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建设的重要性

2024-08-18

城市社区建设的重要性(8篇)

1.城市社区建设的重要性 篇一

城市特色文化建设有哪些重要性?

城市特色文化是城市存在的根基和发展的动力,城市特色文化建设为城市发展提供内在精神力量和重要经济支撑,是优化城市发展环境的重要推动力。在未来的城市中发展中,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城市特色文化建设;要研究历史传统,挖掘文化底蕴,发展历史特色文化;要改善文化环境,提升城市特色文化品位;要培育全市文化意识,正确把握城市特色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要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市特色文化建设机制。

城市特色文化 作用 途径

党的十七大报告突出强调了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中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只要去过一个城市,这个城市的特色文化就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一、城市特色文化建设的作用

城市特色文化是城市存在的根基和发展的动力,对城市的经济、文明、环境、人文乃至人的习惯、习俗有着重要的影响,决定着城市的兴衰存亡。

(一)城市特色文化建设是推动城市发展的内在精神力量。经济社会的发展,关键取决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有凝聚力的城市特色文化在激发人的本质力量、发挥人的主体精神和创造精神上具有独特作用。一方面,城市特色文化使市民获得自身发展和为城市发展去贡献的动力,有利于市民自身素质的提高,获得实现理想目标的行为能力、文化素质、技术能力等等,

另一方面,城市特色文化内在包含着强大的精神力量,包括道德观、价值观、理想信念、创新精神、奉献精神等。这种力量引导、激发和感召着人们转变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凝心聚力,干事创业。如青岛市各界名星众多的名人现象,以“微尘”为代表的文明品牌现象,以许振超为代表的劳模现象等,都说明了这一点。

(二)城市特色文化建设为城市发展提供重要的经济支撑。经济和文化从来都是同生共进的,文化既为经济所制约,又是经济建设的充分保障。一方面,特色文化对相关产业的影响。特色的物质生活、文化传统、民俗风情、社会风气、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是一个城市重要的文化资源,可以促进以旅游为主的相关产业的发展,还有利于吸引外来人员、资金等的涌入。另一方面,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已成为朝阳产业。文化产业被誉为未来最具潜力的产业之一,它的发展能有力地推进城市经济的增长。

(三)城市特色文化建设是优化城市发展环境的重要推动力。城市的发展环境外在表现为城市形象,内在表现为城市文明的程度。城市形象是人类对于城市形体以城市的居民素质、民俗习惯、文化气息、服务态度等的感受所形成的城市总体印象,是城市特色文化在景观上的反映。城市形象的每个方面都深深地打上了文化的烙印。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标志城市发展水平的城市特色文化内涵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除了经济发展水平,创新的快速化、社会信息化、管理科学化、政治上民主化和法制化等已成为描述现代城市文化程度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很明显,这些城市特色文化的表现形式,是提升城市文明程度、优化城市发展环境的重要力量。

二、城市特色文化建设的途径

一座城市的特色文化建设是在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城市人文精神培育的基础上逐

渐形成。 青岛之所以能成为一座具有独特精神气质的“山、海、城”文化名城, 成为第一批“全 国文明城市”,就是因为千百年来积累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许多伟大的灵魂萦绕着这座 城市, 大批勤劳勇敢的青岛人民用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意识建设着这座城市, 这就是岛城的财 富和灵魂。在未来的城市发展中,需要以岛城特色文化为依托,进一步挖掘、培育和打造城 市特色文化,努力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

2.城市社区建设的重要性 篇二

1 城市园林绿化的内涵

随着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 为了改善生态环境, 提高人们居住的质量, 必须加强对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从广义上来说, 园林绿化包括园林和绿化两个方面。园林是以地形、山水及植物为素材, 通过对空间的构图来达到优美的景观视觉效果, 形成具有绿化效益的环境。而绿化既是园林景观的主体, 也是园林景观最终效果的决定要素。城市绿化是通过植物的栽培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主要是绿地的建设与原有植物的维护。现代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已经结合了城市环境, 在创造优美生态环境的同时, 还要满足人们特定的生态需求, 是创造合力的生态美的环境。

2 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2.1 创建城市生态环境的意义

园林绿化是治理城市污染、调控城市生态平衡的重要手段, 通过乔木、灌木的栽植, 能提高相对于草坪四倍的绿量, 并有效调节氧气与二氧化碳的均衡。因而现在住宅小区对于绿化的配备具有一定的要求, 国家也明文规定了绿化面积应在小区面积的30%以上。同时, 在工业区栽种绿化植被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吸收噪音, 净化空气, 尤其是城市工业建设、建筑工地、火车铁轨和机场附近。此外, 在我国北方地区扬沙严重, 园林绿化具有一定的防沙效果, 可以有效提高城市生活质量。

2.2 增加城市生态美的意义

园林绿化不仅可以提高生态环境, 还能够增加城市的艺术效果, 让城市被生态美所萦绕。通过对树木、假山、流水的装饰来让城市变得更加具有生气。同时, 有许多小区在公共区域设置草坪、亭桥流水, 让人有一种身处田园的感觉, 给人们带来了一种艺术享受, 让他们与当地的历史文化和谐共处。

2.3 创造城市社会效益

园林绿化可以让空气清新, 降低长期处于城市紧张工作生活的疲劳和压力;同时, 是人们锻炼身体、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 公园、广场中跑步、运动的人越来越多, 优美的环境为他们提供了一个锻炼的好场所。同时, 园林绿化也是上班族恢复精力的好场所, 是小朋友亲近自然、感受自然的好去处, 并为他们认识植物提供了机会。

3 如何打造城市建设的生态美

3.1 园林绿化树种的选择

为了提高园林绿化的质量和效果, 必须要选择合适的树种来提高绿化和美观, 降低日后的维护费用。对于树木的选择要根据栽植地的条件来决定。可以选择在道路两边栽植树木, 达到遮阴、美化与防护的效果, 一是选择单一树种进行配置, 二是采用多树种进行配置。根据道路的规划, 树种的选择要具有代表性, 通常以有一定冠幅的高大乔木为主, 既能遮蔽夏日强光, 又不影响冬日采光。为了达到庇荫与观赏结合的效果, 可以点缀一些孤植树, 以表现树木个体形态美。此外, 在风景林带和城郊防护林带可以种植片林荫, 突出重点景物的观赏效果, 防护林带要根据防护目的来选择树种, 如防风固沙、防噪声及防污染等, 树种要寿命长、适应性强。

3.2 生态绿化的植物配置

要想促进城市生态自然化, 提高绿地的生态系统功能, 就必须要合理配置植物。首先, 要认识植物品种, 了解植物品种。当前, 大多数城市对植物种类的认识还很少, 这与对绿化植物要求太高, 过于追求完美有关。如许多城市追求“四季常青”, 对于色彩丰富的落叶植物选择较少。又如, 有的城市为了追求规模效应, 强调花草树木特色, 以及绿化管理方便, 以法桐、银杏、栾树等三两种乔木作为城市的骨干树种, 从而造成了局部景观单调及其他可能的生态问题。因此, 把握树种的特性很重要, 应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的差异来进行配置, 形成乔灌草结合的生态群落, 不仅层次丰富, 而且生态效应高。此外, 看好某种苗木, 还要虑及不同植物在不同时段可能存在惹人烦恼的成分, 如毛絮、虫害等, 这样就能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杜绝可能出现的弊病, 而绿化养护过程也能做到有的放矢, 有效化解生态隐忧。

3.3 城市生态景观的构建

我国城市园林绿化存在对园林绿化的生态功能关注和重视不够的问题, 影响了城市园林绿化的综合效果, 城市园林绿化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因此, 除了要构建生态环境, 还要绿化、美化与季相景观相结合。在四季分明的城市, 不少路段种植春有梅花、玉兰迎春, 夏有栾树、法桐绿阴, 秋有银杏、红枫色彩之变, 冬有蜡梅、雪松等, 甚至虬枝枯藤也成就美好景观, 这样全年都能欣赏到不同的景色。而某些局部追求过多的常绿树种, 则让人有一种莫名的压抑感, 且很难体现季节变化。除了乔木多样化外, 适度增加自繁花卉也很不错。此外, 城市生态景观的设计理念是山、水、鱼、花, 按照水的设计理念修剪的绿化苗木, 让城市园林绿化具有更多亮点。

4 结语

3.城市社区建设的重要性 篇三

关键词重要作用;建设的意图;提升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09)121-0103-01

1充分认识近期建设规划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城市总体规划是一种远景战略规划,它必须通过近期建设规划来逐步实施。科学合理地编制近期建设规划能够更好地贯彻城市总体规划的意图,使城市建设合理有序地发展。

1.1近期建设规划是城市政府加强对城市近期建设有效控制的重要手段

总体规划采用的是一种由远及近的思维和工作方法,期望通过长达15—20年的远期规划目标的设定来指导和安排规划期内的建设工作。由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步伐加快,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往往无法实现对总体规划的控制,而借助近期建设规划来实现对城市建设的调控,就是一种较为务实的选择。由于总体规划在城市近期建设中的局限性,建设部以建规[2002]204号文件下发,要求各城市政府必须尽快编制城市近期建设规划指导城市近期建设,避免造成城市资源的巨大浪费和城市整体建设效果的失控。在当前城市建设中,近期建设规划关注的是针对性强的措施和方案,其内容主要是近期的重点建设方向(地区和项目);其目标和任务是具体的,可以即时实施的。对城市近期建设具有很强的指导性,既能保持总体规划的延续性又能有效维护规划的权威性。

1.2近期建设规划体现城市政府对城市近期建设的意图

由于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是未来城市15—20年远期规划目标,并不涉及根据目前状态解决现实问题的具体措施,这就让城市政府在实施城市发展政策时容易产生矛盾和错觉,为避免这种尴尬局面的出现,城市政府强烈要求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改革完善,而近期建设规划恰恰弥补城市总体规划在实际运作中的缺陷,它能充分体现城市政府对城市近期建设发展方向的意愿和要求,是城市政府管理城市,经营城市的重要依据,能对城市近期开发建设起到具体的指导作用。近几年,衡阳市近期建设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坚持运用经营城市的理念,使城市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在城市基础设施、道路广场、环境绿化建设方面取得了显着成效。

1.3近期建设规划为城市政府调控城市近期建设提供舞台空间

近期建设规划突出的是近期的重点发展地区和重点建设项目,其实质就是“城市建设五年计划”,便于城市政府操作实施,调控城市近期开发建设的主体方向。一个城市的建设必须有一个整体目标,为实现社会的和谐、有序和可持续发展创造环境,而整体目标的实现必须有一个科学合理的整体规划。一个好的近期建设规划应为城市政府提供充分施展才能的机会和空间,同时也是决定城市近期开发建设事业成败的关健,城市政府在编制近期建设规划时应及时总结总体规划本身与前5年的实施情况,以便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修正,同时为了提高规划成果的执行力度,应将规划的实施与政府的行政过程相结合,使科学规划成为依法行政的内容和任务,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近期建设规划在城市近期建设中的指导意义。

2努力提升城市建设规划水平

2.1高起点规划与高水平管理

目前我国城市规划行政管理部门对城市建设的管理大致可分为项目管理(立项、选址),资源配置管理(技术指标的控制与用地审批),和形态、形象管理(设计方案审批)三个方面的内容。通过对“一书二证” 的核发进行依法管理。管理活动必须平衡城市整体利益,公共利益与单位和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必须在宏观调控和微观协调两个层面上进行 “管理”与“服务”。目前我们的工作则偏重于在前一个层面上进行、对后一个层面的工作尚为不足或很少顾及。

2.2城市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

当前,对城市生态环境与资源的“透支”现象也应引起高度的重视。目前,我国政府大力提倡和谐社会建设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开展生态建设和生态保护,强调对资源合理保护和科学利用,这就要求在城市建设规划和实施过程中,注重环保和资源的合理配置。每个城市应根据自己城市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结合具体的各种资源环境条件,提出科学合理和切合实际的用地结构和资源配置的优化模型。在规划理念上要提高整体意识,做到科学合理。

城市用地结构和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并不是城市中心区的商务化与非居住化,也不是工厂企业和城市居民大迁徙的“郊区化”。城市用地和空间的集约化也不能理解为土地利用的高强度开发,而应该是用地结构与空间结构的高度有机化的合理组织,使以土地为载体的各类建筑和城市设施相互之间以及与外部环境之间,无论从使用功能上、效益上、后续发展或形象景观上,都能达到结构严谨、组织有序、相容性好、功能互补,并能自我修复、完善的互补、共生状态。

2.3政府在竞争中应学会推销自己、宣传自己

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日趋明显,城市间的竞争也日益加大。城市发展惟有实现从项目到战略再到文化的阶梯式跨越,方能将城市经营空间呈几何级数放大。比较低层次的城市营销主要定位在“市政建设”、“盘活资源”、“招商引资”、“产业调整”等方面,这基本上是属于城市内部经营问题。而比较高层次的城市营销除了包含前面的内容,还包括“城市定位和包装”、“城市整体形象的塑造”、“生产力要素的合理配置”、“教育与人才资源开发”、“城市特色文化建设”以及“新利润增长点”等方面,即注意从整体上对城市进行全面的整合和包装,把城市推销出去,把更多的优秀人才和更多的资金尽可能多地吸引到城市中来,从而把城市建设得更好。成功的推销对于城市发展有着巨大的潜在的推动作用,如昆明的世博会、青岛的啤酒节、上海承办的APEC亚太经合组织会议等。在某种意义上说,善于推销自己、宣传自己,是每一个城市应具备的能力之一。

4.城市社区建设的重要性 篇四

我国加快建设城市无障碍道路的必要性浅谈

城市无障碍道路建设在城市环境建设中是早做工作早省钱,晚做工作费力又费钱,加快建设城市无障碍道路不仅方便了残疾人、老年人,也为城市越来越好的`生活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作 者:田野 蔡金  作者单位: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154007 刊 名:中国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3) 分类号:U4 关键词:无障碍道路   无障碍环境   必要性  

5.城市社区建设的重要性 篇五

Residential Area Design equals to Urban Design

——浅谈城市设计对于住区设计的重要性

The important influences of urban design to residential area design

雷亮

(深圳市华阳国际工程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 本文研究了城市设计对于住区设计的重要性,通过对城市设计概念的梳理、对SOM公司的城市设计原则的分析,试图找出街区式住区设计的最关键点,为设计更好的城市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Abstract: This article studies the importance of urban design to residential area design.It tries to analyse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urban design from the book of SOM,to find the key points of nowadays residential areas design.To make a better living environments of the future city, these principles are valuable to not only architects and planners, but also every citizen living in the city.关键词:住区设计 城市设计 SOM

Keyword: Residential area design, urban design, SOM

一.引言

随着城市的发展,住区也在不断地变化:逐渐从过去的郊区大盘、城乡大盘模式转变为街区模式,从过去的“围城”封闭模式转变为开放复合模式。住区正在不断地积极融入城市当中。所以,对于建筑师来说,我们不仅仅是在设计住区,我们更是在设计城市。城市设计的知识对于住区设计至关重要。

那么,城市设计到底应该关注什么?城市设计的存在意义真的只是作为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衔接者就够了吗?住区怎么积极地融合在城市当中?街区模式到底有什么实质性的价值?

二.住区是城市的一部分 | 住区需要积极地融入城市

笔者生活在深圳,这座一线城市的发展见证了住区设计从大盘模式、城乡模式一步步地转向街区模式的历程。

过去的住区,出现了大量用围墙围堵的“孤岛”。无论是高层住宅、多层洋房,还是低层别墅,都遵循着一个“金边银角炒肚子“的规划价值观:住宅沿城市干道一字排开,不牺牲规划用地任何一个角部,肚子里面一定要想方设法留出一个或若干个大花园。这种模式非常符合市场的需求,也非常容易复制,所以层出不穷、屡试不鲜。

在城中心的大盘往往会在城市道路一侧设置沿街商业,但长度非常大,同质化的商业界面经常跨越两个或三个大街区。郊区大盘、城乡大盘大部分则往往只配套少量的生活性商业,城市界面基本上都用围墙代替。这种界面是呆板消极、冰冷自我、没有活力的。无论在这种住区旁边设计商业中心也好、还是办公中心也好,其活力都会被无情的隔断掉,住区会大大损害城市的连续性和多样性。

过去的街区单边尺度往往超过了200米甚至是300米,按照人的平均步速60~80米/秒计算,走完一个街区需要至少要4分钟到5分钟以上。人们无法穿越街区,更无法便捷地到达其他目的地。

01超尺度的住区,用围墙保护的孤岛(图片来源:百度地图)

02 过长的城市界面,过长的步行体验(图片来源:百度地图)

理想的城市街区的确非常复杂,但我们至少有着一个共同的价值观:街区应该以人为本,给不同需求的人提供多样化的路径选择;街区的界面不应太长太单调,应该有不同的表情和空间变化节点。

我们都喜欢在热闹的商业中心购物消费,我们都喜欢在多样的CBD里工作学习,我们都希望城市街区是可达性高、多样丰富、个性鲜明的。住区也一样,它不应成为城市街区的异类,它需要积极地融入城市格局中。

住区用地尺度不能过大,应该遵循“小街区密路网”的城市设计原则,即边长150米或以下。即便是若干个住区统一开发,也应该把城市道路留给行人,把便利的可达性留给社会,提倡多样化的住区界面。

但是,仅仅实现“小街区密路网”的用地尺度控制就可以了吗?把便利性做够就能实现住区积极融入城市了吗?就能成为一个好的城市设计吗?在“小街区密路网“这个载体上,如何充分地实现土地价值?如何融合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综合诉求?这些都是城市设计需要关注和回答的问题。

三.城市设计的重要性 | SOM的城市设计原则

东南大学的王建国教授主持编写了《城市设计》,非常鲜明地指出:“从广义看,城市设计系指对城市社会的空间环境设计,即对城市人工环境的种种建设活动加以优化和调节。”过去,我们片面地把城市设计理解为一个设计阶段,在城市规划之后、建筑设计之前。仿佛城市设计仅仅是衔接规划和建筑的过渡体。这是一种狭义、缺乏整体观的理解。

回溯城市发展史,“从古代直到工业革命,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基本上是一回事,并附属于建筑学。” “城市规划综合了经济、技术、社会、环境四者的规划,追求的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三者的平衡发展。”“城市设计所关注的是人与城市形体环境的关系和城市生活空间的营造,具有较多的文化和审美的含义,以及使用舒适和心律满足的要求。”

实际上,“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及专项规划中都包含城市设计的内容。”了解城市设计是对设计师的基本要求,具有城市设计意识是设计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对城市设计理论产生过最深远影响的人莫过于凯文•林奇。他在《城市意象》这本名作中提到:“在城市中每一个感官都会产生反应,综合之后就成为印象。城市意象的特性常常是概念性的,而不是被感知的有形体。最惊人的是,描述大都倾向于借助街道的名称和使用功能,而非视觉意象。”他提出设计师都耳熟能详的城市意象五元素:路径、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很多设计师把这五元素等同于好的城市设计,仿佛只要设计中关注到这五点,就完成了一个满意的城市设计作品。这是本末倒置的理解。城市意象不等于好的城市设计。每一个城市都具有这五元素,无论是大尺度的区域中心,还是小尺度的街区。这就好比每个人都有头有脚,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高颜值的明星。

城市意象的五元素是“认识论”,不是“方法论”。那么,方法论在哪里?谁在回答?

SOM回答得最清晰。

SOM之所以成为设计行业的领军者,主要是依靠“两条腿”走路:一个是城市设计业务,一个是超高层建筑设计业务。它出版了一本书《城市营造:21世纪城市设计的九项原则》,非常完整地描述了他们在城市设计方面的价值观。对于凯文•林奇,他们是这样理解的:“凯文•林奇提出了他认为成功城市所共有的一些品质,并相信这些品质可作为世界上几乎所有城市的设计规范,他称这种方法为“城市设计的规范化理论”……基于林奇的部分理论,本书提出了一套原则,这套原则已经被证明在引导与传达城市营造理念过程中是有价值的。”

03 SOM的城市设计九原则(图片来源:《城市营造:21世纪城市设计的九项原则》)

这九项原则代表了SOM的城市设计价值观。

第一个原则“可持续性”是一个宏观策略,是对于维持整个生态环境的基本态度,是“对环境的承诺”。首先要保证自然环境的可持续性,其次才是保证城市环境。所以,在规划设计中,自然必须放在城市的前面。当设计范围内城市发展和自然保护或调整有冲突的时候,必须以自然影响最小化为先提原则。

第二至第五原则是具体设计方法:对于城市街区设计来说,可达性对应的就是“小街区密路网”,而多样性对应的是混合街区形式;开放空间概念涵盖大尺度的自然和小尺度的街角绿地,兼容性则是指城市街区中的建筑如何协调共生。

第六至第八原则偏重于政策层面:激励政策对应的是城市更新;适应性强调城市设计是一个持续改进优化的过程、不是“一锤子买卖”;开发强度与TOD紧凑型开发模式相关。

第九原则也是具体设计方法,识别性很好的对应了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五元素的“标志物”。城市设计需要关注的识别性对象不一定都是建筑,它可以是一个雕塑、一个广告牌、一颗树,也可以是一个小广场、一幅画,这充分说明城市设计的范畴远远超越了建筑设计。

SOM在发表这九项原则之后并没有停滞不前,随着他们在全球各个城市的设计经验不断积累,以及城市发展不断发生的多元变化冲击,SOM在2018年前后进一步提出了新的十项原则,公开发布在SOM的官方网站上。

04 SOM的城市设计十原则(图片来源:SOM官方网站)

05 SOM的城市设计从九原则发展为十原则(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这新的十原则关注视野更加宏观、策略性更加明确。与之前的九原则相比,SOM的城市设计范畴大大增加了,经济、食品、废旧、水源、能源、气候这六个要素都是新增加的。如果说之前的九原则偏重于方法论,那么新的十原则更倾向于认识论。

四.设计住区,就是设计城市

住区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遵循城市设计的原则;对于建筑师来说,必须以城市设计为指引,将住区的规划、产品、氛围设计有机的整合,进行一体化设计。

1.SOM的城市设计原则对于住区设计的启示

对于以前的九原则来说,可持续、可达、多样性、开放空间、兼容性、识别性这六点最有用。

可持续性是一个宏观背景和要求,这一点前文已经简述。

可达性是在用地规划阶段影响最大的,我国当前已经采纳了“小街区密路网”理念,在法规层面对可达性给与支持。可达性的最主要目的是“促进通行便利”,关键是“便于步行”和“以人为本”。众所周知,美国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严重的“城市空心化”问题:白天巨量的人流涌进城市内工作,汽车成了马路的主人,交通不堪重负。到了晚上,白领们都离开城市,涌回城郊的别墅区,城市变成了低收入人群的聚居地,黑暗、危险。必须把道路还给行人,必须把人的健康放在第一位。那就是鼓励步行,减少车行。直接的策略就是建立适宜步行尺度的“小街区、密路网”。

06 可达性(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多样性强调的是不同功能的混合。这里有个明确的观点:不要担心过于严格的设计要点会扼杀建筑师的想象力,只要不同的建筑师来设计,再“不近人情”的“法规”下都会诞生多样的城市面貌。住区设计不能再重复以前的大盘模式:一种户型打天下、一种建筑图章化,这种过于功利的开发思路不能适应街区式住区的设计。为了融入城市,住区应该多样化,住区界面必须混合多元化,保持多样性与选择性。

07 多样性(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开放空间不等同于公共空间,这是一个从宏观到微观的系统概念。无论是宏大尺度的自然栖息地开放空间,还是细小规模的绿地广场,都离不开“自然”这个主题。这一点对于住区至关重要,因为人都是喜欢自然的,好的城市必然是拥有自然的城市,住区不能独占资源,用围墙把所有的自然都包住,城市的开放空间和住区的开放空间需要贯通、交融。

08 开放空间(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兼容性主要是指:对于整个住区的建筑群来说,每一栋建筑应该有着怎样的定位?这就好比一群上班族,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职业和外表特征,个性和共性如何兼容?主次如何分配?

09 兼容性(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识别性是与林奇的城市五要素中“标志性”相呼应的。我们对于标志的识别和印象,构成了我们对城市的重要心理图示。我们会更容易记住那些标志,更容易喜欢上那些“美”的标志。住区的标识性塑造也就是城市的标识性塑造。

标识性(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2.住区设计需要一体化

如果我们把住区设计概括为三个重要部分:规划设计、产品设计、氛围设计,那么这三个部分必须是互为影响、密不可分的,必须一体化。过去的大盘住区往往把规划设计等同于产品排列,忽视了产品与规划的互动,把氛围设计简单理解为建筑立面设计,忽视了建筑与景观、室内的互动。

住区的规划需要在产品排列的基础上基础,融入可达性、多样性和开放空间的理念,根据不同用地的城市属性、市场属性、政治经济文化诉求,综合进行空间规划。

住区的氛围设计至关重要。规划和产品决定了氛围的基调,建筑、景观、室内三者共同构成了氛围的营造。

首先,建筑的氛围直接影响了城市的氛围,因此兼容性是设计的关键,设计师必须要回答这些问题:城市界面由什么构成?建筑的主次、高低、前后等等关系如何把握?居住功能、商业功能、配套功能等等如何协调统一?

其次,识别性需要准确界定:并非所有的识别性都应该由英雄主义式的建筑物承担。令人难忘的住区印象,不一定是它的规模有多大、它的房子有多高、它的大门有多炫……也许,一个开放的街角公园,就能让人记住这里;也许,一个通往隔壁社区的跨街天桥,就能让人称赞不已;也许,一条热闹的商业内街,就能让周边所有的年轻人都汇集在此……

城市设计融入住区设计策略(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五.结语

过去的住区设计往往将围墙等同于城市界面,往往将自然空间封闭在一群居住建筑组成的大圈圈或小圈圈立面,这是一种“围城”:好像保护了居者的生活、保证了私密,但也将城市活力拒之门外;好像维护了居者的优越感、营造了尊贵,但也恰恰表现出了冷漠和自负。

住区的安全肯定不是只有围墙或街铺才能实现,街区式住区也不是意味着所有空间都要无底限地完全开放。城市设计需要正确地融入住区设计的各个阶段,设计师必须有城市设计的知识背景和主动意识。

以人为本、步行优先,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小街区密路网,是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住区必然要遵守这个策略。尊重自然、文化、市场的要求,把可持续性、可达性、多样性、兼容性融入住区设计当中,创造宜人的开放空间、城市标识性,是SOM在城市设计方面总结的宝贵经验,我们应该学习并融会贯通。

未来的住区和城市其他街区一样,将变得更低碳、更自然、更高密、更宜居、更高效、更人性。作为建筑师或规划师的我们,应该让自己成为合格且与时俱进的城市设计师,为城市美好的未来添色增彩。

未来城市与未来住区共命运(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参考文献

[1]王建国,《城市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01

[2]约翰•伦德•寇耿,《城市营造:21世纪城市设计的九项原则》,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07

6.浅谈城市管理中应急管理的重要性 篇六

浅析城市管理中应急管理的重要性

摘要:我们抓城市管理工作,高效能地管理好城市,最终目标就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一个整洁、优美、便捷、高效的工作、生活环境。因此,我们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在促进发展中统筹兼顾,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把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结合起来,从思想认识、工作理念上再提高、再优化,走依法管理城市的路子,建立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城市管理工作,应该是一项动态管理工作,不能“坐似一张弓,走似一阵风” 迎接检查,集中突击“一阵风”的管理办法,能够集中解决一些问题,但日常管理工作, 不能象“一张弓”,要持之以恒.注重长效管理机制。摘要:城市管理 应急管理

Abstract: We have arrested the work of urban management, to manage high-performance cities, with the ultimate goal is for the broad masses of the people to provide a clean, beautiful, convenient and efficient work environment.Therefore, we must establish and implement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people-oriented, integrated in the promotion of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build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as the goal, to raise the level of urban management and safeguard the fundamental interests of the masses combine, from the ideological understanding, work further improve the concept, re-optimization, and follow the path of urban managemen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 the establishment of a 西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long-term mechanism for urban management.City management should be a dynamic management, can not “ride like a bow, like a gust of wind go” to meet inspection blitz to focus, “a gust of wind” management approach, to focus on some issues, but the day-to-day management, can not be like “ a bow ”, it is necessary to persevere.pay attention to long-term management mechanism.Abstract: Emergency Management of Urban Management

现代城市具有人口高度密集、流动性强、人际交往频繁等特点。一旦发生城市灾害及重大公共危害事件,不仅会危及本市市民生命财政安全,带来较其他地区更为严重的后果,还往往波及农村和其他城市,甚至影响社会全局。因而,城市应急管理应当更具超前性,走在其他区域前面。

一、城市应急问题: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城市应急问题,既是一个早已引起人类关注的老问题,也是一个具有崭新社会内涵的新问题。说是“老问题”,就中国而言,至少可以追溯到唐代以前。唐朝已有关于火灾报告的规定,《唐律疏议》云:“诸见火起,应告不告,应救不救,不救减失火罪二等(谓从本失火罪减)”。即凡发现起火者,均应报警并与火场附近人员共同扑救;如果发现起火而不报告不扑救,则应治罪,其刑罚比照失火罪减去二分之一。宋代还出现了“潜火队”这种相当于今天的消防警察的专门力量和“军巡辅”这类专司消防的机构。以后,在洪灾、地震等灾害应急方面,都有大量探索。说是“新问题”,西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意谓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应急管理,是在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核电技术、生物技术出现之后的事情。一方面,在科学技术推动下,人类防范灾害的措施、手段日益进步,对火灾、洪水、地震、台风这样一些灾害,采取了许多防范和应急处理的新对策和新的技术手段;另一方面,科学技术事故的发生,诸如核辐射、有毒化学物质泄漏、新病(毒)种扩散、危险物种侵入等等,可能造成不仅是大面积而且是新的未曾认识的人类危害甚至生命威胁,从而成为城市应急的新领域。对此,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许多国家,都在积极探索新的应对措施。比如,在核辐射事故应急方面,由于1979年美国的三哩岛核事故和1986年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列核事故震惊了世界,各国际组织,特别是IAEA,采取了有力措施援助前苏联;各核电国家积极地吸取教训,检讨并改善自己的应急计划和应急准备;和其他国家一样,中国也对自己的核设施和核电站的应急计划和应急准备作了全面检查,采取很多措施加强和改进应急工作,如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在中国核辐射防护研究院设立了辐射事故应急技术支援中心,作为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的辐射事故应急技术后援组织。

1993年国务院出台了《核电厂核事故应急管理条例》。在化学事故应急方面,近年来,我国也逐步采取了一些措施,化工部于1997年发出《关于实施化学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加强重大化学危险源管理的通知》,国家化学品登记注册中心和国际化学品制造商协会会员企业已于2002年7月15日在北京举行了化学事故应急响应服务协议签字议式。在病(毒)疫应急方面,我国已于1989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在当前抗击非典的斗争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 西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些地方政府,如江西省于2003年3月着手组建反恐医学应急系统,组织开展反恐培训,加强传染病菌(毒)种管理,防止因菌(毒)种扩散或遗失,引起传染病发生和传播,防止生物恐怖活动;建立各部门协调机制,提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暴发疫情、新发传染病、不明原因疾病和反恐斗争的快速反应和处理能力。

尽管如此,在大力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应急管理仍然滞后于灾害事故的应急需求。在一些城市,由于人口膨胀迅速,城市扩容较快,人们对城市管理、城市经营等各项工作还比较陌生,一些决策者,首先注意的是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秩序以及市民生活质量,对于尚未看见的市民可能遭遇的自然灾害和重大突发事件带来的生命安全的应急问题,注意不够,研究不够。有的城市行政上虽然“升级”,但其应急管理系统还是老“版本”,并未“升级”。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城市的应急网络不健全,应急机制不完善,应急手段比较落后,一旦灾害事故突如其来,“应急神经”就显得反应迟顿,决策者不能快速、高效地作出以救生为核心的减灾决策。特别是对新的灾害事故由于缺乏科学预测和先期预案,往往不能使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大量灾害事实和应急实践,特别是当前许多国家正在遭遇的这场非典型性肺炎(SARS)病疫,使许多领导者特别是城市领导者寝食难安。严酷的现实表明:城市应急问题,是一个无法绕开、不可小视的问题。应当说,它是摆在世人面前的一个非常现实又非常紧迫的重大问题。一个城市是否具备现代意义上的应急功能,不仅关系到城市本身的发展或城市化进程,更关系到广大市民甚至全社会的生命安全、人身健康和财产安全,还将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广泛而持续的影响。作为城市领导者、决策者,不能 西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不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自身智慧与能力,深谋远虑,在大力推进城市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进程中,切实抓好城市应急管理工作,增强灾害事故应急处理能力,确保作为区域中心的城市成为名副其实的“宜人化”生存生活空间。

二、每个城市都应建立灵敏高效的应急系统

所谓城市应急系统,就是能适用于城市灾害事故和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一个比较稳定的组织网络。建立这种网络是加强城市应急工作的重要内容。美国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组建了国家层面的专门应急机制──联邦应急管理局(FEMA)。它为整个美国的应急管理设定全部操作标准和指导纲要,开展各种应急培训,为各州及灾害发生地提供财政支持,协助联邦划分州和地方各级政府及部门的职责,明确灾害事故发生时,人们应该与谁联系,怎样联系等等。韩国针对水灾、火灾频繁,还时有家畜口蹄疫发生的现实,建立了中央灾害对策部,作为常设机构,它的主要任务是,有效地推进各种防灾对策,审议国家防灾基本计划,协调各地的防灾工作,制定年度防灾计划等。英国也于2001年设立了非军事意外事件秘书处,负责协调政府部门、非政府部门和志愿人员的紧急救援活动。该秘书处下设3个具体职能部门,包括评估部、行动部和政策部。分别负责全部评估可能和已经发生的灾难的进程和规模以及影响范围,发布信息;制定和审议应急计划,确保中央政府作好充分准备有效应对各类意外事件和危机;参与制定后果管理政策,起草有关法规等。日本建立了全国危机管理中心,指挥应对包括战争在内的所有危机。国外的经验对国 5 西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家应急体系和城市区域的应急体系建设无不具有借鉴意义。应当说,外国的这些应急机构实际上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应急管理部门,它把所有级别和所有类型的应急工作总揽起来,统筹研究和分析,然后作出各种预案。在中国,目前虽然已出现多种专业性应急组织,包括消防、防汛、防震与抗震、疾病防控以及前面所提到的核事故应急技术支援组织等等。但是,它们都不属于综合性应急管理机构,仅从一个方面履行应急职责,无法突破部门限制,而且这些机构大都担负着应急处理以外的其他职责,所以,每当灾害事故发生,它们的协调组织能力和应急处理权力都显得非常有限。

平时,它们很难拿出跨越自身业务范围的灾害应急处理预案。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从中央到地方,虽然建立了多种从某一方面履行应急职能的机构,但是,这些机构之间往往缺乏纵向和横向的贯通,即不能在运作层面上形成联系密切的网状系统。如果说,此种状况,对于像洪灾、火灾、地震以及空难、火车巅覆等不易扩散或蔓延的灾害来说,还能勉强应付的话,那么,对于像非典之类传染性很强的病疫和有毒物质遗失、危险物种侵入等灾害,就难以适应了。从非典出现到蔓延的过程,我们看到了在一个城市发现首例患者,其他城市不能作出迅速反应的现象。这是传染病应急系统横向贯通不够、灵敏度不高的表现。同时,我们还看到,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各级政府都成立防治非典领导小组或指挥中心,并由政府主要领导兼任“小组”或“中心”负责人。这既说明政府对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高度重视与负责,也说明现有的专业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缺乏组织协调各方面力量的权威,成立这种“小组”可以对已有应急处理系统的缺 西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陷起到弥补作用,也能更好地发挥已有应急处理系统的作用。这样,实际上形成了一个“临时应急指挥系统+专业应急处理系统”的专门网络。这种网络的效力是不可否认的。但是,它仍然存在明显的缺陷。

因为它是在灾害发生时临时组建,所以,许多应在灾害发生前做好的日常准备工作,诸如应急资金筹措、应急人力资源管理、应急人才培养、应急演练、应急知识普及、灾害保险以及跨部门行业的应急预案的制定,都难以保证。实践告诉我们,真正灵敏、高效的应急系统必须具备以下条件:有组织协调、业务指导和现场处理的权威和能力;网络是环环相扣、纵横贯通的;不是临时搭建而是常设性的。按照这些要求建设应急网络,可以有三种模式:一种是,“综合性应急管理系统+各专业应急处理系统”,即:由政府设立一个综合性应急职能机构,像美国的联邦应急管理局和韩国的中央灾害对策部那样的常设性机构,直接领导和协调各部门的应急工作;各专业应急系统负责现场应急处理事宜。另一种是,“应急指挥系统(常设)+各专业应急处理系统”,即政府常设一个灾害应急处理领导小组,由政府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任组长,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统一领导应急救助和突发灾害处理工作,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平时与各部门及应急事件顾问团(可以由各行业专家兼职)保持密切联系,收集信息,研究制定预案;一旦灾害发生,迅速与相关部门的专业应急处理机构共同拿出可供领导小组讨论的参考意见。还可在灾害发生时,设立应急指挥中心,与办公室合署办公,但指挥长应由政府领导担任。现在广州、上海的城市应急中心大体属于这种模式。第三种是,把上述模式结合起来,形成“应急指挥系统+综合性应急管理 西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系统+各专业应急处理系统”的模式。不管选择何种模式,都要以快捷反应、高效运作为目标。

三、还须建立和完善城市公共应急机制

城市应急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应急机制建设。科学的社会公共应急机制,不但能使应急系统更好地发挥作用,而且能使公众应急行为更加自觉和有序,从而产生巨大的协同效应。建立和完善公共应急机制,应突出以下几个重点:

首先,要建立和完善城市公共应急的法治机制。经过20多年的法制改革和发展,我国公共应急法制已有一定基础,但还远不完善,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以这次抗击非典为例,疫情暴发后,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沉着应对,采取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遏制疫情蔓延,中央领导亲临抗击非典一线,国家将非典列为法定传染病,并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进行规范和管理,同时公布施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政府各部门也根据法律授权,采取了一系列相应措施,使抗击非典的战斗举国展开。但是,由于非典是新发传染病,过去未曾经历,有关公共卫生紧急法律制度就凸显缺陷:

一方面现行法律尚不健全,需要充实完善的地方颇多; 另一方面,已有法制在一些地方执行不到位。因此,必须建立政府应急事件处理的法律机制,提高政府应急处置能力;尤其对加大政府部门协调、组织机制落实、人财物调拨的力度等,要有明确的法律规定。要通过完善公共应急法律规范来维护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权保障所需的法律秩序,明确公民在紧急状态下 8 西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应当承担的相应权利和义务,使公民权利如生存权、健康权、知情权获得更有效的法律保护,使公共权力特别是行政权力能够更有效的依法行使,一句话,要使应急举措遵循法制,且得到法律保障。

其次,要建立和完善城市公共应急的政策机制。这是政府加强应急管理、健全应急机制的重要内容。20世纪90年代是“国际减灾十年”,防灾与减灾已成为世界各国应急政策的主要内容,所以,这些年各国虽然遭受过如此多的自然灾害和重大突发事件,但世界还是保持了总体平稳。总结中国和世界应急政策的经验,有几个要点应当把握:一是要着眼于事发前的准备。俗话说“有备无患”,虽然对于难以预料自然灾害和重大突发事件,很难做到完全“无患”,但“有备”或“无备”结果大不一样。防范于未然,往往可以使灾害减缓,使重大突发事件可能带来的危害减轻,可以减少或消除因灾害、事故带来的人身、财产和经济发展的损失。在应急政策上,美国特别注重对灾害与突发事件的预防。二是要体现政府救助、社会救助和受灾者自救的相结合的原则。在美国等经济发达国家,应急政策主要体现为政府救助为主的原则,但中国国情不同,我们国家不仅财力有限,而且有“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长期以来,依靠这种伟大的精神,已经战胜和正在战胜诸如特大火灾、洪灾、地震、非典等一次又一次自然灾害和重大突发事件。所以,政策原则不能丢。三是要有激励和约束力度。在这方面,我们国家积累了丰富经验,比如,对抗洪英雄、抗击非典的白衣战士,不仅大力宣传表彰他们可歌可泣的事迹,还在政策上明确规定,其子女招工、参军、上学等优先录取,而对于在应急工作中有违纪行为者,都要从重从严从 西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速查处。在这次抗非斗争中,对个别工作马虎、玩忽职守的领导干部就果断地进行了严肃处理。这种奖惩分明的政策对于增强国家公职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责任感,很有作用。

再次,要建立和完善城市公共应急的保障机制。“巧妇难为无未之炊”,应急工作离不开资金和物资的保障。物资也可用资金换取,所以说到底,还是要有钱。那么,受灾社区和受灾者的钱从何而来?一种方式是实施灾害保险。在美国,主要是通过联邦和州财政资助,实行全部灾害保险。在我们国家,灾害保险制度也已实行。在抗非过程中,中央明确要求保险部门把非典列入灾险范围,并迅速理赔。作为城市政府的领导者,一定要看到灾害保险对人民群众在灾后迅速恢复生产生活、维护灾后社会秩序的重要工作,积极组织灾害保险,以此分解国家在灾后重建中的经济压力。另一种方式是,建立政府应急基金和由政府临时增拨应急经费。采用这种办法,无论对于加强宏观控制还是对解决现场应急处理的资金困难,都比较有效。城市政府每年应从本级财政收入中拿出一定数量的资金充实政府应急基金,以确保应急需要,避免因政府财政乏力而给人民群众和国家造成更严重的损失。此外,还可以通过接纳社会捐助来弥补应急经费的不足。社会各界的捐助特别是企业的捐助,可以在平时通过常设机构,如应急管理机构、民政部门、慈善机构、红十字会等募集和管理,也可以在紧急事件发生时,由临时成立的专门机构动员和组织。对应急资金和物资,还要特别加强管理,要以十分严格的制度,确保这些钱物能用到“刀刃”上,及时到位,保障供给。

城市公共应急机制还包括领导机制、协调机制、督查机制、舆论机制等等,都应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完善。西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 王振海王存慧:《新视角下的政治——关于社区政治发展的专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2 夏宝龙:《城市街道改革》,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3] 潘乃各马戎:《社会研究与社会发展》,天津人民出版社。[4] 吴德隆谷迎春:《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知识出版社。

7.城市社区建设的重要性 篇七

关键词:园林建设,城市环境,植物配置

随着现代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以及城市生活质量与居民需求层次的提高,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美化城市景观为目标的城市绿地系统建设,已成为当前城市建设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目前以绿地为核心,建立一种对园林用地及布局上具有先导作用的生态系统,是当前城市背景条件下实施园林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治理环境污染除了工程措施以外,搞好园林绿化,用植物吸收有害物质,对于减轻污染物对居民的危害,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1 园林建设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园林植物是园林工程建设中最重要的材料。植物配置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园林工程的质量及园林功能的发挥。园林植物配置不仅要遵循科学性,而且要讲究艺术性,力求科学合理的配置,创造出优美的景观效果,从而使生态、经济、社会三者效益并举。

在城市这个人口高度密集化和土地高度集约化利用的区域,城市绿地系统具有以下作用:(1)调节气象与气候;(2)净化空气;(3)防减噪声;(4)防阻火灾;(5)防灾避灾;(6)市民休憩、锻炼的场所;(7)良好的心理效应。

2 城市园林建设的生态学原理

2.1 城市生态园林的涵义。

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地域空间大,不仅指城里,而且包含近郊以及远郊,即城市生态系统所影响到的范围,其边界到自然区划的山脊线或大河岸边,或与邻近城市的接合部。二是城郊的公园、绿地和林地,其植被构成要像自然群落那样,具有层次性、物种多样性,有天然更新的能力,能招引野生动物。所有城、郊公园,各类绿地与林地都应与所辖的乡村森林、湿地之间建立通道,如绿色走廊、林带等,使绿地的点、片、带连成一个整体。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更大的生态作用,消除城市生态环境中的不良因素。

2.2 城市生态园林的建设关键城市生态园林的建设关键是需要以生态学原理搞好总体规划与绿地的群落配置设计。

城市绿地植物生态效益研究中,最小表现面积的确立问题,即多大面积为适宜,仍需进一步研究;绿量测定及减菌作用与林分的郁闭度有关系,不一定是郁闭度越高越好,完全郁闭不宜形成功能高效的复层结构,需进一步研究确定适宜的郁闭度;城市中行道树树盘面积受限制,要以行道树生态效益来提高地下水和空气湿度交换程度;行道树种单一容易造成病虫害发生泛滥,混植不利景观效果,城市植物配置应着眼于物种的相生特点,不同的城市要根据本城实际和特点选择适宜的树种。

3 城市园林建设的生态学配置

生态型园林是按照生态园林植物配置的原则,运用生态工程创造各种类型和结构、能够长期稳定共存的复层混交立体植物群落,恢复人与自然的和谐,改善城市环境,充分发挥园林建设的生态效益、景观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创造一个舒适、美丽的生态环境。城市生态学配置的主要类型如下:

3.1 观赏型园林植物配置。

观赏型园林植物配置是生态园林中植物配置的重要类型,多选择观赏价值高、多功能的园林植物,运用风景美学原理,经科学设计、合理布局,构成一个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的整体,体现多单元、多层次、多景观的生态型。

3.2 保健型园林植物配置。

在公园、居民区,尤其是医院、疗养院等医疗单位,应以园林植物的杀菌特性为主要评价指标,利用植物有益分泌物质和挥发物质,结合植物的吸收CO2、降温增湿、滞尘以及耐荫性等测定指标选择适用于医院型绿地的园林植物种类进行配置,形成一定的植物生态结构,达到增强体质、防病治病的目的。

3.3 耐污性园林植物配置。

以园林植物的抗污染特性为主要评价指标,结合植物的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吸收污染物特性等测定指标进行分析,选择出适于污染区绿地的园林植物。以通风较好的复层结构为主,组成抗性较强的植物群落,有效地改善重污染环境局部区域内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效益,有利于人们健康。

3.4 文化型园林植物配置。

特定的文化环境如历史遗迹、纪念性园林、风景名胜、宗教寺庙、古典园林等,要求通过各种植物的配置使其具有相应的文化环境氛围,形成不同种类的文化环境型植物群落,从而使人们产生各种主观感情与宏观环境之间的景观意识,引起共鸣和联想。

4 结论

城市园林建设是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创造融合自然的生态游憩空间和稳定的绿地基础上,运用生态的原理和技术,借助地带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结构特点和演替规律,以植物群落为绿化基本单元,科学而艺术地再现地带性群落特征的城市绿地。它是顺应自然规律,利用修复技术,构建层次多、结构复杂和功能多样的植物群落,提高自我维持、更新和发展能力,增强绿地的稳定性和抗逆性,实现人工的低度管理和景观的可持续维持与发展。经过园林景观艺术工作者长期不懈的努力,生态园林景观城市将近在咫尺。

参考文献

[1]陈自新,苏雪痕,刘少宗.北京城市园林绿化生态效益的研究[J].中国园林,1998,14(6):53-56.

[2]陈自新,苏雪痕,刘少宗,等.北京城市园林绿化生态效益的研究[J].中国园林,1998,(5):46-49.

[3]徐大陆.植物造园和城市生态系统[J].中国园林,1991,7(2):35-39,45.

[4]周树榕.生态园林与生态文化[J].中国花卉园艺,1999,(12):12-13.

8.城市社区建设的重要性 篇八

关键词:园林绿化;现代化;城市建设

园林绿化主要就是使用各种植物做出相应的规划和整合,同时还要在这一过程中以生态建设为主要的关注点,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同时也为人们创造出更加和谐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在城市环境的建设中,植物的功能是任何其他事物都无法代替的,城市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是一项需要多项工程相互配合的,而绿化工程在这一过程中则发挥了最为重要的美化环境的作用。

一、园林绿化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

1、降噪、防潮、防止水土流失

在城市的建设中,如果建设了园林建设,花坛、灌木丛和林地都能对噪音有一定的吸收作用,就算我们最为常见的行道树也能起到非常明显的降噪作用,通常其降噪量在0.5到4.5分贝,如果在城市的建设中,绿化的规模足够大,城区内部的空气质量也会得到非常明显的改善,树木和植物能够有效的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硫和氟化氢等有害物质,这样也减小了有害气体的流动范围,需要强调的是,这些园林植物的光合作用要比呼吸作用强很多,甚至可以达到20倍以上,植物的根系会深深的扎根在土壤当中,这样也可以有效的防止水土流失灾害的产生和发展,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改善环境,营造舒适的氛围

在城市的建设中,重视园林绿化工作可以对城市中的建筑起到非常好的装饰性作用,这样城市给人的整体感觉也会产生非常不同的效果,对城市的环境也是一次重要的改造,这样也会在城市的环境中形成非常好的对流现象,为人们提供更加舒适的环境,对于整天忙碌的城市人群来说,绿色植物对放松心情,缓解疲劳等都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3、提高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园林绿地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绿地植物,植物在生长的过程中会产生两种效益,首先是植物本身的物质增长会带动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这也是其所体现出来的经济效益,举例来说,木材和树苗等都是可以直接当做商品进行买卖的,在销售的过程中就会体现出其巨大的经济效益。其次是植物在生长的过程中可以释放出大量的氧气,还能对灰尘有一定的过滤作用,如果是夏季,其还能有效的遮挡太阳照射,起到降温的作用,这样也就凸出了其环境价值,这一行业的发展也充分带动了其他行业的进步,所以园林绿地的建设对城市的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都起到了非常好的推动作用。

4、改善小气候

一个地区对气候的影响因素是比较多的,通过园林绿化建设可以对影响城市气候的某些因素进行一定的调节,所以在小范围内改变了气候,这种气候上的变化也对人们的健康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举例来说,某城市的研究人员对绿地的降温作用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结果显示,绿地和非绿地的温度是明显不同的,有绿地覆盖的地区温度要比非绿地地区更低,绿地面积越大,降温就越明显,对调节气候有着十分显著的作用。

5、文化传承和普及作用

园林公园当中经常会举办一些花卉或者是艺术表演的等一些文化展览等活动,这样的情况下对当地文化的普及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二、园林绿化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理念

1、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建设园林

早在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世界委员会给予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为:“可持续发展为这样的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个概念包括三个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它是本质的创新,是改变过去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为和谐关系,以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为目标,也就是强调生态环境是基础,经济发展是条件,社会进步是目的。可持续发展,是跨世纪各国政府共同关注的主题,是人们制定各种发展规划的重要指导思想。

人类需要园林绿化,城市呼唤绿色,为保证城市园林绿地可持续发展,必须正确处理人和自然,城市和园林的关系,合理协调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第一,树立可持续发展与经济发展相协调观念,确保园林绿化有的放矢。在“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战略方针”指引下,建立合理的城市发展体系,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做为城市生态调节器的园林绿地必须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绿地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同步实施,使园林绿化有的放矢,创造更多的“城市林带”“绿色走廊”“城市花园”等绿色空间,形成点、线、面、体的完整的城市绿地系统。

第二,树立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性观念,确保园林绿化持久性。在土地利用上,对绿化资源较好的用地一定要深入研究,长远打算,进行远景规划,减少人力、物力、财力等多方面浪费,确保园林绿化的持久性。

2、以建设生态园林为目标发展园林

当前城市园林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生态园林。发展生态园林的基础是生态学,目标是通过发展生态园林达到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谋求持续发展,恢复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从而促进城市生态的建设和发展。

第一,用生态学观念,系统规划设计园林。生态园林是各生态群落在审美基础的艺术配置,是园林艺术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是园林绿化事业向深度、广度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园林绿化设计中,根据生态学理论,将绿色空间的分布和占有的比例、对环境污染的消除、抗衡能力以及促进良好的生态循环能力,需要进行深入细致、综合、全方位的调查研究,然后进行规划设计,根据社会的需要及经济条件来规划设计出实用、经济、美观的方案,把生态学理论与园林景观艺术相结合,创造一个生态协调稳定,景观优美的游憩景地,极大地改善、丰富、调节人们的精神生活。

第二,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选择特色的绿化植物。建设生态园林,要因地制宜,必须对各种植物的生态功能做出全面的量和质的评价。根据其生物学特性和立地条件,合理配置,选择具有乡土特色的植物,取得其最大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实现生态园林是一项巨大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园林绿化事业发展新的里程碑。

第三,加强园林绿化管理力度,为经济建设服务。《城市绿化条例》中的第二十三条明确规定“城市的绿地管理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保持树木花草繁茂及绿化设施完好”,根据这一规定,园林绿化必须加大管理力度。第一,园林绿化要求城市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完善各种管理体制;第二,增加园林绿化管理的科技含量,扩大专业技术队伍,让科学技术真正转变为生产力。要达到园林绿化系统与社会系统的协调发展,必须用最先进的技术手段来取得绿化与环境的最佳效果。使园林绿化要向“高水平,严管理,建设生态园林”的方向发展,为经济建设服务,发挥生态环境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保障作用。

三、结语

园林的绿化建设在当今这样一个城市不断发展,同时城市环境质量也在不断下降的时代有着重要的意义,做好园林绿化建设工作可以更好的保证城市的环境,为人们的健康保驾护航,同时也为城市面貌的树立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陈元宏.关于城市园林景观规划的几点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25)

[2]朱莉萍,潘霄岚.园林绿化在城市建设中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4(07)

上一篇:故乡的野菜论文摘要下一篇:热爱祖国-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