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7》教学反思(精选9篇)
1.《练习7》教学反思 篇一
口语交际《学会待客》的反思
“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环境中进行。”创设情境能有效地促使课堂教学实现和保持双向互动,能极大地提高口语交际课堂教学的效果。这样的创设,必然会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学习情绪就会因此而变得热烈起来,学习口语交际的主动性就会被充分激发出来。他们就会把课堂当做“生活”,就会怀着浓厚的兴趣,带着饱满的情感,走进“交际情境”中去作进一步地体验。而表演是小学生最喜欢的一种学习体验方式,同时表演的本身就有着很强的双向互动性。
学生由于年纪小,生活经历少,口语交际能力较弱,低年级小学生更甚。对自己在交际中产生的语音、语法、态度、语言习惯等方面的偏差可能没发觉,这就要鼓励学生互相评议,互相纠正过来。课堂上学生、老师共同参与活动,共同评价,形成一个动态的课堂。
口语交际的最终目的不是单纯地练习说话,而是让学生学会与别人交往,解决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除了课文中的特定情境,我还创设了生活中的情境:老师、表兄弟姐妹、外公外婆、同学等进行拓展练习。然后请小朋友们选择情境说一说、练一练、演一演。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锻炼,从而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并学会如何做人。
整节课按设计的环节步步顺利进行着,却在最后“拓展练习”的环节乱了套。意在让学生有更多参与练习的机会,在前面的示范表演,分组表演,小组表演练习后,我让学生同桌互演。但有几对同学特别会抓紧这个难得的“说话”机会,并不按要求(待客的礼仪)表演。即刻进入话题,“表演”得眉飞色舞,唾沫乱飞——他们竟讨论起昨晚的电视情节来了。教室里“人声鼎沸”,好不热闹。看到这情景,我一下子懵了,不知所措。我可没设计有这样的情节!我快步走到他们面前,可正沉浸于电视节目中的“主人翁”正谈得起劲呢,对老师是视而不见。更可怕的是他们制造的热烈气氛正影响着全班。皱眉,无奈,怎么打断他们呢?击掌?敲讲台?可就打断了他们的积极性!好几分钟过后,我快步走到黑板前,拿起粉笔画了一个大大的笑脸。我转身时,教室里已基本安静了下来——我相信在我动手画的时候,大部分同学已经看上来了。因为我异常的举动让他们惊讶,画画让他们好奇。有惊无险!
我尽快让自己平静下来,微笑着说:“大家练习得非常好,每个同学都很积极,可是有些同学可能忘了刚才老师提的要求,我们和别人相处要懂礼貌,谈话时要面带微笑。我看你们有些人争得面红耳赤的,不是要打起来了吧?”大家笑了,我趁机又问起训练的要求,大家又回到表演中来。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说道: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在这个教学细节中,学生表演的内容与课堂的实践要点相去甚远。如何在不打击学生积极性的同时,拉回学生远离的思维,把实践的方向正确地引向课堂,而学生也信以为真,丝毫不减实践的兴趣。这一点我未能及时做到,说明我的课堂掌控能力略差,这是我以后要提高的部分。从本节课的效果来看,作为成年人,作为老师,我的“口语交际”仍要继续训练,用以提高我对课堂的应对能力。
2.《练习7》教学反思 篇二
一、讲求策略
策略运用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一般而言,当教材内容的组织具有从直观到抽象的特点(如形、体教学)时,应采取“观察—操作—概括—应用”的策略;当教材的内容组织具有从已知到未知的特点(如数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时,教师应采取“自学—指导—理解—巩固”的策略;当教材内容的组织具有从假设到验证的特点(如寻找规律,模型推导)时,应采取“问题—讨论—建模—拓展”的策略;当教材内容的组织体现探索性(开放性)的特点(如分类、解决问题的策略)时,应采取“情境—探究—总结—反思”的策略。从数学活动的组织上说,其主要策略有教学过程的动态性策略、教学关系的主体性策略、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策略、教学评价的多元性策略,具体操作中教师要依据实际需要讲求策略的变化和优化。就数学教学的效益而言,“精导妙引、精讲精练”是重要的教学策略。精导妙引就是要“导”在问题处、关键处,“引”在转折处、生长处;精讲精练就是要“讲”在重难处、疑惑处,“练”在针对处、应用处。讲要清晰简练、符合逻辑,该重复强调的可作必要的重复或强调,但要注意语调的变化;练要瞄准目标,训练学生的思维,避免枯燥无味、机械重复。
二、积极互动
数学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建构过程。教与学质量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互动质量的好坏。从新课程赋予教师的角色意义上说,“引导与帮助”是教师课堂行为的主要表现,同样是促进有效互动的关键。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启发讲解、点拨指导与中肯评价应该是“帮助”的主导、互动的基础,教师的发问、追问、进一步探询应该是“引导”的核心、互动的主流,在教师的帮助与引导下所发生的合作交流、讨论质疑等多边活动是组织、互动的提升。帮助有力,引导有方,组织有序,学生就活络,互动就积极,师与生就会产生心理、思维、人格、情感等方面上的高效应。比如,在“探究长方形的周长与面积的关系”教学中,教师启发学生:用一根长24厘米的细铁丝可以围成哪些长方形?请在纸上画一画。这些长方形的周长一样吗?面积呢?同桌或前后位可互相交流。你们发现了什么?还有没有什么其它的看法?周长是32厘米的长方形,面积可能是多少?最大是多少?整个过程围绕着“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长与宽越接近,面积就越大;当长与宽相等时,面积最大”的认知目标展开对话、交流、质疑与评价的积极互动, 学生就可获得体验数学、思考数学、应用数学的实际效果。应该说,没有教师的正确引导与帮助,学生就难以有积极思维、互动研讨、信息交流和有效获得,就不可能有精彩的课堂生成。
三、要优化练习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数学练习在学生学习数学的时间中占据一定的比重,是学生进行数学思考与实践的重要环节。数学练习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样,教师要注重其基本的知识结构和相互的内在联系,并根据学生的经验基础、现实状态、水平差异进行优化设计,将教材提供的习题与自己创编的练习统一起来,将内容选择与呈现方式统一起来,将单项与综合、常式与变式、口头与书面、操作与应用统一起来,将质与量统一起来。教师要从基础性、层次性和综合性上进行筛选,以旧引新、以新带旧、新旧构建。在优化练习上,教师不仅要积极使用和改变教材所提供的习题,而且要善于从教材的背景中去挖掘信息,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空间上去收集信息。教师必须将一些新鲜的素材和宝贵的数字资料用到数学习题的设计上,做到“点”上突破,“质”上过关,“量”上控制,“面”上沟通;在“改变”中求趣,在“探究”中求法,在“变通”中求新,把优化练习落在实处。
四、要坚持反思
3.“7的乘法口诀”教学片断与反思 篇三
在不算太长的教学生涯中,有许多事情都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尤其是“温开水”事件,更让我难以忘怀,它常常引起我对教学的新的思索。
在参加市教坛新秀比赛前,学校组织了一次选拔赛,提前一天告知教学内容,幸运的我抽到了三年前获得市优质课比赛一等奖的“7的乘法口诀”一课。我认真、细致地熟悉着当初的教案,准备着教具,第二天便自信、沉着地走进教室,开始了我的教学。
初次教学:
一、复习引入
出示题目:看算式直接说出得数。
2×5 4×3 3×2 6×4 5×3 2×4 1×1 6×3
师:6×3,用到了哪一句口诀?
生:三六十八。
二、新课教学
1.揭示课题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1~6的乘法口诀,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学几的乘法口诀呢?
生:7的乘法口诀。
师:对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7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2.猜想
师:那你们猜一猜,7的乘法口诀有几句呢?
生:7句。
师:有哪7句呢?
生:一七得七,二七十四,三七二十一,四七二十八,五七三十五……
[师板书:一七( ),二七( ),三七( ),四七( ),五七( ),六七( ),七七( )]
这个环节我最不希望学生说出答案,可谁知却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将答案说了出来,如二七十四、三七二十一、四七二十八……尽管学生已经能很流利地背出口诀了,但我还是硬着头皮将口诀写成填空题的形式,继续着我心中的预设。但此时,学生的情绪已由原来的兴冲冲骤然降到了现在的懒洋洋,前后判若两个班级,我心中有种不祥的预感。
3.试编
师:大家都说一七得七,你是怎么知道的呀?
生:一个7是7。
师:根据这句口诀,你能写出哪两个乘法算式呢?
生:1×7=7,7×1=7。
师:那二七呢?又是多少?
生:十四。
师:你又是怎么知道的?
生:2个7就是14了。
师:对,7+7=14,那用乘法算式该怎么表示呢?
生:2×7=14,7×2=14。
师:小朋友们已经编出了两句口诀,那后面的五句口诀该怎么编呢?接下来,请小朋友选择一句你最想编的口诀,可以先画图再列出算式,然后编出口诀。(学生试编口诀)
师:编好口诀的同学可以看一看,同桌小朋友和你编的一样吗?要是不一样,你帮他看看,他编对了吗?
……
果然,我担心的事情发生了,从汇报——排序——找规律——记忆——总结拓展,一切看似是那样的井然有序,但学生的情绪仿佛温水一般,任凭我怎么激情澎湃,也无法将他们“烧开”,即使是自认为设计得很好的几个环节,也收不到预期的效果。此时,我的心情与三年前优质课比赛上满足于学生一路凯歌、陶醉于学生尽善尽美的心情截然不同,如今,我更多的是失落。
课后我问了几个学生才得知今天的内容他们早就会了,连九的乘法口诀也能很流利地背出来,感觉对已经会了的内容进行学习,没有挑战性。这下我终于醒悟过来了,原来我原先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零认知”的基础上,我没有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就进行教学,这样怎么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呢?三年前的教案或许三年前适用,但三年后就未必可行了。看来,这次失败,一方面是我不钻研教材引起的,另一方面是我不了解学生原有认知导致的。
尽管比赛已经结束了,但我还是将教案进行修改,到另一个班级进行了再次教学。这次我还是满怀信心,因为这次的信心源于我将打一场有准备之仗。
再次教学:
铃声响起,我信心十足地走上讲台:“同学们,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学习‘7的乘法口诀。”不料,话语未落,就有一个学生举起小手,大声说:“老师,我会!”还没等他说完,教室里此起彼伏地出现了众多声音:“老师,我也会!”“我也会!”……更有几个学生摇头晃脑地背起了7的乘法口诀。面对眼前的一幕,我暗暗惊喜,因为事情果然像我想的一样发展了。我故意装出很纳闷的样子,问:“老师还没教,你们都会了?”学生胸有成竹、异口同声地说:“会!”“真的会?”“真的会!”于是,我顺水推舟地说道:“好吧,既然你们都会了,看来我要下岗了,这堂课不要上了。那行,谁先来背背7的乘法口诀?”学生的小手一只比一只举得高,都跃跃欲试,被叫起来的学生非常熟练地背诵着7的乘法口诀。“看来,大家都挺厉害的!那么,你们知道每一句口诀的意思吗?”我轻声问道。这下,如林的小手“唰”地只剩下了五六只,教室里也开始安静下来。一个学生站起来支支吾吾地说出了他的意思,看来,大部分学生还是似懂非懂的。这时,我心里又开始暗自窃喜,要知道这是教师最有成就感的时候。
于是我以理解口诀的意思为切入口,组织学生动手操作,或画或摆图形来交流、验证口诀,学生兴致勃勃地投入学习中。最后,学生不仅理解了7的乘法口诀的意思,还尝试运用发现的规律编出了后几节课要学的乘法口诀。课堂上,学生如沸腾的开水,不时迸发出思维的火花。这时的我,终于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课后反思:
时间仅隔三年,同样的教案,到如今已不能再重复“往日的故事”,留给我的确是失败。或许我们不能过多的埋怨教案,因为一堂好课的成功取决于很多因素。教案是死的,人是活的,当课堂一旦出现意外生成的时候,我不能灵活机智地驾驭课堂和学生,因为对于学生的原有认知,我的确是疏忽了。或许三年前的学生也知道了7的乘法口诀,但是他们没有表露出来,而是跟着我亦步亦趋,配合默契。但是三年后的学生却敢于有自己的想法,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在我一进课堂时,当知道学生已经会背口诀后,这着实打乱了我原先建立在学生“零认知”基础上设计的预设,于是我只能拼命地将他们生拉硬拽到预先设置的轨道中,但从中看的出来学生是多么的不情愿呀!既然有了这样的情绪,学生怎么还能愉快地进行下面的学习呢?
而之后的再次教学,我事先已经知道学生会背7的乘法口诀,没有让学生懂装不懂,而是将“试编口诀——熟记——运用”的教学流程调整为“猜测口诀含义——操作验证口诀含义——发现编写规律——尝试创编后续口诀”。在教学中,我充分尊重了学生已有的认知,勇于将课堂“让位”给学生,并给他们充分思考的时间、空间,允许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感悟和体验数学。在根据学生学情需要进行教学的课堂上,我们看到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态度,看到了课堂上生成新的思维碰撞和思维交锋,看到了师生间平等愉快的对话,这不正是我们所期盼的数学课堂吗?
(责编 杜 华)endprint
在不算太长的教学生涯中,有许多事情都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尤其是“温开水”事件,更让我难以忘怀,它常常引起我对教学的新的思索。
在参加市教坛新秀比赛前,学校组织了一次选拔赛,提前一天告知教学内容,幸运的我抽到了三年前获得市优质课比赛一等奖的“7的乘法口诀”一课。我认真、细致地熟悉着当初的教案,准备着教具,第二天便自信、沉着地走进教室,开始了我的教学。
初次教学:
一、复习引入
出示题目:看算式直接说出得数。
2×5 4×3 3×2 6×4 5×3 2×4 1×1 6×3
师:6×3,用到了哪一句口诀?
生:三六十八。
二、新课教学
1.揭示课题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1~6的乘法口诀,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学几的乘法口诀呢?
生:7的乘法口诀。
师:对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7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2.猜想
师:那你们猜一猜,7的乘法口诀有几句呢?
生:7句。
师:有哪7句呢?
生:一七得七,二七十四,三七二十一,四七二十八,五七三十五……
[师板书:一七( ),二七( ),三七( ),四七( ),五七( ),六七( ),七七( )]
这个环节我最不希望学生说出答案,可谁知却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将答案说了出来,如二七十四、三七二十一、四七二十八……尽管学生已经能很流利地背出口诀了,但我还是硬着头皮将口诀写成填空题的形式,继续着我心中的预设。但此时,学生的情绪已由原来的兴冲冲骤然降到了现在的懒洋洋,前后判若两个班级,我心中有种不祥的预感。
3.试编
师:大家都说一七得七,你是怎么知道的呀?
生:一个7是7。
师:根据这句口诀,你能写出哪两个乘法算式呢?
生:1×7=7,7×1=7。
师:那二七呢?又是多少?
生:十四。
师:你又是怎么知道的?
生:2个7就是14了。
师:对,7+7=14,那用乘法算式该怎么表示呢?
生:2×7=14,7×2=14。
师:小朋友们已经编出了两句口诀,那后面的五句口诀该怎么编呢?接下来,请小朋友选择一句你最想编的口诀,可以先画图再列出算式,然后编出口诀。(学生试编口诀)
师:编好口诀的同学可以看一看,同桌小朋友和你编的一样吗?要是不一样,你帮他看看,他编对了吗?
……
果然,我担心的事情发生了,从汇报——排序——找规律——记忆——总结拓展,一切看似是那样的井然有序,但学生的情绪仿佛温水一般,任凭我怎么激情澎湃,也无法将他们“烧开”,即使是自认为设计得很好的几个环节,也收不到预期的效果。此时,我的心情与三年前优质课比赛上满足于学生一路凯歌、陶醉于学生尽善尽美的心情截然不同,如今,我更多的是失落。
课后我问了几个学生才得知今天的内容他们早就会了,连九的乘法口诀也能很流利地背出来,感觉对已经会了的内容进行学习,没有挑战性。这下我终于醒悟过来了,原来我原先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零认知”的基础上,我没有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就进行教学,这样怎么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呢?三年前的教案或许三年前适用,但三年后就未必可行了。看来,这次失败,一方面是我不钻研教材引起的,另一方面是我不了解学生原有认知导致的。
尽管比赛已经结束了,但我还是将教案进行修改,到另一个班级进行了再次教学。这次我还是满怀信心,因为这次的信心源于我将打一场有准备之仗。
再次教学:
铃声响起,我信心十足地走上讲台:“同学们,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学习‘7的乘法口诀。”不料,话语未落,就有一个学生举起小手,大声说:“老师,我会!”还没等他说完,教室里此起彼伏地出现了众多声音:“老师,我也会!”“我也会!”……更有几个学生摇头晃脑地背起了7的乘法口诀。面对眼前的一幕,我暗暗惊喜,因为事情果然像我想的一样发展了。我故意装出很纳闷的样子,问:“老师还没教,你们都会了?”学生胸有成竹、异口同声地说:“会!”“真的会?”“真的会!”于是,我顺水推舟地说道:“好吧,既然你们都会了,看来我要下岗了,这堂课不要上了。那行,谁先来背背7的乘法口诀?”学生的小手一只比一只举得高,都跃跃欲试,被叫起来的学生非常熟练地背诵着7的乘法口诀。“看来,大家都挺厉害的!那么,你们知道每一句口诀的意思吗?”我轻声问道。这下,如林的小手“唰”地只剩下了五六只,教室里也开始安静下来。一个学生站起来支支吾吾地说出了他的意思,看来,大部分学生还是似懂非懂的。这时,我心里又开始暗自窃喜,要知道这是教师最有成就感的时候。
于是我以理解口诀的意思为切入口,组织学生动手操作,或画或摆图形来交流、验证口诀,学生兴致勃勃地投入学习中。最后,学生不仅理解了7的乘法口诀的意思,还尝试运用发现的规律编出了后几节课要学的乘法口诀。课堂上,学生如沸腾的开水,不时迸发出思维的火花。这时的我,终于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课后反思:
时间仅隔三年,同样的教案,到如今已不能再重复“往日的故事”,留给我的确是失败。或许我们不能过多的埋怨教案,因为一堂好课的成功取决于很多因素。教案是死的,人是活的,当课堂一旦出现意外生成的时候,我不能灵活机智地驾驭课堂和学生,因为对于学生的原有认知,我的确是疏忽了。或许三年前的学生也知道了7的乘法口诀,但是他们没有表露出来,而是跟着我亦步亦趋,配合默契。但是三年后的学生却敢于有自己的想法,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在我一进课堂时,当知道学生已经会背口诀后,这着实打乱了我原先建立在学生“零认知”基础上设计的预设,于是我只能拼命地将他们生拉硬拽到预先设置的轨道中,但从中看的出来学生是多么的不情愿呀!既然有了这样的情绪,学生怎么还能愉快地进行下面的学习呢?
而之后的再次教学,我事先已经知道学生会背7的乘法口诀,没有让学生懂装不懂,而是将“试编口诀——熟记——运用”的教学流程调整为“猜测口诀含义——操作验证口诀含义——发现编写规律——尝试创编后续口诀”。在教学中,我充分尊重了学生已有的认知,勇于将课堂“让位”给学生,并给他们充分思考的时间、空间,允许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感悟和体验数学。在根据学生学情需要进行教学的课堂上,我们看到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态度,看到了课堂上生成新的思维碰撞和思维交锋,看到了师生间平等愉快的对话,这不正是我们所期盼的数学课堂吗?
(责编 杜 华)endprint
在不算太长的教学生涯中,有许多事情都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尤其是“温开水”事件,更让我难以忘怀,它常常引起我对教学的新的思索。
在参加市教坛新秀比赛前,学校组织了一次选拔赛,提前一天告知教学内容,幸运的我抽到了三年前获得市优质课比赛一等奖的“7的乘法口诀”一课。我认真、细致地熟悉着当初的教案,准备着教具,第二天便自信、沉着地走进教室,开始了我的教学。
初次教学:
一、复习引入
出示题目:看算式直接说出得数。
2×5 4×3 3×2 6×4 5×3 2×4 1×1 6×3
师:6×3,用到了哪一句口诀?
生:三六十八。
二、新课教学
1.揭示课题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1~6的乘法口诀,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学几的乘法口诀呢?
生:7的乘法口诀。
师:对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7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2.猜想
师:那你们猜一猜,7的乘法口诀有几句呢?
生:7句。
师:有哪7句呢?
生:一七得七,二七十四,三七二十一,四七二十八,五七三十五……
[师板书:一七( ),二七( ),三七( ),四七( ),五七( ),六七( ),七七( )]
这个环节我最不希望学生说出答案,可谁知却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将答案说了出来,如二七十四、三七二十一、四七二十八……尽管学生已经能很流利地背出口诀了,但我还是硬着头皮将口诀写成填空题的形式,继续着我心中的预设。但此时,学生的情绪已由原来的兴冲冲骤然降到了现在的懒洋洋,前后判若两个班级,我心中有种不祥的预感。
3.试编
师:大家都说一七得七,你是怎么知道的呀?
生:一个7是7。
师:根据这句口诀,你能写出哪两个乘法算式呢?
生:1×7=7,7×1=7。
师:那二七呢?又是多少?
生:十四。
师:你又是怎么知道的?
生:2个7就是14了。
师:对,7+7=14,那用乘法算式该怎么表示呢?
生:2×7=14,7×2=14。
师:小朋友们已经编出了两句口诀,那后面的五句口诀该怎么编呢?接下来,请小朋友选择一句你最想编的口诀,可以先画图再列出算式,然后编出口诀。(学生试编口诀)
师:编好口诀的同学可以看一看,同桌小朋友和你编的一样吗?要是不一样,你帮他看看,他编对了吗?
……
果然,我担心的事情发生了,从汇报——排序——找规律——记忆——总结拓展,一切看似是那样的井然有序,但学生的情绪仿佛温水一般,任凭我怎么激情澎湃,也无法将他们“烧开”,即使是自认为设计得很好的几个环节,也收不到预期的效果。此时,我的心情与三年前优质课比赛上满足于学生一路凯歌、陶醉于学生尽善尽美的心情截然不同,如今,我更多的是失落。
课后我问了几个学生才得知今天的内容他们早就会了,连九的乘法口诀也能很流利地背出来,感觉对已经会了的内容进行学习,没有挑战性。这下我终于醒悟过来了,原来我原先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零认知”的基础上,我没有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就进行教学,这样怎么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呢?三年前的教案或许三年前适用,但三年后就未必可行了。看来,这次失败,一方面是我不钻研教材引起的,另一方面是我不了解学生原有认知导致的。
尽管比赛已经结束了,但我还是将教案进行修改,到另一个班级进行了再次教学。这次我还是满怀信心,因为这次的信心源于我将打一场有准备之仗。
再次教学:
铃声响起,我信心十足地走上讲台:“同学们,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学习‘7的乘法口诀。”不料,话语未落,就有一个学生举起小手,大声说:“老师,我会!”还没等他说完,教室里此起彼伏地出现了众多声音:“老师,我也会!”“我也会!”……更有几个学生摇头晃脑地背起了7的乘法口诀。面对眼前的一幕,我暗暗惊喜,因为事情果然像我想的一样发展了。我故意装出很纳闷的样子,问:“老师还没教,你们都会了?”学生胸有成竹、异口同声地说:“会!”“真的会?”“真的会!”于是,我顺水推舟地说道:“好吧,既然你们都会了,看来我要下岗了,这堂课不要上了。那行,谁先来背背7的乘法口诀?”学生的小手一只比一只举得高,都跃跃欲试,被叫起来的学生非常熟练地背诵着7的乘法口诀。“看来,大家都挺厉害的!那么,你们知道每一句口诀的意思吗?”我轻声问道。这下,如林的小手“唰”地只剩下了五六只,教室里也开始安静下来。一个学生站起来支支吾吾地说出了他的意思,看来,大部分学生还是似懂非懂的。这时,我心里又开始暗自窃喜,要知道这是教师最有成就感的时候。
于是我以理解口诀的意思为切入口,组织学生动手操作,或画或摆图形来交流、验证口诀,学生兴致勃勃地投入学习中。最后,学生不仅理解了7的乘法口诀的意思,还尝试运用发现的规律编出了后几节课要学的乘法口诀。课堂上,学生如沸腾的开水,不时迸发出思维的火花。这时的我,终于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课后反思:
时间仅隔三年,同样的教案,到如今已不能再重复“往日的故事”,留给我的确是失败。或许我们不能过多的埋怨教案,因为一堂好课的成功取决于很多因素。教案是死的,人是活的,当课堂一旦出现意外生成的时候,我不能灵活机智地驾驭课堂和学生,因为对于学生的原有认知,我的确是疏忽了。或许三年前的学生也知道了7的乘法口诀,但是他们没有表露出来,而是跟着我亦步亦趋,配合默契。但是三年后的学生却敢于有自己的想法,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在我一进课堂时,当知道学生已经会背口诀后,这着实打乱了我原先建立在学生“零认知”基础上设计的预设,于是我只能拼命地将他们生拉硬拽到预先设置的轨道中,但从中看的出来学生是多么的不情愿呀!既然有了这样的情绪,学生怎么还能愉快地进行下面的学习呢?
而之后的再次教学,我事先已经知道学生会背7的乘法口诀,没有让学生懂装不懂,而是将“试编口诀——熟记——运用”的教学流程调整为“猜测口诀含义——操作验证口诀含义——发现编写规律——尝试创编后续口诀”。在教学中,我充分尊重了学生已有的认知,勇于将课堂“让位”给学生,并给他们充分思考的时间、空间,允许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感悟和体验数学。在根据学生学情需要进行教学的课堂上,我们看到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态度,看到了课堂上生成新的思维碰撞和思维交锋,看到了师生间平等愉快的对话,这不正是我们所期盼的数学课堂吗?
4.练习7教后反思 篇四
练习7教后反思
学习“处处留心”一部分时我出示了一组和花有关的词语:()团锦簇、百()盛开、春暖()开、锦上添(),让学生试着填成语,然后说说自己的发现。以激起学生的兴趣。接着出示一首小诗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了解每月开放的花朵。再到认花卉、猜谜语,最后立足于语言训练点:用几句话写写自己喜欢的花。
“我家的一张照片”这个口语交际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在头天晚上布置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张照片,并和爸爸妈妈说说照片背后的故事时,学生都兴奋极了。课上,我先做了一个示范,然后出示一些句式,让学生可以模仿。接着自己练说,组织语言。最后让学生四人一组,互相练说,在练习中可以相互提示,并与上一位同学的介绍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白在条理清楚的基础上,要把语言说通顺讲具体,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提升。
5.《练习7》教学设计 篇五
1、能按要求写同偏旁的字;能正确搭配词语;能对有关词语按事物进行分类。
2、能给一段话加上标点符号,并根据标点符号读出句子的语气。
3、初步学会按课文内容辨析句子中的逻辑错误。
4、学会按要求说话写话。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按要求写同偏旁的字。
2、能正确搭配词语。
3、能对有关词语按事物进行分类。
4、能给一段话加上标点符号,并根据标点符号读出句子的语气。
教学过程:
一、第一题。
1、说说偏旁的名称
2、让学生按要求写,看谁写得多。
3、看一看,这些字与偏旁有什么关系。
二、第二题。把下面的词语分成四类写下来。
1、让学生读一读词语,想一想它们分别属于哪一类。
2、按题示把这些词语逐个地写在下面四类中。
3、让学生说说这些词语分别属于哪一类。
三、第三题。给句子加标点。
1、让学生看一看这是怎么样的一段对话。(问答式对话)
2、给每句话加上标点符号。
3、读对话,看看标点符号加得对不对。
4、同桌分角色朗读这段对话。
四、第四题。搭配词语。
1、让学生仿效例子口头答题,师生共同评议。
2、进行书面练习,让学生一边连词一边读读,想一想有没有这样的说法。
3、反馈、校对。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按课文内容辨析句子中的逻辑错误。
2、学会按要求说话写话。
教学过程:
一、第5题。说出句子中的错误。
1、让学生逐句读句子,想一想错在哪里,应该怎样改正。
2、教给改正的方法。
3、改正句子中的错误。
二、第六题。照样子填词,写句子。
1、指导读懂例句。
2、让学生口头说一说。
3、选一句写下来。
三、第七题。说说写写。
1、观察小白兔的外形,提醒学生按从头到脚的顺序来说。
2、让小白兔跳一跳,看看它是怎么走路的。
3、说一说小白兔喜欢吃什么。
6.《练习7》教学设计 篇六
1、理解来源于象棋的词语的意思,通过诵读诗歌初步了解下象棋的规律。感受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
2、学会8个成语和《古今贤文》,并弄懂意思,积累语言。
3、正确、美观地书写钢笔字。知道上下都有钩时,下钩包住上钩。
4、培养学生运用口语与人沟通、谈心的能力,学会善于排解心中的烦恼。
5、学写毛笔字。
教学重点、难点:学会处处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口语交际。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喜欢下象棋吗?出示棋盘、棋子。
2、你对象棋有什么了解?
3、象棋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棋类运动,它是象征着古代战场双方厮杀的一种游戏。我们生活中有些词语就来源于象棋。练习中举了一个例子,请同学们看看。
二、教学第一部分
1、自读第一部分的内容。
2、小组讨论“马后炮”、“过河卒子”、“棋逢对手”、“举棋不定”、“输棋一着”的意思,可以借助工具书。
3、指名说,其他学生补充或纠正。
4、你可以选一个词来说一句话吗?
5、除了书中提到的这些来源于象棋的词语,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词?
三、教学第二部分
1、你们想学象棋吗?这儿有一首歌诀,告诉我们了一些下棋规则。
2、自己读读,能读懂歌诀的意思吗?请同学凭借棋盘讲解。
3、自己在棋盘中试一试。
3、同桌一边背诵一边演练歌诀所提示的下棋规则。
4、可以跟自己好朋友演练演练。
5、一首简单的歌诀,让我们对象棋的竞赛规则有了初步的了解。我们在诵读时有什么感觉?(琅琅上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对称押韵)
6、欣赏诵读。
四、教学第三部分
1、胡荣华是我国著名的象棋大师,为什么这样说呢?看看下面这段话是怎样写他的?
2、自读,指名读。
3、这段话后面的问题,你们会回答吗?可以联系上下文想想。
4、小组内互相讨论问题,可以借助工具书,看看你们想得对吗?
5、在这段话中有一组近义词,你发现了吗?(技术、战术)它们可以调换吗?说说理由。
6、指名说“蝉联”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二题
(一)教学成语
1、自读成语,把字读准。
2、指名读,师生正音,齐读。
3、这些成语的意思,你们知道吗?
4、借助字典了解词语意思,教师适当点拨。
5、交流汇报,并体会每组词语在意义上的联系。
6、第一组是关于改革开放,建设和发展国家的;第二组是表达睦邻友好相处的;第三组关于举荐和使用人才;第四组关于科教兴国。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二)教学《古今贤文》
1、自读、指名读、齐读。
2、这段文章中的句子,你能读懂哪个句子?你对哪句的意思不明白?谁可以帮助他?
3、除了文中介绍的句子,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合作的名言?
4、指导朗读、背诵。
二、教学第三题
1、出示生字,认读。
2、这三个字都是什么结构的字?怎样才能写美观?仔细读读小窍门。
3、指名说,相互交流。
4、师范写。
5、学生练习。
三、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
1、观察“国、区”两个字,说说它们不同的部首。
2、学生观察两个部首的书写示意图。
3、教师示范讲解方框儿,三框儿。
4、学生练习、反馈,发现问题再指导。
第三课时
口语交际:
一、审题
7.《练习7》教学反思 篇七
本节课是新目标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时, 主要是学习询问天气情况的表达方式, 以及学习表示天气特征的形容词, 是一堂听说课, 主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整个单元的核心话题是谈论天气和人们在干什么, 因此如何问答“How’s the weather?What are you doing?What he/she doing?”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本节课的难点是学习描述天气的形容词, 问天气的句式并复习现在进行时态, 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并正确运用描述天气的词类和句式。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A.重点单词:raining, snowing, windy, cloudy, sunny..
B.重点句型:A:How is the weather in...
B:It’s sunny/raining/snowing/cloudy..
A:what are you doing?
B:I am reading a book/watching TV.
(2) 能力目标:
掌握询问天气的句式及其回答, 能够灵活运用现在进行时态进行情景描述。
(3) 情感目标:
通过活动、游戏等形式使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让学生敢于、乐于开口, 积极参与交流;在学习的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学习策略】
依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任务的需要, 主要的学习策略为:学生的课前准备、课堂的口语交流、随堂反馈训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的所有重点词汇及短语。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使用本课所学的重点句型进行灵活地变换应用。
【教学过程】
Step1.Leading-in
T:Good morning, boys and girls!Let’s listen to a beautiful song first. (Play a music:“How is the weather”.)
(设计意图:通过flash播放歌曲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并快速引入话题:How is the weather?)
T:Do you like the song?
S:Yes.
T:Do you want to know the weather in some cities?
S:Yes.
Step2.Learning aims
T:That’s good.Now, this lesson, we will learn something about the weather. (Showing the learning aims on the screen.)
(设计意图:课前出示目标让学生做到学习时有的放矢, 张弛有度, 并对学习内容形成整体把握。)
Step3.Talking about the weather
T:Here, I have many nice pictures, do you know what they are?
S:They are sun, rain, wind, snow, cloud..
T:Let’s look at these pictures and words:sunny, raining cloudy, windy, snowy...listen to the tape with the pictures.Ithink you can remember all the words by your heart.
(设计意图:通过实际图片创设学习情景,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感受、理解这些词。)
T:Do you know where they are?
S:TheyareBeijing, Moscow, Toronto, BostonandShanghai.
T:Yes, you are very clever.But who can tell me theweather in these cities now?
S:We can.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引入使学生对不同天气又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加深理解。)
T:Ok.Where can you see the weather reporter?Do you know?
S:On TV.
T:Yes.But in our class, we have many weather reporters too.Let me introduce them to you.
S1-S4:Hello, everyone!I’m a weather reporter.Today is...It’s...in...and...
(设计意图:以角色扮演形式,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把课本知识和实际生活相联系, 培养学生日常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Step4.Present Progressive Tense
T:No matter how the weather is, we are still happy.Here are two photos of mine.In the first photo, I’m drinking.In the second photo, my friends are dancing.Can you say anything about yours?
S:Yes..
(Ask students to introduce their photos.)
S1—S5:He/She is swimming (dancing, cooking, playing soccer...)
T:Look at the pictures.Let’s guess what he or she is doing.Let’s see who is the best?I have some presents for you Come on!
T:What are they doing?
S:They are playing the piano (talking, walking, reading...)
T:They are walking.What are you doing?
S:I’m reading (singing, eating, running...) (Do actions while speaking.)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动作的图片来加深对正在进行的动作的理解, 更好地学习现在进行时的表达。)
T:You are very clever.I think you are all the best.Let’s finish an exercise.
Step5.Exercise in class
Ⅰ.根据句意和首字母提示补全单词。
1.The w_________in Beijing is very s________.
2.here is much r________here in summer.
3.Reading in the sun is b________for your eyes.
4.Put on your coat.It’s very c________.
5.My father is a c_____.He c_____very well.Now he is c______dinner for me.
Ⅱ.用所给词的适当形式填空。
1.Look!It’s__________ (snow) now.
2.This is Mary_________ (speak) .Who’s that?-Mary, this is Lucy.
3.I can see a dog_________ (lie) on the floor.
4.They are playing games.They are very_________ (relax) .
5.Thank you for_________ (give) me so much help.
Step6.Ending for class
T:Let’s sing the song together in Rabbit Dance tune.
Raining, raining, it’s raining.
Windy, windy, it’s windy.
How is the weather?How is the weather?
T:At last, I will send you a sentence:To live, to learn.Ihope you can study hard everyday, can you?
S:Yes!
T:Class is over.Good bye.
Step7.Homework
1.假设你是一名天气预报员, 请你预报一下今天 (March.11th, 2013) 北京, 上海等五大城市的天气。以书面形式表达, 不少于60词。
2.描述5种不同天气情况下, 你的家人正在做的事情。
【板书设计】
Unit 7 It’s raining!
The first lesson in Section A
A.New words sunny cloudy windy rainy snowy weather
B.How is the weather (in...) ?It’s...
C.What are you doing?I’m reading.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设计我通过Listening、Task、Practice和Oral practice等活动形式, 让学生在掌握了本课描述天气的形容词及现在分词, 也学会了如何使用对话形式谈论天气。课堂中, 我运用多媒体, 提供了与天气相关的图片及录音, 并通过“我是气象员”的活动, 让学生充分互动, 有效地激发了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锻炼了学生组织语言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仍存在不足之处, 在Practice中未能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如果把课堂反馈测试设计得难易有度, 会更有利于学生消化和吸收本课的重点知识。
8.一道练习题的教学实践和反思 篇八
[关键词]过程 思维 活动经验 规律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7-031
案例回放: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第二课时中有这样一道习题,如下图。
在解决这道题时,我先让学生数出铅笔架中每一层铅笔的支数以及层数,引导学生列出算式6+7+8+9+10+11+12+13+14+15,然后让他们尝试计算。学生通过题中的提示“你能联系梯形面积公式”以及观察图形,很顺利地找到了计算的方法。方法如下:
方法1:6+7+8+9+10+11+12+13+14+15
=(6+15)×10÷2
=21×10÷2
=210÷2
=105(支)
方法2:6+7+8+9+10+11+12+13+14+15
=(6+15)×(10÷2)
=21×5
=105(支)
对后续练习中的类似题目,大多数学生能用上述方法列式求和。一节课就这样顺利地结束了,我觉得学生已经掌握了这两种方法,但是第二天学生的作业情况却让我大吃一惊:五道这样的求和题目,全班只有七个人是完全解答正确的。我不禁反思到底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
回忆上节课的教学过程,由于缺乏必要的数学活动,学生没有进行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等活动,没有经历知识发生、发展及形成的过程,因而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这两种方法。针对上述问题,我再次进行如下的教学实践。
片断一:
(投影出示五道题目,如下)
(1)2+3+4+5+6+7+8 (2)16+14+12+10+8+6
(3)1+3+5+7+9+11+13 (4)17+19+21+23+25+27
(5)2+6+10+14+18+22
师:你能用昨天学过的方法求出这些算式的和吗?
①学生独立完成。
②师指名学生上台板演,有不同方法的学生可以进行补充。
……
③组织学生评价,每道题都板书上述两种解法。
片断二:
师:仔细观察这五道题目,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1:都是加法运算。
生2:我觉得第(2)题和其余四题不一样,它的数字越来越小,其他四题的数字越来越大。
生3:我发现这五道题中数字的排列都是有规律的,如第(1)题前后两个数的差是1,第(2)、第(3)、第(4)题前后两个数的差是2,第(5)题前后两个数的差是4。
生4:一句话就可以说清楚了,即每道题中相邻两个数之间的差是一样的。(其他学生都表示同意生4的观点,师再请一位学生说一说)
师:那你们能根据这样的规律,编出具有这种规律的题目吗?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
①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
②师组织学生交流,择机板书以下两道算式。
1+5+9+13+17+21+25+29
40+35+30+25+20+15+10+5
……
片断三:
师:认真观察上述我们刚刚完成的五道题,它们的计算方法有什么共同点?
生5:计算的形式是一样的,都是几加几的和乘几再除以2,或者是几加几的和乘几除以2。(师按照学生说的把同一形式的方法分别圈起来)
生6:几加几就是每道题的第一个数加上最后一个数。
……
师:那你们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刚才的计算方法吗?
生7:(第一个数+最后一个数)×个数÷2=和。
生8:(第一个数+最后一个数)×(个数÷2)=和。
……
片断四:
师(出示2+3+5+9+15+18+21+23):这道题你打算怎么算?
生9(脱口而出):(2+23)×(8÷2)。
生10:不对。因为相邻两个数的差不一样,所以不可以用这种方法算。
生11:8个数分成4组,每组的和是不一样的,所以不可以这样算。
师:回顾刚才我们总结的计算方法,它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生12:相邻两个数的差要一样。
……
反思:
1.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
教师应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起点,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帮助他们构建已有知识经验和目标结果之间的桥梁,促进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如在“简易方程”这一单元中,有一道习题是研究3个连续自然数之和与中间数的关系。在教学中,我曾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得出“求奇数个连续自然数的和可以转化为中间数乘个数”,这个已学的知识点是学生这节课进一步学习的知识基础。教学这节课时,如能在复习该知识点之后,再组织学生进行前面所提到的探究活动,定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数学教学不应只是指向结果的教学,而应是重视过程的教学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机会引导学生经历知识产生、形成的过程,使学生真正理解所学知识。如上述教学中,我先通过一组题目让学生观察、比较,发现它们共同的特征,再让学生观察、比较题目的解题方法的共同点,进而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解决此类问题的策略。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积极思考,思维不断发生碰撞,最后归纳总结出正确的结论。这里更为重要的,引导学生经历了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的过程,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获得了解决此类问题的策略。同时,让学生感悟到学习过程中蕴含的“变与不变”“数学模型”等数学思想,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9.第五册《练习7》教学设计一 篇九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49
教学要求:
1、认识京剧脸谱,知道不同颜色的脸谱分别代表什么性格特点;知道有关人物的故事。
2、读背成语,了解军旅生活和军人气概;背诵《古今贤文·劝学篇(下)》能联系自身谈谈对贤文的理解。
2、按规则,把“述”、“淡”、“趣”写正确,写端正。
3、口语交际:小小展销会
教学重难点:
1、运用解析字面、结合课文、联系生活等方法理解成语及古文的大意
2、初步学习如何买卖东西,学会评价商品,选择物美价廉的东西。
教学准备:了解京剧脸谱的有关知识,查找有关人物的故事。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学用字词句
(一)认识京剧脸谱
1、放映京剧片段,认识不同颜色的脸谱,激发学生兴趣。
2、板书红、黑、白、猴的脸谱,说说在哪见过的。
3、师:我国京剧分“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其中“净”这一行当就是在脸上绘画各种图案,用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特点。试者说说这些脸谱是谁?是什么人物?(小组学习,集体交流)
(1)关羽,《三国演义》中的关云长,与刘备、张飞结拜兄弟,作战英勇;
(2)包公(包拯),是民间传说的铁面无私的清官;
(3)孙悟空,《西游记》中的美猴王;
(4)秦烩,南宋时的大奸臣,相传是害死岳飞的主谋。(学生完成练线)
(二)说说脸谱分别代表什么性格特点
1、指名读题,注意读准:“忠勇”、“奸诈”、“正直”
2、说说各色脸谱代表什么个性:
红色代表忠勇;黑色代表正直;白色代表奸诈;猴脸有红色和黑色,表示孙悟空的忠勇的正直。
(二)讲讲有关人物故事:在小组内选择自己喜欢的或熟悉的人物讲讲有关故事。
本文转载
第二课时
一、读读背背
(一)成语
1、回顾《军神》一课,激发学生对军人的敬佩之情。
师:今天我们走近军人,去学习一组描写军旅生活和军人气概的成语。
2、自由认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词语(同桌互读检查)
3、指名朗读正音,重点指导:戎马一生、秋毫无犯、运筹帷幄
4、学生自读,边读边思考成语的意思,想想哪些读懂了,哪些没读懂?
5、集体交流,理解词义,重点指导:戎马一生、秋毫无犯、刮骨疗毒(补充故事)、运筹帷幄
6、边想象词语情境边朗读成诵
7、指名背,齐背
(二)《古今贤文·劝学篇(下)》
1、自由朗读,把字音读准,语句读通
2、师范读,生边听边思考语句的含义
3、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不懂什么?(学生发言,互相补充启发)
4、熟读成诵
三、写好钢笔字
1、读读小发现,观察字帖,掌握捺变点的规律
2、师举例范写“淡”
3、学生描红练习
【《练习7》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练习7教学设计08-18
混合运算练习的教学案例及教学反思08-17
小学数学《动物聚会》练习课教学反思10-08
7人类的老师练习10-09
6和7的组成教学反思09-08
初一英语Unit 7教学反思10-06
《用估算解决问题例7》教学反思08-17
语文《练习3》教学设计07-06
《加法练习》教学说课稿09-24
练习2教案教学设计10-30