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演义》读后感

2024-06-23

《封神演义》读后感(12篇)

1.《封神演义》读后感 篇一

前几天,爸爸给我买了一本《封神演义》,这本书非常好看,我一口气把它看完了。

故事讲的是纣王昏庸无能,整天吃喝玩乐,不理政事。苏护把自己的女儿胆已嫁给纣王,可是就在半夜,被一只千年狐狸精吸去了灵魂,并复身在胆已身上。

姜子牙曾想帮助纣王,可是他发现胆已在谋害他,就与文王姬昌一起逃出来,建起自己的国家。

最后,姜子牙平了天下,纣王自焚而死。

在这部书里,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哪吒。

他出生在陈塘关。他的母亲怀了三年零六个月才生下他。他从小膂力过人,并且打死了龙王三太子,抽了他的筋;在南天门遇见龙王,剥了他的鳞,让他向哪吒的父母认罪;无人能拿起的轩辕弓、震天箭,却被哪吒射出,并射死石矶娘娘的弟子;四龙王来到陈塘关想害李靖夫妇,只见哪吒厉声叫道:“一人作事一人当,我打死三太子,我来偿命,哪有子连累父母之理?”四龙王听后放开李靖夫妇。哪吒亲自剖腹,剜肠剔骨,散了七魄三魂,一命归泉。最后在他的师傅太乙真人的帮助下,又莲花化身,但无魂魄。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哪吒是个有孝心的人。

书里还向我们讲述了纣王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他们在军事上采取分兵把守、消极防御的办法。而周武王用的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办法。所以纣王败了,周武王胜了。这也是伟大领袖毛主席看完《封神演义》后作出的总结。我认为将它放在学习上,也一样的准确。如果我们把困难当作是敌人,你分兵防守着“敌人”的到来,还不如像周武王那样,没等“敌人”来,我们就主动去攻破他。

2.《封神演义》读后感 篇二

元末明初人罗贯中在前人所创造的各种有关三国题材的文学成果基础上, 纳百川而成大海, 创作出了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罗贯中在小说中所勾画的三国历史框架以《三国志》《资治通鉴》等史书为主要依据。在细节描写和人物形象塑造上则广泛地吸收了裴注、《三国志平话》、元杂剧三国戏以及各代三国诗中丰富的创作素材, 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扩展、虚构, 使这些广泛流传于民间的三国传说故事、野史杂传等等丰富的内容都成为了小说中的典型化情节。总之, 罗贯中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所独立创作的这部伟大的小说是三国题材演化史中的巅峰之作, 集大成之作, 是中国小说史乃至中国文学史上一部不朽的作品。恰如明人高儒所评:“据正史, 采小说, 证文辞, 通好尚, 非俗非虚, 易观易入, 非史氏苍古之文, 去瞽传诙谐之气, 陈叙百年, 该括万事。”

现存最早的《三国志通俗演义》的版本, 是明嘉靖壬午年 (公元1522) 刊刻的《三国志通俗演义》, 即通常所称的“嘉靖本”。全书二十四卷, 二百四十则, 题署“晋平阳侯陈寿史传, 后学罗本贯中编次”。至《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本, 将二百四十则合并为一百二十回;清康熙年间, 毛纶、毛宗岗父子在李卓吾评本的基础上对作品进行了系统的评点及修改。毛评本《三国演义》自清初以来一直广泛流传, 至今日更是成为了家喻户晓的通行本。而原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反而较少受到关注。然而, 欲了解罗氏创作的原貌, 则必须从《三国志通俗演义》入手。而《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曹操形象, 更是曹操形象演进过程中极为重要的发展环节。

二、《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曹操形象

曹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塑造的众多不朽的艺术典型形象中最为成功的一个。罗贯中对前代源于史书、杂传、诗歌、平话、三国戏中的有关曹操的各种文献记载、传说故事采取了兼收并蓄的态度。无论是正面的, 还是负面的, 视表现人物的需要, 作者皆取而用之。由此, 这些流传于各个朝代的事件被作者巧妙地串珠成链后同时作用于曹操这一人物身上。不仅使其性格在多元中形成统一, 而且明确地表现为不同于任何一个的艺术典型。这一艺术典型的性格结构是复杂的、多层次的, 同时也是统一的。

(一) 曹操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曹操是一个奸雄, “奸”与“雄”的同时存在造成了曹操人物性格的复杂性。首先, 《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曹操仍然是东汉末年历史上叱咤风云, 统一北方的政治家、军事家。试看书中曹操出场时的一段文字:“为首闪出一个好英雄, 身长七尺, 细眼长髯。胆量过人, 机谋出众。笑齐桓、晋文无匡扶之才, 论赵高、王莽少纵横之策。用兵仿佛孙、吴, 胸内熟谙韬略。”曹操以“英雄”的身份出场, 他过人的胆识是作者极力渲染的“雄”的品质。这一品质首先在“诛宦讨卓”的宫廷政治斗争中得到了集中的表现。在何进谋划尽诛宦官的过程中, 曹操劝谏何进说:“宦官之势, 起于冲、质之时, 朝廷滋漫极广, 安能尽诛?倘事不密, 必有灭族之祸。请详察之。”这一极富远见的正确的策略不但未被何进采纳, 反被何进叱为“汝小辈安知朝廷大事。”当袁绍主张“召四方英雄之士”进京“尽诛阉竖”之时, 曹操又一次站出来以忠言劝说何进:“宦官之祸, 古今皆有;但世主不当假之权宠近侍, 浸润成疾, 使至于此。若欲治罪者, 当除元恶, 但付一狱吏足矣, 何必纷纷召外兵乎?欲尽诛之, 事必宣露。吾料其必败也。”何进依然没有采纳曹操之言, 并认为曹操“亦怀私意”。结果何进被杀, 董卓进京乱政专权, 曹操“乱天下者必进也”的预见得到了印证。此时满朝文武一筹莫展, “尽皆掩面而哭”, 在这危难时刻, 只见座中一人抚掌大笑曰:“满朝大臣, 夜哭到明, 明哭到夜, 焉能哭死董卓耶?”原来又是曹操挺身而出, 他定下献刀刺卓之计, 冒着杀身灭族的危险去行刺董卓。这一行动虽然没有成功, 但曹操的胆量、勇气以及甘愿冒死的决心都使他成为这一事件中独一无二的英雄。

在作者让曹操以英雄的面目在书中出场时, 又紧接着写了曹操年幼时假装败面㖞口欺骗叔父的故事。也就是说, 曹操的“奸”与“雄”是同时出场的人物特质, 它们都是人物的主体性格。又前文所叙曹操在谋刺董卓事件中是一个英雄, 而作者在此事件之后所作的叙述, 则极端地表现出曹操的奸与残。曹操谋刺董卓失败后, 在逃跑途中来到了世叔吕伯奢家中。吕伯奢对待正被追捕的曹操非常热情, 欲杀猪款待。而曹操在听到“磨刀之声”和“缚而杀之”之语后, 顿生疑心, 误以为吕家要杀害自己, 于是“不问男女”, 杀死了吕家老小八口。更为可恶的是, 当曹操明知误杀以后, 又为了保全自己杀死了为自己外出打酒的吕伯奢。这种“知而故杀”的行为, 是“大不义”, 是极其残忍、无情的。之后书中用曹操的一句话道出了其如此残忍的原因:“宁使我负天下人, 休教天下人负我!”这种极端利己的心理使曹操必然具有多疑、奸险、不择手段的性格。这一性格在此全方位地表现出来, 也由此贯穿这一人物形象始终。在《三国志通俗演义》中, 曹操的奸与雄总是同时存在的, 它们共同构成了曹操这一人物的主体性格, 也形成了这一性格的复杂性。

(二) 曹操人物性格的多层次性

如前文所述, 罗贯中笔下的曹操因为具有两面主体性格而显得复杂。但是, “奸”与“雄”并不能完整地概括曹操这一人物的性格内涵。在这两面主体性格之下, 是人物多层次展开的侧面性格线索, 这些侧面性格既丰富了主体性格, 又与主体性格保持着和谐、统一。首先, 在曹操“雄”的主体性格中, 罗贯中又通过多个性格侧面的描写来丰富曹操性格中“雄”的内涵。

第一, 在残酷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中, 为了扫除异己, 巩固自己的权利, 曹操有其奸狠的一面。而从另外一个角度, 为了统率三军, 为了笼络人心, 为了成就霸业, 必然也要求曹操的性格中具有包容性的一面。曹操性格中的包容性首先表现在惜才用才上。曹操一生都以广揽人才作为最重要的政治策略。曹操纳才, 不问出身, 不论贵贱, 即使来自敌方阵营, 甚至曾经势不两立, 曹操都能以宽广的胸怀接纳之。曹操著名的谋士荀彧、许攸都曾旧事袁绍, 曹操对其皆视若心腹。在官渡之战最紧要的关头, 许攸弃袁绍来投曹操, 曹操闻许攸前来竟“不及穿履, 跣足出迎之”。许攸为曹操献“火烧乌巢”之计, 军中将士皆劝曹操不可轻信许攸, 而曹操却对许攸信而不疑。若无过人的胆识与胸襟, 曹操岂能在这危急时刻接纳许攸并委以重任?然若曹操不纳许攸, 又岂能取得官渡之战的全胜?

第二, 为了笼络人才, 让众多有才之士能为自己所用, 曹操有一套十分积极的与部将的相处之道, 在这些相处之道中, 也折射出曹操性格中闪光的地方。例如:曹操虽然智谋出众, 见识过人, 但与部将相处时, 却并不刚愎自用, 而是能够真诚地听取部将的意见。对于一个政治军事领袖来说, 这一点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也正是这一可贵的品质, 为他赢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仍以官渡之战为例, 曹操先依荀攸之计确定了正确的战争策略;又在将士疲惫、粮草缺乏, 打算放弃官渡之时听从荀彧“画地而守之”的建议, 坚定了战斗的决心;最后, 曹操又用许攸之计火烧乌巢粮草, 取得了转折性的胜利。此三计若缺一, 曹操就很难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相反, 袁绍也正是因为拒不听从谋士的建议, 骄傲固执, 才最后落得惨败的下场。

第三, 赏罚分明的行事作风也是曹操成就霸业不可或缺的领袖品质。曹操领军征战, 只要取胜, 必定犒赏将士。对于功臣爱将, 更是以厚赏相酬。有时甚至兵败, 曹操依然会奖赏有功之人。例如建安十三年, 夏侯惇与于禁、李典引军南征, 至博望坡时, 夏侯惇执意催军赶杀, 中了诸葛亮火攻之计, 致使曹军死伤惨重。回到许昌后, 夏侯惇向曹操负荆请罪, 并言说于禁曾预见诸葛亮火攻之计并劝阻自己一事。曹操听闻, 对于于禁之才大为赞赏, 并在兵败的情况下同样厚赏了于禁。对有功之臣, 曹操会慷慨嘉奖;而对有过之臣, 则无论亲子爱将, 皆毫不留情。例如曹操率军西征张鲁时, 夏侯渊、张郃因疏忽大意被敌兵劫寨, 致使曹军大败。曹操恨二人之轻率, 大怒曰:“汝二人行军许多年, 岂不知‘兵若远行疲困, 可防劫寨’, 如何不作准备?”因此欲斩二人以明军法。可见即使是曹操的至亲, 在军法面前也没有情面可讲。

第四, 罗贯中同样也多层次地描写了曹操性格中“奸”的一面。曹操的“奸”, 除了表现为前文所叙的奸诈、残忍两个主要方面外, 也同样有其他侧面的表现, 例如僭越皇权。在皇权至上的封建社会中, 曹操最为人所厌恶的当是他对皇权的蔑视与践踏。罗贯中在《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对这一侧面进行了充分的描绘。其中最典型的情节当属“许田射鹿”了。曹操与天子在许田狩猎, “操与天子只争一马头, 背后都是操的心腹之人”。献帝令曹操射一只大鹿, 曹操竟然讨要只有天子能用的雕弓与金鈚箭, 这已然是大不敬了。待曹操射中之后, 群臣皆以为乃天子之箭, 于是高呼“万岁”, 曹操此时挡在天子面前, 心安理得地消受这“山呼万岁”之声。曹操欺君罔上若此, “奸臣”“奸贼”之名不可谓不当也。

由此可见, “奸”“雄”二字还远远无法概括曹操性格的全部, 他的性格体系是一个多方面展开的层级结构, 它们从不同角度大大丰富了这一人物的性格内涵, 使曹操当之无愧地成为全书中最好看也是最耐人寻味的人物。

(三) 曹操人物性格的统一性

有人也许会说, 这么多性格因素同时出现在曹操身上, 难免会造成人物性格的无序、分裂, 从而导致人物形象塑造的失败。然而, 罗贯中笔下的曹操却是一个完整的活生生的艺术形象。这就是因为在复杂面前做到了统一。曹操之“奸”并不能阻挡其取得战争的胜利, 也不能影响其胸中的雄才大略, 有时反而会成为其保护自己、达到目的的手段;而曹操之“雄”虽不能抹煞其性格中狡诈残忍的阴暗面, 但若“奸”与“雄”产生矛盾, “奸”便会向“雄”的方向转化, 最终仍然达到统一。例如曹操“割发代首”的故事, 曹操当然不可能真的自刎, 这固然是他在玩弄权术, 但另一方面权术的目的却是为了严明军纪。“奸”是为“雄”服务的, 若没有“割发代首”, 又怎能表现出法令严明、言出必行?又怎能统率三军呢?再看曹操降张辽一节, 张辽被俘后, 曹操认得张辽乃当日濮阳城内放火之将, 张辽骂曰:“只可惜火不大, 若火大, 烧死你这国贼!”曹操听闻此言, 怒不可遏曰:“败将安敢辱吾!”拔剑便欲杀张辽。刘备、关羽俱劝曹操张辽乃忠义之士, 当容留身边。于是曹操的态度旋即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他先大笑曰:“我亦知文远忠义之士, 故相戏耳。”又亲自为张辽松绑, 并说:“纵使杀吾妻子, 亦不记仇。”张辽用曹操昔日中计惨败之事辱之, 曹操岂有不怒之理?曹操为报父仇徐州屠城, 又岂是不记仇之人?然曹操爱张辽之才, 敬张辽之义, 杀之不如降之。于是曹操顷刻间化怒为善, 变恨为爱, 那一番虚词假意自是曹操奸处, 然此种气度、此种爱才之心又恰是曹操雄处。可见, 曹操性格中的两个主体方面是始终统一于人物形象内部的。它们相互交融, 互相转化, 共同构筑了这一生动完满的人物形象。

综上所述, 《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曹操是一个复杂的、丰富的、完整的人物形象。罗贯中恰如其分地设置了可获取的各种于人物塑造有益的故事情节, 而没有有意地取舍材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合理性虚构, 从而使曹操这一人物形象没有走向任何一个极端。他没有伟大似神, 也没有可恶如鬼, 他是一个真实的、血肉丰满的人。这也正是曹操这一艺术形象塑造最为成功、内涵最为丰富之处了。

三、通行本《三国演义》对曹操形象的再塑造

毛本《三国演义》中, 弥漫着强烈的贬曹色彩, 曹操性格中的“奸”与“雄”已经不再处于共存融合的状态, 而是“奸”远远地占了上风。无论在封建伦理道德上, 还是在性格品质上, 曹操已然成为对立于刘蜀的反面人物形象。在《读三国志法》中, 毛氏父子便非常明确地表示了他们的立场。《读三国志法》第一句话, 毛宗岗便开宗明义地说:“读《三国志》者, 当知有正统、闰运、僭国之别。正统者何?蜀汉是也。僭国者何?吴、魏是也。闰运者何?晋是也。”在毛宗岗的正统观念中, “蜀为帝室之胄”而“魏为篡国之贼”, 这一封建正统道德观念不仅贯穿毛本《三国演义》始终, 也大大影响了曹操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曹操之僭越乃毛氏父子绝无可能容忍之处, 其“窃国家之柄而姑存其号”的做法也为人所共愤。因此这一人物在毛氏父子的评改之下必然难逃被贬斥与批判的命运。再有, 毛宗岗在《读三国志法》中谈到:“吾以为三国有三奇, 可称三绝。诸葛孔明一绝也, 关云长一绝也, 曹操亦一绝也。”诸葛亮之“智绝”、关羽之“义绝”、曹操之“奸绝”固然概括得不错, 然此三绝一定, 便为人物设定了其形象发展的模式。曹操之“可恶”在毛宗岗的评改中被渲染、强化, 而其他可赞之处则被相应地弱化甚至抹杀, 因此更显得奸诈凶残。即使提及其智, 毛宗岗也同样以贬词叙之。例如, 他在《读三国志法》中所言:“智足以揽人才而欺天下者莫如曹操”“是古今来奸雄中第一奇人”。这两句话当能准确地表述出毛氏对曹操的评价。曹操在毛本《三国演义》中, 以一个奸狠的国贼形象出现。为了完成这样的形象再塑造, 毛宗岗主要做了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 在刘、曹对比中见优劣

如前文所述, 由于毛氏父子强烈的封建正统道德观念, “尊刘贬曹”的思想始终贯穿着毛本《三国演义》。因此, 曹操总是作为正面人物刘备的对立面出现, 在两相比照下使胜负自见。这正是毛宗岗再塑造曹操形象采用的主要方法之一。例如毛本《三国演义》第一回写道:“百忙中忽入刘、曹二小传:一则自幼便大, 一则自幼便奸;一则中山靖王之后, 一则中常侍之养孙。低昂已判矣。”在第一回正文刘曹二小传的描写中, 写刘备是“玄德幼孤, 事母至孝”;而写曹操则用其“败而㖞口”以欺叔父一事, 于是毛氏有评道:“玄德孝其母, 曹瞒欺其父, 邪正便判。”再看“曹操释关羽”与“刘备送徐庶”两个典型情节的对照:毛本《三国演义》第二十七回中写曹操送关羽离去后, 关羽因缺少一纸“丞相文凭”而屡受阻碍, 因此才不得已过五关斩六将一路杀去。毛宗岗评道:“其于关公之去, 赠金、赠袍, 亲自送行, 而独吝一纸文凭, 不即给与。使关公而死于卞喜之伏兵, 或死于王植之纵火, 则操必曰:‘非我也, 守关将吏也。’”而书中第三十六回写刘备送徐庶之景则情深意长, 感人肺腑。当刘备得知徐庶将要离去, 与徐庶对饮而泣, “坐以待旦”;第二天更与徐庶“并马出城, 至长亭下马相辞”;最令人感动敬佩的当属其送别之辞:“备分浅缘薄, 不能与先生相聚, 望先生善事新主, 以成功名!”直至徐庶上马, 刘备仍紧紧拉住徐庶的手说:“先生此去, 天各一方, 未知相会却在何日!”说罢, 泪如雨下。一边是金银珠宝贿赂不成万般无奈让其离去, 一边是设身处地为其着想以真情送其离去, 两相比较之下, 毛氏自有定论:“曹操之于关公, 佯纵之而阴阻之, 及阻之不得, 而后送之;若玄德之于徐庶, 则竟送之而已。且曹操深欲袁绍之杀玄德, 而玄德惟恐曹操之杀徐母。一诈一诚, 相去何啻天渊!”在与刘备的对比中, 曹操成了一个道德丑的典型, 他的奸伪、自私在鲜明的对比中被揭示得淋漓尽致, 让人读来也难免不产生爱刘恨曹的情感倾向。

(二) 在情节、文字的改动中丑化人物

与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比较来看, 毛本《三国演义》有很多与其情节、文字相异之处, 这些相异之处必然会影响人物形象的表现。就曹操人物形象来说, 在情节文字的变化中, 人物丰富复杂的性格结构逐渐向集中表现其道德丑的方向发展了。试举数例说明之:例如前文所述曹操义释关羽一事, 罗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中, 曹操数次下令沿途关卡不得阻挡关羽;而毛本《三国演义》中, 关羽却因为缺少曹操的一纸文凭而遭遇重重困难。这一情节的细微改动使曹操全关羽之义的大度成了阳奉阴违的阻挠。再以曹操对待刘备为例:曹操引刘备见献帝后, 献帝认刘备为皇叔, 曹操的部将都认为这件事于曹操不利。罗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写曹操的态度是:“玄德与吾结为昆仲, 安肯外向耶?”而毛本《三国演义》中, 曹操则换了另一副嘴脸:“彼既为皇叔, 吾以天子之诏令之, 彼愈不敢不服矣。况吾留彼在许都, 名虽近君, 实在吾掌握之内, 吾何惧哉!”言语上的些许变化使一个心胸宽广, 有王者之风的曹操变成了一个老谋深算、阴险虚伪的小人。

还有曹操在书中的出场, 毛本也与罗氏原本大异其趣。罗氏原本写曹操出场是“为首闪出一个好英雄”, 而毛本中则是“为首闪出一将”。在毛本《三国演义》中, 用“英雄”来指代曹操当然太不合适了。无论是在正文还是回目中, 我们可以看到不少指代曹操的称呼, 有很多都是诸如“曹瞒”“老瞒”“奸贼”一类极富贬斥性的语辞。例如罗本中的“曹操勒死董贵妃”, 到毛本中是“国贼行凶杀贵妃”;而“祢衡裸衣骂曹操”则成了“祢正平裸衣骂贼”等等。可见, 称呼的变化可以使赋予人物的情感取向发生很大的变化, 而曹操的国贼形象在毛本中是表现得非常明确的。

(三) 在评点中表现出强烈的贬抑之情

毛本《三国演义》最显著的特征即是毛氏父子的评点。他们以回前批语、文中夹评的形式对小说的情节、人物、结构等各个方面进行了符合其道德及审美倾向的评点, 极力地深化曹操奸狠虚伪的性格特征, 表现出对曹操的贬抑之情。例如, 在曹操残忍杀害吕伯奢灭口的正文之后, 毛氏有一段激愤的评点:“乃翁之结义兄弟也, 而既杀其家, 复杀其身, 咄哉阿瞒!岂堪复与刘、关、张三人作狗彘耶?”毛氏先激烈地控诉曹操“既杀其家, 复杀其身”的无情无义之举, 又将此举与刘、关、张的结义之情作出比较, 以更加突显曹操的奸诈凶残。而在陈宫患曹操之奸狠, 拔剑欲杀曹操之文后, 毛氏又鲜明地表达出自己的立场:“该杀!”这两个字虽然简单, 却铿锵有力, 掷地有声, 在文中本写曹操之奸之残的情节之后贯入这样的评点, 更加能引起读者对曹操的反感和对其无义行为的痛恨, 并同时在对比中进一步牢固尊刘贬曹的审美倾向。

就是在毛氏父子如此的修改、评点之下, 曹操的形象失去了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多层次性、复杂性, 而扎扎实实的就是一个国贼奸雄的艺术典型。“奸绝”正是这一艺术典型的典型性所在, 这一典型性形象经过再塑造之后, 人物性格重点突出了, 但丰富性相对弱化了。他因为性格中的一绝———“奸”而同样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艺术印象, 但在性格的绝对化中又显得不够真实。然而毛本《三国演义》毕竟是今天离普通大众最近的一个阅读版本, 因此, 毛本《三国演义》中的这个“奸绝”曹操也是今天普通大众最为熟悉, 最为接受的曹操形象。历史中的曹操也许会对这个被艺术化的自己不甚满意, 但是, 从塑造典型艺术形象的角度来说, 这种定型化的工作还是值得肯定的, 因为它终究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绝版的精彩人物, “古今来奸雄中第一奇人”———曹操。

摘要:《三国演义》在中国是传统的四大名著之一, 可谓家喻户晓。而三国故事中的重要人物如曹操、诸葛亮、刘备等也是妇孺皆知。然而, 对于普通读者甚至有一些专业知识的人来说, 都是只知通行本《三国演义》, 却不很了解其重要的“母本”《三国志通俗演义》, 对两者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差异则更是少有关注。本文旨在通过研究曹操这一重要的三国人物形象在长篇历史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与通行本《三国演义》中的不同表现, 阐明”通俗演义“本与”演义“本的区别, 强调“通俗演义”本的重要性, 也使已经百花纷呈的曹操人物形象研究更加完整。

关键词:曹操,《三国志通俗演义》,《三国演义》,形象,比较

参考文献

[1] (明) 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 (全二册) [M].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2] (明) 罗贯中.毛宗岗批评本三国演义 (全二册) [M] (.清) 毛宗岗批评, 孟昭连, 卞清波, 王凌校点, 长沙:岳麓书社, 2006.

[3]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 (全二册) [M].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

[4]朱一玄, 刘毓忱.三国演义资料汇编[M].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3.

[5]关四平.三国演义源流研究[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2001.

[6]张作耀.曹操传[M].人民出版社, 2000.

3.三国演义的读后感 篇三

本篇小说主要从黄巾起义,终于到了西晋统一,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线索,描绘了三国时期尖锐复杂的统治军事斗争.

书中用大量篇幅描写了几次大战役,如袁,曹官渡之战,魏,蜀,吴赤壁之战.每次 战役各有特色。作者成功的塑造了一些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生动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三国演义》里有好多好多的英雄:刘备,关羽,张飞,曹操,诸葛亮……其中,我最喜欢里面的诸葛亮。

他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他神机妙算、足智多谋,《三国演义》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是智慧的化身,也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人称“卧龙先生”。他治國治军的才能与兼虚谨慎、济汇爱民的品格为后世树立了非常好的榜样。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辅佐,他向刘备提出了“联吴抗曹,据有荆益,三分天下”的隆中对策。他为报答刘备三顾茅庐之思,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呕心沥血,积劳成疾”,最后病逝于北伐前线五义原。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

我要学习他的“忠”字,他是认定了刘备,就再也没有投靠别人,这让我很敬佩,想起当日本人向我们的国家进攻时,我们中国人可是出了不少汉奸,诸葛亮就像是当时跟着共产党的将军,不是小人,不会为了那个人的蝇头小利而放弃自己的国家,放弃了自己的朋友或战友,在那么险恶的时期里,他能那样的忠义,真是不简单!

说点儿难听的,如果说咱们世界又爆发了第三次世界大战,真的,那时还会有几个站在自己国家的,不跑向科技发达的国家的(尤其是那些小的国家),恐怕那时就屈指可数了吧!

所以我要做一个不背信弃义、不为了那蝇头小利而放弃自己的国家、战友和朋友的人。

从这本名著的时候我还收集了许多歇后语: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 关公赴会--单刀直入 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曹操下江南——来得凶,败得惨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司马懿破八卦阵——不懂装懂 董卓进京——来者不善 许褚斗马超--赤膊上阵 阿斗的江山--白送”。

最后,我要说,《三国演义》不仅让我开了眼界,还告诉了我许多小知识和做人的道理,真是一举三得呀!

4.封神演义读后感 篇四

《封神演义》讲了三十八个故事,其中我最喜欢哪吒闹海。从前陈塘关有一兵叫李靖,他的夫人怀了三年还是没有落胎,就算生下不是怪也是妖。到了三更,夫人终于生了,但生的是一个大肉球,李靖一刀砍下,里面出来一个兜着红肚兜的娃娃。那个娃娃特别惹人喜爱,他的名子叫哪吒。过了七年哪吒长了四尺多高,有一天天气太热哪吒很热,他跑到河边洗澡。他哪知道他的手镯是乾坤圈,肚兜是混天绫,他用混天绫来擦澡,用乾坤圈在水里打转,闹得龙宫不得安宁。龙王让巡海夜叉去一看究竟。

巡海夜叉一上去就跟哪吒打起来了,但还是输了,龙王三太子来了,哪吒用混天绫一捆,乾坤圈一套三太子直接拿下。

5.封神演义读后感 篇五

今年寒假,我读了一本《封神演义》的书,当中有许多故事,如:杨任神扇温黄阵,截教大摆诛仙阵,燃灯议破十绝阵.......。我最喜欢杨戬、哪吒和赤精子。因为一个会七十二般变化,一个可以变换成三头六臂,一个有阴阳镜,他们都武艺高强,法力高超。这本书主要讲的是姬发和姜子牙一起讨伐纣王的故事。

商朝时,纣王贪图享乐,不管国家大事,整天只知道和妃子吃喝玩乐,国家被管理得一塌糊涂。西伯侯姬昌和姜子牙决定合力讨伐纣王,途中收服了黄天化、杨戬、雷震子等一些大将去战斗。在讨伐纣王的路途上他们虽然经历了重重困难,但都被克服了。比如:纣王派闻仲、赵公明等大将,前去阻挡西岐的步伐。经过长期的战斗,最终推翻了商朝,建立周朝,称霸天下。同时,千年狐狸精、玉石琵琶精和公鸡精被姜子牙用打神鞭斩杀了,从此百姓们又过上了平平安安,快快乐乐,安居乐业的生活。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只要团结一心、齐心协力就可以战胜困难,取得最终的胜利。

6.封神演义读后感 篇六

中国十大名着之一的《封神演义》,让我走进了一个光怪陆离的妖魔鬼怪世界。

在这部中国历史上描写妖魔鬼怪最多的千古神话里,忠谏在满眼美色的殷纣心中,根本无任何意义,于是有人冒死进谏,有人投奔明主。西伯侯、苏护王、黄飞虎、李靖接二连三反商伐纣,纣王手下勇士非死即投奔他国。如此的昏君治理国家,亡国是顺理成章的事。《封神演义》中另一大特点烙上了中国社会等级制度印记。万物生灵都有上级和下等,神、仙、人、精、妖、魔,像哪吒、李靖等“道人”门下的异人,无论有六条手臂还是三个脑袋,都是“天兵天将”;而火灵圣母、龟灵圣母等在邪教通天门下,即使得道、法力高强也叫“畜生”;通天是李耳的师弟,因论资排辈处处低师兄一等;申公豹是姜尚的师弟,虽神通广大,但还是低姜尚一等。可见道家、佛门,虽口口声声“众生平等”,但实际上,众生却从未平等过。究其原因,“君臣之礼”和“三纲五常”的等封建糟粕深入人心。

扣人心弦、发人深省的《封神演义》对我们的社会治理仍有借鉴意义!

7.论《三国演义》中的刘禅 篇七

陈寿曾评论到, “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 惑阉竖则为昏暗之后, 传曰‘素丝无常, 唯所染之’, 信矣哉!”作为以魏为正统的陈寿对刘禅的评论, 可谓深刻之极。刘禅的身上有着名君的影子, 只不过环境的影响毁了他, 使“阿斗”成了蠢笨弱智的代名词, 纵观刘禅的成长经历, 不难看出, 阿斗也有他的难言之隐, 暗弱的人生是有来由的。

一、幼逢战乱, 九死一生, 身心发育受到严重的创伤, 这是其悲剧人生的开始, 阿斗的存在, 必然是蜀汉政权崩溃的结局。

古人有“龙种”一说, 可以想象得出, 刘禅这个“龙种”的素质先天不足, 与聪慧的曹丕相比, 这个蜀汉的接班人注定要处于下风, 同司马氏相比, 更是不可相提并论, 刘禅的存在是刘备集团的尴尬与无奈, 具有识才慧眼的刘备深知自己的宝贝儿子不是一块君王料, 便把诸葛先生和刘禅捆在了一起———魏文帝黄初四年“汉主病笃, 命丞相亮辅太子”“汉主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 必能安国, 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 辅之, 如其不才, 君可自取’”与长板掷子同出一辙的手法, 把诸葛亮的全部身心托在刘禅身上, “竭股肱之力, 效忠贞之节”, 过度的关心使本就不善理政的刘禅更加荒淫, 看得出, 谋地征战胜人一筹的刘备军事集团在接班人培养的问题上欠明智。

二、缺乏竞争, 养尊处优, 没有积蓄应有的政治斗争经验, 这种不把继承人教育放在重要位置的疏忽, 是刘备军事集团的失误。

令我们惊奇的是, 在蜀汉宫廷竟没有争斗的现象, 除了刘禅是唯一的接班人之外, 太子不议政就能算得上蜀汉宫室的盲点, 和才华横溢的丕、植相比, 刘禅并没有什么突出或值得称道的地方, 缺乏竞争, 会使人的头脑迟钝, 不会创造, 不知道积累, 养尊处优会使一个人的意志受到销蚀, 这些恐怕是刘玄德做梦也没有想到的事, 挺枪跃马打天下是大事, 如何才能培养一个合格的接班人同样是一等大事, 假使刘禅深得诸葛亮、刘备的调教, 即使不能有出类拔萃之能, 也不至于有临危大乱的窘态出现, 建兴元年秋八月, 魏调五路大兵, 来取西川, 诸葛亮于府中思考退兵之计一日未朝, 后主便大惊而惶惶, 缺乏一个君主应该具备的处变不惊的优良品质。显然, 刘禅的治国政治经验极其贫乏, 一方面是蜀汉集团的培养不利;一方面是诸葛亮爱后主过甚, 不敢放手让其治国所致, 出现了“凡一应朝廷选法、钱粮、词讼等事, 皆听诸葛丞相裁处”的奇怪现象。

三、呵护超常, 人闲忘志, 在不间断的照顾下只能导致无所事事, 缺乏责任心, 作为人杰的刘备, 家庭教育是失败的教育。

刘禅本身的自我修养极为懒怠, 缺乏应有的明辨是非的能力, 魏文帝曹丕鉴于东汉教训, 严禁宦官, 外戚干预朝政, 并把同姓王派往边远之区, 不给实权, 如同“匹夫”。这些措施巩固了中央集权。显然, 丕善从历史的角度分析政务, 具有独立处理事务的能力, 而这些恰恰是刘禅所不具备的, 犹如一个长期约束的守财者, 一旦外力失去, 便会疯狂的散尽家财而不计后果, 这种不成熟的表现使得贤臣远, 小人近, 《三国演义》第一百十五回“诏班师后主信谗”一节写得淋漓尽致, 充分说明了刘禅的不学无术。

魏文帝咸熙元年, “晋王与禅宴, 为之作故蜀技, 旁人皆为之感怆, 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 乃至于此。虽使诸葛亮在, 不能辅久全, 况姜维乎。”其实晋王的话只说对了一半, 就是因为诸葛亮的鼎力相助、操心劳神, 才把刘禅养得无心理朝, 脑满肠肥, 只知享乐偷生, 其节气远不如其子北地王刘湛, 为天下人笑。

四、无所事事, 难得糊涂, 一应国家大事, 皆由辅臣决断, 虽为昏君, 不失为诚实之民。

出乎孔明丞相的预料, 后主的心境平和得出奇, 偏安一隅的心理越来越强烈, 无奈只得一次次“逆天命而行之”, 蜀汉建兴四年夏, 曹丕薨, 时年四十岁。曹睿中蜀汉离间计, “将司马懿削职回乡, 命曹休总督雍、凉军马。”孔明一统天下的大好时机到来, 但后主却胸无大计, 在览毕孔明《出师表》之后, 宛然劝说丞相“相父南征, 远涉艰难, 方始回都, 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 恐劳神思。”孔明曰:“臣受先帝托孤之重, 夙夜未尝有怠。今南方已平, 可无内顾之忧, 不就此时讨贼, 恢复中原, 更待何日?” (3) 诸葛孔明坚定的意志与后主懦弱形成鲜明的对比, 之所以后主会有此表现, 一半缘由孔明的呵护而致。

魏、蜀、吴三分之后, 曹丕、刘禅、孙皓作为继承人, 以各自的特点维系着政权, 或驱使, 或坐享其成, 唯有刘禅, 既无治邦之能, 又无安国之志, 以其独有的执政方式凸显于天下, 凭借着天府粮仓, 大力发展农业, 不断采取闭关息民的政策, 这也同刘禅的天性有着直接关系, 才得以在孔明丞相竭力辅佐之下维持政权, 与魏主曹丕相比, 其只能是昏君, 但相比于吴主孙皓, 其堪称仁君:承父志爱护治国之士, 凭天性体恤百姓。降晋后不似李煜等人心存不甘, 得以安享余生。

可见, 逆境出人才, 顺境有庸才, 刘禅现象能给予我们以启示:人只有不断地锻炼才能增长才智, 若企盼子女有所成就, 不能简单地帮助, 而应该在扶持的基础上教会他自己走路。

若如此, 怎能有“此间乐, 不思蜀也”的悲剧。

摘要:多少年来, 一提起阿斗之名, 便会和弱智联系到一起, 实际上做为刘禅, 也有他的无奈, 除去其本身素质低下之外, 外部教育不力是其无所成就的重要因素。既然是唯一的继承人, 刘禅之父玄德就应让其担负起储君的责任, 多让其参与政务、军务, 遗憾的是刘备军事集团并没有这么去做, 而是一味地扶持, 任其走向庸君的极点。

8.战略新兴版 新封神演义? 篇八

近期在上海的一场论坛上,上海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刘世安谈到“打造战略新兴产业板,助力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时表示,上交所战略新兴板建设方案主要有三大核心内容:定位、上市条件、制度安排。

这是上交所相关高层首次就战略新兴板设计进行较为详细的介绍,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或许意味着战略新兴板已渐行渐近。

“战略新兴板聚焦的就是新兴产业企业和创新型企业。重点服务于已跨越了创业阶段、具有一定规模的新兴产业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尤其是这两类企业中战略意义明显的企业”,刘世安透露。

虽然,上交所高层就战略新兴产业板的设计做了较为详细的披露,但是对于公众而言如何区分主板、创业板、战略新兴产业板和新三板仍旧比较困难。《英才》记者将就四者的区别与联系、特别是投资者关心的上市条件的异同做一个比较分析。

主板与创业板

首先来看一下主板与创业板,虽然两个板块已经共同存在6年,但是提到上市条件的比较和两个市场的区别,很多投资者仍旧不清晰。典型的例子是,在开户时,很多投资者以为开了户就能够买创业板,结果往往是还需要跑一趟营业部。

当然这是交易制度安排的区别,我们还是回到上市条件的比较上,这样可以清晰的看到两者的大不同。

对于创业板上市的要求远低于主板。特别是从盈利要求来说,创业板虽然与主板比较有了较大的宽松度,但是仍旧保留了对净利润的要求。另外两者的相同之处是对于市值都没有任何要求,这是投资者者需要留意之处。

新三板

下面再谈新三板,新三板确切的说不应该是“上市”,而应该叫“挂牌”,在新三板挂牌的条件。

新三板的挂牌条件十分宽松,甚至可以说只要是合法经营的,具有连续经营业绩表现且愿意透明自己的公司,在主办券商的推荐下即可挂牌。这与主板和创业板的准入条件比起来相去甚远,根本没有可比性。但是这也成为新三板的一大优势,因为从反面来讲新三板相比于主板和创业板来说对企业有最大的包容性。

战略新兴产业板

最后我们来分析一下战略新兴产业板,其上市条件又是什么样呢?

根据目前公开披露的信息显示,战略新兴产业板的上市条件要比创业板严格。

战略新兴产业板的上市条件设置可分为“市值-净利润-收入”、“市值-收入-现金流”、“市值-收入”、“市值-权益”四套,任何一家企业只要满足其中一套标准即可申请上市。

这四套规定都以市值为核心,这是主板和创业板没有的,也是战略新兴产业板最具特色之处。也标志着管理者对于新兴战略企业采取了更开明的态度。

战略新兴板的目标锁定在服务规模稍大、已越过成长期,相对成熟的战略新兴产业企业,与主板、创业板形成衔接,同时也有适度交叉。总体目的在于推动资本市场在支持战略新兴产业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业内人士认为,战略新兴板的设置,降低了上市门槛,为海外中国上市企业打开了回归通道,这对于资本市场承接中概股回归提供了制度安排。

9.封神演义读后感800字 篇九

《封神演义》说的是商朝的最后一个君主纣王,他荒淫无度,残暴凶狠。在狐狸精妲己的挑唆下,日夜歌舞,神魂颠倒,杀害忠良,荒废朝政,内乱四起,民不聊生。姜子牙顺天意在众神的帮助下,辅佐周武王打败纣王,消灭商朝建立西周的故事。

孟子曰:“顺天者存,逆天者亡。”这个天就是天意,就是民心民意。纣王作恶多端令人发指,他敲骨验髓,剖腹验胎等残暴行径传遍朝歌城内外,官员们心灰意冷,人心离散。纣王失去了民心,百姓们痛恨,举国声讨,盼望着由姜子牙辅佐的周武王的军队早点攻占朝歌,杀掉昏君,解救他们。“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昏君纣王在大军压境,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自焚于摘星楼,商朝建国相传十世,最终毁灭在纣王的手上。周朝吸取了商朝的教训,顺应了天意,实行礼仪仁政,受到百姓的拥护。

孟子说得好,“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顺民心顺民意,这是历代朝政得以长久相传的法宝。百姓的呼声,百姓的利益,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利益。纵观历史凡是顺民心顺民意的朝政,往往是政通人和,经济发展,国家兴旺。反之则相反。读史使人明鉴。虽然《封神演义》是一部神话演义小说,但它并没有脱离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与人文历史,依然启迪着人们去思考。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是在不断的发展。两千多年过去了,人类已经从专制残暴的君主时代走到了民主文明的今天。顺民心顺民意,依然是治理国家的宗旨。是制定国家各种法规的依据。治理国家如此,依此类推治理企业、公司、学校更应如此。尊重人权,尊重人格,人性化管理,和谐社会的建设……这是当前百姓的呼声,也是历史潮流的必然。

10.《封神演义》读后感300字 篇十

《封神演义》俗称《封神榜》,又名《上周列国全传》、《武王伐纣外史》或《封神传》,作者是明代的许仲琳,是一部十分优秀的中国古代神魔小说。这本书共有50回,但第一回在全书里起领头作用,所以,我们就讲讲第一回吧。

话说商纣王七年,纣王率文武百官到女娲宫进香,祭拜女娲娘娘生辰,以祈福国家,求的国泰民安。

他们一行人来到女娲宫,只见那儿十分华丽,金童玉女侍立两旁,纱帐轻摆。忽然,一阵狂风吹过,卷起了女娲娘娘像前的纱帐。纣王被女娲娘娘的美貌吸引了,随即在墙壁上作诗一首,作完诗,他便率领文武百官回到朝廷。这时,女娲娘娘回到女娲宫,看到诗后十分生气,便唤出千年狐狸精、九头雉鸡精和玉石琵琶精,要她们化作人形,去迷惑商纣王,助武王成功,让商纣王失去天下。随后,一系列故事上演了……

11.浅析历史演义中的《三国演义》 篇十一

浅析历史演义中的《三国演义》

■孔庆蓉

历史演义小说可以使读者在审美愉悦中学习社会经验,汲取人生的智慧和精神力量。北宋时,三国故事已经成为民间艺人讲述、演唱的重要题材。三国故事是在借鉴有关史料的同时通过各种通俗文艺的酝酿,在长期的群众创作的基础上加工成书。《三国演义》在民间有着广泛深远的影响,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典历史演义小说的最高成就。

一、演义小说的创作

“演义”一词最早见于晋代潘岳的《西征赋》“灵壅川以止斗,晋演义以献说。”历史演义即推衍史实,阐发史书义理。历史演义小说作为一种文体,它与英雄传奇、神魔小说的不同之处就在与它更注重历史的真实,在创作中也会出现“牵野说以就历史的”的倾向。“演义”的创作动机主要是宣扬传统美德,弘扬正气。歌颂忠、孝、仁、义,捍卫民族权益。

不可否认,在历史的进程中英主明君,贤相良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朝代鼎革的历史舞台上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并崛起于新一代的王朝之中。他们坚韧弘毅,积极进取,正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卦》)历史演义虽然宗依历史,但绝大多数小说属于世代累积型的作品,经过许多民间艺人的反复加工修订,最后由一位文人作家在前人的基础上创作而成,所以不免用市井细民的眼光来打量、衡量这些曾力挽狂澜的贤相明君的形象。历史演义不同于官修正史,作者们还有意识地改变英雄豪杰的贵族身份,缩短他们所崇拜的英雄人物与市井细民之间的距离。因此历史演义小说在描写英雄豪杰时,往往将他们平民化。刘备原以织席贩履为业,刘秀沦落耕田务农,赵匡胤曾飘荡江湖,朱元璋则游食一方,魏征原为华山道士,程咬金卖柴度日,小说中关于这些英豪出身微贱的描写,融入了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同样也表现了下层民众渴望改变自身命运的深层心态。更符合下层民众的欣赏口味,“史”往往承载着政治启发,“史固盛衰成败,废兴存亡之际也。已然者事,而所以然者理也。理不可见,依事而彰,而事莫备于史。天道之感召,人事之报施,知愚忠佞奸之辨,皆于是乎取之,则史者可以翼经以为用,亦可谓兼经以立体者也。”(蔡元放〈东周列国志序〉)这就使得演义小说的取材几乎都放在那些表现政治伦理和道德人格的事件上去。“使见者闻者人人惕励其良心”道德被作为评判臧否人和事的根本标准,“遍阅隋唐诸书所载英君名将忠臣义士凡有关于风化者,悉为编入”《隋史遗文》中的草泽英雄们竭诚相待、患难相扶、重友情、讲义气,为了帮助朋友,他们能置生死于度外,视千金如草芥。《孙庞斗志演义》鞭挞了庞涓妒贤忌能、残酷迫害结义兄弟的卑鄙行为。孙庞斗智的故事之所以为民间所喜闻乐道,与小说中表达的下层民众重视友情、痛恨背叛朋友行为的情感有关。这种选材的角度好像有些单一,然而我们从历史的长河中所受到的启迪决不仅仅是几个王朝的更迭兴废,政治有无准的,如果简单的停留在历史的表层,视野的局限势必会造成底蕴的缺乏,从而忽略了历史与文化的鲜活、深刻与丰富。

二、在历史演义中看《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虽然取材于历史,但不等与通俗的历史教科书,在重视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将历史、传说、想象融为一体。历史演义小说是由宋元的“讲史话本”发展而来,三国故事曾经长期在民间流传,其中或多或少地贯注着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概括了他们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和体验。历经一千多年的成书过程,中间经历了难以计数的无名氏的修改,补充和润饰。一位作家创作历史小说不同于史官编写历史,编史需要的是冷静的态度和客观的记录,而写小说则不然,作者往往把小说的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融为一个有机体。在占有大量历史材料的前提下,对小说采用的素材进行深入的辨识,以一定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加上作者的主观意识,因而历史演义小说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适量的虚构与作为主体的史实同时存在,“七实三虚”的比例结构,使读者能够从思想上进入特定的时代氛围,在历史的长卷中,反省思考,认清现实。文人作家的虚构以及宋元讲史、野史、传说及戏曲的重大影响,使得历史演义小说具有传奇性倾向。比如说关羽之义,张飞之勇,刘备之仁,被誉为高不可及的典范,岳飞文武并茂,博古通今,神臂弓能开三百斤,穆桂英智勇双全擅长骑射,披甲跃马大破天门镇等等,这些形象即是现实中的形象,但又超越了现实超越了常人,他们的道德、武功、无以伦比,在人物形象的描写中,主人公往往在风口浪尖的矛盾冲突之中,以巧合的形式、偶然的事件表现人物性格。历史演义小说的创作并非完全否定艺术虚构,但虚构的要恰如其分,不能失却历史真实的本质,作为通俗的历史读物,使人们在总结历史规律的同时,以昨天的经验教训作为今天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借鉴。《三国演义》虽然保留了许多虚构故事,但在叙述中详细的展开了各政治势力和各统治集团间的矛盾冲突,在遵从历史的前提下,写了他们的军事战略和治国谋略,体现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历史演义小说从勾栏瓦肆的“说话”中脱胎而来,它虽然已是书面文学,但从结构类型到叙事方式,无不受到“说话给观众听”的影响。既然历史演义小说在历史素材的处理上采用了一些艺术化的表现方式,那么《三国演义》又是怎样处理的呢?一是根据一定的历史真实在宋元话本的基础上对原有素材根据情节的需要或增加或删减或扩充。如“三战吕布”“曹操堪去平”等等。情节的扩充拓展了小说的表现空间,有的情节虽背离史实,但经过加工润饰之后成为精彩的故事情节。如“桃园结义”“古城聚义”“三气周瑜”“诸葛祭风”“落风坡箭射庞统”等等这些流传于话本传说的情节,经过作者的修饰分外生色。二是虚实相间。如关羽斩华雄,先写华雄的骁勇善战,连斩四将,接着便虚写关羽上马迎战,鼓声隆隆,喊声冲天正当众人为关羽担心时,华雄的头已被提来掷于地上,而出战前温下的那杯酒尚有余温。

此外王允巧使连环计,诸葛亮舌战群儒等将真假融为一体。既然历史演义小说是从讲史话本的母体中孕育而来,那么它的思想观点也严重受到讲史话本谴责荒淫暴虐的昏君,歌颂宽仁爱人的明君,排斥奸佞,褒扬忠义的影响。《武王伐纣平话》通过演述商周两朝交替的历史,宣扬了儒家的“王道”“仁君”思想。《大宋宣和遗事》开头就从传说中的圣君讲起,历数了夏桀等无道昏君,最后斥责宋徽宗的荒淫无道。其目的是使人主治国保民,不失天下。《三国演义》一开始描写黄巾起义,对其表现出了仇视和污蔑,对汉献帝寄予无限的同情,对于刘备的颂扬,主要强调刘备是“汉室宗亲”,力图挽救汉王朝的衰亡;对于曹操的谴责,主要强调曹操“托名汉相,实为汉贼”阴谋篡夺汉王朝政权。《三国演义》赞美“事主不忘其本”臣民忠君,儿孝父慈,罗贯中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对于代表地主阶级经济利益的王朝统治和帝王权利是竭诚拥护的。

总之,绝大多数历史演义小说都是以历史的发展脉络作为叙事的主线。当然并不仅以正史为依据,野史其他笔记杂传也同样被历史演义小说所借鉴,叙述朝代的更迭及统治者的兴亡得失,尽管小说的作者对历史的认识和对语言的运用不尽相同,然而他们都力求真实的再现历史;在众多的历史演义小说中无不渗透着儒家思想的人生观和历史观并以此作为是非得失的评判标准。向往国家统一的政治理想,关心民生疾苦的民本思想,舍己为人的英雄主义等等这种积极的儒家思想常常和民众的感情需要是一致的;叙事和写人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由于作者水平参差不齐,因而在叙事结构和人物塑造上也不尽相同。

《三国演义》其思想内涵博大而深厚。所谓:“《三国演义》无纯文学之资格”通过阅读《三国演义》可以使我们对三国时期的历史面貌基本上有所了解,也可以看到作者鲜明的创作意图,它不仅被视为是一部可借鉴的军事文献还被视为指导商业竞争的理论武器。踏着《三国演义》的足迹,通过各政治集团的激烈斗争,它所表现出的以天下为己任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给予了人们极大的精神鼓舞,它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仍然保持着极大的吸引力。《三国演义》对历史有较为清晰的理解和认识,东汉衰亡三家最终归晋,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艺术虚构和史实水乳交融,政治家可以从中借鉴治国之道,一般人也可以丰富知识开拓智慧。

[1]周兆新.三国演义考评[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2]三国演义论文集[M].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

[3]三国演义研究论文集.[M].中华书局,1991

[4]春风文艺出版社编辑.明清小说论丛[M].春风文艺出版社,1984.

[5]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M].北京:三联书店,1994.

[6]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2.《三国演义》中的人才管理艺术 篇十二

一、招揽人才的艺术

1.招募与自荐。“三国”公开向社会招募人才,引得众多英雄豪杰毛遂自荐。曹操张榜招募,得乐进、 夏侯渊、曹仁、荀彧等;孙权设馆招募,得吕蒙、陆逊等。

2.举荐。“三国”的许多一流人才来源于领导们的亲信、朋友、下属的大力举荐。刘备在荆州时,徐庶荐孔明,伊籍荐马氏五兄弟;在东吴,周瑜一荐张昭、张统,再荐鲁肃,鲁肃荐诸葛瑾,张统荐顾雍,吕蒙荐陆逊;在曹魏,荀彧荐程昱、郭嘉,郭嘉荐刘哗等。举荐者和被荐者和睦共事,同心协力,辅佐共同的领导,成就共同的事业。

3.恭请。当获悉人才信息时,“三国”领导们或亲自寻访、拜见或派亲信聘请。孙策亲自请张昭、张统, 派周瑜请鲁肃,又遣使请诸葛瑾、顾雍等。“唯才是举”的曹操更是求贤若渴,他所到之处,遍访贤士。领导者以极高的礼遇恭请人才,是对人才的尊重和敬慕, 也赢得了他们的忠诚。刘备“三顾茅庐”赢得了孔明终生追随。二十年后,孔明仍感动地说: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当其兄诸葛瑾劝说他归顺兵强马壮的孙权时,当司马懿在阵前劝其归顺实力更强的曹魏时,他都断然拒绝,为蜀汉江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4.纳降。除了接收自愿来降者外,“三国”领导们还以劝降、诱降、逼降等方式从敌营中挖掘了众多人才。刘备集团的黄忠、马超等,曹操集团的贾诩、张辽、张郃等都是来自敌方阵营的优秀人才。徐晃、许褚等是在两军对垒中被曹操发现并收降的大将。“纳降” 壮大了自己,削弱了敌方,也让人才找到了实现个人价值的舞台。

二、知人善任的用人艺术

“三国”事业的成功是“三国”领导们“知人善任,人尽其才”用人战略的成功。

1.不论资排辈。“三国”时期,无数年轻才俊脱颖而出,众多青年人才独当一面,担当大任。诸葛亮27岁辅佐刘备战赤壁,取荆州,夺西川;周瑜34岁任大都督,指挥赤壁大战,大败曹军80万;陆逊38岁为将军, 41岁掌帅印,指挥彝陵之战,火烧连营,大败刘备大军等。可见,打破论资排辈的用人思维,大胆启用年轻人才,既能聚集人才,锻炼人才,培养人才,也能成就事业。

2.人尽其才。只有人尽其才,才能实现人才的价值。只有了解下属的长处和短处,才能人尽其才。孙权派鲁肃与刘备谈判,实现了孙刘联合共抗曹操的战略; 司马懿举荐张郃为抗蜀先锋,张郃不负所望,屡建奇功。相反,不善用人的袁绍让嗜酒轻敌的淳于琼守乌巢,致粮草辎重被烧而兵败官渡。

3.大胆授权。授权是重要的领导艺术。《孙子》中 “将能而君不御者胜”的论断说明了授权的意义。曹操率军在官渡大战袁绍,“留荀彧守许都”,荀彧不负重托,使曹操后方稳定,后勤保障顺畅;刘备让年轻的诸葛亮总揽军政大权,终于实现魏、蜀、吴三分天下的鼎足之势;孙权封周瑜为大都督,鏖战赤壁,并赐佩剑诛杀“不听号令者”;刘备起兵70万伐吴,孙权在诸将的质疑声中,登坛拜将,授权年轻的陆逊统兵拒敌,赢得了彝陵之战的全胜;曹操命荆州降将蔡瑁、张允掌管水军,当二人汇报水军训练时,曹操说:“汝既为水军都督,可以便宜从事,何必禀我!”,有效的授权,既为各路人才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机会,又有力的促进了事业的成功。

4. 善于纳谏。“三国”领导们广开言路、善于纳谏,发挥了谋士在决策中的参谋作用。刘备集团的每一次重要决策都渗透着诸葛亮的智慧;孙权经常与鲁肃、 张昭等讨论、协商重大问题。尤其是在赤壁之战的决策过程中,孙权主动与主战派、主和派,甚至投降派,广泛协商、辩论,做出了孙刘联合共同抗曹的正确决策; 曹操更是从谏如流,虚心求教谋士的典范。每次决策他总是让众谋士各抒己见。

5. 不计前嫌。曹操不念旧恶,不计私仇,使用曾经的敌人。张绣反复无常,曹操的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和大将典韦皆死于与张绣的战斗,但当张绣来降时,曹操不计前嫌,以礼相待,封其为扬武将军。贾诩曾作为董卓、李傕、段煨、张绣的幕僚数次击败曹操,投降后,曹操不但重用,而且让世子曹丕拜其为师,死前又托孤贾诩;官渡之战后,曹操大败袁绍,发现内部人与袁绍暗通的书信,左右要求照名单“收而杀之”,曹操则令尽快焚烧,不再过问,安定了人心。“不计前嫌” 的用人方式,体现了曹操宽宏大量的胸襟,引得各路人才纷纷来投。既壮大了自己,又削弱了敌方,使曹魏集团成为“三国”时期实力最强的一方。

三、培育人才的艺术

“三国”的许多人才都经过长期战争的千锤百炼。 魏延从无名小卒成长为蜀国后期第一大将,有赖于刘备的重用和沙场的磨炼;陆逊从文弱书生成为东吴的大都督,有赖于孙权、吕蒙的大胆启用和授权。

“唯才是举”的曹操十分重视人才的品德教育。他善于以不同方式对部下进行品德教育。关羽挂印封金, 辞别曹操,曹操惋惜地对部下说:“不忘故主,来去明白,真丈夫也。汝等皆当效之。”又对张辽说:“云长封金挂印,财贿不以动其心,爵禄不以移其志,此等人吾深敬之……”然后带礼品亲自送别关羽。袁绍谋士沮授被俘不降,曹操怒而杀之,又后悔地说“吾误杀忠义之士”,令厚葬并题写“忠烈沮君之墓。”相反,平定汉中后,他却杀了对自己有功的张鲁手下叛臣杨松。可见,曹操鄙视杨松的人格,赞美忠诚的关羽和沮授,并以此鞭策众将。

曹操还以身作则,带头执行法律并依法育才。征张绣行军途中,曹操的马踏坏了一块麦田。他“割发权代首”自我惩罚,并通报三军,令“三军悚然,无不懔遵军令。”在敌阵前,他说“我不自往,谁肯向前。”话音落,便率先冲向敌阵;一次,其子曹彰出征前,他说:“居家为父子,受事为君臣。法不徇情,尔宜深戒。”曹操以自己的言行为部下树立了学习的标杆。

四、关爱人才的艺术

刘备与孔明“食则同桌,寝则同榻,终日共论天下之事”体现了二人的鱼水之谊。鲁肃见孙权“权甚敬之,与之谈论,终日不倦”。“权留鲁肃共饮,至晚同榻抵足而卧。”一次鲁肃来访,孙权下马站立等待,让众将士深受感动。孙权感念周泰救护之功,设宴款待, 亲自敬酒,抚其背,泪流满面。又赐周泰麦罗伞,供其出入使用。谋士郭嘉得病,曹操伤心地说:“因我欲平沙漠,使公远涉艰辛,以至染病,吾心何安!”郭嘉英年早逝,曹操“心肠崩裂”亲自祭奠,大哭“奉孝死, 乃天丧吾也;”兵败赤壁时,他伤感地说:“吾哭郭奉孝耳!若奉孝在,决不使吾有此大失也!”然后捶胸大哭。这既是对逝者的怀念,也是对众臣的鞭策;大将典韦战死,“操亲自哭而奠之,”他对诸将说:“吾折长子、爱侄,俱无深痛;独号泣典韦也!”到许都后,曹操思慕典韦,“立祀祭之”并封其子为中郎,收养府中。一次行军途中,路过典韦墓地,曹操在马上放声大哭,随即下马,亲自拈香哭拜吊奠典韦,然后才祭侄儿、长子及阵亡军士。曹操的行为感动三军。

领导们对下属的感情投资,激发了人才的忠勇精神和无限激情。身处曹营的徐庶兑现了临别时对刘备“纵使曹操相逼,庶亦终身不设一谋”的承诺;张松自愿献出西川地图助刘备夺西川;关羽封金挂印,过五关斩六将,追寻刘备。黄盖“受孙氏厚恩”献“苦肉计”甘受酷刑,助孙权、周瑜火烧赤壁。曹操集团更是内部团结,人才队伍稳定。相反,实力强大的袁绍,因无用人之能,少爱才之心,导致人心涣散,人才大量流失,终成最先灭亡的集团。

五、激励人才的艺术

1.物质激励。“三国”领导们常以金钱、锦衣、美酒等奖赏有功者。失街亭后,孔明赞赵云所部斩将立功完胜归来,并赠赵云五十金,赏其部卒一万匹绢;十八路诸侯伐董卓时,关羽斩敌大将华雄而立大功,当袁术刁难时,曹操仗义执言:“得功者赏,何计贵贱乎?” 又派人送酒肉并安慰刘关张。曹操得典韦,将自己身上棉袄和所骑骏马雕鞍赐予典韦;收许褚,当即重赏;鲁肃夜半给孙权献霸王策,孙权次日厚赠鲁肃,并将衣服纬帐等物赠给鲁肃之母;一次曹操率兵来犯,甘宁受命出战,孙权为其壮行,并“调拨帐下一百精锐马兵付宁;又以酒五十瓶,羊肉五十斤,赏赐军士”。甘宁得胜归来,孙权亲自迎接,并“赐绢千匹,利刀百口”。

2.功名激励。及时提升或赐爵是对功臣们能力和功绩的肯定,同时又赋予了他们更高职位、更大权力和责任。满足了他们的成就感,能更好地发挥他们的潜能。 刘备得西川,封赏有功文武及西川降将。汉中称王后, 他又对文臣武将“各以功勋定爵”,众人皆大欢喜;每次战胜后,曹操都要给部下提升官职或赐爵位。战胜杨奉、韩暹后,“封董承等十三人为列侯,”封荀彧等文臣相应官职,武将夏侯渊、徐晃、许褚等分别封为将军、都尉等。关羽斩袁绍大将颜良、文丑后,曹操即封其汉寿亭侯。

3.赞美人才。赞美是对人才的赏识、评价和鼓励。 曹操以政治家的敏锐发现人才的特点,以文学家的气质用寥寥数语,画龙点睛式地赞美人才。樊城解围后,他称赞徐晃:“公明真胆识兼优者也!”见徐晃军容整齐,又高兴地说:“徐将军真有周亚夫之风矣!”随即封徐晃为平南将军。不但如此,曹操还总是把功劳归功于下属。战袁绍时,他说:“皆不出荀文若之料。”大破袁氏兄弟,他又说“不出奉孝之料。”破马超后,他说:“亦赖汝众文武之力。”这些恰到好处,及时、真诚、切中人才特点和特长的当面赞扬,使受赞者产生了荣誉感,有力激发了人才的活力。

4. 失败时的鼓励。曹操失败时不气馁,勇于承担责任,他对众将说:“吾中奸计矣。”当他宽慰众将时说 “胜败乃兵家常事。”以此鼓励将士不要丧失斗志。赤壁战败后,逃跑路上,众将士惊魂未定,士气低落,有的大哭,曹操却放声大笑。曹操败不馁的气概,吹散了众将士心中失败的阴云,鼓舞了士气。

上一篇:我也是一颗珍珠下一篇:市场部工作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