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创造性的使用数学教材

2024-09-17

谈如何创造性的使用数学教材(通用11篇)

1.谈如何创造性的使用数学教材 篇一

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二郎乡沙坝完小张举波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资源,是精选出来供学生学习的材料。教师是否善于运用教材是有效地进行数学教学诸多因素中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长期以来,主、客观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使教师成了照本宣科的“教书匠”。教师关注的只是知识点的教学,而忽视了关注人的全面的发展。这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要。新一轮课程改革,我们所使用的数学教材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原则,以崭新的内容和形式,为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在新课程体系下,数学教师应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发挥教材的育人功能呢?我近几年来就这个现实的问题进行了探索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开发挖掘,使教材的内涵更有广度和深度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基本素材。只有深刻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深入钻研教材,才能多角度分析教材,挖掘教材的隐性内容,从而使教材变为学材,使教师教有新意,学生学有创意。

1.挖掘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数学,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强调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和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基于上述认识,我校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强化了数学教学的生活性,挖掘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创造性地将数学知识融于生活之中,勾勒出各种“生活画面”,捕捉各种”生活现象”,设计各种“生活情境”。例如,在教

学二年级上册”秒的认识”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观察钟面,在钟面上找到走得最快的指针——秒针。接着,通过看秒针走动,听秒针走动的声音,随秒针走动的频率数数、拍手等方式体验“1秒”的实际意义。再同时观察分针和秒针,体验”分”与“秒”的关系,最后,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如(1)随”眼保健操”的音乐节拍做“眼保健操”,体验1拍用的时间大约是1秒;(2)闭眼睛数出60秒;(3)推荐一名同学跑出50米再返回,估计跑100米大约用多少秒;(4)估计穿好一件上衣、跳绳20次各用多少秒,让学生脱离钟面的辅助作用进行再体验,进而形成初步的时间观念,并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2.挖掘教材中所蕴涵的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小学数学教材中蕴涵了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如化归思想、转化思想、集合思想、类比思想、极限思想、数形结合思想……但这些并没有明确地写在教材上。如果说数学知识是写在教材上的一条明线,那么数学思想就是隐含其中的一条暗线。明线容易理解,暗线不易看明。因此教师只有领悟并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才能从整体上、本质上理解教材,只有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数学思想,才能科学地、灵活地设计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得以提高。例如,二年级学生在学习了100以内加减法后,教师安排了这样一道难度较大的思考题,题目是:妈妈这个月给我36元钱,爸爸这个月给我29元钱,我这个月的午餐费是57元。(1)这个月节余多少元?(2)如果每个月都节余这么多钱,买一套价格为50元的书,需要攒几个月才能买到?在解决第一个问题时,大多数学生都列出了这样的算式,36+29=65(元),65-57=8(元),可有一位学生却用画图法解决了这个问题。在他的启发下,另一位学生又想出了另外一种算法:57-36=21,29-21=8。他形容说:”这个图就像一个大口袋,装着爸爸给的钱和妈妈给的钱,这个月的午餐费先不用爸爸

给的钱,先用妈妈给的钱,结果发现妈妈给的钱不够用,还差57-36=21(元),于是再从爸爸给的钱中拿出21元补上,这时还剩下29-21=

8(元)。”教师热情赞扬了他们能借助图形使问题变得形象、具体的做法。从上面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及时利用了来自学生的资源,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获得了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初步获得了数形结合思想。在解决第二个问题时,学生们更是各显神通。这一问题原本可以直接列式计算:50÷8,但学生们只学习了表内除法,如何解决有余数的除法题呢?教师鼓励启发学生能不能借助于原有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学生们寻找出了以下解决问题的方法:

(1)画图法;

(2)运用加法:8+8+8+8+8+8=48(元);

(3)运用减法:50-8-8-8-8-8-8=2(元);(4)运用乘法:8×6=48(元)。这些算法计算的结果都是6个月攒48元还差2元,所以要攒7个月。就这样学生们把这个已超出学习范围的问题通过某种转化,转化成了可以解决的问题,从而顺利地解决了新问题。

总之,每一项教学内容中都隐含着数学思想方法,教师有机地结合数学知识的教学,运用“教者有意,学者无心”的方式,就可以不断地让学生体会数学思想方法,从而真正认识数学的本质,发展学生的思维。

二、变换改编,使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更加灵活

新课程的新理念还体现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呈现教学内容,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因此,教师在呈现数学知识时,应力求改变抽象、静态、无味的呈现方式,在抓住教材精神实质的基础上,拉近教材与生活的距离、教材与学生的距离,对教材进行适当地换、删、改。

1.变静为动,以动促思。

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教材总是以静态的形式呈现出来,而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却是动态的。针对学生接受知识的特点,我们努力使数学教学成为活动的教学,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丰富有趣的数学活动,让学生感到数学学习实际上是一种愉快的探究实践活动。学生在活动中不仅获得数学知识,同时也经历、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例如,二年级上册教材63页第2题,原题是这样的:

求第一条线段的长度是第二条的几倍。

如果照本宣科完成此题,学生的思维就会形成定势,而在实际生活中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很多。我校教师对此素材进行了改进。每人红色、绿色纸条各一条(成倍数关系),请学生求出红纸条的长度是绿纸条的几倍。教师”变静为动”的举措,立刻调动起了孩子们探究的欲望。最终有三种方法出台:

(1)先量每张纸条的长度,再列式计算;(2)用绿纸条在红纸条上量,量一次做一个记号,几次量完就说明红纸条是绿纸条的几倍;(3)折红纸条,折得和绿纸条的长度一样,展开红纸条就看出红纸条是绿纸条的几倍。这种以动促思、以思促学的学习方式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无比的愉悦,同时也给课堂带来了勃勃生机。

2.变抽象为直观,促积极探究。

数学具有自身的逻辑体系和抽象性。学习数学的过程的核心是一个思考的过程。但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学习与思考应建立在直观、具体、形象的基础上,往往呈现出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结合的形态,其抽象思维大多需要以具体表象作支撑。例如,二年级上册教材“确定位置”一课,教材中呈现了一幅在夜间辨别方向的图画,这一幅图画在课堂上想利用好是

有一定难度的,只能告诉学生有北极星的一面是北面。学生也只能进行记忆,不易于理解。如何将抽象的教材以形象直观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提高学生辨别方向的能力?我校教师在本节课设计了一系列数学活动。先是寻宝活动。课前教师在操场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分别放置了一些学生喜欢的玩具,课堂上告诉学生各种玩具放置的方向让学生从操场的中间出发去寻找。这一活动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他们积极参加活动,当学生找到玩具后,再请他们说说是在哪个方向找到的,借机让学生认识四个方向。接着,请学生说说生活中用什么方式辨别方向。学生侃侃而谈:”太阳从东面升起,从西面落下”,“指南针红色指针指向北面,白色指针指向南面”,”我家的房子是南北向的”……教师对学生的发言给予充分肯定。又把学生分成四组,分别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走去,再反向返回。就这样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清楚地辨认了方向。最后,教师把学生带回教室,引导学生在标明图标的地图上辨认方向。

总之,教师使用教材是一种极富主动性、创造性的工作,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能从学校、学生和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主动地、合理地、创造性地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引领学生走进教材,走进生活,去感受数学的内涵,体会数学的真正价值。

2.谈如何创造性的使用数学教材 篇二

一、“吃透”教材

课堂教学是从钻研教材开始的。只有深刻理解教材, 准备充分, 上课时才能轻松自如, 深入浅出。只有对教材的钻研达到一定深度、广度, 才能在课堂上轻松面对教学中的任何问题。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1) 理清知识脉络, 把握好教材。俗话说:“一节好的数学课, 绝不仅仅是数学知识的教学。”这句话说得不错, 但是反过来看, 如果没有知识做载体, 我们很难谈教学的。所以, 钻研教材时要把数学知识作重点分析。而且数学学科的特点也表明, 数学知识必须深入钻研, 因为它系统性强, 知识与知识间存在着纵横交错的关系, 横向与纵向都有深刻的联系。只有通过钻研教材, 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才能找准、把握好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作为教师, 首先要尽可能了解课程的全貌。教这个年级有什么新知识传授, 需要哪些旧知识铺垫, 都要有大概地了解。通过对几册书的大概了解, 做到对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心中有数, 并设计出螺旋式上升的知识传授程序, 这样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其次, 应明确每册书、每个内容要达到的教学要求。只有把握好教学要求, 才能把握好教学尺度。 (2) 领会编写意图, 精心设计。对待数学课本, 首先要尊重教材。因为教材中每个例题的选择和每个习题的编排都是经过精心设计, 反复推敲的, 凝聚了众多教育专家的理性思考, 科学周密而蕴涵深意。因此, 在教学设计时, 教师的思路就要与以前有所变化, 从而使学生对平均数有更深入地理解。在深入领会编写意图以后, 就要精心设计,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二、合理开发重组教材

新课程改革下, 教材有很大的开放性和弹性, 既给教师留出了开发和选择的空间, 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 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因此, 教师在呈现数学知识时, 应力求改变抽象、静态、无味的呈现方式, 在抓住教材精神实质的基础上, 拉近教材与生活的距离、教材与学生的距离, 对教材进行适当地换、删、改。教师必须树立开放的、动态的教材观, 合理地开发重组教材。受客观条件的限制, 教材总是以静态的形式呈现出来, 而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却是动态的。因此, 针对学生接受知识的特点, 我们要努力使数学教学成为活动的教学, 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丰富有趣的数学活动, 让学生感到数学学习实际上是一种愉快的探究实践活动。学生在活动中不仅获得数学知识, 同时也经历、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例如, 教学二年级第八单元的《排列与组合》时, 我是这样设计的:我们班要举行一场乒乓球比赛, 比赛之前要做很多准备, 首先是服装, 出示两种颜色的衣服、两种颜色的裤子, 可以怎么样搭配;接着是为运动员编号码, 编号要求:请用1、2、3这三个数字组成不同的两位数, 看谁编的号码最多而且不重复;第三是运动员进场, 互相握手, 3名运动员要握几次手;第四是设计奖杯, 用黄、红、蓝这三种颜色分别涂在奖杯的支架和底座上, 看谁设计的方法最多。这种以动促思、以思促学的学习方式, 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无比的愉悦, 同时也给课堂带来了勃勃生机。

三、变“书本教材”为“生活教材”

新课程强调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实际,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和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因此,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强化数学教学的生活性, 挖掘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创造性地将数学知识融于生活之中, 勾勒出各种“生活画面”, 捕捉各种“生活现象”, 设计各种“生活情境”。例如, 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秒的认识》时, 充分开发身边的教学资源, 首先引导学生观察钟面, 在钟面上找到走得最快的指针———秒针。接着, 通过看秒针走动, 听秒针走动的声音, 然后闭上眼睛听一听并随秒针走动的频率数数、拍手等方式体验“1秒”的实际意义。最后, 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 如 (1) 拍一下手、眨一下眼睛等体验1秒; (2) 闭眼睛数出60下, 体验1分=60秒; (3) 估计自己穿上一件衣服, 收拾好书包用多长的时间; (4) 推荐一名同学跑出50米再返回, 估计跑100米大约用多少秒, 让学生脱离钟面的辅助作用进行再体验, 进而形成初步的时间观念, 并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我们应该应用教材, 灵活处理教材,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实际出发, 对原教材进行优化组合。只有当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 数学才是活的, 才是富有生命力的。例如, 我在教学《克和千克》时是这样处理的, 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去体验这两种单位的概念, 布置给学生一道实践作业:到超市调查10种物品的重量 (自由调查) , 要求对10千克以下的物品用手掂量一下, 感受具体的重量有多重, 并且要求做好记录, 以及写出一些心得。在上课时候, 要求学生拿出自己的调查记录表来, 按小组的形式进行汇报。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 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能力都大有提高。现在课程改革的要求是要我们大胆改革课堂教学, 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 能够在已有的数学经验基础上学习新的知识, 可以经历一定的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所以, 这节课达到了一定的教育效果, 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以外的教育资源。

总之, 新教材的使用必将促进我们教学观念、教学手段的更新。我们将在今后的实践中继续摸索, 努力地在创造性使用教材这方面, 找出一条有利于促进教师、学生共同发展的方法。同时, 我们要树立活的课程意识, 对教材深度开发、重新组合、多向激活, 使教材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 让师生课堂教学的“主动参与, 积极互动, 创造生成”成为可能。

3.数学教师如何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篇三

关键词:教材;重新建构;教学互动;拓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072-01

教师要依托教材从事教学活动,但不应简单的照本宣科,而应努力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对教材“进行深加工”,充分发挥教材的价值,提高学生的数学营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对教材的“深加工”可从以下四个层面展开。

一、还原教材的生活本色

大量的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寓于生活。这为数学题材的“生活化”及“情景化”提供了可能,把抽象的数学材料“还原”为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原型。例如初中数学教材中有一个问题“已知圆的半径为R,现要求在圆中作一个内接矩形,问如何做法,可以使矩形的面积最大?”

我是这样设计问题情景:有一个圆形的桌面,现在要将它改造成为一个矩形桌面,问如何改造才能使桌面最大呢?(让学生用圆形纸片尝试操作)由于学生思考数学问题更倾向于依赖直观、具体的东西的支撑。因此,设计数学问题,使之“生活化”,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形成强烈而持久的心理动力,步入数学的殿堂。

二、重新建构适合学生多种学习方式的教材体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这一提法似乎并不排斥接受学习、尝试学习等其他重要学习方式,显然,理性的提法应是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性。任何一种单一的学习方式,都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窒息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基于这种理念,教师必须重新建构教材,以适合学生多种学习方式。

为此,在使用教材时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教师应充分评价数学知识的多种价值

书本上的知识以显性与隐性两种形式并存。以显性的数学知识(数学事实、基本的数学概念和用数学科学解决问题的必要技巧)为载体,渗透隐性的数学。隐性的数学集中反映为具有数学元认知作用的各种思想方法,具有智能价值的数学思维过程以及具有人格建构作用的各种数学品质。显然,从学生的自能发展来看,“隐性数学”比“显性数学”更为重要。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的不同教育价值,重新构建教材的结构,选择适合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教材的教育性。

2、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和认知规律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和认知特点去进行教学。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结构,重新设计教材结构,选择适宜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有意义建构”。

例如教学“函数概念”时,我的做法是:

(1)让学生阅读教材,初步认识函数的概念(自主学习)

(2)教师从生活中选取典型的函数事例,使学生对函数概念加深理解(接受学习)

(3)学生举出生活中函数的具体事例,灵活运用概念(体验学习)

三、教与学互动,促进教材动态生成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推进的,它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按照教师预定轨道进行,常会出现一些意料之外的、有意义或无意义的,重要的或不重要的新事物、新问题,尤其当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充分发挥时,教学过程远比预定的、计划中的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得多。因此,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教师必须能有效地利用课堂教学中生成性的资源,开发教材,促进学生创造性的发展。例如在教学“锐角三角函数”时,学生提出钝角有没有三角函数值?为什么?教师要善于保护学生的各种怪念头,加以正确引导,有的甚至可以作为知识的生长点,开出创造之花,结出创造之果。

四、拓展教材的时空局限性,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1、如何拓展教材的时空局限,盘活教材,引导学生广泛地、多方位地获取知识信息,应用知识信息,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可以组织开展课题研究。有针对性的课题研究,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知识,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例如学习“解直角三角形”后,可以组织学生测量学校的建筑物、旗杆、烟囱的高度等。当学习完“统计初步知识”后,可以引导学生设计“某交通繁忙的十字路口交通阻塞的原因及对策”专题,要求学生通过实地调查、访问、获取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完成课题研究。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兴趣得到了提高,教材的知识得到了应用,个人的能力达到了发展。

2、合作学习,共同提高,拓展能力

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会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的问题,会用所学的知识去学习更新的知识,获得更实用的技能。新课程数学教材中的作业是新教材的新增亮点,是研究性学习的简明形式,它的主要作用是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合作精神、科学态度、创新意识等,是课堂教学的一个综合应用的拓展素材。

例如新课程高中数学教材必修1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中结束部分的实习作业“了解函数的发展历程及其广泛应用”就比较清楚地表明了实习作业的目的是了解函数的形成、发展的历史,体验合作学习的方式。教学实践中把这一拓展素材作为一次课外作业,以小组形式去完成,教师有效地进行评价,比较出各小组的优劣。各小组为完成这一任务,就会去尽心尽力地完成每一个细节的内容,就会去阅读相关的数学书籍和浏览相关网站了解数学家们在函数方面的贡献,了解函数发展的历程,积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听取别人的想法与建议,互相取长补短,形成统一的认识,并以实习报告的形式展现出来。体现了小组的整体力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使学生的拓展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4.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篇四

1.全面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紧紧抓住教学重点,明确教学目的,不应为创造而创造刻意更改教材内容,要做到教学手段与教学目的和谐一致。根据信息技术课的特点,遵循“从知识到技能、从技能到知识”的认知规律:自学→掌握知识;动手→培养技能;应用→将知识与技能紧密结合并互相转化。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感悟知识,发现知识形成技能。毕竟,未经“必然王国的跋涉与历练”,哪有“自由王国的驰骋与翱翔”?

2.从学生的经验出发,选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完成有趣的学习任务,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保持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发现”需要和创造的“成就感”,尊重学生学习的独特体验,放手让学生学,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5.新课标下如何创造性使用新教材 篇五

[内容摘要] 面对新一轮的高中新课程改革,我们作为教师应该如何使用新教材进行教学?这个问题是我们在实际教学工作中遇到的,也是老师们在不断研究不断摸索的。经历了这一年半的教学,我想从一些实例中谈谈我们如何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不一定正确,但是确实是在探索路上迈出了一步。

[关键词]创造性、必要性、生活、兴趣、参与、设想

“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从理念、内容到实施,都有较大变化,要实现数学课程改革的目标,教师是关键。教师首先转变观念,充分认识数学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目标,以及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的角色作用。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而且是课程的研究、建设和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 《数学课程标准》中的这一段话让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教师在整个课程改革中的重要地位,更要深刻地挖掘教师的作用。教师不仅要深入钻研《课程标准》,把握内容的实质、根据学科特点、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还要积极探索和研究,提高自身的数学专业素质和教育科学素质,结合本班学生的学习实际,以教材为载体,灵活有效地组织教学,拓展课堂教学空间,进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做到“用教材教而不要教教材”。

一、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必要性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依赖教材,被动地将教材按照进度的不同简单的复制数学知识,即将教材上的知识先复制到大脑中,再帮助学生将知识复制到他们的大脑中,最后将知识复制到考试试卷上,高考过后这些知识也就又返还给老师,一些学生可能在高考之后就再也不知道什么是“三角函数、数列”啦!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距甚远,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仅限于在课本上,即便是知道了,没有实际应用过后遗忘的就更快了。同时教师仅从概念的字面意思出发,机械地进行讲解,让教材牵着教师的鼻子走,教师再牵着学生的鼻子去“死钻”教材,结果教师讲得枯燥,学生听得没劲。这样的教学不再是老师和学生的智慧的碰撞,而是一种体力劳动。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和苏格拉底,虽然两位素不相识,但在教育教学上却都不重视“教材”。孔子的教育教学提倡“述而不作”,这就意味着教育内容在人的思想之中而不在文字之上;而苏格拉底更强调在“一问一答”中揭示教育内容,这就意味着教育内容是在教学过程中生成的,而不是事先策划并建构到的。而且在他们那个年代,根本就不存在今天的教材,他们也不愿意使用教材。从中我们感觉到他们对“教材”的担忧:有了教材就会抑制教学过程的生动性与生成性。我们面对新的教材更应该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而不是被教材所制约,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谈一些我们的做法。

二、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做法

1、联系生活学习数学

在我不长的教学经历中,常常听到学生问“老师,我们为什么学习数学呢?”其实,我很苦于回答这个问题,但是每次有需要说服学生学习数学的最大用处在于高考的时候考高分,可是这样的答案连我自己都说服不了,所以,我就在想什么时候学生觉得生活中离不开数学了,我想他就会发现学习数学的作用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产,在教学中,教师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挖掘生活中的数学教学资源,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选取素材,将数学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有利于学生学习新的知识,并且掌握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不能仅仅遵循于教材,要从身边的例子来讲解知识,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生活中学习数学。例如:在讲《解三角形----余弦定理》时,我们以这样一个例子引入:某货船在索马里海域航行中遭海盗袭击,发出呼叫信号,我国海军护航舰在A处获悉后,立即测出该船在方位角450,距离10海里的C处,并测得该船正沿方位角1050的方向,以10海里/小时的速度向前行驶,我海军护航舰立即以

海里/小时的速度前去营救,求护航舰的航向和靠近货船所需的时间。学生们都很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将它抽象成一个数学问题,在一个三角形中已知两边和夹角求第三边的问题。这是在了解索马里海盗横行后,我们就结合解三角形问题创造了一个这样的情景,课本中就直接给出一个三角形已知两边和夹角,求第三边。相比较而然我们的引入就更加贴近实际,学以致用。

2、提高兴趣学习数学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供有趣的多样化的素材,创设出一些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生动的、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使他们愉快的参与,充分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1)如在上《算法的概念》时我们用了这样一个智力题:农夫要带狼、羊、草过河,但船每次只能容纳农夫和一样东西,如果农夫不在狼会吃羊,羊会吃草。问农夫应该如何过河?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了,开始讨论应该怎么办?最后得到两种答案:①带羊到对岸,空手回本岸,带狼到对岸,带羊回本岸,带菜到对岸,空手回本岸,带羊到对岸;②带羊到对岸,空手回本岸,带菜到对岸,带羊回本岸,带狼到对岸,空手回本岸,带羊到对岸。用这样一个有意思的题就可以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也会觉得其实算法的概念并不难,就是指“按照一定规则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明确和有限的步骤”。

(2)在讲《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时我们用赵州桥的图片引入: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发明了建桥技术,现存最早的拱桥是由著名工匠李春设计建造于1400年前,横跨在我国河北赵县的洨河上的赵州桥,赵州桥又名安济桥,桥长64.40米,跨径37.02米,券高7.23米,是当时世界上跨径最大、建造最早的单孔敞肩型石拱桥。虽然历经千年风霜及车压人行,但是依然可以通行,被公认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拱桥。你能求出此拱桥所在图形的方程吗?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兴趣,再结合前面学习的椭圆和双曲线的定义,开始研究当e=1时的情况从而得到抛物线的定义。但是我们课本中只是将抛物线的定义直接给出,结合几何画板的演示,让学生看看抛物线的生成,得出定义。其实,教材无论如何更新,总是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而教师教育智慧的发挥,知识的不断更新,对教材的不断拓展、补充与创新,才能使教材显示出它的生机与活力。在教学中,我们努力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这都是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这些有趣的实例,深深地吸引着学生,使学习数学成为学生的一种心理需求,学生们也就喜欢上这样的数学课。

3、学生参与学习数学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一位数学家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参与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动手,在实践中经历数学学习过程,得到数学生活体验,很好地去进行探索、发现和创造,进而能解决一些实际应用问题。这是改善数学学习方式应持的有效教学策略。教师要注意适当改变教学形式,使学生能参与到数学课堂中来,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宽松活跃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探索数学知识,从而创造性解决问题。

例如在讲授《椭圆的定义》时,在上课后我请班上的一名学生与我配合在黑板上利用绳子,作图,并通过如下问题(在绳子长不变的条件下)的引导,水到渠成地引出椭圆的定义:

(1)当两个端点合在一起时,画出的图形是什么?(由于此时铅笔尖只能在线段的中点,画出的图形也只能是圆)

(2)当两个端点拉开一段距离,画出的图形的是什么?(此时铅笔尖能在线段上移动,画出的图形是椭圆)

通过上述操作实验、问题情境的创设以及问题的回答,使学生对椭圆概念便有一个比较清晰、全面、深刻的认识与理解。有了这种认识,我们又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际操作,用手边的胸卡绳、桌面,自己再次体验这个过程,这时再设计两个问题,让学生思考:(1)当改变两个图钉距离正好等于绳子长,画出的图形又是什么?(是一段线段)(2)当两个图钉固定,能使绳子长小于两图钉之间的距离?能画出图形吗?(不能两边之和不能小于第三边)我想这远比教师直接告诉他们结论要好。同时也注重与信息技术的结合,用几何画板进行演示。

通过实际操作拓宽了学习、应用数学的空间,使内容更加生动,教学充满了乐趣。这样的教学安排不是教材上原有内容,而是我们进行思考后,利用学生手中原有的物品进行了一定的训练。在这参与的教学活动中,真正使学生动了起来,课堂活了起来,也就实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发展的目的。

三、创造性使用教材的设想

在进行必修1—5的教学过程中,我省采用的是14523的顺序,其实不论哪种顺序都有其自己的体系,14523是按照先函数后几何再加入算法和统计概率的顺序。函数是高中数学中很大的一部分内容,必修1,4,5跟函数都有关系。在教学中我们用发现,在必修一中我们讲了函数的概念及三个基本初等函数,就讲必修四的三角函数,可是必修四中又加入了向量的知识,我们就想能不能将三角函数讲完再讲向量。这是一种设想,按照教学进度是不允许的,我想说说先讲的优缺点。优点:三角函数也是一种基本初等函数,将三角函数、三角恒等变换、解三角形整合到一起,使其成为一个整体,内容由三角函数串成一条线,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缺点:在证明两角和差公式时只能采用几何证明方法,比较复杂。余弦定理的证明使用坐标法也比较麻烦。就不如有向量作为工具进行证明简单易行。

记得小时候,看到别的孩子能背着书包去上学,我非常羡慕,因为自己也想能上学,那是一种长大的标志,是一种幸福的标志。所以自己读了16年的书,虽然有时候也为成绩的不好担忧过,也为同学间的摩擦困扰过,但是也有成功的快乐,尤其是在解决一道困难的题后那种成就感是不可替代的,总体来说还是幸福的,快乐的。因为我高中学习的数学为我现在的工作打好了基础,我喜欢学习数学。可是看到我们现在的孩子们面对丰富多彩的生活,他们不需要仅仅靠学习来带来快乐,面对外面的诱惑会找不到自己的方向,在学习上也就提不起精神,来我们的数学课堂越来越远。这时候,我们如果还只是照本宣科地讲解数学知识,是很难吸引学生回到课堂中来,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立足新课标,按教材的编写意图,大胆地处理教材,根据学生的情况灵活有效的组织教学,拓展课堂教学空间,教学要源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充分联系生活,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只有这样,才能使教材充分发挥潜在优势,课堂教学才能充满生机活动,学生才能想学、乐学、会学数学。

吸引人的东西,绝大多数是内在的。外在吸引人的东西我们看到的是热闹,而内在吸引人的东西才是品位。我们的课堂要用内在的品位吸引学生,也正要求我们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我们的课堂上品位,吸引学生回归课堂。

参 考 文 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2003.4

2、章建跃《数学教育改革中几个问题的思考》《数学通报》2005年第6期

6.谈如何创造性的使用数学教材 篇六

--国标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使用策略研究

镇江市丹徒区上党镇支显宗小学 裔红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材料必须是现实的、有挑战性的。而九义教材的传统习题中至少存在习题形式单调、陈旧,习题中缺乏应用等问题。习题缺乏与实际问题或其他学科的联系,基本上是纯粹的数学题,而所谓的应用题也只不过是通过机械地辨别,模仿即可套用公式或相关的数学模型加以解决,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应用题。学生看不到数学问题的实际背景,也不会通过数学化的手段解决实际问题,这对学生建立积极的、健康的数学观,掌握数学建模方法是极为不利的。

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习题极大地改变了过去的数学习题布置形式与内容选择,而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形式多样、内容现实有趣,富于思考、探究性强、操作性强的开放性作业。

一、充分发挥习题功能,让学生练中提高 新教材的习题有如此多的优势,作为教师的我们如何应用才能充分发挥习题的功能,让学生在练中提高,练出精彩来呢?为此,在实践中我进行了初步的尝试。

(一)充分挖掘例题功能,垫好学习基石

教材中的例题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桥梁,学习方法的探究,解题方法的示范,能起到贯通知识,归纳方法,熟练技能,培养能力和发展思维等作用。但在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盲目改变教材例题的呈现方式,忽视了例题应有的功能。

1.例题的尝试性功能。

所谓尝试性功能,即教师首先针对例题的内容特点,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精心挑选呈现材料,从精心设计准备练习入手,让学生在探究中作尝试性解答。例如,教学有关零的乘法,第一个例题(为后续知识作准备)为:0+0+0+0+0+0+0=0,0×7=0 7×0=0(《课标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 83页<以下习题均为《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然后出示例6:508×3=

教学时,因为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关的知识与能力基础,可以独立解决第一个例题,直接为例6作好铺垫。然后借助题与题之间的联系,发挥正迁移作用。然后教师只需要在检查解答结果的同时,对例题作重点的引导性的分析,帮助学生理清算理,明确算法。这样不仅使学生在无意之中掌握了新知,而且学生养成了自觉探索知识的习惯。

2.例题的变换性功能。

要发挥例题的变换性功能,也就是在例题教学之后,借题发挥一题多变,使知识融会贯通,让学生所学的方法能灵活运用。例如教学《四则运算》(四年级下册 10页):“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当学生掌握好例题的解法后,然后教师将问题变换成“这天一共需要多少名保洁员”这样及时巩固了算式中有无括号的情况下该如何进行思考与计算的知识,同时防止学生的学习一成不变,从中培养学生认真审题,仔细分析的好习惯。

3.例题的引伸性功能。

发挥例题的引伸性功能,实际是将所学的知识作适当的延伸,从而达到发展思维,深化知识,孕伏后继知识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三年级上册 92页)例题后,可以让学生用教师为他们准备的大小完全相同的纸张折出自己喜欢的几分之一,同组的伙伴互相说说所表示的分数的含义,然后进行大小的比较,这样直观、形象、生动,内容丰富,并且直接为分数大小的比较作好铺垫。要发挥例题的引伸性功能,必须在掌握本节课的基础知识的基本技能的前提下进行,否则会适得其反。当然,引伸时还要考虑所教内容的学生的实际,做到难度适宜,引伸自然,收到进一步巩固知识,发展思维的教学效益。

4.例题的多元化教育功能。

新教材例题的呈现改变了以往教材的以题论题的弊端,把枯燥的数学学习融入了具体的生活情景,积聚时代气息,把方法的探究与问题的解决有机结合,同时巧妙地进行了各种教育。如二年级下册24页例

2、四年级下册33页学生植树的主题图,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植树造林,保护家园的教育;二年级下册

96页例

3、三年级下册42页收集矿泉水瓶的主题图,对学生进行废物利用与回收的思想教育;三年级上册15页的主题图进行环境保护教育;二年级上册16页呈现的是北京申奥成功的主题图,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激发了学生的自豪感……教师在教学中恰如其分地进行相应的思想教育则会收到“一石双鸟”的效果,但是在教学中注意适当把握好数学教学与品德教育结合的度,不能把数学课上变了味!

(二)强化“试做”,即时反馈

“试做”即新知后的“做一做”,它是连接例题与练习题之间的桥梁,它与练习题既适当分工,又互相联系与配合。怎样做才能充分体现它们的作用呢?

1.启发引导,尝试练习。

“做一做”中的题目多为新课例题的再现题,有尝试模仿的意图。因此,课前应让学生带着明确具体的问题去阅读教材,独立地运用旧知去感知新知,探索新知,尝试着做“试做”。例如,在教“加法结合律”(四年级下册 29页)时,让学生分三步进行预习:第一步,独立完成课本中的例题,并比较几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第二步,阅读小精灵与小女孩的对话;第三步,根据例题中学到的知识,试做:

425+14+186=425+(+)168+25+75=()+(+)

这样引导学生在思考中尝试练习,有序地探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2.信息回收,及时反馈

“做一做“提供了及时反馈的材料。学生做完“做一做”后,又迫切要求教师对他们练习的结果作出评判。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查自改后互查互改,教师巡视,了解试做情况,搜集反馈信息,并及时矫正。

(三)、巧抓思考题,训练学生思维

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训练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的特点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到表象联想,再由表象联想逐步形成对简单事物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为了加速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早期得到开发,运用教材中的思考题对他们进行思维训练,是一条切实可行的有效途径。

1.训练学生思维的方向性。

在解答思考题时,要教会学生想问题必须选准一定的目标,明确应该想什么。如(三年级上册26页):在里填上适当的数字。

此题若无目标地瞎猜硬想,三年级的孩子是很难得解的。因此,应该引导学生从数的位数与数的大小之间的关系去找突破口。

2.训练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逻辑性。

通过某些思考题的解答,训练学生按一定的顺序分析思考问题。弄清先想什么,再想什么,使他们明确这样想既不易重复,又不易遗漏,从而得到所有的答案,同时运用了分析、比较、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的能力。如(五年级下册92页):36可能是哪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你能找出几组?

可以引导学生从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去思考:先想36的因数,从它的因数中去分析两个因数之间的关系,可以找出36是36与其中一个因数的最小公倍数;再想36的两个因数存在互质关系则它们的最小公倍数也是36;最后思考既不存在倍数关系又不存在互质关系的两个戍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36的这种情况。这样有序的思考,便易得出本题的多个正确结果。

3.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对于具有不同解法的思考题,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侧方面、多角度探求各种解法,并从中寻找出新颖独特的简便解法。如:(三年级下册81页):在一张边长10厘米的正方形纸中,剪去一个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剩下部分的周长是多少?

一般解法:把剩下的这个不规则图形分割成两个长方形,求出它们的周长和,然后减去重复计算的边长之和。

(6+10)×2+(10-6+4)×2-4×2=40(厘米)

新颖的解法:直接把6厘米的线段向上移动,把4厘米的线段向右移动,形成一个新的正方形(其实与原来正方形的周长相同)。

10×4=40(厘米)

4.训练学生思维的全面性。

有些思考题的条件较多,要借此教会学生全面思考寻求解题的办法,考虑题中的各个条件,不能顾此失彼,以偏概全。如(五年级下册21页):在

里填一个数字,使它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4612

解题时,引导学生兼顾各个条件,由于要满足是2的倍数这个条件,各个数的个位必须是2的倍数;又要满足3的倍数的条件,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必须是3的倍数。这样训练学生才能兼顾彼此,满足题目的各个要求。

5.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要在解题中训练和培养,分析思考问题时,教师要启发学生根据题目的结构特点、确定合理而灵活的解题方案。

如(三年级上册21页):只用数字8组成五个数,填入下面方框,使等式成立。

()+()+()+()+()=1000 解题时要根据题目的数据和算式的特点,合理、灵活地选择思考的方法。

二、优化使用教材习题,提高习题的利用率 课本上的习题虽经专家审定,但是教师仍然应该根据学生具备的知识和所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习题进行练习,充分发挥每道习题的功能。

(一)选择习题要“百里挑一”

数学习题浩如烟海,变化无穷,如何从众多的数学习题中达到恰到好处的习题,这就需要我们在“精”字上下功夫。

1.精选习题目的要明确,针对性强。这也就是选择的习题能够对症下药。例如,我在教学完《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五年级下册)这一单元时,发现学生对通分和约分的知识有些混淆,当即进行通分和约分的对比练习。这样,及时帮助学生理清了知识的模糊点。

2.精选习题示范性要好。选择一题要能够代表一片。

3.精选的习题难易适度,也就是精选的习题能发挥它的综合效能。例如:在教学“分数与小数的互化”之后,可以选择这样一道习题:在()里填上适当的数,并说明理由。

3÷4=()÷24=24÷()= =()(填小数)

这一道题,从横的方面沟通了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而且沟通了除法与分数的关系,以及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面的知识。

(二)运用习题要“以一当百”

数学习题的设计与运用不能仅仅满足一题一解一问一答,需要我们在设计和运用习题时注意在“活”字上做文章。

1.一题多问。同一道题,从多方面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问题,就能够“练一题,带一串”。

2.一题多解。同一道题,教师可结合学生实际,从不同方面启发,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用多种方法来解答,发展学生的思维。

3.一题多变。同一道题目,叙述方法不同,所反映问题的深浅程度也不一样。可以设计顺向性和逆向性的习题,也可以是求同性和求异性的习题,还可以是同类习题和对比习题。在题型结构上还应注意多样性如采用填空、判断、选择、组合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能力和思维品质。

三、巧妙设计习题,积极调动学生情感

新教材中的习题设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往教材习题形式呆板,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要求划一,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的局限,但是在习题的使用过程中,教师还应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巧妙地设计习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促进学生出色地完成学习任务。

(一)习题要“新”,激发学习兴趣。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们爱好某种活动或力求认识某种事物的倾向,这种倾向和一定的学习内容和形式有关。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习题时,呈现方式新,加强直观,化难为易,增添情趣,激发兴趣。

(二)面向全体,促进主动参与。

美国著名的现代认知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指出:”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的知识,因此要设计好知识铺垫的习题,设计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让学生在练习中有成功感,让其成功,帮其成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

(三)注重差异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学的实践和研究证明,学生个体之间在遗传、文化、背景、认知方式和能力发展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发挥因材施教的原则,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在发挥习题的功能中显得尤为重要。

新课程,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崭新的舞台。要想用好新教材,充分发挥习题功能,这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教材的处理能力息息相关。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深

挖教材,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天地、一个自由的空间,相信每一节课都能满载师生

成长的精彩!

参考文献:1.2.李志勇主编:《小学数学教育》张向葵主编:《教育心理学》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7.谈如何创造性的使用数学教材 篇七

现今, 全国许多实验区、实验校都进行了创造性使用教材方面的探索, 并取得了初步的成功, 但因实施的时间短, 缺乏在实践中的充分验证, 经验与困惑并存, 尚未形成完善的理论系统。此时探究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对促进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改革, 完善小学数学课程与教材的开发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为推进课程的改革, 作为一线教师, 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为教材的制定、完善、实施与推进进行积极的探索与研究。因此, 我校自2011年3月开始开展“小学数学创造性使用教材探究”课题研究, 期间取得了可观的研究成果。

二、研究过程

本课题研究共分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阶段。

1.准备阶段

(1) 确定实验方案。由课题组组长黄彩霰主任确立课题研究的重点, 初步规划了课题研究的方法。副组长郭进喜、陈华英老师一起收集资料, 进行了文献研究和比较研究, 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了研究方案。

(2) 确定实验教师。刚开始, 我们只要求课改老师参与课题研究工作, 随着实验研究的开展, 我们意识到, 单靠少数教师研究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全校教师的教学行为, 因此, 我们把全校的数学老师都作为课题组成员, 做到面向全体, 人人参与。

(3) 对实验老师进行分工, 明确研究内容。布置每个老师具体负责研究的内容, 使所有的教师明确研究的意义, 弄清研究的任务, 掌握研究的方法。

2.实施阶段

(1) 翻阅多种版本教材, 进行对比分析。课改前后这十年, 我校实验老师曾使用过三种版本的教材, 一种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 一种是九年义务教育教材, 还有一种是北师大版的教材。不同版本的教材在编排上有什么特点, 内容侧重点有何不同, 在教学实践中具体如何使用教材, 刚开始教师疑惑繁多。

针对这种情况, 课题组组织开展了“教材应该如何使用”教学研讨碰碰车活动。通过这个活动, 老师们达成共识:吃透教材是用好教材的前提。只有认真吃透教材, 认真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 挖掘隐含在教材中的知识点, 我们才能领会蕴含在教学内容中的新理念, 才能决定我们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去实现这些目标, 以符合新课程的要求。而要吃透教材, 就要对各种不同版本的教材进行分析比较, 找出它们各自的优点与不足。这样, 一方面有利于教师积累大量素材, 丰富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有利于教师能够从众多的编写思路中获得启发, 对拓展教材、拓展教学思路、拓展教法手段等都十分有益。

(2) 对原有教材的灵活运用。一套教材再完善也不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 这就要求教师在处理教材时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原有基础, 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 巧妙运用叠加、裁减等方法, 创造性地处理教材, 弥补教材不足,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近两年来, 结合学校数学教研组活动, 针对如何灵活使用教材, 教研组要求课题组每一位成员上一节研究课, 课后大家总结、反思, 收获颇丰。

下表是我校教师在研究课上灵活使用教材的教学片断。

(3) 对课程资源的合理整合。《数学课程标准》把“实践与综合应用”作为四大知识技能领域目标之一, 并明确指出:实践活动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实践活动内容是开展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 是实践活动教学取得成功的基础和保证。数学教材中虽编排了一定数量的实践活动内容, 但我们在教学中发现这并不能满足学生的实践活动需求。为此, 我们借助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东风, 将对实践活动内容的开发设计延伸到课外, 并每年举行一次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比赛。以下是老师比赛的教学片段:

教学“圆的认识”后, 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对圆的认识, 把握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延伸, 设计了实践活动“走进圆的世界”, 带领学生在生活中探寻圆的踪迹。1利用节假日及一些日常生活时间, 收集家庭中所能观察到的圆形 (或含有圆形的) 物体, 将它们的名称记录下来。有条件的话, 也可以用照相机将它们拍摄下来, 以备交流。2在教师的组织下开展一次社会考察活动, 去社区、街道、公共设施等地方发现圆, 捕捉圆, 并借助摄像机记录下它们的踪迹。3利用网络教室在网上查询有关圆方面的图片与资料, 并将有益的图片与资料下载。4小组成员将各自收集的资料进行汇总, 并进行分类整理。如, 生活器皿、设计图案、交通工具等。5交流与总结:以“生活中的圆”为主题, 在全班范围内进行一次图片、实物、文字资料等的交流, 并畅谈自己在活动过程中的感受。

上述活动设计从教材基本知识出发, 给了学生与外部世界自由对话、相互沟通的机会, 拓展了课本内容, 弥补了圆的认识在课堂教学中相对狭隘封闭的不足之处, 同时也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圆与人类生活不可割舍的联系。

(4) 注重教辅、教具的自主开发。除以上几点之外, 我校在实施创造性过程中很注意对教辅、教具的自主开发。教材出版单位及市场所提供的教辅、教具必然不能满足真实的课堂需求, 适合自己课堂教学的教辅、教具的开发就成为教师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一环。教师要因地制宜地开发、制作简单的教辅、教具, 尤其是那些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教辅和适宜学生交流感受、动手操作及在小组合作中使用的教具。其次, 合理、有效地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 最大限度地做到资源共享, 及时挖掘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育教学资源, 请家长一起参与教学活动, 如布置一些综合实践作业, 让学生与家长共同完成, 并每学期都举行综合实践作品的评比活动, 取得了让人满意的效果。

三、初见成效

学生的发展:经过三年的实验周期后, 实验班的学生综合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他们乐于关心身边的人和事;乐于观察、思考、创新;乐于主动的、有目的地去收集、处理信息, 获取新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参与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增强。

教师的发展:通过本课题的研究, 学校领导以及每一位参研教师“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的意识进一步增强, 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也有了大幅度提升。三年来, 56人次在全区小学教育教学论文类、案例类评比中获一、二等奖。15人参加不同级别的课堂教学比赛分别获一、二等奖, 更可喜的是, 大家通过这三年的锻炼, 都不同程度地积累了一系列有关课题研究的经验, 为下一阶段的课题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郑金洲.课改新课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

[2]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 1997 (09) .

[3]杨冬魏.浅谈科学教材的创造性使用[J].中国校外教育 (理论) , 2008 (02) .

8.谈如何创造性的使用数学教材 篇八

一、开发挖掘,使教材的内涵更有广度和深度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基本素材。只有深刻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深入钻研教材,才能多角度分析教材,挖掘教材的隐性内容,从而使教材变为学材,使教师教有新意,学生学有创意。

1.挖掘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数学,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例如,在教学“秒的认识”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观察钟面,在钟面上找到走得最快的指针——秒针。接着,通过看秒针走动,听秒针走动的声音,随秒针走动的频率数数、拍手等方式体验“1秒”的实际意义。再同时观察分针和秒针,体验“分”与“秒”的关系,最后,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如估计跑100米大约用多少秒等,进而形成初步的时间观念,并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2.挖掘教材中所蕴涵的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例如,学生在学习了100以内加减法后,教师安排了这样一道难度较大的思考题,题目是:妈妈这个月给我36元钱,爸爸这个月给我29元钱,我这个月的午餐费是57元。(1)这个月节余多少元?(2)如果每个月都节余这么多钱,买一套价格为50元的书,需要攒几个月才能买到?在解决第一个问题时,大多数学生都列出了这样的算式,36+29=65(元),65-57=8(元),可有一位学生却用画图法解决了这个问题。在他的启发下,另一位学生又想出了另外一种算法:57-36=21,29-21=8。他形容说:“这个图就像一个大口袋,装着爸爸给的钱和妈妈给的钱,这个月的午餐费先不用爸爸给的钱,先用妈妈给的钱,结果发现妈妈给的钱不够用,还差57-36=21(元),于是再从爸爸给的钱中拿出21元补上,这时还剩下29-21=8(元)。”教师热情赞扬了他们能借助图形使问题变得形象、具体的做法。

二、变换改编,使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更加灵活

新课程的新理念还体现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呈现教学内容,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因此,教师在呈现数学知识时,应力求改变抽象、静态、无味的呈现方式,在抓住教材精神实质的基础上,拉近教材与生活的距离、教材与学生的距离,对教材进行适当地换、删、改。

9.谈如何创造性的使用数学教材 篇九

在数学教学中使用教材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恰当地运用教材,另一个是如何经常地指导学生阅读与钻研教材。

教材是按照教学大纲编写的,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依据,是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技能、技巧的主要源泉之一,因此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必须很好的使用教材,它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就数学教学来说,它的主要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消化教材,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学生消化与巩固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必得有一个过程,认真地阅读与钻研教材,是消化教材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的重要措施之一。例如,教师在课堂上讲过的一些法则、定义、定理及某些结论的叙述和概括,学生总不是一听课就掌握了的,但通过课后的认真阅读和仔细钻研教材,结合回忆教师的课堂讲解,一般能够加深理解,逐步学会用正确的数学语言去叙述它们,也能为灵活运用打下基础。加上课外作业及不断的复习,学生就能牢固地掌握这些知识了,即使有些学生接受能力较强,似乎听了课后就能掌握,但如果不肯在钻研教材上花些工夫,掌握也会是暂时现象。

2. 可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学生解答习题是基础知识的初步应用。众所周知,只有在通过教师的教学和自己的钻研教材,牢固地掌握定义、定理、公式、法则等基础知识以后,演算习题才会得心应手、迎刃而解;同时,教材上所列例题,一般都有一定的代表性,如能指导学生课后认真钻研例题,反复推敲,也能收到广开思路之效;特别是在学了一种新的方法以后,解题要点、书写格式等往往都需要以例题为样板,这样,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就更为重要了。

3. 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独立钻研精神。使学生不断提高阅读能力、养成独立钻研的精神也是教师的重要任务。数学教材虽然也和其他教材一样,是根据教学大纲用科学的连贯的叙述来说明教学内容,但也有它独特的词汇、不同的叙述格式和语言特点,因此,必须经常地指导学生阅读和钻研教材,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了,养成了独立钻研的习惯,这不仅能大大减少接受新教材的困难,语言表达能力也会因而得到提高,同时,还为学生阅读数学课外书创造了条件,这样,学生就能不断地扩大视野,弥补课堂知识的不足。

在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一种倾向,那就是教学脱离课本,例如有的教师叫学生合上教材听课,除了布置作业以外,从不利用教材,课堂上有些空余时间,往往只布置学生解答习题;学生也普遍存在这样一种不良习惯,下课后首先解题,不愿阅读教材,直到解答习题遇到困难时才翻阅例题,期末复习时也不会全面阅读教材,平时能反复钻研教材的更是寥寥无几。

这种现象的存在已经给教学质量的提高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主要是影响了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例如许多学生不能用连贯的科学的数学语言叙述定义、定理,回答教师这方面的问题往往断断续续,不知所云。这主要是学生没有认真阅读教材的`结果。从平常的测验和作业中,可以找到大量的材料说明这一问题。如有些学生连最基本的代数公式也没掌握,出现(a+b)2=a2+b2这样的错误。如果在学习这些公式时,教师能很好的指导学生钻研教材,学生完全懂得(a+b)2=a2+2ab+b2的道理。加上反复的练习巩固,是不会出现这类错误的。

在数学教学中究竟要怎样运用和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呢?这里我谈一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数学课一般可以不要求学生预习,但可以布置学生事先通过认真与钻研为新课服务的一些基础知识,从而为新课讲解铺平道路。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恰当地运用教材,对于例题,事先由教师写在小黑板上,教学时让学生合着书听教师讲解的做法不是在所有的年级都恰当的,随着学生理解能力的增强,应逐步培养学生独立理解的能力,教师只加以检查,订正或重点说明。(当然,对某些应用题及几何题,为了不让学生看到应用题的列式或方程及几何图形的辅助线,以及引导学生思维,教学时不让学看课本是可以的);应该注意的是对于那些学生难以理解,复习起来有一

10.谈如何创造性的使用数学教材 篇十

李有权

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培养优秀的人才,是数学教师追求、奋斗的目标,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实现目标的有效途径。下面就如何使用新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进行教学,浅谈一些个人的看法和设想。

一、要认真分析研究新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

新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印刷鲜艳精美、内容新颖,洋溢着现代气息,体现着改革与创新的精神,令人焕然一新。新知识的引入与学生生活实际很贴近,比较形象,并遵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规律,教材叙述方法比较简单,语言通俗易懂,直观性、趣味性强,结论容易记忆,学生一般都容易理解、接受和掌握。分析研究新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与旧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发现有以下的优点和问题

第一、新教材的优点

1、新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中,删减了许多被认为繁、难的陈旧内容。例如在“数与代数”部分,大大降低了数与式的计算、变形的难度要求;取消了一元二次方程中根的判别式的综合应用,取消了根与系数关系的综合应用;分式方程仅限制在可以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范围;删去了无理方程、二次方程组的知识。在“空间与图形”部分删减更多,例如删去了比例及其性质、射影定理、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相交弦定理、切割线定理;三角函数中仅出现正弦、余弦、正切,删去了余切,更没有钝角三角函数。

2、新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中,新增了许多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内容。例如“数与代数”部分,对方程、函数等方面的应用都有所加强,方程强调建模的思想,函数中引入了分段函数并对自变量取值范围提出要求;不等式中对不等式(组)应用作出了教学要求,强调应用。“空间与图形”部分,增加、强化了图形变换的内容,增加了几何体的三视图(正视图、左视图、俯视图)、立体图形的平面展开图、在方格纸上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描述物体的位置等知识。“统计与概率”部分,新教材所要求的统计概率内容与以前旧教材相比大为增多,学生通过看统计图表与有关资料获取信息、用列举法(包括列表、画树状图)计算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等能力大为加强。

3、新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中,通过设置“思考”、“探究”、“归纳”等数学活动让学生自主获取知识。通过设置“阅读与思考”、“实验与探究”、“观察与猜想”、“数学活动”栏目来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与素质。

4、新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打破了学科界限,注重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提高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

第二、新教材存在的问题

1、运算能力有所削弱

由于不能合理使用计算器,许多学生连最简单的计算都要借助计算器解决,心算、口算能力不强,计算的正确率比课改前的学生低。许多学生的基本数、式运算(例如恒等变形)能力也较为薄弱。

2、演绎推理能力降低要求

由于新教材淡化几何证明,降低演绎推理难度,圆与三角形相似等相关知识的演绎证明不作要求,许多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差。

新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比旧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更具灵活性,在知识结构、呈现方式、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上都有较大的突破和创新。

二、要创造性地处理新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

1、对“问题情境”的处理

新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在内容呈现方式上,很多时候都以“问题”开始,通过创设情境,以问题为载体,给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让新知自然生长在已学知识基础之上,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很好。“问题情境”的创设是为了激发学生求知欲,教材中的“问题情境”设置仍有少数脱离学生生活实际背景,加重学习困难、令学生对数学望而生畏的问题存在。

教师在使用新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备课时,不要被现有的一家教材束缚,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大胆处理和改造教材,结合学生实际,吸取多家教材之长,把其它版本好的“问题情境”,拿过来用在自己的教学上。旧人教版和华东师大版有些“问题情境”创设很好,有些与实际生活联系的习题的题型比较新颖、有意义,可用到自己的教学上。因此,建议我们的数学老师手头上都有几个版本的教材,以便备课的时候可以参考。

2、对例题的处理

⑴例题的讲解顺序可适当调整

比如:新教材第88页3.2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教材以问题为线索,将列方程和解方程有机地结合,这样安排,虽然突出了建立方程模型这个重点和难点,能够让学生体会学习方程的价值,但造成一节课中出现多个重点、难点,给学生学习带来困难,学习效果很不理想。我个人认为:在本节教学时,可先集中精力讲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让学生先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再按行程问题、工程问题、利润问题等,分类讲解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例题,这样安排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效果会更好。

⑵增加必要的例题,给出完整规范的解答

新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中的例题,很多解题过程不规范,给学生预习和自学造成很大困难,学生看了教材也不会做题,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增加必要的例题,详细分析,并写出完整、规范的解题过程。例题要精选精讲,要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例题教学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它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运用、明白解题思路。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必须对例题进行精选,选用典型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例题进行教学。要重视例题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培养学生解题能力。教材中有些特别难的例题可以改编或不讲。

3、对练习题、习题的处理

学生学数学最大的特点是通过教师讲解例题,然后模仿练习,达到巩固掌握知识目标。前面讲到,由于新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中的例题、练习题、习题配置得不好,这就需要我们数学教师自己查阅其它教材和资料搜索好的例题、练习题和习题。新教材中练习题题型单一,应适当增加填空题、选择题以及研究性、开放性、探索性等问题。习题的处理要注意习题精练,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要想学生学得好,必须加强课堂练习,但不能“滥”,要“少而精”,教师必须对习题进行精选,选择具有启发性、典型性、规律性和针对性的习题,采用“多变、多问、多解”的导向法组织学生练习,鼓励学生一题多解,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进而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不能盲目、超负荷地去练。课后作业最好能分层,让基础不同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且课后习题形式要多样。

三、使用新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的课堂教学模式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这种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在使用新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教学时,教师应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拓展”的过程来进行有效教学。

11.谈如何创造性的使用数学教材 篇十一

关键词: 新教材 学习兴趣 学习能力 数学教学

传统教育观念下编的旧教材的特点是:知识点之间的逻辑性非常强,但是也非常抽象,多数学生难于理解,学生自学的难度相当大,就算在有教师的指导下的某些知识点也难于理解,甚至有些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自己也要消化一段时间才能给学生讲解,更不排除有些教师把知识通过教材硬塞给学生,再通过题海战术达到对知识点的巩固,使得多数学生不能举一反三,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师要从“教教材”转变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的新教材注重将知识点的形成过程和数学家推导定理与公式所经历的故事融入到教材中,使教师很容易能发掘新教材所突出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教师转变教学思路,对于学生的自学也有很强的指导作用,使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很轻松,一举两得。

新课程标准的落实和普及,关键是教育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一场重大的变革,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材不但能指导教师如何更好地教,还能指导学生如何更好地学习。新课程理念指导我们理想的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学生主动地探究、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的过程,是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和探究习惯互相统一的过程,新课程教学理念能把它们完美地整合在一起。经过几年的研究和探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能力。

一、通过教材实例,让学生喜欢数学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不但要考虑学科自身的特点,更要遵照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教材每一章节的开始,都是一个与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息息相关的例子,能体现整章的核心知识点,而每一节的开始,也会安排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关的例子。

例如:在学习“利用相似三角形测高”这一节时,教材创设了三种利用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测量旗杆的高度的情境。这样的情境学习基础较薄弱的学生也很熟悉,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时如果教师能够及时地进行引导、鼓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更高。

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为学生打造探索、创新的平台

新教材编排的每一节内容都留给了学生充分的思考、探究时间,也为教师创设教学环节提供了丰富的背景知识和素材,进而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平行线之间的距离”这一节时,教材设计了“在铁轨上,夹在两根铁轨之间的枕木是否同样长”。此时教师不应该急着下结论,而是借助这个问题给学生搭建一个自主探究的平台。部分学生会认为不一样长,因为当铁轨的宽度不一样时,它们之间的枕木就会不一样长了;部分学生会认为,铁轨是帮助火车行驶的,火车的两边的铁轮的位置是固定不变的,所以它们的距离是固定不变的,如果铁轨宽度不一样,在火车行驶的时候就会发生事故。此时课堂就成为学生展示观点的舞台,教师再适时地做适当引导,学生就会明确这个问题的答案。这个过程也体现了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的教学理念。再如:“议一议”举出生活中的几个实例,能反映出“平行线之间的垂直线段相等”的事实。这个教学环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放手让学生合作讨论,既能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发表观点,又能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意识,学生在举出多种多样的例子的同时能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三、使抽象的知识点更直观地展示在教师和学生面前,教师容易教,学生更容易学

旧版本的数学教材经常会使学生产生这样的疑问:“这么深奥的数学知识为什么要学?学它们有用吗?”新教材会举很多与孩子的生活实际息息相关的例子,学生在兴致盎然地阅读这些材料的同时,就会产生学习兴趣,不用老师和家长督促就能在阅读教材的同时感觉到数学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提高学习热情。例如:九年级下册第一章“三角函数的应用”这一节内容,它的实质是利用三角函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本来是比较枯燥乏味的学习内容,但是因为教材中举了一个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例子“货轮继续向东航行途中是否会有触礁的危险呢?”,并配上了美丽的实物图,这就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教师来说,好处就是,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了,学生更容易和愿意理解,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一举两得。

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新教材中“读一读”的环节有的是以问题的形式让学生深入思考,有的是介绍数学知识点的由来,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例如:在学习九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一节“投影”这部分内容时,在课后设计的“读一读”的内容是皮影戏,这正是投影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学生会非常感兴趣,也能充分激发学生自学和阅读的兴趣。如果教师能利用这一素材和学生一起探究其原因,那么在共同提高的同时还能促进师生感情。

新课标指导下的数学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精心组织和指导下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的过程。当然教材还有很多有待发掘发掘的资源,需要我们一起探索发现。教师能否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还取决于教师对于教材的把握的深度和广度的高低,要求广大教师在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的同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相信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们能早日探究出适合自己和学生的教学模式,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数学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上一篇:华润万家超市标准租赁合同下一篇:我已经长大了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