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理解教育阶段总结(共8篇)
1.国际理解教育阶段总结 篇一
国际理解教育《国际和平日》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一直记得一双大眼睛,是孩子的眼睛,但是纯真里带着恐惧与惊慌;一直记得一张小脸,是孩子的稚气未脱的小脸,写着茫然和不知所措;硝烟弥漫的战场,无家可归的孩子,还有那些无辜的生命,这一切谱写的是血与泪的篇章。我无法形容那一幕幕带给我的惊颤,还有汹涌澎湃的正义感,残酷的现实越发显得和平的珍贵,于是便有了我的这一课《国际和平日》,我希望,能运用对比的方式,让孩子了解战争带给人们的不幸和灾难,从而体会到和平的珍贵,进而理解建立国际和平日的重要意义,增强孩子热爱和平的情感,能够从小树立为人类的解放事业作出贡献的伟大志向。我一直相信对于孩子来说,最好的方法往往是最直观的体验和感受,战争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我们的孩子们没有经历过硝烟弥漫的战场,和平对于我们而言并不奢侈,但是如何让生活在幸福中的孩子们体验战争的残酷和无情,是我在设计教案时思考的最多的问题,于是图片、故事、场景诠释了一切!于是我和孩子们一起走进了“国际和平日”!
[教学情境]
一.引入:
师:小朋友,你从这几幅图片上看到了些什么?(课件展示)
生:我看到和平鸽。
生:我还看到了和平鸽的嘴里衔着一枝绿色的树枝。
师:那么那根绿色的树枝是什么呢?
生:我知道。那是象征和平的橄榄枝。
师:你真聪明。对啊!和平鸽和橄榄枝都象征着和平,那么你知道它们的来历吗? 生:我知道有一个叫诺亚方舟的故事,是我妈妈告诉我的。
师:你真了不起!小朋友,你们想不想听一听这个故事?
生:想!(孩子的声音回答的很响亮)
师:竖起你的小耳朵,我开始讲故事了。
二、师生交流
(一)和平鸽和橄榄枝的由来。
师:(边播放课件边讲故事)在远古时代,主宰人类命运的上帝发现人间道德风气败坏,十分震怒,决定发一场大洪水,把人类全都毁掉,众天神中有的提议地球上应当保留一点生命,否则就显得太残酷了,上帝认为非常有道理。经过一番考察,他认为诺亚夫妇是惟一的一对好人,上帝就派使者通知诺亚洪水快来了,挪亚赶紧和他的儿子造了一艘大船,叫做方舟。当洪水漫来的时候,诺亚一家登上了方舟,并在各种动物中挑选一对雌雄,带到船上,以逃避灾难。方舟在波涛汹涌的水面上飘荡了好些日子。终于雨停了,诺亚放出鸽子打探情报,鸽子衔着一根青绿色的橄榄枝叶飞回来报喜,挪亚知道洪水已退,和平日子来临,世界生命开始了新的转机。自此以后,人类便把橄榄枝作为和平的象征,鸽子也被誉为“和平鸽”了。(老师讲解地绘声绘色,孩子们都睁大眼睛听着,故事讲完了,孩子们还意犹未尽)
(二)你认为什么是和平?
师:你认为什么是和平?
生:我和小朋友可以一起在操场玩。
生:我们不用经常搬家。
生:大家可以一起做游戏。
生:就是没有战争。
生:大家都不用打仗。
生:大人们没有武器。
生:我们可以每天上学。
师:每一个小朋友对和平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是啊,我和你们一样,认为只要能够过上平平安安的生活就是最大的快乐。
(三)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伤痛
师:我们的地球那么大,是否在地球上生活的所有小朋友都和我们一样过着安定的生活呢? 生:不是的。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看过新闻,有的地方在打仗,小朋友就不能上学了。
生:打仗的时候,小朋友就会变成孤儿了。爸爸、妈妈都死了,没有人会来照顾他们。生:打仗有人会失去生命。
师:你认为什么是战争?
生:战争很恐怖。
生:战争会丢失性命。
生:战争就是不能和小伙伴一起玩耍了。
生:战争要离开自己的家,到别人的国家去。
生:战争的时候,小朋友就不能上学了。
生:战争的时候,小朋友没有爸爸了,因为他们都要去打仗了。
师:战争究竟给人们带来了什么呢?(播放课件)你从这张图片上看到了什么? 生:有一个小朋友跟着他的爸爸在逃亡。
师:你怎么知道是逃亡?
生:因为我看到远处有硝烟,还有坦克车,说明这个地方在发生战争。
师:那个骑在爸爸肩膀上的小女孩会想些什么呢?
生:她也许会想,我再也没有家了。
生:她想,我会死吗?
生:她还会想,我的妈妈会在哪里?
师:这个小女孩的童年是灰色的,战争剥夺了她享受童年美好时光的权利,或许在逃亡的过程中,等待她的是死亡,她和父亲到底应该去哪里呢?(继续看课件)你从这个小女孩的表情上读懂了什么?
生:她非常害怕,使劲地抓住大人的衣服。
师:远处的硝烟告诉大家,或许只有逃亡才能保住性命。小女孩的眼里盛满了恐惧和无助。(播放课件)这个孩子在赶什么?
生:他住在医院里,鼻子里还插着管子。
师:我想他一定很难受。他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生:因为战争让他在逃亡的过程中可能被子弹打中了。
生:我想他一定很疼。
师:他还只是个小宝宝,没有能够在妈妈的怀里撒娇,没有在公园的草地上玩耍,他的命运会因为战争而改变。(播放课件)这个小女孩的处境跟那个小宝宝是一样的,她应该是上学的年龄却躺在病床上。瘦弱的身躯,空洞的眼神,她一定在期待着和平。战争带给了人类的是什么?
生:它带给人们死亡。
生:它让孩子无家可归,变成孤儿。
生:它让小朋友不能上学,还要离开自己的祖国。
师:战争让我们失去亲人,背井离乡,带给我们太多的伤痛,战争让一切都蒙上了悲伤的色彩,人类在战争中成了牺牲品,因而全世界的人民都渴望和平不要战争。接着老师请你跟我一起观看一个短片,记录下你最深刻的一个画面,告诉大家你的想法。(观看音乐短片)(教室里鸦雀无声,一幅幅真实的画面冲击着孩子们幼小的心灵,渴望和平的情感被激发了,一只只小手高高举起)
生:我最感动的是那些战士放下了枪,表示战争可以结束了。
生:我最难忘的是一个小女孩拿了一朵花给士兵,表示它不想要战争。
生:我最难忘的是一开始很多小朋友都躺在医院的病床上,表示他们在战争中受伤了。生:我最喜欢的一个画面是大家都点燃了蜡烛祈祷,希望和平。
生:我还想说,我看的掉眼泪了。
师:曾经有这样一组电视画面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悼念联合国在伊拉克遇难者的追悼会上,一面从灾难现场取回的联合国旗帜,尽管已支离破碎,仍然悬挂在会议厅的讲坛之上。我们不会忘记,在巴格达发生的恐怖袭击爆炸案,当追悼会结束,旗帜从会场上方缓缓降下时,那几个洞穿了橄榄枝的弹洞,不仅仅是损毁了一面旗帜,也仿若洞穿了人们心头对和平的殷殷期盼。和平,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期盼,可正是在人类自己不断制造的流血冲突中,我们从未获得过真正持久的和平。在这个新世纪的初期,和平依然离我们很远很远。
(四)许愿
师:小朋友,看了这么多的画面,你有什么想说的吗?让我们一起动手做一张许愿卡,好吗?你希望用什么图案做许愿卡?
生:用橄榄枝,因为它象征着和平。
生:用和平鸽吧!
师:好,就用和平鸽。老师给每一个小朋友发一只和平鸽。你发现它少了什么? 生:大眼睛。
师:那就请你给它画上一对明亮的大眼睛,并且在它的身上写上你的愿望。(在音乐声中,孩子开始动手绘制并写下自己的愿望。)谁愿意与大家交流。(孩子们拿着许愿卡交流)生:我希望没有战争。
生:我希望地球上所有的孩子象我们一样幸福。
生:人类永远都只有和平,没有战争。
师:老师也表达了自己的愿望,你们一起读一读好吗?(课件展示)
我希望世界上永远都没有战争。
我喜欢和平。
我希望世界上所有的孩子象我们一样过的幸福、快乐。
我希望在地球上生活的每一个人都不要去参加战争,我们都要和平。
(五)介绍和平日及有关知识
师:全世界人民都渴望和平,希望远离战争,因此联合国大会决定从2002年开始,每年9月21日为国际和平日。联合国将举办活动提请所有人民关注、庆祝和纪念这个日子。国际和平日有自己的会徽和和平旗。(课件展示)在2002年的国际和平日纪念会上,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敲响了和平钟。
师:放置在联合国总部和平花园里的和平钟是用五大洲儿童捐献的辅币制作的,它是全球团
结的象征,钟上刻的文字是“世界绝对和平万岁”。孩子们的心愿多么单纯、多么善良,在国际和平日里还将展开一系列活动。(课件演示)有国际和平日的演奏活动;阿富汗儿童参加反对战争的游行;印度护士手举“热爱和平“的标志;柬埔寨金边人民庆祝世界和平日;我们中国还派出了”维和部队“。和平——无疑是人类追求的永恒目标,没有人可以否认这种追求的价值,没有人可以否定这份愿望的美好,因为---和平与人性共存,这个世界因为还有和平的信仰而充满希望。那我们小朋友可以为维护和平做些什么呢?
(六)我为和平尽心意
生:我们做一只和平鸽吧!
师:真是个好主意。我把和平鸽的身体做好了,你给它插上翅膀,好吗?
生:好!(播放背景音乐:让世界充满爱)(生先剪下翅膀再插入和平鸽的身体里)师:和平鸽,能够传递我们对和平的渴望!你希望它非到哪里去呢?
生:我的和平鸽飞到有战争的地方,把和平带给那些小朋友。
师:让我们一起高举和平鸽,把我们最美好的祝愿,对和平的渴望一并带给那些正在受到战争迫害的孩子们,希望他们能够和我们一样过上幸福、安定的生活。
[教学反思]
世界有多大?孩子们说:象大海一样,象天空一样„„“老师,你说呢?”我笑而不答,因为我真的很想让我的孩子们能多学一点本领,能有机会多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我真的回答不上来世界有多大,可是我却找到了一条可以通往世界的路,那就是我任教的科目:国际理解教育!当我涉及了一个我从未涉足的领域时,我除了兴奋还有惊喜,它带给我的何止是知识,它为我和孩子们插上了一对翅膀,让我们可以尽情地遨游,不断地学习,不断的收获,同时也不断地被感动着,就象这一节《世界和平日》。
我的忙碌,是因为不断地修改教学内容和课件;我的理解,是因为它既涵盖了思想品德课的一些内容,但又比其更有魅力,因为它敞开的是一扇通往世界的大门;我的要求,在短短的35分钟里,能够充分调动孩子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教学,渴望和平的情感能够被激发。我和孩子们时而眼神交流;时而手势比划着;我们都尽量去感受对方想要表达的意思。课堂上借助了多媒体的效果,恰如其分地表达了我想表达的意念。然而,我就是那么的喜欢挑剔,因为它还留给了我太多的思考。
(一)如何恰如其分地发挥多媒体的优势
用电影播放音乐短片的效果很好,但是我也发现孩子们年龄小,并不能完全达到我所要创设的意图。有些画面,孩子们是无法感知的。安定、幸福对他们来说,并不是奢侈品,随心所欲地享受着,索取着,他们又怎能理解战争带给人们的痛苦。所以在播放时,应该进行一些裁减,突出主题画面,可以截取孩子们可以感受的画面进行组合,通过视觉的冲突来激发内心的情感,从而达到想要珍惜现在幸福生活的想法。这样一来,更顺畅,也更自然。课堂教学,追求的并非是华丽的外表,更应该是内在的品质。
(二)活动设计应当别具匠心
在做许愿卡时,我用的是和平鸽,在我为和平尽心意时,我仍然用的是和平鸽。如果只是单独地用作道具,那就完全丧失了它存在的意义。其实许愿卡的和平鸽可以两用,发一个没有翅膀的和平鸽写上自己的愿望,再接着追问:这是和平鸽能飞吗?为什么不能飞,孩子自然就会联想到它是没有翅膀的,那解决的办法就只有一个,为它做一对翅膀。为什么要做翅膀呢?因为装上了翅膀,才能我们的祝愿带给那些在战争中生存的孩子。至此,就是水到渠成。太关注孩子的活动,太介意活动为课堂的增色,却没有仔细的揣摩活动的真正目的是
什么?如果只是教学的一个部分,只是想让孩子在课堂上动一动手,这样的想法似乎太肤浅了。活动设计,应该把我所想表达的想法传递给孩子,在活动中体验到想传递和平的急切心情和愿望。显然,从这一点来说,有所欠缺。
(三)结束是另一个起点
我们的课堂不仅限于学校,它应该延伸到课外,可以培养孩子从小关心国家大事,可以让孩子们回家以后把学到的知识告诉他们周围的人。一堂课只是课堂教学部分的完结,但是它所留给我的将是思考,将是如何精益求精地对待自己的教学。就象反思的目的,不只是只字片语,还有实践,还有上升到理论,还有研究的报告等等,用不同的形式表达研究的结果。所以,我又站在了另一个起点上,看着远方的路„„
背景音乐:让世界充满爱
2.国际理解教育阶段总结 篇二
一、国际理解教育产生的社会背景
1.人类持久和平愿望的反映。
20世纪, 人类始终是在冲突或即将冲突的不安全环境中生存、生活的。由于国内外各种利益分配不均、宗教信仰差异以及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对立, 世界各国的政治运动和局部战争此起彼伏。1945年以来, 己发生过150次战争, 造成2000万人死亡。如今人类的冲突性仍然没有发生改变, 只是冲突的形式和根源主要从意识形态的对立, 转变为文明或文化的差异和相斥。由于文化冲突成为威胁人类幸福生活的最大的危险之一, 文化认同成为经过努力才能达到的目标, 所以跨文化沟通被认为是基本的生存能力之一。基础教育要帮助青少年为多元文化时代做好充分的准备, 培养人类“真正理解”的理念, 发展其追求持久和平的人性是教育的目的。正如联合国宪章所言:“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构建捍卫和平的屏障, 是消灭战争的根本方法。”因此, 国际理解教育体现着教育在捍卫和平、遏制冲突方面行使的重大使命。
2.国际社会
“发展”理念的呼唤。20世纪科技发展的巨大成就刺激了人类的征服欲望, 这种征服欲望表现在两个方面:军事与文化霸权、资本与资源的劫掠。一方面, 军事与文化霸权是强势政治的产物, 一些经济发达国家以经济和军事为手段推行文化扩张, 挤压甚至意欲毁灭弱势民族的文化, 造成战争频发, 人类生活处在极不安定的状态。另一方面, 人对自然资源肆无忌惮地开采已造成了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 人类的生存状态严重恶化, 面临着全面的生态危机。因此, 20世纪末人们看到人与人、人与自然、国与国、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对立多于相容, 缺少相互间的关怀和对人类生存的责任意识, 于是 “学会共存”成为国际社会 “发展”对人性的一种呼唤。
3.全球本位道德教育的体现。
今日的世界再也不是以往那种人类彼此封闭、彼此隔离的世界, 而是人类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世界。如果没有某种得到全人类普遍认同和普遍遵循的价值准则, 不同的人类个体、不同的人类群体彼此之间就有可能产生相互妨碍乃至相互伤害, 人类迟早会陷入灾难性的冲突和战争。而且人类与自然之间也会发生冲突, 在整个人类无序地野蛮掠夺自然中走向毁灭, 自然界会由人类美丽的“家园”变成人类的“坟墓”。在这种情况下, 人类要更好地生存下去, 解决全球问题, 必须重建人类的价值观体系。全球本位道德教育是以解决困扰人类全球问题为中心的新道德教育取向, 强调教育的目的是“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 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这种人具有全球道德意识, 懂得个人的行为具有全球性后果, 并能够承担人类命运的共同职责中自己的一份责任。它既不否认各国经济、文化的差异, 又不极力宣扬民族性特征。它的存在能够有力地抵御文化帝国主义, 推动世界文化与文明的发展。这种立足于全球和谐发展、代表着人类利益的价值观, 是要在较深刻的国际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形成的。
此外, 近年来人类活动的全球化现象日趋明显, 在经济、科学、文化和政治方面的相互依赖关系日益加深, 在客观上也要求开展国际理解教育。
二、 国际理解教育的界定、产生及发展的历史轨迹
国际理解教育具有丰富的内涵。 国际理解教育是指世界各国在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背景下和国际社会组织的倡导下, 以增进世界各国的共存与和谐, 共同认识和处理全球社会存在的重大问题为目的, 以 “国际理解”为理念而开展的教育活动, 旨在发展学习者的国际理解知识、能力与态度。
国际理解的提出可以追溯到捷克人夸美纽斯, 他倡导奠定世界永久和平之基础的学校, 传授人类之普遍真理, 揭示和平与幸福之道。此后, 法国人朱利安等也做出很多努力。但随着帝国主义的不断兴起, 这些构想被历史所湮没。
二战后, 和平曙光再现, 1945 年成立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以后的国际理解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成立章程规定:教育应在不同文化和种族之间促进人们的相互理解, 依靠教育领域的国际合作促进和平。各国应采取行动, 通过教育使其成员了解其他国家或民族的文化, 把本国文化放在世界文化背景下来理解, 促进受教育者对于人类文化统一性的认识, 意识到适用于各民族成员基本相同的生活条件和愿望, 产生自己所肩负的国际主义义务的责任感。在此章程的指引下, 1948年6月28日国际公共教育大会第11届会议在日内瓦召开。该会议建议各国教育部和其他教育当局应鼓励培养青少年的国际理解精神, 并对有关以促进世界和平为己任的国际组织的教学提供帮助。
1974年第18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了《关于促进国际理解、合作与和平的教育以及关于人权与基本自由的教育的建议》。倡导国际理解教育、和平与合作教育, 在新的政治、经济和科技相互依赖的条件下深化和发展了国际理解教育。
1981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员会又编写了国际理解教育指引, 对国际理解教育的目标进行了明确界定, 认为国际理解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和平处事的人;培养具有人权意识的人;培养认识自己国家和具有国民自觉意识的人:理解并增进其他国家、其他民族及其文化;认识国际相互依存关系与全国共同存在的问题, 形成全世界的连带意识;养成具有国际协调、国际合作的态度并能实践。”
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在日内瓦召开, 大会以 “国际理解教育的总结与展望”为主题, 以 “为和平、人权和民主的教育”为中心内容, 确立了新时期“国际理解教育”及相应的“和平文化”的内涵, 并通过了《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宣言》及相应的《为和平、人权和民主的教育综合行动纲领》, 为世界各国在新时期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指明了方向。
三、国际理解教育的特征
国际理解教育以培养跨文化交流的人才, 以利于世界和平和发展为目标, 一方面它重视知识、能力的传授;另一方面它更重视一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塑造。其主要有以下特征。
1.国际理解教育是真正的文化对话。
文化对话作为一种文化上的“人际关系”发生过程, 体现为现在与过去的对话、解释者与文本的对话、解释者与解释者的对话。国际理解教育认为, 掌握外族语言是理解异族文化的重要条件。克服语言障碍将有助于减少“自言自语”的封闭与隔离状况, 有助于推动文化间的交流。
2.国际理解教育强调基本价值观的自我建构。
自我建构的价值有助于形成和平文化, 排除对异域文化的偏见。国际理解教育强调给予人权以普遍意义的一套道德价值观念和态度, 必须发展一种各种文化所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即“和平文化’, 比如尊重、民主、和平等。
3.国际理解教育强调动态的文化理解。
包括两层含义:其一, 理解是历史的。要丰富文化视界, 真正接受外来异域文化, 理解其文化要义, 认真学习其文化发展史。其二, 理解是运动的。国际理解是一个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对异域文化的理解也是在不同文化间相互渗透相互交流中完成的。静止凝固的文化理解, 将导致对异族文化刻板、狭隘和破碎的理解, 将使文化之间的“文化差异”人为地僵化与扩大。
4.国际理解教育倡导复归生活教育。
提倡切入异域文化的生活世界, 提倡切身积累、体验与实践。
5.国际理解教育倡导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
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主张人类文明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恢复人类与自然之间、精神与物质之间、信仰与科学之间的和谐与平衡。不论是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手段还是教育过程, 国际理解教育都强调贯彻与运用可持续发展理念。
可见, 国际理解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多元文化共存、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的品质作为地球社会的市民所必备素质的教育。“它要求人类最终形成共生和公正”的态度和观念。当然, 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人类社会付出艰苦的努力, 经过漫长的历程。
摘要:“国际理解教育”的产生发展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复杂的国际背景和鲜明的特点。介绍和了解国际理解教育, 有助于促进广大教育工作者对国际理解教育的认识。
关键词:国际理解教育,文化,价值观
参考文献
[1][英]约翰.汤姆林森.全球化与文化[M].郭英剑, 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国际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
[4]徐辉.比较教育的新进展——国际教育初探[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1.
3.国际教育交流开启文化理解之窗 篇三
关键词:教育国际测评;教育改革趋势;教育国际化;中法教育交流
一、应将精神文化教育纳入国际测评体系
《世界教育信息》:您好,格鲁教授,非常荣幸有机会采访您!您是比较教育研究领域的专家,并对教育国际测试,如经合组织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有深入研究,请问,您是如何看待目前风靡全球的PISA的?
多米尼克·格鲁:在比较教育研究领域,研究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可以通过调查得出关于学生学业水平的数据,这种量化的研究非常重要。我认为,由上百名专家参与设计的PISA提供了一份全球性的标准化数据,但它描绘的只是局部的、暂时性的“画面”。人们应该继续对PISA进行改进和发展。PISA所涵盖的内容应该不仅仅局限于科学、数学和阅读,还应该提供更多其他方面的测试,这样才能为教育系统提供一个全面的视角。
在当今的知识社会,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提出的,儿童应该具备基础的学术技能,比如数学、阅读等,进而使社会整体达到更高的文化水平。但是,我认为,我们还应该去研究教育领域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比如教育不公平问题,包括社会群体之间的不公平、穷人和富人之间的不公平、男性和女性之间的不公平等。为了解决教育不公平问题,我们不应该仅仅从教科文组织的视角来规定所谓的必须掌握的知识,而应该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对其进行“尊重教育”,即教会孩子尊重他人,包括尊重女性、尊重老年人等;教会他们包容不同的种族、宗教和文化,接受他人的“不同之处”。
法国著名的社会人类学家、哲学家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认为,要想了解一个国家的社会文化,需要了解这个国家的公民在三个方面的态度,即对待女性的态度、对待语言的态度和对待死亡的态度。如果我们能够了解这三个方面,那么对这个国家教育的了解程度肯定比简单了解该国学生的PISA成绩更深刻一些。因此,我对比较教育研究领域的希冀是,在未来研制出一种能在不同国家或文化圈考量儿童的文化教育和精神教育的测评项目,比如如何看待女性、如何看待衰老和死亡、如何看待人生等。
二、借鉴他国成功经验并进行本土化改造
《世界教育信息》:中国上海在几次PISA中都有比较好的表现,并吸引了英国教育大臣来上海学习,汲取教学经验。请问,您对各国教育政策和实践的相互借鉴是怎么看的?
多米尼克·格鲁:事实上,同样的事情也曾发生在芬兰,各国的教育部部长都去芬兰取经,都想知道为什么芬兰学生能够取得这么好的成绩,也做了很多相关的分析研究。研究发现,芬兰的教育成就得益于其持续性的教育改革。芬兰几乎所有的教育主体,包括学生、教师、家长等都参与到了教育改革当中。在我看来,上海的成功跟芬兰差不多,其关键都是教育改革的持续性。同时,相较于中国其他地区,上海拥有更多、更好的教育资源。
我很欣赏上海学生在PISA中的优秀表现。我认为,进行教育国际比较的目的是借助他者的经验来改善自身。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了解别人是怎么做的,他们的优势在哪里,哪些经验能够移植和借鉴。但是,在不同的国情和文化背景下,我们不能直接复制他国经验。因此,最重要的是在不同的国家和文化中对成功经验进行本土化改造。比如,在法国,教育政策会随着政府的换届而不断变化,可能无法保证教育改革的可持续性,若直接把上海的经验搬到法国,肯定会“水土不服”。再比如,备受推崇的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可能并不适合中国。因为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职业协会,而职业协会对本行业具有保护作用,即使是低门槛职业,也需获得协会认可的人才能胜任。比如,不是谁掌握了修锁这门技术就能成为一名修锁匠,他还需要获得修锁行业协会的认可。比较而言,法国颁发职业资格证的教育模式也许更适合中国。法国很好地解决了职业教育、职业教师教育,及其与劳动力市场结合的问题。在职业教师教育方面,法国在餐饮、美容美发、奢侈品管理等领域已经有了一系列比较成熟的培训模式。
另外,我认为在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之间进行相互借鉴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有益途径。以德国为例,德国共有16个联邦州,每个联邦州都有1位教育部长,这16位部长会定期举行研讨会,分享经验。经合组织教育专家施莱歇尔是PISA的创始人之一。他表示,目前PISA也在进行改革,不再强调对国家之间的差异,因为国家是一个很大的概念。现在,经合组织正在研发“PISA校际测试”(PISA for School)项目,将更关注学校之间的差异。另外,施莱歇尔认为,“教与学国际调查”(TALIS)的改革也需同步进行。教师的发展需要得到关注,毕竟哪个国家的教育改革都离不开教师。
三、经合组织国家教育改革呈现四大趋势
《世界教育信息》:您在欧洲多个国家从事过教育研究,请问,经合组织国家的教育改革呈现出哪些趋势?
多米尼克·格鲁:根据我的研究经验,经合组织国家在教育改革方面,可以简要归纳出以下四点共同趋势。
第一,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特别是保证小学教育质量。法国的一项调查发现,法国小学毕业生的阅读能力和数学基础都比较差,有的学生只会认读文字而无法理解内容,这将给他们的后续学习带来很多困难。因此,保证小学教育质量,让孩子们拥有良好的基础知识很重要。
第二,促进教育公平,包括缩小移民与原住民之间的差距、富裕阶层与贫困阶层之间的差距、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差距等。
第三,加强教育信息化,要求教师运用数字技术进行授课,学生运用数字技术进行学习。
第四,积极应对教育全球化,促进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教育交流。提升文化开放度,加强语言教育,提升学生外语能力。
四、教育国际化是人文交流的助推器
《世界教育信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教育国际化已成为当前全球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趋势。请问法国是否在国家层面上制定了政策来适应教育国际化进程?
多米尼克·格鲁:从政府层面来说,法国是最早推进博洛尼亚进程的4个国家之一。博洛尼亚进程是29个欧洲国家于1999年在意大利博洛尼亚提出的欧洲高等教育改革计划,该计划的目标是整合欧盟的高等教育资源,打通教育体制。在博洛尼亚进程正式启动之前,欧洲部分国家的教育部门已经为欧洲教育一体化和高等教育改革做出了相当大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中一个重要的协定是《索邦宣言》。1998年5月,法国、德国、意大利和英国的教育部部长率先在法国索邦大学聚会,研究如何加速推动高等教育人员流动和资历互认工作。会议举办期间,四国教育部部长共同签订了旨在促进高等教育体系相互协调的协议,即《索邦宣言》。
此外,法国还参与了很多教育国际流动计划,比如伊拉斯谟计划。伊拉斯谟计划始创于1987年,因16世纪欧洲著名学者、教育家德西德里乌斯·伊拉斯谟而得名。这位享誉欧洲的哲人曾在法国、英国、意大利、瑞士和比利时学习和教书,并花费毕生精力促进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欧盟推出的伊拉斯谟计划,正是其教育精神的延续。
2004年起,欧盟将伊拉斯谟项目提升为“伊拉斯谟世界”(Erasmus Mundus)项目,以支持欧洲国家同世界其他各国的学生交流,并加大对欧盟以外的国际学生的支持,其推广的研究生奖学金项目旨在吸引更多来自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学生、学者到欧盟国家学习和交流,提高欧洲大学的竞争力和知名度,从而打开认识欧洲,了解欧洲科技、文化、风俗的窗口。
留学意味着离开家乡、亲人和朋友,去另一个地方发现与体验新的生活。这时候,人们往往会面临文化冲击(Culture Shock)。我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年轻人都很愿意去体验异国文化。虽然刚开始,其在心理上可能会有很大的不适应,会做很多挣扎,但是大多数人渐渐地都会适应,很少有人会后悔选择出国留学。我还做过一项研究,对象是在埃及开罗上大学的美国学生。他们初到开罗的大学就接受了关于文化差异的辅导,校长亲自告诉美国学生埃及特有的文化现象,比如着装、饮食、宗教等。刚开始,很多美国学生不适应当地的饮食,还是习惯去麦当劳吃汉堡,但逐渐适应了开罗的生活之后,很多人都不愿意离开了。还有个关于我朋友的小故事。她是法国人,10年前第一次来到中国北京时被“吓蒙”了,连电话号码都想不起来。要知道此前,她已经学习了十几年的中文,普通话说得特别好。初到中国时,她的感受是突然闯入一个新的世界,一时之间接受不了。后来,她逐渐适应了中国的环境,还成为中央电视台法语频道小有名气的主持人。
五、中法教育合作源景广阔
《世界教育信息》:现在,赴法留学的中国学生越来越多,与法国高校开展教育合作的中国高校也越来越多。请问,您对中法教育合作与交流是怎么看的?
多米尼克·格鲁:事实上,中法两国之间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源远流长。中国的很多国家领导人都有在法国留学的经历。2014年是中法建交50周年,法国是第一个承认新中国身份的西方国家。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法国就开始接收中国学生。这些留法学生是两国关系的参与者和推动者,促进了中法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同时,中法两国间的文学、艺术交流也由来已久。早在18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就掀起了长达半个世纪的“中国热”,并把“中国风”吹向整个欧洲。现在,法国也有很多从事汉学研究的学者。法国的文学、艺术、绘画、哲学、美学、建筑等也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传播。
如今,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法国正积极与中国在各个方面进行合作,特别是在培养高精尖人才方面。比如,北京师范大学有中法工程师培养体系,华东师范大学有中法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此外,中法两国在教育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可以相互借鉴,比如基础教育督导制度和职业教育模式。
教育国际交流的进一步加强还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去年,中法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的启动,推动了中法关系持续健康发展。人文交流是中法两国人民增进了解、深化友谊的重要桥梁,也是中法两国人民汇聚共识、厚植友谊的重要途径。中法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的启动将使中法两国的教育合作与交流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4.国际理解教育阶段总结 篇四
学科的名称是学科的内容和学科本质的反映。由于对某一学科本质认识的不同,在学科名称上就会有不同的看法;加上历史沿革,约定俗成等因素的影响,使看似简单的学科名称问题变得复杂化了。对外汉语教学在《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中的解释为“针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实际上也包括了对第一语言不是汉语的国外华人进行的汉语教学,广泛使用十多年时间。但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趋势的发展,以及近三十年中国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国际价值日益凸显。为了因应对外汉语教学发展的新形势,国家成立了由多个部委共同参与的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统一协调领导全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工作。尤其是2007 年成立了孔子学院总部以来,海外希望建立孔子学院的教育机构趋之若鹜。截至2009 年10 月,全球已建立282 所孔子学院和241 个孔子课堂,共计523所,分布在87 个国家(地区)。此外,国家汉办还组织海外中小学校长夏令营,进行教师培训,派遣志愿者去海外任教,组织编写教材,研究教学法,举办汉语桥比赛,设立汉语桥基金,设立孔子学院奖学金,开发新的汉语考试,开展网络教学等等。伴随着孔子学院的遍地开花,海外学习汉语的人数也在增加,据有关部门透露,目前海外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注册学生人数已经有22 万人。此时,同时涵盖对来华留学生进行的汉语教学和在海外进行的汉语文化教学两方面的“汉语国际教育”显然更为贴切了。
陈璐曾在《从汉语国际推广到国际汉语教育——21世纪国际汉语教育研究述评》一文中指出,“国际汉语教育关注的焦点是将汉语放置在国际环境中,因此国际汉语教育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势必都离不开这个大背景。”借助汉语国际推广作为中介,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从对外汉语到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变化:即汉语国际推广是对外汉语教学多年来在我国综合国力提高的基础上得到的硕果。汉语国际教育则是在全球化大背景下,随着国际汉语推广的深入发展,对于汉语教学的再认识。
从对外汉语到汉语国际教育,看似只是简单的学科名称变更,但实质却暗含着中国文化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华丽转身。“引进来”的对外汉语教学固然可以让来华留学生亲身感受中国的巨大变化,体验中国文化的伟大魅力,让他们在汉语环境中成长;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无论是就目前还是就长远来说,来华学汉语的人数永远是少数,海外汉语教学必将成为传扬中国文化的主战场。汉语的国际化程度主要取决于海外汉语教学的发展程度,取决于海外汉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因此,我们必须增强国际视野,兼顾海内外建立国际汉语教育学科。汉语国际教育的“走出去”可以让更多的人接触汉语和中国文化,让希望学习汉语又无法到中国来的人就近学习。
从对外汉语教学到汉语国际教育,这是一种非常大的改变。如果将对外汉语看做是固本强基,那么起基于国际视野的跨学科、跨区域的汉语国际教育则是为了更好地开展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理论研究和资源建设,更好地研究和解决海内外汉语教学理论和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更好地适应、支撑和促进汉语国际教育的持续发展,推进汉语的国际化进程,进一步增强全球视野下的学科意识,扩大交流的广度和深度,加大合作的力度和水平,以图共建、共享、共荣国际汉语教育学科而设立的。应该说,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是一个有机整体。
5.国际理解教育阶段总结 篇五
——基于七宝明强小学“国际理解教育”课程设计与思考
上海七宝明强小学 顾文秀 王晓
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是明强小学在致力于传承和发展百年老校学校文化的历史性高度上的深度思考与学校转型性变革实践的必然举措。2012年,我们开始广泛查阅各种文献资料,结合明强文化的发展特点规划了《“坚守”与“吸纳”——小学生国际理解教育课程设计与实践》这一研究项目,2013年9月,被列为市重点科研课题。能在众多高质量的课题申报中列为市重点,足以证明其研究内容不仅顺应了时代对教育的要求,更聚焦了新时期上海教育国际化的新内涵。
经过两年多的研究实践,我们在预定的研究内容上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可以归纳为这样几个维度。
一、“国际理解教育”的认知维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5年有这样的解释:“国际理解教育”就是指世界各国在国际社会组织的倡导下,以“国际理解”为教育理念而开展的教育活动。基于此,我们认为:
(一)开展“国际理解教育”,首先要弄清真正涵义 就小学学段而言,必须把握两个基本认识点:
一是“国际理解教育”是让学生在对本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上,了解别国历史、文化、社会习俗的产生、发展和现状;学习与其他国家人们交往的技能、行为规范和建立人类共同的基本价值观;学习正确分析和预见别国政治、经济发展状况及其对本国发展的影响;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竞争与合作、生态环境、多元文化共存、和平与发展等方面的国际问题;培养善良、无私、公正、民主、聪颖、热爱和平,关心人类的共同发展的情操;担负起“全球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二是,“国际理解”必须把握双向理解、双向尊重、双向交流、双向包容。“国际理解”决不是全盘“西化”,也不是全盘“东化”,而应是互为补充,在主动吸纳、引 1 顾文秀 原上海七宝明强小学校长;王晓 上海七宝明强小学科研室主任
/ 9
进外来经验与课程的同时,自觉坚守和积极弘扬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与作为四大文明古国所留传下来的优秀科学技术、物质与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本课题着眼点在坚守中吸纳。坚守: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灿烂文化的精髓,包括一脉精神、一种自信、一份自尊。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坚守是基础,是前提。吸纳:包容多元文化,吸纳先进的、优秀的、科学的人类共同文化遗产。吸纳是为了发展,也是顺应教育为未来负责的发展趋势,培养世界性人才。
(二)把握好“国际理解教育”的育人载体——课程
就小学学段而言,这一课程的培养目标表现在:培养具有善良、平等、公正、友爱、宽容、聪颖、诚实等优秀品质以及能够正确认识和处理在竞争的同时进行合作,在合作的同时竞争的二十一世纪一代新人。在这一认知基础上,我们结合明强小学自身的办学理念与整体育人目标,我们把课程目标提炼为:培养具有规则礼仪、民族精神、科学素质、人文涵养、国际竞争力的世界小公民。
这是为学生适应未来全球一体化经济、社会、文化等挑战的需要打基础;为未来中国在全球及国际事务中具有平等话语权打基础;为未来一代具有坚定的民族情怀和全球眼光与国际视野的世界性公民打基础。而实现这一育人目标,需要构建基于“坚守”与“吸纳”为核心的“国际理解教育”课程框架,包括构建有明强特色的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将“理念、目标、内容、实施、评价”课程五要素,整合进本土“基础型、拓展型、探究型”三类课程体系进行实施。
(三)“国际理解教育”是一项渗透于整个学校工作的发展性项目
它绝不是能由一门学科,单枪匹马完成得了的。它一定是渗透与弥漫在整个学校教育工作的始终。简单地把“国际理解教育”看成是外语学科的项目,或主要由外语学科来承担,是十分初浅甚至是歪曲的认识。故此,我们认为不能把“国际理解教育”当成是学校创特色,为学校贴金的事;“国际理解教育”也不能理解为是民办学校的特色“专利”(事实上一些民办学校也没搞“国际理解教育”,而是在搞“国际化教育”)。
我们的具体做法是:从生境中寻找“国际理解教育”起点
每一所学校都有独特而值得珍视的“自我”,作为地区内无特殊条件、无特殊生源的公办小学,来明强读书的孩子,是本地区普通老百姓的子女,每班50名学生的现状,2 / 9
不允许我们套用精致、个别化的“国际学校、外语类学校”发展路径做“国际理解教育”,经过自我审视,我们找到了自己的研究起点。
1、起点一:让学生明白“我是谁?”
国家和民族是世界的基本构成,任何一个民族,只有先明白“我是谁”,才有可能知道“我要走向哪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明强学子身上一直镌刻着鲜明的“中国味”。
1)校训精神:引领小学生怀揣“中国心、世界情”
“明强学堂”的创始人杨光霖先生在办学启示中鲜明地提出“民生国势,赖以明赖以强也”,当时的先辈是为“救国强民”而办学。百年来,明强校训几经变迁,核心却没有离开“明强”两字。“明强”两字乍看呼应了鲜明的中国式教育风骨,而细品又涉及“明天下道理、强中华民族”的国际教育内涵。我们希望,通过此课题的研究实践,让从明强走出去的每一个孩子,既心存祖国,又胸怀世界。
2)地域文化:帮助小学生建立“本土心、民族情”
身处千年古镇,明强学子一出校门便可感受飞檐回廊的古镇风貌,学校也专门设立了“古镇探秘”课程,每学期,孩子们有机会结伴到古镇做专题探究:看建筑、画廊桥、斗蟋蟀、听典故、品小吃„„,发现并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七宝皮影”,用“沪语”创作《逛老街去》等新地方戏等„„实践探究与责任担当,让学生对“我是七宝人、上海人、中国人”的理解进一步加深。
2、起点二:让学生明白“我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学校作为育人的基本场所,应当首先让师生明白“成人”的目标。1)“审美·超越”为师生迈向国际作准备
我们经常感叹发达国家校园中处处呈现的教育美、人性美,日前国家更是发文确立了“美育”对于师生成长的核心地位。明强文化核心在于崇尚“在审美中超越”,对美有着无止境的追求:环境之美,无声熏陶习惯心性;课堂之美,互动提升学识修养;艺术之美,有形开发创造潜能;个性之美,包容成就生命成长„„我们追求的美并不是完美无缺,而是有缺憾的成长美。
2)两明两强,为师生人生理想奠定根基
“两明两强”校训,包含着丰厚的教育和人主动适应未来发展的内在追求,也将明强学子与世界公民普适的理想价值、行为特征沟通起来。明事理:让学生明白主动学习更有效;明自我:让学生更自信,懂得珍惜每一个独特的“我”;强精神:强调立
/ 9
足本土,放眼世界,立中华后裔之身;强体魄:需要掌握陪伴终生的具体的健身技能,让身心和谐发展。
这样从“生境”入手的“国际理解”更为理智而现实,更有利于当代学生主动传承与发展民族精神。
而“国际理解教育”作为国际社会倡导下,“以增进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种族的、不同宗教信仰的和不同区域、国家、地区的人们之间相互了解和相互宽容;加强彼此间相互合作,达到共同认识和处理全球社会存在的重大共同问题;促使每个人都能够通过对世界的进一步认识来了解自己和了解他人”的宗旨,恰恰是适用于包括公办学校在内的所有学校都应开展的教育。
二、“国际理解教育”的课程维度
实施“国际理解教育”的课程,不是简单的拿来,也不是简单的开发,而应基于课程核心的设计思想——“坚守”与“吸纳”,以兑现“国际理解”的宗旨为目的,以贯彻“国际理解”的核心内容“和平、平等、相互尊重,多元文化包容”为抓手,以培养既有民族情怀、民族精神,又具国际视野、全球眼光以及国际竞争力的世界小公民为目标,确保“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具有一定的张力。
明强的“国际理解教育”课程架构是五个同心圆体:从内向外分别是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具体见下图)
/ 9
(一)课程理念:“坚守”与“吸纳”
——落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国际理解教育”的基本内涵:培养具有善良、平等、公正、友爱、宽容、聪颖、诚实等优秀品质能够正确认识和处理在竞争的同时进行合作,在合作的同时竞争的二十一世纪一代新人。
——体现“坚守”与“吸纳”并举的明强小学实施“国际理解教育”的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在坚守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国家认同的民族情怀前提下,笑对多元文化碰撞,并以包容和理解的心态,主动吸纳先进与优秀的人文、科学,为养成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眼光的“世界小公民”的综合素养奠基。
——构筑以学科渗透、专题课程、主题活动“三位一体”的“国际理解教育”课程架构,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各学科领域“国际理解”内涵的相关实践中,达成民族精神、规则礼仪、科学素质、人文素养的课程培养目标。
(二)课程目标:“世界小公民”
基于每一个学生的主动健康发展,遵循“国际理解”的教育宗旨,实施双向互惠的教育策略,培养具有“规则礼仪、民族精神、科学素质、人文素养”的特定意义的“世界小公民”。
(三)课程内容与课程实施途径
1、基础型学科——学科渗透 1)课程内容
基于全学科的常态课堂中的有机渗透“国际理解教育”内容,这是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基本。
2)课程实施途径
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双语读物;环境建设;隐形熏陶
2、拓展性学科——专题课程 1)课程内容
与“国际理解教育”的专题内涵与交流技能以及文化理解相关的知识体验课程。是落实“规则礼仪、民族精神、科学素质、人文素养”综合培养目标的主渠道。
2)课程实施途径
/ 9
基础性专题课程——以知识结构的横向关联特点,系统设计各学科的专题课程,如:语文“中外戏剧表演”,音乐“美国舞向未来课程”,品社“美国健康与幸福课程”等。
选择性专题课程——根据学生年龄特征,设计各年级的专题课程:一到五年级不同研究目标的了解本土文化的“古镇探秘”课程(“古镇建筑、饮食、皮影”等特色)、五年级可选择参与的英国、美国、澳洲“海外课堂”等。
自主性海外课堂体验——通过建立姊妹校、网络视频和实地考察等方式,真实体验多元文化,扩大国际视野。
3、探究型学科——主题教育 1)课程目的
以举办多元文化交流体验月、科技活动月、艺术文化节、体育文化节、国际友人参观访问、台港澳学生交流互动等主题活动为主,是倡导和平文化,学会文化包容,树立“小世界公民”的意识与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
2)课程实施途径
“成长四季”体验课程:访春、嬉夏、品秋、暖冬。
(四)评价方法:“成事成人”
1、评价指标:基于三维目标,对应本课程培养目标
2、评价方法: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3、探索小学生“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评价方式
以过程性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探索建立基于市“绿色指标”和“课程标准”,区“电子成长档案”的校本化“国际理解教育”课程评价指标体系。
三、“国际理解教育”的资源维度
(一)“国际理解教育”的师资储备库
有了“国际理解”的教育课程的整体架构,有了基于这一架构的完整的课程方案,这还只是万里长征走完的第一步。因为再好的课程方案,没有具体的人来实施,那也只是一张空头支票,毫无实际意义。同样,即便有人来实施,实施者自身的“国际理解教育”素养与专业素质,同样直接影响到这一课程的实施效果。或者说,“国际理解
/ 9
教育”课程实践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实施这一课程的教师素质。由此,打造一支能够承担“国际理解教育”重任的师资队伍,便自然而然地摆在我们的眼前。
“国际理解教育”的内涵及育人目标,决定了这一课程是面向每一个的学生基本特征,这就需要学校的所有硬软件为这一课程服务。硬件涉及到资金投入,但凡用钱能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软件涉及到人的观念、素养、品质,这不是钱能解决的问题,因此是关键和重点。
实施“国际理解教育”,需要每一位教师(包括校内每一位员工)都必须清晰地了解“国际理解”的真正内涵,并自觉在本职工作的各个环节,遵循“国际理解”的宗旨开展“国际理解教育”。
一是教师对“国际理解教育”内涵的认知度;二是承担“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专业素养;三是实施“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教学基本功。而高质量的师资不是等来的,不是要来的,而是需要我们主动去打造,去培养,去储备。我们通过:自培与招聘相结合、出访与引进相结合、民校取经与院校合作相结合的三管齐下的方式,来打造适应“国际理解教育”的师资队伍。
国际理解教育的育人价值,还惠及教师的成长。从操作层面讲:实施国际理解教育的课程理念需要教师来凝练与执行,课程目标、内容、途径与评价的研究与实施需要教师的智慧来实现,教师对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开发力与执行力至关重要;从专业发展讲:教师的国际理解教育的专业素养,直接关系教育国际化的质量。因为没有教师的发展就难有学生的发展,教师没有“国际视野”和“全球眼光”,培养“世界小公民”的目标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一是教师在“国际理解教育”课程设计与实践中的理念提升(育人);二是教师在“国际理解教育”课程设计与实践中的专业素质提升(语言);三是教师在国际理解教育课程设计与实践中的创新能力(课程);四是教师在国际理解教育课程设计与实践中的实践能力(实施)。
(二)“国际理解教育”的课程开发库
一个理想的“国际理解教育”课程设计,需要有丰富的、可开发的课程资源支撑。基于“坚守”与“吸纳”的“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应该建立在本土课程资源和海外
/ 9
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为此,我们遵循开发与引入结合、校本与区本结合、本土与海外结合的原则,进行有效的尝试性实践。
一是本土化的课程资源。我们将千年古镇七宝丰富的民俗民间民族文化资源(包含中华传统艺术文化资源等),与百年明强文化的核心理念“审美·超越”整合起来(包括“明强”校名的出处、解读,以及“民生国势,赖以明赖以强”的近代教育救国、教育强国理念所蕴含“坚守”与“吸纳”的教育思想与实践),组织人力开发校本课程(其中部分为双语课程):包括七宝古镇民俗民风、百年明强“审美·超越”文化、“两明两强”校训实践活动、中华武术、七宝皮影、中国围棋、染缬工艺、书画与纂刻等。
二是海外引进的课程资源。主要依托闵行区教育国际化项目推进中,引入海外艺术、文化、科学、数学等课程(艺术类:有引进美国全美舞蹈协会的《舞向未来》;文化包容类:《中外节日文化》;健体类——《健康与幸福》;英语类《E,learning》;科技类——瑞士外教的科学常识课《discovery》等。
三是建立“国际理解教育”情报资源库。及时了解国内外有关“国际理解教育”的研究状态,组织研究小组,进行相关情报收集、分析、综述,特别是相关的“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新策略、新途径、新实践、新评价等。课程开发库的建设遵循:虚拟与现实结合、音像与文本结合、情报与综述结合。
(三)“国际理解教育”的专家资源库
明强小学在近二十年的“新基础教育”研究实践中,依托高校专家资源,实现学校管理、学科教学、学生工作、师资队伍的重大发展,实现了成事中成人,成人促进成事,学校获得跨越式发展。同样,在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课程设计与实践,也需要取得高校专家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这是非常重要的合作资源。一般我们的合作形态有三种:固定与临时相结合;长期与短期相结合;国内与国外相结合。依靠专家的专业理论,引领学校科学、规范地开展“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实践,关注课程设计与实践个案(特别是在学科渗透、专题课程、主题活动中)的积累与分析;关注“国际理解教育”过程中的师生成长个案的积累与分析;关注“国际理解教育”评价方式个案的积累与分析等。
在《“坚守”与“吸纳”——小学生国际理解教育的课程设计与实践》中,明强人以“探究·悦纳·共生”的心态前行着。“探究”是我们设计与实施国际理解课程的基
/ 9
本方式,悦纳表明我们对世界文化的尊重与包容,共生是我们开设“国际理解教育这一课程的终极追求。
6.国际理解教育阶段总结 篇六
林 湫
沐浴着暖煦的阳光,倾听着耳畔的清风,内心载着满满的憧憬,怀着对理解教育的渴望,我们踏上了学习了旅程。
从一开始对理解教育、自然分材的迷茫,到略知一二,心里揣摩的期待,再到渴望获得启发,并能做到真正信手拈来的急切。内心种种的情感,交织,汇合直至迸发,我犹如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等待拯救我的精神食粮。直到学校里这样一次学习的机会降临到我的身上,我深感其重要。正像熊川武教授所讲的:“育人教书天地宽”。我想,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如果自己的知识与教育理念还陈腐如初,那又如何带领学生走进更广阔无垠的知识海洋。所以,我们需要比学生付出更多的努力,吸收更多的教育教学经验,方能头顶一方理念,脚踏一方知识,为学生拨开层层迷雾,使其获得精神世界的重生。我想,这也应该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为之而奋斗的目标。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上海xx中学在教学上实施“自然分材教学”模式:在感情先行的基础上,学生自学、互帮,教师释疑、引领:“知者加速”、“惑者缓行”、“问题导向”、“巧妙跟踪”。教育上推行创意德育,校园营造了理解文化,即“理解自己,理解学生,理解老师,理解家长,理解他人”。这样的理解文化融入师生的学习生活中,激发了师生的自信心。他校利用三年时间,在熊川武教授带领的团队关于“理解教育”的指引下,学校上下齐抓学生素质,课堂上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做点拨。在参观,听课的过程中,我能感受到学生素质的提升。对于这次的参观学习,上海xx中学高校长也高度重视,教务处做了周密安排,上课的教师也认真对待积极参与,显示了很高的教研热情,现将这次活动做一简要总结回顾。
一、明确组内分工,积极合作。
自然分材,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组员之间的相互合作和分工,我听课的班级是高三(7)班,总共四个小组,每组由六个组员组成,学生针对教师的自学指导书,在课后做好充分的预习,并提出相关问题。各小组在课堂上展示自己学习成果时,就将组内分配到各个任务的同学安排好发言,展示的环节,并不是一个学生从头表述到尾。有出来提问的,有出来表述的,也有出来总结的。分工很是明确。而这样的分工也是建立在积极合作的基础上。经过课外询问,学生表示各个小组都有:发言人,任务分工,计划制订等相关职务。
二、优化班集体级建设。
在参观的过程中,我适当的观察了各个班级的布局以及各个角落展示学生风采的图片。从许多小细节都可以看出xx中学在自然分材理念下的教学模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小组显示板的摆放及运用,黑板上小组评分机制的设置比我校就全面许多。细节决定成败,所以还是有许多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和引荐的。
三、发展学生主观能动性。
教师以各种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在教学关键处给学生留足了空间,引发其创造的欲望等。有效的课堂容量应以有多少学生学会和学生学会多少来计算,而不是单纯看老师讲授了多少。发展学生个性既是主体性教育的体现,也是发展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要求。有些教师对发展学生个性给予了充分重视。既要创造民主和谐宽松的环境,让学生在不受约束的情况下自由发展,学生可以按自己的思路去思考,按自己的思考发表见解。又要在课堂上给学生留有更多的自由空间,给学生更多的个性发展的机会。张杰老师的课教学中,先让学生充分自学,然后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师生就个别重点问题共同讨论,效果很好。
四、教师具有课程资源意识,能够结合教材挖掘生活中的教育资源。
把学生从教材引向生活,从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开发课程资源,拓宽了学生视野,丰富了学习内容。如政治课堂中,老师将自己孩子从出生到成长的照片做成ppT,来说明事物由量变到质边的过程,并让学生从生活实践中找出相关的例子,并举一反三。
五、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老师们在教学中注意情感目标的制定和实现,在教学中渗透思想品质教育价值观教育。在政治课的教授课程中,施春红老师就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上的教学目标上就引导学生自觉运用唯物辨证法的发展观点和方法指导学习和生活实践,培养学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的精神,使学生切实认识到做任何事物都需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
7.国际理解教育阶段总结 篇七
一、营造国际理解教育的氛围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重要的,尤其是幼儿,环境对幼儿的心理、认知的影响更是润物无声的。因此,幼儿教育要充分利用环境对幼儿的熏陶作用,通过对幼儿园外部设施以及教室内环境的布置,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国际理解教育的熏陶和感染,让幼儿的多种感官感受到世界各国的不同礼仪,较早地接受各国的礼仪教育。比如,把各国友人见面时的礼节制成图片,悬挂在教室外的长廊上,学生每天都可以看到。日久天长,这些礼节就会在幼儿脑中形成烙印,从而对幼儿的行为有了良性的影响,让幼儿自幼养成尊重他人的好习惯。还可以在每天晨操时播放不同国家的儿歌,或根据节奏编排学生喜欢的舞蹈,帮助他们识别和记忆这些国家的风俗习惯。
二、在活动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
活动是幼儿喜闻乐见的方式之一,在游戏活动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因素,刺激幼儿多种感官,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尽情地展示自己,让幼儿充分享受学习、认知带来的无穷乐趣,可以大大提高教育的效果。比如幼儿特别喜欢“过家家”,老师可以以此为契机,在活动中渗透各国的问候礼仪和就餐礼仪,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感受到异国文化。同时,老师也可以充分利用我国的传统节日时间,向幼儿渗透各国的节日、礼仪知识。例如,我国端午节有赛龙舟、吃粽子的习俗,那么国外有哪些国家过感恩节和圣诞节,并举行哪些活动来庆祝?通过比较,学生对各国的传统节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三、选择性地设置国际理解教育内容课程
幼儿的年龄不同,兴趣爱好也不同。夸美纽斯说过: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所以,在设置国际理解教育内容课程时,要全面考虑儿童的兴趣,选择那些能多方位刺激儿童感官、儿童感兴趣的内容,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幼儿的学习欲望,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比如婴小班的幼儿对活动的画面和悦耳的声音感兴趣,因此,可以把各国的习俗、舞蹈、建筑、景点等通过flash动画的形式播放给孩子,强化他们对各国文化习俗的认知。还可以播放各国的儿歌,伴随着音乐节奏,和孩子们一起载歌载舞,在愉悦的氛围中让幼儿感受到异国风情。
中高班幼儿对事物的认知程度较高,可以让他们了解各国的国旗文化、标志性建筑、童话故事、著名作家等。根据特点,把各国的文化习俗、传统节日等分成不同类型,将其制成精美的图片,帮助学生学习和记忆,并定时举行识记比赛,从而巩固学生的认知成果。
很多学生对世界各国的国旗比较感兴趣,老师可以以比赛的方式将国旗文化定为授课内容,向幼儿讲解不同国家制作国旗的故事,通过国旗来认知这个国家的文化,进而更多地了解其传统礼仪、风土人情、民族文化等。
四、利用文化差异,强化国际理解教育
各国传统文化存在很大差异,因此,老师可以充分利用各国的传统节日,对学生进行国际礼仪教育。例如,哪些国家过春节,各国的国庆日分别是什么时间,在某些传统节日中,人们会穿什么样的服饰,采用什么样的庆祝方式,中国的春节和国外的圣诞节有什么区别。老师可以通过现场模拟的方式,让学生扮演角色,以幼儿较为熟悉的美食、服饰、音乐、舞蹈为主要内容,让幼儿亲自体验不同国家的文化的独特气息。还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让孩子们在参与中体验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
五、善于总结经验,不断追求进步
幼儿园中进行国际理解教育是一种新生事物,没有太多经验可以借鉴。因此,在教育实践中,教师要及时总结经验,把日常教学中比较有效的活动视频及教师制作的教学挂图,及时储备起来,以便下次利用。同时,教师可以把教学内容进行细化和改进,使其更符合儿童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特点。教师要把课堂中一些好的做法记录下来,在教研活动中和其他教师共同分享教育成果,共同探讨更好的教学方式。若能形成自己的教育模式,供大家共同学习和提高,则更为理想。
总之,幼儿园国际文化理解教育作为一种新型教育教学方式,还需不断改进和完善。随着我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融合,这种教育越来越彰显其重要性。我们要在原有教育实践基础上,将国际理解教育的内容更加细化,使教育方式更灵活,使教学活动更丰富。
摘要:随着国际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世界文化的不断融合,我国的幼儿教育也受到世界各国文化的影响。文章介绍了幼儿园在国际理解教育教学中采取的一些措施:营造国际理解教育的氛围;在活动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根据幼儿兴趣有选择性地设置国际理解教育课程;不断总结经验、追求进步,等等。
关键词:国际文化,国际文化理解教育,幼儿园教育,幼儿礼仪
参考文献
[1]王世光,邱德芹.社会科学教科书中的异域文化——以国际理解教育为视角的考察[J].教育学报,2010(05).
[2]谢淑梅,熊梅.国际理解教育融入学校课程的原则与模式[J].教育科学研究,2013(01).
8.生物教学中如何实施国际理解教育 篇八
一、了解中国科学文化对国际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国际理解教育的描述,实施国际理解教育应该强调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认识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科学文化对国际的影响,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例如,在学习“蛋白质”时,可以联系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进行教学。结晶牛胰岛素是由中国学者王应睐等于1965年9月成功地实现了人工合成的具有天然生物活力的蛋白质。这项成果表明,新中国学者使人类在认识生命、揭示生命奥秘的历程中向前迈进了一步。
又如,《生物》必修三“植物生长素的作用”的课后拓展题中提及我国的宋代著作《种艺必用》,其中记载了一种促进空中压条生根的方法:“凡嫁接矮果及花,用好黄泥晒干,筛过,用小便浸之。”这一方法在我国古代有实用的经验,而现代国外科学家郭葛提取生长素也是来自尿液中。古今结合、实际经验与科学实验结合,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识。而在“基因工程”的“拓展视野”——《历史不能忘记中国科学家对PCR的贡献》中,中国的科学家钱嘉韵发现热稳定的DNA聚合酶,这对PCR技术的发展至关重要。
在课堂学习中,教师应让学生在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更深入地了解我国的科学文化,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力和自豪感,进而促进其去学习世界其他国家的科学文化,做到兼容并蓄。
二、在生物科学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国际合作精神
培养国际合作精神是国际理解教育的目标之一,生物科学史中各个国家科学家的协作实例无疑是合作共赢的有力实证。生物课程标准中就有“注重生物科学史的学习”的要求,人教版的高中教材中“科学·技术·社会”“科学史话”“科学家的故事”等栏目,有将近20个国家约100名科学家的事迹,而必修二中的“遗传与进化”也是按照遗传学的发展史进行编写的。
这些内容有科学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的介绍,也加入了一些科学探究的曲折事例和有趣事迹,往往能体现科学家执着探究、创新实验的精神。
例如,《生物》必修一中“细胞学说的发现”是由施莱登和施旺在其他科学家发现微生物的基础上形成的;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涉及6个国家的科学家;必修二中“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探究实验中,格里菲斯、艾弗里、赫尔希和蔡斯都围绕这共同的课题展开探究;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构是由两位科学家沃森和克里克共同完成的;人类基因组计划由多个国家共同完成……
在这些科学史的教学中,都可以引导学生理解国际合作的重要性,进而培养学生国际合作的精神。
三、关注全球性问题,培养学生全球化的思维视角
全人类都生活在同一个生物圈内,地球村的变化往往具有全球性,问题的解决也需要国际化的思维和视角。
例如,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锐减、土地荒漠化、臭氧层遭到破坏、酸雨频现等,这些问题在新闻中屡屡出现,如何解决如何面对,都需要国际化的努力与协作。对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生物学的生态系统知识去分析,通过资料搜集与分析、讨论、交流等方式,找出问题出现的原因和解决的方法。又如,学习免疫学知识时,引导学生关注世界范围内的传染病(如艾滋病)及器官移植,这些都是国际范围内的难题,国际上都在研究中。从全球角度去分析问题,从别国的解决方法中获得灵感,国际化的思维可以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获得提升。
四、让科学研究与实际应用相联系
生物科技的快速发展很快就将科技转变成实际生产力,科学家的研究成果都已经进入到我们的生活中。例如,转基因技术在20世纪70年代的首例成功后,在农业、医药等方面已经获得多项成果,如抗虫棉、转基因生产的干扰素以及转基因大豆油等。在这些知识的学习中,可以让学生从科技应用全球化的视角去考虑现实身边的问题,将很多科学研究的知识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让所学知识更多地变为可实际应用的知识与技能。
国际理解教育除了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实施外,还可以在校本课程中专门开设相关的课程,综合各个学科的知识来考虑分析全球性的问题,学习全球性的文化,拓展学生的视野。教育的国际化已是必然趋势,很多方面的实践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完善,且教且学。
【国际理解教育阶段总结】推荐阅读:
国际理解教育《国际和平日》教学设计10-12
我对教育的理解和追求的教师个人总结07-04
国际法第2阶段练习题09-18
素质教育的理解08-17
教师对教育的理解09-02
2023年复旦大学汉语国际教育考研总结06-25
我对教育的理解的范文08-15
对德育教育实效的理解-德育09-18
小学阅读理解方法总结07-28
教育是民生之基阅读理解及参考答案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