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级医院制度手册

2024-10-23

三级医院制度手册(精选8篇)

1.三级医院制度手册 篇一

××省三级医院评审医技组输血检查手册

一、临床输血检查人员及时间安排

1、临床输血一人检查,检查时间为二天半。

2、检查范围:输血科、临床各用血科室、手术室、麻醉科、医务部、护理部等。

二、时间安排

1、第一天上午:先听取汇报,汇报会结束后查输血管理委员会落实职能情况,有无相关输血管理制度及落实情况并现场抽查工作人员对相关制度的知晓情况;查医院对输血适应症的管理及输血相关知识的教育培训情况。

2、第一天下午:查输血科基本情况:人员配备、功能任务、硬件、软件、服务及质量管理情况。

3、第二天上午:查开展输血质量全程监控情况。

4、第二天下午:查临床合理用血及输血治疗过程并抽查病历。

5、第三天上午,查临床用血前评估及输血疗效评价情况及临床用血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

6、第三天下午:进行评分,撰写检查总结。

三、检查内容

第十九章 输血管理与持续改进

第一节、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有关法律和规范,设立临床输血管理委员。3项 第二节、设立输血科,具备为临床提供 24小时服务的能力,满足临床需要,无非法自采、自供血液行为。2项

第三节、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根据临床用血需求制订合理的用血计划和安全储血量,确保抢救和急诊用血。根据供血单位血液预警信息,协调临床用血;开展对医务人员输血知识的教育与培训,开展自体血回输的临床应用,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科学用血。2项

第四节、开展输血质量全程监控,制订、实施控制输血感染的方案,严格执行输血技术操作规范。5项(均为核心项目)

第五节、落实临床用血申请、登记制度,履行用血报批手续,执行输血前核对和相容性检测制度,做好血液入库、贮存和发放管理。4项 第六节、输血前向患者及其近亲属告知输血的目的和风险,并签署“输血治疗同意书”。2项

第七节、有临床用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并组织实施2项 第八节、科主任与具备资质的质量控制人员组成的质量与安全管理团队,能用质量与安全管理核心制度、岗位职责与质量安全指标,开展室内质控,参加省级或国家级临床输血相容性检测室间质评,定期评价质量,促进持续改进。2项

四、检查方法

1、医务部:

(1)查医院输血管理制度与规范包括: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处理预案、应急用血预案、临床用血申请、标本采集、教育培训制度、临床合理用血评价及公示、血液储存质量检测规范与信息反馈、临床输血核对、输血过程的血液管理制度、控制输血感染的方案及报废血液处理、输血管理委员会工作职能及活动、临床输血管理实施细则及考核办法、医院输血适应症的管理等;

(2)查医院临床用血相关知识全员培训记录及医院有规定将临床医师合理用血的评价结果用于个人业绩考核与用血权限的认定;(3)查职能部门督查记录:输血不良反应、输血感染疾病、紧急用血预案、输血前检查与核对、血液储存出入库管理及输血相容性检测、临床输血管理实施细则和考核办法以及输血过程血液管理制度等;(4)查医院用血趋势分析报告及自体输血记录。

2、输血科:

(1)查看资料:科室相关管理制度和规范包括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控制输血感染规范、应急用血预案、用血申请、使用管理及血液出入库管理、输血前检验与核对、血液储存及相容性检测制度及相关记录、血液储存质量监测规范与制度及相关记录,温度监测记录、定期消毒记录、定期细菌学监测记录、输血感染疾病登记报告相关制度及记录、输血感染病例调查处理通报记录以及检查输血科室内质控流程、质控记录、失控判断标准、失控处理记录;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管理文件、工作计划、分析、评价及持续改进记录;检查质量控制相关的各种制度、岗位职责、技术规范、操作规程及活动记录;查征求临床对输血管理意见及改进实例。现场抽查临床输血申请单、大量用血申请单,合格率和保存完整率为90%以上;

(2)现场查看:输血科建筑及流程、人员结构、仪器设备、信息系统、培训记录及分区和消毒措施;

(3)现场询问:随即抽取2名工作人员询问对国家输血相关法律法规、医院输血核心制度及科室质量控制相关的制度、岗位职责、技术规范、操作规程的掌握情况。

3、临床用血科室:

(1)抽查病历:现场抽查10份病历以下内容:输血前规定的相关检查、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输血前评估指征和检测指标、输血治疗病程记录完整性等;并检查临床用血科室用血评价记录;

(2)现场询问:随即抽取2名临床医护人员询问对输血相关制度、输血适应症、输血治疗同意书、输血不良反应识别标准、处理预案及流程等制度及规范的了解情况。

追踪检查之一:临床输血适应症的合理把握:选取输血病例,询问管床医师输血前评估指征或检测指标等相关知识→了解医师是否知晓输血管理会职能→了解医师有无培训,是否考核合格及有无资质→有无培训制度及落实情况→有无监管记录。

追踪检查之二:临床输血过程质量管理:在临床科室选取当日输血病例,检查输血申请单的合理性评估→输血知情同意和告知情况→查输血申请者的资质→查输血申请相关实验检测→查输血科血液储存、检测、发放→查临床领取血液过程→查临床输血过程→查临床医师对输血不良反应及输血感染疾病的了解及预案→医院有无相应的制度和培训。

追踪检查之三:不良事件登记与上报:从不良事件登记本调取一例病人→调阅该病人的住院病历→核实不良事件的处理情况→询问医护人员相关制度的知晓率→追查职能部门的相关登记与上报记录→查职能部门相关制度→查相关知识培训记录→查职能部门的监管记录。

五、检查要求

1、检查资料要求为卫生部2011版标准颁布以后评审周期内的全部资料,重点是评审前1年的资料;

2、不进行现场评分,只记录现场检查情况,最后集中讨论评分;

3、注重质量的持续改进。

2.三级医院制度手册 篇二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江苏省医院协会医院质量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单位包括:三级甲等综合医院23所,专科医院7所,中医院4所,部队医院3所;三级乙等综合医院8所,专科医院1所;三级综合性医院4所,专科医院1所,共51所。

1.2 方法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共42题,每道题可以单选,也可以多选,至少选择1项。问卷包括了“医疗不良事件报告、危急值报告、医疗技术授权管理、手术安全核查”等4项制度与执行流程,每项制度及流程调查内容包括4个方面:制度的责任部门、应用范围、工作流程和结果应用。

1.3 统计学分析

用Microsoft office 2007对数据汇总并分析。

2 结果

2.1 问卷回收情况

发放电子调查问卷57份,回收问卷51份,回收率89.5%,回收问卷合格率100%。

2.2 医疗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及管理流程

被调查医院医疗不良事件报告项目涉及医疗、护理、院感、血液/药品、器械/设备、公共设施、后勤行政和医院治安,98%被调查医院开展了前5项不良事件的报告,78.4%医院开展上述8项不良事件的报告。在不良事件受理方式上:33%的医院为统一受理方式,其余则依据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类别,分别由相关部门受理;在报告的非惩罚性、自愿性方面,57%的医院规定Ⅰ、Ⅱ级医疗不良事件属于强制报告事件,漏报要惩罚,53%的规定Ⅲ、Ⅳ级医疗不良事件属于自愿报告事件,报告有奖励,以三级综合医院为主。在报告者保密性方面,80%的医院不论是否填写姓名信息系统均能自动读取报告者姓名。在报告的方式方法方面:78.4%医院利用“信息系统”,辅以“电话”,或“书面表格”,有6所(5.45%)三甲综合医院仅通过信息系统报告,未利用信息系统报告不良事件的,以中医院、专科医院和三级乙等医院居多,他们都是以书面表格形式报告。在医疗不良事件的总结、分析、应对上,84%的医院表示对上报的医疗不良事件有调查、汇总和分析,57%的医院定期对报告的医疗不良事件发生原因进行公开讨论。76%的被调查医院表示医疗不良事件每百床年报告件数大于10件,报告数小于10件的医院中以专科、部队医院为主。18%的医院表示有超过70%医疗不良事件经调查被改进,27%的医院比例在50%!70%,24%的医院比例在30%!50%,29%的医院比例小于30%。反馈方式上,采用最多的两种方式是典型案例全院通报和到相关科室召开病例讨论会,各有78%和65%的医院采用,不少医院将多种方式相结合,其中以将上述2种方式相结合应用的最多,达53%的医院。

2.3 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及管理流程

被调查医院危急值项目种类涉及检验、影像、心电图、超声检查、病理、内镜检查、电生理检查、血药浓度检测、核医学项目等9项,检验、影像、心电图、超声检查排在前4位。10%的医院危急值项目种类在4类及以下,4类以上占90%,其中以5类居多。30所医院设定的危急值项目数大于50项,小于20项的仅有1所医院。以生化全套检验项目为例,被调查医院2015年发生的危急值报告次数的平均值是4983次。危急值报告流程上,39%的医院按发现危急值后,本科室复核,信息系统预警,然后电话通知病区护士站,护士记录并通知医师,医师处理后记录病程记录的流程处理;有51%医院还增加了手机短信通知,有2所三甲医院发现危急值后,仅通过信息系统通知护士、医生工作站。67%的医院危急值日常管理由医务管理部门负责,此种情况占大多数。65%的医院危急值督查管理以事后传统手工方式,主要是核对检验/检查科室与临床科室危急值登记信息一致性,同时抽查住院病历查看处理及病程记录;31%的医院其管理部门首先从信息系统中获取初始资料,再到相应的科室核对登记,通过信息系统抽查住院病历。

2.4 医疗技术授权管理制度及流程

37%医院同时开展了一、二、三类医疗技术、新技术和手术分级管理,78%的医院进行了医疗新技术项目管理;33%三级综合医院没有开展三类医疗技术管理,有2所综合性医院未开展手术分级管理。75%的医院其二、三类医疗技术项目授权流程是由项目申请人提出申请,科室考核同意后报医务管理部门审核,必要时经伦理委员会审核,由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审核后,上报卫生行政部门审批;53%的医院其一类医疗技术授权管理流程由个人申请,科室考核,科主任审核后报医务管理部门审核,必要时经伦理委员会审核,最后由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审批。被调查医院医疗新技术经审批开展后,转变为常规技术的时间在0.5!3年,其中,43%的医院为2年时间。41%的医院其手术分级授权管理内容包括以下4个方面:一!四级手术、内窥镜检查、腔镜手术、各种血管介入治疗,越级手术,35%的综合医院未开展手术分级授权,49%的综合医院未开展越级手术授权。73%的医院手术授权同时依据医师技术职称、手术例数、手术能力和负面清单,90%的医院仅依据职称和手术例数。92%的医院已实行医疗技术人员授权动态管理,未实行授权动态管理为部队医院或专科医院。65%的医院认为手术授权审批组织是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39%的医院则认为是医务管理部门,还有25%认为是院长、分管院长、科主任或其他。有47%和43%的医院认为越级手术授权审批部门是医务管理部门或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

2.5 手术安全核查制度与流程

100%的医院住院手术室均开展了手术安全核查。90%的医院实施麻醉前、手术开始(切皮)前、患者离开手术前三步核查。《手术安全核查表》中,核查项目数以30!50项居多,占76%。在手术安全核查过程中,67%的医院“麻醉前核对”的主持人为麻醉师,35%的医院“麻醉前核对”的记录人员为手术医师;75%的医院“手术开始(切皮)前核对”的主持人是手术医师,41%的医院“手术开始(切皮)前核对”的记录人员是麻醉师;69%的医院“患者离开手术室前核对”的主持人是手术室护士,27%的医院“患者离开手术室前核对”的记录人员是麻醉师。43%的医院《手术安全核查表》上“三方人员”签名方式是以每一核对步骤完成后,均需三方人员签名,方可进行下一步操作形式进行;51%的医院以手术结束后,每一核对步骤仅需此步骤主持人签名形式进行。100%被调查医院手术安全核查工作的监管部门是医务管理部门。57%的医院表示《手术安全核查表》发生缺陷,责任人是相应核对步骤的主持人;22%的表示是相应核对步骤的记录人员。

3 讨论

3.1 医疗不良事件报告制度需要明确概念与流程

2 0 0 7年中国医院协会启动了不良事件自愿报告系统,是作为对国家强制性“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医疗事故报告”系统的补充,倡导不良事件报告的“自愿”“保密”“非惩罚性”“公开性”的理念[1]。其中,“自愿性”是鼓励主动报告不良事件。“保密性”是指为不良事件报告者保密或采取匿名形式。“非惩罚性”是指不论是强制报告还是主动报告,报告本身不会导致处罚,但也不是只要报告即不处罚、不处罚才报告。为了进一步促进医务人员主动发现和弥补潜在隐患的责任心,增强患者安全意识,有必要对不良事件进行分级管理和奖罚。对Ⅰ、Ⅱ级强制报告事件漏报要惩罚,对主动发现并报告Ⅲ、Ⅳ级隐患事件行为予以表扬。这对于促进医疗安全十分必要。“公开性”则是指不良事件的分析结果以简报、通讯、年度报告或主题研讨会等方式在医院内或院际间进行经验传播和学习。国内外研究认为及时对发生的不良事件进行分析、反馈是促进医务人员报告意愿的重要因素之一[2]。因此,《江苏省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提出医院要建立统一受理的医疗不良事件管理模式是有依据的。“统一受理”是指由指定部门收集归类日常网络直报的医疗不良事件,并根据不良事件的类型归口相关部门处理,这样既便于事件汇总、原因分析,又不影响处理。对照调查结果,我省医院对医疗不良事件报告制度中“保密性”、“非惩罚性”概念理解、“统一受理”流程方面、“公开性”的应对方面均有待改进。

3.2 危急值报告项目要突出“急”,信息传递要突出“准”

危急值,即当这种检验结果出现时,说明患者可能正处于生命危险的边缘状态,国际上认为此时应立即采取有效、适宜的抢救措施[3]。JCI标准没有对危急值具体项目及范围作出规定,只是指出医院需明确检验项目的危急值范围,通过临床应用,认为其项目在15!20项较为合适[4]。2011年原国家卫生部《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将危急值项目范围扩大到医技科室,包含临床检验、病理、医学影像、电生理与内窥镜、血药浓度监测等。国内有研究表明信息系统加电话报告,是危急值最稳妥、最可靠的报告模式,既保证快速传达,也可避免传递误差[5]。调查结果提示我省医院危急值报告项目种类项目多,传递途径有风险,监管效率不高,没有形成危急值闭环管理。鉴于此,我们建议:危急值种类、项目以可以让系统自动识别“数字报告”的项目为主;病理及影像类检查结果因由执业医师书写检查报告诊断,仅限于申请者误诊、漏诊时;且减少已有制度明确规定报告时间的检查项目,如术中快速病理报告明确规定15分钟内报告等。危急值传递的方式可以多种,但必须保留电话报告的方式。在监管方式上,鼓励采用信息系统的逐级上升的预警方式,对一定时间内未及时处理的危急值预警从床位医生,逐步上升至医疗组长、科主任等。

3.3 加强医疗技术准入授权管理的监管力度

2009年颁布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是我国目前国家级医疗技术应用管理文件[6]。该份文件中医疗技术分类与分级相互交叉、覆盖,一类技术中有四级手术,二、三类技术中有一、二级手术;也没有大数据能为我们提供判定文件中提到的高风险医疗技术。此外,部分省市卫生行政部门制定了手术分级目录,规定手术医师权限和准入流程,但又缺乏对诊断技术、有创操作的技术分级。从我省医院调查情况看,无论是医疗技术应用管理准入范围,还是申请流程、审批部门都亟待规范。我们建议从完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入手,为医疗技术评估、准入提供政策指导。

3.4 手术安全核查流程要注重可操作性

2004年美国率先开展了手术安全核查,2009年WHO出版《手术安全核对表实施手册》,旨在解决重要的手术安全问题。2008年原卫生部将此项工作做为患者安全目标之一列入《医院管理评价指南》。WHO手术安全核查表每核对步骤中核对项目不超过9项,核对时间小于1分钟,明确手术安全核查由手术室巡回护士主持并记录,所有核查内容与手术医师、麻醉师和手术护士进行口头核对[7]。手册的关键点是核查项目重点突出,所有的核对项目由三方人员口头完成,由主持人签名而非三方人员签名。国内执行情况[8]和我省的调查结果提示:我们使用的核查表核查项目偏多,“三方人员共同核查签名后方可下一手术操作”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执行。因此,我们建议:一方面,学习理念,领会精髓,简化现有版本,力求条目精准,提高效率;另一方面,优化流程,每一核查步骤均由巡回护士主持并记录。

3.5 建议

为了保证医疗核心制度在临床医疗中得以有效地贯彻执行,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有必要增加对标准条款的解释说明;标准条款不求多而全,重要的是根据工作现状,突出重点,动态调查;可以通过发布管理指南等措施,指导医院建立本土化的操作流程。

参考文献

[1]瞿颖,席修明,张进生,等.医疗不良事件报告体系评述[J].中国医院管理,2013,33(2):42-44.

[2]谭海涛,椭强辉,江建中.医疗不良事件报告现状及主要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医院管理,2015,13(5):64-67.

[3]Lnudbarg GD.When to panic over abnormaivaiues[J].MLO Med lab Obs,1972(4):47-54.

[4]李耀,孙骞.基于JCI标准的危急值管理流程研究[J].现代医院管理,2014,12(2):59-61.

[5]王欣,李小莹,冀冰心,等.危急值不同告警方式对响应时间影响的分析研究[J].中国病案,2015,16(12):32-34.

[6]肖艳,李艳,冯华.探讨如何提升医疗技术应用管理质量[J].中国农村卫生,2015,60(6):7.

[7]WHO.手术安全核对表实施手册[EB/OL].(2009-01)[2012-05-21].http://www.who.int/safesurgery.

3.社会资本接手大部分二、三级医院 篇三

许使社会资本接手大部分二、三级医院成为可能。对于药品生产企业来说,巨大的农村普药市场将为它们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但需要国内医药企业警惕的

是,跨国药企向药品研发等高附加值环节盘踞的趋势也更为明显。

新的医改方案可能出台

从长期来看,未来10年国内药品需求增长将超过两位数。主要驱动因素来自人口不断增长、人口老龄化、农村城镇化、医疗保险体系不断完善、农村医疗保险模式推进,预计到2010年,中国可能成为世界第五大医药市场。

但短期状况是,2005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放宽仿制药品申报(2006年政策又将收紧),特别是第九类剂型仿制,中药保护品种因为剂型仿制也陷于不受保护,医药行业竞争进一步加剧,低投入、轻创新、走捷径的药品研发思路,使得国内医药制造业正逐步趋向加工型行业。费用上升,净利润率下降,医药行业竞争更加趋向价格主导,企业生存环境趋于恶劣。

2005年7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在《对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评价与建议》的研究报告中指出,中国20年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基本不成功,医疗卫生体制商业化、市场化使得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下降和卫生投入的宏观效率低下.医疗卫生服务资源向高端服务集中,向高购买力地区集中,普及性大大降低,10多亿人口被挡在了医疗保险的大门之外。在这样的背景下,2006年新的医改方案可能出台。

我们预计未来几年医药行业将主要围绕医疗卫生体制进行改革,逐步解决医疗卫生深层次的体制问题。

大部分二、三级医院

和个性化医疗服务将由社会资本接手

虽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深层次的体制问题短期难以解决,医药分家尚需时日,但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最终方向是必定朝基层市场走。政府的宗旨是加大公共卫生医疗投入,让每个人享受到基本医疗服务,2006年可能会制定一个方向和策略性的方案。其中包括:所有的社区医院和部分二、三级医院可能成为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公共卫生医疗系统,真正实现低水平、广覆盖;大部分二、三级医院可能会由社会资本参与,逐步转变为营利性医院,这将吸引各类资本特别是民营资本进入。

未来政府投入围绕公共卫生医疗系统;个性化、特殊性的医疗服务也将由社会资本接手,目前医疗资源是中国医药产业中惟一没有放开的环节,而专业服务的特点又决定了其可能通过个性化服务获取高额利润,医疗是民营资本最想进入也是最可能进入的方向,但整个进程方面在2006年仍然会比较慢,可能采取试点的方式推进。

农村普药市场机遇大

2004年政府开始建设农村药品监督网、供应网,目前两网建设基本到位,2005年政府又开始探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建设,推行农村医疗保险模式一国家、当地政府和农民之间实行20元:20元:10元的费用分摊。截至2005年6月底,全国641个县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覆盖人口2.25亿,共有1.63亿农民参加,部分农民开始用上基础用药,预计2006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模式将大力推进,全国试点县范围扩展至40%。至2008年覆盖全国农村,在750亿元的农村医疗市场将有近500亿元的药品规模逐步释放。新增消费对于普药来说,是较大的市场机遇,更多的内资企业可能在农村市场找到自身的生存空间,而未来5-10年内,国内医药市场格局仍然是高端市场外资、合资占主导,中低端市场内资企业求生存的状态。

处方药销售进入冬天

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新旧体制的衔接阶段,政策走向将是实质性地降低药品价格。2006年,药品降价仍然会来自两方面:政府降价和市场降价。

政府降价:如果2400种国家定价药品全部推行制定最高出厂价,并根据国家规定的渠道医院加价比例制定最高零售价,降幅较大的药品将是委托给居间人销售的低出厂价药品,处方药销售渠道的价格泡沫将会被大大挤压。

即使不能全部推行制定最高出厂价,部分药品也会强制降低最高零售价,这一时间可能会在2006年上半年。

市场降价:企业在医院市场参与招标,竞争使产品价格必定降低;非品牌产品在OTC(非处方药)市场只能采取低价策略。

规范药品流通渠道购销行为、药品在流通各环节合理加价、挤压药价泡沫、利用行政价格机制淘汰一批低水平竞争医药企业可能成为政府工作重点之一。

这样做可以将控制了中国医院处方药销售70%的个体经销商居间人挤出医院药品销售环节,将个人非法赚取的高额利润让给消费者,当然这一过程可能要耗费2-3年的时间,虽然在政策法规的推进过程中,众多药企或许将推出一些变通手法,但毋庸置疑,药品回扣的主要滋生群体的生存空间会越来越窄。

我们认为2006年处方药的销售将进入冬天,处方药营销模式将转向专业化的学术推广和品牌建设,在这场变局中,具有渠道优势的制药企业有可能走过行业的冬天。企业的应变策略应该是不断进行产品创新,领先推出新品,保持稳定的利润率。

跨国资本流向药品研发等高附加值环节

医药行业的高附加值环节是药品研发和营销。跨国药企基本上都走过了最初将药品出口进入中国销售,到实现生产本土化。如今,跨国药企的资金将不断流向国内的高附加值环节,走向研发本土化。

4.医院三级医师查房制度 篇四

实行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和住院医师三级医师查房制度。一:查房频次及时限

1、主任、副主任医师查房: 每周至少1次,应有主治医师、住院医师等有关人员参加。住院期间,对一般病情的新入院患者的首次查房应在其入院48小时内完成。对危重患者,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应即时查房,并有查房记录。

2、主治医师查房:对一般病情患者的查房每日至少1次,由住院医师及有关人员参加。对危重患者应随时查房,但至少不少于每日两次。

3、住院医师:对所管患者实行24小时负责制,对一般患者每日至少查房两次,危重患者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并及时检查处理。

4、新入院病人,值班医师应立即处理,住院医师在入院后及时查看患者,主治医师在24小时内查看患者并提出指导性意见。

二、查房内容

1、科主任或主任、副主任医师查房:解决疑难病例;审查新入院、重危病员诊断、治疗计划;决定重大手术及特殊检查治疗;抽查医嘱、病历、护理质量;听取医师护士对诊疗护理的意见,进行必要的教学工作;介绍有关理论知识及进展,对查房记录在当天及时审阅修改、签字;对所查病人,应亲自询问诊疗情况和病情变化,了解生活和一般状况,并全面查体等。

2、主治医师查房:系统了解本组住院患者的病情变化,系统进行全面物理检查;对新病人、重危、诊断未明、治疗效果不好的病员进行重点检查与讨论,确定新方案;听取医师和护士的反映,倾听病人的陈述,了解病员病情变化并征求对饮食、生活的意见;检查医嘱执行情况及治疗效果,检查所管住院医师的病历,对不符合病历书写要求的,都应一一予以纠正,对查房记录必须在当日内审阅、修改、签名等。

3、住院医师查房:系统巡视、检查所管患者的全面情况,对危重患者随时观察处理,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对重危、疑难待诊、新入院、手术前后及特殊检查治疗病员进行重点巡视;了解病员病情变化及治疗效果;检查各种辅检报告单,分析结果,提出进一步检查和治疗意见;检查医嘱执行情况,给予必要的临时医嘱,并开写次晨特检医嘱;了解病员思想情况,检查病员饮食,征求对医疗、护理、生活等方面的意见;认真及时记录上级医师查房,当日内记录完后送上级医师审阅签字;对危急重症患者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并及时处理,必要时请上级医师及时临时查房等。

三、查房基本规范

1、查房是对住院病人进行诊治工作的重要措施,是医疗工作中最主要和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保证医疗质量和培训医务人员的重要环节,各级医务人员必须自觉遵守、服从查房制度。

2、查房时,各级医师必须严肃认真,细致负责,严格把关,严格要求,在诊疗上要发扬民主,上级医师要以身作则,注意培养下级医师良好的医疗作风。

3、任何人不能干扰和侵占查房时间(紧急抢救、会诊、手术除外)。

4、规范查房人员行为:

⑴、查房人员必须注重维护个人形象,着装整洁,仪表庄重。

⑵、各科室必须根据本科专业特点,统一装备查房器械,如听诊器(必备)、叩诊锤、眼底镜、额镜、手电筒等,统一配带方式。

⑶、查房时,上级医师站在病床右侧,经治医师携病历站在科主任后面,其他医师按职务、职称、资历顺序排列站在病床左侧,进出病房时,各级人员必须按序进出。

⑷、查房时必须环境安静,查房人员态度严肃认真,思想集中,不得交头接耳、打闹嬉戏或随意进出,不得靠坐病员床铺,不得接电话、会客,不得处理与查房无关的事务。

5、查房前准备

⑴、查房前,经治医师应认真准备好病历、医疗影像、各辅助检查报告及查房用具等。

⑵、护理人员要做好病房整顿,请陪护离开病室,关闭电视机,保持病区整洁、安静。

6、查房中要求

⑴、查房时,由经治医师汇报情况,主治医师分析病例,提出诊断治疗意见,上级医师根据情况做必要的检查、分析、指示。

⑵、查房时,管床医师必须携带所管病人的病历,以利上级医师了解病情、检查病历质量。

⑶、查房时,下级医师必须服从上级医师的领导,认真回答上级医师的提问,要求下级医师做床头笔记。

⑷、在不违反保护性医疗制度原则下,实行互动式教育,要对下级医师进行考查性提问。

7、保护性医疗

⑴、尊重病人隐私权及知情同意权,注意保护性医疗制度。

⑵、查房时,对病员要热情亲切,态度和蔼,耐心听取病人的主诉和意见,避免有碍病员的语言和举动。诊查病人时严谨详细,操作轻巧。

5.XXXX医院中医三级查房制度 篇五

1、中医科实行副主任医师或科主任、主治医师、住院医师三级查房。

2、科主任、副主任医师或主治医师查房,应有下级医师、护士长和有关人员参加。

(1)科主任、副主任医师查房每周1-2次。(2)主治医师查房每周不少于2次。(3)住院医师每日至少查房2次。

3、住院医师应随时观察危重病员病情变化并及时处理,必要时可请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或科主任临时检查处理。

(1)查房前医护人员做好准备工作,如病历、X光片、各项有关检查报告、所需用的检查器械等。

(2)护士长组织护理人员每周进行一次护理查房,主要检查护理质量,研究解决疑难重危护理问题,结合实际教学。

4、查房内容:(1)科主任或副主任医师查房:(第一次查房)要求:症状及体征(包括补充的)、目前诊断(中医、西医)、诊断依据、鉴别诊断(与第一诊断鉴别,三种疾病)中医辩证分析、类证鉴别、治疗计划(原则)、诊疗过程中注意问题、中医药学术进展及国内外医学进展预后转归。要解决疑难病历、新入院、重危病历的诊断,治疗计划,决定重大手术及特殊的检查治疗,及时阅改记录的查房内容。对危重病人,住院医师应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并及时处理,发出病危通知书的患者,副主任医师或科主任必须在发出通知的24小时内进行查房,并有连续三天的查房记录。重危病例记录内容:提及当前主要矛盾,解决矛盾的途径、方法和措施。

(2)主治医师查房:(第一次查房)要求:症状及体征(包括补充的)、目前诊断(中医、西医)、诊断依据、鉴别诊断(必要的实验室检查)、中医辩证分析、类证鉴别、治疗计划(原则)、诊疗过程中注意问题。对新病人、重危、疑难、诊断未明、治疗效果不好的病员进行重点检查与讨论,听取医师及护士反映,倾听病员陈述,阅改查房记录及病历并纠正其中错误的记录,了解病员病情变化并征求对饮食、生活的意见,检查医嘱执行情况及治疗效果,决定出院问题。对解决不了的医疗问题及时向上级医师汇报。(3)住院医师查房:要求重点巡视重危、疑难、待诊断、新入院、手术后的病员,同时巡视一般病员;主动征求病员对医疗、护理、生活等方面的意见。检查化验报告单,分析检查结果,提出进一步检查或治疗意见;检查当天医嘱执行情况;及时阅改实习医师或进修医师书写的查房记录;对解决不了的医疗问题及时向上级医师汇报。

(4)定期或不定期进行院长查房,各职能科室负责人参加,有计划有目的地检查了解医疗、护理、管理等各方面情况及存在问题及时纠正解决。

6.三级医院制度手册 篇六

2.进入ICU室应衣帽整洁、换ICU专用鞋。

3.非本室的工作人员及病人的管床医师不得随意进入ICU室,外来参观人员必须经医务科或护理部批准后方可入内。

4.统一病室的陈设,保持床单位及床边桌等用物的清洁整齐,固定位置,未经护士长得批准,不得随意搬动。

5.做好病室医疗文件的保管工作,病人和陪人不得翻阅病历和医疗文件。

6.任何病人不得留陪护,探视的时间进行探视,病人的一切治疗护理由护理人员承担。

7.ICU各类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及各种操作规程,认真履行各班岗位责任制,严密观察病情,加强巡视,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师处理,随时做好危重病人的抢救准备工作。操作时应严格执行查对制度,避免发生差错事故。

8.随时做好接收新病人的准备工作和平稳病人的转出工作,病情及药品等其他物品交接清楚,病人的贵重物品不得带入ICU室。

9.切实做好病室的消毒隔离及清洁卫生工作,防止医院感染,经常保持病室的清洁,每日清扫,每周一次大扫除。

10.医务人员工作时,穿好工作服,注意仪表仪容,讲究文明和清洁卫生。

7.三级医院制度手册 篇七

1做法

1.1帮扶方式

天津市卫生局统一安排8所市级三级综合医院为帮扶牵头单位,以签订责任书形式,与8所涉农县(区)二级医院结对子。18所三级专科医院作为加强和补充,免费举办临床专科专病技能培训,协助综合医院为被帮扶医院培养特色专科技术人才。同时鼓励帮扶医院、被帮扶医院及其属地的基层医疗机构形成紧密、长期、互动关系的医疗联合体,逐步形成基层首诊、分级医疗、双向转诊、上下联动的诊疗模式。

1.2帮扶内容

1.2.1医院管理帮扶1定期举办管理培训班。针对涉农县(区)二级医院管理共性问题举办培训班。天津市卫生局组织局相关部门负责人、专业质量控制中心专家,三级医院院长、科主任、护士长等管理专家,以医院管理、科室管理、护理管理、医院感染防控等为授课内容,每季度安排两次集中讲座,提升涉农县(区)二级医院院、科两级管理团队素质和能力。2选派三级医院管理人员挂职。三级医院选派中层以上干部到涉农县(区)二级医院挂职担任副院长,并派一名骨干护士长到二级医院挂职担任护理部副主任,每期任职时间为一年。3选送涉农县(区)二级医院管理骨干进修。二级医院选派有培养潜力的后备干部到三级医院担任院长助理、护理主任助理,每期半年,发现并培养适应未来医院发展的涉农县(区)院长等管理人才。

1.2.2学科建设帮扶1按照涉农县(区)二级医院需求,由三级医院选派学科带头人、学科骨干赴二级医院,每所医院每期派出8个专业的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帮扶学科建设,每期一年,通过出门诊、手术示范、培训讲座、带教查房等方式开展指导工作。2发挥三级医院离退休人员的作用,原单位没有延聘的医护人员可优先安排到二级医院工作,继续发挥传帮带作用。

1.2.3人才培养帮扶1专科医院为涉农二级医院每年度安排20种临床专科技能培训班,以集中授课和实习操作相结合的方式,使涉农县(区)二级医院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的专科技能达到独立完成专病手术的水平。2由涉农县(区)二级医院派出医、护、技人员到帮扶三级医院免 费进修,每所医院 每期派出10人,每期一年。

1.3实施步骤

采取分步实施、逐年落实工作目标方式。1第一年(2011年):完善涉农县(区)二级医院中长期发展规划,签订帮扶协议,提出工作目标和技术项目帮扶要求,明确双方职责与义务,创立相关临床学科,遴选重点发展科室,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并组织实施。2第二年(2012年):全面提升涉农县 (区)二级医院 管理水平,重点学科基本达到三级医院一般学科水平,通过进修、带教方式,涉农县(区)二级医院主要业务骨干基本能够胜任本职工作,辖区内较大疾病患者外出就诊率显著降低。3第三年(2013年):涉农县(区)二级医院管理水平基本达到三级医院标准,临床学科水平普遍提高,重点学科部分达到三级医院重点科室水平,临床业务骨干独立承担相应工作,较好地为辖区患者健康服务,具备一定的辐射能力。4第四年(2014年):涉农县(区)二级医院人才建设梯队基本合理,半数以上临床学科基本达到三级医院标准,成为当地龙头医院,当地人民群众对医院有普遍认同感,转诊、转院率控制在20%以内。5第五年(2015年):对对口帮扶工作实施考核、验收。

1.4保障措施

1.4.1明确职责市卫生局负责,制定对口帮扶人员的管理制度,组织定期巡查、年度考核和帮扶效果的验收。涉农县(区)卫生局明确一名副局长分管此项工作,指定职能科室具体负责,协助市卫生局对对口帮扶人员在职在岗情况进行监督管理。三级综合医院负责下乡帮扶人员的选派工作,保证下乡帮扶人员全职投入帮扶工作;三级专科医院组织好参加专科专病培训人员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安排,做好参加培训人员的日常管理、期末考核、培训合格证的核发工作。同时,三级专科医院服从市卫生局统筹协调,三级专科医院派医师支援下乡帮扶,作为三级综合医院的补充。涉农县(区)二级医院负责及时申报需要帮扶的学科、进修人员、参加专科专病培训人员名单,负责将帮扶人员医师出诊时间、专业技术特长等内容在医院内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负责对帮扶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德、能、勤、绩方面的考核。

1.4.2监管与考核对口帮扶工作纳入市卫生局对医疗机构的绩效考核项目,与医院评审评价、优质医院创建工作挂钩,与帮扶工作补助经费拨付挂钩,对考核优秀的医疗机构给予年度表彰。对下乡帮扶人员的考核纳入医师定期考核内容,并与职称晋升和职称聘任挂钩。对帮扶人员擅自脱岗、离岗、请假超时,或涉农县(区)对帮扶工作不满意的,市、县(区)卫生局和帮扶医院将视为其考核不合格,在职称晋升和聘任中实行一票否决,不予晋升或低聘。

1.4.3经费保 障在保 证三级医 院帮扶人 员在涉农县(区)二级医院服务期间,工资、奖金等各项福利待遇与原单位原科室同职务人员等同对待的同时,市财政局拨专款,设立专项 基金,每月向帮 扶人员发放一定的生 活补贴和 奖金,调动帮扶 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成效

一是业务量逐年增长。8所医院的门急诊人次、住院人数、手术例次与帮扶前的2010年相比,每年的增幅均在10%以上,病床使用率在2010年的50%左右,增至目前的80%以上,2所医院能够达到95% 以上。二是医疗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显著提升。抓住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诊治重点,借助三级医院的业务技术优势,以及病员广、病种多、临床实践机会丰富等便利条件,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重点解决知识的更新和技术水平的再提高等问题,使涉农县(区)二级医院业务技术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以疑难手术为例,过去二级医院能够独立开展的四级手术占全年住院患者的手术比例不足4%,目前已经提高至10%。三是搭建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平台。通过培训、讲座、进修、手术示范等,积极培育二级医院的学科领军人才,初步建立起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的规划和目标,为医院培养一批“用得上、留得下、业务强”的医护团队。注重教学和科研的帮扶,使部分二级医院的市级科研立项实现了零的突破。1所医院成为了天津医科大学的教学医院。四是医院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在注重技术、科研等方面帮扶的同时,积极引导二级医院加强医院管理,使医院管理制度日臻完善、合理,精细化、科学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2013年,有2所医院通过专家评审,被市卫生局批准为三级医院,2014年还将有1~2所医院跻身三级医院行列。

3体会

3.1充分认识对口帮扶工作的重要意义

三级医院对口帮扶涉农县(区)医院是加强农村医疗工作,缩小城乡差别,保证人人享有卫生保健,促进整个卫生工作协调、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对改变农村缺医少药的局面,解决农民群众看病难、住院难,促进农村三级医疗卫生网建设,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政府和社会都呼吁医院要遵循公益性质和社会效益原则,对医院承担更多社会责任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1]。作为大型公立医院,承担社会责任既是义务,更是使命,医院及医务人员只有提高对医院社会责任的认知水平,才能重视并自觉履行社会责任[2]。对口支援不仅是新一轮医改的重要内容,也是医院承担社会责任的具体举措,我们不能将帮扶工作当作负担,应该认识到对口帮扶对改善和加强党群关系,促进城乡卫生技术人员交流,和医疗卫生技术进步,都将产生十分积极的影响[3]。

3.2加强管理,完善监管考核机制

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层级负责制,明确卫生行政部门、帮扶医院和二级医院的职责;明确部门、专人管理日常工作,分解责任目标,实施精细化管理。帮扶医院要充分调研,从受援地区农村居民医疗需求和被帮扶医院工作需要出发,在与二级医院共同研究基础上,签定帮扶协议,提出切实可行工作目标。落实评价考核及奖惩措施制度,将帮扶工作的实施及成效作为卫生主管部门对医院领导的绩效考核、医院等级复核、评价评审及医务人员职称晋升等工作的重要依据[4]。

3.3结合实际,抓重点,增强二级医院发展后劲

三级医院对口帮扶不一定必须面面俱到,而是应该突出重点、有的放矢。学科建设是医院发展的基础,更是对口支援工作的重点[5]。在对口帮扶过程中,要把提高二级医院诊疗技术水平作为帮扶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培养人才、发展适宜医疗技术作为帮扶的重点,兼顾提高医院管理水平[6]。另外,要注重帮扶工作与二级医院的发展规划有机结合,本着什么缺、帮什么;什么弱、帮什么的原则,突出重点帮扶内容,转变帮扶思路,变“输血”为“造血”的对口帮扶[7],促进医院整体水平的提升,增强医院发展后劲。

3.4完善激励机制,确保对口帮扶的工作质量

为保证帮扶人员工作质量,对帮扶人员在下派期间的工资、奖金等福利待遇与本人原单位原科室同职务人员等同对待,并根据有关规定落实补助;年终评优合格对口帮扶人员优先评选。对帮扶人员而言,通过利用自身的劳务和技术价值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满足了患者的健康需求,得到了患者的尊重和社会的认可,满足了自我实现的需要;同时利用自身的专业技术知识,带动受援医院所在科室诊疗水平的提高,发挥“传、帮、带”的模范作用,是其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重实现[8]。

3.5探索帮扶新模式,建立长效机制,巩固对口帮扶的成果

8.三级医院制度手册 篇八

关键词:综合性三级医院 人员定编 探讨

中图分类号:S2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09(2009)5-0156-02

医院人员编制标准是医院管理的基础,医院人员编制标准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医院的诊疗技术发展、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保障、医院的工作效率和运行成本的核算。改革开放30周年来,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新学科、新技术、新设备的不断应用及医院功能的拓展,原由卫生部1978年颁发的《综合医院组织编制原则试行草案》文件中关于医院编制的规定显得滞后。卫生部在2006年卫生工作重点中指出: 要优化人才结构,合理配置人才资源; 研究修订卫生事业单位编制标准;研究制定卫生行业工资改革方案,完善卫生事业单位的分配机制。

目前医院信息化、后勤管理社会化等已成为当今公立性综合三级医院改革发展的主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公立性医院虽作为一种财政经费核拔的服务性行业,但承担着社会公益性的、事关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重要功能,故也不能独身其外。因此“科学设岗,精简高效”是政府管理机构核定医院编制人员编制的基本原则,同时也是当今医院绩效管理追求的目标。下面就目前公立性综合性三级医院机构人员定编作一些探讨。

1 医院人员定编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医院人员定编是指医院按照人事、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岗位设置原则和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及总量控制的要求,依据自身承担的医疗工作任务、社会需求、卫生事业发展、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等因素, 遵循“按需设岗、精简高效”的原则科学而合理的设置岗位。具体来说,医院人员定编包括医院人员岗位总量、主体岗位的确定、三大系列人员(专业技术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工勤人员)的数量和比例、及各系列人员内部高、中、初级职数的岗位结构比例。目前医院床位设置规模及其业务发展状况仍是各类医院定编的主要依据。

一般来说,医院人员定编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医院的规模、业务发展状况和学科建设水平;

(2)医院的临床二级科室的合理设置;

(3)医院的诊疗流程是否科学;

(4)医院信息化的程度;

(5)医院承担的科研和教学的工作量的情况;

(6)医院承担的政府公共职能任务的情况:如干部保健、下乡支农、参与处置公共不卫生突发事件的救治;

(7)医院社会后勤化的程度;

2 目前三级医院人员定编的现状及分析

医院人员编制标准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医院的诊疗技术发展、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保障、医院的工作效率和运行成本的核算。现行的医院人员编制标准是1978年公布的,至今已28年。尽管标准是科学实用的,但是,随着历史发展进程,医院的各诊疗学科领域有了很大的拓展。未来医院发展的目标是提高工作效率、缩短平均住院日,发展新技术、提高诊疗水平,以病人为整体,加强医患沟通,实施心理护理,从而达到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医疗费用的目标。目前三级医院人员定编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医院的床人比呈增长趋势

目前规模大的医院,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医院的床人比的增长是必然发展趋势见表1。

附注:员工总数含编制外员工

(2)随着医院信息化和后勤管理社会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占的比例增高,见表2。

附注:员工总数为编内在册人员;资料来源2004广东卫生统计年鉴和浙江省综合性医院人员编制分析报告。

(3)卫生专业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中医师所占比例增高见表3。

附注:护理人员未统计编外人员,故实际比例要高些;资料来源2004广东卫生统计年鉴和浙江省综合性医院人员编制分析报告。

(4)医院高学历、高职称人才逐渐增多见表4。

附注:统计数据截止时间至2007年底。

(5)临床医疗专业专业技术人员高中级结构比例失调,评聘矛盾突出。

3 新时代三级医院人员定编的思考

(1)提高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人床比。未来医院发展的目标是提高

工作效率、缩短平均住院日,发展新技术、提高诊疗水平,以病人为整体,加强医患沟通,实施心理护理,从而达到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医疗费用的目标。特别是规模大的医院,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提高医院的床人比是必然发展趋势。据浙江省第二周期医院评审标准调查报告显示:考虑医院实现后勤社会化的现状,医院全员床人比已不适应定编的要求,提出了“三级综合性医院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床人比”标准:卫技人员为1:1.15,护理人员为1:0.60;二级综合性医院床人比:卫技人员为1:0.90,二级甲等医院护理人员为1:0.55,二级乙等医院护理人员为1:0.50;三级中医医院床人比:卫技人员为1:1.13,护理人员为1:0.55;二级中医医院床人比:卫技人员为1:1.00;护理人员为1:0.50。

(2)提高临床医师在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中的比例。医师岗位是医院占据主导性的岗位,医师是医院的核心竞争力。随着医学诊疗模式的转变、医师诊疗工作站的建立、新学科、新技术、新设备的不断应用及医院功能的拓展,医师承担的角色、任务和压力越来越繁重。住院医师病房编制=科室病床数/8(每名住院医师担当病床工作量各科平均为8张床)已成为国内医学专家的共识。同时随着医院信息化和临床检验自动化,对药剂、检验和收费人员的需求将减少。据浙江省对15家综合性医院人员配置现状调查分析报告,所调查的15所医院总床位5593张,职工总人数7949人,卫技人员总人数6538人,占职工总数的82.25%。在卫技人员中,医师、中医师2453人,占30.86% 。而广东四家具有代表性的医院的医院医师所占的卫生技术人员的比例平均为35.52% 。

(3)人员定编时除要考虑医院的规模外,还要结合医院的医疗业务量、技术水平、医疗业务指标、医院学科建设水平。建议参考以前对三级医院评审的做法,对三级特等、三级甲等、三级乙等的人员配置应有差别,对三级特等医院的人床比可配置到1:2.1∽2.3 。

另外对承担教学和科研任务多的医院可适当增加人员配置。教学编制国家规定为15%, 但各医院、各科所承担教学任务有轻有重, 统一比例缺乏科学性, 经测算按每年150学时配备1名医师计算, 50学时以下不予配备。博士点科室可另增加1个编制。科研编制指有上级批准的研究所的科室和重点学科, 根据其功能和性质适当增加1~2个编制。

超床位使用率编制是指床位使用率超过93%, 且科室现有人员大于或等于应编人员数,可适当增加1~2个编制。

(4)对承担干部保健任务的要按照干部保健规模、病床数等按卫生部1978年颁发的《综合医院组织编制原则试行草案》的标准单独核编。

(5)三级综合医院医师职称结构比例: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的结构比例为1:2:4:7或1:3:5:7的“宝塔型”是最理想的。但随着现行职称晋升制度的改革,三级综合医院的医师职称大多呈现“漏斗型”的不合理结构,造成评聘矛盾突出,严重影响了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和谐。这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由于现阶段三级综合医院临床上使用大量的进修医生和临床研究生参与临床工作。通过组织临床高年资专家进行专家讨论,确定3个研究生的工作量可以相当于一名住院医师,2名进修生的工作量可以相当于一名住院医师的换算比例。同时对实行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院,大量的住院医师系非编制人员,加上进修生、研究生较多,医院医师结构可按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的结构比按1: 3: 4: 2比例的实际情况岗位进行适当调整。

4 结语

核定编制是科学设置专业技术职务岗位的前提和基础,而医院床位数是计算编制的最基本依据。各临床科室床位编制数按病源量和学科发展需求,进行科学而合理的核定,并经各学科专家进行反复论证。在核编的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按需设岗、精简高效”的原则、“满负荷运行”的原则、“依照床位功能”的原则、“重点突出”的原则。总的来讲,三级医院定编的人床比为1:1.8∽2.3;专业技术人员不低于总编制的80% ,对信息化程度高和社会后勤化好的单位应不低于85%,其中医师占卫生技术人员的比例不低于30%,护理不低于50%,药剂、检验等卫生技术人员的比例可适当调低2—3% 。理想的三级综合医院医师职称结构比例(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的结构比例)应为1:2:4:7或1:3:5:7的“宝塔型”,但对实行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院, 如同时拥有较多的进修生、研究生, 医院医师结构可按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的结构比按1: 3: 4: 2比例的实际情况岗位进行适当调整。

参考文献

[1]卫生部. (78)卫医字第1689号.关于发布《综合医院组织编制原则试行草案》的通知,2004广东省卫生年鉴

[2] 方鹏骞,魏晟等.三级综合性医院住院医师配置现状分析与评介.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6,22(10):709-712.

[3] 赵怀峰,应微微等.浙江省二、三级医院和专科医院组织机构编制现状分析.中国医院管理杂志,1999,19(5):33-34.

[4] 梁立强,赵怀峰等.浙江省综合性医院人员编制分析报告.中国医院,2007,11(3):17--19.

[6] 傅征,王耀宗等.病例分型研究概述.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0,16:389-391.

[7] 肖华,张卓鸣等.医院人员编制和岗位设置的探索.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5,6:342.

[8] Wang BB, Ozcan YA, Wan TT, et al. Trends in hospital efficiency among metropolitan markets. J Med Syst,1999,23:83.

[9] 陈育德,毛嘉文等.80年代以来我国医院资源及其利用简况.中国医院管理,1999,19:5-7.

[10]廖继尧.从大医院人员编制结构谈人事制度改革.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7,13:711-713.

作者简介

上一篇:五年级体育教案《教乌龟如何赛跑》下一篇:说话的艺术--卡耐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