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年广播电台实习报告

2024-09-25

xx年广播电台实习报告(通用11篇)

1.xx年广播电台实习报告 篇一

XX新闻电视广播个人实习报告总结范文

自小,我就对广播电视新闻节目感兴趣,对节目主持人的敬仰之情更是不宜言表。于是执着于心底的那个梦想—让声音透过电波传达思想,用声音的魅力去温暖灵魂考进了理想的象牙塔—**大学。在大学理论学习期间,主修了广播电视概论、广播电视节目策划与制作、传播学概论(双语)、新闻学概论、中外新闻事业发展史、新媒体导论、影视广告设计与制作、新闻编辑、网络传播等,努力的学好专业理论知识,而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铁路公安处宣传科实习的**个月,心中满满的全是感激。这是第一次正式与社会接轨踏上工作岗位,开始与以往完全不一样的生活。每天在规定的时间上下班,上班期间要认真准时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不能草率敷衍了事。我们的肩上开始扛着民事责任,凡事得谨慎小心,否则随时可能要为一个小小的错误承担严重的后果付出巨大的代价,再也不是一句对不起和一纸道歉书所能解决。在实习的这段日子里,经历了很多,也从中学习了很多,包括专业知识的实践应用及为人处事的道理。

我是**月初进入黑龙江省佳木斯市铁路公安处宣传科实习的,刚刚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时,觉得自己好像格格不入,心中不免有些困惑,有些失落,但是黑龙江省佳木斯市铁路公安处宣传科老师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让我很快融入了这个小集体。在我心中,公安是个很伟大的职业,是伟大又神圣的,公安就像是人民的衣食父母,永远站在人民最需要地方,我爱但又不凡尊重这个职业。渐渐熟悉了,才发现其实也其乐融融。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铁路公安处宣传科实习的**个月,让我亲身体会到作为一个宣传工作者的艰辛,也让我对宣传工作者的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同时对铁路公安干警的工作性质也有了更深的了解。这次实习经历不仅增长了我的社会阅历,拓宽了我的社会实践面,也提高我的新闻采学写习能网力。此次实习虽已结束,时间也不长,但却有重大的意义。它使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并锻炼了我各方面的能力。这对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将产生积极的影响。但是不管将来会怎样,这都是我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之一,这些难能可贵的经验对于我的学习和将来的工作都非常重要,同样也是今后最值得回味的经历之一。感谢实习单位和指导老师不吝赐教和大力帮助。只要想到生命中有你们相伴,我就有了前进的动力,就有足够的勇气挥出一道属于自己的靓丽风景。实习的生活是短暂的,但是经历却是永久的。

**个月黑龙江省佳木斯市铁路公安处宣传科的实习经历,一晃而过,却让我从中领悟到了很多的东西,比如必须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积累,同时搞好和同事之间的关系,而这些东西将让我终生受用。而对于大学生而已,敢于接受挑战是一种最基本的素质。虽然**个多月的实践活动让我觉得很累很辛苦,但我从中锻炼了自己,这些是我在大学课本上不能学来的。它让我明白什么是工作,让我懂得了要将理论与行动结合在一起,让我知道了自己是否拥有好的交流技能和理解沟通能力。而交流和理解将会是任何工作的基础,好的沟通将会事半功倍。

实习对我们来说,的确是一次综合能力的全面考察,是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的机会,是我们走进生活,接触社会,学会与人沟通交流的机会,作为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学生,我们都希望通过实习来提高自己的实地采访能力和写作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为今后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基础。“纸上谈兵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这段时间的实习,我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有很大进步,我学到了很多课堂上不曾学到的知识,“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只有将理论付诸于实践才能实现理论自身的价值,也只有将理论付诸于实践才能使理论得以检验。在与黑龙江省佳木斯市铁路公安处宣传科老师交流的过程中,我不仅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技巧,而且还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另外,此次实习,我深深体会到了积累知识的重要性。自己专业知识的匮乏,知道的少,掌握的知识涉及面也特别的窄,有些时候根本就不知道所处的范围有什么涉及面,根本无从下手,后悔自己在学校没有学到足够的知识。

通过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铁路公安处宣传科实习的**个月,总结了以下几条实习体会,具体如下:

一、要善于与别人沟通。经过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铁路公安处宣传科实习的**个月发现善于与人沟通可以给自己的学习工作生活带来很多好处。如何与别人沟通好,这门技术是需要长期的练习。以前与各年龄段的人工作接触机会很少,使我与别人对话时不会应变,尤其是与年龄大或者辈分长者会谈,会使谈话时有冷场,这个时候感觉很是尴尬。人在社会中都需要融入社会这个团体中,人与人之间很多时候需要合力去做事,能够很好的于人沟通能够使得大家在做事的过程中相处得更加融洽,更事半功倍。别人给你的意见,不管正确与否,都要尝试客观的去分析,正确的你就要听取、耐心、虚心地接受。

二、与人交往接触要有自信。自信不是对自己麻木的自夸,而是对自己的能力做出肯定。在多次的宣传活动中,明白了自信的重要性。你没有社会工作经验没有关系,重要的是你能够把事情干好,领导放心把事情交给你,自然事情做多了,领导见识了你的能力,开始赏识你了,自然你自己也越来越自信,领导也会给你更多锻炼的机会。社会工作经验也是这样良性循环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从而积累更多的经验,没有第一次又何来第二、第三次呢?有自信使你更有活力更有精神。

三、实践中不断地丰富知识。知识犹如人体血液,人缺少了血液,身体就会衰弱,人缺少了知识,头脑就要枯竭。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增强自己的办事能力,同时丰富自己的阅历。“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尤其是我们学生,只重视理论学习,忽视实践环节,往往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发挥的不很理想。通过实践将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和提高,就是紧密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知识和水平。通过实践,原来理论上模糊和印象不深的得到了巩固,原先理论上欠缺的在实践环节中得到补偿,加深了对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消化。

四、加强对自身业务能力的提升。在工作中,最关键的还是自身的业务素质及能力。在实习中,要仔细的跟着身边的同事进行学习,不懂就问,同事不懂得,可以去网络、书籍中去查询。同时,还要大胆的接收领导安排的任务,认真仔细的完成,通过这种简单的工作的经验累积,从而达到提升自身业务能力的作用。

五、与人交往要克服自己胆怯的心态。在与黑龙江省佳木斯市铁路公安处宣传科老师的接触过程中,发现自己很多事情都不是很明白,领导交代的事情很多时候难免感觉到有些困难,有时候无法将在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宣传科的工作,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还是有些欠缺,很多时候感觉自己很很渺小,由于自己缺乏社会经验,在与人交往时难免蹑手蹑脚,有些担心,自己懦弱就这样表露出来。记得曾经有个学姐对我说过“在社会中你要学会厚脸皮,不怕别人的态度如何的恶劣,也要轻松应付,大胆与人对话,时间长了你自然就不怕了,这样才能更好的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其实有谁一生下来就什么都会的,小时候天不怕地不怕,尝试过吃了亏就害怕,当你克服心理的障碍,那一切都变得容易解决了。”“战胜自我,只有征服自己才能征服世界。”“凡事有勇气面对是关键,如某位名人所说:“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

肩上扛着摄像机、胸前挂着照相机、口袋里装着手机、背包里是无线上网本……他们既是记者、编辑,也是播音员、主持人。这可能就是媒体融合后媒体从业人员的真实写照。作为媒体融合的产物,这部分从业人员被称之为全媒体记者。他们需要对报纸、杂志、广播、电视、音像等载体样样能玩得起来,还需操弄3g、4g等流媒体技术。由于我们不知道我们的下一站会到哪里。所以,最好样样功夫都尝试着练一练。

xx年1月13目,宁波日报报业集团成立全媒体新闻部,首批15名记者每人配备摄像机、数码相机、录音笔和笔记本电脑,实行“24×7”的多媒体信息发布模式。国内其他媒体也尝试在部分领域内资源整合,比如浙江嘉兴日报及其子报南湖晚报,成立统一的视觉新闻中心;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建立集团层面的视觉中心,向集团内各媒体提供图片;滨州日报社目前也正在进行全媒体的尝试。

全媒体已经实实在在地出现在我们身边,不远的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全媒体记者奔走四方,活跃在公众的视野之中。面对媒体融合大潮,作为未来的媒体从业人员,现在的我该为未来的工作做些什么准备呢?如何成为一位合格的媒体从业人员呢?

我们面对媒体融合的大趋势,必须学会“一鱼多吃”,这是我们未来媒体从业人员努力的方向。全媒体记者是一个多功能的记者,需要有多种采访技能。进行采访时,记者不能只简单地拿笔去记,至少要会使用录音笔等设备。如果不再单独派摄影记者跟随,文字记者还要现场拍照。为适应网络传播,记者还要学会制作dv、动画等。掌握了这些采访技能,就初步实现了向全媒体记者身份的转变。

我们要学会在全媒体新闻生产中“用脑”、“用眼”和“用手”。用脑,即全媒体记者要有新闻聚合的头脑,适合各媒体的特点,发挥不同载体的不同组合产生的效应。用眼,即做全媒体记者要充分利用网络、手机等互动传播的“新闻眼”,挖掘受众的新闻资源,善于与受众互动。用手,即全媒体记者要会文章、能拍摄、擅互动,熟练进行电脑、手机制作发布。实习期中,公司融洽的工作氛围、团结向上的企业文化,让我很快进入到了工作角色中来。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更加努力地工作,清晰的规划未来的职业生涯,不断的进行自我培训,作为未来媒体从业人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作为一个新闻人,应该擅长主动和别人交流打交道。在此次实习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面对沉默不语的尴尬,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去与别人主动交流,在工作的时候同样也要积极主动地与同事交流。在今后的社会工作中,注重的是团队精神,而且我还必须去帮助别人或是接受别人的帮助已完成工作。

第二,工作时一定要一丝不苟,认真仔细。对待每一条新闻审稿一定要小心谨慎,有时候就算是一个小小的失误不仅仅使自己的工作进程受阻,还会影响广播播出的新闻质量,因此认认真真地做每一件事情就显得尤其重要。正如老师所讲,要做到“眼尖”、“手勤”和“心细”。其中,眼尖包括“观察”,再者就是有“眼力见”。作为一名实习生,在单位里首先要不给人家添乱。虽然有指导老师,但提问也要看准时机,别在老师正在忙的时候去打扰人家的正常工作。在初步了解了行业的内部运作后,要有针对性地去学习岗位上的具体工作,为以后的就业打基础。手勤:尽管是实习岗位,也不要有丝毫懈怠的想法。不能把自己还看成一名大学生,而要像正式员工一样严格要求自己,熟悉单位的规章制度和单位文化。心细:单位都喜欢把一些琐碎、单调、技术含量低的工作交给实习生做,如给复印机加纸,换一下饮水机上的空水瓶……这个阶段缺乏乐趣和挑战性,只有经过这样的考验,才有机会获得进一步施展才能的机会。除了指导老师交代的工作要用心去做,还要细心地记录观察,最好做实习日记,将每天的收获、感触和遇到的问题,企业的信息都一一记录下来,这不仅会对学习有益处,而且在写实习报告的时候会有帮助。

第三,日常工作都会比较繁琐,枯燥,在工作岗位上一定要勤于思考,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虚心的向人学习,细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及时的与他人沟通。赵主管在这方面帮了我很大的忙,他指导我在思考如何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自己也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新闻稿件写法技能。

第四,善于观察。敏锐的观察力,应保持清醒的头脑,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风起于青萍之末”就能闻风而动。新闻要有时效性,作为新闻人就应时时刻刻留意身边发生地一切事物,洞察一切有新闻点的讯息,这样才能及时挖掘新闻素材,透过现象抓本质,写出具有实质性意义的新闻稿件。

第五,加强自我培训。在工作中,不仅要注重个人工作的优秀完成,还要注意多看书,多加强自身自我培训,通过道德素质与业务能力等两方面的内容,不断的进行自我提升,从而获得更快的进步与发展。

第六,摆好心态非常重要。众所周知,记者是一个特殊的职业,也是一个受人尊重、令人羡慕的职业。记者的职业特点使他上可以接触贤达名流,下可以结交平民百姓。所以,记者不但要有一种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还要对自己有个清醒的认识。

2.xx年广播电台实习报告 篇二

政策是党和政府以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或服务于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目标, 用以规范、引导有关机构团体和个人行为的准则或指南, 是一系列谋略、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而在传媒产业经济时代“传媒政策的产生源于政府国家利益诉求和商业/工业企业运作之间的互动。”!广播电视业的发展和广电行业的管理、改革有着直接关系, 自1993年——2007年广电部、广电总局共发布各类通知、纪要、规定、标准、规范等967条。分析这一阶段的广电政策我们可以看到十四年间广电管理体制的变化轨迹, 广电管理改革的变化倾向, 对进一步加强和调整广电管理和广电产业政策是有一定启示意义的。

一、广电管理部门政策综述

从1993年——2007年广电行业管理部门共公布967条政策, 对上述政策按政策分类的标准可进行如下划分。

1、862条政策按年度划分:

1993年40条, 1994年50条, 1995年61条, 1996年79条, 1997年73条, 1998年45条, 1999年73条, 2000年110条, 2001年118条, 2002年103条, 2003年88条, 2004年22条, 2005年4条, 2006年2条2007年99条。

2、967条政策按行业划分:

广播类43条, 电视类221条, 电影类87条, 广播电视类269条, 影视类36条, 广播电影电视类277条, 网络类26条, 报纸类8条。

3、967条政策按发布形式划分:

公文形式:通知779条, 通报80条, 批复3条, 复函11条, 纪要16条, 规定10条, 决定22条, 意见20条, 细则5条, 计划1条, 条例7条, 要点2条, 函2条, 方案8条, 守则1条。

二、广电管理部门管理政策分析

1、趋势分析

从1993年到2007年十四年的广电政策的发展来看, 政策的数量由2002年到2006年是呈下降趋势的, 在2007年数量虽然又呈上升趋势, 但较之2002年数量还是有所减少, 政策管理走向与公共行政要求越来越接近。政策的管理幅度没有明显的改变。

2、政策内容分析

(1) 政策管理面大点多, 管理幅度宽。自1993年以来的公共政策, 其内容涉及本行业生产、经营、播出、发展等几大重要方面, 大到广电总局关于印发《广播电视管理条例》, 小到关于电视剧《倚天屠龙记》制作单位违规行为的通报》。

(2) 以管制为内容的政策占政策总量的份额较大, 政策的弹性较小。政策大多以管制为内容, 例如:1997年《关于中止北京、上海、福建、广东、四川五个省级电视台境外影视剧自审自播权的通知 (广发社字[1997]877号) 》2000年关于升级电视台节目不能“跨省批评”的通知 (广发编字[2000]724号) 。类似于这样的政策所占政策总量的份额较大, 政策的弹性较小, 从这一方面来说不利于广电产业的发展。

(3) 惩罚性、堵漏性政策是政策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出滞后性。政策的科学性较差。例如:《关于广播电影电视行业实行技师聘任制的补充通知 (广发人字[1994]197号) 》;《关于不再执行<广播电影电视行政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中部分行政处罚规定>的通知 (广发发字[1998]12号) 》这些政策在某种程度上呈现了滞后性。

(4) 前瞻性的政策多以宏观的规划、既要为主, 操作性、指导性较差。政策应该设定明确而具体的政策目标。所谓明确而具体的目标具有这样几方面的特征:政策期望的自然语表述是明确的没有歧义的;其次, 政策目标是可以或可能达到的;第三, 政策目标是可以解析 (理解) 和衡量的;第四, 政策目标是属于政策执行含糊活模糊的、不可解析的、不可衡量的、不可能达到的政策目标实际上是无效的。例如:《关于认真学习<江泽民同志视察八一电影制片厂时的重要讲话>的通知 (广发办字[1996]339号) 》一类的提法, 基本上是一种无法实证考量的政策口号, 充其量是一种政策的原则性的表述, 尚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政策“, 如果为此提出一些列的指标、时空界定、实现的途径和手段等规定性, 大题上就构成为一向完全意义上的政策了。

3、政策形式分析

(1) 以封闭型政策为主。政策多以规定、通知等方式下达, 在967条政策中, 通知和规定占政策总量的81.6%

(2) 政策强度在政策下达方式中有明显体现通报占8.2%;通知占80.6%;规定占1%。从三项所占的比率来看, 政策更多的是是硬性的通知, 政策缺乏弹性。

(3) 政策形势多样化, 增强政策的执行力。在所下发的政策中, 几乎使用了以前我国政府部门所使用的全部政策形式, 增强了政策的可读性和操作性。

(4) 对于1993年到2007年十四年的政策从整体上来看政策方式规范, 内容具体, 文字简洁, 增强政策效率。

4、政策制定分析

(1) 文本政策虽然不能全面反映政策的制定过程, 但从行文的语气, 内容等方面看, 政策制定更大程度上是在部门内部制定形成, 博弈过程较少。

(2) 政策依据性较强, 从目前海量的政策看, 大部分是根据《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电影光里条例》等部门重要规章制定, 是这些规章的执行。这一特点保证了政策的合法性和原则性, 政策的随意性在本行业政策中鲜见。

三、政策分析的启示

1、提高政策制定的透明

信息的公开、透明还有利于社会的参与和社会的监督。政府的公共服务应当得到全社会的监督。公共服务的对象是社会、人民。建立公开透明的制度才能把政府的公共服务置于社会和人民的监督之中。而且公共服务既是政府的主要职能, 又是各类社会组织参与和发挥作用的重要领域。在建设现代开放社会条件下各类社会组织在社会事务中有着政府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成为社会治理结构变革的中坚力量。强调政府公共服务中的公开透明, 就是要打破传统体制下政府对公共事务的垄断, 以鼓励和支持各类社会组织参与社会事务, 并发挥其重要作用。

2、增强政策制定的参与度。

在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中要充分让各个主体参与进来, 行政机关、立法机关、研究机构。尤其是研究机构, 研究机构集中了大批的高级专业和专业技术人员, 从一定的意义上说, 只有他们能够提供指定政策规划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意见, 并因此产生了现代“智囊团”、“思想库”等决策辅助机构和决策咨询技术。如何最大限度地借助研究机构的研究力量, 恒定是现代国家政府公共政策能力的标准之一。

3、修正重要政策的内容, 提高重要政策的管理幅度和权威性

1993年到2007年的政策的内容丰富多样, 在这里特别指出, 重要政策的内容一定要提高其权威性, 减少堵漏型政策, 尽量减少废止政策文件, 提高政策的合法性与科学性。只有提高中药政策的合法性与科学性才能使广电产业向一个正面积极的方向发展。

1993年到2007年的政策的形式丰富多样, 涵盖了众多的发布发生, 但是由于通知、通报、规定等方式占了很大的比重, 因此说明我国广电行业的政策弹性较小, 各个发布方式的比重需要调整的合理的比例, 需要增强政策的弹性, 这样才能使得广电产业良好的发展。

四、总结:

1993年到2007年是我国广电产业发展的迅速的十四年, 而广电政策对我国广电行业有着指导性的意义, 通过分析十四年的广电政策能够总结出我国广电行业政策上的合法性、科学性, 但是更要注意存在的滞后性、不科学性等一系列的不足。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广电行业已经迅速发展, 传媒产业在社会生活和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正在迅速上升本文通过对1993年到2007年广电政策的简要分析, 分析这一阶段的广电政策我们可以看到十四年间广电管理体制的变化轨迹, 广电管理改革的变化倾向, 对进一步加强和调整广电管理和广电产业政策是有一定启示意义的。

关键词:广电,政策,通知

参考文献

[1]简冯.库伦伯格、丹尼斯.麦奎尔.媒体政策范式的转型:论一个新的传播政策范式.金冠军等主编.国际传媒政策新视野.上海三联出版社2005年

3.2011年广播新闻扫描 篇三

关键词:广播新闻 全媒体 微电台 民生 互动

2011年,广播一如既往地直面新媒体迅速发展和受众需求变化的形势,以积极的姿态改革突破,求新求变,始终紧扣时代脉搏。广播新闻进一步完善全媒体发展传播、资源整合利用、多元化报道的战略系统。以“微电台”为代表的新技术平台互动性的大大增强,让广播新闻的用户体验不断提高。广播新闻评论成为重点抢占市场,评论迎来3.0时代。与此同时,广播新闻落实“走、转、改”的人本精神,更加关注公益事业,体现出更深的社会内涵。

一、进一步完善传播系统,适应新媒体时代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深刻改变着传媒的生态环境,受众结构、受众接受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多种媒介发展从竞争到合作,不断整合媒介资源、突破地区和渠道限制,以争取更多的受众和更大的利益,追求共赢。2011年广播新闻业已存在的全媒体融合发展、跨越式合作、报道方式多元化等趋势进一步加强,并形成较为稳定和不断完善的发展态势。

1.播出平台全媒体化

全媒体的传播模式,就是运用集群传播途径,调动多渠道力量,打造融合新闻,多角度满足受众视听需求。2011年的重大新闻事件报道无不运用了此类传播模式,多箭齐发,扩大受众覆盖面。在两会及建党90周年等重大新闻事件报道中,中央电台全面发动多套广播频率和以中国广播网、手机中广网、央广视讯为依托的新媒体,综合运用音频、视频、文字、图片等多种手段,对两会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报道。

广播媒体与新媒体的合作进一步发展。7月21日腾讯微博与上海东方广播公司(ERC,下称东方广播)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腾讯将为东方广播旗下频率以及知名主持人开通官方微博。东方广播所有广播直播节目及大型线下活动将通过腾讯微博独家与听众开展即时互动。郑州电台与河南—百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资源共享、宣传合作、商业推广等多个层面展开深入合作。

2.广播联盟纵深推进

广播联盟是广播新闻中常态合作机制,它在统一平台上调配资源,将松散的各地方力量拢合,形成聚合效应,做大市场、扩大传播影响。2011年第26届深圳大运会期间,中国广播联盟组建“全国大运广播联盟”,整合采编资源,统一指挥、集团作战,组织20家成员台的100多名记者,发挥联盟“节目共享平台”作用,实现资源共享,节目互通,扩大覆盖面和影响力。

跨区域合作,结合各地的特色条件,优势互补,以点带面,打破新闻事发地的狭小范围。4月25日,由西藏电台发起,全国17家援藏省(市)广播电台共同参与的《穿越西藏》大型联合采访活动,记者分成三路奔赴西藏自治区7个地(市)进行采访,沿途以行进式报道的方式发回反映西藏和平解放60年来发展变化的音频、视频、图文稿件。

3.报道呈现方式多样

广播新闻的报道方式呈现多样化趋势,除动态消息、现场报道、广播评论外,还出现新闻背景分析、新闻故事、体验式报道等,还有利用新媒体进行的互动报道和即时报播等报道新样式。在广播新闻的日常运作中,综合运用各种报道方式的情况越来越普遍。

6月30日,京沪高铁首发车,中央电台中国之声当天推出了特别直播——《跨越之路》,在列车上设立直播间,开创了中国广播历史上第一次在如此高速运动中直播的先例。除了主持人的解说介绍外,还邀请了乘车的普通听众走进直播间进行访谈,列车上同时有两位评论员进行精彩评论,另外派出记者从与京沪高铁同时出发的京沪快线飞机、从上海出发的对开列车等多条线路发回体验式连线报道,加上节目中设计精当、制作精美的音乐和片花,各种报道方式结合,生动鲜活,使节目的可听性大大增强。

二、重视“用户体验”,“微电台”大大增强互动性

随着社会多元化、受众主观参与性的日益加深,媒体生态越来越“去中心化”,受众从被动告知转为主动参与、甚至主动传播,“听众”逐步向“用户”转变,广播长期以来“我播你听”的单向传输方式难以聚合受众。“用户体验”首先将媒体的内容提供和传播渠道视为产品,而把受众使用媒体产品之前、期间及其后的主观感受,作为产品生产的首要考虑因素。这些主观感受包括,受众在使用内容产品前中后的情感、喜好、认知、印象、行为以及愉悦度、价值感、有用性等。广播越来越重视“用户体验”,多数广播电台有意通过互动,增强“用户体验”,培养忠实、长期“用户”。

1.改版——更加突出互动

互动是广播节目的生机之源。广播互动的宗旨,是为了做活做优节目,只有在节目中以听众为中心,服务好听众,节目的生命力才能长久。2011年的广播新闻节目不断改进,争取更大程度地调动听众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从而提高“用户体能”,培养稳定的收听群体。

10月8日,中国之声再度改版,更加突出了与听众的互动。其中,《央广新闻晚高峰》每天推出“新闻调查”,寻找当天最重大主题,以20秒片花的形式向听众征集意见,3小时全程滚动关注,每个时段中主持人伺机与听众互动,在节目结尾公布当天听众调查结果。改版过后的《央广夜新闻》,所有节目环节均围绕互动设计,以互动方式呈现,把话语权交给听众——“你来说”。通过与新媒体合作等形式,与听众零距离贴近。每半小时同步跟踪一项重要事件或话题,同步展开当事方、评论员、听众网友的实时互动讨论,提供平台聚集各方声音碰撞,打造中国之声类似微博的崭新节目样态——“微广播”。

2011年,上海电台也全新改版。新版绝大部分节目由以前的录播改为直播,录播节目时间由过去每天16个小时缩减到平均每天0.5小时。每天6:00~00:00时段的重播节目比重由原来的近40%缩减到5%。其中9:00和13:00新开辟《直通990》节目,借鉴微博互动形式聆听听众反映的问题,使广播成为一个信息集纳、志愿服务的全新平台。本次改版录播转为直播最大的效果是增强了听众的互动性,有利于培养听众的忠诚度。

nlc202309011319

2.“微电台”——边听边互动

微博的诞生引发了一场革命,它既有传统广播的即时性特点,同时又有强烈的互动性,是新的媒介环境和现实情境下增强传播效果的极佳策略。广播媒体开通微博主要用于内容链接、发布新闻提要、节目预告、话题收集、主持人及记者的推介、活动推广、进行实时互动等。以即时性为主要特点的微博成为重要的新闻源,同时成为与受众交流的新渠道。通过微博,广播与听众之间可以形成个人接触,进而产生互动,最终以节目为中心形成听众社区。而“微电台”也带给听众“边听边互动”的全新体验,互动性更强。

新浪“微电台”5月10日上线,3个月就有28个省市的200多家电台开通微电台。中国之声新浪“微电台”也于8月10日正式上线。用户通过使用新浪微博“微电台”应用,可以一边浏览互联网一边收听电台广播,并可以随时对广播内容进行微博点评和讨论。同时,用户还可以通过应用界面轻松关注各电台频率明星主持人微博,既方便了微博用户在多家电台中选择收听,又大大增强了在线广播的互动性。

微电台成为主持人与听众互动的新阵地,从“你发短信我读”到“你发微博大家一起在线共享”,再到“边听边互动边共享”,通过微电台,广播节目与听众的互动在同一个页面完成。广播新闻与可以在这种互动方式中把握新媒体听众的需求,除了加强新媒体资讯整合播报以外,还可以在诸如广播新闻谈话节目中更好地实现主持人、嘉宾、听众三者之间话题讨论的实时互动。传统广播与微博全面结合的创新之举对广播电台的发展及其生存空间的拓宽无疑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三、评论进入3.0时代,建设“思想媒体”正成热点

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副会长张振华认为:“优秀的新闻媒体必有同时做好两件事:一是描述事实,一是评论事实。”他提出,信息不再是稀缺资源,解读则成为争取受众的“强磁场”。传媒之间的竞争从信息竞争发展到观点竞争,社会进入“全民表达时代”“大众评论时代”,单向度的宣传说教难以让受众信服。这种背景下,办有思想的电台、办有观点的电台,是广播谋求自身发展、增强竞争力的有效法门。广播在传播理念上,由单一的信息传播向观念复合传播转变,做出更全面、更及时、更透彻的新闻解读和评论,不仅可以满足受众更高层次的需要,也会提高广播媒体的品质、地位和影响力。

1.评论3.0模式——广播评论发展的全新方向

2010年,杭州电台新闻广播明确提出“新闻立台、评论强台”的办台理念,推出一档原创性的评论栏目《连线快评》。栏目播出一年以来,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影响。5月10日,由浙江省广电学会、杭州文广集团和《中国广播电视学刊》主办的“评论3.0传播新闻时代——FM89杭州新闻广播《连线快评》开播周年研讨会”在杭州举行。会上,杭州新闻广播提出了评论3.0时代的传播新概念和“多对多”的传播形态,得到了业界和学界专家的充分肯定。从对《连线快评》的经验总结中,评论3.0被定义为以“多元化的评论员队伍、多视角的新闻观照、多频次的快评微评、多维度的传播网络”为特点的新时期的评论模式。

《连线快评》重在以快取胜,紧跟在资讯播报之后,第一时间发表独到观点,并且不断刷新视野。它一改评论节目的刻板播出样式,采用逢整点播出的模式,从早9点到晚8点,评论随时听。这种高密度滚动播发的形式,使广播“快”和“伴随性”的特点得以在评论节目中体现。它又以“微”见长,把全天新闻以小时为单位进行划分,每小时一事一议。每篇评论短小精悍,绝不超过两分钟,符合现代广播听众的收听习惯。同时,这种评论模式互动性较强,提高了“用户体验”的便捷度:通过广播、电视、纸媒、QQ、博客等全媒体布局,满足个性化需求;节目前在微博上进行话题预告,提醒受众收听也开放留言,在拓展节目影响的同时也拓宽了节目内容的来源。

2.办有思想的电台——打造吸引受众的强磁场

《连线快评》说明广播评论也可以像新闻资讯一样全天滚动插播,成为贯穿全天必不可少的“新闻点心”,广播新闻评论显示出新的发展空间和生命力。各种新闻报道中,各级电台广播新闻节目中,评论日益被人们重视并加以巧妙利用。

深圳大运会开幕式上,中央电台首次在大型仪式庆典类直播中特约国内知名评论人杨禹作为直播嘉宾,与主持人进行现场即时互动,对开幕式精彩内容、相关背景、核心主题等进行评论和解读,一改以往全部由主持人大量的解说来完成的惯例,使现场直播更加轻松鲜活。这是广播评论的一次大胆创新,将启发广播新闻节目在评论上作出更多尝试。

中央电台在两会报道中也特别注意发挥评论优势。全新改版的经济之声开办了《主编视点》和《观点辩论》两个专栏,结合两会热点,发出多篇评论。此外,13套频率分别邀请著名评论员,以“博客心语”“播客心声”等形式,利用“外脑”的权威性和感召力,吸引听众关注。

河北电台新闻广播新增了一档叙、评结合的节目《新闻天下汇》,除了对国内外发生的新闻事件进行盘点,还选择热点进行点评、解析,并连线专家,请其提供权威解读,使新闻传播效应得以增强和延伸。江苏广电总台新闻广播2010年在午间12:00~13:00开辟专门的评论节目《新闻评谈》,邀请嘉宾结合热点新闻畅谈自己的观点,听众也可以通过热线与主持人、嘉宾互动交流。这些做法都使得广播媒体的节目传播力、社会影响力和舆论引导力大大增强。

四、增强人文关怀,彰显新闻媒体责任意识

从媒体的特性、作用、功能来看,其天生就负有社会责任。无论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所承担的社会责任都是为社会和大众服务。人文关怀是以关怀人、尊重人为主旨的一种思想体系,于新闻媒体,首先要强调以人为本的新闻观和传播理念。2011年,注重公益传播成为广播新闻的共同发展趋势。

1.关注公益,树立“责任媒体”形象

2010年10月8日,中国之声再次改版,新节目全力打造其“责任至上”的社会形象。其中,改革传统枯燥的时钟打点报时方法,在广播电视媒体中独创公益报时新形式。公益报时邀请一些公众人物或公益组织相关人员为大家报时,同时传递一些具体可观的公益理念,比如文明驾驶、节约资源、帮助贫困母亲、为山区儿童加餐等,十分富有感召力和提醒效果。这是中国之声联合全国性公益组织,依托公益项目和公益行动的创新。将整点和半点报时打造成宣传公益事业的固定窗口,不仅能唤起人们践行公益的决心,营造健康向上的公益环境,传递关爱互助的公益理念,而且能树立媒体的公益形象,做“责任至上”的国家新闻广播。

除此之外,2011年各地广播媒体都比较积极地组织、参与公益活动。5月15日,黑龙江电台举办了第二届龙广爱心节,为哈尔滨市筹募环保型分类箱、爱心候车座椅和公交站台排队围栏,价值300多万元。5月,湖北广电总台新闻综合广播与团省委联合策划《孩子,我们和你在一起》大型公益活动,关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6月,大连广播电视台新闻广播联手大连航运职业技术学院、东方航空公司大连营业部等共同倡议发起成立全国第一支由广播媒体发起的海洋环保义工队,激发人们关注海洋环境、保护海洋资源的意识。

2.开展“走、转、改”,增强新闻“民生”意识

2011年,中宣部等五部门部署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全国广播媒体也纷纷投入到“走、转、改”活动中。此项号召体现了新闻“三贴近”的原则,是新闻本源的回归。社会公众的生活永远都是新闻的源头活水,下到基层、倾听民意,是民生意识的回归和进一步深化。

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开办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专栏节目,在《央广新闻》等节目中推出专题报道,持续播发记者深入基层、深入一线采制的报道。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通过“CRI中外记者·中国行”采访报道活动,组织中外记者深入田间地头、厂矿企业、百姓人家进行采访,透过中外记者的视角看中国,用普通百姓的视角观察问题,用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阐述观点。

安徽广播电视台交通广播频率所有记者和主持人奔赴全省公路、机场、铁路等交通行业基层,用“我当一天劳动者”的方式,感受交通行业一线工作者最真实的工作和生活;生活广播的大型系列报道《心系民生、传递民生》倾情关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热点问题;经济广播进一步加强与群众的紧密联系,落实好听众投诉反馈机制,农村广播分别派出采访小分队深入基层,对新农村建设等进行调研报道。

总之,2011年广播新闻在应用新技术与受众新变化中实现了新的创造,传播系统上不断稳固完善,传播内容上更加深化,传播观念上更加富有责任关怀,体现出广播新闻一年中不断成熟发展,追问自己传播使命、践行自己的社会责任。这种成长无疑将为广播新闻打下了更好的基础,引领广播新闻取得更大的发展和跨越。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本文编辑:宁黎黎)

4.XX年小学校园广播站工作计划 篇四

XX年小学校园广播站工作计划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XX年小学校园广播站工作计划

一、广播站设立的栏目:

(一)《职校联播》

1、报道一些国内外新闻(包括政治新闻、体坛新闻、娱乐新闻);

2、反映发生在校园里某班级或某人的一些好人好事。

(二)《职校之星》

1、美读一些学生搜集的优秀文章(也可以是某作家的相关资料),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2、选播学生的优秀习作或选摘来的优秀文章,使学校形成良好的写作围。

(三)《下午茶》

1、美文欣赏;

2、开心时分(包括的有小笑话、幽默型的文章)。

二、广播站人员分工:

1、指导员:负责指导“校园广声”的播音工作;

2、站 长:负责主持“校园广声”的播音工作及各项工作的安排;

3、各版块组长:对稿件进行筛选、修改,安排布置所属版块的工作;

4、播音员:负责每次“校园广声”的播音工作;

5、班级文字记者:负责稿件的搜集、撰写,以及收集校内外的播音素材。

三、有关稿件的相关要求:

1、面向全校同学征稿;

2、各班每周须向广播站投递两篇稿件:一篇是关于学校、班级所发生的事情,一篇写得好的课外阅读文章(班上同学写的好的也可以),多则不限;

3、所有的班级稿件统一由各班的团支部书记(或宣传委员)交到学生会宣传部。

四、稿件要求:

1、每篇稿件字数在300~500之间;

2、稿件写好以后统一交给稿件负责人;如有好的稿件可以随时交到学生会宣传部;

3、稿件递交时间及地点:稿件统一上交时间为每天的晚补;稿件统一交到学生会办公室。

五、播音时间:

1、星期一下午:17:15---17:55;

2、星期三下午:17:15---17:55;

3、星期五下午:17:15---17:55;

六、鼓励措施:

1、各班的文字记者要在规定的时间完成稿件搜集和撰写,并保证质量;

2、根据各班文字记者来稿的数量给以加分,作为每周评选学校“文明班级”的依据之一,未完成的班级不予加分;

3、按照各班被录用稿件的数量适当加分;

4、每周宣传部负责统计一次,每周星期五上报学生会。XX年小学校园广播站工作计划

一、青青校园广播站简介

这一滴水也许是尼格拉瀑布的一部分,却溅起了无数的水花;也许只是人面孔上的一滴汗,却含蕴着辛勤的劳动;也许是雨水中的一丁点,却洗涤了无数的心灵;也许是大海中的一抹微波,却映照出整个天空的美丽。每天午间,当暖暖的阳光温暖着整个校园的时候,一阵悠扬的音乐伴随着主持人亲切而熟悉的声音回荡在校园的每个角落,朝阳小学广播站又开始了新的征程„„ ——青青校园广播站

校园广播站是校园宣传的窗口,是学校的喉舌,也是学校集体教育最直接、见效最快的教育媒介。带着寻美颂美,发扬学校新风尚的主题,20XX年秋学期,我们将学校广播站全新改版,让它成为学生课外学习的论坛、梦想飞翔的天空、陶冶情操的海洋。

我们将广播时间拟定为每天中午的11:10-11:40之间,初步设置了五个栏目:

一、午间音乐盒(周一);二、文海拾贝(周二);

三、校园启明星(周三);

四、诗苑漫步(周四);

五、校园采风(周五)

二、具体栏目内容

1、午间音乐盒:面向全体老师和学生的互动点歌台。您可在同伴生日、取得成绩、获得荣誉时为他送上一首祝福的歌;在他失意、遇到困难时,点上一首歌为他鼓劲.....同时向同学们推荐一些经典的歌曲,介绍著名的音乐家等。(点歌单见附表)

2、文海拾贝:每次征集一至两篇学生佳作,聘请语文老师进行点评,并对此类作文写作提出一些好的建议和方法。(点评老师安排见附表)

3、校园启明星:每周由指定班级推荐一位“校园启明星”他可以是学习成绩优秀、助人为乐、热爱班集体或者在某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将其事迹写成500字左右的书面材料,并请本人当日直接走进直播室接受现场采访。(班级安排见附表)

4、诗苑漫步:精选一些古今中外的著名诗歌、散文等进行配乐朗诵,并对其作者、内容、创作背景等作一介绍评析。

5、校园采风:设置“校园热点追踪”板块,报道每周校园的一些新闻,捕捉校园新气象,并作相关评论;对校园的好人好事作一表扬,对不好的现象提出改正意见;“卫生健康”板块,针对相关季节作一些疾病预防、养生保健、饮食卫生等知识介绍;“开心词典”板块,收集一些小笑话、小幽默故事或寓言故事。(班级安排见附表)

三、栏目安排表

1、“午间音乐盒”栏目有高慧老师负责。每周歌曲推荐榜单中将为大家准备十首歌曲,你可以从中选择一首。请要点歌的老师和同学提前一天将点歌单填写好送至栏目组信箱。

2、“文海拾贝”栏目点评老师安排表

点评老师可选择本班学生的优秀习作进行针对性地具体、细致的点评,再选取一些优秀习作或片段对同类作文的写作方法或技巧作一指导,形成书面材料.提前两天交至高慧老师处。

3、“校园启明星”和“校园采风”栏目班级安排表

请相关班级班主任老师根据栏目内容认真组稿,对推荐为“校园启明星”的同学进行自我介绍方面的辅导。(相关稿件提前两天交至高慧老师处)

4、“诗苑漫步”栏目由高慧老师负责。

三、播音人员安排

5.xx年广播电台实习报告 篇五

2011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XX人民电台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牢牢把握舆论导向,着力提高宣传质量,大力加强队伍建设,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为XX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现将2011年的工作要点总结如下:

一、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唱响新闻宣传主旋律

(一)日常宣传成效明显

XX人民广播电台自2010年7月改版开播以来,着力打造XX上空最动听的声音,按照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有计划、有重点、有针对性地报道了XX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巾帼风采、维护社会稳定、重大节日等情况,取得了明显的宣传实效。目前,XX人民广播电台每日节目时长达到17个小时,从一个只有录播节目的小阵地发展成为“直播节目丰富多彩、录播节目新颖动听”的大舞台,开办了《986直播室》、《爱猜生活榜》、《休闲么么茶》、《车行986》、《客气啦呱》、《梨园精粹》等各具特色的自办栏目,受到了广大XX听众的喜爱。

据统计,XX人民广播电台2011年共制作播出自办节目1000多期,同时引进了《月光宝盒》、《任枫故事会》等特色节目以更好的充实节目内容。

(二)主题宣传报道开展得扎实有效 2011年XX人民广播电台紧紧围绕全县工作重心,以“三贴近”为原则,精心制作各个栏目,取得了良好成效。策划开设了《读书时间》、《创先争优进行时》、《走基层 听民声》等专栏,努力做到各栏目期期都有新主题,期期都有新创意,七

一、《唱支红歌给党听》、国庆特辑《歌唱祖国》、记者节《记者走进直播室》等专题节目将社会热点,社会重大事件以听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播出,而10.1期间XX人民广播电台还与省电台首次联合直播《戏迷大擂台》节目,作为XX广播史上的首次两地连线同步直播,不仅提高了我县广播播控技术与播音的水平,也为两地戏迷的交流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在丰富全县人民群众精神文明生活的同时,营造了和谐发展的良好氛围,为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三)对外宣传影响扩大

今年以来,XX人民广播电台各项对外宣传工作进展顺利,以争取省、市两个集体记者一等奖为目标,新闻宣传质量稳步提升。一是提高上稿力度,2011年市台上稿2300多分,省台上稿130多分,其中:《棉乡故道焕生机,椹果飘香溢九州》、《XX:吹尽黄沙变“绿金”》、《 XX:210家社区超市为农民带来大方便》、《XX10万群众受益 “一事一议”补贴》、《XX:精心编织“菜篮子” 养肥百姓钱袋子》、《游黄河故道 享硕果飘香》、《XX县发展“品牌蔬菜” 丰富百姓餐桌》、《一分钟速食面“给力”上市》等30多篇新闻在省广播电台《山东新闻》等新闻栏目播出;《百姓满意是最大的政绩——XX群众工作发展纪实》、《XX:民心就是生产力》、《“两区同建”敲开“幸福门”》、《引来甘泉润民心XX50万群众喝上黄河水》、《游黄河故道 品千年椹果》、《XX第四届梨花节开幕》等重头新闻稿件在《德州新闻》和《今日关注》节目头条播出,尤其在我县梨花节、椹果采摘节、香梨采摘节等重大事件中,电台积极与省电台《山东新闻》、《快乐乡村游》栏目联系,在省台没有直播车现场直播的情况下,在开幕的第一时间对椹果节等重大事件进行长达5多分钟的电话新闻报道。

二是增强上稿深度,除重大活动外,安排专人在省市台供稿,对我县的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社会稳定、人文历史、资源优势等进行多角度的充分报道,增进了外界对XX的了解,也大大地提升了XX的对外形象。

二、实施精品工程,节目创优初见成效

今年,电台进一步加大精品生产力度,在2011进行的2010省、市级好新闻评选活动中,我台共有 件新闻作品获得各个级别的广播电视新闻奖。其中,获省级奖励的作品 件,获得德州市级奖励的作品件,广播专题《走进“世博”的大葱——XX县梅庄社区大产业发展纪实》获得2010广播电视新闻奖一等奖。

„„ 我台独立创意、策划、编辑、播音的《休闲么么茶》获得2010全市广播电视新闻奖栏目奖三等奖,取得了不错的社会反响。

三、努力扩大广告业务范围,提升广告业务创收空间 电台通过稳定现有创收渠道,挖掘县内广告市场潜力,多方扩展广告业务范围,不断提升广告创收空间,促进广播事业的平稳较快发展,努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2011年实现广告创收同比增长100%,一是变等广告为找广告,积极走出去联系广告业务。主动联系奥威体育、新华联商场等单位,为其制作形式内容新颖的广告,带来了良好的经济回报,促成了各广告商与电台的长期广告合作;二是以节目带创收,好节目才有高收听率,高收听率带来了广告的源源不断,电台节目质量的不断提高,带来了高收听率促创收,有效的增强了创收效果;

三、向好广告要高效益,取消了两段原补肾广告,增添上两条护眼用品、治疗颈椎病广告,保障了去糟粕但创收收入不减。2011年,XX人民广播电台实现广告创收 元,同比增长100%。

四、全力抓好安全优质播出工作,促进广播事业稳步发展 围绕“安全、优质播出”这一中心,电台始终把防范工作当作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全力做好播控、采编设备管理等环节的技术维护和保障工作。电台全部工作人员都参与值机工作,建立交接班制度、编单、导播制度,从节目单编辑、节目导播到值机工作全部责任到人,每周每天都有专人负责各项工作,并保证专人专责,明确责任,杜绝错播、误播、漏播等播出事故。派出专人负责人民公园、县委西公园的巡线工作,保证每天一个汇报电话,将故障扼杀在萌芽状态,以保障两个公园的播出效果,做到不间断播出。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实现了电台2011年全年安全优质播出,出色的完成各项重大宣传任务和其它大型活动的转直播工作。

五、2011年下半年电台运行计划

1、深化节目形式和内容,加大力度增加电台节目服务功能,并完善与网络的完美结合,目前,电台网络收听新平台的前期技术准备工作已基本结束,相关技术支持和设备支持正在协商中,计划2012年初开通网络直播,届时,网络新媒体的收听方式将吸引更多的听众,极大扩大XX人民广播电台的收听群。

2、全面调整电台现有节目播出时间,增加电台影响力。目前电台节目听众群增多,收听率飞速上涨,但随之而来的,听众群相对固定、听众水平相对较低等现象,极大的影响了收听率的进一步提高和我台节目水平。为破解这一瓶颈,我们计划对收听率高的几档自办节目播出时间进行调整,调整到早、中、晚三个听众群多的时段,同时计划全部节目实行纯直播。

3.广播新闻节目及广播节目创作、评优争取在全省节目评比中获奖。

6.xx年广播电台实习报告 篇六

一、工作任务

2019年我县实施省级民生工程广播电视户户通XXXX户(含县脱贫办下达的2019年脱贫户数)通广播电视信号安装任务,具体建设户数以县文广旅局牵头组织验收的XX广电网络公司XX分公司实际实施建设数量为准(具体人员名单若有变化以县脱贫办提供的为准)。

二、实施单位

2019年广播电视户户通民生实事和脱贫攻坚项目由县文广旅局牵头,XX广电网络公司XX分公司具体负责实施。

三、实施方式

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用户自主选择的原则,采用直播卫星、地面数字电视、有线电视三种建设方式完成电视信号输送到户任务,每一户具体的建设方式由XX广电网络公司XX分公司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一)直播卫星:在有线无法到达的偏远山区采用。

(二)地面无线数字电视:在地面无线数字信号覆盖的区域采用,能收看到本地电视节目。

(三)有线电视:在有线覆盖的区域采用,确保群众能收看音视频质量俱佳的电视节目,具备电视互动、宽带上网等功能。

四、进度安排

2019年4月启动项目建设,9月底前全面完成建设任务,10至11月组织验收,完成达标认定工作。

五、资金来源

(一)经费标准:参照2018年标准执行,直播卫星350元/户,有线电视784元/户。

(二)资金来源:中央补助100元/户、省级补助200元/户,不足部分县财政统筹解决。

(三)资金拨付:根据安装的户数和标准分类计算汇总,2019年5月份资金预拨付达到30%,8月份资金预拨付达到75%,10月根据实际安装户数和验收结果结算工程项目资金(除工程预留质保金外),资金拨付达到100%。

六、竣工验收

由县文广旅局牵头,县目标绩效办、县财政局、相关乡镇组成工作组,在工程完工后负责竣工验收。

七、组织保障

成立XX县2019年广播电视户户通民生实事和脱贫攻坚项目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文广旅局,由县文广旅局主要负责人兼任办公室主任。各乡镇也要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工作机构,负责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2019年电视户户通民生实事和脱贫攻坚项目任务按期完成。

八、责任分工

(一)县文广旅局:负责2019年广播电视户户通民生实事和脱贫攻坚项目建设具体户数的审定,协助乡镇和XX广电网络XX分公司解决工程建设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二)县脱贫办:负责审核县文广旅局提供的2019年广播电视户户通建设对象贫困户名册。

(三)目标绩效办:负责对2019年广播电视户户通民生实事和脱贫攻坚项目建设任务落实情况进行督查督办和通报。

(四)县财政局:负责2019年广播电视户户通民生实事和脱贫攻坚项目建设经费的落实。

(五)各乡镇党委政府:负责协调解决本辖区2019年广播电视户户通民生实事和脱贫攻坚项目建设施工过程中青苗赔偿、杆路利用等工作,协助县文广旅局和XX广电网络公司XX分公司搞好复查验收和贫困户通广播电视达标认定工作。

7.xx年广播电台实习报告 篇七

“中广科技杰出贡献奖”自1999年创办以来, 评奖面初期仅为有线电视科技领域, 至今扩展为广播电视科技各领域 (包括有线、无线、新媒体及相关的科研、规划、设计等) 。该奖每年评选一次, 评选出杰出贡献奖10名、杰出贡献荣誉奖1名, 至今已有70人获奖。为了适应科技的迅速发展, 评奖面的扩展, 今年在评选“杰出贡献奖”的基础上将同时视情评选“优秀贡献奖”。

2009年度“中广科技杰出贡献奖”评奖活动将在全国广电科技业界展开, 凡在广电科技领域做出突出贡献者均有资格参加评奖。具体事项请关注中广协会技委会关于评奖活动的通知和中广协会技委会网站:www.crta-tc.org或ICTC网站:www.ictc.com.cn发布的相关信息或电话咨讯:010-68044272/86091407/86092922技委会办公室。

我们热诚欢迎广电科技界的同仁们, 踊跃参与2009年中广科技杰出贡献奖的评选活动 (6~7月为推荐报名期) , 为促进广电科技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8.xx年广播电台实习报告 篇八

23日早7点,音乐广播主持人白杰和耿桦拉开了全天直播的帷幕。两位主持人模仿了一段20年前北京音乐广播开台时的直播,仿佛开启了一段时光隧道,将所有人的记忆带回到20年前。包括周杰伦、孙楠、汪峰、李宇春、张靓颖、李健、宁静、陈萨等在内的40多位流行歌坛和古典乐坛的明星都纷纷发来了自己对音乐广播生日的美好祝福。他们有的回忆起自己与音乐广播第一次的珍贵合作,有的讲述了自己从音乐广播所获得的帮助与扶持。

许多音乐广播的忠实听众也通过电波表达了他们与音乐广播最深的牵绊。他们在不同的时间、因为不同的机缘与音乐广播的声音邂逅,喜欢的音乐类型虽然不尽相同,然而他们都在听到“97.4”的声音之后,就再也不曾转动手中收音机的旋钮。他们有的记下了每一期“中歌榜”的榜单,有的录下了数百盘音乐广播节目的卡带,有的保留着每一次参加音乐广播活动的票根,有的将音乐广播的纪念品当宝贝一样珍藏……当天还有一对新人,因为夫妇都是音乐广播的忠实听众,因此专门在音乐广播20周岁生日这天登记结婚,他们也得到了由主持人送出的祝福。

在当天最后一个时段,也就是21点至24点的时段,韩力和多年的老搭档夜千穿上了正装坐在直播台前。韩力播放了许多自己在音乐广播曾经主持过的栏目的片花,包括《音乐礼品卡》《彩铃乐翻天》《帮帮带你听天下》《全城都能点》等,所有的人都好像坐上了时光机,重新回味了那些与音乐广播共度的一个个温馨的片段。□夏艺铭 编辑 曹僖 音乐广播供图

歌手寄语

汪峰:北京音乐广播让我听到新的声音,也让我的歌声遇见新的朋友。20年了,FM97.4是很多人心中“北京最让人牵挂的声音”。

李健:20年的“绽放”,成就你一个“传奇”,未来的路,我们还要一起迈步前行。

宁静:音乐,是从天而降的礼物。如果有人20年来不断把这美好的礼物送到你身边,她是不是你最好的朋友呢?感谢北京音乐广播,20年来每一天送来的音乐能量。

屠洪纲:从《霸王别姬》到《自己人》,都有你一路同行,我愿意继续牵你的手。

张靓颖:好不容易等来你的生日庆典,倾听我的生日祝福吧。

李宇春:牵手北京音乐广播,见证我的音乐之路。

北京音乐广播20年大事记

1993年1月23日 北京音乐广播在春节的鞭炮声中亮相。全天24小时播出的方式,在北方地区尚属首家。

1994年7月 首届“中国歌曲排行榜”颁奖典礼举行。

1995年 与广东电台和香港电台合作的京粤港普通话歌曲排行榜启动。

1997年 在广州首次使用ISDN线路现场直播京粤港普通话歌曲群英会颁奖典礼。

1998年1月1日 启用电脑制作播出网络系统,全面实现系统数字化﹑制作网络化﹑播出自动化。

1998年起 发起创立了北京国际音乐节。

1999年2月 首次派遣转播小组赴美,现场直播第41届格莱美颁奖典礼。

1999年8月 赴奥地利现场转播萨尔斯堡音乐节。

2000年 联合广东、香港、台北、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华语音乐电台,推出了“全球华语歌曲排行榜”。2001年首届全球华语歌曲排行榜颁奖典礼在京举行。

2001年11月 发起成立由全国16家省市音乐电台联合组成的(全国)卫星音乐广播协作网。

2002年6月 《中国歌曲排行榜》首次在美国纽约举办海外华人票选颁奖典礼。

2002年5月1日 开播FM98.6古典音乐有线调频和FM97.0欧美音乐有线调频频道。

2003年1月 举行第十届“中国歌曲排行榜”颁奖典礼和“十年风雨,十年辉煌”大型演唱会。

2003年4月 作为北京奥组委唯一指定的承办单位,在全球启动第29届奥运会歌曲征集评选活动。

2004年3月 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十一届“中国歌曲排行榜”颁奖典礼。全国第一本流行文化音乐周刊《974音乐周刊》创刊。

2004年7月 邀请丹麦王妃文雅丽率丹麦国家少女合唱团首度访华演出,并通过卫星向全国及丹麦进行了现场直播。

2005年3月 启动北京2005校园原创歌曲征集活动。

2005年8月5日 为配合“许巍-绝版青春演唱会”,尝试崭新的广播模式——“许巍音乐日”,以歌手的名字命名全天的节目播出。

2006年2月 《彩铃乐翻天》节目与中央电视台“3·15”晚会合作,征集“我们的心愿”彩铃,在“3·15”晚会上进行表演。

2006年7月1日 启动“红军精神万岁——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群众歌唱大赛”。

2006年11月 作为北京音乐广播14周年台庆和《彩铃乐翻天》开播3周年巨献的中国首部彩铃舞台剧《开心麻花2006》上演。

2007年9月 启动“‘铃’听奥运·传递微笑——志愿奥运公益彩铃征集活动”。

2008年5月 著名钢琴家郎朗受聘成为北京音乐广播形象宣传大使。

2009年5月 《中歌榜》红五月爱心公益演唱会在工人体育馆上演。

2009年8月 “为伟大祖国骄傲——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金曲盛典”在北京奥体中心举行。

2010年6月 承办“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主题歌曲征集评选活动。

2010年7月 “唱响中国——群众最喜爱的新创作歌曲”征集评选活动北京赛区的征集工作启动。

9.XX年法院实习报告 篇九

一、基本情况

首先,我想向为我们提供这次难能可贵的暑期法院实习的学校领导和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正是因为有你们的支持和对我们学习和成长的关心,我们才能有这次与实践接触、与社会接轨的机会。同时,我想向所有为我在法院实习中提供帮助和指导的法院工作人员及我的指导老师致谢,感谢你们为我的顺利实习所做的帮助和努力。

作为90后的大学生,我们不再是温室里的花朵,不再被动地接受象牙塔里的知识,因为社会需要的是有能力的人,是能融入社会发展潮流的综合型人才。我们这次实习的初衷除了将学到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之外,更重要的是找机会努力适应这个社会的需求。两年的理论学习终于迎来了一次实践的检验,虽然有点早,但我想我们都已经做好了准备。20xx年6月17日,星期一,我来到甘肃省灵台县人民法院开始了为期两个月的实习生涯。

本次实习我选择的是家乡的基层法院,虽说实习之前已经有老师说过基层法院尤其是各县级法院及其派出法庭的种种缺陷,例如案件很普通,法官们的专业素质并不是很高,案件的审理程序不是很规范等等。开始我的确有点怀疑我是否能有所收获,不过最终还是实践说明了一切:我不但充分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当中,更是学到了很多在学校学不到的东西,其中很多经验收获是只有身在基层才能真正感受和领悟到的。县级法院的确不能和中院和高院相比,甚至在很多方面都不能和基层法院当中的区法院相提并论,但是我们在民诉法上也学到过,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第一审民事案件,中院、高院、最高人民法院管辖的案件却是有限的,而且是法律明确规定的,它们各自起到各自的作用。所以我们不能否定它的地位和它在整个法院系统中承载的价值所在。经过实习,深入基层,我才算基本理解了为什么要想成就一个人就让他先在基层成长的道理。

我这次实习的灵台县人民法院位于灵台县城区,设有立案庭、刑事审判庭、民事审判第一庭、民事审判第二庭、行政庭、执行庭、审判监督庭、办公室、政工科等部门,我所在的是民二庭,据我的指导老师说我们庭是刚从民一庭分出来的,负责商事案件,主要为各大类合同案件。

因为是第一次实习,又是学校专门为我们提供的,所以我非常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机会。虽说是专业见习,我们都知道要学习的东西远远不止旁听庭审、装订卷宗、送达法律文书这么简单,而实践总是能给我们别样的惊喜。在实习过程中,我处处留心,从点滴中学习,把身边的每一个人都看做我的老师,我始终相信在没有正式步入社会之前,我们的经验是相当匮乏的,只要做个有心人,那么甚至一个陌生人都可能会成为我们人生道路上的贵人。生活很多时候就是亲睐愿意为他付出的人,到最后我们会发现我们得到的会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这次的实习的确让我有不小的收获,也获得了一些初浅的体会。

二、思想收获

(一)、礼貌——人际关系的润滑剂

作为一个有教养的人,礼貌是必不可少的。在法院工作,礼貌的作用更凸现出来。因为到法院来的人,大部分是有纠纷的,而法院正是为他们解决纠纷的,如果我们对他们以礼相待,不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他们的怒气,也可以为解决当事之间的矛盾提供一点帮助。我记得刚来法院第一天,到立案庭办点事,因为新鲜和出于好奇,就往办公室四周看了看,才发现立案庭原来也是来访接待办公室,而且还设有诉调对接窗口,与此同时,我也一眼就看到了左墙壁横幅上醒目的字,是关于对待来访人禁止使用的言语和接待来访人的礼貌用语。我才知道原来对法院工作人员的要求真的不是我们想的那么简单,而且经过后来的亲身体会,我明白了懂得以礼待人在我们人际交往过程当中还会起到不小的作用。

(二)、严谨——法律人永恒的指向标

10.XX年实习生教育调查报告XX字 篇十

首先通过本次实习,我感觉到不仅仅是在教育教学中,在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大事小事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这种准备应当是多方面的:既要备自己,又要备他人;既要备事件提前,又要备事件滞后;既要备突发事件,又要备平平淡淡。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才有可能走向成功。机遇总是垂青于那些有准备的人。

其次,通过本次实习,与人交际的能力,我自认为上升了一个台阶。第一堂课前,我的心“嘭嘭”直跳。但一旦走上了讲台,恐惧心理莫名其妙地跑到了九霄云外去了,然后顺利地讲课。还有,就是当偶尔讲错时,我会拿“太紧张”当借口,这样会缓和尴尬的气氛。另外,我发现与××中学教师交流的也很顺利,这除了认真、坦诚的态度外,也与实习一个月练出的“胆量”密不可分。

再次,实习期间,我组织了高一十班与本班同学的足球联赛。这无疑在拉近师生关系上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球赛结束后,我们负责球员的后勤工作(打开水、卖水),虽然花钱不多,却让我们感到很快乐。最后,学生离开时,一句“注意安全”出自我的口中,我确实感到肩上的担子不只是这一句话,而是语言无法表达得发自内心地对自己学生的呵护和关爱。

还有,那就是在高一三班、四班与十班的交流会。通过师生交流会,师生感到毫无距离和代沟可言。我们几位实习教师毫无保留的传授了自己的学习经验,积极鼓励他们学习的态度,使学生感到考上大学并不难,只要通过努力,一定会顺利过关。当然,我们还为学生上演了一人一首歌,这更是师生亲密无间。最后,唯一感到遗憾的事,我们的实习时间太短,自己的教学风格还没能进一步完善,教学能力没能进一步提高。教态仍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我想,通过本次实习,我们取得的少许经验,要保留下来记录下来。所犯的错误,总结的教训,更要记住,作为避免以后再犯的警钟,为以后步入社会打下基础

师范生实习鉴定一个多月的实习已经结束,从年前的准备阶段,到三月份的正式讲课,这一过程的收获体会是很多的。

让我体会很深的首先是对教育这份事业的热爱。在学习中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对教学的热爱是使你全身心投入教学的动力,不管是备课,还是讲课。备课中,具有了动力,才能全方位的考虑过程、内容,考虑学生的反应。正如实习开始,杏坛副校长所说的“备学生”,怎样体会到学生的反应。有了这份动力,才会想出设计出更好更科学的方法,应用于教学过程,启发式教学等方法才能很好的应用并取得较好的效果。

其次是要设定较高的目标,同时又要考虑到效果不佳时,自己的反应。就是预先想到效果不好时,自己应承受这份压力,较好期望固然很好,但若由于自己的能力所限以及各方面的变化,引起教学效果不佳,自己应接受这一现实。不能因为一时的冲动,而破坏了整个活动。当我第二次课效果不好时,当时实在难以接受,尔后的两天为下次的备课则没了兴趣,没有了热情,自己前两次作了充足的准备为什么会这样?我在思考这些,思虑再三,还是备课不充分,没有更好的调动学生,既没有预计学生的反应,又没有考虑可能发生的情况,比如第二次课的板书问题,这都是没有预计到的。

而当我在第三次课时,心情平淡而又有热情,坦然面对一切。这样就好了许多,语速较前两次慢了一些,课堂中出现的错误少了许多。

总的说来,实习让我收获许多。不仅仅是对教学,做任何事情都满怀热情。我抵制住了第三次课前的不良反应,作了充分的准备。对事情结果期望高,严要求,又要以最坏的结果来考虑,坦然面对。这是我较深的体会。

最后,我还想说的事,感谢张老师的悉心热心感怀。每课必听,不管是试讲还是上课,更重要的事提出学生的问题,以一个有丰富经验的老师来发现这些问题,解决问题,这是对学生最大的负责与帮助。同时,我们这一团对也是值得学习的。互相帮助,照应,共同进步。

XX关于师范实习生教育调查报告

XX年关于实习生教育调查报告

11.近几年我国广播史研究概况浅析 篇十一

关键词:广播史 研究

作为一门以中国广播的创建、发展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我国的广播史研究从新中国成立之后不断发展壮大。近年来,我国的广播史研究无论从关注点到方法、理论都有不少新的突破。本文的数据来源以中国知网与国家图书馆数据库为基础,以广播史为主要筛选关键词,难免挂一漏万,仅供参考。

一、通史与宏观叙事

近年来,关于中国广播通史与宏观叙事的著作相继涌现。其中包括一些通识类、介绍性的通史。如赵玉明主编的《中国广播电视通史》《中国广播电视史教程》,郭镇之主编的《中外广播电视史》,乔云霞主编的《中国广播电视史》,陈卫平主编的《中外广播电视简史》。在这些著作中,作者都沿着一定的主线以通史的方式对中国广播电视史进行了系统梳理和介绍。其他专著方面,在《中国广播电视图史》中,赵玉明以通史为线索,用600余幅图片资料形象生动地展现了中国广播电视的发展历程。①陈尔泰在其专著《中国广播史考》中,对中国广播史上的诸多疑问进行了翔实的考据与论证,并形成了一些结论。②在《中国广播发轫史稿》中,陈尔泰则从技术、人才贮备及20世纪20年代中国境内的广播电台、节目设置、重要人物等几个角度对中国广播创始初期的状况进行了立体式的研究。③

论文方面,顾亚奇以“公共服务”为切入点,详细分析了中国广播电视在建国之后的发展历程。他认为,中国广播电视的公共服务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改革开放前中国广播电视的公共服务(1949~1978年)、探索期的中国广播电视公共服务(1978~1992年)及新时期中国广播电视的公共服务(1992年至今)。④通过这样的梳理,我们对当下中国广播电视公共服务面临的难题形成的深层次历史原因有了系统的认识,并对进一步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商业广播电视与公共广播电视分营模式有所启示。

广播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政治的变迁可以作为广播史断代与分期的一个节点。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一批学者集中对中国广播60年来的经验与不足进行了总结与思考。黄勇简要回顾了新中国60年广播电视的发展历程,从规模、事业发展、人才建设等六个总结分析了广播电视的发展成就,并以五个“坚持”阐述了广播电视发展的经验。⑤黄炜则在新中国60年广播电视成就与经验的基础上指出了其存在的问题。他认为,我国的广播电视宣传创新还不够,发展还不平衡,竞争格局尚未完全形成,依法行政和管理能力还不强,内容产业还不发达。⑥涂昌波从政策演化的角度对我国广播电视发展的60年作了梳理。他将新中国60年广播电视的政策演进分为三个阶段:政策初创阶段(20世纪50~70年代)、政策调整阶段(20世纪70年代~21世纪初)和政策完善阶段(党的十六大以来),对每一阶段的社会背景、广播电视政策、实践及效果都进行了系统的阐释。⑦何镇飚则从广播电视发展的功效角度对60年来的广播发展史进行了回顾。通过对史实的梳理,他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广播电视在构建国家核心价值体系与促进政治昌盛文明、引发经济繁荣与引领文化产业体制创新、维护国内社会安定与营造良好国际环境、提高国民素养及丰富文化生活等四个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⑧庞亮从视听工具变迁的角度对60年来中国的广播事业发展进行了梳理。庞亮认为,这种发展也是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进步的真实写照。⑨

二、专题史

中国广播史专题史研究的多角度推进是中国广播史研究向深度与广度拓展的重要表现。近年来,我国广播专题史研究主要集中在广播节目、广播产业及广播的语言语体等几个方面。

1.广播节目。申启武在阐释广播节目形态、本质内涵的基础上,认真梳理了改革开放30年来广播新闻节目形态的演变与发展的历史脉络,通过深入细致的考察分析从中概括出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形态演变与发展的“碎片化、互动化与多元化”等特征,进而得出结论:坚持“受众本位”和广播的媒介特性与传播规律是广播新闻节目革新与发展的未来方向。⑩段勃则以大量的史实与统计数据为依据,归纳总结了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广播电视中调查性报道的产生发展历程,并指出调查性报道以其特有的精神内涵和节目品格为广播电视媒体赢得了公信力,未来依然空间广阔。艾红红对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历次国庆直播进行了简单的梳理,并以此对今后的广播国庆庆典直播进行了展望。

2.广播产业。关于广播产业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广播广告方面。罗萍用恢复与快速崛起(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末)、挑战与稳定发展(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繁荣与高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至今)将中国广播广告恢复后的30年分为三个历史阶段。除了梳理了大量史实,罗萍还认为广播广告的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缩影。张国才从政策变迁的角度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播广告的规制进行了分析。他将广播广告规制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行政规范化阶段(1978~1994年)、开始法制化阶段(1995~2003年)、行政管理体制深化改革阶段(2004年至今)。此外,他还对目前我国广播广告规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进行了探讨。

3.广播历史人物。历史是人的历史,广播史的发展同样离不开一代又一代政治领袖的重视与广播人的奋斗,甚至在某些重要的历史时刻,个人的作用是巨大的。陈尔泰在其专著《中国广播之父:刘瀚传》中对刘瀚的生平进行了考证并借此就其对中国广播创建的影响进行了评价。秦瑜明考证了被BBC喻为“中国第一个广播记者”的陆铿的生平及其组织的中国广播史上第一次现场直播的细节。赵玉明、贾临清在周恩来诞辰110周年之际从技术支持、新闻宣传、节目设置、国际交流和尊重传播规律等五个方面就周恩来对中国广播事业的贡献进行了回顾和总結。贾临清通过《对广播事业局的工作指示》解读了刘少奇广播思想中的群众视角。庞亮对梅益的生平进行了考证,并通过梳理其文章和讲话对梅益的广播观进行了归纳与总结。陈文清对中国体育比赛实况解说的奠基人张之的生平及工作历程进行了梳理。

nlc202309030215

4.广播的语言语体。语言与语体是一种变化发展的文化,是一个时代及其思想的软坐标,广播也不例外。中国社会变迁的同时也带动了广播节目语言语体的深刻变化。李佐丰、赵均、张武江以广播语体为纲,以系统研究和专题研究为目,回顾了广播语体半个世纪以来的研究历史,梳理了该领域的学术发展脉络,总结了之前的研究成果,为广播语体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谱系基础。关世申、关月认为,中国的广播语言在30年中经历了内容上从空泛到充实,语态上由高调到平和,风格上由模式化到个性化,传播方式上由单向到互动的变迁,指出当前广播语言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姚喜双将时代背景、政治思想变化及播音员队伍人员组成进行了有机整合,对解放区新闻播音语言形成的动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还总结了解放区新闻播音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姚喜双将解放区新闻播音语言规范形成分为要素生成期、系统雏形期和系统形成期,并从中挖掘出新闻播音语言规范系统形成的规律性。

5. 其他方面。200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历史节点,抗战广播史的专题研讨会也如期举行,相关成果于2006年整理出版。其中收录抗战广播史论文19篇,内容涉及抗日战争时期延安台的广播宣传、国民党及其在各地方的广播宣传、广播在“二战”中的作用及日伪在占领区的广播宣传等专题内容。2010年是中国人民广播事业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创建70周年,《中国广播》杂志刊登了一系列座谈、访谈与老广播人的回忆录,为广播史的研究积累了很多宝贵的资料。赵玉明与陈尔泰就广播史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探讨。庞亮对人民广播的起源问题进行了考证。通过文献考据、对广播性质进行辨析,他认为江西苏区的红色中华新闻台并非媒介意义上的广播电台,中国人民广播事业起源于延安。王春莉以舆论导向、主持人、民生新闻、舆论监督、专业化、品牌战略、资本运营、学习型团队等关键词作为参照系,考察了30年来中国广播的深刻变化。张斌分三个部分回顾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创建70年来改革与创新发展的历程,突出其“自己走路”的特色与风格,并借此对中国人民广播事业70年来的改革发展经验进行了总结。李慧玲对农村有线广播在20世纪50~80年代的发展及90年代后的衰落进行了归纳。汪英在其博士论文《上海广播与社会生活互动机制研究(1927-1937)》中从广播的基本特征出发,梳理近代上海广播引入的外在基础和内在条件,以广播媒介与社会生活的互动关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广播与社会生活的互动及其机制调适过程的论述,揭示广播是在与社会互动中发展自身并产生一系列社会效果。

三、地区史

地区广播史是中国广播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前,由于缺少统一的广播事业管理体制,因此不同地区的广播电台在事业上有着不同的特点与影响。新中国成立后,主要是改革开放之后,各地方电台在节目上对所在区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中,地方史的编纂成果不少。其中包括《山东广播电视发展史》(三卷)、《厦门广播电视史略(1935~2007年)》、《岁月留声60年,广东电台简史(1949~2009)》、《岁月如歌,足迹:新疆人民广播电台编年史》、《银川广播电视简史》等都以简史的形式对各地广播事业创建至今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记录。

论文方面,白利君以1992年西安广播的全面改革为起点,对当代西安广播的历史发展脉络进行了考察。刘爽认为,从历史时期界定,当时吉林省的行政区划,各广播电台党政隶属关系,广播电台的历史沿革等四个方面来看,吉林省在解放战争时期,即1945年8月到1948年10月,中共创办的广播电台只有长春新华广播电台、吉林新华广播电台和延吉新华广播电台等三家,而并非目前广播史学界认为的八家。柴志明、林勇毅、徐洲赤、汪洋用史实与数据回顾了浙江农村广播60年的发展历程,并对当前浙江农村广播的需求、作用及发展思路作了详细的分析。广州地处华南,在晚清乃至民国史上都属于得风气之先的地方,也是广播事业向全国发展的重要一站。赵巧萍以抗战前后广州的广播事业为对象,探讨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广州广播事业的发展状况,也借此考察了广播事业与中国政治环境的关系。李慧玲在其硕士论文《建国后湖南农村广播电视传播简史》中按照政治史分期将这段历史分为创业(1949~1965年)、动乱(1966~1976年)、改革(1977~1991年)和全面发展(1992~2004年)四个时期,并详细阐述了各个时期湖南农村广播电视建设情况、农民媒介拥有情况、农村广播电视节目的设置和内容以及广播电视在农村社会中发挥的作用。周东华论述了陕北红色广播对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奠基起到的重要作用。李海和王文华考证了张家口(晋察冀)新华广播电台从创办到不断发展壮大的始末。

四、广播史学理论

广播史学理论的研究对于广播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指导意义。在广播史学的构建方面,李煜反思了治中国广播电视史时应该注意八个方面,即要重视专题史与史料建设,要处理好史实与史论的关系,要处理好事业史和节目史的关系,要注意音像版的建设,要重视广播与电视史研究的平衡,要注重地方广播史的研究,要处理好对内广播与对外广播的关系,要处理好新闻广播与娱乐广播比重的关系。陈尔泰以《中国广播电视通史》(上卷)为例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广播史学批评的现状,并就广播史中的一些具体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申启武和安治民系统梳理了中国广播研究90年来的脉络,并对90年来我国广播研究发展的特征进行了分析。他们认为,起步于1920年的中国广播研究已经走过了90年的历程,大致经历了萌芽、缓慢起步、曲折前进、恢复繁荣和逐渐成熟等五个历史发展阶段,并呈现出三大突破、三大延展和三大瓶颈的发展特征。

广播史的史料建设与史志编纂是广播史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点。佐禹从重要性、对策与数字化的角度对广播史志资料搜集整理与利用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他又专门针对广播史志资料的数字化应用的现状和类型进行了梳理,并指出在广播史志数字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樊娜认为,档案数据库建设对广播电视史学研究将起到加强保护、拓展空间和扩充研究方法与手段的作用。刘书峰在其博士论文《广播电视志理论与实践初探》中以中国大陆地区的广播电视志为研究对象,吸收借鉴了广播电视学、方志学的相关理论与成果,对广播电视志的编修理论与实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他又从我国内地编修广播电视志的历史和现实入手,以方志学和广播电视理论基础为指导,以全国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已经编辑出版的广播电视志书篇目为主要研究对象,阐明了广播电视志编目的原则、做法以及现状和分歧。此外,刘书峰还从专业志与新史学的关系的角度考察了地方广播电视志在编纂方法与思想上存在的一些问题。他指出,从表面上看,广播电视志与当前史学研究中的新史学、年鉴學派和区域社会生活史有若干相似之处。事实上,虽然广播电视志表面上是反映微观、“下面”、地方的社会史,但仍逃脱不开作为宏观、“上面”、国家的政治史性质。广播电视志本身不是新史学和社会生活史,对广播电视志的研究和评价应该还原到其所在的时代、地域和社会状况中去。

nlc202309030215

在广播史学史方面,王文利在其专著中以政治史为依据按照四个历史时期总结了中国广播电视理论研究的历史。在广播史方面,他历数了各个时期的研究人员、期刊、机构以及研究状况。

五、几点思考

近几年我国广播史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绩。首先,从整个学科来说,点、线、面都积累了一定的学术成果。其中,“点”指的是专题史,“线”指的是区域史,“面”指的是通史与宏观叙事。在深度上,广播史理论的研究也有不少建树。在数量上,据不完全统计,2006~2010年共出版了23部关于中国广播史方面的专著,而2001~2005年5年间相关专著只出版了9部。可以说,整个广播史研究在已有学科体系的基础上继续向前推进。

其次,从各个板块来说,都有不少新的突破。在通史与宏观叙事方面,与以往以通识性、介绍性的教材为主的方式逐渐变为研究专著的数量显著增加,研究的问题也更加细化和具体,大量新史料与图片资料应用其中。在专题史方面,涉猎的范畴也有所增加,不但囊括了广播节目、广播产业甚至还研究了广播语言语体及广播思想史、广播与社会生活。其中,广播语言语体涉及学科交叉,开阔了广播史研究的视野。梅益广播思想史的研究可谓广播史学界第一部基于一手资料系统、全面、深入的广播人思想史研究专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广播与社会生活史的研究将当前史学界的研究热点社会经济史引入广播史研究之中,让人耳目一新。在地区史方面,各地的广播史研究百花齐放并继续向纵深推进,质量数量都得到显著提升。广播史学理论的研究更是异彩纷呈。不但对广播史学史进行了梳理,对广播史学的基础——史料建设及方法进行了探讨,还对广播史学科建设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批判与反思。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们的广播史研究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广播史的研究在相关行业史的研究中尤其是与电视史的研究相比体量还比较小。研究问题的广度、从业人员及学术成果的数量还比较有限。其次,虽然中国广播史的基本学术体系已经确立,但研究的点、线、面还不丰满。不少研究成果仍然属于通识性、介绍性的著作,对不少具体问题的论述还不充分、系统、深入。第三,部分研究的政治痕迹过于明显,对于研究对象本身的论述稍显单薄,尚未形成比较独立的广播史研究学术话语体系。广播虽然属于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其发展也必然受到社会政治发展的深刻影响,但广播史的研究应该反映的是广播的创建、发展及其一般规律,要在进入政治话语的过程中适度地跳出来。不止要站在意识形态叙事的角度,更应该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待广播史。第四,广播史研究的史料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发展。第五,研究方法上还需要更新。在西方史学界,从19世纪20年代起年鉴学派偏重经济社会史的研究方法就逐渐成为主流。在我国史学界,经济社会史研究在上世纪90年代也逐渐引入并逐渐发展。但在广播史学界,引入相关方法进行的研究还非常少。很多研究还偏重广播事业与广播本身,缺少在一个宏观的、复杂的、相互关联的历史情境中对广播与历史进行具体的、细微的、互动的考察。

当然,相关问题的存在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空间。相信在广大广播史研究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广播史研究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作者单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办公室)

(本文编辑:宁黎黎)

注 释

① 赵玉明主编 《中国广播电视图史》,南方日报出版社,2008年版。

②陈尔泰 《中国广播史考》,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版。

③陈尔泰 《中国广播发轫史稿》,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版。

④顾亚奇 《中国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三个历史阶段》,载《现代传播》,2008年第1期,第121~122頁。

⑤黄勇 《论新中国六十年广播电视的发展道路》,载《现代传播》,2009年第6期,第1~4页。

⑥黄炜 《60年来广播电视发展的基本经验与存在问题》,载《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9年第7期,第30~32页。

⑦涂昌波 《新中国60年广播电视发展政策演进》,载《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9年第10期,第10~15页。

⑧何镇飚 《媒介强国论:广电传媒60年强国路径与逻辑研究》,载《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9年第10期,第12~15页。

⑨庞亮 《寻找声音和图像的足迹——新中国成立60年来视听工具的发展与变化》,载《中国广播》,2009年第10期,第38~41页。

⑩申启武 《改革开放30年广播新闻节目形态的演变与发展》,载《现代传播》2008年第2期,第76~79页。

段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播电视中的调查性报道》,载《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8年第11期,第36~37页。

艾红红 《中央电台国庆直播的回顾与展望》,载《中国广播》,2009年第8期,第20~22页。

罗萍 《我国广播广告30年》,载《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9年第1期,第45~46页。

张国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播电视广告规制的发展与问题》,载《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9年第1期,第43~44页。

陈尔泰 《中国广播之父:刘瀚传》,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版。

秦瑜明 《大记者 大手笔——陆铿与中国广播史上的第一次现场直播》,载《现代传播》,2008年第2期,第160页。

赵玉明 贾临清 《周恩来对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贡献》,载《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8年第3期,第75~77页。

贾临清 《试析<对广播事业局工作的指示>的群众视角——纪念刘少奇同志诞辰110周年》, 载《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8年第12期,第87~89页。

庞亮 《试论梅益的广播观》,载《中国广播》,2008年第9期,第44~48页,也可参见其博士论文《梅益广播电视宣传思想研究》。

陈文清 《记新中国体育比赛实况解说的奠基人——张之(上)》,载《中国广播》,2009年第8期,第22~26页;《记新中国体育比赛实况解说的奠基人——张之(下)》,载《中国广播》,2009年第9期,第21~23页。

nlc202309030215

李佐丰 赵均 张武江 《广播电视语体研究回顾》,载《现代传播》,2007年第1期,第70~83页。

关世申 关月 《改革开放30年与广电语言的变化》,载《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9年第5期,第35~36页。

姚喜双 《解放区新闻播音语言规范形成的动因》,载《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年第8期,第67~69页。

姚喜双 《解放区新闻播音语言规范的形成及特征》,载《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年第6期,第70~72页。

姚喜双《中国解放区新闻播音语言规范研究启示》,载《语言文字研究》,2007年第3期,第30~37页,或参见其博士论文《中国解放区新闻播音语言规范》。

参见《中国广播》,2010年第5~12期“人民广播70年”专栏相关内容。

赵玉明 《再谈中国现代广播史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上)——与陈尔泰同志商榷》,载《现代传播》,2010年第2期,第131~137页;《再谈中国现代广播史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下)——与陈尔泰同志商榷》,载《现代传播》,2010年第3期,第134~140页;陈尔泰,《关于中国广播史若干问题的讨论——兼答赵玉明教授》,载《现代传播》,2010年第12期,第122~129页。

庞亮 《关于人民广播事业发源于江西苏区说之商榷》,载《中国广播》,2008年第5期,第46~48页。

王春莉 《三十年广播电视发展的新概念》,载《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9年第2期,第27~29页。

张斌 《“自己走路”三部曲:从中央台看中国广播改革创新的历史沿革》,载《现代传播》,2007年第4期,第53~56页。

李慧玲 《农村有线广播的历史和现状》,载《青年记者》,2007年5月(上),第55~56页。

参见汪英的博士论文《上海广播与社会生活互动机制研究(1927~1937)》。

白利君 《当代西安广播小史》,载《新闻知识》,2006年第2期,第49~52页。

刘爽 《中共建国前于吉林省到底创办几家广播电台辨考》,载《资治文摘(管理版)》,2009年第4期,第142页。

柴志明 林勇毅 徐洲赤 汪洋 《浙江农村广播60年:现状与思考》,载《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9年第10期,第16~18页。

赵巧萍 《略论抗战前后广州的广播事业》,载《今日南国》,2009年第4期,第181~182页。

参见李慧玲的硕士论文《建国后湖南农村广播电视传播简史》(湖南师范大学)。

周華东 《陕北红色广播对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奠基作用》,载《理论导刊》,2010年第2期,第98、107~108页。

李海 王文华 《张家口(晋察冀)新华广播电台始末》,载《中国广播》,2010年第12期,第43~47页。

李煜 《治中国广播电视史要应对的八种关系——兼评<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播电视简史(1949~2000)>与<中国广播电视通史>》,载《现代传播》,2006年第1期,第139~141页。

陈尔泰 《中国广播史学批评构建:以<中国广播电视通史>上卷为例展开》,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年版。

申启武 安治民 《中国广播研究90年》,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申启武 安治民 《九十年来我国广播研究发展特征分析》,载《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第135~140页。

佐禹 《广播电视史志资料搜集整理与利用》,载《记者摇篮》,2007年第12期,第48页。

佐禹 《漫谈广播电视史志资料的数字化应用》,载《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年第11期,第53~54页。

樊娜 《档案数据库建设对广播电视史学研究的影响》,载《档案管理》,2010年第6期,第80页。

参见刘书峰的博士论文《广播电视志理论与实践初探》(中国传媒大学)。

刘书峰 《论首轮广播电视志的篇目设置》,载《广西地方志》,2007年第1期,第20~23页。

刘书峰 《试论专业志与新史学的关系——以广播电视志为例》,载《中国地方志》,2008年第17期,第18~21页。

王文利《中国广播电视新闻研究简史》,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上一篇:幼儿园试题教师资格证下一篇:面试准备的内容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