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树》观后感

2024-09-11

《希望树》观后感(共12篇)

1.《希望树》观后感 篇一

选拔希望树作文

令我期待已久的希望树选拔活动终于开始了,今年本班也推荐希望树参加选拔。推荐的方式是以民主方式公开投票进行,老师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决定本班推荐“梅花”参加希望树选拔。

今天学校希望树开票结果竟然是桦树当选本年的希望树,我们全班都十分伤心,但是老师觉得大家都很努力,没关系。

回想大家平时兴致勃勃,尽心尽力的在查询有关于梅花的相片及资料,“演戏组”的同学更是不惜牺牲色相,男扮女装,赢得台下观众捧腹大笑;“宣传组”的`同学不畏寒风刺骨,个个精神抖擞,依然拉开嗓门,声嘶力竭的努力拉票;“小卡组”(宣传用)的同学聚精会神的在做小卡,每张小卡都是独一无二,值得珍藏;“海报组”的同学,群策群力制做出两张耀眼的海报,这些往事只能回忆,有如一场美丽的梦,停留在过去,再也不回来。

经过各组团队努力,为希望树“梅花”助选,虽然今年没有当选,希望下次梅花如果再度参选,我一定会投给它,我们也会学习梅花的精神-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它是我心中最美的希望树。

2.《希望树》观后感 篇二

昨晚影片抢先上映, 我厚着脸皮跟老婆说:“老婆, 今晚我们去谈恋爱吧。”老婆一脸茫然, 我心花怒放似地说:“《山楂树之恋》抢先上映了。”老婆纳闷地说:“这和我们谈恋爱有关系吗?难道我们各自找一棵山楂树去谈爱不成?”老婆又想逗我玩了。看完电影后, 老婆跟我说:“你不觉得我们的爱情, 也是如此纯美吗?但是, 我们要比他们幸福, 因为我们真的可以一辈子爱下去。”

一开始认为静秋是个安静的女孩, 事实上也是如此, 只是她的内心有一份不安静, 正是因为这份不安静, 才会有她和老三瞬间恋爱的机会, 爱情往往就是这样, 两个人对上眼了, 就算有那么不顺眼, 也会顺眼的。静秋和老三之间, 他们的爱情似乎会让人不可思议, 但是正是这种不可思议, 才会难能可贵, 静秋对于老三的误解, 终究会解开的。

我特别喜欢老三用树杈拉着静秋过河的那一个瞬间, 让手慢慢靠近的时候, 也许会让人没有反抗的意识。爱情就这样水到渠成地升华了, 简单没有修饰的爱情, 朴实不失华丽的爱情, 或许会让那些单身的人开始去渴望恋爱, 这场恋爱可以不惊心动魄, 可以不轰轰烈烈, 但一定要单纯而美好, 干净而清澈。

如果说, 人死了, 而爱在继续是一种悲伤, 那么如果, 人活着, 而爱却死了, 这就是一种悲哀。如果魏红遇见的, 不是二班的那个男生, 如果遇见的是老三, 那么, 这又会是怎么样的呢?老三爱上静秋, 或许就因为静秋的那份淡如白纸的美, 让人看见就不想放弃的美, 这种美, 男人都想拥有。

其实我挺想老三那晚得手的, 那样说不定会百发百中让静秋怀孕, 虽然这样对静秋有些残忍, 但静秋也肯定愿意的。如果静秋知道老三没有多少日子了, 她也肯定会博一次的, 难倒老三真的不想留下和静秋的结晶吗?老三肯定想过, 但他真的是个好男人, 他要对静秋负责, 所以他没让自己得手。

“你可能还没有爱过, 所以你不相信这世界上有永远的爱情。等你爱上谁了, 你就知道世界上有那么一个人, 你宁可死, 也不会对她出尔反尔的。”老三暗示过静秋, 他的日子已不久, 但静秋似乎没有领悟。老三是一个懂爱如何去爱的男人, 他的笑, 他的背影, 他的伤疤都让人在瞬间记住了。

静秋, 你可能没法一眼爱上她, 但是一旦爱上, 必不能自拔。“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个月了, 也不能等你25年了, 但我要等你一辈子。”爱情就是无所畏惧。我喜欢用字幕推进的过程, 简单而美好的画面, 黑底、白字写出了最简单的爱情, 却写出了最完整的爱情。

或许, 影片至始至终都没有高潮, 但它绝不平淡, 爱情本身就是一张空白的纸, 需要我们彼此用心填写, 安静的世界, 是最美丽的, 单纯而又纯洁, 唯美而又美好, 正所谓平淡之中间真情, 周冬雨不算特别漂亮, 但她诠释出了那种单纯的感觉, 这就足矣。窦骁也不算特别帅, 但他让老三深入人心。

《山楂树之恋》, 勾起每个人心中的那个初恋, 让人想再次重温恋爱的感觉。

3.他们的心中也种着希望树 篇三

农村教育 留守儿童 身心健康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悠扬的歌声从一个乡村代课老师的嘴里唱出,成为2011年最让我们感动的声音。而歌声的背后,却是一个我们不能忽视的群体——留守失学儿童。

越来越多农村的青年父母要外出打工,有的一人外出,有的双双外出,一年才回家待上十天半月。他们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或让其他亲属托管。父母与子女相处的时间少得可怜。笔者在学生作文中屡屡看到一些苦恼的倾诉,滴泪的思念,闻之皆不忍心。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隔代教育有天生的缺憾,爷孙间少有共同语言,不是呵斥不断,就是关心过度。这些孩子心理有话无处诉说,偶尔在电话上也只能听听父母讲些关心身体、努力学习、听老师话的泛泛道理。家长们为了弥补对孩子的感情亏欠,就多给钱,多买衣。结果是养成了孩子们大手大脚、恣意妄为、自由散漫、随心所欲、学习不专心、感情冷淡的坏习惯。他们往往早恋、上网、贪玩、贪吃、任性。这类学生的教育工作难度较大。虽然国家关注到“留守儿童”问题,但是却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学校更是承担不起这份社会之重。

调查显示,本地的留守儿童中有大部分处于0~14周岁。因缺少爸爸妈妈的关爱,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堪忧,很多留守儿童存在性格孤僻、不合群的情况。这些孩子虽然与其他孩子一样聪明,但学习成绩却较其他孩子差一些。因为没有家长辅导,其他孩子一天能完成的学习任务,留守儿童往往要两三天才能完成。医生检查发现,80%的留守儿童没有刷牙的习惯,更不会科学刷牙;超过50%的孩子有不同程度的龋齿,甚至不少孩子刚十二三岁大牙已经坏掉。在对100多名留守儿童进行健康诊断后,医生们发现,困扰留守儿童的不仅是心理健康问题,留守儿童的身体健康状况也让人感到忧虑。

当前,有部分家长认为孩子送到了学校,教育孩子就是学校的事,他们自己成天忙于工作,就不再去过问孩子了,一切教育责任都交给了学校。他们错误地放弃了教育责任和义务。这些孩子是可怜的。

他们在同龄的孩子还在父母怀里撒娇哭闹顽皮打闹的年纪时就面临着父母离乡远去的尴尬,他们的父母在他们走路还跌跌撞撞的时候就背着行囊去赚钱糊口,去支撑一个家的存在。

他们不知道山外的世界是什么样的,那种七彩是他们黑白眼眶所容纳不了的。

他们每天都会做着同样的事情:掰着黑乎乎的手指算着父母到来的日子,因为他们的父母说了:过年回家!他们每天在门框上笔直地站着用手指抠出一条印记,心中可能会暗喜:比昨天又高了一点呢。他们的童年没有父母的约束,可以肆意地疯狂,但失落的是少了那种亲切的责骂,那样的疯狂最后总是那样的空虚冰凉。没人告诉他们山外到底有什么,老师只是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可父母们却用奔波的身影无声地告诉他们精彩之外还有很多无奈。

他们知道走出大山是那样的光宗耀祖,可他们不明了那样的荣耀对以后的他们有多重要。他们小心翼翼地用手指数着楼层的高度,却不知那些钢筋混泥土里面有他们父母的汗水与泪水。书本上描述的精彩世界与他们现实的生存是那样的格格不入。

留守儿童存在问题的成因有:缺乏父母关爱和家庭教育;代沟严重,管理及教育不到位;学校管理不力,家庭与学校之间沟通不够;社会对留守儿童关注不够。

解决建议:要充分发挥家庭的监护作用和引导作用;政府应该加大教育投资,兴建更多的农民工子女学校;加强沟通交流,形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合力;加大社会各界的支持力度;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进行工作;改革户籍制度。

4.《希望》观后感 篇四

人要对自己的未来提出设想。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梦想,更重要的是每个人都要有怎样去实现自己梦想的计划,即使不能预计十年,但总要有,要知道自己在未来的一年中要干什么,想得到什么。梦想是伟大的,但是实现梦想的素质却是我们通向成功的桥梁。中国缺乏的是信仰教育,缺乏的是鼓励教育。其实,并不是每个孩子都适合做科学家,都适合做总理,他们只是需要去做很简单的时就可以实现自己的价值。一件事对自己有用,对别人无害,就可以尽管放手让小孩子去做。

一个人一年可以把《红楼梦》读二十遍,一年以后,你就可以做红楼梦的讲师了。如果你一天背上三句英语句子,一年就有一千多句,两年你就可以成为英语句子的结构和语法的大师了。一件件的小事,积累起来就是一个大的目标。只要你还活着,只有你有目标,只要你开始去做了,那么成功只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一个人不要太把自己当人看,当你把自己放的很低时,你会发现其实你身边的朋友身上有很多的闪光点。我们只要去学习这些闪光点,我们就可以变得伟大。其实追逐成功的人,你本身就会变得成功。一个人在登一座山,如果你能跟进他的步伐,你会发现,某一天,那座山也在你的脚下。人总有被别人看不起的时候,我们要有忍耐的精神,不能意气用事。当你被别人踩到土里,也要努力去吸收周围的养分,开出一朵美丽的花。

人的一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当我们面对人生中的苦难的时候,千万不要退缩。人生中的苦难就是道路上的一条恶狗,你越是害怕,它越是欺负你;你越是逃跑,它越要去追你。我们要做的就是勇敢的迎上去,那么苦难就会想你摇尾乞怜。面对人生的苦难,前进,你就是英雄,你就是胜利者;后退,你就是懦夫,就是失败者。

5.《希望1+1》观后感 篇五

下午,我们就上了大巴。我们只坐了20分钟左右的时间就到了。虽然我们的大巴车都有空调,但是炎热的阳光仍把我们照得够呛。话剧开始了,讲述的是一个校园里的事。在那里,出现一个又一个难缠的问题,可机智的同学们一个个地解决了。

话剧里也有很多感人的`地方,比如一位同学看到路边晕倒了一个老人,毫不犹豫地用自己治病的钱帮助了老人。我想起一次我姥爷去接我放学,跌倒在路边,没有人扶,姥爷自己爬起来,衣服和牙都磕破了。要是有人帮助姥爷,我一定很感谢他。一小部分的同学哭了,多数同学都没有哭。最后,每个人都成长为能为国家贡献出一份力量的人。

6.希望读后感 篇六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有丢垃圾的坏习惯出现,污染的还不仅仅是地面还有海洋。地球上百分之七十是水,水一亿立方被污染,可想而知,我们人类是多么凶残。

在公园里我们经常看到“环保靠大家”这种标示牌,这个牌就在提示我们环保要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先做好自己的环保,再去社会上做贡献。小事就是注意卫生,注意环保,不乱丢垃圾,注意垃圾分类,不随地大小便,管好自己的卫生习惯。不往海里丢饮料瓶,垃圾等物品。大事就是把自己的事情干好后,提醒他人不乱丢垃圾,主动把地上的垃圾捡起来,送到垃圾桶里,并分类。这样不仅帮助了清洁工们减少负担,还让地球变的干净起来。

海洋里全是要净化后给我们喝的水,所以不往海里丢垃圾,不让水浑浊起来,我们就不会喝到不干净的水。但是,万一有一天机器坏了,那我们不是会喝到不干净的水而生病吗?所以我们不能往海里丢垃圾。

7.鲁迅希望读后感 篇七

安利柯的母亲想让安利柯成才,看到了希望鼓励安利柯的信,温和婉转。

歌德曾经说过:“期望是生命的灵魂、心灵的灯塔、成功的指导。”让别人对你产生希望是你的荣誉,因为他看好你,欣赏你。一个人要有自信、希望、同情心和灵性才可能获得赞扬,缺一不可。

点燃希望,种下一颗种子,就有了希望;每天高要求,就有了希望……每天多说我希望,每天多做就有希望。

8.《希望树》观后感 篇八

南京市栖霞区教师发展中心 戴志梅

大年初一,去看了一场电影《流浪地球》。

刘慈欣的科幻小说我读过一些,一开始读的时候,有点费劲,需要指读,因为我是文科生,习惯了读那些情感为先的生活化小说。但,后来,习惯了刘慈欣的表达风格,也就有点喜欢读他的文字,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思维是可以优化和训练的。

中午的街巷,人极其少。下午的影院,人极其多。整个影院,随着《流浪地球》情节的展开,我清晰地听到了一个小女孩的哭声,不是被情节吓哭,而是感动的哭。

“流浪地球”计划,意思是带着地球去流浪。渺小的人类在地球上建立无数个巨大的发动机,推动地球流浪,去到4.3光年距离外的另一个星系,建立新家园。至于为什么要流浪?也许因为太阳即将急速膨胀,吞噬地球。人类不得以出此下策,带着地球逃离太阳系。在原著作品中,根据联合政府制定的“流浪地球”计划,人类的逃亡分为五步:第一步,用地球发动机使地球停止转动,使发动机喷口固定在地球运行的反方向;第二步,全功率开动地球发动机,使地球加速到逃逸速度,飞出太阳系;第三步,在外太空继续加速,飞向比邻星;第四步,在中途使地球重新自转,掉转发动机方向,开始减速;第五步,地球泊入比邻星轨道,成为这颗恒星的卫星。他们把这五步分别称为刹车时代、逃逸时代、流浪时代Ⅰ(加速)、流浪时代Ⅱ(减速)、新太阳时代。

影片中出现的一些数字,例如,4.3光年的距离,25的`时间,100代人的努力,150亿吨的推力,太阳系45亿年的历史,地球上35亿的人口,等等,无论怎么看,简直就是一部宏大的叙事,想象奇特。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强大的绝望感,因为这根本就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无论怎么努力。

这部影片伴随着绝望感的同时,更孕育了强大的希望。“影片在不经意间,就呈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深刻而宏大的历史命题。”张泉灵曾经说过:“科幻电影不是完全给你一个你从来不认识的世界,而是架构在一个新的时空当中,讲述一个还跟你的心紧紧贴合的这样的一个故事”.在这影片中,我们深深感受到了一种温情。故事的主线,是宇航员刘培强和刘启之间的父子关系,由于长久的时空阻隔而产生隔阂,却又在绝境里彼此关爱,最终父子之间的隔阂得以消除。老人韩子昂,为救刘启和朵朵,牺牲了自己。指挥官王磊,看似冷酷无情,但在整个救护过程中,紧紧守护团队的每一个成员。他们之所以能紧紧团结,彼此相助,因他们知道,守护家园,团结大家是不变的主题。家是地球上的每一个小单位,没有地球,家就无从附着,地球是每一个人的家。整个影片看完,深深打动我的就是这个,是影片中父子之间的彼此守候,是同伴之间的彼此团结。

当然,影片中的特效也很美,场景的大片设计感很强。如果绝望与希望,是该影片的两个关键词,是重要的催泪点。电影在原作的基础上进行了再加工,如果事先看一下原作,在观影的时候进行对比,可能会更有好玩吧。

偏爱影片中的一句台词“希望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钻石,是回家的方向。”看完后,我更加喜欢了。说得真好,希望,真是回家的方向。我想,该片放在大年初一上映,可能,编剧和作者刘慈欣也希望我们喜爱这句台词吧。

9.《希望树》观后感 篇九

原创: 土豆的后院

很早以前就听说大刘的小说要拍成电影了,也是很早以前就把《流浪地球》看完了。虽说改的面目全非,仍不失为一佳片

在这个时代,人们在看四个世纪以前的电影和小说时都莫名其妙,他们不明白,前太阳时代的人怎么会在不关生死的事情上倾注那么多的感情。当看到男女主人公为爱情而痛苦或哭泣时,他们的惊奇是难以言表的。在这个时代,死亡的威胁和逃生的欲望压倒了一切,除了当前太阳的状态和地球的位置,没有什么能真正引起他们的注意并打动他们了。这种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关注,渐渐从本质上改变了人类的心理状态和精神生活,对于爱情这类东西,他们只是用余光瞥一下而已,就像赌徒在盯着轮盘的间隙抓住几秒钟喝口水一样。

当死亡的威胁与逃生的欲望迫在眉睫的时候,其他的一切附属情感都变得不重要了

什么是希望

《流浪地球》开头的第一场戏讲的就是“希望”.讲台上的老师问学生什么是希望,同学回答:“希望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钻石,是回家的方向。”看完全片才明白,“希望”的确是本片最关键的一个词。

其实在原著小说中,还有一个与之相呼应的问答。也是一名老师,一名形色憔悴的哲学老师问学生:“你在平原上走着走着,突然迎面遇到一堵墙,这墙向上无限高,向下无限深,向左无限远,向右无限远,这墙是什么?”答案是“死亡”,也就是“绝望”.

两者对比,形成绝妙的.互文。“希望”与“绝望”,正是这部电影和这部小说,最关键的两个词。他们犬牙交错,焦不离孟,相辅相成,共同塑造了一种恢弘而悲壮,悲天悯人却又充满勇气,绝望中带着希望,希望中又尽是绝望的感觉。

所谓流浪,其实是人类对绝望的恐惧,对未来对活下去的憧憬。

此片很好的切中了人的这一本能,流浪地球注定是中国才能拍出来的科幻 如果是美国来拍,他们肯定会写人类抛弃地球然后去宇宙找新家园,比如星际穿越,比如机器人瓦力。而中国特有的故乡情结则诞生了哪怕要走也要带着地球一起走的想法 家园哪是那么容易舍弃的。

而什么是理智

理智是跳出情感的束缚,在宏观上审慎的抉择,这也是领航者计划变成火种计划的原因――站在宏观的时间上延续人类的生命火种。

无论是希望还是理智,都无法避开死亡这一话题

所以,“死亡”是一堵无边无际的墙,怎么也不可能绕过。“在这个时代,死亡的威胁和逃生的欲望压倒了一切。”人类绝望地没有未来。

“希望”是这个时代的钻石,无比珍贵。“我们必须抱有希望,这并不是因为希望真的存在,而是因为我们要做高贵的人。在前太阳时代,做一个高贵的人必须拥有金钱、权力或才能,而在今天只要拥有希望,希望是这个时代的黄金和宝石,不管活多长,我们都要拥有它。”

这也正是我之所以认为《流浪地球》的改编非常成功,电影也非常优秀的原因所在――电影成功地截取了小说中最迷人的部分,也就是“希望”与“绝望”,并且成功地把它放大,大到足以打造一个坚实、可信、可供遨游和幻想的科幻世界。

先说绝望的部分。太阳的毁灭,本来就是灭顶之灾。难以想象,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时代过来的人类,如何接受没有太阳的生活。而“流浪地球”,就更是一项成功率近乎为零的任务。其中的绝望,可想而知。

当地球被木星引力所吸引,错失最后的逃逸机会,最终即将撞上木星时,人类终于明白自己在浩大宇宙面前的渺小和无知,人类终于意识到这是注定是一场徒劳的救援。或者换言之,人类终于承认了自己的失败。这种绝望,不是一个两人的绝望,是全球三十五亿幸存者共同的绝望。毫无出路,是那堵无边无际的墙。

再说“希望”的部分。但就算如此,在实现“流浪地球”的计划上,无论是开大型运输车的运输人员,或是联合政府的救援小队,还是太空之上空间站中的宇航员们,甚至还包括地下城中的小混混,每一个人都用尽全力,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这种在世界末日面前,人类的团结和合作,更是令人动容。全球所有国家所组成的联合政府,不论语言、肤色、人种,大家共同患难,一起努力,为全人类的未来而奋斗,这是何等伟大的事业。

正如电影中的台词所说的,“无论最终结果将人类导向何处,我们决定选择希望”,“我原来以为家在身后,现在才知道家在前面”.正是这样,面对灾难,面对未知,于绝望中,人类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希望。

正如莫斯所说,让人类保持理性,那就不叫人类了。人类的赞歌就是勇气的赞歌!

但是这部影片并不是那么的完美。

首先就是一堆配角煽情过重,几乎死一个人就要煽情一遍,就要来个慢镜头,然后让其他人哭喊一遍。前半段塞入了太多的感情,不停的向观众倾吐,看的让人疲惫。前半段留个爷爷,后半段有个父子,这两点作为点缀这就够了,事实上我觉得本片的煽情点应该在于人类全体,那种面对灾害那种大无畏的精神所在,完全不用去拘泥于小家小情这地方,要歌颂人类的信念,精神,歌颂人类的赞歌,毕竟流浪地球啊,这本身就是一个听起来就浪漫无比的计划。

其次主角在前半段基本上就是个拖油瓶,除了闹事没有屁用。尤其是韩朵朵,这个角色全片有个锤子用,就让你播报个消息求救援,就知道光喊人,也不解释下干什么。到了最后的最后了,一个全球播报,你吧啦吧啦说希望,说上课怎么样,谁关心你叫个啥,抓紧说正事啊。另外不知道中国导演是不是对自己没有信心,什么类型的片子都要塞一堆笑话进去,塞几个搞笑人物。对于本片的基调来说,有些角色你们真的很让人出戏好不好,这个白毛又有个什么用,仅次于韩朵朵第二讨厌的人物。

而且本片地球上的救援显得太私人了。作为一个牵扯全球人类死活的事件,目光只局限于一个救援小队上,从头到尾都没有官方现身,最多有个声音,实在让我感到违和。就像我前面说的,这是关务全人类的生死存亡,这是需要全人类的努力,像《火星救援》只是救一个人,都拍了各个国家的领导以及群众的反应,而且各种磋商各种开会,这样才能显得是全球人民一起努力,而不是你一个救援队就把地球救了。

总的来说,本片有我很喜欢的地方,也有我很讨厌的地方,但是确实是中国科幻电影里程碑式的作品

最后希望《三体》尽早上映。

10.雨中树观后感 篇十

不是音乐却拥有动人的音符

风雨中洗涤出蓝天的情愫

生命把根脉深植在脚下的热土……”

《雨中的树》主要讲述的是“全国优秀组织工作干部”李林森的事迹,电影以他儿子的视角为主线,讲述了父亲短暂而忙碌的一生,李林森的事迹我早有所闻,也为四川出了这样一位让人敬仰的.干部而骄傲

他热爱他的事业,面对滚滚的洪水,他身先士卒,抢救被困的百姓,不那么强壮的身躯背着群众在洪水中的身影却显得那样高大;他说“万源条件艰苦,只有苦干实干,事业才会兴旺,干部才有前途”,他是这样说的更用生命这样做了;他一生清贫,手握大权缺两袖清风,甚至连看病做手术的钱都要想亲戚朋友借;他关心百姓的疾苦,自己不讲究吃穿却把钱都花在贫困学子、贫苦百姓身上,连给老父亲祝寿都拿不出钱来……

他爱自己的家庭,一有时间就帮着妻子做家务,妻子生日时无法陪在身边却不忘请人带回一束高山上的菊花;为儿子买衣服时总会买大一些,儿子对此总是抱怨,但他想的却是让儿子能更久地感受到爸爸的温暖;他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楷模,但他更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的普通人!

他爱他生活的土地,爱他的父老乡亲……

因为有爱,他不辞辛苦,晕倒在抗洪抢险的前线;

因为有爱,他强忍病痛,用常人无法想象的坚持和毅力让一个大山中的小小县级市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因为有爱,他清正廉洁,走后留给妻子的除了无尽的心痛还有一张张借条;

因为有爱,他弥留之际一直看着儿子的照片默默流泪;

因为有爱,所以他不惧风雨,阔步前行;因为怀着一颗纯真的赤子之心,他燃尽生命写忠诚,终于成就了一代组织工作干部不朽的丰碑!

“雨中的树

平常得如同森林中的一草一木

雨中的树

11.希望的种子读后感 篇十一

希望的种子读后感

今天我们学了希望的种子一课,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从前有一个老奶奶,一天,她看到了一条消息,谁能种出纯白金盏花,就能得到园艺所的高额奖金,老奶奶不顾家人的反对坚持了二十年,最终种出了纯白金盏花。

当我读到,你们还要黑色的金盏花吗,我也能种出来时,我被老奶奶这种纯洁朴实不求功利的高尚品格感动了。

我们也要向老奶奶那样,满怀信心地播下希望的种子,只要肯付出勤劳的汗水,也必将收获丰收的果实。

12.希望教室读后感 篇十二

教育不仅仅是教给学生学习,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孩子做人,让孩子懂得感恩,有一颗感恩的心。这本书中苏老师就很好的让学生拥有了这种思想。给父母洗脚、学做几道菜、跟身边人说好话等等都在让学生在无形中拥有了一种受用终身的思想。感恩母一爱一。我对学生的教育似乎又多了一层感悟。这一层感悟便是教育是让孩子们体验成长的艺术。苏老师在教育学生时,没有用说教的令学生反感的语言去进行母一爱一教育,而是用学生把书包绑在肚子上扮孕妇的方式,让学生在比较长的时间的重负中,深刻体验了母亲生孩子的艰辛,从而很好地让学生理解了母一爱一。这样便懂得了父母的艰辛,从而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在写作中更深入理会了母一爱一,达到了多元的教育效果。

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阿芯同学在呕吐之后,同学们主动帮助了她,阿芯在联络簿上写下了感谢话。苏老师没有就此打住,而是请阿芯上台念出她的短文,并当场给那些帮助过阿芯的同学颁发小卡片……用苏老师自己话来说:“当她念出来时,台下曾经帮助她的人,会感到既开心又有点不好意思,而其他人也会借文字的力量,感受到‘为善最乐’的真实意义。”此事看似微不足道,但却是在既有的时间、空间和客观条件下,实现教育价值的最大化的关键延伸。而苏老师就很巧妙地实现了这一延伸,这表现出来的教育智慧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

上一篇:故城县教体局开展法制安全教育月活动下一篇:毕业生见习期考核自我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