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透镜成像的实验类型

2024-08-06

凸透镜成像的实验类型(通用12篇)

1.凸透镜成像的实验类型 篇一

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及其实验

一,知识

1,平面镜成像规律: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大小相等;它们的连线和镜面垂直;它们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2,凸透镜成像的5种情况:

[1],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介于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2f>υ>f]。

[2],当物距等于二倍焦距[u=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像距等于二倍焦距[υ=2f]。

[3],当物距介于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距大于二倍焦距[υ>2f]。

[4],当物距等于焦距[u=f]时,不成像。

[5],当物距小于焦距[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像距大于物距[υ>u]。

凸透镜只要物距大于焦距,就成倒立的实像,并且随着物距的减小像和像距都变大。二,平面镜成像规律的探究

1,平面镜成像规律的探究所用器材有那些?

2,平面镜成像规律的探究步骤;

3,为什么实验时用玻璃做平面镜而不用化妆镜?

4,你是怎样证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的?

5,为什么用两支相同的蜡烛,并使蜡烛的烛焰相同?

6,如何证明它们的连线和镜面垂直,它们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三,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探究

1,探究凸透镜成像所用器材有哪些?

2,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步骤。

3,凸透镜、蜡烛、光屏在光具坐上的位置关系如何?怎样调整凸透镜、蜡烛、光屏在光具坐上的高度?为什么?

4,你从凸透镜成像的5种情况中找出了哪些规律?

四,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实验练习

31.小彤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将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刻线处,将光屏和点燃的蜡烛分别放在凸透镜的两侧,如图所示,为了找到烛焰清晰的像,小彤应将光屏向 _________移动(选填“左”或“右”).小彤将光屏移到某一位位置时,光屏上呈现烛焰清晰的像,则该像是 _________像(选填“实”或“虚”).小彤将点燃的蜡烛移动到光具座上35cm刻线处,移动光屏可以再次在光屏上观察到的烛焰清晰的像,这一实验现象可以说明 _________的成像特点(选填“照相机”,“幻灯机”或“放大镜”).

36.为了探究平面镜成镜时,像到平面镜的距离v与物到平

面镜的距离u的关系,现将泡沫塑料板放在水平桌面上,再将白纸平放并固定在泡沫塑料板上,在白纸中间测一条直线MN,把一块带支架的平面镜(不透明)沿直线MN位置,使平面镜底边与直线MN重合,且使平面镜垂直于纸面,如图所示,请你在图装置的基础上,利用一把刻度尺和一盒大头针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平面镜成像时,像到平面镜的距离v等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u,请写出实验步骤,画出实验数据记录表.

29.如图所示,小刚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

镜作实验.他点燃蜡烛后,沿光具座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始终得不到烛焰完整的像.经过分析,他发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烛焰中心、________中心和光屏中心没有被调整到同一高度.上述问题解决后,小刚在光屏上看到烛焰清晰、完整的像.并测得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为15cm,则该像是倒立、__________(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

30.小立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其中焦距为15cm的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位于50cm刻线处,光屏和点燃的蜡烛位于凸透镜两侧.小立将蜡烛移至10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了烛焰清晰的像,则该像是倒立、______的实像(选填:“缩小”、“等大”或“放大”);小立想在光屏上成一个比点燃的蜡烛大的像,当他把点燃的蜡烛靠近凸透镜的同时,他应将刚才位置的光屏向 _________凸透镜移动.(选填“靠近”或“远离”)

31.小华想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桌上有A、B、C三个凸透镜,其中凸透镜A的焦距为10cm,凸透镜B的焦距为50cm,凸透镜C的焦距未知.光具座上标尺的刻度范围如图所示.

(1)小华想探究凸透镜成实像的规律,应选用 _____凸透镜(选填“A”或“B”).实验过程中,他将点燃的蜡烛放置在距凸透镜25cm处时,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呈现出烛焰清晰的像,则该像是倒立、_________的实像.(选填“放大”或“缩小”)

(2)小华将凸透镜C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刻线处,当烛焰在光具座上30cm到40cm刻线之间时,烛焰的像是放大、倒立的实像;当烛焰在光具座上0cm到30cm刻线之间时,烛焰的像是缩小、倒立的实像.由此可判断烛焰在光具座上45cm刻线处时,烛焰的像是放大、_____的 _______像.

28.小峰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时,将玻璃板竖直

放在水平桌面上,再取两段相同的蜡烛A和B一前一后竖直放在桌面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移动蜡烛B,直到看上去它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用两段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 _____________的关系.

(2)在寻找蜡烛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蜡烛 _______(填“A”或“B”)这一侧观察.

(3)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的位置上放一光屏,光屏上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 ______(选填“虚”或“实”)像.

30.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小捷用了9个红色的发光

二极管按“F”字样镶嵌排列在白色的板上代替蜡烛作光源,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为了确定凸透镜的焦距,小捷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再把光屏放在另一侧,改变凸透镜与光屏的距离,直到光屏上出现一个 ______(填“亮点”或“亮环”)为止,测得它与凸透镜中心的距离为10cm,确定出焦距f= _______(填“5cm”或“10cm”).(2)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的零刻度线上,小捷将光源移至光具座30cm处后,再移动光屏,至到如图所示位置,光屏上会出现清晰 ___________(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如果她将光源再远离凸透镜一些,这时光屏应向 ______(填“左”或“右”)移动,以获得清晰的实像.

(3)如果将光源移至7cm处,凸透镜此时成的是放大的 _______(填“虚像”或“实像”). 3231.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若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刻线处,当有平行光从左向右透过凸透镜时,可在位于60cm刻线处的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小亮点,由此可知该透镜的焦距是 ______cm.若将透镜和点燃的蜡烛按如图那样放置,再适当移动光屏,可在光屏得到一个清晰、倒立、________的实像(选填“放大”或“缩小”).

30.小磊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将A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35cm刻线处,将点燃的蜡烛放置在光具座上5cm刻线处,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如图甲所示,由A凸透镜成像中物距和像距的变化关系画出图象如图乙所示;接着他保持蜡烛的位置不变,将凸透镜A换为凸透镜B并保持位置不变,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如图丙所示.

(1)请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和凸透镜成像规律判断:凸透镜A的焦距是 _____cm,凸透镜A的焦距 _______凸透镜B的焦距.(选填“等于”、“大于”或“小于”)

(2)图丙所示的实验现象可以说明 _______的成像特点(选填“照相机”、“幻灯机”或“放大镜”);如果将蜡烛移到光具座上25cm刻线处,烛焰的像是放大、________的虚像.

28.如图为小红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图.她

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把直尺的上面,并保持玻璃板与直尺垂直.再取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分别竖直置于玻璃板两侧的直尺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和调整.

(1)选用直尺的作用是为了便于比较 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用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利用蜡烛B确定出蜡烛A所成像的位置后,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得到蜡烛A的像.

28.小红在水平桌面上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器材,探究平面镜

成像的特点.其中A、B是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C是平整的白纸,E是薄透明平板玻璃.小红将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观察到玻璃板后有蜡烛A的像A′,小红在像A′所在的位置用光屏 _____承接这个像(选填“能”或“不能”).小红在玻璃板后移动蜡烛B想使其与像A′完全重合,但小红沿水平桌面无论怎样移动蜡烛B,蜡烛B始终不能与蜡烛A的像A′完全重合,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29.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情景:竖直放置的透明玻璃板下方放

一把直尺,直尺与玻璃板垂直;实验时,在玻璃板前面的直尺上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还要在玻璃板后面的直尺上放一支没有点燃的与蜡烛A大小相等的蜡烛B,这是为了比较 _____ 的大小关系,小心地移动蜡烛B,直到与蜡烛A的像重合为止.多次实验并进一步观察两支蜡烛A、B在直尺上的位置会发现,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垂直,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_____>

30.如图所示,是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其中蜡烛已被点燃,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在做实验之前,你觉得光具座上的蜡烛应再调 _____一些(高或低).小刚同学将实验装置调整好后.将蜡烛放在20cm的刻线处,凸透镜放在50cm的刻线处,通过移动光屏,可得到清晰缩小、倒立的实像.这种成像的原理可应用于 _________(选填:“照相机”、“幻灯机”或“放大镜”)

29.图11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情景:竖直放置的透明玻璃板下方放一把直尺,直

尺与玻璃板垂直;实验时,在玻璃板前面的直尺上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还要在玻璃板

图11

后面的直尺上放一支没有点燃的与蜡烛A大小相等的蜡烛B,这是为了比较

2.凸透镜成像的实验类型 篇二

本节内容是本章的核心, 在教材中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既是凸透镜对光的作用、生活中的透镜知识点的应用, 也为眼睛和眼镜、显微镜和望远镜的讲解做了知识准备。为了降低学生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难度, 教材明确提出实验时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分别为:u>2f、f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凸透镜成缩小、放大实像和虚像的条件; (2) 通过凸透镜成像的“边学边实验”, 使学生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2)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 体验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和方法; (2) 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分析、讨论,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 通过探究活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

[教学重点]

(1) 三条特殊光线的光路图。

(2) 组织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教学难点]

(1) 凸透镜成像规律光路图。

(2) 组织、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凸透镜规律的实验。

[教学方法]

演示实验, 归纳总结。

[教学器材]

光具座、凸透镜 (f=10cm) 、光屏、蜡烛。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 玩小水珠导入。

(2) 作图:三条特殊光线 (抽学生在黑板完成) 。

(二) 启发提问

测实验用凸透镜的焦距有:平行光法;点光源法

(课前学生自己完成)

(三) 进行实验:

说明:u—物距, v—像距, f—焦距

1.u>2f

(1) 作图:

小结:f

(2) 实验操作验证。

2.f

(1) 作图:

小结:v>2f, 倒立、放大、实像、异侧。

(2) 实验操作验证

3.u

(1) 作图:

小结:v>u, 正立、放大、虚像、同侧。

(2) 实验操作验证。

(四) 拓展与小结

(1) 倍焦距定虚实: (1) 当u>f时, 成实像; (2) 当u

(2) 倍焦距定大小: (1) 当u>2f时, 成缩小的像; (2) 当u<2f时, 成放大的像。

(3) 凸透镜成的像: (1) 当实像时, 都是倒立; (2) 当实像时, 都是倒立。

(4) 凸透镜成实像时: (1) u↓→v↑→像变大; (2) u↑→v↓→像变小

(五) 作业设计

运用作图和实验的方法探究: (1) 当u=2f时的成像情况; (2) 当u=f时的成像情况; (3) 当凸透镜遮住一半, 成像情况如何变化。

[教学反思]

3.凸透镜成像的实验类型 篇三

【关键词】凸透镜成像 实验教学 实验反思

物理实验是初中物理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课标的推广及实施,越来越多的物理教学者加强了实验教学的力度,希望学生的“动手、动眼、动脑”能力在物理实验中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但结果往往达不到预期。我认为这是由于在大多数实验中缺少了“实验反思”这一重要部分。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反思呢?反思又会使学生有什么样新的收获呢?

一、对“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教学过程反思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教学中,我在该实验的基础上加入了“反思教学”,激发学生自身的潜力,结果表明,收获到的效果远远超出了预料。

1 对实验前课程导入的反思。对于新的知识,学生们都会很陌生,这样教学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那么在开展实验之前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地引导呢?首先我安排了几个小的活动,引导学生用凸透镜将景物成像在白纸上,激发学生对凸透镜成像探究的兴趣。之后进行了凸透镜成像的预实验,探索了凸透镜的成像,像的放大与缩小以及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引起的像的变化等问题。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学生们对凸透镜成像进行积极地思考,为之后的实验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对实验设计的反思。在探究凸透镜成像实验过程中,传统的实验方案是规定好物距和范围,学生只能在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探究,我觉得这样的实验设计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因此我借鉴、吸收同行的经验,事先规定物距值,引导学生找出最清晰、明亮的像的位置,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像的变化,使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进行实验探究。同时我将学生进行分组,进行多组实验,采集多组数据,引导学生运用一些科学的方法,如控制变量法探究物距与像之间的关系。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和需要记录的数据,引导学生设计出如下的表格:

物距u/cm 成像特点

像距v.cm 正、倒

大、小 需、实

3 对实验规律的反思。在完成了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初步探究后,学生们结合所学的物距u、像距v、一倍焦距f和两倍焦距2f以及虚像实像等知识点,对得出的几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出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当u>2f时,f

f2)当f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3)当u

我继续引导同学们在课后分组自主实验的基础上对得出的规律进行反思,反思我们得出的规律能否改变?可否添加或精简?

分组探究结果如下:

分组:我们组对凸透镜成像规律作了适当的简化

①当u>v时,所成像为倒立、缩小的实像

②当uf,所成像为倒立、放大的实像

若u

分组2:我们组在对数据进行分析时,发现当像的特点、性质发生变化时,对应的物距必定有一个特殊的转折点,如:当u>2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ff时,成倒立的实像,当u

二、课后教师反思

1 由于初二学生接触物理不久,对世界的认知大多还处于感性状态,因此我设计了几个小活动,从生活走向物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为接下去的实验教学打好了基础。但是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掌握必然会浮于表面,因此可以在课后继续对学生开放实验室,让他们自主进行实验探究,这样不仅进一步巩固实验教学成果,也能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一举多得。

2 凸透镜成像规律是一个比较难掌握的物理知识点,很多学生可以迅速掌握成像规律,但是却不能够根据成像原理对具体的习题和实验进行分析和操作。在后续的课堂实践过程中,应当加强学生在掌握基本成像规律的基础上,形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在实验过程中,我注意到有些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记录不准确或者不全面,而实验记录对探究规律的形成又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准确、全面的记录和表达。

4.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篇四

【设计思想】

体现“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这一教学理念,让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从中找出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习的兴趣;

2.通过探究活动,获得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会用观察、比较、列表的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对科学的兴趣,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拉近生活、社会、科技与物理的距离;

2.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3.渗透科学、技术、社会(STS)教学的指导思想。

【教学准备】

凸透镜、光屏、蜡烛、火柴、放大镜、刻度尺、小水电筒、金鱼缸、小金鱼1条、水。

【教学重点】

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教学难点】

5.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教学反思 篇五

凸透镜成像规律,它是光学部分重点和难点,此部分内容同样是初二物理的重点和难度。这个学习内容是要通过实验来完成的,这是我们第一次到实验室做大型的探究实验,所以到实验室完成实验的规则和要求,以及实验分组必须提前做好要求。再利用多媒体教学更好地展示实验的效果。

本节的任务是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我们运用实验方式能加深学生对这一内容的认识,为学生思考提供大量感性材料,减轻学生抽象思维难度。探究实验本质上是模拟的科学研究活动,科学研究活动有其自身的规律、程序。物理探究性实验的目标在于:发展学生的能力,包括发现问题的能力、制定计划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等。在本节实验中发现了学生实验存在的问题,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一些学生不能按要求提前预习。学案如图虚设,很大一部分同学不知道该试验的具体内容,到实验室才开始翻看课本,临时抱佛脚。仓促之间,不能详细了解实验内容,动手操作时丢三落四。教师讲解时注意力无法集中,导致一些名词和步骤不清,严重影响实验效果。教师的指导难度大大增加。实验中不清楚应该记录的数据和现象,对看到的现象的意义。

多媒体教学时学生认真的观察实验的过程更好地弥补了实验时的不足,进一步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明确了实验探究的过程。

6.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 篇六

学习目标:

.会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知道凸透镜所成虚实、倒正、大小像所满足的条。

3.掌握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学习重点:

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学习难点: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教具学具:

凸透镜、蜡烛、火柴、光屏、刻度尺

导学方法:

实验法、观察法、探究法、讨论法

学习过程:

一、快乐自学、合作探究

(一)思维启动:

实验:将一支点燃的蜡烛和一张白纸竖直放在凸透镜的两侧,移动蜡烛和白纸的位置,你能发现什么?

(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提出问题:凸透镜成像情况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2猜想假设:(学生说出自己的猜想,可以进行小组讨论。)

(提示:成像情况,焦距f;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为物距,用u表示;像到凸透镜的距离为像距,用v表示)

3制定计划

(1)你认为需要哪些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

(2)你认为除了观察像的、、特点外,还需测量什么?

(提示:凸透镜焦距已知,不必测量,标签上已注明)

(3)参考本97、98两页,你认为该实验应分几种情况来研究,该怎样设计试验?

4进行实验

注意:实验前要调整蜡烛光屏和凸透镜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

(1)把蜡烛放在较远处,使物距u>2f,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屏上成清晰的实像,观察实像的大小和正倒记下物距u和像距v。

(2)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使物距在2f和f之间,即f

(3)继续移近蜡烛,使物距u

(4)把蜡烛从距凸透镜较远处逐渐移近透镜,同时移动光屏保证屏上的像清晰,注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以及像距的大小,看有什么规律。

数据收集

根据计划进行实验探究,并把现象和数据填在表格中。

物距与焦距的关系

物距u/

像的性质

像距v/

虚实

大小

正倒

6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1)像的虚实:当物体放在______________时,凸透镜成实像,当物体放在_____________时,凸透镜成虚像

点是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

(2)像的大小:当物体放在______________时,凸透镜成的像是缩小的实像当物体放在_______________时,凸透镜成的像是放大的实像成实像时,点是成放大像和缩小像的分界点_____缩小的虚像

(3)像的正倒:凡是实像都是

(填“正立”或“倒立”)的,且在光屏上

(填“能”或“不能”);凡是虚像都是(填“正立”或“倒立”)的,且在光屏上

(填“能”或“不能”)成实像时,像和物在凸透镜的

(填“同侧”或“异侧”);成虚像时,像和物在凸透镜的

(填“同侧”或“异侧”)。

(4)当物体逐渐向凸透镜移近时,物体所成的实像逐渐_____,且像离凸透镜的距离逐渐_____。

二、巩固训练:

.一束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时,在离透镜1处的光屏上得到一个亮点,那么当物体位于透镜前3处时,在透镜的另一侧可得到

A.倒立缩小的实像

B倒立放大的实像

.正立放大的虚像

D正立缩小的虚像

2.已知凸透镜的焦距为10厘米,物体离开凸透镜的距离为1厘米,那么所成像是()

A倒立缩小的实像

B倒立放大的实像

正立缩小的像

D正立放大的像

3.在“研究凸透镜成像”实验中

3

题: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学案
序号:21

实验所需的主要器材有光具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把凸透镜、光屏、蜡烛放在一条直线上,要调整________和________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______________。

把烛焰放在距凸透镜2倍焦距以外,移动光屏时,眼睛要观察________,一直到光屏上出现______________为止,这时光屏上成的是________、________的实像。

如果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先后把烛焰放在图中a、b、、d各点,分别调整光屏的位置,则烛焰放在_______点时,光屏上的像最小,放在_______点,光屏上的像距镜最远。

三、自我小结:

本节我的收获是

根据本节凸透镜成像规律完成记忆口诀:

一焦分虚实,分大小;

异侧倒,虚像同侧正放大;

实像,物远像近小,虚像,物近像。

我还有的疑惑是

四、当堂训练:

必做题

3

题: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学案
序号:211.做“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当把蜡烛放在下图中的a点位置时,光屏在另一侧的适当位置处将得到________像,若将蜡烛从a点移到b点时,得到_______像。

2.如图所示,小梦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烛焰在光屏上成了一个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可制成幻灯机

B.实验中,蜡烛越烧越短,光屏上烛焰的像向上移动

.为了便于从不同方向观察光屏上的像,光屏应选用较光滑的玻璃板

D.要使光屏上烛焰的像变小,只须将蜡烛靠近凸透镜

3

题: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学案
序号:21

3

题: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学案
序号:213.如下图为凸透镜成像的示意图.由于不慎将透镜的上沿摔掉一块,则所成的像将

()

A.像的A′部分消失了

B.像的B′部分消失了

.成像的效果不受影响

D.像A′B′是完整的,亮度变暗

4.烛焰通过凸透镜恰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放大的像,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把烛焰和光屏位置对调一下,则

A.光屏上仍能成一个放大的像

B光屏上能成一个缩小的像

.光屏上不能成像,但通过透镜能看到

D以上说法都不对

选做题

.如图所示,a、b、、d是距凸透镜不同距离的四个点,F为焦点。下列几种光学仪器的成像原理与物体在不同点时的成像情况相对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3

题: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学案
序号:21A.幻灯机是根据物体放在点时的成像特点制成的

B.照相机是根据物体放在d点时的成像特点制成的 .使用放大镜时的成像情况与物体放在a点时的成像情况相似

D.人眼看物体时的成像情况与物体放在F点时的成像情况相似

6.琦琦同学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用画像代替蜡烛,她在透明的玻璃板上用黑色笔画了个画像,实际大小如图(甲)所示。把这个玻璃板放在光具座上,并用平行光源对着玻璃板上的画像照射,如图(乙)所示。移动光屏直到在光屏成清晰像为止。画像在光屏上所成的像不可能是图(丙)中的哪一个?

()

3

题: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学案
序号:21全品中考网

3

题: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学案
序号:21

五、堂作业

本P1动手动脑学物理1--4题

六、我的反思

4、如图3(甲)为某同学的脸庞外形和大小,通过凸透镜看到该同学的脸庞时,不可能看见的像为图3(乙)中的 A

B

D

图3

图3

7.用作图法巧记凸透镜成像规律 篇七

首先, 在学会用作图法巧记凸透镜成像规律前应该掌握以下几点知识:

(一) 物体到凸透镜中心 (光心) 的距离称为物距, 用U表示。

(二) 像到凸透镜中心 (光心) 的距离称为像距, 用V表示。

(三) 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经过凸透镜后将会聚于凸透镜的一倍焦距处。

(四) 经过凸透镜光心的光线方向不改变。

(五) 实像能用光屏承接, 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且用虚线表示。

根据以上几点知识可以把凸透镜所有的成像条件和成像特点用如下的示意图来表示:

由以上作图和三角形的知识可知:

(1) 当U>2f时, 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物和像在凸透镜的异侧, f

(2) 当U=2f时, 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物和像在凸透镜的异侧, V=2f。

(3) 当f2f, 电影机以及幻灯机的镜头属于此情况。

(4) 当U

我们还可以根据以上示意图进一步把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整理成口诀便于同学们记忆:

一倍焦距分虚实, 二倍焦距分大小;

实像倒立在异侧, 虚像正立在同侧;

物体靠近凸透镜, 像大远离凸透镜 (U在1f以外) ;V物体靠近凸透镜, 像小靠近凸透镜 (U在1f以内) 。

总之, 掌握此方法, 凸透镜成像的题便迎忍而解, 现举例说明其应用。

例1 物体离凸透镜16cm, 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放大的像, 如果将物体向远离凸透镜的方向再移动16cm, 移动光屏后, 在光屏上可得到一个____的像。 (填“放大”、“等大”或“缩小”)

分析:光屏上得到一个放大的像, 此时f2f, 所以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答案 缩小

例2 在观察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 把物体从距凸透镜2倍焦距之外, 逐渐向凸透镜靠近的过程中, 光屏上所成的像将 ( )

A. 一直变大 B. 一直变小

C. 先变大后变小 D. 先变小后变大

分析:由作图可知物体从距凸透镜2倍焦距之外逐渐向凸透镜靠近的过程中, 光屏上所成的像会一直变大。所以选A。

例3 在鉴定文物时, 常用放大镜观察文物的细微部分, 这时看到的像是 ______。如果在文物上有两条裂纹, 其夹角是5 度, 要想使看到的像更大些, 应该将放大镜离裂纹______。如果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是6倍, 则所看到的角是 _____ 度。

分析:放大镜的工作原理是: U

8.《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教学设计 篇八

课标要求: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知道凸透镜成像的几种情况,及其规律。

二、教材分析

在科学内容的安排上,本章主要体现了两根主线:一是光的折射现象、光的折射规律;二是透镜、透镜的作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和透镜的应用。凸透镜成像规律是本章的一个重要内容,教材首先从“意外发现”引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对凸透镜成各种不同性质像的研究过程中,操作的思路是,先使凸透镜成某种性质的像,然后再收集相关数据,从而提高了探究效率。在学生已得到倒立缩小和倒立放大的像的规律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做出猜想在何种情况下,可以得到倒立等大的像。然后再去验证猜想。这种安排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实验探究不都是事实归纳,需要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思考、分析、预测和验证。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小孔成像、平面镜成像和透镜相关知识,对物距和像距、实像和虚像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学生在生活中也经常碰到一些凸透镜成像的现象,如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等,小学科学课也涉及了相关知识,只是还不清楚这些成像的现象与本节探究的规律有关。虽然初二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但他们观察细节的感受力、辨别事物差异的准确率都还相对较弱,还要依靠教师的逐步引导。

四、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知道凸透镜既可以成倒立缩小的像,也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像,还可以成正立放大的像。

2.知道物距和像距,通过实验,能正确放置实验器材并正确操作。

3.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像的性质与物距和焦距有关。

4.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相关数据,分析、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5.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体会到探究的成就感。

五、教学重点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六、教学难点

1.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到像的性质与物距和焦距有关。

2.从收集的数据中,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七、教法分析

课堂中从四个发现,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再从学生的发现中,不断地提出有挑战性、逐步深入的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完成自主探究。

发现一:凸透镜不仅能成正立、放大的像,还能成其他性质的像。

由不同性质的像,做出猜想:像的性质与物距有关。从而引出探究任务。

发现二:物距相等时,像的性质却不同。

对比不同组的透镜,发现焦距不同,从而认识到像的性质与焦距有关。

发现三:凸透镜还可能成等大的像。

从对实验数据的分析中发现问题,并不断的思考、分析、预测和验证。

发现四:物距在一倍焦距内,光屏上无像。

放大镜观察字的方法,就是在光具座上观察凸透镜成虚像的方法。

所有的发现都来自于学生的体验、探究和收集的数据。教师负责组织和引导学生,在操作中获取信息,从信息中发现问题,从问题中寻求探究的途径,在探究中思考归纳。在学生不断深入探究的过程中,关注方法的指导,并利用信息技术,将数据转化为直观的数轴图像,降低学生分析数据的难度。

八、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一)情境体验

活动一:将手中的凸透镜靠近书本上的字,再逐渐增大透镜到字的距离,观察书本上的字有什么变化。

学生动手、观察并演示观察到不同性质的像时的方法。

【设计意图】

1.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产生探究成像特点的欲望。

2.从几个学生的演示中知道物距。

3.认识到像的性质与物距有关。

(二)提出问题

问题1: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需要哪些器材呢?

从学生的回答中,引出光具座。并介绍器材、摆放要求。

学生实验:当物距是15 cm时,移动光屏,找到一个清晰的像。并记录物距和像距。

展示焦距是5 cm的小组和焦距是10 cm的小组成像的性质。

【设计意图】

1.从物距的测量引出光具座。

2.从不恰当的实验操作过程中,相互帮助,找到正确的实验操作方法。

3.相同物距,而像的性质不同,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从而认识到像的性质与焦距有关。

(三)自主探究一

问题2:每个小组的凸透镜的焦距都是一定的,那么要改变成像性质,要改变什么呢?

学生实验:找到两次倒立缩小和倒立放大的像。并记录物距和像距。

学生实验结束后,将数据填入Excel表中。再将这些数据更直观的呈现在数轴上。完成数据的分析,总结成倒立、放大像时,物距满足的条件。

【设计意图】

数据的分析是本节课的难点,将数据直观的呈现在数轴上,从而降低了分析的难度。

问题3:找到了倒立缩小的像和倒立放大的像,那么像和物的大小还可能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成等大的像时,物距要满足什么条件呢?

学生作出猜想,并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从而得出成倒立、等大像时,物距满足的条件。

【设计意图】

实验探究不都是事实归纳,需要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思考、分析、预测和验证。

(四)自主探究二

引导把光源移到一倍焦距以内,移动光屏,找清晰的像。

问题4:怎样观察才能看到清晰的像呢?对比用放大镜看字的方法,观察到清晰的像。

学生观察,相互指导。得出成正立放大的像时,物距满足的条件。

【设计意图】

1.通过用放大镜看字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到正立放大的像。

2.再通过能否在光屏上呈现,引导学生区分实像和虚像。

(五)回顾探究,思考交流

Flash展示动画:连续移动光源,展示像的连续性变化。

学生思考、交流以下两个问题:

1.物体经凸透镜所成的像的性质与 和 有关。

2.区分像有性质有两个关键的点,你认为是哪两个点,它们是区分像的什么性质的分界点呢?

【设计意图】

使学生对成像的连续性变化过程产生整体的认识。

9.凸透镜成像的实验类型 篇九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是认识的开始,教师要让学生敢于提问,就要给学生创设提出问题的空间和方法,营造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氛围,创设提问情景。在教学中一是可采用学生熟悉图片导入,从熟悉的现象提问;二是利用一些违背思维定势的现象导入,引起学生激情冲击,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提问;三是利用录像片段引入,让学生身临其境的观察从而提问;四是通过演示实验导入,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提问。

在本节教学中,我们尽可能多的将镜头伸向生活,一是利用自制的照相机演示拍照的过程(突出在毛玻璃上所成的像),二是利用投影仪投影图片在天花板上,三是利用放大镜看书导入,这样便于学生体会学习凸透镜成像的实际意义,便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照相机、投影仪里面都有凸透镜,放大镜本身就是凸透镜,通过对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的观察,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都能成像,但是三者成像却都不相同,由此提出问题:1.凸透镜的成像情况跟物体的位置有什么关系?2.像的虚实、大小、正倒跟物体的位置(物距)有什么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主体性学习的角色。

二、分组讨论大胆猜想

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猜想,目的是培养学生直觉思维的能力,它是以学生既有的整个知识结构和经验为依据的直接而迅速的认识过程。分组讨论,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教师适当点拨。可一边演示一边分析:照相时,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比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使用投影仪时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比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小,学生猜想出像的`大小可能与物体到凸透镜距离有关;通过学生观察讨论,像和物体究竟在凸透镜两侧还是一侧,猜想出:像的虚实、正倒可能跟像和物体是否在同侧有关等。这样引导学生合理的分析讨论,让学生感受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三、设计实验探究新知

10.凸透镜成像的实验类型 篇十

关键词:中学科学课程;《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三个像的原因

一、案例介绍

1.案例主题。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同学们提出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凸透镜可以同时成三个像”这一新问题 。

2.案例背景。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物理》中的一个重要的科学探究内容,在人教版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册有这一内容,在其它版本的教材中也可看到这一内容。这个探究既要在知识与技能的目标上达到知道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还要在过程与方法的目标上达到既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又能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在情感、態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上达到既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又能乐意参加观察、实验等科学实践。在教学这一节内容时,教师们都会注重这一个完整的探究教学,引导学生把握科学探究的几个要素得出结论。但是在教学中,学生却出现了新动向:对教材上的结论不很认同,并提出实验时发现的一个新问题:凸透镜可以同时成三个像产生问题的情景: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课上,同学们都做得很认真,分别得出了当蜡烛放在两倍焦距以外、焦距和两倍焦距之间以及焦点以内三种情况下的成像特点。在全班同学交流时,有两个小组的同学提出了,这一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分别得出了当蜡烛放在焦距 、两倍焦距以外和焦点以内以及两倍焦距之间这三种情况下的成像特点全班学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有两个小组提出了以下问题 :当蜡烛放在焦点以外的位置时,在光屏上可以同时观察到三个像。该问题提出之后 ,其他小组开始进行实验观察。最终论证了这一问题,但是另外一个小组又接着提出了问题:当蜡烛放在焦点以外的位置时,在光屏上同样可以同时观察到三个像,因此,全班学生都认为凸透镜可以成三个像要想弄清楚其中的原因.则必须进行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于是教师要求学生利于课余时间对另外两个像的成像原理进行认真讨论,并提出自己的猜想,在下一堂课的教学中再进行实验探究。

3.实验器材每个实验小组的实验器材均为光具座1个,蜡4根,凸透镜、平面镜、凹面镜和凸面镜各1个。

产生问题的情景: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课上,同学们都做得很认真,分别得出了当蜡烛放在两倍焦距以外、焦距和两倍焦距之间以及焦点以内三种情况下的成像特点。在全班同学交流时,有两组的同学提出了问题:当蜡烛放在焦点以外时,可以同时观察到三个像,即在光屏上有一个倒立的像,在蜡烛的这一侧观察,还可以看到一个倒立的像和一个正立的像。真是这样的吗?于是其他小组也开始做实验观察,结论真的是这样的。不过另外几个小组马上又提出问题:当把蜡烛放在焦点以内时,也可以看到三个像,在蜡烛的另一侧可以通过凸透镜看到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这肯定是凸透镜成的像,另外两个和前面一样。于是,同学们都觉得凸透镜可以成三个像。 恰好这时下课了,要想弄清是什么原因,就必须进行科学探究,于是老师布置学生课后讨论并猜想另外两个像的成像原理,下一节课进行实验探究。

二、科学探究过程

1.学生猜想学生甲的猜想:这三个像可能与凸透镜的结构有关,与之前所学的凹面镜成像和凸面镜成像相似,但是却能够找到凹面镜和凸面镜的位置,学生乙的猜想:可能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了正立的像,依据是平面镜的规律,但是却未能够指出平面镜的位置学生,所提出的这些猜想并没有超出我的意料以外,这主要是由于学生还无法将一个凸透镜分解成为一个凹面镜和一个凸面镜,而且还不能够清晰的认识到凹面镜成像和凸面镜成像的倒正规律针对这样的情况笔,者首先向学生介绍了所有的实验器材之后,学生仔细观察凸面镜的外表面和内表面告知学生,可以将其看作是一个凸面镜和一个凹面镜。

2.设计实验方案:先让学生对如何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开展积极讨论,然后全班进行交流。小组甲:先将1支蜡烛分别放在凸透镜 、凸面镜、凹面镜以及平面镜的前面,仔细观察它们的成像情况,是倒立的还是正立的是缩小的还是放大的,然后再将它与凸透镜所成的两个像进行对比分析,努力找到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小组乙:应该同时将4支蜡烛点燃。并分别放在凸透镜 、凸面 镜、凹面镜以及平面镜的前面,仔细观察它们的成像情况是倒立的还是立的,是缩小的还是放大的,然后再将它与凸透镜所成的两个像进行对比分析。经大家讨论之后 ,一致认为乙组的方案更加可取 。

3.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每组学生均严格按照设计的实验方案开展实验探究,并且将所观察到的成像特点详细地记录下来,学生在整个科学探究过程中,教师进行巡回指导。

4.分析论证:学生通过对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进行认真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在蜡烛的这一侧通过凸透镜所观察到的正立的像是由于凸透镜在蜡烛的这一侧向外突出的面在光的反射作用下形成的与凸面镜成的像一样 :而通过凸透镜所观察到的倒立的像,是由于凸面镜凸透镜在蜡烛的这一侧内表面在光的反射作用下形成的,与凹凸镜成的像一样 :而关屏上所呈现的倒立的像则是凸透镜的成像结果。

5.交流评估学生向大家分享自己得出的实验结论,最终达成了共识,取得了满意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他们逐渐形成发现问题的能力,不管是在探究实验或演示事实当中还是在日常的生活当中教师都应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使学生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与此同时,当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提出某个疑问或观察到某种现象时,教师必须在第一时间给予学生鼓励,并及时作出科学合理的回答和解释如果学生不能够完全信服所给出的解释,教师则应该鼓励并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让学生亲身经历整个科学探究的过程,找到令自己满意的答案。

三、结语综上所述

11.基于VC++透镜成像系统的实现 篇十一

透镜是构成光学系统的最基本元件之一, 它是由两个折射面包围一种透明介质所形成的光学零件, 折射面一般多为球面。几何光学的一个基本内容是求像, 透镜成像的光学性质与它的焦点和主点的位置有关。对于理想光学系统, 由物求像常用的方法有解析法与图解法两种。为了更好地理解与掌握透镜成像的原理与方法, 利用VC++[1,2]编程实现了透镜成像系统。直观的成像效果与快速的数据计算功能, 可更好地加深对透镜成像原理与成像性质的理解。

1 透镜成像的基本原理

透镜按其对光线的作用可分为正透镜和负透镜两类, 正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焦距为正值;负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焦距为负值。透镜成像的光学性质与它的焦距和主点的位置有关, 而焦距和主点与透镜的曲率、厚度及折射率有关。

对于折射率为n的透镜[3], 放在空气中, 其两折射面的曲率半径分别为r1和r2, 透镜厚度为d, 则该透镜的像方焦距f'与物方焦距f以及像方主面的位置l'H和和物方主面的位置lH分别为:

在实际应用中, 一般都用薄透镜, 其厚度一般都比透镜的焦距或曲率半径小得多, 可把有厚度的一项忽略, 即d=0, 则上面三式简化为:

由式 (4) 可知, 主面和球面顶点重合在一起, 薄透镜的光学性质仅由焦距决定。

2 透镜成像的基本方法

几何光学中的一个基本内容是求像, 即对于确定的光学系统, 给定物体位置、大小, 求其像的位置、大小、正倒及虚实。对于理想光学系统, 由物求像的常用方法有解析法与图解法[4]两种。

2.1 解析法求像

当光学系统的物方与像方主平面, 以及物方焦点和像方焦点已知后, 物点的任何像点都被确定。由物点求像点的公式有牛顿公式和高斯公式两种。

2.1.1 牛顿公式

物和像的位置以光学系统的焦点为坐标原点, x表示物相对于物方焦点的距离, x'表示像相对于像方焦点的距离, 则牛顿公式表达式为:

垂轴放大率

2.1.2 高斯公式

物和像的位置以光学系统的主点为坐标原点, l表示物点到物方主点的距离, l'表示像点到像方主点的距离。高斯公式表达为:

垂轴放大率

当光学系统的物空间和像空间的介质相同时, , 则高斯公式为, 。

2.2 图解法求像

图解法是通过画图追踪典型光线求出像的位置及大小。可供选择的典型光线和可利用的性质主要有:1) 平行于光轴入射的光线, 经过系统后过像方焦点;2) 过物方焦点的光线, 它经过系统后平行于光轴;3) 倾斜于光轴入射的平行光束经过系统后交于像方焦平面上的一点;4) 自物方焦平面上发出的光束经系统后成倾斜于光轴的平行光束;5) 共轭光线在主面上的投影高度相等。对于一物点可通过追踪两条光线的交点确定像的位置及大小。

3 透镜成像系统的编程实现

为了更好地理解与掌握透镜成像的性质及计算方法, 通过VC++编程实现了在给定物距与焦距后, 即可显示物体所成的像, 并给出与像的性质相关的数据。主要数据有像距、垂直放大倍数及像的倒正、缩放和虚实。通过解析法, 利用高斯公式计算出主要数据。根据典型光线的性质, 通过图解法确定像的位置。

当正、负透镜选定后, 设置物距和透镜的焦距, 根据高斯公式计算出像距和放大倍数, 并给出成像性质。根据典型光线的性质, 通过图解法确定像的位置及像的性质。

3.1 解析法求像

3.1.1 透镜焦距与物距的设置

系统在通过菜单选择完透镜的正负后, 再设置焦距的大小, 如图1所示。物距的设置如图2所示。焦距与物距的设置可直接输入, 也可通过滑动条来实现。

3.1.2 主要代码

焦距与物距设置后, 根据高斯公式 (7) 、 (8) 可求出像距及垂直放大率, 并可显示像及成像的性质。正负透镜成像的效果如图3、4所示。主要代码如下:

图3正透镜成像 (参见下页)

图4负透镜成像 (参见下页)

3.2 图解法求像

图解法是根据系统参数的设置及典型光线的性质来确定像的性质。典型光线选择过物方焦点及与光轴平行的两条光线, 两光线的交点变为该物点对应的像点。图解法成像的实现效果如图5、6所示。主要代码如下:

图5正透镜成像 (参见右栏)

图6负透镜成像 (参见右栏)

4 结论

透镜成像是几何光学的基本内容, 利用VC++编程实现的透镜成像系统, 不但直观、形象地展现了正负透镜在不同焦距、不同物距下的成像;还给出了透镜成像中的像距、放大倍数及像的性质等主要数据。本系统操作简单方便, 可用于透镜成像的数据处理及课堂教学中。通过本系统能加深对正负透镜成像原理及性质的理解。

摘要:透镜成像是几何光学的基本内容, 透镜成像的光学性质与它的焦距和主点的位置有关。由物求像常用方法有解析法与图解法。为了更好的理解与掌握透镜成像的原理与方法, 利用VC++编程实现了透镜成像系统。此系统不但直观地展现了正负透镜在不同焦距、不同物距下的成像, 还给出了像距、放大倍数及像的性质等主要数据。此系统操作简单方便, 可用于透镜成像的数据处理及教学演示中。

关键词:透镜成像,VC++,解析法,图解法

参考文献

[1]王明福.Visual C++程序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117-152.

[2]范辉.Visual C++6.0程序设计简明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189-199.

[3]郁道银, 谈恒英.工程光学[M].第二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 2006.1:16-35.

12.《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篇十二

先让学生拿着凸透镜近距离的观察书上的字,学生会看到字被放大了,提问:通过凸透镜看到的物体都是放大的吗?然后让学生拿着凸透镜慢慢的远离书上的字,或者观察远处的物体。通过以上观察得知:物体通过凸透镜发生了变化,远处的物体变小了,而且倒着。近处的`物体只是被放大了,正倒没有发生变化。引导学生思考:用同一个凸透镜观察不同的物体时,为什么有的大,有的小,有时倒,有时正呢?

使学生进入探索的物理情景当中。3. 提出猜想

猜猜看:这些现象与哪些因素有关?下面我们用实验去探究这一规律。4. 制定实验计划

介绍光具座,物体到透镜中心的距离简称物距(u),像到透镜中心的距离简称像距(v) 提示:在使用光具座时,像的位置和光屏的位置是不同含义。只有当光屏上得到特别清晰的像,这时光屏的位置就是像的位置。

让学生汇报设计的方案计划

学生可能有各种各样的计划,让他们自己小组内讨论决定使用哪一种方案。

5.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要求: (1) 不管用何种方案都要做好记录:像的大小、像的正倒、物距、像距、物距与像距的关系。请学生开始自由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学生中大致会出现三种情况:A 、没有找到像;B、找到了放大或缩小的像;C、光屏上烛焰的轮廓不清晰,本不是像。对A种情况,老师稍加提示,使之转变成第二种情况。针对部分学生可能会对像产生的误解,教师要明确的指出:有的同学找到的不是像,同学们也许会感觉疑惑,急于想知道自己找到的是不是像,老师这时再通过演示实验强调如何找像,什么是像。                       指导实验:蜡烛放在距凸透镜两倍焦距(2f)处,你猜会观察到什么样的像。(试试看)

把凸透镜恰好放在距物体一倍焦距(f)处,又会出现什么情况?

(先猜,后试试)请学生把实验中得出的数据填入学案的表格内。

5、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得出实验结论――凸透镜成像规律,并板书。   [本节设计意图:1、传统教学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教师一般先列举出各种成像的条件,然后再让学生通过实验去验证各种情况下的像,通过这样的验证性实验学习凸透镜成像规律,学生学得非常被动。我认为探究教学关键是让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于是我在设计教学中,先让学生列举生活中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的实例,然后引导学生对具体的实例提出质疑――“放大镜”为什么还能成正倒、大小甚至虚实不同的像?接着由学生自行制定计划、进行探索性的实验、分析得出成像的规律,即物距、焦距、像距的关系。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亲身体会这种科学探究的过程。本课时主要是培养学生制定计划、收集数据、初步分析等能力。

2. 针对学生在平时课堂探究活动中表现出的一定程度的无序性,采取印发学案(见附件)的措施:让学生了解自己在探究活动中应该要干什么事,明确自己的目的;教师也在学生探究过程中给学生一些方向性的提示,但这些提示应区别于我们传统实验课中的“实验步骤”;在尽量给学生更加宽松的思维空间和活动空间的同时,避免探究活动中盲目性。在宽松的思维空间里,学生肯定会提出许多独特的问题,会迸发出更多的思想火花。

(三)归纳小结,深化目标,布置作业 。1、小结本课的知识点。(1)凸透镜的定义。(2)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什么是焦点、光心、焦距和主光轴。(3)用课件演示成像规律。2、告诉学生:大家实验做得很好,得到了许多有用的数据。科学家也是这样经过实验探究、分析数据从而找出规律的。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3、课后练习以及阅读信息窗的内容。了解凹透镜有哪些特点?七、板书设计 五、科学探究  :凸透镜成像1、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      2、凸透镜成像规律:因为对光线有会聚作用,也叫会聚透镜。 u>2f    成倒立、缩小、实像焦点(F)                            u =2f   成倒立、等大、实像光心(O)                            f<u<2f 成倒立、放大、实像焦距(f)                              u=f       不成像主光轴                               u<f      成正立、放大、虚像  附件:           学      案

1. 活动:你透过凸透镜看远处的物体时,你会看到怎样的像,提出问题。

2. 猜想:这些结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3. 制定实验计划:

4. 实验过程

(1) 你认为你组同学有哪些与探究活动无关的活动?

(2) 你组同学是否得到了蜡烛的像?

(3) 你组同学光具座上物体排列的顺序是怎样的?

(4) 你组同学在活动中,为了得到清晰的像,移动了哪些器件?有哪些没移动?你认为他们如此移动可行吗?如果移动显得混乱,不益于研究问题,你认为该怎么固定、移动?

(5) 你组同学得到了哪些像?(放大、缩小、等大的)

(6) 你组同学测出了各种情况时的物距和像距?

5. 探究实验记录表物距u(cm)像的性质【凸透镜焦距(f=5cm或f=10cm)】倒立正立缩小放大实像虚像30      20      15      10      8      5      3

(试试看)蜡烛放在距凸透镜两倍焦距(2f)处,你猜,你会观察到。

先猜,后试)把凸透镜恰好放在距物体一倍焦距(f)处,又会怎样?

上一篇:2024少先队辅导员工作总结下一篇:功夫观后感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