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社会组织建设提升社会管理能力(共13篇)
1.加强社会组织建设提升社会管理能力 篇一
人社局加强社保基金监管
全力提升社会保障能力
近年来,人社局高度重视社保基金监管工作,探索创新“管理精细化、服务规范化、经办信息化、流程科学化”运行机制,保证了社保基金的安全运行,社会保障能力得到不断提升。
一是建立健全社保基金监督机制。认真贯彻实施《社会保险法》,落实基金监督职责,强化监督机构职能。完善社保基金预决算制度,加强预算执行情况的检查和评估。完善社保经办内审内控制度和监督制度,健全行政监督与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监管体系。继续实施劳动年检与社保稽查、缴费申报、现场监督“四位一体”联审联查的基金监管机制,实现对社保缴费申报的全程监督,杜绝瞒报漏报缴费基数的行为。
二是规范经办流程,加大专项检查力度。进行岗位廉政风险排查,排查出廉政风险点376个,制定整改措施423条,促使工作流程得到进一步规范和优化,并在服务大厅和网站上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开展社保基金监管专项检查,严肃查处存在的问题,探索有效的监管方式,堵塞漏洞、规避风险,确保基金安全。对用人单位,重点检查缴费人数、缴费基数、财务报表等内容,确保参保企业应保尽保、足额缴费;对基金管理机构,重点检查社保基金财政专户对账情况、及时入账情-1-
况以及是否存在挪用截留等,确保基金增值保值;不定期抽查医疗保险定点医院、药店执行定点单位管理办法和医疗服务协议情况,合理控制医疗服务成本,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三是充分发挥信息管理系统的作用。劳动保障一体化信息管理系统的使用,结束了以往在劳保、医保等窗口手工开票分别缴费的历史,实现了“五险合一、一票征缴”,极大提高了办事效率,方便了群众。医保处与定点医疗机构全部联网,对医院用药情况进行实时监控,杜绝了开“大处方”等情况的出现,增强了治疗过程透明度。通过该系统,患者在医疗机构即可办完住院、出院手续,医保待遇实现即时结算,让群众的每一分钱都花得明明白白。
四是加快推进金保工程社保基金监管软件应用。该局按省人社厅要求做好软件应用和社会保险财务数据接口工作,每月定时上传相关财务和统计数据。通过对软件的应用实践,逐步建立非现场监督工作规则,明确工作职责和流程,规范系统应用管理。基金监督机构的检测人员,做到全天候盯岗、实时监控,有效利用软件各项功能进行数据分析,对发现的疑点问题及时进行核实解决。
2.加强社会组织建设提升社会管理能力 篇二
一、加强领导, 把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为咨政育人和服务社会的一项战略任务来抓
高校是哲学社会科学教学与研究的重要基地, 在科教兴国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肩负着十分重要的任务。特别是当前, 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等都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 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作出深入研究和科学回应;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 中原经济区和华夏历史文化传承创新区建设急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有力支持和不断创新。
信阳师范学院历来重视哲学社会科学教学和研究工作。早在2005年, 学校就出台了《信阳师范学院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实施意见》, 并且在哲学研究、党建研究、何景明研究、楚文化研究、淮河流域民间文化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 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近年, 我们在认真实施学校科研发展规划的同时, 着重完善科研工作的体制机制建设, 营造了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 调动了广大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一是建立健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奖励和支持制度。学校先后制定完善了《信阳师范学院青年科研基金管理办法》《信阳师范学院纵向科研项目配套支持办法》《信阳师范学院学术著作出版资助暂行办法》等文件, 提高对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支持及成果奖励力度。在学科建设方面, 学校加强重点学科、重点人文社科基地建设力度, 对产生重大社会效益或重大社会影响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给予重奖。同时, 逐年增加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经费投入, 设立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基金, 用以资助哲学社会科学类研究基地建设和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及社会影响的研究项目。
二是创新科研评价体系, 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稳步健康发展。进一步完善了科研评价制度, 先后出台了《信阳师范学院学术委员会章程》《信阳师范学院科研业绩评估办法》等文件, 形成了比较科学的科研业绩评价和激励机制, 有效地调动了广大教师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是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交流和宣传, 积极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以“贤林讲坛”“博士论坛”等学术交流品牌为抓手, 每学期有计划、有重点地邀请和安排大量的校内外专家学者来校开展学术交流, 营造学术氛围, 着力打造学校的学术交流品牌。加大资金等支持力度, 做好全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的培训工作。
二、夯实基础, 进一步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平台建设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离不开研究平台建设。信阳师院立足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 紧紧抓住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有利时机, 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倾斜力度, 着力提升创新能力和研究质量, 积极推动研究成果转化, 形成了一批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平台。
近年, 学校根据自身条件和发展目标, 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 积极整合校内外资源, 主动与其他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地方政府协同合作, 构建了以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为龙头的省、校、院三级研究平台体系。建立了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等7个省厅级研究基地, 中国农村综合改革研究中心等6个校级重点研究机构, 以各院 (系) 研究室为基础建立了11个三级研究平台。通过各级科研平台的建设, 有力地推动了学校人文社科研究的发展与繁荣。
整合内部资源, 鼓励协同创新。学校以20世纪80年代初成立的古籍整理研究所为基础, 整合历史文化学院、文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经管学院和城环学院等从事淮河文化的研究力量, 以跨学科集团攻关的方式对淮河流域的历史变迁、文化生态、民间艺术、移民文化、非物资文化遗产等展开全面的研究, 形成一支学术力量比较雄厚、研究方向明确、特色突出的学术梯队。2009年, 该中心被批准为河南省高校人文重点研究基地。
强化开放合作, 打造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研究平台。学校与中共河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信阳市委联合成立了河南省红色资源研究中心, 推动了河南红色资源的理论研究, 促进红色资源的保护与综合开发利用;与河南省台办联合成立的中原与闽台关系研究中心, 已成为河南省重要的对台交流基地;与信阳市合作成立的中国农村综合改革研究中心, 成为参与信阳市农村改革综合试验的重要学术力量。
下一步, 学校将大力加强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所、淮河文明研究中心等3个河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的内涵建设, 不断优化其科研力量和科研条件, 努力提高其在全省乃至全国的知名度。要巩固、提升、整合一批校级人文社科类研究机构, 不断提高研究质量和创新能力。其中, 集合校内外力量成立的信阳师范学院中国农村综合改革研究中心, 近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部分研究成果得到了有效转化, 服务社会的能力逐步增强。
从更好地服务中原经济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以及信阳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出发, 学校将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 继续整合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力量, 加大资金投入和支持力度, 在大力扶持现有人文社科重点基地建设的同时, 搭建一批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的研究平台。根据学校2010—2020年中长期发展规划, 计划再经5—10年的努力, 力争建成一定数量的、具有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在省内乃至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学术研究基地和优势学科群, 同时重点培植一批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的科研基地, 引导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在服务社会中不断发展壮大, 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同时力争在相关优势学科领域推出具有重大影响的研究成果, 为中原崛起、河南振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三、会聚队伍, 为提升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提供人才支撑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队伍建设是提高哲学社会科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的关键, 是回答区域发展重大问题的迫切需要。学校把培养和造就哲学社会科学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作为一项战略任务, 大力推进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 促使更多的教师进入省级以上人才培养工程, 形成“学术带头人+优秀团队”的人才格局。
一是加大培养和引进力度, 造就一批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哲学社会科学理论骨干。先后制定了人才队伍建设规划, 设立了人才培养、引进、扶持专项资金, 积极资助中青年学者开展学术研究、出版高质量的学术论著、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同时, 在重点学科设立了关键岗位、特聘教授岗位, 让本校的优秀人才能安心工作, 让校外的优秀人才愿意来校工作, 从而使信阳师院成为豫南地区高层次人才会聚的中心。在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中, 坚持“以事业凝聚人、以待遇稳定人、以感情留住人”, 大力实施创新人才工程, 采取“一事一议”“一人一策”, 有力地促进了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
二是创新科研管理, 大力提升科研成果质量。多年来, 学校建立起了三级课题培育体系。以“校青年基金项目”带动学历和职称相对较低的年轻教师从事科学研究;以“博士基金项目”提升高层次科研人才的科研水平;以“重大课题培育项目”资助具有较好研究基础、丰富前期成果的研究项目, 为申报国家级科研项目做前期准备。同时, 实行项目申报预评审制度, 提高申报质量和命中率。
三是加强学风建设, 着力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环境。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意见》, 不断完善以质量为导向的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 强化质量的导向作用。近年, 学校切实加强制度建设, 成立了学术道德委员会, 制定了学术道德规范, 健全了学术惩戒制度, 把师德建设与学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把学者的自律和社会的监督、教育和管理有机结合起来, 营造了尊重创新、宽容失败、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学术环境, 有效地防止了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同时, 鼓励哲学社会科学教师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 积极深入实践, 在实践中发现和研究问题, 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四、面向实际, 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服务功能
一是围绕办学育人, 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育人功能。首先, 大力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列入学校事业发展规划, 加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和课程建设, 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打造成了省级优秀课程。其次, 紧紧围绕新形势下“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主题, 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坚定理想信念和提升道德品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哲学社会科学教育教学全过程, 注重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传授和教育熏陶, 帮助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促进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再次, 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为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水平和研究生培养质量, 学校先后聘请李双元、田克勤等一批国内著名社科专家前来讲学或担任兼职教授, 承办了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科学发展观”学术研讨会等会议。最后, 鼓励和引导学生从事学术研究。各院 (系) 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师主持的科研项目, 努力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 学校设立了“信阳师范学院大学生科研基金”, 每年定期发布大学生科研基金项目, 鼓励大学生自主开展科学研究。
二是发挥自身优势, 以优异的成绩回报和服务社会。信阳市是河南省农民工输出的重要地区, 学校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一批学者较早地注意到农民工问题, 并一直致力于这一问题的研究, 并取得了一系列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主持“农民工问题研究”“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研究”“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研究”等一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 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媒体发表论文40余篇, 出版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之路》《中国农民工问题》等著作5部。杨云善教授的《中国农民工问题分析》荣获河南省优秀社科成果一等奖, 提出了“构建农民工‘双向维权’机制”的观点, 被地方政府采纳并付诸实践, 有效地发挥了为地方政府决策服务的作用。
3.加强社会组织建设提升社会管理能力 篇三
一、加强社会考察的指导非常必要
大凡指导老师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凡是可以外出开展活动
了,学生总是特别兴奋。对于孩子们来说,学校外的世界,充满了各种神奇、美妙与想象;走进社会,便意味着会有更多的发现,也会有更多的收获。然而,每一次踏出校园,是不是真的如预期那样,有让人惊喜或满意的收获呢?我们常常看到,学校的传统活动春、秋游,大家兴致勃勃地出发,可回来后问一问收获,除了玩过哪些地方,其他的往往说不出什么。诚然,有的老师会说:春、秋游,本来就是游玩的,为什么要开展得那么讲究、那么累呢?是啊,游玩自然要讲一个痛快、舒服,但是,如果能在游玩的时候,有计划地加进一些更多有意思、有意义的探究活动,对于学生的体验、成长来说,不是更加丰富、更有促进作用吗?而不一样的、有挑战性的活动,对于学生来说,一定更加难忘且具有深远的影响。
某校在组织学生到植物园参观时,分不同的年段安排了不同的考察任务:中年级利用游植物园的机会,进行植物种类的调查,并制作介绍植物种类的手抄报、小册子等;高年级进行植物及活动场景摄影,举办植物园活动的摄影展。其间,还安排一部分高年级的同学带领低年段同学参观植物园,体验为他人服务的过程。
这样有安排、有调控的参观,有效地避免了活动的随意性,让学生参与活动的目的性增强,也培养了学生活动的自主能力。
既然学生热衷于社会实践,而社会确实也是学生锻炼能力的重要场所,那么,身为指导老师,我们何不利用好每一个社会资源,让学生在亲身考察的过程中,获得对社会的认识,发展对社会的责任感呢?
二、加强社会考察指导的基本方法
1.明确社会考察的基本步骤
社会考察,绝不仅仅是外出走一走、看一看。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要想收获社会考察的效益,首先必须对社会考察有哪些基本的步骤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当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老师可以选择是跟随活动的进程逐步地渗透,还是于活动前就让学生整体的感知。
社会考察的基本步骤包括:第一,提出考察的主题,确定考察的对象;第二,明确考察的目的,制订考察的计划;第三,与相关部门提前取得联系,确定考察的具体时间和内容;第四,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如要用的材料、工具等;第五,到考察现场开展实际的考察活动,注意资料的积累;第六,整理资料,形成报告,交流与总结等。
以上就是社会考察的一般步骤。针对不同的考察内容和现实情况,也可以进行一定的调整。但不论如何,考察前要做准备,考察中要做记录,考察后要做分析,是必须的。
2.落实社会考察的有效指导
考察前,老师要指导学生做好计划。首先,要有考察的主题或对象。既要以学生的兴趣为前提,也要引导学生权衡是否可行。其次,要有考察的具体目标和内容。老师可启发学生:为什么要进行这次考察?考察时可以做些什么?有时,为了让计划更有针对性和操作性,还可对对象做一些相关了解。如:某校组织学生到消防中队实地考察,为了尽量不影响消防官兵的正常工作,就提前了解了他们每天工作和休息的情况,制订计划时纳入考虑的范畴,活动取得圆满成功。再次,要有相应的考察保障措施。譬如,实际考察中要用到哪些方法;学生的分工是否合理;要用的材料、工具是否准备妥当;安全上有没有保障等,都要进行预案。总之,考察前考虑、准备得充分一些,考察的效果就会深层一些。
在考察中,老师要指导学生做好记录。资料是考察的第一手素材。在实际考察的情境中,老师要指导学生在有限的机会、时间内,获得尽量多的资料,为后续的分析服务。如:某校组织学生考察一家包子店,原本是计划采访到店里买包子、吃包子的顾客,但是采访那天,到店里的顾客量很少,学生一时有些泄气。这时,老师引导学生:店外陆陆续续有人经过,为什么不去采访一下他们?如果采访他们,又可以问哪些问题呢?在老师的激励下,同学们想到:可以问他们有没有到这家店买过包子?评价如何?进而还是可以考察出这家包子店的实际销量情况及日后的发展问题等。老师适当的点拨,会让学生成为一个机智的观察者,同时,也成为智慧的考察者。
考察后,老师要指导学生做好分析。考察总是有目的的。考察后,如果老师能积极地利用好学生考察过程中积累的资源,那便能实现考察活动的优化,也能真正让学生在考察活动中有所思、有所得。老师可以组织同学们汇报考察活动的成果,也可组织学生汇报考察活动中的种种曲折;老师自己也可积累相关资源,一张学生焦头烂额的照片,一份路人对学生的评价,也许微不足道,但对于学生来说,都是珍贵的纪念。在考察活动结束后,做好资料与数据的整理、分析工作,既是对整个考察活动的总结,更是对学生考察能力的又一次促进。最后,还可鼓励学生对整个考察活动的参与情况进行反思,再辅以自评、他评、师评等,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得到更多维度的锻炼。
综上所述,社会考察是一种综合性体验学习,充分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性。学生在活动中,既是考察者,也是参与者。通过社会考察,学生更直接地接触自然和社会,获得生动的、真实的感知以及具体的、有效的信息,从而了解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与定位,体会自己与社会、他人的关系,形成关注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发展服务社会的能力。而这些都基于教师对社会考察的有效指导。由此,就让我们一起重视社会考察,并切实加强社会考察的指导,让学生既享受社会考察的乐趣,也提升社会实践的能力。
参考文献:
4.加强社会组织建设提升社会管理能力 篇四
针对我们**市的地方情况特点,深入研究我市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点规律,对于我们更好地理清思路,正确制定建设和谐**的措施办法,同样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作用和指导作用。在加快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因素很多,是一项全面的、庞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但归根结底有一条十分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如何充分发挥好各基层党组织的作用,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的质量和速度,下面我们结合**市改制企业党建工作的现状,就如何大力加强改制企业党组织建设,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谈几点看法:
一、当前我市改制企业党组织建设的现状。
1、总体情况。截止2006年6月30日止,市属261户企业完成改革任务,其中,160户企业完成了改制任务,101户企业实施了破产关闭,共涉及职工70025人,涉及资产总额133.49亿元。当前改制企业总体来说,绝大部分改制企业发展势头良好,相当部分的改制企业发展势头强劲,据有关统计,改制企业的工业总量和产值分别占到全市工业总产值的近30%。职工总数也是一支数量庞大的队伍,由于改制企业的前身基本上都是国有企业为主,因此,企业基本上都有比较健全的党组织。在企业改制过程中包括改制之后,企业党组织发挥在企业改制、落实上级政策、职工稳定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生产经营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绝大部分改制企业能有今天这样的良好发展局面,改制党组织的作用功不可没,绝大多数改制企业党组织从总体来说是发挥了重要作用。
2、存在的不足之处。
从最近几年来改制企业党组织建设总体情况来看,一些改制企业在党组织建设上也存在一些不和谐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思想认识不尽到位。极少数改制企业对加强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性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只要自己的企业守法经营、照章纳税、给工人发出工资就行了,抓不抓党的建设无所谓,企业领导的精力主要放在发展经济上,企业党组织建设处于弱化地位和从属地位。
(2)作用发挥不够明显。一些企业对如何开展党的工作缺乏明晰的思路,工作内容没有科学性计划性。有企业党组织开展活动仅局限于开会、念报纸、学文件,送温暖、外出参观等内容,活动内容和方式与企业的需求还不相适应。党的工作不能很好地开展、党组织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存在有组织无活动,有活动无实效的情况。
(3)工作机制不健全。参与企业的重大经营决策、监督约束不够,少数改制企业党组织会议制度、党课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党员发展、民主评议等基本的工作制度没有得到很好的健全完善,落实制度不够好。用于党组织活动的经费得不到充分保障。
(4)党员的教育管理和发展新党员存在新情况。部分党员认为改制前是为党工作,改制后现在是为老板打工,过去提倡的“无私奉献、敬业奉献”等思想价值观发生了变化,一切向钱看,出现了“信仰危机”,理想信念动摇,价值取向错位,敬业精神淡化。有的党员把自己混同于普通群众,不能起到先锋模范作用。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党组织放松了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党员学习教育不经常、组织生活不规范、制度不健全、管理不严格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在新党员的发展上,有的改制企业由于分流走人、历史遗留的债务重,连续几年未招新工人,一直未能有新鲜血液加入,使党组织缺乏生机和活力。
(5)在维护职工权益上还做得不够。个别改制企业职工的来信来访仍呈上升趋势,历史遗留问题多,个性矛盾突出,反映的问题集中在:破产企业职工住房补贴、独生子女费、欠发工资问题;实施分流走人的企业的程序不规范、补偿标准不一,引发回潮现象;改制企业在职工劳动合同到期后随意解雇职工,对职工利益的保障履约不到位等等。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增加了社会不和谐的因素。
二、深刻认识加强改制企业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性。
企业改制后,原有的国企党建工作格局已不适应新企业的特点,改制企业党组织的必须尽快探索和建立企业党建工作的新机制。因此要进一步提高改制企业对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性的认识,必须从加强党对企业的领导,保证企业改革发展顺利进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改制企业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性,着重要强化5个要求:
1、加强改制企业党组织建设是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实现党对企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要求。
改制后,从产权上讲,政府和企业没有了隶属关系或者小有关系。但我国的国情是共产党是执政党,因此要实现党的领导必须要通过中央、地方和基层组织这样一个整体来实现的,基层党组织是基础。如果企业不设立基层党组织,那么党对企业的政治领导就无法落到实处,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就难以保证社会主义方向。
2、加强改制企业党组织建设是保证企业改革发展顺利进行的要求。
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考虑,一是有效地保证企业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二是围绕生产经营开展的活动对企业的改革发展有直接的推动作用;三是发挥党组织特有的优势,通过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能教育引导企业职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支持改革,维护稳定,为企业创造一个良好宽松的环境。
3、加强改制企业党组织建设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思想的要求。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新时期党建工作的行动指南,党要成为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就必须深深扎根于人民中间,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对于改制企业,产权制度、劳动用工制度变了,但企业的社会主义性质不变,党的先进性和政治优势不变。在发展企业生产力,在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在维护职工根本利益上,在教育、管理党员和自身建设上,都要更加从严治党,始终坚持党要管党,在纪律上、组织上、作风上、党组织依然要发挥重要的作用,这是“三个代表”党建思想对改制企业提出的新要求。
4、加强改制企业党组织建设是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必然要求。
改制企业党组织要认真学习领会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建设和谐社会的讲话精神,深入贯彻执行党和政府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方针政策。自觉承担起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重任。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提高各种履职能力,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增强落实科学发观展的能力、开展群众工作的能力、处理各种矛盾的能力、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等等。
5、加强改制企业党组织建设是“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涉及到方方面面,但是最基本一条是充分满足老百姓的生存需求。即职工群众要能负担得起吃穿住行等日常开支,看得起病,孩子上得起学。归根结底就是收入要能满足最基本的生存开支,我们**的改制企业基本上都是由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转变而来,有着近十万产业工人,由于历史的原因,经济基础条件薄弱,负担较重。他们的收入相比较国有企业职工,总体而言还是存在一定差距。因此他们的工资收入水平如何,直接决定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如果这部分处于较低起点、相当数量的职工都能普遍达到较高的收入水平,那么实现**的全面小康、建成和谐社会就有了扎实的基础。因此,充分加强改制企业党组织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三、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大力加强改制企业党组织建设要着重做到以下6个方面:
1、进一步理顺关系,规范对改制企业党组织的领导。
目前我市已改制的160余家企业(包括未改制完毕的),党组织的隶属关系较多,原市直贸易企业隶属于市国资委党委领导,有的隶属于三个行业办公室党委,有的隶属于原来的主管局党委,也有的隶属于各辖市区党委或街道工委等等。从这几年运行的情况来看,有的基层党组织发挥作用较为明显,有的发挥作用一般,个别的甚至不正常。为了更好地加强对改制企业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领导,应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理顺改制企业党组织的隶属关系,一是使隶属关系更顺畅,对一些由于历史的原因自然承继下来的隶属关系理顺,以便更好地发挥职能,如国资委党委应该把工作重点放在做好国有企业党组织建设上;二是便于充分发挥政府党委的政治领导和组织领导;如属地化管理,领导和指导上更为有力;三是有利于充分调动改制企业基层党组织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
2、要正确定位改制企业党组织的地位作用,改进工作方法。
5.加强社会组织建设提升社会管理能力 篇五
强化社会服务职能提升基层党组织解决复杂矛盾的能力 加强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建设,不断改进和创新工作方法,提升基层党组织解决复杂矛盾的能力,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一是切实加强信访工作。依法规范信访秩序,畅通群众诉求渠道,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建立党政领导接访、包案、带案下访责任制,对两援民工、重点信访人员,实施领导包案制。规范领导干部接访日工作制度,妥善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化解各类社会矛盾。二是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案件,努力提高刑事破案率,切实维护社会公共安全。深入推进平安乡镇创建活动,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土地征用、涉法涉诉等方面的矛盾问题。三是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建立专群结合、群防群控的社会治安防控网络,加强社情、舆情、民情、政情的收集,建立和规范信息的搜集、处理和研判制度,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做好群众工作、解决复杂矛盾的能力。四是加强民族团结工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依法维护和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加大少数民族聚居村寨扶贫开发力度,推进民族地区各项事业发展,促进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6.加强社会组织建设提升社会管理能力 篇六
【发布文号】哈政综〔2009〕38号 【发布日期】2009-08-25 【生效日期】2009-08-2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哈尔滨市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救助工作能力建设的通知
(哈政综〔2009〕38号)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有关委、办、局:
为切实加强城乡社会救助工作,进一步理顺工作机制、完善责任体系、增加就业岗位,推动全市社会救助工作健康发展,按照《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决定》(哈政发〔2009〕17号)、《黑龙江省民政厅关于印发〈黑龙江省城乡低保规范化建设考评办法〉(暂行)的通知》(黑民办〔2008〕99号,以下简称《通知》)精神,现就进一步加强我市社会救助工作能力建设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加强社会救助工作机构建设
(一)各区、县(市)低保局统一更名为“社会救助局”。其主要职责为:负责本地区社会救助整体协调指导,低保和低收入困难家庭审批管理,有关专项救助日常工作,低保和低收入困难家庭救助等项业务的监督检查。各区、县(市)政府要严格按照《通知》关于“各县(市、区)按照每2000名城市低保对象、5000名农村低保对象配备1名专职干部”的要求,配备区、县(市)社会救助局工作人员;积极创造条件,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社会救助工作督察队伍,为开展社会救助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二)全市各街道办事处和乡(镇)挂“社会救助工作站”牌。其主要职责为:负责本辖区社会救助和低保的动态管理和日常服务工作,低保和低收入困难家庭的入户审核、组织评议和公示、提出审定意见,配合有关部门完成廉租房、供暖救助等专项救助相关工作,社区和村低保受理站及低保的管理和考核。各街道办事处社会救助工作站站长由社会事务办主任兼任,各乡(镇)社会救助工作站站长由民政助理兼任。各区、县(市)要按照3万人口以上的街道办事处和乡(镇)配备3人,3万人口以下的街道办事处和乡(镇)配备2人的比例,配齐社会救助站工作人员。
(三)社区和村设立社会救助受理员。其主要职责为:负责本辖区社会救助、低保、低收入困难家庭救助的申请受理、动态管理和日常服务;按照2个不同社区社会救助受理员联片合作工作机制,开展入户调查、提出初审意见、进行评议、公示,如实呈报街道办事处和乡(镇)社会救助工作站。城市社区要在现有基础上,明确1名公益性岗位人员担任受理员工作。农村可指定村会计或团支部书记负责社会救助受理工作。社会救助受理员由街道和乡(镇)社会救助工作站统筹管理,社区居委会和村委会配合、协助做好相关工作。
(四)加强市民政局社会救助工作力量。在市民政局低保局适当增加处级职数和带编安置军队转业干部。在市民政局下设“社会救助管理服务中心”(处级事业单位),其主要职责为:负责全市低保、低收入困难群众救助等项资金的管理和收付;供热救助等专项社会救助资金的管理和收付;社会救助信息平台的信息搜集整理、更新等日常工作;医疗救助网络结算,低保、低收入申请、家庭收入比对以及全市低保、低收入困难群众救助、五保供养等业务监督检查。
二、落实社会救助工作经费
各区、县(市)应严格按照《通知》要求,将社会救助工作经费纳入区、县(市)财政预算,确保足额到位。区、县(市)社会救助工作经费,原则上按每年每名低保人员不低于6元安排,由区、县(市)民政局统一管理,并按区、县(市)3元、街道和乡(镇)2元、社区和村1元的比例拨付各级使用。所需资金,市区部分由市财政与各区按5:5比例分担,呼兰、阿城区和各县(市)由本级财政安排。
三、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摆上重要日程。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民生、构和谐、促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理顺社会救助工作机制和完善职能责任体系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将其纳入重要工作日程,精心组织、积极实施,狠抓落实、务求实效。
(二)夯实基础,规范化运作。各区、县(市)政府在配齐社会救助局、社会救助工作工作人员和社区救助受理员时,要通过内部挖潜、整合资源方式调剂解决,不足部分可采取雇员制和安置高校毕业生见习岗位等方法落实;要积极探索完善社会救助工作责任体系和工作机制;按照“培训考核合格上岗”的原则,建立有效的定期考核和培训上岗机制;切实为社会救助工作站和社区社会救助受理员,落实办公场所、专用微机、民生和社会救助热线电话、民生和社会救助信箱,保障社会救助工作顺利推进。
(三)落实责任,迅速组织实施。各区、县(市)要积极行动,全力推进,务于9月末完成本地区“社会救助局”、“社会救助站”相关各项工作。市政府将于10月中旬,组成由市民政局牵头,市财政、人事、编委办、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参加的检查组,深入各区、县(市)检查工作落实情况,并对检查结果进行总结、通报。
特此通知。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
二○○九年八月二十五日
7.加强社会组织建设提升社会管理能力 篇七
一、法律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完善是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必然结果
(一)法律体系的形成过程与党执政能力的提升密不可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探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艰辛努力和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的。1978 年,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重要性认识产生了一次飞跃,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十六字方针。1982 年,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首次提出逐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独立的法律体系。同年9 月,党的十二大通过的新党章第一次明确规定“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这一规定对坚持和改进党的领导,牢固树立依法执政理念具有重要意义。同年12 月,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了新宪法,标志着我们党在治国理政上已经开始了依法执政的历史性转折。1987 年,党的十三大报告宣布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形成。1997 年,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同时第一次把“到2010 年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确定为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立法目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紧紧围绕这一目标,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不断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制定并修改完善了一大批法律;督促国务院和地方人大抓紧制定与法律配套的法规,集中清理了法律法规。到2010年底,我国已制定现行有效法律237 件、行政法规690 多件、地方性法规8 600 多件,涵盖社会关系各个方面的法律部门已经齐全,各法律部门中基本的主要的法律已经制定出来,法律法规相互配套,法律体系内部总体科学和谐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如期形成。
(二)法律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完善是党的执政能力、水平不断提高的具体体现
执政能力建设是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的问题。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要重视和研究党的执政能力问题,党的十六大鲜明地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并作出决定,党的十八对这个问题进一步强化,表明了我们党对民族进步、对国家发展的高度责任感。
从我们党64 年的执政方式看,从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们的执政方式基本上沿袭了民主革命时期的领导方式,直接用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没有把党内民主和国家政治社会生活的民主加以制度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改善党的领导”的问题,把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提上重要议程。在不断总结我们党执政经验的基础上,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这一基本方略。党的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坚持依法执政、不断提高执政能力的思想。十六届四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提出依法执政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执政的一个基本方式。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行了集中阐述,特别提到要“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在执政党报告中的首次出现立即引起了社会各界强烈共鸣,因为这是党坚持依法执政取得的重大成就,也是党执政能力不断提高的重要表现。
二、法律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完善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供法制保障
(一)从执政方略层面看,法律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完善为继续深入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反映了国家制度建设的成就,反映了国家民主政治的成就,反映了社会全面进步的成就,为继续深入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997 年9 月,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从此将“依法治国”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1999 年3 月,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将“依法治国”载入宪法,从而使“依法治国”从党的意志转化为国家意志。2002 年11 月,党的十六大报告从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民主的高度,指出“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十七大报告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将深入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列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十五大、十六大和十七大关于依法治国要求和精神的基础上,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将依法治国方略提到了一个更新的高度。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首先要提高我们党的依法执政水平。我们党在国家政权中居于领导地位,党依法执政的水平直接影响着国家权力能否严格依法运作,直接影响着国家机构能否依法运转,从而决定着能否真正实行依法治国。实行依法治国首先要求党必须依法执政,只有坚持党依法执政,才能保证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司法机关公正司法,才能切实保障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真正统一起来。依法治国作为党治国的基本方略,依法执政作为党执政的基本方式,都体现了我们党崇尚法治、反对人治的法治精神,都是为了实现我们党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都是为了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体现了我们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深刻转变。法律体系的完备程度,反映着执政党依法执政的能力和国家政权的生命力。已经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把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纳入了法制化轨道,从制度上、法律上解决了国家发展中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问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日益繁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积极构建,确定了明确的价值取向、发展方向和根本路径,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法制基础。
(二)从制度规范层面看,法律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完善为解决执政难题提供了有力的手段
执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各种各样的难题,而执政的难题也往往是立法的难题。例如,物权法的制定,先后经历8 次审议,历时14 年。这部法律立法之难,主要原因是我国社会从贫穷到走上富裕安康道路之后的社会利益结构调整,以及多年形成的传统观念的转变任务之难巨。在人民生活总体进入小康的情况下,制定物权法,明晰不同权利主体的物权,维护了市场经济秩序和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激发社会创造财富的活力。国有资产法从列入立法规划到出台也经历了14 年。这期间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完善、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国有企业的改制和改组一直在探索过程中,为立法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这部法律对维护国有资产权益,保障国有资产安全,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发挥着重要作用。还有一些法律,如企业破产法、反垄断法等,都是基于中国具体情况进行制度改革和创新的产物。实践证明,对于改革开放过程中的难点问题,通过立法程序统一认识,寻求社会共识,为改革开放提供有力的法律支持是法律体系建设的成功经验之一。立法把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法律的贯彻和实施又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形成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新秩序,法律体系的发展适应并服务于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大局的需求。通过立法建立健全权力配置和运行机制,从源头上防止腐败,是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环节。随着刑法的多次修改,惩治腐败的规定日趋完善,反腐立法的重心已经向规范权力运行、预防腐败发生的行政法领域转移。行政许可法就是为权力“划边界”,公务员法就是用法律为公务员的行为“定框框”,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则为行政相对人提供了救济途径。监督法的制定,充分发挥各级人大的监督作用等等。这些立法有力推进了预防惩治腐败体系建设。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和不断发展完善,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进入了新阶段。完善法律体系更是长期任务。我们必须抓住严格依法办事的关键,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保证法律得到正确实施。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才能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更好地推进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同时对每一个党员从思想理论、党性原则、道德建设等方面提出更高标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完善是我们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坚持依法执政取得的成就,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证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意义。
8.加强社会组织建设提升社会管理能力 篇八
论语有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言简意赅,却似警钟长鸣。
习近平同志强调:打铁还需自身硬,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是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总书记对我们的谆谆教诲,不但表明了他和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工作态度和决心,更包含着对各级领导干部领导班子关爱和提醒,尤其是对我们基层工作人员的鼓励和要求。
我们要时刻铭记不可缺乏自律意识,放松了对自已的教育学习,就会导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利观严重变形、失衡。所以,要解决身上出现的这样那样的问题,最重要是通过打牢思想防线、提高政治觉悟、培养高尚情操、坚定奉献理念来提高防变的能力。要学用并举,勇于付诸实践,敢于探索创新,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命令,身体力行,引导示范;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以事业为重,工作里不争权位、不争角色、不争风头。
二、注重素养锻炼,善于思考
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不断加强锻炼,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觉进行政治修养、理论修养、道德修养和优良传统作风修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认真学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要堅定理想信念,坚决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认真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在重大原则问题上分得清是非,在重大关头和各种风浪中经得起考验。要多讲实干,不求名利;多讲工作,不讲待遇,尽心竭力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拼搏奉献。强化创新观念,开拓进取,善于把党的方针政策同本地本部门的实际结合起来,把创新作为工作的常态,转变传统的方法和工作方式,大胆探索,主动适应。
三、树立群众观念,服务基层
加强个人作风建设,必须以为民、务实、清廉为旨要,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人民群众为本,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坚持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方法。要强化群众观念,增强公仆意识。要充分尊重群众,以公仆之心对待群众,真心实意和群众交朋友,相信群众的智慧,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要心里装着群众,对人民群众充满深厚感情,信守掌权为民的原则,用人民赋予的权力造福于民;要真诚服务群众,为群众多办实事、多解难题、多做好事。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对于审计人员来说,能否正确行使权力,不仅直接影响个人的思想行为,而且影响审计系统的形象。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要不为利所缚,不为欲所惑,确保权力不越界、不出格。要树立正确的宗旨观。强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引导广大干部牢固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思想,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总之,通过作风纪律建设和自身不断地努力学习,找出自己的不足,明白努力的方向,增强工作动力。俗话说“打铁还须自身硬,绣花要得手绵巧”,我们作为基层审计工作人员,必须严于律己,不断加强思想建设和个人素养的提升,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人民。
9.加强社会组织建设提升社会管理能力 篇九
基层计生协会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育龄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计生协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所在。近年来,新港街道办事处计生协会不断夯实基层计生协会基础,不断提升基层计生协会的服务能力和水平,计生协会的组织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新港街道办事处计生协会加强和改进组织建设的主要特点是:
一、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计生协会组织建设实现“三个早”
协会成立早、定位群团早、进行“三定”早。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是做好计生协会组织建设工作的根本。我们注重顶层设计,立足抓早抓实,特别是发挥老同志的政治优势,积极主动向领导汇报工作,反映情况,取得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为计生协会组织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夯实“三个基础”
一是以协会精神为抓手,夯实思想基础。就是夯实热爱人口计生工作和计生协会工作的思想基础。
二是以村(居)计生协会和协会小组建设为重点,夯实组织基础。我们在选配好基层计生协会会长的基础上,进一步抓好副会长、秘书长、常务理事的建设,改变过去一些地方“墙上协会”、“干部理事会”等状况。把协会小组建设成为扎根基层的人口计生和协会工作宣传服务阵地。
三是以提升会员素质为核心,夯实群众基础。我们注意把群众中有文化、有一技之长、热心人口计生工作的积极分子吸收到计生协会组织中来,努力提升会员的整体素质。大力推进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开展群众性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经过会员、群众充分酝酿讨论,制定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吸引广大群众参与到人口计生工作中来,从而自觉遵守计划生育,为人口计生工作在基层顺利落实打牢群众基础。
三、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提升基层协会关怀服务能力和水平
我们把真情为育龄群众服务,作为计生协会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检验组织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广泛深入开展关爱育龄群众的各项活动,推动人口计生工作的深入发展。
(一)宣传倡导,感染育龄群众。一是丰富载体,典型引路。办好《计生协会小组》,加强宣传阵地建设,把内刊办成既宣传人口计生工作,又交流工作指导基层的宣传实用读本,起到了弘扬主旋律,解疑解惑,引领倡导的作用。
(二)真情服务,感动育龄群众。我们坚持把生育关怀行动和创建幸福家庭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拓宽服务领域,打造服务品牌,用真情服务感动群众。
(三)挂点结对,感召育龄群众。开展 “一家人•一家亲”挂点结对活动,与基层干部和计生协会会员同吃、同住、同工作,加深了与基层干部群众的感情。我们结合办实事、解民忧、促发展。
新港计生办
10.加强社会组织建设提升社会管理能力 篇十
谷永进
行风是指行业和部门对其履行社会职能或者对其服务对象所形成的一种普遍的态度、行为和倾向,是责任意识、价值取向、行业追求的外在体现。加强统计行风建设有利于更好地发挥统计职能,不断提升统计能力。
一、当前统计行风面临的主要问题
实践证明,只有保持良好的统计行风,统计干部队伍才能充满朝气和活力,统计工作才有执行力、竞争力和创造力,才能保证统计事业顺利发展,才能保证统计公信力的不断提高,反之,统计事业发展就会受挫。当前,我们统计系统队伍素质和行风总体是好的。但客观的说,在统计系统内部某些干部职工身上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部门形象,影响了统计干部形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责任意识淡薄。一些干部职工缺乏主动承担、勇于承担的责任意识,“遇事不敢承担责任,不善于承担责任,甚至推卸责任,用心想统计、用心谋统计、用心干统计的劲头不足;遇事“难”字当头,“推”字当先,工作中拈轻怕重,对工作任务敷衍塞责、草率了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观念及“浮”、“懒”、“散”、“粗”、“虚”等问题在一些同志身上还不同程度地存在。
(二)进取精神不足。少数同志思想消极,缺乏“雷厉风行、勤奋敬业、甘于奉献”的精神和“争创一流”的勇气,有些同志身上还不同程度存在“能拖就拖、能推就推”的惰性和“不求进取,但求无过”的不良习气。
(三)履职能力不强。干部的整体素质与时代发展的要求相比,与统计事业改革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距离,缺乏有效执行工作任务的能力。少数同志不能与时俱进的学习新业务、新知识、新技能,靠吃老本过日子,导致在面对新任务的时候,工作无法开展,或工作成效不明显。
(四)实干精神欠缺。有的同志对待工作任务仅仅满足于应付了事,粗枝大叶,不追求质量和效率,缺乏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扑下身子干实事的良好作风。
(五)作风自由散漫。表现为松松垮垮、作风散漫。上班迟到早退,在上班时间干与工作无关的事;精神状态不佳,工作推一推动一动。
以上这些问题,虽然仅仅存在于统计部门少数干部身上,但严重阻碍了各项统计工作任务的落实,影响了统计事业发展的大局。
二、推进统计行风建设的措施和建议
加强统计行风建设,是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紧紧围绕“提高统计能力、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提高政府统计公信力”的主线,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加强思想作风建设,大兴求真务实之风,不断提高廉洁自律意识和履职能力,推动统计事业科学发展。
(一)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弘扬良好统计风尚。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是提升执行力的有效途径。一是抓好经常性教育。要以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为抓手,搭建好干部学习教育交流平台,通过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促进统计人员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全面提高干部宗旨意识、责任意识、履职意识和服务意识,促进统计干部职工真正把心思用在干事业上,把精力用在抓工作落实上,切实解决当前一些干部“意志消沉不愿为”、“履职意识缺失”的问题;二是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要大力营造勤于学习、乐于求知、勇于探索的学习见风气,坚持和加强党政治理论、方针政策、市场经济、科技等方面知识的学习,不断积累知识才干;三是坚持学以致用。要鼓励干部深入基层、深入农村、走进企业,开展调查研究,做到学以致用、学用相长、融会贯通,在实践中激发干部职工创新思维、创新方法,使学习的成果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强化思想作风建设,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在统计系统中开展“求真、求实、求精”、“勤政廉政”为要求的统计行风、作风建设活动,大兴理论联系实际之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大兴艰苦奋斗之风;不断加强统计队伍廉政教育、统计职业道德教育,发扬统计甘于清贫、乐于奉献的优良传统,树立良好形象。一是发挥领导带头表率作用。领导干部作用
发挥的好坏,直接影响统计系统提升执行力。领导干部必须带头学习、带头实践、加强管理,通过学习实践,打造过硬的执行能力和高超的执行艺术,通过科学管理、严格管理,打造一流的队伍。二是要加强统计职业教育。促进广大统计人员树立数据质量第一、尊重调查对象的统计理念,始终恪守求真务实的天职,视数据质量为生命的职业操守;三是深化机关效能建设。大力倡导“雷厉风行、立说立行”的工作作风,改变慢作为、不作为和“庸、懒、散”的思想和行为;四是坚持依法统计。要促进广大统计人员牢固树立依法统计意识,坚决依法履行独立调查、独立报告、独立监督的职责,坚决反对在统计数据上的弄虚作假行为,维护统计数据的公信力。
(三)强化统计服务职能,提升服务发展能力。一是强化调研分析。要紧紧围绕党委和政府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加强统计调研分析。要重点在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经济转型升级、改善民生等领域开展调查研究,努力推出一批针对性强、政策水平高的统计报告精品。二是改进统计服务方式。要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滞后服务为超前服务,把握工作的前瞻性,努力做到把统计调研提供在领导决策之前。三是提高统计分析质量。要密切跟踪监测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趋势预测和因素分析,加快统计信息资料的报送节奏和信息资料整理加工的速度,及时将监测结果反馈党政领导、决策部门。
11.加强社会组织建设提升社会管理能力 篇十一
关键词:形态学 实验室建设 社会服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1(a)-0153-0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师要把教学作为首要任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要加强实验室、课程教材等教学基本建设;要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开展科学普及工作,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尤其是专科类学校在教学上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实验教学一直从属于理论教学。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与病理学有各自的实验室,教学资源使用效率不高[1]。同时,各高校实验室功能单一,仅仅用于满足教学的需要,没有充分地利用实验室资源发挥出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2]。
为解决上述问题,一些本科类医学院校较早进行了形态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山东大学医学院在全国率先对形态学实验室进行了重组合并,改变了实验室分散的管理模式,建立起形态学实验中心[3~4]。其后,基础医学形态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在全国多所高校稳步开展起来,如安徽医科大学、广东医学院、大连医科大学等改变传统的过分强调学科体系的做法,打破学科界线,也对形态学各有关实验室进行了合并、统一规划和建设,创建了形态学中心实验室,对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对中心实验人员、实验室、设备进行统一的管理、调配和使用。新疆医科大学、包头医学院等还将数码互动系统应用于形态学实验教学,就如何发挥教师在数码互动系统多媒体教学中的作用;如何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提高其使用效率;如何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扬长避短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5~6]。南昌大学医学院建立了断层解剖学网络实验教学平台,提高了课程实验教学的互动性和开放性[7]。
作为新近升格的医学类专科学校,为进行医学形态学实验教学改革,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并充分发挥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我们进行了以下尝试。
1 实验室建设
1.1 硬件建设
目前,我校形态学实验中心已建成500余平方米的人体科学馆一座,将原来按课程分别陈列的正常人体解剖学和病理学大体标本集中陈列,这样,非常有利于学生在观察病变标本时与正常标本进行对照。除常规标本外,解剖学还有断层标本、塑化标本、铸型标本等,为相关课程的实验教学提供了充分的保证。与其他学校不同的是,人体科学馆内陈列的标本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由课程教师从当地医院收集、制作而成的,为学校节约了资金。
另外,除两个原有的普通显微镜室之外,我们新建了两个(共计64座)数码互动显微镜室,用于正常人体组织学和病理学切片标本的观察。经两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与使用普通显微镜室相比使用数码互动系统具有全程实时监控、方便教师指导和师生交流、便于实验考核、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优点,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的思维能力,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改善教学效果。
1.2 软件资源建设
为深化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提高教材质量,根据课程发展动态和特点,我们邀请具有丰富临床实践经验的临床医师和临床病理医师参加编写了《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实验指导》和《病理学实验指导》,使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能够与临床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
因网络教学具有便捷性、趣味性,并且便于师生的互动和交流,结合学校精品课程建设,我们将相关课程的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指导、大体标本图片库、切片标本图片库放到校园网上,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供学生课余时间学习使用,初步尝试开展网络实验教学模式,并实现资源共享。
2 制度建设
制度是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有力保障。为进一步规范形态学实验中心各项工作,我们建立了多项形态学实验中心有关的管理制度,包括实验中心各岗位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培训、考核、奖惩制度,实验中心安全管理制度,仪器设备的管理和使用、维护及维修、损坏赔偿等制度。
3 师资队伍建设
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是开展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保证。因此,为进一步加强对现有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我们选派病理学青年教师到临床学习外科病理诊断工作,为今后的外科病理检验工作储备人才;安排了一位解剖学教师去医院CT室上班,了解临床有关工作对解剖学知识的需求,以便更具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所有本科学历教师均参见了研究生课程班学习,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进一步提高个人学历层次;今年还引进病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一名,使教师队伍的学历和年龄结构更加合理,有利于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4 科普教育基地建设
除满足实验教学的基本功能外,我校人体科学馆也向社会免费开放,接受社会各界人士参观学习,并结合多媒体投影系统播放科教片,向公众宣传医学科普知识。我们还将馆内的一些典型标本制成图片,与安庆市科技馆合作开展人体科学专题图片展;我们还组织科普宣传队进入社区进行医学科普知识宣传教育,从而激发了广大青少年探索人体科学奥秘的热情,增强了人们尊重生命、热爱生命、预防疾病和增进健康的意识,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目前,人体科学馆已成功申报成为市级科普教育基地。
通过加强对形态学实验中心的建设和资源的整合,对目前的形态学实验教学管理进行改革,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同时,通过向社会公众开放实验室并对其进行医学科普知识宣传教育,对于实现资源共享和服务社会亦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苏庆.人体形态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1):46-48.
[2]蔡景红.浅析如何加强高校实验室的社会服务[J].成功(教育),2011(11):195-196.
[3]马保华.关于我校基础医学综合形态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研究[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7,30(11):125-126.
[4]张庆莉.运用现代化实验教学手段创建国家一流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6(1):81-83.
[5]刘万珍.Motic数码显微互动实验室在医学形态学实验课教学中的应用[J].包头医学院学报,2009,25(5):94-95.
[6]南瑛.数码互动实验室在形态学教学中的作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8:11-12.
12.加强社会组织建设提升社会管理能力 篇十二
关键词:高职院校,科研实践能力,暑期社会实践,组织设计
在高职教育中, 课堂教育能够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 但是却难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因此, 高职院校有必要辩证的看待学生的理论知识素养与实践能力素养, 利用暑假期间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来提升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 从而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人生价值的实现。
一、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内容设计
(一) 推动实践活动体现出学科交叉的特点
相对于本科院校以及研究生教育而言, 高职院校更加重视学生专业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 因此, 科研能力的培养一直是高职院校教育中的薄弱环境。从当前高职院校学生所开展的科研实践活动来看, 呈现出了围绕撰写论文和撰写实践报告的倾向。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 学科之间的交叉为学生专业科研能力的培养带来了挑战, 因此, 综合素质发展视角下的综合课程课程构建以及综合科研能力的提升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而作为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科研实践能力重要途径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也应当体现出学科之间的交叉, 从而适应社会发展对当代高素质人才提出的要求。因此, 在以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科研实践能力为出发点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设计工作中, 有必要对实践活动内容作出调整, 从而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发展发挥导向作用。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安排方面, 为了提升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 应当确保社会实践活动内容的多元化与跨学科化特点。同时, 社会实践活动内容需要根据学生专业差异发挥出学生自身的专业优势, 并积极探索其他学科对自身学科不足的弥补作用。
(二) 重视提升学生对未知知识的掌握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设计应当重视引导学生认识到自身专业学科中的前沿问题, 避免对已经掌握的内容作出重复, 如一些学生在暑期做家教, 虽然这一活动对于学生成长成才具有着重要意义, 但是对于学生科研实践能力的提升并不能够发挥出明显的推动作用。从形式方面来看, 以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科研实践能力为出发点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包括座谈会、组织报告会、主题集会以及访问和旅游等, 在使用这些形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 应当体现出活动内容对学生专业的针对性, 从而在提升学生参与积极性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科研实践能力的提升。
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管理设计
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 为了对实践活动成效做出良好的把握, 高职院校有必要构建活动评估小组来对活动的开展做出评价, 同时有必要建设实践活动基地来优化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平台, 从而确保学生能够通过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现自身科研实践能力的提升。
(一) 组建实践活动评估小组
对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 应当符合我国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 即对社会而言, 需要符合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当中, 人才培养主要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即针对专科院校所开展的初级人才培养、针对本科院校所开展的中级人才培养以及针对研究生所开展的高级人才培养, 我国社会企业和社会岗位对三类人才的要求不同, 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来看, 高职院校学生不仅需要对本专业知识与技能做出掌握, 同时应当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因此, 为了确保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在高职院校学生科研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取得良好成效, 高职院校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设计中有必要构建活动评估小组, 小组成员可以由社会企业、高校教师、专业专家来共同构成, 评估小组的职责为对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具体内容作出选择、对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组织, 并对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成效做出评价。同时, 评估小组需要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科研实践能力提升目标为依据来制定符合实际且规范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 从而确保评估工作的有序开展。
(二) 建设实践活动基地
在高职院校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查找文献和开展讲座等方式推动学生对专业前沿理论与技能做出了解, 但是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 这些方法并不适用, 并且由于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 在此过程中, 强调学生通过自身的行动和实践来丰富自身的认知。因此, 高职院校有必要针对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来构建实践基地, 通过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实践平台来为学生科研实践能力的提升构建保障。
综上所述, 以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科研实践能力为出发点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设计, 不仅需要合理选择活动内容, 而且要求高职院校组建实践活动评估小组和建设实践活动基地, 从而为实践活动管理水平的提升保障, 并推动学生能够通过暑期社会实践实现自身科研实践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3.加强社会组织建设提升社会管理能力 篇十三
在“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加强干部作风建设”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我不断加强党的理论知识学习,收获很多,感触颇深,结合在秘书科跟班学习情况,现将相关体会报告如下。
一、强化“三个学习”,努力做一个“有才人”学习是秘书工作的首要任务,是更好服务领导决策的重要前提,是高效完成工作任务的必备条件,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适应秘书工作需要的基本素养。一是向书本学习。向书本学习最基础的任务就是深入学习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公文处理条例、政府工作规则等文件,切实提高公文处理规范性;向书本学习的另一重要内容,是结合实际工作需要,加强对社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断丰富知识面,进一步优化知识结构,切实提高对问题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不断形成适应工作需要的正确立场、观点和方法。二是向实践学习。实践是最生动的课堂,蕴含着丰富的知识。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深入到基层了解社情民意,树立“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理念,广泛开展走访调研,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深化认识,创造性地研究解决实践中的问题,用学到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学习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三是向他人学习。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学习态度,多向领导学、向前辈学、向同行学、向其他优秀同志学,学优良品质、学工作经验、学工作方法,积极参与集中学习和专题学习,珍惜每一次的学习机会,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身工作能力,切实做到自己的优势更优、长处更长。
二、强化“三个创新”,努力做一个“有心人”
创新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灵魂,是优秀秘书工作者必备条件,也是贯彻领导意图、提供决策服务的基本要求。一要创新工作思维。要围绕工作实际,多搞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材料,在思路上高一筹、行动上快一拍。要从满足于做具体事务向谋大局、当高参转变,从满足于做好当前工作向主动服务、超前谋划转变,从被动应付向创造性工作转变。二要创新工作方法。要把创新意识渗透到工作的方方面面,围绕工作程序的创新,探索办文、办会、办事等各项工作的规律,大胆实践,勇于探索,摸索出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三要创新工作作风。从事秘书工作的同志,身在政府机关,工作在领导身边,直接为领导服务,一定程度上代表领导的形象。这就要求秘书工作者在作风上要高标准、严要求,求真务实,善谋多干。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切实发挥秘书工作“智囊团”、“思想库”和“参谋部”作用。
三、强化“三种意识”,努力做一个“高效人”
秘书工作在新形式下,特别是天府新区加快建设的重要时期,正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要求。要适应形势任
务的发展变化,唯有不断提高科学化水平,提高工作能力和效率。一是强化“细节决定成败”意识。要加强学习、掌握情况、吃透精神,时刻牢记“细节决定成败”,要始终保持细心、细致的工作态度,切实做到工作中出精品、不出次品、更不能出废品。二是强化“人是逼出来的”意识。秘书工作涉及面广、内容复杂,特别是新时期对秘书工作要求标准越来越高、节奏越来越快、难度越来越大,要做好秘书工作,就必须树立“不怕苦、不怕累”的思想,勇于面对困难,勇于解决问题,让自己在曲折中成长,在磨炼中成熟。三是强化“不找任何借口”意识。都说政府工作是“朝九晚五”,休息时间有保障、工作有规律,但秘书工作就大不一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处于待命状态,因此,要做好秘书工作,就必须具有不埋怨、不找借口的精神,树立“以岗位为荣、以工作为先、以事业为重”的大局观,在工作中获得快乐,从辛苦中体验成就。
【加强社会组织建设提升社会管理能力】推荐阅读:
论文- 加强社会工作实务建设-以社区能力建设为重点09-05
加强社会建设的重点07-14
加强医德医风建设促进社会和谐08-22
加强社会矛盾大调解机制建设10-30
加强作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09-21
试论如何在改善民生中加强社会建设?08-0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10-12
加强非公企业党组织建设力促经济社会发展08-13
加强社会治理创新07-28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