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奇名言名句

2024-10-15

刘少奇名言名句(精选9篇)

1.刘少奇名言名句 篇一

1. 理想,能给天下不幸者以欢乐!——高尔基

2. 人的活动如果没有理想的鼓舞,就会变得空虚而渺小。——车尔尼雪夫斯基

3. 在我们了解什么是生命之前,我们已将它消磨了一半。——赫伯特

4. 生命,只要你充分利用,它便是长久的。——塞内加

5.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陶潜

6. 应该笑着面对生活,不管一切如何。——伏契克

7. 希望是生命的源泉,失去它生命就会枯竭。 ——富兰克林

8.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孔子

9. 不要慨叹生活底痛苦!慨叹是弱者。——高尔基

10. 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 ——爱因斯坦

★ 名人哲理名言名句

★ 鲁迅精彩名言名句

★ 励志高考名句赏析

★ 白居易哲理的名言名句

★ 诚信名言名句赏析

★ 雨果名言名句赏析

★ 哲理名句

★ 世界最有哲理的名言名句

★ 富含哲理的伤感名言名句

★ 励志哲理经典名句

2.刘少奇名言名句 篇二

1. 学而时习之, ? ,不亦乐乎?学而不思则罔,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 (《论语》十则)

2.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 。亲贤臣,远小人, ;亲小人,远贤臣, 。后值倾覆, , 。(《出师表》)

3.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 。

(《桃花源记》)

4.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 , ,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

5.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 。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6.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 。 , 。 (以上出自《岳阳楼记》)

7. ,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关雎》)

8.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 ,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望》)

9.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 , 。

10.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 。

11. 吾尝终日而思矣, ;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12. ,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

13. ,无以至千里; ,无以成江海。

14. ,不能十步; ,功在不舍。 ,朽木不折;锲而不舍, 。

15.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 ,用心躁也。 (以上出自《劝学》)

16.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 。

17.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 。

18.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定乎内外之分, ,斯已矣。

19. 若夫乘天地之正, ,以游无穷者, ?

20. 故曰: , ,圣人无名。 (以上出自《逍遥游》)

21.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至于成立。既无叔伯, , ,晚有儿息。

22.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 ,形影相吊。

23. 臣无祖母, ;祖母无臣, 。

24.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

(以上出自《陈情表》)

25. 既自以心为形役, ?悟已往之不谏, 。

26. ,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 。

27.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 。

28. 引壶觞以自酌, 。倚南窗以寄傲, 。

29. 策扶老以流憩, 。云无心以出岫, 。景翳翳以将入, 。

30. 悦亲戚之情话, 。

31. 既窈窕以寻壑, 。木欣欣以向荣, 。善万物之得时, 。

32. 怀良辰以孤往, 。登东皋以舒啸, 。 (以上出自《归去来兮辞》)

33. 物华天宝, ;人杰地灵, 。

34. ,烟光凝而暮山紫。

35. 鹤汀凫渚, ;桂殿兰宫, 。

36. 闾阎扑地, ;舸舰弥津, 。

37. ,彩彻区明。 ,秋水共长天一色。

38. 渔舟唱晚, ;雁阵惊寒, 。

39. 爽籁发而清风生, 。睢园绿竹, ;邺水朱华, 。

40. 天高地迥, ;兴尽悲来, 。

41. 关山难越, ;萍水相逢, 。

42. 老当益壮, ;穷且益坚, 。

43. 北海虽赊, ;东隅已逝, 。 (以上选自《滕王阁序》)

44.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 ! , !

45. 桑之落矣, 。 ,三岁食贫。淇水汤汤, 。

46. 淇则有岸, 。总角之宴, 。 (以上出自《诗经·氓》)

47. ,哀民生之多艰。

48. 亦余心之所善兮, 。

49. ,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 。

50. ,岂余心之可惩。 (以上出自《离骚》)

51. 涉江采芙蓉, 。采之欲遗谁, 。还顾望旧乡, 。同心而离居, 。 (《涉江采芙蓉》)

52. ,悠悠我心。但为君故, 。

53.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 。 (以上出自《短歌行》)

54. ,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 。

55. ,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 , 。 (以上出自《归园田居》)

56. 举酒属客, , 。

57.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而不知其所止; ,羽化而登仙。

58. 其声呜呜然, , ,余音袅袅, 。舞幽壑之潜蛟, 。

59. 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驾一叶之扁舟, 。

60. 哀吾生之须臾, 。挟飞仙以遨游, 。 (以上出自《赤壁赋》)

61. 西当太白有鸟道, 。地崩山摧壮士死,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青泥何盘盘, 。扪参历井仰胁息, 。连峰去天不盈尺, 。飞湍瀑流争喧豗, 。 (《蜀道难》)

62. 庄生晓梦迷蝴蝶, 。沧海月明珠有泪, 。此情可待成追忆, 。 (《锦瑟》)

63. 问君能有几多愁, 。 (《虞美人》)

64. 楚天千里清秋, 。落日楼头, , 。 , ,树犹如此!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65. 江间波浪兼天涌, 。丛菊两开他日泪, 。

(《秋兴八首·其一》)

66. 一去紫台连朔漠, 。画图省识春风面, 。

(《咏怀古迹·其三》)

67. ,渚清沙白鸟飞回。 ,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

二、请根据所提供的语境,填写下列各题中的名言名句。

68. 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起笔陡然,入笔便写水泻地面、四方流淌的现象: , 。然而,就在这既不神奇又不玄妙的普通自然现象里,诗人却顿悟出了与之相似相通的某种人生哲理: , ?

69. 孟浩然在夜归鹿门时,走到东汉著名隐士庞德公的隐居处,他油然而生出“ , ”的隐逸情趣。

70. 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先说“ , ”,这一笔是陪衬,使诗一开始就带有神奇的色彩;再说“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转入正题。以下就极力描写天姥山的高大:“ ,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在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出天姥山怎样高,却用比较和衬托的手法,把那高耸的样子写得淋漓尽致。登上天姥山后,“ , ”两句把视野扩展得极其开阔,表现了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他最后喊出的“ , ”两句成了后世许多文人对抗权贵. 维护尊严的口号。

71. 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犹豫不决而出场的诗句是:“ , 。”而他描写琵琶声“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 。”与此相似,苏轼在《赤壁赋》中形容洞箫声“其声呜呜然, ,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这都是通过想象并运用比喻描写音乐的名句。而 “ , ”是《琵琶行》全诗的主旨,更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

72. 李清照《武陵春》中的“ , ”和李煜《虞美人》中的“ , ”分别写了愁之重和愁之长。

73. 李清照的《声声慢》开端三句用一连串叠字写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从“ ”开始,可见她从一起床便百无聊赖,如有所失,于是东张西望,仿佛飘流在海洋中的人要抓到点什么才能得救似的,希望找到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下句“ ”,是上句行为的结果,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袭来,使自己感到凄惨忧戚。于是紧接着再写了一句“ ”。仅此三句,定下全词愁惨而凄厉的基调。“ , ”句正与上文“乍暖还寒”相合。这句是说借酒也无法消愁。

74. 《阿房宫赋》借秦之故事讽唐之今事,规劝唐朝当政者,要以古为鉴,如果“ ”,最终只能落得“ ”的可悲结局。

75. 《阿房宫赋》为了极力渲染秦始皇的荒淫无度,用了一些修辞手法。“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 ”是一种倒置式的暗喻,而“ , ; , ”又带有夸张的成分。

76. 韩愈对魏晋以来直到唐代社会上形成的以从师为耻的风气深为不满,他勇敢地站出来指出教师重要作用:“ , 。”他说明了人为什么要从师学习:“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 , 。”他还指出了自己择师的标准:“ ,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77. 孟子对梁惠王谈到了生产活动中的“度”的问题:“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还谈到了自己的治民理想:“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 ,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78. 当年秦始皇打天下的时候,“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 , , ”,好不威风!而一个 “ ,而倔起阡陌之中”的小小陈涉,“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 ,天下云集响应, , ”,又好不凄凉!其根本原因就是“ ”。

79. 南朝宋武帝刘裕是在贫寒、势单力薄的情况下逐渐壮大的。他曾两度挥戈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大片故土。这些振奋人心的历史事实,被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形象地概括在“ , , ”三句话里。

80. 站在黄州赤壁前,苏东坡唱出了“ , , ”的千古佳句,这三句,既有豪放派的词风,又有历史的沧桑感。他羡慕周瑜,“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 , ”;他感叹自己,“故国神游, , ”;他感觉到“ ”,所以才“ ”。

81. 《登岳阳楼》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为盛唐五律第一。首联“ , ”两句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颔联“ , ”两句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虽然“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但杜甫就是杜甫,他什么时候都不仅仅为自己哀伤,总是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 ”就表现了他的这种情感。

82. 江南到底好不好呢?韦庄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 。”“游人”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认识呢?那是因为江南太好了,好到令游子不再思乡的程度。你看,“ , ”,春天里一碧万顷的水面与澄明的天空融为一体,休闲在华丽的彩绘船里,听着淅淅沥沥的雨声,多么美妙,以至于词人发出了“ , ”的反常感叹。

83. 《李凭箜篌引》是唐诗中描写音乐的杰作。它写音乐有两种最基本的方法,一是用音乐的效果侧面来写音乐,如“ , ”,那奇妙的音乐竟能穿过天空中凝聚的乌云,直上九霄;二是把抽象的音乐形象化,以声写声,以形写声,比如,“ , ”,前一句是以声写声,后一句是以形写声。

84. 《苏幕遮·燎沉香》是北宋著名词人周邦彦创作的一首小令。上阕先写室内燎香消暑,继写屋檐下“ , ”,再写室外自然景物“ , , 。”下阕再由眼前五月水面的景象联想到相似的故乡吴门的五月风物:“ , ”,相思之情淋漓尽致。

85.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一篇获过美国 (奖项)的优秀新闻作品,被誉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

86. 欧纳斯特·海明威, 现代作家,曾获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被誉为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是“ ”(流派)的代表作家。

87. 莎士比亚是欧洲 时期 国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他的代表作有著名的四大悲剧《 》《 》《 》《 》。

88.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俄国小说家、戏剧家, 末期俄国 作家。他和法国的 ,美国的 齐名为“三大短篇小说巨匠”。收入高中语文课本的代表作是 。

89. 伍尔芙是 国女作家、批评家, 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她的《 》就是一篇 小说的典型代表。

90. 维克多·雨果, 国 作家,代表作有《 》《 》《九三年》等。

91. _____,俄罗斯作家,曾受教于托尔斯泰、契诃夫、高尔基等作家,1933年,“由于他严谨的艺术才能,使俄罗斯古典传统在散文中得到继承”,获得 。

92. 高尔基, 作家,代表作品有《 》《 》《 》三部曲,还有长篇小说《 》。

93. 保罗·科埃略,巴西作家,是继加西亚·马尔克斯之后拥有读者最多的拉丁美洲作家。他的小说《炼金术士》又名《 》。

94. 列夫·托尔斯泰, 世纪俄国伟大的 ,作家。主要作品有《 》《 》《 》等。

95. 是印度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诗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学见解。他曾两次来过中国。代表作是《 》《 》。

96. 志贺直哉,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文学流派“ ”的代表作家之一。代表作有长篇小说《 》等。他的短篇小说《 》被收入了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材。

97. 海因里希·伯尔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197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短篇小说《 》被收入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材。

98. 艾萨克·什维斯·辛格,美国著名的犹太裔作家,197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短篇小说《 》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人与动物之间美好情感的故事,描摹出人与动物间有可能恒久存在的亲情状态,成为一个物质匮乏的世界里人与动物之间永远温情的慰藉。

99. 加西亚·马尔克斯, 作家,拉丁美洲 (流派)的代表作家,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其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 》等。

3.胡耀邦名言名句,名言警句 篇三

胡耀邦名言名句,名言警句

1、党的富国富民政策,是最大的群众观点,不领导群众勤劳致富,是最没有群众观点的。什么怕失控、失灵呀,根本的问题是有些同志,就是抓住瞎指挥权不放,或者是抓住谋私的权不放。

2、什么叫无产阶级专政,专政与民主是对立的统一,人民民主是基础,只有充分民主才能有专政,离开了民主就是法西斯专政。(1977年12月17日,胡耀邦在《理论动态》组会议上说)

3、胡耀邦接受了中国古代文化“立德、立功、立言”的思想,他希望真正的共产党员能为人民的事业立德、立功、立言。他说:“我们共产党员要时时刻刻为人民着想,使人民尽快富裕起来。只要人民富裕起来,我们就有办法了。决不能把人民的利益同国家的利益对立起来,国家的利益离开了人民的利益,就是抽象的,没有意义的。试想,离开了人民,还有什么国家?”

4、我们不能把个人放在人民群众之上,不能把个人置于历史规律之外。个人是不能随心所欲地推动历史前进的。为什么号召打倒“刘邓司令部”,十年还打倒不了呢?就是因为违反了历史发展规律,违反了党心民心。为什么“四人帮”被一举粉碎?就是因为他们违背历史发展规律,是孤家寡人,摧枯拉朽,不发一炮一弹,就被打倒了。

5、胡德平:碰到一些反反复复、劳民伤财的胡子工程,他总爱说一句话:“张书记挖,李书记埋,王书记上台又重来!”

6、我们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绝大多数是很好的。任何时候都不要模糊这个认识。我们有的同志成天看一些出事情的村料,集中起来就以为很多很多。实际并不是那么一回事。与我们的总人口一对比,干坏事的、闹事的,那是极少数。

7、什么大救星啦,什么首长到我们这里来是莫大鼓舞、莫大鞭策、莫大教育、莫大幸福啦,诸如此类的话,以后再也不要说了。我们的一些同志往往受小生产思想的影响。小生产的软弱地位,决定了他们没有远大眼光,需要别人来代表他们。他们往往企求于大救星,把自己看成无能为力的。对小生产的狭隘眼光,对封建迷信,要做工作,要逐步使人们从这种思想枷锁中解放出来。

8、多少年来,我们党内有那么一些理论棍子,经常打人。这种恶劣作风不加以清算,百花齐放能搞得好吗?我们反对这种方法。这种方法说轻一点是形而上学,说重一点是文化专制主义,是特务行径。

9、有人认为社会主义形象不怎么好,这是事实。是我们自己没有搞好。政治上出了些毛病,在处理民主、人权等问题方面有缺点,出了乱子。(1986年9月23日,胡耀邦接见美国《华盛顿邮报》董事长凯瑟林·格雷厄姆时说)

10、我们的党和国家,确实出现过严重危机。危机的顶峰是一九七六年天*安*门*事*件以前。粉碎“四人帮”、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就基本上结束了这个危机。现在我们还没有完全摆脱这个危机带来的后遗症。经济上还存在着许多严重的问题,要采取有效的办法认真克服。因此,对经济工作、宣传工作,我们要谨慎。总之,一个是不要自己吓自己,一个是不要自己麻痹自己。我们要坚定地相信党、相信人民,是能够采取切实措施解决各种暂时的困难和问题的。

11、相当多的党员不合格,或者不完全合格,党的形象受到很大损害。不看到这个方面是不对的,不是唯物主义的。党的威信不高,是现实的实际情况。因此,要坚持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不改善党的领导,就不能坚持党的领导。

12、1988年,胡耀邦模仿李白也作了一首《饮酒歌》。“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酒价年年涨,酒瘾月月添。量小非君子,醉昏才算仙。滚他妈的蛋,为政在清廉。”

13、党执政后不能够命令群众,不能把自己变成旧社会那样的统治者,那样的统治阶级。社会主义可以蜕化为社会帝国主义,这在理论上、实践上都是说得通的。墨索里尼,开始是相信社会主义的,以后成为社会法西斯。中国也有,林彪、“四人帮”要把社会主义变成社会法西斯主义。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防止党蜕化变质,重要的一条就是必须认真地改善党的领导。

14、有一条可以说清楚,党中央讲了好多次:离开社会主义建设一刀切的全国性政治运动,我们今后不搞了。以前搞一个失败一个。离开繁荣富强,搞什么政治斗争,不行的!

15、胡耀邦曾嘲笑这样一类知识分子:“你想用什么,他们能写什么,还振振有辞,神乎其神,1958年能吹亩产几万斤,1966年能吹‘最、最、最’,陈胜、吴广与秦始皇几乎成了一个战壕里的战友,共同反对奴隶主。”胡耀邦对这类知识分子极为轻蔑,怒斥道:“这种人,既没有知识又没有骨头!”

16、我们的历史是光明的,还是阴暗的,是光彩的,还是不光彩的,每个在台上的人,都要经受检验。历史是混不过去的。

17、个人崇拜这种根本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必须严肃批判,以后再也不能搞了。我们共产党员,只有能力大小强弱之分,没有绝对行同绝对不行之分。不能说这个人的能力绝对行,那个人的能力绝对不行。

18、1979年夏,时任中共中央秘书长兼组织部长的胡耀邦为马寅初平反,含着眼泪说:“当年毛主席要肯听马老一句话,中国今天的人口何至于突破10亿大关啊!批错一个人,增加几亿人,我们再不要犯这样的错误了。共产党应该起誓,再也不准整科学家和知识分子!”

19、如果人民不欢迎我们,就该我们下台了。

20、我们党的绝大多数人是从小生产者出身的。这可以说是我们党内存在不正之风的一个社会根源。

21、由于全党的总体理论水平不高,所以才会被康生、陈伯达、张春桥、姚文元这些理论骗子骗了那么多年。

22、我希望我们国家也能有华盛顿,我一定只干一届,到70岁就退下来,成为党内首先自觉退下来的一个!

4.刘少奇名言名句 篇四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读好书,好读书,读书好。--冰心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好书是伟大心灵的宝贵血脉。--弥尔顿

不去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教养,同时也不可能有什么鉴别力。--赫尔岑

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凯勒

没有书籍,就不能打赢思想之战,正如没有舰就不能打赢海战一样。--罗斯福

评价一座城市,要看它拥有多少书店。--鲁宾斯坦

没有书籍的屋子,就像没有灵魂的躯体。--西塞罗

有创见的书籍传布在黑暗的时代里,犹如一些太阳光照耀在荒凉的沙漠上,为的是化黑暗为光明。这些书是人类精神史上划时代的作品,人们凭借它们的原则,向种种新的发现迈进。书本是将圣贤豪杰的心照射到我们心里的忠实的镜子。--(英国)吉本

读书可以抚育青年,慰藉老年。读书可以增进幸福,消灾解愁。在家时,给你带来快乐;外出时,让你心旷神怡。--(古罗马)西塞罗

书籍是夜间的伴侣。当你翻开它时,它会使你忘记压抑在心头的苦衷;书籍传授给你知识,增长你的才干;它从不妒忌,更不会疾恶如仇;它总是认真完成你的重托,无论时间多么长久,它绝不背叛友谊的誓言。--(阿拉伯)阿里一伊本.扎赫姆

5.骂人的名言名句短的名言 篇五

2. 见过丑的,没见过这么丑的。乍一看挺丑,仔细一看更丑!

3. 你长的拖慢网速,你长的太耗内存。

4. 任何人工智能都敌不过阁下这款天然傻瓜。

5. 21世纪很危险,快回到你的侏罗纪去吧。

6. 连如花都帅你10倍以上。

7. 你找女朋友得去动物园甚至要离开地球。

8. 只要你抬头臭氧层就会破洞。

9. 你长的很爱国,很敬业,很有骨气!

6.刘少奇与西楼会议 篇六

值得浓墨重彩书写的西楼会议

在七千人大会上,中央领导人带头检讨、承担责任,创造了良好的民主气氛,为贯彻国民经济调整的方针奠定了基础。但是,这次会议只确定了国民经济要大力调整,扭转困难形势的题目,但这个题目怎么做,怎样才能找到合适的办法?需要进一步摸索。七千人大会结束后,毛泽东到南方视察,这项任务落在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党中央副主席、国家主席刘少奇身上。

西楼会议的主题是讨论1962年国家预算、经济形势和如何调整的问题。

在各部委汇报中,首先讨论国家计委和财政部提交的《关于一九六一年国家预算和信贷计划执行情况以及一九六二年预算和信贷的安排的报告》。刘少奇发现虽然报告对1962年工农业生产计划主要指标作了压缩,但计划草案对农业、轻工业的倾斜仍然不够,基本建设规模、重工业产品产量指标仍然过大;社会购买力和商品可供量之间,存在很大缺口。如:1962年钢产量定为750万吨,基本建设投资59.5亿元。按此计算,当年财政收支将出现30亿元赤字,而且1958至1961年,4年的财政收入都有水分,赤字也早已存在。“没有暴露赤字,揭露矛盾,解决问题”。这让刘少奇非常吃惊与生气,严肃批评了这种隐瞒情况、措施不力的错误。他指出:“收入要可靠,争取的数字不能打上。支出要打足,各种支出都要打上。实际支出如超出了预算,作预算的人要负责。有赤字要提出来警告大家,采取措施来弥补。过去几年没有揭露赤字是不对的。如果不采取果断措施,国民经济将进一步恶化。只有暴露了问题,才好解决问题。”他认为当前的经济困难比七千人大会时估计的严重,强调最困难的时期还没有过去。

23日,在七千人大会上没有发言的陈云,在会上应刘少奇的要求,毫无保留地作了长篇讲话。陈云指出:“目前的处境是困难的。对于存在着困难这一点,大家的认识是一致的。但是,对于困难的程度,克服困难的快慢,在高级干部中看法并不完全一致,要取得一致,需要事实和时间。”他认为目前的经济形势相当困难,主要表现在:农业在近几年有很大的减产,1961年粮食比1957年减少约800多亿斤;已经摆开的基本建设规模超过了国家财力物力的可能,同现在的工农业生产水平不适应;钞票发得太多,通货膨胀;城市钞票大量向乡村转移,出现了相当严重的投机倒把现象;城市人民的生活水平下降,吃的、穿的、用的都不够,物价上涨,实际工资下降。

如何克服困难呢?陈云提出了6条措施:(一)把十年经济规划(指1958年拟定的1963年至1972年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的初步设想)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是恢复阶段,后一阶段是发展阶段。(二)减少城市人口,“精兵简政”。(三)采取一切办法,制止通货膨胀。(四)尽力保证城市人民的最低生活需要。(五)把一切可能的力量用于农业增产。(六)计划机关的主要注意力,应该从工业、交通方面转移到农业增产和制止通货膨胀方面来,并要在国家计划里得到体现。

刘少奇非常赞同陈云对经济形势的估计和提出的措施。在插话时,他激动地指出:“中央工作会议(即七千人大会)对困难情况透底不够,有问题不愿揭,怕说漆黑一团!还它个本来面目,怕什么?说漆黑一团,可以让人悲观,也可以激发人们向困难作斗争的勇气!”

刘少奇认为要研究处理问题的办法,首先必须要有勇气正视困难,因此,鼓励大家把话说透,把困难形势讲透,把问题提到应有的高度,这样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也才能保证调整方针顺利地切实地贯彻执行。他坚定地提出:目前的形势是一个困难的形势,“现在处于恢复时期,但与一九四九年后的三年情况不一样,是个不正常的时期,带有非常时期的性质,不能用平常的办法,要用非常的办法,把调整经济的措施贯彻下去。”他还说:若“非常时期”在外国,总统就要发表废除被宪法规定的若干权力。

刘少奇在西楼会议上根据新暴露出来的严重问题,对当时严峻的形势作出正确的判断,指出国家经济正处于非常时期,鼓励大家谈认识,谈看法;肯定陈云对国民经济困难程度的分析和提出的克服困难的办法,这反映了刘少奇的敏锐和对大局的把握能力。

西楼会议看清了形势并提出了国民经济调整的具体方针政策,这就比七千人大会向前推进了一步。

与会的袁宝华回忆,西楼会议上听刘少奇的讲话以后,“很扎耳朵。但听陈云讲了对经济形势的看法,富春、先念都发了言。这才感悟到形势的严重性”。

刘少奇的真知与湖南农村的44天蹲点调查

为什么刘少奇在西楼会议上对国内的经济形势作出与七千人大会不一致的估计,陈云又为什么应刘少奇的要求作长篇讲话呢?

刘少奇对形势的清醒认识与七千人大会后对新暴露出来的严重问题有关,也与他1961年四五月间在湖南长沙、湘潭、宁乡3县农村的深入调查所掌握的第一手情况有关。

“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出现了高指标、浮夸风和“共产风”,造成了严重后果。严峻的现实使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其他领导人的头脑冷静下来,开始大力纠“左”并反省。1960年底和1961年1月13日召开的北京工作会议与八届九中全会上,号召“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要求1961年成为实事求是年、调查研究年。4月1日,63岁的刘少奇回到家乡湖南,在农村蹲点调查。

刘少奇回湖南调查前与中南局和湖南省委的负责人约定,这次去湖南乡下,采取过去老苏区办法,直接到老乡家,睡门板,铺禾草,既不扰民,又可以深入群众,一切轻装简从。因此出现了一个插曲:当穿着一套蓝布制服,戴一顶蓝布帽,着一双青布鞋的国家主席出现在宁乡县委的大院里时,大白天同县委负责同志走了个照面都未被认出。一位同志发现了王光美,才又转回来问:“刘主席呢?”

刘少奇在湖南44天的调查,有33天吃住在农村,开了20多个座谈会,走访了11个生产队,和基层干部群众个别谈话上百次,主要围绕群众的生产和生活两大主题,涉及公共食堂、生产资料、粮食产量与购留、供给制、所有制、社办企业、基层干部民主作风等等。他要求调查组不要抱着成见、带着框框去搞调查,好话、坏话都要听。他来到群众家里、田头陌上、山岗林间,查看农民住房,探望患病农民,听取群众的心里话,觅取各种能够反映真实情况的迹象。

作为中央领导人,在调查中,刘少奇实事求是分析问题及时解决了一些问题,开诚布公的自我批评,激发了群众对党的深厚感情,缓解了干部群众的怨气,促进和提高了大家生产的积极性。与此同时,他的工作越深入,了解的情况越多,越感到问题的严重性,深感责任重大。他“心情沉重,吃饭很少,深夜躺在床上经常久久不能入睡”。他检讨说:“教训深刻,刻上碑,以免再犯!各级干部都有责任,主要责任在中央,中央责任在我!”在家乡,他公开向干部和社员们道歉:“我将近40年没有回家乡了,很想回来看看。回来了,看到乡亲们的生活很苦。我们工作做得不好,对不起你们。”

正是这次以普通劳动者身份深入实际的调查研究,让刘少奇发现了农村存在的大量问题,对农村困难的严重程度和造成困难的真正原因,有了切实的了解。

刘少奇5月中旬回京,在下旬主持召开的中央的工作会议上,明确地说,右倾机会主义已经反了几年,现在是不是要提出反“左”的口号,可以考虑。从全国范围来讲,有些地方天灾是主要原因,但这恐怕不是大多数;在大多数地方我们工作中的缺点错误是主要原因。

为解决思想作风问题,统一认识,上下通气,鼓励克服困难的信心,1962年1月11日至2月7日,有中央、各中央局、各省市自治区党委及地委、县委、重要厂矿企业和部队的负责干部7118人参加的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称为“七千人大会”。在这次会上,刘少奇有两个报告。他受中共中央委托,起草了大会报告,交大会讨论。另有一个根据毛泽东提议,根据大会报告精神发挥的讲话。这称为口头报告,前一个为书面报告。

在书面报告起草过程中,刘少奇说了自己的意见:还是庐山会议上的那两句话,把成绩讲够,把缺点讲透。书面报告集中了党内大多数同志的正确意见,对当时的经济形势、1958年以来的工作、工作中发生的缺点错误及其后果、经验教训以及民主集中制等重大问题作了深刻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论述。报告着重强调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问题,要求把树立实事求是的作风作为加强党性的第一标准,大力提倡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当老实人。

1月27日,只作了一天准备的刘少奇滔滔不绝谈了3个多小时,谈的都是大家关心的热点问题,他说:“关于目前的国内形势,实事求是地说,我们经济方面是有相当大的困难。”“现在不仅没有进,反而退了许多,出现了一个大的马鞍形。”尤其突出的是,他讲了两个“三七开”。一个是突破了过去经常把缺点、错误和成绩,比之于一个指头和九个指头的关系的惯例,提出缺点和成绩是三个指头和七个指头的关系。还有些地区,缺点和错误不止是三个指头。另一个是造成困难的原因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

刘少奇关于缺点和成绩的讨论,敢于向全党指出主要是工作失误造成了困难局面,对这些当时争议极大的问题作出如此尖锐的判断,表现了非凡的胆略。这种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感动了全场,人们报以经久不息的掌声。

刘少奇在西楼会议上的大胆举动与他对当时真实情况的掌握相关,也与七千人大会形成的解放思想的气氛有关。陈云能在西楼会议上大胆讲话,原因与刘少奇相同。

七千人大会上,陈云是唯一没有在大会上讲话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毛泽东是很希望陈云讲一讲的,也曾亲自请陈云讲话,陈云以“在做工业调查,还没有调查完,现在还没有把握来讲”为由,谢绝了。至于真正的原因,在事隔26年后,陈云作了说明:“1962年七千人大会,毛主席要我讲话,我不讲话,主要是和稀泥,这不是我陈云的性格,同时不能给毛主席难堪。”两人对当时经济形势的判断和在解决困难的思路上有着差距。

刘少奇全力支持陈云是调整工作的重要一环

西楼会议在分析了当时农业生产下降、市场供应紧张、物价高涨和财政预算有大量赤字的情况,把困难形势讨论深透,并因此以更大的决心来进行调整,决定必须确定一个恢复时期,全面调整国民经济。这对当时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切实贯彻调整国民经济的方针起了巨大的作用。

刘少奇指出:“我们现在在经济上是处在一种很不平常的时期,即非常时期。”那么,非常时期的非常措施是什么呢?“中央认为,在这样的时期,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大力恢复农业,稳定市场,争取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也就是说,目前全党必须集中力量,增加农业生产和日用品生产,解决吃、穿、用问题,保证市场供应,制止通货膨胀。至于基本建设,在最近两三年内,除了维持简单再生产的工程和十分必要的扩大再生产的某些工程之外,其他都要一律停止。”为此,七千人会议提出的十年规划作出相应调整:“今后10年,应当分为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是调整阶段,主要是恢复,部分有发展;后一个阶段,是发展阶段,主要是发展,也还有部分的恢复。“这对于克服目前的严重困难,争取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是极为不利的。”这就摆脱了“大跃进”的思想束缚和十年经济发展规划原定的框框,把工作的基点放在恢复上,这对集中精力搞好调整工作,起了极大的作用。

刘少奇在西楼会议上重视陈云经济思想并全力推动使之变为全党的共识,以指导国民经济调整工作,这是当时国民经济调整全局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对国民经济的调整起举足轻重的作用。

陈云是中共中央副主席,在党内排名第五,但论经济工作,是第一号人物,党内公认的理财能手,是新中国财政经济工作的总管。西楼会议,刘少奇请陈云讲话。陈云经过反复考虑,直率地毫不含糊地表达了自己的意见,再次表现了洞悉经济全局,抓住要害,提出的克服困难办法切实的特点,在中央领导层内引起很大震动,也引起刘少奇的共鸣。

为进一步统一高级干部的思想,刘少奇在西楼会议上对陈云说:“光是你在这个会上讲,我们赞成还不行,建议召开一次国务院的全体会议,更充分地讲一讲,让参加国务院会议的全体同志都了解我们的经济情况,了解我们的方针政策。”

国务院、陈云接受了刘少奇的建议。26日,在召开的国务院各部委党组成员会议上,由李富春、李先念和陈云分别传达了西楼会议的精神,把问题彻底摆开,提出的措施也比较具体。陈云作了《目前财政经济情况和克服困难的若干办法》的报告,再次陈述了他在西楼会议讲话的主要内容,并且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受到了与会同志的热烈赞扬。刘少奇提出将陈云的讲话批转全国,使更多人了解会议的精神。经政治局会议讨论同意,他主持起草了《中共中央关于批发陈云等同志讲话的指示》。《指示》在毛泽东审阅后,于3月18日下发。

刘少奇极力促成陈云出山,重新担负领导全国经济工作的任务。在中共中央酝酿恢复中央财经小组,统管国家经济工作时,他提议陈云出任组长。当时陈云没有参加会议,他知道后一再推辞,说他身体不好,当组长不合适。刘少奇去陈云家里劝说:“大家都同意你当,你就当,就我个人来说,全力支持你,支持到底。” 陈云为刘少奇真情所动,终于同意出任中央财经小组负责人。

4月16日,刘少奇将整理的有四五万字的《陈云同志几年来对经济工作的意见》及一万多字的摘要送给毛泽东。之后,将这个材料印发给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和中央财经小组成员。当时,党内除了曾印发毛泽东的论集外,汇编印发其他领导人的集子,还没有先例。

尽管陈云不久就因病到南方休养,中央财经小组的工作由周恩来主持进行,但是陈云西楼会议的讲话及其关于财政经济工作的主张成为随后中共中央出台的大幅度经济调整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的基础。

在刘少奇的大力推动下,以西楼会议为契机,国民经济调整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全面铺开,调整进入了一个决定性阶段,1962年真正成为了“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工作最关紧要的一年”。在中央财经小组的主持下,根据西楼会议的精神,调整工作不再是修修补补,用周恩来的话说,是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弯,着眼于全局从综合平衡来考虑问题,大刀阔斧地调整。

1962年底,国民经济调整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多年后邓小平回忆说:那一次调整国民经济比较顺利,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因为“党把困难摆在人民面前,对群众讲清道理”。刘少奇功不可没,西楼会议彪炳史册!

7.刘少奇名言名句 篇七

(2) 学业攻炉冶,炼尽三山铁。 作者:(唐)寒山

(3) 书籍是巨大的力量。 ---列宁

(4) 我并没有什么方法,只是对于一件事情很长时间很热心地去考虑罢了。 作者:牛顿

(5) 看书如服药,药多力自行。 作者:(元)陈秀明

(6) 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 孟德斯鸠

(7) 不习惯读书进修的人,常会自满于现状,觉得再没有什么事情需要学习,于是他们不进则退。——罗兰

(8) 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 周恩来

(9)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作者:杜甫

(10) 读书不能囫囵吞枣,而要从中吸取自己需要的东西。——易卜生

(11) 书不成诵,无以致思索之功;书不精读,无以得义理之益。 作者:(清)胡达源

(12)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作者:朱熹

(13) 坚其志,苦其心,劳其力,事无大小,必有所成。 (清)曾国藩

(14) 好问,是好的。……如果自己不想,只随口问,即便能得到正确答复,也未必受到大益。所以学问二字,“问”放在“学”的下面。 作者:谢觉哉

(15) 决不可自暴自弃……开步走吧,只要走,自然会产生力量。 作者:法布尔

(16)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刘希夷

(17) 读书欲精不欲博,用心欲专不欲杂。——(宋)黄庭坚

(18) 不动笔墨不读书。 作者:徐特立

(19) 学习如果想有成效,就必须专心。学习本身是一件艰苦的事,只有付出艰苦的劳动,才会有相应的收获。 作者:谷超豪

8.名言名句 篇八

1、龙头打开水哗哗,转身莫忘关掉它。

2、水池边:不要让流失的水成为后人的泪。

3、水房:别让我的眼泪陪我过夜。

4、别再让它伤心流泪——请自觉关好水龙头。

5、水是生命之源,请珍惜每一滴水。

6、你让水白白流掉时,我们离干旱又近了一步。

7、浪费用水可耻,节约用水光荣。

8.世界缺水,中国缺水,城市缺水,请节约用水!

关于勤俭节约的名言

1、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李商隐

2、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

3、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4、一粥一饭汗珠换。

5、节俭是你一生中食之不完的美筵。——爱默生

6、节省下来多少,就是得到多少。——丹麦

7、、黄金本无种,出自勤俭家。

8、奢侈好像酒,既使人兴奋,又使人衰弱。——卡尔

9、奢侈是民族衰弱的起点。——古巴

10、节俭是天然的财富,奢侈是人为的贫困。——希腊

11、细水长流,遇灾不愁。

12、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礼貌篇

1、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

2、人无礼不立,事无礼不成,国无礼不宁。(荀子)

3、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左丘明)

4、礼貌周全不花钱,却比什么都值钱。(塞万提斯)

朱子家训中的名言名句

1、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译文):每天早晨黎明就要起床,先用水来洒湿庭堂内外的地面然后扫地,使庭堂内外整洁。

2、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译文):到了黄昏便要休息并亲自查看一下要关锁的门户。

3、施惠无念,受恩莫忘。

(译文):对人施了恩惠,不要记在心里,受了他人的恩惠,一定要常记在心。

4、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

(译文):无论做什么事,当留有余地;得意以后,就要知足,不应该再进一步。

5、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

(译文):他人有了喜庆的事情,不可有妒忌之心;他人有了祸患,不可有幸灾乐祸之心。

6、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译文):做了好事,而想他人看见,就不是真正的善人。做了坏事,而怕他人知道,就是真的恶人。

7、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译文):对于一顿粥或一顿饭,我们应当想着来之不易;对于衣服的半根丝或半条线,我们也要常念着这些物资的产生是很艰难的。

8、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译文):未雨而绸缪(chóu móu):天还未下雨,应先修补好屋舍门窗,喻凡事要预先作好准备。不要等到口渴了才想起挖井。

9、自奉必须检约,燕客切勿留连。

(译文):自己生活上必须节约,聚会在一起吃饭切勿流连忘返。10.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译文):他人有了喜庆的事情,不可有妒忌之心;他人有了祸患,不可有幸灾乐祸之心。

11、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译文):不要贪不属于你的财,不要喝过量的酒。

12、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加温恤。(译文):和做小生意的挑贩们交易,不要占他们的便宜,看到穷苦的亲戚或邻居,要关心他们,并且要给他们有金钱或其它的援助。

恒心篇

1、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2、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3、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毛泽东 5.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金樱《格言联壁》

6、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郭沫若

7、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8、有恒心万事成,人无恒心万事崩。

9、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关于恒心的成语:

磨杵成针、水滴石穿、绳锯木断、跛鳖千里坚持不懈、持之以恒、锲而不舍

[bǒ biē]

劳动篇

要强迫自己工作,不要等到工作来强迫你。(富兰克林)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张衡)

知识是从劳动中来的,任何成就都是刻苦劳动的结晶。(宋庆龄)

自信篇

1、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萧伯纳)

2、能够使我飘浮于人生的泥沼中而不致陷污的,是我的信心。(但丁)

3、我们对自己抱有的信心,将使别人对我们萌生信心的绿芽。读书篇

1、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2、三更灯火五更鸣,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生活中没有书,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

9.刘少奇远在异国的亲人 篇九

他身上有刘少奇的影子

这是一张“似曾相识”的面孔。尽管我知道,坐在面前的是一个俄罗斯人,可他黄色皮肤、严肃的双眼和嘴角边流露出的神情,还是让我依稀找到了已故国家主席刘少奇的影子。是的,这个名叫“阿辽莎”的俄罗斯男人,身上流淌着刘少奇血脉,是刘少奇远在异国的长孙。他怎么会在俄罗斯?为什么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存在”?他有着什么样的生活经历?2006年7月,我有机会在莫斯科阿辽莎的家中对他进行了专访,了解到了这位伟人后代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按照冬妮娅告诉我的地址,来到那个叫做沙广场的地方,下车后用手机拨通了冬妮娅的电话,告诉她我已经在汽车站等她了。

冬妮娅就是阿辽莎的妻子。我在前年同阿辽莎夫妇认识,当我听说阿辽莎是刘少奇远在异国的长孙时,我很惊讶:在俄罗斯学习和工作了十几年,居然从未听说过刘少奇在这里还有亲人。“阿辽莎,我想采访你们。”我当时就对他们说。心直口快的冬妮娅当时就答应了,阿辽莎却显得很持重,没有明确表态。后来不是我忙就是他们忙,阴差阳错,拖到了现在。几天前当我再一次打电话给他们时,终于约好了见面的时间。

“阿辽莎在家?”我还有些不放心,问冬妮娅。“他在家等着呢。”说话间我们已经走进一栋住宅楼,乘电梯上到4楼,冬妮娅在一扇门前按响了门铃。

那是一套极普通的三居室住房,它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似乎该装修了:我看到了住宅内没有了光彩的人造革地面、陈旧的壁纸和老式的农具……

阿辽莎领着我穿过走廊,进了厨房。厨房约十平方米左右,靠墙摆着一张圆桌,这里是他们就餐的地方,为方便喝茶,也常常和客人在这里见面。

冬妮娅给我倒了一杯矿泉水,在我旁边坐下,阿辽莎坐在我对面,神情十分严肃。他穿一件T恤衫,虽然已经53岁,但依然显得很有活力。他的面孔有着中国人的肤色,但笔挺的鼻梁和脸型又显然与中国人有所不同。我打量着这张面孔,想象着他父亲的相貌,也想找到他爷爷的影子。我不敢说他很像他的爷爷刘少奇,但透过那双严肃的眼睛所流露出的神情,似乎多少也有着一丝相似。

“阿辽莎,你总是这么严肃吗?”我问。阿辽莎也觉得自己过于严肃和拘谨了,于是笑了笑说,“每当谈到我父亲和爷爷时,我都会这样。”确实如此,我想,父亲和爷爷,这对他来说永远是一个不轻松的话题。

“能不能先让我看看你们保留的父亲和爷爷的珍贵照片?”我问。

阿辽莎闻言起身离去,片刻后,捧来一叠照片,一张张给我看给我讲。照片有他父亲刘允斌在莫斯科大学读书时和妹妹刘爱琴一起照的,有和阿辽莎的母亲玛拉的照片,有爷爷当年率领中共代表团来莫斯科时和父亲及姑姑的合影,有父亲刘允斌和姑姑刘爱琴在延安时与爷爷的合照,还有阿辽莎夫妇第一次回国探亲的照片。其中最生动的一张是刘少奇亲吻孙子的照片,照片上阿辽莎天真可爱,俯身亲吻他的爷爷像一个普通的老人,流露出对孙儿的慈爱。那一年阿辽莎五岁半,但他却清楚地记得那情景。爷爷不仅亲吻他,还送给他玩具和糖果。那是他最后一次见到爷爷,也是爷爷留给他的最后的印象。时间是在1961年。

阿辽莎格外怀念父亲

阿辽莎的父亲刘允斌是刘少奇与早期革命伴侣何宝珍的长子,此外他们还有女儿刘爱琴和次子刘允若。1934年何宝珍在南京雨花台被国民党杀害,刘允斌被伯父带到乡间,寄养在亲戚家中,直到1938年刘允斌14岁那年才被送到延安父亲身边。1939年,刘允斌和妹妹刘爱琴及其他革命先辈的儿女一行数人赴苏学习,就读在伊万诺娃的国际儿童学院。后来刘允斌考入莫斯科大学化学系,大学期间他与同班同学玛拉相爱,1949年与玛拉结婚。1955年刘允斌夫妇双双获副博士学位,并在苏联同一研究所工作。他们生有一对儿女,女儿索妮娅和儿子阿辽莎,这对姐弟还分别有一个很中国化的小名“辽辽”和“苏苏”。

阿辽莎与爷爷的缘分是那么短暂,但更不幸的是,他与自己的父亲也是聚日不多。

1957年刘允斌在父亲的要求下毅然回国,被分配在包头某研究所参加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工作。玛拉在丈夫回国后,1958年曾不远万里来到北京与丈夫团聚,但由于语言和生活习惯不同等原因,最后还是回到苏联。阿辽莎的父母就这样分手了。玛拉独自带着两个孩子生活在莫斯科,与刘允斌长期失去了联系。20年后,也就是1987年,阿辽莎兄妹才确切知道父亲早在1967年11月21日就去世了。刘允斌是受到江青一伙迫害,在一个寒冬的夜里在包头一个铁轨旁结束自己生命的,那一年他才42岁。

阿辽莎的姑姑,也就是刘允斌的妹妹刘爱琴,和哥哥一起来到苏联学习。1950年刘少奇访苏结束后,就把女儿爱琴带回国了。刘爱琴回国后在人民大学学习,毕业后她和丈夫一起到内蒙古工作,单位在自治区计划委员会。“真是巧得很,我父亲还是你姑姑刘爱琴的入党介绍人呢。”我对阿辽莎夫妇说。当时我的父亲郑广智(离休干部,曾任内蒙古大学党委书记,内蒙古自治区顾问委员会委员)正好也在内蒙计委工作,任机关党委支部书记,刘爱琴入党时他是介绍人之一。我特别记得有一次父亲带我在宾馆看电影,他指着一位中年妇女说,那就是国家主席刘少奇的女儿。

“我对父亲并没有很深的记忆,那时我还太小。可以说对父亲的了解是在我成年之后,特别是在我可以回到中国探亲之后。直到现在我不相信父亲会自杀……”阿辽莎说。“但我们一直思念着父亲……姐姐对父亲的记忆要比我多,她还写过一首感情非常真挚的诗,题目就是《怀念父亲》。”

隐姓埋名数十年

与爷爷和父亲的命运不同,阿辽莎的人生平静如水,没有丝毫波澜。他从父亲那里继承了一个聪明、爱钻研科学的头脑,他考上了莫斯科航空学院,后以优异的成绩被分配到苏联国家航天指挥中心工作,成为一名军人。那个年代,中苏关系正处于恶化时期。为了少惹麻烦,阿辽莎从上中学直到进入工作单位,都没在亲属栏中填写过刘少奇、刘允斌的名字。没人知道他的特殊身世,阿辽莎一家得以过上平静的生活,他既没有受到过特殊照顾也没有被政治所牵连。在国家航天指挥中心这个高度保密的单位里,阿辽莎从事着前苏联国防的尖端科技研究,由于工作出色还多次获得国家奖章,退役前他是指挥中心的高级工程师。

“无论俄方还是中方,都是这几年才知道我们的。现在人们知道了我们,但我们仍像普通人一样生活。我唯一的心愿就是要做一些有益于中俄两国人民的事情。”

阿辽莎停了一下又说:“我现在在俄罗斯已经没有几个亲人了,他们都在中国。”多年前,一直与阿辽莎相依为命的外公外婆、母亲相继去世,姐姐则嫁给一位美籍俄罗斯人,到美国定居去了。在找到失散数十年的中国亲人后,阿辽莎一下子勾起了对中国的向往,他给奶奶王光美写了一封情深意切的信,诉说自己对父亲工作、生活过地方的向往和对亲人们的思念。其实王光美也一直牵挂着远在异国的“辽辽”和“苏苏”。于是,在王光美的帮助下,1998年刘少奇诞辰100周年时,中方向阿辽莎发出了请他参与“刘少奇诞辰100周年筹委会”的邀请函。可这封邀请函却被俄有关部门扣留了,原因是阿辽莎在国家机密单位做了20多年职业军人,按照规定是不能出国的,必须要等到退役3年后才可以。阿辽莎知道后非常焦急,甚至以“侵犯公民通信自由”为由向俄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当一切努力都失败以后,他选择了提前退役。退役后他又焦急地等待了三年,直到2003年4月,他终于和妻子第一次踏上了回乡之路。有意思的是,当几年前他第一次到中国驻俄大使馆办理签证,说自己是刘少奇的孙子时,那个接待人员竟然也惊讶万分。因为直到那时,绝大多数人仍然不知道他的存在。工作人员把他的护照拿进去,过了很久才出来,告诉他,他们核实过了,确实如此。

终于回到魂牵梦绕的故乡

多年来魂牵梦绕的心愿即将实现,阿辽莎夫妇是如此激动。

获准出国后他们便迫不及待地飞到了北京。先在王光美奶奶家里和刘爱琴姑姑家里住了一周,又去南京雨花台为何宝珍奶奶献了花圈,接着直抵爷爷刘少奇的湖南老家“认祖归宗”。他说:“一切都令人震撼和感到亲切。我看着眼前的一切,时时在想,这就是我的祖国,我的亲人,我的家乡。他们令我自豪和感动。我,难以用语言表达我的第一次故乡之行。”

谈起对中俄两个祖国的感情时,阿辽莎告诉我,“我曾给王光美奶奶写信,说我的根在中国,我永远是刘氏家族的一员。我有两个故乡:中国和俄罗斯。我热爱中国也热爱俄国。我要尽力做一些有利于两国的事情。我会经常回中国,那里有我的亲人。从2003年第一次回国探亲,我已经回去过好多次了。每一次我都为看到的变化感到惊奇和自豪。今年我已经回中国两次了,马上又要去广州见我的同父异母弟弟,年底可能还要去北京……”

阿辽莎和妻子也有一双儿女。女儿已经大学毕业,不久前嫁给了乌克兰一个有名的演员。儿子是父母的骄傲,他考入了莫斯科航空学院,成了父亲的校友,还有一年就将毕业。谈到儿子时,冬妮娅拿来照片给我看,照片上的年轻人一身白色西服,英俊潇洒。

谈话结束后,我提议给他们夫妇照几张照片,他们欣然同意了。

阿辽莎送我到楼下时已是傍晚,迎面吹来一股凉爽的风。“莫斯科毕竟还是比北京凉爽些吧。”他对我说。

上一篇:办公室工作总结(2017年度)下一篇:部队管理规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