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信息素养的研究

2024-11-09

关于信息素养的研究(共8篇)

1.关于信息素养的研究 篇一

“未来的教育信息化将用网络作为教育的工具,让学生在上网和玩游戏中,不知不觉、开心快乐地学习……”近日,全国500多位中小学校长齐聚深圳,探讨了有关“教育信息化”方面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界出现了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特征的发展趋势,国内学者称之为教育信息化。当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逐步走入我们的生活,当信息传播的方式较之从前发生巨大改变,我们的教育是否能适应新的变化,我们的孩子是否能具备驾驭信息的能力,都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育信息化的推进,首先需要相关硬件设施的保障。在这一点上,应该说深圳的孩子是幸运的。城市经济相对发达,为孩子们的学习提供了优越的硬件环境。在“软件”方面,深圳教师的高素质,也让深圳的教育信息化站在了一个较高的起点上。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有了好的软、硬件环境,能否让学生们具备较高的“资讯素养”,对于教育信息化的推进有着重要意义。

有学者曾对“资讯素养”作了简单描述,认为一个有资讯素养的人,是一个知道如何在资讯社会中实践终生学习的人。在笔者看来,“资讯素养”至少包括以下含义:

首先,一个有“资讯素养”的人应能熟练地使用高科技资讯工具。对于这一点,笔者向来乐观。包括电脑、互联网在内的高科技信息传播介质,具有令人难以抗拒的魅力。今天,我们常会谈到有关“网络沉溺”等问题,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可以说是网络信息传播魅力的“非正常”展现。这样的一种强大吸引力,会让喜欢接触新鲜事物的学生们主动地去亲近、喜爱它。对于电脑、网络,一些孩子常常是“无师自通”,小小年纪,就会熟练地使用QQ聊天,开设自己的博客,建立自己的主页。

对海量信息的分析、评估能力,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具备资讯素养的重要标尺。能够熟练地使用高科技资讯工具,表明我们具备了接收海量信息的能力,但并不代表我们就能对所接收的信息作出正确的判断并合理地使用它。当我们打开电脑,良莠不齐的信息扑面而来,哪些可以接受,哪些应该拒绝,对接收到的信息该如何进行分析判断,是学生们从小就须注意培养的能力(在这一点上,应充分相信孩子的理性和自我把握能力)。现在一些孩子沉溺于网络,或是因为接触了一些网络上的不良信息而做出一些不当行为,同其对信息的把握和评估能力有着很大的关联。

当孩子们从小就具备了一定的“资讯素养”,“用网络作为教育的工具,让学生在上网和玩游戏中,不知不觉、开心快乐地学习”也就有了基础和保障,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也会更加顺畅。

2.关于信息素养的研究 篇二

我国教育部最新印发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在第五章中强调“职业教育信息化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支撑,是教育信息化需要着重加强的薄弱环节。大力推进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全面提升教学、实训、科研、管理、服务方面的信息化应用水平。以信息化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改造传统教育教学,支撑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发挥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巩固规模、提高质量、办出特色、校企合作和服务社会中的支撑作用”。然而,大量文献资料调查表明我国高职高专外语教师的信息素养现状令人担忧,难以跟上高等教育国际信息化潮流的脚步,因此,高职高专外语教师的信息素养培养已成为当务之急。

1 国内外关于信息素养培养的现状

1.1 国外关于信息素养培养的研究

世界上信息技术教育最早起步于美国,信息素养教育已成为美国基础教育的重要方面。目前,美国中学将信息素养的培养作为信息技术教育的明确目标,信息技术教育实施情况包括将信息技术融合于其他学科课程之中,开设一门或多门信息技术课程。

澳大利亚在1992年召开了“信息素质:澳洲的行动计划”研讨会。会议从个人、图书馆、政府等各角度探讨了信息素质的重要性。其中,哈里森列举了信息社会要想成为有效的工作者必须具备以下几种技能:“收集、分析和组织信息;传播信息;使用科技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1988年,英国议会通过了《1988教育改革法案》,该法案将“信息技术课”列入国家统一课程。

在日本,每年一度的信息学水平考试已成为仅次于高考的全国第二大考试,并在高校中普遍开设了公共信息处理教育课,普及计算机知识及信息处理技术。

1.2 国内关于信息素养培养的研究

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国家教委(今教育部)先后三次下文要求在高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2002年《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第三条中规定,高等学校图书馆五项主要任务,其中之一是“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培养读者的信息意识和获取、利用文献信息的能力”。进一步明确了高校图书馆在培养信息素质方面的任务。

董明晶(2012)认为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和研究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新阶段。英语教师身处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这就要求教师们不仅要有良好的专业素质,还应该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时代的变化和进步要求大学英语教师要更新传统的教学方法,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基于此,在明确大学英语教师信息素养的含义的基础上,探讨了大学英语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的必要性及加强信息素养的策略,以期通过加强大学英语教师的信息素养,进一步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

徐坤银(2011)认为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已广泛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在教育领域,信息技术的应用引发了从教育信息化到教师教育信息化再到教师信息素养的讨论;论述了信息素养的内涵、培养高校外语教师信息素养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模式与策略。

陈彦平、王殿霞、刘阔(2013)认为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和广泛应用,整个人类社会日益发展成为一个数字化、信息化的社会。在高等教育信息化的环境下,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和教学需求之间产生了矛盾。本文分析了当前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构建了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模式,并提出了合理可行的培养策略。

陈大伟、孟晓莉(2008)指出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对于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章从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的必要性入手,通过对信息化环境下高校教师在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方面的调查,对客观数据进行了分析,找出了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的策略。

综上所述,国外在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中对信息素养的教育先于我国,有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但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中外国情和文化差异的不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水平和方向也必然有所不同。我们在吸取发达国家信息素养培养的成功经验时,要探索适合本国国情发展的教育信息化道路,这样才有利于我国高职高专外语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和发展。

2 高职高专外语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1 探索和研究高职高专外语教师信息素养培养途径是大数据时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规律

以互联网与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在全球引发了包括英语在内的教学革命。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里,互联网给我们提供了更加便捷而广阔的信息资源空间,高职高专外语教师担任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必然受到信息时代的影响。我们已经清楚地认识到,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远远不适应培养现代高级职业技术型人才的需要,先进的信息技术必须与先进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结合起来,才能够真正助推学生的学习效果。国内教育界曾经探讨过到底是提“互联网+教育”还是提“教育+互联网”,意思指的是互联网与教育的结合不是一个物理变化,而是化学变化,是产生了一个新技术、新内容、新方法的结合。在这种背景下,必然促使高职高专外语教师掌握现代信息教育技术手段,学会采用新技术设计教学新方法、新思路,并且运用新的信息技术手段向学生传达听说读写等基本语言知识,因此,高职高专外语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已经迫在眉睫。

2.2 探索和研究高职高专外语教师信息素养培养途径是实现教师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高职高专外语教师作为高级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者,不仅仅需要自身在外语专业知识上功底扎实,还需要具备基本的信息获取、信息利用、信息分析以及信息加工的能力。过去要求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如果是“一滴水”的话,教师自身所具备的知识就要求是“一桶水”,而随着大数据时代信息社会的到来,教师自身所具备的知识仅仅是一桶水的话已经远远不够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也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高职高专外语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也能够直接影响到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因此,只有教师信息素养提高了,才能保持终身学习发展的能力,从而才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2.3 探索和研究高职高专外语教师信息素养途径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教育界普遍认同一种说法“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就必须要有优秀的教师团队,外语作为高职高专学生人才培养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外语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信息化社会,高职高专外语教师作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者,如果他们本身不具备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那么培养的学生就难以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达不到市场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3 高职高专外语教师信息素养培养途径

3.1 理论学习与实践相并重

理论学习可以加强高职高专外语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认知水平,而实践可以进一步提高信息技术水平。可以采取校本培训和自我培训相结合的方式,由学校组织、统筹安排,因地制宜地对外语教师进行集中统一培训,如聘请专业人士做信息技术培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观摩,阅读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相关资料等。只有将理论学习与技术培训相结合起来,才能实现理论应用到实践中来,再从实践中走出去,进而促进技术理论的提高,推动高职高专外语教师信息素养的可持续发展。

3.2 信息素养渗透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设计包括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步骤设计、课堂评价等因素构成,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渗透,而不仅仅是传统的单一依靠教材、吃透教材为主,外语教师更应该从教材中走出来,利用计算机、网络等媒体挖掘如教材中某篇课文中的人物、历史、文化等背景,并利用PPT、Flash等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展示给学生,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整合,启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内容设计中关注学习资源的丰富和呈现方式的新颖性。

3.3 积极参与各类教育信息技术竞赛

学校、社会应积极搭建高职高职外语教师展示信息素养的平台,除了定期举行的校内校外培训之外,教育信息技术比赛也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可以加大宣传信息素养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同时有利于提高高职高专外语教师对于信息技术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参加各级外语教育信息技术比赛,教师们得以开阔眼界,受到鼓舞,并且也是教师们相互交流现代化教育技术经验的难得的机会。

4 结束语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已渗透到外语教学的各个方面,越来越多的学校都建立了校园网站和教学资源库,教室都配备有多媒体设备,搭建有网络技术中心,还有专门的语音室用来保障外语视听说教学需要,从硬件上保障了基本的教育信息化平台。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现代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外语教学课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改变了传统的外语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从而对外语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提出了要求,但高职高专外语教师的信息素养还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一些老年教师甚至还不会使用计算机,更谈不上应用它去处理日常工作。部分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水平欠缺,网络知识严重缺乏,对信息科学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认识不够,不能很好地运用有利的条件改善和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因此,高职高专外语教师面临着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严峻挑战,如何更好地发挥教育信息技术对外语教学的促进作用,帮助高职高专外语教师提升信息素养,提高外语教学质量,促进外语教学改革还任重道远。

摘要:当今社会,科技、信息高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生活越来越快捷,大数据就是这个高科技时代的产物。随着计算机、多媒体以及网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信息化已成为当今高职高专院校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该文从分析国内外关于信息素养培养的现状入手,提出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职高专外语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探讨了在大数据和教育信息化环境下高职高专外语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的途径。

关键词:信息素养,高职高专外语教师,培养途径

参考文献

[1]陈彦平,王殿霞,刘阔.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培养模式及策略研究[J].情报科学,2013,04:101-104,109.

[2]王玉明.试论教师信息素养及其培养[J].电化教育研究,2004,02:21-24.

[3]董明晶.大学英语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01:38-39,90.

[4]吉学武.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策略研究[J].情报科学,2012,05:693-697.

[5]陈大伟,孟晓莉.信息化环境下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现状及培养策略[J].现代教育论丛,2008,09:44-48.

3.关于信息素养的研究 篇三

关键词:信息素养;教育;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30-02

一、信息素养的内涵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的概念是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于1974年在美国提出的。1989年美国图书馆学会(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ALA)将其定义为::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2003年9月20至2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和美国图书情报学委员会(NCLIS)联合召开了信息素养专家会议(Information Literacy Meeting of Experts,Prague,The Czech Republic),来自23个国家的40位代表讨论了信息素养问题,并发表了会议的最终文件《布拉格宣言:走向具有信息素养的社会》。会议认为如何使人们从Internet时代的信息和通信资源及技术中受益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要挑战。会议将信息素养定义为一种能力,它能够确定、查找、评估、组织和有效地生产、使用和交流信息,并解决面临的问题。同时宣称,信息素养是人们有效参与信息社会的一个先决条件,是终身学习的一种基本人权。可见,信息素养的本质是全球信息化环境下,人们能充分有效利用信息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关于信息素养的具体内容,1998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和教育传播协会制定了学生学习的九大信息素养标准。可作为重要参照之一。信息素养内容也可概括为以下三方面:信息文化常识;信息意识;信息能力。

二、体育院校开展和加强信息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国外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时间较早,且一贯受到重视。2009年,美国总统奥巴马还将该年十月定为信息素养宣传月(National Information Literacy Awareness Month),奥巴马在专题讲话中说:“我们要学会在各种情况下获得、整理和鉴别利用信息的必须技能,而不仅仅是占有数据……或许我们知道如何发现我们所需要的信息,但我们还必须知道如何去鉴别、利用信息。我们现在生活的世界里,人人都能发布意见和观点,或正确或错误,并可以通过信息市场将其放大。而另一方面,美国拥有空前丰富多样和独立的信息资源,包括图书馆和大学等机构,这可以帮助我们去伪存真,去除噪音……我呼吁美国人民充分认识信息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体会其冲击和影响之重大。”可见,美国已把国民的信息素养教育提升到国家层面。相比之下,我国大学广泛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时间较晚。但随着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深入,信息素养教育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受到重视。教育部教高[2002]3号文件《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明确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培养读者的信息意识和获取、利用文献信息的能力”定为大学图书馆的主要任务,并要求通过开设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以及其他多种手段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在实践上,目前绝大多数本科院校,包括若干体育本科院校,都开设了信息检索课,并以图书馆为主,以多种形式开展了信息素养教育。就本科体育院校而言,加强信息素养教育更具有现实意义。体育院校存在大量的单招生和一定数量的特招生。对于这部分学生,由于在招生录取时,体育成绩占很大比重,故往往其文化基础素质较为薄弱,从而对其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造成很大制约。而事实上,许多体育生很优秀,不但体育成绩好,做事有毅力,而且智力也不差,并非像外人通常认为的“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只是由于文化知识基础对其进一步学习造成障碍。当今信息社会,体育生毕业后,也必须掌握一定的信息技能,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才能更好地生活、工作,适应社会。因此,作为体育院校,必须以提高全体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那种认为体育生文化知识基础差,不可能、不必要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认识是错误的,也是不负责任的。国内许多本科体育院校都对信息素养教育给予了应有重视。如武汉体育学院图书馆就专门设有信息素质教研室,负责讲授《体育信息检索》课,开展教育培训、新生入馆教育等。但就整体来看,国内体育院校在开展信息素质教育方面水平参差不齐,有必要进一步加强。

三、体育院校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策略

1.整体层面予以重视协调。整体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体育院校协作体的层面,二是各个体育院校的层面。在体育院校协作体层面,与信息素养教育直接相关的应该是两个协作组织,一个是全国体育院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另一个是全国体育院校教务协作会。这种协作组织通过召开年会、发行内部刊物等方式,为各个体育院校相近业务部门间的横向合作交流提供了良好平台。由于信息素养教育依托图书馆,因此与图书馆关系最为密切,故在全国范围内,在如何加强体育院校的信息素养教育方面,全国体育院校图书情报委员会理应发挥积极的建设性作用。另一方面,信息素养教育离不开信息素养课程,合理设置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则需要教务上的支持与配合,故全国体育院校教务协作会也应在体育院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方面有所作为。但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全国体育院校历届教务协作会从未提及信息素养教育,全国体育院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也只是在以往的某些年会交流中会无意涉及到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但却也从未将其作为年会讨论的一个方面,更未将其作为年会的主题。事实上,全国体育院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至少可以在以下方面开展工作:联合编写适用于所有协会会员单位的体育信息素养教育课程教材;就信息素养教育组织专题研讨;就如何促使各院校领导层更加重视信息素养教育提供支持。就各个体育院校而言,要想有效开展素养教育,并取得实效,就必须有学校整体层面的重视和支持。图书馆诚然是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基地,素养教育课程也多由图书馆老师来承担,但这绝非说信息素养教育就只是图书馆的事情,单靠图书馆就能做好。因为,信息素养的内涵决定了,信息素养是一种内在的能力,而不是简单的外在操作,信息素养教育不应也不可能单靠一门课程来完成,这正如我们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不可能只靠一门思想品德课的说教来完成。信息素养课只可能是部分地教会学生发现、检索、组织和评价信息的能力,信息文化教育、信息意识培养还必须依赖多渠道、多形式来完成。因此,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必须有学校整体层面的支持。而这就需要:取得学校领导层面的重视和支持,以便利相关资源的组织和协调;加强对全体教师的培训,提高其信息意识与信息技能,使其能其各自的授课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加强图书馆、教务处、电教中心等部门间的沟通与协调。

2.合理设置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目前,体育院校在信息素养教育课程设置上,形式单一,多为选修课形式。其弊端有二:一是课程教育对象有限,毕竟选修课只能面向部分学生;二是教学效果有限,单一的课堂教育,不能使学生有效提高信息素养。因此,在信息素养教育课程设置上,一是应该进一步考虑,基于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将其提升到必修课的层次;二是考虑对信息素养教育课程进行大胆改革。在信息素养教育课程改革方面,一是可考虑计算机基础知识课程与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合二为一,二是考虑将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教育相结合。目前各个体育院校一般都会在低年级设置计算机文化必修课,教授计算机基础知识,将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并入计算机文化课,一方面可以升格为必修课,扩大教育面,另一方面,可更好地将信息技能教育与信息素养教育相结合,以取得更佳效果。将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教育相结合,这在国际上都是信息素养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具体操作是:选择一到两门需要大量获取、分析信息的专业课,由专业课教师和信息素养课教师共同来完成。这样做的好处是理论联系实际,便于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提高信息意识与信息技能。其困难在于,一是需要专业课与信息素养教育课教师密切配合,二是不同系别专业课往往不同,为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的设计带来困难。

体育院校应结合各自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大胆改革,找到适合自己的课程模式。

参考文献:

[1]焦秋阳,柴雅凌.“图书馆员——老师”协作式教学展望[J].图书情报工作,2007,(12).

[2]王科飞,胡素琴.河南省体育专业本科生信息素质现状及培养对策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11).

[3]王波.全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学术研讨会综述[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2,(2).

4.关于信息素养的研究 篇四

本文以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为主要内容,深入挖掘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领域的发展现状和关注焦点,并在此基础上发现研究的不足之处,为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领域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收集

(一)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学和知识图谱的方法与技术。文献计量学是运用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定量地分析知识载体,计量对象主要是文献量、作者数、词汇数等。

知识图谱通过将应用数学、图形学、信息可视化技术、信息科学等学科的理论、方法与计量学引文分析、共现分析等方法相结合,利用可视化的图谱形象地展示学科的核心结构、发展历史、前沿领域以及整体知识架构。

本文采用 SAT13.2文献计量软件进行数据统计,用 UCINET6.0 社会网络分析软件以及 SPSS17.0 数据分析软件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现状进行分析。

(二)数据来源

本研究以 CNKI 中国期刊数据库为文献来源,分别以“大学生信息素养” “大学生信息素质”为主题、篇名和关键词进行精确检索。检索到从 1997 年至 2014 年(检索时间为 2014 年 10 月 20 日)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领域共发表3208 篇文献。去除其中各类新闻通讯稿件、会议纪要等相关性较弱的文献,并经过去重处理后筛选出与 “大学生信息素养(质)”研究关系密切的文献 2789 篇。

二、数据分析

(一)文献数量与年份分布

统计分析不同年份的文献数量,可以从宏观层面了解该领域研究趋势的分布特征。从图 1 可以看出,我国关于大学生信息素养为主题的文章最早于 1997 年公开发表,此后到 2008 年,数量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2009 年开始出现下降,2010 年又开始回升,2011 年开始又逐渐下降。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 3 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 1998-2000 年的起步阶段,国内学者已逐渐关注大学生的信息素养。第二阶段是 2001-2006 年的飞速发展阶段,国内学者共发表相关论文 784 篇,占发文总量的 28.11%,与第一阶段的发文量相比,增加 96.31%.第三阶段是 2007-2014 年的蓬勃发展阶段,此时大学生信息素养已渗透到多个学科领域,呈现出 “百花齐放”的态势,国内学者共发表相关论文 1975 篇,占发文总量的 70.81%,是第二阶段发文量的 2.5 倍多。以上数据表明,关于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已成为我国当前信息素养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

(二)刊源分析

数据显示,筛选出的 2789 篇论文发表在 833 种期刊上,分布范围较广。这与文献学家布拉德福提出的描述文献分散规律的经验定律相一致。

但是,过于分散的发表现状对提高该研究影响力有消极的影响,不利于形成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的核心期刊群,也不利于学者快速掌握该领域的研究程度和前沿内容。对发文最多的期刊以及核心期刊的研究表明,图书情报类期刊仍是大学生信息素养关注的 “主战场”,其次是教育类期刊。这说明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与高校图书馆等信息服务机构有着密切的关系,也说明高校图书馆承担了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任务。

(三)关键词分析

1.关键词共现频次分析

统计与 “大学生信息素养(质)”出现在同一篇文章中的关键词,以此分析该领域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的热点。基于关键词非受控的性质,研究通过对关键词频次归并处理,形成最终的关键词共现频次。经 SAT13.2 软件统计分析,可知 “大学生信息素养(质)”与 “高校图书馆”共现频次高达 318 次,由此反映出在研究大学生信息素养时,专家、学者更加注重高校图书馆发挥的重要作用。另外,“大学生信息素养(质)”与 “文献检索课” “现状调查”“培养策略”的共现频次也比较高,说明目前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现状调查、培养策略等方面。而“大学生信息素养(质)”与 “评价标准”之间的共现频次只有 3 次,反映了大学生信息素养的评价标准虽然受到了学者的关注,但不是关注的焦点。

2.共现关键词网络图谱分析

通过 UCINET6.0 社会网络分析软件绘制出大学生信息素养共现关键词网络图谱,图中节点处密集度和中心位置呈正相关。图 2 直观地反映出,“大学生信息素养” “高校图书馆”和 “信息技术”等处节点非常密集,可以代表当前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信息意识” “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仍是和 “大学生信息素养”密不可分的几个关键词。此外,“文献检索课”“教学改革” “信息检索”等处节点比较密集,也是目前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的热点。

(四)文献被引频次分析

文献被引频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研究者利用文献和吸收信息的能力,也反映了学科的成熟水平和完善程度。

文献被引用的次数越多,说明文献的应用价值和参考价值越高,在本领域内的影响力也越高。在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的文献中被引频次最多的是桑新民发表在 《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的 《多媒体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验研究》(223 次),其次是邹志仁发表在 《大学图书馆学报》的 《试论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217 次)。进一步研究表明,被引频次排在前 10 的文章中有 8 篇发表在图书情报类期刊上,其余 2 篇发表在教育类期刊上,研究内容主要涉及 3 个方面: 一是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二是国内外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比较; 三是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中的作用。

(五)作者分析

1.核心作者分析

洛特卡定律揭示了科学文献的作者与所着论文数量之间的关系: 在某一研究领域,写 n 篇论文的作者数量大约是写一篇论文作者数量的 1/n2;所有写一篇论文的作者约占全部作者数量的 60% 左右。

对大学生信息素养论文作者情况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发文数量为 1 篇的作者(2656 人)占全部作者数量 3073 人的 86.37% ,比洛特卡定律所给的标准高出26.37%,这表明在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中写 1 篇论文数量的作者过多; 写 2-7 篇论文的作者数量(417 人)只占写 1 篇论文作者数量的 15.7%,明显低于洛特卡定律的比例标准,这种趋势说明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核心作者群还没有形成。普赖斯定律在洛特卡定律的基础上对论文的核心作者加以阐释: 在同一领域中,只有发表论文在 M 篇(M = 0.749(Nmax)1 /2,式中 Nmax 为统计年限中最高产的作者的论文数)以上的作者才能称为多产作者,即核心作者。数据显示,最高产的作者发文数为7 篇,代入公式可得 M = 1.98,说明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的核心作者至少应发表相关文章 2 篇。据此可知,该领域共有 417 位 “核心作者”.但是,根据普赖斯定律,核心作者撰写的论文数量应约为该领域全部论文数量的 50% 左右。

而这 417 位作者所撰写的论文数量仅占全部论文数量的34.28%,明显低于普赖斯定律的标准。这表明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还没有形成严格意义上的核心作者群。

2.作者合作情况

论文合着情况能间接反映出科学研究的性质、方法、人力以及该领域的发展水平等。分析 2789 篇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论文的作者,笔者发现: 独着篇数为 2122 篇,占文献总数的 76.08%;2 人合着篇数为 409 篇,占文献总数的14.66%;3 人合着篇数为 173 篇,占文献总数的 6.20%;4 人及以上合着篇数为 85 篇,占到了论文总数的 3.06%.可见,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的合作程度还有待加强和提高。

三、结果讨论

对 1997-2014 年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文献的发文数量与年份分布、来源期刊、关键词、文献被引频次、作者五个维度的计量分析,大体上描述了近十几年来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的进展情况。据此,得出以下结论。

(一)研究成果总体上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

与 2007、2008 年的发文数量相比,2010 年后的论文数量虽然有所下降,但基本上每年在 200 篇以上,呈现出一定的稳定性,说明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已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发表在核心期刊(含 CSSCI)论文的数量(见图)呈现出良好的增长态势。

(二)期刊分布范围有待拓展

对来源期刊的分析表明,国内关于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还主要集中在图书情报学和教育学这两个领域内,说明大学生信息素养与高校图书馆和教育领域的紧密关系,但是也反映了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还没有与其他学科较好地融合,有待进一步的拓展。

(三)研究内容有待丰富

目前,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 “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策略”“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分析”“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信息素养”以及 “国外与国内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比较”这几个方面,而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评价标准、相关的课程设置以及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内容相对偏少,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四)核心作者群尚未有效形成在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中发文 1 篇的作者较多且与发文 2 篇的作者总量相差较大的现象表明: 该领域多数学者只是瞬时性研究,缺乏持续的研究能力,尚未形成有效的研究团队。研究结果还表明,发文 2 篇是现今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领域高质量研究的突破口,发文 1 篇的作者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争取跨过 2 篇的 “拐点”从而扩大核心作者群体。此外,在保证研究队伍人员数量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提高质量,特别是强化核心作者辐射带头作用的发挥,提升整体科研能力,加强科研队伍高水平建设。

(五)合作研究亟须加强

目前国内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领域还主要在图书情报和教育学两个学科领域,缺乏其他学科的参与和融合。多人合作、跨学科合作、跨部门合作明显偏少,与国外合作研究更是极度欠缺,因此合作研究是未来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5.师生信息素养提升研究课题计划 篇五

新一轮课程改革十分重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这种信息能力和信息意识合称为“信息素养”.因此,我们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提出《师生信息素养提升研究》这一实验课题。现将计划如下:

一、培养小学生初步的信息素养

我校从4年级开设信息技术课,学生应掌握以下操作:

1、能较为熟练地操作计算机,熟练Windows和IE浏览器等的操作;知道计算机的组成,知道计算机是处理信息的重要工具之一;熟练使用画图、Word、Excel、PowerPoint等软件,初步学会简单的制作FrontPage;能利用计算机获取、分析、加工、利用和评价信息。知道网络安全,做到绿色上网。了解知识版权的有关知识,尊重知识版权。

2、与其它学科的整合信息意识的培养:在教学中,向学生传达信息资源的概念,并引导学生认识利用信息资源的重要性。指导学生如何根据学习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收集到所需要的信息: ①通过各种媒体,如互联网、书籍、报纸、电视等②自己亲自调查、参观等。学生根据教师给定的任务(问题)收集信息。

二、建立多种学习途径提升师生信息素养

师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在信息技术环境基础下,建立多种学习途径也是师生信息素养培养的有效措施。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一项双边活动,所以对学生提出各项要求的同时,教师本身就要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教师可以通过多搞一些教研活动,通过听课、评课、反思,也可把自己的课向老师们展示,以此得到同行的批评与指正,这样才能在实践中得到成长。在教学中,教师善于设置一个情景,并引导学生借助于情景中的各种资料去发现问题、形成问题、最终去解决问题。通过问题的解决,学生不仅深刻地理解课程中相应的概念、原理和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而且还可以使学生通过自主的认知能力,在教师的帮助下,掌握诸如信息的获取、检索、筛选、加工、表达和交流等信息素养。

6.关于信息素养的研究 篇六

人类正步入一个以因特网为标志的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信息日益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信息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经济和科技变革的动力之一,基本的学习能力实际上体现为对信息资源的获取、加工,处理以及信息工具的掌握和使用,其中还涉及信息论理、信息意识等。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开始把注意力放在培养学生一系列核心能力上,特别要求学生具备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的真伪、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把学生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作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新的终身有用的基础能力。面对信息社会,我们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顺应历史潮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这种信息能力和信息意识合称为“信息素养”,我们培养的创新型人才应当具备这样的信息素养。

几年来,大部分小学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但普遍认为小学信息技术课就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把它狭义地理解为信息技术课就是计算机课,与信息技术课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不相符合。

所以,我们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提出“基于网络环境,培养小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这一研究课题,试图通过基于网络环境的信息技术课程学习、活动,激发小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强化信息意识,使学生初步具备对信息进行获取、分析、加工、利用和评价的能力,从而达到知识、能力、情感的和谐发展,提高小学生的学习能力,使之能适应21世纪信息社会的需要,同时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为此,开展小学生信息素养培养之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核心概念内涵和外延界定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在美国,信息素养概念是从图书检索技能演变而来的。美国将图书检索技能和计算机技能集合成为一种综合的能力、素质,即信息素养。在《信息素养全美论坛的终结报告》中给信息素养下的定义是:一个具有信息素养的人,他能够认识到精确的和完整的信息是作出合理决策的基础,确定对信息的需求,形成基于信息需求的问题,确定潜在的信息源,制定成功的检索方案,从包括基于计算机的和其他的信息源获取信息,评价信息,组织信息用于实际的应用,将新信息与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融合以及在批判性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用信息。“我们认为是指能够有效地对信息进行获取、分析、加工、利用和评价”(《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何克抗)。

信息素养包含了技术和人文两个层面的意义:从技术层面来讲,指的是对小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即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评价等;从人文层面来讲,即是让学生认识到信息是资源,及时有效地利用资源可以使问题得到全面、深入的解决;积极面对信息,参与信息;有信息道德和安全意识。

网络环境:指学校计算机教室网、校园网、因特网和其它丰富的教育资源库。本课题中的网络环境指在我校已建成的网络基础上,通过宽带网共享INTERNET资源的教学网络环境。

三、理论依据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是:劳动创造了人,人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具有主动性、自主性、社会性、抽象思维能力以及高度创造性等基本属性。主体性是人的本质的最高表现,随着信息时代的跃进,信息素养成为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素养,从而信息素养成为主体性的最高层次之一,是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特征和最高目标。

2、素质教育理念

素质教育是根据时代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的,以弘扬学生的主体性为主要运作精神,注重潜能开发和健全个性发展,注重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为根本特征的教育。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与素质教育理念一致,是对素质教育理念的落实和体现。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的核心内容可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认为教师是学习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利用情景、协作、会话、意义建构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意义建构的目的。多媒体网络教学是实现“建构主义理论”的有效途径,是培养信息素养的必经之路。

4、现代教育技术理论

生态理论认为:人的智力不是在个体的脑子里,而是人脑和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现代信息技术创设的智能化学习环境,是儿童智力、能力、心理发展的一种理想环境。在计算机网络学习环境中,学生获得知识是在教师、同学的帮助下,通过独立探索或者和同伴协作交流,进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进行的。同时计算机所提供的非线性网状信息结构,类似人,特别是儿童的认知结构,是更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信息组织形式。基于这种网络信息结构,依据丰富实用的网络资源库建构的智能化有源学习环境,可以充分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这种方式适应了儿童喜欢自主参与,探索体验的心理特征。它是学生获得学习动机的原型,它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内在需求。

四、课题研究的假设

本课题研究的假设是:在各学科教学及各种教育活动、自主活动中,通过学科课程的优化,再网络环境下,恰当应用信息技术,能够提高小学生的信息意识,形成初步的自择、自存、自用信息的能力。

五、课题研究目标

1、总体目标:

通过基于网络环境的信息技术课程学习、活动,激发小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强化信息意识,使学生初步具备对信息进行获取、分析、加工、利用和评价的能力,从而达到知识、能力、情感的和谐发展,提高小学生的学习能力,使之能适应21世纪信息社会的需要,同时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2、具体目标:

①热爱生活,有获取新信息的意愿,能够主动地从网络中不断地查找、探究新信息。

②具有基本的科学和文化常识,面向实际需要,熟练操作常用信息技术工具,能够较为自如地对获得的信息进行辨别和分析,正确地加以评估。

③可灵活地支配信息,较好地掌握选择信息、拒绝信息的技能。

④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表达个人的思想和观念,并乐意与他人分享不同的见解或资讯。

7.关于信息素养的研究 篇七

一、独立学院信息检索课开设现状

(一) 学院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独立学院成立较晚, 一些教学体系和教学理念还在不断的完善中, 造成一些学校领导对文献检索重视程度不够, 经费和场地严重不足, 甚至有些学院直接将文献检索课排除在外, 即便是开设文献检索课的学院, 开设课时少, 且大多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 学生也将这门课程认为是可有可无的课程, 学习积极性不高, 重视不够。

(二) 信息检索课定位不明确

目前独立学院开设信息检索课的教学目标不明确、定位不准确。单纯的以简单介绍一些检索技术和介绍专业数据库为主, 重信息技能而轻视信息意识,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了解了一些信息技能, 但对信息的敏感度并没得到相应的培养, 信息意识薄弱, 不能及时捕捉到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信息价值观念不强, 对学生的的整体信息素养的培养提高不明显。

(三) 信息检索课教学方式单一, 缺乏趣味性

目前的信息检索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课堂讲述为主, 虽多媒体的大量使用增加了课堂教学的生动性, 但目前的多媒体教学还是大多以PPT的形式出现, 而文献检索课是一门实践操作很强的学科, 在实际教学中, 由于一些学校多媒体教室的陈旧, 只能播放一些PPT, 而无法连接INTERNET网, 造成大量的数据库或网络检索无法进行实地操作,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也因教学模式的刻板化逐渐对信息检索课失去兴趣。

(四) 文献检索课教材内容陈旧, 跟不上时代需求

现在大多学院使用的文献检索课的教材还是几年前所编辑的, 教材内容大多还停留在一些信息检索的理论基础、各类数据库的介绍和一些简单的检索技巧, 而很少涉及对学生整体信息素养的培养, 如如何培养学生信息意识, 由被动接受信息变成主动接受信息, 还有在信息利用的过程中所涉及的一些信息法律、信息道德问题等。同时信息科学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改进日新月异, 当云计算、大数据已经成为目前信息科学的重要技术, 我们的教材却很少对这一部分涉及, 如关于如何利用大数据功能进行一些数据的挖掘、以及云计算技术对信息检索的影响等。

(五) 缺乏专业的信息检索课老师

由于独立学院成立时间较短, 信息检索课专业教师严重缺失, 目前的大多由图书馆的一些馆员兼职, 现实中这些馆员首先要完成图书馆的本职工作才有精力去教学, 同时由于对信息检索课的不重视, 这些馆员去兼职教课时并没有受到普通老师的待遇, 有的甚至因耽误本职工作而受到直接上级领导的批评, 所以普遍积极性不高。

二、基于信息素质教育的独立学院校信息检索课教学改革

(一) 明确信息检索课的教学目标, 充分引起学院领导的重视

明确信息检索课是以提高学生整体信息素养为教学目标, 在传授信息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道德和信息法律意识。同时要充分向学院领导反映信息检索课对学生和工作中的重要性, 足够引起学院领导的重视, 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和获得政策上的支持。

(二) 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 增加实践环节

信息检索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 除了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同时还要加强实习课的课时, 通过学生实践, 在实践中充分了解信息检索的技能和技巧, 增强学生学习的直观性, 引起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在实习过程中, 要多种教学方式结合, 多增加一些案例教学和项目教学, 使学生在一个个案例和项目中逐步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三) 及时更换最新出版的教材, 同时根据实际增加自编内容

在教材的选用上要及时跟踪最新出版发行的信息检索课教材, 但由于每本教材的编写和出版都有一定的周期, 这就要求教师要及时了解最新的信息技术和信息动态, 在教学的过程进行及时的补充, 如果有条件的可以对一些新技术、新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并进行编辑成册, 对教材进行有力的补充。

(四)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引进专业教师

要加强对现有师资队伍的培训, 积极鼓励他们进行教学改革创新, 并为他们提供进修学习交流的机会, 同时积极引进专业的信息检索课教师。

总之, 加强信息检索课的教学改革, 提高学生的整体信息素养, 是目前独立学院在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需要重视的一个课题, 因为未来的社会是属于有创造力的人, 而信息素养也是具备创造力的必要条件之一。

参考文献

8.体育院校开展信息素养培育的研究 篇八

关键词:体育院校;信息素养;培育模式;终身学习;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80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7-0962-02

On the Cultivation of Information Quality in Sports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FAN Yun-xiang

(P.E. College,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 410012,Hunan,China)

Abstract:That the sports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list the information quality education to agenda is the request to lift the level of sports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quality education,the reality needs to train the students ‘s innovative thought and practice ability,and creating main conditions to start an undertaking development and studying all one’s life for the students. Now,the sports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should have sufficient sober cognitions to a lot of shortcomings which exist i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information accomplishment at present.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course of informationization of education,they must make the active response and transforms from the inherent logic of cultivating information quality,cultivation target,cultivation contents,cultivation pattern,documentary retrieval course and library function,and attach importance to train the student’s information ability and the information quality.

Key words:sports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information quality;cultivation pattern;studying all one’s life;innovative thought

伴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的发展,特别是因特网的普及应用,信息素养培育与人文教育、科学教育三者共同构成信息社会“大教育”模式。信息素养培育既是信息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也是现代信息社会人的精神诉求。作为为社会体育领域培养高水平体育人才的体育院校,不但要使学生在本专业有所建树,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了解信息知识、识别信息需求、检索信息资源、分析评价信息、有效利用信息、遵守信息道德规范的活动。当前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体育院校学生在信息素养方面存在诸多缺憾,须加强培育。这就要求体育院校必须从信息素养培育内在逻辑、培育目标、培育内容、培育模式、文献检索课程与图书馆职能等方面进行改革,本文试就此问题进行研究。

1信息素养概念的提出及内涵的演变

信息素养概念是从图书馆检索技能演变发展而来,最早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Zurlowski在1974年首次提出,自70年代至现在由于对信息素养研究侧重点的不同,相应地出现“informationcapacity,informationcompetence,informationPower”等各种不同的表述方式,但其基本含义为:在信息社会中,人们所具备的信息处理所需要的实践技能和对信息进行筛选、鉴别和使用的能力。[1]

在网络信息技术日益普及、全球信息资源呈现网络化趋势及internet在信息网络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的新形势下,国外一些信息专家和研究组织提出了网络信息素养的概念,以期对传统和一般意义上的信息素养作进一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补充。如今认为比较权威的是国外学者HelgeClausen提出的,他把网络信息素养理解为:网络信息素质并不仅指与网络相关的信息技术和技能,还包括利用电子邮件和更一般意义上的以计算机为通信媒介的信息技术和技能,诸如远程登录(TELENT)、文件传输(FTP)、网络游览(WWW)等。[2]

2002年1月,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在黑龙江大学组织召开了“全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学术研讨会”,来自教育部相关机构和高校教学管理机构以及图书馆的180位代表参加了研讨会。

会议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认为信息素养是个体在先天生理素质基础上,通过后天学习和实践,逐渐形成的由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能力、信息心理等多种基本素质有机融合的信息品质与内在涵养。[3]信息素养不仅包括使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包括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传递创造信息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以独立自主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将这些信息能力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和进行创新性思维的综合的信息能力。我们应该科学理解信息素养的内涵,信息素养的培育应当涵盖信息意识、信息策略、信息能力、信息道德这几个核心内容。

2体育院校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据笔者调查,当前体育院校学生在信息素养方面存在诸多缺憾,如不少学生对信息及其特点、价值的认识不强,获得、分析、应用信息等方面的能力较低;信息道德和信息法规水平不高等,这既说明了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又说明了信息素养教育的紧迫性。

2.1信息素养教育是提升体育院校素质教育水平的内在要求

培育顺应信息时代潮流的高智能复合型体育人才日益成为体育院校的追求。体育院校需要培养的不是信息的简单传递者或使用者,而是具有较强信息意识和能够熟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体育学科知识与信息知识技能链接来追踪、了解、掌握、利用信息资源,具有自我超越、自我学习和勇于开拓创新的体育人才。信息素养已成为体育院校学生整体素质的延续和拓展。在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培育信息素养不仅是信息时代对体育院校提出的新要求,也是体育院校提升教育质量、加速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还是完善和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的需要。体育院校追求整体高素质、整体高质量教育水平,离不开信息素养的培育。可见,培育学生的信息素养已成为体育院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2.2培育信息素养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现实需要

以人为本,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创新型体育人才已成为体育院校的育人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体育院校普遍关注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思维是信息活动中最重要的智力因素之一,它直接参与信息过程的具体操作。信息素养是创新活动的助推器和催化剂。信息素养的培育过程同时也是创新思维的培养过程,两者共存互动、相得益彰。体育院校强调和重视学生信息素养培育不仅有利于构建合理的体育知识信息体系并训练信息技能,以增强创新能力,而且有助于培养信息品德并完善其体育知识信息结构,以激发创新思维。

培育信息素养的过程还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过程。信息能力的核心是熟练使用计算机、网络和数字技术的实践能力。多实践可以帮助学生养成捕捉信息的习惯,积累丰富检索知识,拓宽获取与利用信息的途径,提高信息交流能力;多实践还可以激发学生主动获取体育学科及相关学科的新动向,将新体育知识信息整合到现存的体育知识体系中,以开阔学生视野,启迪学生创新思维;多实践既能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能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也能鼓励学生借助于各种体育学习资源进行相互作用来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的创新思维与信息素养的提高是进行资源型研究性学习所要实现的最终目标。体育院校在学生资源型研究性学习道路上应该继续探索,不断提高资源型研究性学习的效能,让每一位学生创新思维和信息实践能力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2.3培育信息素养为学生创业发展与终身学习创造基本条件

我国目前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除了社会方面的原因外,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差。为此,我国教育界提出了包括“求职”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在内的创业发展理念。[4]在信息社会,信息素养在生活、事业以及社会道德等方面作用日益显现,信息素养已成为大学生未来生存基础和创业发展所必备的基本条件。作为面向未来培养高素质体育人才的体育院校,必须对此作出积极的回应与变革,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和信息素养,以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进程。

终身学习的核心是“学会学习”,即主动培养学习能力和学习意识,学会获取知识并创造性地应用知识的能力。[5]可见“学会学习”意味着受过教育的人就知道从哪儿能快速和准确地找到他所需要的东西。显然这与信息素养内涵不谋而合。信息素养是进行终身学习的要素和基础,它是所有学科学习都需要的。拥有较高的信息素养不仅能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拓展研究范围,而且还能使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指导和自我控制,也就是终身学习所强调的“自我导向学习”。因此,面对复杂而多变的社会信息环境,体育院校必须通过信息素养的培育帮助学生成为一个具有信息素养的人,只有这样终身学习才成为可能。

3体育院校学生信息素养培育的对策

体育院校要加强对学生的信息素养培育,须按照信息素养培育的内在逻辑,制定信息素养培育目标、明确信息素养培育内容、构建信息素养培育模式、另外,我们还要加快文献检索课改革,并充分发挥体育院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

1)制定信息素养培育目标。

2)明确信息素养培育内容。

3)构建信息素养培育模式。

4)加快体育文献检索课改革。

5)发挥体育院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

参考文献:

[1] TheNine In formation Literacy Standardsfor Student Learning,http://www.infolitory/ definitions/indexhtml.

[2] HelgeClausen. (《Internet InformationLiteracy:a New Demandon Information Professionalsand LibraryUsers》,http://www.bobcatsss.coma).

[3]汪雁.我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4(4):49-50.

[4]汤根沐.应注重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0(6):48-50.

上一篇:我爱祖国经典诗歌下一篇:爱与不爱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