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优化设计研究

2024-07-16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优化设计研究(精选12篇)

1.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优化设计研究 篇一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优化研究

随着改革的深化及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我国的国际声望和国际地位已经进一步提高,汉语在国际上的地位也得到了不断提升,但汉语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却在国内被人们普遍忽视.尤其是高职院校,大学语文不被重视和被边缘化、课程定位不准、教材缺陷、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严重.鉴于此,本文首先分析我国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现状,阐明语文课程的定位,最后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作 者:郝建锋  作者单位: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南宁,530226 刊 名:黑龙江史志 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SHIZHI 年,卷(期): “”(23) 分类号:G71 关键词:高职院校   大学语文   课程   教学优化  

 

2.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优化设计研究 篇二

项目化教学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 而是由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的过程,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进行学习, 提倡“学中做”与“做中学”, 强调以任务为驱动并注意任务的整体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 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

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杜威针对“以课堂为中心, 以教科书为中心, 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的弊端, 提出实用主义教育理念———设计教学法, 他提出:“学校主要是一种社会组织。教育既然是一种社会过程, 学校便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由此, 杜威提出“做中学”教育理论, 其实质是从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情境学习理论情境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莱夫认为:“学习是情境性活动, 没有一种活动不是情境性的”, “学习是整体的不可分的社会实践, 是现实世界创造性社会实践活动中完整的一部分”。莱夫的目的是试图以一种新的视野来审视学习。学习者沿着旁观者、参与者到成熟实践的示范者的轨迹前进。项目教学就是让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工作世界中, 通过多元方式参与工作过程、完成典型的工作任务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在与师傅和同伴相互作用的过程中, 逐步从新手成长为专家。

项目化教学的基本特征

教学内容以工作任务为依托在项目化教学中, 教学内容通常以教学项目设计的方式进行整合并进行教学。以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为依托建构学习内容, 有效地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弊端。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通过项目或者工作任务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 学生可以了解所学职业的主要工作内容是什么, 同时, 学生能够在一个整体性的工作情境中, 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在整个项目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在项目化教学中, 教学设计多采用工作团队的学习方式, 这有益于学生特长的发挥, 有助于学生的责任感和协作精神的形成, 并使其体验到个人与集体共同成长的快乐。同时, 它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方式, 创造条件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和尝试。通过信息收集、方案选择、计划制定、任务实施、效果检验以及成果评价, 使学生作为团队一分子参与整个工作过程的每个环节, 使学生既了解总体, 又清楚每一具体环节的细节。

学习成果以多样化为特征在项目化教学中, 学习成果主要的不是知识的积累, 而是职业能力的提高。职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 它的形成不仅是靠教师教, 而重要的是在职业工作实践中学。通过以工作任务为依托的项目教学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或模拟的工作环境中, 教学中追求的不再是学习成果的唯一正确性, 而是以多样化的任务解决方案展示学习成果。因为评价解决问题方案的标准不再是“对”或“错”, 而是“好”或“更好”。

现阶段高职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常用模式

长期以来, 主导高职教育的课程模式仍然是学科体系, 其结构是按照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顺序所建立的学科门类和学科内部知识的组合关系。部分高职院校在《餐饮服务与管理》这门课程中只开设理论课程, 教师按章节层层推进, 先解释概念, 再介绍要点, 最后强调要领, 教师讲, 学生听, 学期结束以书面试卷的形式, 由教师命题, 学生作答, 闭卷完成, 教师批改考卷的得分即是学生的学期成绩。由一个专业教师跟班走, 教师和学生关系固定, 其优点是教师与学生双方适应性强, 对教与学的特点把握度高, 缺点是新鲜感、激情容易淡化, 极易产生疲劳感。部分院校做了部分调整, 由传统教学向餐饮实训中心和课堂理论教学两方面构成转变。实际操作部分由教师讲解、演示, 学生模仿、操练, 最后逐个考试, 教师监考、评分, 结束课程。这实际上仍然是沿用原有的教学思路, 只是增加了部分实训内容。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怕学、厌学情绪明显, 以各种方式投机学习、应付检查, 考试突击复习, 被动敷衍, 即使是动手实际操作, 也以达标为度, 不讲精准, 不求熟练, 知识、技能老套、陈旧, 与当前行业需求严重脱节。

《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模式优化途径

《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是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其课程总目标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后, 掌握餐饮服务的基本技能, 了解餐饮服务基本知识与服务礼仪, 能运用相关专业知识设计菜单, 策划餐饮促销活动, 设计原料采供管理, 制定厨房生产与卫生安全标准, 初步设计餐厅各岗位的服务流程并能进行餐厅服务与管理, 控制餐饮成本, 处理客户投诉等, 具备从事餐饮企业服务与管理的基本职业能力。2008年9月, 作为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特色专业建设项目, 我们与校企合作单位一起, 进行基于项目化教学的《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开发,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课程设置思路项目教学过程一般划分为三个阶段, 即项目的准备、实施与评价。在准备阶段, 教师主要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要向学生提供与完成教学项目相关的资讯, 指导学生构思解决问题的方案, 帮助学生制定具体的工作计划。在实施阶段, 教师主要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 通过创设学习情境, 组织和引导教学过程, 帮助学生解决碰到的困难。在评价阶段, 教师主要是学生学习的评价者, 在学生自我评价的基础上, 帮助学生对项目教学的目标、过程和效果进行反思, 总结自己的体验与收获, 并对学生的学习给出恰当的评价。为此, 我们成立了《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项目开发小组, 小组由校内专任教师和校企合作酒店的餐厅经理、餐饮星级服务员和省劳动厅职业技能鉴定相关专家组成。在对餐饮企业调研的基础上, 以餐饮部门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 对课程进行项目化分解, 并对每个项目下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能力模块分解。由专业教师和餐饮企业专家对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进行分析, 确定课程标准, 制定课程总体教学方案并对课程进行单元设计, 在单元设计中, 注重学习情境, 反映本课程的工作对象、组织方式以及工作要求。在课时安排上, 突出实践比重 (见图1) 。

课时安排根据我院示范性院校建设和高职教育内涵要求, 学院要求进一步加大实训、实践及实习教学的比重, 其比例基本在1∶1左右, 部分核心课程达到80%, 目前, 我院每学期平均教学周为18周, 根据全院统一安排, 每学期理论教学周为12周 (含公共基础课程) , 在第二、三、四、五学期, 各有6周安排实训、实习, 第五学期从第13周开始到毕业期间为学生顶岗实习时间, 本课程总学时为90课时, 其中, 校内理论教学28课时, 校内实训14课时, 校企合作单位顶岗实习3周48学时。实训、实习共62学时, 占课程总学时的约70%。

课程主要内容项目化分解对该课程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 并通过工作关系对本课程进行项目化分解 (见表1) , 并结合企业调研, 分析每个项目的典型工作任务与能力目标, 典型工作任务是在教师到餐饮企业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与餐饮企业工作人员进行研讨, 从工作分析的结果中得到的, 它是开放的、设计导向的职业课程开发的基础。使项目课程教学对餐饮职业教育具有典型意义, 同时激发学生在该职业领域的职业能力发展。

教学过程组织与控制在班级建制的基础上, 围绕项目课程教学需要, 根据班级人数、男女生搭配实训、实习场地等客观条件, 设置学习小组, 并以此为单位组织开展各项教学活动。其中, 项目一、四、五、六、七由专业教师组织在校内教室组织实施;项目二、三、八由专业教师和酒店兼职教师在校内餐饮实训中心完成;项目九、十在校企合作单位酒店以顶岗实习方式在酒店兼职教师指导下完成。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与控制以设置的项目任务为导向, 以典型任务驱动, 以学生学习小组为纽带, 用完善的教学单元模块设计来串联, 由各小组组长负责常规纪律、安全、卫生、组织管理, 各组员根据项目课程进程, 结合本阶段学习内容特点, 班级统一设定项目任务与职务, 负责该项目小组学习活动的组织、开展、管理以及小结。这样的教学组织和管理方式, 创造了学生机会均等、互为领导、互相管理的氛围, 不论是个性超强还是生性内向的学生, 都容易形成互相配合、相互谦让的团队氛围。根据工作任务的安排, 各小组可利用课余时间, 走进餐馆饭店, 开展市场调研, 了解设备用具, 熟悉餐饮运作方式, 并完成不同项目和任务的作业文件。

课程考核与评价为保证课程教学质量, 使项目课程能够顺利有序地进行, 从组织、计划、管理、考核四个方面构建了课程管理评价与考核指标体系。项目化教学要求课程考核与评价不拘泥于原有考核体系。我们改变了传统的教师单方评价体系, 代之以学生小组评价、课程考核、企业兼职教师和专业教师评价, 由学生和教师共同完成整个评价。从学生学习本门课程所表现出来的态度、知识及能力三个方面进行考核, 三者所占比例分别为25%、25%、50%, 要充分体现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 强化能力训练与培养, 弱化纯理论知识考核的思想。考核方案采用定性和定量标准, 并尽可能将定性指标定量化, 并设置了否定项, 如果学生符合否定项中的任意一条, 则本门课程的学习为不合格 (见表2) 。

对项目化教学的再思考

在本课程项目化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从几个方面来提升自己。一是教师要具备职业实践经验, 了解餐饮企业的工作过程和经营过程, 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职业工作任务作为具有教学价值的项目。同时, 以典型餐饮工作任务来组织理论知识和行业实践经验。显然, 如果教师只具有专业理论知识, 而不熟悉行业实践, 就很难胜任这种课程的教学设计与教学。二是教师课程团队建设非常重要, 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都有自己的专业, 基本上是独立完成教学工作, 教学中可以不与其他学科的教师有业务上的直接交往。但是项目教学往往是综合性的, 教师很难独自一人很好地完成教学。因此, 项目化课程与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行业实践经验, 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具有团队合作的能力, 使教学从个体的工作方式走向教师联合或以团队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学。三是对教师角色要重新定位, 项目教学强调学生是主体, 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自身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 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而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和评价者;学生也不再仅仅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而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参考文献

[1]路海萍.课程项目化:高职院校课程改革走向的选择[J].大学, 2009, (3) :31-35.

[2]饶雪梅.高职《餐饮管理》理实一体化课程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 2009, (11) .14-17.

[3]姚寿广.示范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理念支撑与实践建构[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3.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优化设计研究 篇三

【关键词】旅游管理 教学模式 创新设计

我国旅游业正高速的发展,相应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也更加火爆,但是在旅游业如此火爆的背景下却缺乏专业针对境外人员旅游的导游,目前的国内导游大多是针对国内游客,没有考虑到境外游客在国内旅游的情况,而且境外游客相对于国内游客而言更加需要导游,造成境外游客导游缺乏的原因主要是英语水平较低。虽然目前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也进行了英语的学习,但是在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上并不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只有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英语教学模式进行创新设计才能够满足越来越多的旅游需求。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英语教学与其他专业的英语教学有很大的区别,所涉及到的教学内容也有很大的差别,那么在创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英语教学模式中就需要特别注意,要尽可能考虑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所涉及到的英语知识,提高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英语能力。

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英语教学的特殊性

1.覆盖的知识面较广。在为境外游客进行景点的讲解过程中会涉及到很多的知识,其中包括地理知识、人文风情、宗教信仰以及典故等,这些知识都是日常英语所不常用的,这些都是专业的英语词汇。而且国内与国外的文化差别较大,那么在翻译的过程中就需要注重这种问题的产生,外语导游不仅要为境外导游讲解相应的文化知识。而且还要让境外游客熟悉我国的历史文化。在为境外游客进行讲解的过程中需要利用到多方面多层次的词汇知识,这是其他专业英语学校中所不必具备的知识。

2.所需要了解的专用名词较多。在某些时刻用中文讲解相应景点也是非常复杂的,因为所涉及到的历史典故以及故事过于复杂,那么相应的用英文来进行讲解的话就更加复杂,需要外语导游将中文词汇翻译成外文,然后尽可能保证别人能够明白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涉及到非常多的词汇,而且这些词汇都是专业名词,在日常生活中很少使用的,那么这就需要外语导游储备较多的词汇知识,这样才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才能够更加顺畅,让国外游客更大限度的了解中国文化。

3.对于口语表达能力要求较高。外语导游在进行导游的过程中不仅要具备丰富的词汇,而且还要能够熟练的运用口语进行表达,具备丰富的词汇只是外语导游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利用口语将景点的历史典故以及人文背景所表达出来需要导游具备较好的口语表达能力。而其他专业对于口语的要求并不是非常高,另外旅游管理专业也注定了其需要具备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而具备较强的外语口语表达能力是旅游管理专业所特有的。

二、目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中英语教学模式所存在的问题

1.教材内容不够鲜明。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英语教材制定过程中应该鲜明的体现出我国的旅游特色,要能够在教材中将各个区域的风土人情加以区别,而且在教材中专业名词较少,学生很难在英语教科书中学习到与自身专业相关的英语词汇,而且部分高职院校应用本科教材进行教学,这使得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非常缓慢。

2.缺乏实践过程。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毕业以后更多从事的是导游,那么在学校所学习到的是理论知识,如果不能够将理论知识有效的运用于实践过程中就无法达到相应的教学目的。但是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都很少进行实践,少部分院校进行实训也是走形式而已,学生并没有从实训过程中有较大的收获。

3.结合其他专业文化较少。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需要学生具备多方面能力,但是在目前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英语教学模式中并没有结合其他专业知识。但是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应该要熟悉更多的知识,因为在进行旅游讲解的过程中会涉及到相应地方的地理知识、语言文化知识以及其相应的区域历史典故等,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并没有体现。

三、如何创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英语教学模式

1.教学内容体现特色。要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英语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我国的旅游特色。这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就可以在课本中添加具有我国特色景点的词汇,扩大学生的专业词汇量。

2.重视学生实践过程。学生的实践过程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通过增加实习点以及实习时间将能够更大限度的提升学生的实际导游能力,并提高其英语导游能力。

3.密切结合其他专业知识。将英语与地理、历史等学科有效的结合起来将使得学生学习到更多的专业知识,在进行外语导游的过程中也更加灵活自如。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英语教学模式的创新设计将有助于我国旅游行业的更好发展,所以要积极创新英语教学模式的设计。

参考文献:

[1]肖鸾,廖兆光.旅游管理专业英语教学体系创新设计研究[J].考试周刊,2014,16:90-91.

[2]徐青林,聂莎.高职院校公共英语与专业英语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探索——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考试周刊,2014,26:90-91.

4.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优化设计研究 篇四

高职各专业毕业设计上交通知

08级各班级:

根据学院对旅游管理系08级高职教学工作安排,旅游管理系对08高职毕业设计的收交工作细则作出以下调整,请辅导教师和学生按规定及时完成毕业设计工作。

一、05五年制1——3班:

1、05五年制大专班毕业设计第一次提交时间4月10日; 2、05五年制大专班毕业设计第二次提交时间4月20日;

3、逾期未按规定上交毕业证书推迟半年发放。

二、08级高职:

1、08级高职各专业毕业设计第一次提交时间4月5日; 2、08级高职各专业毕业设计第二次提交时间4月15日;

3、逾期未按规定上交毕业证书推迟半年发放。

2010、2011年旅游管理系毕业生毕业设计版式见附件1

三、毕业论文各种表格装订顺序:

1、开题报告(仅指以论文形式提交的毕业设计)

2、毕业设计进展检查情况记录

3、郑州旅游职业学院毕业设计(论文)评审意见表

4、毕业设计正文

5.高职药学专业毕业设计研究论文 篇五

摘要:如何做好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热点。对江苏建康职业学院药学院医药营销及药品经营管理专业届毕业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实际,从技术和管理两个层面提出提高质量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高职药学;毕业设计(论文);问题分析;对策研究

高职药学专业通常采用的“2+1”培养模式,是我国在高职教育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一种高职教育模式。“2+1”中的“2”即两年在校学习理论知识,“1”即1年在医药营销公司、药店或医院药房顶岗实习。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强调以就业为导向,突出培养技能型人才[1]。对于毕业设计(论文),教育部《关于制订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指出,毕业设计(论文)是高职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与其他教学环节相比,毕业设计(论文)具有复杂性、综合性、多样性、社会性等特点,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手段[2]。因此,实行“2+1”人才培养模式的高职院校的毕业设计(论文)一般都安排在“1”这一年完成,即第三年在医药营销公司、药店或医院药房顶岗实习,以保证高职药学专业“2+1”培养模式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来源于实际工作经验及工作总结,符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的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是根据其培养目标及行业的特点和现状来开展的,但在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过程中会因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导致毕业论文质量参差不齐,从而影响人才培养的整体效果。我们以药学院医药营销及药品经营管理专业2015届毕业生为例,对高职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

6.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优化设计研究 篇六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研究

课程体系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在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进程中,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完善如何更加贴近职业要求、如何符合职业岗位(群)的需要始终是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的`中心课题,文章围绕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探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开发与项目课程设计的新思路.

作 者:郑文岭 Zheng Wenling 作者单位: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0507刊 名:职业教育研究英文刊名:VOCATIONAL EDUCATION RESEARCH年,卷(期):11(1)分类号:G71关键词:高职 物流管理 课程体系 工作过程

7.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优化设计研究 篇七

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英语教学的特殊性

1.覆盖的知识面较广。在为境外游客进行景点的讲解过程中会涉及到很多的知识,其中包括地理知识、人文风情、 宗教信仰以及典故等,这些知识都是日常英语所不常用的, 这些都是专业的英语词汇。而且国内与国外的文化差别较大,那么在翻译的过程中就需要注重这种问题的产生,外语导游不仅要为境外导游讲解相应的文化知识。而且还要让境外游客熟悉我国的历史文化。在为境外游客进行讲解的过程中需要利用到多方面多层次的词汇知识,这是其他专业英语学校中所不必具备的知识。

2.所需要了解的专用名词较多。在某些时刻用中文讲解相应景点也是非常复杂的,因为所涉及到的历史典故以及故事过于复杂,那么相应的用英文来进行讲解的话就更加复杂,需要外语导游将中文词汇翻译成外文,然后尽可能保证别人能够明白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涉及到非常多的词汇,而且这些词汇都是专业名词,在日常生活中很少使用的,那么这就需要外语导游储备较多的词汇知识,这样才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才能够更加顺畅,让国外游客更大限度的了解中国文化。

3.对于口语表达能力要求较高。外语导游在进行导游的过程中不仅要具备丰富的词汇,而且还要能够熟练的运用口语进行表达,具备丰富的词汇只是外语导游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利用口语将景点的历史典故以及人文背景所表达出来需要导游具备较好的口语表达能力。而其他专业对于口语的要求并不是非常高,另外旅游管理专业也注定了其需要具备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而具备较强的外语口语表达能力是旅游管理专业所特有的。

二、目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中英语教学模式所存在的问 题

1.教材内容不够鲜明。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英语教材制定过程中应该鲜明的体现出我国的旅游特色,要能够在教材中将各个区域的风土人情加以区别,而且在教材中专业名词较少,学生很难在英语教科书中学习到与自身专业相关的英语词汇,而且部分高职院校应用本科教材进行教学,这使得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非常缓慢。

2.缺乏实践过程。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毕业以后更多从事的是导游,那么在学校所学习到的是理论知识,如果不能够将理论知识有效的运用于实践过程中就无法达到相应的教学目的。但是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都很少进行实践,少部分院校进行实训也是走形式而已, 学生并没有从实训过程中有较大的收获。

3.结合其他专业文化较少。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需要学生具备多方面能力,但是在目前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英语教学模式中并没有结合其他专业知识。但是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应该要熟悉更多的知识,因为在进行旅游讲解的过程中会涉及到相应地方的地理知识、语言文化知识以及其相应的区域历史典故等,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并没有体现。

三、如何创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英语教学模式

1.教学内容体现特色。要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英语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我国的旅游特色。这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就可以在课本中添加具有我国特色景点的词汇,扩大学生的专业词汇量。

2.重视学生实践过程。学生的实践过程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通过增加实习点以及实习时间将能够更大限度的提升学生的实际导游能力,并提高其英语导游能力。

3.密切结合其他专业知识。将英语与地理、历史等学科有效的结合起来将使得学生学习到更多的专业知识,在进行外语导游的过程中也更加灵活自如。

8.高职《桥梁工程》课程优化研究 篇八

关键词:高职;桥梁工程;课程优化

《桥梁工程》这门课是高职道桥工程专业课,该课程的授课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就业能力以及对其它课程的综合运用能力,因此有必要对这门课程进行优化研究。

一、《桥梁工程》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及现状

1、教材很多,合适的较少。目前,市场上有很多种相关《桥梁工程》课程的教材,但完全适合高职道桥专业的教材较少,很多高职院校选取的教材都不相同。教材内容有深有浅,因此老师在授课时,就不会完全按照教材的顺序和内容讲解,讲授的效果就不理想。

2、实际授课方法、手段单一。教师在实际授课时多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即板书和理论讲解。这样教学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并且枯燥无味。有的老师即使是使用PPT上课,做得也是简单粗糙,起不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目的。

3、实践教学不足。《桥梁工程》是一门实践要求很强的课程,学生普遍实践锻炼不足

[2]。在课时量进行压缩的情况下,教学计划安排实践时间没有得到充分保证,对桥梁的构造原理和施工工艺缺乏直观的认识,而这种现状势必使教学过程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甚至影响到学生到工作单位的适应情况。

4、考核方式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成绩。大多数学校依然采取期末笔试的单一考核方式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这种方式不能充分体现学生掌握课程的水评,并且限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以后的学习。

总之 ,从《桥梁工程》课程的教学现状看出存在的问题不少,已愈来愈受到工程专业教师和学生的广泛关注[3]。

二、《桥梁工程》课程优化措施

1、根据所授课专业特点选择教材和内容。对道桥专业职业岗位能力的特点,在紧跟桥梁发展动向的前提下,教学内容兼顾常规的桥梁结构基础知识和相关技能,同时增加不同结构桥梁施工方面的相关知识,进行项目与任务教学,在每一项目(任务)中引入行业标准,导入职业技能技术资料,吸取任务驱动法的教学理念,以认知规律为主线,以培养技能人才为目标,更新教材内容,重新划分项目与任务,即讲完构造基础与设计,紧接着就讲授相关施工知识,这样既符合认知规律,便于学生学习,又满足企业岗位要求,便于教学,同时学生到岗后,上手时间可以大大缩短。

2、教学方法和手段。寻求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例如对于简单知识仍可以采取板书形式的教学,对于复杂的知识配有图片、动画结合讲解,会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動性和积极性,增强知识理解能力;对于复杂工艺施工内容,课采取观看施工录像的方式,但是要注意不能一味地放施工录像,而是要求教师进行讲解,并且与学生互动,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于复杂公式的推导,针对高职学生这部分可以省略,只要学生能做到理解應用就可以。也可以让学生动手制作简单的桥梁模型,以提高动手能力。在教师的授课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综合采用启发式、引导式、纵向横向比较式、讨论式、模拟现场式教学等教学方法和手段。

3、实践条件。对于校内实践条件,学院根据道桥专业的培养需求,不断加强校内实训条件的建设,不仅建设有材料检测实验室,而且建成桥梁实体结构以供学生学习。对于校外实践条件,学院与具有相关资质的施工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办学协议,对实训基地建设和学生顶岗实训进行管理和指导,保证学生校外实训的技术指导和安全。

4、课程考核方式。改变以往的单一期末考试笔试方式,采用过程考核与期末笔试相结合的方式。过程考核占50%,主要包括:学习态度、作业、实践报告、任务单、出勤。期末笔试占50%,主要为基本概念、分类、特点、适用情况、构造要求等知识。通过实践证明,这种考核方式,基本能体现学生真实的学习效果,并且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的能力。

三、结语

通过以上各种措施的实施,对《桥梁工程》这门课程进行优化,达到了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总之,随着时代的进步,新的技术和工艺的不断创新与发展,要求授课教师不断的学习,提高自身理论与实践水平,总结经验,教授出适应企业及时代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教高[2006]16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2] 黄和平.高职《桥梁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与实践[J].四川建材, 2011(12):218.

[3] 杨勃,罗建华.桥梁施工课程改革的思考[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2):96-98.

9.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优化设计研究 篇九

究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必要性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语文作业设计,是语文教学工作中的基本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进行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也是促使学生认知、能力、情感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但长期以来,教师在作业的布置上,更多注重的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忽略了课程目标三个维度中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它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对语文作业的改革势在必行,必须打破原有落后、陈旧的作业方式,还语文作业以新的活力,使之以崭新的面貌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的心中,走进学生的学习生活,从而焕发无穷的魅力。从而让我们的学生在充满生机的充满趣味的丰富多彩的作业中,感受到作业的乐趣、实践的充实、合作的收获、成功的快乐。

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我们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构建与语文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语文作业,是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变革的一个重要方面。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语文作业,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积极地学,灵活地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随着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语文教师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的作业观。新课程理念下如何优化语文作业设计,使语文作业走出泥沼,让它焕发出活力,已迫在眉睫。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课题组在反复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申请了《新课程理念下优化初中语文作业设计之研究》的课题。

(二)课题提出的必要性

1、是改变传统作业设计弊端的需要。在传统的守成性教育思想指导下,作业被视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语文作业的设计往往局限在再现式的范畴内,作业内容大多是机械抄记、重复套用,既没有什么思维训练价值,也谈不上什么创新、人文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应试训练色彩浓厚。这严重地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和语文素养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其缺陷主要表现在:作业(问题)提出的单向性、问题答案的绝对性、作业形式的单一性、作业内容的重复机械性、作业完成的封闭性、作业评价的片面性等诸多方面。

2、是全面落实语文新课程理念的需要。语文新课程理念需要教师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的语文作业观。以新课程标准精神为依据,以学生为本,设计新颖多样、面向全体、重视学以致用的语文作业,体现了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基本特点,可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新课程实验中作业的设计应是开放的,应努力实现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让作业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一座桥梁,从而优化语文学习环境。

3、是全面深化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语文作业的设计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旨是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强调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形成的这种教学观、学生观在学生作业这一环节如何体现,如何通过学生作业内容和形式的改革来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不可回避的问题。

4、是提高语文教师教科研水平的需要。语文新课程理念要求语文教师必须由经验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转变。教师作业布置的水平、作业批改的质量、作业评价的策略直接反映教师的业务水平、事业热情和创新能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不断提高我校语文教师参与教科研的积极性,提高语文教师的教科研水平。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新课程需要作业

作业是一种有目的、有意义的使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训练思维、增强体验的学习途径。作业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使学生的情感得到积累、审美得到提高,更促进学生思维的多元化。因而,不管是老教材,还是新教材,都离不开作业这一重要的学习途径。

(二)新课程作业设计的理论依据

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如下表述:“要求学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要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注意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初步具备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为我们在实践中优化语文作业设计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三)新课程练习的评价的理论依据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评价有如下表述:评价中让学生积极参与,而不是教师凭自己的经验和认识去下结论;评价的结论不是唯一的,学生的观点只要有理有据就应鼓励;评价应以目标为依据,以发展为根本,只要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就应当鼓励。这为我们在实践中优化语文作业的评价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三、课题研究的概念界定:

课题中的语文新课程理念指《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语文教学所做出的一些列阐述。

课题中的语文作业设计(包括课内作业和课外作业)是语文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优化是指“从一定的标准来看是最好的”,“优化”不等于“理想”,它是特指一定条件下的最优。

课题中的对策是指语文教师为了建构适应语文新课程理念的语文作业而采取的相对系统的原则和方式方法。

课题中的新课程理念下优化初中语文作业设计之策略,是指语文教师要根据语文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改变将作业定位于知识的巩固和技能的强化上的片面思想,而根据初中学生身心特点及个性特点,遵循教学规律来设计语文作业,使语文作业趣味化、艺术化、生活化、个性化、科学化,从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帮助语文教师在实践中转变语文作业设计观念,做到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树立适应语文新课程理念的作业观,构建实现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作业设计体系,从而优化语文学习环境,让语文作业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一座桥梁。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让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从书本走向生活,从统一走向多元,在完成不同类型的作业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并在作业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学以致用,学会在实践活动中检验知识,获得全面、主动的发展,最终为自己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新课程理念下语文作业的形成性和发展性研究,优化语文作业设计的功能。

语文新课程要求将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全面或有侧重地体现在作业系统之中。优化语文作业的巩固和检查功能,侧重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目的是强化记忆和获得反馈信息,重在对课本知识、技能的巩固;优化语文作业的深化和提高功能,侧重于过程与方法方面,目的在于促进知识的形成和能力的发展,重在新情景和思维过程;优化语文作业的体验和发展功能,侧重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整合方面,目的在于促进更全面的发展,重在体验和实践。

2、新课程理念下语文作业的开放性和探究性研究,优化语文作业设计的内容。

语文新课程理念下,除了保留部分传统型作业外,大部分作业的内容应突出开放性和探究性,也就是学生解答问题时要有一定的思考性、实践性和探究性,作业的答案要有一定的迁移性、开放性甚至不确定性。

3、新课程理念下语文作业的新颖性和多样性研究,优化语文作业设计的形式。

语文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师要改变单一的作业形式,设计出形式多样的语文作业。可以是文字式的、操作式、实物式和口头式的语文作业;可以是课堂内完成和课外完成相结合的语文作业;可以是教材和教师提供的,也可以是同学甚至学生本人拟订的语文作业;可以是由个人独立完成的,也可以是由学习小组合作来完成的,甚至可以是学生与教师、家长来共同完成的语文作业。

4、新课程理念下语文作业的量力性和差异性研究,优化语文作业设计的容量。

语文新课程理念下,作业更多关注的是作业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业负担问题,作业在容量上要考虑量力性,作业量应遵循的不是“多多益善”原则,而是“少而有效”的原则,既不加重学生学习负担又能尽可能发挥学生潜能;要有差异性,做到作业量分层、作业难度分层、完成作业时间分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作业不再有困难,这无疑激发了学生完成作业的乐趣,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既感到轻松愉快,又扎实掌握了知识技能。

5、新课程理念下语文作业的渗透性和交叉性研究,优化语文作业设计多种学科的整合。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在作业设计中,把美术、音乐、思品、英语以及信息技术等学科与语文学习整合起来,使语文作业有机渗透其他学科的内容,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6、新课程理念下语文作业的过程性和激励性研究,优化语文作业设计的评判。

语文新课程理念下,作业的评判应是过程性和激励性的,其基本出发点是如何更有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在作业评判的过程中,教师是主体,学生也应是主体,在作业的评判结果上,要尽量使用一些鼓励性的语言表述,既指出不足,又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

本课题拟用两年半时间完成,即完成时间为2005年3月至2007年10月,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方案准备阶段:(2005年3月——2005年11月)

1、组建研究队伍,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确定课题研究的人员分工;

2、制定和论证课题实验方案,论证课题价值和可行性,请专家对实验方案进行反复论证,确定最终研究方案;

3、课题组成员深入学习语文新课程标准等有关理论知识,统一思想,明确研究方向,增强研究的自觉性、紧迫感;

4、制定好课题研究方案,做好课题的申报工作,争取立项。第二阶段:方案实施阶段:(2005年12月——2007年3月)

1、认真做好课题研究的分层、分类指导工作,围绕研究内容,收集原始材料;

2、围绕课题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扎实开展课题研究;

3、定期做好阶段性小结,研究阶段性成果,撰写研究论文,形成文字性材料;

4、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方案,调整课题研究思路,并做好课题的中期检测工作。

第三阶段:专家论证评价,总结验收和结题阶段:(2007年4月——2007年10月)

1、整理课题原始材料和研究材料;

2、深入分析研究,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形成全面而深刻的研究性成果。

3、课题组成员上公开课展示课题研究成果。

4、筹备、召开结题会,聘请上级主观部门和有关专家听取课题的汇报,接受专家评估。

5、如验收合格,进行课题研究成果推广。

六、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1、本课题是在充分研究文献、了解目前语文作业设计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的,课题研究的初步方案已向有关教科研部门的专家提请咨询与论证,因此本课题符合语文新课程改革改革的方向,理论依据充分、科学,具有现实针对性。

2、课题组组长已承担过苏州市十五课题研究,还参加了江苏省中学语文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已发表与课题相关的论文。课题组成员都具有本科学历,有多年的教学经验,都接受过新课程理论的培训,知识结构合理,有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

3、加强理论学习和具体操作的培训。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有关文献资料,及时修正研究计划,落实任务,积累资料,定期交流,撰写课题研究的经验总结、教改论文等。

4、聘请区教研室领导及有关专家学者对课题进行科学论证,对课题进行理论指导和运用指导;同时,选派课题研究教师外出参观访问、培训学习,推动课题研究的进程。

七、课题研究的对象及范围:

本课题以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

八、课题研究的方法及研究原则

(一)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检索法:课题实施启动以前:学习相关理论,搜寻各项资料,借鉴成功经验,提出理论依据。

2、调查研究法:课题实施启动初期,比照新课程标准,领会新课程内容,明确新课程目标,通过调查研究总结当前语文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找准研究的最佳切入口和有效途径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

3、行动研究法:在优化语文作业设计的实践中采用观察、发现、调整、分析获取自然真实有价值的研究信息和资料,通过对语文教学效果的检测,不断修改和完善课题实施方案,寻求最有效的方法与策略。

4、经验总结法。将课题研究内容、过程加以归纳,进行综述,撰写相关的阶段性小结,及时肯定实验成果,修正实验方案,撰写课题研究报告,或滚动实施,或加以推广。

(二)课题研究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教育行为的着眼点是学生,因此,在研究过程中,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

2、灵活性原则。根据教学实际,学生实际,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灵活采用方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新情况。

3、最优化原则。对于每一项方案,每一种方法都要仔细研究,筛选出最佳方案与思路,以产生最优的效果,总结出语文作业设计最优化途径与方法。

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充分重视语文新课程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根据不同阶段,认真学习理论,指导课题研究。把实践中取得的阶段成果,及时予以分析、提炼,上升到理论高度,反过来指导实践。

5、分工协作原则:分工协作原则是本课题具有生命力所在,“分工”是指课题组成员根据各自的条件,相互分工,扬长避短。“协作”是指课题组老师之间相互学习,共同努力完成课题任务。

九、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1、阶段性研究成果以论文的形式发表并汇编出版。

2、研究过程中,开展与课题研究有关的一系列汇报课、研究课和论文交流会。

3、课题研究结题,形成一篇终期成果报告,总结典型案例,展示研究成果。

十、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1、课题组成员 组长:徐邦桃 组员:略 专家指导组:略

2、课题组分工

课题组长:制定研究方案、培训研究人员、组织指导实施、分析实施情况、编撰研究资料。

课题组成员:具体实施课题研究方案,研究课题实施的方法、途径、模式,观测记录案例,撰写研究论文,收集学生课外阅读文本材料。

专家指导组:负责对课题研究实施动态指导,帮助课题组解决课题研究中遇到的困难,使课题研究少走弯路,确保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

十一、研究经费来源。

10.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优化设计研究 篇十

中国旅游局发布的《中国旅游发展报告》指出,中国已步入大众旅游的时代。国民旅游需求日益多元化,互联网信息技术与旅游业深度结合,这对旅游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许多高校都围绕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旅游业态的发展变化,将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用型人才主要表现的一个核心就是应用型,也就是专业人才按照市场需求,将自身已经掌握的专业知识、专业技术和产业规律认识转换为社会实践,为实际生产和社会发展提供转化应用和服务应用任务的实践能力强、操作熟练的人才类型。应用人才培养目标的提出,要求作为人才培养目标载体和手段的课程体系也随之做出调整。本文以江西省的部分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为研究对象,探究其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课程设置的对策与建议,以期对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建设有所帮助和启示。

一、江西省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现状

根据阳光高考信息平台上收集的数据,江西共有19所高校(含独立学院)招收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分别是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3个专业。其中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占2/3。

上述高校的课程设置一般分为两大类,即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这些课程一般都包括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以及教学实践课5大模块,总学分在170分左右。在主干专业课程方面,由于个学校旅游管理专业所依托的学科背景差异较大,各校往往依据自身优势来开设相应的专业课程。除管理学原理、西方经济学等课程较为统一外,其他主干课程差异很大,所涉及的学科领域比较广,包括管理学、经济学、市场学、心理学、财务会计等众多课程。

从专业课程结构比例来看,各校都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将课程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实践教学和专业实习、见习。大致专业基础课占50Yo以上、专业选修课约占26%一30%、实践教学约占15%左右、专业实习、见习仅占5%-9%。

二、江西高校旅游管理本科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结构不合理

主要表现在:第一,科目门数多,课程过于庞杂,缺乏行业的指向性。尤其是相关技能,职业素养等有关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课程设置较少。第二,实践课比重小,理论课比重大。大部分学校实践学分仅占总学分的15%左右,且在课程目标要求和具体安排上较为模糊。见习、实习学分不到总学分的.10,6,这对旅游管理这样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来说,远不能满足需要。

(二)课程内容重复现象严重

主要表现在:第一,本学科与其它学科知识点重复多。江西各高校旅游管理本科都以管理学、经济学、财务会计作为专业基础课。其专业主干课中的部分课程,如旅行社管理、酒店管理概论、旅游景区管理、会展项目策划与管理等都会涉及到管理学相关知识,而旅游市场营销、旅游财务管理等也会与经济学、财务会计的知识点有所重复。第二,本专业知识点整合不足,内容交叉重复较多。部分专业课程从不同角度来分析旅游活动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和现象时,缺乏有效整合,从而导致不同专业方向课程之间出现基本相同的授课内容,这不仅浪费基本教学课时,还影响教学效果。

(三)课程设置无特色

各校大部分专业课程设置雷同,差异性过小,涉及到的主干课程,如经济学、管理学、营销学等,课时大致相同。所有高校几乎都没有设置能针对江西旅游市场人才需求、充分利用江西本地资源,将地域文化与专业知识融为一体,服务于江西地方经济的特色课程,结果导致课程设置与行业需求存在差距,学生缺乏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课程设置创新性不够

主要表现在:第一,课程设置明显滞后。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强调创新。在这一背景下,旅游产业融合,旅游企业转型升级,旅游产品不断推陈出新,这意味着市场对旅游人才需求有了根本变化。然而,各校在课程设置中,能针对人才市场需求开设的新课程不多。第二,开课计划是本科生入学初期就拟定的,分四年按计划修学分,较少中途变动。这就使课程设置按部就班,缺乏灵活性,不能根据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业态发展变化来调整,导致课程设置滞后于行业发展和需求。

三、优化整合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路及建议

1.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

(1)各高校应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设计诸如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专业选修和实践拓展等课程平台,在平台的基础上设置专业方向的模块课程。在专业选修一块,可结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设置一些体现地方特色和行业发展趋势的模块课程。不同的模块可由相应的课程构成。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层次和就业意向选修不同的模块课程。这种课程设置保证了国家教育部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和综合素质的要求,又注意了学科性、专业性、特色化、地方性的要求,更好地体现了学生主体、能力本位和就业导向的价值取向。

(2)公共基础课要加强与专业课之间的联系,服务于专业培养目标。基础课内容应围绕专业需求来选择。

(3)大幅度增加实践课的比例和学生实习学分的比重。我们建议将实习改为一年,分阶段进行。此外,在不同学期可安排多次的实践活动,如教学见习、专业考察、校企合作项目等,以期达到最大程度发挥实践课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作用。

2.以行業需求为依据,减少课程及课程内容的重复。

在课程设置优化过程中,各高校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内容在学生“出口”中作用,删减那些对于专业培养目标支撑力度较小、较弱的课程:合并一些知识点重复多的课程:压缩那些所包含知识并不是旅游从业人员必备核心知识课程的课时。

3.服务地方经济,关注行业发展趋势,开发特色课程。

我们建议各高校应增加一些面向行业,面向地方的新课程。随着国民旅游普遍化发展,旅游消费需求多元化趋势明显,传统的观光旅游逐渐转向休闲、个性化方向发展。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增加一些相关专业知识性课程。如休闲旅游、饮食营养、文博知识、、世界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等:开设一些满足市场需求的服务型的课程。如旅游策划、手语导游服务、服务运营管理、贴身管家服务等。旅游业的深度发展对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新增设课程还应包括那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如旅游美学与旅游摄影、旅游文化学等。此外,各校还应围绕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目标,尽量增设贴近本地社会经济特征和市场需求的特色课程,如江西旅游专题、旅游目的地形象策划,茶文化研究、江西旅游与名人名胜等,进一步丰富旅游专业知识结构,拓宽就业口径。

4.培养岗位能力,注重创新实践课程设置。

近年来,旅游新业态层出不穷,与此对应的课程设置也要注重前瞻性和创新性,不断丰富专业课程的内容。要适应“互联网+”的旅游发展趋势,增加旅游电子商务、旅游网络创建、大数据管理等课程的设置。要适应目前旅游需求多元化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的需求,在课程设置上关注旅游产品设计、旅游线路策划等创新型课程。要结合各种技能大赛,技能考试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活动,开发创新型课程。

11.高职院校选修课程体系优化研究 篇十一

【关键词】高职院校 选修课程体系 优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C-0099-02

高职院校是我国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于高职院校通常都设置一些实践性极强的教育环节,因此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较强。然而,在这种背景下,很多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时,过多地注重人才的专业技能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职业素质教育的投入逐渐减少,这不利于高职院校的发展。同时,高职院校选修课程体系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对高职院校选修课程体系进行研究。

一、高职院校选修课程体系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选修课程的特点。具体如下:

1.选修课的课程范围较窄。普通高等院校由于主要进行学术教育,因此它的必修课以基础知识为主,可分为公共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选修课的选择则非常广泛和灵活,可以选择增加实践能力的课题设计类型的选修课,也可选择相关专业的专业知识。高职院校由于和普通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方向上存在不同,因此其选修课的设计也存在不同。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主要是面向生产、服务和应用,这就导致在高职院校的教育过程中会存在大量的必修课,这些必修课帮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因此,与普通高等院校不同,高职院校的选修课范围较窄,且由于高职学生普遍专业知识较为薄弱,因此若开设专业知识较强的选修课也不利于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

2.实践性课程开设选修课难度较大。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需要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培养过程中会有大量的实践环节。通常,高职院校的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的比例可达到1∶1,甚至更多。当设置选修课时,理论课程的选修课由于受授课地点和授课时间的限制较少,因此其更容易开设。对实践课程而言,由于在开课之前就需要安排实践场所、专业指导人员,甚至有些实践环节需要安排固定的人数,因此通常实践课程都是由学校统筹安排,而学生的自由选择性很低。

3.教学资源有限。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职教育的专业性较强,但整体性较差,即学生可以在高职教育中学到一门技术,而学生选择技术的范围则较小,这导致学校的整体教学资源有限。例如,对于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而言,学校规定其可以对跨专业选修课进行选择。而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由于学校的专业较少,因此几乎不存在跨专业选修课。

4.职业素质教育选修课开设较少。由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是一种面向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式,在这种方式下,用人单位更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而高职院校为了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同时也为了提高学校的整体就业率与口碑,因此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选修课成为学校关注的重点,而对于提高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选修课则关注度较低。

(二)高职院校选修课体系存在的问题。通过对高职院校选修课特点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高职院校的选修课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选修课的针对性较弱。高职学生的基础知识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且普遍较薄弱。而高职院校在开设选修课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存在明显不同的特点,因此选修课的设置较为死板,针对性不强。

其次,高职院校选修课存在凑学分的现象。很多高职院校的选修课设置方式与考核方式和普通高等院校的教学模式相同,即采用考试的方式和学分的制度。在这种标准下,学生选择选修课不再以选修课本身的价值来衡量是否选择这门课程,而是以是否能够轻松通过考核作为选择选修课的衡量标准。这种现象无论是在高职院校还是在普通高等院校,都大量存在,这不利于高职教育的发展。

再次,跨专业选修课设置较少。高职院校的跨专业选修课开设较少,这一方面是因为高职院校本身的专业数量较少,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学校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而刻意地减少跨专业选修课的设置。然而,在现代社会,由于行业和行业间的关联性越来越强,各行各业都不再以独立的形式发展,它们都存在于一个或几个大的产业链中。这就要求现代人才必须具备一定量的跨学科、跨专业知识。而高职院校跨专业选修课少的缺陷则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带来了隐患。

最后,实践环节的选修课相对较少。由于高职院校的教学课程中超过半数都为实践教学课程。然而又有实践教学课程需要统筹各个方面的资源而导致其开设选修课需要克服一定的难度。在这种背景下,很多的高职院校在开设选修课时,大多选择教学类的课程,而对于实践类课程开设较少。这种教学方式减少了学生的实践机会,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二、高职院校选修课程体系优化的相关工作

由于高职院校的特殊性,因此其选修课与普通高等院校存在着明显的差别。虽然现在高职院校在选修课体系建设上都借鉴了普通高等院校选修课建设的成功经验,但是,由于高职院校和普通高等院校无论是在办学目的、办学宗旨还是师资力量上都有明显的不同,因此导致高职院校的现有选修课程体系存在一定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对高职院校的选修课程体系进行优化。

(一)针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的不同,采取分层选修的方式开设选修课。对于对基础知识要求较高的选修课,可以选择分层选秀的方式来开设选修课。即将课程分为几层次和阶段,对于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选择学习不同的层次的选修课。对于不同层次的选修课,其对学生的教学目的是相同的,只是针对不同的学生给出了不同的教学方法。选修课的教学相当于对学生量体裁衣、因材施教,这种教学方法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进步。

(二)改革选修课考核方式。现有选修课的考核方式主要为考试,这给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很多学生由于担忧自己无法通过考试而放弃了自己感兴趣的选修课。考虑到这种现象,可以将一些选修课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例如采取分组讨论演讲、撰写论文、动手实践的方式来对课程进行考核。这样既检验了学生的学习成果,也缓解了学生参加考试的压力。

(三)克服困难,开设跨专业选修课,同时增加实践类型选修课。高职院校由于学校内部的资源有限,因此在开设跨专业选修课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其中核心问题为没有具有相关知识的人员来进行授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高职院校可以采取外聘企业技术人员作为某门跨专业选修课的老师来为学生上课。同时,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与普通高校合作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利用自己的资源,将普通高校中的一些课程带入到高职院校中,丰富学生的跨专业选修课的内容。对于实践类选修课的开设,则需要高职院校与企业进行合作,同时对实践类选修课进行改革,将其分为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环节。其中,理论教学环节由学校统一安排授课,实践环节到企业中完成。

三、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选修课程体系优化与实践

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在选修课程体系的优化工作中,对于不同类型的选修课做了不同的处理,以完成选修课程体系优化的相关工作。同时,在每个学期末,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统计学生对于选修课的满意程度,并通过反馈信息及时对选修课进行调整。

(一)对于公共选修课。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公共选修课主要包括数学、语文、英语和计算机技术等。由于这些基础知识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基础,而高职院校的学生的基础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因此学校对这类公共选修课采取分层教学的方式。例如,对“大学语文”这一选修课程,学校将其分为阅读层级、写作层级、听说层级和表演层级。四个层级的教学目标都是培养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然而,这四个层级的教学方法是不同的。其中,阅读层级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欣赏文学作品为主要教学方法;写作层级则以书面表达方式对语文知识进行教学;听说层级以学生通过视听获得准确信息和口语表达为主要教学手段;表演层级则训练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并通过适体的形体语言加以表达的能力。这四个层级教学由易到难、由单一到综合,都是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通过这种方式,在学期末的问卷调查中,学生对公共选修课的评价普遍较高。

(二)对于普通选修课。普通选修课主要包括可以增加学生知识面的选修课,包括文学、哲学、历史和法律等。普通选修课的内容较为广泛,吸引了大多数的学生。同时,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对普通选修课的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将原有闭卷考试的考核方式改革为论文和辩论赛的形式,在辩论赛中邀请专业人员作为嘉宾。在此基础上,学校在普通选修课中加入了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的相关话题,让学生对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的目的、意义和作用等各个方面进行讨论,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的意义。

(三)对于专业选修课和跨专业选修课。一方面,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采取外聘的方式聘请企业中的技术人员到学校为学生讲解专业的最新动态和外专业与本专业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加强与相关企业的合作,开设了大量的实践类专业选修课,大大提高了学生参加实践的机会,这赢得了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参考文献】

[1]邓责梦.高校公共选修课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教育,2009(1)

[2]贡福海,胡效亚.改进公选课教学管理,推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J].中国大学教学,2007(2)

[3]陈荣.透析选修课:教育自由的过度与缺失[J].教学与管理,2010(2)

12.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优化设计研究 篇十二

BPM (Business Process Mansgement) 是一种基于业务流程技术及企业应用集成技术的新型的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技术。它利用以流程为中心的开发方法, 在集成了企业的各种信息资源的基础上, 通过对商务流程的建模、设计、开发, 并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区实现业务流程的管理信息系统。它可以实现业务流程的设计、分析、最优化以及自动化, 它是以构筑规范化的业务流程为中心, 推荐人与人之间、人与系统之间以及系统与系统之间的信息流通及整合。

1 高职院校学生选课系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本系统开发的主要目的是满足学校对学生公选课程的管理需求,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 我们必须深刻理解学生、学校教务及其他用户的工作方式和总体目标, 因此需求分析是否有效是本系统软件开发成败的关键因素, 其中系统需要解决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用户登录模块:学校选课管理员将学生递交的选课申请在自助平台中进行录入。在录入时根据学生姓名、身份证号码或学号将学生基本信息调出, 不在学籍库的学生申请单不予录入。录入的同时选课管理员要上传相应的申请凭证等附件。学校教务管理员可查看申请单整个审批过程, 包括审批结果、审批人。

(1) 选课管理模块:包括公选课统计子模块, 审核模块, 学校教务处成员对学校上报的公选课申请信息进行初步审核, 审核结果包括审核通过、审核退回。学院课程管理员对学校审核通过并上报的申请单进行审核, 共三次审核。各级用户 (学校课程管理员、学院级课程管理员) 都有各自的报表包括统计信息报表、选课申请详细信息报表可以查看、打印、导出。

(2) 选课模块:与学校教务系统对接, 实施公选课程的选、排等功能, 并保存发放数据记录, 对学生的基本信息和学籍信息等信息进行管理, 方便后期查询。

2 总体设计

基于BPM的公选课程管理系统目标是覆盖选课管理的各主要环节, 包括课程从申请到审核甚至到后期的编排, 全面整合选课政策实施所需的资源, 实现信息流高效转移和优化, 并对每个环节进行有效管理, 建立完整的、涵盖选课实施所经历全部流程, 这样使课程实施时信息流程的高效性和可靠性将会得到巨大的提高, 并能实现公选课程管理数字化、网络化、集成化、智能化和简洁化等诸多优势, 达到提高课程实施快捷、高效, 节约国家资源。

2.1 系统功能设计

针对上述问题, 现将系统功能主要划分为4个模块:用户注册登录模块、学生信息管理模块、公选课程管理模块和课程编排模块。其中, 公选课程管理模块又细分为:课程申请、课程审核和课程批准3个子模块, 如图1所示。

2.1.1 用户注册登录模块设计

用户必须先进行注册, 然后获得权限才可登录系统。为了防止有校外的网络浏览者或者有不法人员恶意的提出申请, 系统会要求使用者先进行学生身份的认证, 学生需要使用学号和姓名进行注册, 经过系统程序的检查并认定通过后, 才能进入登录页面填写个人的相关信息。在整个系统流程中, 学号和姓名一经注册通过后, 在后续的填写各类申请表单时, 不再需要重复填写, 但同时也不允许学生进行修改。进入系统前用户必须先在登录页面进行身份验证, 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后若经系统验证不通过会提示相应的错误信息, 验证通过后将进入系统主页面, 并自动保存该用户的ID登录时间等相关信息。

2.1.2 学生信息管理模块设计

当学校学生信息发生变动后, 选课系统中学生信息会进行同步保证学生信息的一致, 此模块保证的选课实施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图2为课程管理人员查询选课学生信息活动图, 课程管理人员通过系统的查询界面输入相应的查询条件, 由系统返回相应的查询结果。

2.1.3 公选课程管理模块设计

该模块包括课程申请子模块、课程审核子模块和课程批准子模块。首先申请人登录申请模块填写课程申请, 申请信息会传递到课程审核模块由相关人员进行审核, 然后当审核结束后, 进行相应课程批准等操作。

2.2 课程申请模块

课程申请子模块是选课管理起始模块, 由申请人登录系统, 填写相关信息, 完成课程申请, 待审核申请会进入审核模块, 由审核人进行审核, 这代替了传统模式中人工收集申请单, 上交审核, 申请需提交学生所在学校出具的证明。证明的主要内容:申请选课的学生确系本校学生、学生在学校是否选过该门课程、学校有无给学生提供减免学分或有无免修等, 学校负责人签字盖章后方为有效。此模块节约了上交过程中所需的时间, 提前审核效率。模块中包括添加证明和申请单打印等业务。在该模块中选课功能是实现排课选课管理学生与学校互动的重要手段, 对教师学生都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如图3所示。

2.3 课程审核模块

课程审核先由学院审核初次审核, 再由校级终极审核, 两次审核具有先后顺序, 初级审核未通过申请不会进入学院审核, 只有两次审核都通过的申请才具有课程批准资格。

2.3.1 校级审核

学校课程组成员对学校上报的课程申请信息进行初步审核, 审核结果包括审核通过、审核退回。审核通过的申请单点击“上报”后即进入学院审核流程, 申请信息一旦“上报”之后不可反悔再做审核退回操作。管理员可查看申请单整个审批过程, 包括审批结果、审批人, 以便追踪整个审批流程。为用户操作方便节省时间, 还提供批量操作功能。

2.3.2 学院审核

学院课程管理员对学校审核通过并上报的申请单进行审核, 共三次审核。

初审:学院课程管理员对学校课程组上报的申请单进行审核, 审核通过的进入复审, 审核不通过的填写审核意见, 将申请单退回, 无法进入下一级审核。

2.4 课程批准模块

当课程申请通过后, 申请会进入课程批准模块, 此模块会于学校教务系统提供的模块进行交互, 系统课程批准模块会将最新需发放课程数据提交于学校的教务系统, 由教务系统在特定时间里处理课程于申请者所提交的账户。根据最终审核通过的申请信息将课程时间、课程学时、课程学分、课程类型等以教务系统要求的固定格式、固定内容导出, 以供查询。初步导出时将记录状态, 再次导出时系统将提示出已导出学生, 以供参考并提示用户决定是否还要导出。

2.4.1 课程编排模块设计

课程编排管理是教学运行的核心模块之一。是实现教学资源优化配置的主要方法。根据分析排课管理功能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模块设计实现:排课教师、教师特殊需求登记、手动排课、自动排课。

(1) 按照公共必修课、公共任选课的顺序, 自动为所有课程排顺。优先级:公共必修课>公共任选课。各年级专业的课程均匀排开。

(2) 按教室容量所有教室和上课时间排序, 教室无优先级, 随机

排列。优先级:星期一>星期二>……>星期日;第一堂>第二堂>……>第七堂。每门课, 都要从第1周排到第18周。

(3) 匹配自动排序。注意:一周有多个课时的, 自动会选择另一天进行排课。

3 系统主要特点

系统根据排课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 并结合以往开发系统的实践经验, 将BPM技术融入选课管理中, 设计和开发了一个适合各级学院学生的公选课程管理系统。该系统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实现了学生基础信息和申请的导入, 避免了手工录入大量数据等繁琐工作和重复劳动, 同时避免因手工录入所导致的人为误差。

(2) 系统涉及到学校公选课程的申请、审核、查询以及课程编排等诸多的业务, 真正实现了统一的管理, 将课程申请的录入、修改、查询、搜索等各种操作进行了整合, 实现了信息的共享, 达到了协同工作, 大大减少以往在交接过程中的延误情况。

(3) 系统完全基于浏览器的Web方式, 为课程申请者、审核者和管理者提供了统一的操作平台, 方便各方面用户的操作, 用户使用IE浏览器即可登录并且使用。而且系统维护的工作都是在服务器端执行的, 在客户端无需开展维护工作, 并且可以随时通过网络实现异地管理和远程办公, 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4 结束语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BPM的公选课程管理系统设计方案, 学生可以方便的直接在网上提交课程申请, 同时有利于学校和下属的各级学院部门对课程进行的过程管理, 期间学校和学院主管部门能够随时随地的了解到课程的编排情况和使用情况。本系统独特的将BPM流程管理与学生申请实施相结合, 对学生的选课过程管理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并可实现对编排课程过程中各类信息的查询和修改功能。同时由于釆用了SOA的架构, 便于整合学校现有的其他的基础数据。因此本系统具有功能齐全、操作简便, 可靠稳定的特性。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公选课程管理的工作繁琐、数据多等特点, 从实际工作需求的角度出发, 提出相应的BPM引擎设计原则和体系结构, 并对其关键的技术和应用进行研究, 在此基础上研究开发了基于web的学生选课管理系统, 通过介绍BPM引擎的设计思想及实现方法, 将学生选课管理流程与信息系统的应用逻辑相分离, 提高流程处理的灵活性。使用统一的建模方法将业务流程抽象出来。减少大量的、繁杂的手工劳动, 显著降低了工作强度, 提供了工作效率, 实现学生选课工作的信息化管理。

上一篇:违法生育剖析材料下一篇:个人理财行业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