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新课标的学习心得体会

2024-09-24

音乐新课标的学习心得体会(精选16篇)

1.音乐新课标的学习心得体会 篇一

学习新课标的心得体会

元区附小 李东泽

假期我们又重新认真细致的学习了《新课标》,感觉又有许多新的、大的收获,我把自己的学习所得总结以下几点。

一、转变教学观念:《新课标》指出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习惯,兴趣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充分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我想在教学中尽量创设情景,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使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进行学习。在一二年级识字教学的时候,单纯的进行 识字教学 很枯燥,学生不爱学习。我记得在游戏中教学效果很好,如对口令、逛超市、猜字词、出字谜等,学生在自学的时候也会和同桌或前后桌进行花样学习,在生活中学习。

二、转变教学过程:在新课标中,我真正体会到教师不再是消极地扮演教学大纲和教材执行者的角色,而是一个新课程的设计者;教师不应只懂得教学生知识,更应该具备现代观念和教育素养的,知道如何进行课程建设以及如何运用教学方法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专业人员。新课标的实施,使过去那种师道尊严不见了,新颖的师生关系正在形成。在我的课堂教学中,师生间互动,学生可以上台做小老师,喊口令,做示范;教师可以到学生中间,充当他们的一员。学生的主体地位正在凸现,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当然,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放羊”,并不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重点、难点、学生理解有偏差的地方需要教师的指导,但不必过分强调,尽可能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学生该上三年级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想在这方面重点转变。

三、转变教学方式:《语文课标》指出“综合性学习”与“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并列,共同组成语文学习内容的五大板块。综合性学习是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应该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拓展,结合课外知识学习,学会收集课外资料、学习到生活中去学习、去积累,如学习《难忘的泼水节》一课后,组织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了解其他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学生都动手查找资料,有图片、文字、图文结合等,把学生收集到的资料综合起来,全体学生了解到了少数民族的多方面知识,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性、参与性、实践性。

四、转变教学评价:传统的教学评价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态度、情感意志、习惯养成等方面的教育。作为教师,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可以是多方面的,可以是一个微笑,一朵小红花,掌声和手势等。我经常鼓励学生,摸摸头、拍拍肩使学生有激情、有动力;对于表现的特别出色的学生,我会情不自禁的把他们抱起来,记得颜苒同学在演讲比赛中朗诵朱自清的《春》、吴迪朗诵《春的呼唤》,得到了同学的好评;在活动课中进行各种比赛,评比颁发有创意的奖章,使学生有成就感,满足感。

新课程带来了新变化,使我们看到了课程改革的美好前景,新课程她医愚了我的心灵,洗涤了我的大脑,如丝丝春风吹拂着我的脸,使我感到了春的美丽。我要更加努力,焕发出更大的创造性和高昂的工作热情,为我们的教育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2.音乐新课标的学习心得体会 篇二

新课改指出: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对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形成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感悟数学思想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等都是有益的。教师应当基于学生这种主动发展的学习方式,不断改进教学行为。

“让学”这一概念是由德国哲学家海德尔首次提出的。“让学”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

一、让学———“让”学生先学,学什么

法国哲学家笛卡尔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应该说最有效的“教”就是让学习者“学会学习”。在新课标理念的影响下,改变自主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教师教之前先学! 这种先学是激活已有生活经验和解决问题的经验,带着问题去思考、去感悟、去实践,从而初步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先学,老师需要提出学习问题并逐渐成为基本要求:学习本课内容,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 以前类似的学习内容,我们是怎样解决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哪些困难?

针对教学内容的差异, 我们还可以精心布置前置性作业。如在学习“折扣”这一内容之前,布置了以下前置性作业:(1)什么是打折?请举例说明。 (2)以一件物品为例,到商场了解一下,打折是优惠还是陷阱? 这两个问题既有适度的空间让学生去经历,又有研究的价值和可操作性。

二、让学———“让”学生互学,怎么学

学习过程中,问题权、互动权、话语权应该是学生的,我们不排除接受式学习方式, 但更欣赏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欣赏课堂上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互动交流后产生的灵感,这样的交流不仅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知识,还能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并不断改善自己的先学方式,利于主动构建新知,形成良好的知识网络。教学中,笔者尝试着让学生在研学、展学中进行互学。

1.研学———在小组中互学

小组合作是自主学习的重要方式。轻松的氛围,学生少了压力, 多了自信, 他们在知识的探究过程中互相帮助、相互启迪,利于创造发现。教学中,我将班上学生分成若干同质合作小组, 让组内成员把自己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感悟以及疑问在组内交流,互相补充,共同探讨,形成小组共同的研究成果。

如教学“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一课时,探讨圆柱的体积。生1:圆柱可以通过分,拼成长方体,考虑到两者变与不变的关系, 圆柱的体积就是拼成的长方体的体积,用底面积乘高。生2:仔细观察,我可以用侧面积乘长,即v=(r×h)×(c÷2)。生3:可以用前面乘宽,即圆柱侧面积的一半乘半径。途径不同,但结果一样。

可见,这种基于小组合作下的数学学习,学生之间可以产生共鸣,可以有不同观点的交锋,也可以在别人观点的基础上引发新的思考。组内互学使学生对知识的解读变得多元化。

2.展学———在集体中互学

展学是以小组为单位在班内进行交流。在组内初步达成统一的认识后,每组选派代表汇报,教师要及时捕捉探究资源,对学生的汇报组织点评、辩论。这是个不断修正、不断优化的过程,利于形成科学规范的认知体系。

教学苏教版数学(下同)五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中关于订阅杂志的问题时,汇报1:答案是7种不同的方法。只订一本,有3种,订两本的有3种,订三本的有1种;汇报2:我们用搭配的知识,画图的方法得出的也是7种;汇报3: 我们是用数字表示的,1代表《科学世界》,2代表《七彩文学》,3代表《数学乐园》, 订阅的方法是 :1、2、3、12、13、23、123。教师 :怎样更简洁又能让人一目了然。讨论后,有小组说,用表格呈现能让人一目了然,表格呈现的需求自然而然地得到了体现。

这种集体式互动学习,思想得到了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大家相互启迪,互相借鉴,方法不断优化,促进了不同层次学生思维的提升。

三、让学———“让”学生学,教师教什么

让学,提醒教师,先学后教。

1.教“最有价值”的知识———变 “学会”为“会学”

教学过程既是“教法”的实施,又是“学法”的体现。加强学法指导,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去领悟,帮助学生逐步建构起自己的“方法体系”,拥有自己的“工具箱”,进而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和认识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教学三年级下册“平移与旋转”时,我以“观察现象—分类命名—特征分析—实践应用”为主线展开教学研究,总结阶段将问题聚焦到了刚才的研究方法上, 为四年级的“旋转”教学提供了源头活水。

2.教“最有力量”的思想———变 “传授”为“探究”

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源于解决问题的需要。学生通过自己积累的诸多经验,进行有目的的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数学知识,形成更好的认知结构。这是一种积极心态下的主动建构过程。

教学五年级下册“确定位置”一课时,小军所坐位置的确定,在科学描述、表述方式上,老师没有急于传授,而是不断创设悬念、激发需求,学生潜能被激发,创意不断,老师捕捉资源,引领分析、修正完善,最终出现并介绍数对。学生的这种主动探究,思维是深刻的,还渗透了函数思想。

四、让学———“让”学生学,教师怎么教

1.因学生的需要而教

面对未知,学生充满了好奇,有积极探究的欲望。但是学生的年龄特点,思维局限,导致在先学、互学中,呈现出来的依然是点状的、肤浅的,甚至是错误的,学生需要教师进行评判、点拨。教者应该是资源的捕捉者、处理者,在于帮助学生质疑,鼓励学生大胆猜测、验证,将点状认识有序整理、提升能力,让认识清晰,思维深刻,知识结构化。

2.贴学生的思维而教

学生是富有想象力的,思维是丰富的、发散的。教学中教师往往过多依赖课堂预设,很少关注生成性的东西,对学生外显的思维,因不符合教师的期待而不予关注,忽略了学生的思维价值。

教学三年级下册“平移与旋转”时,对于平移几格,学生一直存在问题,总是相差1,教师往往不以为然。细细观察,学生用点移动时,往往在数点,而不数格数。抓住问题的所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在交互讨论中,思维得以清晰。

3.留有空白地教

留白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智慧。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知识,但获取知识的方法、手段更为重要,有了方法、手段,可以更为主动地获取新知。

“留有空白地教”, 也许只是点到即止 , 却让学生的“学”欲罢不能 ,其深层意义在于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引领他们无限可能地生长。

3.音乐新课标的学习心得体会 篇三

【关键词】儿童与自我;教学氛围;学习兴趣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此课程的结构由三条轴线、四个方面架构而成。三条轴线:儿童与自我,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四个方面: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品德与生活》的基本理念: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让教与学植根于儿童的生活。

小学生并不是一无所知的,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他们经过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的教育,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从课标的性质和基本理念都可以看出: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尽管其在许多方面都做了调整,但却始终坚持着生活德育这一基本理念。“生活德育”是德育课程的灵魂和支点,它应该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其一,道德存在于儿童生活中;其二,良好品德的培养必须在儿童的生活中进行;其三,德育课程特别要注重引领学生过更好、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生活。道德教育怎样回归儿童的生活呢?

一、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保持最佳学习状态是关键

良好的教学氛围可以感染激发学生潜在的认识兴趣,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主体学习的兴趣,并让学生把所学归于生活,就必须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来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情境中诱发学生探究性的思维活动,以加强教学的感染力,为学生创造一个生动、形象的教育情境,使他们在上课一开始就集中注意力,形成最佳的学习状态。因此,导入课文的环节很关键,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那么后边的课上起来就顺利了。

二、全面准确把握课程目标,因材施教现生活

低年级的《品德与生活》的主要特点就是生活性。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孩子们的生活实际出发,全面地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追求结果,忽视过程与方法的教学倾向,全面地、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在教学材料上,选择与儿童生活紧密相关、切实需要的内容。例如:二年级上第一单元的活动板块“暑假生活展”,这一部分内容的设计很开放,要根据孩子们的暑假生活选取材料,设计展示方式,比如:我们学校有一部分是生活在乡下的孩子,就鼓励他们把自己暑假的生活以照片图片和讲述的方式展示出来,让所有的孩子一同分享乡下孩子的自由、淳朴的快乐的生活,为新学期学习生活鼓足信心和勇气。又如《心中有规则》一颗的教学,我在学生已经了解了规则是由人们共同制定的基础上,引导全班同学体验制定规则的过程。我一再强调,班级的规则与每个同学都有关系,因此,每个同学都有发言权,每个同学都要参加。我先让学生讨论他们认为需要哪些方面的班级规则,然后大家提出具体的条目,如果在讨论中对某项规定有争论,应自由争论,最后举手表决通过。我告诉学生:在一般情况下,要有半数以上的人同意才算通过。学生通过一定的程序终于制定出一系列的班级规则,这时,我提醒学生,大家制定的规则要靠大家来遵守。如果执行一段时间后,觉得这条规则不太合适,还可以讨论修改,再次举手表决。学生通过直接体验班规的制定,从而促使学生在实践中改正缺点,民主和谐的氛围在无形中悄然形成。这样创设的适宜的课堂气氛,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快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尽快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三、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探究合作重活动

《品德与生活》主要是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做到三个“为主”,即:一以学生为主;二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三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主。例如:第二单元《金色的秋天》第5课《秋天在哪里》主要以引导孩子们通过观察,体验发现秋天的乐趣,从而感受大自然的美。也让孩子们再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其中寻找秋天的迹象这一活动在设计上,以教材中的儿歌开始,边播放秋景图边吟诵儿歌,然后带着孩子们走出室外,到校园的操场上寻找秋天(树、落叶、花、草……)引导孩子们发现这些植物和小动物的变化。例如:杨树叶子的飘落,叶子的颜色变化,夏天的小蝴蝶和小蜜蜂不见了……在此基础上,用这样的观察方式给孩子们留课下的作业,让父母带着自己到市场、商场观察和寻找秋天,家在乡下的孩子到田野寻找春天,可以把自己观察到的以图画、照片和记录的方式记下来,到学校后和小朋友们一同分享。在这样活动过程中,孩子们学到的不仅是观察搜集信息的方法,更有孩子们在一起分享的快乐,也在这样的分享中感受大自然带给我们的快乐。整个活动中,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其主要的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结合实际,让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和发展。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活动的方式很多,关键是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孩子们活动的兴趣。例如: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教师有目的地创设某种情景,让孩子们进行仿真性演习活动,他们的演技好坏并不重要,关键是活动中的体验,比如:班级里的故事;“做个快乐鸟”中的帮助同学消除烦恼;重阳节、母亲节怎样孝敬父母和老人等,都可以创设情境,让孩子们表演,用真实的行动影响同学们,也成长自己。还有到了中高年级的学习生活中待人接物的一般礼节、在紧急情况下的求助和自救、交通安全标志的识别与遵守交通规则、遵守公共秩序等方面的教育等都可利用这一形式。

当然还有:讲故事,小实验,小制作,小游戏,小搜集等等。只有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和他们日常的生活联系起来,孩子们才会有兴趣地主动学习,主动接受教育。

四、彰显课程的开放性,做到生活即是课程

《品德与生活课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的第二个特点就是开放性。内容广泛,涉及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直接地反映了儿童的现实生活。虽然,我们教学时有相应的教材,这些教材的设计从儿童生活出发,选择了儿童生活中典型的事例、题材,非常丰富多彩,但我们要考虑到儿童的个性差异,儿童生活的环境差异,包括自然的与社会的,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捕捉儿童生活中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及时地把儿童生活的新问题、社会中的新信息、科学技术的新成果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之中。与此同时,课堂也不再局限于教室,它还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他生活空间,而且体现课前、课中、课后、校内校外连续完整的活动过程。应该说我们的生活有多广,学生学习的范围就有多广。例如:第三单元《我们真棒》中的第九课《我棒你也棒》,即有课前的调查、访寻,爸爸妈妈眼中的我,朋友眼中的我,邻居眼中的我……通过大家的评价了解自己优点,也有课上的展示和交流,还有课下的行为的延伸。爸爸妈妈、朋友邻居的真诚肯定和赞美会成为一种向上和向善的动力,让儿童的思想、认识和行为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一个提升和发展。这也是我们课程设计的宗旨。

4.学习地理新课标的心得体会 篇四

新的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在地理教学新理念的指导下,我认真践行新课标提出的要求,收获了一些浅显的认识。

一、运用新理念,实施新课程

国家新颁布的《地理课程标准》开篇指出:“地理课程的设置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应“学习对生活又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不难看出,这一理念提出的目的是“改变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让教学从单纯注重知识的传授向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的方向转变,从而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因而在实施地理新课程中,必须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让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成为“开放式地理课程”的一部分,正确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发现问题、积极探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养成关心社会生活的态度”,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及终身学习打下必要的技能和基础。

基于以上认识,我在处理地理新课程和现实生活关系时,常注意其间的密切联系。例如,在“经纬网”教学中,就以学生看电影、找座位的生活经验来安排教学活动,可让学生凭电影票上的“几排”、“几座”次序,找到自己的座位,借助于这个实例,学习用经线、纬线的交叉点来确定地理位置的方法。当地理知识融入生活情景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很容易突破“经纬网定位”这一难点。再如教学“气候的变化”时,提前布置学生每晚收看电视天气预报,学习播音员怎样由卫星云图预报天气,分小组讨论如何合理安排农事、调整出行计划,感知气温和降水变化对当地居民生产生活的影响。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和社会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例,能让学生认识到:很多地理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和地理背景有着密切联系,从而感到学习地理知识对自己的生活的确有用。在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中,学生获取了新知识,形成了新经验,拓宽了他们的地理学习空间。同样,教学“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时,针对各地农民焚烧秸秆的做法,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农民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对本地空气质量造成什么影响?如果自己经过这片田地时,你的感受是什么?在田地里烧秸秆会造成的直接和间接危害有哪些?进而思考讨论有效利用秸秆的方法和减少空气污染、降低大气粉尘的措施。在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中,学生获取了新知识,形成了新经验,拓宽了他们的地理学习空间。

二、废弃旧理念,改变学习方式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求地理教学应从有利于学生“生活再现”和“终身发展”入手,建立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与时俱进,转变原有角色,从知识传授者转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研究者、开发者,在民主教学氛围中,师生形成“学习共同体”,形成互动交流的学习过程,摆脱过去学生被动接受、教师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机会,为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满怀兴致的自主学习;在分享经验的同时进行有序的合作学习;在体验地理知识的生成过程中,养成具有创新精神的探究学习,从而培 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究思维能力。使宽松的课堂环境、和谐的师生关系、充满生活气息的地理课程,成为学生张扬个性可持续成长的沃土。

具体在组织教学上,充分利用教材中“活动”栏目的文字、图片、图表、图像系统以及质疑性的问题,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让学生真正“活”起来、“动”起来。使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在“活动”中、在“合作”中、在“做”中得到充分发展,并在“参与”中得到快乐和满足。例如,学习“地球和地图”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乒乓球制作简易的地球模型、用橡皮泥制作地形模型;动手绘制校园或教室的平面图、世界各大洲轮廓图;动手拼补中国政区图和大 1 洲分布图。其他活动还有:与学生一起讨论保护“四合院”、“窑洞”等特色民居的方法;调查家庭生活条件在近二三十年来的变化;通过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农民、开发商、政府人员、环保人士,来探讨“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有时引导学生走进本村、本社区调查人口出生率、死亡率的特点,并能以地理小论文的形式发表自己对人口问题的看法。此外,教师可要求学生编辑地理专题知识墙报、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等,无不是让学生走进自己的生活实际,自主体验,参与实践。这样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也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又体现出探究的乐趣。只有改变学习方式、拓展学生的地理视野,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满足学生成长的多样化需求。

三、善用评价制,促学生发展

新课改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体系,重视评价的激励与改进功能,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因此实施新课程中应有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如提倡使用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和情景测验等。一段激励性的话语、一个竖起的拇指、一种会意的微笑都是我们常用的评价方法。教师要以宽容博大的心胸,真诚的面对自己的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更要树立每个学生都能成功的信念。“条条大路通罗马”,不以考分论英雄,让“丑小鸭”在不久的将来,都能成为美丽的“白天鹅”

“地理学习评价要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学习过程,以及学习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的变化”。在教学活动中,笔者为激活学生思维,经常创设开放性问题,模拟现实生活情景,加强地理学习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引导学生能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例如结合每年的“环境日”“气象日”“地球日”“人口日”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家庭采访、实地观测等活动。引导学生将自己的认识和体会写下来,以此评价学生参与探索活动能力、评价学生对科学方法的掌握状况。再如学习“陆地和海洋”一节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了大西洋两岸的陆地轮廓很吻合这一特点,以此来评价学生观察、分析、合作、交流的优良品质;还可通过对大陆形状“北宽南窄”,像倒立三角形的探讨、推测,去评价学生想象、猜测的科学探索能力;而由魏格纳创建的“大陆漂移说”的过程,又可评价学生对科学知识获得的艰辛历程,有个良好的认识,进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师善于抓住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保护他们求知发问的勇气和兴趣,多鼓励少指责,淡化不足,适时适度的进行激励性评价,让学生看到自己在学习中取得进步和成绩,并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逐步成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的创新型人 才。

5.学习新课标的点滴心得体会 篇五

西小王镇中心小学

张英

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学会学习,学生才能自主学习;只有自主学习,学生才能学会学习,因此,在教学中,要构建自主、开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想”自主学习、“能”自主学习、“会”自主学习。在教学中,我们要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正确处理好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引导的关系。怎样做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呢?

首先教师要做好“角色”转换,从站在讲台上的传授者变为与学生共同学习的参与者。要关心爱护学生,随时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想状态,营造融洽、宽松的学习氛围,把自己看作是学生的伙伴,与他们无拘无束地交流,并尽可能为每个学生提供张扬个性、展示自我的机会,使他们在品尝成功的同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这不,一次语文课上,说到名字了,有些同学就来劲了,大讲、特讲自己名字的由来,有的还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于是有一天,我专门拿出了一节课,让孩子们尽情去表达,四年级的孩子还正是爱说的时候,我想借此机会锻炼一下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顾德宝同学的妈妈是英语老师,“顾德宝”即英文“good boy”,他说他妈妈希望他做一个懂事的好孩子;马天慧同学的家长之所以给她取这个名字,即希望她天资聪慧,陈垚红同学的妈妈,因为孩子五行缺土,所以取名垚红,希望孩子既长命健康又红红火火„„在孩子们的带动下,我也畅谈了自己名字的由来,这节课,我们都觉得充实、快乐。

其次,教师要当好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调控时间和节奏,做到讲练结合,张弛有度。该讲的一定讲,该“导”的必须导,要充分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科学地设计教法,优化教学过程。“讲”在关键处,“导”在迷茫处,老师不要忙于评价,而是要因势利导。在讲《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时,大部分孩子对联合国及维和部队等方面的知识不了解,于是在学生搜集资料的基础上,我进一步补充了有关课文的一些资料,学生学起来就容易了,发言也积极了。在教学中遇到一些问题,如果教师不及时引导,学生就不可能有富有个性的思维和多角度、有创意的见解。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依托于个性的充分发展。要发展学生个性,还要鼓励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去理解问题。允许学生独立从事探索活动,不排斥学生的错误或失败,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吃透教材,努力为学生思维活动提供最大限度的伸展空间,让学生有机会充分展示自我。

最后,引导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学习,体验新知。练习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如果能把练习内容寓于游戏、竞争之中,就能帮助他们从厌倦的情绪

中解放出来,唤起他们主动参与练习的激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开学初,由于学生们一直走不出年味,收不回心,所以听课也往往不能全身心投入。于是我在教学第一课《古诗三首》时,就设计了游戏活动:让学生在大体了解了诗意的基础上,将李白的《独坐敬亭山》配画,然后看着自己做的画再进行朗诵表演,并且还进行了小组比赛,学生们学习积极性特高。相反,如果这节课我只是一字一板地讲三首古诗的意思的话,我估计学生们学习兴致不会很高,可能还会有一部分同学恹恹欲睡。

6.初中历史新课标的学习心得 篇六

陶岭中学桂莉

一.教育理念的不同。

1.精英教育发展成为全人发展的大众化教育。

在课程标准中,明确讲到其总体思路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要求”。反映到教材的编写上,则抛弃了过去的“难、繁、偏、旧”的内容和专业化、成人化的内容,真正体现了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的特点。

2.从注重内容的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的科学主义倾向转为更加注重人文主义,人文精神,注重科学和人文的整和。

3.从重视传授知识为主到重视培养创新人才,强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

过去那种重知识轻能力的做法带来的弊端越来越为人门所认识到,在新的课改中就强调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勇于反思并作出独立、独特的判断。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

4.从让学生掌握知识到留住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我们是系统的学系统的忘”。学完就忘,这是不止一人告诉我的尴尬事。可喜的是,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特别关注这个问题,要求课程的内容、教材的选择、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学生的评价等都要有利于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的培养,有利于他们的终身学习。

5.让历史更贴近生活,让历史更贴近自我,强调学生的社会实践

“把握时代的脉搏”是这次历史课改的一大特色。改革要求将知识的构建和学生的个体世界紧密相连,将历史知识和社会实际相连,提倡生活即课程、自我即课程。

二. 教学方法和观念的改变

1.有“传授型”向“导向型”的转换

以前课堂上的情况是:45分钟老师一个人讲完,滔滔不绝、一气呵成,还生怕学生没听够,生怕知识点没讲透,生怕考点没讲到。老师挺喜欢讲的一句话是:“只要你们跟着老师的上课、复习的步伐,你们一定能考一个好成绩”。学生则一个个无精打采,小话不断,呵欠连天。课改之后,老师的角色更多的象一个导演,在教学过程中起的是组织、引导、示范和协调的作用。我们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引导学生学习,教会他们如何学习。将他们从被动接受知识和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知识,让他们改变“学历史只要背就行”的观念。

2.变结论式教学为过程教学,寓“学法指导”于教学过程之中

历史课本中有许多现成的结论,如“„„的历史意义”“对„„的评价”等,学生有的并不赞同,有的不明所然。这就要求教师将得出结论的过程、自己的思维过程尽量的暴露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分析、讨论中来,引导他们主动发现和探究知识。

3.利用课本中的活动课和学习与探究内容,有计划的开展历史课的研究性学习。新的历史课程改革在内容上和以前最大的不同是增加了许多的学习与探究的内

容和4节活动课,这些内容不注重结果,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参与教学、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社会实践等活动。要达到理想的目的,教师必须在“导”字上下工夫了。

4.由“专业课”向“综合课”转变

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复合型人才,要求能用多学科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教育也必须向这个趋势转变。作为历史教师在从事历史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努力寻求历史与其他学科,如语文、政治和地理等的交叉点,突破学科的封闭,使个学科相互渗透,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用多学科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三. 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

1.自主(参与式)学习:各种各样的调查表明,历史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但历史课却是学生不喜欢上的。究其原因就是:学生的学是被动的、消极的,不是通过自己的活动和实践而是通过老师的灌输被动的来获得知识。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大部分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新的课改要求这种学习方式,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

2.合作学习: 新的课改中特别提现了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在新的课改目标中有一点是(让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事实上增设的学习与探究课说明了这一点。

7.英语新课标的“四点修订” 篇七

英语课程标准修订组在《凸显英语学习对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意义———英语课程标准修订解读》一文中指出, 课标修订版对小学阶段课程提出更加具体和明确的要求与指导, 这次做了四点修订。1.明确提出小学阶段英语课程在语言知识各个部分的分级标准。2.在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的二级标准中, 增加了“能体会到英语学习的乐趣”、“乐于感知并积极尝试使用英语”、“在小组活动中能与其他同学积极配合与合作”和“乐于接触外国文化, 增强祖国意识”。在学习策略中, 补充了“对所学内容能主动复习和归纳”、“在课堂交流中, 注意倾听, 积极思考”。在二级文化意识的标准中, 增加了“在学习和日常交际中, 能初步注意到中外文化异同”。3.在原初中英语技能教学参考表的基础上, 独立撰写了小学英语技能教学参考建议, 以加强对小学英语教学的指导。4.在教学建议中特别强调小学英语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对英语的感知能力和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在评价建议中特别强调了小学阶段的英语课程评价要以激励学生学习为主。

8.音乐新课标的学习心得体会 篇八

关键词:农村初中现状;学习观;学习方法;教学方法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求我们秉承民主、科学、开放的教育理念,改变以往过分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重视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使学生获得知识过程的同时也要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和培养能力的过程。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把教育教学提高到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培养学生的社会素质以及法制意识上来,农村的初中生具有基础差、知识面不广、反应能力较低、厌学情绪严重等特点。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往往有许多教师有同感:讲了很多遍的问题,学生还是不懂,或是一知半解。这是学生的问题吗?我想也不全是。针对农村初中生的特点及教师经常出现的同感问题,那么如何才能将新的课改精神落到实处呢?下面谈一下自己在教学当中实行新课程标准的一些体会和做法。

一、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农村初中的学生,从小生活在农村,除了从电视、手机上获取少量信息之外,见识少,所学知识均为书本知识,对于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等缺少引导、分析,因此,他们认为所学知识对自己的将来没有什么作用,目前我所在地区的大多數学生家长,还处于知识缺乏者,大多数的家长忙于改变家庭的经济状况,无时间顾及教育自己的子女,有的家长长年在外打工,将孩子交给学校,根本没有关心过孩子的学习情况,甚至还有家长给子女灌输“学那么多干什么,会写字就行了”“像某某大学毕业,还不是找不到工作”“某某初中不毕业,照样会赚钱”等思想。针对这一系列阻碍学生学习的客观条件,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我认为,教学中教师应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告诉他们知识的重要性,也可以带他们去做一些有利于学习的活动。给他们讲和他们生活有关的应用问题,或是农村中知识的应用问题。让学生发现知识存在于社会,存在于生活,和我们的生产、生活等密切相关。从而使学生产生求知欲,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二、营造良好的物理课堂教学氛围

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课堂教学气氛能造成一种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向上的教育情境,从而激发出学习的无限热情,提高学生对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度和积极性。

1.课堂设疑,营造进取的课堂教学气氛

传统的教育模式提倡细嚼慢咽的讲授方法,把所教授内容讲深讲透,不给学生课后留下疑难,怕学生没有学懂。没疑问,怎能引起学生的课后思考?对发展中的新事物不闻不问,何来的学习兴趣?好的老师,不是讲得学生没问题可问,而是能启发学生提出深刻的问题。例:讲授初中物理“汽化和液化”时,我上课前用湿抹布在黑板上书写了课题,然后给学生讲笑话:“从前,有一个小孩,手拿着一块冒着‘烟’的冰块,冻得支持不住,两手不停交替地拿着,却大叫:‘好热!好热!’你由此想到什么?回头一看我刚写的字‘是谁给擦了’”这个似乎简单却又包含了很多物理设疑,使学生跃跃欲试却又难以解释清楚,最能引起学生的参与和思考。

2.讨论式教学,营造热烈的课堂气氛

巧妙设计问题,提出悬念。巧妙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合作讨论,强化学生参与教学的互动过程。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我们只注重教师语言,而很少给学生在学习知识时说话的机会。使教师在课堂上起到组织辅助作用,让学生动脑、动口发挥主观能动性。例如,在讲授初中物理“温度”时,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去理解“温度”的概念,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怎样将看不见、感受得到的温度显示出来,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联系生活实际开展课外活动,促进课堂教学

利用学生熟悉的生产、生活情景,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学的现实意义,使学生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初中物理教学大纲提到“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对于加深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发展他们的爱好和特长,使他们学得更好更灵活,提高他们的活动能力和思想品德都是十分有益的”。教师不但要自己留意捕捉生活中电视、报纸杂志中的物理现象,而且要鼓励学生也这样做。或教师讲完课,要求学生寻找生活中的例子进行解释。例:冬天盖棉被为什么保暖?但夏天停电时,怕冰柜里的雪糕熔化,小卖部老板有时会给冰柜盖张棉被,这是什么原因?回家观察为什么茶壶盖上面都有个小孔?农村对稻田早晚放水,是早上放进还是放出呢?等等。这些生活实际问题都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总之,教师精心安排的课外活动,不但能引发兴趣,促进课堂教学,还提高了学生的素质,这绝不是用分数可以衡量的。

9.学习英语新课标的一点体会 篇九

淮安区仇桥中心小学 陈雪

通过这个阶段的学习,我对修订后英语课程标准有了更深的了解.新课程在目标、性质、理念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变化要求。新课标突出体现课程对国家发展和学生发展的意义;进一步明确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属性,在为学生学习英语打好基础的同时,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新课标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为指导思想,以推动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巩固和深化十年课程改革取得的成果和经验,着力解决十年改革尚未解决的问题,突出体现课程对国家发展和学生发展的意义,进一步明确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属性。新课程要求在为学生打好基础的同时,提高学生语言的运用能力,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新课标的修订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全国各地英语教学和教师的现状,存在地区不平衡性等因素,在保持《标准》总体结构和目标体系不变的基础上,适当的调整了部分目标和要求。从而更好的反映了全国广大地区的英语教学实际水平。

新课标注重以能力为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求教师合理设计课程内容,科学控制课程容量,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新课标明确了各个阶段的分级目标和分级标准。小学六年级的毕业生需达到二级标准,即要求能够做到听、说、读、写、玩演视听。

10.音乐新课标的学习心得体会 篇十

吴堡中学 白探国

听了两位主讲教师的讲课,我受益匪浅,心里也有些许感悟、启发。认真反思自己在平时的教学实践,我感到在今后的教学中重点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要帮助学生激发、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一是要创设适合学生的问题情境,激发兴趣的火花。二是要充分利用数学活动课的优势,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帮助学生及时进行学习兴趣的培养。

二、帮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我认为,指导学生自学是学生自主发展的重要环节,是一个渐进过程,要在平时的课中坚持这种能力的培养,才能使学生获得这种能力。

三、感悟数学教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其一是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 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其二是探究生活问题,让 生活数学化,体现数学知识的生活回归。

11.对体育新课标的思考 篇十一

一、角色转变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角色,改“一言堂”为“群言堂”,变主讲为主导.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充分表现自己的才能,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当然,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能否实现,主动权还是掌握在教师手里,教师只有真正认识了当今时代自己所处的地位和角色,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实现,教师也才能比传统教学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导趣,引导学生乐学;通过导思,引导学生活学;通过导做,引导学生善学;通过导法,引导学生会学.

二、探究性问题

在教学中,用1~2分钟的时间来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好奇心,从问题入手,引发学生的思考、热情和探究.使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让学生去思考探究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如,在上立定跳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立定跳远的技巧,我们依次提出问题.小兔、袋鼠和青蛙它们是怎样跳的呢?同学们可以试一试,然后谈谈你们的感受.再比较分析哪一种动物跳得远一些,为什么会跳得远呢?手臂向前向上的摆动是不是可以帮助身体向前向上跳跃呢?等等.

三、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教师多采用游戏的形式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课堂上用2~3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布置场地摆放器材.事先把器材随意散点放在操场上,用抢占阵地、寻宝等游戏方式主动让学生去得到它并按规定路线摆放好.这样一来学生既感到好玩又觉得刺激,远比教师依次发器材的效果好.这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再用5~6分钟的时间,以游戏、比赛等活动为手段进一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使学生在体育课中常置于“高期望——高表现——高期望”的良性循环中,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激发,在积极的思维和活动中,让学生身体得到了锻炼,同时也使头脑得到了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

四、掌握运动技能

在运动技能的学习中:①用5~6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发挥优化组合的自择权,采用自发组合群体的分组自主学习.为满足学生个人的心理需求,让学生自己安排各种各样的练习形式和方法.要求学生在完成练习的次数、距离、时间及质量上各显神通.②用1~2分钟的时间,针对学生的问题和出现的不规范动作进行讲解示范.③用6~7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存在的问题和纠正不规范的动作.④用2~3分钟的时间,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⑤用10~12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巩固学习成果,并尽可能地为各类学生提供更多的表现机会,让学生运用基本的运动知识去掌握运动技能.

另外,教师可以从改变课堂结构入手,以形式多样的游戏,情节丰富的故事激发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和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作为教师也积极参与到学生中去,和学生一起玩耍并给予纠正和指导.

五、体验运动乐趣

学生通过对运动技能的学习与掌握达到一定要求后,就转入让学生体验运动乐趣,用3~4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由组合,小群体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互相纠错、互相总结,感受参与运动带来的成功与失败、快乐与艰辛、竞争与合作、情绪的宣泄与情感的升华等丰富的内容.失败是成功之母,成功更是成功之母.“成功感”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催化剂.“成功感”的增强会对其兴趣的产生和保持起到促进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我总是不断肯定学生的优点和成绩,用欣赏的、肯定的目光对待学生,使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

六、自我评价

学生用1~2分钟的时间来评价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培养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引导学生互相评价.这种评价一方面可以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自我评价、相互评价能加深学生对体育课程学习内容的更多把握,有助于学生对学习活动的自我期待,提高学生自学、自练、自评的能力,曾加学生之间交往的机会,初步形成良好的体育与健康观,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七、思考与练习

让学生课后加强对本次课的思考与反思,结合现实生活去感受体育对学习和生活有多大的帮助.并通过每天的课外活动对所学动作、内容进行生动活泼的复习,以加强学生记忆、提高动作质量.在教学中,我们首先提出探究性问题,激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好奇心,引发他们的思考和学习热情.然后,从教材的特点出发,运用一些有趣的、游戏化的比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参与.当学生的参与热情被调动起来后,就转入正常的教学活动,从学生简单的动作到动作的形成,让学生整体地自主地接受和学习,在游戏和比赛化的练习活动中掌握技术.在学生技术掌握到要求的水平后,再开展各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充分感受体育运动的乐趣,体验失败与成功、身体疲劳与心理快乐等不同的情感变化.再后,帮助学生了解体育运动的健身价值,指导学生利用体育活动健身的基本方法.最后引

导学生通过对体育项目的学习和体验,逐步形成对《体育与健康》课的认识,懂得终身体育与自己人生幸福的关系.

12.高中化学新课标的核心价值 篇十二

关键词:新课标,理念,核心价值

高中化学新课标提出了“促进每个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这个全新的教学理念,也是一种新的、科学的、前瞻性的教学方法。它站在“昨天”和“明天”的结合点上,提出了现代化学教育的主动性、民主性和创造性的时代特征。这就要求每个化学教师更新过去“讲解一接受”的教学思想和模式,提倡培养学生高尚的学习品质和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不断进取的学习精神,使学生能够成为真正的课堂主人;以学生为中心,建立良好的教学互长的新型师生关系,实现真正的“教、学民主”;创立生动活泼“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氛围和环境;在“课程整合”过程中,树立正确的教学观。科学运用丰富的化学知识和灵动活泼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化学教学的各种活动都能做到乐于参与、敢于探索、勤于动手、勇于创造;以寻求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有步骤地为学生积累化学知识,这无疑是对每一位中学化学教师多年来形成的教育思维、教学方法的新的挑战与期待,这既是理念,也是原则。为此,需要每个化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做到:从哲学角度讲解化学的价值,即是用化学的内蕴价值和功能价值,使学生了解学习化学的作用。何谓内蕴价值?即是化学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何谓功能价值?即是化学在自然界的普遍存在性和如何实现其内蕴价值的方法与途径。在教学上则要求教师知道“怎么教”,即设定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和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既获得化学的内蕴价值,又能获得化学的功能价值。

在这方面,有其自身特定要遵循的原则和方法。化学教学应遵循的三项基本原则是:

一是基础性原则。中学的化学教育是以本学科基础知识为框架的,结合了“化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大众化的一项基础科学技术教育。本阶段的教学内容突出了物质的基本结构的基础理论和以量为核心,摩尔量、气体摩尔体积和粒子数等物理量之间的关系,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物质变化的基本反应和相互关系。

二是社会功能价值原则。作为教学形态,应始终贯穿“化学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的关系这个课题。包括了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及与环境保护、经济社会和人类生活对化学科技的需求。

三是动态发展原则。由于教科书的时间性和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很容易与飞速发展的科技相脱节。这就需要每一个化学教师时时关注科技发展的状况,将科学新发现、发明新技术的情况引入课堂,使学生能及时了解世界科技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使他们步入社会后不至于茫然不知社会的科技发展现状。这三项原则,既决定了化学课程的内容,也决定了化学教学的认知和操作过程。

化学教育应达到的目标是:国际化学教育会议认为,中学化学的教育在于:①化学是未来科技的中心学科;②化学教育要向公众普及。化学教育既包括对未来化学家的教育,也包括对非化学家的教育;③化学教育要联系社会,结合实际;④化学教育要在材料、能源、环境、生命科学中发挥重要作用。揭示了化学的实质既是一门实验科学,又是一门自然理论科学。其教育目的不仅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技品德。为此,我们的教学方法应该是:

1.按照新课标的要求,首先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有效教学摸式。过去的应试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成长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缺失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而高中化学新课标恰恰在这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要求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以启发学生对学习化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特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品质,使学生在知识上、素质上有所进步与发展,使师生之间互动和交流。在师与生之间,师、生与学业之间实行双向交流,设疑互诘,切磋琢磨,以学论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各种活动,建立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新型的民主、平等、协调的生动活泼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主动学习、在与教师互相交流与交往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在师生平等、相互尊重中逐渐培养成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品质。

2.因材施教,启发诱导。数千年来,在教育界,无一不奉“因材施教”为圭臬,这是公认的优秀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这个方法要求对每个学生个体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针对各个学生的性格、兴趣、爱好、优点、缺点进行全面的考察和分析,有的放矢,循循善诱。所以,在教学中,要根据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禀赋不同,有针对性地按照“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的教学原则,不用一个模式去束缚学生,而是采用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教师设“疑”,引发学生更多地提“疑”。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通过提疑、释疑,达到“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宋元学案·晦翁学案》)的最终目标。

此外,还要注重化学课程的兴趣教育。爱因斯坦曾经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教师要使学生在化学学习中乐此不疲,就必须结合高中化学新课标的要求,激发学生探索自然规律、追寻化学奥秘的兴趣,这是实现教学目标事半功倍的最佳方法。要达此目的,需做好四项工作:一是通过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激发兴趣。由于化学在经济、社会、自然界的广泛存在性,可以在教学时结合课本知识,引进一些与人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的化学科技例证,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学以致用的浓厚兴趣;二是通过趣味实验,引发学生的兴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通过物质在化学实验中魔幻般的变化,勾起青少年学子的好奇心,若再加以诱导,就会极大地增加他们的求知欲望;三是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拓宽兴趣。在课外活动中,引导学生结合科技发展和生产工艺的改进,周边化工生产发生的情况,化学对人类思想定势、风俗习惯影响,等等,探讨化学对社会的巨大作用。这样做,既巩固、深化、提高了教学成果,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还可以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运用结合起来;四是借助先进的教学媒体,增加兴趣。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把抽象的物质结构和化学变化过程,演示成立体、动态、形象的画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加深他们对所学化学知识的印象和理解。

13.小学音乐新课标的教学反思 篇十三

40分钟课间是师生互动的交流过程,即使交流也分主副,所以学居然为主,导为副。音乐的简单而多样化给学生的学起了主流性的因素,让他们听来容易学来轻松,素质培养自然也就不难的达成了。说反思我谈不上什么,可在音乐课上跟学生一起玩还真是一种乐趣,所以我还是想说说自己的一些经历。

一、思想交流

“你们今天想学什么?”话音刚落,同学们都彼此张望,显然他们不知道怎么回答我。许久,角落里的一位同学举手,当然还带点害羞,好象还在担心什么?“XX同学请说”。“老师,我很想出去玩。”刚说完,教室里“哈哈哈哈”欢呼声一片,其实也不是什么欢呼声,是同学们在嘲笑这同学,边笑边看着他红红的脸蛋,然后回过头期盼地注视着我,等待着我给他们带来的福音。当然,音乐老师嘛三句不离本行,玩是可以玩,但不能够离开音乐呀。好在新课标的音乐内容丰富,让我们接下来的时间都玩得开心、实在。其实这也没有什么,就是利用简单的对话,勾画出他们那童真的心声罢了。

二、活动交流

“大家想怎么玩?”音乐该唱的唱了,该听了也听了,当然接下来就是玩的时间,这也是他们早就想知道的,想要的。那么,是不是我来安排他们玩呢?不行呀,应该听听他们的意见才对呀。显然,他们的玩法还挺多的,可也不能够离开时间呀,这是前提条件。时间就是要用音乐来控制的。提议时间到,最后还是我来做裁判,决定他们的游戏规则。此时的我真可怜,成了个配角,只好眼睁睁看他们玩,哎!当裁判员真不是滋味,下次肯定要选个可以参加的项目。这也许是新课标故意安排的吧!

三、音乐交流

14.解读新课标的心得体会 篇十四

这种“以学论教”的评价体系,要求我们教师备课方式要有根本性的转变,首先要更多的考虑学生在课堂上的可能反映,并思考相应的对策,注重花时间去琢磨学生、琢磨活生生的课堂,而不是在课堂上简单的再现教材,备课时要了解学生对即将讲解内容的兴趣、知识储备和他们所关心的话题。也只有了解学生的需要,才能真正上好“以学论教”的每一堂课。教师对教学能力的认识观念的转变。从关注“教”到关注“学”课堂教学评价中心的转移,将促使教师重新反思一堂“好课”要求教师具备的教学能力是什么?“以学论教”课堂教学评价模式更为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学会些什么和感受到了些什么等等。教师的板书和口语能力不再是一堂好课的必要条件了。只要这位教师给予学生充分自主学习、探究的机会,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充分的发展,板书也许是学生来写,总结也许是学生来说,这依然是一堂好课,一堂学生“学得好”的课。

可见,教师需要对“教学能力”进行新的思考和认识:对教材的把握能力是必要的,但似乎不够,自主实践将会引发学生行行色色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储备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此外,更具挑战的是教师要学会“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课堂管理能力是必要的,但是似乎又有些不同了,安静无法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参与,热闹又是课堂纪律的大敌,如何能让学习在“热闹”中“有序”的进行是教师课堂管理的新课题;课堂环节的设计能力依然是必要的,但似乎又不同,不能完全按事前设计的环节进行,要富有弹性,以便随学生的表现来灵活调整,更关注的教师的随堂机智。总之,以往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囚犯,其内涵正在一点点发生着 “重心得转移”和变化。

15.音乐新课标的学习心得体会 篇十五

一、新课标实施后初中体育教师课程实施内容分析

体育新课标要求体育教师是课程的构建者, 即体育教师根据学生的需求、学校场地器材等实际情况来确定体育课要实现的目标, 并通过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措施来达成该目标。在目标实现的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此, 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的选择是体现新课标理念的重要部分。从表1可以看出, 实施新课标后初中体育教师体育课教学的基本内容和课改之前没什么两样, 主要以初中升高中的测试项目为主, 共占73.17%;而只有17.07%的教师能根据课标精神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 或者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做到让学生自主选择部分学习内容。可见大部分体育教师还是以初中升高中测试项目为主, 忽略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实地考察中, 有的学校从初一到初三的体育课内容完全是初中升高中的测试项目, 其主要原因是体育测试项目的分数直接加入到中考总分中。学生为了体育成绩拼命地练习其中的中考几项, 可见中考指挥棒的作用之大!同时, 与之相应的结果是学生越来越不喜欢体育课。

新课标实施后体育教师教学采用的教学策略的调查情况是:17.16%的教师选择和以前一样, 没有什么变化;17.16%的教师能理解新课标的理念, 但不知道怎样实施;65.85%的体育教师能根据新课标的理念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从中可以看出, 在新课标实施过程中有一部分体育教师对新课标的理念进行了深入研究, 但由于缺少培训的机会, 对新课标处于似懂非懂的状态。所以, 促进体育教师对新课标理念的理解, 有必要加强理论培训和实践观摩活动的开展。

二、影响初中体育教师实施新课标的主要因素分析

1. 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从表2和表3看出, 影响体育教师教学质量的第二因素是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虽然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排在第二, 而对学生的管理与沟通排在第一, 但笔者认为, 影响体育教师更好地实施新课标的主要因素是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因为如何管理和与学生沟通是外显性的, 而主要的内动力是职业道德, 良好的职业道德才能驱动体育教师更有耐心去思考如何教育与管理学生等问题。所以, 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是实施新课标的重要精神动力和保障。

目前体育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缺失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体育成绩评价以测试项目为主, 忽略学生的进步幅度; (2) 教学内容枯燥, 忽视学生的主体性; (3) 教学方法单一, 不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中看出, 体育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提高是影响其实施体育课教学的重要因素, 应在体育教师的职称评定、学生对教师的考核等方面加大职业道德修养的落实。

2. 对学生的管理与沟通能力

从表2和表3看出, 影响体育教师实施新课标的重要因素是对学生的管理与沟通, 排第一位, 从实地考察的反馈结果和对一线体育老师的访谈也表明:管理好学生是体育课教学的有效保障, 如果管理不好学生, 体育老师有再好的教学策略, 再新颖的教学内容也只是起到一时的作用, 要想将新课标的理念很好地贯彻到体育课程中, 重要的一点是将学生管理好, 所以如何管理学生、如何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是非常重要的。从表3可以看出对学生进行说服教育是影响体育教师教学质量的又一重要因素, 排名第三。

3. 体育教师的工资水平较低

从表2可以看出, 体育教师的工资水平较低是影响实施新课标的一个因素。目前, 国家已经出台提高中小学教师待遇等政策, 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工资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国家重视教育的大好背景下, 以后教师的工资水平会越来越高, 这样教师的工资水平不会成为影响体育教师实施新课标的问题。

4. 体育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较浅

从表2和表3可以看出, 体育教师对新课标不了解和学生对上课内容不感兴趣成为影响体育教师实施新课标的第四因素。因此, 为加强体育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 应增加外出培训、参加体育与健康课的观摩、体育教研组讨论与观摩, 尤其是体育实践课程观摩等, 从理论到实践上给予体育教师深入学习和锻炼的机会。每个学校应加强体育教研组的建设, 将新课标的理念深入到体育实践课中, 开发适合本学校的校本课程。

另外, 在实地考察中发现体育课的班容量大、开放性等特点给体育教师实施新课标造成很大麻烦。这要求体育教师根据新课标理念实施小组教学, 培养体育骨干力量,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同时要开发新的教学内容资源。学校领导对体育课程不重视和高考体育加试等也是影响体育教师实施新课标的重要因素。

初中体育课教学内容主要以初中升高中的测试项目为主, 教学方法方面大部分教师能根据新课标的理念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但还有部分教师和以前一样。因此, 笔者建议改革体育中考的项目和评价方法等, 将体育测试与实施素质教育相结合, 以学生参与终身体育为最终目的, 切实发挥好考试的指向性作用。

参考文献

[1]夏端阳.湖北高校体育教师职业道德失范及其改善对策.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8, 42 (1) .

[2]王宝平.天津市高校体育教师职业道德的现状与对策.教育与职业, 2008 (3) .

[3]刘洁等.影响高校体育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因素及对策.柳州师专学报, 2006, 21 (3) .

[4]方云峰.新时代高校体育教师应具备的素质.石家庄学院学报, 2008, 10 (3) .

16.浅谈对新课标的认识与实践 篇十六

一、领会新课标理念,转变教学观,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

人类的生活离不开音乐。按理,大多数学生应该是喜爱音乐的,然而,多年来我们的音乐教育却屡屡遭到学生的排斥,“学生们喜欢音乐,但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的现象屡屡发生,有学生这样说:“一提到上音乐课,我就头痛。因为一上音乐课,就有无数个我根本不认识的音符迎面扑来,令我招架不住。长期以来,我们的音乐课内容单一,落后于时代发展的需求;教法死板,与音乐艺术的本质背道而驰。我们更多地注重音乐技能、技法的传授与训练,而忽视了音乐艺术的审美特性;更多地关注教师本人的情感体验,而忽略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及音乐情感。

1.教师应该对音乐教学充满激情,对音乐爱之如痴。如果教师对音乐教学态度冷漠,在教学中表现出疲沓、松松垮垮、随随便便,那么他的学生也很难对音乐产生兴趣。因此,要让学生感兴趣,一定要表现出教师自己是感兴趣的。

2.培养学生音乐兴趣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音乐学习环境。因为兴趣的产生与发展是和人们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的。教室的布置应优雅艺术化;座位的安排与乐器的摆放应富有诗意;音乐家的画像,音乐格言的挂贴应具有视觉欣赏的意义。让学生走进音乐教室后有一种舒适愉快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上音乐课的兴趣。利用学校广播站还可以开办一些音乐专栏,如“音乐欣赏知识讲座”“点歌台”,通过丰富多彩的广播栏目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从而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3.学校应该成立各种音乐团队,如合唱队、管弦乐队、舞蹈队等,给学生提供参与音乐艺术实践活动的机会。学校还应组织各种音乐活动的竞赛,如“歌唱、舞蹈、器乐”三星大奖赛、班级合唱比赛、音乐知识竞赛,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表演欲望。

4.教师应善于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如学生对流行音乐感兴趣,教师可以利用这个兴趣点让学生谈谈自己为什么会喜欢流行音乐?流行音乐有哪些优点与不足?然后教师归纳总结,让学生了解流行音乐的概念以及流行音乐的历史,教师不能不顾学生的兴趣一味地排斥与贬低流行音乐,反而可以抓住学生喜爱流行音乐的兴趣特点,让学生了解更多的音乐知识,从而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学生的审美与鉴赏能力。

5.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还应该有美的仪表,良好的教态、生动的语言、正确的讲解、优美动听的歌声和伴奏、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激发培养、发展学生的音乐兴趣。我想,学生们是会在教师的引领下步入音乐艺术的美妙殿堂的。

二、教学实践中,教师角色的定位

1.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变“指挥者”为“引导者”。由于年龄特征、个性差异、知识层次等因素的制约,学生们对音乐的喜好千差万别。教师要洞悉学生的兴趣爱好,了解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并针对他们的兴趣爱好找准教学的切入口,因势利导,将手中的“指挥棒”变成引领学生去探索美妙的音乐世界的“引路石”。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也能积极地参与进来,愉快地学习。

2.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变“居高临下”为“平等相交”。音乐教育的魅力在于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对于学生来讲,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把自己的学生视为朋友、志同道合的那种教师”。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乐于走下讲台,关注学生的每一分情感,倾听他们的心灵,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指责;多一些交流,少一些“命令”;多一些探讨,少一些灌输。唯有这样,学生才会变被动为主动,变接受为参与,我们的音乐课堂也才会成为一个充满情趣的、平等和谐的课堂。

3.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变“技巧性传授”为“艺术性指导”。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爱心,比培养学生技术上的才能更重要。“技术”教学是短暂的,是容易生疏甚而遗忘的;而“艺术”教学给予学生的则是永恒的,是能让学生终生受益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避免那种生硬的、繁难的技巧技能性训练,而应从学生出发,多为他们营造一些发现美、创造美的自由空间,以激发起他们热爱美、传播美的热情,从而使美能在学生的心灵中生根、发芽、成长、壮大。

三、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

在音乐新课程的实施中,怎样在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教师要提高素质,更新观念,在教学行动上产生相应的变化。

2.在音乐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需要。更多地欣赏和鼓励学生,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

3.应重视音乐教学的网络环境。利用网络进行音乐教学的方式是一种自助式的,无边界的教学模式,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了研究性学习,资料搜集的手段,并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与思维方式。

4.应提倡以音乐为本的学科综合。在音乐教学中可以把舞蹈、戏剧、美术等在内的其他艺术形象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如让学生通过舞蹈律动来表现音乐。音乐与美术融合即是听觉与视觉的结合,可使学生更形象地理解音乐。音乐课程与包括语文、历史等在内的与音乐艺术有关的其他非艺术课程适当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如音乐教学与语文当中的诗词、戏剧段落教学相沟通;音值、节奏等内容可与数学课中的数量概念结合讲解;节奏与自然界的现象,与人的生理现象以及人的运动方式有关,教学时可与自然常识课沟通;体育课的广播操、韵律操等与音乐节奏感、旋律感的联系很紧,也能够有效结合,一定的音乐与这种文化产生的民族、地理环境、历史条件、语言特征、生活习俗、文化交流等有着密切的联系,故音乐课与历史课、地理课的教学也能有机结合。

5.在音乐教学中应积极创建良好的民主教学环境。即把课堂交给学习的主体——学生,如让学生自选歌曲、乐曲演唱和欣赏。教师应尊重学生的选择,让学生自己去选择一些他们所喜爱的、内容健康的流行歌曲向音乐老师推荐,只要是情趣高雅、格调高昂的流行歌曲,都可以在音乐课堂上学唱。

四、倡导建立形式多样的评价机制

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建构个体的发展。评价要关注个体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和体现个体的差异,激发个体的主体精神,以促使每个个体最大可能地实现其自身价值。

音乐课程评价形式必须多元化,怎样把评价融进教学的全过程呢?可考虑采用如下方法: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五线谱本,要求是第一页为个人档案,贴上照片,写清班级、姓名。包含的内容有:兴趣爱好、音乐特长、音乐资料库、本期音乐得分、学期总结,(又分为我对自己说,父母对我说,老师对我说)要求学生的个人档案设计只要包含这些内容,但排版设计要求个性化。个人档案的背面就是每堂音乐课所获分数的原始记载,即成绩栏。要求学生从第二页开始写课后记录,谈谈自己在这节音乐课中有什么感想与收获,或者对老师提出哪些建议。课堂偶尔有一些练习就从五线谱本的最后一页开始做,例如教师播放五首乐曲,要求学生写出分别是由哪些乐器演奏?让学生动笔写就等于给了每个学生思考的机会,因为平时不写,有些学生根本没有思考的余地,答案就让别的学生给回答了。期末考试学生可以自选一种方式进行。考试菜单有演唱、演奏、欣赏、舞蹈、音乐常识,可以单选也可多选。欣赏、音乐常识作为笔试,其他项目的考试以班级音乐会的形式在轻松自如的环境中进行。然后学生在“我对自己说”这一栏写上自我评价,“父母对我说”这一栏要求父母对自己的孩子在音乐方面的学习做一个评价,最后把乐谱本收上来,教师再参照学生的各个方面用较为准确、形象的文字进行定性评价。

通过这种评价手段,发现每个学生都有自我施展的空间,这种评价方式既尊重了学生的个体性,又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主体性。从而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以“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关注“人”的发展,关注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从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师生关系等各方面逐步转变教师角色,尽快适应“新课标”,成为“新课标”的有效执行者和积极建设者。唯有这样,我们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需求,我们的音乐教育也才能够真正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肩负起培养人、塑造人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2.吴斌,金亚文.《音乐课程标准解读》

3.《课程·教材·教法》.2003年第1期,第2期

上一篇:社区慢性病护理题下一篇:瓦斯防治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