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学案例分析(共8篇)
1.高中教学案例分析 篇一
课改因学生而异---高中生物教学案例分析
熊际友
一、背景
授课时间:2015年4月
授课内容:生物(必修Ⅱ)《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人教版)
课改理念: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新课程的实施改变强调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的做法,倡导学生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
学习方式不仅是课堂活动的形式,而且是学生的本身的投入程度和认知方式。
二、主题
思考:教师如何调整教学行为和策略,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发展的指导者、促进者?
三、教学方式:本课用“传授——启发式”、“掌握学习策略”、“探究性学习”三种教学方式四、四、教与学过程
(一)提问:
(二)学生带着问题阅读;
(三)共同探讨,引导学生讨论
1、基因
①基因是什么物质?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②基因是DNA片段,一个DNA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③DNA分子上也有没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④基因上的碱基排列顺序,称为(遗传信息。)
2、转录
①以(DNA一条链)为模板,按(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信使RNA)。②信使RNA上的碱基排列顺序,称为(遗传密码)。
3、翻译
①以(信使RNA)为模板,合成(多肽链)。②碱基与氨基酸如何对应?
(三个相邻的碱基称为密码子,一个密码子决定一个氨基酸)。
(四)指导学生进一步阅读课本的图与文字说明,寻找“可疑”的地方,提问,解答。
(五)学生的提问
(六)某个基因含有6000个碱基,由它控制合成的一条肽链所含的肽键数应是()
A.999个 B.1000个 C.1999个 D.2000个 师答:6000除2„„ 生(摇摇头):不懂。
师(指导学生翻开课本P64图)问: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 他马上(指着课本的转录图)问:什么意思? 师(指着课本基因的概念)问:什么是基因? 生答:这些我都懂了,基因是遗传的单位。师再问:基因是什么物质?生:略
师: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意思是什么? 生:略
五、教学反思:
2班偏重于“传授-启发式”教学,师生轻松地进入教室,上课语调放缓,导向积极的思考与探索,适当提问让学生回答,促使学生多思考、肯回答。
2班注重于“探究性学习”,让学生阅读思考的时间增多,一节课解决的问题增多,对重要知识点深入讲解,并增加前后知识的联系,为以后的学习埋下伏笔。
2班着重培养学生“掌握学习策略”,既然他们不主动阅读,那我就只好给予明确的学习目标,“不厌其烦”地反复讲,典型例题课堂练习、讲解。三种教学方式的优、缺点的比较
“传授-启发式”“掌握学习策略”“探究性学习”
优点:教学效率高,通过必要的点拨,导向积极的思考与探索,富于启发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及时进行测试诊断,及时发现问题,反复进行矫正,最后达到掌握的目的。重视对过程和方法的学习,提倡在过程中学习;充分注意学生的主体地位; 联系实际,联系生活;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不足:被动学习以接受、理解所传授的知识为主要目标,没有明确地意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没有提出如何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的办法。
基本上只注意知识的掌握,没有注意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过多的测验,带来较为明显的负面影响。
耗费时间,难以覆盖学生全部需要;学生缺乏真正的研究所需要知识基础和经验,困难较大;知识的学习不够系统。
2.高中教学案例分析 篇二
一、高中语文的教学现状
高中阶段学习科目繁多,语文不仅是重点教学科目,更是基础教学科目,语文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语文教学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在传承中华文化的使命上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肩负着为祖国培养更多优秀人才的重任。然而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不能和高中语文教学需求有机结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然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从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语文教学模式的分析来看,高中阶段存在的教学问题最多。我国高中阶段的教育主要是为了高考,很多学生苦练考点就为提高高考成绩,而忽略了学科知识的探索性、趣味性。语文是高中学习的重点科目,而繁重的习题任务和考试负担使很多学生对语文学习失去了兴趣。
二、如何提升高中语文教学的趣味性
(一)丰富课堂情境
很多教师会有这样一个教学误区,认为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场所,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整节课都在教师的不停说教中度过,这却是学生最反感的教学方式。高中的学习压力使学生渴望情境新颖的课堂教学,只有打破陈规的趣味性课堂才能使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使课堂效率有效提高。教师可以从组织一些具有研究探索性的课堂活动出发,这样的活动课堂活动不仅满足了高考的应试要求,还能提升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积极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教师首先根据教材内容设定好情境,但不要着急指导学生进行下一步骤,而是要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疑问、思考,带着问题进行探索,经自己认真研究的探索结果会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印象。例如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孔雀东南飞》一课时,让学生思考在我国历史上有哪些是表达男女双方经历各种困难仍对爱情至死不渝的感人故事,学生进行思考以后就会踊跃回答。教师在听取学生的答案时要悉心引导,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念,不被这个物欲横飞的社会所同化。教师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可以组织不同的课堂活动,例如存在分歧观点的进行答辩赛;多角色、情感色彩鲜明的可以表演舞台剧;画面感很强、情感丰富的学习内容,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将素材资料直观展现给学生[1]。语文教师是创新教学模式的主导力量,校方领导应该给予支持,使语文课堂充满趣味性。
(二)结合社会热点的趣味化表达
很多学生以为语文学习的重点就是考点,对教材外的名篇佳作和社会热点不重视,尽管有些学生十分用功的学习可成效甚微,最终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抵触心理。从教师的角度分析,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高考压力,很多高中教师只能沿用传统教育方式,在课堂上一味地讲授考点,忽略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教师这种“填鸭式”教学方式的影响下,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认识只停留在高考层面,再加上学生家长和教育体制对高考成绩的重视使学生最终厌倦了语文学习。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不能一直以书面化的语气给学生上课。教学语言是一门艺术,教师的语言要结合社会、网络的流行词汇,让沉闷的语文课堂气氛活跃起来。高中生的思想有很强的独立性,教师如果以一种居高临下的状态出现在课堂中,会引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不满,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方式上应结合社会热点和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以趣味的表达方式呈现给学生,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话语要委婉,不能直接否定学生的观点[2]。并且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加以赞扬,例如在赞许学生的学习作风良好时可以用“正能量”这样的社会热词表达。当然趣味化的表达方式并非一日就能驾轻就熟,需要教师在漫长的教学中慢慢探索。
三、结语
社会的进步发展加速了城市建设步伐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城市压力。很多学生家长没有做好学生第一老师,不能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成长条件,使一些学生性格孤僻,缺少对生活的激情,把心思都放在高考习题上。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很难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上应该扩大学生的学习视野,引入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多举办一些让学生走进社会、感受生活的教学活动,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语文素养。
摘要:高中阶段繁重的学习任务使很多高中生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转换教学思路,改变传统的知识灌输方式,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努力打造一个趣味性的教学课堂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课堂效率。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现状,然后对如何实现高中语文趣味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高中生,语文教学,趣味性,教学课堂
参考文献
[1]李海燕.开启语文教育的窄门——巧用民俗文化,构建趣味语文课堂[J].才智,2014(9).
3.高中物理案例教学的分析 篇三
【关键词】高中物理案例教学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67X(2014)07-008-01在物理教学中加入案例教学,会让学生更立体地学习知识。掌握案例教学的教学目标,传达有意义的教学理念才是对学生和教师最有帮助的教育方式。一种有效的案例教学,是依附合理的理论知识,紧扣主题、真实还原实验过程并加之教师对实验的灵活运用、详细讲解,从而使教学效果逐渐上升。
一、案例教学在物理教学中的影响
(一)案例教学在物理教学中强调物理的实践性。案例教学是将真实的环境在课堂实验中展示给学生,不再让学生是被动者,不再单方面学习抽象的理论知识。而是让学生投入到案例中来学习、实验,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达到快速理解教学、熟练运用实验的目的。
(二)案例教学加强学生学习的思考、探讨、参与积极性及创造力。案例教学中,教师将学生分配不同角色,让学生在学习中成为受益者,深入其中的主动探索研究,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并提出不同的观点互相探讨。教师进行引导,让学生进行自主创造,符合了学生的自由性与表现力。课下教师可将课上遇到的问题进行教师之间讨论,从而研发更有教育价值的教学模式。
二、案例教学方法实施
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是案例教学必备的三个元素,想达到案例教学的目的,还需要教师和学生的配合。
(一)教师模块。教师需要在课前为学生展示案例,在课堂上明确主题后,提出问题。展示案例的方法很多,运用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学方式的进步,如果条件有限,也可将案例印发文字资料发放给学生。然后对案例进行分析,利用教师的语言水平使学生进入到案例情景中,可以适当增加一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感知案例。然后让学生自组队别进行讨论,如有问题,教师应立即提问,并进行剖析解答,由内而外,由浅及深地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互动性沟通,激发全体学生的参与性,大胆发言,解决问题,最后将课程进行总结。
(二)学生模块。学生首先需要读懂教材内容,将教材理论进行个体研究,切不可闭门造车,需要团队合作,将自主学习的知识分享,提升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
(三)实际案例:平抛运动。设计思想:本课是一节研究课程,有两个学习目标:1.了解平抛运动;2.探究平抛运动的轨迹。
平抛运动可利用教师的语言表达加之教科书的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学生很容易清楚平抛运动。探究平抛运动的轨迹则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速度方向和受力方向两个方面去引导,将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角色融入到课堂中,使学生不感到突兀,再进行引导实验。教师需要从不同角度理解实验本质,挖掘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及思维模式。
教学流程:教师需要在上一节课布置好下节课学生所需的材料,并进行设计备案,课堂上学生把准备好的资料与方案进行讲解交流。教师带领设计实验,步骤清晰,解答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并做好报告,将实验情况进行表述,与学生互动进行交流。实验完成后对实验进行总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分享。接下来进入正式课程,理论讲解或科学探究,最后,根据实验与实际情况进行转换,准备些有关实验的故事、案例最佳。
在实验过程中可为学生提供不同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新思维模式。例如可以课前提问:本节课的侧重点;可创新的地方;实验与知识点有什么联系?在学习前需要做什么准备?如何对实验提出不同的看法和新的角度等等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更容易扎实理论与实际的应用,学生学习成果事半功倍。
学生在课堂上多半注意的是上课时间长短、课堂内容是否枯燥、实验的实际应用性或实验的方法。其实学生在无意间表露的其实是课堂时效和教学模式。学生是否了解教学目标与教学逻辑,教师该如何表述教学与研究的关系?
从同学反思到同组反思再到班级反思,体现了案例教学的学习共同体。
三、案例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启示
案例教学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这种模式下教学,课时长、节奏慢等局限了实验的本质,特别是教师在实验渲染过程中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升。有的学生可能会觉得课程拖沓,一些实验可以直接告诉答案,与板书结合就可以清楚记住知识点,没必要做繁琐的实验。
结论:综上所述,案例教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发现,案例教学其实是学生自主研究的学习模式。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案例教学,可加强学生学习的思考、探讨、参与积极性及创造力。案例教学受到学生的欢迎,加之教师的努力,对教学质量有明显帮助,同时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更进一步。
[ 参考文献 ]
[1] 高山.普通高中物理模块课程教学实施调查及比较研究[D].重
庆:西南大学,2009.
[2] 王洪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人文地理案例教学研究[D].河
南:河南大学,2013.
[3] 刘圣期.浅析案例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才智,
2013,11(11):101.
[4] 汪明.基于新课标的高中物理教学案例设计与开发[D].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2005.
[5] 周静.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案例[J].科技信息(学
4.高中英语语法教学案例分析 篇四
---------高中英语组:姜梅
一、学生情况分析
授课对象为高二(2)班的学生。高二(2)班英语基础较差,对英语不太感兴趣。大部分学生的思维活动、表现欲望和合作精神在平时的教学中表现很好。根据这些特点,我采用与新课标要求相一致的教学方式,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来实现教学任务和目标。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内容为高中语法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的内容:宾语补足语。对于该内容学生半知半解,加上语法容易让人觉得枯燥,学生对此内容有排斥畏难心理。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弄清楚宾语补足语在句子结构中的作用和用法。2.宾语补足语的认知与掌握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能力;2.培养学生质疑意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
【情感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校情感。
四、教学策略和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出发点,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地进行信息加工、知识意义构建、归纳能力发展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则适时介入,引导、启发、组织、帮助、促进。随堂进行小组指导,一方面参与学生的讨论,更给学生以个别辅导,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难题。通过演示法把制作的课件、学生的作文等显示给学生看,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并从中获得启迪,从而解决问题。通过小组协作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内化而形成学习成果,并将其在全班学生中展示,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后续学习热情。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法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问题之中,学生通过对所提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并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高中英语新课程的总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提倡学以致用。所以,在中学英语语法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和认知过程,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并力求把语言形式、意义和用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五、教学过程
呈现(认知)——辨识(发现与探究)——归纳(分类梳理)——巩固(学以致用)
Ⅰ.从教材例句入手,从认知到理解过渡
1.认知——辩识
简短地对宾语补足语的概念交代之后,让学生自己从课文中找出学过的带有宾语补足语的句子,使学生初步认知宾语补足语的形式和结构。这一步的关键是鼓励同学们感知和发现,而不是直接告之答案。
Now when people refer to England you find Wales included as well.So to their surprise the three countries found themselves united.They were going to get Ireland connected to the other three.I raised my voice to make myself heard.2.辩识——拓展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过去分词作宾语补足语的用法,引导式地列出其他常接宾语补足语的动词:
have, get, make, leave等带有“致使”含义的动词。
see, hear, watch, feel, think, find, notice, observe等表示感觉和心理状态的动词。
like, want, wish, order等表示“希望”、“要求”等含义的动词。
3.拓展——理解
再以口头或笔头翻译的形式,给出学生一些具体实例,让学生练习的同时,推动其学习认知、理解到运用的过程。
He painted the wall white.They named their daughter Mary.Please make yourself at home.Don’t leave me behind.She smelt something burning and saw some smoke rising
Yesterday she had her wallet stolen when she was doing shopping.If I get further information, I’ll get you informed.When I came into the classroom, I found it cleaned.4.梳理——总结
引导学生思考以往学过的一些有关其它宾语补足语的用法,引出“with+宾语+补语”的结构,运用知识迁移,拓宽思路,总结规律。
这时,我认为用Power point显示给学生含有with 符合宾语的句子效果更好。因为其步骤能够分层次体现出来。在放映的过程中,如果有学生不清楚,还能达到启发或引导的作用。
I went out with the window open.(形容词作宾补)
He was working there with only a shirt on.(副词作宾补)She said good-bye with tears in her eyes.(介词短语作宾补)With nothing to do, I went out for a walk.(不定式作宾补)With all the work finished, they hurried back home for lunch.(过去分词作宾补)
With so many people communicating in English every day, we can see that it will b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to have a good knowledge of English.(现在分词作宾补)
Ⅱ.注重语法意义的练习,专项巩固
经过总结规律,学生已明白并基本会灵活运用这一语法知识,我便创设了四个情景,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句子层面的操练:
1.What will you do when your hair is long?
2.Your bicycle is broken.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3.National Day is coming.You have no time to arrange your trip to Shanghai.What can you do?
4.You had many photos taken when you were in Europe.But you can’t still show them to your friends now, why?
口头的操练完成,便可以笔头的形式强化: 1.当我到家时,我发现窗户打破了。2.昨天我把房间清扫干净了。3.我看见那个孩子让人打了。4.星期天我得让人把电脑修一下。5.他将给女儿做一次X光透视。6.他到家时,发现门被锁了。Ⅲ.注重语用层面的练习,灵活运用
此时,我便指导学生造句或语篇接龙,鼓励他们运用所学语法知识进行真实交际和语篇层面的运用。(Make up a story, using as many past participles as possible.The beginning of the story is as follows:)A: One day, Mr.and Mrs.Smith came back home from work very late.When they entered their house, to their surprise, they found„.B: The city found itself flooded over a night.So many terrified people were walking on the water-covered road.They found a frightened girl near a pub, trembling.All the drivers found their car engines„.C: „
六.评价与反思:
这节语法课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宾语补足语的用法,重点是过去分词作宾补的用法。还拓展了with 复合结构。整节课的教学活动都能从学生的学习,感知,探究的角度去操作,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比较完整,流畅。设计也不同于传统的语法课,较有创意。
在课堂上,摆脱了传统语法教学中教师要扮演语法讲解者的角色,积极地引导、启发,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机会和语境感知语言,发现规律,鼓励学生在不同层面上运用语言,使学生对语法意义,功能和运用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很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5.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案例分析 篇五
教学课题:《项羽本纪》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利用传记材料,写好议论文
教学步骤:
一、教师导入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是我们都很熟识的荀子名言,意思是君子的资质与一般人没有什么区别,君子之所以高于一般人,是因为他能善于利用外物。善于利用已有的条件,是君子成功的一个重要途径。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项羽本纪》,请同学们在关注项羽命运的同时,思考历史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别人给了我们什么教益?
二、学习探究
1.学生默读课文,划出能引起自己思考的材料。
2.四人小组交流,谈各自的思考。
3.全班交流,每小组一人发言(可小组推荐,可自荐)。
发言者首先找出自己最有体会的传记材料,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再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评价,并适当地分析和论述。有的学生从“相籍少时,……竟学”材料中总结到相羽少时的不肯学与其有勇无谋的关系,分析他失败的原因;有学生从“楼烦欲射之,……不敢复出”谈到对项羽气势的理解,并联想到现代人的“气势”;有的学生从“相王至阴陵,迷失道……乃陷大泽中”这段材料中,谈到项羽的丧失民心与其失败的关系,分析普通人物在某些时候的关键作用等;更多的同学从项羽乌江自刎这一部分来谈失败与挫折、气节、面子等问题;也有同学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谈楚败汉兴的必然性。
(学生的发言异彩纷呈,争奇斗艳,一吐为快。课堂气氛热烈。)
三、整理表达
1.教师引导
刚才大家的讨论很热烈,在交流的过程中,我发觉同学们的表达是沿一条基本的脉络展开的,这就是“材料--观点--阐述--用例--类比--作结”(强调,举例,板书)。经常,我们的脑海里会闪现出各种思想的火花,有很多的思考和想法,但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有的人却不会把这许许多多的想法整理出来,清晰表达。刚才发言的同学为什么能给大家收获、能给大家启发?因为他们有思考、有思想,更重要的是他们懂得表达!下面我们采用这些同学的表达脉络模式,把自己的想法再整理一遍。闭上眼睛,自言自语。开始!
2.学生整理思维、整理表达
3.教师布置议论文写作
好一场历史评论会!刚才我发现同学们都突然“深刻”起来了(学生笑),我更希望能触摸到大家的思想(学生笑)!能不能把你的思想,通过文字告诉我,告诉大家呢?请大家按“材料--观点--阐述--用例--类比--作结”的基本思路,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字数不限!下课。(学生在浓郁的学习气氛中,依依不舍地与老师道别。)
课例分析:
本课是《传记选读》中的其中一个课例,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关注传记的历史材料,感受传主的思想、品格。本来,学习传记,是“尝试人物传记的写作”,但教师根据阅读文本素材的特点,引导学生写评论(议论文),促使学生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这种教学上的调整和创新每天都发生在一线教师的课堂上,随着语文选修课程建设的不断深入,必然会引发教学的各种变革。
本课教学环节清晰,教学步骤简单,三个基本操作统领了课堂,教师和学生都在享受着一顿丰盛的精神套餐。课堂教学充满生气和乐趣,学生在学习和交流中充分体验了挑战智慧的快乐。教师在课堂的设计与实施的过程中,为学生的发现力和创造力提供了宽阔的空间,无论是阅读还是讨论,教师都十分注重学生个体的差异,为每个学生提供能积极主动进行活动的保证。因此,课堂中多向的、多种类型的信息交流产生了,对教师的智慧和能力提出了挑战,教师的创造才能、主导作用在学生的学习交往中得到发挥。课堂上学生的表达和争论不断擦出思想的火花,学生沉浸在发现的喜悦、和谐的欢愉中----这是本堂课创造的最大价值。
附:学生习作
项羽----个人英雄主义的失败者
项羽,他“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慷慨悲歌震撼山川大野,他“死亦为鬼雄,不肯过江东”的英雄气概令古今之士扼腕叹息。然而,历史最终展现给人们的却是他的失败,个人英雄主义的失败。
从《史记.项羽本纪》中我们看到,战场上项羽从来都是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大喝一声,能使敌将人马俱惊,避易数里。项羽为将,英勇无敌,所向披靡。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的无畏气魄更是令他名震华夏,声威远扬。但我们在折服于项羽的英勇及赢得的显赫之时,不由自主地质疑项羽的身影为何总是如此孤单,仿佛楚方的半边天全仗他一人撑起来。
奉行个人英雄主义于己方孤立了自己,自能者素自负。个人英雄主义者往往在某些方面出类拔萃,数一数二,但也或多或少地犯有骄傲自大的毛病。项羽同样骄傲自大,自豪地评价自己“力拔山兮气盖世”。自身一两项异乎突出的能力使个人英雄主义者更多地把目光停留在自己身上,而看不见别人的才能,以致不识人才。怀有杰出军事才能的韩信于项羽军中仅屈身为一郎中。人才不识,更不用说用人,许多有才之士在项羽手下无法施展拳脚。谋士范增的良言苦谏,妙计大略,项羽听不进;能征善战的英布被压抑在项羽的光辉下,无用武之地。这样,项羽孤立了自己,鲜有肱股之臣。后来范增抑郁而亡,韩信背楚投汉,英布倒戈无疑削弱了项羽自身,增强了敌人的力量。
奉行个人英雄主义于敌则是以寡敌众。项羽凭个人能耐与汉军的群英荟萃相周旋,事事亲临战场,破彭城、战睢水、围荥阳、拔成皋,辗转千里,疲于奔命。尽管项羽亲自参与的战斗几乎都是“攻必取、战必胜“,但一人之力如何能守得住大楚的万里长疆。终于,在刘邦、韩信、彭越等诸路大军的全面出击下,项羽退却了。
6.高中语文教学案例 篇六
案例名称: 《归园田居(其一)》 所属课程: 人教版 高中语文 所属专业: 高中语文 授课课时: 1 课时 设计人: 王海侠 工作单位: 河北定州中学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分析:
《归园田居(其一)》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第四课《诗三首》中的第三首
诗,本诗是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归隐田园后写的一首诗。可以说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辞,迎 新我的颂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高一学生初中阶段已学过陶渊明的诗歌和散文,对陶渊明的性格、诗歌风格等都有了一
定的了解,能够粗略了解陶渊明所生活的时代特点和隐士思想。但学生在准确理解诗歌中的
景情关系方面的能力还有待提升,另外在物质富裕但精神极度缺乏的现代社会,学习陶渊明
及其诗歌的现实意义也需要深入挖掘。设计思想:
这节课以“研讨诗歌中的景情关系”为重点,以“挖掘陶渊明及其诗歌的现实意义”为
难点,力图清晰有效地分层推进使教学重难点的解决非常到位,同时又为不同层次、不同兴
趣的学生搭建积极活动的平台,为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供了条件。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背诵诗歌。
2.激发想象和联想,再现丰富诗歌画面。
二、过程与方法
1.分组研讨,通过想象和联想再现丰富诗歌画面,并以此为平台来理解诗歌中的景情关系。
2.借助小练笔,深入挖掘学习陶渊明及其诗歌的现实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真正体会到田园诗给我们带来的巨大美感,感受田园生活的祥和安宁。
2.多方面汲取陶渊明及其诗歌给予我们的精神营养。教学重点:借助想象和联想理解诗中的景情关系。教学难点:挖掘学习陶渊明及其诗歌的现实意义。教学准备:自助餐、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启发诱导、学案导学、任务驱动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梦田》(三毛作词)。
导入语:田园是生长粮食也是生长诗意的地方,每个人心里的这一亩田,其实是每个
人的精神家园。今天让我们一起穿过陶渊明那些犹如畦垄般整齐的诗行,去领略他的精神世
界,看一看生活在东晋末年的陶渊明在自己的田园里种下了什么? 本环节设计意图:营造诗意氛围,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一、诵读全诗,整体把握诗意
1.预习检测:结合导背词,齐背诗歌。
导背词是每句的第一个字,即“少„„,性„„”等 20 个字。2.学生范读。
本环节设计意图:整体感知诗人诀别官场回归田园的心路历程。
二、品读诗歌,细味田园诗意 1.联想和想象——解读诗歌的金钥匙
本环节设计意图:理论说明,突出强调联想和想象对解读诗歌的重要性。
联想与想像是审美实现的关键,没有联想与想像,便没有真正的阅读,更谈不上从作品 中得到美的享受。而诗歌又是很有张力的一种文体,所谓张力就是能够用有限的词汇句子,勾起读者无限的遐想,留给读者进行联想想象、再创造的空白空间。所以,我们要想真正领略到诗歌的美丽和妙处,就要善于放飞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对诗
歌进行再创造,使自己思想如“万斛泉源”。
方法指导:对诗句的联想和想像落实在语言上,大多是运用细腻的描写性语言或采用
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再现丰富画面。2.唐诗素描欣赏
本环节设计意图:用例子示范如何对诗歌展开联想和想象,同时把学生带入景物描写的
情境,为下一个环节做铺垫。(1)“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月亮像个顽皮的孩子,躲进云层躺了一会儿,又迅速钻出了圆圆的头。莹莹月光涌进树
巢,惊醒了一群睡熟了的小鸟。它们扇动着薄薄的羽翼,飞起又落下,落下又飞起„„
一只鸟叫了,又一只鸟叫了;一些鸟叫了,又一些鸟叫了。在溪边,在树上,在空旷幽
远的山谷里,这群小小的精灵,又在深夜弹奏起春天充满希望的序曲。(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偶一抬头,月亮不知什么时候挂上了树枝。晶莹的光辉,在松针的锋芒下,碎得满地都
是。一些清澈的声音,潺潺地淌过石头,然后又隐隐约约地流向远方。3.借助联想和想象解读《归园田居(其一)》中的景情关系 本环节设计意图:实战演练,用联想和想象解读诗歌景情关系。(1)学生齐读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方宅十余亩
虚室有余闲”。(2)分析诗歌中的景情关系
分组赏析:(1)再现丰富画面(借助想象和联想)(2)概括景物特点(用一两个词语)(3)概括诗人情感(用一两个词语)要求:按日常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表述研讨成果。
学生成果 1:“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那十几亩地是诗人的生命之源,那里有他播
撒的汗水,也满盛着他收获的喜悦;这八九间草屋整整齐齐,虽然简陋,却是属于诗人自由 的天地。写出了居住地的宽敞、整齐,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敞亮、闲适。教师适时顺势升华情感:乐守清贫、怡然自得。
学生成果 2:“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可谓“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后院繁
盛的榆树、柳树掩住了房檐,剪碎了阳光,投下了斑驳的光影;堂前的桃李也巾帼不让须眉,满院的花开,满园的芳香都为诗人绽放。眼前绿树成荫,诗人赏心悦目、怡然自得。
教师点拨景物特点:放飞想象的翅膀,拉长时间的丝线,“桃李罗堂前”好一派花荣实 繁的景象!
学生成果 3:“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茂盛的榆柳含情脉脉地庇护着房子,桃李有
秩序地排列在堂前,像是站岗的哨兵,守护着房子,陶老住在里面是多么安心、踏实、惬意
啊!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景物的生机勃勃。
教师点拨:照顾到景情关系的同时又点明了手法,非常好!学生成果 4:“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薄雾笼罩着天地,远处宁静的小村庄蒙上一
层面纱,让人难以看清它的真面目;青烟袅袅,缓缓地上升俯视这宁静的山村。写出了诗人
居住环境的安宁、祥和、清幽以及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学生成果 5:“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站在广阔的田野中,依稀可以看见远处静静
矗立的一座小村庄,天边渐渐泛起鱼肚白,村落里升起轻柔而缓慢的炊烟,浓郁的人情味扑
面而来。写出了生活环境的朦胧、恬静,读来让人感到很温暖,更何况是置身其中的诗人自 己呢?
学生成果 6:“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条小狗在幽深空寂的巷子里叫着,要把这
沉寂的空巷重新激活;一只鸡飞到了桑树顶端,鸣出了浑厚的声音,鸣出了新的一天:一派
鸡鸣狗吠的景象。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写出了环境的静谧,诗人很是乐享其中。
教师补充:“鸡鸣桑树颠”,古代的鸡晚上住在桑树上,说明这里的田园生活犹如桃花源 般纯朴、自然。
学生成果 7:“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狗儿的叫声在曲折幽深的小巷中曲折流传,早晨鸡的鸣声好像把桑树的叶子都要震落了,表现了一种幽静辽阔的田园景象。写出了诗人 对田园生活的钟情、陶醉。
学生成果 8:“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这里没有官场的应酬,也没有世俗杂事的烦
扰,日子过得清静闲暇。写出了生活环境的纯粹干净以及诗人淡泊宁静的心情。
4.教师总结景情关系:
平淡“田园”因被诗人注入了“情感”便化为“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诗意!田园是诗人自由的天地、自在的王国。正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
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刘禹锡《陋室铭》)。田园描写中处处洋溢着诗人身处陋室却心满意足的欣慰。5.再读诗歌,体会景情关系
有“舍”才有“得”,请同学们放开声音,饱含感情地读,要读出陶渊明“舍”弃官场之后回归
田园“得”的愉悦,读出那种此生别无他求、犹蒙大赦的心满意足、怡然自得。
三.走进诗人,了解人生经历
本环节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陶渊明的归田后的心绪。过渡衔接语:身处陋室却有心满意足的快慰,原因只能到他的人生经历中去寻找。
★时世艰难—社会**、政治腐败 ★贵族出身—曾祖父陶侃开国元勋 ★身世坎坷—8 岁丧父、12 岁丧母 ★时隐时宦—为官 13 年、三次辞官 ★决裂官场—五斗米 ★笔耕田园
四.走出诗歌,关注社会现实
本环节设计意图:挖掘诗人及文本的现实意义。
1.纵使时光流逝,在物质富裕但精神极度缺乏的现代社会,陶渊明其人其诗仍在多方
面给予了我们精神上的营养,请以“陶渊明给予我们的精神营养”为话题,写一段文字。
要求:中心明确,语言精练精彩。学生当堂展示写作成果。
学生成果 1:暮色微凉,触不到,心烦躁。有时候,就这样为了生存,渐渐淡忘最初的
本意。沉思默想,只有淡然了,才能无所顾忌地做那些本该做的事;只有宁静了,才能空下
心来留意窗外的世界。细数,生活竟可以如此美好,只是从前看不到。学生成果 2:一壶酒,一箪食,隐居田园的生活固然艰苦,但若能逃脱官场的牢笼,回
归内心的宁静,对陶渊明来说,是值得的。只要心中有追求,何必拘泥于世俗,活得洒脱,就是真理。活出自己的个性与精彩,这就是陶渊明给我们的精神营养。学生成果 3:“不为五斗米折腰”,放弃仕途,归隐田园,收获了南山的两畦豆苗,更
有带月荷锄归的清闲。时光流转,在今朝,有舍,才有得。或许,与其为了那所谓的虚无缥
缈而奋不顾身,不如放下,还自己一份淡然。
学生成果 4:陶渊明的诗清新自然、通俗天真,抚平人们心灵的躁动和在官场上遗留的 伤痕,是人们可以去寻找人生之路或自我安慰的地方,是古今失意之人必求之物和精神食粮,使无数曾经失意的人又找回了自己,重新回到了自己心中的园田,找回了自己心灵的那份率 真、正直与宁静。
学生成果 5:如今,一看到城市里灯红酒绿的生活,便不由自主地想起陶渊明所追求的
平淡的田园生活。古往今来,人们追求愈来愈物质迂腐的生活,怎能不让我们痛心,而今天
重新咀嚼着陶渊明的诗,心中的杂念全部烟消云散,有的只是清幽自然,闲适平淡。正是陶
渊明给了我们精神的净化,给了我们精神的食粮,让我们的精神境界获得提升。
学生成果 6:陶渊明给予了我们精神养料,丰富了我们精神世界。其诗,打破黑暗,崇
尚光明,抨击世俗官场,迎接了属于自己的曙光;人,高洁傲岸,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
合污,隐于世间,悠闲自得,入物我两忘之境:诗与人融于一体后自然就回归田园。2.教师总结:
学陶渊明终老园田的行为是难的,但学陶渊明的诗十分有益。陶诗能抚慰我们疲惫不堪的灵魂,能净化繁杂市声里浮躁的心灵,能消散喧嚣尘世中心 中积郁的块垒。
穿越时间的隧道,走进陶老的那一亩田,与崇高的诗魂倾心交谈,或许能让甘泉涌过荒 漠,在胸中流出一片绿洲。附:板书设计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 景:祥和安宁 情景关系
情:怡然自得 淡泊宁静 现实意义:心灵绿洲 精神营养 《归园田居》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环节清晰,教学步骤简单,三个基本操作(景情关系—人生经历—
精神营养)统领了课堂,教师和学生都在享受着一顿丰盛的精神套餐。课堂教学
充满生气和乐趣,学生在学习和交流中充分体验了挑战智慧的快乐。教师在课堂 的设计与实施的过程中,为学生的发现力和创造力提供了宽阔的空间,无论是分
析景情关系还是当堂写作训练,教师都十分注重学生个体的差异,为每个学生提
供能积极主动进行活动的保证。因此,课堂中多向的、多种类型的信息交流产生
了,对教师的智慧和能力提出了挑战,教师的创造才能、主导作用在学生的学习
交往中得到发挥。课堂上学生的有文采的丰富表达不断擦出思想的火花,学生沉
浸在发现的喜悦、和谐的欢愉中----这是本堂课创造的最大价值。
学生课前预习材料 归园田居(其一)自助餐
一、时代背景
★时世艰难——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社会**,统治阶级热衷争权夺利,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很多有识之士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与抱负。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东晋末年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今江西彭泽)人。四个称呼:“田
园诗人”、“隐逸诗人”、“靖节先生(私谥,品行高洁的人)”、“五柳先生(字号)”。
★贵族出身——他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
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
★身世坎坷——陶渊明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孤
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孟嘉是当时名士。他 “存心处世,颇多追仿其外祖辈
者。”日后,他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
★时隐时宦——青年时期,受家族和儒家文化的影响,他曾有“兼济天下,普济苍生”的雄
心壮志。陶渊明 29 岁,开始走上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将军、彭泽县令等
职,直到 41 岁归隐。曾三次辞职。陶渊明一共做官十三年。13 年的仕途生活,使他看透
了官场的腐朽和仕途的险恶,感到实现自己的理想没有指望,为其与黑暗的势力同流合污,不如摆脱官场的羁绊,退归田园,保全自己的品格和气节。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这
十三年,是理想如镜中花、水中月般可望而不可及的十三年。这十三年,也是他的自由和
个性被束缚,人格被压抑的十三年。★决裂官场——41 岁时,在亲友的劝说下,陶渊明出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
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以“凶狠贪婪”闻名远近,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
辖县索要贿赂,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否则栽赃陷害。县吏说:“当束带迎之。”就是应当穿
戴整齐、备好礼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邮。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
腰。”意思是我怎能为了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说完,解
印而去,辞职归乡。他终于同黑暗官场彻底决裂,抛弃功名利禄,归隐田园。退隐之后,他
曾躬耕陇亩,和父老乡亲共话桑麻,诗人一直过着隐居田园的清苦生活。
★笔耕田园——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在人们面前呈现出一幅恬静幽美的村居图,揭开了中国诗歌史上新的一页,因而被后人尊称
为我国田园诗的始祖,又被称为“隐逸诗人”和“田园诗人”。主要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五首)、《饮酒》(二十首)、《桃花源诗并记》、《五柳先生传》等。
二、《乞食》《<杂诗>其五》注解 乞食 原诗 注解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驱:驱使;之:到;何之:宾语前置,应是“之何”)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行:走;里:村落;拙言辞:拙于言辞,羞口,说不出)
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遗赠:赠送;岂虚来:难道能白来)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谈谐:言谈相投;终日夕:自晨至暮;后一句:每劝必饮)
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新知:新朋友;后一句:言咏之间便赋成这首诗)
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漂母惠:用汉韩信功成名就后报答在自己落魄时曾给予自己恩 惠的漂母的典故)
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戢 jí:藏敛,藏在心里;冥报:在阴间报答)
写作背景:陶渊明辞官归里,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他的晚年,生活愈来愈贫困,有的
朋友主动送钱周济他。有时,他也不免上门请求借贷。这首诗就是他生活最艰难时的真实写 照。
杂诗(其五)原诗 注解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欣豫:欢乐。这句是说没有快乐的事,心情也是欢快的。)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猛志:壮志;逸:超越;骞翮 hé:振翅高飞;翥 zhù:飞翔。
整句说有超越四海的壮志,期望展翅高飞。)
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颓:逝;此心:指志四海、思远翥。)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值欢:遇到欢乐的事;每每:常常。气力渐衰损,转觉日不如。(衰损:衰退;日不如:一日不如一日。)壑舟无须臾,引我不得住。(壑:山沟;须臾:片刻;前句:喻自然运转变化的道理;整句:
即使想办法要留住它,也片刻留不住,使自己逐渐衰老下去。)前涂当几许,未知止泊处。(涂:通途;几许:多少;止泊处:船停泊的地方,此指人生的
7.高中数学算法教学分析 篇七
一、算法简介
1.定义。从通俗的角度看来, 算法的概念为人类进行某一项工作采用的方式和步骤。类似于乐谱, 属于一种歌曲演奏的算法形式, 空调说明书主要为使用空调的人提供一种使用的算法。诸多文献中将算法类比于食谱, 计算机完成某些任务的过程被称之为材料的输入—通过算法的加工—形成结果的输出过程。通过总结有关文献, 笔者总结出算法的概念:算法是针对某些类型问题给出的解决方式和计算的整体步骤, 解决问题的步骤在算法的指引下具有明确、有效且机械形式的特点[1]。
2.特征。经总结, 算法的主要特征包含:第一, 完整性, 主要指算法是否覆盖了问题的多有范围, 是否能够解决问题的多种情况;第二, 有穷性, 算法在进行到某一个步骤时需结束, 得出结果或者计算错误; 第三, 确定性, 算法的每一个操作步骤都需明确, 不可存在可变换性; 第四, 有序性, 算法均是根据一定的程序将各个解决步骤进行连接, 由此可以明确算法的程序;第五, 可操作性, 算法的步骤据需具有可操作性, 由此通过计算机或者人工进行计算;第六, 通用性。体现在算法解决问题的广泛性, 能够解决同种类的多个问题。
二、算法的基本结构
1.顺序结构。算法的顺序结构主要指其根据多个处理步骤来完成问题的解决, 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处理步骤, 如图1所示, 当前所有的算法中军事通过该种顺序结构来完成计算。
图1:算法的顺序结构
2.条件结构。每一个算法中, 势必会存在不同条件的判断问题, 因此算法的流程主要根据条件是否成立的状况来进行不同流向的管理, 条件结构便是处理此种过程的结构类型, 如图2所示, 通常算法的条件结构包含两个出口, 一个出口为当条件成立的状况。另一个出口则是当条件不成立的状况。
3.循环结构。在算法进行计算的过程中, 常会遇见开始在某点且会根据一定的条件对某一个程序进行循环重复的执行和处理, 出现一个步骤多次进行的状况, 即为算法的循环结构, 且其中不断循环重复的处理步骤被称为循环体。如图3所示, 通常循环结构中存在一个计数变量和一个累加的变量。计数变量的作用在于记录计算步骤循环的总次数, 累加变量作用在于计算整体输出的结果。
三、高中数学算法的教学措施
1.算法含义教学。对高中生进行算法含义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其能够了解算法含义, 且能够使用自然语言对算法进行描述。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切忌过于强调学生的记忆, 而是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遵循一定程序, 可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使学生了解算法特征, 并深入体会算法的整体思想。教师在对算法有关概念进行讲述的过程中, 需要详细讲解算法的两个主要特点, 即有限性和确定性, 教学内容需具有较强的条理性, 教学生动[2]。针对教学方式的选择, 高中数学教师可采取螺旋上升和循序渐进的方式, 由此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算法。
2.算法程序教学。高中数学教师进行算法程序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算法和程序语言之间的差异性, 同时能够理解算法整体流程图, 并可以通过流程图对算法进行表示。框图表示法的作用在于显示算法各个系统之间的关系, 由此来明确表示算法的复杂系统之间的相关性。
3.算法语句教学。作为高中数学课程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算法教学需要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帮助学生解决具体的算法问题和有关逻辑结构问题, 高中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上机学习的方式来引导教学。数学教师在算法教学过程中需明确算法语句教学的重要性, 明确此项训练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对于算法的深入理解和把握[3]。
4.分散渗透算法思想教学。对高中学生进行分散渗透算法思想教学的目的在于将算法的有关内容融入其他课程中, 由此引导学生通过算法解决其他相关问题。由于高中教学中诸多课程的内容具有相关性, 且诸多通过概念、公式或者定理解决问题的过程均体现了算法的应用过程, 且算法过程可以通过程序框图或者程序语言进行表示。因此高中数学教师需要根据教材内容, 根据学生情况选取适当的渗透算法, 可通过程序框图来表示算法,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算法思想。
四、结语
我国教学改革过程的重要特色体现在将算法教学纳入高中数学课程中, 该举措有利于社会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算法的学习对当代学生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文章通过分析算法的含义和特征, 在综合算法结构的基础上分析高中数学教师进行算法教学的相关措施。
摘要:算法是我国古代教学中的重要特色, 伴随社会的进步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 当前算数作为一种基础的能力已经成为当代人民的基本素养内容。当前我国已经将高中数学课中的课程标准将算内容纳入到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必修内容。可见算法的研究和分析具有实际意义, 能够为高中数学课程教学提供相关问题研究。文章主要介绍了算法的内涵、算法的基本结构内容。最后文章针对高中数学的算法教学进行了教学方式的探讨。
关键词:高中数学,算法教学,教学分析
参考文献
[1]吕艳鸿.高中数学新课程中算法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亚太教育, 2015, 30:56.
[2]张洪兵.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算法教学的应用[J].才智, 2015, 29:137.
8.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实施现状分析 篇八
【关键词】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现状
【中图分类号】 G64.2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25-00-02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新课程标准的执行和新教材的使用,特别是以探究性学习为核心的课程设置,案例教学逐步应用于各科教学中。案例教学可以促进学习者自主学习、自主思考,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思考和解决问题,形成自主探究学习能力。案例教学对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完善和教学能力提高都有很大帮助。
1 案例教学的应用概述
在新课程中,案例教学独具特色。有学者这样定义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锻炼能力的方法。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思考或者别人的思考来拓宽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知识[1]。重庆师范学院的李晴定义地理案例教学为:“通过对一个具体的地理教学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的一种地理教学方法。具体地说,即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从中培养学生的能力”[2]。案例教学的实施步骤一般分为三部分:介绍材料背景,确定讨论题目;激活学生思维,逐层研究分析;注意点评总结,把握评价模式[3]。
1.1实施案例教学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帮助者和引导者,学习过程不是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由每个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这种主动的建构又必须是学生自己对自己已掌握的现有知识和经验进行感受、深思反省的基础上实现的。
认知-发现理论主张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形成的认知结构,学习者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主动的获取知识。学习包括获得,转化,评价三个过程。认知-发现理论强调学习的内部动机,学习最好的动机是对学科本身产生兴趣,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兴趣,潜力才会得到充分发挥。
人本主义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创立的。马斯洛认为驱动人所有行为的不是人的本能而是人的需要。他将人的需要分成两大类七个层次,第一类属于缺失需要,第二类属于生长需要。
1.2实施案例教学的意义
理论方面,案例教学的研究有利于从理论高度上厘清教学系统中各因素的相互作用,为实际实施地理案例教学提供方法论指导。其次,案例教学的研究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将地理课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践方面,教师置身于整体的地理教学情境中,从更宽广的社会、伦理及教育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第二,案例教学的研究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教育现实的关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第三,案例教学的研究有利于提高高中地理教师的专业水平及地理课堂教学质量,保证新一轮基础地理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2 案例教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2.1教师基本概念区分不清
教师对案例和案例教学的真正意义并不能够深刻理解,大部分教师是一般的了解。甚至有一些教师的认识是错误的。教师对案例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没有真正体会到,教学效果没有显著表现,对于地理案例分析与理论分析没有清楚地认识。教师的认识不足不是偶然的,地理新课改在教授理念和学习理念上确实有了重大突破,但是就实际的新课程实施情况来讲,一线教学人员参与度不足,教师、学生、家长、学校管理人员都对新课程的理念没有充分理解,那么在实施的时候就不能做到知根知底,与教学目标的距离也就不清不楚,这样的情况下师生有这样的认识也是情有可原。
2.2教师使用案例的方法不妥
首先,师生间互动不充分。与学生相比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起到方向性的作用。一次成功的地理课堂肯定是积极活跃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要保持不间断的交流,使得地理课堂成为一个循环系统,地理案例教学强调“教”与“学”双向过程。[5]然而,教师没能适应案例教学,在课堂上营造轻松的氛围,鼓励学生参与,调动学生积极性等各项活动没有做好。其次,师生没能熟练掌握正确的方法和教学程序。案例教学的实施程序:介绍材料背景,确定讨论题目;激活学生思维,逐层研究分析;注意点评总结,把握评价模式。教师们的理论指导和方法指导没有加以强化。
2.3地理案例素材少
地理教科书的更新速度有限,教材中的地理案例会产生“过时”问题,地理案例又具有区域特性,地理案例的这种特点要求地理教师必须具有搜集案例和编写案例的能力。然而,高中地理教师在实施案例教学过程中除了使用教材上的案例,对本区域的地理案例的使用程度不高,这说明教师们的地理案例搜集和编写能力有待提高。
2.4地理案例学习对学生能力的提高不显著
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并没有完全明显的提高,只是“有帮助”“有提高”。这与新课改没被完全适应有关,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对新课改的适应是一步步的前进的,这也不能一蹴而就,一日见效。一线的教师要加强理论和方法的培训,接受继续教育,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素养。若是正确使用地理案例教学方法,和传统的教学方法比较,学生会收获更大。不仅仅对学习理论知识有帮助,加深理论了知识的理解,更加容易的学习重难点。更加会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 案例教学问题的改进策略
3.1加强高中地理教师的培训
高中地理教师没有熟练掌握案例教学,对其意义和作用还没有真正领会,需要进一步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希望能在理论培训之后,教师们能够对地理案例教学的基本概念辨别清楚。可以在教育主管部门的主导下进行地理教师专业培训,区内各个高中定时进行地理教学交流、研讨[6]。教师们在经过专业培训和经验交流后深刻理解案例教学的思想和原理这样才能在方向上领导好学生。
3.2加强案例的使用方法指导
教师们有了专业的理论基础还是不能熟练运用案例教学的。可以为高中地理案例教学设计实施步骤,这主要是为教师们提供一个借鉴,不是一个必须遵循的过程。教师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调节进行增加或减少程序。一般来说,地理案例教学的步骤主要有:案例展示,引出问题,小组讨论,班级交流,总结评价。此外,为了增强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效果,教师们要照顾到案例学习的每一个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表达观点,引导学生的思维。
3.3提高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要采取学生们熟悉的案例,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讨论的欲望。学生积极参与地理案例的讨论,教学效果才会有明显提高。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案例教学做好最基本的概念识别和理解问题,传递当前教育理念的变化之处,让教师和学生的教育理念同时进步。告诉学生案例教学的教学目的和实施意义,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进而思想转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要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其语言交流能力和问题探究能力以便更好地促进案例教学的实施。
3.4扩大案例来源
在使用案例时,由于教科书上的案例更新速度有限[7],案例又具有区域特性,这就需要教师增强搜集案例和编写案例的能力,找出学生身边的案例进行地理教学,积极收集本区域的生产生活案例,结合乡土地理,做到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密切相连,这样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区域概况、工业、农业、旅游等各个方面的案例都可经过地理教师的收集和编写运用到地理课堂中。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定时安排优秀地理教师进行本区域的案例编写,为一线教学工作者提供案例来源。
案例教学是中学地理新课程的特色之一,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地理案例是以实际问题为中心,将地理学中各种原理、概念与生产生活结合使之具体化,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获得知识。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深刻的理解抽象知识还能深刻体会到理论知识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体现,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峥嵘.新时期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创新[J].教育教学论坛,2013,(30):16-19.
[2]李晴.试论地理案例教学[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1,(9):4-5.
[3]焦莉.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理论与实践[D].辽宁师范大学,2008,06:9-10.
[4]周义.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实施策略[J].高中地理,2006,(06):18-19.
[5]赫兴无.案例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教学与管理,2011,(20):145.
[6]傅永儿.高中地理教学所遇瓶颈及建议[J].教研,2011,(08):47-48.
【高中教学案例分析】推荐阅读:
高中地理教学案例07-06
高中地理优秀教学案例09-10
高中政治教学案例反思10-30
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分析论文07-21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案例09-13
高中音乐课教学案例09-17
高中音乐教学现状分析的论文09-29
高中政治教学论文政治教学中的案例应用08-28
高中地理教学引入微课程的教学设计分析10-31
高中思想政治课活动教学案例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