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教学的一点反思(共12篇)
1.习作教学的一点反思 篇一
书法教学中的一点反思
娄丈子中学王旭飞
学校开设书法课已经有几年的时间了,静下心来像一想教学中时时感觉到,传授给教孩子们学书法的技巧不是唯一目的,从一定程度上培养孩子们良好的人格和习惯,勤奋,刻苦的精神以及一点高雅的情趣,也就从中悟出“教字与育人”这个之间的关系.学习书法不是单纯的技术训练,书写的过程是进一步掌握汉字文化的演变的过程,更是感受汉字区别其他文字的优美的过程,是培养孩子热爱祖国语言文字书法感情的过程.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把字 与人结合起来,做到“人能写字,字能写人”,“端端正正写字,堂堂正正做人”,从而在潜移默化的书法教学中培养了孩子们严格认真、勤勉向上的意志品质。
在教学之余引领孩子们欣赏一些著名书法大家的作品,让孩子们在欣赏的同时进行心灵启迪,因为很多的书法碑贴和作品,它们的内容非常有情趣,含有深刻的哲理性.这样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孩子们的欣赏水平.又及用一些书法名家学书的故事.来感染孩子们学书的热情,用这些书法家的人格魅力,教育我们这些年少的孩子们.我只是粗劣,片面的讲了几点自己在书法教学中感想,没有使各个文字段落之间有机的结合起来,但是我们的书法教学和育人要一定有机组成.才能传成弘扬我们民族的文化。
2.习作教学的一点反思 篇二
现在的政治高考越来越倾向于考查能力, 特别是阅读理解能力, 不论是选择题, 还是材料分析题, 都要求学生读懂材料, 根据材料的设问, 找出符合设问要求的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理论, 并要求用政治专业术语准确地表达出来。而在平时考试训练中, 发现许多学生答材料分析题, 不是答非所问、不着边际, 就是答案太肤浅, 没有概括性, 而且语言不够精练。细细分析原因, 不难发现:在高一、高二由于课时少, 很少进行材料阅读能力的培养, 等到高三, 为了提高学生的能力, 大搞题海战术, 试图通过集中训练获得能力, 但效果往往不佳。这告诉我们丰富的能力内涵, 绝非短时间内能形成, 所谓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也。因此, 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应从基础年级开始训练。例如, 从高一开始, 可以把时政引入课堂, 把课前五分钟留给学生, 让学生进行新闻报道, 并可以对新闻观点进行简单的评述, 其他同学也可以发表观点, 进行讨论。这样做可以促使学生课前阅读有关新闻报道, 从而去关心社会、关心国内外大事, 不但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语言概括能力, 并注意引导他们用课本理论知识来分析。例如, 有学生报道中国参加朝核六方会谈新闻时, 我就引导学生从我国的外交政策的宗旨、基本准则、基本立场等角度, 以及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从事对外活动的根本出发点等知识来分析, 这样可以把课本理论知识和时政材料有机结合起来, 使课本理论生活化。
近几年江苏政治高考, 考查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的题目很多, 主要集中在评析类题目中。可能由于基础年级训练少, 或者平时教学不注意训练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不注意解题方法的指导, 学生答题往往会走向极端, 要么肯定一切, 要么否定一切, 而不会既肯定又否定, 不会辩证地看问题。他们的答题, 我都形象地比喻为“捡垃圾”, 不扣题分析, 不表明自己的态度, 想到什么答什么, 就像什么都往垃圾袋装。这类评析题训练重在平时。例如, 有人认为, 只要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技能, 就能解决劳动者的就业问题。请你运用有关知识评析这一观点。先分析:“只要……就……”这类辨析题属于必要而不充分型的条件。简单地说, 就是一个或几个条件不能得出一个结论。它的解题步骤一般分为三步。第一步, 肯定题目中合理的部分。劳动者提高劳动技能, 有利于增加竞争力, 有利于劳动者实现就业。第二步, 重点补充不足的部分。从劳动者层面上讲, 要想解决就业问题, 除了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技能, 还要劳动者转变就业观点, 树立职业竞争观、平等观, 多种方式就业观。从国家社会层面上讲, 国家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 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第三产业。从企业层面上讲, 企业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积极吸收劳动者就业。第三步, 别忘了下个结论:这种观点是片面的。从这道题解题的过程不难看出, 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而不能片面地看问题, 如果长期这样训练下去, 学生解决辨析题的能力一定会提高。
另外, 高三学生写出的参考答案有相当一部分是不着边际, 没有关键词, 答案不能做到要点化、序列化, 简单地讲, 就是有效得分点少。我个人认为, 这种组织答案的能力也应在基础年级就要抓落实, 要在平时训练中有意识地规范答题, 要求学生答题要尽量答到关键词, 答到有效得分点。我们平时的做法是在大考时, 政治阅卷才采点给分, 平时阅卷, 为了省事省时往往一勾到底, 或者打个半对, 或者直接打个总合分。而没有要点细分, 试卷发下去, 学生也不知道这道题究竟是哪儿得的分, 哪儿没得分, 心中没底。长此以往, 不利于学生规范答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平时要注意这些细节, 加以重视。例如, 在平时作业考试训练中, 对于主观题, 一定要训练采点得分, 而不能笼统地打个钩或叉, 要有意识地培养他们抓住关键词, 抓住有效得分点。另外, 在平时课堂提问中, 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答对一点, 教师也可以试着给予一定的口头分数, 这个题目多少分, 你的答题可以得几分, 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 更重要的还是培养学生组织答案的能力。例如, 中央免除几千年来的农业税, 有什么经济意义?答意义类的简答题, 答案要从不同的角度来组织。此题就要抓住对农业、对农村、对农民这些关键词来组织。如本题6分, 一个要点2分, 很清楚。再如, 怎样解决食品的质量问题?怎样做类似的简答题, 要从不同的行为主体来组织答案。像本题, 可以引导学生从国家、企业、消费者等角度分别应该怎么做着手来组织答案, 就容易多了。
3.我的一点课后教学反思 篇三
【中图分类号】G420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以建筑园林、名胜古迹为主题。所选的五篇课文分别是:《中国石拱桥》、《桥之美》、《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和《说“屏”》。由于五篇课文中有两篇都和“桥”有关,所以,教材把这个单元的综合性学习设计为“说不尽的桥”。然而,我本人就自己教过的两级学生的教学效果来看,让学生收集资料后介绍各种各样的桥,不如让学生亲自动手架一座桥。
第一次教学时,我采用了传统的“说桥”模式。即先将学生分成兴趣小组,分别安排桥梁知识和桥梁文化两个小组。两个小组又细分为“桥梁分类”“桥梁建材”“桥梁设计”“桥梁之最”“中外名桥”“桥的故事”“桥的命名”“桥诗”“桥联”等各子小组。小组内的同学设计互动问题,准备好资料,教师参与安排指导。然后用2课时进行成果展示。各个小组分别把各自收集的资料向全班同学展示,其中“中外名桥”小组还给大家展示了一些名桥图片,两堂课安排得满满的,但却把很多学生听得直打哈欠,课堂显得枯燥乏味,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次教学时,我采用了“架桥”的方法。在将要教学这个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时,学生们对我说:“老师,我们小时候都玩过用石头架桥的游戏,我们学习了《中国石拱桥》一文,我们也想自己架一座石拱桥,咱们学校离河边近,能不能让我们到河滩上去架桥玩?”我觉得这个提议很有创意,当即采纳了他的建议。到了那天,我把学生带到学校后门外的河滩上,4人一小组,让学生自己用片石架一座拱桥,架好后看能不能站个人上去。这个单元学了《中国石拱桥》这篇课文,从课文中知道了中国石拱桥有“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三个特点,如果试验成功可以让学生充分理解和认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活动开始了,学生们兴趣高涨。各小组找来片石、废砖头等材料开始架桥,第一次有很多小组都失败了。后来,他们采用了少数成功的小组的经验:先找两块大石头做桥墩,在这两个桥墩之间用细沙石磊起一个小土堆,然后用片石在小土堆上从两边桥墩向中间砌桥拱,拱合拢后,再用手掏掉拱下面的小土堆,这样,一座石拱桥就架好了。第二次,大部分小组的石拱桥4个人站上去都没跨,学生们忘乎所以地为他们的成功欢呼。他们看着自己亲手完成的杰作,欣赏着石拱桥那优美的弧线,直观的体验了石拱桥超强的承重能力,理解了中国石拱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的特点。
以上就是“说桥”和“架桥”两种不同的方法。相比之下,“架桥”方案明显优于“说桥”。不仅教学效果更好,而且我认为“架桥”方案更好的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综合性学习”的一些基本理念。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体现了综合性。《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综合性表现在很多方面,其中“内容综合”方面强调:“注重语文和其他学科教学内容的综合”。“架桥”的方案中,“拱”涉及到数学上的弧形和物理上的力学方面的知识,是让学生对这两门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的一个过程。
二、体现了实践性。综合性学习要求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在生活实际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通过实践活动,沟通学生同社会生活、大自然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独立自主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墙上有一幅醒目的格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句话非常深刻地揭示了儿童学习的特点:在实践中获得真知。我国在总结以往课程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开展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充分体现了实践活动在基础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架桥”的方案中,学生在学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后,自己动手架一座石拱桥,正是一个由理论到实践的过程,一个理解运用的过程。
三、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笔者非常赞同学者庞维国的观点。即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己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作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那么这样的学习就是自主的。“架桥”的方案从提议到实施全是由学生自己完成的,充分体现了自主性。
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对于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架桥的过程,4人小组里的成员,有着细致的分工和充分的合作。4个人中,有捡片石、废砖的,有安桥墩的,有磊小土堆的,到了架拱这个环节,则要4个人齐心协力才能完成。可以说,合作是架桥成功的前提。
探究学习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架桥”方案的提出是学生自主确定活动计划的过程;架桥是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表达与交流的探索过程;架桥成功后的喜悦以及对中国石拱桥特点的充分理解是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的过程。正确的架桥方法是学生在一次次失败中总结出来的,这正是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4.习作教学的一点反思 篇四
习作评点课是一项综合性极强、难度极大、形式新颖、富有情趣的大语文活动。搞好这项活动,对于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陶冶优良的道德情操、大幅度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营造浓厚语文学习的氛围等各个方面都是有益处的。
以前,我按照传统的模式进行习作训练:教师先讲授有关习作方面的知识,布置阶段作文,学生写,教师批改、讲评。这样耗时多,费力大,但收效甚微。学生拿了习作本之后,有的同学还看一下,改一改自己的错别字,理一理不通顺的句子;有的同学甚至看都不看,根本就不能达到习作的.要求。我认为这样子教学生习作,学生是没有学习习作的兴趣的,是事倍功半,费力不讨好的事情。于是不论从培养学生的角度,还是从教师自身素质方面出发,都有必要对习作评点进行深入的改革。通过几年的尝试,略有一点心得体会。
一、 评点要求
习作评点难度大,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需做到如下要求:
1.教师的业务水平高,综合素质全面。包括扎实的语言基本功,丰富的创作理论,灵活新颖的授课形式,生动有趣的教学语言,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善于启发、点拔学生,培养创新思维。
2.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配合。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勤于思考、敢于质疑。
3.要遵循科学有序的教学原则。教师要把握主动权,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由易到难。不要一步到位,要慢慢来,要有计划地进行专项训练。
4.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多表扬见解独到的学生,多鼓励进步明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慢慢地喜欢习作课。
二、 评点方法
1.师点评法
教师一边读一边点评,完全由自己充当主角,学生做听众。
2.师生点评法
由学生大声准确地朗读点评的作品与习作,教师随机点评,教师启发全班的同学一起思考、分析、评价、鉴赏。
3.学生点评法
在学生充分阅读后,对某一指定作品或习作阐述个人见解,允许讨论甚至争论。
4.评写结合法
评点完了以后,就写作的某一环节或习作的某一弱点进行写作训练。也可以就习作的成功处作客观、全面地评价,写成评论文章。也可以就某一篇作品写读后感或议论文。
三、 评点的内容
1.书写是否正确、有无错别字或不规范的字。
2.用词是否准确、形象、生动。
3.句子表达有无语病,是否简明、连贯、得体。
4.是否能正确使用常见的标点符号。
5.文章题目和内容是否一致。
6.内容是否具体。
7.选材是否能够抓住主题恰当选择。
8.思想是否健康、乐观向上。
9.结构是否完整、合理。
10.文章的语句是否通畅、恰当地使用了修辞手法。
四、 评点的步骤
学生写好初稿后,这时我们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读一读,看一看,别人是怎么写的,再想一想自己是怎能么写的,好好地作一个比较,找一找优缺点,取长补短。然后可以抽几个学生读一读自己的习作,让其他同学评价。然后学生再读再改,修正自己的习作。学生再次写好作文之后,在老师的指导下按要求阅读,发现问题,进行交流。也可以让学生在习作本上下评语,老师可以按内容修正评语,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自己该怎么做好。最后,教师可以把写得比较好或者评改得非常准确的学生的习作在班上进行再一次的评点、表扬。使学生就有了一个学习的榜样,也就知道该怎么去写。这样,做好反馈教学这一环节,不断改进教学,让课堂真正活跃轻松起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5.对教学课后反思的一点见解 篇五
当今幼儿的教育问题成为了我们不容忽视及小确的问题,“今日幼儿-----明日栋梁”幼儿是未来的栋梁,身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教育好幼儿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不但要有超强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坚定的信念,那么怎样才能较好幼儿呢?这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需思考的问题,首先我们要热爱自己的幼教职业、喜爱幼儿、对幼儿要有爱心,有耐心、要信心,其次我们要上好教育教学活动,并且对每次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课后反思,教学课后反思是幼教工作者累积教育教学经验、提高教育素养的有效方法。在自我反思中“回顾所失,吸取教训,弥补不足”是重要的反思方法之一。如果当教育者感到对某个教育教学过程的问题处理不得当时,就要对这一问题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做出深刻的反思,想出解决的办法,这样你才能不断的进步,才能不断的使自己成长,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幼儿教师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敏锐的提取存在的问题,挖掘隐藏在其背后的教学理念的种种问题,并运用反思和及时尝试的方式、方法,把新理念、新策略及时落实到教育行为,应用于教育实践中,使教师教学能力在反思中得到提高。
所谓的课后反思就是我们平时写的效果分析,即教师在每次教学活动结束后,对自己的教育形式、教学活动的选材是否得当、目标的设定、教育策略的运用、在教学活动中的失误与教训,以及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出的状况,作为幼教工作者应该有独特的见解,教师在活动中受到的启发,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所要注意的问题,在今后活动中的改进方法,教师都要把它们记录下来,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进行借鉴,使自己自身的教学能力得到提高,增长教师的自身的素质。作为当今的幼儿教师教学活动反思的内容是我们进行活动后反思的主要任务,如何写好教学反思使我们幼儿教师不解地方,我看过这样的一句话,一记成功之举,二记“败笔”之处,三记教学机智,四记教学见解,五记再教设计。这五记法告诉我们如何写好课后反思,写好课后反思应注意的问题。
一、对教学活动的的反思
教师对幼儿教材的选用要符合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还要与本班幼儿的兴趣适合,要是适合,教师可以引导幼儿的兴趣,但是内容要适当,拿也可以引起幼儿的兴趣的,不管是什么教学活动只有幼儿感兴趣,他们才能主动去参与教师的活动,只有教师选好活动内容,通过游戏、图片、视频等方法激发幼儿的兴趣。还有就是教学活动对幼儿有没有教育价值,孩子学到了什么,能够提升幼儿的学习经验。教学价值和幼儿的兴趣他们两个会产生矛盾,幼儿感兴趣的不一定有教学价值,有教学价值的幼儿不感兴趣,那我们就要让他们相平衡。
二、对教学目标设定的反思
反思教学目标的设定是否符合本班幼儿年龄的特点,目标设定的是否准确,幼儿教师要根据幼儿学习的效果来确定目标的大小,教师设定的目标要清晰,在教学活动中幼儿应达成教学目标,目标应该具有可操作性,有的目标定的过大,像增强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幼儿什么样的能力,这样的目标太大了,这样的目标不要设定,这样的目标很难达成预想的效果,在科学活动《昨天今天明天》,活动目标有1.幼儿能区分昨天今天明天。2.培养幼儿珍惜时间的观念。3.激发幼儿对新知的学习兴趣。对于中班的幼儿来说目标定的就大了,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无法无法完成目标。教师在设定目标时切忌不要太多太宽,更不要太大。
三、对教学策略的反思
幼儿教师在课后的反思中,对教学策略的反思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展示了教学策略,他包括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运用、活动的方式,教师的指导等,展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学反思的设定与进程。
反思的设定要符合本班年龄的特点,在反思中多问几个为什么,例如:大班骰子的活动中把们的教学活动环节连接的不紧密,在做游戏时,他们玩了一次自然还想多玩几次,在这时教师不要终止游戏,这样会影响教学活动,降低孩子的学习兴,所以教学活动环节的设计要精一些。
2.教学反思的设计与处理
在每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意细节问题,不要让你的教学活动一团糟,要是你是设计清晰、新颖。
(1)反思活动的导入。
在活动的导入部分是否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能有效的积极引导幼儿对活动的积极参与,导入部分不要太长,太长会占据探索新知的部分,会影响下面的活动,降低了幼儿的积极性。
(2)提问艺术的反思。
摘活动中教师要掌握提问的艺术,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否得当,教师应该想一想怎样问问题幼儿才能理解,才能正确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例如:在教学活动中子的传播中,提问:谁能帮蒲公英去旅行?幼儿说我有办法坐车带蒲公英去旅行。教师的艺术不好,提出的问题不严密。这样就误导了幼儿,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所以教师要掌握提问的艺术。
(3)反思教师的教学机智与应变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教师要有应变能力,及时的解决所发生的各种问题,例如:在剪纸活动中,幼儿不小心把手箭出血了,教师要马上处理,安抚受伤孩子的恐惧心理,同时灵活的用话语安抚其他的幼儿,不要让他们引起骚动。这样的时候都是考验幼儿教师的应变能力。
(4)反思师生互动的回应策略
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是非常重要的,教师提出的问题幼儿能积极的回答,在幼儿回答的过程中,孩子回答正确教师应给与肯定和鼓励,积极参与活动的幼儿教师给与表扬,没有参与活动的幼儿教师应该引导,教师在提问题是可以调整音调的高低,师生互动不好,活动就达不到预想的效果,这样的活动就不是一个好的活动。
四、对幼儿的学习情况的反思
在教学活动学习中幼儿有没有出现困难,幼儿学到了什么,幼儿的接受知识的情况,设计的目标有没有完成,教师应关注一些接受能力
较差的幼儿,看看他们对新知的掌握情况,上述所说的是如何写好课后反思,每名幼儿教师在活动结束以后都应该认真写反思,记录自己的不足之处,在以后的活动中改掉不足,吸取成功之处。
6.对文言文教学的一点反思与对策 篇六
《普通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规定:要“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还要求“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由此可见,文言文教学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在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 文言文教学改革却要滞后得多。传统文言文教学长时期来形成了一个特定的模式:老师逐字逐句串讲,学生们忙于记词义、记用法、记译文。教学目的是应对考试,追求现成的、确定的知识,以字词句意义的读解为终极目标。这种“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教法使得文言文教学课堂枯燥沉闷。它既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又窒息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生气与活力。这样文言名篇虽成了一种营养价值极高,但学生却不愿吃并且不易消化的营养品。
一、重讲授,轻诵读
许多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以“讲”贯穿整个教学活动,讲字词,讲句子,讲写作特点,真正做到了“字字落实,句句清楚”,整篇课文分解得支离破碎,使其美感丧失,结果是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众所周知,诵读是我国古代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方法。从字、词、句到段、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层意思到深层含义、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学生在反复诵读之中潜心涵咏,认知文字,感受声律,疏通文脉,明悟作品的思想感情,领略作品的韵味意境。久之,就会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形成灵敏的文言语感。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形式朗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故事性强又有人物对话的,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如《唐雎不辱使命》、《孙权劝学》等;抒情色彩浓而蕴意深刻的散文,可让学生反复朗读,如《小石潭记》。处理好全班或小组齐声朗读与学生个别朗读的关系,齐声朗读声音洪亮、气势盛大,但要克服节奏失调、语速过快或过慢、语调不明、个别学生滥竽充数等缺点。要在读准字音、节奏的基础上,读出文言文的抑扬顿挫,读出文言文的韵味,进而读出文言文的意思,读出文言文的美。1
二、重翻译,轻欣赏
在文言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注重对作品的翻译。有的教师甚至以试题为依据,解释重点字词,并不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鉴赏评价,对学生的文化熏陶更是谈不上。而学生也对文言文学习缺乏兴趣,为了应付考试,依靠翻译参考书,看着译文学习文言,实际上是在变相地学习现代文。
众所周知,选入课文的文言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其深刻的思想、精妙的构思需细细品味才能有所领悟,才能有助于学生审美能力、创新精神和健全人格的培养。让学生品味作品中的人文情怀,汲取祖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欣赏品味中培养审美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如学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重点要引导学生理解文中作者情感,探究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由迁客骚人悲与喜引发出来的。
三、重课内,轻课外
初中文言文教学相对现代文教学来说,课内课外严重分离,必须改变这种重课内,轻课外的做法。教师应将课内外结合,有计划、有步骤地向课外延伸,在“大语文”框架下学好文言文。在课外阅读中学习文言文就是一种很好的途径。教师有计划地找一些符合学生阅读心理的、与课文深浅程度相当的、有注释的文言作品作为课外阅读材料要求学生阅读,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迷上文言文。教师可推荐给学生一些书目:如《古文观止》、《聊斋志异》、《三国演义》等。教师还须在关键的地方给以点拨,使学生把在课堂上学过的文言词语和句式运用到阅读实践中,并且在运用中巩固、加深、熟练,这样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就能逐步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就能真正形成。
四、重积累、轻迁移
积累知识是能力提高的基础,有计划地进行积累,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古汉语的语言材料和知识,使之形成系统知识,而且也能转化为能力,提高文言文的阅读水平。可是,现行文言文教学走向积累的极端,课堂上从不放过或忽略一个知识点。教师把大量精力用在积累上,而忽视了知识的迁移,让文言文沦为了“第二外语”。
“课文无非是一个例子”,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揭示了课文的本质属性,我们的课内阅读教学是为学生的课外自主阅读服务的。学生的课堂所学的知识得到巩固、得以延伸、拓展,并形成能力,才算是学会了学习。因此,注重课后的迁移拓展尤为重要。结合以前所学的课文,及时归纳总结有规律性的东西,温故而知新,使学生获得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例如,文言文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常见的实词和虚词的解释,实词解释时要兼顾到通假现象、词类活用现象,虚词理解不仅要知道它的意义,还要弄清它的用法(词性)。教师精挑细选出名篇配合课文使用,使学生在比较阅读中受益。如《三国演义》中的“刘玄德三顾茅庐”“定三分隆中决策”与陈寿的《隆中对》比较,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比较,这种方式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主题或写作方法的理解、掌握,而且同时贯穿了名篇赏析,有一举两得之效。
7.习作教学的一点反思 篇七
一、优化教学方法是素质教育的切入点
1. 情景教学法。
即利用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和文学语言的描述, 再现课文的情景,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和运用语言的一种方法。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 为了理解学生理解文章优美词句, 可创设情景:如果我们荡舟漓江, 一定会被漓江的秀水陶醉。你将怎样表达?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请找出描写水“静”“清”“绿”特点的语句, 并加以欣赏。此时, 学生眉飞色舞, 议论纷纷, 不由自主打开课本学习起来。
2. 想象教学法。
在语文教学中, 就是使语言文字形象化, 用感知的表象, 结合课文的文字形象来创造想象新形象的教学方法。如刚学完《桂林山水》后, 教师可诱发学生的想象:桂林山水如诗如画, 那么迷人, 你们一定向往这个地方。若你们有机会投入桂林的怀抱, 会做一些什么呢?学生马上展开想象, 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有的说要当个小作家, 讴歌桂林的奇山秀水;有的说要当个小画家, 去描绘桂林的奇异风光;有的说要当个小小园艺师, 把桂林点缀得更加美丽……这奇特的想象不仅表达了学生们的远大理想, 而且更激发了学生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3. 问题教学法。
以问题为开端, 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以解决问题为归宿, 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 把发展独立思维能力放在首位。如教学《草船借箭》时, 让学生围绕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大胆质疑, 同学们提出了许多问题:比如诸葛亮为什么敢于立三天后交十万支箭的军令状?为什么跟鲁肃借船而又不告诉周瑜?为什么选择大雾漫天的时候去借箭?为什么要把船连接起来排成“一字儿”……然后让学生逐一回答这些问题, 使他们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有所感悟。接着放手让学生读书, 圈找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词句, 继续提问, 并联系课文来回答。理解能力差的学生借助范例来提问, 理解能力强的学生可自己思考, 加深对课文重点内容的理解。
4. 示范教学法。
即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让他们模仿、运用, 逐步由“学会”转化为“会学”。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 学习第一次擦燃火柴的内容时, 先指导学生精读, 读出小女孩敢擦燃火柴的勇气, 读出火柴火焰的奇异, 读出小女孩面对美丽温暖的火炉那喜悦舒服的感觉, 读出火柴光亮熄灭回到现实的冷酷无情。其次, 在读中感悟的基础上, 讨论:她为什么在火柴的光亮中看见大火炉?使学生感悟, 因为小女孩太冷, 自然期盼大火炉出现, 美妙的幻想与冷酷的现实鲜明对比, 从而更加突出小女孩的寒冷。然后, 师生总结学习方法:“精读内容———讨论幻觉———领悟想象”, 再放手让学生仿照这一段的方法自学第二、三、四、五次擦燃火柴的内容。老师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自己去学习, 自己去发现, 达到自我提高的目的。
5. 合作教学法。
即教师组织或学生自由安排2至5人为一组学习课文。这种合作, 即可以在课外开展, 也可以在课内组织实施。学习方式常常是教师提出目标, 共同学习讨论、研究、解释、判断, 直至共同作出结论。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 分组阅读, 集中讨论。课文第二大段写小女孩五次划着火柴后出现的幻觉。这段文字内容较长, 为节省时间, 提高效率, 在讲读课文时采用分工合作学习方法:全班分成五大组, 每一组阅读一次擦燃火柴的内容, 然后大家交流学习体会, 解答课文问题。这样既深入掌握了课文重点内容, 又达到了学生主动发展的要求。
二、利用多媒体,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 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有了兴趣, 学习便成了一件愉快的事情, 就会让人感到精力充沛, 乐此不疲。传统的教学手段和设施由于其局限性, 往往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影响了教学的效果。而多媒体声像兼备, 特别是图像、动画、影像、声音使教材变得更为生动形象;使凝固在教材中的静态美升华为动态美, 将教材中蕴含的意境美、音乐美、艺术美充分表现出来, 同时刺激学生的生理感观, 激发学生的各种积极心理因素, 调动审美主体的心理功能活动, 从而产生强烈的美感效应, 运用多媒体技术创造赏心悦目的情境, 给学生多种感官刺激, 达到“课伊始, 趣亦生;课进行, 趣渐浓;课结束, 趣犹存”的境界, 真正使学生爱学、乐学。
三、对教学效率不高的现状, 要从源头进行整治, 并且实行综合治理
1. 切实转变观念。
无论教师、学生还是家长都要转变观念, 形成正确的质量观, 效率观, 不能只唯书、只唯分数, 要了解21世纪人才观的要求, 注重实践能力, 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
2. 加强理论学习。
教育工作者要加强理论学习, 用正确的、先进的教育理论来武装头脑、武装教学。坚决摒弃自己以前的思维定势、行为定势、模式定势, 把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精神学习好、贯彻好。
3. 加强实践演练。
学习先进理论与经验必须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来加以验证。这个转化过程分为三个层次:其一是对一些单位已相对成熟方法的直接运用;其二是对通过实验得来的切合本地实际的新思路、新模式的检验;其三是开辟多种实践的途径与形式, 给实践演练过程提供广阔的空间。
4. 制订切合实际的评价体系。
通过多种形式的知识培训, 多个层次的实验演示, 制订符合师生实际、学校学区实际的评价体系, 引导教学活动, 这是当前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重视自己教学的全过程, 学生思维的全过程, 把每一个过程折射出的共性东西记录、提炼、提升, 形成科学的评价体系, 从而规范教学活动, 提高教学效率。
总之,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是语文教学的生命, 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 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 真情演绎文本内涵, 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 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
摘要:优化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效率是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的必然要求, 如何提高教学效率要根据教材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手段和教育对象等因素而定。
8.中学数学教学的一点反思 篇八
关键词:教学;中学;教育;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290-01
描红,是儿童练学书法“初级阶段”的招式。通行的方法是用一张薄纸蒙在上面,“亦笔亦趋”,待得“知其大概”后,便让他们临摹了,如果想在书法上有点名堂的话,习书者还必须脱离字帖,这样才能逐渐创造出自己的风格来。倘若老于“描红”,或一味地仿临他人字体,则必“死于前人书下”。这其实讲的就是书法界“入帖”与“出帖”的问题。
由学书中的“描红”、“出入”之法,笔者不禁反思起我们目前数学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来。学生到学校来,诚然是需要接受若干现成的知识,学会老师传授的解题方法,但若止于此,则是远远不够的。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尽快走出“描红”天地,这就必须教师能在教会知识的同时,刻意培养他们举一反三的能耐,主动探索未知的精神和学会创造、有所发现的本领。遗憾的是,我们很多数学工作者并未能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他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当作自己的“翻录磁带”,让学生老在“描红”,学生回答问题如果不和自己的备课笔记一致的,则一概不予肯定;考卷上有主观题是虽有独见,但不合“标准答案”,也照样扣分不误……试想,在这样的教育下,迅速的学习怎么会有主动性与创造性?他们亦步亦趋、师云亦云地读书、解题,其思维的积极性与求异性怎能不被扼杀呢?
我们数学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观察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尽快走出“描红”的天地,给学生活动的空间,为学生营造研究性学习的环境。
通过学习与反思,笔者对目前的数学教学提出如下对策,以帮助学生走出“描红”的误区。
[对策之一]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第一,从单一化走向综合化。传统的 课堂教学基本上是一种模式,老师讲,学生听。而在知识爆炸的 时代,那种“仓储式”的人才已很难适应时代的要求。为此,课堂教学要不断扩展自身的功能,努力使知识到传播、信息的辐射跟家庭教育、社区教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第二,从“指挥者”走向“引导者”。众所周知,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学生的知识更多的是从各种媒体中获得的,因而,作为一个教师,在课堂上要更多地引导学生如何去选择信息,把信息变为知识,使学生能在课后乃至今后一段时间里纲举目张,触类旁通。从而能够适应未来世界的需要。
[对策之二]优化课型建设,使课堂教学成为“多维营养”的源泉
实践表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意识,优化课型建设是重要的基础。从课型建设入手,才能使课堂教学成为“多维营养”的源泉。常见的有利于创新精神培养的课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主体型:课堂教学的改革,必须突出以学生为本,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不断加快发展自身的主体性。
二、目标型:要重视教学目标对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导向功能,其中,既要有认知目标,更要有能力、创造精神的培养目标。而高中阶段正是培养想象力、创造力,开展创新性学习的最佳时机。数学教学目标的定位,要着眼于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的探索精神,教给学生自主获得知识的本领。
三、交互型: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原则,强调师生合作,教学合一。营造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
[对策之三] 改革评价导向,在课堂教学中营造科学创新的氛围
评价是教改的杠杆。随着新的课堂教学任务的提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出现、新的课堂教学特点的展示,势必要求重新审视我们的教学评价。要充分利用教学评价的指挥功能,并通过教学评价的改革,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一种创新的氛围。新的评价体制要体现以下几个原则。
一、从“教学生学”到“教学生会学”,突出教学效果评价的指向性。要通过这种评价,使教师明白:“教学生学”是维持性的教学,只是一味地面向过去,而“教学生会学”则是创造性的教学,他面向未来,旨在引导学生迎接未来的知识挑战。
二、从“单一性”到“多元化”,突出教学方式评价的权重性。要通过这种评价,促使教师敏锐地运用现代教学技术丰富数学课堂教学的形式。要在教学方式的评价中设立教学方式有创新或勇于实践先进教学方法等条目,并加大这方面的正向权重。反之,对采用题海战术,教学方式陈旧的教师,则趋向于负向权重,以激发教师的积极性。
三、从“笼统”、“模糊”到“量化”、“标准化”,突出教学活动评价的规范性。一个数学教师的教学活动,是否能在天天新、课课新的努力中营造创新氛围,要通过“量化指标”来体现,要通过“标准化”的运作来展示。如一堂数学课是否完成了任务,至少要有以下几个达成目标:45分钟的教学时间里,能否有40%的时间去让学生“动”;学生“动”的面是否能在90%左右;80%以上的学生是否能掌握80%以上的新授内容。另外充满创新氛围的课堂,还应是“民主型”和“合作型”的。
9.习作教学的一点反思 篇九
暑假快到了,同学们纷纷聊起了放假去那里玩的话题,同学都期待着假期的到来。那么在放假前,是不是要靠靠同学们,让同学们对自己这个学期所学习的知识掌握程度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及时学习追赶上其他同学。
上课了,在我拿出试卷后,并说出这堂课是考试时,同学们的反应很积极,表示喜欢考试。这出乎我的意料,我教常规班时,同学们都对考试挺紧张的,说不上喜欢,有的同学还挺排斥的。从这里看出,培养孩子喜欢学习数学,喜欢数学课堂,比培养孩子单纯接受老师的灌输知识的能力更重要。孩子喜欢一样东西,他会享受这个学习的过程,并且乐于学习,善于学习,会自己主动去阅读去学习。老师和家长只是陪伴孩子快乐成长!这样就会有一个很好的良性循环。
我发试卷下去,有3位同学答题很快,十分钟就交卷了,特别是张曦,他是第一个交卷的。交了卷的`同学就可以自由阅读书架上的课外书。(很多孩子都盼望假期,但是他们都说舍不得教室的课外书,很想把书架上的书打包带回家)这种完成功课就可以自由支配时间的方法,会激励孩子认真地学,开心地玩。十五分钟后,所有同学都交卷了。我问同学们,觉得考得好不好?同学们一致回答,觉得自己都能考一百分,自信满满,这就是伏羲娃特有的自信。
我当场改卷,除个别同学粗心大意,普遍都有90多分,(满分有4人)结果还是挺满意的。只有张曦一个人倔着嘴,要求还考一次,他因为粗心大意,只考了95分,觉得没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水平,他觉得自己应该是100分,距离目标分数还有5分。作为老师,这个时候就要适时地引导他和全部同学,让他们吸取经验教训:考试的时候要认真检查,如果检查过,就可以轻松拿到100分了。那这次的经历就会是非常好的一节教育课。
无论何时何时,孩子犯错的时候,就是教导他学习好习惯的好时机,这个时候他们亲身尝试了挫折,如果以后想不再受到这样的挫折,就要学习好的做法,并养成好习惯,这样日积月累,好习惯多了就会有好人生。
就像伏201班的口号:好习惯,好机会,好人生!
10.关于教育的一点反思 篇十
究其原因,当然自己的问题更加多一些,无力去指责中国的教育如何如何,因为在中国有这么多的人,能够接受教育是幸运的。
应该懊悔的是自己。因为自己的惰性,总觉得作业可以抄,总觉得只要考试及格就可以,最盼望的是假期,可以无休止的玩闹。有时候,在玩乐的时候,也会心有愧疚:作业还没有做,该学习的还么有学~而在发现周围人和自己一样,甚至还不如自己的时候,就觉得心安理得了。现在想想,那时候真是面目可憎。
当步入社会,才发现原来错了。社会从来是残酷的,也是公平的,你做了,而且做好了,才有保证温饱的薪水;而没有做,抱歉,没有人会迁就。不会再有人像校园中的同学去不咸不淡的赞美你,该诉你,其实我的作业也没有做,其实该考试了,我要背的东西也没有背好。
心里也不是完全没有怨恨,没有不平衡,没有不怨任何人的~~如果,在上学的时候有一位老师,哪怕点醒一下,到现在可能结局就不一样了。从来,老师不是站在学生的对立面,就是置之不理,淡漠和冷漠。上课也是枯燥的重复课本,而从来不讲为什么要学习这些东西,除了应付大大小小的考试。不得不承认,老师教课本的水平是一流的,毕竟是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积累,反反复复在讲一本书。但是,在课本之外,学生们需要的是为什么学习这些和怎么样去学习这些东西~~
如今,在一家小的培训公司做教育,即使很小,即使没有几个学生,也深感责任的沉重。我会告诉每一个学生,你们的老师是很优秀的,是专家,会告诉他们,因为老师的精力有限,所以你们什么都不欠缺,欠缺的只是一个技能,总结和学会自主学习的技能。会通过每一道题,讲解这个题的目的,思考一件事的角度,他隐含的技巧和方法,下回碰到不会提可以先这样入手~~~
11.课改下对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点反思 篇十一
1.探究学习的层次及深度不够
长期以来,人们一般认为预习能帮助学生提前了解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听课时就能有的放矢,抓住重点,克服难点,提高课堂效率。但预习从现在来看,尤其是从新课程改革中的探究式教学的实施中来看,存在一些问题。如:预习将使学生被动地接受课本上的猜想、设计、结论等,就不能根据问题的实际捕捉到有价值的信息,也就不能开动脑筋形成自己的猜想和假设,更不用说自主的设计、实施了,归根到底还是填鸭式的学习方式,设计的问题死板,不具有开放性,不能激发学生的潜能,不能引发学生去思考,把“对话”变成“问答”。
2.对探究学习的误解
(1)有些问题,学生根本无需合作就能单独解决,却费时费力让学生合作思考,耽误时间;
(2)有的合作学习,内容设计、要求的提出、小组的分配等方面缺乏合理性安排,致使合作学习接触不到问题的核心;
(3)教师缺乏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引导、督促、检查,一味的让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课堂失控,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流于形式,教师成为了一个旁观者,放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4)多媒体使用中未注重“质”的提高,课件没有创意,只是课本的翻版,生搬硬凑声音、影像资料,滥用多媒体。
3.无序的探究学习
(1)有些探究,设计的问题很好,学生的积极性也很高,但是,老师却怕完不成授课计划,以“下去讨论”为由,将探究学习不能向深层次推进,学生思维的灵光也随之熄灭;
(2)课堂,看似热热闹闹,气氛活跃,似乎人人参与,面向全体,实际上还是少数学生独霸课堂。
4.课堂反馈的无效性
(1)教师的教学与练习内容脱节,层次性、跨度的把握不当,学生听起来知道做起来不知道;作业的选择与容量比较随意,缺乏学科教学的整体思考,与之前,之后的学习关联性不突出,而且批改作业的结果不能为课堂教学的反思和改善服务。
(2)让学生预习却不知道学生预习的效果和层次;让学生合作探究,布置完任务就认为万事大吉,不去看合作的深度和氛围。
(3)作业的批改缺乏针对性。让学生互相批改作业,没有通过作业掌握学生的真实学习状况。让学生练习而教师却不关注练习的反馈,一节课难得走下三尺讲台。
5.对学生评价的无效性
(1)有的老师一节课都让学生之间及自我评价,没有什么评价性语言,学生们存在的问题没有得到明确的解答。
(2)对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没有提出指导性意见和建议及跟进反馈,让学生学习的兴趣不能延伸、保持。
二、思考与对策
1.调整部分教学内容,力求教材更具体,更富操作性。
(1)“内容多,课时少”是师生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学生没有时间理解和消化所学习的内容。因而有必要调整部分教学内容。
(2)对现有部分内容,该充实的还是要充实,让教材更具体,学生学习起来更方便。例如,某些公式,定理的证明,推导,虽然课程标准中不要求学生掌握,但教材中还是可以以某种恰当的形式给出。学生对某些知识了解其来龙去脉,理解、记忆会更深刻,从而对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
2.调整课堂结构
(1)在预习环节进行控制,有些内容的学习取消预习,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地猜想,寻找探究方法。哪怕得出的结论不完善,甚至不正确,但它能真实地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起到促进思维发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积极开发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
(3)为学生的课堂行为进行教学设计。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理念,结合学生实际,根据教学内容强化备课,在教学中,形式要服从于内容,内容要服从于目标,不搞花架子。
(4)提高课堂提问、交流的艺术性。提问一般可以从激发思维,点拨思维、收拢思维的角度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思考。教师不要拘拟于一种形式的课堂交流,利用多种交流方式,如:知识的交流、体验的交流、心得的交流、口头交流或书面交流等。①要有效率意识。在效率意识的前提下,课堂活动要舍得时间的投入,但要珍惜时间,需要向时间要教学质量。②重视双基,开发课程资源,讲练结合,引导自主探究,培养创新意识,设置变式训练,突出知识本质,使传统的教学方式与合作、自主、探究的方式优化整合。③调整作业。作业评价的形式不能单一,而要有多样性,目的是促进“教”与“学”的双向互动,要把等级评价、自我评价、学生评价结合起来。
总之,构建课堂文化,让学生由文本课堂走向体验课堂,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和心灵感悟;课程改革表现在课堂教学方面,要强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重要性,坚持以教材为根本,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启发探究式教学为主,追求教学方式多样化。
参考文献
1 张奠宙.一所普通高中和一份日常作业.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7.10
12.有效:关于课堂高效的一点反思 篇十二
一、精心备课
高质量的备课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力保证。课堂教学效率如何, 关键在于备课, 备好课是搞好教学的基础之基础, 备课中我们一定要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不可一概而论。另外在备课的过程中, 我们还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处理, 选定合适的教学方法, 设计好教学的过程, 最好提前能够自己给自己讲一遍, 然后从中再找到出现的问题并及时进行修正。完成这些之后, 下面一步就是将这些内容写成教案, 做到有备无患。做好这些的同时, 我们还要尽可能的去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或学生感兴趣的而且又和所学内容相关的材料, 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 写好教学后记, 及时将课堂中出现的问题, 学生提出的问题或者自己觉得不当的地方记下来, 以便于以后避免再次出现这样的问题。总之, 根本之根本, 这堂课的知识结构是什么, 重点难点有哪些, 怎么突破, 只有了然于胸, 讲起课来才能得心应手, 左右逢源, 效率自然高。如果课没有备好, 一个方面我们上课会觉得底气不足, 还容易出现错误, 这样就会使学生对我们失去信心, 不利于以后的教学工作。
二、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性, 上课要有激情,
要与学生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有人说过:“一个人如果失去了金钱, 只是失去一点点;如果失去了毅力, 你就失去了很多;如果你失去了兴趣, 那么你失去的就是整个未来。”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做的工作是多方面的。首先, 教师要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处理, 因为现在教材中的很多内容是比较枯燥的, 不是学生喜欢的, 因此如何能将这些教材的内容变得有趣, 变得生动, 变得学生喜欢听, 这就是考查一个老师能力的时候了。否则学生们就只能被逼无奈的去接受他们不感兴趣的东西, 结果就是发展到一定程度, 学生会逐渐反感、讨厌甚至放弃这个学科的学习, 这个时候, 我们再想把学生拉回来恐怕就很难了。除了对教材进行处理之外, 做为老师的我们还应该尽自己的最大可能使自己的语言风趣起来, 有人说当老师就要学会当一名小丑, 虽然这句话有一定的片面之处, 但实际上也告诉我们老师要学会幽默, 课堂幽默起来以后, 学生才能始终保持着一种兴奋的状态, 才有可能使得课堂效率得到大面积的提升。
三、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中稍纵即逝的机会, 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 激发学生的情绪
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总会提出很多问题让学生来回答,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抓住各种时机, 给予学生不同反馈, 当学生回答对某一个问题时, 我们要及时给予表扬。抓住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的“卡壳”时机, 我们可以继续引导学生的思路, 或者分解问题, 或者变换角度, 激发学生去深入思考, 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向深入, 这样做的结果势必会使我们的学生养成一种思考问题的习惯, 当一种好的习惯养成之后, 就会为学生的学习带来无穷的动力。这种效果在演示课中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在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 我们要鼓励他, 激励他、而不是一味批评和讽刺。
总之, 课堂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必须全面考虑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 我们只有在教学实践中坚持不懈地探索、改革、总结, 就一定能使我们的课堂效率得以提高。
摘要:在教学过程中, 如何提高课堂效率, 如何让学生能在课堂上将所讲的内容及时掌握, 是我们作为一名老师所期望达到的结果。就这个问题, 每一个老师都会有自己的见解, 我自己在两年多的教学过程中, 也积累了一些粗浅的认识, 并对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教学,效率,备课,学习
参考文献
[1]教育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习作教学的一点反思】推荐阅读:
习作教学的教学反思11-09
小学习作教学反思06-25
四下《习作2》教学反思06-27
五上习作6教学反思10-18
小学科学课的一点思考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10-05
习作教学实录07-09
习作教学研究06-17
习作评改片段教学07-07
习作教学的尝试08-16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随笔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