业发展的推动剂,因此酒店业如果想要在日剧严峻的竞争中获得发展,必须要拥有属于自己企业的专业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型人才。随着社会的发展,服务行业不再仅仅遵从“顾客是上帝”的理论,而是将员工也最为其发展主体,要相信没有满意的员工就没有满意的顾客,切实保障员工的福利,让员工在工作环境中获得归属感,并在工作中不断的充分挖掘员工的潜能,并将酒店的经营与服务理念深入员工心理,以求他们为酒店做出更大的贡献。

结语:

综上所述,酒店管理者必须强化标准意识、正视不足、加强管理、加强学习、注重企业文化挖掘和培育、形成差异、打造特色、积极实践绿色经营和引导绿色消费,也许只有这样,我们的管理水平才会不断提升,宾客的满意度会上升,企业的发展才可持续。

参考文献:

[1].张玲.浅析现代酒店的成本控制[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

[2].余明.现代酒店的经营管理策略探讨[J].企业技术开发,2011

[3].王平.现代酒店服务质量提升方式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07

5.浅谈城市园林绿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篇五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发布了《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其中,涉及橡胶行业的有特种橡胶、有机硅材料、高性能氟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等。

2012-2016年中国氯丁橡胶产业调研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

重点产品包括丁基橡胶、溴化丁基橡胶、卤化丁基橡胶、氯丁橡胶、丁腈橡胶、氢化丁腈橡胶、二元乙丙橡胶、三元乙丙橡胶、溶聚丁苯橡胶、丙烯酸酯橡胶、氯化聚乙烯橡胶、氯磺化聚乙烯橡胶、稀土异戊橡胶、稀土顺丁橡胶、异戊橡胶、聚硫橡胶、聚氨酯热塑性弹性体、聚脲弹性体、苯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聚烯烃类热塑性弹性体、液体硅橡胶、空间级硅橡胶、氟橡胶、间位芳纶、对位芳纶、对位芳纶复合基材等。

6.浅谈城市园林绿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篇六

关键词:城市园林,现状分析,发展趋势

当前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正处在加速发展阶段, 物质文化水平不断提高, 然而与此同时带来的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水平同生态环境恶化之间矛盾的加剧。在城市建设中, 城市园林建设作为唯一拥有绿色生命力的一部分成为了“朝阳产业”, 在缓解城市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矛盾, 促进城市绿色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城市园林建设作为城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的不仅是让城市“变绿”, 更重要的是要追求舒适度和美观度, 因此, 要将植物的选择与周边生态环境统一起来, 以展现城市建设的线条美、色彩美以及观赏美。

1 我国城市园林建设的发展现状

在城市化建设进程中不可忽视的环境污染问题 (如工业“三废”污染、城市建筑垃圾、居民垃圾等) 严重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舒适度, 进一步影响着其生命健康。现如今, 实现城市园林绿化, 发挥植物改善大气的生态作用从而降低环境污染程度, 恢复健康无害的人居环境是近年来各界人士不断呼吁的。可以说城市园林建设是从城市绿化为出发点再落脚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提高人自身身心健康的层次上。因此, 城市园林建设具有以下作用:

其一, 这一建设手段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唯一的绿色工程, 有利于维持城市天人地之间的生态平衡, 提高城市郊区之间的环境质量, 从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其二, 在城市园林建设过程中包括种树、栽花、培草、灌溉和建设园林设施等步骤, 这样不仅提高了绿色植被的覆盖率, 而且也实现了立体栽培的生态效应。通过全方位的调节大气湿度、降低隔离城市噪音、降低大气污染, 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从而达到干净、整洁、美观、舒适的人居要求。

然而, 尽管近几年, 我国的城市园林建设获得了长足发展, 但是每个地区园林建设的面积及其生态功能是有限制的, 可以说园林的生态功能仅相当于森林贡献率的4%, 于是从这一层面上讲仅仅依靠园林中草坪覆盖来提高生态质量是不够的。再加上我国正处在城市建设的加速阶段, 建设过程中仍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且经济水平较世界平均水平还较低。在这种国情下, 城市园林建设必然会受到经济发展、国家政策、意识观念等消极因素的影响。综上所述, 我国的城市园林建设仍处在较低的发展水平, 特别是现如今的6大类绿地 (公园绿地、企业单位绿地等) 仍然没有脱离传统园林的框架。传统绿地的建设, 盲目种植不适合周边生态环境的植被, 形式单一、人工修剪, 如此一来破坏了生物多样性并导致了对原本脆弱环境的进一步破坏。

2 我国城市园林建设的未来发展趋势

第一, 城市园林建设不仅是单一的绿化工程, 同时也是体现本城市独有文化风情的文化建设活动。全世界的文化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不同国家、不同城市地区的文化环境也是独树一帜, 城市园林建设要学会合理利用本地区特色展现独有的文化底蕴。因此, 城市园林建设是传承维护地区风情、文化底蕴和特色的重要举措, 应该在利用自然生态特色和原有植被的基础上与该地区传统信仰、传统文化、民族风俗相结合, 展现出城市独有的文化氛围。

第二, 城市园林建设的主要目标是拥有本城市绿化的个性, 合理选择城市园林绿化所需要的树种显得尤为重要。不同地区的植被种植条件 (温度、湿度、土壤肥力等) 是不同的, 而在适应度上, 乡村树种不仅能够适应不同条件下的生长环境, 而且乡村树种较其它树种成本更低、安全、成活率更高, 能有效抵御病虫害。因此, 乡村植被应成为未来城市园林建设中的主要应用树种。

第三, 城市园林建设要遵循生态规律, 不得违背自然, 通过合理地运用城市的地貌特征、环境状况进行科学的布局改造。在园林建设过程中要基于保护自然景观, 传统文化建筑的原则研究借鉴地区自然树种类别、建筑格局, 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 实现园林设计的艺术感、舒适感。

3 结语

在城市园林建设过程中了解自然、尊重规律、改造自然, 实现城市人居与生态环境和谐相处, 这是我国城市绿色发展的主旨所在。我国在新阶段的园林建设要积极跟随世界园林建设的发展趋势, 在政府方针政策的统一指导下, 结合本国国情走综合实力相协调的道路, 并在借鉴城市园林建设优秀典范的基础上实现自身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程绪珂“.生态园林”是城市园林绿化发展的战略方向[M].生态园林论文集.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0 (07)

7.浅谈城市园林绿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篇七

对当前民乐县园林苗圃生产现状的认识

城市园林建设加快,拉动园林苗圃迅速膨胀。众所周知,园林苗圃生产具有超前性和前瞻性的特点,园林苗圃是城市绿化发展的物质基础,种苗生产是园林绿化的首要工作。但是目前我县园林规划的滞后性,制约了园林苗圃的常规发展。近些年来,我县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超常规发展,刺激、拉动了园林苗圃产业的迅速膨胀。近两年苗木生产总面积翻了一番还多,产量增加了近2/3。

之所以苗木产业发展快,得益于国家各级政府重视园林生态和城市环境建设。国家投入城市建设的资金多,园林规划企业发展快,苗木需求量则大;种苗价格看好,苗木生产、经营者收益则高,于是调动了苗圃育苗的巨大积极性;新品种、优良品种、速生苗木的诱导作用大。苗木新品种层出不穷,优良品种推广日趋加快,先进栽培管理技术不断提高,促进了苗木产量的升华、生产效率的提高,也使园林苗木更具有观赏性、公益性,苗木生产更具有时效性、诱惑性;农业生产不景气,粮、油价格走势过低,也变相促使了苗木业的大发展。

非公有制苗圃发展之快,霎时成为苗木产业的主力。几十年来,国有苗圃一直独领风骚,在苗木行业唱主角。但短暂的两年多的时间,非公有制苗圃发展迅速,除了农户转向苗木生产经营的增多之外,其它行业、非农业人士加入种苗行列,从事苗木生产的已不计其数。滨河集团绿野苗木生产基地已成为民乐县苗木生产的重地,产品包含花灌木、彩叶植物等10大类近100个品种,其中花木生产以柏木类和新疆杨类为主。

经营树种、品种越来越多。经过近年来多渠道引进树种,科研部门育种、推广,还有乡土、稀有树种广泛应用,使种苗生产者经营的树种、品种越来越多。民乐县大河口林场现有苗木生产基地两个,总面积600余亩,乔木、灌木品种30余个。种苗繁殖产量在3000万株左右。2011年苗圃各类苗木150万株,有利地支援新农村建设。几年来,先后引进青杨、湟林杨、乐都杨、欧美杨、大果沙棘、珍珠梅、碧桃、山荞麦、丁香、四翅滨藜等16个新品种,开展了祁连山区金露梅、银露梅、刺梅、高山杜鹃、锦鸡儿等8种野生植物资源繁育,推广了日光温室、容器育苗、化学除草、ABT生根粉、节水灌溉等育苗技术,为全县重点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城镇绿化等林业生态工程提供各类苗木1200多万株。

区域化生产、集约性经营,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民乐县几个苗圃区域化生产、集约性经营,逐步走向正规,趋于科学、合理。在区域化生产方面,大河口林场已成为全县针叶树种和青杨生产及供应中心;六坝林场已成为民乐花木生产的重地。产业布局的另一个特点是有些苗圃已形成多样化、区域化趋势的苗木产地,如县苗圃产花灌木、种苗引育基地产彩叶树种。

种苗信息传播加快,人们的经营理念日趋成熟。随着全国林木种苗交易会、信息交流会的逐年增多,人们的信息、市场观念增强,经营理念日趋成熟。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举办各种名目的种苗交易、信息博览会频繁增多,各省、市也多次举办类似的会,也越来越火。据不完全统计,去年的9、10两个月份,全国就举办了数10场、次。这些会议的举办,大大促进了种苗生产、经营者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合作。加上报刊、电视、广播等多媒体的宣传、报道,使人们获得的信息量增多,在新品种的引进、种苗购置、苗木交易等方面都逐渐理智、成熟。

当前存在的问题

发展规模不宜继续扩张,应着眼于种植结构的调整。根据政府主管部门统计的数字及有关方面的信息报道,现在全县苗木生产面积已具有较大规模,苗木存圃量大的惊人。特别是一、二年生的小规格苗木占总面积的近1/2,这些小苗木不仅在短时间内不能出圃,还要移植、扩繁到3倍以上的土地面积上。大规格苗木虽然稍有空缺,但经过地区之间的调剂或降低一下使用规格,基本供需平衡。由于新品种的增加,苗木培育技术的提高,苗木生长迅速、产量增加很快,大约用三、五年的时间,常用的大规格苗木将基本供应充足,因此不应再继续扩大种植面积。回想起二十世纪末的山楂苹果梨,那种砍树、烧苗的现象历历在目,让人痛心,历史的悲剧不应重演。现阶段要着眼于对当前苗木种植结构的调整。压缩常规小苗木的生产,增加大规格苗木的扩繁,特别注重合格苗木的生产,减小密度、科学培植,尽快培育适合城乡、效区绿化的各种苗木。由于近期我们高度重视绿色通道工程建设。大小道路两侧都形成宽大的绿化带。因此,加快培育高质量、大规格的苗木更为迫切。

正确引导市场,减少盲目生产。新品种热一阵风。两年前,杨树新品种热,杨树苗木过剩之后,又出现了金叶犹、紫叶矮樱、红瑞木等。常规苗木随风倒。近两年青海云杉、新疆杨大规格苗木由于需求量较大,于是人们都不约而同地发展青海云杉、新疆杨。结果很多小苗积压存圃、卖不动。各苗圃生产品种雷同,缺乏特色。因此,政府主管部门应担负起宏观调控的责任,及时发布信息,正确引导市场,减少盲目生产。

提高苗木质量,以质取胜。由于近几年园林绿化苗木市场看涨,多数育苗户不能因地制宜发展苗木;有的对苗圃地选择不当,土壤贫瘠、盐碱或涝洼,不适宜种植苗木;有的选择树种不当在沙土和壤土上栽植常绿树种,起苗时不能带土坨;有的栽植密度过大,苗木生长空间太小,生长比例失调,致使合格苗木出圃率低;有的不进行整形修剪、不及时进行病虫害防治,使苗木抗逆能力差,干形、冠形长势不良,商品苗木档次低,优质苗木出圃率低。

8.浅谈城市园林绿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篇八

 作者: 陈旖 来源:《华东经济管理》 浏览:

866城市是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伴随着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的经济

社会发展轨迹,城市得到了长足发展。城市的空间开发,从简单的点轴开发到网络开发逐步走向高级化,不仅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城市内涵也不断丰富,从城市改革到经营城市,逐步迈向生态城市,并趋向城市发展的更高阶段——和谐城市。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的高速增长,导致了一系列负效应和城市病:资源消耗加大、环境污染加剧和生态破坏严重。城市发展面临着优化空间系统、优化空间资源配置、扩增空间的环境容量等一系列任务,因此生态城市的理念应运而生。生态城市成为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重要模式,也是实施生态文明战略的主要内容。

一、生态城市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自此,生态文明上升为国家战略。而生态文明与生态城市建设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具有密切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态城市建设是落实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举措

“生态城市”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是以反对环境污染、追求环境优美为起点,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文化和谐统一且良性循环的城市;是自然、城市与人有机融合、整体互惠的共生结构。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目标是“人与自然高度和谐”。联合国采用了6项标准来评价生态城市建设的效果,包括有战略规划和生态学理论作指导、工业产品是绿色产品、走有机农业的道路、居住区标准以提高人的寿命为原则、文化历史古迹要保护好、自然资源不能破坏等。

生态文明理念要求人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克服重经济轻环境、重速度轻效益的发展模式,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人和谐的理念。在这一点上,生态城市与生态文明是一致的,生态城市建设必须坚持生态文明理念,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下,正确设立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指标体系等,使其真正体现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

(二)生态城市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的空间载体

城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具有高度聚集资本、技术、人才和信息等生产要素的功能,并依靠这些生产要素以及生产要素的配置和组合产生相应的经济能量,创造国民财富。城市的发展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在生态文明的建设过程中,城市就成为重要的空间载体。其生态文明建设基础较好,能够对其他系统生态文明的建设产生重要的影响和带动作用,从而实现生态城市建设为先导,最终实现全系统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三)生态城市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具有一致性

生态文明内涵丰富,现在普遍认为,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而生态城市同生态文明一样,也是追求的是自然系统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但这是基础条件,实现人与人和谐才是生态文明城市的核心。二者在内涵上具有一致性。生态文明建设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由之路,生态城市的建设是城市化进程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由之路。

二、围绕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生态城市各项建设

(一)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推进生态城市价值观建设

生态城市的提出是人类对进入工业文明以来所走过的传统城市建设道路的深刻反思,生态城市价值观建设自然成为建设生态城市的应有之意。美国著名生态学家麦克哈格的“世界是大自然的光辉的恩赐”道出了人和自然一起创造着世界的历史和未来的事实,因此我们必须承认大自然对人类的伟大贡献,在生态文明理念下,重视和领悟自然生态的动态演进规律,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破旧立新,城市建设由传统的单纯追求经济发展向追求社会-经济-生态多维发展转变。

(二)以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为契机,推进生态城市经济建设

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也是城市经济生态化的基本内涵。为此,生态城市经济建设应在借鉴生态系统的原理的基础上,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范围内,重构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创新生态效率,以生态和经济上最合理的方式利用资源;创新生态效用,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的需求;创新生态服务,为社会和区域自然环境提供一条龙的功能性服务,从而实现物质与能量的高效利用,即创造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经济。

(三)以人际和谐为基础,推进生态城市社会建设

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框架下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调整。其中,人际关系的调整是生态文明各种关系调整的前期和基础,而生态城市是人际关系调整的重要空间载体,生态城市的人际关系也是一种生态关系。为此,应在生态文明理念指导下,以构建公共服务均等、基本权利保障、分配平等、机会平等的社会秩序为目标,以社区交流场所建设为调剂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推进生态城市社会建设。

(四)以环境优美为目标,推进生态城市环境建设

环境优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之一,也是生态城市建设的表现形式。生态城市和传统城市的重要区别就是生态城市是在生态文明理念指导下建成的环境优美型城市。首先,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实现生产、生态、生活空间的合理配置;其次,整合城市绿地和生命支持系统,突出绿化建设,实现城市园林化;再次,引进和开发先进环境保护技术,促进包括交通在内的城市基础设

施和环保设施的完善;第四,发展绿色社区,促进生态居住小区建设。

综上所述,围绕生态文明理念的生态城市价值观、经济、社会和环境建设,将实现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人的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最终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三、生态城市建设的比较分析

城市是生态文明战略得以实现的主要载体之一,我国自从提出生态文明战略以来,就有很多城市开始积极探索、试验,以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为重要形式来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城市有贵阳、厦门、深圳等。因此,本文选择以这三个典型城市来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分析,试图总结各自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并加以比较。

(一)典型生态城市的建设情况

1.贵阳的生态文明建设。贵阳的生态文明建设,可以追溯到贵阳作为全国最早的循环经济试验城市之一,当时因成效显著而荣获“中国城市管理进步奖”。由此,贵阳定下更高的发展目标: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在中共贵阳市委八届四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贵阳市委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决定》,正式提出把贵阳建设成为生态文明城市,并作出了全面部署。贵阳是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生态文明”理念之后,首个明确将其作为总体战略目标的城市。

2.厦门的生态文明建设。厦门经济特区一直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窗口和试验区,在他的实践发展中出了一条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道路。厦门制定的“生态立市、文明兴市,保护优先、科学发展”方针,为其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奠定了良好基础。这些年来,厦门不仅实现了经济社会的繁荣,在生态环境方面也成绩优异,获得了“中国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人居环境奖”和“联合国人居奖”等一系列称号。厦门的发展模式,实际上就是一种不断探索建设生态文明,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3.深圳的生态文明建设。2008年2月29日,深圳市政府四届八十七次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深圳生态文明建设行动纲领(2008-2010)》(以下简称《纲领》)及9个配套文件和80个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等系列文件。根据该系列文件,深圳将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力争用2到3年的时间,全面推动城市品位和内涵迈入新境界。这是全国首个专题围绕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而提出的地方政府文件。

(二)典型城市的发展模式

1.以贵阳为代表的优势资源优化配置模式。贵阳在生态和气候上具有很大优势:它是国家首座森林城市,林业用地占全市国土面积的40%,森林覆盖率为34.76%;并且具有独特的“夏季避暑舒适型气候资源”,他是由中国气象学会授予的“中国避暑之都”,以及联合国组织直属机构香港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等授予的“2006中国十佳避暑旅游城市”。正是在气候和生态上所具有的“比较优势”基础上,贵阳市委借鉴世界先进城市的成功经验,率先提出了把贵阳建设成为生态文明城市的战略构想,并将发挥比较优势,做大做强生态产业。

2.以厦门为代表的环境容量扩增模式。厦门市是我国第一个提出建设节水型生态城市的城市,当时为了缓解水资源匮乏状况,采取了海水淡化以及雨水利用、结合再生水回收利用与引水水源流域的污染防治等措施来构建城市立体供水安全保障体系,解决了城市用水问题,实现丁环境容量优化。2001年厦门就提出了“生态立市”的战略目标,率先提出“努力创建生态型城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发展生态文明”的理念和政策措施;率先制定了“生态文明(城镇)指标体系”,并制定和实施《厦门生态文明市建设纲要》,成立市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推动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厦门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之处在于:它从社会自然生态一体化的生态城市建设理念出发,注重节约资源,通过资源集约化利用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以深圳为代表的生态功能提升模式。深圳推出《纲领》及系列配套文件的目的,是要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加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提高城市品位内涵,全力推动深圳向国际一流城市靠拢,努力把深圳建设成为中国最美丽、最干净、最生态化的城市,建设成为中国风格、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建设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先锋城市。这就需要提升城市生态功能,以城市园林建设、城市植绿为突破口,对城市进行生态化改造,力求将城市改造成为生态与现代的有机结合体,在充实城市经济实力的过程中进一步改善城市生态功能。

(三)典型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比较

各个城市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生态文明战略目标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自身实际,从基本条件和现状出发,因地制宜的制定行动纲领,实施途径与发展模式。如,生态资源丰富,而经济发展欠发达的地区,可依靠生态优势发挥潜力,优化资源配置,做大做强生态产业,推动城市转型,同时做好生态保护。生态有一定条件,经济基础也较好的城市,应加强生态文明理念的树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前提下,集约利用资源、扩增环境容量、优化城市空间系统。经济发达、生态受忽略的城市,要通过走生态功能优化的道路实现城市品位内涵的提升,进而实现生态文明的战略目标。

四、生态城市的发展趋向

(一)和谐城市的内涵

随着生态城市的发展成熟,它将走向更高级的发展阶段——和谐城市。和谐城市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正成为衡量一个城市是否健康、和谐、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和谐”则是城市品牌的最高境界。

和谐城市是生态文明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城市的高级发展阶段。它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和更高的目标:生态因素平衡、资源与产业匹配、三大产业协调、城市布局合理、空间特色丰富、开发强度适宜、交通网络顺畅、环境整洁宜人、设施效率恰当、居住舒适方便,等等。

(二)建设内容

建设和谐城市,要注重五方面的内容:一是注重物化与文化的和谐。物化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物化的灵魂。在推进城市重点工程建设中,应注重挖掘文化底蕴,彰显人文魅力。二是注重城市与农村的和谐。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农村的龙头工程来抓,推进农村垃圾处理等清洁工程,美

化农村人居环境。三是注重干部与群众的和谐。干部与群众的和谐,是政治稳定、社会安定的关键,应从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事情着手,完善城市功能和促进农村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四是注重项目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和谐。在加快发展的过程中,应重视清洁发展、安全发展、节约发展,对引进的项目认真实行环保测评,对资源性项目从严要求,实行生态型开发,不因为加快发展而引进污染严重的项目,不因为加快发展而牺牲我们的生存环境,不因为加快发展而破坏生态资源。五是注重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和谐。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稳定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稳定的环境就根本谈不上跨越发展。因而我们在跨越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注重群众的承受能力、干部的维稳能力,努力做到在改善民生中促进和谐,在促进和谐中锤炼干部,有力地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安全感和幸福指数得到明显提升。

五、对策建议

(一)以生态文明理念协调城乡规划与其他相关规划

将生态文明理念贯彻到城乡总体规划与详细规划中,落实到城市空间发展、综合交通、生态绿地管制及城市组团隔离带管制、地下空间利用等专项规划中。坚持尊重自然、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的原则,合理配置产业、人口、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经济社会要素,保护耕地、绿地、水资源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合理确定建设用地开发强度,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和可持续利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在国家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以及开展“十二五”规划前期研究的过程中,更是要以生态文明理念协调好各类规划,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划分主体功能区,确定各片区的功能定位、发展方向,优化空间开发格局,把城市、区域规划和国家不同层次的规划结合起来,使城市发展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相协调,使城市发展和管理更加紧凑化、生态化、人性化。

(二)发展循环经济、低碳交通与生态社区

在城市发展方式的选择上,要按照循环经济的行为模式,遵循《循环经济促进法》,从节约资源能源、回收利用废弃物、促进水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加强城市建设,并从企业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园区-区域循环网络等建设入手深化循环经济发展。

生态基础设施对生态城市具有持久的支撑能力,低碳化交通是生态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建立社区以步行及自行车交通为主、社区与外界以公共交通为主、城市之间以火车或地铁为主的可持续的城市交通体系,减少用于交通的能源消耗与碳排放量,有效地疏导城市人口,并给城市留出大量的公共开敞空间与绿化空间。

生态社区建设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的细胞工程,以创建生态社区为载体,倡导可持续的住区设计,提高全体居民的生态意识,倡导具有生态文明的俭朴的生活方式,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践行资源的循环利用、垃圾分类等。并将让人文关怀融入社区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以创建和谐城市为载体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在生态城市发展良好的基础上创建和谐城市,以此为载体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1)以实施生态文明战略、构建和谐社会为核心,以和谐城市的丰富内涵为依据,从人口状况、经济水平、公共产品、社会形态、城市功能、生态环境和政府管理等方面,构建和谐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和谐城市的量化评价标准。(2)按照和谐城市指标体系评价要求增加信息点采集,健全统计管理制度。(3)在确定基础年份基础上进行定期测度,出版和谐城市评价与监测的报告,对城市发展进展进行动态跟踪监测,并对其实施评价。(4)强化和谐城市指标执行力,根据部门职能分工进行任务分解,通过监测对部门工作进行考核,并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

(四)鼓励公众参与生态城市、和谐城市建设

通过媒体、社区、志愿者等方式,以广泛而持久、深入的生态建设宣传引导公民参与生态城市与和谐城市建设活动,通过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培养公众的环境素质以及环境保护意识和绿色消费意识,自觉参与到生态城市、和谐城市的建设中去。

建立信息公开制度,逐步完善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民主法制机制,尊重公众的知情权,保护公众参与的合法权利与积极性,维护公民环境权益,鼓励公众自觉参与环保行动与环保监督,完善公众的舆论监督机制。

参考文献:

9.浅谈中国建筑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 篇九

一、中国建筑市场宏观发展分析

经济的全球化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总趋势,而我们国家加入了WTO,加速了我国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2)、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建立,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规范,建筑市场秩序是整顿和规范的重点之一;3)、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坚持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主导地位,关键在于改变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我国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化取向的改革,那么,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就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而这个领域里国企改革的任务还很繁重。

二、中国建筑业现状综述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建筑业得到了持续快速的发展,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地位不断加强,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更加显著。

三、我们可以预期的是,在未来较长的时间之内,由于内需政策的需要,各种国

家重点项目建设、城市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以及区域的发展政策等将陆续出现,中国的建筑行业依然将持续走高。

三、中国建筑市场健康发展面临的问题技术创新相对滞后,目前,中国众多建筑企业在同一层次竞争,企业技术水平档次差距不大,技术特点、特色不明显。对建筑业来说,通过降低材料和劳动力成本来提高建筑产品竞争力的发展空间已经在逐渐缩小。强化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市场竞争力,才能提高竞争层次,形成独具特色的竞争优势,提高建筑生产的附加值,与高新技术接轨,己经成为建筑业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员工整体素质不高,中国有建筑企业的社会职能长期以来难以彻底摆脱,离退休人员逐年增加,企业统筹外支出绝对数额居高不下,企业需要分流的人员,特别是富余人员数量偏多,合理的人员流动机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员工队伍规模偏大,整体素质普遍不高;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管理方法和经营理念没有真正树立起来,没有真正确立端正的市场观念,危机意识、竞争意识普遍不强。市场开拓能力不强企业的市场开拓能力取决于企业所提供产品的品质、顾客满意度、拓展市场的战略、策略,所提供产品、服务的技术创新含量。尽管许多建筑企业在上述各个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但市场开拓能力的提升仍有很大空间。综合管理水平亟待加强全行业的统计分析表明,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正在失去,而且呈现加速状态。因此,在现有改革基础上继续

实施深化改革,调整产权结构,建立科学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变革经营模式和机制,彻底改变传统的人事、用工、分配制度与政策,提高总分包机制下的项目管理与控制的综合水平,是提高企业竞争力不能回避的重要任务。品牌管理重视不够建筑企业长期不重视公共宣传的作用,只是在施工项目现场悬挂标语和标识进行小范围的营销,或者制定了品牌战略,也大多华而不实。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建筑企业应提倡全员营销理念,提高企业知名度,树立企业品牌,扩大市场占有率。保证在建工程质量、遵守合同承诺、改变维修服务的被动做法,主动回访客户,提供优质服务、建立承包商的信誉、重视企业形象的创立,积极开展企业形象建设和管理,研究制订企业形象战略对企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中国建筑市场发展趋势分析我们可以这样概括:现在,乃至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我国建筑市场的一个基本走向是:市场进一步的国际化、规范化,市场主体的进一步多元化。第一,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投资建设规模的总体趋势不是减小而是扩大,这种趋势,为建筑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首先,我国加入WTO,进一步扩大开放,很多行业和领域也要取消或者放宽外商投资规模的限制,形成了我国整体范围内的对外开放格局。所有这些都必然会吸引更多的外商投资。其次,我们正面临整个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发展所带来的变化。三是中国要真正发展成一个后工业国家,时间还不会太快,而我们目前的市场化率还只有37%。因此我认为中国建筑业的好时光还有20、30年。第二,国内外市场的一体化,为我们开拓国际承包市场提供了机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业在对国际承包市场上有了长足的进展。从美国《工程新闻纪录》披露的2000年的情况看,全球225家最大的企业中,我们有34家,但是我们的规模还不大,34家合起来只有48亿美元,只及排名第一的德国霍克蒂夫公 司的一半,当然,也正因为小,所以我们还有潜力和发展余地。WTO以后,成员国家就没有理由,起码不能明目张胆地把我们拒之门外。而且在这期间,国家鼓励走出去,提出了要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在多方面为我们的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包括建筑施工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创造了条件。综上所述,建筑市场的这种取向,对于我们今后更多的进入国际市场参与竞争,提供了一个好的机遇。第三,建筑市场的环境将逐步好转。目前建筑市场存在问题较多,但总趋势是朝着不断健全、不断完善、进一步规范的方向走。国家加强了对市场准入的管理,特别是对市场清出的管理。在建筑业企业资质年检当中,一些市场行为有明显犯规的企业是不会通过的。因此,如果我们真正把资质管理的规定,或者说市场准入的这一套管理办法落实下来,对于我们全行业调控总量,优化结构,使市场竞争的供求双方基本趋于平衡是有利的,如果这种态势形成,对我们整个行业的发展也是有利的。从政府的工作来看,现在乃至今后,要花很大的工夫,从立法到建制,到对市场的从严管理,都在千方百计的要完善市场,规范市场,为建筑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这是一个

10.麻城市乡村绿化现状及发展对策 篇十

关键词:乡村绿化;发展对策;麻城市

中图分类号:TU985.1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020(2015)01-0079-02

湖北省委、省政府大力实施生态立省战略,把“绿满荆楚”、“新农村绿色家园建设”作为“五个湖北”建设的重要举措加以推进,麻城市委、市政府确定2015年为绿色麻城建设年。大力实施乡村绿化建设既能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又能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简要分析麻城市乡村绿化建设的现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1]。

1麻城市概况

麻城市位于大别山南麓,湖北省东北部、鄂豫皖三省交界处,地处东径114°40′~115°28′,北纬30°52′30~°36′,面积3 747 km2,亚热带大陆性湿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降水充沛,四季分明。年均气温16.1 ℃,平均降水量1 688.7 mm,年无霜期270 d。境内主要乔灌木树种有61科299种。主要用材树种有马尾松、黄山松、杉木、枫香、枫杨、水杉、意杨等;主要经济林树种有板栗、油茶、油桐、乌桕等;主要园林绿化树种有樟、冬青、女贞、黄杨等[2]。

2乡村绿化现状

麻城市主要村庄分麻东山区、麻北丘陵、麻中南平原三个类型。麻东山区平均海拔600 m,森林覆盖率在65%以上,村庄大多散落在山区中部,土壤较瘠薄,村庄绿化用地主要是湾前屋后的小块荒山、荒地;麻北丘陵平均海拔300 m,森林覆盖率约50%,村庄大多在国道、省、乡道路附近,村庄绿化用地主要是庭院及湾前的道路;麻中南平原平均海拔80 m,森林覆盖率约30%,村庄大多在举水流域附近,村庄绿化用地主要是农田林网、河渠堤岸、庭院林。

根据2014年麻城市造林绿化面积普查成果报告,全市可供造林绿化的村庄绿化地总面积为93 472×666.7 m2,其中可成片造林面积为9 760×666.7 m2;需零星植树708万株,折合面积83 712×666.7 m2,涉及全市19个乡镇、1个开发区、2个林场下辖716个村。按照2009年全市森林资源清查统计,全市“四旁”地中,树木529万株,蓄积21.3万m3。

目前部分乡镇已经完成造林任务。麻城市乘马岗镇已完成易家畈村板栗造林350×666.7 m2、骑路铺村葡萄造林120×666.7 m2。易家畈村板栗基地共栽植板栗3.6万棵。骑路铺村葡萄基地实行大户承包方式,按照专班造林,覆地膜保暖等措施保质保量完成栽植任务,共扦插葡萄3.8万株。

3存在的问题

3.1整体规划滞后,植物种类单一

乡村绿化建设大部分目前还未进行统一的规划,建房随意性较大,房屋设计规划零乱,有些还占用农田,浪费土地资源,给绿地规划造成很大的困难。而且造林品种单一,苗木质量参差不齐,使乡村绿化的整体效果不佳。村庄普遍缺少系统的公共绿地,乡村绿化中不注重生态环境建设。

3.2绿化资金严重不足

据估算,一个村的绿化费用大约在200万元左右[2]。而国家和地方省级财政无专项资金扶持,同时乡村绿化亦不属于国家重点工程,通过乡镇和村级筹集渠道不多,导致乡村绿化建设问题较多。

3.3栽后管护措施不到位

由于没有专职的绿化管理机构和专业的养护队伍,树木栽种后无人管护,水肥跟不上,导致成活率和保存率不高。特别是公共的河渠、堤岸,杂灌丛生,退化严重。

3.4绿化预留地不足

老百姓从当前投入产出来说,造林不如种粮实惠,对于植树造林的积极性不高,更愿意种粮食作物。麻城市中南部是全市粮油主产区,农田林网率不足30%。对于房前屋后的土地,老百姓更热衷于铺路建房,将房前屋后的铺满水泥。因此,全市可用于乡村造林绿化的地块面积有限。

4发展对策

4.1科学合理规划

全市行政村较多,情况千差万别,需要精心设计、全面部署,将村庄绿化规划纳入村庄总体布局,绿化用地安排要与各部门的专项规划整体协调。

4.2建立管护责任制

为了确保绿化质量,应强化栽后树木管护工作,建立栽后管护责任制。植绿是基础,护绿是关键。为了确保树木的成活率和保存率,必须做好水肥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工作,并落实管护责任制,对栽后树木管护实行责任制管理。乡镇政府应大力支持,通过各村建立专业管护队伍,明确责任,并落实专项经费,确保栽一棵、活一棵。

4.3分类指导,分步实施

根据各村自然环境和经济水平,将村莊绿化划分为不同类型。对于经济条件好的村庄,在结合村民房前屋后绿化的同时,应重点规划建设好村庄内的公共场所绿化及道路绿化,突出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对于经济条件一般的村庄,以发展庭院经济为主,强调在房前屋后种植经济林,结合绿化造林发展高效庭院经济。在规划时,要立足实际,先易后难,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及主要交通沿线可视范围内的村庄先行绿化。

4.4生态优先,兼顾效益

乡村绿化要以改善村庄的生态环境作为规划第一目标,优先考虑绿化的生态效益。树种选择要以乔木为主,营造村庄森林生态系统。在确保生态目标的同时,要合理配置树种,注重景观效果,充分利用房前屋后发展果树经济林,发挥绿化的经济效益。

4.5因地制宜,适地适树

规划要与当地的地形地貌、人文景观相协调,采用科学合理的绿化布局和灵活多样的绿化形式,充分反映时代特点和乡村风貌。乡土树种抗病抗逆性强,栽植成活率高,在城乡绿化中要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2],尽可能选用乡土树种,以乔木树种为主,做到乔、灌、花、草、藤合理配置。

参考文献

[1]黄德华.加快乡村绿化建设生态文明[J].世纪行,2013,(5):27.

[2]于汝元.城乡绿化中的“适地适树”[J].国土绿化,2005,(4):44.

11.浅谈城市园林绿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篇十一

关键词:城市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研究现状,发展趋势

0前言

建筑垃圾是在建筑物新建、改建、扩建或拆除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包括砖、沙石、混凝土、木材、塑料、石膏、灰浆、钢铁、玻璃、纸板及非铁金属等。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中建筑垃圾的产生和排出量也快速增长。建筑垃圾占城市垃圾总量的30%-40%,成为城市垃圾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的建筑垃圾对我们的生活环境、城市卫生、居住生活条件、土地质量等都有较恶劣的影响。特别是在我国西部地区,在西部大开发的时代背景下,建筑行业迅猛发展,产生的建筑垃圾也日益增多。但西部地区气候干燥、降雨量少,建筑垃圾成为恶化城市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如何处理和回收利用建筑垃圾,已经成为全社会所面临的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

1 我国建筑垃圾处理现状

我国垃圾处理起步较晚,处理过程中存在较多问题。建筑垃圾绝大部分采用混合收集,回收利用率、源化利用技术水平及无害化处理能力均较低。目前采用的处理方法主要有传统的填埋、露天堆放和再生利用等。

1.1 传统方法

我国建筑垃圾的传统处理方式一般采用露天堆放或者简易填埋,建筑垃圾一般不经任何处理直接运到郊外或乡村或垃圾填埋场进行回填或堆放。

1.1.1 利弊分析

对于传统的建筑垃圾处理方法,因其处理方法简单方便,可操作性强,处理成本较低。所以,我国大部分地区均采用简单的回填堆放。然而,大部分城市都没有建立专门的建筑垃圾填埋场,这种简易堆放回填方式占用了大量的土地,同时影响了城市面貌。而且建筑垃圾堆放于空气中,一些粉尘颗粒会悬浮于空气中,影响空气质量,有害人体健康。建筑垃圾堆放地表时,会影响城市的环境和美观,也可能存在某些安全隐患。筑垃圾掩埋在地下后,会降低土壤的质量,使土壤的生产能力降低,且长期堆积后建筑垃圾中的有害物质会渗入地下水域,污染水环境,造成较严重的二次环境污染。

1.1.2 场地选择

对于传统的建筑垃圾处理方法,因其处理方法简单方便,有一定可取之处。但是在采用传统方法处理建筑垃圾时,应建立专门建筑垃圾填埋场。选择场地时应考虑多方面的因素:①调查建筑垃圾的来源和数量,根据垃圾来源和量确定填埋场规模和地点,运输距离适宜,位于城市的下风向和地下水的下水位。②填埋场封场后应采取覆盖措施,上覆土要易取得、易压实、防渗能力强,最大限度的阻止降水向下渗透。③上覆土层可采用植被土,使土地再利用,如营造人工园林、公园、娱乐场所、停车场、建设储备仓库等。

1.1.3 堆山造景

堆山造景是将施工现场产生的混凝土、砂石、渣土、灰土等建筑垃圾,祛除重金属和其他有机物,经环保专家分析鉴定后堆造成人造山。堆山造景其是对建筑垃圾回收利用,为广大市民创造了休闲娱乐的场所,同时又解决了建筑垃圾的处置问题,为建筑垃圾出路问题开辟了一条新途径。例如堪称天津市最大规模的人造山南屏公园,即是废渣和建筑垃圾堆填而成,山上山水相绕、移步换景,已成为天津市民游览休闲的大型公共绿地。

1.2 再生利用

建筑垃圾量虽然较大,但除经防腐处理的废旧木材、含汞日光灯管等极少部分有害外,混凝土、砂石、砖等其他成分均可进行循环利用,减轻对环境的压力。建筑垃圾用途较广泛,表1介绍了城市建筑垃圾的主要成分及再生利用方法。

1.2.1 混凝土的再利用

混凝土碎块占建筑垃圾总量高达约35% 左右,是城市建筑垃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回收利用价值较大。混凝土碎块经破碎后,可用于生产再生混凝土、再生水泥,或作为路基材料,也可与碎砖、石灰混合用于夯扩桩。

(1)生产再生混凝土

再生混凝土是将混凝土块破碎、清洗、分级后,按一定比例混合形成再生骨料代替天然骨料配置新混凝土。我国对再生混凝土的研究较晚,一部分学者已经对再生混凝土性能做了相关实验,结果表明天然骨料混凝土的应力峰值明显高于再生混凝土,但再生混凝土在具有较强的变形能力和延性。此研究成果,为再生混凝土的生产奠定了理论基础。

(2)生产再生水泥

将废弃混凝土与石灰石按一定比例混合,可生产出不同标号的再生水泥。用废弃混凝土为原料生产水泥,可节省大量的石灰石、天然石子以及铁粉资源,以代替日益减少的天然矿物原材料。

1.2.2 碎砖的再利用

碎砖占城市建筑垃圾总量约15-20%左右,是建筑垃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经过实验研究,利用碎砖和砂浆混合可生产轻质砌块和空心砌块。选择适当的混合比,砌块各项指标均能达到规范的要求。除此之外,也可在碎砖中加入石灰,作为道路路基。

1.2.3 木材的再利用

木材占建筑垃圾总量约5% 左右,虽然不是建筑垃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其购买量占建筑垃圾总购买量高达10%。特别在西北部地区,木材的回收再利用是降低建筑木材使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及生态环境的保护。

从建筑物上拆卸的废旧木材,一部分可直接当木材重新利用。多余的木料,清除其表面污染物后,根据尺寸大小可直接使用,如可加工成栏杆、栅栏、室内地板等。对于不含有毒物质的碎木、锯末、木屑等,可作为燃堆肥原料、侵蚀防护的覆盖物或直接作为燃料。此外,废木料也可与黏土、水泥混合生产质轻、导热系数小的黏土-木料-水泥复合材料。

1.2.4 砂浆的再利用

在建筑垃圾中,砂浆大约占10-20%,其购买量占建筑垃圾总购买量约5-10%。在拆除建筑物时,粉末状水泥砂浆包裹在沙子周围,作为再生混凝土骨料。对于较大的水泥砂浆块,可作为再生混凝土粗骨料使用;对于较小水泥砂浆块,可进行粉碎、筛分后作为再生混凝土细骨料使用。经过实验证明,由废砖、废混凝土及废砂浆再生的细骨料虽然比天然细骨料砂浆用水量多,但其保水性更好,和易性和砂浆的强度也无显著的影响。

1.2.5沥青的再利用

在城市建筑垃圾中,砂浆大约占2%,主要产生在道路翻修和屋面拆除工程中。沥青材料作为建筑垃圾的一部分,也可循环使用。对于路面沥青材料,经过破碎筛分后与再生剂、新骨料、新沥青材料按适当比例重新拌合,可制成再生沥青混凝土,用作路面基层或面层。屋面沥青材料,也可回收利用作为路面沥青材料。对于含有高等级的矿质填料的沥青屋面材料,可作为冷拌、热拌沥青中骨料,其中含有的纤维素类成分,可提高热拌沥青的性能。近年来,部分单位尝试性将沥青混合料简单再生后用于低等级公路或道路基层,取得一定效果。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合适的再生剂及机械设备,使得沥青再生技术并没有在实际工程中大量的应用。

2 我国城市建筑垃圾处理发展趋势

我国城市建筑垃圾处理尚处于起步阶段,对建筑垃圾的处理措施认识还不够全面深入,主要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建筑垃圾再生利用率低。目前,虽然建筑垃圾处理的研究较充分,但建筑垃圾的回收利用及堆山造景技术已较成熟。但在大部分城市,建筑垃圾仍采取露天堆放或简单掩埋。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强制性的相关法律强制建筑企业或单位对建筑垃圾再生利用。我国仅北京、上海、广州、西安等重要城市针对建筑垃圾处理制定了相应的地方性政策法规。但无论是国家还是地方,这些政策法规都相对零散,缺乏整体性,未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无法为进一步深入开展建筑垃圾处理提供政策法规的支持和保障 [6]。因此,建立配套的政策法规体系将成为建筑垃圾回收利用的重点工作。

(2)建筑垃圾量及类别的详尽统计数据较缺乏。其主要原因是建筑垃圾没有明确的定义和分类标准,还不能完全从城市固体垃圾中分离出来,仅对工业产生的固体垃圾进行统计,而对建筑垃圾不加区分。但建筑垃圾的再生利用价值远高于其他固体垃圾,因此,我国各个城市应该加强建筑垃圾的区分工作,使建筑垃圾得到最大程度的回收利用[2]。

(3)缺乏理论支撑。目前我国对建筑垃圾的回收利用技术研究较充分。废旧砖瓦制作砌块和墙体材料,混凝土块生产再生骨料和再生水泥,砂浆生产轻质砌块等均有一些成功的应用。但没有成熟的再生混凝土规范出台,缺乏再生产品质量控制标准,影响了建筑垃圾再生利用的大规模推广和使用。因此,相关科研单位应加快制定各种再生产品的技术标准和规范,用于再生产品的推广。

3 结束语

上一篇:复制幸福初三作文下一篇:如何做好寄宿制学校家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