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冷链物流模式研究

2024-09-10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冷链物流模式研究(共11篇)

1.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冷链物流模式研究 篇一

基于行业岗位的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模式研究论文

一、高校现有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滞后

实现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关键是具备一支优秀的物流人才队伍,然而目前我国高校的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不能够有效解决实用型物流人才供需之间矛盾日益突出的问题。这种滞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物流人才培养供给滞后于人才市场的需求伴随着物流运作过程的专业化、信息化、网络化,物流服务在不断向高级化发展,其中,一个突出表现是集成物流服务,也称为一体化物流服务[1]。物流服务是一种特殊的服务,是一种需要高级思维,处于纯产品和纯服务之间的一种中间过渡状态的服务,对于物流人才的质和量要求都较高,目前我国物流人才培养供给量滞后于人才市场的需求量。,教育部批准、备案开设物流专业的才有47所院校。另外,44所学校设有交通运输专业,5所学校设有油气储运工程专业,26所学校设有包装工程专业,这些物流类专业点全部加起来共112个,若按每个专业点每年招生50人,一年培养的物流本科生才近6000人,从我国物流人才的需求量比较可看出,供应量是杯水车薪。截至,我国共计140多所院校设置了物流专业,其中有40多所院校设置的物流工程专业,100多所院校设置的物流管理专业。而据中国交通协会统计的数据显示到对高级物流管理人员或物流战略、物流设计管理人员的需求将达30万人以上,差距悬殊。

2.物流专业培养目标滞后于社会岗位基本要求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虽然有不少院校设置了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等相关的专业及专业方向,但培养目标远远滞后于现代物流业社会岗位要求现状。一般来讲,普通高校以培养本科以上理论技术型人才为主;高职学院以培养管理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职高、技校以培养技术工人为主。培养既有相当的理论水平,又有物流专业管理能力的物流企业基层管理人员和中级职业经理,这是目前社会岗位基本需求。物流相关行业包括:快递业、国际货代业、运输业、港口经营业、仓储业、部分产品加工承揽行业、分拣包装行业、物流设备维护行业、商检部门、咨询服务业等。这些行业的岗位主要需求集中于物流工程或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和更广泛的专业人才,如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电子商务、英语、法律、交通运输、计算机等人才。

3.物流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滞后于物流人才综合能力结构目前,国内的物流高级人才主要是从海外留学回国的人员。人才的短缺主要是相应的培养体系不够成熟和健全。国外物流的发展实践表明,物流从业人员是否具有较高的物流知识和操作经验,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物流业既具有系统性和一体性,又具有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域运作的特点,当企业面临降低人力成本的压力时增加了对岗位多面手的需求。物流业对人才的需求主要体现:它要求从业人员知识面要广,有较强的战略判断和把握能力’能够敏锐地发现中间市场的变化,还要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也就是说,一个合格的物流人才不仅应该具备专业知识,还应该具备应用能力、组织管理能力。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难以满足企业对物流人才的多样化需求。从高校专业设置看,物流管理与物流工程是两大物流专业。物流管理专业偏管理,毕业后获得管理学或经济学学士学位,毕业生普遍缺乏逻辑思维和实操技术能力;物流工程专业偏技术,毕业后获得工学学士学位,毕业生管理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组织协调能力较为薄弱,这两种主要的培养体系均滞后于企业对毕业生物流人才综合能力要求。

二、构建基于行业岗位的物流管理培养模式的意义

我国物流人才培养经历了比较曲折的发展过程,到目前为止尚未形成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高校所设专业远远不能满足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与物流业的发展速度极不相称。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提出水桶效应又称水桶原理或短板理论,其核心内容为:一只水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块,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这就是说任何一个组织,可能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即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往往是优劣不齐的,而劣势部分往往决定整个组织的水平。由许多块木板组成的“水桶”可以象征整个物流行业,而“水桶”的最大容量则象征着物流行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物流行业的短板在于物流专业人才的匮乏。如何将短板转变为长板,正是我们基于行业岗位的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模式研究的意义所在。高校应按市场要求确定专业方向,按社会需求确定培养模式。应积极探索“宽基础、活模块”“大专业、多专业方向”的柔性专业结构,提高专业的适应性、兼容性[5]。因此,构建面向市场的、可操作性强’基于行业岗位的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模式,从而提高物流行业的整体水平,满足持续增长的市场需要,其意义重大。

三、基于行业岗位的物流管理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般而言,物流行业的职业通路分为三步:操作人员—中层管理人员—高级管理人才。所以基于行业岗位的物流管理培养模式的具体内容为:首先把物流行业岗位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基层物流操作人才。这类人才主要从事具体的物流作业,如货物的上架、分拣、堆垛、包装、配送等,对他们的要求主要是操作能力的训练、吃苦耐劳精神的加强和企业文化意识的培养。但随着先进机械设备和信息技术在现代物流中的应用和推广,对物流操作人才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二类是中层物流管理人才。这类人才主要对物流运作的某一部门进行管理’他们必须熟悉自身从事的物流环节的运营’使本环节的物流工作进行得更有效、更合理,此外还要有整个物流大系统的理念,并协调配合相关部门,使整个物流系统合理化、科学化。因此,中层物流管理人才应掌握物流基础理论、物流管理、经济管理、决策分析、外语及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第三类是高层物流管理人才。缺少物流管理人才和技术力量是我国物流业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高级物流管理人才要求从业人员知识面广,有较强的战略判断和把握能力’能敏锐地发现市场的变化,对物流的各个环节进行宏观调控。在基本岗位设定的基础上,培养过程包括三个步骤:第一步实现校内课堂与校内实习基地的理论与实践的`融合过程;第二步实现校内专业知识及基本技能与校外实习基地的认识实践、顶岗实习的“工学”互动过程;第三部实现与物流业发达地区之间的学习合作过程。经过这三个步骤的循环,把学生培养成为满足行业岗位需求的高质量物流人才。

四、培养建议

对物流人才培养的几点建议:

1.师资建设是物流专业发展的前提条件

抓好师资环节,打造优秀的物流师资是物流专业发展的前提条件。组织教师进行专业课程培训,提高物流专业理论水平,鼓励学校与企业、物流咨询机构等进行多种形式科研技术合作,提高物流科研项目自主开发能力。同时要输送教师到企业进行高级物流管理人才和中级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顶岗学习:物流运输管理、仓储与配送管理等;基层物流操作培养可以进行运输业务、仓储与配送、物流营销、物流信息处理的顶岗学习,实现物流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2.因“岗”施教是理论与实践融合的保障

物流作为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理论学科,离不开教学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因“岗”施教是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保障。可用“三个融合”的教学理念来指导创新型物流人才的培养。“三个融合”就是“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为一体、融业务培养与素质培养为一体、融教学与科研为一体’气一方面,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的设计中,首先要明确培养目标’根据基于行业岗位培养模式的启发’在方案中应当体现出三大块不同岗位和职位的人才培养教学体系,在三到四年的教学过程中各有侧重和不同。例如:针对基层物流人才,着重于动手和实操能力的培养,设立相应课程在第一和第二学年当中来完成;针对中层管理职位,侧重于实操与管理、策划等方面能力的培养,设立相应课程在第三学年中完成;针对高级管理人才的培养,在综合前三学年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一方面进行全面综合实训’另一方面鼓励和创造条件,使学生有机会参与到物流科研当中,通过完成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的方式来对其进行理论方面的考察;实践技能和管理能力的考察,可以积极与物流企业合作,进行顶岗实习,给企业留出空间逐渐发现并且有意识地培养有管理潜质和可塑型高级管理人才的后备力量。对物流企业而言,除了能在未来激烈的人才争夺中提前锁定人才,不至于发生关键岗位的人才断档,还减少了试用环节,为企业节省培养成本%

3.资格认证是促进物流人才水平不断提高的有效途径之一

有关数据显示,用人单位对于主管的职务需求主要集中在第三方物流、营销和储运方面,在有高级物流主管人员的需求企业中,储运企业占有需求企业总量的38%,第三方物流占29%,销售占23%。物流专业人员是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成为各企业、公司与组织中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的中坚力量,成为企业决策、风险管理和实务操作等方面专业人才。为了与国际惯例接轨,需要通过权威机构的测评、考核,并且获得资格认证来评估物流专业培养质量。提高我国物流管理人才的素质,满足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用人机构的岗位需求,应当强化高校物流专业学生的资格认证,这是促进物流人才水平不断提高的有效途径之一。有三成企业认为通过资格认证能够帮助企业选择相关层次的人才,而在众多的物流职业资格证书中,企业相对比较看重英国皇家物流与运输学会和中国交通运输学会联合颁发的ILT物流职业资格证书’对学生就业有一定帮助。

2.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冷链物流模式研究 篇二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是以生鲜农产品为对象, 通过对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控制, 协调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商、农户、农产品经营者、消费者之间利益诉求, 从农资采购开始, 完成生鲜农产品的生产作业、收购运输、市场分销的一系列过程。它是以冷藏科学技术为基础, 以产品精细加工、储存运输、销售生鲜农产品的整个过程为研究方向, 以保证生鲜农产品的品质为目的的冷链供应链物流设施。

生鲜农产品含水量高, 保鲜期短, 极易腐烂变质, 在物流过程中不确定因素较多, 对时间、温度、物流设备等都有着较高要求, 相比较其他普通产品增加了物流运输的风险和成本。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消费层次的多样化, 人们对生鲜农产品的需求逐渐增加, 食品安全意识也越来越强, 更加关注产品品质, 要求新鲜、营养和安全。因此, 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变得越来越重要。

二、生鲜农产品的发展现状

我国是农业生产、农产品消费大国, 在全球果蔬、肉禽、水产品产量中分别占60%、30%、40%。我国生鲜农产品产量逐年递增, 冷链物流比例逐步提高, 目前我国果蔬、肉禽、水产品冷链流通率分别达到5%、15%、23%, 冷藏运输率分别达到15%、30%、40%, 冷链物流的规模呈逐年递增态势。

近五年来我国主要冷链农产品产量如下表所示, 总体来看, 农副食品和食品制造业冷链物流市场存在巨大的需求空间。2015年, 全国新增390万吨全国冷库, 冷库保有量达到3710万吨, 同比增长12.6%;全国冷藏车和和保温车保有量达到9.34万辆, 同比增长23.1%;铁路冷链物流实现新突破, 开行专用冷藏集装箱班列, 铁路冷链运输已经从不定期开行向常态化定期转变。

虽然我国冷链物流近几年发展快速,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 仍有很大差距。据统计, 我国水果加工比例仅为10%, 储藏比例不到20%, 每年约有1/4的水果腐烂变质。果蔬农产品从采收到消费的过程中物流环节的损失在25%-30%左右, 而发达国家只有1%-2%。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三、我国生鲜农产品发展问题分析

居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和交通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 冷链物流得到了良好发展的契机。近年来我国生鲜型农产品产销量稳步上升, 但也暴露了很多问题。

(一) 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

现在我国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最大问题就是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直接矛盾。现行农产品的流通主要是从农业生产者经批发商运送至批发农贸市场, 再到零售农贸市场, 这种供应链管理成本高、整合力度弱, 不能及时掌握顾客的真正需求, 把握市场变化方向。

由于生产规模小, 本地产品运销半径太短, 流通环节过多, 且流通环节费用高效率低。小规模生产又导致生鲜农产品产后流通加工落后, 增值低, 进入市场的生鲜农产品多以散装原产品为主, 缺乏深加工, 保存时间较短, 远程销售困难, 流通损耗率高, 极大地限制了流通半径和流通量。

(二) 供应链建设不完善, 缺乏有效沟通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体系缺乏规划, 从最初的农业生产者, 到最后的产品消费者, 中间环节脱节严重, 组织协调性较差。我国生鲜农产品大多由农户个体依靠自身经验或某种优势来进行生产, 交易盲目性大。供应链上下游之间竞争大、交流少、合作意识低、合作关系松散, 供应链合作相当有限。另外, 生鲜农产品的特殊性使得它难以被规定分类, 难以确定统一的价格和质量标准, 缺乏物流信息系统与标准化建设, 供应链各环节间的有效沟通和衔接, 不利于产品的供求平衡, 也抑制了农产品进入消费市场, 给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

(三) 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物流费用比例高

我国高速公路人均综合覆盖密度低, 仅为日本的1/3, 德国的1/10, 农村地区道路建设不完善, 最后一公里问题悬而未决, 尤其是偏远地区, 道路条件更差, 农产品外运困难。在这种情况下, 生鲜农产品发展只是纸上谈兵。道路设施落后, 使得冷藏车等先进运输工具无法投入使用, 严重影响了很多优质农产品的流通。

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起步晚, 生鲜农产品在物流环节中的损失率达到了25%-30%, 造成物流费用占产品价格比重的20%-60%。数据显示, 我国生鲜农产品物流损失每年超过750亿人民币, 物流成本达到总成本的70%以上, 而国际上仅为50%左右。相比已经达到100%冷藏运输率的欧美发达国家, 我国冷藏运送率低于20%, 至今没有形成完整的冷链物流体系,

(四) 冷链物流专业人才紧缺, 信息化程度低

物流专业人才已被列为在我国十二类紧缺人才之一, 未来几年缺口将达60万, 而新兴的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行业人才缺口会更大。我国冷链物流人员大多没有系统化的培训, 对冷链流程的操作和生鲜农产品的特性了解程度低, 这将对冷流物流供应链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生鲜农产品与消费者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许多消费者更加关注产品的新鲜程度和质量, 这就对冷链物流的信息化建设提出来更高的要求。信息不畅会导致冷链断链, 延长配送时间, 影响产品服务水平。目前我国信息化水平还有待提高, 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的信息化建设尚在发展中。

四、基于供应链角度的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对策

(一) 构建完善供应链体系, 发挥政府宏观职能

农产品安全不仅关系到消费者生命健康, 而且关系到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因此政府必须要参与其中, 承担政府职能。当前批发市场占据我国农产品销售的7成, 超市这一新的农产品购买渠道也让消费者更加喜爱, 成为未来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主流模式。政府要逐步引导市场构建以这两大主体为核心的供应链体系, 解决冷链物流发展中的基础设施、技术瓶颈等难题, 同时通过政策优惠, 扶持企业发展, , 完善我国的冷链物流体系, 促进生鲜农产品行业的发展。

除此之外, 政府应制定和完善冷链物流法律法规, 规范农产品冷链物流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等, 加快制定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实施标准。并且还应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着力构建完善的冷链物流质检系统, 确保产品在流入市场前通过质检, 保证其产品安全以及产品新鲜度。

(二) 加强信息化建设, 提高供应链管理效率

信息化时代发展迅速,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需要强大的物流信息系统来促进收购、运输、仓储和销售等各个环节的标准化建设。第一, 构建信息化平台, 紧密联系供应链各主体, 整合现有农业网络, 及时发布、获取相关冷链信息, 实现产品信息共享, 提高各主体参与度, 提升物流运输效率。第二, 依靠信息化平台建立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让消费者通过二维码等先进技术手段能及时了解到生鲜农产品的供应链各环节, 做到产品产地、生产者、种植方式、质量认证等信息公开, 真正搭起从“从农田到餐桌”的绿色安全通道。

(三)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创造行业发展有利条件

基础设施的完善与否与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密切相关, 基础设施的完善首先要完善农村公路网络, 加强农村道路建设, 确保生鲜农产品能及时快速流向市场。其次推进冷链物流园区规划建设, 要合理规划冷库布局, 提高园区利用率, 优先发展重点农产品生产区域的冷库建设。然后, 要加大冷库、冷藏车等冷链设备的投入, 鼓励企业选择满足冷链要求的冷藏保鲜设备, 提高预冷保鲜、冷藏仓储和冷藏运输能力, 降低损耗。最后, 大力发展铁路冷链, 实现公铁联运的有机结合, 满足不同运输需求, 提高生鲜农产品的运输效率。

(四) 提高生产者素质, 注重专业人才培养

人才和技术是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供应链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环。现行条件下生鲜农产品多是由农民个体种植或养殖, 要对这一主体进行培训, 不断增强他们的市场意识, 提升他们的法律知识和市场意识, 保障生产者权益。专业人才的培养可依靠高等学校、职业培训机构等来进行, 鼓励职业教育, 加大高等院校研究人才的培养, 推广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认证, 培育出大批有农业技术、采购、经营及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还应利用人才推动技术创新, 引进、借鉴国外发达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技术和先进设施设备, 鼓励科研机构、企业结合我国国情进行冷链新技术的研发, 推动我国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技术和设施设备的发展。

五、结束语

生鲜农产品行业, 是我国农业经济中最主要的产业之一, 农产品冷链物流是高附加值的产业, 发展前景非常可观。发展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也是提高农产品竞争力, 增加农民收入, 降低经营成本的重要方式。但是冷链物流的发展并不能局限于某一环节, 而要从供应链的角度考对其进行优化, 保证生产、销售、运输等各环节的流畅, 并要有与之相关的设施设备、信息技术的支持, 保证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各节点的衔接, 进而提升整条供应链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杨芳.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研究综述及展望[J].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1, 07:58-59+94.

[2]汪晔.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3, 01:75-76.

3.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冷链物流模式研究 篇三

慧聪冷冻冷藏网利用相变蓄能技术而开发设计的冷藏保温箱,改变了以往以冷藏车为主的高能耗冷冻物流方式,成为当前冷冻物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向节能环保方向发展的一种探索。作为将相变蓄能技术成功应用于冷冻物流领域的企业之一,华夏通商集10年历史积淀和技术积累,在无源冷藏、保温节能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并多次在畜牧、卫生行业的政府冷链设备采购项目中中标,成为畜牧、卫生防疫系统的长期优质供应商。

冷链快运新思路:冷链,是指为了保持药品、食品等产品的品质,从生产到消费的过程中,始终使其处于恒定低温状态的一系列整体冷藏解决方案、专门的物流网络和供应链体系。作为现代物流的重要代表,冷冻物流主要面向生物、医药、食品这些直接关系生命安全和人体健康的行业。近年来,伴随社会对药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问题的日益重视,物流市场对于冷藏运输的需求也日益扩大。据了解,仅食品行业冷冻物流的年需求量就在1亿吨左右,年增长率达8%以上。而目前我国已有冷冻物流能力仅占社会需求量的20%至30%,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冷冻物流市场的强劲需求。

除了发展步伐的相对滞后外,现有的冷链低温配送过程采用的基本上是冷藏车制冷机组或者干冰的制冷模式,其能耗之大,对于小批量的低温配送也非常不经济。据统计,冷藏车制冷机组每百公里油耗2到4升,汽车的尾气排放增加30%以上。此外,冷藏车车厢容积多为1500升以上,这对于造血干细胞、生物药品、疫苗与低温食品等多次少量配送的货物配送存在很大的制约性,昂贵的物流成本自不必说,经常遭遇物流公司的闭门羹也常常成为这些生物制剂、医药保健公司面临的一大困惑。

“在这样的背景下,以相变蓄冷材料为冷源的冷冻物流模式便成为冷链配送领域的最新选择。”上海恬蓝董事长肖吕俊认为,无论是从经济性、安全性还是从使用的方便性而言,相变蓄能技术都给现时的中国冷冻物流带来了一个崭新思路和发展空间。

从节能减排中“淘金”

据肖吕俊介绍,物质分三相即固相、液相、气相,当固相变成液相需要吸收大量的热,反之则放出大量的热(或者说是吸收大量的冷)。物质材料在温度变化时有相变现象发生和没有相变现象发生,其吸收和放出的热量能相差数倍到数百倍。所谓相变蓄能就是利用这个原理按冷链运输不同的温度需求将不同相变温度的材料进行合理配置达到相变蓄冷蓄热的效果。

相变蓄能技术一跨入冷链物流业的“门槛”,便打起了“节能”牌,也因此而备受客户青睐。通过提供小批量、多批次、保温、准时的全程冷链物流服务,相变蓄能从根本上满足了一些药品和食品企业对恒定低温状态下冷藏运输的需求。

“在现实中人们一提到冷链物流,常常会想到制冷,但实际上,在很多的时候制冷和保温是个相对的概念。”商立军介绍说,“比如一些地方近年来出台了快餐配送行业要求,即食品离开操作间到消费者使用时,食品的温度需在60度以上,这样在配送过程中就需要有热

源来保证其温度;一些生物制品公司生产的制剂、疫苗等生物制品需要严格的温区才能存活.例如2到8摄氏度这个温区,每年冬季寒冷室外温度经常会在零度以下,有时更是达到了零下20摄氏度,这对疫苗的活性作用是非常有害的,极易造成疫苗的免疫缺失,所以就需要有蓄热剂来维持零下20度环境下给保温箱内增温以达到2到8度的恒温要求。”这些应用相变蓄能技术所能解决的问题,恰恰是华夏通商的产品优势。

经过多年的深入研究与开发经验,上海恬蓝拥有多项自主研发的专利技术,并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四位一体,冷链物流运输箱、汽车保温冰箱、便携式医用疫苗冷藏箱等产品连续多年在国内市场销量领先,并在国内率先开发出可重复使用的折叠式冷藏箱,填补了国内的技术空白,成就了“上海恬蓝”品牌冷藏保温箱在中国冷链设备专业市场中的主导地位。

除了市场效益,相变蓄能式冷链物流箱问世后收获更多的是口碑。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何黎明称其为“绿色、环保、优质、安全的冷链快递产品”。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糖果和巧克力生产厂家之一,美国玛氏公司对该技术在中国冷链物流业的成功应用更是给予了高度评价。“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巧克力独家供应商,我们觉得有责任和义务将我们的产品带到中国的每一个角落,将最新鲜的巧克力产品送到全国各地的每一个消费者手中。”玛氏公司副总裁Peter先生认为是相变蓄能技术使他们实现了这个梦想。

“作为与冷藏车可以并列发展的一项新型冷链物流技术,相变蓄能式冷藏箱节约能源、减少污染、循环利用等优点使其成为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绿色环保产品。而其蓄能保温的作用也为其赢得了市场空间。从整个冷链物流业的发展趋势而言,相变蓄能是对现有冷链运输的一个有效补充。”华夏通商董事长商立军分析认为。

就这个角度而言,能够符合时代发展趋势,从节能减排中“淘金”,以相变蓄能技术为主导的冷链物流似乎已经迎来发展的良机。而作为积极倡导和实践者,华夏通商等企业的发展机遇才刚刚到来。

车载旅游保温冰箱走俏市场

正值春夏之际,又到了人们驱车郊游、户外休闲的好时候。而对于大多数热衷于“自驾游”的朋友而言,拥有一款车载冰箱,已经是除GPS导航系统以外的必备“物件儿”。相对于那些高档餐馆、酒店而言,真正喜欢“自驾游”的朋友或许对于“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郊外野餐体验更有兴趣。自备烤炉、炊具、帐篷、新鲜食品、饮料„„,这些独具特色的郊游方式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乐趣,也给车载冰箱的走俏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据北京华夏通商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商立军介绍,车载旅游保温冰箱的保温制冷效果一般都可以达到20小时以上,高档产品可以达到48小时以上,完全可以满足自驾游爱好者的需求。“上海恬蓝”牌便携式冰箱,依靠其自身独有的国家专利、高质的保温材料及能量补充技术,在家乐福、欧尚及各大汽车用品配件市场上独占鳌头。其特有的冷、热储能盒设计,不仅保证了其在便携式冰箱市场畅销,更为以后的保温市场增加了一个新的热销品种。更重要的是,6升至150升的多款式产品,为您提供了足够的选择。

4.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冷链物流模式研究 篇四

散户种植的蔬菜水果等一般都采取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剩余的农产品在本地集贸市场进行销售.运输作业相对简单,没有冷藏运输能力;

批量种植养殖户多数是种植或养殖大量品种比较单一的应季蔬菜或水产品,直接供给本地批发市场,距离相对不远,不会采取冷藏运输;部分需要初级加工的送往加工企业,可能会实现冷藏运输或冷藏加工;其余部分供给本地集贸市场;

即使作为销售范围最广的生鲜农产品生产基地,除了部分供给本地批发市场和超市等零售商外,大部分会通过长途运输运往市区的批发市场进一步集散,也不会采取冷藏运输。

比如深县的蜜桃,赵县的雪梨,尽管都是河北的特产,也只有少数产品能够“走出去”以“鲜活”的名义销售,并不能很好地为果农创收。多数产品的流通领域仅仅局限于附近几个县市,辐射范围小且水果的新鲜度并不能得到维持。冷链在多数情况下没有被派上用场。

本地集贸及市场间的运输批量小,距离也短,因此一般不需要冷藏运输。而其他环节还是应该进行冷藏运输。但是目前,只有超市、连锁零售店以及部分冷库的能够做到冷藏加工。其它节点和环节往往做不到冷藏储运。

5.供应链下石油企业物流管理研究 篇五

摘要:为了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加强我国石油企业竞争力,亟须建立现代化企业物流的管理系统。在对现有物流管理模式进行创新的基础上,采取供应链的管理模式,对企业间的合作不断地加强,全方位的规划,对供应链中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进行有效的整合,对流通加工、仓储、运输配送、回收加工和包装等物流信息进行整合,并且构建和健全物流管理的信息系统,对物流管理的流程和标准进行规范,从而提高物流的管理成效与行业服务水平,使石油企业内的物流成本有效降低,对行业资源进行充分的优化和整合,以此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

6.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冷链物流模式研究 篇六

随着国家对生物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以生物制品为主体的冷藏药品冷链物流行业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如何建设完善可靠、规范管理的冷藏药品冷链物流,全面提升我国冷链冷藏药品的品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减少冷藏药品的损失,保证质量,已成为我国冷藏药品冷链物流面临的重要课题。1 冷藏药品冷链物流的内涵

顾名思义,冷藏药品是指用于治理、预防疾病的并需要在一定温度下冷藏保存的药品,以生物制品为主,即主要指疫苗类制品、血液制品以及用于血源筛查的体外生物诊断试剂等一类药品。冷藏药品与普通药品不同,其研制、生产、经价、使用都有特殊的要求,购、销、运、存过程,实施非常规的方式、方法,进行必需的管理,一旦出现疏漏可能导致人体损害和社会危害冷藏药品冷链物流作为物流业的一个分支,特指为满足人们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的目的而进行的冷藏药品实体从生产者到使用者之间的一项系统工程,包括其生产、运输、储存、使用等一系列环节。我国冷藏药品冷链物流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在医药研发和生产环节上已经具有较高的水平,有些甚至达到或超过国际水平,但是储藏和运输环节仍得不到保证,特别是需冷藏药品,经常发生断链的情况,影响最终的使用,而冷藏药品需要以低温方式保存和运输,因此冷链物流已成为保证冷藏药品品质、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的关键环节。

2.1 冷藏药品冷链物流需求激增

近年来,我国制药行业得到迅猛发展,冷藏药品冷链物流行业迎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以疫苗、血液制品等为代表的冷藏药品冷链物流发展较快。以疫苗为例,SARS(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疫情激发了对我国流感疫苗的需求,2002年消费量不超过500万人份,而2004年则突破了1 500万人份,中央则政2007年和2008年分别投入国家免疫规划专项费用27.2亿元和29.2亿元,相当于2006年的10倍I左右。由此可见.我国冷藏药品冷链物流有着广阔发展空间。

2.2 冷藏药品安全与冷链管理受到重视

2005年,国务院颁布《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规定了经价和接种点应具有符合疫苗储存、运输管理规范的冷藏设施、设备和冷藏保管制度,以保证疫苗的使用质量;2007年,国家食品药品监仔管理局公布《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规定药品生产经价企业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使用低温、冷藏设施设备运输和储存。2008年11月,省级标准《药品冷链物流技术与管理规范》经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正式发布实施,这标志着我国冷链药品物流管理即将有规可循而制定相应的国家标准,将有利于我国药品冷链体系的建立,做到行业的整体规划协调,以打造我国冷藏药品冷链物流的服务平台。我国冷藏药品冷链物流面临的问题 3.1 冷藏药品冷链物流体系尚未成形

目前我国的药品冷链检测还接近于空自状态,约有80%的药品和疫苗是在几乎没有检测的情况下储藏运输的,冷藏药品的全程冷链是一个必然要求,可是由于管理机制等原因,许多需冷藏药品从出厂一直到患者使用的整个链条上,常常出现“断链”现象据悉,我国已有冷链物流能力仅占社会需求量的 20%-30%,许多需冷藏药品由于储存、运输的条件不能满足冷链要求而导致潜在隐患。目前我国医药冷链物流存在着发展相对滞后、完整独立的冷链体系尚米形成、缺乏上下游的整体规划和整合、第三方介入少等问题。从

全国各地的统计情况来看,疫苗的冷链流通环节存在着各种问题不容乐观,存在着重大的事故隐患而冷链物流的滞后,从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制药产业的发展。

3.2 冷链物流行业缺乏有执行力的监管机制

目前我国冷藏药品冷链物流的实施尚无国家或行业的专项标准,主要依靠的法规标准是2005年国务院颁布《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和2007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的《药品流通监仔管理办法》,另有去年刚刚实施的浙江省的地方标准《药品冷链物流技术与管理规范》,在冷藏药品冷藏标准制定上的滞后是整个冷链行业落后的重要因素,在监管上缺乏具有执行力的冷藏药品质量监控体系总体来看,我国冷藏药品冷链物流技术的实施仍没有国家或行业的专项标准,缺乏具有执行力的冷藏药品等药品质量监控体系,冷藏药品质量安全形势严峻。发达国家冷藏药品冷链物流的经验借鉴

在管理和技术方面,日本的冷藏药品的供应链系统已初具规模,管理十分成熟,上游商品的供应商和分销商可实现信息共享,而目条形码技术在药品物流行业应用广泛,使物流中心实现了标准化、规范化,再加上高自动化程度的储存和拣选设备,操作简便功能强大的仓库的管理,保证冷藏药品的物流作业高效率的同时还可降低物流成本。美国的一家制药集团也将在其供应链上采用RFID电子标签,对其实际效用进行评测。美国早在2002年成立了冷链协会,主要为运输温控货物指定标准化的指导原则。2008年,该协会发布了《冷链质量指标》,涵盖了包括冷藏药品冷链物流在内的各行业,用以测试运输、处理和储存易腐货物的企业的可靠性、质量和熟练度,并将为整个易腐货物供应链的认证莫定基础。另外,各国普遍建立了冷链物流行业协会,在政府与企业之间起着桥梁与纽带作用,在完善行业管理过程,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经验和方法将为我国冷藏药品冷链物流甚至整个冷链物流业的政策制定和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参考 发展我国冷藏药品冷链物流的对策

在巨大机遇和挑战面前,我国冷藏药品冷链物流行业应结合自身特点,尽快制定出相关的管理标准,借鉴国外的先进物流技术,弥补自身不足,实现中国冷藏药品乃至整个医药冷链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通过以上分析,针对我国冷藏药品冷链物流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发展对策: 5.1 完善冷藏药品冷链物流体系,打造一体化服务平台

我国的冷藏药品冷链物流尚未形成体系,因此需要从冷链市场上下游的整体规划和整合这个关键问题入手,建立一个能满足患者、制药企业、药品流通企业一体化的冷链物流模式,建立冷藏药品冷链物流一体化服务平台。整个社会冷藏药品冷链物流业应该联合起来,统一建立药品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实现冷藏药品冷链物流的共同配送,以提高冷链物流作业的效率,降低企业价运成本,节省大量资金、设备、土地、人力等并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先进的全温层配送解决方案,在节约社会资源、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效率的同时创造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

5.2 整合资源,大力发展第三方冷藏药品冷链物流

从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趋势、市场的需求导向以及企业长期发展来看,专业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是未来参与冷链物流市场竞争的主体。冷藏药品对物流配送的要求较高,从中个企业来讲要实现多方位、门到门的配送服务是不现实和不经济的,同时企业的产品想要辐射全国,就必须借助于提供完整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使冷冻冷藏产品配送服务更大限度地适应企业的发展需求,解决企业冷冻冷藏物流的发展瓶颈。作为物流的先进模式,独立于供给方和需求方的第三方物流,是社会化分工和现代化物流发展的方向第三方物流自引入我国以来,在各行各业中发展迅速,这些行业的发展模式对冷藏药品流通领域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他们的经验和教训将成为冷藏药品市场开展第三方物流的有利条件。

5.3 制定冷藏药品冷链物流的国家或行业标准

冷链物流是一个对资金、、行业组织和企业通力合作管理和技术都要求很高的产业,一个国家的冷藏药品冷链保障体系的建设,需要政府、行业组织和企业通力合作。政府应当制定冷藏药品冷链发展的扶持政策和鼓励措施.加强行业规划的方向性引导;行业协会应发挥沟通协调作用,制定并落实行业整体规划和行业规范;企业应根据市场规则具体运作,合力推动中国冷藏药品冷链物流业的健康发展。针对冷藏药品冷链物流行业标准严重缺失的现状,我国应尽快制定与国际标准衔接的冷藏药品冷链物流标准,实现从生产到使用的全程监控体系并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严密监测疫苗等冷藏药品在冷链各环节的运行状况。

5.4 采用先进的冷链物流设备和技术

若想迅速提高我国的冷藏药品冷链物流水平,首先应大规模的改造和更新现有的冷链运输和仓储设备,发展适应小批量、多品种的小编组机冷车,满足市场对多品种、小批量货源运送的需要,同时积极发展机械冷板冷藏车和冷藏集装箱。在冷藏药品冷链物流技术方面,要加大科技开发和投入,在冷冻冷藏方式和技术上要不断进行革新,加快先进技术引进的步伐,尽快普及各种冷藏保鲜新技术如运用“RFID冷温度管理系统”及“GPS(Navigation Satellite Timing And Ranging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导航星测时与测距全球定位系统)+温度监控冷链管理系统”,通过先进的RFID技术、GPS技术、无线通讯技术及温度传感技术的有机结合,对疫苗、血液制品等的品质进行实时监控和管理。

5.5 制定专业冷链物流人才培养政策

7.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冷链物流模式研究 篇七

摘要:近年来,我国农业发展缓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农产品物流发展滞后,而冷链物流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本文分析了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现状,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与发达国家进行对比,借鉴其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对策。

关键词:农产品 冷链物流基础设施

1.引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业的健康发展事关国民经济全局。近些年来,人们对冷冻冷藏生鲜农产品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加, 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潜力巨大, 但相关冷链物流的基础设施严重滞后, 我国的冷链物流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产品的损耗率很高,发展冷链物流尤为迫切。

2010年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中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定义是:指使肉、禽、水产、蔬菜、水果、蛋等生鲜农产品从产地采收(或屠宰、捕捞)后,在产品加工、贮藏、运输、分销、零售等环节始终处于适宜的低温控制环境下,最大程度地保证产品品质和质量安全、减少损耗、防止污染的特殊供应链系统。

2.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现状

农产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目前全国有冷藏库近2 万座,冷库总容量880 万吨,其中冷却物冷藏量140 万吨,冻结物冷藏量740 万吨;机械冷藏列车1910 辆,机械冷藏汽车 20000 辆,冷藏船吨位10 万吨,年集装箱生产能力100 万标准箱。

目前,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没有形成健全的信息网络:国内农产品市场上只有提供少部分功能的类似于财务管理软件或者库存管理的软件;在企业内部各企业之间信息化程度差距较大,只有个别企业拥有自己的生产系统或信息发布网站。

软件设施包括冷链物流专业人才和物流系统中的管理及跟踪软件,加速对我国冷链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及软件的开发是一个跨行业、多部门有机结合的整体。必须协调好从加工、贮藏、运输到销售各个冷藏作业管理。当前,国内冷链几乎每一个环节都存在对冷链发展的全局观念和整体意识认识不足的员工甚至管理人员,要维持冷链的正常发展,适应国际冷藏链市场竞争的需要,必须重视培养高素质的物流管理人才。

3.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问题

3.1硬件设施建设

中国目前的冷链设施和冷链物流装备不足,原有设施设备陈旧,发展和分布不均衡,无法为易腐食品流通系统地提供低温保障,从而产生大量损耗。专业运输设备、专业冷藏设备的缺乏是导致我国冷藏物流落后的一个关键因素。冷链设施装备情况如下:

3.1.1 冷链物流仓储设施方面

冷库是冷链物流发展的基础,是冷链物流仓储地,是冷链物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冷藏库容量约为880 万吨(折成库容积约为3800 万立方米),我国许多冷藏库是由其他建筑用途改建而成,存在诸如冷藏库装卸平台过窄,无库门密封,手动装卸等一系列缺陷和安全隐患。很多冷库只限于肉类、鱼类的冷冻贮藏,实际利用率尚不足40%。在冷库建设中还存在一些误区, 重视肉类低温冻结冷库的建设, 忽视果蔬高温保鲜冷库建设;重视城市经营性冷库建设, 忽视产地加工生产性冷库建设;重视大中型冷库发展及管理,忽视批发销售小冷库的发展及管理。

3.1.2 冷链物流运输设备方面

冷藏运输工具相对落后。主要表现在冷藏运输工具比较单一且发展不平衡, 冷藏运输能

力明显不足。据统计, 目前全国每年需调运的易腐货物约4000万吨, 由铁路调运的易腐货物量约1000万吨, 而用冷藏列车运输的货物只占铁路调运的易腐货物总量的25%, 这些冷藏列

车仅占全国总运营车辆的2%。公路调运易腐货物的规模、数量有限, 冷藏保温汽车总保有量仅近20000辆(其中冷藏汽车约占15%)。而全国水路运输易腐货物量更是不足, 约占每年总需调运量的1%, 即40 万吨左右, 其中全国各型冷藏运输船仅200艘, 总容量仅为10万吨。冷藏运输设备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比地面冷藏设施差, 作为农产品冷藏运输的先导环节的专用冷却站尚处空白。在各种运输方式上, 冷藏运输能力也很不协调, 各种冷藏运输工具的发展方向、重点以及步骤等缺乏统筹规划, 宏观指导和微观支持的机制没有建立。冷藏农产品运输过程中浪费严重,物流成本占农产品成本比重过大。

3.1.3 冷藏物流销售设备方面

大部分企业没有专用的食品和非食品销售平台, 或者即使有,平台之间也很少设有隔离

温度的设备, 致使冷藏效果大大下降, 极大影响了食品的保鲜程度。

3.1.4低温配送和处理中心建设的迫切性

近年来,大规模的农产品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正在逐步形成,但区域内农产品综合物流

与连锁超市生鲜区之间未能有效衔接,农产品的冷链物流还没有出现。现在我国各级政府鼓励、支持的“菜篮子工程”中承担零售环节流通的主渠道仍然是传统的农贸市场或肉菜市场。大规模 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立,局部实现了农产品不同地域及不同季节的调剂和互补,但还停留在初 始原材料性农产品的集散和销售上,由于常温状态下的初级农产品保鲜困难,损耗量大,反之 又给季节性调配带来无效物流和诸多不便。

作为供应链销售终端的城镇农贸市场频繁扩建,会给城镇规划管理中的垃圾处理、环境保护、市容管理以至城镇土地的利用带来很大矛盾。生鲜商品为达到保鲜的目的,要求快速进入消费环节,流通中的环节越少越好。但农产品生产和消费上的分散性又使生鲜商品在流通中不可避免地要进行一次或多次集散。由于农贸市场的无序发展和低效运作使得正规连锁超市生鲜产品在价格上面临巨大压力。在我国很多地方农产品是通过农产品批发市场或者农产品超市而进入整条农产品供应链的,而许多地方的农户没有这么好的机会,他们只有自产自销或者在集市上销售,这样既没有形成规模也影响了生鲜供应链活动的有效进行,使得我国的农产品市场以至很疲软。

3.2 软件设施建设

我国农产品物流冷链中的信息化建设比较落后,信息设备的配备不够齐全。,由于缺乏

准确的信息,往往造成冷链农产品流通的盲目性。由于缺乏信息平台,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缺乏统一的信息平台以供各企业进行信息交流,造成本应多边共赢的企业之间相互之间缺乏必要的了解,阻碍了农产品物流的发展。

4.国内外冷链物流的对比(有待搜集资料)

5.优化对策

5.1大力发展先进的冷藏运输设备, 建设低温仓库

对于原有的冷藏运输设备, 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经验, 积极建立有统一标准数据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和电子交换系统, 对各种冷藏车和冷库进行全面动态监控。通过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 可以及时了解库存产品的保质期和库龄。针对冷链物流发展趋势, 我国应积极发展小批量、多品种的小编组机冷车, 满足市场对多品种、小批量货源运送的需要, 同时积极发展机械冷板冷藏车和冷藏集装箱。对于低温仓库的建设, 我们应该根据冷藏食品对温度的不同要求进行建设。具体来说, 低温仓库依据仓库的温度进行不同分类, 分为冷藏库、冷冻库、特殊冷藏库。库温维持在产品冻结温度以上的属于冷藏仓库, 适宜存储鲜奶、鲜鱼肉(短期)、干鱼子、鲜鱼子等产品;产品温度维持在冻结温度以下的属于冷冻仓库, 适宜存储冻结鱼肉、冷冻食品、咸鱼子、熏制品、火腿、咸鱼子等产品;需要同时控制库内温度、湿度的属于特殊冷藏库, 如新鲜蔬果的冷藏等。

5.2 大力加强冷链信息建设

农产品冷链的物流信息系统为冷链有关方面提供准确的市场动态和信息沟通。

5.2.1 售后服务方面

信息为农产品安全核查提供可溯源性信息支持,对于问题农产品可以追查到底。

5.2.2 运输方面

信息的沟通可通过引进先进信息技术如 POS技术、EDI 技术和 GPS 技术等,实现供应链信息一体化。建立有统一标准数据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和电子交换系统,对各种冷藏车的运输进行全面的动态监控,简化冷藏车运输的计划、审批手续和空车调配环节。做到上下游企业信息共享。

5.2.3 采购和库存方面

可通过计算机系统可将产品与其储架的货位输入到冷冻冷藏产品的数量及储放位置,进行及时的提货和补货,同时可及时了解到产品的保质期、库龄等信息,从而提高冷链物流的作业效率与管理水平。

5.3 大力建设区域性的分销节点

根据我国农产品及区域比较分散的特点,我们可以考虑建设以下几种分销节点:

5.3.1连锁超市

由于绳县加工配送不同于常温干货配送,要求有相应保鲜条件并有不菲的投入,配送路

径有限,相对经营风险较大,加之制成品加工管理复杂,使得多数连锁超市一时没有贸然介入。

5.3.2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物流中心)

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就是向两头延伸,一是农产品生产领域;二是向下游流通领域延伸。但是无论集散属于大宗转运,要让它来承担面对各连锁企业的各个连锁分店的各类生鲜品集散和配送,又感觉未能形成足够的单店配送规模,即便是大型综合超市的单店生鲜经营规模也不足够大。

5.3.3中间商或供应商

目前承担这一任务的相对部分个体中间商和供应商,无论是配送能力、配送服务质量、产品控制标准等都是有限的,特别是对大型连锁超市体系,非正规的配送产生了不合理的配送成本,表明上配送成本推向了供应商,实质上高出的配送成本部分还会被计入商品价格,又在结算时返回到连锁超市,最终摆在消费者面前的是居高不下的售价,这确实是个挥之不去的难点问题。

目前的生鲜产品供应商的经营规模小、基础实力较弱,品种后续开发能力不足,影响到连锁超市的长期经营,加之经营和配送的地域限制,不易形成标准化的、稳定的供需关系。由于供应商中大企业和大投资者比较少,市场上缺少中坚力量。

由于未能形成技术含量较高的“一条龙”的产业经营链条,对处于下游的连锁超市生鲜经营来说,其上游始终是处于运作不顺畅、不稳定的状态甚至成为断档,这是继我国农产品“小生产与大市场”产销衔接出现“盲区”之后,生鲜供应链上出现的第二个盲区——规范的生鲜配送体系,目前比较现实的解决方案之一就是连锁企业向上游延伸和发展,那就是生鲜加工配送中心。

8.冷链物流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篇八

二、政策可行性

三、技术可行性

四、模式可行性

五、组织和人力资源可行性

第三章 冷链物流建设项目产品市场分析

市场分析在可行性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在于任何一个项目,其生产规模的确定、技术的选择、投资估算甚至厂址的选择,都必须在对市场需求情况有了充分了解以后才能决定。而且市场分析的结果,还可以决定产品的价格、销售收入,最终影响到项目的盈利性和可行性。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要详细研究当前市场现状,以此作为后期决策的依据。

第一节 冷链物流建设项目产品市场调查

一、冷链物流建设项目产品国际市场调查

二、冷链物流建设项目产品国内市场调查

三、冷链物流建设项目产品价格调查

四、冷链物流建设项目产品上游原料市场调查

五、冷链物流建设项目产品下游消费市场调查

六、冷链物流建设项目产品市场竞争调查

第二节 冷链物流建设项目产品市场预测

市场预测是市场调查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延续,利用市场调查所得到的信息资料,对本项目产品未来市场需求量及相关因素进行定量与定性的判断与分析,从而得出市场预测。在可行性研究工作报告中,市场预测的结论是制订产品方案,确定项目建设规模参考的.重要根据。

一、冷链物流建设项目产品国际市场预测

二、冷链物流建设项目产品国内市场预测

三、冷链物流建设项目产品价格预测

四、冷链物流建设项目产品上游原料市场预测

五、冷链物流建设项目产品下游消费市场预测

六、冷链物流建设项目发展前景综述

第四章 冷链物流建设项目产品规划方案

第一节 冷链物流建设项目产品产能规划方案

第二节 冷链物流建设项目产品工艺规划方案

一、冷链物流建设工艺设备选型

二、工艺说明

三、冷链物流建设工艺流程

第三节 冷链物流建设项目产品营销规划方案

一、营销战略规划

二、营销模式

在商品经济环境中,企业要根据市场情况,制定合格的销售模式,争取扩大市场份额,稳定销售价格,提高产品竞争能力。因此,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要对市场营销模式进行详细研究。

1、投资者分成

2、企业自销

3、国家部分收购

4、经销人代销及代销人情况分析

三、促销策略

9.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冷链物流模式研究 篇九

3.1横向协同创新策略

由图2可知,生物制药供应链横向协同创新的基本策略主要包括关联产品及产品组合供应链集成运营创新策略、基于企业内生比较优势的供应链细分运营创新策略。

1)关联产品及产品组合供应链集成运营创新策略。生物制药行业采用集成供应链运营模式主要受以下两个因素的驱动:首先,集成生物制药行业的“药品”“器械”和“服务”三大关联产品供应链,有利于各决策主体充分了解总体情况、正确制定计划、有效配置支援及快速响应市场需求,从而提升生物医药行业的整体效率;其次,基于消费者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需求,采用“药-械-服务”产品组合创新策略打造出的产品独特性很可能转化为市场独占性,如世界最大预充式注射器供应企业BD公司以及中国的山东民康、山东药玻、威高集团等就是此方面的先行者。因此,“药品-器械-服务”三类供应链由分散运营模式向集成运营模式转变是生物医药行业的较优选择。关联产品及产品组合供应链集成运营可以实现以下目标:①避免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从而可以整合资源、降低生物制药供应链的建设成本和运营成本;②生物制药供应链各节点企业能够了解总体情况、创新产品、满足消费者日益增加的医疗需要。

2)基于企业内生比较优势的供应链细分运营创新策略。为了发挥生物制药企业自身的比较优势、共享“研发-制造-流通-使用”诸环节中的资源,生物医药行业出现了数量众多 的 合 同 研 究 组 织(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CRO)、合同委托加工(contract manufacture organization,CMO)服务、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等企业或组织,以专门承接生物制药行业的外包业务。例如,辉瑞公司、默克公司和罗氏公司等全球知名公司均将其没有比较优势的生产业务外包给生产业务提供商。因此,在未来除了某些大型生物制药企业以外,大多数生物制药企业均需要依据自身在整个行业中的比较优势来选择细分化的供应链运营策略,如图2所示。为便于企业选择,笔者对4种可供选择的细分化运营策略描述如下:①“虚拟制造商运营策略”的核心思想是选择外包整个供应链、成为虚 拟 制 造 商,如Glaxo-Smith Kline、Merck和Pfizer等公司外包其没有比较优势的API(active pharmaceutical ingredient)生产业务;②“服务创新者运营策略”的核心思想是创建一条以服务为导向的差异化供应链,如德国医疗集团Fresenius就采用了该策略;③“低成本制造商运营策略”的核心思想是创建一条可靠的、务实的、能更有效地提供产品的供应链,其运营模式类似于消费品行业精益供应链的运营模式;④“利润中心运营策略”的核心思想是将产品与附加服务相结合来实现企业盈利。

3.2纵向协同创新策略

由图2可知,生物制药供应链纵向协同创新的基本策略主要包括:研发协同创新策略、生产协同创新策略、流通协同创新策略、使用协同创新策略和市场营销协同创新策略。

1)研发协同创新策略。生物药品研发协同创新的关键主体是核心企业[16],核心企业向各关联主体提出研发协同创新需求,各关联主体接收到需求信息后给予相应的支持响应。

①核心企业与消费者的协同。研发协同创新的关键在于要有效识别消费者的需求、准确判断市场趋势,从而依据消费者的需求进行研发协同创新定位。

②核心企业与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协同。核心企业通过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协同可以有效解决自身基础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如高校和科研院所可为生物制药企业提供实验场地、研究设备及研发团队等资源支持。

③核心企业与专家型企业的协同。核心企业与专家型企业间的协同创新是确保生物制药产业可持续创新的关键[16].例如,默克公司收购Sirna公司获得新药研究成果,罗氏公司收购454公司获得下一代基因测序技术等。

④核心企业与政府和中介组织的协同。一方面,核心企业与政府加强协同可以获得资金、创业环境、知识产权、创新激励、融资信贷等政策支持;另一方面,核心企业与中介组织加强协同可以获得风险资金和融资借贷、人才再培训和教育、信息咨询、财务分析、法律顾问等服务支持。

2)生产协同创新策略。生物药品生产协同创新以核心企业为中心,整合供应商、政府部门、中介组织等关联主体的资源,将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GMP)融入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方案,确保灵活、敏捷、优质、安全、高效地生产合格的生物药品和提供满意服务。

①核心企业与政府药品监管部门的协同。一方面,在生产协同创新中,核心企业需要通过制定和实施ERP来实现在战略制定与实施、业务流程优化、信息共享等方面的全面协同。另一方面,核心企业需要加强与政府药品监管部门的协同,将GMP融入生物制药企业的ERP方案中,确保持续、稳定地生产符合质量安全要求的生物药品[17].②核心企业与供应商的协同。核心企业向供应商提出质量、性能、技术指标等方面的创新需求,供应商研发和制造出相匹配的原材料(原料药)。

③核心企业与中介组织的协同。要提高生产效率和为消费者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生产协同创新离不开中介服务组织在管理咨询、合同与订单处理、资金结算和人力资源及物流外包等方面的支持。

3)流通协同创新策略。生物药品流通协同创新的核心主体是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涉及供应商、核心企业、分销企业、零售企业、医保机构和消费者等关联主体[15].首先,运用电子商务、云计算和先进跟踪技术等新兴技术改造传统生物药品及原材料的流通模式,构建以专业化第三方物流企业为核心的现代药品流通平台,如美国的“GHX”平台可为80%的药品和器械的流通提供服务。其次,基于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在采购管理、库存管理、存储管理、运输配送管理、质量安全管理等关键环节采用供应链流通协同创新模式。例如,国内九州通医药集团采用的流通协同创新模式可提供有益的借鉴:①采用“集中采购平台”,保证订单采购、商品入库、资金结算等业务流程顺畅衔接;②在库存管理方面实行ABC分类法,依据库存上下限要求及时调整库存水平,合理分类药品,增强市场预测能力;③严格按照GSP要求,实现存储管理“四分存”;④针对细分目标市场,实施药品销售精细化管理;⑤利用运输管 理 系 统 (transportation management system,TMS)管理车辆运营与成本,提高运输配送效率;⑥从计划采购、入库验收、出库复核、配送保障等环节入手,严格控制药品安全风险。

4)使用协同创新策略。生物药品使用协同创新旨在通过医保机构、消费者、政府部门及中介组织的共同努力,解决生物药品在使用环节存在的误用和滥用、假冒伪劣等安全问题。首先,生物药品使用协同创新迫切需要建立基于电子商务的药品使用公共平台,如九州通医药集团与京东商城共同建设的“京东好药师网”就是此方面的先行者。其次,注重与患者的交互。通过构建含医疗服务数字化交付、电子健康记录、远程监测等服务的患者交互界面,促进拉式供应链的形成,如Proteus Biomedical公司设计的原型芯片和接收器就准确记载了药片产生代谢变化的时间。再次,强化与政府监管部门的协同。将药品使用质量管理规范(good using practice,GUP)(GUP)融入药品使用的各环节中,对生物药品使用全过程进行监控,以确保患者用药安全为目标。最后,加强与中介服务组织的协同。在建设药品使用安全信用体系方面,中介组织具有重要的推动、规范、监督和服务作用,如“宁波医疗咨询公共服务平台”就是此方面的较好案例。

5)市场营销协同创新策略。生物药品市场营销协同创新涵盖了生物制药“研发-生产-流通-使用”的全过程,涉及高校及科研院所、专家型企业、核心企业、原材料供应商、分销商、医保机构、消费者等众多关联主体。首先,在核心企业的主导下,调查和分析市场消费者的需求、发现和评价市场机会。其次,基于市场消费者的需求,“研发子系统”进行产品及产品组合研发、原材料生产及药品生产工艺技术改进等工作。再次,在核心企业的主导下进行生物药品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和市场定位,并制定生物药品市场营销战略。最后,相关节点企业制定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并组织人员具体实施。

3.3深度协同创新策略

本小节将从深度协同创新的内涵和过程两个方面入手,揭示生物制药供应链深度协同创新的核心思想和一般规律。

1)核心思想。生物制药供应链深度协同创新将依靠资源获取收益的传统运营模式转变为依靠知识的创造、获取和共享实现增值的运营模式。通过知识活动的不断互动,知识库中的大量知识将被挖掘出来并被转化为资本,生物制药供应链系统的整体绩效据此得到提高。因此,生物制药供应链深度协同创新的核心思想是:针对横向协同创新与纵向协同创新涉及的关联主体,以知识增值为主线,在知识共享、资源优化配置、行动最优同步、绩效最优匹配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动态整合和系统优化,实现效率和效果的升华与帕累托改进。

2)一般规律。由图2可知,可从两个维度分析生物制药供应链的深度协同创新模式:“知识、资源、行动及绩效”的整合;“知识分享、资源优化配置、行动最优同步及系统最优匹配”的互动。上述两个维度在不同位置上的整合和互动形成了“沟通-协调-合作-协同”的深度协同创新过程[6].首先,生物制药供应链深度协同创新不仅强调创造知识,而且注重知识的应用和增值。因此,深度协同创新的沟通阶段就是对横向协同创新与纵向协同创新涉及的关联主体的学术知识和经验知识进行整合与共享的过程。其次,生物制药供应链的横向协同创新与纵向协同创新离不开资源的消耗和利用,而运用基础理论和定理可以更好地优化配置资源。因此,深度协同创新的协调阶段就是在横向协同创新与纵向协同创新的过程中运用正确的知识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再次,在生物制药产业,高校及科研院所创造的大量新知识并未实现商业转化增值。因此,深度协同创新的合作阶段就是在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一致性政策的导向下对横向协同创新和纵向协同创新涉及的关联主体的知识、资源、行为等进行动态整合以实现各关联主体的行动最优同步的过程。最后,生物制药供应链系统内知识、资源、行为的匹配度将影响横向协同创新和纵向协同创新的.绩效。因此,深度协同创新的协同阶段就是对横向协同创新和纵向协同创新涉及的知识、资源、行为和绩效进行全面整合的过程[6].

4协同创新平台

按照美国学者Meyer的观点,生物制药产业创新平台是由一系列核心子系统对接集成的能源源不断地派生出知识、技术和服务的公共架构,以前研究也支持这一观点[16-17].本节从实践操作层面,结合中国生物制药产业的实际需求,提出能实现生物制药供应链三维立体协同创新思想的平台模型(见图3)。

4.1需求分析

生物制药产业要推进供应链三维立体协同创新模式,要实现创新互惠知识的共享、资源优化配置、行动最优同步、系统高度匹配,为生物制药产业的持续创新提供有力的技术和管理支持,就必须搭建一个三维立体协同创新平台。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生物制药产业特征的需求。知识和技术密集是生物制药产业的典型特征,中国生物制药产业要推进供应链三维立体协同创新模式,就应遵循公益与效益相结合的思路,构建一种对离散社会资源起聚合作用的创新平台,其运作模式是政府引导、企业建设和运营。例如,美国的圣地哥、德国的莱茵三角、印度的海德拉巴、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等地均建有生物制药创新平台。

第二,中国生物制药产业创新的需求。根据笔者对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江苏泰州等地的典型生物医药园区的调查研究和已有研究文献的分析,目前中国生物制药产业创新的基本特点是:基础研究成果较为丰富,科研成果主要集中在大学和研究院所,拥有一批专家型公司,但整个生物制药产业缺乏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创新平台;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生物技术创新的氛围不够浓厚,整个生物制药产业的产学研结合创新不够紧密。中国生物制药产业创新的基本特点决定了构建并运营创新平台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

第三,生物制药供应链三维立体协同创新的需求。首先,生物制药供应链三维立体协同创新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和中介组织的服务支撑;其次,生物制药供应链三维立体协同创新包含“横向协同创新”“纵向协同创新”和“深度协同创新”,这就需要生物制药产业在战略层面、策略层面和信息技术层面全面实现协调。因此,要实现生物制药供应链三维立体协同创新的基本思想,就必须构建三维立体协同创新平台。

4.2组织运行模式及功能实现

由图3可知,三维立体协同创新平台由“组织运行系统”和“功能实现系统”构成,它们分别为推进生物制药供应链三维立体协同创新模式提供了“组织保障”与“策略实现”.

1)组织运行系统。如图3所示,生物制药供应链三维立体协同创新平台的组织运行系统由平台领导小组、专家委员会、平台运营管理中心、政府部门及中介组织、专家智库等关联主体构成。第一,生物制药供应链三维立体协同创新平台的建设和运营离不开统一的组织领导,成立平台领导小组和专家委员会是确保协同创新平台正常运营的关键。平台领导小组的成员一般由政府和企业等多元化投资主体派员构成,平台领导小组聘任行业知名专家构成专家委员会,共同负责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和运营的领导和协调工作。第二,平台运营管理中心接受平台领导小组的领导和专家委员会的指导,负责生物制药供应链三维立体协同创新平台的具体建设和运营管理工作。第三,生物制药供应链三维立体协同创新平台的建设和运营必须由政府来引导并给予政策支持。强有力的扶持政策对于提升协同创新的效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四川省就针对生物制药产业创新平台建设制定了专门的人才培养计划和资金扶持政策[1].第四,生物制药供应链三维立体协同创新平台的建设和运营,离不开金融机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咨询机构、法律事务所等中介组织在风险资金和融资借贷、人才再培训和教育、信息咨询、财务分析、法律顾问等方面的服务支持。第五,要实现生物制药供应链三维立体协同创新模式的基本思想,三维立体协同创新平台必须具有战略协同功能、策略协同功能和技术协同功能---这离不开来自专家智库的智力支持。

2)功能实现系统。基于生物制药供应链三维立体协同创新的基本规律,笔者认为三维立体协同创新平台应具有战略协调、策略协调和技术协调三个层面的实现功能。

①战略协调功能。生物制药产业要推进生物制药供应链三维立体协同创新模式,必然要面临重新选择和制定与这种三维立体协同创新模式相匹配的供应链运营战略,用于指导整个供应链高效运作、增强供应链整体竞争能力的原则和规范。战略协调既是实现供应链协同创新的重要基础,也是供应链中各成员企业互相协作的指导纲领和行动指南。

②策略协调功能。要实现生物制药供应链三维立体协同创新策略,需要建立与之匹配的供应链协调策略---这是一个亟需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如基于三维立体协同创新模式的供应链业务流程再造、基于三维立体协同创新模式的供应链利益协调机制、基于三维立体协同创新模式的供应链专利和知识产权认定协调机制、基于三维立体协同创新模式的信任机制、基于三维立体协同创新模式的供应链激励与绩效考评机制等。

③信息技术协调功能。生物制药产业要推进生物制药供应链三维立体协同创新模式,信息技术协调是一个需要解决的挑战性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将管理思想与信息技术相结合,依托高质量的业务流程和数据模型设计,构建基于流程优化、实现跨子系统信息集成的信息技术协调机制。例如,针对生物制药产业,基于模块化、实时性、灵活性和一致性的设计原则,美国构建了“GHX”平台、德国构建了“PHONENIX”平台、意大利构建了“DAFNE”平台,这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 李天柱,银路,石忠国,等。生物制药创新中的专家型公司与核心公司研究---兼论我国生物制药区域产业创新平台建设[J].中国软科学,(11):108-116.

[2] 杨利军。供应链知识协同对企业竞争力提升的作用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1,31(5):173-175.

[3] 郑艳民,张言彩。创新环境对校企协同创新作用的实证分析[J].技术经济,,33(5):46-49.

[4] 周敏,李巍,邵云飞。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协同创新要素[J].技术经济,2014,33(3):1-7.

[5] 何勇,赵林度,何炬,等。供应链协同创新管理模式研究[J].管理科学,,20(5):9-13.

[6] 陈劲,阳银娟。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J].科学学研究。,30(2):161-164.

[7]KNELLER R.Autarkic drug discovery in japanese phar-maceutical companies:insight into national differences inindustrial innovation[J].Research Policy,,32(10):1805-1827.

10.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研究 篇十

摘要:在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进展回顾的基础上,借鉴供应链管理与环境管理模式演变的理论成果,研究了绿色供应链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内涵、特征,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是全过程的`环境管理模式.从战略层、动机层、业务层探讨了绿色供应链的实施问题,认为协调是绿色供应链实施的基础,并就协调问题提出了具体策略.作 者:王能民 杨彤 乔建明 WANG Neng-min YANG Tong QIAO Jian-ming 作者单位:王能民,WANG Neng-min(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49;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制造系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49)

杨彤,YANG Tong(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陕西,西安,710061)

乔建明,QIAO Jian-ming(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49)

11.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冷链物流模式研究 篇十一

为加强常态化防控下食品冷链物流全流程规范化服务,补齐短板,消除风险隐患,确保冷链物流规范化操作,特制订本制度。

1.仓库装卸货区宜配备封闭式月台,并配有与冷藏运输车辆对接的密封装置。

2.加强入库检验,除查验冷链食品的外观、数量外,还应查验冷链食品的中心温度。

3.加强库内存放管理,冷链食品堆码应按规定置于托盘或货架上。

4.冷链食品应按照特性分库或分库位码放,对温湿度要求差异大、容易交叉污染的冷链食品不应混放。5.定期检测库内的温度和湿度,库内温度和湿度应满足冷链食品的储存要求并保持稳定。

6.库房内不应存放有毒、有害、腐烂变质货物,应定期检查货物质量,及时清理变质和过期食品。

7.定期对仓库内部环境、货架、作业工具等进行清洁、消杀。

食品冷链货物管理制度

为加强常态化防控下食品冷链物流全流程规范化服务,补齐短板,消除风险隐患,确保冷链物流规范化操作,特制订本制度。

1.加强冷链食品源头管理。

2.对于进口冷链食品,进口商或货主应配合相关部门对食品及其包装进行采样检测。

3.对于外埠进京食品,经销商应主动向供应商索取相关食品安全和防疫需求检测信息。

4.对于本地肉类屠宰、加工、经营企业,应严格执行冷链食品的相关质量管理规范和操作规范,加强环境卫生管理。

5.进口商或货主如委托第三方物流公司提供运输、仓储等服务,在将货物交付第三方物流公司时,应主动将相关食品安全和防疫需求的检测信息提供给第三方物流公司。

6.在冷链物流过程中,物流包装内如需加装支撑物或衬垫,应符合相关食品安全卫生要求。

7.物流包装上应注明冷链食品储运的温度条件。

8.加强对货物装卸搬运等操作管理,不能使货物直接接触地面,不能随意打开冷链食品包装。应保障在运输、储存、分拣等过程中冷链食品的温度始终处于允许波动范围内。

9.做好各交接货环节的时间、温度等信息记录并留存。

冷链食品进口货物疫情防控常态化制度

1.冷链食品、进口货物经营企业加强装运进口物资和冷链食品的车辆等运输工具清洁消毒,做好进口物资、冷链食品信息登记。

2.物流企业做好进口货物、冷链食品贮存、运输和装卸食品的容器、工具和设备的清洁消毒。

3.批发、零售企业增加冷链食品和进口货物贮存场所及设施设备的清洗消毒和通风换气频次,做好进口物资包装等垃圾的清运,加强冷链食品和进口物资批发、零售柜台的环境卫生整洁和消毒。

4.冷链食品和进口货物的管理部门加强冷链食品、进口货物及包装、环境的核酸检测,做好货场、仓库等储存场所清洁消毒和通风换气。

5.做好口罩、洗手液、消毒剂等防疫物资储备,制定应急工作预案,落实单位主体责任,加强人员健康培训。

6.建立工作人员健康监测制度,每日对工作人员健康状况进行登记,如出现可疑症状应及时就医。组织定期对相关从业人员进行核酸检测。

7.冷链食品和进口货物物流企业、批发和零售企业工作人员工作期间做好个人防护,佩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和手套。

8.冷链食品和进口货物物流企业物流企业、批发和零售企业工作人员注意个人卫生,及时进行手消毒,避免用未清洁的手触摸口、眼、鼻,打喷嚏、咳嗽时用纸巾遮住口鼻或采用肘臂遮挡等。

9.通过海报、电子屏和宣传栏等加强新冠防控知识宣传。

食品冷链物流作业人员管理制度

为加强常态化防控下食品冷链物流全流程规范化服务,补齐短板,消除风险隐患,确保冷链物流规范化操作,特制订本制度。

1.利用“健康宝”等手段,加强对冷链物流各环节作业人员健康检测。

2.若出现发热、干咳等症状,不得带病上班,并参照相关防控指引要求就医。

3.作业人员在岗时应当根据岗位需要正确佩戴口罩、手套等,必要时佩戴护目镜,手不应直接接触冷链食品。4.作业人员之间保持合理距离,做好个人防护。5.对使用过的个人防护用品应分类、规范处置,作业后做好手部清洁与消毒。

6.加强对作业服装的日常清洁、消毒,在冷库内穿着的服装要定期消杀和更换。

7.为外出运输、配送人员配备消毒剂、纸巾、消毒湿巾等防护用品,以供其在没有洗手设施情况下清洁双手,外出作业完成后,作业人员应及时做好自身清洁。

上一篇:松树中学开展禁毒下一篇:2022北京冬奥会个人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